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卫生信息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21 06:08:04

卫生信息化论文

卫生信息化论文第1篇

【摘要】当前,计算机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本文针对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行探讨,分析了医院档案信息化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策略。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

1何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1.1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用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系统集成、有序分类、便于查询、开发应用,对档案的鉴定分类、编目、排序、检索、归档保存等进行高效的管理,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二是用信息流来调控档案物流,最终实现“无纸化”管理,促进管理创新。

1.2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容

(1)数据资料信息化。应用扫描仪、计算机和网络把应当存档的文件、资料信息等以统一规范的数据格式录入计算机,以备处理。

(2)工作流程信息化。通过专用软件实现档案分类、编目和排序,为此首先需要规范管理流程、确定岗位员工的工作标准,减少人为调控和干预。为保证文档一致性,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要与档案管理系统兼容。

(3)档案检索信息化。在施行分级检索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医院网络和互联网可随时准确地检索到所需要的存档文件、资料、原始记录、文献等。

1.3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条件

一是需要配备开放式电脑查询检索系统,向利用者提供快捷、方便的档案信息服务。

二是要加快医院局域网络的建设。

三是需要建立档案用户信息库,及时分析、了解用户对档案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编辑完整的系统档案信息,提高档案利用率。

四是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利用宣传活动。

2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2.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信息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对各种时效性强、具有高价值的档案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利用网络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的要求越来越强,对档案工作服务信息化的要求也相应地越来越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及各业务环节已不断受到新的挑战。

2.2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需要

从总体上来看,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程度不高,有些单位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意识,改革管理方法,运用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从根本上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水平。

2.3确保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仅有利于发现、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为医院事业发展服务,而且将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利用,同时可以延长档案寿命。

3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3.1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医院档案信息化的初期建设需要整体规划,包括整个硬件平台和网络基础设置,如需要投入的设备就有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缩微设备、打印机、复印机等,还需要进行信息的安全防护,这些都需要很大的经费投入。另外,这些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生命周短,其后续的维修、更换、升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3.2任务繁杂,工作量大

医院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有很多优势,但其工作量并不轻松,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完成的工作很多:(1)对现存档案室的纸质档案进行数据化处理,通过扫描缩微等手段,将其转换成电子文件。(2)要利用文档处理软件按照标准要求对数据库进行规范整理,便于检索利用。(3)要对医院职能科室和业务科室提供网上利用平台,搞好远程服务。(4)要采取数据备份,数据加密,设置防火墙等多种防护措施,确保档案信息安全。(5)要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与进步,要对电子文件进行转换升级,使其处于可用状态。(6)纸质档案与电子文档并存,工作量是双倍甚至是多倍。

3.3难以获求满足工作要求的人才

档案信息化管理要求工作人员要有相适应的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有获取判断运用信息的能力,要有精通的档案业务知识。那种既会档案管理、计算机操作,又懂卫生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受欢迎。但档案部门待遇不高,优秀人才难以吸引进来,进来后又难以留住,冗员又难以消化。

3.4需要转变传统的服务方式

传统的档案管理处于一种封闭的环境下,收集的也只是上级发来的红头文件、科研课题等等,没有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加工,致使应变能力不强,竞争力不高。而档案信息化面对的是远程的看不见的,是背靠背的服务,服务方式是公开的透明的全方位的,服务质量要经得起网上的检验。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

4正视问题所在,加强医院档案信息化的建设

4.1医院档案信息化的问题所在

(1)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大部分医院的局域网建设还有待完善,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尚未实施,形成不了医院档案专业体系,档案信息化管理也由此受到制约。

(2)技术保障与政策支持不够。保证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技术措施还有待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引导,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另外信息安全技术问题也缺乏明确的管理性、业务性和技术性标准。

(3)相关体系规范有待健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目前虽然已有一些标准规范出台,但还不能满足档案信息化快速、有序的发展。制约着信息交流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4.2医院档案信息化的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软硬件方面的设施,即各种机器设备、各种档案自动化处理程序、档案数据库建设等。

(2)重视人才培养。档案信息化建设涉及的技术性较强,要采用各种措施,培养既掌握档案管理知识,又通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熟悉医院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3)加强安全管理。一方面要制定严格的档案信息化安全保密制度,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另一方面要完善档案管理系统和严密的流程化处理机制,引入科学实用的网络安全应对策略,加强监控。

参考文献:

[1]程洁.医院档案信息与数字化管理初探[J].实用全科医学,2007,(05).

卫生信息化论文第2篇

1.1对象

贵阳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50家,其中医疗机构26家(三级9家,二级10家,一级7家),公共卫生机构8家(省级1家,市级1家,区县级6家);卫生管理机构6家(省级1家,市级1家,区县级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家。

1.2调查方法

采用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网络辐射式”的研究方法。以贵阳全市为中心,按网络辐射式(东、南、西、北)的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样本地区,再从样本地区中随机抽取不同的调查机构进行调查。采用自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正式调查前认真进行预调查,并咨询相关部门领导及有关专家后对问卷进行修改完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机构基本情况(机构级别、信息部门设置),信息网络人员基本情况(人员比例、学历层次、编制情况、专业分布、职能分工、岗位性质、年龄分布),信息网络基础建设(设备、资金、安全措施,规章制度)及应用情况等。

1.3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录入结果经一致性检验和逻辑性核查,对有疑问的数据提取原问卷进行核实。采用相对数(构成比)对定性资料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建设基本情况

50家医疗卫生机构中,7200%的机构设置了专业的信息网络部门,5400%信息网络部门由专职领导分管;2800%机构未设置信息网络部门,主要原因是人员不足,占5714%,其次是资金不足和领导不重视等问题,各占2143%。未设置信息网络部门的机构中4286%的机构不打算组建信息部门。

2.2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人员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机构中从事信息网络工作人员207人,20~35岁年轻人占6522%,本科毕业占6377%,专业为计算机、信息类占5169%,以有编制人员为主,占4541%,主要从事日常基本维护工作(占5314%),见表2。5500%的机构人员不能满足现在工作的需要,3500%的机构人员基本满足现在工作需要,1000%的医疗机构人员完全满足现在工作需要。

2.3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情况

调查的机构中有6600%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卫生信息化建设所涵盖业务窄,系统不统一、集成度低、共享性差;所有机构均有信息网络硬件设备,6600%的设备在全单位正常运行使用,600%的设备在全单位试运行,2800%的设备仅有部分功能得到利用或在部分科室使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5000%以自筹为主,政府投入占2800%,自筹加政府投入占2200%。大部分机构较重视信息网络安全问题,8600%的机构有数据安全及备份措施,6200%的机构设置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维护数据信息安全;有局域网建设的单位以三级医院为代表的医疗机构为主,建设较好。

3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贵阳市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医疗机构建设相对较好,处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第一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阶段)向第二阶段(临床管理信息化阶段)的过渡;公共卫生机构、卫生管理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发展相对缓慢,与国内其它研究报道类似[1]。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问题。卫生信息化人才应具有医学专业知识、信息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现代管理学理论知识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研究应用的知识和技能,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尚不能系统、规模地培养上述复合型人才。国内有研究报道,我国医学信息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不集中、与需求仍存在差距[3]。贵阳市医疗卫生信息化从业人员以年轻的拥有本科学历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人员为主,但5500%的机构仍反映现有人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需要,其原因可能是,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而现有人员中大部分专业人员仅能从事日常基本维护工作;非专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又相对较高,在工作中难以处理专业性问题;因此,对同时具有医学、信息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卫生信息管理类人才紧缺。

资金不足、领导重视不够、管理缺陷等问题。卫生部提出,各单位应按总收入的1%~3%的比例投入到信息化建设[4]。以医院为代表的机构信息化建设情况相对较好,而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代表的基层机构建设水平相对较差。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需求量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的安排取决于医院本身,所以以三级医院自筹为主的医疗机构建设相对较好。政府资金投入支持的重心是公共卫生机构、卫生管理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类机构,但是此3类机构信息化建设发展却较差,部分机构无专业管理部门和领导,且不打算组建信息网络部门,可能与资金投入不连续、配套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待遇过低、人才引进跟不上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机构领导缺乏长远规划,并且对信息化建设的深远意义认识不深,缺乏大局观念等因素有关。

信息安全及资源共享问题。大部分机构都比较重视信息安全建设,可能与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从业人员信息网络安全意识较强有关。但系统不统一、集成度低、共享性较差;有局域网建设的机构以医疗机构为主,建设较好的大型三级医疗机构目前仍在使用之前自行购买或开发的系统,各机构间系统不兼容、信息无法共享。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间也存在不能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不足等问题。

卫生信息化论文第3篇

《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是2003年年底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启动的三个标准化研究课题之一,截至目前为止,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有如下一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吸取和借鉴。

1. 项目的准确定位

标准化程度低是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和障碍。近年来,虽然国国内及行业的一部分底层的分类代码标准和术语标准陆续得到了重视和应用,但国家和行业级的、用于信息管理和整合的框架类标准依然是空白。由于缺乏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导致系统建设“烟囱”林立,信息孤岛不断涌现,系统无法互通,信息不能共享,已有信息系统在公共卫生事件的指挥决策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以顶层的、宏观而全面的设计为基础,建立部级卫生信息标准的基础框架,如国家卫生信息框架、信息模型、元数据框架等是当务之急。此类“元标准”的制定是所有卫生信息标准的基础,它在国家层面上为复杂的卫生信息的表达、分类和定位建立相应的原则和规范,使其简单化、结构化和标准化,从而实现信息的可理解、可比较和可共享,为我国跨机构信息系统之间实现语义互操作提供基础的信息标准支撑。

2. 遵循国内外已有的标准

课题组首先广泛收集、阅读和深入研究国外相关文献,了解卫生信息标准研究的国际发展趋势,充分理解国外的信息标准,追踪其研发过程,总结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主要包括: 国际标准化组织最新标准文本ISO/IEC 11179第2版、ISO/TC215/WG1关于信息框架和数据结构标准的最新文本、欧洲卫生信息标准化组织CEN/TC 251/WG I信息模型工作组的标准文本等。发达国家可借鉴的研究成果,包括: 加拿大卫生信息研究院研制的“卫生信息框架(Health information framework)”、卫生信息概念模型(Conceptual Health Data Model, Version 2.3,2001)、澳大利亚卫生与福利研究院的国家卫生信息模型(Nat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Model, Version 2.0,2003)、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 V12)、美国国防部国防信息架构(NDII)、国家卫生信息架构(NHII)、元数据知识库USHIK、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的HL7 卫生信息交换标准及参考信息模型RIM、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公共卫生概念数据模型PHCDM和英国NHS CDS的数据模型和数据字典。同时充分了解国内其他行业和卫生行业已有的信息标准研究成果,如国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的标准化问题解决方案,地理、气象等行业数据共享中的标准制定等,并对其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和归纳。在国内外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实施方案和研究内容的初步讨论稿,以供下一步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项目的研究方向、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等

进行论证。

3. 广泛咨询国内外专家

标准制定过程中坚持开放性和广泛性的原则。本项目在标准文件的起草过程中,通过阶段性地召开相关领域专家咨询会、函询或网站征求意见的方式,就本研究形成的阶段性标准文本草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行性进行论证,广泛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机构、科研院所、相关行政业务部门、学术团体、各专业领域专家的意见。国内方面的咨询专家包括长期从事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资深专家、卫生管理与卫生统计专家、国家卫生部信息管理部门的决策者、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信息标准研究专家,以及IT业的专家代表。另外,为了吸取国外卫生信息标准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并保证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制定的国际趋同性和兼容性,课题组先后就卫生信息框架等几个标准草案咨询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外专家,还与澳大利亚国家卫生信息模型和数据字典项目主要参与者、国际标准化组织卫生信息技术委员会(ISO/TC215)、欧洲标准化组织卫生信息技术委员会(CEN/TC251)、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电子健康标准合作组(eHSCG)、英国与澳大利亚合作的电子健康记录OpenEHR项目,以及HL7组织的负责人和专家保持经常性沟通,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充分听取了这些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本课题方案的提出和改进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此外,课题组还通过中国卫生信息标准化专业委员会的卫生信息标准网站(省略.cn)论坛,建立了完全开放的卫生信息标准研究交流平台,吸引了大量对卫生信息标准感兴趣的各方人士参与,课题组从中广泛听取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声音,更加明确了中国卫生信息标准化的现状,开阔了视野,其中一些重要的建议和意见对课题研究很有启发。

4. 与相关机构和项目密切协作

卫生信息标准应用涉及多个行业和机构,标准研究也与很多学科领域有关。所以,标准化文件的起草和论证需要与国家信息标准研究和管理机构、科研院所、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学术团体进行广泛的合作。在总后卫生部的推动和支持下,全国、全军16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了本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与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保持紧密联系,经常就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和阶段性结果征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并根据决策需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重点。另外,课题组还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高新技术与信息标准化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及时通报课题研究的进展,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并通过标准化研究院获得国际标准研究组织和机构的技术资料。

为了保证卫生信息标准的协调一致,避免冲突和重复研究,本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始终与其他两个卫生信息标准研究项目《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本数据集标准体系》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协作,建立了常规的沟通机制,定期互相通报课题研究的技术方法和主要进展,使三个课题研究可以做到互相衔接和促进,保证从顶层的框架标准到底层的应用标准构成完整的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使处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卫生信息标准具有良好的协调性,从而促进信息共享。

5. 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

卫生信息标准研究在一些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了这些技术和方法。例如,HL7标准开发的理论和方法框架(HL7 Development Framework)、HL7 RIM、词汇域、数据类型、层级消息描述及其相互关系; 在建模技术中采用了统一建模语言(UML)和实体关系(E-R)建模规则。在信息模型制定中,在决策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国际卫生信息数据开发过程中普遍使用的“自上而下”的方法,同时结合现有卫生信息系统数据,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优化信息模型并实现从信息框架、数据模型到数据元标准化的贯通,确保《国家卫生信息标准框架》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并能在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和公共卫生基本数据集标准研究中发挥作用,实现三个课题的顺利连通。

另外,课题研究还借鉴了国外电子病例标准开发的方法,如OpenEHR提出的参考模型、原型模型和原型,以及CEN/TC251的卫生信息服务框架(Health Information Service Architecture, HISA)。同时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如统计指标体系在卫生信息框架中的定位; 澳大利亚、英国的卫生数据字典以及我国统计调查数据项、医院基本数据项、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数据项在概念数据模型中的映射; 各种卫生信息标准工件与卫生信息标准的描述与归档框架匹配,使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卫生数据、卫生信息和标准工件能够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表达、分类、归档和相互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组织、不同体系卫生信息标准开发方法的综合应用,不仅提高了标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最大限度地汲取了国外发达国家标准化研究的理念、理论和技术方法,还在短时期内缩短了我国卫生信息标准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链接: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大事记

2003年11月18日,国家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委托总后勤部卫生部开发“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

2004年3月17日,总后勤部卫生部委托第四军医大学承担“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的开发任务,由徐勇勇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

2004年4月27日,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卫生信息标准化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第四军医大学徐勇勇教授任主任委员。

2005年 3月22日,参加国家卫生部的国家电子病历标准研究。

卫生信息化论文第4篇

    缺失特色理论一门学科的特色理论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代表本学科的科研水平与发展趋势,成为学科发展的里程碑标志;二是对专业特有概念和特有规则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系统解释,使本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笔者认为,现阶段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基础理论能够明确标志卫生信息学成熟与完善程度,即卫生信息学尚缺乏较为系统的特色理论。究其原因,一是卫生信息学现有特色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理论阐述本身系统性欠缺,不能充分凸现卫生信息学的存在特征和发展需要;二是,卫生信息学的特色研究之间的关联研究不够。卫生信息学由于其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主要由信息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在卫生领域的应用而产生,因此,生命周期理论、核心价值理论、价值理论、全宗理论和价值鉴定理论被看作为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但是卫生信息学有其本身学科特色,也有其特有的概念,这些特有的概念引伸出与卫生信息工作相符合的卫生信息工作规则与规律。如果简单地把信息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理论套用到卫生信息学中,将会妨碍对卫生信息学自身理论特色理论深层面的挖掘。简单套用现象从信息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中“套用”其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卫生信息学学科是现阶段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卫生信息学中涉及情报学、信息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等学科,它们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套用信息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原理和方法,并移植于卫生信息学,能够为本学科开拓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然而这种方法容易造成简单套用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使得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产生生搬硬套、生吞活剥的套用现象,失去学科生命力。笔者认为,应在卫生信息学研究中灵活运用信息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相关学科的概念、理论、公式,并使之与卫生信息学进行有机融合,使套用而来的理论根植于卫生信息学学科,使卫生信息学学科理论更精巧、理论理解更简便,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卫生信息学的特色基础理论。理论与应用脱节对卫生信息学进行理论与应用的研究有利于适应高科技带来的新现象、新方法、新经验。卫生信息学既是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现阶段卫生信息领域的现状是基础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应用实践。如电子病历,由于卫生信息领域的特殊要求,信息技术、标准、电子签名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运用与信息学学科是相一致的,但是其理论研究却远落后于信息学学科,进而造成电子病历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相互隔阂,阻碍了电子病历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另外,在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对新事物、新技术不敏感,人云亦云,甚至生搬硬套外国卫生信息学者的研究,或把外国卫生信息学者的某些言论作为金科玉律。如对电子病历的研究,其中有些研究者并不精通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对国外文献不能领会其意,因此其研究成果让人不知所以[3]。无庸讳言,如果这种情形得以存续,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研究将很难深入。

    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研究思考

    明确学科意义,调整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的前提是明确什么是卫生信息学学科。卫生信息学学科是一个门类繁多、层次分明、结构复杂的知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仅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而且也包括在这三大领域之间由于门类交叉、学科交叉、知识交叉、方法交叉所产生的知识。但是任何科学知识,都有自己发育的过程,都有自己的演化历史。卫生信息学学科知识也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准科学、前科学、常规科学、后科学[4]。该学科现阶段仍处于前科学阶段,它是研究者从各个不同侧面观察和研究事物表现效应的结果,因而对同一卫生信息实践现象有着多种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前科学阶段的批评或反驳对方的批评,无论怎么激烈,谁也难以取代谁。前科学阶段,科学存在的形式乃是“多重态”的科学,不可能形成排斥异己的所谓“科学共同体”。这个阶段的卫生信息学研究对象的众说纷纭,卫生信息学内容结构划分方法的各异,卫生信息学理论研究现状的不同评价,片面追求学科分支的逻辑增长,过量移植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等等。这是大科学观正确认识某一学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以解放思想超越自身有限经验的局限为前提,以人类卫生信息活动的全部历史和实践为对象的开放型思维,这一开放型思维是开展卫生信息学理论研究的思想基础。拓展研究范畴,探寻理论研究生长点探寻卫生信息学学科新的知识生长点是面对新的信息环境研究卫生信息学基础的重要课题,不研究这些新课题,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就没有生命力,卫生信息学学科也就可能萎缩。研究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必须掌握卫生信息学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必须掌握与本学科研究领域有关的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创新性研究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范畴,始终处于不断更新和拓展的过程中,没有更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局部的拓展就没有全局的进步。在这方面,既不可墨守陈规,也不可人为地设置禁区和障碍。不能只强求“同”,而不谋求“和”。应更加注重学科和学者的多样化,更加关注学科的融合,探求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多元发展模式[5]。卫生信息学研究不能仅从病案、医院等实体来进行研究,而是要顺应跨学科研究的趋势,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卫生信息学理论结合起来开展前沿性课题的研究。探寻学科新的知识生长点与加强卫生信息学理论研究不是矛盾的,而是有助于卫生信息学理论的创新。信息环境新变化和卫生事业的变革为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研究创造了发展的良机。在理论发展的前科学阶段,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研究更多地是研究学科对象、性质、内容、结构、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等方面;而当卫生信息学处于整体变革这一特殊阶段时,基础理论研究应关注变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变革中出现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推动卫生事业变革的进行;要审时度势,注重学科新的框架建构,为新理论、新方法的发展提供可容纳的空间;还要关注卫生信息学应用领域中的基础理论问题,离开了应用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问题的研究,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就将成为无源之水。理论与技术融合,促进学科发展优势融合理论与技术,创造学科发展新优势,是卫生信息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趋向。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卫生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卫生信息学特有的分类、编目、索引、文摘、检索语言等专业理论和方法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卫生信息学在虚拟知识空间中并没有失去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机会。信息技术专家主要考虑怎样提供一种智能化、自动化、高效率的信息存取机制,而卫生信息学专家更多地考虑卫生信息内容本身的合理逻辑性,寻求科学的知识建构、组织和控制的途径。这两者应该相互补充和支持,因为卫生信息学是技术敏感型的学科,在卫生信息学发展史上,信息技术总是渗透到其业务工作和技术设备之中,并武装了卫生信息管理员,成为卫生信息管理领域中最重要的生产力因素。在卫生信息学研究中,应用性技术研究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卫生信息学理论和方法必须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交叉发展的学科优势,并继而使之转化成为资源优势,在虚拟知识空间中产生显着的效益。理论与技术相融合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基础与应用的关系。重应用轻基础乃至否定基础研究的价值,这是当前卫生信息学研究中应该反对的一种思想倾向。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既相对独立而又不可分割,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是以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为条件的;没有基础理论的指导,便没有应用技术的发展,也无法解决卫生信息实践所提出的现实问题。

卫生信息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 凤凰卫视 个性化 评论

凤凰卫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一家以娱乐为主时事资讯为辅的中文娱乐台,逐渐成长为全球华语主流大台。根据北京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所作的调查报告:“凤凰中文台在内地的入户率和央视一台分别是百份之十四和百份之百,但前者在忠诚度指数上却占了百份之六十五点七,仅次于央视一台,位居第二。”① 1999年凤凰卫视推出了以时政评论为主体的《时事开讲》,随后,凤凰卫视制作了一系列评论节目,如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吴小莉的《小莉看世界》、阮次山的《新闻今日谈》等等。相对宽松的新闻环境使得凤凰卫视在机制设置上较内地电视台更加灵活,在处理国际重大新闻事件时有着很难比拟的优势。处于中西交汇处的地理特点则使其从取材角度到评论内容,都有别于内地电视台。

此外,凤凰卫视很多节目是没有人审稿的,这就给了评论员更多的空间,能够更好地突出评论员的个性,这些都构成了凤凰卫视个性化评论赖以生存的土壤。凤凰蜕变的机遇不仅仅是偶然,中国的崛起令全世界瞩目,国际社会需要华人的声音。目前,在世界舞台上华人的声音还很微弱,正如刘长乐在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所说的“我们从内心深处希望改变这种局面,该让华人的声音回荡在世界电视媒体的天空。” 这又是具有凤凰特色的言论,正是这样的言论把凤凰推向了今天的高度。本文认为,凤凰卫视个性化评论的独特魅力主要表现在主持风格个性化、节目形式个性化、评论内容个性化这三个方面。

一、主持风格个性化

1、利用明星效应,打造个性品牌。凤凰卫视在其品牌塑造的过程中创造了最具凤凰特色的"三名战略"。“所谓‘三名战略’,就是凤凰卫视注重塑造‘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名记者’,着力突出一种有魅力的个人形象。” ②被评为“祖国宝岛的最具影响力主持人”的吴小莉,被网友誉为“中华读报第一人”的杨锦麟都是在这种机制下诞生的名主持人。凤凰卫视扎根商业气息十分浓重的香港,推行"三名战略"是开拓市场的重要策略,通过策划和包装满足观众的收视趣味,从而达到制造明星效应、树立凤凰品牌的目的。

凤凰卫视主要以节目宣传主持人的方式来打造主持人和评论员,很多节目是以主持人为中心策划的,有些甚至直接以主持人名字冠名,如:《一虎一席谈》、《小莉看时事》、《李敖有话说》等。凤凰卫视给主持人或者评论员度身订做符合其气质特征的节目,充分发掘其才能和潜力。这样,凤凰卫视各具特色的主持人呈现在观众面前:胡一虎的积极大度,窦文涛的大胆敢言,阮次山的专业权威,陈文茜的细腻理性……。凤凰卫视在打造明星主持人的同时也塑造了频道的个性魅力,两者相得益彰。

2、依靠博学精英,树立言论权威。刘长乐曾经说过,文化的力量才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品牌真正的实力,这种实力是永远也输不掉的。凤凰卫视不断招贤纳士,现在旗下已经汇聚了大批来自两岸三地的传媒精英。凤凰的时事评论员大多具有多年媒体工作经验,而且学历层次也较高,如曹景行、何亮亮都拥有研究生学历,阮次山是纽约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等。丰厚的积淀使得凤凰评论员有着深刻的新闻洞察力、独到的新闻视角和较高的理论功底。

此外,这些评论员各有所长,阮次山是政治评论专家,何亮亮对中国外交深有研究,而曹景行则善于解读国际时事及两岸三地新闻。凤凰卫视评论员以深厚的底蕴为基础,以精英的视角分析和判断,为观众提供了即时独特的观点,向世界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除了凤凰卫视本身的评论员之外,凤凰卫视还不定期邀请一些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做客开讲,如《时事开讲》就请过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曹锦清,历史学家秦晖等等,发表高见。这些精英的观点,进一步树立了凤凰卫视言论的权威性。

二、节目形式个性化

1、明星主播制。凤凰卫视采用明星主播制,通过发掘主持人、评论员甚至记者的自身潜质,努力并成功塑造一批

有特色的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和名记者,给观众新鲜的视听感受。凤凰卫视主持人个性化的包装、个人魅力的展现,塑造了评论节目的独特风格。主持人与节目相融合的节目形式给观众协调、新鲜的感觉。这种明星主播制的评论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同质化的风险。当主持人与节目在公众中获得影响力时,这一切都成为凤凰卫视的品牌符号,从而也使得凤凰卫视的评论节目具有了不可复制性。

2、多元节目形式。凤凰卫视的评论节目品种丰富,形式多元。各评论节目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选题,让不同口味的观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评论大餐。如被称为“信息筛选机”的《有报天天读》中,主持人杨锦麟每天为观众解读全球重要报刊头条新闻及主要社论,点评言简意赅,切中要害。《锵锵三人行》中,由主持人窦文涛与两岸三地传媒界之精英名嘴,一起针对每日热门新闻事件进行研究,并各抒己见,但也不属于追求问题答案的“正论”,而是“俗人闲话”,达至融汇信息传播,制造乐趣与辩析事理三大元素于一身的目的。选题如“西方媒体也拍华南虎?”、“《集结号》的另类结局”、“媒体的‘艳照门’”等等。

《时事辩论会》以辩论会的形式,通过正反双方的观点和论据,摆事实讲道理,以求智能碰撞广开言路,从而在观点交锋中提高论题的层次并使之更加明确。《时事辩论会》不求终极真理和权威结论、但求畅所欲言和脑力激荡的风格,常能在各相关领域引发有力的涟漪般的反响。选题如“宋楚瑜可能回归国民党?”、“中国职工工资高速增长了?”、“黑窑工现象可以彻底解决吗”等等。

三、 评论内容个性化

1、内容定位,体现民族性国际化。以普通话为播放语言的凤凰卫视是一个有着强烈华人意识的中文媒体。华语媒体身份以及作为面向全球华人的媒体,决定了拥有共同的文化之根的凤凰评论员,用华人的思维和观点来解读新闻事件,从民族的立场发表言论。“这与凤凰卫视的办台方针与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向世界发出华人媒体的声音’,‘拉近全球华人的距离’,‘构建两岸三地桥梁’以及它的大中华意识。” ③凤凰卫视立足全球视野,弘扬传统文化,有志于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泛中国化的华语媒体。在我国媒体处于国际上相对弱势的情况下,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凤凰卫视出现在全世界的面前,确实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凤凰卫视的民族性体现在节目定位上,也直接体现在其评论中,就对台湾方面的评论而言,凤凰卫视评论员们始终将维护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考虑到民意以及国际形势,站在两岸人民的共同立场对当前的台海情况进行分析评论。在这种“民族性国际化”的内容定位下,凤凰卫视的观众定位为社会主流群体,包括高收入人群、商人、高层管理者、决策者、意见领袖等。凤凰评论的选题以硬新闻为主,主要评论对象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热点。这样的选材很符合凤凰卫视的“立足世界”的定位,也很符合其目标读者的需求。这种有深度、有广度的评论节目比较容易赢得中高端受众的青睐。凤凰卫视在抓住社会主流群体的注意力的同时,也就获得了凤凰卫视的影响力。

2、信息量大,强调解读隐性信息。凤凰卫视推出了各种各样的评论节目,信息量大。选题上囊括古今中外,主要以时政与主流话题为主,抽丝剥茧,分析评点。以《有报天天读》为例,节目分为六个环节,分别是:天天头条、天天两岸行、天天浮世绘、天天焦点、天天有话儿以及天天点题。“搜罗全球主流的媒体和重要报纸、杂志的最新信息和精华焦点”。④节目的内容立足全球,信息极其丰富。凤凰卫视评论节目选题不仅仅局限于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还包括古今文史知识及民间典故等,如《文涛拍案》就是凤凰卫视推出的一个解读历史的节目,对古今中外精采案例进行分析,以新颖的说书人风格,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其进行解读。

凤凰评论的信息量大还更突出地体现在它对隐性信息的解读上。显性信息是事物表面的信息,隐性信息则是隐藏在主要新闻事实背后的信息。凤凰评论能充分整合资源,发现不相关的新闻表象背后相关的信息,挖掘隐藏在新闻背后的理性信息。如阮次山主持《新闻今日谈》的节目开始语是“许多看来不相关的事,其实都是相互有关联的。”凤凰卫视的评论员凭借其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通过收集大量的事实信息,分析、提炼,挖掘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隐藏在大量显性信息下的隐性信息。这种隐性信息更能让观众受到启发和教益。

3、尊重民众,注重实现人文关怀。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首要前提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凤凰卫视的地理优势,有利于它广开言路,打破信息的封锁和垄断。同时,凤凰卫视奉行“以人为本、贴近观众,摒弃政治文化和精英文化居高临下的感觉”的节目方针,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正是凤凰卫视的经营理念。凤凰卫视以平民视角为立足点、以舆论监督为出发点进行评论,深切关注民众特别是底层民众的命运。这种传播方式有利于传者与受者形成良好的互动传播效果,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体现凤凰卫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塑造媒体公信力。

注释

吕书练:《凤凰卫视:打造全球华语平台》,中国新闻研究中心,/shownews.asp?newsid=373 ,2002年7月25日

王炎龙:《新闻制胜的十大关键词——凤凰卫视的新闻操作艺术》,《声屏世界》,2005年第5期。

卫生信息化论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危机;新媒体;门户网站;微博;手机报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6-0046-02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通信产品的日益普及,信息传播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在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除门户网站以外,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体都已经成为公共卫生危机传播中的有效载体,并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当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出现以后,卫生行政部门一方面要充分依托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发挥其信息预警、舆论引导、社会动员等作用,另一方面更要用好用活新媒体,通过门户网站、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体发出权威声音,营造有利于化解危机、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舆论场”。

1 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和传播特点

卫生部门经常需要面对两类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一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即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加剧,我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十分频繁,呈现出规模大、损失严重、影响广泛、关注程度高、原因复杂、新发病种不断涌现等特点,卫生部门的危机管理工作形势严峻;另一类是公共卫生焦点事件。即具有公共卫生属性的,突然发生或被发现并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突然事件。包括:卫生部门和卫生医疗单位因体制、机制或管理问题、卫生医疗安全事故、医患矛盾等导致的冲突事件(如“开胸验肺”、“天价医药费”事件),以及因媒体虚假报道或炒作形成的舆论危机事件等。这些事件往往令卫生部门承担了处理事件本身和媒体、社会公众问责的双重压力,更是增加了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难度。

以上两类公共卫生危机事件都具有突发性、公共性、严重性、紧迫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事件发生在公共卫生领域,与公众的健康权、知情权和生命权都密切相关,且事件本身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因此快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当下发达的全球网络化又为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聚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关注的人越来越多,社会关注度越来越大,卫生部门对焦点事件的处理态度、所采取的行动以及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也将成为新的焦点,得到广泛而迅速的传播。

2 应用新媒体有效应对危机

2.1 门户网站

门户网站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权威信息的重要平台。在危机管理中,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广泛性、渗透性和互动性给卫生部门化解危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卫生部门的门户网站是公共卫生危机时刻政府权威信息的重要渠道,运用适当,能够充分发挥其高效、灵活、海量、权威性等特点,可以帮助卫生部门更快、更早、更敏锐地判断形势、信息、安抚民心。例如:美国出现甲型H1N1型流感疫情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利用门户网站作为公共卫生危机传播的“前沿阵地”,通过门户网站及时了权威信息,并直接与公众沟通。其网站首页设有醒目的甲型流感专栏,提供甲型流感知识和预防建议;提供每日疫情简报公布流行情况和死亡人数;提供每日新闻会视频和录音;给国内外旅行者提供建议和提示信息;提供FDA授权的紧急治疗药物使用建议;提供免费咨询热线电话信息;提供网络电视会议等的有关视频,供新闻报道采用和普通民众下载等。在疫情爆发初期,这些通过网络进行的直接沟通既利于社会稳定,又树立了“权威、负责、坦诚”的形象。

公共卫生危机中,当公众被各种不同的声音所包围时,公众总是渴望听到政府的权威声音。卫生部门要通过门户网站发出具有公信力的正确声音,使舆论向有利于政府的方向发展,压缩谣言的生存空间,从而平息事态。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卫生系统门户网站可及时事件的进展信息,可以滚动,特殊情况可以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更新,保证公众每次登陆网站都能获得最新的信息,还可以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特点等,增加与其相关的专题栏目,挖掘信息深度,合理设计网站信息布局,使公众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造成的影响,并能够参与到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应对中去。此外,卫生系统门户网站还可通过多种形式与公众开展互动,可设置在线咨询、在线交流、网上新闻会等栏目,或者通过论坛、邮件等形式由专人针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解答。通过互动,了解公众关注热点,澄清事实并引导公众。

2.2 微博

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的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内容短小精悍,信息共享便捷迅速,其信息速度超过所有传统纸媒及网络媒体,是当今传播最快的信息传播媒介。关于微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网上有这样一个通俗的说法:“粉丝过百,是一本内刊;粉丝过千,是告示栏;粉丝过万,是本杂志;粉丝过十万,是都市报;粉丝过百万,是全国性报纸;粉丝过千万;是电视台;粉丝过亿,超越CCTV”。卫生官员、医疗卫生专家、医疗卫生工作者实名认证微博、且影响力、号召力较大的,有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的“甘肃刘维忠”,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的“医生哥波子”,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于莺的“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等。其中“医生哥波子”粉丝355万,“甘肃刘维忠”粉丝276万,“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粉丝194万,已具有“意见领袖”的特质:一是拥有较大的号召力,具有较高人气,宣传效应和影响力大;二是言论积极,见解深刻、独特、全面,在读者群中有较高的威望;三是其言论与政府立场基本保持一致,言辞客观、理性。

以卫生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名义开设(认证)的微博,其作用与卫生系统门户网站类似,代表的是单位(部门)的立场和行业的形象,而卫生官员、医疗卫生专家、医疗卫生工作者以个人名义开设(认证)的博客和微博,在危机传播中的重要意义,是发挥 “意见领袖”的舆论影响作用。传播学者卡茨与拉扎斯菲尔德认为,“意见领袖”是某个群体关系的轴心。一个事件,总是先影响一批比较敏锐和积极的人,这些人在圈子内具有威望,他们最先形成看法和观点,而后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意见领袖”通过各类媒介发表代表性言论,可以影响一定数量范围内的受众群体。他们充当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角色,依据其言论对危机所造成的影响,他们在危机传播中既能推动危机的有效解决,也能使危机加速升级和恶化。因此,在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出现后,卫生官员、医疗卫生专家、医疗卫生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来发表正面积极的言论及观点,回应网络上的片面观点和不实谣言,积极推动“政府、媒体、公众”实现有效沟通,有利于消除社会公众恐慌、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提高群众自身的防护能力,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2.3 手机报

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通信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主办方推送的信息。手机报可以发送大容量的多媒体信息,包括长达1 000字的文章、50 K的图片,其具有传播启动迅速、信息落点明确、接受贴身方便、内容聚集度高等特点。 “一点接入,一点就通,全天待命”,可群组发送、分组发送、定时群发,一小时可发送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条信息,瞬间即可到达千万用户。手机报已经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功能和强大的社会动员功能,手机报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在公共卫生危机信息预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卫生部门可围绕电子政府建设战略,大力推进“公共卫生短信息平台系统”的建设,建立短信预警预报机制。在公共卫生危机中,通过手机短信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共卫生危机预防和管理的有关的公益信息、预警通告和科普知识。对于关系全民利益的大事情,短信平台还可以广发短信,务求每个手机短信用户都能够收到,对只涉及部分群体的信息,短信平台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有选择的发送,真正提高卫生信息的流通效率。

此外,随着3G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多数手机都具有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功能,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据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而超七成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浏览信息,手机的多功能特点在近年来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汶川地震中,中国移动公司就曾与新华社合作联合《抗震救灾手机报》,为公民了解震情、获取自救知识、参与互动讨论以及为地震捐助开辟了有效平台;地震还使得四川部分市(州)灾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为尽快恢复重点受灾地区的信息报告工作,卫生部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紧急开发了基于手机报告方式的疫情应急报告系统。在网络直报系统恢复前,可利用手机直接报告灾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前,根据手机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卫生部门可探索开发集成预约挂号、信息报告、信息查询、健康传播、政策宣传等为一体的手机应用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创新卫生管理和服务的新形式。

总之,在公共卫生危机传播中,卫生部门及医疗卫生单位应顺应网络信息时代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高度重视新媒体的运用,积极学习,不断探索,深入开发和发掘新媒体的各项功能,通过全方位、多组合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传统的公共卫生危机传播形式,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危机信息传播机制,推动公共卫生危机的有效化解。

参考文献:

[1] 王想平,宫宇.危机传播的舆论形态与引导策略[J].求实,2005,(11).

[2] 方兴东,刘双桂.博客与传播媒体的竞争、共生、问题和对策[J].现代传播,2004,(2).

卫生信息化论文第7篇

【摘要】目的:为了解商城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加快商城县疾控工作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疾控信息的真实性、快捷性。方法:对商城县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进行调查并作出分析。结论:商城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网络化建设还相对落后,基础建设投入不足,信息化人才缺乏,需加快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进度。

【关键词】疾病控制 信息化

信息化在疾控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疾控工作信息的真实性受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此加快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是疾控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2003年以来,国家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视,制定了《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后,全国各省都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和具体指导意见,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东部沿海由于基础条件、经济水平好,发展较快,内陆相对较慢。我省属中部地区,且我县是贫困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信息化发展也相对滞后,为了更好的指导商城县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本文对商城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根据商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调查收集的全县疾控机构基础信息资料

1.2 方 法:现况调查

2 结果

商城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包括县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县结核病防治所、县妇幼保健所、21个乡镇卫生院、370个村卫生室、239个个体诊所)县、乡、村级网络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全部都有电脑,上网率100%,但全县疾控机构都未建立局域网,都未实现单位内部信息共享与互联,信息网络化还处在初级阶段。疾控中心拥有微机21台,能上互联网的21台,个人计算机配置率达30%,但由于人员计算机知识少,还不能达到办公自动化要求。村级信息网络化建设还未完成,信息化建设无从谈起。目前,县疾控中心内部信息化建设已初步展开,已开展基本信息网报、传染病网络直报、传染病自动预警网络直报、艾滋病防治专报、死因信息登记网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报、专病/单病信息网络直报、救灾防病信息网络直报、流感和禽流感信息网络直报,报告质量相对较好;县结核病防治所已经开展结核病管理信息网络直报、但网络质量较差;全县21个乡镇传染病管理都实行了专人专报。但网络报告人员计算机水平等级较低,基本都无等级证书。疾控中心和各乡镇疾控人员共175人,其中能基本操作计算机约占疾控人员总数30%,能利用QQ传送文件、E-mail收发邮件的不足20%。各乡镇现有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已使用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村卫生室全部都已上网,但能上网办公的很少,很难提高疫情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信息化系统建设也处在初步阶段。县级疾控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还没有建立内部统一的网络平台,办公信息化无法实现。目前县疾控中心还需要实现消毒监督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卫生监督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放射卫生、职业卫生的卫生监测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综合性卫生防疫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人事、业务、科研、行政、图书、综合档案等)、卫生检验管理信息系统、办证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健康证、卫生许可证管理、消毒合格证等、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合格证等)、地方病信息系统、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系统等的应用与安装。乡村级需要实现医疗管理信息建设和卫生服务建设的信息化,(卫生服务包括卫生监督、卫生监测、疾病控制、免疫规划、妇幼保健、健康检查等信息建设。)

3 讨论

信息网络化的及时、便捷、快速、真实、高效、畅通是人所共知的,办公自动化和网络人才培养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没有办公自动化和网络人才培养就没有信息化建设、改善基础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为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我国已出台了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指导性意见,但信息化建设步伐远远落后疾控事业发展的需要,造成目前疾病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经济条件相对落后,限制了信息化的发展;2、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制约了信息化的发展;3、各级领导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视不够,客观上造成了信息化发展的速度较慢;4、卫生信息软件开发滞后,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应用进度较慢。建议各级疾控机构在明确需求,做好规划的基础上要加大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网络基础建设,加快卫生信息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和信息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度,进一步拓展网络覆盖面,完善疾控机构的网络功能,逐步实现疾控机构之间,以及与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以适应目前疾病控制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办公厅,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

[2] 邱晓辉,联勤部卫生防疫队,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卫生防疫工作中的应用。

卫生信息化论文第8篇

关键词:HL7 RIM 健康档案 卫生信息

Based on the HL7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 Platform

Abstract:Objective Built a HL7 Based electronic healthcare records information-sharing network platform through the digital hospitals clinical systems. Methods Based on SOA architecture, using the XML and Web Service technique to achieve the system functions. Result Build an information network platform relaying on Tianjin Renmin Hospital network. Conclusion The platform realizes the medical resource sharing, improves the secur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store data, and contents the healthcare departments’ requirements.

Keywords:HL7 RIM; health record; health information

引言

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个阶段体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上,如医院收费管理、药品管理等,将传统业务管理模式计算机化;第二个阶段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快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阶段,如公共卫生、卫生监督、网络直报系统等信息系统建设;医院内部建设重点转移到临床信息系统,如HIS、PACS、LIS等。第三阶段是区域化卫生信息阶段,包括社区服务、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电子政务等,这一阶段更要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来实现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系统应用。

由于我国一直没有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指标体系与交换协议,这些应用系统大多是由不同的软件厂商或者医院内部研制,相对独立运行,有各自的应用目标,自定义的信息格式,医院之间的网络环境也处于割裂的状态,信息不能互通,犹如孤岛。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建设与发展,也给今后全国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现全国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并与国际接轨,全面发展和建设数字医院,都带来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集中各医疗机构丰富的医疗信息资源,使得异构的医疗信息数据能够更直接、无障碍的被共享、交换。

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借助于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建立的诸多信息系统,参考国际与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建设标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卫生管理科学化与规范化,实现业务系统之间,上下级机构之间互联互通与信息资源共享、增进业务协同的重要手段。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设计是依据现代信息学与管理学理论知识,借鉴国内外经验,明确其目标定位、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设计思路与目标

医疗信息服务平台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需要选择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对具体方案设计提出基本设计要求,保证分散系统的灵活性,实现异构系统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设计的思路是:统一顶层标准体系设计和规范工作,避免各系统数据之间的不一致和不统一问题;采用现有的信息标准,逐步形成和完善系统数据整合与数据管理标准体系。在这方面积极采纳了HL7 RIM以及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HL7主要是针对临床信息的共享而开发的,是一个成熟的关于医疗应用的信息模型。

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设计目标是要服务于不同角色用户:服务于医疗服务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并且信息内容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以支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服务于公共卫生工作者,能全面掌握人群健康信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服务于居民个人,能掌握和获取自己完整的健康资料,参与健康管理,享受持续、跨地区、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服务于卫生管理决策者,提供综合的,多方面的,多角度的统计分析信息和预测报告,能动态掌握卫生服务资源和利用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

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组成

医疗信息服务平台是由注册服务、医疗信息存储服务、医疗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信息接口服务、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数据仓库、健康档案浏览器。其中注册服务是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的关键组成部分,比如:个人的身份识别、健康档案索引服务、以人为中心的存储服务、数据交换服务以及数据调阅服务,见图1,下面主要对这些基础服务进行分析和功能描述。

1.注册服务

注册服务包括对个人、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术语的注册管理服务,系统对这些实体提供唯一的标识。针对各类实体形成各类注册库(如个人注册库、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库等),每个注册库都具有管理和解决单个实体具有多个标识符问题的能力。注册库保有一个内部的非公布的标识符。

(1)个人注册服务

个人注册服务是指在一定区域管辖范围内,形成一个个人注册库,个人的健康标识号、基本信息被安全地保存和维护着,提供给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所使用,并可为医疗就诊及公共卫生相关的业务系统提供人员身份识别功能。

个人注册库主要扮演着两大角色。其一,它是唯一的权威信息来源,并尽可能地成为唯一的个人基本信息来源,用于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确认一个人是某个居民或患者。其二,解决在跨越多个系统时用到居民身份唯一性识别问题。个人注册服务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正常运行所不可或缺的,以确保记录在健康档案中的每个人被唯一地标识,他们的数据被一致地管理且永不会丢失。该注册服务主要由各医院、社区和公共卫生机构来使用,完成居民的注册功能,见表1。个人注册服务建议遵循IHE ITI PIX规范。

表1 个人注册涉及服务组件

序号 个人注册操作 描述

1 查询个人信息服务 根据部分信息查找个人

2 获取个人ID服务 根据所有符合要求的个人信息返回个人ID

3 注册新人服务 添加一个新的个人信息

4 更新个人信息服务 根据个人ID更新其它信息

5 个人身份匹配服务 根据模糊身份匹配算法,对数据中心个人身份进行合并

(2)医疗卫生人员注册服务

医疗卫生人员注册库,是一个单一的目录服务,为本区域内所有卫生管理机构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包括全科医生、专科医生、护士、实验室医师、医学影像专业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妇幼保健人员及其他从事与居民健康服务相关的从业人员,系统为每一位医疗卫生人员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并提供给平台以及与平台交互的系统和用户所使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该功能的基本流程为,各医院、社区和公共卫生机构提供所辖医疗卫生人员基础信息给医政,医政完成审核并将这些医疗卫生人员信息在平台上给予注册,见表2。医疗卫生人员注册服务建议遵循IHE ITI EUA、XUA、PWP规范。

表2 医疗卫生人员注册涉及服务组件

序号 医疗卫生人员注册操作 描述

1 查询医疗卫生人员信息服务 根据部分信息查找卫生人员

2 获取医疗卫生人员ID服务 根据所有符合要求的人员信息返回卫生人员ID

3 注册医疗卫生人员服务 添加一个新的医疗卫生人员信息

4 更新医疗卫生人员信息服务 根据卫生人员ID更新其它信息

5 医疗卫生人员身份匹配服务 根据模糊身份匹配算法,对数据中心医疗卫生人员身份进行合并

(3)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服务

通过建立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库,提供本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的综合目录,相关的机构包括二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等。系统为每个机构分配唯一的标识,可以解决居民所获取的医疗卫生服务场所唯一性识别问题,从而保证在维护居民健康信息的不同系统中使用统一的规范化的标识符,同时也满足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层与下属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点层的互联互通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服务主要由医政(卫监)来使用,完成医疗卫生机构的注册,见表3。医疗卫生人员注册服务建议遵循IHE ITI EUA、XUA、PWP规范。

表3 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涉及服务组件

序号 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操作 描述

1 列出医疗卫生机构场所服务 根据条件返回满足要求的场所列表

2 查询医疗卫生机构服务 根据部分信息查找机构

3 获取医疗卫生机构ID服务 根据所有符合要求的信息返回机构ID

4 注册医疗卫生机构服务 添加一个新的医疗卫生机构

5 更新医疗卫生机构信息服务 根据机构ID更新其它信息

(4)医疗卫生术语和字典注册服务

建立术语和字典注册库,用来规范医疗卫生事件中所产生的信息含义的一致性问题。术语可由平台管理者进行注册、更新维护;字典既可由平台管理者又可由机构来提供注册、更新维护,见表4。

表4 医疗卫生术语和字典注册涉及服务组件

序号 医疗卫生术语和字典注册操作 描述

1 列出术语和字典服务 根据条件返回满足要求的术语及字典列表

2 查询卫生术语和字典服务 根据部分信息查找术语和字典信息

3 注册卫生术语和字典服务 添加一个新的医疗卫生术语或字典

4 更新卫生术语和字典信息服务 根据术语和字典ID更新其它信息

2. 医疗信息存储服务

健康档案存储服务是一系列存储库,用于存储健康档案的信息。根据健康档案信息的分类,健康档案存储服务可包括七个存储库:个人基本信息存储库、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存储库、疾病管理存储库以及医疗服务存储库。

存储服务除了对POS和业务协同平台提供健康档案的访问服务,也承担将来自POS和业务协同平台的业务文档按照健康档案的数据模型解析和封装为健康档案

文档。健康档案存储服务建议遵循IHE ITI XDS规范。

3. 医疗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服务

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服务基于健康档案存储服务,提供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服务。

根据健康档案信息的分类和服务需要,健康档案信息共享服务分为七个域:个人基本信息域、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域、儿童保健域、妇女保健域、疾病控制域、疾病管理域以及医疗服务域。这些域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子域,例如医疗服务域可以分为诊断信息域、药品处方域、临床检验域、医学影像域。

(1)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域对外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共享服务,其提供的主要服务组件如下。。。。。。。

(2)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域

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的一个核心部件,它将所有与个人健康相关基础摘要信息进行汇集、存储、并对外提供服务。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域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血型、过敏史、慢病信息等,这些的摘要信息汇集不是从某个基础业务系统中单独获取,而是从众多的基础业务系统中抽取汇集而成。摘要域的主要服务方式是为医疗卫生人员提供一种通用的、及时的、可信的调阅服务,为医疗卫生人员在进行医疗卫生服务时能够及时、快捷的了解患者、居民基础健康信息提供一种技术支撑。

(5)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是用于临床信息共享和医疗业务协同的,包括诊断信息、药品处方、临床检验、临床检查和医学影像。

诊断信息:诊断信息――也被称为临床诊断信息。临床诊断信息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信息,提供完整的诊断记录,并为医生开处方和医技医嘱提供支持服务。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诊断信息服务支持用户通过药品处方或医技医嘱提取患者临床表现和诊断并进行显示。

药品处方信息:药品处方记录处方和药物治疗信息,提供完整的患者用药记录,并为医师开处方和调配药物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卫生信息平台药品处方服务支持用户通过药品处方存储服务提取患者临床数据并显示。

临床检验信息:临床检验信息是一个管理患者检验申请单和向临床医师患者检验结果的系统。在不同的卫生管理区,实验室可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和规模。关键在于要将浏览检验结果的解决方案与为了获得结果而涉及的与医嘱信息相关的一系列支持数据的方案的区别开来。

可以汇总化验结果及伴随数据,这样可以向医疗卫生人员提供结果汇总信息视图。在最简单的状态下,检验系统会自动从源系统中采集检验相关事件,如申请、标本、检验结果,并且允许基于标准消息查询这些数据以提取其中的任何信息。更先进的解决方案除提供这些基本功能外,也将支持流程自动化和申请及结果生成状态的管理,同时也会以一个更加积极的方式与源系统交互,生成警告和通知,以加快处理。

检验信息服务通过基于标准的消息与产生和管理申请的实验室系统进行交互,同时也与系统中用以产生结果的采样和检测机构进行交互。

这些应用系统,通过与信息平台相连接,能把关键相关结果数据或提升到患者的电子健康记录中。

医学影像:医学影像用于维护和管理医学影像的医嘱和结果信息,医学影像检查是健康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容量图像和其他二进制文件的管理和高效传输的技术要求是使得这部分服务独立原因。

该服务允许集中获取和共享大型分布式网络中符合DICOM(Digital Imaging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 的对象。这些网络包括在医院或诊断中心实施的图像归档及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以及产生图像的诊断设备。通常情况下,与医学影像检查相关的数据有两部分,一份用于说明概要结论的书面报告和影像。影像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视频或声音,但多数时候会采取一张或多张影像的形式。无论是书面报告,还是用来达成结论的关键影像都可从数据中心服务中获得。

结语

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参考了HL7标准与国家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不同业务系统之间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满足了患者及医护人员的使用需求,增进了医疗机构间的业务协同。

参考文献

[1] HL7 Resources. 省略.

[2]国家卫生数据字典与元数据管理系统省略.cn

[3]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

卫生信息化论文第9篇

论文摘要: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院管理学》进行改革,根据培养学生高阶能力理论,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理论以及形成性评价和范例展示评价理论,革新评价模式,注重培养创新人才的高阶能力,组织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可以在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背景

我国医学院校本科课堂教学大多以书本为标准,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没有思考和提问的时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不能很好地得到培养,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受到限制,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究其原因,与教师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已身处信息时代,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充满生机和未知变数。从哲学的角度看,现代社会青年的特点在于解构权威,具有反传统和反主流意识。因此,学生的学习特点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学习除了课本和课堂,还有其他很多方法,可以说,只要想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表,知识也不再专属教师,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并非决定路径的人,选取何种途径获取知识也不完全取决于教师,学生拥有很大的选择权。这一切都促使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转变评价模式。

新世纪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注重学生的高阶能力培养,因此,当务之急是把高阶能力的培养整合到学习的各环节中,从而培养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础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基础性思维是指接受知识的能力,而批判性思维是指重组知识的能力,最终由创造性思维产生新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避免“满堂灌”;要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融入医学新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要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二、理论依据

1.高阶能力培养理论

根据钟志贤、祝智庭、丁刚等学者的观点,高阶能力包括七个方面:运用多种思维的能力、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的能力、深度学习的能力、社会化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在不忽视基本素养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创新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兼容和获取隐性知识的能力、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重知轻行、客观主义理论基础盛行、注重低阶能力培养”的现状。

2.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理论

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意义的学习指学生能对学习负责,自我控制,选定学习目标并进行自我评价;对学习充满热情,愿意持续学习;知道如何转化知识,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协作学习或工作。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有意义的学习包括主动性、建构性、意图性、真实性和合作性等五种特性。

要很好地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就必须学会放弃自己在课堂上的权威,用有实践意义的主题去发展师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拥有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允许不同观点的表达,让学生愿意积极参与自学,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转换角色。教师要向导师、帮促者、信息咨询者、团队协作者、课程开发者、学术顾问、研究者及学习者转化,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在自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学生要向积极主动的建构学习者转化,开展协作交流性学习,主动建构情景图式,解决有意义的、复杂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并能够阐释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情况制定和实施调控策略。

3.形成性评价和范例展示评价理论

在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的同时还要开展形成性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导和完善教学而进行的教学效果评价;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以便调整和改善教学工作。形成性评价一般是绝对评价,着重于判断前期工作达到目标的情况。而我们目前采取的总结性评价一般都是事后评价,是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对教学结果进行的评价,不利于学生注重平时的过程学习。

范例展示是向学生展示优秀成果,引导预期学习成果产生,是学生可以仿效的样例。范例展示评价是一种新型的执行评价方法,就是在布置学习任务之前展示符合学习要求的学习成果范例,以便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预期。其特点在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角色自主化、评价与教学过程一体化。作为一种基于过程和真实性的评价方法,它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把学习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避免把学习与评价、内容、过程割裂开来。

三、实证研究

1.实验对象

两个平行班,一个是卫生事业管理班,84名学生;一个是信息管理班,108名学生。《医院管理学》是这两个班的必修课,均采用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的考核方法。

2.实验方法

在相同教学进度的《医院管理学》教学中,卫生事业管理班采用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运用形成性评价和范例展示评价;信息管理班则主要采用常规教学方法。

3.实验过程

(1)形成性评价体系贯穿教学始终。讨论、论文、PPT汇报、自我评价作为平时成绩,共4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分,主要是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论考试。

(2)撰写论文两次。主要是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所看文献进行分析、概括、综述的能力。

(3)进行开放式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对开放式讨论题讨论5次,放在每章讲完之后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所学内容进行活学活用的能力。由于所讨论的开放式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可以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从而对传统教学理念和传统师生角色提出挑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4)自主学习部分章节。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要求各小组分别自主学习部分章节,并用PPT的形式对本组自学内容进行自主汇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由于创新思维的产生离不开学生交流时灵感的碰撞和激发,因此这种方法还能使组与组之间和小组组员之间相互欣赏、激励和认可。

(5)学生参与期末考试试题设计。每组学生都参与期末考试试题设计,然后从各组完成的试卷中选取部分试题,再与教师出的试题综合而成A、B两套试卷。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所获取的知识进行评价的能力。

(6)建立全方位的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学期成绩评定机制,才能有效避免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仅在考前搞突击的现象。进行讨论和PPT汇报时,由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打分评价;学期结束时,由小组对每个学生一学期的表现进行评价打分,并组织学生结合个人自我评价打分;教师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试题的创新性解答情况作出评价。也就是说,到学期末,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都是由5次小组讨论、3次小组作业、1次PPT汇报、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构成的,每项占10分。

4.实验结果

卫生事业管理班不进行期末考前辅导,信息管理班进行常规期末考前辅导。卫生事业管理班在学习的热情度、积极主动性、纪律性和自主学习的创新性等方面明显好于信息管理班。两个班的学期成绩如下。

(1)平时成绩对比。平时成绩占总分的40%,在0~10分和11~20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学生都分布着百分之十几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却没有学生;在21~30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61.11%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则只有20.24%的学生;在31~40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6.67%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79.76%的学生。这个结果充分表明,信息管理班学生不注重平时的过程学习,而卫生事业管理班由于采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办法,学生平时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平时成绩都集中在高分区。

(2)试卷成绩对比。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在60分以下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5%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只有3%的学生;在60~6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2.96%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14.29%的学生;在70~7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9.63%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36.90%的学生;在80~8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3.15%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36.90%的学生;在90分以上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9.26%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2.38%的学生,明显低于信息管理班,可能与信息管理班有考前辅导,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没有考前辅导有关系。

(3)综合成绩对比。把平时成绩40分和期末试卷成绩按60%折算之后相加,得出两个班的学期综合成绩。在60分以下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9.44%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没有学生;在60~6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7.78%的学生,卫生事业管理班只有14.29%的学生;在70~7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33.33%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28.57%的学生;在80~8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8.52%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52.38%的学生;在90分以上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0.90%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4.76%的学生。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不注重平时学习,信息管理班学生的成绩大多集中在中低分数区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学生的成绩则主要集中在中高分数区域,这基本上真实地反映了两个班学生平时在学习上的差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新的评价模式、优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理工类的信息管理班学生和人文类的卫生事业管理班的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和能力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需要进一步在相似样本中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S·拉塞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何玲,张卫华,贾成文,刘娟,赵锦梅,赵娴.“研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