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05 05:19:26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国英语词汇,语义文化特征

 

1. 引言

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的迅速国际化必然引起其广泛的本土化,这些带有地域色彩的“英语”不断发展,并逐步被接受。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使英语逐渐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变体。。随着中国在世界上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英语在世界各类英语变体中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的重视,中国英语在国际交流和跨文化交际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英语作为一种文化变体,其最明显的特征表现在词汇层面,具体说就是大量的汉语词汇进入英语,以及许多英语词汇语义在中国语境中的变异。本篇将主要从中国英语词汇的语义文化特征层面对中国英语变体进行分析。

2. 中国英语的界定

首先提出“中国英语”这个概念的是葛传槼先生。他在1980年从翻译的角度指出:“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我国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这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 这个提法肯定了中国英语现象,指出了这些是正确的英文表达法。但是他所说的“中国英语”仅局限于词汇层次。。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但他将中国英语的使用仅局限于中国人和中国本土,而事实上在西方人谈论中国时也不可避免的要使用中国英语,这已经超出了本土的范围。李文中(1993)将“中国英语”更全面的定义为:“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谢之君(1994)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贾冠杰、向明友(1997)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

3. 中国英语词汇

中国英语词汇是在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由于英汉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中国人在使用英语表达某些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无对应词来表达,这时人们通过音译、译借以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使汉语词汇进入到英语交际中。。通过这些手段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英语词汇称为中国英语词汇。中国英语词汇负载着中国文化,任何其他一个国家的英语词汇都没有能力生动准确地表达具有中国文化背景和特点的事物,要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传统、科技、政治和经济等情况只有依靠中国英语的词汇,这就使得汉语在英语中的渗透变得尤为必要而且理所当然。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越来越受到西方人的欢迎。一般来说,当一些汉语借词(如paper tiger, iron rice bowl,spiritual pollution等)进入英语交际后,会逐渐被英语国家认同并接受,有些中国英语词汇甚至成为了地道的英语。如Taoism道教,yin阴和yang阳等已被收入英语词典。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词汇的出现,丰富了英语词汇的内涵,加强了英语词汇的表现力,从而进一步发展了英语与世界文化。

4. 中国英语词汇的语义特征

中国英语词汇的产生是汉英两种语言双向交流的产物,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名称和概念进入了英语词汇,同时还有一些英语词汇进入了汉语,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衍生出新的含义,形成了中国英语词汇的语义文化特征。中国英语词义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词义的扩大或缩小,词义褒贬色彩的转换,词义引申以及词义创新。

4. 1 词义范围的扩大或缩小

4.1.1 扩大词义

如: intellectual。在美国和欧洲, 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在中国,知识分子包括大学生、大学教授、工程师、中级教员,在农村地区甚至中学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有的知识分子表示一个政治阶层。再如,cadre。原有英语是指政党或军队中受过专门训练的核心人物,它不是常用词,许多讲英语的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而在中国,干部是领导干部、行政干部、军事干部的总称。另外,teacher 一词在原有英语中是指“教书的人”,而在汉文化中它不仅代表老师,还代表一种长着身份,因此它的词义比原有的英语词义更宽泛。

4.1.2 缩小词义

如chemist, 在原有英语中它既代表化学家又代表化学师、药剂师、药商等,而在中国英语中这些成为-ist的人应该都是在本专业工作中极其出类拔萃的人员。又如,engineer 在原有英语中不仅指从事工程施工的专业人员,有时还指一些体力劳动者。Sanitary engineer 指的是从事垃圾收集和处理的劳动者,domestic engineer 指的是佣人。而在中国英语中,engineer 是指具有一定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4.2词义褒贬色彩的转换

Ambitious在原有英语中是褒义词, 指“有雄心的、有抱负的”,但在中国英语中却是贬义词, 有“野心勃勃”的意思。Landlord和 capitalist 在原有英语中是中性词,指土地或资本的拥有者,但在中国英语里却带有明显的贬义,他们都属于剥削阶级。Do-gooder在中国英语里是褒义词, 指“做好事的人”, 但对美国人来说却带有贬义, 它代表“空想的社会改良家”。Propaganda在中国英语里是褒义或中性词,指“宣传”,但在原有英语中却带有贬义,代表“蛊惑或欺骗性的宣传”。Individualism在中国人中引起的反应是“自私”,和“利己主义”、“自私自利”同义。而在原有英语词汇中, individualism被定义为“主张个人正直与经济上的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行为与兴趣的理论,以及由这种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由此可见,这和中国人眼里的individualism差异很大,这里的individualism是积极的、正面的。

4.3 词义引申

词义的引申通常是指将原有英语词汇的意义引申以达到某种象征意义。比如, bad eggs 在中国英语中指的不仅是“蛋”的概念了,它经常用来表示“坏人”或“恶棍”。 Duck eggs在原有英语词汇中仅指“鸭下的蛋”,而在中国英语词汇中, duck eggs不仅指“鸭下的蛋”,它还意味着“零”、“零分”。Red eggs, 红鸡蛋,在中国英语词汇中还象征着小孩满月的庆贺。Iron rice bowl,铁饭碗,在中国英语词汇中不再有“碗”的意思,而是指一份稳定且长久的工作。

4.4 词义创新

中国英语中有一部分词汇的语义是从汉语意思译成英语后而生成的新意思,尤其在翻译形象化语言时,这些词汇表现出明显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这种表达方式不但使外国人深感耳目一新,而且大大加强了英语的表现力。例如PK这个词是当下中国非常受人们喜欢的热门词汇,然而这个红遍中国的单词,英国人和美国人居然都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因此PK所表示出的“击败”、“干掉”的词义正是在今天的中国的语境下形成的。又如,high在英美英语里指的是“高”的意思,而在中国,当一位少年在电视节目中被记者问及吸毒后有什么感觉的时候,他的回答却是“好high,好high”。在这里high 有“飘”的意思。在He is a little bit high 中high 指的是“喝多了”。再如,dinner在英美英语中一般指吃晚饭,而汉语中一般指午饭。Bread在英美英语中指面包,却相当于汉语中的馒头, 馒头通常翻译为“steamed bread”。

5. 结论

“中国英语”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产物,中国英语词汇也不可避免的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中国的语言文化环境中,中国英语词汇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语义文化特征。目前,世界各国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增进与中国交往的需求日益增强,全球范围内也掀起了“汉语热”,而中国英语词义文化特征的形成在跨文化交流中正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因此对中国英语词汇语义文化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

[2] 黄金祺.应当肯定“西译汉化”现象的积极面[J].中国翻译, 1988(1): 97-99.

[3] 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11-12.

[4] 李少华,杨学龙.中国英语的可接受性[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1(1): 66-69.

[5] 李文中. 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4):18-24.

[6] 罗运芝.中国英语前景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 24-25.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第2篇

现代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表现主要有:英语老师讲述外国文化、外国故事、外国历史;学生被推荐的是外国网站、外国报纸、外国期刊;老师课堂展示的外国文化和图片;学生组织的英语角或英语沙龙举办活动模仿外国情景剧等,所有与英语教学有关的内容全部和外国文化有关。这样的英语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但是这种英语适合用于听。学习英语是为了进行跨文化的双向交流,如果只注重英语文化渗入,那国人学习的英语就只能表达外国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却不容易表达出来。因此,在我国英语教学中,除了需要引入英语文化之外,还要结合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通过英语表达出来。

二、原因分析

1.我国相关教育政策的影响2001年之前,我国规定学生从12岁开始可以接受英语教育,以2001年为转折点,我国教育部宣布将接受英语教学的年龄降低至8岁,充分体现我国对英语教学的重视。自2001年起,我国从小学直到研究生全部都要进行英语学习和考核,英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英语成绩可以决定研究生能够被录取;工作人员评职称,英语要达到一定级别;大学生毕业就业时,英语要达到一定级别等。2.西方国家文化的逐渐渗透西化一直是众多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的阴谋诡计,他们将自身文化通过语言、期刊、报纸等传入到中国教育,借以达到其维护自身经济、政治利益的目的。这些西方国家一直在利用文化进行侵略和扩张,试图让世界人们相信这些西方国家的文化才是时展的主流,是最新进、最科学的文化。3.教材教材是导致我国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大学英语常使用的两套教材为《大学英语》或《新视野大学英语》,这两本教材的教学内容通篇西化,都没有涉及中国文化。比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Unite3“WhyIteach”课文中有“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这句话包含着丰富的外国文化内涵。再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e4中的课文“FiveFamousSymbolsofAmericanCulture”,从字面意思即可看出通篇文章都是讲述的美国文化。因此可以看出教材设置的不合理是导致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重要原因。

三、改善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对策

1.意识的改变为了改善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状,需要提升国家和教师的意识。意识即本土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和表达意识,既要学习外国文化也要表达本土文化。首先,从国家层面出发,要制定针对各个阶段英语教学的具体大纲,明确规定对中国文化的保护和引用,将英语与本土文化结合,拒绝完全西化的教学方式。比如,对我国节日用英语进行规范化,清明节是“QingmingFestival(PureBrightnessDay)”、春节是“SpringFestival”,元宵节是“LanternFestival”等,并且教育部要明确规定英语教师在进行国外节日比如圣诞节、感恩节等节日讲述的时候要用英文讲述中国传统节日。其次,从教师层面出发,要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标准规范进行教学,在教授英语的同时,加入中国本土文化。比如,讲国外的汉堡、三明治时,把中国的豆浆、油条、稀饭等也用英文讲述给学生,实现中国文化和英语教学的结合。2.改革教材,加重中国本土内容比例如上所述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学的关键,他/她决定着英语教学的性质和方向。为了改变现在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现状,必须对英语教材进行改革,使教材更接近中国文化,向中国具体实际靠近。首先,编写教材应基于尊重西方文化,促进与中方文化结合的理念。其次,内容安排上,纯西方和纯中方文化内容各占1/3,跨文化内容占1/3。另外,各个地方学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国家规定教材的基础上添加与学校所在地地方文化相结合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和学习。3.英语考试要体现中国本土化考试是体现英语教学中国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关键途径,只有英语考核要求体现中国文化,英语教学才能更好的体现中国文化。英语考试一般包含听、说、读、写四个部分,经过改革的教材含有较多具有中国文化的内容,因此,在四个部分的考试布置上也要都涉及中国文化。比如听的时候可以播放关于中国长城的录音,让学生去体会品味其中的含义。说的时候,教师可以出题为“IntroduceyourhometowninChina”,让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的祖国。读和写都可以由教师出一些涉及中国名胜古迹或者古今历史的题目,在英语考核中融入中国文化。采用加入中国文化的英语考核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英语的本土化意识,提升学生的自知与自信,提升个人荣誉感和自豪感。4.正确利用外籍教师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来到中国从事外语教学事业,有效推动了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其中英语教学更是效果明显。相比中国英语教师,外籍教师除了单纯教授英语知识之外,还会刻意了解中国文化,因此,潜移默化中外籍教师就会将中国文化应用于英语教学。因此,中国学生和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要注意多和外籍教师交流,向其宣传中国文化。5.重视本土教师,本土教师与外籍教师要优势互补外籍教师在学生英语教学中有很大优势,外籍教师能够向学生传授最新、最常用、最正确、地道的英文,时效性非常强。我国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不仅内容全部西化,并且长时间未进行大的变动,导致很多意思和用法已经在西方发生变化的英语仍然还按照最初的意思在中国进行授课。比如我国英语教材的“wonderful”早就已经在西方被“fantastic”或“terrific”代替,而“wonderful”也有原来“精彩的、好的”变为一种我国打招呼时常用的词“同志”,变化非常大。通过这个可以发现,英语是在不断发展的,但书本不可能很短的时间内就进行改变,这就导致书本和现实的差距。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能够将这种书本未标出的变化讲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最具有时效性的英语。但是,外籍教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其英语教学也是会受到限制的,此时就需要中国本土教师发挥自己的本土特色。比如,中国学生比较谦虚,尊师重道,很少与老师在课堂上发生争论,外教可能就会认为是学生不爱学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从而影响外教对学生的评价打分。本土教师此时就能发挥自己的本土优势,多和外教进行交流,向其讲述中国学生的特点特色,消除两者之间的误会,将“教”和“学”之间的障碍消除。

四、结语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特质 重要性 因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98-01

文化是语言存在和利用的环境,同时语言也是对文化的直接反映,在英语学习中必须要掌握语言使用包含的文化内容,体验不同的文化意识,只有这样不断的培养英语文化理念,才能更好的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现今,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没有对文化特质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特质进行细致研究,以此来推动英语教学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从英语教学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出发,论述了英语教学文化引入的重要性和英语教学中文化元素体现的具体内容,并详细的分析了英语教学文化培养的具体措施。

1 英语教学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递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如果只注重语言学习而忽视对文化的了解,在英语学习中就会形成一定的障碍,造成学习成绩止步不前。而现今的英语教学缺乏文化特质或文化元素的正确引导,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文化的介入与教学方向都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教师的理念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都把英语教学作为一种理论语言教学,无论从语言结构、语言转换、语言演变等方面,都认为英语的语言学习只是针对语言本身,在这种理念下教师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语言培养策略和教学模式,语言文化教学难以开展;其次,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英语参考资料过少,这极大的限制了师生对语言文化的了解,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词汇在字典或教材上能够查到,但语义往往存在偏差,这就是英语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虽然有部分教师认识到了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由于资料偏少,制约了英语学习的文化传递。

2 英语教学文化引入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文化引入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必要过程,同时也是语言自身特点和文化关系所决定的。

2.1 提高语言的交流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的文化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的掌握了语言符号系统是不够的,还要细致的对语言文化进行学习,如果只是一味的强化语言的运用,会造成在实际交流中不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表达,而犯下严重的语用错误,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文化的引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2.2 提高社会文化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我国与国际的交流日益增多,这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同时因文化差异引发交往中的误解也时有发生,这往往是因为对某些国家的文化不够了解,利用英语进行交流时不能更好、更准确的进行表达,就会引发一些误会,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英语文化的社交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加以重视。

2.3 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学习中文化的引入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中在满足学生的语言学习需求的同时,教师还要加大英语文化的引入,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文化背景、文化内涵、词语形成的特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强化英美文化习俗的灌输,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英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风俗等,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促进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下的语言含义。

3 英语教学中文化元素体现的具体内容

英语教学中文化元素体现应从三个方面出发:词语文化、环境文化、习语风俗文化。

3.1 词语文化

词语文化在不同的国家、语言、民族中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在英语学习中词语文化也有一些特性,如:“龙”这个词,在英语文化或西方文化中是邪恶势力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个图腾,是吉祥的动物,文化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我国文化常把龙比喻为积极向上的一面,如生龙活虎、龙马精神等,而在西方则体现出邪恶的一面,如:the great dragon,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词语文化的体现,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3.2 环境文化

语言交流中也要注重环境文化,英语交流也不例外。人与人都是在交流中相互了解的,而跨语言跨文化交流中环境文化就显得更为重要。如英语国家比较忌讳13这个数,在交流过程中或活动安排上一定要避开13这个数,如果没有相应的环境文化了解,就会引发交际上的误会。

3.3 习语风俗文化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在习语和民俗方面尤为突出。习语是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这与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有的习语直接表达人们劳动中的习惯,而有一些则是外来语的演变,风俗则包括了一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文化。在外语教学上教师要利用好习语和风俗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把课本融入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4 英语教学中文化培养的具体措施

4.1 显性教学方式

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显性教学的方式进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国家的概况、环境、历史、习语、典故、人文等内容,进行专题式的讲解,强化对英语文化的直接灌输,促进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课下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过一些西方节日,讲授一些关于西方的风俗和习惯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认识和培养。

4.2 隐性教学方式

隐性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英文电影、英文小说、英文故事、英文歌曲等,对学生进行隐性的英语文化引导,并由浅入深的挖掘其文化内涵。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看或多听一些与英语国家有关的文、史、哲方面的材料,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听说等构建背景知识图式,从而为英语的阅读理解和交际服务打下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 渗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21-01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外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其目的就是要使学习者掌握目的语的语言并能运用该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包括普通的日常交际,也包括信息和文化的双向沟通。根据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导入这些文化知识。可能我们更习惯于理解为对目的语文化的导入。一位外国友人曾感叹,中国的学生大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也能对他们的文化娓娓道来,但当谈起自己国家的文化时却结结巴巴。这与我们中西方文化传播不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

曹顺庆先生曾在上世纪末提出了震惊整个中国文化界的“失语症”。虽然最初他是针对中国文艺理论界而提出的,但这一诊断却具有普适性:不仅是中国文论界,还有中国文学界、文化界以及教育界统统都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这种病症的症状是: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发不出自己独到的话语声音,其言说的方式、内容和用以言说的术语都是西方的。稍加思索,则不难发现这是当前学界中国文化精神严重缺失的明显表现。我们经常能看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站在那里大声朗读英语的“crazy English”的粉丝;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在日常汉语交流中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底蕴就显得苍白。很多学生可以用英语简单地介绍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但是,很少有学生会用英语表述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更多的学生不懂如何介绍中国的文房四宝、四大发明、京剧武术等。

三、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渗入中国文化

现在,大学英语教学很重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以我们使用的浙大编撰的《现编大学英语》为例,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交际练习,教师也会安排大量的课堂时间安排学生进行交际训练,但学生往往还是不能深入下去,往往是一些素材学生没有同样的生活,没有切身体会,从而不能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热情和积极性。如果以中国文化为素材,就会使学生不仅想说,而且有内容可说,真正有利于外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美国的参议院和众议院、英国的上议院和下议院,却不知道如何表述自己国家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知道麦当劳和肯德基,却不知道如何用外语表达自己国家的馒头和稀饭。毕竟我们的大部分英语学习者们在学了几年或是十几年英语之后,应该是在我们中国这片土地上应用这门语言,外语学习的本土化,语言学习的必经过程,只有经过本土化过程,才能实现两种不同背景文化的交融,既是对本国文化深度传承,同时也丰富了目的语言的内涵。所以对于学生母语文化的渗入变得尤为重要了。

跨文化交际是一项双向活动。语言充当着两种文化的使者。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要能够传播本民族文化又要能够交流两种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实现平等、有效的双赢交流,这才是最终目标。

四、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渗入中国文化

1.在教材编撰过程中增加中国文化特色

外语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实施,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导向的作用。如果教材的编者能够在引用国外原版文章的同时注重引用以讲述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英文作品,或是一些经典的中文文学作品的英文版,从而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们能够流利的传播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吗?

2.注重在教学中中国文化渗入的策略

在渗入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中西文化对比。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比较,导入中国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以中国文化为自豪,并学会怎样用英语表达,为跨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打下坚实的文化和语言基础。

3.注重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

作为英语教师,在跨文化交流中需具有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识。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英文化和汉文化的修养及很强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交流意识,学会运用英语表达中国的文化,在中外交流中传播中起到使者的作用。

五、结语

文化已经被广泛认为是外语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入势在必行,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培养出具有平等文化意识和较强外语表达能力的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以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才是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第5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涉外活动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频频出现。与之相适应,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外语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又要传授书本之外的文化知识。既要加强英美文化的导入,又要逐步增加中国文化的渗透。努力使学生在了解两方文化的同时,更加深刻地领悟绚丽多彩的、优秀的中国文化。从而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自然担当起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角色,让世界了解中国。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语教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相适应,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严重缺失

语言与文化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中文化的重要地位。因此,语言学者和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入目的语文化教学。我国英语教学界也认同了这种观点,在英语教材和课堂上大量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并且开设了以英美文化为背景和核心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这种语言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提高了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然而纵观我国英语教学,在加强对英语世界各层面文化内容介绍的同时,却对于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基本上处于忽视状态。

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和加强中本文由收集整理国文化渗透和感召力,是维系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纽带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对西方世界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我们有责任在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更加深刻地领悟本国文化,更好地向西方国家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正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中国文化渗透,使学习者有机会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在客观的对比中,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一切文化都深深地刻着民族的烙印,人类文化的发展需要坚守,需要扬弃,需要兼容并包,文化只会多姿多彩,更加繁荣,而绝对不可能是单一的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统治世界,更不会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统治世界。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的途径

·调整英语教材内容,增加母语文化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授中国文化和教给学生如何用英语去释义中国文化。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各类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教材编写者应根据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参照英美文化教材编写体例,将上述内容编写在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中国文化读本和教材中。这些读本和教材可以是中英对照,也可以是全英语:要注重听、说、读、写、译等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并配备相应的音像、电子读物,以增加教材和读本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为中国文化的教学实践提供客观基础和参照依据。

·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组织英语教学

让学生在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熟悉用英语表达本民族的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中国文化教学中可采用对比原则,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鉴赏能力。如在介绍中国的哲学和宗教时,可以把儒家思想和基督教精神作一对比,从而对西方的主流文化与中国的核心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清楚地掌握不同文化的特

转贴于

征和影响,充实他们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词汇和表达方式上的中、西方差异,例如“dragon”一词在中、西方文化中差异很大。在中国人的眼里,龙被视为大吉大利的神灵,是吉祥幸运的象征。汉语中有许多词汇来颂扬它,如:“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但是,在西方人眼中,龙却是势不可挡的恶势力的象征。

·提高英语教师素质,担负中国文化传播重任

社会对外语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师不但承担着语言教学任务,还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任务。同时,外语教师还要具备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素质。多用英文谈论中国的事情,增加教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识,培养他们对异文化的宽容态度,以使他们在日后的对外交流中从容不迫、不辱使命。为此,英语教师应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不断增强自身业务能力,深入学习中外文化的精华,广泛涉猎新鲜文化现象,勇敢地探索文化本质,拓展关于文化方面的研究领域,增强自己中、西方文化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担负起在英语教学中导人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重任。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几乎为空白,这非常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不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补,对我国对外交往起到了限制性作用。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教学是必要的。本文从分析其现状和原因入手,进而从教材鳊写和外语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方面提出一些对策,以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有力地保障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过程中的主体性。

一、引言

中国文化失语症,最初是医学术语,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20世纪90年代文学评论家们开始批判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失,因此出现了”中国文学失语症“.

患上了”失语症”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似乎己经找不到表达中国本土文化的语言了.这不能不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大失败。剩下的问题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寻找良方克服这一症结。以下从了解现状入手,进而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对策略提出个人见解,以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有力的保障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过程中的主体性。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现状

最早提出失语症这一概念是在文化研究领域,这一病症的症状是: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发不出自己独到的话语声音,其言说的方式、内容和用以言说的术语都是西方的.而本土语言的声音逐渐微弱甚至被遗弃。我们不难发现类似的失语现象也同样存在于英语教学所倡导的跨文化交际中。并因此造成交际中的事倍功半甚至是适得其反的交际失败.尤其在需要用英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文化进行输出时,其症状愈发突出。例如:一些人说起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的来龙去脉或风情习俗时可以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但当西方朋友问起我们的端午节源于何,粽子为何物时,我们却一脸哑然,无言以对。

也许你会说以上只是个例,或者只是英语初学者犯的毛病。但以下数据应该足以说明失语症的普遍性:清华大学的张为民、朱红梅以答卷和访谈形式对126名该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中国事物、民俗以及历史名胜古迹等。结果表明:大多数受测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我们的民族文化,对于列出的中国特色话题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受测者不能给出恰当的英语表达,而且在可以接受的表达中还有较大部分归为解释性意译。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

再举一个更具有普遍性的例子,相信绝大多数的口语教师都会有这种体会:课堂上一到了老师布置自由讨论时间,活跃的课堂就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了。因为他们总觉得找不到讨论的话题。即使老师指定一个话题,交谈也是举步维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生活在中国,我们接触的每一样东西每一件事情都是很中国化的。而我们书本上学的只是西方文化,所以即便给出一个很简单的话题,用英语鞭打出来也变得不简单了。比如说,叫个学生简要概述《三国演义》、或《红楼梦》的大意,且不说其内容,就对这两部巨著的题目的表述就会冒出很多西式的版本来。比如说:《红楼梦》中的”楼”,’building’太现代,’apartment’太洋气,唯有,’mansion’既古典又中国。《三国演义》中的“演义”,’story.太情感,’performance’太休闲,只有,’romance.才能恰当的演绎出它的传奇色彩.而这些就是我们的中国文化,要恰当的表达这些内容,首先要对这两部作品的内容、历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然后才能得心应手的介绍中国文化,对比中西文化,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原因分析

外语教学的现状如同普通学校外语教学一样,基本上以应试教育为主?由于应试教育是围绕考试展开教学活动的,注重强化训练式教学,因此,分数便成为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应试技巧,学生忙于应付考试,导致了教学目标滞后?观念片面?这个理念限制了教学手段,使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受限于应试教育?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了,可表现出来的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却低得令人吃惊,这是由于不懂得语言使用中的差异而造成了语用失误?语言使用的不得体,是跨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异出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仅是表层结构的错误,最多会被人认为英语说得不好,而文化错误意味着交际出现障碍?

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外语的瓶颈不是由于语言知识掌握不足,而在于不熟悉目的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模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有些学生有很好的语音?语调?词汇?句法,但就是没有学会英文思维模式,典型的汉语思维,直接翻译,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导致中式英语(Chinglish),影响交流的正常进行?语言学家Brown先生指出,学习一门外国语必须要在某种程度上了解其文化,尽管实际上你从未踏上过目的语国家的领土?

四、对策

外语教学是为了民族与民族间的双向交流服务,而决不是屏弃一种文化而吸取另一种文化,更不应该排除本民族文化而去接受另一种文化。外语教学中如果忽略了本民族文化的教学,实际上就丧失了理解目的语文化基础,同时会造成民族自卑心理,导致不能以平和的心态与对方交际,造成文化交际的心理障碍,阻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为何失语,既己失语,我们就应该努力寻找对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学习绝大部分都是在教学中完成的,教学中教师、教材、学生是三个必要的因素。显然,学生的失语症与教师、教材有着必然的联系。以下从教材的编写与课程设计、外语教育工作者方面寻找对策。

第一、教材编写与课程设计

鉴于中华传统文化对自身民族未来命运的重要性,尤其是面对汹涌的西方文化的涌入国人一味盲从。我认为必须在大学阶段继续重视中国文化教育,而在大学教育中有效的中国文化教育方式应该是,在颇受学生重视的大学英语中加入中国文化内容,这样的话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就有了共同的平台,使学生在对比中更深刻的了解和运用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教材作为教学的辅助。还可开设一些中华文化课程,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教育,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文化内容与文化表达并驾齐驱,还可试行双文化的办学模式,努力开拓和创造双向文化互补的视野。

在我国2000年4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的能力”。2003年下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强调:”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任务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教材的编写必须要为教育目标服务,补充所用教材里中华文化内容的空白。对于纯语言以及目的语文化的比例做出适当的调整,也可在翻译教材中,增加中华文化内容所占的比例。

第二、提高外语工作者的文化素养

1990年一次全国中译英学术研讨会上,时任文化部外文出版社发行局局长的林戊荪语重心长地告诫与会者:”我们如果不了解外国的文化传统也就无法真正掌握外国的语言。但要做好中译英工作,不但要掌握外语,还要不断提高我们的汉语修养和扩大对祖国的文化的了解.,。从字面上看这是对翻译工作者说的话。事实上这番话适同于所有学习外语的中国人。因为任何一个学习外语的中国人都无法避免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想把中华文化的特色和独立性融入于跨文化对话中,外语工作者就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教学之余,应该自觉主动地学习中华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平等对待和传播中西文化,追求文化的双重性,突出目的语与母语的差异,在母语文化与英美文化冲突时,引导学匀‘者对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提出质疑,目的语文化与母语共融时,懂得如何为他国利益服务。在工作中应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安全意识。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第7篇

随着我国文化复兴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英语教学应该进行全面改革,对中国文化特质的引入工作给予重视,确保学习英语的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演变以及背景进行全面了解,使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全面分析中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特征,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对中国文化使命有效传承,新时代的发展中全面发挥中国文化的作用。

一、分析中国英语教学文化特质的运用

(一)使学生文化意识得到培养

文化意识主要是指自觉反省以及察觉自身文化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学习者在英语教学中有着良好的文化意识能够深入掌握文化知识,同时具有创造性以及灵活性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以中国文化特质作为基础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本土文化进行全面了解,同时还能促进本文文化意识得到明显提高。有学者认为,学习者英语学习时无法与学习者的母语全面脱离,学习语言过程中存在的现象相对普遍,倘若不对比母语或者不参考母语,则会出现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我国学生常处于母语文化的环境中学习外语,在对风土人情、地理、文化、历史以及政治进行了解时具有感性以及零散等基本特质。所以,英语教师对英美文化等相关资料进行讲解时,应该相互对比我国的文化元素,确保学生对比文化的基础下,将两种文化存在的差别以及相同之处找出,且更加深入的掌握外语文化以及我国文化特质。学习者的行为以及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常常以行为模式、社会规范以及民族价值观等对他人的动作行为进行衡量。所以,让学习者对我国文化特质的优点以及缺点进行全面了解,能够使学习者将错误倾向以及自卑自弃等心理全面克服,构成宽容、开放的价值系统。我国英语教学中全面了解文化特质,能够使学习者将交流存在的障碍有效消除,实现跨文化交流。

(二)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得到增强

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特质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特质占据相对重要的位置。首先,我国文化特质能够作为相互对比外族文化的途径,有效的揭示外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从根本上全面掌握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质。其次,通过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学习,良好的调节学习者的心理,使学习者对外语学习、外族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态度,确保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明显增强。我国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基本特质,倘若英语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能够相互结合传统文化、实际生活以及英语语言教学等三方面,促进课堂教学内容得以丰富,使课堂气氛全面活跃,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性。另外,学生以新视角作为基础,对母语文化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文化特质对中国文化知识全面认识,使文化底蕴得到增强。特别是通过英语作为媒介,对本土文化进行了解,对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帮助,防止出现中式英语错误的情况,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激情以及信心得到有效增强。

(三)实现文化共赢的基本目标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该促进有效、平等双赢交流得到实现,确保能够满足我国国际交流、社会发展的需求。英语教学中,我国文化特质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分析相关研究资料得知,外语学习者在实践以及理论中能够将生产型双语现象全面发挥,主要是互相理解英语文化以及国语文化特质,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行为能力、情感能力以及认知能力。英语文化教学能够使学习者的视野得到明显扩大,使母语定势思维得到全面摆脱。通过西方文学的相关知识对我国发生的事件进行有效分析,我国文化特质的运用能够使学习者加深掌握以及理解英语的能力,进一步加快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美国知名语言学家克拉姆契认为,确保全面了解目的语以及英语的前提下,有效综合不同的语言,能够促进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综合交际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第8篇

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严重缺失

语言与文化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中文化的重要地位。因此,语言学者和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入目的语文化教学。我国英语教学界也认同了这种观点,在英语教材和课堂上大量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并且开设了以英美文化为背景和核心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这种语言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提高了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然而纵观我国英语教学,在加强对英语世界各层面文化内容介绍的同时,却对于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基本上处于忽视状态。

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和加强中国文化渗透和感召力,是维系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纽带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对西方世界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我们有责任在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更加深刻地领悟本国文化,更好地向西方国家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正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中国文化渗透,使学习者有机会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在客观的对比中,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一切文化都深深地刻着民族的烙印,人类文化的发展需要坚守,需要扬弃,需要兼容并包,文化只会多姿多彩,更加繁荣,而绝对不可能是单一的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统治世界,更不会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统治世界。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的途径

·调整英语教材内容,增加母语文化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授中国文化和教给学生如何用英语去释义中国文化。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各类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教材编写者应根据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参照英美文化教材编写体例,将上述内容编写在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中国文化读本和教材中。这些读本和教材可以是中英对照,也可以是全英语:要注重听、说、读、写、译等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并配备相应的音像、电子读物,以增加教材和读本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为中国文化的教学实践提供客观基础和参照依据。

·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组织英语教学

让学生在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熟悉用英语表达本民族的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中国文化教学中可采用对比原则,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鉴赏能力。如在介绍中国的哲学和宗教时,可以把儒家思想和基督教精神作一对比,从而对西方的主流文化与中国的核心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清楚地掌握不同文化的特征和影响,充实他们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词汇和表达方式上的中、西方差异,例如“dragon”一词在中、西方文化中差异很大。在中国人的眼里,龙被视为大吉大利的神灵,是吉祥幸运的象征。汉语中有许多词汇来颂扬它,如:“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但是,在西方人眼中,龙却是势不可挡的恶势力的象征。

·提高英语教师素质,担负中国文化传播重任

社会对外语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师不但承担着语言教学任务,还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任务。同时,外语教师还要具备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素质。多用英文谈论中国的事情,增加教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识,培养他们对异文化的宽容态度,以使他们在日后的对外交流中从容不迫、不辱使命。为此,英语教师应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不断增强自身业务能力,深入学习中外文化的精华,广泛涉猎新鲜文化现象,勇敢地探索文化本质,拓展关于文化方面的研究领域,增强自己中、西方文化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担负起在英语教学中导人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重任。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第9篇

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理念

为了帮助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升至概念层面,同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获取较为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本课程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侧重于传统实践,包括传统节日,传统技能、技法的介绍,如瓷器、丝绸、茶道、书画、园林、建筑、曲艺、武术、中医等等,这一部分旨在引导学生从表面现象入手,深入探讨这些传统实践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另一部分则为形而上的介绍,着重探讨儒、释、道以及中国传统的哲学观,意在帮助学生建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这样的课程设置,意在使学生将文化现象与形而上层面的认识相结合,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式认知。

面对如此庞杂且难度深浅不一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始终是一项极为有效的教学原则。不过,这个“材”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教授对象,也包括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材料。而“读议写”课程的教学改革就能很好地满足因材施教的需要。“读议写”系列课程是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部级教学团队改革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胆尝试。它一改以往教学中锻炼“手段”、单独训练某项技能的做法,将教学目标提升至较高的锻炼思辨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层次,引导学生以增强智识为目的,通过课前广泛涉猎阅读材料(读)、课堂讨论(议)以及课后写作(写)的方式,从整体上提升学习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思辨能力的锻炼是“读议写”课程的重要目标。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界经久不衰的话题,但教育实践往往与教育理念脱节,这种情况在英语专业似乎更甚。文秋芳教授曾于2009年11月针对11所高校14个文科专业超过2000名一至三年级学生展开过思辨能力的实证调查,实验结果显示,“大学3年期间,英语专业学生思维水平有小幅量变,但未呈现质变的阶段性特征。其他文科类大学生不仅进步幅度大,而且呈现质变的关键期在二到三年级之间。”英语专业学生思维发展变化呈现的这一特点与英语系在课程设置上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轻分析、推理、评判能力的训练不无关系。“读议写”系列课程正是针对这一现状就思辨能力的培养展开的一次有益尝试。

三段式教学实践

按照“读议写”课程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遵循归纳的逻辑,将课堂教学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入门铺垫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以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目的,从那些学生自以为熟知的文化现象入手,发现其间不为人留心的关联,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深挖;第二阶段为知识扩展阶段,此时要将教学视野扩展至知之不深的种种文化实践,以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第三阶段则为总括升华阶段,旨在归纳总结之前的学习,将教学内容上升至形而上的层次,以建立体系式的认知。对应于这3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课前的阅读、课堂里的讨论形式会相应地产生变化。

第一阶段学习的关键在于从现象中发掘观念。一般说来,学生从出生之日起,一直浸淫于中国文化之中,对于传统文化一知半解,仅知道一些简单的文化现象,熟悉表层文化,但对于这些表层文化现象很少进行批判性思考,对支持这些文化现象的深层文化更是缺乏了解,对之进行探究的意识淡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作为课堂讨论的引导者,采取启发式教学,有选择性地择取并罗列学生熟知的表层文化现象,再以连续发问的形式将这些现象上升至概念层面,引领他们发现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的中国人特有的基本文化观念,再经由辩论、讨论等形式加深理解。例如从引导学生分析汉语里的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对于某些奇、偶数的偏好入手,深入发掘中国古人独有的宇宙观等。这些观念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并决定人的行为,不少属于集体无意识的范畴,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大多受控于这些观念却不自知。再如,学习传统的重大节日时,让学生列举传统节日的传统风俗以及与这些节日源起相关的种种传说故事,并对各个节日进行分类比较,使他们发现很多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从大量的节庆都要进行扫墓祭祖活动不难看出中国人对于祖先的敬重,由此对于家文化是支撑中国传统文明的一大基石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此外,这些传统节庆日期的取定,又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对数的理解,以及佛教、道教的影响息息相关。从教学中收到的反馈来看,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往往能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经验范围以及思维方式上的不足,他们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打好基本观念的基础之后,第二阶段的学习重点定位于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从不同角度观照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并对之进行深层次的学习。自古以来,中国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对世界文明的进程有着重大贡献,因此,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再单一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进行研习。例如探究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而非其他诸如丝绸、瓷器等举世闻名的创造或物产,以及活字印刷和造纸术如何影响了欧洲文明的进程等等。

有了第一阶段启发式教学的铺垫,第二阶段教学的特点在于“主动”二字。首先,这一阶段要求革新教学手段,变由老师主导的课堂为学生主讲的课堂。第二阶段的教学按讲授主题事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或称小的学习共同体(communityoflearn-ing),在课堂上给每个小组20分钟时间充当“本堂课讲师”,共同就一个话题展开陈述。在陈述过程中给予听众随时就陈述内容进行发问的权力,以此激励讲师与听众之间的互动。此举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地接受灌输变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由于随机提问提高了主讲人对于讲题的了解和熟悉程度的要求,增强了课外学习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换言之,它将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融合,在某种意义上强迫学生主动思考,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当然,这并不代表教师在课堂中丧失了教学功能,相反,这样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够加入并引导学生的陈述和讨论,更要能从课堂讨论中启发学生。#p#分页标题#e#

基于锻炼学生思维和交流能力的考虑,我们要求陈述内容充实、思维严密、逻辑严谨、表达得体。学生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陈述时,PPT里面只能出现提纲挈领式的关键词,主讲人只能讲不能诵读,必须要以学生自己的逻辑呈现所讲述内容。针对部分英语表达不够自信的学生,鼓励他们以完成交流为首要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兼顾语法准确、语音正确等其他原则。如此一来,既避免学生直接挪用网上获取的资源,又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的能力。此外,无论是讲解还是提问交流或是展开讨论,学生须遵循“得体”原则,注意区别口头陈述语言与书面语。口头陈述要重点突出,与同学交流时则要注意彬彬有礼。从教学效果来看,在某种程度上,第一阶段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学生在汲取教师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发挥,不少人在角度的选择以及陈述的形式上出人意表,带给教师很多惊喜。

除了课堂内的主动,课外的主动学习对于第二阶段的教学也非常重要。课外学习指的是学生课前搜索并筛选阅读材料,进行大量阅读,将知识消化吸收,然后选择角度提炼陈述。教学材料的获取曾经是困扰英语专业学习的一大难题,如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在网络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各种搜索引擎以及知识库的出现令知识信息量成几何级数增长,这一方面解决了阅读材料来源的问题,另一方面对阅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甄别、过滤材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训练学生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量中筛选出有用信息、权威知识,就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学习不再局限于知识的获取,更是智识的锻炼。

有了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和探讨作为铺垫,第三阶段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形而上的总结讨论就不再显得深奥艰涩。这一阶段的学习以深刻性为特征,而检验思考深度最有效方式便是写作。从思维训练的角度上来说,课后写作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课前阅读以及课堂讨论,因为写作是课前、课中思考的延续,是对阅读、讨论的成果进行反思,努力形成自己独有观念,并将之系统化的过程。换言之,阅读和讨论的最终落脚点为能够将所思所想付诸文字,形成篇章。如果说,课前、课中的学习旨在锻炼并提高学生综合思辨的能力,那么课后的写作环节就是对之前学习的检验。根据“读议写”课程的整体设计,学生的写作训练贯穿这3个学习阶段的始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教师只规定某个写作主题,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围绕该主题自行拟定作文题目。

与传统写作课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求学生只就一个题目进行写作,但必须经历数易其稿的过程,将论文由最初的600字左右扩展至最后的1500字。最初的论文,逻辑性差、论点不够鲜明、论证不充分等老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而且学生的思维存在严重的同化现象,不仅选题雷同,论点相近,就连论证的方法以及论据都极为相似。有一个班,第一次交上来的作业有四分之一的同学全部以“论文化身份”为题。不过,这种大面积雷同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个体性已经遭到抹杀,而是说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收敛了其思维的锐度,在面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作业时,已经养成了思维上的一种懒惰,总是以最显而易见但却缺乏思想深度和个性的方式进行应付。然而,随着学习的步步深入,思考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同样是从小的现象入手探究文化现象背后隐含的文化基因,但最后确定的选题殊异,有同学探讨龙图腾,有的同学选择研究中国的人情观,还有同学从《喜福会》入手,分析中国的家观念等等。选题的多样化至少从一个方面表明学生确实积极主动开始思考。实践证明,经过数次修改、扩充之后,论文在论点的鲜明度、论证的条理性、论据的提出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如果说写作是有效展示学生思辨能力的方式之一,这样的结果也许能说明经过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至少,在思想的深度、知识面的广度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取得了进步。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