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0 10:38:44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第1篇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商科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主渠道,做好商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与其他常规教学方式相比,大学生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独特的价值。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证明,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重视,各类学科竞赛开始兴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企业举办了众多学科竞赛。其中,“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设计大赛、企业经营模拟大赛等商科类学科竞赛的规模、竞赛水平以及比赛效果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商科类专业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

学科竞赛较少受到高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较之其他途径和方式能够更好地减少民族地区高校商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物质条件相对不足的制约。因此,基于学科竞赛研究民族地区商科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实践角度有利于提升民族地区商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从理论角度则有利于为民族地区各高校构建符合自身经济社会环境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提供理论框架。

二、民族地区商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生源质量的制约

相较于其他高校,民族地区高校一般地处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地区,对考生的吸引力较低。近年来,民族地区高校录取分数线呈下降趋势正是这一现实的反映。以笔者所处高校位列,虽然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位居全省普通本科高校第十位左右,但近年来的录取分数线却低于省内其他经济较发达排名落后的高校。虽然高考分数不是绝对的生源质量的标志,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生源质量上的差异,导致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创新潜质方面首先就落在了其他高校大学生后面。加之,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知识传递,以成绩论英雄,进一步强化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维的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意识较浓,不注重创新、多元思维的培养和拓展,进一步扩大了生源质量的差异,进而造成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新意思、创新能力较弱。

(二)人才培养理念的制约

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路径是对普通高校进行分类发展:学术型高校和技术型高校。面对这一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定位,民族地区高校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由于资源限制,大多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学术型高校发展之路难以实现,而技术型高校的定位又受到近年来兴起的职业院校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民族地区部分高校没有针对自身优势特色,更新自我发展目标定位,而是固守原有目标,不愿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理念上的不切实际和落后,导致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普遍知识储备不够,进而影响了其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创新能力缺乏。

(三)教师指导的制约

创新是一个对原有知识消化、吸收、创新的过程。因此,大学生的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学生的主观努力,同时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教师自身水平的高低和指导力度决定了学生创新水平的高低。相较于其他高校,民族地区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相对略低,这就影响了其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能力。

学科竞赛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能够较好地规避以上制约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学科竞赛由于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的局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质;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学习的能力,增加了知识储备;再加之,相较于其他高校,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科研压力相对较弱,且指导学科竞赛所必需的科研能力要求相对略低,教师具备进行学科竞赛指导的能力和水平。总之,相较于其他方式,学科竞赛是民族地区高校一项很好的规避自身劣势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

三、民族地区商科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现状调查

笔者所在高校地处武陵山片区,是典型的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学校商学院共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5个商科类专业,商科类专业在校人数达2000余名。但在2010年以前,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类别、人数较少,层次不高,省级以上奖励较少,部级奖励缺失。学生参与的竞赛大多以英语竞赛、演讲比赛、体育比赛等素质性竞赛为主,参加的学科竞赛仅有“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每年参与各类竞赛的人数占全部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低于1000。因此,学科竞赛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高。学科竞赛在民族地区商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被大大低估。

2010年,以工商管理专业被评选为全国特色专业为契机,笔者所在高校以工商管理专业改革为纽带,明确了商科类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开始逐步摸索基于商科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民族地区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学科竞赛体系构建原则与框架体系

1.学科竞赛体系构建原则

(1)层次性原则。学科竞赛体系应包括专业竞赛、学科竞赛等两个层次。专业竞赛主要锻炼学生对某一特定专业知识、技能,参赛对象主要为某一特定专业学生;学科竞赛则是对囊括学院所有专业的商科本科学生知识、技能的综合竞赛,参赛对象扩大为学院所有学生,并向全校学生开放。

(2)针对性原则。学科竞赛应是对各个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职业技能的综合测试,故每个专业至少应有一个对应的竞赛。

(3)结构性原则。为便于学院对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各个竞赛在时间安排上应合理,体现出参赛的时间结构性。具体表现为在每学年的上学期、下学期均应安排大致数量的竞赛。

(4)对应性原则。学院设计的学科竞赛应尽量与教育部、教育厅、学校组织、认定的商科类学科竞赛接轨,并在时间安排上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参赛时间错开,便于为学院选拔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的队伍。

(二)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体系的运行

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框架体系的落实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因此,打造一个有效的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的运作模式就需要从学校资源支持、制度建设等方面来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构建起一个包括制度建设、平台建设、教师激励的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运作模式。

1.制度建设

学科竞赛运作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认清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切实推进学科竞赛,笔者所在高校要求各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必须包括“创新实践”教育学分(4学分),并对创新实践学分的获取做出明文规定,主要是以各类学科竞赛获奖成果作为学分获取的主要标准。这一规定切实提高了广大师生对学科竞赛重要性的认识,掀起了一股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潮。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相关学科竞赛举办、参赛、奖励文件,实现了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划化。如制定了学校学科竞赛认定制度,明确了各学科、各类别、各层次学科竞赛名称,使商科类专业大学生对自己能够参加的学科竞赛、参赛时间有了清楚的认识。商学院则更是打造了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框架体系,明确了每项赛事的比赛时间和参赛对象。还有,对竞赛获奖制定了明确的奖励政策,且奖励标准不断提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2.平台搭建

学科竞赛需要有扎实的平台作为物质支持基础。笔者所在高校,积极开展平台建设,为商科类专业学生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技术支持。一是建立起经济综合管理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服务器,购置了大量的商科类专业软件,如FRP系统、物流沙盘模拟系统、营销实训系统、模拟证券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模拟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模拟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等等;二是初步构建起商科类综合实训系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开展商科类综合模拟实训;三是创建了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民族地区商科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并设立开放性创新训练项目;四是创建了商科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工作室,作为组织承办商科类学科竞赛的组织平台。通过以上学科竞赛平台,为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技术支持。

3.师生激励

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除了要有宏观的制度保障和平台支持外,关键还取决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学科竞赛的参与主体。为促进商科类专业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学校、学院两个层次均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在学生方面,学校对于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获奖制定了明确的奖励政策标准,且逐年不断提高;另外,学院规定在各类奖助补评选中,充分考虑学生学科竞赛奖励,打破原有的课程成绩惟一初、准的局面。在教师方面,除了有相应的奖励政策外,对教师的指导工作明确规定了课时补偿。同时,设立了教学副教授岗位,并将学科竞赛指导成绩作为评选教学副教授的重要标准。通过以上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学校商科类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三)基于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

1.学科竞赛获奖

搭建起以上商科类学科竞赛体系并开展运行后,商科类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成果在层次、数量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10年以来,商学院学生共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励25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奖励67项,部级奖励6项。相较于2010年以前,在省级以上等高级别学科竞赛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面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FRP企业经营模拟大赛等知名权威商科学科竞赛中,学生的参与面达到了50%以上。

2.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通过学生访谈发现,大多数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均反映,经历学科竞赛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的增加,更是思维方式的改变。相较于以前的墨守成规、思维定势,学生对同一问题的思考视角更加多元,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多维,更加注重刨根问底。这意味着,学生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第2篇

[关键词]康巴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2-0193-02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5. 02-097

[本刊网址]http://

一、康巴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康巴地区是我国三大藏区之一,包含四川甘孜州全境,阿坝州、凉山州部分地区,青海玉树自治州,云南迪庆和昌都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较高、气候恶劣,历史悠久。早在吐蕃王朝时期,许多体育项目已初具雏形,如抱石、骑马射箭等。藏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传承,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经过人们不断的实践和演变发展而来。许多项目都是与日常生活和民族习惯息息相关的,比如竞技类的马术、射击、赛牦牛、押加、抱石头、赛马等;表演类的丢窝窝、套转头、踢毽子等;还有健身类的跳神、转山、转经轮、藏舞、锅庄等等,其形式多样化、简单化、民族化,易于推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具备一定的竞技性、观赏性、娱乐性和健身性,除了四年一度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外,人们很难从大众传媒中观赏和了解民族传统体育,康巴地区各地方并没有形成有届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只有省级的民运会,各地区为了参加比赛而临时组队,没有系统的、规范的、固定的、长期性的组织训练机构,学校也未见开展有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对其他体育来说,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度普遍较差,参与度低,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淡薄。

二、制约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因素

制约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从失去群众参与基础、外来体育的冲击、专业人才资源缺乏、宣传推广和投入不够、国家人才培养体制不完善竞赛体系不健全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失去群众参与基础

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发展核心是市场需要,任何体育项目的发展,都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祖辈相传、历史悠久。通过调查发现,各民族地区选择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锻炼的群众非常少,人们的参与度非常低,表演类项目仅在局部地区的节庆日,大家聚在一起会以集体舞蹈的形式进行欢庆,比如锅庄等,绝大部分群众还是选择了现代、时尚化的锻炼方式,比如瑜伽、广场舞、健身操等。竞技性的体育活动人们往往选择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运行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不便于开展,比如:花炮运动、板鞋、木球、龙舟、马术、射弩、珍珠球等运动项目,即时群众喜欢,但参与难度大、场地设施不全面、组织困难、技术含量高等因素,都在无形中阻碍了人们的参与选择,从而也制约了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长此以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终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外来体育的冲击

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再不是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各个领域都加强了同世界人民的沟通学习交流,信息化的大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体育方面,社会体制和文化的差异,也产生了不同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竞争、平等、拼搏,追求成功、冒险、挑战,依靠努力和奋斗赢得胜利、超越现状等特点基础之上而产生的,强调竞争是其主要核心所在,与我国传统的礼仁体育产生了严重冲突。随着西方体育的不断传人,对我国体育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冲击,为适应国际体育的需要,我国的传统体育思想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国家大力发展国际体育竞赛项目,从历史性的0奖牌突破,到如今的体育强国,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在体育方面走过了一段艰辛又不平凡的路。

外来体育的深入,突出的竞争性、超越性、观赏性优势,占据了我国的很大的市场和空间(比如:NBA、世界杯、拳击、跆拳道等),人们关注度更倾向于西方体育,严重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然而,在诸多的奥运项目中,没有一项属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们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努力的追赶,在发展国际体育的同时,如何保护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值得大家思考。

(三)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人才资源缺乏

康巴地区受特殊的地域环境制约,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人才资源状况相对当其他体育项目(主要以奥运会比赛项目)而言,人才资源严重缺乏。主要体现在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管理的部门不专一,大都是兼容其他竞赛科、社会体育等体育管理部门,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只是包含其中,未单独成立专职管理部门,无形中削弱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和重视程度。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专职教练非常缺乏,教练不专业、不专职,往往是从事与之相关的体育项目,加以简单培训学习,在有比赛需要时,临时抽调任其教练参与选拔训练,例如:从事篮球专业的临时任命珍珠球教练,从事短跑项目训练的临时任命高脚竞速和板鞋项目教练等等,有的地区则是在有比赛需要时,便召回有从事经验而现今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临时担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练。有部分地区和部分项目保持有系统稳定的专业人才资源培养机制,利用竞技体校为代表的基础资源,长期稳定的开展传统体育项目,教练专业、专职,训练系统化、专业化、长期化,但始终项目不全,原因有很多,比如新增项目时间短、场地器材缺乏、自愿参训运动员少、退役就业难等诸多影响因素。

总之,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人才培养力度,教练水平也有所提高,但现目前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人才资源缺乏的现状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四)宣传推广和投入不够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媒体的宣传推动优势或许起到决定性因素,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离不开网络,受特殊地域环境的影响,在经济欠发达的康巴地区,绝大多数牧区还未网络普及,人们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等渠道对外界进行了解,在整个康巴地区,宣传都是各地的瓶颈,渠道少、关注度低,很多地方仍需要口传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和活动的推广,很难在藏区广泛宣传,无形中限制了人们的参与,同时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康巴地区的发展。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广博而深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文化的发展传承,都离不开国家的扶持和经费的投入。康巴地区少数民族传体育受多方面影响,发展现状很不乐观,甚至走向衰亡,要振兴民族文化,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除了深刻认识、分析原因、制定改革措施和实施方案外,更重要的是国家政策支持和经费的投入,比如:场馆的建设、科研的奖励、制度体制建设、从事人员的待遇、不同规模民运会的开展、专业运动员的学业就业等等,都需要足够资金的保驾护航下才能保障各个方案的顺利执行,也是振兴民族文化的重要保证。

(五)国家人才培养体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历史突破,世界纪录也以中国运动员的成绩而改写,许多外国同行来我国学习经验。然而我国的本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体育,特别是经济较落后的康巴地区,人才培养体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重心的偏移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实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没有世界纪录、没有世界冠军、没有奥运项目、没有世界观众的关注、没有至高的荣耀、没有高额的奖金,各地区没有专业的训练基地、没有具体培养体制、没有完善的竞赛体系等。同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没有专业人才选拔体制,没有专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体校平台,也就没有长久机制的地区代表队,制度的不完善,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体育作为文化的载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既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康巴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认知性较差、参与少、关注度不高、整体发展落后的现状。专业人才资源缺乏、失去群众参与基础、外来体育的冲击、宣传推广和投入不够、国家人才培养体制不完善竞赛体系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康巴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要改变现状,建议地区职能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制和竞赛体系;加大多渠道宣传力度;提高竞赛项目的竞技性和表演项目的健身性、体育性、民族性,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加大经费投入和场馆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进入课堂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普及化教育模式;以全民健身活动为契机,大力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不断培养、建立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变得更加健康和有生命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继武术、龙舟后,会有更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茂林,余启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与优化途径透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8):37-40

[2]张宝根,黄晓春.从文化变迁看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5):44-48.

[3]汪凌.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功能与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0):48-51.

[4]邹飞鹏.浅析我国传统节日体育现状与发展策略[J].科教导刊,2010(35):159-160.

[5]冯宏鹏.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设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9).

[6]冯胜刚.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3):165-170.

[7]芦平生.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1999(2).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第3篇

[关键词]民运会 民族传统体育 发展 价值

一、民运会的历史回顾

(一)民运会的特点

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基本上是每四年举办一次,省一级的民族运动会有的是四年,有的则是一两年,地市州及自治县(旗)除承办省级运动会外,自行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也比较普遍,目前已形成了比较正规的竞赛制度。具体特点归结如下:

(1)非竞赛项目的数量始终多于竞赛项目

(2)非竞赛项目与竞赛项目的数量同步增长

(3)与非竞赛项目相比,竞赛项目的数量虽少,但在与世界体育接轨项目中所占比例较大

(二)民运会的功能

民运会是连接不同民族的桥梁,它展示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少数民族群众展示的舞台。民运会是少数民族文化改观的催化剂,是培养竞技体育的沃土,是吸引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民族之间要相知,也就要了解各自的特色;要相容,也就是要相互交流,共同参与;要相亲,也就是要相互取长补短。通过民族体育,大家相知、相容、相亲,对各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益处,反过来又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各个民族在展示运动项目的同时,进行了文化交流。一个民族具有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民族所认同,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财富,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

(三)民运会的发展趋势:

(1)唱主角的竞赛项目不断增多且逐步趋于稳定

(2)体育的艺术性将逐步渐少,体育特性更为突出

(3)为在少数民族中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提供可选项目

(4)丰富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宝库

(5)对少数民族体育理论研究工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及演进:

(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系,从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各自源流出发,其起源可归纳为生产劳动、宗教祭祀、军事战争、健身娱乐、教育传承。

(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演进:

(1)从技术遗存与传承看,民族传统体育正在逐步从经验导向向经验与科学并重过渡,其技术体系正在从散乱无章向系统有序过渡,一些技术原理的解释将在引入科学术语和理论后更加完善,一些技术效果的评判将在经验和科学有机整合的解释系统中更显客观。

(2)从组织体系和发展看,民族传统体育将从自发和松散向组织和严密迈进,一些朴素而灵活的组织方式将得到保留,现代组织原理促生出的新的管理方式将被引入,在保留民族个性和尊重民族习惯的基础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将更加严密。

(3)从价值结构和影响看,民族传统体育将从民俗和道德等层面向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等领域渗透,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将冲破原有的民俗层面而向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渗透,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所发挥的功能将在扬弃传统道德功能的基础上影响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某些法则。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个体价值

1.健身价值:

健身可能是人类的第一个追求。虽然早期的健身意识可能不太清晰,但众多的生产劳动和其他对体力要求较高的活动逐渐改善了人们的体质时,健身意识就被呼唤出来,从而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许多从生产劳动中衍生出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是人们健身意识自觉的产物。从事畜牧业的许多少数民族,如哈萨克族、蒙古族、塔吉克族等,经常在狩猎活动中需要培养使用马匹的能力,牧民们在日常的狩猎活动中练就了高超的骑术。

2.娱乐价值:

游戏和娱乐是人的本性。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使得娱乐成为人们缓解紧张生活的追求。人们不仅直接参与娱乐性强的体育活动,而且从观看运动竞赛和表演中获得身心娱乐。

3.竞技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具有鲜明的身体活动特性的人体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往往是在相互竞争和较量的氛围中发展起来的。如龙舟竞渡、赛马、摔跤等。由于具有强烈的竞技性和公开、公正以及直观性等特点,更能充分发挥和检验人的多方面能力,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活动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看成是人类竞争的重要象征。因此,竞技性强烈的运动竞赛往往成为各国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价值在国际间体育文化交流中也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

1.道德教育:

教育是人类繁衍自身并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文化领域。成人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则对整个社会增进和谐、提升文明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中国武术就是一种典型的将道德和审美等作为其重要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其文化体系中的武德也逐渐在社会扎根,诸如:谦和忍让、立身正直、见义勇为、尊师重道、武林义气等。

2.民族认同: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中普遍流行的、满足民族的健身、娱乐等需求的社会文化。正是由于它的普遍性、亲和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才造就了它对民族内部的认同乃至一个国家和社会共谐的价值。民族的认同感是在团体内部的相互依赖和相近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一种民族内部成员对本民族的自豪感和亲近感。如舞龙、拔河、放风筝、踩高跷等,有利地促进了民族内部和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

3.经济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带来了大量的关注人群,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得以发挥的社会市场。它以其神秘的样式和新奇的感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参与和关注,正是借助这样的关注度、参与面、辐射力,民族传统体育的组织者可以在商业开发的基础上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进而带动村寨乃至整个地区和民族的经济发展。

四、结论

民族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是加快民族体育运动发展的前提基础,是民族体育运动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民族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为全民健康运动提供了物质保证,民族体育运动与全民健身运动有机结合,一方面促进了民族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为全民健康运动全面推广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随着人类对内在精神实质和自我生命质量的追求,民族传统体育将会越来越体现它的内在价值,在民族与世界相统一的全球化的今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民运会所提供的舞台,加快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推广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胡小明.民族体育集锦[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2]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国栋,刘坚.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1(1)

[4]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5]李志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变异探析[J].体育科学,2004,24(1)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第4篇

摘要为了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教育部门对于体育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因而学校开始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课堂。有部分学校引入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丰富体育教学课堂内容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本文通过阐述我国高校以及中小学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体育课堂的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疆壮族体育

一、前言

近几年,我国的体育事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当中,各大高校以及中小学体育的课程状况也渐渐开始受到广大社会的关注。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不仅拥有着辽阔的土地资源,还拥有极其丰富和深厚的非物|文化资产。一个国家的民族性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还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地域特色。在历史的发展中,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多种多样的传统体育文化展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现在的学校体育教育,尤其是高校的体育教育,是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最好平台。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教学相结合已经成为了当前众多高校甚至是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手段,这不仅能够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让学生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强健学生的体魄。

二、当前我国各大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各大高校都是以体育竞技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展开教学的,这种高技术高难度的体育竞技项目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过于功利性的教学难以让学生从根本上对这些项目产生兴趣,更可能的是会盲目地去训练,没有了解体育项目存在的真实意义。

因此,这种现象导致现在的学生对于这些运动项目并不感兴趣,从而致使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低下。此外,现在高校的体育竞技项目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很多高校没有引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们在体育课堂上能够选择的项目相对比较有限,而且大多数项目在他们的初中和高中阶段就已经接触过了,大学的体育项目又跟高中的体育项目所差无几,很难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运动项目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魄,现在的学校也开始重视体育这一门科目了。

位于广西河池市的河地地区的一些学校针对以上现象,开展了壮族特有的体育活动“板鞋竞速”。板鞋竞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中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体育项目,它始创于明嘉靖年间并流传至今。板鞋在嘉靖年间是为瓦氏夫人所提供的一种培养士兵集体意识观念的一种练兵策略。以现代的三人板鞋为例,板鞋竞速要求三个参赛人员共穿一双由木料制成的板鞋,在标准的田径场上进行赛跑。这种竞赛非常考验团队的协作能力以及集体观念。如果参赛者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或者团队之间产生分歧和矛盾,那么将会影响整体比赛的进行。在嘉靖年间,瓦氏夫人通过这种练兵的方法,练出了一支团结一致、所向披靡的军队。河地地区引入板鞋竞速这项体育项目,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课堂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质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少数民族的物质条件也越来越好。在满足了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因此,为了使匮乏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他们在空余的时间里创造了各种各样有趣的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娱乐,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体魄。

少数民族所创造的这些体育项目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如广西壮族的“板鞋竞速”、哈萨克族的“穿麻袋摔跤”、苗族的“踢毛毽”、柯尔克孜族的“提孜拉西”等都是为了提供休闲娱乐给人们而产生的。因此,将这样具有休闲娱乐性质的体育项目走进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兴趣。

(二)少数民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竞争性和健身性

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原本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而产生的,但是这些项目一般都是需要多人进行的,由此一来,人们之间相互竞争的心理也越来越明显,谁都想在比赛中获得胜利,以此证明自己的“实力”。这种具有竞争性的体育项目引入教学课堂中,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让学生通过这种竞赛学会合作,增强相互之间的竞争意识。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身心的锻炼。

(三)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桥梁

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新疆地区,聚集了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挖掘并传承着各种各样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我们应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体育课堂,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广大学子所认知,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知名度,从而使人们认识新疆等地区。让更多的人们走进少数民族地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各项经济贸易交往、文化交流,从而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四、结语

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具有休闲娱乐、竞技、健身等多种特性,将其引进体育课堂不仅能够丰富各大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因此,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孙永梅,王全军.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2(1):86-89.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第5篇

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是广大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根本所在。作为一个建立在多民族地区的石油企业,各族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油田开发的需要,企业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当今的员工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技术技能。对少数民族员工而言,教育培训工作滞后,那么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牵制,所以提高少数民族员工的素质是企业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提升公司少数民族员工的整体技术水平、技能素质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二、推行少数民族员工培训的做法通过人力资源系统数据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少数民族员工的年龄、学历、技能等级等分布状况,通过这些指标对少数民族员工进行专项培训。开展专项培训,要从多方面入手:获得各级领导的支持、完善良好的培训环境、再加上员工自身的不懈的努力,是提高少数民族员工整体素质的最好平台。有了好的平台,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少数民族员工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认清形势,在企业提供的平台上努力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

1.转变思想观念 适应企业形势

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新疆油田公司有许多倾向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因此,长久以来,部分少数民族员工思想中还有少数民族和汉族之分,他们认为自己在企业中属于少数,理所当然应该享受地区优惠政策,企业不论如何改革,效益提高大家共享,劣汰减员不会轮到自己身上,因此整天安于现状、高枕无忧,不去努力学文化、学技术。一旦有竞争上岗、班组优化组合等企业改革形式触及到个人利益,就无法面对现实、怨天尤人。面对企业现状,提高少数民族员工素质应该结合形势教育,激发少数民族员工忧患意识,帮助他们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攻破汉语语言障碍,做到能说会写。要适应企业不断发展,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在工作岗位上多学好问、努力进取,才能提高自我整体素质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

2.克服语言差异 摆脱制约因素

纵观企业现状,少数民族员工普遍存在着用“汉语”对话比较容易,但书写表达则比较困难。少数民族,尤其是读民族学校毕业的员工,让他们再学会汉语,双重负担使少数民族教育本身受制约。比如在培训教材问题上,没有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少数民族员工则希望有自己母语翻译的教材,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又有一些技术名词是无法翻译的,所以翻译的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很好地用于少数民族员工的技术学习中,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员工加强汉语知识的学习,提高汉语读写、表达、理解能力,克服语言障碍。对于生活在多民族“大家庭”的少数民族员工来说,学汉语并不难,在企业中,各民族员工同工作共生活,时常有工作中亲如姐妹的“好对子”,生活中胜似亲人的好邻居,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只要做到在工作中“勤问”、在技术课上“勤学”、在生活中 “勤说”、“勤写”,长期坚持下来,就一定能克服语言差异,达到双语都精通。

3.相互帮助 共同提高

公司从提高少数民族员工的汉语水平入手,提倡岗位员工用汉语讲流程,班组记录添汉字、技术操作民汉交流,并充分利用民汉员工“结对子”,开展一帮一共同进步的活动,通过民汉员工在工作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互相勉励,营造了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

4.广泛参与竞赛 拓展技能视野

近年来,公司在开展少数民族员工专项培训的同时,还鼓励少数民族员工广泛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如汉语知识比赛、计算机操作比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旨在通过各项竞赛,锻炼少数民族员工的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同时也是对他们整体素质能力的提升和检验。通过参与各项技术比武活动,不但拓展了视野,学到很多东西,同时也找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第6篇

为充分发挥基础知识竞赛的作用,提高学生基础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右江民族医学院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基础医学知识竞赛。高质量的知识竞赛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动力,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及知识掌握程度;科学、公正地考核和评价竞赛的质量,是保持竞赛生命力、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关键。竞赛质量的评价主要通过成绩统计分析来进行,其目的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竞赛信息,指导学生学习,为命题教师改进命题质量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从重点教学内容的设计及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可资参考的数据。笔者对右江民族医学院三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基础医学知识竞赛成绩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竞赛反馈信息,同时也是对基础医学知识竞赛质量的客观评价,为以后的基础医学知识竞赛提供质度和量度的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参赛对象所分析的参赛对象为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其中2006级412人、2007级450人、2008级450人。

1.2内容竞赛内容为基础医学课程,包括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生物学、药理学、生物与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寄生虫学等课程。竞赛试卷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标准,共150道选择题,总分为150分。

1.3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各年级竞赛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2006级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竞赛成绩分析数据显示:学生成绩平均分是71.94分,中位数是71.00分,这说明2006级学生竞赛成绩偏低,总体情况较差,众数为66分。从标准差(12.193)和方差(148.671)值来看,分数分布的离散程度大,说明学生间水平差异较大,有的学生竞赛成绩很高,最高分113分,而有的成绩极低,最低分是13分。从成绩分数段直方图直观显示:大部分学生竞赛成绩分布在60~90分之间,及格(即相当于90分以上)的人数比较少,高分人数更加少,还有部分学生成绩低于60分,见图1。

2.22007级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竞赛成绩分析SPSS分析数据显示:学生成绩平均分是72.00,中位数71.00分,众数是69.00分,标准差是14.154,方差为200.347,说明分数分布的离散程度更大。最高分119分,最低分是8分。成绩分数段直方图直观地显示:大部分学生竞赛成绩分布在60~90分之间,及格(即相当于90分以上)的人数很少,高分人数更加少,还有部分学生成绩低于60分,见图2。

2.32008级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竞赛成绩分析SPSS分析数据显示:学生成绩平均分是75.06,中位数是75.00,众数是76.00,标准差是13.520,方差为182.791,最高分120分,最低分是31分。从各指标可知,2008级学生竞赛成绩较前两届明显提高,但达到及格分数的人数仍然偏低。成绩分数段直方图直观地显示:大部分学生竞赛成绩分布在60~90分之间,及格人数(即相当于90分以上)的人数比较少,高分人数更加少,还有部分学生成绩低于60分,见图3。

2.4各年级不同性别基础医学知识竞赛成绩分析对3个年级学生竞赛成绩分性别统计显示,男女生成绩差距显著,女生成绩普遍比男生好,见表1。

3讨论

3.1竞赛成绩偏低的原因

竞赛成绩结果分析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基础医学知识掌握程度及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竞赛试卷的质量。首先从学生角度分析,2006~2008级学生在竞赛中,平均分均较低,两极分化较严重。可能的原因有:学生的基础较差,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由于素质教育的实行,各学校要求学生各种技能的全面发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如频繁的体育类竞赛、舞蹈音乐类竞赛及过多的社会实践任其冲击着基础课的学习时间。学生在纷繁的课外活动中,没有协调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从而导致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少之又少,最终出现综合素质强于专业知识能力的现象;学生对竞赛没有足够的重视。据笔者了解,只有少部分学生为竞赛进行了复习工作。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马虎应付试卷,没有认真答题。从试卷质量的角度分析,可能原因有:试题整体偏难;由于试题是以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为标准,而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和课时问题,有的内容上课没有上到,从而导致试题的难度提高。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第7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体育现状发展思考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民族或几民族在一定范围内所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它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纵向继承和横向融合关系。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贵州的少数民族为了适应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各异,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有的显示出南国水乡风情;有的散发着北国草原的芳香,在历史长河中,发挥出强身健体和高尚娱乐及技击对抗的独特功能,充分显示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枝繁叶茂,具有生机勃勃强大的生命力。这些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为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贵州少数民族群众体育开展现状

不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反映着各个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文化特征、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地处西南边陲的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生活着49个民族,其中世居贵州的少数民族就有17个。特殊的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孕育了文明剽悍、勇敢尚武的民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项目,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与类型。

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与民族习俗紧密相联,与各民族古老的历史、生产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多为欢庆民族节日的活动内容,粗犷、淳朴,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散发着淳朴的乡土气息。主要的体育活动项目有:苗族群众喜爱的踩月亮、响节、踩火龙、花棍乐、丰收苗鼓、斗四方、芦笙技巧、垒营盘、穿花衣裳比赛、高跷等;有仡佬族喜爱的较脚劲、高台舞狮;布依族抵杠、德砂呱、竹鼓操、板凳拳;彝族的斗牛舞、乌蒙铃;土家族的莲花十八响;水族弦鼓乐;侗族勾林等。

贵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内容上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竞技为主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一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常出现在国家和地方各级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中。目前,被列入竞赛项目的主要有:高脚竞速、押加、摔跤、打陀螺、蹴球、射弩、抢花炮、赛龙舟、珍珠球等。这些项目通过进入少数民族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比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被保留和传承下来。另一类则是以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为内容的表演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一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常以大型聚会或者表演方式得到体现。然而这些数量较多、失传风险较高的被民族学、文化学等相关学者誉为“民族活化石”的表演性传统体育项目,如舞龙、舞狮、拔河、跳绳、跳竹竿、爬杆、上刀梯、飞石锁、顶杠、斗鸡赛、爬山、打棍、打手毽等,因缺乏竞技性和完善的比赛规则而无法进入到大型的体育赛事中去,面临着失传乃至绝迹的风险。

二、贵州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的对策

1.与旅游联姻,发展体育旅游,形成产业

贵州是经济欠发达省份,但也拥有较多知名的旅游胜地,特别是有较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和民族风情,与现代渐渐兴起的民俗风情游、乡村游相映衬,对开发体育旅游具有相当的优势。把旅游与民族体育相结合,真正地将体育活动和民俗风情融入到各人景点,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景区、山庄、风情园中构建一些体育设施,如磨磨秋、秋千、跳圈等,或组织一些民族体育表演,如苗族的上刀梯、傩技中“过红犁”、“过火海”等,或让游客直接参与进去,大家同歌、同舞、同玩、同乐,如侗族的跳芦笙、苗族的铜鼓舞等,使游客更多地了解贵州民族体育,提高自身的诱惑力和感染力,并分地区突出重点,真正打好民族风情体育旅游的旗帜,形成产业经营。

2.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向现代体育形态转型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使我国体育在深刻意义上融入了世界。我们应运用现代体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吸取现代竞技体育之精华,去其糟粕,使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既不丧失原有的民族特色,又赋予其现代竞技体育的特征,来适应社会的演化变迁,发展创新,成为新时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其与现代竞技体育相互摩擦,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积极向现代体育形态转型,从而获得新的生存空间。

3.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体,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让全国及世界各族人民认识、了解并参与,坚持小型多样,业余自愿的办法,结合农业节令,民俗节日和乡村文化站的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体育项目活动,同时也可举办邻县,邻省民族体育项目的邀请赛、对抗赛,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和参与到民族体育活动中来,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增强各民族身心健康的重要活动。

4.政府部门的重视

贵州少数民族多是住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经济条件差,经济收入少。而各种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都少不了资金的支持,经费是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政府部门应加入对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资金投入,给予优惠政策扶持,根据不同地区民族的特点,设立专门民族体育管理部门,完善管理体制,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电视体育频道、体育书籍、网络等现代传媒,人力宣传贵州民族体育;其次鼓励民族自治区乃至全省的民众投身到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中,使民族体育深入人心,从而提高民族体育的影响力,推动贵州民族体育的发展;再次利用各种节庆活动、大型活动的开幕式宣传少数民族体育。节庆活动是形象表现的载体,也是树立形象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若成功地利用好这些活动,将大大提高民族体育的知名度和人们对比族体育的参与度。

三、结语

贵州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民风民俗造就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体育,它充分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望、对友情的珍惜和对神灵的礼赞。这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有益人们的身心健康,加强了本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友谊,增加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了民族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来到贵州,你会体会到这里的民族文化异彩缤纷,这里的人民热情好客,这里的山水、歌舞、建筑、美食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让你留连忘返。畅游在青山绿水、岩洞、鼓楼之中,你会真正体会到“这里是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第8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3-0055-03

Abstract:Elaborates the question from under the non- mattercultural heritage angle of view which in the Chinese nationalitytradition sports development exists,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development strategy, enables its with current social, the economical,the cultur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is regarding brings honor tothe Chinese nation outstanding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s theharmonious society to have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 Non- matter cultural heritage;Development

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不断重视。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6 年5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2007 年6月10日,是我国政府确定的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日,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保护意义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2005 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附件 1 ―《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并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1]例如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及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等。这个概念的界定得到中国国内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1.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确立中国文化身份的重要措施,是传承中华文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历史见证和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当中蕴含着大量的和谐思想及其行为规范,其中的许多积极因素可以直接作用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帮助我们解决人类的和谐生存、可持续发展和精神走向等问题。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 我国文化建设更具民族性和大众性,有 利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凝聚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了中华民族特有的, 令世界瞩目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归纳为“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五个方面[2] 。其中“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即人一生中的各种仪式(出生、成长、结婚、离婚和殡葬等仪式),游戏和体育活动 …… 明确了部分体育活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里的归属问题。非物质体育文化主要存在于各种民俗、节庆、礼仪、休闲、娱乐之中,存在于传统体育技术技能实践之中。不少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从一些民俗慢慢演变而成的。如:“重阳登高” 、“春季踏青”、“秋季舞狮”、“冬季导引”和“吐纳”等。 2006 年5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18 项,其中与体育有关的有10项。除国家公布的之外 , 各省、市、自治区也先后公布了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侗族摔交,它是贵州省有名的传统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众多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收录其中,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体育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去审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和教训做指导,对于做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普及

无论是从传媒的报道,还是从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来看,对西方现代体育及竞技体育的关注,远远胜过民族传统体育。传媒热衷报道的是商业化的竞技体育比赛,学校体育教的主要是西方现代体育项目。 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中,虽然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教材的选编,“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和中国特色”,但在操作中,仍很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甚至一些难以开展现代体育项目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校也未能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小孩子去参加跆拳道、游泳、田径等训练班,却很少听说哪个孩子练习的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青少年喜欢与否,将是某个体育项目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 可见,我国当前对国民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从学校教育开始就处于下风。[3]

3.2 受到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础,蕴涵着丰富的先进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别是那些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回族武术、杨式太极拳等中国武术项目,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但是 一方面,由于 近年来受“现代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 促使不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流失和濒临消亡的危险;而另一方面,在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体育全球化的带动下,现代国际流行体育项目涌入民族地区,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巨大的冲击,现代体育方法与手段的广泛普及,使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更为狭小。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外来强势文化的进入,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渐渐消失。这在青年人中最明显,许多青年人大量地吸收西方的文化,他们喜欢竞技体育,喜欢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场面,却忽视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 因此,由于社会结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 观的变化,民族传统体育那种服务并依附于农业社会中的生产生活、军事武艺、宗教祭仪的形式与功能特点已不再适应工业文明社会的要求。[4]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

作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中华民族子孙的共同财产。为抢救、保护、继承充满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民族传统体育,我们应站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来审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之路。以通过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丰富社会文化和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在当代世界的文化竞争力,彰显我国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

4.1 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

如何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靠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努力和参与。只有人人提高了认识,个个去关心呵护,懂得保护昨天的遗产是为了创建更美好的今天和明天,这样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同样道理,只有大家关注、认识并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来,才能使民族体育得到健康发展。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氛围。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各种会议、刊物、墙报扩大宣传面,并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和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及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作用, 这样更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普及与传播。 另外,还可以以国务院关于从2007年开始实行“文化遗产日”(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 为契机,及在各 民族传统节日, 充分利用媒体手段多样、宣传渠道畅通的特点,增强人们 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体育运动之重大意义的认识,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能广泛、持久地开展。

4.2 加强政府的主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政府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遗产生存环境的维护者和改善者,是资金的支持者。同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有借鉴作用。

4.2.1 出台相应制度

各地政府可出台一系列符合当地实情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政策与制度。保护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在基层,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 政府主办的各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就是国家为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安排,各级民运会四年一届。在全国民运会上,竞赛项目已达到14个大项90余个小项,表演项目百余项,许多原来只在部分民族固定区域开展的项目,通过民运会的竞赛和表演而发展成众多民族广泛开展的项目,如秋千、陀螺、高脚、抢花炮、跳竹竿等,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代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2.2 建立管理机构

要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健康发展,就要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民间文化的管理和保护机构。云南在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云南各地州市都建立了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民间文化的管理和保护机构,各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保证了云南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推陈出新、赛事不断、惊喜连连。如在2007年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云南代表团带来了15个表演项目,11个竞赛项目。15个表演项目的满场惊艳绝非偶然,因为它们一直是重点呵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深深植根于红土高原,其中就有两个节目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的《跳弦》和傣族的孔雀舞《嘎诺傣》。云南早在2000年就率先推出了全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为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基础;2007年5月将云南的彝族、壮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等22个少数民族的207人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其中涉及的民间文化类别就涵盖了民族传统体育,此举有力推动了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

4.3 营造适合的生存环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经在有关民族民俗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保护中提到“在原始氛围内保存民族传统活动,使其充满活力”[5] 。相当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失传与其生存环境的变化有直接的关联,因此保护民族传统体育不能只局限于对项目的抢救和保护,而更应该对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始氛围进行关注。“原生环境对无形文化遗产产生和存在至关重要”[6] 。 原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状态对传统体育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依附于一定的民族、群体、个体或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已经渐渐失去了原始的味道,如火把节、插花节、赛装节、泼水节等等,变得商业化、舞台化了,而火把节上的体育活动也因其环境的变化,氛围的丧失而失去了活力。所以,我们应尽力维持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民俗礼仪等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环境的原始面貌,力争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营造一个传统的氛围,这样才能保证传统体育存在的活力。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是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是区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齐鲁武术、中州武术,蒙古摔交和侗族摔交等,各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可见“生态类型对各民族体育文化形成的作用不可低估”[7] ,没有适宜的环境,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就难以健康长久。

4.4 发挥民族院校的优势

首先,学校领导、教师对民族政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较为了解,有利于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顺利开展并进行相关研究 ,建立促使民族传统体育迅速发展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相关理论。 其次,民族学校场地、器材、设备、师资力量等能满足该学校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展。发挥民族院校的优势,能加快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脚步。

4.5 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

4.5.1 大众性与竞技性相结合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现今世界上任何一项流行的体育项目,都源自于各国的民族体育项目,它们同样是在一定的地域受一定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文化渗透、使团表演、广泛普及而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中国有近千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丰富多彩,其健身娱乐功能被大众接受,有广泛稳定的群众基础。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民族体育现代化是必然的趋势。只有深入理解和吸收外来文化进步的文明,并与本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和创新,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立足于当今社会,并获得发展的生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对武术、围棋、象棋、划龙舟和摔跤项目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改造,已成功举行了国际龙舟赛,围棋、武术比赛。 蒙古式摔跤经过改革完善后正式定名为“搏克”,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国农民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2006 年,搏克、曲棍球、那达慕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984年,国家体委综合了中国古代的蹴鞠、花毽和现代的足球、排球和羽毛球运动的特点,推出了毽球项目,成为贯彻古为今用原则,把民族体育开发成对抗性较强的竞技运动的又一成功范例。推动民族体育竞赛业的发展,把大众性跟竞技性有机结合起来,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更适合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生存,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也使它的发展脚步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4.5.2 与体育旅游相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层面,应当与利用、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把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相结合, 在节日期间举办民族传统体育竞赛,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带动各民族地区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节会赛事是当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方式与途径。 举办民族体育竞赛活动,直接的收入是出卖门票、纪念品、广告、电视转播权,这些收入可以解决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资金缺乏的问题;间接的收益是促进各民族地区旅游、商贸、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也使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环境因为有经费的扶持而得到改善。不少地方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内蒙古自治区的 “ 那达慕 ” 大会、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都是集民族体育活动、物资交流、体育竞技、文化汇演、旅游及商贸为一体的盛会。把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与体育旅游结合起来,不但能够促进各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传播和推广,扩大了影响,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4.5.3 借赛事促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要发展,就要形成自己的竞赛体系。如1990年在呼和浩特举行了首届国际大型“那达幕”大会,使蒙古式摔跤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被世界所关注。 现在每四年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各民族的互相交流,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还可以每年以国家、省、市、地州名义组织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不仅可设单项或多项民族项目的友谊赛,邀请赛,争赢赛,排名赛等,还可以多举行多项民族体育竞赛活动,并以此赛成绩的好坏,评定各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展程度的好坏,促进各地区少数民族体育的开展,加强交流,促进传统体育项目水平的提高。

4 .6 以科学研究促进发展

要使民族传统体育很好的发展下去,缺少理论指导是不行的。为此,建议政府成立专门从事民族体育研究的机构,充分利用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力量雄厚、专家人才集中的优势,用科学的态度指导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和提高,用科学原理对少数民族体育进行挖掘、整理和提炼,使其大众化,通俗化,扩大群众基础,推动其向着一个更为科学、先进的方向发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必然是精华与糟粕共存。 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改造 应该持科学的态度,整理、改造都应该沿着它自身原有的方向,尽可能维持原有的形式,不宜竞技化的就不要勉强竞技化。在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改造 和创新时,尽可能用现代科学理论对其各种机制进行研究并作出阐释。

还可以在召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时应当借鉴奥运会、亚运会的模式,同时举办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大会,并设置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重点研究课题,发动体育理论界、民族理论界、史学界等的学者和专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使科学大会与运动会互为映衬,互相影响[8] 。

结束语

在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却遇到了困境,有的项目甚至由于长期的遭受冷落而逐步走向消亡,针对这一状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下审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策略。提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传媒的宣传和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营造适合的生存环境。此外借推动竞赛业扩大影响,以科学理论来指导发展等都能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这对于中国体育,乃至世界体育的丰富和完善都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于海广.传统的回归与守护――无形文化遗产研究文集.附录七.附件 1.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92.

[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文版).于海广.传统的回归与守护――无形文化遗产研究文集 . 附录一 .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166.

[3] 张建新,白晋湘。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对策 [J]. 广州体育学院报, 2006 ,(4): 21-23.

[4] 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J] 体育科学,2001,(4) .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6] 李慧竹.论无形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J] .于海广.传统的回归与守护――无形文化遗产研究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37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第9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体育旅游品牌建设

云南特殊的地貌和地质结构,形成了遍布全省的高原湖泊、高山峡谷、雪山冰川、石林溶洞、热带雨林等类型齐全、规模宏大、品位极高的自然景观。而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礼仪、饮食习惯、宗教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等又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得云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又神秘、神奇。为此,多年来云南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使旅游业迅速崛起,云南不仅成为了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而且旅游业的发展也为云南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传统的观光旅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以参与、体验为特征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民族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一种新产品,是以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为背景,以民族体育资源为基础,通过挖掘各种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来规划设计、组成相关产品,引起人们的消费兴趣与需求,进而参与民族体育活动、感受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不仅让旅游者在旅游中通过从事各种身体锻炼、休闲娱乐、体育康复以及体育文化交流等活动,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且在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和谐的实现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将成为云南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品牌建设在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中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旅游业是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目前旅游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如何抢占市场先机,获取竞争优势,赢得持续发展,是呈献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民族众多是云南的一大特色,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流传着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多达300多项,例如过溜索、登天梯、爬刀竿、射箭等民族民间活动独具特色[9]。其次,云南的水利资源极为丰富,不仅有着金沙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依洛瓦底江等六大水系,而且有“三江并流”的世界奇观,还有奔流湍急的“长江第一弯”和“汹涌奔腾、景观险奇”的虎跳峡,这些都是无与伦比的漂流资源。而洱海、抚仙湖等水域则是设置游泳场或开展水上冲浪、潜水、划艇、龙舟、垂钓、帆船等体育娱乐项目的重要区域;同时,特殊的高原地理环境和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使得云南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但是从当前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努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尚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发展状况;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老化,特别是对民族体育资源、探险资源、体育竞赛与训练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使其特色优势不能很好地显现出来;品牌意识淡漠,对具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的品牌宣传与促销力度不够,缺乏有影响、高品位的体育旅游精品;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经营活动起点低、规模小,体育旅游活动的整体配套性差,体育旅游的设施不完善,市场运作不科学等等,从而使得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缺乏应有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云南体育旅游的长期、科学有效发展。

一般来说,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大小和竞争力水平的高低。国家和地区是否拥有和拥有名牌的多少,标志着其经济扩张力和竞争力的强弱。对旅游业来说,现代旅游业的竞争是精品和品牌的竞争。打造强势品牌,既是形势所迫,也是机遇所在,既是竞争必须,也是生存必要。品牌是实力、地位、信用的体现。是打开市场,赢得竞争,获取利润的重要保证。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中,谁能真正树立起旅游品牌意识,以科学的态度和专业的方法去营造、经营和管理品牌,谁就能够抢得旅游发展的先机,占据旅游发展的制高点。面对当前旅游市场竞争剧烈的客观现实,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只有通过实现对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质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以品牌吸引游客,以品牌的打造来带动市场,才能做到实现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创新和升级,提高云南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也才能有效地延长云南体育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加大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增殖空间。总之,必须大力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品牌建设,塑造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强势品牌,为实现云南体育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品牌定位要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品牌所表明的应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品牌不只反映产品的特性或功能,更重要的在于赋予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渗透着某种情感,从而引起共鸣,实现相互间的沟通,最终作为可信赖的印象沉淀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进行品牌定位的目的就是创造鲜明的品牌个性和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最终赢得市场。但是,如果在品牌定位中忽视市场调研,脱离云南实际,这样的品牌定位必然是盲目的,它不仅经不起的市场考验,而且会成为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中的致命伤。所以要从立足地方、体现本地区的特色方面进行定位。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云南独有的自然优势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独特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创造性地开发云南体育旅游特色产品。

(二)旅游品牌营销手段要力求多样化。大打价格战是传统旅游市场常见的营销手段。由于无止境的价格竞争,导致旅游行业利润越来越低,服务质量大打折扣。最终必然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在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中,要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手段,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通过广告宣传、公共关系、人员推广和业务促销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实现云南体育旅游的整合营销,塑造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有效提高云南体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三)要注重品牌创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中,通过对体育运动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进行调研,确立并打造有影响、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主题与形象。通过新颖、独特的创意思路,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项目及实施手段来演义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风格,表达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品牌主张,让消费者感受到浓郁的地方风味及奇特的民族风情,满足消费者在体育旅游活动中求知、求健、求美、求动、追求回归自然、参与地方民俗文化活动的需要。

(四)要挖掘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的品牌文化内涵。品牌文化是指文化特质在品牌中的沉积。它是品牌的灵魂,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着某种传统;二是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在现代旅游市场中,由于激烈的竞争,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很快。不同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不一样的,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有效延长品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关键所在。文化支撑着品牌的丰富内涵,品牌展示着其代表的独特文化魅力。云南自然气候独特,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奇特、内容典型、参与性强,成为云南发展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所以,在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从云南体育史、云南少数民族发展史等方面,研究整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在云南体育旅游产品的品牌诉求中,突出云南民族文化特点,以提高云南体育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体育旅游的吸引力。

(五)向消费者推荐和宣传云南体育旅游品牌。塑造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形象,涉及到云南体育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整合,所以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和途径,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加强其宣传力度,传播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形象、一致的信息,实现与旅游者的有效沟通,从而建立以品牌为核心的旅游旅游者系统,树立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名牌的整体形象。只有经过广泛宣传,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才能被社会和公众广泛接受。通过宣传不仅要使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得到增强,让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而且在全方位地宣传云南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风民俗等内容的基础上,展示独特的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形象。同时,通过宣传、吸引消费者的参与,并借助参与产生互动,让消费者真正成为品牌的主人,建立品牌忠诚。

三、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建设的基本思路

世界旅游经济发展已经从产品营销时代进入品牌营销时代,中国旅游市场也开始步入品牌消费的理性时代,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只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才能在旅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好地发展。为此,要从实际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中的品牌建设:

(一)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有的体育资源和传统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特别是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体育项目形式奇特、内容典型、参与性强,如过溜索、荡千秋、磨秋、爬油杆、花杆、刀杆、射箭、陀螺、斗鸡、斗羊、斗牛、民族体育舞蹈等等,这不仅为云南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也为国内外游客了解云南少数民族、丰富健身活动创造了广阔空间。所以,在实施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挖掘、研究、整理出表现云南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的、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并从体育运动的角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减少危险性,然后采用参与式营销的手段,激发旅游消费者参与各类民族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了突出云南特色,并让游客玩得尽兴、尽情、尽力,应充分利用云南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与民族体育资源。例如,到迪庆不仅可以让游客参观独具风格的藏族宗教建筑、绘画、歌舞和摔跤、赛马、射箭等体育项目表演,还可以徒步登上巍峨的山峰,领略壮观秀丽的云南高原风光;到丽江古城不仅可以享受小桥流水的幽静,而且还可以感受东巴武术的神韵;步入彝族村寨,不仅可以了解彝族毕摩文化和十月太阳历的博大精深,而且可以观赏到精彩的斗牛、摔跤等竞赛;在哈尼村寨不仅可以欣赏美丽壮观的云海梯田,而且可以爬上磨秋娱乐,在旋转飘忽的运动中感受人与自然的接近;到怒江大峡谷傈僳族聚居的村寨旅游,可以在悬空跨江两岸的溜索上感受民族交通工具的惊险奇特,还可以观赏到少数民族同胞“上刀山”、“下火海”的精彩表演。

(二)结合各地的自然资源与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状况,设计并突出行程合理、特色鲜明的民族体育旅游线路。如结合昆明大理丽江旅游热线推出白族(本主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摩梭人体育旅游专线;结合昆明西双版纳旅游热线推出傣族、景颇族、基诺族的热带丛林民族体育路线;结合昆明保山怒江旅游路线开发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大峡谷民族体育探险旅游;结合昆明文山旅游热线推出壮族、苗族体育旅游路线;结合昆明建水元阳旅游路线推出哈尼族、彝族体育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

(三)利用云南特有的地形地貌,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旅游。云南地理环境复杂,地貌地势特征奇异多姿,不仅有绵延巍峨的山峦、奔腾湍急的河流、雄奇陡峭的雪山、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而且还有神秘美丽的香格里拉、众多的湖泊溶洞、瀑布、温泉。这一切,都吸引着广大的旅游爱好者前来探险、娱乐、观光。为此,通过充分利用云南独有的自然资源、气候资源、区位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集体育竞赛、体育探险、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健身、民族体育风情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使之成为国内外有优势、有特色、有影响、有规模的知名体育旅游活动聚散地。

(四)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种传统的竞赛活动。由于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生存状况、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的不同,形成了云南各民族多元的体育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以表现本民族特有的生活、劳作、休闲、娱乐等为特征的一系列活动,逐渐演变成为多姿多彩、富有民族浓郁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如傣族“泼水节”期间的赛龙舟;彝族“火把节”期间的摔跤、斗牛、射弩、爬杆;白族“三月街”期间的赛龙舟、赛马;傈僳族的“刀杆节”中的上刀杆等都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可以通过组织专门力量,对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资源进行搜集、整理、提炼、包装,借助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让少数民族民间节庆活动与体育旅游联姻,以新、奇、特吸引中外游客。通过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扩大影响,让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体育竞赛活动成为云南旅游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参考文献

[1]饶远、张云钢,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308--309

[2]赵晓燕,旅游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76-178

[3]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3-234

[4]尹贻梅等,旅游产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4(8):29-31

[5]丁俊生,新经济时代体育消费特点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1(2):35-36

[6]朱竞梅,开发体育旅游项目问题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0(3):40--41

[7]曾德国,企业实施品牌延伸的策略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7(7):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