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三维目标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07 07:27:46

三维目标论文

三维目标论文第1篇

1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的相关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教育系统中,中职院校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力量,其逐渐被社会各界人士所重视。对于中职院校的领导来说,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近年来,教育部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也日益重视创新性和技能性人才的培养,但是,教育管理中仍旧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学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忽视综合实践课程等,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院校与院校之间的合作较少,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少。所以,教师缺失实践的机会,实践能力不足,他们在教学中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推动中职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就需要重视教学管理目标的设计,充分融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强化教学目标,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2中职教学管理三维目标的设计

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其要想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就要合理设置三维目标,从而可以提升教学的质量。在开展目标设计工作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着手,第一,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对三维目标起到指导的作用。第二,学校管理的总体目标,该目标是一个总体的布局,它也是基本前提。第三,基于学校发展现状的专业目标。在依据这三个标准的前提上开展目标设计工作,从而有利于保证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中职学院在制定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而可以保证适合学校的发展要求。

3中职教学管理三维目标的实施途径

3.1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设置课程上,学校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院校的管理目标设置不当,课程设置也出现了偏差。院校要落实好三维目标,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还要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院校要重新设置课程,充分融合专业课程、科学技术课程等,还要重视语言课程、问题课程、思政课程的合理设置,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并且使他们掌握充分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可以为他们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设置专业技术课程的过程中,中职院校要突出其办学的特色,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中职院校还要加强同其他院校、企业之前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源,使学生得到更多实践的机会。另外,还要合理设置实训课程,推动实现教学管理目标。中职院校在设置实训课程时,要整合多个学科的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加强教学评价的改革

在中职教育中,考核评价是对学习程度检验。就目前来看,中职学院的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完善,要积极进行创新,创新思想,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改革教学评价的手段和方法,转变传统的理念,将教学目标作为依据,实现全面的评价和考核,从而可以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对策。在改革评价体系时,学校和教师可以向西方学习,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实现多元化的考核,还要丰富考核的内容,其不仅包含着专业理论知识,还要重视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3.3加强对教学资源的整合

中职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其比较缺乏对资源的整合,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率,为了更好地落实三维教学的目标,中职学院需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资源、教材资源,并且要强化教师的队伍,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推动三维管理目标的实现。

4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职业院校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职院校也积极寻求发展的对策,力求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忽视综合实践课程等,影响了中职教学管理的发展。所以,要想推动中职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就需要重视教学管理目标的设计,强化教学目标,充分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教学的水平。力求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陈亚军 单位:甘肃农垦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麻来军.中职教学管理三维目标设计与施行的基本策略[J].职教论坛,2011,(12):38-40.

三维目标论文第2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发展。本文以“碳酸钠”复习为例谈谈教学中如何对三维目标实施立体设计。

一、形式多样化趣味性,实现情感价值标准

在引入本课题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兴趣实验、故事、魔术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我采用下面的形式: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物质,请大家根据提示,猜猜物质的名称。教师展示一种白色固体(以幻灯片形式渐次打开): 盐——溶于水显碱性——侯德榜。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快速进入化学学习状态,这时教师可趁热打铁,介绍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拓荒者——侯德榜的故事,点燃了学生为祖国发愤读书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学习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奠定了基础,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向迁移。

二、内容生活化实践性,达到知识技能标准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例如,炎热的夏天,如果有杯“晶晶亮,透心凉”的雪碧,那是多么高兴的事情。由生活案例设计如下学生实验:自制“雪碧”。

步骤:①用杯子盛半杯水,再加入同体积白醋;②迅速加入纸包中所有食用碳酸钠粉末。

在此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是什么?反应原理是什么?与我们所学的哪些知识有联系?现在制得的“雪碧”能不能饮用?它与购买的雪碧成分相同吗等。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过程,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三、遵循逻辑化规律性,落实过程方法标准

一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学科知识,而在于传授学习方法,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尽量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揭示学科的规律性,利用逻辑推理等手段,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定律等内容,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京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发现过去人们将贝壳(主要成分是CaCO3)灼烧后的固体溶于水,加入纯碱后,即可制得NaOH。小京写出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CaO+H2O === Ca(OH)2;② Na2CO3+Ca(OH)2 === CaCO3+2NaOH;

③ CaCO3 CaO+CO2

则发生反应的顺序为 ______。

课堂上,小京进行了相关实验,他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无色溶液,小京高兴的说:“我制得了NaOH。”小欢学生却说:“这种无色溶液中不一定含有NaOH。” 他提出如下实验: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不断运动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由贝壳制取NaOH按照“贝壳——氢氧化钙(纯碱)——NaOH”的反应规律来完成的。抓住其内在规律性,不难找到反应顺序。在制取NaOH的过程中,用到了Na2CO3,而Na2CO3与NaOH的性质既具有对立性又具有统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其对立性是:Na2CO3是盐,NaOH是碱;其统一性是:Na2CO3和NaOH都具有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因此用酚酞不能区分Na2CO3和NaOH。

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可能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此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认识的偏差正是我们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小欢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引导学生用辨证观点展开讨论,找出此类问题的规律性方法,指出结论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正确的设计方案。

通过讨论,学生提出的改进方案如下:李洁认为小欢的实验方案也不严密,不能证实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NaOH,其理由是______ 。

李洁设计了另一个实验:

请你和同学讨论后把李洁的实验方案完成。

在解答问题时,运用逻辑思维找出规律性,可使学生能力迅速提升。针对Na2CO3和NaOH都具有碱性,在检验时互相干扰,因此在验证NaOH前必须排除 Na2CO3的干扰,也就是要先除杂以排除干扰,学生在讨论除杂时,提出两种方案:

方法一:加入适量石灰水,过滤,再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加碱)。

方法二:加入适量 CaCl2 溶液,过滤,再滴加酚酞试液(加盐)。

三维目标论文第3篇

关键词: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理论视角

近年来,随着平安工地建设活动的深入推进,公路施工企业一方面强化科学管理,管理制度化、制度标准化、标准流程化、流程精细化已经成为普遍接受与认同的安全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又把“本质安全”理念纳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之中,在隐患治理、安全防护、应急救援、安全教育等方面都按照本质安全的理念提出了明确而规范的要求,大大减少了安全事故隐患与不安全因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美好愿景和远大目标,因此,在公路施工企业,如何贯彻全会的精神,按照本质安全的价值目标,建设本质安全文化也就成为了当前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内涵、目标、价值的三维视角从理论上对公路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作出一个初步的分析。

1 科学把握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本质安全的理念首先应用于电气和仪表设备上,主要是根据设备其本身的内部结构进行设计,通过这种方法有效的防止产生电火花等安全隐患,以达到防火防爆炸的目的。这是一种从设备自身的设计与构造上就预防事故发生的基本理念。国内外理论界从管理学的角度,在众多运输、化工及电力行业等都对本质安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于这些领域的研究和分析不难看出,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即为本质安全。它主要有广义与狭义两种阐释。从狭义上来说,本质安全是指机器、设备、技术、工艺具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的功能,即使是因为人为的操作不当或者是在机器、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也不会对人员、设备造成损害,从而避免了财产的损失。从广义上来看,本质安全要求的是在安全生产的“人—机—环境—管理”这一系统中都应该具有的安全性能,这里包括人、物、系统这三个方面的安全可靠性以及管理的规范化和持续改进能力。如果这四个方面都具备的话,那么从理论上讲,任何事故都是可以有效的预防和避免的。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本质安全,狭义的本质安全文化常常是单独强调“文化”与“安全”的某一方面、某一层次,如1991年国际安全核安全咨询组在《“75—INSAG—4”评审报告》中给出的安全文化定义是: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广义的本质安全常常是以“本质安全”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同时进行广义的解释来阐述的。本质安全既包括生产领域,又涉及生活、娱乐等领域的安全,而文化则是理念、行为、管理、甚至是物态、环境等客观条件上的文化。所以说,从广义上讲,本质安全文化就是能够保证人类在精神、观念、行为、物态这四个方面能够保持很好的安全状态。

对于公路施工企业而言,本质安全文化就是指为广大从业人员所认同和遵循的、确保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行为准则、行为方式的总称。这是一种符合公路施工企业特点、体现了人-机-环境和谐有序、全面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系统安全观,它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精神。将本质安全的理念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企业才能具有完善的预防和保护功能、良好的安全风气、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公路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分别为精神状态、行为状态、物质形态。精神状态是指安全文化所内涵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行为状态是指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对于事故的应对方式等;物质形态是指生产设施、作业环境以及劳保用品等。所以本质安全文化是建立在对安全理念的深入贯彻和对安全生产实践积极推进的基础之上的,它全方位的将思想、行为、物质表现有机的统一起来。

2 准确定位公路施工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

人们对于本质安全这一价值理想的追求,会因领域的差异存在不同的实现条件。所以对于公路施工企业而言,能够精准定位本质安全文化的目标是要结合具体条件和原则而后制定出一个分期目标,以此形成一个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来实现的。

第一,锻造具有本质安全意识的“人”,形成本质安全的观念文化。本质安全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人、物、环境三大要素的相互作用,其中人是最核心的,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所以,建设本质安全文化的根本目标就是对人进行本质安全意识教育,提高人的本质安全素质和能力。在企业中营造一种“我知、我要、我能”的良好氛围。对于每一位从业人员来说,本质安全的要求是自身行为的标尺。同时要从基础知识和技能到安全意识和思维再到伦理和道德等多方面不断提高安全理念,形成本质安全的观念文化。这是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灵魂与根本。

第二,规范确保本质安全的行为,形成本质安全的行为文化。行为本身既是文化又是载体,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具备了本质安全的理念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其转化为行动。也就是说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始终贯穿本质安全的理念,做到把安全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落实到个人,落实到到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中去。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行为文化,它就是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

第三,建立确保本质安全的制度,形成本质安全的制度文化。将“安全生产责任制”作为建设核心来健全本质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体制机制,这些都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以及目标,同时这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来作为实现本质安全目标的一种保障。

第四,提高本质安全的装备水平,形成本质安全的物态文化。从文化学角度而言,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所以本质安全文化需要从多方面出发,这些包括观念、行为、制度、安全设备、装备、技术工艺。这些精神和物质方面其实都是安全文化建设的表层部分,能够有效的反映生产经营者的安全认识心理,体现企业安全管理的哲学理念,折射安全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

3 重点打造本质安全的核心价值观

任何一种文化系统的内核是其价值观,重点打造公路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的核心价值观,是建设本质安全文化的重中之重。我国著名的安全工程专家罗云教授曾做了生动地描述:企业安全生产就好比是一个球,它不是停在平坡上,而是停在斜坡上。当然,这个球需要依靠三大基本支撑力:一是需要凭借工艺与设备的固有安全;二是需要配备先进的安全技术装备检测监控系统;三是需要制定基本的制度和检查管理措施,但是这些都只具有基本的安全保障作用。要从根本上达到本质安全,就必须具有本质安全的核心价值观,这是贯穿三大基本支撑力的一根红线。本质安全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一是“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人既是安全管理的主体,也是安全管理的客体,强调人本价值观,就是要从人的生命和健康高度来整章建制,规范行为,化解风险、保障效益。二是“安全第一”的安全价值观。我们强调科学发展、和平发展、绿色发展,其实一切发展的首要之一就是安全发展。企业形象的改善、企业效益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都离不开安全发展。三是“预防为主”的安全价值观。亡羊补牢不是我们追求本质安全的目标,而是侧重于事故发生之前的“未雨绸缪;安全生产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倡导预防为主的安全价值观,就必须消除骄傲思想和危机四伏的悲观畏惧心理,正确识别危险源、消除事故隐患、控制事故风险、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与人员的伤亡率。四是“和谐发展”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生产管理是一种全天候、全人员、全方位的管理,究其管理对象而言既包括人、也包括物与环境,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当管理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时,生产系统就处于安全状态,一旦管理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处于紧张冲突的状态,事故的发生就不可避免。因此,建设本质安全文化,必然要求倡导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三维目标论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新课程理念 语文教育传统

新一轮课程改革,由于影响的是庞大的社会群体,加之刚性的政府行为推动,已经将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推向了新的高潮,必将是一场对社会有限教育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与之配套的是全国教育行政机关、教学研究机构、专家的强势能量导向,各学科的课程改革理念应当说已经渗透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一种课程改革精神正影响着我们的教学。从教学行为主体定位到教学手段多样化,从互动关系到多元的评价体系,都给我们的课堂和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对广大教师而言,这场改革也是教师与学生、与课程资源共度的生命历程和共创的人生体验。广大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互动交流,教学氛围浓厚,师生关系融洽。特别是在语文学科中,《标准》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论述,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的课堂强调注重学生的体验,因为没有学生自己去读书、感受、理解的过程,任何语文教学行为都是无效的。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中,在感受到课程改革取得初步成功的欢愉中,在对待语文这一带有浓厚民族文化的学科教育之中,教师应当多一些反思和自省。我们必须考虑我们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语文到底是什么?向无定论,但是相当专家学者都强调语文教育有以下几个层面:①语言文字,主要是语言的实践和运用;②语言文学,这是比较高的形态,关注学生的精神、态度;③语言文化,是让学生对世界有独特的认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还是几种说法的综合,都不可否认传统语文是一种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沉淀,语文教育不同于其他化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带有深深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烙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纽带,语文是我们生存生活的一种方式,是根植于我们血液之中的一种民族基因。而文化始终通过语文潜移默化维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礼仪社交、文化教育价值等诸多方面。可是,现在一些学者认为要贯彻《标准》,就必须破除旧的传统理念;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保守落后,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非常危险的。传统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落后的代名词,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并不矛盾,对现代教育有着基础性的重大意义。可以说,没有传统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今天新课程理念就失去参照和基础,“忘记历史,就注定要犯历史的错误”,这是有教训的。而且,基础教育改革也不可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革命,必然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二、新课程理念下,做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其实和现在常说的“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任何轻视忽视语文教育传统这一中华民族母体文化传统、割裂历史传统与现实的血脉联系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彰显优秀教育传统,重视民族文化自觉性的回归。而《标准》的三维目标无不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的影响。

1.关于知识与能力。从总体上说,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绝大部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不足,而将学生学习能力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突破。确实,在千年的“学而优则仕”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下,传统语文教育这一块出现了“繁、难、偏、旧”的局面,老师实施的是“题海战术”,有的是“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搞的是“口舌生疮”、“皓首穷经”的苦学。而且在训练的内容上,传统语文重读重写而轻视听说,甚至以“沉默是金”、“口讷不能言”为美德,强调灌输,这些当然已经和现在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巨大影响意义。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一就是“知识与能力”,反观我们的课堂,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评议,整个课堂氛围浓烈,这的确有利于弥补传统语文教育死气沉沉的不足,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大部分课堂学生没有写字、没有练习,呈现出虚浮的热闹。试想:学生基本功没有了,还谈得上什么能力?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指出:这些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的课堂很“虚”。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加大对学生书写指导,写字习惯的培养。现在学生识字效率低,学生字也普遍不好,在家也没有练字习惯,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再不指导练习,结果就无法想像了。我国语文教育传统有一套训练认字识字方法,应该将基础知识重新放到应有的地位,否则能力就失去了基础。可喜的是,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育重现“书声琅琅”,比以往更加重视写字,要求“以读为本,以读为根”。而且从国家发行的教材来看,仍有许多我们祖先遗留的精华,比如在小学就增加了文言文,在课文后面就增加了“我会认”、“我会写”等项目,反映了新课程对语文优秀传统的吸收,这不能不是说一种自觉的对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2.关于过程与方法。在“过程与方法”这一块,可以说这是新课程在提法上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最大特色。传统教育强调结果、轻视过程,教学方法单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更新了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不能不说这比传统的语文教育进步了些。但是,对照《标准》,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对传统语文教育继承了更多,或者就是换了另外一种说法。因此,我们更加关注如何将这些优秀的教育传统渗透于现在的课堂。

(1)《标准》具有浓厚的关注全体思想,关注全体学生,而传统教育中早有“有教无类”思想。我们要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着重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于个性发展。传统教育中的“因教施教”早已成为教师学生耳熟能详的词语了。古代私塾中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怎样将班级授课制和培优补差结合,怎样组织课外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理念下要进一步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评价。

(3)师生关系。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民主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才有良好教学的氛围。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提倡“不耻下问”、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传统的思想可以说对后代特别是现在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正是传统教育中“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一定要民主,师生要“对话”,特别是要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实现共生共创,师生互相促进,双向成才。

(4)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本次课程改革,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现在课堂出现了“虚、假、杂、闹、偏”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对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吸纳不够。在新课程理念下,一定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到实处和注意老师的引导。这也是与语文教育优秀的传统一脉相承的。①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第一原则就是启发原则。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将语文课上得充满感情,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第一老师”,要用生活中的例子加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真正将学生调动起来。②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认知规律,强调“反复学习”,强调知识再现。③重视文本,挖掘课程资源,扩大阅读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教学手段多了起来,多媒体教学摆到了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可否认,作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文本却被置于一旁,这种状况令人担忧。一些专家教师为此进行了呼吁。《标准》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相比《标准》出台前,这已经是提高了要求。尽管如此,与传统语文教育的阅读量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传统语文教育强调“博闻强识”,朱熹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也必须遵守从“积累”到“感悟”的学习规律。人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必须是在一定的语言材料上积累起来的,如果斥之以“死记硬背”而加以指责甚至彻底抛弃,既是对传统的不尊重,也是对《标准》的误读。在新理念下,要将各种阅读方式结合起来,注重思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④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知识获得方式、师生作用关系、知识结构水平、学生年龄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发现性学习注重学生对获得知识的体验和获得知识过程中能力的形成,但是由于接受性学习的高效性以及发现性学习存在对学生基础的要求比较高的局限性,注定了教师要将二者整合,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过去和现在都奉行的思想。

3.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素养而提出来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标准》精神和传统教育的价值取向相比,二者是统一的。

(1)都非常重视德育教育。传统语文教育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思想道德放在首位,无论是《三字经》、《名贤集》还是《弟子规》等,相当多内容都是进行思想道德说教的。当然,以孔子《论语》为代表的教育典籍更是如此,其核心是“仁”的思想,他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生”,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做一个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而《标准》对人的发展要求不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吗?可以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中,道德的基础是相同的,但可惜的是,在现在的课堂中,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根据文道统一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感染渗透。因此,《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不可少目标,对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传承,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2)重视教学情感磨砺志气作用。“情志作用”是非智力因素,传统语文教育对此是非常重视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也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说,说明兴趣和情感是推动学习的巨大动力。所以,《标准》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特别是现阶段,影响学生学习的不良因素很多,加之学习本身就是一项很苦的劳动,如果教师经常将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尚书》)、“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头悬梁,锥刺骨”(《孟子》)等身处逆境而奋发图强的故事用来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以“知识改变命运,”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志向,以各种课程资源中的人文精神,融合新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学以致用,身体力行”,加上教师的言传身教,一定可以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当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赚大钱、娶美女、做官是传统教育中过分注重功利性的表现,而且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传授知识方法过于机械,传授手段过于陈旧,容易让人封闭保守、墨守成规而变得迂腐,这的确是与现在社会发展对人的多方面素质的要求是不适应的。但是不可否认,传统语文教育无论是道德文化传承上还是教育思想上的巨大作用,对今天的教育影响是深远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今天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要求其实就是语文教育传统的另一说法或者是与传统交融后衍生新的意义。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仅不能对传统语文教育理念全盘否定,还要时时刻刻将传统中优秀的思想和做法发扬。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新课程与语文教育传统的交融点并加以吸收和发扬,这样就会实现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的自觉性回归。

参考文献:

[1]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窦桂梅.玫瑰与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朱小丹.中华道德名言精粹[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三维目标论文第5篇

    迄今为止,对学习目标设计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一是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二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一般认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更适合教育测量,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不仅可以用来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还可以用来指导方法、策略的选择等,因此,对课时水平上的教学设计有着更好的适切度。主要是因为加涅开展学习结果分类的研究的出发点原本就是通过对不同类型学习结果加以区分,从中找寻不同类型知识技能迥然有别的支持条件,从而为教学活动服务。加涅这方面的努力后来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誉,他被称为教学设计领域的奠基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2011年颁布的修订版采用了三维目标设计的整体架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意在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知识和能力主要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认知领域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包含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思维平直开发、阅读写作中的具体技巧学习等,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认知策略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最后一类,即态度领域的学习。从整体上看,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主要依据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设计的,不同的是课标在强调学习结果的同样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他力图通过对学习经过的重点强调,体现语文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是后现代课程论思想在教学设计领域的集中体现。总的来说,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教学中的过程目标,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

    作为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我们认为,语文的学习目标设计理当从整体入手,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1.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学习的三个向度,它们不仅各自具有独立的本体意义与价值,三者之间还互为手段、互为目标,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最终指向人的整体发展,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大量一线教学实践证明,三维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分开的,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不能游离于知识与能力目标之外独立进行。只有将三维目标完美融合,整体加以推进,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目标整体性、阶段性、层次性统一的原则。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关注整体,关注全局。应该看到,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语文教学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属不同的层次,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因此,设计学习目标,必须以总目标、学段目标为准绳,以单元目标做最重要的参考。同时,学习目标的设计还要与学习者可接受教育的层次相匹配,展示出良好的学习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学习的需要。让优秀学习者能吃得好,让中等学习者能吃得饱,让学习困难者能吃得了。

    3.行为性目标、体验新目标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目标设计与编制中,不同理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行为主义认为目标设计应当精准,可以观察、测量,他们主张以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作为学习结果变化的依据,后来的研究者提出abcd模式,即行为、条件、标准、教学对象四个基本要素。

    我们认为,语文学习内容是复杂的,学习结果类型极为多样,需要吸收行为主义设计方法的优点,借鉴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优秀的设计思想。行为性学习目标主要指向一些具体的、可测量的语文学习内容,特别是语文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体验性目标主要指向学生情感态度领域,针对的是一些无法精确量化的学习内容,如体会文章情感,揣摩人物内心活动、领会文章表达的意蕴等,这部分目标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表述方式加以叙述。

    4.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统一的原则。对学习活动而言,预设学习目标是必需的,但预设与生成并不矛盾。教学是动态变化的,预设只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完整的教学是在动态的课堂中走向活动终点的,因而目标的生成是必然的;课堂是开放延展的,现代教学讲究开放教育,包括开放学习内容、开放学习方法、开放学习活动、开放学习评价等,这些都决定了教学预设仅仅是预设,它不可能阻碍在开放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生成,包括学习目标的生成等。

    二、对三维目标陈述的思考

    相对于认知领域的精细研究,迄今为止人们对动作技能学习和情感态度学习的研究仍然相当薄弱。所以,要不要开展像认知领域那样的分析研究与教学设计,学术界存在争论。有的学者认为,三维目标属于内在反应,无法测量或评价,无法测量或评价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承认,三维目标确实具有一定的隐形性、不确定性、随机生成性,平时较难用十分准确的指标加以呈现,这并不能说它不从陈述或者无需陈述,相反,我们认为,清晰的目标陈述对于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1.体现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采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融合的叙述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三维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全部内涵。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比较目前十分流行的将三维目标加以分设的陈述形式,我们更提倡将三维目标统合起来一并加以叙述,如此,设定的目标中便既有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要求,又渗透了相关的语文学法指导,三个方面相互借力,相互促进,体现出了促进学习整体素养发展的思想观念。

    2.贯彻行为性目标、体验性目标统一的原则。通过隐性学习目标结合显性学习行为共同呈现的陈述方式,实现隐性目标的具象化。遗忘一些十分笼统的表述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的目标是表述不清的,难以起到清晰的学习导向作用,必须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内在心理的变化和能够反映学生内在心理变化的外在行为方式列举有机地结合起来。

    3.贯彻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统一的原则。采用表现性目标联系生成性学习目标共同呈现的叙述方式,为学生精神领域留下充足的成长空间。对语文学科而言,表现性主要指明学生参与的各种语文学习活动或语文教学事件,而不指明学生将从中收获怎样的教育影响。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学中需要实时对目标加以动态调试,通过结合教学实际不断修正目标,提高目标设计的灵活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生成性目标并不拘泥于预设目标本身,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在于它的目标价值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在于它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注和对学生个人收获体验的充分尊重。它的评价在于学生自我,在于教与学的过程本身。

    参考文献:

三维目标论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标;设置;三对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系统的重要因素。我们深知,教学系统的各个因素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就意在探讨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其他几个相关因素的关系及其处理。

一、“教”的目标与“学”的目标的关系

传统教学论强调以教为中心,以教定学,注重教师的施教行为;而现代教学论主张以学定教,强调学生的动态生成。李镇西老师执教《荷塘月色》一文时开门见山地提出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彩等,进行辨析、品味。”李镇西老师对本文学习目标进行了恰切的定位,也因此师生在质疑解惑中生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可见“教”的目标在于定向,即规定教学中师生行为的性质和方向,是教学的起点;而“学”的目标则是定性,即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终点。这两者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教”的目标要依据“学”的目标来设置,才能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怎样处理“教”的目标与“学”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呢?设置语文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学情分析,然后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进而运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合理设置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师以预设目标为基础,不断地实现预设性目标,而且积极地促成生成性目标。这样,教学目标就会在学习目标的“子集”中逐步扩大,从而无限地趋近于学习目标,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二、课程目标与课堂目标的关系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五组词语概括了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为了践行新课改,一位老师设计了《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理解朱自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2.鉴赏文中对荷塘景色的描写;3. 体会朱自清的内心情怀。从以上设计来看,“探究”“理解”“鉴赏”等词语被运用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很显然,这些词语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用来陈述课程总目标的。

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在微观上对语文教学操作活动应该达到的水平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确定性、具体性和可行性。语文课程总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理论层面的总纲领,是较高层次的目标;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低层次的目标,是其中的一个个“零部件”。所以,语文课堂目标不等同于课程目标。

我们又怎样处理课程目标与课堂目标的关系呢?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受到国家教委统一规定的课程目标的制约,没有任意制定课程目标的自由,但在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又都有充分发挥作用的余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心中有语文课程标准这一杆秤来作为标准。然而现实中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要有目标层级意识,以高层次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参照学段目标、学年目标和单元目标等,合理设置出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三、三维目标与三类目标的关系

教育部于2001年6月在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课程与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某教案如下设计《荷塘月色》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鉴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揣摩语言,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2.能力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彷徨苦闷的心境和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整个目标的阐述看似合乎逻辑,但这明显的把“三维”当成了“三类”, 割裂了“三维”目标。事实上, 知识目标所谓“鉴赏荷塘月色美景”本身就包含了如何认识理解( 过程方法) 及作者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可见“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也非交叉关系。它们是一体“三维”的,任何一维必然会与另外两维有关系。知识与能力目标往往是显性的, 但同时又附着“过程方法”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是后二维往往是隐性的。“三维”目标是以知识、能力目标为核心的,其他两维是可以由它负载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 寓于具体过程中,具体过程中又需要方法的指导与帮助,而这一过程中总是有态度、情感相随始终。所以不能简单地把三维目标看作是三类目标或者三个目标。

设置教学目标时,对“三维”目标之间关系的处理尤为重要。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可以分类别、分层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可在具体地设置中,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阅读、写作或者口语交际等),有所侧重地平衡三个维度,从而合理地设置出三维立体式的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目标导向教学越来越重要。设置科学、合理、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尤为关键。因此,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处理好“教”与“学”的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与课堂目标的关系以及三维目标与三类目标的关系。这需要教师的汗水与智慧。也许会经历寒冬的艰难,但却可以带给学生们一个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何更生.新课程语文怎么教[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1).

[2]沈海红.初中语文教学目标设置的困惑与思考[J].语文学

刊,2013(10).

[3]罗祖兵.课堂境遇与教学生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12(04).

[4]何更生,等.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04).

[5]曹茂昌.语文教学目标设置的几个误区[J].中学语文教

三维目标论文第7篇

一、“三维教学目标”内涵理解与表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将“三维教学目标”理解为课堂教学目标

钟启泉教授曾经强调:“真正使每一个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场所。”他的本意是让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并没有说每节课都要面面俱到、同时落实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然而,很多教师却都将此误解为每节课都要落实的教学目标。一些师范生在接受师范教育时,也曾被要求一定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编写课堂教学目标,这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僵化、形式化和标签化现象,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所谓“三维”是指总体目标的三个向度。把总体目标直接拿来作为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就无法得到具体的表达。况且,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专一,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标,如果目标过多,其结果必然是所有的目标都落空。另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是长期目标,不是短期目标;是隐性目标,不是显性目标;是整体目标,不是局部目标。这些目标不可能在一节课内落实。”[1]也许许多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与独立的思考相比,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盲目崇拜占据了上风。实际上,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的维度。教材的每个单元、每一课均有其重点,如有的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有的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有的则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有的则融合了两个或三个维度,呈综合态势。对于一堂课的教学而言,其目标可能是一维的,也可能是二维或三维的。我们务必澄清“三维教学目标”是一种理念,是教学的方向,它并不一定要被作为课时教学目标落实,不应被当作一种模式来生搬硬套。

2.将“三维教学目标”理解为三种教学目标

正如上一点所提到的,很多教学目标都是严格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的,这种表述方法极易使教师们将教学目标的“三维”理解成“三种”。事实上,正如余文森所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三者是交融互进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经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2]。“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种目标,它们彼此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需要以过程与方法为中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融入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的。因此,严格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书写教学目标时会困难重重,因为它误导教师要将三者进行细致的区分,使教师看到了更多的区别而非联系。将“三维教学目标”理解为三种教学目标容易割裂教学维度的内在一致性和教学的流畅性,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实现。

3.“三维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表述交叉重叠

由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是交融共进的,学者们对于“过程与方法”维度中的“过程”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维度还存有争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隐性的,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获得的,所以教师们在进行目标陈述时容易出现不同维度之间的重复现象,特别是在描述“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上存在着种种误区。一是将“过程与方法”等同于能力,如信息技术案例“因特网信息查找”“过程与方法”目标为:启发和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二是将“过程与方法”等同于知识。三是将“过程与方法”等同于过程,如语文案例“三颗枸杞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为:(1)初读课文,解决字词;(2)再读课文,把握主旨;(3)精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句子[3]。可见,“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容易和“知识与技能”维度混淆。诚然,我们不应把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全部归因于教师,因为将“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的一维本身就不是足够科学的,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学习过程则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

4.“三维教学目标”的表述含糊宽泛

“三维教学目标”的表述含糊宽泛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在目标陈述时所使用的动词本身是含糊宽泛的。例如,某教师编写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的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3)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4]。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掌握”、“理解”、“体会”等动词,学生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理解、掌握和体会呢?想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这种笼统宽泛的表述会给教学评价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带来不便,它不能准确衡量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也无法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实现。二是指教学目标陈述的时而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时而是教师的教学活动。比如,小学三年级数学“商不变的规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为:(1)掌握商不变的规律;(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概括出商不变的规律;(3)通过商不变的规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5]。该描述中的第一点展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但使用的是含糊的动词术语,后两点皆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预期。我们知道,不论加涅还是布卢姆都是从学习结果来定义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应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所以教学目标呈现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教网上的优秀教案尚且如此,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真的让我们难以想象。

二、“三维教学目标”内涵理解与表述的改进策略

1.澄清“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

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所体现的新理念。它旨在强调各教学应该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获得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三维目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不等同于“三维教学目标”。因此,“我们不应将‘三个维度’模式化为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需要在这“三个维度”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学段目标、课程资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而不是直接根据“三个维度”这一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而确定”[6]。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不是完成三项任务的过程。“三维教学目标”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三个维度之间还存在许多有待研究讨论的问题。比如层次不明,缺乏定位;概念笼统,缺乏深化等。从事教学理论研究的专家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很有必要携手合作,深入开展教育目标分类学方面的研究。从事教学理论研究的专家应该从理念层面对校长和一线教师进行阐释,防止他们对“三维教学目标”的盲目崇拜,鼓励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编写教学目标,使一线教师认识到“三维教学目标”仅仅是一个参照,并非硬性条文。

2.厘清“三维教学目标”的维度

关于“三维教学目标”的维度,国内学者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在“知识与技能”维度,需要对“技能”一词进行限定,即是智慧技能还是动作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中的“过程”能否作为一个目标维度出现的问题;三是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态度与价值观”都包括在情感领域,犯了同义重复的错误。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三维教学目标”更明确、更简洁地表述成:认知技能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首先,认知技能目标中包括学习者获得的知识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即智慧技能。其次,动作技能作为与智慧技能相对的维度呈现。因为“学习者若想要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他需要做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即‘用心想’和‘动手做’的合一。”[7]这里的动作技能不仅是外化的行为表现,更是内化的心理动作表征,任何综合性学习都离不开动作技能。最后,情感目标中包括学习者的态度和价值观,情感会影响学习者认知技能与动作技能的达成,这一点与“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第三维是一致的,只是在表述上进行了简化。然而,用认知技能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来表述教学目标并不意味着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我们承认过程与方法体现在与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和情感的联系中,只是不提倡将它作为独立的维度呈现。因为如果把过程作为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呈现,便极易产生前文所提到的误区,把过程作为结果,把过程看作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如此进一步厘清“三维教学目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目标表述的交叉重叠现象。

3.准确表述“三维教学目标”

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表述含糊宽泛这一问题,我们提出如下两点建议:一是借鉴“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的目标陈述方式[8]。其中,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估的,目标陈述中应体现行为条件和学生的表现程度。例如: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条件),学生(主体)能够用自己的话陈述(行为动词、表现程度)他人的主要观点。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可以省略行为主体和行为条件,前提是不会引起误解和歧义。二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每一个维度都进一步细化。正是由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每一维都没有亚层级,才导致目标含义不确切,无法测量与评价。众所周知,布卢姆及其后人修订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每个维度之下都有若干的亚层级。另一方面,安德森等人对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进行修订时还增加了名词维度,即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元认知知识。知识维度的增加更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把握和评估,因为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处于同样的掌握程度也会因为知识类型的不同而存有差异。这无疑使教学评价更全面,更便于教师操作检查。因此,有学者倡导:我们应该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指导下,重新建构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并且主张这种新建构的理论应该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各类别的描述应该是可观察的和可测量的”;“目标分类必须系统化结构化,要保持分类的逻辑一致性”[9]。“三维教学目标”应该在可测量性与逻辑性上进一步完善,从而达到与学习、教学和评估的有效适配。

参考文献

[1] 查有梁.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EB/OL].传播学论坛,2006-12-29.

[2] 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EB/OL].中国教育先锋网http:///,2009-03-31.

[3] 朱彩兰,李艺.基于双重属性的“过程与方法”解读及三维目标描述建议.课程·教材·教法,2012(11).

[4] 中教网—教案[EB/OL].http:///Jxal/Xxlnjywja/.

[5] 中教网—教案[EB/OL].http:///Jxal/XXSnjsxja/.

[6] 韩国海.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反思.中国教育学刊,2008(7).

[7] 盛群力,马兰,褚献华.界定三维教学目标之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10(2).

三维目标论文第8篇

一、所做的工作

1、实施《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机整合三维目标进行有效教学》的小专题研究。

2、以小专题为平台,进行集体备课、课堂研修,最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问题,形成调查报告,最终确立区级课题三年内研究的子课题。

3、通过网络学习、讨论研修、理论培训,增强理论知识。

4、对课题研究进行明确分工。

二|、具体实施及取得的初步经验。

(一)学习教研计划和区级课题方案,使教师和领导能得以重视,并进行明确分工。

1、领导机构:

组长:曹x

副组长:苏x 马x

成员:冯x 朱x

负责:

(1)安排人员分工,联络指导教师。

(2)深入课堂听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协调各项研究工作。

2、研究机构:

组长:苏x 马x

副组长: 冯x 朱x

负责:

(1) 设计总体计划、研究方案。

(2)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研究数据,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指导、

参与研究教师: 王x 杨x 马x 陈x 李x 田x 马x 马x

负责:参与教学实践,写出活动方案,活动反思,个案分析,研究论文、阶段性总结

3、人员分工:

苏x:(教务主任) 主要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长期方案的把握以及理论指导、方案的审定、修改,文字资料的上传。

马x(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阶段性研究内容、结题报告的撰写、负责课题研究活动的组织开展、检查研究教师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情况。

冯x:视频资料上传、撰写教研简讯、关注教研动态。、

朱x:负责课题研究活动记录、(学生篇)三维目标调查问卷及书写调查报告,收集与整理课题组阶段性小结

田x:负责课题研究(教师篇)三维目标调查问卷及书写调查报告,收集与整理课题组阶段性小结

马x、杨x、李x:负责三个年级专题教研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及各年级专题的阶段性总结报告。

王x、马x、陈x:承担研究课及收集整理各年级成功落实三维目标的个案集。、课例。

马x:文字资料的打印和装订。

(二)调查问卷 找出原因

调查我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现状,以问卷、访谈、听课、研讨会等形式对老师进行三维目标落实的情况调查,通过问卷、访谈、听课、座谈会、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对现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材对落实三维目标诸方面影响的成因。在教育教学中只有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的,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反思当前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大量三维目标离散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1、三个维度的目标顾此失彼:过多追求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过早开展形式多样的非语文活动,忽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三个维度的目标南辕北辙:过程与方法目标和知识与能力目标不吻合;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不相符;知识与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一致。

3、三个维度的目标油水分离: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过程的展开、方法的学习分离;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分离;过程的展开、方法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分离。

这次阅读测试不仅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更是考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目标是否到位。我校高年级18个班学生参与测试。现把试卷内容摘录如下:

阅读材料一(教材上的): 美丽的小兴安岭(片断)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1, 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三维目标论文第9篇

根据前文所述,依照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知识面更加全面。所以对培养汉语言文学教师的课程选材、内容等要求更高。

(一)“三维”课程目标须质性提升

不同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目标都有区别,不同的体系会随着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也应当按照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革新。所以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标也应当随之改变。比如,为了达到现阶段对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文学功底等要求,教学专业需要将“三维”课程目标进行全方位的提升。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全新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三维目标”不能有所偏颇;另外,要落实汉语言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言素养,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具有“三维目标”素养的汉语言教师。首先,应当努力提升教师的文学素质与教学能力,从而达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有机统一。在其课程中,中学的汉语言阅读量相对较大,所以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清晰学生文学的思维,从而在知识面与自学能力方面上一个台阶。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达到“三维”课程目标。然而,“三维目标”应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各科教学中,只是不同学科中“三维目标”所体现的比例和层次会有所不同。总的来说,目标是一个方向性指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该全面地把握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结构需匹配汉语言教师专业素养

汉语言的新课程在内容与架构等方面第一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内容和模块课程,甚至在高中有相关的选修课。特别要求了教师不仅需要置身于教学,并且需要研发课程,这就对汉语言文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据前文可知。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复合型的专业素养,拓宽教师的知识面非常重要。这不会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要求。由此可见,要达到上述标准,需要培养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各方面素质,随课程的基本框架进行整合。

(三)课程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

依照高职汉语言文学发展情况对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不断地改进。要结合学生与社会的基本发展背景对教学内容及架构进行系统地处理,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有机统一。不但要针对学生的背景进行改进,而且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课程实施方式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改革,比较突出的是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力增强。这是由于全新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已经将课程实施方案完美地赋予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才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与此同时,凸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中文师范生在课堂中切实感受到师生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现代的师生观和教学观,才能为将来适应和引领汉语言新课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