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志愿服务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19 03:44:11

大学生志愿服务

大学生志愿服务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运营模式;服务新思路

自1993年起到了青年志愿者计划以来,短短十年时间,全国累计已有900多万人次对社会提供了约50亿小时的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则是这庞大数字的中流砥柱,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青年志愿者已经向标准化、系统化和完整化的服务标注大步迈进,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表彰。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是促进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之一,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志愿者社团作为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媒介,是大学生向青年志愿者迈进的桥梁,因此,完善志愿者社团的运营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当前高校志愿者社团现状

我国高校志愿者社团招收志愿者主要都是面向本校在校本科生或研究生,这些社团分为两种:学校官方成立的志愿者社团和学生自发组建的志愿者社团。相较于学生自发组建的志愿者社团,学校官方成立的志愿者社团因其跨度大、服务范围广、所受关注多等优势成为青年志愿者培养的主要力量。这些学校官方成立的志愿者社团一般都有下设部门、固定的服务基地,有固定的指导老师,它的志愿活动一般分为日常固定的志愿活动和主题活动。日常固定的志愿活动就是在服务基地固定周期进行一些诸如:支教、助残等活动。主题活动一般跟随选学校团委的方针和通知进行一些服务性的主题活动。例如:合肥工业大学先锋社的日常活动主要是每周三下午对合肥市蜀山区梁敦回族小学的支教活动、每周日对合肥市经济开发区敬老院进行关爱老人活动以及等;主题活动主要像“重阳敬老”系列活动、“三月雷锋月”系列活动等。

二、高校志愿者社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者及志愿者社团在国内高校兴起,虽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实践,但仍存在着种种不完善之处。

首先,高校志愿者社团大多部门繁多、人员繁多。志愿者社团的宗旨应该是感染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中,而如今,大多数志愿者社团基本都是本社团人员进行志愿服务,这样活动影响力就很难提升,活动的覆盖面也比较有限。

其次,大学生志愿者社团活动与社会大众的衔接还不是很好。高校志愿者所做的志愿服务比较局限于其本身的圈子,对于媒体的运用也不太到位,所做的志愿服务不能被社会大众所了解,因此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也很局限。

三、探索志愿者社团发展新思路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是一群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结合专业特长提供无偿服务。为深入推进志愿者服务,改善上述志愿者社团问题,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1减少社团本身志愿者人数,增收临时志愿者

志愿者社团采取此项措施,不仅可以减少日常对社团本身的管理精力,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大志愿工作中,而且经过实践表明,这样可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参与率。如果一个大学生对志愿者社团某次志愿活动特别感兴趣,但是对社团其他活动不是那么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取此项措施,那么,这位大学生既不能加入志愿者社团,也就不能将他对那次活动的志愿热情发挥出来;若社团采取此项措施,那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位大学生对活动的志愿热情,这样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参与度。仅以先锋社为例,在2012-2013学年招收临时志愿者减少社团正式志愿者后,服务时间提高了一倍之多。

2转换思维,运用媒体

在传统思维中,做好事不留名是被人们广为传颂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迁移,或许“留个名”,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利用媒体报道志愿服务,可以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志愿服务,可以将我们的志愿服务精神发扬出去,这样也可以影响和感染更多的人,让他们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当代比较好的宣传方式就是报刊、电视新闻报道和网络。利用媒体宣传不仅可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而且也是对志愿者工作很大程度的认可,他们的工作被大众所了解以后,他们的工作热情也会不断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效率也会逐步上升。

综上所述,提高志愿者社团运营模式的其中一个途径就是增收临时志愿者,减少自身社团正式志愿者,而运用媒体宣传报道志愿服务将成为未来志愿者社团志愿服务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桑运川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王玉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中国冶金教育2007(3)

[3]庄光杰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西北医学教育2010(6)

大学生志愿服务第2篇

服务县项目办:___(以下简称乙方)

服务单位:_______(以下简称丙方)

经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审定确认,甲方将在丙方_____(岗位)从事志愿服务,服务期限为________年,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为切实做好服务工作,维护志愿者正当权益,规范各方在服务期间的权利和义务,保证相关工作顺利进行,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有关政策规定,以及此前签定的招募协议书的有关约定,按照“谁用人,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三方签定如下协议:

第一条 甲方权利

1.在本协议书所确定的岗位开展服务,并享有与丙方正式工作人员同等的办公条件以及免费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

2.服务期间,享受与丙方正式人员同等的休假待遇。

3.服务期间,享有每月_________元的生活补贴(在服务的,每月_________元),同时享有一定的交通补贴、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保险。

4.参加乙方组织的相关交流、慰问、联欢等活动。

5.及时了解全国项目办、相关省(区、市)项目办及乙方的有关西部计划的重要信息。

6.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取得本人服务鉴定等相关证明材料,享受相关支持政策和待遇。

第二条 甲方义务

1.认真履行志愿服务职责。

2.按照本协议书和乙方确定的时间到岗服务,并服从乙方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的岗位调整。

3.服务期间,应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服从管理,尊重民风民俗,自觉维护志愿者形象;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专业守则;遵守西部计划相关管理规定和服务单位的规章制度。

4.除因不可抗力因素并向丙方、乙方提出申请,不得单方中止协议或擅自离岗;确有特殊需要或原因的,须经乙方同意;因正常休假离开服务地期间,应与丙方、乙方保持联系。

5.服务期满,递交工作总结,参加相关总结、考核工作;离岗时做好相关的工作交接。

第三条 乙方权利

1.按照西部计划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志愿者进行日常管理。

2.对丙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

3.在甲方服务期满时对甲方进行考核并提出相应意见。

4.发现甲方隐瞒协议签定前已患重大疾病或提供其它重大虚假信息等情况,并导致其不能继续从事志愿服务的,乙方可单方面解除本协议,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四条 乙方义务

1.负责落实上级项目办相关工作要求,对甲方进行管理和服务,对丙方进行监督和指导。

2.及时向甲方和丙方传达上级项目办的相关信息和工作要求。

3.做好接送工作,确保甲方及时、顺利到岗开始服务;服务期满后按时结束服务并离岗返家(校)

4.监督、协调和指导丙方为甲方提供适合的服务岗位、相应的办公条件和免费的住宿条件。

5.建立健全管理服务制度,做好甲方的安全保障等工作。

6.协调、督促有关方面做好甲方生活补贴、交通补贴的发放工作;及时了解、掌握甲方的工作、生活情况,对甲方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经常开展交流、慰问、联谊和培训等活动。

7.在甲方发生意外或伤病时协助甲方按照保险条款的有关规定,办理保险理赔手续。

第五条 丙方权利

1.按照西部计划相关管理规定和丙方的规章制度,对甲方进行日常管理。

2.按照有关规定,对甲方进行业务考核与服务鉴定。

3.根据实际表现情况,建议乙方对甲方进行表彰或处分。

第六条 丙方义务

1.作为甲方在服务期间工作、生活、健康和安全保障的第一责任人,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各级项目办的有关规定,对甲方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

2.为甲方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提供免费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确保甲方享有与本单位正式工作人员同等的办公条件和休假待遇,在甲方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3.因丙方原因使甲方受到伤害的,丙方应按照本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待遇,承担照料、补偿等相应责任。

4.服务期间甲方发生意外或伤病时,妥善安排、及时治疗,并尽力给予帮助,并及时报告乙方。

5.按照有关规定,完成乙方交办的各项任务。

第七条 本协议生效期间,因甲方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害、损失及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由甲方个人承担,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八条 因一方无故中止协议,致使协议无法履行,受害方有权追究其责任;给其他两方造成的损失,由违约方承担全部责任。

第九条 本协议书一式四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经各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三方各持一份,并由全国项目办备案一份。甲方服务期满后本协议书自动终止。

第十条 因本协议书约定事项发生争议,争议各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乙方办公场所所在地的仲裁机构或

法院解决。

甲方(签字)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

丙方(盖章)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大学生志愿服务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者服务 志愿管理 长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组织之后想离开组织呢?学者认为志愿者管理的最大问题已经不再是如何招募新志愿者,而是如何让已经在机构里的志愿者,完成更有意义的工作,志愿者维系是整体志愿者管理过程中随时都必须注意的,志愿者是机构的好伙伴,而不只是帮手的角色,要如何维系及其过程乃是志愿者管理的重要议题[1-2]。台湾曾华源等人(1998)[3]研究发现督导者在工作上对志愿者的支持与协助、提供更多教育、督导人选与体制、强化联谊性活动、有弹性的工作自等属于内在满足与人际关系之项目,较能吸引志愿者的参与。

综上所言,在现今越来越重视志愿服务长效性的环境下,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与志愿者管理、志愿者参与动机、志愿者满意度之间关系如何值得讨论。本研究的目的希望透过志愿服务参与者背景的研究,包括人口基本特质、志愿者管理、参与动机、工作满意度,而能理解一些问题所在:大学生志愿者对于目前的志愿者管理制度的反应如何?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机制的运作是否影响着志愿者的参与态度?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工具,内容分为五大部分。

(一)志愿者背景变项

本研究认为志愿者管理影响志愿服务参与因素的探讨,志愿者是重要的关键,社区单位(志愿者社团)的经营管理阶层应该要了解志愿服务参与者的背景与参与动机,Gelatt(2001)提出“志愿者市场区隔”的概念,认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具有一定的特质,因而形成特有市场,志愿者的人口基本资料、地理区隔、族群特质等志工背景能确保非营利事业与志愿者之间的供需契合。

(二)志愿者参与

本研究问卷参考徐宏奇(2009)[12]所编制的《志愿者参与》,并根据本研究实际需要进行修订而成《志愿者参与量表》,共计8道题目。量表采用李氏五等量表方式计分。

(三)志愿者管理

本研究问卷参考曾华源等人(1998)、陈尹雪(2002)、徐宏奇(2009)的研究成果[3,12],并根据本研究实际需要进行修订而成《志愿者管理量表》,共21道题,并建构教育训练、督导考核、激励与福利、招募与工作规划等四个构面。量表计分同志愿者参与量表。

(四)志愿者参与动机

本研究问卷参酌李法淋(2003)、林宝珠(2007)、锺立君(2008)、林南(2011)、黎俊雄(2011)研究成果[9,11],修订而成《志愿者参与动机量表》,共计17道题目,并建构人际互动、他人带动、知识提升及服务他人等四个构面。量表计分同志愿者参与量表。

(五)志愿者工作满意度

本研究参考刘晓桦(2009)、林南(2011)、黎俊雄(2011)、杨润泽(2006)研究结果[11-12],并根据本研究之实际需要进行修订而成《志愿者工作满意度量表》,共计20道题目,并建构回馈层面、自我层面及社会层面等三个构面。量表计分同志愿者参与量表。

三、相关量表的分析

本研究于2014年4月1日至5月1日实施初测问卷调查,以佛山某校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群体,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实施。

(一)志愿者参与

志愿者参与共有8项问项,分析结果显示,其KMO值皆在0.600以上。兹根据分析结果将志愿者参与动机萃取出两个构面,分别命名为志愿选择、志愿行动,这些因素中因素负荷量均在0.600之上。

(二)志愿者管理

志愿者管理共有21项问项,分析结果显示,其KMO值皆在0.800以上。兹根据分析结果将志愿者参与动机萃取出四个构面,分别命名为教育训练、督导考核、激励与福利、招募与工作规划,这些因素中除了第十题因素负荷量为0.478,其他题因素负荷量均在0.500之上。

(三)志愿者参与动机

志愿者参与动机共有17项问项,分析结果显示,其KMO值皆在0.750以上。兹根据分析结果将志愿者参与动机萃取出四个构面,分别命名为人际互动、他人带动、服务他人、知识提升,这些因素中因素负荷量均在0.5之上。

(四)志愿者工作满意度

志愿者工作满意度共有20项问项,分析结果显示,其KMO值皆在0.680以上。兹根据分析结果将志愿者参与动机萃取出四个构面,分别命名为工作价值、工作评价、工作回馈、工作成就,这些因素中因素负荷量均在0.400之上。

(五)各量表的信度分析

本研究所求得的志愿者参与、志愿者管理、志愿参与动机与志愿者工作满意度总量表之Cronbach’sα值为0.789、0.942、0.817、0.916,表明各总量表内部一致性较佳,信度高。有关本研究各变项(构面)的Cronbach’sα分析结果亦均大于0.680,内部一致性较佳。

上述分析表明研究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为基于志愿者视角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性调查提供问卷。

四、结果分析

本研究正式测试问卷,以广东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并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421份,回收有效率为84%。

(一)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现况分析

1.志愿者参与现状分析

3.不同专业类别志愿者对志愿服务之差异比较

由单因子方差的分析结果可知,不同专业的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各构面并无显著差异,表明不会因为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仅有志愿者工作满意度之分构面工作回馈存在显著性差异(F=4.664,p=0.010),事后多重比较发现艺术类志愿者表现优于理工类志愿者(均值差=0.244,p=0.021)、文科类志愿者(均值差=0.323,p=0.011),表明艺术生更希望得到回报。

4.不同志愿服务年限志愿者对志愿服务之差异比较

由于样本大部分志愿服务年限集中于未满1年和1~2年,因此本研究只对这两种服务年限的志愿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志愿服务年限的学生对于志者愿参与整体构面和分构面志愿行动均无显著差异。而在志愿选择构面存在显著性差异(t=2.972,p=.003,η2=.032),志愿服务年限低的志愿者表现优于志愿服务年限高的志愿者,并志愿服务年限与志愿者参与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服务年限对于志愿者管理整体构面和各分构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志愿服务年限低的志愿者对志愿者管理的认可度优于志愿服务年限高的志愿者,且志愿服务年限与志愿者管理整体构面存在中度关联强度(t=5.539,p=.000,η2=.074),而教育训练构面(t=6.495,p=.000,η2=.097)、督导考核构面(t=5.197,p=.000,η2=.5.197)亦是存在中度关联强度。结果表明随着服务年限的增加,学生对志愿者管理的认可度在下降,这是志愿者组织必须反思的方面。

不同志愿服务年限的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参与动机整体构面并无显著差异,表明不会因为志愿服务年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各分构面上,知识提升构面(t=1.962,p=.050,η2=.015)、服务他人构面(t=3.254,p=.001,η2=.030)志愿服务年限低的志愿者表现优于志愿服务年限高的志愿者,并年级与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而他人带动构面(t=-2.509,p=.013,η2=.022)志愿服务年限高的志愿者表现优于志愿服务年限低的志愿者,表明志愿服务年限低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更多是自我意愿,志愿服务年限高的学生较志愿服务年限低的学生容易受他人影响。

志愿服务年限对于志愿者工作满意度整体构面(t=3.785,p=.000,η2=.038)存在显著差异,并志愿服务年限与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结果表明,随着服务年限的增加,志愿者对志愿者工作满意度在下降,如何提高志愿者工作满意度,是志愿者组织必须考虑的问题。

五、结论

研究发现,随着志愿行动的进行,大学生的满意度在下降;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在招募与工作规划上满意度较高;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大多还是出自于自我意愿,不会因为他人而影响自己的决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大多还是出看重成就感,而不是回报。女生志愿选择的认可度优于男生,且性别与志愿选择存在低度关联强度。男生参与志愿服务更多是自我意愿,女生较男生容易受他人影响。大学生随着在校阅历和服务年限的增加,学生对志愿者管理、工作满意度的认可度在下降,如何保持志愿者的热情,志愿服务长效性是值得谈论的问题,这是志愿者组织必须反思的方面。

同时研究者提出以下想法,作为后续研究之建议:本研究对象只局限于佛山大学生,由于样本来源有限,对于研究结果推论的有效性可能会有影响。因此建议未来可扩大研究对象的来源,使相关研究更完整。本研究并未区分学校性质,建议后续研究者可以区分公私立学校、不同学历加以分析,此可以分析出志愿服务的差异。同时非学生志愿者与学生志愿者的差异也是后续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曾华源,曾腾光.我国志愿服务潜在问题与应有的走向-兼论新通过之志愿服务法[J].小区发展季刊,2001:6-17.

[2]陈健,梁思影.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4,74-75.

[3]曾华源,郑赞源,陈政智.志愿服务工作发展驱向――以祥和计划志愿服务之推动为基础[J],小区发展季刊,1998.

[4].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中青发[2006]55号,2006.

[5]李淑B,译.志工实务手册[M].2003.

[6]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编辑队共同编写,翟雁修订.中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指南[M].温洛克民间组织能力开发项目,2005.

[7]陈政智.非营利组织中志愿工作者之管理:从人力资源管理观点[J].小区发展季刊,1999:117-127.

[8]吴建明.非营利组织志工参与动机与组织承诺之研究-以台东县救国团所属社会基层志工为例.台东大学区域政策与发展研究所公共事务管理在职专班硕士论文,2008.

[9]林南.台北听障奥运志工参与动机与工作满意度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体育学系硕士班硕士论文[D],2011.

[10]李明惠.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1]黎俊雄.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及满意度之研究――以新北市庄敬高职志工服务队为例[D].亚洲大学经营管理学系硕士论文,2011.

大学生志愿服务第4篇

各位领导:

自2013年8月大学生志愿者来到一市以来,我市项目办始终把把西部计划工作作为引进人才的重要途径来抓,按照我省项目办的统一部署,2013年市共引进了来自河南、河北、山东、浙江等省份各高校的51名大学生志愿者,我们本着让志愿者“受锻炼、长才干、出成效”的原则,通过各服务单位和广大大学生志愿者的共同努力,2013-2014我市项目办西部计划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2013-2014年度志愿者基本情况介绍

2013届志愿51人,2012届志愿者12人。共计63人,其中已有30人结束服务期,11人就业。

二、领导重视,真诚关怀,为志愿者顺利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成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党委组织部、教育局、财务局、劳动局、团委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市领导要求项目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抓好此项工作,确保志愿者引得来、留得住,切实为我市基层组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市党委还在交通、资金、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项目工作实施有条不紊。二是切实关心志愿者。我市本着“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从工作、生活、学习上关心他们。今年7月举行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迎送会,市主要领导都亲自参加。每逢节假日市领导都会安排为每一名志愿者发去慰问短信和慰问礼品,过年时和留守岗位的志愿者同吃年夜饭,送贺卡。平时也组织诸如篮球比赛等各种志愿者活动。为了更好的了解志愿者们的思想动态,市项目办经常看望慰问志愿者,并和他们交心谈心,作好志愿者思想工作,确保志愿者们安心开展服务工作。三是做好志愿者的培训工作。2013届志愿者来到一市,我市项目办都要专门召开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志愿者精神、理念,志愿者应遵守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市情介绍、民族风情介绍、国防知识介绍等。

三、加强管理,健全机制,为志愿者有序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管理是西部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为了保证“西部计划”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市项目办及时制定和下发了各项管理制度。一是制定了《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十市项目办管理职责》、《服务单位职责》、《志愿者行为规范》、《志愿者工作量化考核制度》等多项制度。要求各基层项目办、受援单位给志愿者落实与本单位职工相同的福利待遇。在市团委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月派专人到服务单位进行慰问和了解情况,及时传达我省项目办有关精神,掌握志愿者的工作、生活及学习状况,竭力帮助志愿者解决困难,为志愿者工作、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二是建立来信来访登记制度,对志愿者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记载,以便解决突出问题,总结管理经验。三是为了保证大学生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制定了《大学生志愿者安全建康管理制度》。今年1月召开“西部计划大学生安全健康管理工作会议”,对在岗的所有志愿者进行安全健康管理条例系统培训;四是不断完善“导市带徒”制度。服务期初签订导市带徒协议,服务期结束,由导市和服务单位统一对志愿者做出鉴定。五是不断健全志愿者自我管理机制。成立了大学生志愿者团支部、志愿者服务队、QQ群等。选拔了一名志愿者在市项目办服务,从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负责上报志愿者工作、生活情况,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志愿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六是严格履行请销假制度。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管理志愿者的请销假,并要求留下联系方式,便于随时联系。通过严格的制度,保障志愿者们的人身安全。七是加强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制定了《十市北屯市大学生志愿者经费管理使用规定》,对专户设定、经费使用、支出范围等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确保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四、精心组织,热情服务,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2013届志愿者自来这一年,我市项目办经常组织各种活动。一方面,先后组织开展了联欢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春节联谊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了环保宣传活动、篮球比赛活动、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通过开展各项文化教育活动,加深了大学生志愿者对我省、对一市的了解,提升了大学生志愿者加强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扎实开展志愿服务行动。继续推进青年志愿者“一助一”结对助老、助困、助孤、助学等日常化、个性化志愿服务活动,为各类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

五、搭建舞台、促进成才,积极为志愿者提供发展空间

我市项目办把志愿者就业工作作为重点,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一是深入调研,了解意向。为进一步掌握即将结束服务期的志愿者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的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今年6月中旬,我市项目办深入到每一个志愿者服务单位,通过召开就业服务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就业意向和存在的困难,形成专题书面调研报告,向市党委汇报,通过党政支持和部门协调,及时解决志愿者的困难,为他们留下就业提供保障。二是形成合力,争取政策。我市积极争取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落实新的就业措施和规定,为志愿者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提供信息,促进就业。发挥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依托劳动局、就业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积极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就业指导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截至目前,2013-2014年度大学生志愿者共有15余名已就业。

六、加大宣传,挖掘典型,在全社会树立志愿服务新风

我市项目办积极协调新闻单位,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认真挖掘大学生志愿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市项目办还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对“西部计划”宣传报道的通知》,要求各受援单位积极做好挖掘就业创业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在塔里木日报上开辟“大学生志愿者风采”专栏,连续报道反映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生活的情况。截止目前,我市项目办在各类媒体上刊发稿件100余篇(条)。

西部计划在我市的实施,开辟了一市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新局面,促进了我市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为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办将再接再励,努力工作,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将西部计划工作实施好、落实好、开展好、管理好,为市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学生志愿服务第5篇

[关键词]大学城 志愿者 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138-04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很多城市新建大学城,使高校在地理位置上趋向集聚。配合大学城建设的拆迁安置以及商品房建设,使高校所傍依的城市社区环境发生巨变,外来人员增多,社会成员的单位属性逐步软化,社区成为居民除生产劳动之外的主要生活空间领域。新社区亟需增强和完善各种社会服务功能以满足居民需求,而高校亦须在城市化变迁中寻求发展契机。本文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数据,探讨大学城高校志愿者服务社区的思路。

一、仙林大学城社区学生志愿者服务现状调研

1 仙林大学城与社区环境现状

根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仙林地区是南京的三个新市区之一,位于主城东部,规划西起绕城公路,东至栖霞区七乡河,北起312国道,南至沪宁高速公路。新市区由中部东西向的自然山体和南北向的一条河流分为四个片区,分别定位为大学集中区、科技产业区、国际会展交流区和高尚住宅区,其中北部的两个片区即为仙林大学城。

仙林大学城目前有12所高校进驻,其中“985工程”院校1所,“211工程”院校l所,本科院校8所,专科院校4所,高校类型多样,集中了14万在校生,占江苏省在校大学生的8%,是江苏省高等教育重要的集聚区。按照规划,仙林地区以大学城建设带动新城建设,截至2010年底,建成区人口26万,商品房面积387万平方米。目前人口较为密集的住宅小区有仙林新村、仙鹤山庄、听泉山庄、咏梅山庄、东方天郡、赛世香樟园、亚东城一期和二期等,集中在仙林北部的仙林大学城,社区大多是商、住、租混为一体的混合型住区,住区由封闭式转变为复杂的开放式。人口构成主要为周边农转非居民、本地居民和外来户口。社区中不同群体因社会背景、身份的差异隔离现象较为明显。

2 仙林大学城学生志愿服务基本情况调查

为了解大学城高校志愿者服务社区的基本情况,在仙林大学城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抽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2年10月,调查范围为仙林大学城5所“二本”以上高校,这5所高校在地理位置上相互毗邻,教学层次类似,专业门类齐全,且已建立本科教学联盟,实行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互派、课程互选机制。5所高校共有全日制本科生7万多人,确定的样本总量是5000名本科生,平均每个学校1000个样本。通过各校每个院系学生会的帮助,最后回收有效问卷4527份,有效率90.54%。

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受访者中,近一年内参加过志愿活动的人数为3331人,占总体样本的73.6%。一年内参与志愿活动时长和次数频次分布最高的区间是平均每月1-3小时以及每月2次(表1)。

在志愿活动类型方面,参与人数较多的依次是:校园志愿服务(67.85%)、社区服务(43.59%)、环境保护(37.86%)、支教活动(23.69%)(表2)。这些类型的志愿活动可进入性相对较强,便于联系和组织,不需要过多专业技能。说明高校志愿活动类型的选择受到一些现实条件的约束,范围多局限在校园内部,参与到社会中的实践不足。

在参加社区服务的志愿者中,82.58%的志愿者服务于大学城周边社区,社区服务的类型主要是老人院服务(67.85%)和教育服务(46.62%),而与专业相关的服务类型如法律援助所占比例很低(表3)。74.56%的受访者表示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并没有发挥专业特长。

在社区志愿服务的持续和中途退出情况方面,78.24%的受访者最经常参与的社区服务活动持续时间在半年以下,一年以上的只有8.82%(表4),大部分学生对社区服务的参与是非连续性的。中途退出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占用时间太多、没有强制要求继续服务、参加其他形式的志愿活动、对项目的组织方式不认同、对此项活动不再感兴趣。

受访志愿者主要是以组织化的方式参与志愿活动中,其中76.03%的志愿者通过校内志愿服务机构参与到社区服务中,17.15%的志愿者通过校外志愿服务机构参与到社区服务中,以个体化形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很少(表5)。进一步调查显示,青年志愿者协会是高校中最重要的志愿组织,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多是志愿者协会进行组织。

二、大学城社区学生志愿者服务存在问题

1 志愿者服务社区的主动性不强

在问卷调查中,大多数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的方式是通过校内外的各项志愿服务机构,而自行参与的比例相当少。调研的5所学校,均有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以获得学分的规定,有的学校也会组织入党积极分子或者学生党员进行志愿服务活动。这些强制性的规定,一方面保证了志愿服务的数量,而在另一方面体现出高校包干的作风,学生主动性相对较弱。社区服务是需要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志愿活动类型,大多数工作是琐碎且无法体现专业性的。而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角色定位层次较高,自我期望较高,更渴望参加大型社会服务和专业性的服务。

2 高校与社区联系不够紧密

根据问卷调研,目前高校志愿者活动67.85%仍集中于高校内部,走进社区的志愿服务占43.59%。在社区服务的广度方面,服务类型相对集中,服务对象则多是老人与儿童,对于大学城多数社区居民来说,高校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是空缺的。在社区服务的深度方面,大多数服务与专业联系少,在调研中,仅25.44%的受访者认为在社区志愿服务中能体现其专业优势。有研究者统计,仅有5.3%的高校青年志愿者会从事与其专业有较大关联的志愿服务工作。由此,大学城高校与周边社区之间互动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强化。

3 社区志愿活动供需存在偏差

仙林大学城周边社区人员构成以拆迁的农转非居民和外来人口偏多,对于社区服务的关注点更多地偏重生活服务类以及社区文化建设。而目前大学城周边高校提供的志愿服务则集中在老人院服务和教育服务,如仅仙林小学就在每周有先后7支志愿队进行支教类活动,而服务的形式相对单一,部分流于形式。这样的志愿服务数量虽多,却缺乏对居民服务具体多样化需求的实质性关注。从校社互动角度来看,这种需求与服务错位的情况会加剧志愿活动形式化,对于高校、社区以及青年志愿者来说,并不是共赢的方式。

4 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性有待加强

根据调查问卷,大部分(78.24%)社区服务志愿者持续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时间在半年以下。一方面,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各阶段学习任务有所侧重,由于时间原因无法继续参与社区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倾向于根据每年重大纪念日、节日或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进行不同类别的志愿服务活动,而缺乏与社区达成的长期服务计划,导致志愿者被分流到其他形式的志愿服务中。然而社区服务是需要连续性的活动(特别是社区管理、法律服务等深度活动),在组织社区志愿活动方面,志愿者组成的梯次性问题不解决好,工作的连续性大打折扣。

5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

在社会支持方面,我们分别对仙林大学城社区管委会、社区居民进行调研。大学城社区管委会工作重点在于大学城的规划建设、市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并无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统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社会事业,高校志愿组织进行社区志愿活动大多需自行联系各社区。在社区居民方面,大多数居民表示对于高校志愿者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信任度不高,目前尚未能在社区形成良好的有利于开展高校社区志愿服务的舆论环境,使得高校开展的社区服务活动比较冷清。

在资金方面,经费支持来源单一且不稳定,主要是学校下拨的学生活动经费支持。纵观世界其他国家通行做法,政府资助、社会组织承办往往是推进各项志愿服务的做法。据陈东(2006),1993年美国73.4%的家庭都对志愿活动做过捐助,各种企业、教会等也乐意捐助志愿活动,成立多公司基金和科学文化福利基金。在中国,捐助文化本就缺失,又缺乏政府支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

三、构建高校志愿者服务社区思路

1 有效激励,强化志愿者服务动机

要使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保持长久生命力,必须挖掘志愿者的内在积极性。美国专家保罗・杰・伊尔斯利在分析美国人参加志愿服务动机时指出,在美国那样个人主义至上的国家,却有那么多的人热心志愿服务事业,原因之一是“志愿者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东西”。

要强化志愿者的服务动机,须进行有效激励,以增强志愿者奉献社会的满足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感,给予志愿者更多学习机会。一方面,通过网络、媒体等多重宣传途径,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的良好舆论氛围,使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被更多的学生和社会大众了解和认可;另一方面,借鉴“服务学习”理念,将课程、服务和反思结合起来,通过社区服务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并与学分制改革接轨,保障其可操作性。

2 加强校社互动,探索社区需求

大学城社区大多为新兴社区,人口构成复杂,对于大学城的公共服务需求有不同层次的要求。针对校社互动缺乏、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区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参与指导志愿者服务社区的活动。大学城高校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为高校之间互动交流提供便利,因此在开展有目标的社区志愿服务方面,高校可联合主导,社区积极参与。

在高校方面,首先须将建立良好的高校一社区关系作为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专人负责不同高校之间的协调以及高校与社区的联系协调,将大学城社区作为一个整体,对社区的学生志愿活动进行规划和管理,对基础调研、基地建设、志愿者组织、服务内容策划、岗位落实等过程进行逐一指导,并跟踪社区的反馈,及时对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在社区方面,树立开放互助理念,对高校志愿活动给予必要支持,在人员联系、服务指导、信息互通方面与高校管理部门共同协调志愿服务工作。

3 加强基地建设,保障志愿服务长期性

在保障志愿服务长期性和稳定性方面,除了从志愿者内部动力方面激励,在外部应创建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加强大学城高校志愿者服务基地建设,对服务基地的服务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根据居民需求,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设定相对固定的服务项目。避免志愿者组织因换届而导致服务活动的经验空白、衔接中断等问题,对于有特色的服务项目,可将经验有效传承,使项目向品牌化的目标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第6篇

关键词:服务学习;社区服务;志愿服务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作为一股重要思潮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联合国2001年《国际志愿者——全球志愿者宣言》甚至宣称现在是“志愿者和公民社会的年代”,志愿服务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力量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我国,而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

1 服务学习的内涵以及“服务学习”的理念

1.1 服务学习的概念

美国1993年的服务行动(Service Action)这样定义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指的是一种方法,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提供给社会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990年美国《国家与社区服务方案》(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Act)则概括了服务学习的四个的要素:一是学习与发展要借助于服务活动的参与;二是服务学习融入学校课程,或提供学生固定的时间,让学生整队服务活动中的所见所为,进行思考、讨论和写作;三是服务学习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真实生活的社区情境,应用所学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四是服务学习将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室扩展至社区, 而且将有助于学生发展对他人关心的情感。

对于大学生来说,服务学习就是要在知识学习体系之外,或者说在知识学习体系的外延上,有机制的在社区参加服务课程或服务活动,以满足社区的需要和实现自我成长为基本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经历、反思与互惠是服务学习的关键词。

1.2 与志愿服务的联系

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相比,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服务,都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都没有从服务中取得金钱或物质回报的目的。二者的区别在于:在服务动机上,前者可以是自愿参加的,也可能是课程要求或学校组织的,而后者则完全是基于个人自愿参加的,这是由志愿服务活动本质决定的;在服务的目的上,前者是基于互惠的,学校要培养学生、学生要自我成长、社区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形成共赢的服务目标,而后者的主要目标则是促进通过自己的参与,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在与知识学习的相关性上,前者以满足社区发展和学生成长为同等重要的目标,将知识学习延伸到了社区发展中,两者相互促进,努力实现互惠,而后者则把服务成果作为唯一目标。总之,志愿服务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而服务学习则是将学习收益贯穿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以期服务提供者能够在价值、知识和技能上实现自我成长。

1.3 “服务学习”的理念

“服务学习”的理念就是要在志愿服务中将服务与学习有计划的结合起来,以教育价值和服务价值的双重标准去构建新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2 “服务学习”理念下山东大学开展学生服务济南社区行动的实践

2003年以来,山东大学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针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并逐步实施了《山东大学服务山东行动方案》。2004年10月又制定了《山东大学服务省会济南工作计划》,按照“大学城市合作大有可为,名校名城互动空间无限”的总体思路,通过建立互利互惠的工作机制,搭建了山东大学与省会济南市全面合作的发展平台。2005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切实提高山东大学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配合山东大学服务山东、服务济南行动的推进,山东大学出台并实施了《学生服务济南社区行动方案》,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启动了学生志愿者服务济南社区行动(以下简称行动)。

截至2006年底,全校28个学院在济南市81个居民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志愿服务站,组建了289支项目团队,参加服务活动的学生超过了2万人次。服务济南社区行动已经成为山东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重要途径。

2.1 培育学习观念

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与国际视野,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与创造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把学生服务济南社区行动打造为我校人才培养的特有模式和有效途径,服务社区行动已经成为学生在山大完成大学生活的一种方式。在服务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帮助学生确定自己将来的职业兴趣和方向。

行动在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为基础、以社区需求为导向、以长效持久为目标、以文明进步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按照“学以致用、供需结合、就近就便、力所能及”的原则,以“政策宣讲与热点调研、科普宣传与技能培训、专业援助与咨询服务、公益服务与社区建设”为主要服务内容,在服务形式上采取了“项目加接力”的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济南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通过行动,学生强化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社会竞争力。

2.2 建设组织体系

针对传统志愿服务服务提供方与被服务方不对等的现状,我们协调各方关系,建立了互惠共享、相互服务与学习的组织工作体系。由校团委与济南团市委有关部门联合组成大学生服务济南社区行动指导中心,负责对服务社区行动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协调学校与地方的联系;由各院部协调济南市各团区委,在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在社区居委会设立山东大学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站,负责各学院学生在社区内开展服务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社区居委会为服务站提供一定的联络场所,方便开展服务活动;由各学生班级、学生党团支部和各类学生组织按照服务项目,成立项目团队,开展具体的社区服务活动。在服务地点上采取了“多重覆盖”和“一对一结对”相结合的方式,在组织形式上构建了“项目团队——社区服务站——服务平台”的组织结构。

2.3 健全运行机制

按照服务学习的基本过程设计:一是制定计划。由社区志愿服务站双方负责人在固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明确服务的目标和对象;二是每次活动前学生和服务场所管理员提前做好精心准备。使学生明确了他们在服务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服务场所的情况及各种活动规则;三是按照计划实施服务活动,但要根据活动进展的情况及时对计划进行修正;四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反思过程,学生将会思考他们在服务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分析并解释它们,理解其中的意义。

按照“项目团队——社区服务站——服务平台”的组织结构,学校团委负责与团区委(街道办事处、大型企业、事业单位)规划服务平台的建设,院部团委负责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做好社区服务站的各项工作,班级团支部负责组织好项目团队,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好服务社区活动。

2.4 规范考核评比

按照《中共山东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以及《山东大学本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的规定,社会实践为必修课,每年计1个学分,学校每年都要对学生服务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考核,同时对学生社会实践进行成绩认定,考核材料包括由组织活动的负责人或接受单位(个人)签字盖章的《山东大学学生服务社区活动写实记录及考核登记表》、学生本人的成果汇报材料,包括调查(调研)报告、服务成果(成效)、媒体反响等能够反映自己活动成果的材料,同时规定了学生每人每学期参加服务社区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10小时,申请优秀等级的学生必须向全班同学汇报服务心得与体会等。学校每年按照当年毕业生总数5%的比例,向在服务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突出成绩成果的毕业生颁发《社会实践经历证书》等。

学校还强化了对各学院建立的社区服务站的工作考核。考核工作引入了竞争机制,学校还对部分开展工作不力的服务站,分别给予了批评警告和摘牌注销处理。

3 “服务学习”理念下山东大学开展学生服务济南社区行动的思考

目前,学生服务社区活动在国内高校开展方兴未艾,将社区服务明确作为志愿服务的一种特殊形式也不过十余年的时间,而山东大学也是国内首家在全校学生中普遍开展服务社区行动的高校,启动这项工作也不过两年多的时间,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如部分学生受自身能力素质、适应能力、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不能提供合格的服务,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的需要;部分服务项目设计不合理,不能与社区需求及服务者学习愿望相适应;在项目设计与服务行动中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专业的指导;大部分学生只重视服务过程,而缺乏服务过后的思考,还有不少的学生在服务中走形式,甚至根本没有参加过服务社区的工作;中国的社区建设刚刚起步,组织建设、工作职能尚不健全,社区居民参与率不高,社区的参与局面尚未形成等。

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最早起源于英国,而美国则很好的将社区服务和学习结合在一起,开创了服务学习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方式,并受到了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1999年,全美超过46%的高等学校推行了服务学习的方案,有1.5亿学生参与了服务学习的课程,到2002年,有216所学校认可了美国国家社区服务合作组织在推行服务学习这一方面的成就。当然,我们也要思考服务学习在中国是否会象美国那样有效呢?服务学习在中国未必有效,但建立在“服务学习”理念上的服务社区行动在国内高校必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山东大学将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理解并借鉴“服务学习”的理念,将服务济南社区行动深入开展下去,并期望能为国内高校开展这项活动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做法。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志愿服务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服务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Long-term Mechanism Establishment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ary Service

ZHU Xiaoqian, DOU Xiankun

(Youth League Committee of Anhui Industrial University, Ma'anshan, Anhui 243032)

AbstractCurrently, there are still college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organizations and managements are not perfect, normative and in-depth is not enough; incentive safeguards imperfect. Students volunteer to build long-term mechanism, should work to establish a sound mechanism for training students volunteer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to protect,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in a scientific, standardized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voluntary service; long-term mechanism

1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大学生志愿者关心和扶助社会弱势群体传递了社会文明,志愿服务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纽带,为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建立联系和交流的渠道,有利于营造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温馨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有效促进社会的协调和全面进步,持久地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志愿服务弥补社会保障不足,对部分特殊的社会成员增加生活的保障功能,增强社会稳定性。

1.2 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大学育人,德育为先。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实践出真知,大学生志愿服务正是一种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有效方式。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主动投身到社会实践之中,加深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自身的社会贵任感和公民意识。另一方面,社会的认可、公众的赞誉满足了大学生对自我的肯定,也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自我反省、评价、激励和提高的机会,从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坚定的道德信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大学生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①

1.3 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工作,尽一份公民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也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学习新技能,培养自己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能力提高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还能通过参加志愿服务而获得充实精神、纯净心灵、完善人性、提高品质的机会。人们通过服务他人、贡献社会、体现爱心的愿望,这是使大学生获得内心安宁、心理平衡所不可或缺的因素。②

2 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1 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不健全

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不力,志愿者注册制度、志愿服务活动认证制度没有很好的落实。志愿服务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根据调查,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的组成以低年级的同学为主,高年级的同学仅仅是一部分学生骨干。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比较“普及”,但还不“深入”。大多数同学都参加过志愿者活动,但是注册并坚持参加的同学却并不多。很多同学进入高年级自动退出,志愿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随入校时间的增加而锐减,使工作出现断层。③

2.2 志愿服务的规范性和深入性不够

志愿服务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很多志愿者没有接受到系统培训,对志愿精神内涵认识不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仍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上,专业性、技能性不突出。大学生希望通过志愿者活动提高综合能力的愿望得不到充分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志愿服务质量得不到保正。

2.3 志愿服务激励和保障措施不够完善

志愿者活动是自愿、不计报酬的公益活动,但是志愿者们希望自己的志愿工作得到学校、社会的认可和鼓励,需要适当的激励措施。高校团组织的活动经费来源于共青团工作经费或通过团组织向上级争取经费,很少通过社会来募集资金,难以有效地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支持,导致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物质依托欠缺。同时,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行动的权利和义务是模糊的,由于对大学生服务行动的培训和项目评估不足,很少为其提供人身、医疗保险,缺乏预防处理风险和事故的能力。

3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3.1 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宣传培训机制

加强志愿服务文化的宣传。要结合大学生特点,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海报设计大赛,志愿服务项目创意大赛、志愿者征文、志愿者文艺演出等活动,宣传弘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要积极选树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先进典型,并对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志愿服务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加强志愿服务系统培训制度,定期对志愿者进行理念培训、技术培训。 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课程化建设,将志愿服务纳入学分制。开设“大学生志愿服务”等相关课程,也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形式,积极传播志愿服务精神、理念,激发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对大学生志愿者加强技能、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提高服务能力,切实保证志愿者服务质量。

3.2 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机制

在组织和管理方面,进行规范化、多样化、信息化建设。制定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章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建立校、院、年级、班级多样化的志愿者组织,不断提高大学生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志愿者信息系统,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交流共享平台,实现志愿服务信息在志愿服务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之间的无缝链接。加强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加强志愿服务项目申报,按照项目可行性进行一定资助,从而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广泛参与的机会。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过程的监控,构建评估机制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反馈。

3.3 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

要大力构建激励机制,以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做好培育先进典型、发现先进典型、树立和宣传工作,用他们的事迹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评选表彰工作,既是对其志愿服务行为价值的认可,也能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除了在精神上给予鼓励以外,还要在制度层面上把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主要是经费保障和权益保障。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已成为严重制约志愿服务发展的瓶颈。积极扩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资金来源,从中适当补贴交通费、资料费等必要费用,减少或不增加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经济负担。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立法,明确志愿服务法律性质,保障志愿者及相关主体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本项目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 2011sk127)

注释

①胡凯,杨欣.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0(2):28-30.

大学生志愿服务第8篇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的精神,更是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的信条。近年来,中国志愿者组织和成员数目不断地增加,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更是不可小觑。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规模,在规范化、制度化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但一个处于成长期的事物在其成长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

何谓志愿服务?综合各方意见,笔者认为: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出于自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财富等贡献社会,不以获得物质报酬为目的而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提高公共事务效能为己任所从事的各项活动。由此可见,志愿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

大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大学生面向社区中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社区贫困户、优抚对象等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与便民利民服务。在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的规范这一大前提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也日益成长,但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区建设的合作制度化、规范化以及服务领域的拓展与模式的创新方面无疑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性观察

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绝对主体,其构成与发展又有怎样的特性?与其他志愿服务的人群相比,大学生志愿者有怎样的优势与劣势?笔者拟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其他各类群体的分别比较上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性做出观察。

1.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一般青年志愿服务。在此明确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群体主要针对各类大学本科、专科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而一般青年志愿服务主要针对的主体是与大学生年龄相当、但已经在各行各业中从事相应工作的青年人。

首先,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更强的组织性。以四川大学为例,四川大学的志愿者工作以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主要指导,在每个学院还设立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学院之内还有各个班级小分队等,组织体制较为完善;同时,学生社团也在志愿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一般青年志愿服务则不然。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有更强的时间灵活性。由于大学生志愿者尚在学习阶段,时间较为灵活,在志愿服务的开展上有较强的时间优势。一般青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在时间上较为僵化。此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专业化、智能化与多样化上较一般青年志愿服务也有很突出的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2.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中小学生志愿服务。从群体特征来说,大学生群体与中小学生群体的显著区别主要体现在年龄差距、知识水平与专业化层级上的差距。大学生志愿者最突出的特点即专业化程度上。相比中小学时代的通才教育而言,大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专业化与专门化的明显特征。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能在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建设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综合而言则非常全面和专业。相比而言,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学习层次等限制,其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普遍较差。除此之外,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相比同样也有时间灵活性上的优势。

3.大学生志愿服务与部分NGO志愿服务。NGO即非政府组织。目前我国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的NGO在提供社区志愿服务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志愿者在NGO中也占有重要的比重,两者从本质上来说存在较大的重合。

诚然,大学生志愿者专业化、多样性强,但是这样的特点在NGO中同样存在。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来看,大学生群体流动性强,因此从长期上志愿者的更新频率较快。这既是优势,更是劣势。如果在志愿者队伍建设的“传、帮、带”中没能得以较好的处理与协调,大学生志愿服务出现断层的可能性很大。而NGO由于其组织的特性,在人员流动上具有更好的优越性;由于组织的存在是以志愿服务为全部意义,在人员管理与流动上具备更好的持续性与延展性。这保证了志愿服务在延续性上得到保证,而志愿服务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也就更为可行。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必要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究竟有何必要性?笔者试从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区两个角度分别阐述。

1.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之于大学生志愿者。首先,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培养大学生形成“独立人格”的重要途径。“通过志愿活动,能够使独生子女融入到集体这样一个大家庭中,培养互帮互助、与人沟通、与人相处的能力,从而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其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青年大学生奉献社会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与便民利民服务的过程中正是一种奉献社会的学习与践行。最后,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从目前社会的发展阶段来看,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涉及到人员的安排、组织的协调、团队的沟通等诸多环节。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与组织,为大学生提升综合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在实现社区与志愿者的双向互动的同时为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2.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之于社区。首先,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帮助解决了社区建设中的许多难题。大学生在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社区贫困户、优抚对象等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与便民利民服务方面都做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大学生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本质上也是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过程。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就环保、科普等问题在社区中开展宣传与学习活动,在社区建设科学化的进程中,在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大学生志愿者弥补了社区专业服务的空白。大学生的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对于丰富社区志愿服务的类型,开创社区志愿服务的领域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大学生充分利用了高校强大的学科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提高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与水平,对于社区来说是社区建设的重大提升。(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9级)

参考文献:

[1]巩丽,张佳.《浅谈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2.

大学生志愿服务第9篇

关键词:志愿服务 大学生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239-01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指大学生出于自己的志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等向社会贡献,并且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而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为己任的社会活动[1]。近些年来,各个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及时展的需要逐渐开展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积极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对推动经济社会的文化发展、塑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健康人格以及发展各类的社会保障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各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地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在其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因此,把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并采取相应对策对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实效也非常关键。

1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1.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同度和支持度都不断提升。首先,政府作为志愿服务资金的主要来源,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同时也为志愿服务相关方面法律及法规而对制定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例如通过西部志愿服务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一定创业就业渠道。其次,社区也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积极地为大学生志愿者与服务对象间建立起纽带关系,使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得以很好的发挥。此外,社会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也起着通畅的宣传、沟通以及联络作用,同时也是向外界宣传志愿文化的有效渠道。

1.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欠规范

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内部管理仍存在欠规范问题,体制也不够完善。且仍有很多高校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社团指导、管理部门,大多数只是挂靠院校团委组织[2]。学校或院团委组织的一般事务比较繁忙,资金也比较有限,而社团在财力、物力等方面都需要较大的支持,因此很容易出现兼顾不全的状况。还存在校园内外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不能形成一致认识的问题,甚至还可能出现有不支持、不理解的情况;制度方面,相关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现实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片面性”;另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奖励方式上,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适合的激励措施,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3]。

1.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效性不够强

目前,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人数比较多,但很多志愿者普遍缺乏有效的公益知识和一定技能。组织的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一定的知识内涵,没有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能达到提高大学生能力和进行教育的目的,最终导致志愿服务的实效性不够强。

2 大学生志愿服务对策

2.1 积极创立志愿服务共建基地

高校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最有利保障,应该积极与社区联系,协商建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开展长期、持续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整合社区的优势资源[4]。通过共建基地的形式,可以根据社区情况,让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更贴近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对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都具有积极作用。

2.2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和奖励机制

各个高校一般都以大学生志愿者青年协会的社团组织形式呈现,这类社团通常具有自主发展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策自己的发展方向、组织形式以及活动内容。为了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学校应该设置相应的指导、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以及考核,确保社团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首先,在招募志愿者时,要进行注册与登记,以便于统一管理;对刚招募进来的大学生要进行培训,加强社会公益常识知识的培训。其次,高校要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认可,加强对志愿组织的重视力度,通过争取企业赞助、设立专项的志愿服务活动基金等形式,进行资金的合理配置与应用。另外,大学生志愿者都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但也需要适时的回报,因此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也很重要。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说,要突出加强精神激励,把激励方式与高校德育培养人才的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完善奖励机制。

2.3 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实效

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有实效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知识内涵[5]。因此,首先应该积极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及素质,使其能够与志愿服务的要求相适应。根据大学生的不同专业、年纪等特点开展相应的岗前培训,以提高其责任感和专业能力,以适应现实社会的不同需要。根据校情,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具有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并积极开展具有特色服务功能志愿活动。

3 结语

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世界范围的公益活动,也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支持。目前,我国志愿服务也已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其中在国际志愿服务、青年志愿服务以及社区志愿服务等领域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的同时,还面临着组织管理欠规范、实效性不够强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志愿服务活动健康有效的开展;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提出积极创立志愿服务共建基地、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和奖励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实效等对策,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将大学生的志愿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张倩,李妍辰,孙静,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12):145-146.

[2] 贺治成,新时期共青团工作视阈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探思与平台建构[J].前沿,2011,8(3):117-119.

[3] 彭瑾,刘子金,李同果,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1):266-26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