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态产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08 14:51:18

生态产业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第1篇

(一)我国钢铁工业的资源、能源消耗状况

我国铁矿石需求量巨大,被称为“全球吸铁石”,是世界上铁矿石市场最大的买主。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于铁矿石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虽然国内铁矿石产量很大,但也无法满足需求,进口铁矿石数量连年攀升,进口量占需求量的比重亦逐步提高。1999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占总需求量只有28%左右;而到了2008年,进口铁矿石已经达到44414万吨,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最大铁矿石进口国。我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占到总能源消耗的70%以上,钢铁是耗煤大户,煤占总燃料消耗的80%左右。2005年我国钢铁工业消耗能源折合为标煤19453.07万吨,到2010年就增长到26036万吨标煤,增长了将近34个百分点。新水总耗得到一定控制,2005年消耗新水210712.3万吨,而到2010年消耗175602.5万吨,钢产量从1996年一直保持头把交椅的位置。吨钢综合能耗、吨钢电耗、吨钢耗新水逐年下降,某些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某些指标还有提升的空间。

(二)钢铁工业产生的环境问题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钢铁企业产生的污染可分为三类: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我国钢铁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工业排放总量的6%左右,烟尘占5.5%,粉尘占12.6%;废水的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10.3%,居世界第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占16.7%。钢铁工业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钢铁产业政策也成为我国政府重点关注对象。2005年出台了《钢铁产业政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振兴钢铁产业,2009年颁布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了更好的发展钢铁产业、调整产业生产力布局,2011年出台《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说明了钢铁工业的重要性,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那么,在能源面临枯竭、环境不断恶化、钢铁企业利润不断萎缩的大背景下,如何把生态理念纳入到钢铁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如何从效率、效果两个维度测度企业绩效,如何把企业效率-效果测度结果更为直观的表现出来,以及研究落后企业的最优发展路径,影响钢铁企业生态经济绩效的因素等问题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生态经济绩效理论基础

(一)循环经济理论

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改造大自然创造财富的同时,环境污染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的思想开始出现,20世纪60年代的“宇宙飞船理论”(KennethEwertBoulding,1965,1966)很形象的描述了地球的生态问题;《寂静的春天》(RachelCarson,1962)阐明了生态系统中化学农药的危害性;《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1972)指明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将制约世界经济的发展并导致发展停滞,即所谓的“增长极限”。在这一大背景下,人们开始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把对废弃物的处理从末端转向源头,从节约资源、减少废物产生开始做起,并寻求废弃物资源化的再循环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avidW.Pearce,KerryTurner,1990)正式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以工业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来考虑资源节约、绿色生产、环保设计以及可持续消费等问题,构建“资源使用—产品生产—再资源化”的封闭、循环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二)工业生态学理论

工业生态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以工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为干预实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以降低生产过程废弃物的排放为目的,研究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物质资源从自然领域向生产、消费领域流动过程中的组织、制度、管理、技术等,基于生态理论将工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对比,构建工业系统中的生态分析框架。工业生态学理论就是在尊重生态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人为的方法、方式改变开放的工业系统的运作规律,使之转变成封闭的自循环体系,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报废的产品重新流入生产领域,从而提高系统的可持续性。工业生态学就是把工业体系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类似于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彼此联系的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人类即使永远也达不到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纯粹的封闭式循环,但是可以采取措施、改变习惯、提升技术尽可能的接近“生态系统”。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以复杂科学理论(ComplexityScienceTheory)的视角来看,发展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可持续发展是指各个子系统协调发展,这些子系统一般指资源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人口系统和社会系统。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也应该包括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社会活动要尽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要获得全面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否则,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换来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是以压缩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为代价的。

三、生态经济绩效应用研究综述

(一)传统经济效率研究综述

以亚当•斯密为首的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大生产对提高企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新古典经济学以资源约束和最优配置为前提,将效率定义为追求最优的帕累托状态(Pareto,1896);Kendrick、ZviGriliches认为经济效率可以定义为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乔根生、索洛为首的经济增长学派把效率归结为全要素生产率,用产出增长率与投入增长率的差表示———希克斯中性下索洛剩余;以萨缪尔森、阿瑟•奥肯为代表的近代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是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出越大越好;马克思的《资本论》深入分析了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积累社会财富。PatricialE.Beeson(1989)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以1959到1972年的美国各州制造业数据为依据对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度;Bannistter、Stolp(1995)以墨西哥不同区域为研究对象,测算制造业效率,并得出规模、城市经济与生产效率正相关;SanghoKim(2001)采用SFA方法,通过对韩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来分析技术效率的变动状况;G.H.Jeffersom(1990)分析了中国钢铁工业的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在国内,刘小玄(1998)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的技术非效率的特点并解释其成因;杨霞光(2002)分析了信息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赵国杰、郝清民(2003)基于非充分市场竞争的现实,采用分批次的DEA分析模型,研究我国钢铁企业的规模效率,并分析了规模不经济的原因。

(二)生态经济绩效理论文献综述

最早的“生态绩效”思想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科学委员会最早把该理念引入到经济系统中。80年代,世界自然保护组织(IUCN)在全球保护战略中强调“环境”的重要性,重申了“生态”理念。而正式“生态效率”概念是1990年瑞士经济学家Schaltegger、Sturn首次提出,并将生态效率定义为经济效益与环境破坏程度的比值。1999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公布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即ISO14031。由于不同企业所属地区、内部情况、外部环境等条件均有差异,所以该标准没有具体规定环境评价的具体指标,而是根据一般情况设计了一个更为广泛的“生态绩效指标库”,可为企业构建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国外对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较早,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把有代表性的概念总结如表2所示。这些概念都强调在提供满足人类需求产品的同时,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其中,“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体现经济绩效,资源、能源、环境体现“生态”绩效。

四、生态经济绩效理论模型构建

(一)企业绩效的定义

最初,企业绩效与组织效率密切相连,正如Campbel(l1988)所言“用生产率衡量企业绩效具有现实意义”;Guzzo(1988)指出,这一效率就是投入产出比,它反映了企业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对于测度生产型企业的内部绩效用效率来替代是有道理的,然而,如果把企业外部的一些因素(市场、需求等)考虑进来,效率就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整体绩效。Bredrup(1995)把企业绩效概括为相互联系的三个维度:效率———把输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有效性———对需求的满足程度;发展性———应对变化的适应能力。国内学者也对“绩效”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国家财政部统计评价司把企业绩效定义为一定时期内的企业经营效益和业绩,经济效益可用企业的利润水平、营运水平、偿债能力以及发展潜力来表示。冯丽霞(2002)认为企业绩效可表示为两方面:第一,用结果表示的企业绩效,即在某一时期内由某一具体企业活动而导致的企业产出结果;第二,以过程为导向的企业绩效。

(二)企业绩效评价的演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原始的观察性绩效评价阶段。

这是最早的较为正式的绩效评价,14世纪复式记账的产生,使得账簿可以清楚的记录经济活动的相关情况,企业利益相关者就能够对每项经济活动进行单独评价。由于企业规模较小,监督者通过观察便可以掌握了解企业效益。

2.成本绩效评价。

业革命后,大型生产企业开始出现,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原始的观察性绩效考核不能适应时展要求,成本绩效评价应运而生。其评价指标就是通过统计而得到的企业成本,这里的成本与财务会计里的成本是有很大差异的。

3.财务性绩效评价。

19世纪末,为了适应由工业革命而导致企业生产方式变革,管理方式出现了很大变化,成本管理和经济效益测度提上日程。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所得到的数据判断企业过程业绩,根据企业财务数据评价企业的整体绩效。

4.战略性绩效评价。

20世纪末,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大大改变了市场竞争环境,进而也改变了竞争规则。NeelyA(1999)指出,经济绩效虽然还是企业评价的主要部分,但是仅仅经济利润已不能完全反应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过度偏重于短期利润的提高,往往会使企业降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弥补传统财务指标的不足,Stewart-Stewart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值(EVA)来评价企业绩效,RobertS.Kaplan、DavidP.Norton(1992)提出了著名的平衡计分法对以往方法进行改进。

(三)钢铁产业生态经济绩效理论模型

生态产业论文第2篇

(一)产业化时代,旅游产业聚合发展

在产业化时代,伴随着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民休闲意识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旅游活动,旅游产业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层级化、集聚化的发展趋势。旅游产业以整合互补共赢为导向,以传统旅游产业为核心,旅游文化业、旅游服务业、旅游金融业、旅游信息业等相关旅游产业迅速实现产业集聚,由传统的单维度的旅游链转变为三维度的旅游产业集群,再进化为多维度的旅游产业生态圈。

(二)市场化时代,旅游企业竞争加剧

在市场化时代,旅游产业的发展更依赖于运用市场的“无形的手”来实现旅游资源与旅游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旅游效率。近年来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更多的行业巨头转变投资方向,开始涉足旅游产业。传统旅游企业积极整合优质资源,努力做大做强。同时由于旅游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较低,萌发出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因此,旅游产业生态圈内企业数量迅速增长,伴随着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旅游企业竞争逐渐升温。

(三)大数据时代,旅游技术手段变革

在大数据时代,旅游产业呈现出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开放化的新态势。旅游产业适时把握时展趋势,及时革新技术手段,运用海量的数据、创新的理念、智能的手段、发达的技术和开阔的平台创新发展旅游产业。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库和先进的技术,整合数据资源,大力开拓线上旅游市场。因此,旅游产业生态圈内形成了新型的信息链、技术链、网络链。

二、旅游产业生态圈层次架构模型

生态圈由生物环境与生态环境构成,其中生物环境包括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生态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3]。在构建旅游产业生态圈模型前,首先从整体框架上考虑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层次架构图。如图1所示,在旅游产业生态圈中,存在着各种要素且要素间联系复杂。本文所建立的层次架构图分别从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生态结构和旅游产业生态链三者的相互关系来考虑。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生态结构和旅游产业生态链三者密切联系,层层递进,存在着“共生共享共融共赢”的关系。从三个圈层来看,内圈的旅游产业生态链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核心,决定了旅游产业的竞争力的大小,也是旅游产业生态圈不同于其他产业生态圈的独特之处;中间圈层的旅游产业生态结构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各类企业组成,且在其内部形成上下游的关系,决定了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内部关系,旅游产业生态结构包含旅游相关企业、旅游行业,反映了旅游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外圈的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生态结构和旅游产业生态链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的结构与发展水平。从时间结构上看,外圈层基础性条件的影响是长期的,内圈层核心性影响是短期直接影响的要素。图1旅游产业生态圈层次架构模型从旅游产业生态链层次来看,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消费者即为旅游者。围绕着旅游者形成了传统旅游产业链,即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以满足旅游者不同的需要。这一层旅游产业链内的旅游企业主要是与旅游产业直接相关的企业,它们是生产者的第一层企业。旅游产业生态链上的企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通过培育、完善和延伸旅游产业生态链上现有各大节点,进而形成上下游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状态。从旅游产业生态结构层次来看,这部分包括旅游相关企业和旅游行业。旅游相关企业是旅游产业生态圈内生产者的第二层,生产出与旅游相关的产品与服务,企业间存在着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内部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旅游行业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分解者,它们用于监管、控制、协调、调节旅游产业生态圈,使得旅游产业生态圈能够协调稳定的发展。从旅游产业生态环境层次来看,这部分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在开放的旅游市场中,经济环境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的程度,政治环境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社会环境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力,生态环境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是关系到旅游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因此,必须创建一个良好有序的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为旅游产业生态圈内部的平衡发展提供一个科学合理良性有效发展的基础环境。

三、旅游产业生态圈体系模型构建

在旅游产业生态圈科学合理有效的旅游产业生态圈层次架构模型构建的基础上,本文从旅游产业的独特性、专业性、创新性、融合性出发,构建出旅游产业生态圈模型,以期更精准的反映旅游产业生态圈。如图2所示。

(一)旅游产业生态圈体系模型特性分析

从整体上看,笔者试图用旅游产业生态圈体系模型来全面解释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生产、消费、运作和循环的过程,以期更为直观的再现旅游产业生态圈的运行模式。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特性包括稳定性、调节性和开放性。

1、稳定性

旅游产业生态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旅游产业生态结构,内部企业能够实现有效的自给自足,上下游企业配合运作良好,既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又有合作共赢的合作模式。围绕着以食住行游购娱为中心的产业链,产业链条完整,各节点企业分工明确,实现了合理精准的市场细分,进而形成了环环紧扣的旅游产业链;旅游相关企业延伸出多类与旅游间接相关的企业,它们为旅游直接相关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服务,通过产业集聚形成类型多样的旅游产业集群。

2、调节性

旅游产业生态圈的调节性主要由分解者来体现。旅游行业机构作为分解者,同时也扮演着监管旅游产业生态圈的重要角色。一方面,通过旅游协会、旅游学会、旅游院校、旅游研究院、政府部门等中介机构,适时的制定相应的行业规则,协调旅游产业生物圈的内部关系,净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发展氛围;另一方面,依赖于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发展效益好、成长性强的旅游企业,淘汰效益差、成长性弱的旅游企业,进而保障了旅游产业生态圈的顺利运行。

3、开放性

旅游产业生态圈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它在稳定运行的过程中为中小微型企业留有进入、成长和退出的空间。随着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之后,旅游产业的地位逐步上升,旅游市场逐渐扩张,因此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开放性为中小微型企业的进入、成长和退出提供了一种可行性[4]。同时,旅游产业的灵活性使之受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

(二)旅游产业生态圈体系模型要素分析

具体而言,旅游产业生态圈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旅游产业生态圈产生的物质和能量源[5],第二部分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生产者,第三部分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消费群体,第四部分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分解者,第五部分是旅游产业生态圈赖以生存的产业环境。

1、物质和能量源

旅游产业生态圈产生的物质和能量源是资金、信息、人才、政策和技术,它们相当于自然界的阳光和水,是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根源所在,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它们为旅游产业生态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不竭动力,使旅游产业生态圈得以存在和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资金、信息、人才和技术都是通过旅游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政策为之辅助。

2、生产者

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生产者是旅游企业,它们相当于自然界的生产者。它们作为旅游产业生态圈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制造者和提供者,为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旅游产业生态圈模型中,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直接企业围绕旅游资源构成了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第一层生产者。它们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了旅游者最基本的旅游需求。旅游文化、旅游金融、旅游信息、旅游城建、旅游物流、旅游教育、旅游地产等旅游相关企业构成了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第二层生产者,它们提供了更为复杂、更为专业、更为人性化的旅游产品,为旅游者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产品。同时,作为生产者的第二层的旅游相关企业,同时也服务于第一层的生产者,为第一层的生产者提供了相关的服务,使第一层的生产者茁壮成长,做大做强。

3、消费者

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消费者即旅游者。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特殊之处在于人作为一切活动的主体,贯穿着整个旅游产业生态圈。消费者既消费了旅游产品和服务,又反作用于旅游产业。它既可能成为旅游产业的人力资源,也有可能参与到旅游产业内部企业中,有可能加入旅游行业机构发挥好监管作用,还可能单纯的作为一名消费者。因此,消费者是整个旅游产业生态圈最为关键和最为活跃的因素。

4、分解者

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分解者即旅游行业机构。旅游行业机构存在的目的即监督和完善旅游产业生态圈,强化旅游产业生态圈内部的沟通与协作,实现行业自律,保护旅游者的权益,同时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同时,旅游产业生态圈可能帮助淘汰掉落后的企业,帮助中型企业成长,大型企业的重组等。

5、生态环境

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生态环境即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任何生态系统都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生态环境是至关重要的部分。经济环境指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它决定了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宏观基础;政治环境是旅游产业生态圈运行和发展所依托的政策和制度,包括旅游法律法规等;社会环境是旅游产业生态圈运行的精神文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环境即狭义的环境,指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最根本的生态环境,包括山河湖泊、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

(三)旅游产业生态圈模型相互关系

旅游产业生态圈内物质和能量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旅游产业圈的物质和能量源是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的基础,生产者是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的核心,消费者是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的目的,分解者是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生态圈存在的条件。旅游产业生态圈内既有内部循环又有外部流动,内部循环即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发展食住行游购娱产业链,延伸多种旅游相关企业,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外部流动即生产要素以资金、技术、信息、政策和人才的方式进入旅游产业生态圈,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受到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创新

为创新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策略,转变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方式,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圈转型升级,发挥旅游产业生态圈的集聚效应,将从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构建管理体系和优化发展环境四大方面进行管理创新。

(一)整合资源,完善旅游产业生态圈核心链条

完善旅游产业生态圈核心链条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形成直接面向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产业链。这六大旅游企业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然而旅游产业生态圈内的核心链条仍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还需要整合资源以获取更大的旅游市场发展空间。一方面,平衡旅游产业生态圈核心链条各大节点,扶持相对较弱的旅游娱乐和旅游购物;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旅游产业生态圈核心企业内涵,实现节点旅游企业的主题化、品牌化、个性化和专业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创新业态,打造旅游产业生态圈产业集群

打造旅游产业生态圈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创新的重中之重,通过创新旅游产业新业态,旅游业可与多种产业开展深度的融合,形成旅游相关企业。旅游业与农业产业融合即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业与工业产业融合即发展工业体验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业与文化业产业融合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业与房地产业产业融合即发展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产业集群;旅游业与金融业产业融合即合理实现旅游资本运作,创新旅游投融资方式;旅游业与信息业产业融合即发展智慧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业与物流业产业融合即建立旅游物流产业园区等。

(三)强化监管,构建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体系

构建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体系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创新的必要前提,通过发挥中介机构的分解者作用,强化监管功能。围绕着旅游资源,旅游产业生态圈直接企业和间接企业建立内部企业管理系统,旅游产业生态圈行业机构建立行业监管系统。旅游协会、旅游学会、旅游院校、旅游研究院、政府部门各司其职,旅游协会和旅游学会制定行业管理标准、旅游行业守则和旅游行业道德体系,旅游研究院和旅游院校为旅游产业生态系统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而政府部门则保障旅游中介机构的监管得以顺利的实行。

(四)统筹兼顾,优化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环境

生态产业论文第3篇

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文化科技一体化”是当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显著特征。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是一种血脉相依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节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而文化产业就是新的增长点之一。我国近年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元素的支撑,方能产生巨大的市场效应。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繁荣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因此,当前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政产学研用等各部门各主体联合起来,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文化科技发展的支持与引导,加强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研究与机制体制创新,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文化与科技进一步融合、提升文化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为目标的文化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研究,可有助于提升该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效促进该区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升它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竞争力。可以深入认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展规律,丰富生态型经济区的区域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相关理论,拓展生态型经济区和我国中部地区各省份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实践视域。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在的江西省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文化出口增速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2位,这标志着江西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出铿锵一步。2012年,江西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400亿元,达1460.25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3.4%;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407.3亿元,按同口径和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1%,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个百分点。同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吸纳就业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特点鲜明,文化产品制造业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各地区文化产业均保持了较快增长,呈现出均衡发态势。但是,在充分肯定江西省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问题与差距:文化产业经济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服务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低,文化消费水平不高;产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行业影响力不强等等。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3.1以项目促进科技发展。

全省投资规模上千万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有近50个,上亿元的项目有近20个。这些重点项目,大部分分布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而且促进了产业内的科技创新。

3.2以园区促进科技发展。

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加快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集群的建设,正在培育或已经培育了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产业园区或示范基地将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科技发展与创新的中坚力量,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

3.3以市场促进科技发展。

经过多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形成门类较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文化市场不断发展。成熟的市场将促使文化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就是与时俱进,加强科技创新和不断发展新技术应用。

3.4以人才促进科技发展。

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为促进科技发展与创新,江西省正加快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开展高校与企业间合作的尝试,这标志着江西省文化创意产业开始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南昌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高校均坐落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形成了由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构成的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优秀的人才进入企业,并最终投入市场,必将对科技创新提供强大动力。

3.5以改革促进科技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体制改革正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由试点向面上推开,大力推进出版发行体制、文艺院团体制、新闻媒体和电影体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方面的改革,不断增强活力壮大实力,不断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随着改革的步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日趋旺盛。

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支撑文化产业保持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势头,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4.1艺术创新能力差。

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低的一个直接原因,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文化产业链尚未形成。在新兴文化产业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主研发的软件及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动漫网游等文化产品很少,在产业链的上游缺乏竞争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跨越传统媒介的新兴文化艺术样式不多,传统文化形式与数码、网络、电信、制造、中介、营销等领域的渗透力不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艺术创新能力不仅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我国的先进地区,原创能力薄弱,竞争力必然低下。以动漫行业为例,杭州市2010年原创动漫作品生产量达到3万分钟;而江西全省到目前为止长篇原创动画仅生产出一部《十万个为什么》,艺术创作能力的差距可见一斑。

4.2企业创新能力散。

现代文化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过低,主要是低在企业规模偏小,尚未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的优势互补的集群发展态势。企业创新能力分散的现象特别突出,例如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业的创新,仍以大量小作坊式生产方式为主;动漫行业的创作与创新,以十多家动漫公司和工作室分散经营为主,未能形成合力,更缺乏龙头领军企业。现代文化产业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它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知识密集型、能产生高附加值的产业。产业集中度高,才有利于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实现。

4.3技术创新能力低。

造成该问题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主要得益于文化旅游等传统文化产业,科技含量偏低,而高科技文化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二是文化品牌产品的延伸和多元化开发不够,文学、影视、广播、舞台艺术等不同文艺形式之间的互动不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虽然拥有一批文化品牌,但还未能有效利用高科技力量,还没达到自身品牌的多元化商业开发。由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发展速度落后于发达地区。

4.4创新队伍人才缺。

现代文化产业的科技发展与创新,需要技术和艺术两条腿迈进,而技术和艺术的载体是人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不仅缺技术人才和艺术人才,而且缺管理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缺乏高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与人才引进方式。这明显制约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

4.5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少。

科技发展与创新是以资金为后盾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明显缺乏资金的支撑。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和各有关部门对文化的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大都重点投到了文化旅游等传统文化产业,很少有资本进入现代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在现代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方面投入更少。对于现代文化产业及其科技创新,江西省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不够,社会资本参与度低。为现代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融资支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

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完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完善,应分别围绕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优化、文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科技项目引领带动作用发挥和文化科技专业人才队伍汇聚等五个方面展开:

5.1优化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鄱阳湖经济区内各级政府应制定适合当地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积极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法规建设。深化文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体制创新,积极探索跨部门、跨地区合作新机制;建立统一的文化科技指标评价体系,客观评价文化科技发展速度、水平、潜力和效益;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文化科技创新服务保障的各项政策,保证各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坚决打击盗版行为,肃清盗版市场,统一稽查,管理文化市场。

5.2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依托南昌、景德镇、九江、赣州、萍乡、抚州六市文化及创意产业基地,着力构建共青城影视基地、南昌市综合型创意产业基地及传统书画艺术基地、景德镇陶瓷艺术创意基地、抚州传统工艺基地。依托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干线,培育和壮大沿京九、浙赣、昌九、沿江、环鄱阳湖为主轴的生产力布局,构建全区点线面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综合现代文化产业空间格局。从而带动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产业集群,优化文化产业结构。规划一批带动性强的文化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上市,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创立自主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各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资源聚集优势,搭建公共技术服务支撑平台,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实现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要素深度互动、有效衔接。

5.3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创意产业发展也应该走与日本相似的路径———注重产业和文化的结合,但现阶段更应注重产业发展。选择富含江西元素、积累规模效应、充满科技含量、具备发展潜质的五大行业———出版、旅游、动漫、陶瓷艺术品业、软件及服务外包业,作为科技创新重点关注和重点扶持的行业,形成区域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关联产品、衍生产品的商业化开发,通过产业链延伸,带动高端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尽快形成产业链条长、集中度高、专业化水平高、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集群:红色及军事教育文化产业群、动漫游戏产业群、戏曲文化产业群、宗教文化产业群、陶瓷艺术品文化产业群、中医药文化产业群、客家文化产业群、休闲文化产业群。

5.4发挥科技项目引领带动作用。

经济工作要强调抓项目,文化科技建设同样要十分注重抓好项目。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抓项目要有龙头,为统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科技项目,须建立省级重点文化科技项目库。并将这些重点文化科技项目纳入中国文化产业网项目库。同时对入库项目通过各类媒体、文博会、招商会等形式统一对外进行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并优先给予产业政策扶持。继续积极推进江西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江西慧谷、红谷创意产业园”、“泰豪动漫产业园”、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基地等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精心实施文化科技招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继续利用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这个重要平台,积极开展文化科技招商引资活动。

5.5汇聚文化科技专业人才队伍。

生态产业论文第4篇

一、依靠高新技术创建绿色生态产业链

鲁北企业集团的前身是一家小硫酸厂,1977年8月创建。当时,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扎根盐碱荒滩,以创建之时的40万元试验经费,承担了国家“六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并取得成功,填补了国家空白。他们又依托此项技术成果,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这套装置对我国化学工业是一个重大贡献。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使上一道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了高效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生态产业链条。这既破解了磷复肥工业排放的废渣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世界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生产的新的原料路线,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一线性模式,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1997年5月,在第72次国家香山科学会议上,鲁北的绿色产业链被科学家确认为我国独有的零排放技术、绿色环境技术。

鲁北企业集团生产的主要产品,无论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溴素、磷铵,还是一般的硫酸、水泥,都是用途广泛的成熟产品,其创新之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鲁北集团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发展是相统一的,制定了“开发环保科技产业,综合利用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称之为绿色文明战略),把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战略决策的首要因素,并使之成为企业乃至职工的自觉行为。在创建石膏制酸技术生态产业链之后,以发展海洋化工为目标,该集团又完成了海水“一水多用”生态产业链的创建,使海水在蒸发、净化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分布调节,实现了“海水取宝,滴水不漏”。

鲁北企业集团石膏制酸联产水泥和海水“一水多用”这两大生态产业技术的成功实施,也昭示了一种新的资源观念和环保观念,即人类对自然资源可以进行重复多次的利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构成一个多次生成过程。这种既能多次重复利用资源又能保护环境的高科技绿色产业,将使我国传统化工产业完成由“夕阳工业”到“生态工业”的革命性转变。对于生态工业园,中国工程院陆钟武、金涌院士在2000年11月“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中是这样评述的:工业生产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达标排放;第二个层次是零排放或微排放,在正常运行中企业所有废物都能循环利用,对外没有污染,假如出现事故,还是有污染;第三个层次是源头治理,开发新的清洁工艺,把污染消灭在源头;第四个层次是生态化工,不仅生产过程无污染,而且产品也没有污染,要求产品本身生命周期是安全的;第五个层次是生态工业园,对地区所有企业统一规划,使一个厂的废物成为另一个厂的原料,整个地区的物流、能流甚至知识流全部闭合运行。生态工业园是一个或多个绿色产业链构成的理想工业系统,是未来的工业经济发展方向。鲁北化工走的正是绿色生态之路,符合生态工业概念,因而被誉为生态工业园。

二、加强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鲁北企业集团起步于科研,腾飞于科技产业化,对于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不仅仅存在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同样能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为提高企业的科技实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鲁北集团先后创建了部级技术开发中心、化工建材设计院、绿色化学研究院和高新技术攻关部以及与之相配套的6个中试基地。集团以自己的科研机构和实力为依托,注重技术创新和经济实效,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产业化体系,使自主开发的5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全部实现了产业化。鲁北企业集团还对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把单纯的科技开发转化为全方位的科技经营管理,把市场风险机制引入技术开发中,把技术开发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

在企业技术创新进程中,鲁北企业集团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从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层面,实行全过程创新,并在创新中突出了七个结合:一是技术创新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走势,着眼企业实际,自主确定选题,研究一代、试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二是技术创新与环保紧密结合,凡不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有害技术,一律不列入研发课题。三是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紧密结合,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工艺、设备、产品的创新。四是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立足社会需要,使成果在市场中更新发展、升级换代。五是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紧密结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同中国工程院等30多家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科技联盟,提高了自身技术开发和管理水平。六是科技投入与优化管理紧密结合,确定技术创新目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1988年至今,共投入科技开发经费8.74亿元。七是技术创新与人才队伍培养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培养形成了基础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评价推广、工程设计开发、工程承包施工等5支技术人才队伍。

鲁北企业集团边科研边形成产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使技术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从而使集团在磷复肥、石膏制酸、海洋化工、建筑建

材等领域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支柱产业,创建了具备自己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产业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快速增长。

三、高素质的企业干部队伍是鲁北生态工业园创建并发展的关键

鲁北企业集团位于我国渤海南岸的盐碱滩上,外部环境条件十分艰苦,为什么代表工业生产发展方向的生态工业园能够在这里创建并获得发展?关键在于集团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能够带领广大职工,实施科技创新,推动企业不断壮大发展。与一般产业不同,高科技生态工业的工艺创新是和企业的发展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往往工艺创新的过程就是企业发展的过程。因此,这类企业的创立和管理需要企业家具备两方面的才能,一是科研和技术创新才能,二是企业管理才能。所谓科研和技术创新才能,不仅仅是要求企业家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水平,同时还要能形成工艺创新的独特思路。以鲁北集团产业创新为例,从磷石膏中提炼硫酸,这一研究国外搞了70多年没有成功。二十几年前,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几百次的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为独特的工艺流程,即用提炼出的硫酸再次返回生产目前国内市场需求很大但仍然主要依赖进口的高效复合肥磷铵,并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硫酸尾气和废煤渣分别制成化学制剂和水泥。这种设计本身就体现着一种更高层次、更宏观、更科学的管理思想,即通过科学的工艺流程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产品和更高的效益,同时,不仅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信念是人生支柱,责任是人生动力,奋斗是人生幸福,奉献是人生价值。”这已成为鲁北创业者们生活和事业的座右铭。在鲁北企业集团创业与发展的历程中,鲁北人培育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企业精神,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奉献人类”的企业文化,培养了一批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十杰青年冯久田为代表的思想解放、德才兼备、既具有现代管理能力又有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跨世纪人才队伍。企业领导人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成为鲁北生态工业园创建并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的几点启示

1.生态产业技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代表了工业的发展方向。鲁北集团发展生态产业的实践表明,依靠生态产业技术开发新能源,将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有机统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主要标志为:一是传统产业的整合和生产技术的转向。扬弃传统工业,实施清洁生产,从一切现有的有害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向源头治理、清洁生产、无公害技术转变。二是经济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经济观念和行为方式由单纯的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和生态双重目标转变。三是自然观、环境观的转变。新的自然观、环境观以人类生存与发展、自然资源的反复综合利用为价值取向,把人类的精神文明提高到新的水平。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态科技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产业技术将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生态产业论文第5篇

(一)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第一,生态文化建设基础明显加强。近年来,广西抓住国家重视林业建设的重要时机,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为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网站资料,2011年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累计完成造林总面积3亿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5%,全区有梧州、南宁、柳州3个市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桂林、钦州二市荣获“2011年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称号,123个县达到自治区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建立52处森林公园(其中部级森林公园20处,自治区级森林公园26处),2处湿地公园。第二,生态文化精品工程持续涌现。广西形成了一批以资源八角寨、龙胜温泉、贺州姑婆山、金秀大瑶山、上思十万大山、南宁良凤江、百色大王岭、靖西通灵大峡谷和龙虎山、大明山、猫儿山等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文化工程。这些特色精品工程的形成,为推动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建设形式丰富多彩。近年来,广西区党委、政府先后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建设林业强区的重大决定,着力打造西江千里绿色走廊和北部湾绿色生态屏障,投资1.5亿元建设“桂粤港澳青少年西江千里绿色走廊”;2011年自治区绿化委员会、林业厅在全区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县城”、“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通道”、“森林单位园区”、“森林街道”和“森林校园”创建评选活动;全区有浦北县北通镇清湖村、梧州藤县道家村、田阳县百育镇九合村等8个村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荣誉称号;巴马瑶族自治县、灌阳县、平乐县等7个县被列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范围。第四,生态文化产业蓬勃兴起。广西培育了一批如南宁大明山国际山地养生旅游节等独具特色的现代演艺、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紧紧依托当地林业资源,举办各类生态文化节会,发展壮大节会产业,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打造了一批如广西金秀“世界瑶都生态养生文化节”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弘扬生态文化的知名品牌,传统生态文化产业的优势十分明显。

(二)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广西生态文化建设起步晚、基础薄,标准不明晰、体系不完善,因而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多为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生态文化产业建设认识还不够。在广西许多地方,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刚刚起步,一些领导对生态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中发挥的引领作用认识不足,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支持力度也不大,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第二,生态文化产业建设投入不足。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建设战线长、领域广、内容多,既有宏观管理的内容,也有基础建设的内容,还有思想意识的内容,一些地方虽然加大了对生态文化产业的投入,但规模都很有限,严重制约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向纵深发展。第三,载体建设力度不够。由于广西缺乏对生态文化产业载体的明确定位,对于自然人文景观是否能够建设成为生态文化载体的判定和载体所应具有的标准的衡量还不够成熟,森林、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知识教育基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生态文化展览馆、生态民族风情园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增建和扩建。第四,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亟待提升。广西的生态文化产业从整体上讲,还存在规模小、结构单一、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大多数生态文化企业只重眼前利益,生产的产品都是简单的外在加工,对潜在的文化价值开发不够。

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原则和重点

(一)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原则。应科学规划生态文化产业布局,大力促进生态和谐。依托资源是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挖掘潜力是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突出特色是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魅力,注重效益是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城乡一体是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3]。

(二)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在广西生态文化建设中,应不断提高生态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充分挖掘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的发展潜力,增强生态文化产业的活力;积极发展森林、湿地生态旅游和木竹雕、竹藤、生态影视等特色生态文化产业,提升生态文化产业竞争力,满足人们生态文化消费需求。广西应坚持以森林旅游、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等产业发展为重点,将森林旅游业培育成为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先导。可持续发展观为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在政治上,它倡导公民的广泛参与和民主决策,要求从人的需要出发,消除落后与贫困,健全法律制度,实现社会稳定;在经济上,它要求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产品质量而不是数量作为评价经济发展的标准;在发展理念上,既强调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4]。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先导,着力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这是实现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宏观管理。加快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财政等手段,建立有利于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保障可持续发展。首先,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生态文化产业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奋斗目标和保障措施等内容,指导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建设科学发展;其次,组织编制《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建设规划》,争取把生态文化产业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计划,并研究制定有关管理办法,确保其有目标、有计划、有制度、分阶段实施;最后,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将生态文化产业建设纳入各单位、各级领导工作年度考核内容中,增强各级党政领导抓生态文化产业建设的自觉性。

(三)加大对生态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构筑生态文化宣传体系。生态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是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和精神的重要阵地,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应加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生态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生态文化的宣传是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受益面广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生态文化产业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今后,广西政府应围绕“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的全面实施,大力宣传森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野生动物文化、湿地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构筑生态文化宣传体系。

生态产业论文第6篇

尽管目前生态化这一概念使用频率较高,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学者对生态化的研究也各有侧重,但对于生态化的内涵说解有一个共同特性,即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生态化”作为一种思想要求首先是“生态”,即旅游业发展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循环的客观规律;其次是“化”,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的过程,即生态化旅游是一个向生态化转变的过程。综上所述,本文从广义角度研究旅游业生态化,将旅游业生态化界定为:将生态思想引入旅游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理论等相关理论,在市场机制、法规机制、政府公共服务机制作用下,通过相关载体(旅游消费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地政府)实现旅游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相统一与最优化的过程。旅游业生态化要求旅游业正确处理“三重效益”的关系,引导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改变旅游业外部不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增强旅游业载体的生态责任,完善相应奖励约束机制,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二、旅游业非生态性现状分析

从旅游业发展主体来看,旅游业生态化的主要载体涉及旅游消费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旅游地政府等。旅游业非生态性是指旅游业未按旅游业生态化含义发展而出现的问题与现象。

(一)旅游消费者

旅游消费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或单位。旅游消费者是旅游需求的主体,旅游需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目前旅游需求的非生态性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主要体现为旅游消费者在流动和暂时停留的过程中表现出诸多问题:大量人口的涌入带来拥挤、混乱;人的破坏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大量人口的践踏使土质变坏;大量人口的暂时停留带来超出以往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消耗和能源的使用;人群的集中带来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以及废弃物污染等。以上是旅游消费者带来的旅游环境污染较之一般污染源所具有的特殊性。

(二)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

旅游企业是指能够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有形的空间设备、资源和无形的服务效用为手段,在旅游消费服务领域中进行独立经营核算的经济单位。旅游企业是旅游业的微观基础,是保证旅游需求得以实现的主要环节,是旅游业生态化的重要着力点。旅游目的地是一个为消费者提供完整体验旅游产品的综合体。旅游企业与旅游目的地的非生态性主要表现为:

(1)水污染。如旅游餐饮和饭店等污水和固体垃圾处理不当,可造成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污染。

(2)空气污染。如海南岛内燃机车辆排放物等。

(3)噪音污染。如旅游交通运输产生的噪音污染。

(4)视觉污染。如规划拙劣的旅游布局,人造景观趋同,“某某”到此一游等。

(5)土地浪费。如不恰当的规划、旅游设施选址、旅游景点布局以及对旅游景点及设施的管理不力引起的土地使用问题。

(6)旅游生态环境超载。即目的地的旅游人数严重超过旅游目的地生态承载能力。

(7)错位和过度开发。如张家界武陵源景区1999年收到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黄牌”警告,其原因就是武陵源核心景区严重的商业化、城镇化和人工化。

(三)旅游地政府

旅游地政府的态度和导向作用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境保障,将引导旅游业向着有利于旅游地的“三重效益”方向发展。旅游地政府既可以通过旅游组织直接介入,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间接施加影响。但是,当这种引导缺失或执行不利时,旅游地政府的非生态性就表现出来:(1)旅游经济成绩与地方官员的政绩挂钩,导致一些官员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上重开发、轻保护,强调接待游客数量和经济收入,而忽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本质职责。(2)相关法律与法规不健全,对非生态化行为约束力差。

三、旅游业非生态性原因分析

(一)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不足

一方面,尽管旅游消费者对生态旅游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但其旅游消费观念和习惯尚未完全改变,属于未体现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下的非生态行为。要扭转旅游消费者存在的非生态消费观念和习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大多数旅游企业和目的地对生态化理解不够。如部分旅游企业和目的地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来出售一般旅游产品或非生态旅游产品,出现“非生态旅游地的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地的非生态旅游”现象。

(二)经济利益驱使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旅游经济目标成为压倒一切的主要目标。这就促使旅游业的环境保护功能、文化功能等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导致缺乏统一规划的为生态而生态的旅游产品涌现,如许多地区原本古朴的文化和民俗风情变得过度商业化。另外,还会导致部分地区政府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采取放任态度,忽略项目本身对地区、环境和其他社会要素的影响,忽视对开发商的必要约束。行业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对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外汇收入等众多经济指标进行统计,指标的设立与评比无疑都表现出行业主管部门对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视。部分旅游企业和目的地从目前的经营状态向生态化转变的成本较高,收益又十分有限也是导致其非生态化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政府部门监管存在问题

第一,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旅游领域的多头管理与其他行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部分地区政府争夺旅游业创收单位的控制权和管理权,对无利可图之事各部门互相推诿(如污水处理)。这种多头管理直接导致政府对旅游业监管效率低下。第二,由于各旅游目的地的多样性,对于旅游容量和环境监测标准难以界定,进而对旅游超载等破坏生态的旅游活动难以监管。第三,“救火式”监管,“运动式”专项整治,管得了一时,治不了一世。第四,政府部门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这直接导致旅游企业和目的地生态化建设动力不足,加上其破坏生态环境式经营方式收益高,违约成本低,更加不会积极主动进行生态化建设。第五,法律缺失。对部分违法行为难以制约,如环境污染责任追究的诉讼制度存在缺失与局限。

(四)生态责任缺失

生态责任的基本内涵包括生态治理的义务或职责,以及对没有切实履行生态保护与发展职责的相关责任主体实行严格问责制,要求其承担相应后果。生态责任反映了旅游业对自然的责任关系,它是旅游业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的特定责任。这种责任缺失使得旅游业的负外部性和公地悲剧难以改善。

四、生态化导向的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基于旅游业发展的非生态性和旅游外部环境的压力,旅游业要实现三重效益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旅游产业生态化,从而实现生态化导向的旅游产业转型。

(一)旅游消费者生态化

从生态化的角度阐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旅游消费者生态化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旅游消费者对生态旅游产品的消费。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严峻,人们对于生态的重视也与日俱增。同时,人们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种需要”,即生态需要。生态需要,就是人类为了获得维持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等方面的最大福利而产生的对生态产品的需要。即旅游消费者逐渐由传统的旅游消费向生态型的旅游消费过度,如生态旅游消费。二是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是生态的,即主张“更少”、“更好”的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更少”就是够用就行,能少消费就绝不多消费。“更好”就是消费的旅游产品要尽量绿色化,用起来舒适方便,对人健康有益,对环境危害少。如采用低碳旅游出行的方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分类投放废弃物,自觉保护景区环境等。三是旅游消费者责任消费,即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双向责任问题。旅游消费者应承担对自己、对社会、对环境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

(二)旅游企业生态化

旅游企业生态化是指转变现有旅游经济系统的结构和要素利用方式,通过综合运用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等手段最大限度提高旅游经济系统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降低旅游经济系统运行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向实现“三个效益”相统一与最优化的最终目标迈进的过程。旅游企业生态化涉及旅游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三个方面。

1.旅游企业生产生态化

旅游企业生产生态化包括旅游企业清洁生产、循环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明确规定清洁生产含义,并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必须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同时还要求企业不仅要以提供人及其社会所需的优质物质产品为直接目的,而且还要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无污染的处理,以达到污染物的“零排放”或使排放保持在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净化的范围内。如旅游企业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品。开展绿色服务,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快餐盒以及客房一次性牙刷、剃须刀等用品。循环生产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环境无害化技术、资源回收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为载体,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这种生产方式既可以在企业内部实行,也可以在企业间推广,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互补,形成企业群落生态化。如利用餐厨废弃物生产沼气、生物柴油、工业油脂、有机肥等。

2.旅游企业管理生态化

旅游企业管理生态化包括旅游企业经营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审计生态化和文化生态化等。

(1)经营生态化。

构建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在维持旅游企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保障旅游企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这主要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绿色分配制度,绿色供应链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保证生态化理念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完美运行,改变企业外部不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促使旅游企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种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克服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相脱离的“两张皮”问题。

(2)管理生态化。

一是构建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把生态理念和旅游活动对生态资源的影响纳入到旅游经济系统考核体系中,有效地实现“三个效益”有机结合,最终建立起市场化与生态化内在统一的现代旅游企业制度。如旅游饭店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杜绝用“地沟油”等。二是企业生态化经理制。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大企业为了确保生态环境责任的顺利履行,均采取了企业生态化经理制。生态化经济企业家,是在一般企业家的基础上,通晓现代生态化经济运作规律的生产经营管理领导者,能够带领全体职工走出一条低耗、高产、优质、无污、高效的企业发展的生态化道路。三是构建合理的协调机制,提高旅游相关企业协调能力,如实现旅游交通“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

(3)审计生态化。

随着生态化理念不断融入旅游经济系统,旅游企业未将资源环境纳入核算范畴而出现的会计核算虚假等问题逐渐暴露,而绿色审计正是弥补这一缺陷而出现的审计制度。旅游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生态环境审计部门或设定环境审计环节,通过绿色审计,从内部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而有助于旅游企业自主调整其经营活动与投资决策,使其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4)文化生态化

。逐渐形成“自然——人——社会”协同的整体价值观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生态经济价值观,并将这种生态价值观贯穿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管理理念、制度建设、环境建设和形象塑造等方面,渗透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

3.旅游企业营销生态化

旅游企业营销生态化包括:绿色营销、绿色企业形象、网络营销和绿色营销联盟等。

(1)绿色营销。

即在生态化理念指导下通过再造整个营销链,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三重效益”的新型营销方式。绿色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观念、企业经营战略和营销模式。从消费者角度,绿色营销重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更加重视绿色需求的满足,既重视消费者当前需求的满足,也重视消费者长远利益的满足。从需求层次上看,绿色需求对企业是一种层次更高、要求更严的需求,促使旅游企业必须创新营销思维模式,做好生态产品。绿色营销包括: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的价格设定,绿色营销的渠道的构建,绿色促销活动,绿色营销组合等。

(2)绿色企业形象。

企业的公共形象是市场营销组合要素中除传统的4Ps之外的第五个可控因素。绿色企业形象是高素质企业形象的象征,其适应了旅游业生态化趋势,有助于推动旅游企业生态化的同时追求合理经济效益。包括:绿色企业理念,绿色企业行为,绿色企业识别系统等。

(3)网络营销。

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旅游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有利于提高营销效率、实现营销资源的最佳配置、节约资源、形成新的交易机制,促进旅游企业生态化的实现。

(4)绿色营销联盟。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化导向的旅游企业通过信息共享、渠道互依等方式,实现营销活动的联合、协作与共享,已达到旅游企业营销目的的松散型组织。绿色营销联盟具有使旅游企业获取合作规模效应,协同发展、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增强企业营销竞争力等优势。绿色营销联盟包括多种形式:如产品服务联盟,营销经济联盟,价格联盟,促销联盟,渠道联盟,售后服务联盟以及几种联盟的组合等。

(三)旅游目的地生态化

旅游目的地生态化包括: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生态化、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生态化和旅游目的地管理生态化。

1.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生态化

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生态化包括旅游目的地总体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如核心区、缓冲区、娱乐区等)、景观的生态设计(廊道、斑块)、旅游内容规划、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旅游产品规划设计、绿色交通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地形地貌与水体的规划设计、旅游地生态容量规划、生态形象设计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等。如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对于新建旅游企业应从投资设计开始认真把关,严格执行节能标准,推行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施工的理念。

2.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生态化

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生态化是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以现代技术和生态技术为手段,合理使用资源和能源,最大可能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以营造和谐、健康、舒适的旅游环境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生态化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道路、景点、游乐设施、建筑(如生态建筑、生态厕所)等的生态化建设、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水土流失、气象灾害等)的防治工程建设、生态恢复工程、旅游地废弃物的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利用工程(如垃圾分类回收装置、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沼气利用工程等)。

3.旅游目的地管理生态化

旅游目的地的管理生态化贯穿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等每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要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相关制度。旅游目的地管理生态化是指在对自然保护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规划,协调社区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运用相关的法规教育等手段实现旅游目的地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旅游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更新、培育与管理,旅游容量(如资源容量、生态承载容量、社会文化容量、最佳容量等)的确定,旅游人口的调控,生态环境监测与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建设投资与生态补偿、社区居民的参与、区域内旅游业与其他关联产业之间的管理和协调发展问题。

(四)旅游地政府生态化

旅游地政府是旅游业生态化的规划者、调节者、保障者、监管者。旅游地政府生态化主要表现在:

(1)提升旅游消费者生态意识。

意识观念是决定旅游者旅游行为是否生态化的关键,旅游消费者没有生态意识,就没有旅游业生态化。提升旅游消费者生态意识,是我国旅游业生态化成败关键。旅游地政府应转变消费模式,倡导低碳旅游和绿色消费。逐步引导构建需求生态化——生产生态化——产品生态化——消费生态化为主线的消费链条。同时强化生态教育,培育旅游地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生态观。

(2)完善生态化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

推行企业生态化标准。对于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进行无污染经营的企业,实行减免税收的政策;而对破坏绿色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增加征收环境成本税,不能让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获得的经济效益高于因法律制裁所付出的经济成本。从而使得绿色生产得到有效保护,促进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行旅游企业生态化标准,使对违反生态化理念的行为有法可依。

生态产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生态文明;动因分析

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土地沙化是地球的癌症,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森林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纵观甘肃省各地,自然条件严酷,森林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有效遏制,生态问题仍是长期制约甘肃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外,另外原因有如下四个方面:

1人们对森林认识上的不足。特别是农村,对原有森林不加以保护,任意砍伐树林,随意侵占林地。把生态的日益恶劣归罪于自然条件的严酷。

2林业生态工程没有放到议事日程上来加以重视。一些生态工程也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或只作为地方官员的政绩来加以粉饰,或因资金的缺乏没有让生态工程进一步持续深入下去。

3林权制度改革还有待于深入推行。因历史的原因,集体林权的所有制深入到基层还麻烦多多,制约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无法实现林业分类经营走,转换经营的机制,增强发展的活力。

4对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改革林业生产方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加快林业发展和搞好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快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调整完善林业建设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战略重点,落实推进措施,以加快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保护与发展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努力构建全省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不断提升林业功能,充分发挥林业效益,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由此,提出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

1要大力加强生态教育,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举办关注森林、森林论坛、森林城市建设等等活动。让全民都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爱林护林的认识,更要让他们投身于全民植树活动中去。

2要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主要建立一些大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大的生态工程。从全省的地理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森林的覆盖面。

3要大力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改革林业生产方式。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拓展林业资金投入渠道,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业主投资兴林的路子,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农民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把林业生态建设放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全面推进“绿色小康村”和“绿色小康户”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不断发展壮大林业特色产业。造林绿化既要加快生态建设,又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优势,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尤其要扩大特色经济林建设规模,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加快中药材、山珍、干鲜果品以及地下矿藏的系列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林业行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多争取林业外援项目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加大对外交流力度。

4要大力弘扬创新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价值。要积极探索全民义务植树新办法,建立健全造林绿化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尽快在全省范围内掀起声势浩大的全民义务植树新高潮。

5要大力推进法制建设,不断地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主要体现在推进依法治林进程,依法规范造林、管林、用林行为,把林业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森林灾害应急预案,强化森林灾害防控能力,不断提高发现、控制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应急能力。要加大依法治林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森林资源安全,构建平安和谐林区。

如果上述5个方面的措施能够得到落实,那么多年后,应该会取得一些比较显著成效,可以预见的是:

一是生态体系建设会持续加强,全省森林资源会持续增长,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二是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很强劲

三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会出现一个好的开局。生态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生态文化产品也会不断日益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也会在不同层面、广泛深入地开展。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人们心里也越来越得到强化。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生态产业论文第8篇

一、依靠高新技术创建绿色生态产业链

鲁北企业集团的前身是一家小硫酸厂,1977年8月创建。当时,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扎根盐碱荒滩,以创建之时的40万元试验经费,承担了国家“六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并取得成功,填补了国家空白。他们又依托此项技术成果,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这套装置对我国化学工业是一个重大贡献。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使上一道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了高效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生态产业链条。这既破解了磷复肥工业排放的废渣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世界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生产的新的原料路线,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一线性模式,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1997年5月,在第72次国家香山科学会议上,鲁北的绿色产业链被科学家确认为我国独有的零排放技术、绿色环境技术。

鲁北企业集团生产的主要产品,无论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溴素、磷铵,还是一般的硫酸、水泥,都是用途广泛的成熟产品,其创新之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鲁北集团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发展是相统一的,制定了“开发环保科技产业,综合利用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称之为绿色文明战略),把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战略决策的首要因素,并使之成为企业乃至职工的自觉行为。在创建石膏制酸技术生态产业链之后,以发展海洋化工为目标,该集团又完成了海水“一水多用”生态产业链的创建,使海水在蒸发、净化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分布调节,实现了“海水取宝,滴水不漏”。

鲁北企业集团石膏制酸联产水泥和海水“一水多用”这两大生态产业技术的成功实施,也昭示了一种新的资源观念和环保观念,即人类对自然资源可以进行重复多次的利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构成一个多次生成过程。这种既能多次重复利用资源又能保护环境的高科技绿色产业,将使我国传统化工产业完成由“夕阳工业”到“生态工业”的革命性转变。对于生态工业园,中国工程院陆钟武、金涌院士在2000年11月“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中是这样评述的:工业生产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达标排放;第二个层次是零排放或微排放,在正常运行中企业所有废物都能循环利用,对外没有污染,假如出现事故,还是有污染;第三个层次是源头治理,开发新的清洁工艺,把污染消灭在源头;第四个层次是生态化工,不仅生产过程无污染,而且产品也没有污染,要求产品本身生命周期是安全的;第五个层次是生态工业园,对地区所有企业统一规划,使一个厂的废物成为另一个厂的原料,整个地区的物流、能流甚至知识流全部闭合运行。生态工业园是一个或多个绿色产业链构成的理想工业系统,是未来的工业经济发展方向。鲁北化工走的正是绿色生态之路,符合生态工业概念,因而被誉为生态工业园。

二、加强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鲁北企业集团起步于科研,腾飞于科技产业化,对于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不仅仅存在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同样能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为提高企业的科技实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鲁北集团先后创建了部级技术开发中心、化工建材设计院、绿色化学研究院和高新技术攻关部以及与之相配套的6个中试基地。集团以自己的科研机构和实力为依托,注重技术创新和经济实效,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产业化体系,使自主开发的5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全部实现了产业化。鲁北企业集团还对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把单纯的科技开发转化为全方位的科技经营管理,把市场风险机制引入技术开发中,把技术开发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

生态产业论文第9篇

1.自然生态旅游文化资源

古树:吕塘村多种植松树、榕树,位于村口的古松林已有600年的历史,占地近50亩,现存260多棵参差不齐的古松柏,是闽南地区松龄最长、树径最大、分布最集中、占地最广的古老小林区,与之相连的是古榕树群。蓊蓊郁郁、四季常青的古树俨然成了吕塘村亮丽的风景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董水前自然村有一颗“大榕王”,据传是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郑成功义军二进同安时,从石井移植栽种的,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群众出于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崇拜和爱戴,称榕树为“树王”“神树”,并四时加以祭祀。4水域风光:享有“母亲河”之称的九溪,由内田溪、美山溪、马池溪、店头溪、新安溪、沙溪、莲溪、内头溪、后房溪九条支干流组成的树状水系,贯穿翔安全境,汇流后经吕塘村入海,流经吕塘村的那一段最能体现九溪风光的美。除此以外,吕塘村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是极为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文化资源。

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吕塘村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尤以古建筑(古厝、宗祠、庙宇)、古乐(南音、歌仔戏、高甲戏)闻名。古厝:明清时期,吕塘村的进士、举人、祖辈先贤修建的精美的闽南红砖大厝,现存的这种大厝还有三十来幢,集中分布于吕塘村的中心地带。宗祠:吕塘村各氏村民于每年春秋之际祭祀列祖列宗,所修葺的祠堂大都美轮美奂,古色古香,金碧辉煌,分别有洪氏宗祠、西林柳氏宗祠、董水董氏宗祠、后树柳氏宗祠等。庙宇:全村现有寺庙9座,如西林清溪宫、吕塘九溪宫、吕塘青龙宫、董水清溪堂等,供奉各种“神明”,每座寺庙都有“佛生日”,每个自然村每年有一次“民俗日”。吕塘村灿烂的宗祠文化是福建省仅有的,也体现了吕塘村深厚的民俗文化信仰。古戏:梨园世家创办的福建省唯一一所民办民间的戏曲艺术学校——吕塘戏校,以高甲戏、歌仔戏、南音为特色,形成吕塘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致。此外,吕塘村还有“金门名贤蔡贵易墓”“望洋阡墓道石坊”“明太监柳智太监碑”“清时期镇守海疆的胡提督衙府”等大批明、清文物古迹以及“九溪神奇传说”“陈县令墓葬的传说”“牛心石的传说”等历史、神话传说。

二、吕塘生态旅游文化市场定位

吕塘村处于厦、漳、泉、金“闽南金四角”的核心位置,随着翔安隧道的开通,将承接来自泉州、福州等福建其它地方东部方向的交通量,未来厦门岛约有1/4的车流将通过翔安隧道进出,翔安将成为进出岛重要的门户。加之,拥有5A级旅游景区的厦门,也是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每年接待游客量达千万次。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较复杂,旅游者的行为和对旅游活动的要求不一样,大致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低层次客源的旅游活动以观光为主;中层次客源的旅游活动以增长知识为主;高层次客源的旅游活动以科学考察和科学教育为主。根据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和吕塘村生态旅游文化市场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吕塘村生态旅游文化目标市场层次应定为大力吸引素质高、生态文化保护意识强的中、高层次生态旅游者群体。根据吕塘村的地理位置,从空间上看,吕塘村生态旅游的目标市场应该是以市内及省内其它周边城市居民为一级市场,以除省内的国内外游客为二级市场。

三、吕塘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开发

目前,旅游市场正呈现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度假旅游转变,休闲度假旅游逐渐成为世界旅游消费的趋势和潮流。通过前面对吕塘生态旅游文化资源的分析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市场的定位,吕塘村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应以打造生态旅游产品为主,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辅。紧紧围绕“最美乡村,生态吕塘”的整体形象理念,按照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其旅游文化产品设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打造良好的休闲旅游环境,设计旅游项目。吕塘村生态旅游消费群体不是单一的,每个旅游者所青睐的旅游产品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在生态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防止其单一性,应采取合适的产品组合策略并使其达到最优。由此,笔者对吕塘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提出了组合策略的设想,如下:产品名称:自然观光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吕塘村亚热带自然风光,田园风光,古松、古榕树林森林公园,九溪文化川河流湿地公园,戏曲文化主题公园等;农业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农业观光,农产品出售,农家乐等;人文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古建筑群,民俗信仰文化,戏曲文化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古屋旅居,戏曲赏析,九溪垂钓,水上竹筏漂流,休闲街区等。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