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银行四风工作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04 02:08:50

银行四风工作总结

银行四风工作总结第1篇

记者:徽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进入重组时代,也为城市商业银行改革提供了许多示范作用。回顾徽商银行过去四年的发展壮大,您认为董事会在徽商银行快速稳健发展过程中主要发挥了哪些作用?

王晓昕:徽商银行至今已经创立4年多了,总部设在安徽合肥。目前拥有机构网点164个,在职员工4400多人,注册资本为人民币81.75亿元。

徽商银行的经营决策核心是董事会。董事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构建和完善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提高董事会决策能力,促进业务高效稳健发展,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要求,重塑和健全经营管理体系;以建设一家好银行为目标,规划全行总体发展战略;指导和培育统一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管理理念、企业精神和以风险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立科学的授权、考核、问责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稳步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打造徽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强化董事会在全行发展中的统领作用,稳步推进内部改革,不断强化风险控制,徽商银行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主要业务指标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业务发展连续跨越新台阶,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居行业前列,主要监管指标达到国内上市银行中上水平,被银监会评为二级行。截至2009年末,徽商银行资产总额160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36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67亿元,分别较成立初期增长224.93%、214.73%和222.14%,累计实现经营利润73.85亿元;不良贷款率0.93%,较成立时下降5.07个百分点。

徽商银行四年来的快速稳健发展既是全体员工努力拼搏的结果,同时也是董事会注重前瞻性和科学决策的结果。

记者:您刚才提到徽商银行董事会其中一项工作重点是指导和培育突出风险理念的企业文化,请您谈谈徽商银行企业文化中风险理念的核心内涵。

王晓昕:企业是树,文化是根,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新型生产力。徽商银行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经过四年发展,徽商银行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企业文化。2009年11月董事会主导编辑了《徽商银行企业文化要素及释义》、《徽商银行员工职业操守》、《徽商银行员工行为规范》,制定了全新的《徽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旨在通过企业文化的有效推广,形成全行统一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精神,推进具有徽商银行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全行核心竞争力。

徽商银行的风险理念是:“审慎、理性、稳健”的风险偏好设定;分层、分离、整合的风险治理结构;前瞻、客观、专业的风险度量管理;主动、量化、持续的风险管理实施。在企业文化若干理念中,风险理念表述是最长的,共四句话52个字。这是因为我们认为银行的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偏好设定、治理结构、度量管理,到管理实施都是非常关键的。徽商银行风险理念第一个层面强调的是“审慎、理性、稳健的风险偏好设定”,即审慎的思维、理性的判断、稳健的风格,正确统筹“速度、质量、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层面,徽商银行将建立“分层、分离、整合的风险治理结构”,“分层”就是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分离”就是风险管理职能设置注重各种管理角色的分离,相互制衡,如前中后台的分离,突出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和独立性;“整合”就是注重风险管理资源的协调配合,将风险的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风险管理的最优化模式,提高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第三个层面,徽商银行将掌握和使用“前瞻、客观、专业的风险度量管理”。“前瞻”就是正确认识风险管理行为与风险管理结果的时间差,实现风险管理措施的前瞻性和策略性;“客观、专业”就是徽商银行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风险识别和度量工具,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效识别风险,准确度量风险,精确管理风险,逐步实现风险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性和定量管理并重转变;第四个层面,徽商银行将建立“主动、量化、持续的风险管理实施”。“主动”就是各级风险管理主体都应当树立主动风险管理意识,实现由过去被动承担风险、事后处理风险,向主动识别风险和积极经营风险转化;“量化”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建立风险管理模型,对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挖掘。“持续”就是风险管理工作不是短期内的一个过程、一个环节或是一个动作,需要长期的关注和不断的创新,应当坚持不懈的强化风险管理理念,创新风险管理方法,研究风险管理工具,建立和完善持久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

记者:您刚才提到对风险主动性和前瞻性的管理,能否请您举例谈谈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

王晓昕:比如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我们客观冷静地分析其对我行的影响,要求全行把危机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问题想得更周全一些,特别是总行领导班子成员应有清醒认识,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我们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把提升盈利能力和防止不良资产反弹作为全行的两项核心工作。通过主动有效的风险管理,2009年徽商银行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净利润增长33%,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不良贷款继续实现了“双降”,拨备覆盖率已经超过250%,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我们注意分析最新的发展变化,以国际化的视野观察和思考问题,不计较一时的得与失。在徽商银行跨区域发展上的策略是稳步推进跨区域发展,先练好内功,将总行的管控能力打造好,先在长三角设立机构,再逐步走向全国。我们希望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徽商银行打造为泛长三角区域市场声誉及风险控制良好,盈利能力更强,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区域性股份制上市银行。

记者:徽商银行近期采取了哪些举措以着力提升徽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从而打造徽商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呢?

王晓昕:徽商银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在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了以下举措:

首先,强化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全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理顺内部沟通和报告渠道,强化其对全行风险管理方向的把握和统领作用。其次,提前谋划风险管理政策。以2009年第四季度为例,在宏观经济回升向好、但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十分复杂的背景下,徽商银行对全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评估,提出了2010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思路。第三,利用外脑,找准差距,明确努力方向。第四,围绕徽商银行的经营情况和影响徽商银行经营管理的内外部因素,董事会会主动向高级管理层提出管理要求,进行风险提示。

比如:2008年9月,银监会制定了第一批新资本协议实施的五项监管指引。在下发这五项监管指引时,明确表示:“鼓励暂不准备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银行参照五项监管指引改进风险管理 ”。在研究五项监管指引后,我们给高级管理层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应如何参照这五项监管指引来提升和完善我们自身的风险管理”?尽管银监会并不要求包括徽商银行在内的城商行实施新资本协议,但出于规范性和系统性提升全行风险管理能力的考虑,2009年4月我行启动了对公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模型建设项目,目标是充分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经验以及国内银行最佳实践,结合徽商银行实际,开发符合新资本协议和监管要求的对公信用风险评级系统。

记者: “创一流品质、建百年徽银”成为徽商银行的愿景,在打造徽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近期重点应提升哪几方面的能力?

王晓昕:徽商银行要着力打造“四大能力”,即:风险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金融创新能力、总行管控能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需要转变风险管理方式,稳步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完善风险基础管理工作,加强风险计量工具建设,提高风险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具有徽商银行特色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财务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健全财务监管体系,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改进和优化费用管理方式,提高财务资源使用效率,突出强化贷款定价管理,完善贷款定价授权和决策体系,稳步提升资产议价能力。提升金融创新能力,一是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积极支持业务新产品开发和服务渠道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强化产品创新工作,健全创新组织体系,理顺产品管理职责,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保障创新工作规范有效开展;三是突出抓好流程创新工作,对现有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再造,重点推进流程标准化管理。在总行管控能力方面,一是要全面提升战略管理能力,抓紧制定徽商银行三年发展规划,建立评估修正机制,加快推进战略实施;二是强化全行的一级法人意识,提高对总行重大决策、规划,各项制度和计划安排的执行能力;三是提升董事会决策能力,增强董事会政策研究、信息分析的能力,确保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四是提升全行上下协同能力,实现总行部室之间、总分行之间的有效协同,做到上下两方面目标一致、认识一致、步调统一;五是提升总行干部员工的管控能力,总行的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和管控能力,成为专家型人才。

上述四个方面的能力打造好了,能力得到提升了,徽商银行就有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银行四风工作总结第2篇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32-0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各类新兴产业的出现,融资成了各企业的重中之重,在此环境下,我国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大中小型银行蓬勃发展,为了适应各类客户的多样化需要,更加迅速准确地提供服务,我国银行的组织架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将从我国银行组织架构现状介绍、国外经验借鉴、我国银行组织架构存在主要问题以及改革对策建议四方面加以论述。

一、我国银行组织架构现状

目前我国银行业从风险架构组织模式来看分为两大类,分别为集权式结构和矩阵式结构。两大类结构在组织方式与运作模式上有很大不同,并且在银行经济业务实际运作中所展现出来的结果也有诸多不同。

1.集权式结构。在我国国有四大银行建成初期,根据经营管理需要,框架关系为总部设置总行、接下来升级设置各个分行,往下设置支行、最后为网点的组织结构。那么在进行业务运作时,会在总行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负责整个银行宏观销售策略制定、风险预警政策出台、银行业务运作程序模式以及业务办理时的监控审批。当一项业务需要完成时,需要提交网点到支行到分行再到总行的审批路线,整体上来说非常有利于总部控制风险。

2.矩阵式结构。为了弥补传统集权式结构在业务审批时产生的程序繁杂、时间过长的缺点,近些年,矩阵式组织架构应运而生。在这种结构下,总行依旧管理其下各分支行及网点,但各个分行有权按照业务类型设置不同的事业部制,例如根据对公条线设置公司业务部,根据个人业务条线设置个人业务部,并且单独设置风险管理部,管理本分行业务的审核批准工作,各分行业务由本分行各部门分类审批。但是总行的风险管理部及各职能部门垂直领导各个分行的相关对应部门,并且规定一定业务数额以上的业务需报总行单独审批,各分行领导对分行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这种方式使业务办理速度明显加快,并能做到因地制宜,同时总行对业务仍有绝对的领导权。

二、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经验借鉴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融资需求的进一步扩大,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在第一时间改变经营理念,适应发展潮流,更加快速高效地为银行自身带来巨额经济利益,这一系列改革取得了空前成功。那么这些先进经营理念、运作方法对我国银行业必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以下笔者将就几个典型的西方发达国家银行运作的成功模式加以分析介绍,以期待能有所提高。

1.德国德意志银行。德国德意志银行架构特色在于设置专门的管理中心,该中心一共设立四个,总行赋予四个管理中心的权限有:可以适当升高或降低利率,可以根据业务需要调拨资金,可以批准发放一定数额以上的贷款,以及VIP客户的管理工作。并且在四个管理中心下设十余个管理行,负责根据管理中心的政策变动完成以上各项业务的实际处理工作,从而做到了高效、协调地完成各项工作,减少业务审批时间和层级手续。

2.英国渣打银行。英国渣打银行采取的管理架构模式同样很具有借鉴意义。在扁平式组织架构模式下,行长、副行长等位置正常设置,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总行设置相应职能部门,分行设置对应职能部门,但是业务处理方式相对我国来说比较简单。例如:以公司业务部放对公贷款为例,分行风险管理部放款员有权限做出审批,符合条件的可以直接向总行风险管理部进行汇报,而不需要向分行主管副行长、行长等进行汇报审批。该种模式下会大大节约各项业务审批时间,从而更高效率地完成业务处理。

三、我国银行组织架构存在问题分析

1.集权式结构下由于垂直条线的汇报层级较多,会造成信息滞后、审批手续复杂等缺陷,而且在人员配置上,总行各条线的审批人员手中权力过大,易导致审批受个人情绪化影响较为严重,会出现行贿受贿情况的发生,对整个银行内部风气造成较大影响。另外对分行来说,开展业务受总行制约过大,会造成潜在客户和优质客户流失,不利于分行在其特定区域的进一步发展。

2.矩阵式结构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随着部门设置的增多,总行的管理难度加大,部门之间人员流动频率高,这种模式会造成一项业务发生时,如果出现某些差错,部门间人员会进行互相推诿,无人承担责任,一项任务下达后,部门间同样会因为出力多少而产生矛盾,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员工的效用无法达到最大化发挥。

四、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体系的对策探讨

在上文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揭示的基础上,如何在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业组织架构体系就成了重中之重。以下笔者将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浅见,望能有所成效。

1.加强内部管理,优化审批控制。在人员招聘配置时把关严格,争取所录用人员都能人尽其责,全行利益优先,对于扰乱风气的“害群之马”一经出现就要严厉惩处,对于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式的员工进行倡导安抚,以逐步优化全行风气,使审批流程和程序受人为因素干扰降到最低。另外,鼓励审批人员严格评审,防止出现领导打招呼就开绿灯的现象发生。

银行四风工作总结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 国际借鉴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是在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巴塞尔委员会1998公布的《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Framework for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in Banking Organization)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一个受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级管理人员影响的程序。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特定时间执行的程序或政策,它一直在银行内部的各级部门连续运作”。

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风险不断显现与发生,尤其突现的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严重威胁着金融业的安全和发展。西方银行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内控管理经验,这对于正在走向国际化、市场化的我国金融业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西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考察

(一)美国银行业的内部控制

1、权威、超脱的稽核组织机构。美国的商业银行多建立了总部一级制的稽核组织,直接实施全辖稽核监督。许多银行的稽核部门只设在总部,分行一律不设,再根据分行稽核业务的大小分地区派出若干稽核主任,与驻地分行没有任何经济、人事上的关系。首席审计官不对总裁负责,而是对董事会负责。以上种种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2、明确控制目标,紧密围绕风险防范进行控制活动。美国的商业银行非常重视风险防范。内部稽核部门通过对银行业务经营的政策执行及其运作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和检查。一般说来,风险管理检查主要从战略风险、网络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用人风险、法令风险8个方面进行监督评价。

3、灵活、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方法。美国的银行积极实现控制方式的转变,努力使内控部门的形象由控制风险的“警察”最终变为实行开放式、能动式的稽核监督。例如,借助稽核手段的电脑化。同时,稽核部门通过越来越多地帮助业务部门控制风险而转变工作角色,使业务部门愿意把稽核人员当作合作伙伴,达到决策合理的目标。

4、信息系统功能强大。美国的商业银行之所以能够建立总部一级制的内部稽核机构。直接实施全辖稽核工作,一个很重要的保障是实现了银行业务计算机网络化和稽核手段电脑化。银行业务与内部控制手段的电子化减少了稽核机构的层次。降低了稽核人力投入,扩大了稽核覆盖范围。加快了稽核信息时效。提高了稽核监督效率。

(二)德国银行业的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机构健全

(1)内部审计机构。各银行一般均设有内部审计部,通过内部稽核,及时发现问题。银行所有权人可以监督经理人。以此实施有效的监管,防范经营风险。而且内部审计部门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一般都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报告内部监督稽核情况。

(2)风险管理机构。各银行都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董事会、市场风险管理部、各业务部门、审计部门都分别对风险负有明确的职责。同时。建立一些数学模型来预测和计算风险。

(3)证券监察部。德国1995年实施《证券交易法》,并成立了联邦证券委员会。为配合实施《证券交易法》和联邦证券监管委员会的有效监管,各银行都依法成立了证券监察部。具体负责对本银行证券经营业务活动的监督。

2、内部制约机制有效

(1)职责分工明确。德国内部控制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四眼原则”(也称双人原则)。也就是业务交叉核对。资产双重控制和双人签字。各项交易活动必须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一线交易,二是后台结算。三是会计审计,四是监控。

(2)监督与牵制到位。在一个职能部门中,相关但不同的工作要由不同的人员去做,以确保相互的业务监督牵制。使用自动数据处理系统时。要有相应的程序来保证实施监督,数据处理系统中输入人员要与交易、后线结算分开。会计审核要与业务监控人员分开。

(三)法国银行业的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的重点与原则明确

法国商业银行内部检查的重点往往是放在三个方面:看业务操作和内部组织流程是否遵守当前的法规和条例规定,是否符合职业标准、道德标准和行业惯例。是否符合高级管理层的要求;看是否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和风险限额的规定:看会计和财务信息的质量。

法国银行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风险控制原则一确立目标及政策时要考虑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对于每一种风险制定合适的风险承受政策:信息系统的控制原则―,内部控制要涵容所有业务,并有审计跟踪;独立的审计控制原则一内部审计机构的高级管理层只设在总行。

2、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

法国银行业十分注重发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共同作用。董事会合理确定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责任:准确全面地注意本行的风险以及知道如何评估风险和控制风险。审计委员会作为银行董事会的内部控制咨询机构,为董事会提供经营管理情况的有关信息:保持同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内、外部审计部门的信息交流:对内部控制的适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业务部门行使检查职责: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有合理的流程和能够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来源。

二、国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西方银行业合理的组织机构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架构,其中董事会起到了监督评价作用。独立董事制度运作良好,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关系。公司治理具有分散的所有权、独立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高度的透明度、清晰的责任性和活跃的资本市场等特点。西方银行有效的银行公司治理得以建立,依赖于其发展的环境:民主精神、市场机制、法治传统及多元化的产权制度。

(二)严格的岗位分工和牵制制度保障了内部控制行之有效

在西方银行业内部控制的实际操作中,岗位责任清晰。使得经营效率大大提高:各岗位人员在办理各项业务时有着严格的额度控制与权限控制。严格地贯彻层层授权与层层审批。西方商业银行还非常注重加强业务岗位的交叉检查。防范员工舞弊行为。

(三)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是内部控制的重点

西方银行业早已把防范风险作为稽核的主要目标,管理层充分认识到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问题,稽核工作只“查”是远远不够的,应重点放在“防”上面。他们有完善的风险管理程序,如提前的风险预警、严密的风险控制、经常的风险监测、及时的风险报告、审慎地风险评估及妥善的风险处理。并制定出了详细的量化

考核指标。

(四)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的关键

西方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往往拥有独立、超然的地位。内审部门直接向最高决策管理组织负责,一般是直接面对董事会,向董事会进行审计工作报告,至少也是向总行负责。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有畅通的信息反馈和报告渠道,确保发现问题及时完整地传递给最高决策层。

(五)强大的信息系统功能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效率

西方银行业非常强调在内部控制中信息与交流的作用。首先是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可获性,并注重信息的前后一致;其次是信息系统受到安全保护和独立的监督评审。防止突发性事件。特别注意有效地控制电子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使用。西方商业银行还利用其实现了稽核手段电脑化。扩大了控制的范围,提高了控制的效率。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完善的探讨

新中国成立以来,银行业进行了多次改革。内部控制也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经历着一个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初步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但我们也应该很清楚,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在我国仍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无论在制度设计方面还是实际操作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体系都存在着不少欠缺。

(一)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只是开了一个头。真正要贯彻现代企业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进一步完善董事会结构。确保董事会履行其受托责任,保证董事会决议的独立性和科学性。适当增加独立董事人数。第二。强化监事会的作用,确保监事会对董事会和行长的监督。第三,完善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激励机制方面,一是要改革“官本位”的激励机制,改变“短期激励”效应。另外。在约束机制方面。一要强调所有者约束,充分发挥股东大会的人事任免权与董事会的作用来任免管理人员和决定管理层薪金水平。充分利用监事会的作用对高层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二要强化外部约束和市场约束,完善证券市场,发挥证券市场“用脚投票”的作用,促进信息披露制度的实行,强化外部监控机制。

(二)按独立性原则进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组织设计

首先,按照独立性原则进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组织设计,各商业银行总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在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各分支行的内部审计人员应由总行实行派驻制,受总行内部审计部门总经理直接领导。第二,完善内部审计方法。要将过去的补救型或堵漏型的事后审计方法改变为事前审计方法。将现代审计方法运用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为主。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第三,加强与外部审计的协调。一方面要积极配合中央银行等外部机构的审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外部审计的意见,适时调整内部审计的对象、范围和重点,以共同发挥审计的整体功能。

(三)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建立商业银行动态的风险评估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建立起一个能够实时监控风险的动态风险评估系统。首先,加强风险评估的组织领导,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第二,完善信贷业务的风险评估程序。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第三,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建立动态的风险评估模型。第四,重视新业务的风险评估,在新业务开展之前就应设计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和程序。

(四)用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

银行四风工作总结第4篇

关键词: 内部审计,授权审批制度,计算机风险控制系统

Description of the Internal Audit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

Abstract

Join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nd the financial domain along with our country to the foreign capital bank comprehensive opening, How did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s stabilize the development in the opportunity and the challenge which and continued already to appear the count for much. Especially our country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 its own status and the historical reason have all decided the reform importance and the urgency. But in the reform process, internal audit takes a complete internal surveillance system. It will reform the central plane in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 tope near the new challenge; will be playing the pivotal role. This article unifies in which our country current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 repeatedly appears to examine the case, as well as modern commercial bank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concept. The elaboration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 interior audit reform necessity. Simultaneously summarized the main questions which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 interior audit faces. And in this foundation, proposed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 interior audit solution.

Key words: Internal audit,Authorized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ystem,Computer risk control system

目录

一、序言1

二、文献综述1

三、内部审计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意义2

(一)商业银行的定义2

(二)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机遇与挑战2

(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重要性2

四、2006银行第一大案4

五、从内审方向对银行第一大案进行的分析5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念5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是目前内审的主要问题6

(三)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原因7

(四)其他影响内审的因素7

六、对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思考8

(一)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完善内部审计机制8

(二)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内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9

(三)要加强对决策及高层管理人员控制10

(四)健全银行的授权审批制度10

(五)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控制制度10

(六)努力提高银行审计队伍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11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12

一、序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经济的国际化、自由化、市场一体化进程中,国际资本的流动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导致资本大规模无序流动,金融风险日渐突出,主要表现为世界各地银行业的危机和动荡。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而商业银行又是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安全与稳健运行将直接影响一个国金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控制风险变得如此之重要,以至于美国花旗银行主席及总裁沃尔特威斯特(1970-1984) 说过:“事实上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简单来说,这就是银行业。如何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历来都是各国政府和金融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1994年,中国金融界发生了一次史上重大的转折——国家专业银行开始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这一突破性改革为我国的银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同时,他也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国有商业银行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资产质量低下、经济效益不佳的局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以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为经营原则,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为经营机制的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还需要一段艰苦的历程。由于长期生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银行普遍缺乏应有的内部控制意识。一方面,有些企业虽然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却只是制度的汇编,缺乏明确的控制目标和风险评价标准,其制定和实施缺乏理论基础,因而难免出现制度上的漏洞和控制盲点。另一方面,学术界对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独立审计师的角度,评价内控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向外部审计提供有关企业审计风险的相关信息。

国内银行业近年来已呈现出了“内鬼”横行的局面,上到总行行长,下到普通职员,银行业内部人员不仅发案频频,平均涉案金额也在所有行业“内鬼”作案 榜上稳踞榜首。动辄上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内部发案,凸显出银行防范缺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何弥补制度性缺陷、规避内部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已经成为 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关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地探求解决本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问题。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及职能,建立适当的内部审计理念,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在银行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关于内部审计的职能,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即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以及作为综合推测指南的特恩布尔报告对内部审计的阐述,反映了西方内部审计职能的角色有监督者逐步向控制者转变的轨迹。2001年8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报告——《银行内部审计和监管当局与审计师的关系》。该报告阐述了银行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所有银行建立一个常设的独立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并提出了内部审计指导原则。国外商业银行现代内部审计理念的最显著特点是内部审计从财务型审计转向增值型审计,而这又恰恰是建立在内部审计目标和职责的准确定位基础上。科学的目标定位和职责分工,保证了内部审计部门能够适应形势的变化和管理当局的新要求。并且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将工作重点致力于改进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等建设性审计上。

相比于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理论的发展,一方面是我国商业银行还处于发展阶段,不能和国外成熟的商业银行相比。另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国外先进的理念并不能完全运用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但是最近几年,国内有许多学者都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做出的很大的贡献:胡俊娣(2003)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提出了风险评价的新方法——VAR方法,提出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的新思路— 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另外,在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时,科学地将其分为空间上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进行讨论。吴旭红(2003)提出了要建立垂直的审计管理体制,规避商业银行审计风险;要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增强商业银行审计主体协作;要积极开展计算机审计,促进商业银行审计国

2006年6月中国银行河南沈丘支行再次曝出银行承兑汇票大案,涉及资金总额为1.461亿元。

银行大案为何频频发生

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结果中披露:2004年,农行违规发放贷款276.18亿元,违法犯罪涉案金额86.84亿元。

尽管审计发现的问题发生在前年,但这组数字今天读起来仍然触目惊心,因为商业银行在金融风险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并非是个别现象。从今年年初的中行 双鸭山支行案,到近日交行沈阳分行重大挪用客户资金案,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媒体公开披露的国内商业银行大案已经有6起,涉案总额高达数十亿元。

专家分析指出,从近年来发生的银行大案来看,无论是审查不力违规贷款,还是“家贼”与“外鬼”勾结诈骗,问题大都出在银行的分支机构。基层分支机构之所 以成为大案频发的“重灾区”,主要原因是分支行权力过大,上级对下级风险监控不严。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通过改制、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等措施不断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但往往是“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上面订的“条条框框”再多,到了基层分支机构都不及“一把手”的“一支笔”管用。

银行大案频发暴露了我国银行业在操作流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商业银行应加快推进内部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经营机制,增强 风险管理和依法经营意识,严控操作风险的发生。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银行管理链条的末端——基层营业网点的有效监管,尤其要加强对基层分支机构“一把手”和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案件发生。

令人稍感宽慰的是,在今年披露的银行大案中,不少是银行在自查中发现的。这表 明银行内部机制正在逐步健全,风险防范能力得到加强。但仅靠银行自查自纠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完善公安、银监、审计、监察等部门和各商业银行共同打击金融 犯罪的协作机制,深入开展案件专项治理工作,这样才能维护金融安全有效遏制当前金融领域案件多发的势头。

银行大案频发直指内控软肋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说,“各银行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只是有些没查出来。当今的问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阴影还没有去除,银行负责人还是任命制,产权不明晰,这些问题不解决,银行案件高发是控制不了的。”

一桩桩银行大案发生后,监管部门、专家学者和商业银行自身还是将目光集中到银行的内部控制问题上。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彭兴韵说,金融大案频繁发生,说明中国银行业内部风险控制不足,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较大。他同时表示,这几年出现的金融大案暴露出的问题是,对分管支行的行长或主管业务的副行长监控不力。另外,商业银行自身一些项目的借款风险监控不严,如浦发银行将个人借款业务的审查外包。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都将个人借款审查委托律师事务所去做,律师事务所很多时候并不会实地考察,评估时打打电话,和借款人聊一下,简单查一下工作单位是否存在,看一下营业执照复印件等简单证明就了事。很多时候没有实地调查、核实,这样给诈骗者提供了机会。诈骗案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银行自身对风险评估不到位,有的是内外勾结,这些都是银行自身存在多层代理人关系问题时,上级对下级风险监控不严造成的。中国的银行业在风险管理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一方面,国内的银行在有关信贷风险控制方面的工作也很糟糕。目前银行放贷风险这么高,但各银行都在拼命贷款,而且几乎到了根本没有个人信用审查的地步。

银行的内部制度建设看起来很完备,但是可执行性非常差。内控机制流于形式,特别是内部稽核形式化,内部控制漏洞很多,这些大案基本上都是钻业务流程没有执行到位的空子。同时也暴露出国有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管理偏松、绩效考核不够合理的问题,致使部分分支机构片面追求市场份额和经营绩效,忽视了内部管理。

内控制度建设需要各个银行严格执行,事前就应该有防范机制,具体责任落实到人,而不是等到事后检查。事后的惩罚机制如何变成事前的防范机制是关键。我国银行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在风险控制和为银行增加价值方面的作用,尽快设立审计委员会,建立独立于各级经营管理层、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足够数量和胜任审计专业工作的人员,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报告路线,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面对日益加剧的内部腐败、欺诈以及银行间竞争,内部控制体系——作为国有商业银行顺利发展的成败的关键环节,他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能够提高银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今后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做好准备,更能为提高银行的运作效率提供必要的信息。“银行商业化,内审要强化”已成为世界各国银行商业化经营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

四、2006银行第一大案

(一)96张汇票离奇被盗

2006年2月11日,星期六,农历正月十四。

兴奋亦疲惫的人们显然还没有完全从春节长假中苏醒过来,因此很少会注意到当日刊发在全国银行系统机关报《金融时报》第六版上的一则“紧急声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双鸭山分行四马路支行宣布,“00720041”等34张承兑汇票作废。

看似寻常的声明背后,是一场注定要震惊黑龙江和山东省银行系统的轩然大波。

四天之前,中国建设银行山东省莱芜市钢城支行(下称莱钢建行)在处理一笔兑付期限已 到的银行承兑汇票(共计五张,票面金额4890万元)时,要求作为出票行的中国银行黑龙江双鸭山分行四马路支行(下称四马路中行)予以付款。然而出乎意 料,对方竟称四马路中行账上并无相应的出票纪录,该笔汇票实属盗用!

事后看来,这只是原四马路中行行长胡伟东操作下诸多账外账中的一笔。并非巧合的是,就在案发之际,胡伟东刚刚调至中国银行双鸭山分行任

零售业务部主任,并拟在春节后调任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七台河市勃利县支行行长。

案发之后,胡伟东及四马路支行副行长王林,业务员沈洪泽、杨晓平、赵伟泽等五人迅速被捕。

2月25日,这批汇票的出票人——集贤县富强粮油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朱德全亦在长春市落网。

有关调查人员很快发现,以“朱德全”名义盗用的汇票远不止上述五张,金额更是令人瞠目。自2003年3月起,朱德全先后以各种名义,从四马路中行盗用承兑汇票96张,滚动金额达9.146亿元,其中56张贴现后、兑付期之前以现金偿 还;其余汇票贴现金额达4.325亿元。除上述莱钢建行的五张汇票,有34张票据总计3.25亿元在山东济宁建行和农行贴现;其余汇票是否贴现、流转至何处,尚不明朗。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贴现盗取的大量资金,已被朱德全用于贸易往来和期货投机,后者更酿成了巨额亏损。

在这一背景下,“紧急声明”之含义一目了然。四马路支行宣布34张汇票作废,是试图以公示的形式杜绝汇票继续流转的可能性。

当然,贴现行有关人士告诉《财经》,相关票据盖有中行的公章,各种要素俱全,其真实性勿庸置疑,只是绕过了中行的财务系统,在体外循环而已。

2月15日,山东省济宁市公安局向济宁市各银行发布预警信息,称上述中行宣布作废的34张银行承兑汇票中,有27张由建行济宁分行贴现,金额总计2.57亿元;另外七张在农行济宁分行下属某支行贴现,涉及金额6790万元。济宁建行和农行合计贴现3.25亿元。

在银行系统,银行承兑汇票向来视同现金管理,其出票、贴现和承兑,在一家银行内部和银行之间都有着严格的监管和复核系统。然而,四马路中行先后开出的96张承兑汇票却如隐形一般,从容摆脱了内外监管,安然无恙地体外循环长达两年之久。

更令人拍案惊奇的是,所有参与这一巨案策划组织的,均是当地土生土长、举止粗豪的银行基层支行负责人和私营业主!

这起96张银行承兑汇票大案曝光,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银行当前进行的重组改革正在发挥出威力,长期隐藏于监管死角的罪犯们已无所遁形。事实上,四马路中行案件被揭出,正是河松街中行案发后,中行强行推动轮岗制的结果。随着中国银行改革的层层推进,大案要案再度引爆,也许正在宣告基层行缺乏约束时代行将结束。

(二)汇票“隐身术”

“四马路中行一直是一家先进支行,但这么小的基层行有数目这么大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居然没有引起分行重视,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哈尔滨银行界一位人士对此不无惊讶。

一般来说,空白银行承兑汇票在分行一级进行保管,像中国银行四马路支行这样的基层 行,只能根据使用量到分行去申领,且申领必须填报要求出票的客户情况以及使用目的。而一张有效汇票的开出,必须具备一些要素,包括日期、金额(大小写)、 出票人及其账号名称、收款人账号名称;出票企业一栏,要有企业全套印鉴和法人代表名章;更重要的是,还要有承兑行汇票专用印鉴和经办人名章。

按银行内部规章,汇票一经开出,上级银行就会对汇票交易进行核查监督。同时,针对前来贴现的汇票,贴现行必须仔细查询,与出票行确认其真实性;针对大面额汇票(100万元以上者),还需要到出票行实地复核。经过层层设防,虚假或盗用银行汇票的情形很容易被拆穿。

然而,在四马路中行案中,这一系列监控措施如同被绕过的“马奇诺防线”,全无用武之地,其关键就在于银行内部人士的串谋。

据《财经》记者采访获知,四马路中行案的基本操作程序必然包括以下步骤:

1、 实际把持支行的胡伟东等人向其上级银行谎报票据作废,截留空白汇票。按照规定,凡作废的票据都应该装订回收,不能流失;但在现实中,这方面的管理往往被忽略。汇票既经作废,上级行便不再对其实行监督;

2、 四马路中行将空白汇票填好某企业名称、金额并盖章后开出,任其到其它银行贴现融资。这些汇票就此流入银行监控,实则形成了四马路中行的账外账;

3、 当贴现行前来复核时,出面认可的正是四马路中行这些始作俑者;

4、 汇票到期承兑,则由相应企业出面予以偿还,完成体外循环。

上述顺序只是一种理想状况,实际操作中顺序倒置一下亦属无妨。

这一违规操作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即会给出票行带来巨大亏损。为了掩盖坏账,银行往往会饮鸩止渴,继续盗用汇票“以新偿旧”,然而,这只能带来更大的损失。

现实操作中,四马路中行正是如法炮制,滚动出票金额达到9.146亿元。案发时,朱德全所控制的企业的未偿金额还有4.325亿元之巨。

不难看出,这样一套盗窃计划得以完成,意味着银行内部监控系统的整体瘫痪;银行方面至少需要支行行长、主管财会的副行长、汇票保管人员、银行印签持有人员共同参与作假;如果其中一人举报,问题则立刻曝光。从事后四马路中行被批捕的人员构成来看,恰好是这样一个班底。

“(对这一事件)我们没有责任。”建行山东济宁分行梁山县支行公司业务部客户经理刘 超飞表示,他们贴现前对汇票进行的例行查询中,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按照惯例,一家银行在收到汇票后,进行贴现之前会向出票行发出查询,这可通过传真、邮政快递或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等方式进行。

农行梁山县支行的一位人士也表示:“去四马路中行查询,柜台人员都会在查复书上盖章,表明汇票是中行签发的,有的汇票上还有四马路中行副行长王林的签字。”

五、从内审方向对银行第一大案进行的分析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念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是在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念,巴塞尔委员会进行过多次阐述,我国人民银行1997年发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修改后于2002年9月发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简称“指引”)都体现了巴塞尔委员会的精神。

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一家银行的业务能根据银行董事会制定的政策以谨慎的方式经营。只有经过适当的审批方可进行交易、资产得到保护而负债受到控制;会计及其他记录能提供全面、准确和及时的信息;而且管理层能够发现、评估、管理和控制业务的风险”。“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结构(职责的界定、贷款审批的权限分离和决策程序);会计(对账、控制单、定期试算等);‘双人原则’(不同职责的分离、交叉核对、资产双重控制和双人签字等);对资产和投资的实物控制。”并指出:“一方面这类控制措施必须有内部审计职能进行补充,通过内部审计职能在机构内部独立地评价控制系统的完善程度、有效性和效率。因而,为了确保其独立性,内部审计必须在银行中有适当的地位和适当的报告程序;另一方面银行要遵守各种银行和非银行的法律和法规,必须制定出确保遵守法律和法规的政策和程序。”

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银行内部机构控制系统框架》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一个受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级管理人员影响的程序。它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特定时间执行的程序或政策,它一直在银行内部的各级部门连续运作。”

巴塞尔监管委员会认为银行内部控制最终要达到三个目标:经营活动依法合规性,财务报告真实性,业务操作系统效率性。为达到这三个目标,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个过程(或称五个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系统和稽核监督。

1、 控制环境是其他内控活动的基础。

2、 风险监控机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

3、 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正确实施的重要环节。

4、 信息系统是保证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条件。

5、 监督机制是内部控制取得成效的保证。

这五个过程是为实现三个目标而设计的,过程之间也相互关联,即每一过程为其他过程服务,也得到其他过程的支撑。这五个过程是总结了多数成员国家金融机构监管经验后提出的,许多国家金融机构按照这五个过程对本国金融机构进行内部控制系统评价。

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9月正式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其用意是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在《控制指引》中,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细分为五大要素,采用了目前关于内部控制最具权威的美国COSO委员会1992年所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中提出的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要素的概念。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是目前内审的主要问题

198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内部审计暂行办法》,1995年7月,审计署颁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依照上述规定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初步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几年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开展了财务收支审计、经营指标完成真实性审计、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项目审计、行长责任审计等各种类型的内部审计,并且实现了审计内容从财务收支扩展到检查银行的业务经营、信贷资产质量,再到关注银行风险,审计目标不断提高,审计内容不断深化;审计手段从传统的手工审计逐步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审计,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为推动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商业银行审计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对内部审计的要求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审计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及体系间的相互脱节,缺乏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缺乏一个赏罚有度的奖惩制度规定,商业银行内部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内控制度不适应银行新兴业务发展的需要等。虽然各商业银行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制度,但相对审计工作规范化要求相差甚远,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由于缺乏法制化及制度化,依然存在着不按章办事,违反金融法规的现象,制定的制度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在上述案例中,尽管有四马路中行内部的全力伪装,但是如果各家贴现行均遵从审慎原则,拆穿其“西洋镜”并非没有可能。

首先,一个经济并不发达地区的县级支行接连不断地开出3亿元的票据,凭直觉,可信度就不大。其次,像朱德全掌握的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贴现如此巨额的资金更加可疑。因此,贴现行在控制风险、业务操作流程,包括对资金流向的监督,可能都有疏漏之处。

此外,这一“完美盗窃案”在承兑环节也存有“瑕疵”。专家们指出,由于四马路中行开出的汇票属于账外经营,在承兑时,如果通过中行的资金划转系统,从专业备付金账户划转,原则上就可能被上级行跟踪察觉。因此在票据到期后,朱德全多次直接向贴现行偿还现金的方式,对此贴现行应当有所警觉。

当然,杜绝通同作弊,最为直接的办法还是强制“轮岗”,使得基层行长不能一手遮天。事实上,中行正是吸取了河松街中行的教训,推行轮岗制,才发现了这一运转了两年之久的账外账。与高山一样,原四马路中行行长胡伟东一直是黑龙江中行的“优秀员工”,屡次提拔都被“婉谢”,只是在此次强制轮岗后才被离任审计。

(三)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原因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本人把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原因有分为3个方面:

1、内部控制缺乏有效性

一方面,审计署虽然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明文列示了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受到很大程度上限制。内部审计机构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罚细则,往往只是建议、督促整改,很少给予处罚,等等,这使得内部审计的作用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国有银行对下级机构的经营行为的控制,缺乏足够的人力、制度和手段的保证。内部审计制度真正得到执行落实在于人,更主要的是在于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不能严格的执行内部审计的制度,而是以个人意识办事,审批和授权较为随意。甚到滥用职权,最终只能让内部审计制度只停留在形式上,不能得到真正切实有效的执行。

特别是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程度的提高,电子产品所带来的风险逐步增大。在这个大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系统风险控制却非常的薄弱,普遍缺乏健全的计算机内部控制制度,对计算机项目的整个运行过程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也给计算机犯罪留下了可乘之机。

2、内部控制缺乏全面性和及时性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规章制度仍存在着不健全、不系统、不配套的问题。比如银行的一些业务和机构存在着内部审计的盲点。有的虽然有系统的内部审计制度,但是缺乏足够的业务配套操作程序。有的银行内部审计制度远不能达到银行经营发展的要求。对于一些新的业务,内部审计制度明显滞后。使得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业务操作系统都面临着很大风险,

3、内部控制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取决于内部审计的本质属性即独立性。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审计工作环境也不理想。

独立性原则要求银行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建立和执行部门相分离。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情况是在银行一级分支机构设有一级内审机构,这样并不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要求。内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严重制约。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不是向银行的最高领导负责,而且许多商业银行的负责人没有真正的关心本单位的内审工作,也没有专门委托专职人员分管审计工作。而且有的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甚至没有独立的机构,与其它部分混合在一起。

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选配也存在着不合理,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从银行内部财务人员产生的。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审计部门的地位较低,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在有的商业银行中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是同一部门,操作人员和核对是同一人,相互核对难以实现,内部检查只停留在形式上,内部审计制度执行不力,并且经常受到行政行干预,审计工作没有真正落实,审计工作出现的问题查处的力度不够,大大削弱了银行内监督部门的作用,银行内部相互制约的机制很难形成。

因此,内部审计工作也只能是局部的,并不能真正的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审计的作用也就无法全面的发挥了。

(四)其他影响内审的因素

1、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众多并且分散,为了方便起见,只能允许相当一部分的工作人员直接接触现金和证券等,并且拥有进入客户账户的权限,这使得商业犯罪的机率大大的上升。为了控制这种情况的发生,内部控制和审计任务非常繁重。但是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的情况,使得银行内部出现审计监督不连续,审计面窄和间隔时间长等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和揭露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弱化了审计监督的作用。由于银行的业务流程更趋于自动化、系统更趋于复杂化、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更强,国内商业银行的内审也变得更为复杂。

目前正协助工商银行进行内审改革的一位安永全球金融服务部合伙人徐英伟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加快内审方面应取得董事会以及管理层的全力支持,并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架构和汇报路径,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并充实和加强参与审计的人力资源,将招聘、培训、考核、轮岗等纳入整体规划。”

(1)内审人员数量不足。

据统计,目前我国银行内部审计人员仅占银行员工总数的1%,而在国外银行作占的比例5%。按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规定,要求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达到员工总数的2%,但是一般的分行内审部门配备仅10人左右,不仅如此,这些人员不仅要负责总行布置的专项审计任务,而且还承担所管辖的几十家支行的审计任务。由于任务重,人手不足,审计监督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2)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差,业务能力较低。

内部审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他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对财务,审计,法律法规方面都有较为深刻的了解。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内审人员工作任务繁重,不能得到良好的培训机会,往往会出现业务能力低下的情况。这不仅使得内审部门的工作效率下降,同时也使得内审的质量受到影响。

(3)没有准入标准和考核机制。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对内审人员的要求普遍较高,如英、法两国规定:所有内审人员都应具有大学学历,具有注册会计师或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一般在银行财会或其他业务部门有过5年或以上的工作经验。他们还对内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进行经常性的考核,对达不到要求或违反职业道德的人员提出警告甚至取消其从业资格。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在这个方面作出相关的规定,内审人员没有准入的标准和考核的机制。这使得内审人员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影响内审的效果和质量。

2、内审工作范围过窄,内部审计技术落后

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基本上还是账目基础审计,主要是采用了详细审计或依赖于审计者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法,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也缺乏科学性,而且也会造成审计时间长、成本高、审计的效率低下。而且这种内部审计工作仅局限于查处一些具体违法违规问题,只注重检查会计凭证、报表等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业务操作是否合规合法等,缺乏对商业银行特有的经营业务的审计,如信贷资产质量、风险责任、经济效益的审计,以及对银行内部管理结构、内部控制状况、各岗位业务规范状况等的审计。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审计创新。面对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经营范围的不断拓展,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变化缓慢,缺乏与之相应的审计程序。

在计算机审计运用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证据的采集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方式制约着内审作用的发挥。计算机审计越来越重要。而且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和其在金融市场上的作用,也决定了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性。但相比于国外的商业银行还运用得很不够。存在着不评价计算机系统、不测试数据的真实性、仅数据审数据等现象。这些陈旧的审计技术严重的制约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审计的发展,影响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六、对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思考

针对上述分析总结出来的有关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所存在的问题,本人结合国内外内部审计的经验及例子提出几点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审问题的策略。

(一)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完善内部审计机制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础,是内部审计能否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的保障。在美国的主要银行为了保证内审部门独立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做法:

1、 在董事会内设审计委员会,作为银行负责内部审计的最高权力机构。内审委员会的成员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来自公司董事,另一部分来自公司以外的资深专业人士,他们在内审委员会中占大多数,内审委员会主席由公司以外的资深专业人士担任,内审部门负责人直接向内审委员会汇报工作。

2、 内审机构垂直管理,向各分支机构派出的内审人员全部向总行内审部门负责人汇报工作,其业绩考核、职务升迁和薪酬变化由总行内审部门直接管理,不与所监督部门发生任何利益关系。

3、 全行内审费用的预算、总行内审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职务升迁和薪酬变化由内审委员会直接决定,银行的管理层,尤其是各业务主管层与内审部门无直接的利益关系。

本人认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师必须对他审核的活动保持独立性。它能使内部审计人员自由客观地工作。否则,内部审计就不能得到所期望取得的成果。

正如上述的例子,美国要求商业银行应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以加强内部审计和控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在我国稽核部门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部门和执行机构,但这远不能满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商业银行应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内部审计报告的原则,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和机制,建立审计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及主要的内审业务领域。并对银行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同时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具备独立的监督检查权、问题认定及处分权。从而提高审计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农行在内部审计体制垂直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了总行审计局、驻一级分行审计特派办、一级分行审计处以及若干驻二级分行审计办事处的格局。这样的好处是审计特派办和审计办事处直接向总行审计局和分行审计处负责并报告工作,人员、经费和任免统一上收管理,一套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框架将会建成。

(二)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内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国际一流的商业银行普通采用风险审计方法。以美国为例,美国的银行全都执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从业标准。内部审计从业标准倡导内部审计实施以防范风险为目标的风险审计方法和内部控制评价。

风险审计方法的主要内容为:以风险防范为中心开展审计工作,首先,按照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流程、各金融产品分析其固有风险,列出主要风险因素;其次,对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流程、各金融产品自身针对其固有风险所采取的化解和防范措施进行分析,得出其控制风险的能力和主观态度;再用固有风险减去控制能力,得出净风险值。内审部门依据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流程、各金融产品的净风险值从大到小列出高风险部门、中风险部门和低风险部门,同时依据内审部门所拥有的审计资源,从高风险到低风险适时安排内部审计。

面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相应的金融产品会增多,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和服务会更多。对于这些新的业务和新的产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并且要以风险审计为审计方法,把握好这些业务流程、金融产品的风险,根据其分析结果安排内部审计,这才是真正的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也才能真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应注重拓展以下内容和范围:

1、 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电子银行产品等的审计,注重对创新业务的审计。要在防范金融风险与明确内部审计监督的基本目标相结合,要在内部审计的基础上实现安全性与盈利性的平衡点。

2、 加强对证券、保险、信托等混业经营业务的审计,这是因为现化商业银行转向混业经营发展的趋势已日益明显。这就要求要扩大审计对象的范围,将这些项目纳入商业银行常规审计范围。

3、 注重改变传统内部审计策略。随着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要建立以经营审计、价值为本的审计;要将单纯的财务审计转向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并存,确保审计质量。由于内部审计是实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因此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相关的制度分析,设计出符合银行的控制风险方法;内部审计方法应逐步转向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实行全过程审计;内部审计的范围应扩展至整个内部控制及业务流程,要从过去只关心财务数字的准确性、日常经营的合法性,扩展至兼顾一定经济效益提高的责任和咨询功能。审计报告从只发表意见到提出相就的管理建议,对管理层和被审单位进行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培训;将以前只注重监督评价拓展为兼顾监督评价与咨询。这些转变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防止决策失误和风险的出现,促进了银行不断改善内部经营管理,促进利润最大化,提高经济效益,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要加强对决策及高层管理人员控制

国际一流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很关注决策风险。美国商业银行认为,银行的人员结构是个正三角,上层为决策层,是整个银行的灵魂,人员最少;中层为具体组织实施决策意图的管理层,人数居中;下层为操作层,是只负责具体操作的一般员工,人数众多。而对整个银行来说,风险恰恰是倒三角,决策层因为在不断做出关系整个银行命运的各项决策而处于最高风险;中层管理者,因为负责具体实施已做出的决策,承担中度风险;下层操作者,因为只负责具体业务操作,能自我发挥的空间极小,所以处于最低风险。

根据上述的理论,商业银行的行长及其他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品行及体现其经验丰富程度的资历,关系到银行的安全、形象和发展,关系到存款人利益及银行体系的稳定,因此,银行必须建立内部高层决策及管理人员的控制制度。并且建立高层人员信息档案,并进行动态监控。通过考察个人历史背景资料、从业经验、行为规律、能力以及考核目前业绩状况,判定其相关能力。

(四)健全银行的授权审批制度

澳大利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系统是严格和健全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审委员会要求审计人员定期提交工作报告并随时与审计人员进行谈话;二是审计委员会规定了完整的内审程序和措施。主要是:审计工作计划必须得到审计委员会的批准;审计主管不断审核并复查计划的执行;审计主管必须对审计报告进行全面审查和签署;审计工作结束后,抽查审计报告并进行详细的复查;与被审计单位保持经常、畅通的联系,以保证他们向审计主管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

根据澳大利亚商业银行的经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经营活动性质及功能,建立统一的内部授权、授信管理制度,并且进行定期检查。从而确保授权、授信适当。授权权限及授信额度不会突破标准,同时要将授信额度掌握在总行手中。各种授权均应以书面形式确认要至上而下下达,各项业务均应按业务授权进行审核批准。同时要遵守的内部政策和基本程序;通过监督和技术控制,防止银行与违法犯罪活动的联系,避免内部欺诈与犯罪的发生。

(五)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控制制度

国外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业务信息化程度普遍较高,各类适合商业银行审计的专用软件和审计系统得到开发和广泛应用。

在欧美以及亚洲的香港和日本银行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高,计算机软件已成为商业银行内审人员工作的必备手段和工具。内审人员在对审计对象实施审计前,主要是通过与分支机构联网的信息系统调阅相关数据与资料,首先由计算机实施非现场稽核,对有关业务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总结和初步判断,发现问题或疑点后,再由内审人员实施现场稽核。由于使用了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最后结合审计的认定来完成审计工作,从而提高了效率和人为的干扰和失误。

以NSMIS系统为例,他是加拿大ACL公司开发的用于内审的系统。他的主要功能是:

1、 缩短审计周期;

2、 审计更加彻底;

3、 增加审计结果的可信度;

4、 节省资源;

5、 在组织审计中的重要性不可限量;

6、 可以直接从你的个人电脑上读取,分析任何类型的数据。

这些都弥补了商业银行内审中存在的不足,减少的成本。

因此,本人认为国有商业应该借鉴国外商业银行成功的经验,引进符合自身内部审计需求的计算机技术。另一方面通过自身对计算机系统的项目设计、开发、试测、运行等全部过程。真正建立起一套高效科学的计算机系统。同时要严格进行业务主管、软件设计 、业务操作及技术维修人员权限划分,严禁其介入实际业务操作。另一方面建立计算机风险控制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将系统运用于风险管理之中,从而帮忙银行以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和高效的内审工作。

(六)努力提高银行审计队伍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发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能的根本保证。只有银行审计队伍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水平才能提高。

在国有商业银行审计队伍和人员专业素质培养和提高方面,我国建设银行有值得其它国有商业银行借鉴的地方。

建设银行始终重视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了科学严格的职业准入退出机制和有计划的后续教育机制,为审计人员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也培养出了一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团队。建设银行实行职业准入与退出制度,把好审计队伍建设源头关。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准入、禁止和退出条件,对审计分部主任、总审计师和审计办事处主任等审计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学历、资历和年龄等方面都有硬性规定,形成了一系列内部审计职业准入的要求,从源头上保证了内部审计队伍保持着较高的整体水平。另外,建设银行从专业化入手,提高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建设银行将专业化作为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突破口。2005年审计体制改革后,建设银行行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化建设的工作思路,即实现审计人员作为个体的专业化和派出审计机构作为整体的专业化。

结合建设银行的例子,本人认为,为了更好地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要从各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完善符合自成身的审计管理办法,并且解决好审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及待遇等问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2、 加强内审部门的建设,特别是主管领导。要将业务素质水平、责任感和事业心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调至各级内部审计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同时由于内部审计在现代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审计部门需要的是具备财务会计、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专门人才,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专业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3、 加强对审计人员培训。为了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现代银行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加大对审计人员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公司法等知识的培训学习,这才能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岗位管理,实行竞争上岗,同时健全业绩和违纪情况的综合考评和奖惩制度加强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并且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持证上岗。要求内审人员每年必须进行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考试合格才能上岗工作。

4、 建立内审的相关纪律,明确奖惩责任制。由于我国现阶段还缺乏完整的内审法律保障,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建立符合自身并与国家法律不冲突的内部审计的纪委和职业道德规范,这样能够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的控制。同时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增强人员纪律观念和遵守职业道德的意识,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修养。

5、 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建立高效、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减少内审人员的随意性和盲动性。注重培育健康的内部审计和控制文化,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诚信意识,这样内审人员才能充分了解认识到内审的重要性,认真的履行职责。

6、 要建立内审人员强烈的风险意识。实践工作证明了,高度重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促进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各级内审计人员要提高审计风险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审计风险意识,这样才能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内审人员廉洁自律,不推卸审计责任。同时规范审计部门及其审计人员各自的审计行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益。

参考文献

1、黄珊珊:《〈案例〉:江州市农业银行》【学位论文】 暨南大学 2002年

2、王雪松:《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学位论文】 中央财经大学 1997年

3、李广华:《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PaperDown.Net 2007年

4、王楠:《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学位论文】 复旦大学 2000年

5、胡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内控制度研究》【学位论文】 武汉大学 2002年

6、胡俊娣:《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重构研究》【学位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 2003年

7、崔百胜:《国有商业银行独立审计制度与风险管理研究》【学位论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年

8、周慧:《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学位论文】 东北林业大学 2003年

9、王光生:《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研究》【学位论文】 北京工商大学 2003年

10、王欣冬,张广斌:《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年,07

11、丁卫:《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研究》【学位论文】 东北林业大学 2003年

12、新浪财经网 finance.sina.com.cn

13、王亚钧:《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研究》【学位论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年

14、马福安:《商业银行会计规范研究》【学位论文】 西安交通大学 2003年

15、匡洪燕:《股份制改造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学位论文】 南开大学 2005年

16、王欣冬,张广斌:《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 发表于《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07期57~59页

银行四风工作总结第5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定义

本文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定义为:商业银行在兼顾其社会责任和公众服务义务的同时,以先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市场的主要金融服务供应商,并获得超额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体现在银行价值链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组织管理。

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对比的分析方法

1.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估方法

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估方法的核心在于根据某种理论模型,选择一些指标,并赋予各指标一定的权重,并按照这些权重对相关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根据各个指标的得分进行评估和排序,从而得出各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强弱对比。

2.本文构建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

影响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以下六大方面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具体的分析对比评价。

(1)资本管理模块:包括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12.5 倍的市场风险资本))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12.5 倍的市场风险资本)),分值各为5分。

(2)风险管理模块:包括不良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拨备率(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余额/不良贷款余额)、授信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流动性(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存贷比(各项贷款期末余额/各项存款期末余额),分值各为5分。

(3)盈利能力:包括ROE(税后利润总额/总资产)、ROA(税后利润总额/所有者权益)、成本收入比(营业费用/营业收入×100%),其中ROE、ROA分值为5分,成本收入比为10分。

(4)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包括资产增长率((年末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净利润增长率((本年末净利润一上年末净利润)/上年末净利润),分值均为10分。

(5)人力资本管理:本科学历占员工比重(本科以上学历员工数/员工总数),分值为10分。

(6)区域影响力:包括国内分行数量(选择营业网点数量作为衡量)和国际业务能力(与国外企业业务往来规模的大小),其中国内分行数量标准分值为10分,国外业务能力为5分。

关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我们引用了社会上权威的金融专家和银行工作者相对认可的评价比例,然后结合自己的选择指标又加以改进,最终确定了本文所评估的各个指标权重。

关于各个模块的得分计算,我们采用下列原则:

①单个指标的评估根据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排序,分别排列出1-4名,指标排名首位的商业银行得分为该指标所占比重值,如5分、10分,相对应的,每递减一位得分递减 0.5分,1分,以此类推得到每个商业银行该单项指标的得分。

②综合竞争力的评估根据各个模块内商业银行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进行汇总,得到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得分。

3.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年报,时间跨度为2006年度至2009年度,其中农行由于2009年刚上市,所以只选取了2008、2009年的年报数据。为了避开数据的波动性,我们选取2006 年至 2009 年的平均数据来进行评估,以消除某个年份某些个别数据的异常波动的影响。

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通过汇总六大模块的各项得分,得出工行的总分为88,排名第一位;中行的总分86.5,排名第二位,建行的总分为85.5,排名第三位;农行的总分为80,排名第四位。

四、提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建议

1.转变银行的营销模式

向“精准营销”转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目前仍处于粗放营销阶段 。要做到精细营销,必须制定科学的市场开发规划,针对细分市场和客户设计合适的产品,重新塑造适合核心产品销售特征与规律的销售流程和营销体系。

2.在客户选择模式上变“以大论优”为“以质论优”

大企业由于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对银行的贡献和忠诚度不断下降。而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及信用环境的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因此各银行应该在抓好大企业营销的同时,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客户和改善客户结构。

3.培育良好的创新人才和创新文化,构筑持续创新能力

首先要树立人力资源是商业银行第一资源的理念,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规律的人力资源竞争合作机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动力。

4.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升盈利水平

我国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众多民营企业充满活力、成长迅速,这些不仅要求商业银行提供基本的存贷款业务,而且要求提供顾问咨询、、中介、结算等中间业务,大型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立足自身优势,发展中间业务,可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周全的金融服务环境。

5.通过对风险的定量分析,实现从规避风险到管理风险的转变

各大行应充分利用定量化的风险评估模型和信息技术,通过定量分析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损失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真正做到从规避风险到管理风险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 亮:《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对中国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及对策的研究,统计研究,2003(1).

[2]李 治: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 ,学位论文,硕士2006.

银行四风工作总结第6篇

1.1 总体分析

表1显示了截止2012年6月末四大行总体盈利情况。其中,净利润指标最为直观地展示了四大行的经营业绩,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指标通过与去年同期利润相比来表现四大行经营业绩变化方向及幅度,总资产回报率指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分别体现了四大行运用总资产及自有资本的效率和水平,而银行利润率则说明四大行的营业效率,体现了营业收入到净利润的转化能力。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银行在2012年上半年内遭遇最为沉重的打击,净利润增长率远远低于其他三大行,尴尬地跌入个位数增长。农业银行与之相反,表现出极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净利润增长率独领,但不如人意的是其营业收入向净利润的转化率最低,体现了其营业成本相对高企,需后续进一步研究降低。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则各项指标均处于中等水平,表现了稳定而强劲的增长态势,并且在营业成本方面做到了较高的控制水平。

整理自2009年以来四大行的净利润增长率数据可得 图2,从图中可知,自农业银行上市以来,其每年6月末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均特别突出,这部分得益于其前期净利润相对较低,为后续大幅增长埋下空间,但同时也不可否认地展示了该行近年来的非凡经营业绩。2009年的次贷危机和2012年的欧债危机等恶劣经济金融背景时期,银行业明显受到冲击,四大行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相比2010年及2011年时期大幅萎缩。

1.2 结构分析

表 3中各项指标反映出,尽管近年来银行服务费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占全部银行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但非利息成本通常仍然高于非利息收入,对四大行来说,净非利息收益率均为负,体现了银行经营管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非利息收入占比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体现银行的成熟度,非传统贷存业务的发展情况,从表中可知工商银行在这方面走在最前列,该值相对靠近50%,其次是中国银行,达到30%以上,剩余两银行均以不到30%排列其后。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上半年的平均利差在四大行中均较低,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人民币进入降息周期,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客户存款呈长期化趋势,人民币付息负债成本上升快于生息资产收益。第二,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国内企业和居民持有外汇意愿增强,外币存款增长较快,但外汇贷款需求减弱,同时,主要发达经济体下调利率或维持低利率政策,外币资金利差收窄。其中,中国银行以2.1%最低利差垫底,说明其融资和资产运用成本较高,存在较大进步空间。

2 风险管理能力分析

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是稳健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内外金融监管组织或机构也尤为注重对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监督和管理。面对恶劣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一向稳健的国内四大银行在2012年上半年中仍然体现了较好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结果。下面从偿债风险(含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主要风险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2.1 偿债风险(含流动性风险)

表 4显示四大行具有极低的偿债风险,资本充足率均远超监管要求的8%最低限。资产负债率和权益乘数表明四大行具有优秀的长期偿债能力,而现金资产比率和流动比率则表明四大行具有充分的短期偿债能力。其中,农业银行具有极高的外币流动比率,一方面表明具有极强的外币短期清偿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源于其相对较少的海外业务和海外存款。

2.2 信用风险

表 5展示了四大行极低的不良贷款率和充足的拨备覆盖率,这充分表明了四大行极低的信用风险。其中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稍高,为遏制信用风险,该行也为其配备了高额的拨备,使得拨备覆盖率同样较其他行更高。

2.3 市场风险(汇率、利率风险)

从表 6可以看出,四大行均具有较大的利率风险缺口和外汇敞口,利率敏感系数也较高。面对着包含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市场化的提速以及各行海外布局的深入,各行应加强市场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配置,更关注防范市场风险。建设银行尤以26.89的利率敏感系数较之其他行面临着大得多的利率风险,急需研究改善。

3 结论

基于我国四大上市银行2012年半年报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综合资产负债、盈利能力以及风险管理能力等多方面情况,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在盈利能力方面,中国银行净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而农业银行的银行利润率相对较低,说明前者在对自有资金的运用上欠佳,而后者则未能较好地控制住营业支出等,需加强成本管理。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对利息收入的依赖相对较低,展示了良好的非存贷的其他业务发展能力。建设银行具有相对较高的净营业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表明其较有成效的运营管理能力和较好的获利能力,其股票投资价值较高。

(2)考虑风险情况,四大行均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但具有不同特色。农业银行具有极高的外币流动比率,一方面表明具有极强的外币短期清偿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源于其相对较少的海外业务和海外存款。同时,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相对较多,对资产运用造成较大不利影响,但其相对较低的外汇和利率风险缺口使得其市场风险较小。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利率敏感系数上均相对较高,预示将占用较多拨备和面临较大市场风险。与上述两行不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贷款质量较优,中国银行的资产负债配置相对较好使得其利率敏感系数较低。

总之,当前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给四大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挑战和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大银行的快速发展,四大行的经营业绩同样也如实和详尽地体现了客观现实。但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四大行仍然依靠庞大的资产负债规模较快扩张,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仍然优秀。由于历史、业务特点等原因,四大行在经营特色、各项财务数据构成上各有不同,2012年上半年的发展势头不尽相似,相关管理者很有必要认真分析对比同业和自身的异同,从数据中从经验教训中总结,以符合自身和环境特点的战略及思维,及时调整改进,以便使得各自银行在后续的发展中变被动为主动,换挑战为机遇,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历年年报及半年报(2009-2012)

[2]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历年年报及半年报(2010-2012)

银行四风工作总结第7篇

关键词: 银行业;金融创新;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009-05

1.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基本状况

从广义上而言,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内容十分庞杂。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主要包括了四大方面:一是金融制度与组织体系创新,二是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三是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创新,四是金融技术创新。

1.1 银行业金融制度与组织体系创新

所谓金融制度创新,就是指在金融领域内,制度的设立替代、转换、完善交易的过程,是各种制度要素的重新安排,制度结构的重新调整和组合。从广义上来说,金融制度创新还应包括金融交易主体的产权制度创新和内部组织制度创新。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银行业呈现了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的特点,包括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政策性银行的分离、1998年以后的国有商业银行战略性结构调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等一系列创新。这当中,比较重要的创新包括银行上市和外资入股、民营银行和区域性银行成立、金融混业经营雏形显现等。

1.2 银行业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商业银行进行资产业务创新,其目的在于适应自身与客户两方面的需要,减少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银行盈利。中国银行业银行资产业务创新主要是贷款业务的创新,贷款产品的创新品种较存款产品丰富,这些创新点既包括了贷款的风险、期限、用途、金额、成本、可获得性等特征,创新方式则可能是改变原有贷款品种某一方面的特征,也可能是对其中的若干个特征重新组合。各个商业银行在传统表外业务不断发展的同时,许多新型表外业务也在不断出现,如支付结算服务、服务、为企业提供现金管理服务和财务咨询顾问服务以及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技术设备、营业网点等为客户提供中介、咨询服务,如为开放式基金提供申购服务和理财服务等。

1.3 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创新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积极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将其作为银行最基本的经营原则,在借鉴西方先进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对其业务系统进行了多次优化和改造,业务系统的创新解决了分部门管理和分散化经营问题,以市场为中心的机构设置模式替代了以产品为中心的机构设置模式,整体商业化程度得到提高。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理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的银行业在借鉴工商企业和国外商业银行开展市场营销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活动,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推出了信用卡、国际业务、代收代付等一系列深受客户青睐的服务,目前市场营销已进入我国商业银行日常管理范畴。

1.4 银行业金融技术创新

所谓金融技术创新就是将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金融活动,改进已有的金融服务。概括地说,我国银行业的金融技术创新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业务操作与管理。(2)以计算机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改造金融支付结算和清算体系。(3)通过互联网开展金融服务。(4)将日常通讯工具应用于金融服务。(5)通过新的运作模式开展各项金融业务。

2.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绩效

由于银行业金融创新包括组织制度、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金融服务与经营理念等多个方面,其中的一些内容显然难以用数字来衡量,因此本文仅以可量化的部分如新业务的增长情况、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盈利状况的变化等方面来讨论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绩效。具体而言,我们将从非利息收入的增长与占比情况、负债结构变化、资产结构变化和银行盈利变化四大方面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①。所获得的样本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样本期为1998~2005年,数据来源为《中国金融年鉴》(1999~2006)以及各家银行年报。

2.1 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增长与占比情况

商业银行除了依靠传统的贷差或上存上级银行等活动获取利息收入以外,其余的非利息收入反映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多样化程度和业务的拓展能力以及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我们用非利息收入的增长率来反映银行业金融创新业务的增长情况,同时,我们用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这个指标来从结构角度大体衡量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程度。

非利息收入占比=非利息收入/营业收入总额

营业收入总额=净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

图1和图2显示了1998年至2005年间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增长情况。图表显示中国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增长极不稳定,这与中国银行业的总收入和净利息收入一直持续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中国银行业创新业务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并不平稳;并且,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9~2006)以及各家银行年报相关资料整理,下同。

图3和图4显示了1998年至2005年间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占比情况。可以看出,股份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比值在总体上没有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增长趋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趋势与此类似,唯有中国农业银行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无论是从非利息收入的增长情况,还是从非利息收入的占比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对银行业收入结构的影响都十分有限。

2.2 金融创新与银行业贷款结构变化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其资金运用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负债业务所积聚的货币资金加以应用获取收益的业务。资产业务创新的结果就是贷款在总资产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这可以通过贷款/总资产这一指标来反映,其逻辑是贷款业务创新越多,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也越低。

我们计算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总资产这一指标,并据此得到了图5和图6。我们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该指标呈现出三大阶段,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总资产指标也有类似表现。 据此我们认为,金融创新带来的资产创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现得略为明显一些,而在股份制商业银行指标的变化反映的是与理论相反的结果,这也有可能是其业务创新主要是中间业务或其他的非资产业务。

2.3 金融创新与银行业负债结构变化

由于金融创新,银行业的负债结构有可能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存款种类增加,存款的吸引力增强,导致银行负债中存款的比例增加;二是负债中借入款和其他负债增加,导致银行负债中存款的比例减少。我们这里以存款/负债指标来反映银行业的负债业务创新,若该指标上升,反映的则是存款种类的创新;若该指标下降,反映的则是借入款和其他负债创新。

从图7、图8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负债指标的走势上可以发现,该指标先是趋于上升,后则较为平缓的维持在90%左右,这一方面反映了国内银行对存款的依赖,另一方面从创新上来说,可以认为国内银行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是存款种类的创新,并且在速度上,1998~2001年之间速度较快,而从2002年开始,创新的速度比较缓慢。

2.4 金融创新与银行业盈利变化

银行业的金融创新最终会体现在银行的盈利上,因此通过考察银行盈利与创新的基本走势关系,可以对银行金融创新予以评价。从图9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指标变化情况来看,在1998~2001年之间,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并没有表现出与创新一样的增长趋势,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受1998年以来通货紧缩的影响。从2002年开始,银行的盈利比较平滑,略有增加,但是总的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1998~2001年之间并没有表现出类似的下降趋势,而且农行反而还有较大的提高。总体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处于基本不变(工行)和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农行、建行和中行),在总体趋势上与不断发展的金融创新基本保持一致。

3.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总体评价

3.1创新提升银行竞争力

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比其竞争对手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总体而言,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带来了银行业务、组织结构、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改善,提高了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最终使我国银行的竞争力得以提高。主要体现在:

3.1.1 金融创新拓宽了银行业的盈利能力。金融创新使银行运用资金能力和筹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银行扩大资产业务规模、增加经营收入、提高盈利能力创造了条件。金融创新引致的一些新的金融服务业务和表外业务,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如2000年以来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迅速发展,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

3.1.2 金融创新降低了银行业不良资产,提高了资本充足率。1998年财政部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2 700亿元,1999年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不良资产剥离,2003年成立“汇金”公司,2004年国家对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并进行股份制改革,后又给予交通银行30亿元人民币、工商银行150亿美元,注资和不良资产剥离使得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迅速下降,资本充足率得以提高。根据2007年2月12日银监会公布的数据,2006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1.25万亿元,不良率已下降至7.09%,主要商业银行包括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降”。

3.1.3 金融创新改善了银行业公司治理。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通过政府注资、股份制改造、引入外资战略投资人、上市等创新使银行业的治理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首先是中央汇金公司以及其他代表中央政府的部门(财政部、社保理事会)的股权介入,初步形成了国有股权多元化结构,所有权的模糊问题开始逐步清晰。其次是股份制改造和上市,不仅募集了资金、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使得银行的公司治理逐步完善。第三是外资战略投资人的介入,不仅增强了中资银行的资本实力、改变了中资银行单一的股权结构,更是促进了中资银行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并努力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3.2 创新尚处于初级阶段

3.2.1 政府主导,微观创新动机不足。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具有非常强烈的政府主导色彩,这就造成了金融创新主体的错位。尽管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距完全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仍有一定的距离。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能通过垄断从一般的经营中获取既得的利润,并且没有被市场淘汰的后顾之忧,所以并不具有创新动力,其创新动机并不完全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主要考虑市场份额和资源占有,因而出现了许多不计成本甚至负效益的金融创新。在各银行内部,过多的传导环节以及决策与执行的不一都使创新效率发生了递减,最终反过来抑制了基层行的创新动机,银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最终在整体上表现为整个银行业的创新动力缺乏。

3.2.2 人才缺乏,创新产品层次低。金融业作为一个人才密集、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银行业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存在很多问题,人才培养乏力,人才流失严重,使得能够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和激烈市场竞争的金融创新人才十分有限,给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带来了很多的局限。在产品创新方面,各商业银行基本上以学习模仿为主,属于吸纳性创新,真正由我国自主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创新很少。人才缺乏使得开展原创型创新难度增大,同时也使得吸纳性创新难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本国金融需求中去。

3.2.3 创新绩效不佳。虽然金融创新提升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但这种创新效果更多的一种纵向比较的结果,是与我国原来十分落后的金融现实相比得出的一种结论,若从横向比较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我们发现,前面的种种不足最后都表现为一点,那就是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绩效不佳。这种不佳一方面源于高收益性创新产品的规模尚小,另一方面源于某些银行的创新本身就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同时也与创新产品的推销不足有关。

3.3 创新环境急需改善

3.3.1 信用基础薄弱。金融是信用高度发展的产物,金融创新需要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为前提。从社会信用环境上看,一方面企业信用参差不齐,债务拖欠、逃废债务仍有一定市场,导致大量的信贷资产被悬空,银行的正当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个人信用尚待开发,经济上的合作比较困难。这样的环境不仅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助长了一些银行业务经营的惰性。此外,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使得银行畏于创新,而管理部门则因担心严重的金融风险会随之滋生而无法及时识别与处理,也不易放手让金融机构去开展深层次业务创新,这对金融创新的开发、推广起到了明显的阻碍作用。

3.3.2 市场竞争环境不佳。目前我国还不具备有利于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首先,银行业市场结构垄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程度很高,不仅为国有商业银行带来较多的垄断收益,也削弱了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其次是产权改革滞后,银行的产权基本上是国有,加之内部经营机制尚未健全,导致银行间恶性竞争比较严重。第三是市场竞争的法律不完善、规范力不强。我国多数的银行法规条例比较原则和概括,缺乏具体的监管细则、明确的量化标准和处罚条例,使得监管部门实际操作的随意性较大,对违规行为缺乏严厉的处罚措施,对良性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没有起到应有的推进和保障作用。

3.3.3 外部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在金融创新的外部激励机制上,我国尚未形成倡导创新精神的宏观环境,金融监管对创新的保护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当前,我国的金融立法大多是限制性的法律条文,即法律未明文规定可以从事的金融活动一般情况下都不能去做,因此从法律角度并不鼓励和倡导金融创新。即使商业银行开发出了新的金融产品,也必需报请主管机关审批后方可投入市场,手续较为繁琐,这一方面加大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批准周期比较长,可能使得商业银行错过了产品的最佳销售和使用时机。

3.3.4 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不能激发金融创新的活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许多制约金融创新的环境因素,如利率、汇率尚未完全市场化、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空间狭窄,限制了金融产品的改革和创新。

3.4 创新引发金融风险

3.4.1 创新带来了新的风险。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中,金融创新的技术风险日益突出。一是以网络银行为代表的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但网络技术本身却飞速发展,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软硬件开发很快就可能被淘汰,从而形成技术投资风险。二是以网上银行及网上支付为手段的网络经济的发展加大了社会经济的虚拟成分,而网络安全的脆弱性使其面临巨大的风险。三是随着电子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的普及,不法分子利用系统漏洞盗取银行资金的犯罪行为逐渐增加。同时大规模的金融电子创新,在提高金融活动效率的同时,也伴生出新型的电子风险,随着金融电子化的推进不断增加,这种新型的风险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从而形成网上银行的系统安全性风险。

3.4.2 创新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无规则的创新增加了银行体系的风险。由于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这使得银行业在新产品的竞争上比较的激烈。同时,许多的银行对金融创新认识片面,认为金融创新就是要扩大市场占有额,因此不讲效益、只讲数量,甚至以创新的名义利用各种方式对重复建设的项目盲目发放贷款;同时由于规则约束不足,银行间非法创新也较为严重,如账外经营等非法的创新活动为个人谋取私利,而将风险转嫁给银行。

3.4.3 创新弱化了监管的有效性,带来了风险的增加。金融创新带来了金融业务的增加,使得监管对象的数量大大增加,同时金融创新中表外业务的比例很高,由于表外业务并不改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这样监管者就无从对其真实的风险状况实施监督。同时,与商业银行的创新相比,金融监管措施的创新相对于金融机构的业务和工具创新总是显得滞后,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总是针对现有的金融业务及经营范围而制定的,是在创新产品出现了问题之后被动地进行监管创新,这使得现实的金融监管有效性有所下降。而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的丰富,还混淆了对于货币的判断,使得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工作难于计算,给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等措施调节国民经济带来困难,增加了宏观经济调控失效的风险。

4.小结

鉴于银行业金融创新内容的复杂性以及部分创新绩效难以量化衡量,本文仅以可量化的部分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绩效进行了考察。从现有的分析结果来看,无论是从非利息收入的增长情况,还是从非利息收入的占比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对银行业收入结构的影响都十分有限;金融创新带来的资产创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现得略为明显,在总体趋势上与不断发展的金融创新基本保持一致。

总体来说,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拓宽了银行业的盈利能力,降低了银行业不良资产,提高了资本充足率,金融创新改善了银行业公司治理,使得银行业的竞争力得以提升。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创新尚处于初级阶段。此外,银行业改革的滞后以及急需改善的创新环境尚不能激发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活力。最后,创新带来了新的风险、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无规则的创新增加了银行体系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管的有效性。

注 释:

① 事实上,这里的四大方面虽然可以说是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结果,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银行业金融创新进程的具体表现,因此在这里,同样是可以通过他们来考察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程。当然,由于数据的限制,这里的四大方面更多地是对银行业务创新的考察。

参考文献:

[1]Allen, F. and D. Gale (1991), “Arbitrage, short sales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Econometrica 59(4):1041-1068.

[2]Citanna.A.(2000),“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Price Volatility', GSIA working paper,No. E30.

[3] Merton, R.C. (1992), “Financial lnnov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Joumal of Applied Corpotate Finance, 4(4), pp12-22.

[4]. Niehans. J “Financial Innovation, multinational banking, and monetary policy“ [J].Journal Banking& Finance, 1983,537-551.

[5]Tufano, P. (1989),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rst mover advantag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5:213-240.

[6] 菲利普•莫利纽克斯,尼达尔•沙姆洛克.金融创新[M].冯健,杨娟,张玉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吕耀明.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第一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生柳荣.当代金融创新(第一版) [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银行四风工作总结第8篇

作为一种古老的险种,操作风险自商业银行诞生伊始就伴随其左右。但人们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和认识是近几年才开始的。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为全球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研究影响日益巨大的操作风险问题。巴塞尔银行委员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有机构研究确认,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因操作风险已损失了2000多亿美元,按照巴塞尔银行业委员会的估计,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发展到仅次于信用风险的地步,这不得不迫使银行业更加重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而会计结算业务操作风险更是处于银行业务最一线、最前沿的操作风险。

一、建立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组织体系的设置,应按照商业银行决策、执行、监督反馈三个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建立职责清晰、层次分明的会计内部管理、执行、监督体系。在总行董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设立操作风险防控小组,负责对全行各类操作风险的宏观控制和政策性指引,其中子项包括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由总行会计结算管理机构制定对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的的具体实施、管理办法并执行主要的管理职能;在分(支)行及基层营业机构建立实时控制的事中监督系统;同时在稽核监控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对结算操作风险的事后监控系统,从而建立起一个由上至下系统连贯的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同时由于会计业务流程是所有商业银行业务的最基础的平台,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必定会对银行其他业务产生一定影响,但会计结算管理部门并不是唯一对银行全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负责的部门,银行各相关业务部门都应当按照部门职能的特性进行联动,共同配合、参与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管理。

二、强化会计结算制度、流程建设工作

(一)建立标准化的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一是在整合、梳理会计结算管理制度、内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流程,完善并强化对会计结算业务操作过程中各环节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二是及时对制度、流程进行补充和修订。银行业务的更新和创新日新月异,因此对制度和流程的及时修订和补充更显重要,要通过政策研究、业务检查以及从一线柜台收集反馈的意见及问题,及时对原有制度和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漏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三是建立定期的风险评价、评估制度。定期对各项会计业务进行风险评估、评价、会计内控检查评价、操作风险防范评价等。四是有针对性的制定操作风险防范制度。以金融领域发生的大案、要案等为鉴,积极查找本行在结算业务内控管理的漏洞,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操作风险规章制度,并研究落实会计结算领域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手段。

(二)制度、流程建设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是制度、流程要优于业务先行。面对激烈的金融竞争,各家银行都纷纷亮出浑身解数开展金融创新,因此近几年商业银行推出的新产品、新业务有如雨后春笋,商业银行在新业务、新产品推广时,更要高度关注由新业务所带来的系列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要在充分研究、分析并试点的基础上,先行制定完善的内控制度和操作流程,以有效评估和防范其可能形成的操作风险。二是在内控岗位的设置和对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上,要积极加强岗位责任制建设力度,确保内控管理所需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手段的有效实施;要明确并建立职责,让银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到对结算操作风险的监督管理工作中来,以实现对结算操作风险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全面管理和监控,如:充分发挥内部稽核部门、审计部门职能,以及在必要时借助外部审计手段等。三是要加强岗位和业务的制约、制衡。要切实加强会计结算业务的授权、分权管理,规范决策程序,通过科学合理地界定职责和权力范围,杜绝任何个人或部门独立完成某一会计业务而不受监督和制约情况的发生。要坚持定期对要害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强制休假、岗位轮换和交流制度,做到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预防。四是通过大力推行管理决策信息化,实现会计结算风险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程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化管理的转变。

三、实施有效检查监督、完善整改纠错机制

(一)进一步明确检查目的,改进检查方法,严肃检查结果,提高整改落实的效果。检查的最终目的不是查问题,而是通过对业务操作层的检查辅导,提高银行内部防范风险的能力,促进业务的不断健康发展。检查要善于抓住重点,对容易导致事故、案件和造成资产损失的薄弱环节和岗位要进行重点监控。不仅要检查出现存的问题,还要总结出现问题的环节是否属于风险点,以此对风险进行区分和分析。同时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更依赖于对问题的整改落实力度,各项检查不能仅停留在揭露问题这一层面,更要帮助被检查对象提高对存在问题的认识和整改,从加强管理的角度提出建议,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持续关注、持续检查,以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二)完善整改、纠错机制。一是各分(支)行对会计检查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消灭存在的风险隐患和问题。二是监督检查部门要及时组织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验证,对措施不落实、整改不彻底现象及时督促,并采取相应处罚措施,直至有效整改完毕。

(三)建立结算操作风险警示报告制度。针对集中出现的问题或突出呈现的业务操作风险点,由会计结算业务主管部门或稽核监控部门每月汇总,形成会计结算业务操作风险警示报告,下发到银行商业银行各营业网点,以起到警示和强调的作用。

(四)建立定期召开结算操作风险状况及对策分析会议制度。由银行会计结算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稽核等相关业务部门、分(支)行主管行长、委派会计、结算监督员、综合柜员等不同责任层次的人员参加分析会议。在分行一级可建立每季度召开会议的制度,在支行一级可建立每月召开会议的制度,在各营业网点则可建立每周的分析制度。要通过对以上措施的执行和落实,建立起持续的、循环的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检查、分析、处理、改进过程,督导责任人员严格履行各岗位职责和遵守业务操作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和过程均得到有效实施,最终达到控制或消除操作风险的目的。

四、加强会计结算监管队伍建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结算操作风险监管预警手段,培养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人才。应加快研制、完善预防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在技术条件成熟和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运用回归分析、非线性模型、经济函数模型等来科学衡量风险,让管理监督部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堵塞漏洞。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定向培养操作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人才,不断提高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水平,使基层营业网点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防范的有效范围之内 。

(二)明确风险管理责任,建立风险管理能力及业绩评价机制。商业银行应对支行主管结算工作负责人、委派会计、营业网点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建立明确的结算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同时定期组织开展对其的风险管理经验、管理能力和管理业绩的评估评价,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结算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要通过集中或分散培训的方式,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学习风险管理的先进知识、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充实会计结算监管队伍力量。要将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敢抓敢管的会计人员充实到基层营业网点会计监管工作队伍中去,充分发挥其“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五、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科技水平

(一)优化业务流程。各项银行业务设计要尽可能的优化业务处理流程或程序,从客观上减少操作风险源,减少出现技术性风险的错误或事故机率,并尽量将业务流程中的高风险控制点纳入计算机的控制范围,通过在机内设置相应的要素,增加后台管理能力,减少人为的操作性风险。

(二)提高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科技水平。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操作风险衡量方法,建立会计结算操作风险衡量系统,敏感反映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变动,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信息进行自动分析。

六、培育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的建立应贯穿于建设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个过程,并结合实施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以及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不断将操作风险管理新理念、原理、工具等传递给相关人员,让他们能够视为己任,主动地参与其中的改进和配合,发挥出自身的智慧。一是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防范操作风险的关键在于人,商业银行要加强员工对防范操作风险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员工的操作风险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二是建立起共同的风险管理价值观。针对银行会计结算专业而言,就是要让各层次银行会计结算及相关管理人员对构成操作风险的包括执行风险、信息风险、关系风险、法律风险、人员风险、系统事件风险等形成全面、足够的了解,并充分认识各类违法违规活动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真正从内心深处提高警惕,把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切实防患于未然。三是要发挥银行会计结算人员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主观能动性。要增强员工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主人翁意识,尊重并听取员工在风险管理上的意见和建议,要构建充满活力的选拔任用会计人员的工作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形成奋发向上的氛围。四是要加强对银行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建立全面、科学、可操作的操作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银行会计结算人员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银行四风工作总结第9篇

2010年以来,四川省农信社以流程银行建设为载体,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快推动战略转型,建设现代金融企业。经过四年多的不断探索,全省农信社流程银行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十项内容”开启建设之门

2010年,四川省联社将流程银行建设作为战略转型工作的载体和切入点,制定了流程银行建设指引和方案。次年,省联社开始在30家机构进行试点,到2012年底,共有23家通过验收。2013年3月,按照省联社“小银行+大平台”的总体思路,在通过验收的23家试点机构中选取5家法人机构试点“小银行”建设。2013年底,全省所有法人机构(除甘孜、阿坝、凉山)均推进流程银行建设。

四川省农信社流程银行建设的总体框架包括以下十项基本内容:一是澄清战略思想。梳理并确定战略体系(包括价值体系、市场定位、客户定位、品牌定位)。二是完善公司治理。优化“三会一层”架构,明晰职能边界,完善运行规则。三是构建流程体系。基于不同的客户需求和服务模式创建差异化的业务流程,构建一整套囊括业务、管理和支持保障三大类流程的四级流程体系。四是优化组织架构。实施“扁平化管理”“前中后台分离”“垂直条线化管理”和“中后台集中运营”。五是完备制度体系。按照流程体系和组织架构,形成一图、一书、两表、一库(流程图、部门岗位职责书、风险点表、内外规表、案例库)和配套的制度文件。六是全面风险管理。明确风险偏好,优化风险管理运作流程,搭建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完善风险管理考核机制,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构建风险管理平行模式。七是优化人力资源。逐步建立与能力素质、岗位职级管理相配套的用工机制和薪酬激励管理体系。八是强化财务管理。建立以全面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模式。九是建设企业文化。建立品牌统一管理制度,推行企业行为准则,培育核心价值观,构建企业文化体系,凝聚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十是强化IT支撑。以省联社计算机中心为主体,积极推进IT技术支撑,实现业务操作和内部管理流程化、自动化。

“四位一体”推进建设之路

引智借力,探索路径

为坚持高标准建设流程银行,四川省联社积极引进外部智力支撑,并注重将外部先进经验与四川实际相结合,努力探寻一条符合四川农信社特色的流程银行建设之路。

一是主动“走出去”。早在2010年流程银行建设酝酿论证阶段,省联社即组织调研组赴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省市考察学习先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流程银行建设的成功经验,强化对流程银行建设的直观感受。

二是积极“引进来”。省联社确立了“借助外力打造样本逐步推进”的思路。经过多番考察论证,于2011年2月和8月先后与上海某公司和某高校工程管理学院合作,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项目和流程银行建设项目。省联社通过合作,引入智力支持,使全省农信社对流程银行建设有了更加深入和清晰的认识。

三是坚持“本地化”。为将外部智力支持与四川农信社实际有机结合,使其平稳落地,省联社选择在翠屏农商行先行试点,通过近100余人次的调研访谈,初步设计出了翠屏流程银行建设暨战略转型工作的方案框架。2011年底,省联社又走访了13家基层法人机构,进行了20多次实地调研,向141家行社发放了4000余份调查问卷,形成调研报告40万字以上,并形成了既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又符合四川实际的流程银行建设暨战略转型工作实施方案。

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四川省农信社流程银行建设思路坚持从两级法人体制的特殊性出发,既注重全系统的整体性,又注重基层法人机构的自主性;既注重省联社的“顶层设计”,严格“规定动作”,倡导“全省一盘棋”,又注重基层法人机构的“首创精神”,灵活“自选动作”,倡导“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总之,流程银行建设的核心原则是“重在实效,落到实处”。

创新“4+1”模式。由于全省农信社发展不平衡,规模不同、基础各异,省联社结合全省实际确立了流程银行建设的四种不同模式:主要服务县域经济存贷款规模在50亿以下(和以上)的联社和主要服务城区客户存贷款规模在50亿以下(和以上)的联社。四种模式在战略定位、组织架构、运行模式上略有不同、各具特色,各法人机构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相应的实施模式。此外,针对三州民族地区(甘孜、阿坝、凉山)则单独试点实施小型联社流程银行建设。

严格规定动作。省联社制订各项方案和指引,确立流程银行建设的总体方向和总体框架,作为规定动作。每项规定动作都有统一的标准、具体的步骤、详尽的路线图,并以此作为审批、验收和考核依据。流程银行建设试点以来,全省农信社共梳理业务和管理流程3900支,其中保留677支,优化2099支,再造1124支,形成相关制度文件70多个。

灵活自选动作。省联社“顶层设计”(规定动作)只确立方向和标准,并不规定基层法人机构的实施细则,而是鼓励每个基层法人实行“五个一”工程(一个行社、一个联络员、一个落地指导组、一个专家组、一个实施方案),根据市场、客户、区域的实际情况自主制定实施方案,形成自身特色,更好地服务当地市场和客户。如江阳联社的“四家”文化贴近客户,增强客户的认同感;达县联社将公司类客户经理按客户所属行业分业设置营销小组,形成专业化分工,更加紧贴客户需求。

以点带面,分步实施

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全省农信社流程银行建设首先选择在翠屏农商行、广汉联社和雁江农合行进行试点,以先行试点积累的成功经验指导其他试点机构,实现“以点促点”。

以点带面,横向复制。省联社根据全省农信社规模大小、地域分布、管理水平的不同,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来自不同市州的21家示范行社作为首批试点机构,有利于流程银行建设经验在所在市州的横向复制。

分步实施,夯实基础。省联社将流程银行建设暨战略转型工作分为基础建设、深化提升、持续优化三个阶段。各行社按照自身实际安排推进战略转型的进度和优先实施的任务,将在2015年底前完成深化提升阶段的目标与任务,2017年底前完成持续优化阶段的目标与任务。

多层联动,齐抓共进

省联社整体推动。一是以会代训强力推动。自2011年9月起,省联社连续3年,共召开4次专题会议对流程银行建设进行强力动员部署。二是现场讲解促进转型。省联社流程银行建设项目组利用到行社辅导的机会,对干部员工进行专题讲解,化解具体问题。三是编订资料强化指导。先后编印《战略转型指导手册》《战略转型宣传手册》等战略转型丛书,共汇编资料20余万字,为流程银行建设及战略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和操作样本。四是严格“三审”确保质量。“初审”完善方案,“会审”批复方案,“终审”即验收。省联社派出170余人次对试点机构实施情况进行回访,根据明确的验收评价标准,对试点机构进行阶段性验收。未能通过验收的,予以考核扣分,并对行社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验收达标的,按规定予以加分和奖励。

市州办事处加强指导。各市州办事处按照省联社的整体部署,有针对性地指导、督促辖内试点机构推进流程银行建设落地实施工作,并定期向省联社反馈信息。

试点机构主动跟进。各试点机构始终将流程银行建设作为核心工作来推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制定实施方案,并有效落地。

“五大突破”彰显建设成果

流程银行建设实际上是以流程为核心进行的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是对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一次战略性变革。通过试点流程银行建设,各法人机构逐步实现了“五大突破”:

业务流程优化实现了突破。试点行(社)彻底重新设计业务流程,特别是信贷流程,针对细分客户的不同特点,结合业务种类、额度、期限、担保条件等因素,建立了差异化审批流程,提高了各行(社)的运行效率和客户满意度,获得了更高的竞争壁垒和利益。

组织架构再造实现了突破。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确立扁平化、集中化、垂直化、专业化的组织体系,实现前、中、后台分离及一体化流水作业的流程化管理模式,并按照流程定部门、定岗位、定责任,杜绝了推诿扯皮、重复劳动等现象,实现了“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

风管模式改革实现了突破。使原来分属不同部门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等各种风险防范工作自始而终地渗入到具体业务流程之中,变分散的“块块式”风险管理为“流程化”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更加超前,预警信息更加及时,防范措施更加到位。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