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18 20:10:55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创新;和谐社会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当前,我们从立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缺憾,树立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新思路,借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推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

理念既不是柏拉图的“木偶、火光”等个别事物之范型[1],也不是日常纷繁之想法,而是思想观点的提炼与升华。往往很多的思想观点才能浓缩成某种理念,如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教育理念、教学理念、服务理念、设计理念等。实践中,理念对人、事物或组织确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许多行为,尤其是社会与行业行为是无法摆脱理念之具体指导的。因此,我们想要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从立足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明确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全新理念。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发展求和谐。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新理念、新认识,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和智慧的信任,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展是和谐的根基,只有实现发展才能实现真正和谐。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意识,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工作都以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第二、树立“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多元促和谐。“和而不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这种追求新的和谐发展的精神,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人本主义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一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思想政治工作所要做的是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独一无二性,鼓励学生运用其内在潜能,并创造一个最适合学生发挥潜能,拓展“个性核心资源”的环境[2]。就好比给一粒种子提供水分、肥料和阳光一样。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要努力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个性素质的高低不同的每个大学生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使他们充分体验到自我的价值感和自豪感,从而觉得生活富有意义。

第三、树立“扶弱济贫”的理念,以爱心换和谐。和谐社会是一个综合指标,其核心直指每个社会成员的满意程度,尤其是困难群体的满意度[3]。“扶弱济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重点。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的事业。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过去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误区是往往只关注少数精英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处于“弱势群体”的一般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动员全社会力量尽可能多地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德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感情的,只有“扶弱济贫”,雪中送炭,才能以情感人进而以理服人。

第四、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以公正固和谐。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特征,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不患不均患不公,保护并彰扬公平,促进全社会共同努力,使每个大学生都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消除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融入社会,促进公平,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破除封闭,走向开放,取信于大学生的关键。

二、努力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新思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战略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从立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诸多缺憾,树立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和而不同”、“扶弱济贫”、“公平正义”之价值理念,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双向互动”、“情理交融”、“多元化”、“开放性”之崭新思路,借以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推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可行的。

首先,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育人环境,变“我讲你听”为“双向互动”。

努力营造和谐的环境,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工作观念,注重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在引导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大学生对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德育目标是纠正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起到教育、规范的作用,而“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是强调学生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人格,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要贯彻这一理念,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而且要把这种“人本”思想体现在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关心、帮助、尊重和激励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积极引导学生道德的发展方向。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师生之间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人格意义上都是平等的。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师与学生要建立的是一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独立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之中,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使学生在宽松的教与学环境中,实现人格的完善。

其次,努力营造排忧解难的温馨环境,变“以理服人”为“以情感人”。

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在认识,贵在务实。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把为大学生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作为首要的职责。

育人必先育德,育德必先育魂。社会发展,竞争加剧,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学生能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迎接各种挑战,考验着他们的心理素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构建和谐社会、调动大学生成才报国的高度,根据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重点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的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专门机构,利用心理测试与咨询等现代心理科学技术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的便捷和优势,运用科技手段和心理咨询为大学生提供思想服务,想方设法地减轻他们就业、学习、经济的心理压力,锤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再次,努力营造尊重差异的发展环境,变“一刀切”为“多元化”。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关心所有大学生的生存,关心每一个大学生的最充分的发展,积极地帮助每一位大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注重整体协调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既包括体力、智力、情感和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协调和谐的发展,又要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学生的发展既包括少数精英的成功,也包括全体学生的成才。由于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变成精英是不现实的,我们所能够做的是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在其潜在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也就是得到和谐的发展。在追求个性化的当代青年学生中,个人的尊严越来越得到强化,叛逆思想越来越突出,以“家长”的姿态来教训学生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甚至相反的作用, 只有尊重青年学生的人格价值, 正确引导其个性发展向社会共性需求的过渡,才能使其具备社会所需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北大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影响着所有进入北大的人,历经百年不衰,与时俱进,至今已成为北京大学发展的灵魂,北大逐渐成为中国一个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中心[4]。

尊重个体自身的发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曾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要使大学生的身心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环境要相互衔接和谐,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首先,要推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或学生群体个性的自我和谐。二是鼓励教师、干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三是为学生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与呼声提供多种渠道,如“校长信箱和电子邮箱”,值周领导接待来访,各种座谈会。四是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才华提供各种途径、空间和自由。

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德育社会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学校的“小课堂”要紧密结合社会“大课堂”,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

主动协调。公平是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的关键,要做到起点公平、机遇公平、结果公平。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走向开放,关键是要消除以往脱离现实的矛盾,尊重现实、基于现实、高于现实,努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理顺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形成大学融入社会,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专心学业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近年来,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弱化,学费逐年高涨,学校官僚化发展倾向,使很多大学生经受不住来自心理、精神及物质方面的各种显性与隐性的压力而选择自杀。要在全社会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社会理念,关注和帮助学生就业。鼓励、引导大学生发挥长处,合理竞争,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要注意保障广大学生的权益,及时处理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推行民主开放的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

主动引导。要认真研究现实,分析现实,拿出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引导他们用冷静、现实的态度去看待社会上和学校里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不公平现象,教育他们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 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中,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不仅仅是某个高校教育部门的责任, 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希望工程、社会工程,全社会都要动员起来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次重要而迫切的战略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促进社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高度,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为推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培养出符合和谐社会标准的高质量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方婷.构建和谐社会与高校德育工作的时代使命[J].法政学院政教,2003,(2).

[2]盛红勇.论高校弱势群体的和谐发展[J].中国高校学生工作之窗.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互联网经济时代;路径创新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概述

大学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校培育和践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思想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加强青年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环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国情世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创新,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主要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学生,使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科的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的主要载体;与此同时,以共青团系统和其他青年工作相关为主的组织方式,构建起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综合体系。

2互联网经济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2.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联网经济时代背景

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新科技新技术的代表、互联网经济时代的主导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千千万万地青年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为之努力奋斗终身。青年大学生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的重大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塑造大学生的重大任务,它的成效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当前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价值取向乱象和信仰危机,严重地影响到了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也危及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下所面临的挑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2.2互联网经济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互联网影响下,一些错误观念传播速度和方式在发生变化。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有的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天天打游戏、天天睡大觉、天天谈恋爱,“醉生梦死”;有的青年大学生将个人的发展进步与国家民族的整体命运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就当前来看,极端主义思想也开始在部分青年大学生中滋生、蔓延,对大学生理性看待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构成严重阻碍。有的大学生从小就唯我独尊,抗挫折能力不强,不能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一些问题的存在和自身的失败挫折,经常发牢骚、怨天尤人,滋生出一些消极思想,有的热衷于一些“潜规则”之中。有的大学生拜金主义严重,只看重眼前利益和现状,不能历史地看待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并客观认识实现民族复兴任务的艰巨性,缺乏为国家民族发展进步贡献力量的决心和责任感。有的大学生片面地认知行业和地区差距,产生族群和地域歧视思想。

3互联网经济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的路径创新

3.1加强领导,从讲政治的高度抓紧、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高等教育要培养什么人这一重大和根本性的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明白这个道理。绝不能把它看成仅仅是某一个部门、某几个人的工作。因此,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突出的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紧、抓好。要以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和公共理论课教学这两支队伍的建设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定期调查了解情况,定期研究部署工作任务,定期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各院(系)、教学部也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突出的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一把手负总责,制定计划,层层管理,责任到人,深入学生中间扎实有效的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3.2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团组织建设

高校党委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把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教学管理、生活管理、“两课”主渠道、主题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推行“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使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去。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最基层、最直接的组织者、实施者,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素质高、作风硬的辅导员队伍,逐步提高他们的相应待遇。完善辅导员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搞好对他们的培训和管理,使这支队伍思想稳定,从而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高校中,大部分在校生是团员、团组织在学生团员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团委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渐形成“学生管好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思想教育工作模式。高校党委要着力加强团组织的建设,从人员配备、硬件设施、经费支持到活动场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团委在组织业余团校学习、日常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文体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建创新、团组织“推优”入党等工作上,确实起到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使团委对广大学生团员思想教育的职能制度化、经常化,真正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3.3立足实际,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公共理论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解决公共理论课的问题,要从培养师资队伍、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宏观指导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推进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是重点,宜采取大班小班相结合、系统授课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理论传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增强思想教育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和资源,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切实增强公共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授课时引用一些全国普通高校统编教材,杜绝校自为战、人自为战的不良现象;配套相关辅导材料,用于课后练习,以利于巩固知识和深化理解。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增加学生讨论教学方法,注重启发诱导,联系实际,避免直接讲授或强迫灌输思政教育内容,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4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应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由专人负责,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的力度。从新生入学开始,要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新同学要着重加强适应新环境、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老同学要着重进行如何处理恋爱问题、承受能力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加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让广大毕业生认识到必须降低就业的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还要不断加强对毕业生面试应聘的心理准备和技巧方法的培训。完善校园理咨询、心理卫生机构,向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对个别典型的心理不正常的同学要及时发现,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心理教育或给予必要的心理治疗,消除心理障碍,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

3.5努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进学生社团、进公寓、进网络的“三进”工作

进一步推进思想教育进网络,一是要从技术和内容两方面进一步健全校园网,在及时更新和增强生动性、吸引力方面下功夫。二是要开辟和巩固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进一步发挥好团委网站的教育作用。三是要普及网络知识,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德育软件,以抵御反动、暴力、色情等信息垃圾的入侵,消除其不良影响。要组织有关专家,开设一些上网引导课,让大学生懂得在互联网这个知识宝库中能做些什么,如何挖掘宝藏。四是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网络应用及信息交流活动,如网络知识竞赛、网络创意、网上新闻调查等活动,以提高大学生学习现代高科技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

3.6加强校园网络环境建设,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优化教育环境要做到环境与教育目标相一致。校园环境建设表现为重视学校教育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立,为学生的发展创建有利的条件。其中,学校精神环境的建立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而校园文化就是一个的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导向作用,要以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着力培育能够代表学校精神风貌的校园精神等。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着力培养学生高层次的科学文化素质,又要加强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更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抓紧第一课堂同时还要着重抓好第二课堂,普遍提高他们的口才、公文写作、英语交际、公关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要深化对校园文化内涵的认识,加大投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向更深层次开展。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品德高尚、专业扎实、人格健全、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周慧敏.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庞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1,(10).

[3]李钊,杨磊.新媒体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闻前哨,2012,(02):50-52.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第3篇

关键词:“三全六结合”;评价体系;路径;构建

一、“三全六结合” 评价体系的基本概述

“三全六结合”评价体系是指在整体教育观指导下,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理念,以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生涯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行为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为途径,设计和构建起来的一种评价理论模型和实践范式。“三全六结合”评价体系既是一种可供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更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范式,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实践性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三全六结合”评价体系内含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它更多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实践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完成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2.针对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三全六结合”评价体系正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六个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符合他们的需要,体现了较强的针对性。3.系统性“三全六结合”评价体系不是一个数字概念,更不是各个要素之间的简单拼凑,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一体系中,“六个结合”是在“三全”育人理念的统领下完成的,每一个“结合教育”单元之间也相互联系、互助、互补。因此,“三全六结合”评价体系具有明确的制度安排和秩序规定,体现为严密的系统性特征,并非是各类教育资源的随意结合。

二、构建“三全六结合”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价值

1.构建“三全六结合”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实践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人的需要的本质和人的自由个性论述中都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三全六结合”评价体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以“整体教育观”为理论基础、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理念、以“六结合”为实现方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体系。(2)大德育教育思想的深化和体现大德育是指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等途径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素质,包括思想(价值观)教育、环境教育、政治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廉洁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大德育打破了狭义德育的内容,突显了对受教育者的“整体”性培育。“三全”教育体现了大德育的精神理念,“六结合”符合大德育的根本要求,是对大德育思想的落实与深化。(3)结合性、渗透性和养成性教育理论的实际运用“三全”育人具有显著的渗透性教育和养成性教育特征,通过立体式动态化教育,可以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动向自觉的转化。“六结合”运用了结合性教育理论,有利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成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可见,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内涵丰富,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2.构建“三全六结合”评价体系的现实价值“三全六结合”评价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找到了一条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有效路径。具体来说,其构建意义主要在以下三点。(1)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人才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大学生不但要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其中的思想政治素质。“三全六结合”评价体系把大学生的成长看作一个“整体”,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他们的综合素养,有利于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有利于整体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高地,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三全六结合”评价体系虽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但实践中这种育人模式同样也实现了教育者的再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进步,这推动了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从整体上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为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新契机。(3)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专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赢大学生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生涯教育等,都属于专门教育的类型。这些专门教育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外,关键点在于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够,没有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三全六结合”评价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类专门教育中,有利于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同时,思想上的进步反过来又会改善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促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实现了各类专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赢。

三、藏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路径思考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第4篇

【关键词】 新时期;大学生;军训工作;意义;思路

当前,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我们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力。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培育传承久远的良好校风和学风,关乎学生的前程命运,也关乎我国教育的成功与否。从这个意义上看,注重抓好每年的学生军训工作,这已不是我校新生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被动选择,而是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起点和关键环节。

一、大学生军训的必要性

1、全面贯彻国家方针政策,落实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要举措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对大学生的军训工作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我们大学生在入学时必须接受相应的军事训练。要求我们开展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要求,对学生全面开展军训工作,以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让学生通过军训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最终为我国的大量军事后备人才增加储备量,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奠定军事基础。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全面贯彻国家方针政策,落实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要举措。

2、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首先,国防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军训技能训练,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军事训练,有效提高他们的国防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国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使他们重视国防的重要性,进而积极参与到国防教育当中。其次,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当前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相应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崇高的价值观,具备爱国主义思想,具备当代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一些综合性素质。而军事训练正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体现,通过素质教育的开展,能够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一些优良品质和综合素质,是全面实现我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形式。

3、当前大学生现状要求必须开展大学生军训活动

大学生是实现“民族振兴、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接班人,是传承是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新生代的主要代表群体。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大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或独生女,可能一直以来都是生活在家庭的溺爱和老人的宠爱之中。可以说这些大学生中大多从小都很少吃苦,缺乏吃苦耐劳、纪律和集体意识。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必须对大学生开展军事训练,通过军事训练能够改变他们的一些意识和行为,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真正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二、开展大学生军训的重要意义

1、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国防意识是公民从事国防活动的思想基础。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军事训练,对大学生开展国防知识教育,能够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履行国防义务并且主动加强对国防技能和知识的提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通过对大学生军事训练的开展,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进行,使大学生们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崇高思想,并且逐步关心祖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形成对人民和国家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为国防建设作出贡献。大学生的军事训练一般情况下会按照相应的班级、人数进行相应的划分,进而展开相应的训练活动,这些训练活动的开展都着重强调集体主义,通过军训活动最终达到有效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的目的。

2、有效增强大学生的纪律观念,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

纪律是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进行而要求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文。在我们进行军训的过程中,一般是按照军事化管理的方式,都采用军事化管理的纪律,相对我们平常的纪律而言,更加严格和具有强制性。一般情况下,在开始军训之前,教官会将军训过程中的一些纪律问题进行讲解,并且一经制定,所有参与军训活动的成员就必须执行,如果违反了纪律,就必须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和批评。比如,在开展军训时,教官会制定严格的时间制度,一旦到了时间,所有学员必须集合。通过军训活动的开展,能够使我们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加重视纪律。

3、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军训活动都在大学生入学时开展,相对于学生平时的体育课程而言,军训活动的运动量更大,更加艰苦。比如,头顶着大太阳,所有学员还必须站军姿、踢正步和喊口号等,而且教官没有宣布休息则不得休息。对于那些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而言,就对他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通过纪律严明,训练强度大的军训活动,使得学生逐步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对以往参加过军训活动的大学生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学生在完成军训之后都被晒得黑了好多。总的说来,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军训活动,能够练就学生艰苦奋斗作风和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战斗精神,使其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最终塑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备综合素质的接班人。

三、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军训工作的思路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军训组织管理

学校相关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军训工作,在思想上提高对大学生军训工作的认识,将学生军训工作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项重点工作来进行。为了能够使军训活动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和方便管理。学校应按照军队化的要求,按照学校的各个部门以及管理职能,成立以校长或者院长为总负责的组织机构,总负责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三个大的部门来统一安排和协调军训工作。在工作任务的分工上,由司令部来落实军事训练的技能训练部分,具体工作由部队同志统一指挥实施,司令部要充分尊重和支持部队同志,全面做好军训组织协调工作。司令部成员可由各学院的学生工作负责人组成,这些同志要深入到训练现场,及时掌握训练情况,做好军训工作的现场协调工作。政治部负责军事理论知识的教育工作,而政治部的成员主要由学院负责国防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同志担任,由学院国防教育相关人员在军训过程中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国防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后勤部则由学院总务处、后勤处、医务处和保卫处等部门同志组成。由后勤部负责施训人员的住宿、饮食、饮水、交通运输、通讯和军训会场布置等工作。医务处负责参训人员的医疗保障、新生入学体验和食品卫生的监督等工作。保卫处负责军训期间各训练场地安全、拉练训练安全、应急疏散演练和安全教育。只有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组织体系,明确各个部门职责,并且各个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够保证军训工作顺利进行。

2、明确军训目的,开展内容全面的军训

在开展军训工作之前,我们必须充分明确对大学生开展军训活动的目的,以及针对大学生军训活动应该开展军训活动的教育内容。首先,开展大学生军训活动的目的是:大学生军训工作是响应党和国家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号召,实现大学生国防教育宣传和基本技能培训,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通过开展大学生军训活动,要达到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增强大学生纪律意识,从而最终为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军训的内容方面,要结合国防教育的具体内容,合理进行进行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对于军训理论教育方面:我们应针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军事知识教育、国防形式教育、安全教育、其他集体活动等。在军事技能训练方面:我们应开展队列训练、内务训练、踢正步、立军姿、军体拳训练、拉练训练、拉歌比赛、应急演练等训练科目。

3、从实际出发,加强纪律要求,严格执行军事化管理

结合学校实际,针对新生数量,做好军训计划工作。根据学生数量来划分军训的具体团、连和排,并按照学校的活动场地来划分军训地点。在军训的时间上,要结合文化课程教育的安排,来合理进行时间的安排,一般情况下要满足国家对总时间的要求,大多都不低于15天。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规定:军事技能训练要求2-3周,军事理论教学不少于36学时。在对新生的军训实施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纪律要求。比如,学校要尊重和支持教官开展纪律教育,并且针对军事训练要制定严格的病假制度。

四、结语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以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重。作为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工作者而言,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军训工作,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军训工作的重要性,并且积极参与其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军训工作,通过军训工作的开展,使自己和学生都能够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参考文献】

[1]汪开寿.邓小平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点体会[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第5篇

论文关键词:新形势探索 大学生就业 指导思路

随着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及高校“大众化”教育的到来,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式下,高校就业工作是关系到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做好就业工作更是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大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广泛进行就业指导原则和方法的研究,可以帮助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水平,对改进就业指导的方式和方法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1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的责任

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然而当前,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加之08年金融风暴对我国外向型企业形成的巨大打击,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越来越多,所以在当前情况下,高校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素质。这两个方面虽不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直接影响和瞬间转变的,但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准确的社会需求信息和就业形势分析;可以向大学生介绍求职面试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提高展现自我的能力;还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

第二,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择业是人生的关键问题之一,大学毕业生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职业目标不确定,容易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犹豫不定,走弯路,甚至找不准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大学生就业指导恰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这样的帮助,正确了解自我、规划职业发展道路。

第三,有利于高校的长足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帮助毕业生就业是开放式办学的内在需要,高校招生报考投档率在很大程度上由该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决定,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一个大学生往往直接或间接地牵涉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影响面大、涉及范围广,影响到许多家庭的幸福生活,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2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原则

2.1坚持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的形成,毕业生就业完全市场化。面对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的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思想上和心理上存在许多忧虑,表现出茫然失措、信心不足;同时,因传统的择业观念和择业误区对大学生的影响,产生了不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或因利益的驱动和个人定位不准,择业时过分看重就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或迷恋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盲目追求热门职业等,如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常常是数百人员竞争一个岗位。因此,坚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对毕业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正确处理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成才与发财、事业与生活、索取与奉献的关系,使毕业生充分认识自己,合理定位,正确择业,及时就业。

2.2坚持综合素质优先的原则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更应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整个教育过程中,落实到教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面临新的就业形势及新的就业观念,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理应融人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使之成为就业指导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今,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过程中,择人条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看学历看专业,更看重毕业生的能力。在就业市场中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以及有各种特长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青睐。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应坚持综合素质优先的原则,通过引导和教育,激励大学生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3坚持普遍指导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各高校应积极组织教学科研力量,研究就业形势和大学生的就业特点,有计划、分层次、分时段进行毕业生就业的专题报告。同时更应根据毕业生个体的差异、个体特点等,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个人理想和需求的引导、个体职业能力倾向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散的小型的辅导,使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从而使就业指导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2.4坚持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

近几年来,高校就业指导对象大多集中在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时间仅仅是在大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就业指导内容主要表现在就业思想教育、政策指导、信息指导、技巧指导等方面,因此就业指导仍存在短期性和季节性,还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随着就业形势的需要,就业指导应“以人为本”,将就业指导拓展到职业观的全面教育。从大学生一入校开始便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早让学生培养就业竞争意识,帮助大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及所学专业,正确评价自己,树立积极而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确定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

2.5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避免单一的空洞说教,应把典型案例分析、专题讨论与模拟现场招聘等实践活动相结合,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的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而且要在实践中检验指导的成效,以进一步改进、完善就业指导的方式和内容体系。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辅导员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剧增,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不少大学生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状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了全社会的难题。

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学辅导员常规工作职责的重要部分,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但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辅导员来说同样是巨大的挑战。本人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中发现,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同学,大部分人身上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没有求职欲望和意识、没有相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没有求职技巧、没有合理的自身定位。所以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要针对这些问题,去开展相应的工作。本人的一些经验积累和总结,分享如下:

1 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培养良好就业意识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前提

就业意识是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基础,没有就业意识就没有努力的方向,这是从很多大学生身上提炼出来的教训。不少大学生进人大学后尽情放松,把大量宝贵时间浪费在网络、玩游戏、谈恋爱中,毕业时才发现一无所获;有些学生毕业前夕对于求职还无动于衷,很少或从未参加过招聘会,个别学生甚至连求职简历都没有制作,那么难以就业是理所当然。

作为大学辅导员,必须要加强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就业意识,发挥学生就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学生入校时就要让学生认识到未来就业的严峻形势和困难,使之居安思危,在校期间主动去学习专业知识、加入各种学生组织、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各方面综合能力。在学生大四时,要使他们树立起就业意识和积极心态,做好求职准备;面对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都要毫不畏惧地去努力克服。

2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当前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空前激烈。企业对于求职者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很多学生求职失败,归根结底在于自身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匮乏。时代的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出色的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浮躁不急功近利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仅仅依靠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是难以获得的,大学生必须通过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去培养获得。通过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该教育,很多同学从职业生涯规划课上了解到了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能够做到“知己”和“知彼”,即能够清楚地认知自我和认知职业世界,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意识地去为自己科学合理的规划未来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制定大学期间相关的行动计划,去付出相应的实践。比如什么时候通过英语四六级、什么时候考取专业资格证书、赢得奖学金、担任班干部、加入学生组织或学生社团、假期参加实习工作以锻炼交际能力、工作能力、增强个人阅历,等等。这些学生的努力在就业时收获了硕果,最直观地反映在他们的求职简历上――那些没有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简历上内容通常空洞泛泛,只有个人基本信息,在最能吸引HR目光的实习经历、活动经历、个人荣誉等方面几乎为空白,而有好的职业规划并能付出行动的同学,他们的简历上处处是亮点,在求职过程中更容易从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所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

3 做好大学生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和签约维权教育,授学生以求职之渔

开展就业技巧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求职成功率。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技巧普遍匮乏,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四处碰壁。例如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去获取并筛选求职信息,毫无针对性的四处浏览招聘信息,结果事倍功半,效率低下,求职热情受到打击;有些同学简历制作内容空洞、夸夸其谈、肆意造假,主次不分,条理不清,造成简历投递成功率低;有些则缺乏面试技巧,应对能力不足,不懂礼仪,导致屡次面试失败。在工作中,我会依据学生反映的情况、本人以前在就业过程中的经验、其他老师分享的经验,告知学生从就业信息的获取到简历制作、面试,直至签约每个环节的细节和技巧,帮助学生顺利获取职位。

4 关注毕业生心理健康,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第7篇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自由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14-02

在培养创新人才、杰出人才的时代要求下,我国高等教育却遭遇“钱学森之问”,难以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杰出人才”,传统的功利化、任务型、被动式的学习模式备受诟病。同志2011年指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1]作为大学生成长领路人的高校辅导员,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使命赋予其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角色要求。

一、自由学习:实现学习内在价值,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卡尔・罗杰斯的“自由学习”理论为高校辅导员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可能,启迪开辟高校辅导员工作新路向。自由学习的价值一方面表征为学生对学习与否,以及学习内容、方式等外在权利的获得,另一方面则表征为学习者获得学习的精神状态或精神境界,即学习者对学习的向往、主动性、积极性、掌握学习内容时展现出的游刃有余、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和享受的快乐[2]。罗杰斯认为理想的学校教育是为学生创造自由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自由学习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价值和情感;以内心自然渴求为动力,具有去权威的性质。雅斯贝尔斯亦指出:教育诉诸自由……教育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其内容,假如学校里游荡着教育权威的幽灵,对此学生也不反抗的话……将来这样的学生在下意识里只知道服从与固执,却不懂得怎样自由地去生活。[3]在实际的工作中,笔者时常听到:“是上课而不是被上课”、“我就是我”、“我渴望自由”、“我是一个人,我需要的是对我这个人的关爱,而非仅对我学业前途的关心”。也许这其中有不负责任的抱怨,但也能体会到当前大学教育带给学生的压迫感,及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被尊重、理解、关心的愿望。可见,自由学习是必要的大学学习方式,促进自由学习是辅导员迫切的角色使命。

二、辅导员促进自由学习的可能路径

辅导员的工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联,具有促进自由学习的有利条件:其年龄结构年轻化,思想较先进开放,减少交流代沟及师长所代表的外在权威影响;了解现代交流学习工具及方式,能为学生搭建自由学习平台;掌握教师及教学资源信息,能协调提供自由学习同伴、教师及其他支持资源等。基于这些有利条件,促进自由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力。

1.建构促进自由学习的人际关系。传统教育系统中,教师是权威和主导者,甚至是某种标准的代言人,辅导员要成为自由学习的促进者,首先要打破原有的人际关系,形成自尊、民主,充满温暖和爱的人际氛围。①以真实的自己面对真实的学生,“真实性可以说是学习促进者最基本的态度。如果促进者以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自己的身份和学习者互动,不带任何面具、没有任何隔阂地与学习者产生联系,她更有可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4]辅导员要以真诚的姿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其中懂得自尊和负责任,使其自觉学习、愉快成长。辅导员要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在学生面前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会增加相互的信任和理解;辅导员要面对真实的学生,不能成为某种官方立场或标准的代言人,也不可因事累人,因为某一方面而否定学生的一切。②珍视、接纳并信任学生,珍视学生的感受、观点及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接纳他们的一切:他们的成就荣耀,抑或失败沮丧;积极上进,抑或颓废虚度;明晰执着,抑或迷惘气馁;他们所有的顽皮、冲动、理想化、不成熟甚至各种坏习惯……他们有时会让你气急败坏,有时又让你发自内心地感动和快乐。辅导员作为兼具管理工作的教师,要珍视、接纳并信任学生,给予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最大的机会,提供适合的平台,激发他们无限的潜能。③同感理解,当老师能够真正了解学生反应的内在含义,并且能够敏感地意识到对这样的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教育方式时,有意义学习发生的可能性才会增加。辅导员尤其要深入体会学生微妙的情感及情绪反应,并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基于自己的标准或者官方的标准做出批判或评价。面对个性、习惯、兴趣各异,已具有较成熟人格、思想的大学生,这种基于同感理解的教育引导会更加有效。

2.帮助学习主体明确其独特性并确立目标。自由学习的一大特性是它是一种内心导向的动力源,要促进学生的自由学习,必须首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独特性并确立目标:①以学生个体独特性为导向的专业方向引导。首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独特性。独特性主要可以通过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四个维度来表征。可以通过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测评工具来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兴趣、能力等,如,霍兰德兴趣类型理论、MBTI性格测评工具及九型人格理论等;也可通过体验帮助学生认识能力特点和澄清价值倾向,如心灵游戏,图画投射,自我叙述等方式。其次,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辅导员要了解并分析学生的专业及专业方向,明确学生未来发展的领域和方向。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及专业方向特点,明确未来的专业方向。②以行业需求为参照的职业定位引导。学生所学专业或专业方向所对应的行业需求直接影响学生求职及就业岗位的选择。辅导员要引导学生以行业需求为直接参照定位职业发展。在学生比较了解自己的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未来自己所从事行业的需求情况:行业领头企业,行业信息获取渠道,职位需求,职位知识和能力要求等。③阅读明“志”,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拓展视野,明晰心志,对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有很好的帮助。辅导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和了解,为大学生提供经典或前沿阅读书目,如果对专业书目不甚了解,可以求助于专业老师;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分享信息,激发阅读兴趣。

3.搭建自由学习多元互动平台。给学生搭建多元系统的交流、探究、展示、提高的平台,虚拟的网络平台,实体的讨论室平台,激励性的竞赛平台,自主性的兴趣小组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多元互动的自由学习平台。①网络平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网络平台能够直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由学习。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需求为导向的学习机制充分体现了自由学习的核心思想。现代互动交流平台非常多元,如贴吧、论坛、聊天群、讨论组、博客、空间、微博、微信,以及专业开发的网络学习软件或系统,可以提供文字或视频资源共享,情境模拟、提问、答疑、作业批阅,等等。辅导员可以有效借助学生的智慧和力量,建立多样的互动交流平台,让具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自主交流互动。②讨论室平台。讨论室或活动室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进行全面准确的信息交流。辅导员可以配合专业学习任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自由组合或优化组合讨论小组,小组成员可以自主开展活动,讨论学习主题,沟通情感,促进学习过程的愉悦性。此外,辅导员可为学生提供各类资源信息,方便图书馆讨论室、实验室或活动室申请。③竞赛平台。竞赛平台能够有效激励学习并检验学习结果,对自由学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辅导员可以为学生或学生团队提供各类比赛信息,鼓励学生参与比赛,甚至可以协调各类资源搭建以赛促学的平台。④专业兴趣团队平台。在良好的专业兴趣氛围影响下,专业兴趣团队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便于展开自由自主的探究。在学生有一定专业认识后,辅导员可以协助学生组建专业兴趣团队,帮助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队友;还可以配合专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或项目研发。

除以上路径外,为保障学生从被动的学习逐步过渡到基于自我意识的主动的、创造性的自由学习中,辅导员可以利用契约的形式,针对具体的学习主题或研究项目,订立能够说明学习内容及方式,评价方式,双方的责任等问题的规范约定。罗杰斯认为使用契约的学习是一种过渡经验,在自由学习的过程中,它可以减少教师的不确定性,而增加教师及学习者本身的安全感和责任感。这种过渡经验对于我国一直以来习惯被动式、接受式学习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适用,能够很好地解决学习习惯不太好,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的学习问题。有效使用契约可以有效规避学者提到的可能,即“如果破坏学习自由和学习制度之间的张力和平衡,就可能导致学习自由失落和学习制度低效。”

罗杰斯自由学习理论自引入我国教育改革以来,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比较积极的实践和发展,但在高等教育中的研究和应用不足。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创新工作模式,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自由学习的相关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还需要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石毓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

[2]学习自由:学习权利和学习价值的双重实现[J].当代教育科学,2011,(5):12-13.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5-56.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第8篇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在“和平与发展”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90后”中国大学生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培养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尽管我国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欠缺、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新形势下,在对“90后”大学生管理和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对该类问题的分析

(一)现代家庭“421”模式使当代的大学生已有了新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很大。由于受到的关注和爱护较多,使得学生依赖性强,独立自主的能力较弱。比如,有的学生千里迢迢回家,箱子里装的竟然都是脏衣服;有的学生,尤其是男生,性格两极化,要么张扬要么沉闷,或者突然间情绪失控。再有,大学生家庭条件差异大,个别学生言行不当,容易导致一些敏感学生心理失衡,埋下矛盾隐患。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且较为突出

大学生富于青春和活力,同时也存在冲动和迷茫,情感丰富强烈而又具有不稳定性。大部分学生的成长经历是很平坦顺利的,接触的人和事情都相对单纯,在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或是在情感中或是在现实中。这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压力,产生彷徨无助、苦闷压抑等负面心理。

(三)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大学生都在积极地学习掌握网络技术,高校网络已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网络文化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很多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出现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一些学生热衷于交友聊天,甚至“网恋”;一些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寄托等等现象。

(四)大学生延续应试教育,对自身的能力培养不积极

大学生经历了竞争激烈的中、高考,考入梦想中的大学后,分数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现在大部分的大学中的保研或者考研里,要求的就是分数;在就业时,用人单位较在意学生的分数。诸多原因使得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培养不积极,丰富内涵的动力不足。另外,有的学生盲目追求高分数,导致部分学生做出违反纪律的行为,更有甚者会发生考试找的恶劣现象。

二、针对大学生常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一)常年坚持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教育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最新研究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要求个性释放,不能给他们机械地灌输理论知识,要注重情感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空洞教育。在教育形式上提倡多样性,同时,还要开展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社会,奉献社会,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去帮扶和关爱弱势群体,接受心灵的洗礼。

(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真心的关怀爱护学生

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就是无处倾诉,如果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真心的关怀爱护学生,那么思想工作会容易得多。主要通过各种途径,如QQ或者校内网,飞信等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所问,发现问题及时做工作进行沟通,让学生感觉到关怀和温暖。经常深入寝室了解学生状态,拉近与学生心与心的距离。及时疏导心理障碍,就能让学生健康的成长。

(三)展开大学生网络文化大讨论,促进学生养成合理上网的好习惯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促进学生养成合理上网的好习惯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大讨论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用心去做的工作,利用征文或座谈形式展开讨论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实对学生进行引导,逐步促进学生养成合理的上网习惯,促进学生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对学生自身的知识汲取和视野拓宽上有更大的帮助。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迈出校门后尽快的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合理定位,也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与任务之一。大学生对待社会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也充满了迷茫与未知,如何积极有效的一步一步将学生与社会联系起来,就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首先,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注重多元化,多请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作报告来开阔学生思路,也要找同一专业不同岗位的业内人士讲解岗位特点;再次,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到具有规模或特色的单位,进行参观考察活动,让学生和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亲临实践,去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第9篇

关键词:新形势;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性

1.适应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强。日益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冲击。积极顺应形势的变化,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机制和手段反映环境变化的特点和要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2.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3.适应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的高校,要承担起培养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光荣使命,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立足于环境的变化发展,为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能力、自我超越能力、团队学习能力等提供精神动力和方向保障。面对这一新的历史使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分内容、承载机制和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更好地促进高级人才全面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研究的新课题。

4.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教育体制和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伴生的观念转变和利益调整对高校师生思想上的冲击,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内容;一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不适应客观发展,缺乏有效性和说服力,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困惑,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捕捉和发现,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

为适应时代要求,实现观念的更新是建设高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前提。一是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选择地接受各种正确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二是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工作中要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不仅要重视智育,还要重视德育、体育、美育,培育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各方面和谐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二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三是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三个层次,即公民道德教育是基础、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

3.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按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搞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才能受到很好的磨炼,得到更大的提高。还可聘请富有革命斗争经验的老革命家和在改革开放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科技发明者、劳动模范、战斗英雄担任校外辅导员,通过作报告、召开座谈会、指导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广大师生员工学习历史,了解现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输入新的血液。组织广大师生开展社会考察,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

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在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由显性教育向显隐结合转变,即在搞好显性教育的同时,将有意识注入和无意识熏陶相结合。由单一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重在引导,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转换,由单一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由公开教育转变为渗透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渗透到学校的教学、日常管理当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学、管理相互渗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到与大学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在教学管理、服务和文化活动等各个环节,形成隐性化的教育载体。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1.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

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思想方法。按照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首位,把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精神、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以人为本为指针,以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和基本素质教育为重点,以“三贴近”为突破口,以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要求,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

2.突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要通过开展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动员和组织大学生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要从多方面关心、爱护大学生,注重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倾听他们的愿望要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一定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从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高度,从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不断拓展有效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越来越大,我们要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其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和学分,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努力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大力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强校园网管理,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既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又要关心人、办实事,以情感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成才立业。

4.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

拥有覆盖面广、体系完整、深入基层的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优势。把优秀大学生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把党支部建在班上,使学生党支部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发挥团组织和学生会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加强班集体建设,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特别应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周济.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N].中国教育报,2008-01-04.

[3]秦宣.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挑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4]马帮敏.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与应用[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