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6 10:40:24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第1篇

一、青少年生命责任感现状

“能够负责才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本质,也只有借由负责,才能完成答覆生命的使命。”[1]生命是一种责任,与生俱来或后天萌发的责任,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探索和实现生命机制的过程,生命的责任不仅仅在于个体的职责和义务,还在于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责任有很多种,但无论哪一种,当今青少年都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责任,具体表现如下。

1.自我责任感迷茫

自我责任感就是行为主体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情感体验,自我责任感包括很多,其中以珍惜自己生命为主。但近几年,随着青少年自杀自残比例的上升,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青少年无法积极承担自我责任,自我责任感迷茫。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青少年学生内心空虚,总是感到孤独,感觉不到生存的力量与意义,不愿意与人交往,更有甚者会完全封闭自己,如果不及时开导,则会直接导致自杀自残。

2.他人责任感的冷漠

他人责任感就是行为主体对他人负责任的一种情感体验,这是相对自我责任感而言的。如果没有他人的存在,社会就不成为社会,个人也就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使得对他人承担责任感成为必然。然而,现当今社会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娇生惯养,从而导致其身上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品质,如懒惰、自私、目中无人、叛逆、排斥他人等。

3.自然责任感缺乏

大师泰戈尔(1984)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正是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2]。尊重生命,即尊重自己、他人及自然界其他所有的生命。我们要树立善待其他非人类生命的意识和责任感,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能见到有随意虐待动物、不爱护花木等的事件发生,对自然界生命责任感的缺乏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偏向青少年化。

4.无视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行为主体对社会所负的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自律意识,然而,在亟需社会责任感的当今社会,青少年却淡化了责任感,更有些青少年根本就不懂什么叫社会责任感,比如说:很多青少年已经忘记道义的含义,注重的只是自己的收益,不太注重自己思想的升华,喜欢物质攀比等,这些现象都使得现如今的青少年无视社会责任感。

二、青少年生命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造成当代青少年生命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有很多,综合起来无非还是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因素出发来考虑。

1.社会支持不够

随时代飞速发展,青少年生理成熟期已经明显提前,但外界环境并没有适应青少年的这种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与外界的不平衡,如果不及时指导,青少年学生就会产生困惑,严重的则会引发行为上的失控,如不珍惜生命。青少年的生命责任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生成和发展的,需要良性的社会环境,但当今,报刊、影视、出版、网络媒介等监管力度不强,仍然有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责任感教育仍极度缺乏社会的关注,缺乏良好的环境氛围,缺乏媒体的正面影响。

2.学校重视不够

在我国,虽已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但青少年学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成绩才是硬道理。我们都知道生命责任感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但很多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办学质量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不能给学生的成绩提高带来显著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常被忽略,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也只是形式。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但教育中却过分强调对青少年的成才教育,忽略了青少年作为人的成长教育,如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学生造成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等,都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3.家庭理解不够

家庭的首要要素是家长,但绝大多数的家长很少和自己的孩子谈论有关生命、生死等方面的知识,有些家长甚至是避讳,再加上现当今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把家庭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去做,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感恩。这些都让孩子的成长缺少了自立和责任心,而缺少这些品质,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轻则抽烟、喝酒、打架斗殴、上网、早恋等,重则伤害自己,对他人暴力,对社会报复等。再有,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潜意识阶段,都不认为孩子在除学习之外,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只希望孩子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学校把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绩上。

4.自我认识不够

现阶段的青少年都是温室里的花朵,很少遇到挫折,因此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发展的角度看,青少年时期是处于情绪易波动的时期,面对问题时,容易冲动,容易意气用事,也容易选择过激的行为,从而给自己和家人乃至社会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三、加强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对策

与国外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其中生命责任感教育相对滞后,远不能满足当代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不断创造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责任感教育,帮助其树立科学合理的生命态度与责任意识。

1.加强政府、学校的责任,让生命责任感教育走进课堂

从政府层面来讲,应重视生命责任感教育,积极主动推动生命责任感的发展,“引导青少年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已经成为我国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3]。利用法律、行政手段等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不断巩固“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使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要制定相应的生命责任感教育规划,在态度上首先重视起来。

学校应规范教材,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开展多项课外活动等,这些都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生命认识和心理健康素质。

2.挖掘家庭教育的功能,家长学校综合实践

家庭教育指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基本行为规范、生活知识、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家庭生活中的亲情体验是青少年养成良好生命责任感的基础,无论是哪一个教育思想家,都会或多或少的提到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会受到家庭的结构、气氛、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在生命责任感教育中,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在关注孩子身体和学业成绩的同时,也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在增加自身生命责任感知识的同时,还要及时主动的和学校联系,共同探讨生命责任感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交流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经验,协助学校做好生命责任感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要及时恰当的对孩子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

作为年轻一代的新家长,我们应该摒弃以往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孩子积极的价值观和幸福感,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新的教育思想的有利保障,家庭氛围越是欢乐、宽松、自由,就越能激发人性中更多快乐的品质,个体就会感受到快乐,这也符合现当今“幸福感”的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和幸福感的增加,会直接影响到责任感的发展,相应的也会影响生命责任感的发展。

学校应把家长的生命知识普及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开展以家长为主体的“生命责任感”实践活动,让家长参观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医院等,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与责任,家长有了自己关于生命的正确阐释,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建立起生命责任感意识。学校应多给家长做心理教育辅导讲座,教他们欣赏和信任孩子,引导他们了解科学育人的方法,走出狭隘家庭教育的误区,使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达到最大的合力,让青少年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3.学校提供幸福环境,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自我成长导向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年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自我成长导向,是指青少年在遭遇不良外界因素干扰时,学会运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用积极的方式面对困境的一种应对策略。青少年这种自我成长导向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中进行,因此,学校要为青少年营造“幸福”的生命环境,提升其幸福感,提升其积极的态度,从而提升其对生命的责任感。

4.加强与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及国家近几年的重视,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始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健康成长,有正确的生命态度和价值观。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应该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学科渗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咨询活动等,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把生命责任感教育启发在萌芽阶段,让孩子健康成长。

生命责任感教育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个新生事物,建设和培养一支稳定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是搞好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关键。具体来讲,学校应培训一批心理健康教师,让他们充分了解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内涵,掌握生命观教育实施的原则和方法,探讨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具体教学方式,然后再以这些心理健康老师为主导,对学校其他老师进行知识普及,形成辐射状的生命责任感知识的传播。这样,形成良好的校园生命责任感氛围,对推广和加强生命责任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心理健康课及心理咨询的途径,引导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状态,关注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健康。学校设立“知心姐姐信箱”,通过阅读学生的信件,了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及时进行矫治疏导,并据以调整学校的活动等。

青少年学生是特殊的群体,身心发展在巨变,又要面临现实压力,所以,重视和倡导生命责任感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这项新的挑战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家庭、学校及社会要协调统一,创建一个大的环境,来培养青少年的生命责任感认识。人只有创造性地为他人生活,才能创造性地为自己生活,才能在社会生活的实践参与中来践行生命的责任,也才能更好地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谢曼盈,潘靖瑛.生命意义与价值之探研——从心理学与哲学观点检视使生命有意义的要件.2002(7).

[2] 圣笈多·泰戈尔评传.董红钧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 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教育科学,2006(4).

[4] 刑胜.初中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初步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1.

[5] 史兆光.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探讨.航海教育研究,2011(3).

[6] 李海苗.论中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浙江师范大学,2011.

[7] 钮则诚.从台湾生命教育到华人生命教育.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第2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31-02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医学生未来承担的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关乎社会和谐,加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日趋重要。

生命意义感是个体主动获得的一种情感和价值体验,个体对自己生命意义和目的的觉知、感受程度。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指的是医学生对自己、对病人、对国家和社会所应承担责任的感知与自我履行的情感态度,并自愿承担过失后果的内心体验。从概念上可以看出,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是其社会责任感的组成部分。因此医学生只有对生命意义的正确认知,才会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他们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具有生命危险的病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而对诸多生命以及生命伦理方而的问题,工作辛苦且责任重大。如果自身的生命态度不积极,极有可能影响其未来的临床决策,因此关注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及生命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社会责任感现状

笔者在医学高专院校从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大部分医学生思想纯净,理想高远,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多数具有较高的责任感。但是,在对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中发现,认为自己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解决,以及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这些都是生命意义感不强的表现,现实生活中,常听个别大学生抱怨:“郁闷”“没意思”,他们表现出消极懈怠,得过且过的心理状态;还有一些学生沉溺于物质享受中不能自拔,追求享乐,不思进取;有的学生意志薄弱,理想淡薄,在前进的道路上稍遇挫折就白暴自弃,这正是缺乏生命意义感的表现。缺乏生命意义感的学生从表象上看源于白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但深层次上却是生活意义的失落。在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厌世情绪或者逃避现实,表现出空虚、无聊、孤独、无助、逃避等状态。

一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明显淡化的现实令人担忧,他们漠视白己的责任,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弱化,意志品质比较脆弱,不能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愿承担白己应尽的义务等,具体表现为:第一,思想上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不够客观。一部分学生不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感,对其认识不够全而,不够均衡,也有一些大学生认为社会责任感与自己毫无关系,对其持无所谓的态度。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他们总是寄托于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不从白身找原因,只是一味的抱怨环境、而行动上无所作为,这实际上也是责任心缺乏的表现。第二,行为上重视个人价值,轻视集体与社会的价值。一些学生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对社会缺少主人翁责任感。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过于强调白我。

二、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分析

通过了解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现状,我们可以从社会、家庭、个人二方而进行分析。

(一)社会因素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随着价值的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负而效应,社会中滋长了个体本位观念,为己观念,金钱万能观念。这三种观念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不正当竞争。这些观念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

“90后”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对子女的过分关爱,使得他们习惯于索取与享受而疏于付出和奉献。一些父母甚至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使得他们的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意志薄弱,抗挫折力差。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意志显得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白我的要求低而少。

(三)个人因素

大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波动走向稳定的复杂过程,是社会责任感逐步确立和巩固、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困惑,而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毕业后就业压力严重,对未来的发展状况很迷茫,经常感到身心疲惫,甚至对生活的目的与自身的价值产生怀疑。

三、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途径

(一)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改变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不强的状况

就医学生来说,加强对医学生生命意义的教育,要突出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主题,可以通过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使学生接受系统的生命教育,充分理解和认识生命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引导和启发,避免学生对死亡产生焦虑和恐惧感,引导学生建立未来职业应具备的生命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关爱生命,正确看待生死,在实践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升华对生命内涵的认识,以便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维护生命健康的神圣使命。

(二)加强思想教育,优化环境氛围,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第3篇

理解与起步

在2008年度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中,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在致辞中这样说道:“作为一家原生性的民营企业,创业初期我们更多地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家庭生活。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我们日益体会到,民营企业创建初期是个人的,发展壮大之后就是员工的、社会的。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繁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因而,当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方兴未艾之时,苏宁就意识到了其公众企业的属性和社会的责任期待,在民营企业中率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公司治理、消费者、产业链、员工和社会等角度对公司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实践成效进行了总结梳理,强化了可持续发展的投入和评估,为行业提供借鉴。

成型与发展

2010年,苏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年报同时公布,展现出更加开放、透明的姿态。在这份报告中,苏宁呈现了具有行业特征和企业特质的社会责任战略模型,以早期朴素的社会公益意识为基础,发展出更系统化、制度化的企业公民责任体系,形成了以“阳光使命”为核心,价值使命、共赢使命、服务使命、员工使命、环境使命、和谐使命六大模块为分支的社会责任价值体系。由此,苏宁将社会责任工作从年度汇报转化为主动探索,与公司的出发点、管理原则、运营方式相结合,使之成为公司发展战略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转型与继承

苏宁在传承“阳光使命”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和解读自身承担的责任。在2012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苏宁对责任与运营流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持续推进社会责任与公司发展战略、运营的深度融合。同时,从“规划・未来”“2012年行动”“影响・价值”3个方面阐述“苏宁云商”新起点的发展构想、措施绩效和产生的积极影响,展现责任在全业务、全流程的植入,突出社会责任在企业运营中的核心作用和指导意义。而章节开篇与供应商、消费者、员工和社区的对话则进一步彰显了苏宁的沟通、合作意识,将信息的单向传递转为双向交流与呼应,提升了报告的亲和力和可信度。

融入与深化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第4篇

1.1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而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教育和影响。本文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这个教育和影响可以是有意的,无意的,有形的,无形的,宏观的,微观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有形无形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着子女,而父母要让子女接受自己的言行观念,会有意无意的做出榜样以规范自己的双向影响与互动过程。

1.2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局限性

1.2.1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如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重点等各方面。所以父母不能简单地把家庭变成教室。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这表现在:①早期性特点: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孩子所实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②感染性特点:家庭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是耳濡目染,是一个感化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教育工作中有着特殊意义。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情感的这种感染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③权威性特点: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长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家长的教诲,子女能听从;家长的批评,子女能接受;家长的意图,子女能心领神会;家长所希望的,子女能努力做到、做好;家长所反对的,子女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总之,家长的意志对于子女的言行有较大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要比其他人对孩子的制约性更大。④针对性特点:相对来说,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更强。针对性强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人们常说“:知子莫如父。”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是家长,是父母。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父母之所以能如此了解子女,并不仅仅是由于长期共同生活,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和子女有特殊的关系———血缘关系和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⑤及时性特点: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的细微变化,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父母通过对孩子言行举止的及时掌握,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以做到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⑥连续性特点:孩子出生之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德、谈吐举止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1.2.2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但家庭教育也有他的局限性,这表现在:第一,家庭教育里家长缺乏教育者角色意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作用十分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发挥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承担着双重角色的,即父母和教育者。但很多时候,家长只强调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而忽视了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重视作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照顾,甚至于溺爱,缺乏缺乏作为教育者的目的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有序性。第二,家庭教育易感情用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缺乏应有的理智,容易感情用事。这是家庭教育中最容易也是最经常发生的偏向,是家庭教育不易突破的难点。大部分家庭教育的失败,都源于此因。父母感情用事主要表现在:行为易走极端;娇惯溺爱;简单粗暴。第三,家庭教育比较封闭。家庭是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作指导,这取决于家长的兴趣、爱好、意志、思想水平、教育能力等。而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家长的素质和能力,都是有局限性的,这势必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成效。总之,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使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膨胀。重知轻德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学校化。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诱发了父母过高的期望值。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养成方式,造成孩子言行不一。

2生命责任感概述

2.1生命的含义

生命,从文学的角度讲,就是性命,就是活命。从生理学角度讲,生命必须是有心脏跳动、有呼吸、有大脑活动等条件。从法律上讲,生命是指法律主体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的整个过程。从医学角度讲,生命就是活着的状态,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衍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辞海》中对生命的解释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衍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见,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生命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但综合起来,本文将人的生命描述为:人的生命是自身繁衍、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反应等的复合现象。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统一体。

2.2责任感的含义

责任感是主体对于责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责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和“责任感”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是人分内应做之事,还需要一定的组织、制度或者机制促使人尽力做好,故“责任”有被动的属性;而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把责任感定义为一种精神是恰当的,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其范围要比表示情绪和感情状态的“心情”一词广泛得多,能够涵盖“责任感”的丰富内涵。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人的责任感的形成和增强除受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外,主要靠教育,包括自我教育。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2.3生命责任感

生命责任感,就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不单是对自我生命,还包括了对他人的生命。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影响

3.1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乏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多关心呵护,在家中是“小太阳”“、小皇帝”。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越,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很少有父母能够对子女进行挫折教育,也很少有父母对子女进行生命教育,因为他们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应试教育与特长培养上,父母看到的是孩子将来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竞争硬件,与学习、与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的基本都不在父母的关心范围内。父母的不良教育方法是导致大学生缺乏生命责任感的重要因素,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自私任性、傲慢无礼、贪图享受,而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冷酷暴躁,缺乏同情心。

3.2家庭不和谐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失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能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全面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习惯。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的面唱对台戏,让孩子无所适从,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就得不到父母的悉心调教和关怀,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树立良好的生命责任感。

3.3父母自身生命责任感缺失造成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位

不可否认,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因为父母文化素养的差异,教育水平的高低,思想观念趋利化,有不少父母本身是比较缺乏生命责任感的,就更谈不到对子女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一味地追求理论学习,追求高分,忽视了子女的全面发展,认为素质教育是学校的事,子女只有考取名牌大学,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是步入社会竞争的砝码,不能引导子女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不会让子女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4构建和谐家庭教育,增强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4.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子女一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能够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片面的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的子女很难成为合格的人才。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家长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对子女要从小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首先要教育子女关注“个体”,改变传统的“无我”、“无私”的思想,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个人生命价值、利益同样应该得到重视。要教育子女珍爱自我生命,因为“自我”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联系着父母,联系着家庭也联系着社会。其次要教育子女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价值体现。作为父母,要让子女从小就知道,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而且生命只有一次,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一切。要让子女从小就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认识到生命的责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自爱且能他爱。

4.2提升自身生命责任感,以身作则,强化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父母是对人一生影响最先、最深的人,也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对象。托尔斯泰说“:全部的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古人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父母首先要注重自己的修养,有高尚的品德,有积极的人生观,有强烈的生命责任感。其次,在行动上,要重视对子女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能够做到知行统一。

4.3强化与学校联系互动,形成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多方位辐射机制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第5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生命教育;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5-0150-03

“生命教育”就是通过与生命相关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正确把握生命价值,走出生命的误区,掌握解决人生困境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获得生命发展的正确方向。生命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教育在海外已经普遍开展,我国的中小学正在着手将生命教育设置为制度化的课程。但高校的系统化生命教育目前仍然是一个盲区。近些年来,高校校园暴力事件、大学生漠视生命、残害生命的事件频频显现在媒体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强烈反响。这些事件发生的直接导火线各有不同,但事件的引发根源是共同的,即这些事件的当事人都看不到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逆性,漠视、轻视生命。这些事件提醒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常规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注入生命教育,让爱护生命、敬畏生命成为他们日常的思维方式,已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十分艰巨的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为“基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它对高校开展系统生命教育具有独特作用。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凸显生命教育是课程本身的必然要求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的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道德、法律修养,塑造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这是“基础”课的宗旨,这一教育宗旨的实现,是建立在生命的存在和延续的基础上。如果缺少对生命的尊重,缺少对生命价值的正确领悟,何来的道德素质?何来的法律观念?何谈人格的完善?因此,“基础”课程必然包含生命教育,它应当是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点。

另一方面,由于“基础”的课程性质和其教学内容的特点,它对生命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首先就在于通过“基础”课开展生命教育,能使生命教育具有强制性。生命教育要产生作用前提是学生掌握和理解这方面的知识。“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所有高校都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所有在校大学生都要通过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学时和学分均具有强制性,因此,大学生为了完成学业,他们就必须掌握这门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考核。如此一来,在“基础”课有机融入生命教育。就可以使得所有的在校大生通过正常的课堂教学,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了与生命相关的知识和观点。其次在于是教育的系统性及隐秘性。“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高度自然融合,生命教育不是在一节课中完成,也不是单列一个章节进行,生命教育有机地渗透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这样更容易渗透学生的思想而不被反感。最后在于,通过“基础”课开展的生命教育是深层次的生命教育。人的生命是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生存的意义不仅在于生命的延续,更在于对他人对社会的有益。透过“基础”课的生命教育。使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精神内涵,促使他们奋斗和进取,积极追求生命的社会价值,这是深层次的生命教育的显现。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生命教育的构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生命教育的构建,就是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责任、理想信念、人生价值、法律意识等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在人格上获得全面且和谐的发展。

(一)责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构建

责任是一种牵挂,人生责任的存在,是人们不能舍弃生命的最重要的外在动力。“基础”课的开篇教育就是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这是本课程的教学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在教学中应该强调学生的人生责任,让学生认识到,人的一生是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人生责任是具体的丰富的,其中,生存是人生责任中最基本最核心要求。生存,是为了自己的责任,只要生存,万事才有可能;生存,也是为了对父母的责任,也正如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毁,孝之始也”。生存,同样也是为了对社会的责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责任教育中,还要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学生在家中一直受宠,把父母、他人、社会的给予都视为理所当然,对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对父母的养育、他人的关怀没有心存感激。没有感恩意识,就较少有责任心,就很容易忽视和放弃生命。

(二)理想信念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构建

生命意志是生命的一大支柱。培养学生坚强的生命意志,是理想信念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显现。在漫长的人生实践中,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在人生困境里,能够坚强地活下来,与其坚强的生命意志分不开。生命意志的强弱取决于其人生理想及对理想的执着程度。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有了精神支柱,就不会因为感觉生活的无趣而轻视、放弃生活;有了坚定的信念,则不会因为出现一点小挫折而失去生活的信心而自伤或伤人。让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为了实现理想而树立坚定的信念,这正是“基础”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确立志存高远的理想和信念,并由此形成坚强的生命意志,在理念信念教育中、不应只是讲空洞的、泛泛的理想,也不应强调社会理想而忽视个人理想。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的。任何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可能是纯粹的个人行为,都要以社会作为载体,只能在社会所提供的客观环境中设定自身的目标。而社会理想必须是得到社会上众多个体的认可并为之奋斗才能得以实现。在正确认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社会发展趋势与个人兴趣、特长相统一,同时把自己的理想描述为奋斗目标,并将这个目标分解为每天都能落实、都能检查的行动计划,使理想和信念不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与他们日常的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真实事物。

(三)人生价值观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构建

人们对生命的珍惜程度,与其生命体验的快

乐与否有着直接联系。影响生命体验快乐与否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因素是生存价值、尊严和幸福感。当一个人在其生命实践中,体会不到自身的生存价值,感受不到尊严和幸福时,就很容易伤害和放弃生命。因此,珍惜生命,就要让人们体会到自身生存的意义,构建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让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基础”课程的重要教学点,也是与生命教育联系最为紧密的教学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造就积极的人生体验,首先让学生能够正确评价人生价值。价值是人存在的基础和依据,当个体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是无用的时候,就会轻视生命。在校大学生药家鑫,2010年10月20日深夜在驾车肇事后将伤者捅死,在第一次开庭审理后接受记者采访,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我总认为我自己人生没有价值,从初中开始我就特别压抑,经常我想到自杀,我就觉得活着没有意义。”职业生活是人生体验中最长最丰富的一段,人生价值的成败感体验也就最主要集中在职业成就上。长期以来,在职业教育中,强调奉献,而奉献就是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才是成就。才是有价值的人生。这样的职业成就观,使得一般的人感觉自己生存价值渺小而不重视自己的生命。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生命价值感,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贡献”,树立正确的职业成就观: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就是职业成就,就是有价值的人生。

其次。让学生树立正确尊严观。有尊严的生存不一定就能感到幸福,但没有尊严的生存一定没有幸福感。如何获得“尊严”?结合人的本质观教育中,在正确理解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基础上。让学生知道为了自己的尊严,就要关注和尊重他人,既要自尊,也要尊重别人。才是真正的尊重自己。另一方面,尊严是他人对自己人格魅力出自内心的真挚赞赏,这种赞赏不是因为你有钱、有权、有势,而是来自于能力和精神。通过人际交往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适应社会和人际交往的原则,让他们学会兼容差异而变得豁达,最终获得自我尊重。

最后,幸福感也是人们积极生存的源泉之一。当幸福感严重地缺失时,人们就很容易抛弃生命。在越来越物质化的社会里,教育、社会、家庭强调“有用”,强调“经济”,忽视人的精神需要。人们把幸福与金钱等同起来,为此,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是去学习实用知识和能力,为将来的更好就业做充分的准备,较少乃至忽视了精神方面的关心和追求。这就是为什么当今大学生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幸福感并没有成正比的上升。幸福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物质条件只是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一个物质贫乏的人同样能获得幸福感。为了提升学生的幸福感,通过深层次的人生价值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学会充盈精神世界,使他们幸福的精神层面有所提高。另外,通过心理健康部分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理智地、宽容地对待人生挫折,培养其在挫折面前的坚强品格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学会选择积极方式释放挫折带来的各种消极情绪。

(四)法律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构建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第6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责任教育 责任品质 优化内容

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负责任地生活。而高职院校应该对高职学生进行哪些责任教育呢?高职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责任品质呢?

一、生命责任教育

生命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见证了它的神奇与伟大,而生命的伟大值得我们为之付出、为之努力、为之负责。生命责任教育有三个层次:

1.生命认识的教育。生命责任教育首先要了解和认识生命本身,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意义在于为理想而活,不是简单地为生存而活。生命是一种责任,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负责,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生命价值实现的过程。生命是一切的基础,而健康又是生命的基础。生命的健康包括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而健康的身心源自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来自意志的坚强,来自对人生坚定理想的支撑和追求。

2.生命责任的教育。如前所述,生命健康是一切的基础。一方面,学校生命责任的教育要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善待自己的生命,培养学生的自爱之心,对生命的“敬畏”之念,对自我的生命负责。《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珍惜自己的生命既是对自己负责,又是对父母负责,是对家庭的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就要消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节奏、有规律地生活,有健康地饮食,不抽烟、不酗酒;合理安排时间,不沉迷网络游戏,有充足的睡眠;有适量的运动,科学的减压方法,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坚定的理想与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学校生命责任的教育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生命,关爱他人的生命,对他人的生命负责。一个珍爱生命的人,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会对他人的生命负责,由关爱自己到关爱家人、朋友及所有人,进而关爱自然,自觉地履行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责任。

3.生命规划的教育。高职学生大多缺乏自信心,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不好好学习,虚度光阴。学校的生命责任教育就要使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为理想而活,碌碌无为、虚度光阴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作为青年人的高职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要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有目标引领,有理想信念支撑,不虚度光阴,不浪费生命,发挥生命的价值,让这朵生命之花开得更加鲜艳,这是对生命的负责。

二、诚信责任教育

诚实守信是立人之本,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是道德经济。一个充满诚信的社会,其人际交往是和谐的,经济交易是安全与高效的,社会发展是健康有序的。高职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诚信品格的确立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我国和谐社会的有序构建,而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诚信行为和现象令人担忧。因此,高职院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来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树立诚信的做人品格,广泛营造诚信的校园氛围,开展诚信实践活动,加强诚信责任教育。

1.树立诚信道德模范,发挥道德模范的表率作用。每年我院都举行一次师德模范评选活动,教师的诚信为人和学术诚信是师德模范评选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诚信立教,发挥学校教职员工言传身教的率先垂范作用。同时更多开展学生诚信道德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我在讲授构建高职和谐校园专题时,以如何建设诚信校园为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学生建议学院多利用校内宣传网络,通过校内广播、宣传栏、校报等途径宣传和表扬诚信的同学,树立学生自己的诚信道德模范,拉近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易于学生接受与学习。

2.加强诚信监督,尤其发挥学生相互监督的作用。以前对学生诚信品德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主观评价,其随意性较大,缺少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缺乏全面、真实、客观的了解,也就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学生们天天在一起学习、生活,他们彼此之间是最了解对方的,因而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监督主体作用,从学生上课出勤、作业完成、考试、就业求职履历材料制作、助学贫困证明材料提供等基本行为入手,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同时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收集各方面信息,对学生的诚信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加强监督。

3.设置学生个人诚信记录卡片,构建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并将学生诚信档案社会化。诚信记录卡片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择业等各个方面的诚信表现,全程记录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过程,是一份写实的纪录。这份信用档案将来可并入全社会个人信用体系系统中,为学生将来工作、信贷等提供信用证明,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坚守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促进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增强实践诚信道德的内驱动力,切实提高自己的诚信度。

三、自我发展责任教育

1.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教育。学习方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树立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并付诸行动,勤奋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认真参加实训,密切关注社会的就业形势,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和相关岗位职责要求,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规划,认真执行规划,严格要求自己,为今后的就业和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2.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生活上缺乏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的人,是不能够肩负起重任的。高职学生已经是成年人,理应有较强的生活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公寓文化大赛、星级宿舍卫生评比等活动,引导高职学生勤俭节约、合理消费,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高职学院也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多勤工俭学的岗位,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创业项目,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提高学生的独立能力。

3.培养情感理智,处理好学业与情感的关系。情感问题是高职学生这个年龄段不可避免的问题,却又是其难以处理好的问题。部分高职学生在恋爱情感上表现出明显的主观性与随意性,难以掌握好度,在处理感情纠纷上缺少理智,容易产生情感的迷茫和纠纷,不会恰当地处理学业与情感的关系,造成学业的荒废,严重影响到自我的进步和发展。因而高职院校应正确面对高职学生的情感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加以疏导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情感理智,促进学生的情感健康发展和学业的不断进步。

四、职业责任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深入生产第一线。而目前多数高职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对一线职业岗位缺乏认同,认为一线工作又苦又累,待遇低,还低人一等,很没有面子,因而不愿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工作。毕业后进入一线岗位工作,缺乏吃苦精神、敬业精神和实干精神,不肯脚踏实地地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职业责任认识比较模糊,频繁毁约跳槽。

1.职业认同感和敬业精神教育。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第一线基层工作并不低人一等,做任何事情,从事任何职业、任何岗位工作都要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勤奋努力,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升,逐渐成长成才。以全国劳模、蓝领精英和高职学生的楷模邓建军同志为例,一位出身职业中专院校的一线技术工人,十几年来在一线岗位上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勤奋钻研,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克服了重重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世界级领先的技术发明。邓建军的成功不是神话,他的成功也绝不是偶然,而是那份对职业的执着、对职业理想的不懈追求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给了他信念、力量和支持,推动着他为职业而不懈地努力着、奋斗。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成就了他自己,成就了一个企业,成就了职业本身,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我们被这样的职业责任感而感动着、激励着和鼓舞着,我们要用这样的职业责任感去激励、鼓舞和带动高职学生,培养他们对职业的认同、对职业的忠诚和对职业的奉献精神,让他们明白,职业无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忠实于自己的职业,脚踏实地地在工作岗位上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不畏艰难,勤奋钻研,勇于创新,才能在职业奉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履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多数是工科类服务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而技术型的工作岗位要求从业者具有更高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否则一点较小的差错就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因而高职院校更要对学生进行敬业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2.职业技术伦理与环境道德责任教育。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在利益的驱逐下,人类对科技滥加利用,科技与道德日益背离,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化学污染,温室效应,核威胁,基因技术、生物技术的泛滥使用危及人类生存。同时,近代以来,由于机器生产的发展,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的关系被征服自然界的关系所取代,从而导致人类尽其所能地扩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急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能力,同时急剧扩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造成了障碍。面对人类这种带有粗放型、功利性、掠夺性和征服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恩格斯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①恩格斯还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②因此,在当今人类生存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承担培养学生职业技术伦理与环境道德责任的重任,引导其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积极参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工作,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家庭、社会责任教育

高职学生基本上已经成年,在法律上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即独立地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和独立地承担责任。高职学生作为法律上独立的个体,作为家庭的成员,理应尽自己的能力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高职院校应教育学生懂得体恤父母的艰辛、勤俭节约、勤奋学习,尽自己的努力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增强自立能力,用自己的行动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同时,我们每个人既是家庭的成员,更是社会的成员。国家、社会是每个人成长、成才的大舞台,是坚强的后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尤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类型教育,近十年来获得了国家、社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扶持。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高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高职学生要有感恩之心,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各方面素质,使自己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将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增强职业责任感,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总之,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学生应有的责任品质包括生命责任、诚信责任、自我发展责任、职业责任和家庭、社会责任。高职学生应有的这些责任品质涵盖了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各个方面,是学生成长成才所必须具备的人格品质,是现代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却又是当前高职学生所缺乏的。因此,高职院校责任教育优化内容,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学会负责,这既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385.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158.

参考文献:

[1]丁志强.高职生自我责任意识培养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7,(5).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第7篇

1.1 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由来已久,并且对一代代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家庭教育学者骆风研究认为,根据目前可以考究的资料显示,我国最早从事家庭教育活动的是早在3600年前的夏末商初时期,而国外则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古埃及时代。当前国内对家庭教育内涵的认识并不一致,《教育大辞典》对家庭教育的解释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通常指父母对儿女所进行的教育”。著名学者杨宝忠解释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它是指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终生持续不断的教育和影响”。我国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解释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辈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而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教育和影响。本文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这个教育和影响可以是有意的,无意的,有形的,无形的,宏观的,微观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有形无形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着子女,而父母要让子女接受自己的言行观念,会有意无意的做出榜样以规范自己的双向影响与互动过程。

1.2 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局限性

1.2.1 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如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重点等各方面。所以父母不能简单地把家庭变成教室。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这表现在:

①早期性特点: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孩子所实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

②感染性特点:家庭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是耳濡目染,是一个感化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教育工作中有着特殊意义。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情感的这种感染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权威性特点: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长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家长的教诲,子女能听从;家长的批评,子女能接受;家长的意图,子女能心领神会;家长所希望的,子女能努力做到、做好;家长所反对的,子女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总之,家长的意志对于子女的言行有较大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要比其他人对孩子的制约性更大。

④针对性特点:相对来说,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更强。针对性强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人们常说:“知子莫如父。”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是家长,是父母。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父母之所以能如此了解子女,并不仅仅是由于长期共同生活,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和子女有特殊的关系――血缘关系和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

⑤及时性特点: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的细微变化,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父母通过对孩子言行举止的及时掌握,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以做到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⑥连续性特点:孩子出生之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德、谈吐举止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1.2.2 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但家庭教育也有他的局限性,这表现在:

第一,家庭教育里家长缺乏教育者角色意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作用十分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发挥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承担着双重角色的,即父母和教育者。但很多时候,家长只强调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而忽视了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重视作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照顾,甚至于溺爱,缺乏缺乏作为教育者的目的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有序性。

第二,家庭教育易感情用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缺乏应有的理智,容易感情用事。这是家庭教育中最容易也是最经常发生的偏向,是家庭教育不易突破的难点。大部分家庭教育的失败,都源于此因。父母感情用事主要表现在:行为易走极端;娇惯溺爱;简单粗暴。

第三,家庭教育比较封闭。家庭是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作指导,这取决于家长的兴趣、爱好、意志、思想水平、教育能力等。而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家长的素质和能力,都是有局限性的,这势必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成效。

总之,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使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膨胀。重知轻德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学校化。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诱发了父母过高的期望值。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养成方式,造成孩子言行不一。

2 生命责任感概述

2.1 生命的含义

生命,从文学的角度讲,就是性命,就是活命。从生理学角度讲,生命必须是有心脏跳动、有呼吸、有大脑活动等条件。从法律上讲,生命是指法律主体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的整个过程。从医学角度讲,生命就是活着的状态,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衍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辞海》中对生命的解释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衍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见,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生命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但综合起来,本文将人的生命描述为:人的生命是自身繁衍、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反应等的复合现象。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统一体。

2.2 责任感的含义

责任感是主体对于责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责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和“责任感”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是人分内应做之事,还需要一定的组织、制度或者机制促使人尽力做好,故“责任”有被动的属性;而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把责任感定义为一种精神是恰当的,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其范围要比表示情绪和感情状态的“心情”一词广泛得多,能够涵盖“责任感”的丰富内涵。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人的责任感的形成和增强除受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外,主要靠教育,包括自我教育。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2.3 生命责任感

生命责任感,就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不单是对自我生命,还包括了对他人的生命。

3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影响

3.1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乏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多关心呵护,在家中是“小太阳”、“小皇帝”。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越,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很少有父母能够对子女进行挫折教育,也很少有父母对子女进行生命教育,因为他们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应试教育与特长培养上,父母看到的是孩子将来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竞争硬件,与学习、与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的基本都不在父母的关心范围内。父母的不良教育方法是导致大学生缺乏生命责任感的重要因素,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自私任性、傲慢无礼、贪图享受,而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冷酷暴躁,缺乏同情心。

3.2 家庭不和谐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失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能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全面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习惯。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的面唱对台戏,让孩子无所适从,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就得不到父母的悉心调教和关怀,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树立良好的生命责任感。

3.3 父母自身生命责任感缺失造成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位

不可否认,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因为父母文化素养的差异,教育水平的高低,思想观念趋利化,有不少父母本身是比较缺乏生命责任感的,就更谈不到对子女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一味地追求理论学习,追求高分,忽视了子女的全面发展,认为素质教育是学校的事,子女只有考取名牌大学,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是步入社会竞争的砝码,不能引导子女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不会让子女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4 构建和谐家庭教育,增强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4.1 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子女一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能够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片面的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的子女很难成为合格的人才。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家长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对子女要从小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首先要教育子女关注“个体”,改变传统的“无我”、“无私”的思想,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个人生命价值、利益同样应该得到重视。要教育子女珍爱自我生命,因为“自我”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联系着父母,联系着家庭也联系着社会。其次要教育子女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价值体现。作为父母,要让子女从小就知道,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而且生命只有一次,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一切。

要让子女从小就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认识到生命的责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自爱且能他爱。

4.2 提升自身生命责任感,以身作则,强化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父母是对人一生影响最先、最深的人,也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对象。托尔斯泰说:“全部的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古人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父母首先要注重自己的修养,有高尚的品德,有积极的人生观,有强烈的生命责任感。其次,在行动上,要重视对子女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能够做到知行统一。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第8篇

自杀不仅是一个社会和心理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把自杀看作一种道德病态。对于承载着民族期望、时代使命的我国当代大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杀更多的体现了他们在道德心理方面存在的某些缺陷。

1.道德认知的偏差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高涨,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稳固的发展时期。“心理上的断乳”使他们在面对新事物时心怀一种强烈的冲动和欲求。目前,经济体制和社会格局的变革,外来文化的渲染,信息的泛滥,使我国传统的一元文化遭至严峻挑战,不可避免地给作为“社会思想先锋”的大学生群体带来道德认知的多元化。

对生命神圣的认知是道德认知的基础。在有关“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中对生命持“热爱”态度的占86%,认为“有权终结自己生命”的占11.3%,持“无所谓”态度的占3.6%。这一结果与大学生自杀率居高不下的状况不谋而合。剔除外部环境因素,造成这一尴尬局面,主要源于大学生对生命内在价值认识的偏差。

2.道德情感的缺失

道德情感是人们从一定的道德认识出发,基于人的社会性需要,遵照内心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在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内心情绪体验。它是道德行为的促生和支持力量,其中义务感和责任感具有特殊的意义。

权利和义务是相伴而生的。一个人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非理智性自杀,则是违背生命道德最重要的表现之一。

首先,对自我的不负责任。2002年,有学者曾进行了“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责任观”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您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吗”时,有34.8%的答案是“不确定”和“不是”。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自我责任的践履状况”的自我评价不是很高,在理解人生意义和选择人生去向时存在一定的困惑和盲从。因此,在衡量生命是快乐最大的资本还是烦恼最终的渊薮时,某些大学生倾向于后者。第二,对家庭的不负责任。按现实物价,培养出一个一般专业的大学生,家庭所支付的费用就高达七万,相当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二十年的全部收入。可以说,许多家庭都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了一只脚已踏出农门的大学生子女身上,用最多的心血和最大的热情支撑和捍卫着他们心中的“金凤凰”。然而有调查表明,由于受现代经济社会的冲击较大,个人取向增强,城乡青少年在家庭观念从“家本位”向“人本位”转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深受城市文化熏陶的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实现与个人成就的愿望更为强烈,传统的家庭责任感在其身上不断弱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敬畏逐渐演化为放任生命的自毁自灭。第三,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社会责任从低到高可理解为两个层次,一种是自我约束,即不做有损于社会和他人利益的事情,尽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一种是对他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回报,即帮助有需要的人,自觉为社会服务。从小深受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影响的当代青年,理应能够对国家、社会及他人承担厚重的责任和义务,但实证研究发现,一些青年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与承担仅停留在消极层次,缺乏对社会的终极关怀,未能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优秀传统美德真正内化,并落实到实际行为中。因此,大学生以死亡作为自身解脱困境,消除痛苦的手段,实则是对社会责任的自私逃避。生命是社会共同的财富,尤其是对于年富力强,可以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出巨大价值的大学生而言。

3.道德行为的轻率

道德行为是人在道德意识的支配和道德情感的驱动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人是道德行为的主体,总是以愿望和意向的方式体验着各种内心愿望和意向之间的矛盾冲突。在面临道德的二难选择中,人必须诉诸个体的理性,运用先验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抽象、普遍原理反复思考,权衡可能付出的代价与可能获得的收益,然后作出有道德价值的取舍。可见,道德行为是一种意志和理性行动,良心和理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命的非个人所有性,决定了一个人对待自身生命的态度与举动,也是一种道德行为。生存是生命的实践方式,这就要求在对待有关生存的问题时,也应该从道德意义,如社会责任、家庭义务、个人价值等角度,慎重考虑,谨慎行事。然而,现有研究表明,“许多青少年的自杀行为纯属一时冲动,常常是在一念之间的情况下作出的反映,并非真的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当今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形势下,素以“象牙塔”自比的大学校园也毫无例外地受到社会变革浪潮的冲击。大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的年龄阶段。深受外部“不速”刺激,如教育体制的振动、学业成绩的浮动、情感与经济生活的摇动,与内心失落、受挫、无助、无力的消极心理气氛的双重夹击,在遭受挫折时,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往往听任于欲望、情绪、动机等非理性因素的控制,在情绪波动较大,甚至完全由情绪冲动主宰下践履自杀行为。

由于特殊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大学生的道德水准直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走向。而对一个人来说,最根本和核心的道德问题就是如何善待自己的生命。也许并非每个人都拥有博爱的情怀,但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蕴积着一股巨大的力量,以保护生命之树免受侵害。因此,强化生命教育,完善大学生道德心理与人格,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1.提升生命意识,珍爱生命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俗语云:“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充分肯定了个体生命对于创造财富、积累生产生活资料的源泉作用。作为一个物质实体,生命的源泉作用的确发挥得淋漓尽致。

现代社会的一些新思潮,如金钱崇拜、权利纷争,在校园里不断蔓延,猛烈地冲击着我国一贯崇尚的“仁爱”“见利思义”等传统教育思想,也破坏了大学生心中单纯的精神信仰和神圣的社会理想。对于为何而生、生命将走向何处等终极问题,大学生感到困惑、恐慌和迷茫。为此,高校的生命教育任重而道远。首先就要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欣赏生命、珍爱生命,使他们认识到尊重生命其实是一种道德坚持,活着也是勇气的体现。健康学的研究发现,企图自杀的人,其内心仍有希望继续生存的意愿。而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强烈的眷恋。基于这一点,高校可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近距离地体验死亡,如有组织地参观殡仪馆,或参加亲人的告别仪式,或邀请劫后余生、绝处逢生的人谈他们的感受。站在生命的终点、至高点,俯瞰整个人生,将有利于大学生充分领悟生命的意义和终极价值,激发他们自觉地对生命进行追问,探求生命的本真,从而坚定其生存的信心和意志。

2.培养生命情怀,敬畏生命

缺乏情感的教育,培养不出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培养生命情怀,首先要教会学生热爱生命。

其次要教会学生敬畏生命。敬畏生命其实是人的一种天性,一种天生的心理需求。就像一个成人看到婴儿毛茸茸的脸,情不自禁地想去触摸;听到婴儿清亮的哭声,怜惜便油然而生一样。而这样的需求,常常是潜藏在隐性或显性程度不太高的状态,又容易被许多后天的负面因素,如人性价值观的扭曲、自我意识的膨胀等掩藏。真正的教育,追求的应当是一种理想境界,不沾染世俗和喧嚣。

再次要教会学生增强责任感。责任感的缺失,是大学生践踏和舍弃生命的首要原因。社会的存在是以可数的个体生命的存在为前提的。同样地,每个人都应为社会的发展承担责任和义务。教育的重大责任正在于此:怎样使学生的原始欲求合理化,以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形式表现并得以满足,怎样使学生的个人价值责任化,适当地把社会责任因素纳入个性张扬的考虑范围之内,将是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3.实现生命价值,超越生命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第9篇

关键词:弗洛姆;爱的要素;爱的艺术

(一)给予

弗洛姆认为,创造性、主动性的爱的主要因素是给予。现在的人对于给予的概念有很大的误解,认为给予就是被剥削和自我牺牲。在接受型性格取向、剥削型性格取向和囤积型性格取向的人心中,他们认为给予就是自我失去,减少自我的拥有。在市场型性格取向的人心中,给予就是交换。如果他给予了却没有得到,他就认为他是被欺骗,牺牲自己的拥有。在具有创造性倾向的人当中,给予是人的潜能的最高表达方式。在给予的行为中,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财富和能力的提升,感受到自身生命力和生命价值的提高,在提高潜能和生命力当中感受到乐趣,感受到生命和自身价值的存在。物质给予只是个人给予的一部分,最重要的给予是“特定的人类王国”。给予是相互的,在给予中,“他不能不使另一个人身心中的某些东西复苏,而且这种复苏过来的东西又反射给他自己;在真正的给予中,他禁不住接受了那些还给他的东西”。

(二)关心

弗洛姆认为,关心是爱的表现形式,缺少关心的爱是不完整的爱,是口头上的爱,病态的爱。关心不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对他全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保持持续的关心。这与中国“仁爱”的思想中“君子有成人之美”之语有类似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要给予别人发展的机会,切不可损人利己,更不可损人不利己。弗洛姆的关心因爱而生,对所爱者不仅要关注和关心,更要对所爱者尽心尽责。关心的爱不是抽象的爱,而是实践的爱。关心的爱要自身有所为,对所爱者要有所做。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的力量的表现,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肯定,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幸福、成长、发展的关心,爱也是人的能力,无能之人必无爱,无仁之人也无爱。爱始终贯穿于我们的生命之中,贯穿于我们的人生体验和经验当中。爱与被爱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的内在需要和本质方式,是人正常的心理现象。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的感觉也越加敏感,对增进幸福的爱和有损生命的恨的反应也越来越大。现代社会对于爱的评论日益增多,“爱的呼唤”此起彼伏,无处不在,但这却是现代人对爱的匮乏的最有力的证明。我们谈论最多的往往是我们关注最少的。弗洛姆认为爱是拯救人类的唯一的良药,是战胜孤独的法宝,关心的爱向人的冷漠提出了挑战。缺少关心的地方必然缺少爱的温暖。爱不仅是能力也是艺术,更是我们心灵获得强大力量的源泉。

(三)责任感

在弗洛姆看来,责任与爱是密不可分的。责任并不仅仅是人们常说的义务,它不是从外部强加到人身上的职责和枷锁。真正的责任是一个人绝对自愿的行为,不为其他,只从自我心中而生。责任感不仅是爱的外在形式,更是人的自我要求,是对我关心之人给予关注,做出反应。责任感不仅意味着人是否幸福,更意味着人爱的能力,“有责任感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反应’”,有责任感同时也是有能力对某些愿望给予回答。责任感的深层含义不仅是对自我有责任意识,对他人的责任感也与此相同,爱他人与爱自己处于同一个位置,不分先后和轻重。责任是爱中美好的品质,人要有为爱担当的勇气。责任显示了一个人爱的分量和勇气。一语概之,责任感是人对整个人类都要有的爱的表现,是人在绝对自由的状态下对他人的要求做出的积极反应。爱因为责任感而使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爱一个人不仅要关心对方的精神需求,更要对对方的精神成长负责。责任不仅是人性健全品格的必备素质,更让人认识到爱的深层含义。

(四)尊重

弗洛姆说:“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过程本身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在爱的过程中,当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具有一定优势的时候,占有优势的一方就会以责任为借口,要求另一方按照其要求和意愿去行动,否则就会以收回爱作为惩罚。为了防止异化,责任就要在爱中添加尊重的因素。“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这样的成长既是他人的成长也是自我的成长。这种尊重也蕴含了这样一个条件:“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的目的”。依赖和独立在爱的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弗洛姆强调,“只有实现了独立,只有我不需要拐棍就能站立和行走,不统治也不利用任何他人,尊重才是可能的”。只有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时候爱才有可能,尊重才可能实现。同时,自由是爱存在的基础,爱是人存在的重要动力,爱促使了人按其本性成长和发展。弗洛姆通过爱中的尊重让我们认识到爱的可能。人与人共同生活的基础就是双方的互相尊重,双方之间爱的表现形式更多的也是尊重。爱与被爱是相互的,是在实践中互相转化的,尊重亦是如此。

(五)了解

弗洛姆认为,了解是关心和尊重的前提,只有了解对方,才能关心和尊重对方。了解一个人,必须“超越对我自身的关心并且在另一个人中看到他自己的时候才是可能的”。另外,对一个人的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必须要深入其本质,而深入本质的了解必须要两个人通过内心的交流才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要通过交流了解“人的秘密”。弗洛姆认为了解“人的秘密”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绝望的方式,另一个是爱的方式。绝望的方式就是“完全支配另一个人,使他做我们想做的,感受我们想感受的,思考我们想思考的,使他变为一样东西,我们的东西,我们的占有物”。这种方式主要表现在折磨、逼迫对方,使对方在受苦中泄露个人的秘密。这种了解的最高阶段是虐待狂。我们在认识自我和他人的时候,即使在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想去了解全部,想去了解人内心深处的秘密,但在理性的认识中是无法实现这个愿望的。了解他人的本质,要克服幻想和对他人的曲性理解,必须用客观的角度去了解他人和自己。只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我才能了解他人的终极本质,才能在爱的行动中公正地认识他人。

弗洛姆认为,给予、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五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只有成熟的人,才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能力,克服自恋而对他人给予真正的爱。真正成熟的爱,需要这五个要素的有机结合。真正的爱是给予不是获取;真正的爱是要人们彼此关心、相互尽责任、互相尊重和认识对方。同时爱也是人对自身存在──人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的答案。

参考文献:

[1]成海鹰.弗洛姆的“爱四要素说”伦理分析[J].学术论坛,2008(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