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15 03:45:45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计划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计划第1篇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公共图书馆 古籍普查

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是少数民族古籍研究和整理的基础,是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第一步,它关系到少数民族古籍研究和整理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少数民族古籍事业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古籍由于整理和研究的历史较晚,所以我国少数民族古籍到底有多少还不是很清楚。普查就是让我们对少数民族古籍心中有个数。普查也可以同时进行,以便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搜集少数民族古籍时不管古籍的内容如何、是否真伪、精华与糟粕都要全部搜集,不能有任何遗漏,以保证普查工作的全面和彻底。在我国现阶段,普查少数民族古籍是有一定难度的。既有组织协调问题又有经费开支问题,既有人才问题又有人力问题。

一、少数民族古籍普查的原则

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原则是少数民族古籍普查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少数民族古籍普查工作的行为准则,只有遵循一定的思想和准则,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工作才能广泛、全面、仔细、精确,才能为形成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古籍体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制定少数民族古籍普查原则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1.历史性原则。这一原则是由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进程不同、发展差距很大、文字及古籍产生有早有晚等原因决定的。历史性原则就是要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准确地评价少数民族古籍的价值和作用,把每一部少数民族古籍都要放在它所反映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普查少数民族古籍时,对具体民族的古籍要充分考虑到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文字及其文献的状况,“因族而异”、不搞时间上的一刀切。历史性原则首先要求在普查具体民族的古籍时,要把古籍放在该民族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不能与同一时期不同历史文化环境中不同民族的古籍相比较。其次,在普查少数民族古籍过程中,要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是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的千秋大计。再次,少数民族古籍是历史发展的记载,它是民族历史的映现。因此,普查少数民族古籍要尊重各民族的历史。

2.计划性原则。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这样才能合理地安排人力、财力和物力。制定普查少数民族古籍的计划是比较复杂、比较困难的,因为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古籍手抄本较多、刻本较少,散落在民间较多、集中收藏较少,此外,少数民族古籍中还有大量的口碑古籍,因此,制定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计划要详细周密。普查少数民族古籍的计划可以分为综合计划、专题计划、具体民族计划和培养人才计划。普查少数民族古籍计划的项目一般包括少数民族古籍的内容范围、重点古籍和一般古籍的划分,古籍版本的标准,经费预算,普查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措施和手段,执行任务的人员安排等等。在制定普查少数民族古籍计划时,需要认真仔细考虑各民族的分布状况及其古籍分布的可能状态,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古籍的载体形态,对口碑古籍则要更多地考虑其内容。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计划要有动态性和灵活性,要根据形势和发展的需要,也要根据人员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和修改计划,使计划尽量与客观实际相符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彻底、全面、准确。

3.广泛性原则。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有条件的还要到国外去,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古籍在国外都有收藏,特别是古代民族文字文献。普查少数民族古籍要广采异本,精华糟粕兼收并蓄。少数民族古籍由于抄本多,增加了鉴定底本的难度。抄本由于受抄写人的文字水平、抄写人的目的、抄写人的喜好等等因素制约,原来的底本要么被缩写、要么被篡改或者加上了自己的主张。此外,一般的抄本都是由多人抄写的。少数民族古籍的这种情况在各少数民族古籍中是非常普遍的。因此,必须坚持广泛性原则。广泛性原则要求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范围广、内容全面、途径多样、方法多种。少数民族古籍的分布较为复杂,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科研单位及寺院有收藏,民间也有收藏,民族地区有,汉族地区也有。普查是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的基础,普查的范围越广,少数民族古籍的底数就越清楚。在普查基础上进行搜集,或者搜集与普查同步进行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搜集少数民族古籍时,不论精华和糟粕都要搜集,保证全面性,至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下一步整理的事。另外,既要到民间普查和搜集,也要在政府、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进行调查,不仅要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还要使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坚持广泛性原则还要注意协调好各种关系,或者建立一个专门机构和协作组织,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工作。

二、书面古籍的普查

书面古籍是少数民族古籍中最重要、最有研究价值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古籍中数量最多的一部分。书面古籍包括民族文字(含少数民族古文字)古籍和汉文记载的有关少数民族的文献资料。书面古籍的普查要在历史性、计划性、广泛性、民族性的原则指导下,力求全面,没有遗漏。

1.通过外交途径和文化交流,普查少数民族古文字古籍。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国家与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来调查和搜集这部分古籍。第二,也要尽量利用各种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进行普查和搜集,通过与会的专家学者及各国专家学者之间交往搜集古代民族文字古籍及研究整理的成果。第三,对于有些古代民族文字文献,如回鹘式蒙古文、回鹘文、突厥文可以利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各民族中的知名人士之间的交往及其影响来达到普查的目的。第四,对于那些有共同的民族,也可以通过宗教机构和宗教界知名人士进行普查。在方式方法上则要传统与现代结合,现代化的设施和方法固然重要,但有些传统的手段也不能丢弃,尤其是通过宗教组织和行为普查和搜集的少数民族古籍,更要格外重视这一点。

对于现在仍然使用的民族文字古籍,进行普查时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这部分少数民族古籍流失情况虽然没有少数民族古文字古籍严重,但由于国外对我国民族研究极为重视,特别是少数民族古籍作为民族文化的原始记载,令国外研究者格外关注。

2.普查民族文字古籍还要重视方法手段和组织建设。方法手段是普查效率的体现,方法妥当、手段先进则事半功倍,否则,会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组织建设则是普查的可靠保证,也是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普查民族文字古籍还要范围广、全面、周到。既要到国外进行普查和搜集,也要在国内进行;既要到民族地区,也要到汉族地区;既要到政府机关、科研事业单位,也要到民间和偏远的山村及一些家族中。总之,要面向世界,遍巡全国各地,广采异本。

自1981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基础,普查工作相对轻松一些,但由于少数民族古籍的散存情况严重,收藏机构之间的职能、任务、作用的差异及一些机构的体制制约和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使我们对普查仍不能太乐观。首先,要到全国各种类型、大中小图书馆、图书室中进行普查,要到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科研院校研究室和寺院中普查。应该肯定,这些机构院所中对民族文字古籍的收藏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如藏文古籍。

3.普查民族文字古籍还要到政府部门,尤其是各地民委、文化局、古籍办、史志办、语言工作委员会等机构。如彝文古籍在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贵州省大方县民委、四川省凉山州文化局、越西县语言工作委员会等机构和部门都有收藏。这些机构和部门虽然不是收藏机构,古籍数量也不多,但是每一个机构和部门都与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职责所在,他们对少数民族古籍的占有也极为看重。因此,到这些部门和机构普查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普查的全面性和彻底性。

4.要到民间去普查。由于民族文字古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寓意,在不同的民族中也有不同的象征,如象征财富、权力、精神崇拜、等,所以,有一些民族文字古籍被奉为神灵。到民间普查民族文字古籍任务仍很艰巨,要尽可能地对藏于个人手中的古籍进行普查。在历史上,掌握民族文字的多为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因此,仍有大量的古籍散存于他们手中。

三、结束语

范围和途径是普查的思想准备,而真正要实践时,关键还在于人。在具体实施时,已经确定好的原则能否行得通、能否真正实行,关键还在于人。因此,对普查人员的要求是高素质、全方位的。

参考文献

[1]曾洁莹.图书馆古籍普查前期工作刍议[J].图书馆论坛,2009,(03).

[2]祁晓敏.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齐齐哈尔市图书馆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1,(01).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计划第2篇

“贵州作为少数民族比例较高的省,尤其应该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抓紧抓好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工作。”2005年,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对民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目前,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比例高达36.11%,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68.2%,全省有252个民族乡,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与此同时,民族问题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据省民委主任吴军介绍,在全省1521万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占60%以上,在全省3个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65个县中,有42个是民族地区县。

因此,要做好贵州民族工作,必须首先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贵州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制定和建立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的长效机制,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加速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不断书写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民族发展新篇章。

以发展促民族团结进步

“多亏了乡党委、政府,我家的日子才这么好过!”威宁县板底乡板底村彝族村民文富祥坐在自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说。去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文富祥拆掉了原先的土墙屋,盖起新居,在种玉米和马铃薯之余,又养了2头猪和18只羊。“现在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板底村是一个彝族聚居村落,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8%以上,村民生活较为贫困,2003年人均纯收入不到500元。近年来,板底村整合各方力量,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在危房改造、通村通组公路、安饮工程、农网改造、集贸市场建设、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民生工程上取得重大突破,2000余名村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年收入上万者不在少数。

今年8月,板底村成为全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

“十一五”时期,贵州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仅扶贫资金一项就投入52.4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4万多个,覆盖民族地区乡镇1282个,切实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达1147亿元,财政总收入149.8亿元,农民纯收入3258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51.1%、57.8%、47.2%,全省民族自治地方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接近全省总里程的50%,3个自治州全部通了铁路,兴义、黎平和荔波支线机场实现通航。

“十二五”开局之年,贵州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改善民生、加快发展:

——启动实施《500个民族地区贫困乡镇扶持计划》,协调省直十余个部门进行重点帮扶,使17个民族地区贫困乡镇实现脱贫目标;

——在35个村少数民族贫困村组织实施整村推进、科技农业、新农村建设,并在资金项目上给予重点安排;

——深入实施《国家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推进计划》,将民族地区63个村列入扶持推进计划;

——组织实施《民贸企业及民族地区中小企业扶持计划》,协调资金3880万元,扶持民族地区中小企业75户;协调投入扶持资金3284.34万元,协调落实流动资金贷款优惠利率3787万元,扶持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30户;

——投入专项资金2300万元,实施103个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培训项目。

随着一个个贫困乡镇的脱贫致富,一个个企业的茁壮成长,一个个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民族地区的发展日新月异,民生持续改善。

让民族文化之花绽放

“侗族大歌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2007年,由从江县小黄小学吴凤香、吴秋月等9名学生组成的少儿侗歌队随总理访问日本演出成功后,温总理高度评价说。

吴凤香、吴秋月,这些把侗族大歌带到世界舞台上的侗族女孩,是贵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直接受益人。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贵州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高度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黔东南州黎平、从江、榕江等县就在部分中小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聘请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授课,从娃娃抓起,在源头上解决文化传承问题。

2002年,贵州下发文件,要求全省中小学、特别是民族地区中小学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内容,将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绘画、舞蹈、体育、文学、传统手工艺等列入教学活动。

如今,贵州已有4000多所学校开设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课程。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贵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拍摄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土家族、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电影史料风情片,并以每4年一届的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省少数民族文艺演出为契机,挖掘整理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截至目前,贵州已成功举办6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4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挖掘整理、规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30多个;创编少数民族文艺节目200多个,推出独竹漂、高台舞狮、莲花十八响等传统体育项目和《乌蒙欢歌》、《好花红》、《多彩贵州风》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民族剧(节)目;编辑出版《贵州民族志》、《贵州民族医药》、《苗族古歌》、《侗族大歌》等一大批民族文化书籍。

2011年,为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贵州启动实施《500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建设推进计划》,实施100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建设项目,支持500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民族节庆扶持计划》,支持各地打造23个民族传统节庆;启动《民族博物馆扶持计划》,支持20个民族博物馆提高展示水平;实施《民族古籍扶持计划》,建立民间艺人口传资料库,整理出版5部民族古籍精品;实施《民族教育扶持计划》,支持72所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扶持142所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6所高校扶持13个少数民族预科班,支持开办9个少数民族高中班和10个民族特色班。

民族文化之花,正在贵州大地上绚烂绽放。

将民族团结进步

渗入每一个“社会细胞”

“我来贵阳经营烧烤生意10多年了,平时有什么困难,只要找到社区服务中心,都能得到解决。”居住在贵阳市金阳新区碧海社区的维吾尔族同胞艾海说。

近年来,随着金阳新区商业的逐步繁华,碧海社区流动人口日渐增加,其中就有一些来到这里从事烧烤等经营活动的新疆维吾尔族同胞。为了更好地为他们服务,碧海社区专门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民族服务联系窗口,并在社区热闹地段为他们规划经营摊位,同时通过定期走访,帮助他们解决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今年8月27日,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经验交流会上,碧海社区成功入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近年来,贵州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平台和载体。省委、省政府规定,每5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至今已先后召开6次,对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模范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从2008年开始,贵州以社区、乡村、学校、街道、厂矿、部队为依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渗入每一个“社会细胞”。

在活动中,贵州强化服务意识,整合社会资源,想方设法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就业培训、扶贫助学、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服务,真心实意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省已有68个乡(村)、社区、学校和企业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去年2月,贵州出台《“十二五”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内容涵盖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等方面。今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发2号文件中,将贵州定位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指出国家将进一步支持贵州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这些,都为贵州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贵州省“十二五”民族事业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计划第3篇

赵立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蕴藏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在村寨风貌环境、民居建筑式样、产业结构,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 反映了各民族聚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中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体现了中华文明多样性,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

云南画报: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意义?

赵立雄:云南是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丰富多彩的村寨文化,为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快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对于推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守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与全省、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画报:目前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进展情况如何?

赵立雄:2009年国家民委和财政部提出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工作的意见,在省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09―2014年,云南省民委共安排资金27700万元,实施了275个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使每个世居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特色村寨,深受各民族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成为我省民族工作的又一亮点。2009―2012年实施的64个民族特色村寨,已全部通过省级检查验收,其中41个村被国家民委纳入《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名单》,今年将予以命名挂牌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云南画报:我省的主要做法是什么?

赵立雄:一是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作为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政策,把保护传统文化与改善民生、发展特色旅游相结合,把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相结合,纳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强化政策支持。省政府领导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调研,推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为富民强村、弘扬民族文化、转变发展方式、和谐民族关系的美丽幸福工程。二是规划引导。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列为《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的56个工程之一,明确任务责任,落实资金项目。根据国家民委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纲要,联合财政、住建、文化、旅游等部门共同对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行规划研究。要求每一个申报的村寨都编制建设规划。形成国家有宏观政策规划,省有总体发展规划,村有建设实施规划的格局。三是规范建设。按照明确责任、提高效率的要求,建立“县级审批,州市审核,省级备案”的工作机制,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和实施项目由县级评审和确定,报州市审核后实施。通过州市审核后的建设规划和项目计划,从云南民族发展资金管理系统上报省级备案,省级适时对规划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和抽查验收。四是形成合力。省民委主动联合协调财政、住建、文化、旅游等部门,以规划为平台,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方式,积极协调各方资金投入。同时,通过每年的民族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特色村寨建设现场会议等,总结和交流经验,使各级各部门达成共识,形成了省政府统一部署,省民委牵头推进,省级相关部门配合,各地政府积极实施的良好局面。五是群众参与。在建设过程中,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群众为特色村寨建设出谋划策、投工投劳,变“要”为“我要干”,提高了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降低了建设成本,发挥了资金最大效益,达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基层组织能力共同提高的效果,激发了群众自我发展潜力的内因与政府推动建设的外因相互促进。

云南画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取得了什么成效?

赵立雄:一是保护了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按照“既保持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文明生活要求”的原则,实施保护项目的民族村寨传统民居比例均达到90%以上。例如,丽江市玉龙县玉湖村以保护特色建筑为重点,在保持村寨传统格调和民居特色的基础上,就地取材,用传统冰川石进行墙体改造,铺设石子路,建设了村寨历史文化展馆等一批公共设施,使全村民居都保持独特的地域格调和民族特色,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成为丽江旅游的新景点。二是培育壮大了一批民族特色产业。各特色村寨依托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基本形成了1-2项民族特色产业,民族传统产业、技艺得到继承和发扬,成为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例如,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的小街子村,大力发展生态种植,开办农家乐,开发出“住藏家驿站、品藏家美食、看藏民歌舞、体验高原风光和民族宗教文化之旅”的乡村旅游模式,成为当地发展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致富典型。三是抢救和保护了一批传统民族文化。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支持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使大部分特色村寨都有民族文化传承人,有业余文艺队伍及活动场所,有民族传统节日及民俗活动表演,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例如,普洱市澜沧县老达保村,实施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后,村寨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产业得到发展,群众热情高涨,组建了“老达保雅厄艺术团”,群众自创300余首拉祜民歌,唱上了中央电视台,走进了国家大剧院,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风采。201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魅力新农村”之一。四是进一步改善和保障了民生。在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大力改善民生,实施人畜饮水,一池三改等项目,绿化、美化、亮化中心街道,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群众幸福感得到较大提高。五是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在建设过程中,要求将民族团结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开展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的宣传,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村寨、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营造了团结、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了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通过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坚持以民族文化保护开发为载体,与旅游业融合互动发展,打造了一批民居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特色示范村镇,成为民族文化的品牌、特色旅游的名片、美丽云南的窗口。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计划第4篇

[关键词]原住民,部落营造,社区旅游,规划理念

为满足求新、求奇、求变的旅游消费心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对游览原始自然环境,体验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白联合国宣布1993年为“国际原住民年”后,在台湾掀起了不小的原住民热潮,原住民的部落风貌、祭奠、图腾、生活方式,甚至原住民都被展现出来。与此同时,台湾原住民部落也主动思考如何在恢复部落文化的同时,以文化产业的形式来重振部落凋敝的经济和社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营造运动应运而生。

从旅游资源的状况看,台湾原住民部落与大陆的少数民族社区有很多的相似性。那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传统的服饰、建筑、歌舞、手工艺品、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吸引价值,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本文试图从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营造的理念和实践中,为大陆的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一、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营造的理念和实践

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营造源于“社区总体营造”。所谓“社区总体营造”,是指“社区居民自动自发参与,发挥创意,进行全方位的经营和管理,建立属于自己社区的文化风貌”(喜饶尼玛、石竣溴,2005)。由于台湾原住民文化具有“异族观光”(纪俊杰,1998)的魅力,在对原住民部落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建造后,向旅游者开放,以满足旅游者的观光需要,这便是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营造。在经过多年探索后,目前在台湾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原住民部落观光案例,它们对恢复和继承部落传统文化、振兴部落社会、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台湾地区原住民部落观光营造的“内在”化理念

台湾地区的原住民部落观光营造,特别强调部落的营造不仅是一个有形空间的营造,而且是对原住民“心灵”和“精神”的营造,是一种“内在”的过程。这种“内在”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通过原住民积极参与观光活动的规划,使原住民发现自己部落的人文、历史、环境等特色,发觉从祖先传承而来的自然、人文及生活资源的丰富性,让子孙后代能持续利用,让原住民的文化、经济再兴;另一方面,通过原住民部落族人对于自己族群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保持原住民分享互助的精神、自发性关心,参与部落公共事物与劳动,凝聚族群共识与团结(黄国超,2000)。

从上述理念出发,台湾地区原住民部落观光营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传送、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化。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成立民间团体组织作为部落营造的组织机构;其次,开办各种形式的部落文化学习班、培训班,让族人了解部落的传统思想、文化知识,掌握部落艺术品的制作技能;第三,规划和设计部落营造的方案,组织部落族人对方案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第四,以文化产业的方式,落实规划设计方案。

以台湾新竹县尖石乡镇西堡部落营造为例。1999年年底成立“新竹县泰雅族部落水续发展协会”,其主旨为:泰雅族文化、技艺、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民族的自我认同,部落一生态的持续经营。在此指导思想下,“新竹县泰雅族部落永续发展协会”组织、策划了以下工作:第一,申请新竹县部落总体营造试点计划;第二,开办传统编织班、雕刻班、部落解说员培训班等;第三,开办部落营造相关课程。邀请原住民及汉人社区工作者,文化、生态工作者到各部落讲课、交流经验,并对部落营造的有关录像带进行部落内部的交流和讨论,使族人达成共识;第四,将传统的文化以物质形态进行包装,打造成观光产品。从2000年开始,在劳动委员会“永续就业工程”的协助下,新竹县尖石乡镇西堡部落的族人在自家旁边建起一座座传统的谷仓、绘制泰雅图腾,并在重要路口兴建嘹望台作为路标,形成了以泰雅族粮仓文化为特色的部落观光。

2.“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营造模式

1994年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宣布的推展“社区总体营造”工作中指出:“社区整体营造”是一个全面性、整体性规划参与社区经营创造的过程。该项工作之要旨,基本上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专业团体担负协助的角色,整个工作推展要由社区本身做起,并且必须是白发性的、自主性的,而政府的角色相对只是初期提供各种诱因和示范、着力于理念推广、经验交流、技术提供及部分经费的支援。

按照“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的“社区总体营造”的要求,台湾原住民部落营造采取以部落参与为主轴,部落、政府、专业团体通力合作的营造模式。部落、政府、专业团体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分担不同的任务:部落族人为部落观光规划、设计、建设的主体。具体而言,原住民知青为规划、设计的核心力量,全体部落族人为具体执行力量;政府在部落营造中扮演促成者的角色。他们是资源的提供者,经费的赞助者,不同行政决策部门之间的协调者;专家、学者在充分尊重部落居民的愿望的基础上指导部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部落营造中,特别尊重部落族人的意愿。例如,在茶山部落总体营造中,“行政院”原民会本来希望将补助经费广泛用于各项建设,但部落居民坚持大量兴建凉亭,因为在族人的心中,凉亭是族人“分享”成果、欢笑的地方,族人希望把“分享”的价值观呈现出来昭告世人。最终,原民会答应了族人的要求,茶山部落形成了凉亭建筑和凉亭节为主要文化特色的部落观光。

以台湾台东县卑南族部落营造为例。·台东县卑南族部落营造依靠的主要力量是一批出于保留母文化的目的,回到家乡承担起部落重建的年轻人。他们在部落耆老的号召下,从谋生地返回部落从事部落营造工作。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调查部落族人对部落营造的态度,传达部落营造的理念,组织部落族人对部落营造的设想进行反复的商讨,最终达成共识;在部落耆老的协助下,成立“社区发展委员会”,并负责部落营造的全面工作,包括部落营造规划书的撰写、部落营造经费的筹措、营造工程项目的实施等。在此过程中,台湾的文建会、台东县文化局和城乡局,仅对台东地区的原住民部落营造提供了经费辅助和专业辅导。而专业规划团体也只对规划方案的制定和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进行必要的指导。

3.把文化特色作为部落观光营造的最大的“资产”

在经历了400多年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后,尽管台湾地区原住民文化已呈大幅凋萎之势,但是相对汉文化而言,它仍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和珍奇性。台湾地区原住民部落观光,以各部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作为部落观光营造的最大“资产”。

台湾原住民文化资源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部落自然景观、传统歌舞、祭典、手工艺、神话与传说、部落社会、母语、传统竞技等。台湾学者巫铭昌将原住民传统文化资源以旅游产品与项目分为以下几类(见表1):

由于每个原住民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对人生的理解,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使为同一族群每个不同的部落也有各自的历史脉络及部落个性,所以在原住民部落观光营造过程中,每个族群和部落都十分注意彰显本族群和部落文化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原住民部落观光。具体而言,台湾原住民部落主要是围绕母语、信仰、风俗、工艺、乐舞和祖先的生活智慧与哲理等,组织、策划观光休闲活动。从目前台湾比较知名的原住民重建部落中各选一族群,展示部落文化的特色(见表2)。

二、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营造对大陆民族社区旅游开发的启示

目前大陆的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成为一大热点。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例如在效益的问题上,由于片面地强调旅游的经济效益,忽视旅游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民族文化的失真、失落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在规划中,由于单纯依靠专家、学者的力量,忽视当地居民的参与和愿望、要求,导致一些旅游规划方案“好看不适用”;在利益分配上,由于忽视社区居民的利益,导致一些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的结果只是“富了少数人”。通过对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营造的理念及实践的研究,笔者就大陆民族社区旅游开发提出以下观点:

1.保护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社区旅游开发的根本目的

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社区存在的纽带,是民族社区旅游的灵魂,更是决定社区旅游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在民族社区旅游开发中,应把唤起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强化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萌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激发少数民族青年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树立传承民族文化的信心等作为根本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挖掘民族文化的旅游价值,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让旅游者了解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实现上述目的,我们可以通过少数民族的社区组织和宗教组织,在民族地区开办语言、舞蹈、音乐、手工艺、礼仪等方面的学习班、培训班。并把学习班的学习成果,如雕刻晶、绘画作品、编织物等,装点在社区的重要路口和民居房院,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还可以把雕刻晶、绘画作品、编织物等,作为旅游工艺晶、纪念品出售给旅游者,在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时扩大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可以把民族语言、民族礼仪和民族歌舞应用到旅游接待和娱乐活动中,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2.培养少数民族旅游人才是民族社区旅游开发的关键

目前民族地区旅游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但是旅游规划、管理人才的培养却不能适应快速增长的旅游市场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据统计,2001年,西部12个省、区、市拥有旅游专业的院校319所,仅占全国的27%;在校生数为7.9万人,仅占全国的23%。不仅如此,即使在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也有相当大比重的人不愿回自己的家乡从事旅游经营和管理工作。

旅游人才的培养是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关键。为了尽快培养出适应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要求的人才,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国家和地方政府应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旅游规划和管理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投身家乡的旅游工作,并逐步将其培养成民族地区旅游规划和管理的高级人才。第二,聘请旅游规划、管理方面的专家和学者,针对民族地区旅游的特点开设相关的培训班、辅导班,以提高民族地区现有旅游规划和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第三,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基层文化组织、团体和民间艺术家的作用,借助他们在民族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长和技艺,组织、策划民族旅游活动项目,设计民族文化景观等。利用他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民族地区社区旅游的对外宣传,提高民族社区旅游的影响力。

3.确立少数民族社区居民的利益主体地位

旅游业发展的目的不仅要满足旅游者在精神上的需要,为政府增加税收,为旅游企业牟取赢利,更重要的是要使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但是,目前由于少数民族社区居民的经济力量有限,政府缺乏具体的保障措施,导致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利益集中在少数人或少数部门手里中,而少数民族社区居民则承担着由旅游业的发展而引发的环境恶化、物价上涨、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等各种压力。

为了确立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利益主体地位,应给予民族社区居民以下权利保障:第一,知晓权。社区居民就旅游开发将对本地未来一段时期内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等问题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第二,决策权。要给予社区居民在对是否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与时机,以及对开发的重大旅游项目的设计、立项等方面的决定权。第三,利益分配的权利。社区居民参予旅游开发的利益分配。第四,优先权。要优先安排社区居民的就业和接受文化教育、岗位培训。第五,使用权。社区居民有权使用为旅游者而兴建的服务设施和环保(回收水和废水处理等)设施等。只有让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获得了旅游开发的利益,才能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才能避免社区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计划第5篇

一、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我市现有6个民族重点县(市、区),7个民族乡(镇),208个民族村。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9.06万, 其中畲族人口7.1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28%,主要聚居在少数民族村寨。这些少数民族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具有一些自身的少数民族特色。XX年以来,我市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的精神,按照“保护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建设一批”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开展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积极主动,争取列入特色村寨建设试点。XX年,我市开展了“畲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排摸工作。对全市7个民族乡镇和208个民族村的村寨建筑情况进行了调查,基本上摸清了现有民族村特色村寨的历史沿革、民族特色、发展潜力和保护情况。通过论证、筛选、上报,争取了一批民族村寨列入特色村寨建设试点。 XX年省民宗委确定xx区老竹畲族镇沙溪村、xx县东坑镇深垟村2个村作为省级特色村寨建设试点村,并分别给予了30万元和4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XX年,省民宗委确定xx县雾溪畲族乡坪垟岗畲族文化旅游景点提升工程、xx县新路湾镇夹路畈畲族精品村建设项目、xx市竹垟畲族乡罗墩少数民族特色村建设项目为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分别下达资金30万元、50万元、30万元。XX年,xx县东坑镇深垟村还争取到国家民委特色村寨扶持试点(扶持资金80万元),云和的高畲村、景宁的伏叶村等8个民族村列入省民宗委特色村寨扶持试点。

(二)提炼特色,开展畲族风格民居建筑设计工作。我市民族工作部门从XX年底开始,按照传承历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通过到贵州、福建实地考察畲族村寨、参考历史记载以及邀请专家论证等方式,设计了一套结合畲族文化、突出畲族建筑特色的《畲族风格民居建筑设计方案图集》。该图集已上报国家民委和省民宗委,发送到全省各市及民族工作重点县(市、区)民族工作部门、全省各民族乡镇,用于指导全市乃至全省畲族聚居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创建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畲族特色村寨”。目前,xx县深垟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畲族民居进行“原汁原味”的保护,立足石头文化,已建成“堂前天井堂后鱼、粮仓暖阁廊边栏、祖宗牌位居中座、南北无墙显民风”的传统畲族“石屋寨”。岗石、敕木山等村在民居墙体上注入畲族特色的文化元素、符号,建成特色泥巴墙畲寨。xx区大港头镇利山村通过统一规划设计,拆除旧房建成三层白色立面马头墙徽派风格的特色畲寨。景宁的伏叶村、双后降村、周湖村、金丘村和xx县高畲村、坪垟岗村以及xx市罗墩村的“畲族特色村寨”正在建设当中,并已初具规模。这些以畲族文化为特点的“畲族特色村寨”,将乡村休闲、避暑度假、健体强身、科普教育、人文体验等融为一体,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三)突出亮点,指导景宁编制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畲族人口1.8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的 19.8%。该县“xx”期间发展最快的是旅游产业。XX年以来,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00余万元,开展了7个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把优秀的畲族传统文化与畲族特色村寨建设结合起来,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和农家乐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市民族工作部门指导景宁制订了《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规划确定到 XX年,投入3000余万元,打造20个民族特色村寨。充分发挥民族村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依托城镇郊区和主旅游景区、交通干线,开发集畲乡风情和农家风味于一体的“畲家乐”休闲观光旅游业,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环敕木山一带的民族村,结合省民族风情旅游度假区创建,开展畲族乡村风情游;大均伏叶、东坑深洋依托大均畲乡之窗、大际风景区,开发 “畲家乐”;双后降、周湖、金丘等民族村依托城镇郊区地域优势,开展民族风情表演。景xx县以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为引导,统筹兼顾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全面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正在逐步成为促进民族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四)成效明显,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新路子。一是改善了试点村寨水、电、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依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特色工艺品和特色种养业等,特色产业崭露头角,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是通过发展民族风情游、民族传统手工业,有力地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四是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工作的开展,不仅引导了当地社会各方面资金的投入,还对周边村寨、农户的民居改造、产业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我市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协调机制有待完善,推进特色村寨建设的合力仍需强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涉及诸多部门。目前,我市还未出台专门的指导和规范在民族聚居区实施“畲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规划与建设的相关文件,导致各部门在项目规划上缺乏协调,尚未形成特色村寨建设的强大合力,同时还导致有的地方按一般村庄的简单模式实施民族村寨项目建设,民族村寨与普通村庄风格趋同。

(二)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滞后,特色村寨建设资金短缺。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农民自身素质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产业规模小、层次水平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难度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收入普遍低于汉族群众,且有逐年拉大之趋势。村集体经济薄弱,可支配收入少,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现象较为严重,用于“畲族特色村寨”建设的资金更是严重缺乏。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汉化流失,村寨建设特色不够明显。畲族是一个有自己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畲、汉族群众的深度杂居,造成畲族优秀传统文化流失和文化发展萎缩,面临湮灭的危险。原有的建筑风格已逐步汉化,部分畲族群众对彰显畲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缺少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意识不强,较难付诸实施。在已进行旧村改造或村庄整治的部分民族村中建筑风格大多汉化,体现不出少数民族村居特色。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既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有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帮扶,面临加快建设的良好机遇。建议市政府要加强对特色村寨工作的领导与协调,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将之纳入重要日程,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出台规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范围内项目规划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引导各项目实施主体部门从项目论证起就能充分考虑民族村寨发展的特殊性要求,确保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并取得成效。

(二)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整合资源,形成帮扶合力。要把特色村寨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创建活动、与畲族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与民族旅游经济开发等结合起来,以特色村寨建设为平台,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为载体,统筹安排、积极推进,集中财力办大事,并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建设特色村寨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建议增加市本级民族发展资金数量,增加部分主要用于扶持畲族特色村寨建设;被列入国家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相关县(市、区)应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

(三)合理规划,典型示范引路。因地制宜,对民族村寨进行准确定位、科学论证,根据自身特色,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科学制订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与开发。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创建的主要内容,既要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保护和发展结合,又要规划引领、分类指导,抓好试点、突出重点,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着力建设“畲族民居为主调、山水风光为基调、畲家风情为特色”的民族特色村寨。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计划第6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城市 电网规划 精细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Study on the precise design of city power grid planning in Minority Area

Lining① Zhangyunfeng① Zhangyuanyuan② Wangwei③

(①Yinchuan power supply company of State Grid , Ningxia Yinchuan 750011; ②Ningxia Yinchuan city planning and Research Center, Yinchuan 750001; ③Xizang Electric Power Co of .State Grid , Tibet Lhasa 850000)

Abstract: in the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power grid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need to consider the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the potential, the minority area of urban power grid planning in particular,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o adapt to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minority areas in the planning, preliminary plans on taking various factors into account more fully. Encountered in the late implementation barriers in will also be less. In the cit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thought of urban planning can not deviate, must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n the urban power grid planning consider the humanistic thoughts of policy, minimize the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in urban planning hazards, reduce the impact on the broad masses of inertia in the way of life, to at the least cost to create more wealth for the city to create a new city.

Keywords: minority area of city power grid planning fine design

一、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规划和电网规划的概况

1、现有的电力建设规划还不能满足电网规划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中的需要

在我国现阶段的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的常规做法中,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规划和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的规划部门在电网的规划工作中,经常是一起的,这些既定的规划任务中,往往还包含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形态,用地规模以及构架等等诸多因素,同时也涉及到这些因素间的合理安排与规划。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建设的规划相比较,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的规划对其专业性与科学性要求更高,更强。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电力建设的专项规划还不能完全涉及电网规划中的全部工作内容。在此,往往会造成规划前期的预测和规划后期的完成程度之间的误差,这些因素也会阻碍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中电网的规划的效率,增加以后改造电网规划的难度。

2、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规划用地减少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用电量增加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中用电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从目前我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及进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调整的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中所需的用电程度是绝不会亚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程度。然而,在我国政府对国家土地资源进行调整的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的规划用地也正在逐步减少。也许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现阶段还不需要那么多电网规划用地,那么等到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进行电网规划就会相当的有难度,所以,目前就应该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规划的用地设计工作。

3、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中电网规划和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环境间的关系

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层面来分析,如果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的规划没有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的规划作出有效的结合,那么这是会严重威胁到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环境建设的。电网规划的不合理,会对居民的生活带来相当大的不便。比如,电缆、电线分布不合理,居民们都会潜在地受到高压电的危险;而电网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强力电磁辐射,其危害也不会很小。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电网规划是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规划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必须高度重视它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

二、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规划的主要内容

1、明确电网建设的划分区域,规范电量、布局、负荷分布及预测情况。

2、确定电网规划的地理位置、路径,规划好工程项目的分期建设。

3、保障用电设备的标准化,遵循配电网的改造原则。

4、明确供电电源点的建设要求,进行有功与无功的电力平衡。

5、确定规划符合调度、自动化与通信的要求。

6、详细编写地理规划的结构图,画出期初期末的线状连接图,并做出可行性方案。

三、标准化的电网规划原则

1、统一规划

电网规划是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的一项巨大工程,不像小项目,可以一边建设一边规划。电网规划必须事先做好,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统一规划,避免“蜘蛛网式电网”的出现。统一规划不仅能够保证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形象,还能保护环境,使电网结构更加规范化,有效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2、顺应发展需要

电网的发展应该是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的。各项用电工程的设计都必须符合电网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求,在有能力建设电网的前提下合理规划。一些地区在还没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继续改建电网,在施工过程中资金中断,导致工程无限期延后,造成原有资金浪费,还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总体规划。

3、因地制宜

电网建设应在满足配电安全的前提下,统筹兼顾,遵循“下级以上级为指导,上级以下级为基础”的原则进行规划;兼顾城乡发展水平,分区规划。

四、我国电网规划现状

1、电力负荷增多,用地规划减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用电负荷飞速增长,这种现象在一线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尤为突出。纵观全国,长三角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用电量增长率在近年内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趋势。就此看来,我国电力负荷在短时间内只会只涨不跌。

我国国土虽然辽阔,可用土地比例却不大。况且在一线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开发商为了盈利,会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多的建造商城与住宅区。随着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扩张迅速,要想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规划电网建设势必会占用大量土地,费用颇高,造成电网建设无地可用的尴尬局面。

为了节约土地资源,政府通常将变电站规划到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经济热点的边缘,但边缘地带会导致供电长度增加,无法保证供电质量与稳定性;若是将电站设在中心地带,则要在地下选址,地下站点的设置会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地铁交通的发展与管道设施的建设,且不利于维护工作,安全隐患也比较大。

2、投资量较大

电网建设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多。在输变电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多方投资,共同建设。由于各地投资模式的差异,商讨投资方案的过程会比较辛苦,往往需要反复协商。

大中型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电网规划往往比发展较慢的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要困难得多,小型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电网建设若是不完善,在原有基础上改动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多;但大中型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原有的电网是规划好的,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规划会是一项极大的工程,且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运作有一定的影响。

3、前期手续繁琐

随着政府机关对宏观建设方面的监管力度增强,电网的规划要办理的手续也越来越多。电网工程需要办理的手续主要分为两大类:前期规划手续与前期工程建设手续。这些手续需要涉及到国土局、发改委、规划局、环保局等相关单位,每个单位都需要签字盖章,且有一定的顺序性。一套流程下来,大约需要50多个相关手续的办理,过程复杂,时间上无法准确控制,给施工造成一定困难。且若是在选址上有问题,则时间耽搁得更长,工程也无法展开施工。

4、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规划频繁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非建设用地也逐渐向建设用地转变。尽管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规划越来越重视,在宏观调控过程中不断修编《城乡规划法》,但仍旧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让一些恶性规划钻了法律的空子。国家宏观政策强制性不足,加上我国国土面积广、文化差异大等诸多因素,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规划不断调整,让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负荷分布与负荷总量具有不确定性。电网规划也不断的随之调整。

5、建设成本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面貌,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景观建设及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环境建设,一些电网将设施建设在地下或是半地下,无形中多了一道工序,建设成本大幅增加。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建设必然需要用到大量土地,拆迁费用成为了建设过程中的一大笔支出。随着人们自身权益意识的增长,加上环保、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拆迁人工费用及补偿费用不断上涨。

6、社会公众影响大

现如今,社会公众舆论压力不容小觑,在电网规划中,居民会认为电站的电磁辐射会对自己身体有影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电磁辐射只对周围小范围距离有效。由于这样的误解,电站周围的房价普遍低于同等级价位。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城市中心地区,居民购买的房产周边若是要新建一个输变电站,一定会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大家会认为自己购买的房产贬值了。在一些电网规划项目中,当地居民的阻挠对建设工程的施工影响非常大,严重影响工程周期。事实上,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证明输变电站发出的电磁辐射在较远距离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五、规范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精细化设计、建设的措施

1、做好预测工作

这里的预测工作不是指总体上的规划,而是指电力需求量以及电量负荷的预测。随着数学科学的发展与预测手段的完善,各种预测模型越来越多,为研究电量负荷及预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电网规划主要使用的是“负荷密度指标法”,结合专家分析,合理制定规划。 通常情况下,电网规划的专家必须有丰富的规划经验跟大量的调研数据,综合考虑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速度、国家政策导向、当地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再结合负荷密度指标分析负荷的分布与总量情况,对结果的准确性起着重要影响。

2、充分利用规划软件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规划是一项大规模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的因素很多:用户占地、交通状况、人口负荷等各个方面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有关的内容;还应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库,研究者需要对这些数据做出有效的整理和分析,并对派生出来的数据分类有效管理。这种任务量是无法想象的,传统的紧靠经验规划的方法也早已淘汰,于是乎,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辅助分析是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

3、有效数据管理

电网规划对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度要求很高,根据现有资料评估各电站的负载率、供电质量等方面内容,来分析现有变电站的供电范围及容载率。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目前电网建设的主要问题,提供日后电网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有效的数据整理与日常维护能够为电网规划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提高研究者自身素质

计算机软件发挥的只是辅助功能,人类的地位与分析能力是无法取代的。在用软件弥补人类在数据统计方面劣势的同时,应该让人类的思维优势充分发挥,与计算机软件相互作用。因此,研究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研究能力,关注国际动向,努力与国际研究者同步发展。

5、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间规划的衔接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在规划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时应考虑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周边环境,对于变电站的选址、管线分布、道路规划等方面都要详细分析描述,逐步开展对整体城区的规划控制,尽量细化规划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协调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规划关系,避免用地建设问题产生。

6、在规划时切实考虑经济能力问题

供电局虽说是国有企业,但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除了要承担“供电”的社会责任外,还应考虑到经济效益,长期亏损对供电局乃至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用电的发展必有负面影响。

受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影响,我国用电总量正缓步上升,电网规划范围也不断扩张,供电局的经营面临着较大压力。因此,统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规划与供电局自身效益,要求电网发展从“重速度、重规模”向“重质量、重效益”转变。在规划电网建设时,可以提出两至三套方案,专家汇总进行比较,制定出最优方案,即费用最小、质量最优的方案,在兼顾社会公众用电的基础上,达到效益最大化。

结束语:

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的电网的规划过程中,也许会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在此基础之上,为了避免失误或者是减少损失的程度,我们应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在城市电网工作中比较成功的地方,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当作是自己学习的榜样;第二,建立起一支作风优良,经得住考验的电网规划队伍,同时做好培训工作;第三,要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状况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富有创造性地展开电网规划工作。综上所述,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高超的技术来武装自己,提高电网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工作效率,为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确保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电网规划的科学、合理、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杨加义.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的融合论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6).

[2]许言路.浅谈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J].现代经济信息,2012(14).

[3]伍才.关于城市建设规划中电力规划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作者简介:

李宁 1981.3 硕士 高级工程师 现供职于国网银川供电公司,研究方向:电网系统规划及技术、城市规划研究,少数民族经济研究

张云峰: 1977.12,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供职于国网银川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系统技术研究,电力企业管理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计划第7篇

湖南没有专门的民族出版社,湖南现有的各家出版社也没有专门的民族出版编辑部,因而也就谈不上开发出版具有民族特色的图书板块和图书品牌。我们从2014年2月开始关注这一图书板块和图书品牌的开发出版,经过一年的努力,已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一个崭新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图书板块已初具规模。笔者认为,在新技术、新媒体如潮水般涌来,传统出版日益式微的大背景下,开发少数民族出版资源,可能是让传统出版走出困境,走向振兴的办法之一。

一、具有政策支持

2011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规划区域范围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为17.81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农村人口2792万人。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

我们认为,以武陵山片区3600万人口为出版服务范围,以该片区内11个市州委、市州政府和71个县委、县政府以及吉首大学等20余所高校为依托,以该片区内的民族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为核心内容,开发出版一系列具有鲜明少数民族特色的图书板块和图书品牌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第五章第五节就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四条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一,推进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传承与保护。加强对片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抢救、整理和展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第二,大力扶持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第三,加强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和民族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规划建设武陵山综合图书馆、武陵山大剧院、武陵山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第四,发展民族工艺品。同时“规划”还在专栏11“民族文化发展重点”中,明确了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保护工程、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民族文化设施建设、民族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民族工艺品发展等重点工程。

从以上规划中有关民族文化建设的内容可知,适时开发出版一系列具有鲜明少数民族特色的图书板块,服务于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是具有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支持与保障的,这应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出版工作者积极回应和支持国务院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的重大措施,也应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出版工作者积极服从和服务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具体行动。

二、具有资源支撑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出,“片区民族融和文化开放程度高,内外交流不存在语言文化障碍。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文化为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从规划中的这一描述可知,片区内民族出版资源极为丰富。但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欠发达,又没有专门的出版机构为其提供出版服务,因此,民族出版资源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随着国务院规划的实施,片区内的高校纷纷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研究整理民族文化资源,可以为出版机构提供源源不断的出版选题。这就为我们打造一系列具有鲜明少数民族特色的图书板块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从2013年开始,吉首大学计划出版一套“武陵山片区开发研究”丛书。2015年吉首大学计划把有史以来有关武陵山片区开发研究的专著、论文,进行重新包装,结集出版,计划出版10种左右,以后每年出版2-3种。在此基础之上,吉首大学设立了全国第一个也是全国唯一一个生态扶贫博士点,他们受国务院扶贫办委托,正在编写一套全国生态扶贫高校教材,共有16个品种,2015年计划出版3种。2015年,湘西自治州有关部门也紧紧依靠吉首大学的科研力量计划出版一套“湘西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共25种。我们也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与湘西州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人取得联系,计划出版一套大型的“湘西文库”,目前,已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其他各项准备工作正在一步步地向前推进。以上具体案例充分说明,片区内民族特色文化,是可以整体打造一个个具有鲜明少数民族特色的图书板块和图书品牌的。

三、具有经费保障

武陵山片区内的民族文化特色资源,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除了缺少研究机构和出版机构的对应支持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出版经费的支撑。目前这一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国家提供扶贫开发经费的支持。随着国务院《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实施,对片区内经济支持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而其中一部分经费就明确指定要用于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出版。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开发、出版经费不足的问题。二是国家提供专项出版经费的支持。我们可以通过对片区内具有重大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包装,然后以重大项目的形式通过出版系统申请国家专项出版基金的资助。同时,我们也加大了对该片区区域内的民族古籍进行研究、整理、包装的力度,通过民委系统申请国家古籍整理专项经费的资助。随后我们也尝试通过民委系统,申请国家少数民族出版基金的资助等。三是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提供出版经费的支持。自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以来,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以及高校、企业对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使许多大的文化工程建设成为可能。如有关省、市、自治区文库以及有关市州文库的出版,就是最好的证明。有些地方文库的开发出版,提出建议已有几十年了,但由于经费缺乏,一直未能得以实施。但近年已进入实质性操作的越来越多,出书规模和品位也在不断上升。就湖南而言,除“湖湘文库”已全面完成出版以外,2013年已启动“邵阳文库”的出版,2014年已启动“湘西文库”的出版。2014年,吉首大学仅为“馆藏刘永济未刊遗稿整理”丛书的出版就提供了218万的经费支持。

四、具有工作基础

我们从2014年2月份开始关注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文化出版的问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个具有鲜明少数民族特色的图书板块已初具规模。我们与吉首大学签订了“湘西史料文献”丛书的出版合同,这一大型丛书,包括“湘西史料钩沉”丛书、“湘西古代地方史志校注”丛书、“湘西实地采风汇编”丛书、“湘西文化研究”丛书等,共100余种。随后双方又签订了“馆藏刘永济未刊遗稿整理”丛书出版计划,共26种。除此之外,我们也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先是与省民委、湘西州民委签订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金石碑刻图录》《湘西苗族“堂根”文化研究》《湘西土家族辞典》等大型图书的出版合同。而后又与通道县签订了“通道建县六十周年”庆典用书共5种的出版合同等。目前正在全力开发的还有“湘西文库”、“湘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部级名录”丛书等,一个崭新的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的图书板块正在逐步形成。

从以上论述可知,在传统出版日益艰难的大背景下,适时调整出版思路,走专业化出版之路,把一类图书做深做透做到极致,不愧是让传统出版走出困境的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

如何才能把民族特色出版做好,笔者认为其主要思路有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定位。即瞄准国家实施武陵山片区开发扶贫攻坚的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紧紧依靠区域内的机关、企业、高校等,使之尽快成为传统出版领域一个新的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传统出版注入新的生命力。立足为武陵山片区民族和地域特色文化的开发、整理、出版服务,以及为全省其他地方的民族文化的开发、整理、出版服务,打造一个崭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图书板块和图书品牌。

二是设置机构。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具有汉、土家、苗、瑶、白、壮、维吾尔等50多个民族。尤其是随着国务院武陵山片区区域开发和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加强全省民族特色图书板块和图书品牌的开发出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设置一个专门机构为全省的少数民族同胞尤其是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开发和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提供出版服务。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计划第8篇

西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也是各民族混杂居住的重要地区。所以, 要真正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部少数民族社会经济能否得到发展。西部大开发目标是否能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这一切都和西部少数民族人口问题有密切关系。

一、西部少数民族人口问题。

(一)人口增速较快。

1964 年,西部人口为1.87 亿,少数民族人口为3118 万(由于第一次人口普查被认定的少数民族仅41 个, 与以后的少数民族无可比性, 所以1953 年数字未列) 。1982 年,西部人口增加到2.88 亿,增加比率为54 %,18 年平均增长率为2.38 %, 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增加到5161 万, 增加比率为66 %,年平均增长率为2.8 %。1990 年,西部人口增加到3.23 亿, 增加比率为12 %,8 年平均增长率为1.41 %,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增加到6625 万, 增加比率为28%, 年平均增长率为3.12 %。1964 ~1982 年, 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07 %,1982 ~1990 年, 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48 %。可见,西部人口的增速高于和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而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速高于西部全部人口的增速。特别是近几年,这种增长率上的差异更加明显。增长的人口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不得不千方百计将荒地、林地、草地开垦为耕地, 甚至到了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经营, 滥垦、滥伐、滥牧, 破坏森林和植被,结果造成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

(二)妇女生育率较高。

西部不少少数民族在传统上有早婚、早育的风俗习惯, 由于少数民族实施计划生育的时间较晚、政策上较汉族宽松,所以,妇女生育率仍较高。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到1989 年, 世居西部的少数民族妇女生育率, 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的只有俄罗斯族和裕固族。而有10 个民族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在4 以上, 他们是哈萨克、维吾尔、景颇、布朗、撒拉、怒、柯尔克孜、塔吉克、独龙、保安族。像柯尔克孜、塔吉克族,总和生育率还在6 以上, 基本上处于自然生育状态。

(三)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现象严重。

由于受“多子多福”、“ 养儿防老”、“ 地广人稀”等思想的影响, 西部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口既追求生育数量, 又追求生育性别, 加之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本来就有早婚习俗, 势必造成“ 早生多生”。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成为人口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人口的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西部地区人口生存环境严峻。新中国成立以前,死亡率很高,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人口负增长。新中国成立以后, 国家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开展防病治病,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方面花了很大力量,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西部人口,也跨入了低死亡的行列。由1995 年1 %人口调查数据计算,西部人口的婴儿死亡率为41. 83 ‰, 而东部、中部的婴儿死亡率为17. 52 ‰和39. 74 ‰; 西部人口预期寿命为68. 52 岁, 而东部和中部分别为73.157 岁和69.192 岁。很明显, 西部人口死亡率高于中部和东部。而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死亡率更高。据1990 年人口普查,大部分西部少数民族的平均寿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1990年, 西部少数民族盲率超过50%, 有些少数民族甚至超过了70 %。据研究,1982~1990 年,虽然各民族的文盲率都有所下降, 但文盲人口总数却在继续增加。

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问题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快, 人口文化素质低的问题,给本来就十分贫困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 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人口的快速增长,加深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 但随着人口的增加, 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的日趋减少, 导致人均生活资料来源的日趋不足。

(二) 人口的快速增长, 制约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西部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中, 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林牧渔劳动者和生产运输工人占大部分, 服务性工作人员、商业工作人员只占一小部分, 也就是大部分在业人口从事体力劳动。这种职业构成现状表明,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这必将阻碍少数民族地区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制约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 三) 人口的快速增长, 致使就业困难, 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一部分繁重劳动, 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但是随着物化劳动的增加, 活劳动也在不断增加, 必然降低劳动生产率。西部地区每年有大量人口进入劳动年龄成为劳动力, 而社会每年所能提供的生产资料极为有限, 远远不能满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所以每年都有一部分新增劳动力成为剩余劳动力或者处于“隐性”剩余状态

(四)人口的快速增长,制约了人口素质的提高。

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 物质条件较差, 加上陈旧的婚姻习俗, 因此, 同汉族相比,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及身体素质均较低。近年来,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 人口素质低下的问题更加严重。另外,早婚早育、多生多育、近亲婚配以及一些落后习俗也是造成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低下的原因。

( 五) 少数民族人口的迅速增长, 加剧了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造成了民族地区资源枯竭,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着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历史、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环境造成了民族地区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随着人口的增长, 人口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人口的快速增长, 一方面使得人口稠密地区已面临资源枯竭, 生态失去平衡等一系列问题; 另一方面也使生态环境本来就较为恶劣的人口稀少的地区, 面临着人口承载量日益加重的问题, 人口与资源, 人口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人口过快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滥垦滥伐、毁草毁林、陡坡开荒, 严重破坏了大自然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正常功能, 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严重的、不堪设想的后果。

(六)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着民族地区的繁荣。

西部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文盲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这不仅加速了民族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 而且制约着民族地区生产力的提高。由于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低, 尤其是妇女文化素质更低, 使得计划生育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另外,由于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文化落后, 人才外流的现象日益严重。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制约着民族地区生产力的提高, 而民族地区生产力低下又反过来制约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 阻碍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

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问题对策分析。

西部少数民族人口问题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表明,人口问题不单纯是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的问题, 而是在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环境以及自身诸多因素长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人口、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因此,解决西部少数民族人口问题必须从发展经济、文化, 保护资源与环境入手, 这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是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保护环境、控制人口、改善民族地区贫困面貌的根本保证。

首先, 根据民族地区资源丰富的优势, 开发当地资源, 兴办乡镇企业,开展多种经营, 改变贫困面貌;其次,兴办中小型企业及发展服务性行业,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妇女积极性; 第三, 加强与汉族各地区的联系, 大力输出劳动力,尤其是剩余劳动力; 第四, 强化交通运输、通信网络, 加强基础设施, 改善投资环境, 吸引外资投入;第五,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多渠道发展当地农田水利建设。这不仅能改善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面貌,而且能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

(二)大力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保护自然环境、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首先, 应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技术投入,以解决学龄儿童入学难、儿童辍学率高、科学技术推广应用难、人口文盲率高、在业人口文化素质低的现状; 其次,针对农区、牧区及半牧区的不同特点, 举办不同类型的扫盲班、妇女文化培训班、各类职业技术学校, 以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第三, 加强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以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技术交流,丰富多民族文化。

(三)保护自然环境。

优美的环境是人口生活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

首先, 要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 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其次, 采取行政干预和经济惩罚的措施,严禁滥垦滥伐、毁林毁草、陡坡开荒, 以防止自然环境的继续恶化; 第三, 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劣、人口承载量低的情况, 有计划地开展环境移民, 减轻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改善贫困面貌; 第四, 增加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 进行退垦还牧、退垦还林、种草种树, 以优化自然环境, 恢复大自然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正常功能。

(四)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以降低人口增长的速度。

具体讲就是维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 但是坚决杜绝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 对少数民族农业区和半农业区, 人口承载力低、人口已经饱和的地区, 实行同内地一样的生育政策, 以降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减轻人口对环境、资源及经济的压力。

(五)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首先, 大力宣传避孕、节育知识及计划生育对家庭、个人以及国家的好处, 并且把计生干部的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内容; 其次,强化婚姻管理制度, 严禁早婚和近亲婚配及痴呆傻人结婚, 以提高民族人口的身体素质; 第三, 在人口稠密地区严加审批生育指标, 切实保证生的有指标, 不生的有措施; 第四,在人口稀少的牧区及半牧区, 建立婚姻医疗站, 做好这些地区的计划生育服务工作,以方便广大群众。

(六)制定民族地区社会福利保险制度。

通过发展民族地区保险事业, 逐步实现由个人和社会共同承担养老义务, 消除少数民族人口对生存保障的后顾之忧。

总之, 人口问题是一个发展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少数民族的人口问题, 就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 改善民族地区的环境, 开发民族地区的资源,使民族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论文网]

[参考文献][1] 林耀华。 民族学通论[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天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调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计划第9篇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化;规划建设;问题;措施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based on its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on of towns, furth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small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ed regions and less developed areas,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ving measures.

Keywords: small towns; urbanizati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oblem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广西各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千差万别, 所处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也各不相同,这就给规划师提供了一个创造丰富多彩的城镇规划风格的客观背景。在城镇性质、功能以及规划布局形态上,应根据这些地方特点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发挥大自然的有利因素,在城镇规划中塑造出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全球化浪潮和保护错位等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民族文化,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中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已迫在眉睫。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弘扬地方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资源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做好小城镇的建设规划,是摆在规划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2 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农村建设,规划先行,小城镇规划工作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方向。随着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小城镇迅速发展,然而,由于广西小城镇规划大多起步较晚,造成面向农村的专业规划人员非常紧缺,而且许多农村的基础数据资料,如地形图、土地结构现状资料等普遍缺乏,导致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严重脱节和滞后,广西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和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广西小城镇规划建设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2.1 贪大求全,小城镇规划欠科学

小城镇规划建设应与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条件相适应。目前,广西部分地方小城镇规划建设由于领导干预过多,规划设计人员对民族文化认同度不高等诸多原因,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建筑、大马路、大广场等贪大求全的问题,规划建设只顾经济利益,阻碍了小城镇总体规划建设可持续协调发展,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2 小城镇规划理念滞后,定位模糊

广西一些地方对小城镇的规划定位不清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道路不明确,产业支撑明显不足。在小城镇的规划中,对传统民族文化缺乏深入、系统的开发性研究,从而未能对区域内具有特色性、品牌性的民族文化进行准确定位和科学开发。

2.3 盲目开发建设,城镇规划缺乏地方民族特色。

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是小城镇发展的灵魂,但广西一些小城镇在规划建设中过于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文化建设,导致缺乏整体的文化氛围,各城镇的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雷同,既无传统民族表现力和地域特色,又不具真正意义的现代特征,缺乏独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体现不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小城镇也因此丧失了独特的魅力。

2.4 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呈下降趋势

由于历史发展及地理区位等原因, 区域文化尤其是壮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相对较弱。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市场经济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纵深发展,昔日相对闭塞的民族地区正面临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外来文化与本土民族文化不断地碰撞和融合,一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正以近乎崩溃的速度面临着消亡的严重危机。

2.5 小城镇规划中民族特色建筑的保护观念不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规划体系也在不断变化,国家非常重视特色小城镇建设。但在广西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一味追求高楼层和大规模建设,不注重城镇特色和文化,城镇规划中对于民族特色建筑的保护意识还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分散性民族特色的建筑没有列入规划保护范围,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的鼓楼、萨堂以及瑶族的“半边楼”等一些有价值的民族特色民居没有得到妥善保护。2.6 缺乏专业人员,人员的配置不齐全

城镇规划部门由于受人员编制、人员结构、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造成专业人才缺乏,个人业务素质不高,人员配置不齐全,尤其是缺少具有专业水平和民族文化知识的专门人才,这些因素都威胁和制约着规划事业的健康发展,阻碍小城镇规划编制和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

3小城镇规划建设针对其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3.1 制定并完善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的法律法规强化民族特色建筑的设计、规划和建设,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制定强制性措施,加快立法,建立健全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审批制度,分级负责,严格把关,明确规定在广西少数民族聚集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建筑物特别是标志性建筑要突出民族风格、民族个性。没有按规定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不经批准,不符合民族建筑要求的在建项目,要严肃处理,民族文化建筑建设引向法制化的轨道。例如,百色作为壮族发源地、是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强劲,在未来的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应以具有壮族风格的建筑为主,展示少数民族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应把它建成由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小城镇组成的、名副其实的边境城市。

3.2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小城镇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各级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要不断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严肃性,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小城镇建设。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要把握科学的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小城镇规划建设全过程,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水平,保持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健康发展。

3.3 加强民族地区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重点抓好民族地区小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加大编制和实施自治区重点城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规划的力度,推进小城镇规划整治示范和试点,组织开展部级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性规划编制,以及开展传统建筑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工作,进一步推进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例

如,南宁市出台《南宁市“十二五”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塑造一批特色小城镇,包括民族文化名镇、特色农业强镇、特色旅游名镇,通过小城镇的差异化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从而推进整个南宁市的城镇化进程。

3.4 做好小城镇规划建设中民族建筑特色的建设指导各地建设部门在实施城乡建设中应注重对少数民族建筑特色的保护和指导。例如,柳州市三江、融水县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委托设计院重新对小城镇布局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并给出了苗族、侗族风格的木楼建筑设计,提供给苗族、侗族群众作建房参考;来宾市在开展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和建设中,注重突出瑶族、壮族民族元素在建筑立面上的表现;那坡县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中,提炼苗族建筑元素,在水弄苗族乡危房改造中设计并建造了苗族六角楼民居。

3.5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对民族建筑特色的研究要着力凸显城乡建筑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形成建筑特色,必须做好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的规划建设指导工作。在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做好小城镇总体规划,引导农民住宅建设,着力营造优美舒适、和谐宜人的城乡环境。为此,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通过对民族建筑特色的研究,组织编制

《广西新农村住宅建设图集》和《广西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图集》,该图集涵盖了苗族、瑶族、侗族、壮族等民族特色的建筑设计风格,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规划建设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3.6 要大力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观念的建筑人才民族特色建筑与现代建筑不同,因它的历史背景、民族风格,对建筑外立面的装修改造比现代建筑的要求更为复杂、具体。因此,要着力挖掘培养一批懂得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特色建筑特色意识的建筑科技人才,建设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装饰的民族建筑队伍。

4结束语

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体现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研究,提高城镇规划业务能力和水平,不断进取创新,在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着力突出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促进和推动广西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星钢.浅谈城市住宅小区的科学规划.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5)

[2] 徐晶.浅谈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科技资讯.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