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29 08:20:49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第1篇

一、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对中长跑的认知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中长跑的认知方面普遍存在着不合理的成分。中长跑所要求的意志品质是和必须战胜肌肉长期紧张所造成的困难相联系,在途中不管神经、肌肉如何紧张疲劳,痛苦甚至出现极点时,都应克服困难,毫不松懈的跑到终点。因此,运动员必须具备自觉、主动、机智、持久、顽强、沉着、果断等意志品质。而有许多学生对中长跑没兴趣,认为该项目练起来单调、枯燥。在练习中,经常会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全身无力、腹痛、呕吐等现象,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也相应变化。因此产生了害怕、抵触、反感、焦虑、烦躁、冷漠、低落等不良情绪,有少数学生在练习前还表现出脸色发白、心跳加快、四肢无力、不知所措的紧张状态。不合理的认知不仅影响了情绪、导致学生勉强行事,消极减速、有意减跑等行为。缺乏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进取性,承受不起较大运动负荷,甚至有半途告退的事情发生。

2志趣原因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兴趣爱好。据调查,我校学生对此毫无兴趣的占60.5%,体育锻炼要花时间而影响学习的占26%,怕锻炼后发胖影响体型的占21.7%。加之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意志力较弱,怕吃苦的占22.6%。

由于现在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学习环境使他们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缺乏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这些弱点在女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在中长跑测验中,意志品质较为薄弱的学生,对中长跑产生了较强的畏惧心理。

二、如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1.了解中长跑的特征

练习中长跑是为了使心脏收缩力加强提高供血能力,促进心脏、肺、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提高有氧代谢能力,是锻炼身体的良好方法。因此,中长跑的教学,必须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它的特性。学生第一次体验中长跑之前,必须明确地让他们了解中长跑的特点把“极点”现象说明清楚。甚至可以把“极点”,能体会到的同学都是正常人。强调当“极点”出现时应该采取的对策:调整呼吸,保持呼吸和步伐的一致。因为中长跑时人体能量消耗较大,有机体需要更多的氧来维持运动中需氧量和供氧量的平衡。当供氧量不能满足需要时,组织内能量物质的分解与合成过程进行得缓慢,使能量供应不能满足跑的需要,因而使跑速下降、步长缩短、步频减慢。可见呼吸对发挥正确的跑的技术起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真正认识以上几点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学生就能主动去体验中长跑的过程生理感受,而当学生真真实实地体验过中长跑过程生理反应的感受以后就能轻易地克服中长跑的恐惧心理。目的用以解除思想上和心理上的紧张情绪,提高自信心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2.灵活多样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是一种生动活动泼,愉悦身心的教育活动。教师应该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选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了越野跑,如环绕树林、小溪边、田野上;或者根据学校不同的地形、环境进行中长跑练习;或者限时跑,如限5分、8分钟跑;或者根据在操场上画不同的图形跑;或者定距离跑等多样形式的练习来分散学生跑的注意力,使他们感觉不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采用榜样的教育,在学生中树立一两名榜样,使他们的心目中有榜样的力量促使他们有想练的感觉。同时可播放优秀运动员或有关奥运会的中长跑资料,使学生直观了解中长跑的技术及特点,从而激发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中长跑成绩更有提高。

3.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正面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正确思想认识,鼓励学生自觉地、刻苦地加强思想和身体素质锻炼,从各方面不断强化自己,培养自身的吃苦耐劳精神、顽强拼搏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让学生懂得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

4.良好语言艺术运用

中长跑是一个长时间保持一定速度跑的练习项目,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语言精练,简明扼要,清晰准确,同时富有艺术性,有感染力和鼓动性,使学生在语言的刺激下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和感情变化。力争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始终兴致勃勃地处于觅求知识,锻炼身体的积极状态。如,集体跑时可以加一些口号“锻炼身体,振兴中华”使学生更加兴奋,思想更加集中,并有朝气。对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可以说“坚持,胜利在望。”如测验或者比赛时,对意志力差的同学如果剩下几圈时,说:“只有几圈了,”而不能说“还有几圈,”这样使学生的心理上感学到马上就完成,让学生感到老师平等待人,谦虚可敬,进而乐于接受教师的谆谆教诲,出色完成练习任务。富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做到任何情况下都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忍耐,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积极而饱满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勇敢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反之,对于责骂、训斥、讽刺、挖苦,学生会处于一种被动,抑郁不快的状态,既影响学习,又会产生心理障碍。

5.使学生正确运用,掌握判断知识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第2篇

一、急于求成的心理

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情绪急躁,粗略地看一下题目,不加思考,拿起笔就写,有时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了,还是硬着头皮写,草草完成,速度惊人,但质量气人,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正常发挥。

二、到时再说的心理

有的学生,对作文时间没有概念,没有紧迫感,别的同学催促他,他还满不在乎地说:“到时再说吧。”真到了该交作文的时候,他仓促应付,草率地完成,根本不作思考。这种心理,使学生养成了懒散、投机取巧的坏习惯,更谈不上提高作文水平了。

三、不求上进的心理

有的学生写作文时,图轻松,图省事,不管什么样的作文练习,他都是慢条斯理地写,题材是老题材,路子是老套路,作文内容空洞。你问他能不能把作文写好一点,他会漫不经心地回答:“我就是这样了,再努力也好不到哪儿去。”这种不求上进的心理,拖了作文的后腿,阻碍了进步。

四、甘居下游的心理

有的学生,对别人写得好的作文,不去研究、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而是甘居下游。这种心理为自己设置了路障,使自己成了矮子,总要仰视才能看到别人。这如同登山一样,别人都在奋力攀登,有的登到了半山腰,有的达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可自己却懒于攀登,仍在低谷徘徊。

以上所列举的都是几种最常见的作文心理障碍。一个学生一旦有了这些心理障碍,就会失去信心和进取心,就会把作文看成苦恼的事、折磨人的事。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写作的资本,都有写作的源泉,都有写作的动力,但由于存在这些心理障碍,就逐渐丢弃了写作的资本,枯竭了写作的源泉,丧失了写作的动力。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的种种心理障碍,使他们放下包袱,在写作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如何帮助有作文心理障碍的学生正视写作、提高写作水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里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们创作的源泉,就必须教给他们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教导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千姿百态,让他们的心里充满阳光,从而拨动他们内心的琴弦。凡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的内心是比较灰暗的,因而教师对他们切不可雪上加霜,而应当雪中送炭,多给他们温暖、信心和力量;引导他们端正写作的态度,增强责任感,把写作看成一件大事、一件乐事;引导他们确立写作的目标,从而瞄准目标,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是因为失去了写作的兴趣,才变得无动于衷、得过且过的。因此,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显得尤为必要。夸美纽斯说过:“如果想使学生发生兴趣,我们就应用心使方法合口味,务必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诱人地放到他们跟前。”写作需要兴趣,而兴趣靠培养,靠激发。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因势利导,针对学生的心理障碍,想方设法地点燃他们内心的火花,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心动才有行动,只有内心被触动了,学生才有自觉的行动。

三、及时鼓励

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出现心理障碍?这往往跟教育不当有关。有些学生刚刚开始写作文时,态度是很认真的,要写的愿望也很强烈,可是由于教者没有好好地关注他们,或者对他们进行了不适当的批评,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对作文反感,甚至产生恐惧心理,提到写作文就头疼。心病还需心药医,教师对学生要格外关心,仔细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不要提过高的要求,不要搞“一刀切”,要留有余地,放低起点,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课标读本指出,要提倡学习方式的个性化。方式的个性化源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不同,思维特点各异,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应允许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方式的个性化,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可以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这提醒我们,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允许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冲破心理障碍,热爱写作,积极写作,不断尝到写作的甜头。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第3篇

关键词:心理障碍;关爱;宽容;闪光点;健康

人的心里活动,就像流水一样从不间断地“流动”,这种流动,如果遇到“阻塞”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实质上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外在表现。要教育好后进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忽视后进生的心理障碍。那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使之自我激励,自我提高,收到水到渠成的教育效果呢?

一、多一份关爱,增进感情交流

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马上会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差生”则不然,从他们渴望的眼神里,我分明看到了他们也想得到老师关切的目光。任何一个学生,他们都有成功的愿望,只要我们细心发掘他们的潜能,采取恰当的方法,他们都能走向成功!

去年我所带的班级有一个学生叫周金才的学生,他常常打架、逃课,不交作业,学习态度不端正,数学成绩常是个位数。我先利用我带数学课的机会,对其通过细致入微的关爱进行情感感化。新课讲完后,在其他同学练习时,我主动到他跟前,询问他掌握的情况,并对问题再次进行细致讲解,这样,既帮助他解决了知识上的难题,也让他进一步感受到我对他的关爱,长此以往,在同学面前让他逐渐有了自尊和自信。碰到他听课走神时,我改变前任老师罚站、罚出教室的做法,用眼神和手势提醒他认真听讲,课后,再单独给他讲其危害性。这样,既不影响上课,也照顾了他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提醒他认真听讲的目的,而周金才也很乐意接受批评。慢慢的,他越来越乐意与我交流,询问问题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期末考试竟然考了82分的好成绩。

二、善于捕捉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引导和帮助,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后进生虽然缺点多,但他们也同样希望受到师生的尊重和老师的表扬。所以老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他们取得进步、获得成功时,要及时的表扬他们,要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其他人学习的地方,不是老是向别人学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这样他们就会把这种优势或进步迁移到其他方面,对他们不能操之过急,循序渐进地一步一步提出,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后的情绪体验,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更加满怀信心地去实现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如此不断深化,将逐步变后进生为先进。我们班有个女生,很内向,但是她能写一手好的毛笔字,去年学校组织毛笔字比赛,我想机会来了,我就让她去参加,一开始,她跟我讲不想去,怕写不好,丢了班级的脸,我就鼓励她:“什么事情没有试过怎么知道不行呢,写不好最多回去再多练练。”我还组织全班同学投票表决,全数通过,同意她去参加,同学们也鼓励她,写不好没关系,拿不到奖也没关系,在同学们的鼓励下,她参加了,比赛那天,我跟他讲,老师会一直在你身边支持你,后来她超常发挥,得了第一名。她很开心的跟我说没想到自己也能拿奖,我说只要有信心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学习也是一样,用心学一定能学好。从那以后,她不再沉闷,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和学生,这次期中练习成绩都在80分以上。她的转变也再一次说明了后进生身上也有闪光点,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发现、去把握,并以此为契机,鼓舞其志气树立其信心,帮助他们跨越自卑,走向成功。

三、多一份宽容,让后进生克服进步中的反复心理

转化后进生,需要一个过程,有时受到外界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反复,如不及时给予精神调节和各方面鼓励以巩固成果,就会前功尽弃。因此,我们在对待后进生时要多一份宽容,明确“反复”是后进生进步中的一般特点,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2008年我所带班的小林曾是一名经常偷窃别人学习用品的同学,后来改正了,表现还不错,在班内还当上了小组长,负责收发同学们的作业本,但到了第二学期,他利用收发作业本的时机又开始偷窃了。当时我真的很生气,真想狠狠地批评他,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检讨。但静下心来想:也许这里面有原因?于是,我找到了他,说是班内有位同学的钢笔不见了,请他帮忙找一找,并对他说:“老师相信你能帮那位同学找到的。”他当时红着脸找着,到下班时他来到我的办公室,承认了错误,我当即表扬了他诚实的品质,告诉他知错就改还是好学生,事后我了解到:原来他家经济困难家里也不大给他买学习用品。此后,我就经常主动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有时也给他一些急需的用品。一学期下来,他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行为。我想:如果当时在班上狠狠地批评他的话,会给他的心理上造成多大的伤害呀!这可能会成为他的一种无法克服的心理障碍呢!所以说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爱心,就是给学生多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四、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自己的朋友,曾经有个后进生在日记中写道:“看到老师那严肃的脸,我上课就非常的紧张,害怕会发生什么事一样。”可见上课时连老师的表情也会给其有较大的影响。在课堂上采取和蔼可亲的态度,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明白的问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练习,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帮助他们轻轻松松地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例如:上学期教英语时,在教What shape is it ?一课中练习认读单词“rectangle”这个词时,有位后进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本想练过几遍之后再叫他,可是看他那迫不及待的样子,我只好没有打消他的积极性,让他先读,但在他读的过程中,我用非常慢的口型提示他(其他学生我也有提示,只是速度会有所不同),结果他真的很标准的读出来了。见此情景,我及时的夸他说:“XX的进步可真大,这么长、这么难的词都能先读出来,真是了不起。大家一起夸夸他。”听了我的夸奖,他的脸上挂着成功的微笑。就连下课了,还在不停的向其他同学显示:“你知道长方形怎么说吗?我就知道是rectangle。”并且在以后的课上,他举手的次数也多了,英语说得也自然流利了一些。

五、培养后进生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情绪,成为集体中的一员

伟大的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励。后进生往往孤立自己,敌视别人,他们常常对前途心灰意冷,就像一个被装进口袋的人被马驮着跑一样,跑的越久,他就会精神紧张,四肢麻木,头脑不清,神情沮丧,对自己的前进方向完全失去兴趣。倘若让他们骑上一匹快马自由奔驰,他会既兴奋又愉快,就会越跑越有劲,一起用积极的,奋战不息的精神到达目的地。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第4篇

摘 要 单杠教学是体育系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绩及体育系的发展。为此,本文以某体育系学生为例,重点探讨了单杠课程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了一些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旨在提高单杠教学的效率,以供借鉴。

关键词 单杠教学 心理障碍 产生原因 方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各界对于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且对体育教学效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体操是学校体育教学课程的重点,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体操教学需要直接或间接与运动器材发生接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体操教学的难题,也导致部分学生对此产生了心理障碍。但体操知识和技能是每个体育系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对增进自身的各项素质及面对各种挑战都有所帮助。由此可见,克服体操教学中的心理障碍是十分有必要的。单杠是体操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较大的难度,且单杠教学中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几率较高。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单杠教学活动中心理障碍产生的运用及其克服方法,希望能够推动体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某学院体育系的本专科学生(150人)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从90名学生中随机抽出45名进行分批座谈并做谈话记录,从中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有价值的结论。

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体操单杠教学心理障碍的资料,并对有关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缺乏勇气导致的心理障碍

体操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其要求练习者不光要有健壮的体魄更要具有过人的勇气,这是因为所有的体操项目都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对于首次接触单杠课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对于那些缺乏勇气者,在练习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很放松地按照动作的要领去做,便很容易受伤,由此而产生心理障碍。如在单杠教学“杠上转体180度”这个动作,胆子越小,动作越不舒展就越容易从杠上掉下来而受伤。

2.动作理解性错误导致的心理障碍

并不是所有的体操动作只要示范就能让学生学得很好,单杠教学犹是如此,更多的是要通过语言讲解动作要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动作。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理解动作要领,但是也有的学生理解出现偏差而由此出现一些身体损伤产生心理障碍。如单杠教学后“摆转体90度下”这个动作字面意思是向下摆,这样很容易落地不稳受伤,其实应该是先向上摆。

3.动作技术掌握脱节导致的心理障碍

每个体操动作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都有固定的连接,单杠动作更是有严格的节奏性。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动作节奏,不但不能很好完成动作,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单杠教学中的“骑撑前回环”动作,这个动作要求骑撑状态下先撑起,把身体送出去,但很多学生把这两个环节一次性完成了,这样虽然转动速度快但没有转动半径很容易从杠上掉下来受伤而产生心理障碍。

4.自身结构导致的心理障碍

每个体育项目都有自己的选材特点,体操也不例外。体操项目要求身材中等,重心较稳等。但对于普修课,每个体育系学生无论身材如何都要进行体操学习。在单杠教学中,有些动作对于身材比较高大和上下肢比例不协调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更容易失败而产生心理障碍。如单杠上的“腹回环”身材较小者转动和上体较短者转动起来会较容易,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身的结构特点,这种无法克服的困难便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

5.蛮练受伤导致的心理障碍

体操项目是一种需要综合智能的活动,单杠同样如此。其要求练习者在练习中要积极调动大脑进行思维,从而更好地运用支配肌肉进行工作,协调地完成动作。但有的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这样便很容易导致动作变形而产生心理障碍。如“后倒挂膝上”这个动作要先冲浪然后瞬间打腿才能上去,如果只是会打腿而不会冲浪,一味蛮练就很容易使手受伤,丧失练习勇气,产生心理障碍。总之在单杠教学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以上5个方面只是其中的一些表现,但是都是较为突出的表现,具体的比例如图1。

(二)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针对以上5种现象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1.针对缺乏勇气者而导致的心理障碍,教师应善于观察,多给予帮助,支持和鼓励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在技术的学习上可以适当给他们降低练习难度,由易而难逐步提高。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在轻松亲密的环境中使心理障碍得到缓解,进而克服。

2.针对动作理解性错误导致的心理障碍,应在实践的同时加强理论教育,任何体操实践课的学习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单杠也不例外。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讲解、示范,对于学生多次出现的错误应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在纠正过后要让学生进行多次练习以形成动力定型,减少运动损伤进而克服心理障碍。

3.针对动作技术脱节导致的心理障碍,教师在教学时应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如先进行分解教学使每个动作环节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进行完整教学。再者,教师可以多用语言传达信号或者多示范以建立学生完成动作的信心,同时可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保护和帮助,从而使心理障碍逐步消除,舒展优美地完成教学动作。

4.针对自身结构导致的心理障碍,教师可以酌情降低练习难度,但同时应对他们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对他们多进行一些身体素质的练习和心理疏导,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进行坚持不懈的技术练习。虽然单杠会使学生在练习中产生一些伤害,但此时教师应多关注他们。在心理障碍出现的瞬间给予学生及时帮助,让他们的心理障碍在第一时间得到克服,提高教学效率。

5.针对蛮练受伤产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应多做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循循善诱。要使他们知道,单杠教学虽然需要力量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更多的还要依靠本体感觉和神经,只有这样才能完美自如地完成动作,减少伤害从而减少心理障碍。

以上5条克服心理障碍方法只是针对不同情况提出来的,当然还有其它克服单杠教学中的心理障碍方法如谈话法、游戏法等。总之单杠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单杠教学中轻松愉快地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的探讨,笔者给出以下几点结论及建议:(一)在单杠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用语言和示范去感染学生,为其克服心理障碍酿造良好的氛围;(二)单杠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因为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克服一切心理障碍的基础;(三)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使学生变压力为动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减少心理障碍产生的几率;(四)单杠教学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多种保护措施,增强学生的信心,以克服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第5篇

每年一度的高考,总会产生“名落孙山”的落榜者,能够正确对待落榜的占多数,但也有不少人因此产生消极心理和悲观情绪,矫治落榜青年的消极心理,除了社会和家长、老师的热情关怀外,更重要的是考生自己要学会心理调节。落榜考生怎样才能走出心理困境呢?如下方法实可效尤。

适当渲泄求平静 心理压力是由情绪波动造成的,因此,适当渲泄有缓解紧张、解脱精神压力的效用。可以在长者、好友面前倾吐心中的不快,把话说出来;或痛哭一场,也可采取转移法,离开当时的环境,心理便会逐渐平静。

调整思绪悦神情 要明智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因而大可不必为一时的挫折、失误而自责沮丧。要主动寻找“亮”点,增加生活中的情趣,使郁闷沉寂的思绪得于调整,情感得于升华。

一分为二巧辨证 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有志着常把战胜逆境作为攀登高峰的阶梯。所以,要用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来正确对待眼前的“名落孙山”,从而找出自己人生道路的最佳突破口,创造出令人称奇的人生价值。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第6篇

 自私心理,指的是言行举止只考虑自己本人的利益,只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而没有从大局和集体利益着想。这类学生中,有些能立志升学深造,希望干一番攀登高峰的事业,他们自探能力和自学精神很强,能尊师守纪,勤学苦练,但因经常埋头学习,往往集体观念比较薄弱,甚至于对集体工作漠不关心,只为个人的前途、个人的利益着想。

对于这类学生,既要发挥其学习上的积极性,更要抓住尊师守纪听从教导的特点,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能以其优秀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成为关心集体和关心他人的带头人,达到既帮助别人又改造自己的目的。为此,我首先在全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集体主义是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相互关系、人们对待集体、对待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具有良好集体主义精神的学生,一切言行应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然后我根据他们的特长和意愿,分配适当的工作,让他们管人,同时受人管,让他们去处理集体中的人际关系。以逐步培养社会主义责任感,把“自我”融入集体的“大我”之中。小李是班团支部书记,学习成绩优良,处事公道,在同学中有影响,班干部愿意倾听他的意见,但他的思想顾虑较多,不敢与不良现象作斗争,对一些违纪事件未能大胆制止,事后亦不敢如实反映。我便注意指导他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布置任务,及时检查;有了点滴成绩,表扬他;出了问题,我为他承担责任。于是他主动大胆工作,不仅惜时、刻苦拼搏、成绩优秀,而且处处关心集体,为建设“团结、友爱、求实、进取”的班集体出点子,还组织团员开展活动,积极协助班主任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班集体荣誉联系在一起,在他的影响下,全体班团干通力协作,全班同学共同拼搏,在学校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和节上,大家齐心协力、勇于进取,敢于与强手比高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上学期末,该班团支部被评为三水市“先进团支部”,该班被评为年度学校“文明标兵班”。小李同学自己也被评为“优秀团干部”。

二、激发学习热情,克服保守心理。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第7篇

【关键词】心理障碍;产生原因;游泳教学

0.前言

游泳是一项特殊的体育运动,它在塑造形体、健美健身等方面都有着自己举足轻重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在特定的条件和事件下,它也是一种自救和救助他人的生存手段和技能。然而,在一贯的体育教学中,很多学生由于它运动场地的特殊性,对它产生了畏惧感和抵触感,这样的现象根本无法去完成学习和训练。所以,必须得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和办法来让学生克服、消除这样的心理障碍,这是学生是否能学习这门特殊运动的关键之处,同时也是基本条件。

1.高校游泳教学中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独立存在的,都是具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所以,游泳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和障碍也存在着内在压力和来自外界的压力:

内部原因:

1.1对游泳提不起来兴趣

拥有多大的兴趣,决定着对这门体育技术学习的认知能力的高低,有的学生由于兴趣浓烈所以他对这门运动的学习很上心,有的学生可能对游泳一点兴趣或者只有极小的兴趣,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的大小的问题。

1.2没有自信,意志力薄弱

一些学生的不够自信,往往在动作练习时,总是不敢迎难而上,缺乏恒心和毅力,由于受到外界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压力,很可能就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压力。

1.3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很多人在学习这门体育技术的时候就是抱着试一试,或者是只把它当成是一门挣学分的课程而已。

1.4身体素质较差

作为游泳运动本生的运动环境就是在水下,有的学生因为身体素质较差,不能适应水下环境。比如有的学生由于先天性或者后天性的生理因素,导致自身的抵抗力低下,这就无疑给自己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心理、生理压力。

2.外部原因

2.1自己经历及外界传播恐惧的影响

初次下水时,由于对游泳抱有新奇感和好奇感,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溺水和呛水事件的发生,并对以后照成心理阴影和心理暗示这件事情的危险性的连锁反应。由于这样的经历会照成蝴蝶效应,这样的混沌现象,很快在学生中传开,以至于很多学生都会对此产生畏惧感。

2.2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影响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影响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是不能忽略的,这点集中表现在教室的教学质量、教学的素质、教学的方式方法,例如,有的教师由于自身水平的有限性,在特殊教学中的教学风险就相当大,这也变相的导致学生没有了安全感,从而失去对游泳的兴趣。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只有运用了恰到好处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学的进度。

2.3教学环境的影响

每个高校由于其地域和性质的不同,所以,其发展的进度和所需的物质条件也就不尽相同,那么在修建教学场地上也就可能造成其的不完善性,并且在很多高校中,游泳的教学场地几乎都是露天的,这也就使得游泳教学很大程度上都收到了气候条件的牵制,因为是露天游泳池,所以它本身的安全系数也会降低。

2.4地点环境的改变

很多的体育项目都能在陆地上完成,一般在陆地上进行体育活动,无形中,学生会觉得很踏实。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多大的心理压力,但是,游泳这门运动必须在水中教学,学生会觉得没有陆地上有安全感,一害怕一紧张这就无疑在环境上给学生造成了心理负担。

3.心理障碍的解决途径

3.1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

健康这个词,在所有人的眼里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在游泳教学中,可以给学生灌输健康的理念,让他们树立健康意识,只有更好的去学习和锻炼,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当学生意识到这些的时候,也会刺激他的心理,使他的心理恐惧和障碍减小,甚至,消除心理障碍。

3.2专门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训练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边教学边讲授一些克服解决心理障碍的方式方法,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特别针对一些,心理素质极其差的学生,可以建议他使用自我暗示法,或者教师运用激励法去刺激他。

3.3教师要时刻注意保护和关心学生

教师在游泳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关心和保护,这是解决学生心理障碍最直截了当的办法。让学生心里觉得受到了老师很好的保护和帮助,这样他们会倍加的感觉很安全,对学生要时刻不忘关心,让学生感觉到被重视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水中或者岸上运用正确的保护方法,来消除学生对水的心理恐惧,有效的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快乐和安全感,借此,保证教学的有序正常进行。

3.4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学是个双边的过程。一边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和最终的目的。教师作为一个传授技术知识的人,所以,要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基础技能和教学的专业知识运用正确、正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尽可能的提高教学的安全性。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第8篇

随着运动竞赛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运动竞赛的影响作用。美国格鲁波先生曾在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指出:低、中级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技能影响占20%,生物力学因素占80%。而优秀运动员正好相反,心理因素影响占80%,生物力学因素占20%。可见高水平运动比赛中心理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竞赛过程中,很多运动员常常会因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影响了水平技能的发挥。下面我就如何克服这一障碍谈谈自己的体会。

1.呼吸调节法

利用呼吸调节,这是运动员临场处理情绪波动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即通过深呼吸可以使运动员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当情绪紧张激动时,呼吸短促,这时可以采用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练习,则可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情绪低沉时,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这是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2.回想过去成功的比赛

回想过去失败的比赛,会使人心有余悸,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但回想过去成功的比赛,再现当时的情景,回味当时自信、愉快的体验,会使运动员从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变得自信、从容。运动员在比赛前多想过去那些令人自豪的、愉快的、取得冠军的比赛,就能克服赛前的紧张和焦虑。例如,第一个在世界剑坛上获得亚军的亚洲人――栾菊杰。在1978年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中,栾菊杰虽然在比赛中被对方击伤,但她不气馁,很快调整心理,想起她在第一次参加世界青年锦标赛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及时调整战术,最终获得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的冠军。

3.期望值不宜太高

运动员在比赛前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成绩,确定合适的期望值,期望值太低,无法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人产生沮丧、懈怠的情绪,期望值过高,会加重人的心理负担,使人对目标能否实现产生怀疑、忧虑,所以运动员应从实际出发,把自己有把握实现的目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例如,原中国女排球教练袁伟民,给我国女排定的目标,仅一年多就从“第14名跃居为第4名”。袁伟民给女排确立二重目标,一是基本目标,它是较有把握地达到目标,或者说是自己运动水平应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的提出必须实事求是,并留有余地的,在平时训练中,袁伟民根据每个队员自身的特点,对每个人提出不同的训练目标。他要求,处处以身作则,以女排训练树立良好的作风,为以后的“五连冠”打下良好的基石。二是争取目标,它是指稍高于平时水平的,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运动员在实现第一个目标后,再向第二个目标奋斗,这样既能发挥目标的动力作用,又不会使运动员丧失信心。1981年我国女排首次获得3届世界杯赛冠军后,袁伟民根据排球运动发展一流的选手和第一流的球队,这与我国女排的期望值是密不可分的。

4.念动训练

所谓念动,即由运动观念而引起的运动反应,是通过对运动的想象或回忆来实现的。通过想象或回忆某种运动动作,引起神经肌肉的相应变化,从而起到训练的作用,就叫做念动训练。

念动训练不仅可以促进战术的形成与巩固,而且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使运动员从紧张和焦虑中解放出来,振奋精神、斗志昂扬地参加比赛。如果运动员能在赛前的“一瞬间”想象出自己创造优异成绩的最佳情境,就越能激发增力情绪,充分发挥运动水平。假如,在世界性的举重比赛中,五百磅的重量一直是人们认为不可逾越的界限,世界著名举重选手阿列克赛耶夫也未超过这个重量。有一次他的教练员告诉他,他将要举的重量是一个新世界纪录:499.9磅,他举了起来,教练员称了重量,实际重量是501.5磅。由此看来,念动训练能使运动员在头脑里反动抹去心理障碍,提高大脑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使身体各器官的活动一致,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

5.消除竞赛中紧张情绪的转移训练

紧张情绪的转移是让运动员的注意力暂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环境,诱导他们想一些轻松愉快的情绪,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训练方法一般是在紧张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现场,利用赛前和赛中的间隙采取语言暗示,诱导运动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当前运动竞赛无直接关系的事情或完成技术动作上。具体手段要根据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确定。如教练员或队员谈话、替换队员下场休息、转告一些现场信息、降低竞赛成绩的要求、看看书报或听听音乐,等等。总之,要因人而异,采取具体的灵活手段转移紧张情绪。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贯彻在平时的心理训练之中,使运动员既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第9篇

前苏联心理学家T.T扎姆罗夫在《体育与运动心理学》一书指出,比赛前的运动情绪可分三种类型,即战斗状态类型、比赛热状态类型和比赛冷淡状态类型。战斗状态类型简称战斗型,它是一种积极的运动情绪,运动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达到最佳的比赛程度。比赛热状态类型是过分激动的运动情绪,是赛前缺少心理准备的表现。比赛冷淡状态类型是与比赛热状态类型相反的心理情绪。

那么,体育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有一种积极的心态。

一、体育测试前心理障碍分析

(一)胆怯或恐惧心理

胆怯、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体育教学中有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胆怯或恐惧心理、其中女生的比例更高,体育学习中,学生一旦产生胆怯或恐惧,在心理上就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无助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自我贬低,忧心种种,神经过敏,注意力降低,思维狭窄,焦虑水平提高.学生表现出心情压抑、肌肉运动差别感受性降低、运动表现模糊、思维迟钝、注意力涣散、动作不规范,使不该参加活动的肌肉也参加了活动,出现多余动作,极大影响其掌握正确技术。更有甚者,呆立一旁,不管教师怎样苦口婆心劝说,仍无动于衷,使正常的教学无法进行,造成学生产生胆怯、恐惧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运动能力较差或身体状况欠佳;所学技术确有一定的难度或危险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止,意志品质薄弱,缺乏自信;教师、同学的讥笑、羞辱;其他同学出现了动作失误或伤害事故;场地、器材、设备状况不好等。

(二)紧张心理

紧张,对于中学生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适当的紧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成绩和能力,但过度的紧张就会使大脑皮层兴奋过强,信号扩散,能量消耗过大,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顾虑重重!心慌意乱!惧怕!坐立不安!情绪急燥等,这种情况,往往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判断力下降、动作失调、自我控制能力下降,产生原因:1)缺乏自信心,害怕无法完成动作要求。2)意志品质较为薄弱,难以达到测试要求。3)因少练或练习不认真,尚未掌握动作要领。4)过多考虑测试结果。

(三)淡漠心理

测试前的淡漠心理不同于紧张心理,呈消极的情绪,通常表现为:不积极准备,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缺乏信心、体力下降、行动迟缓、心情沮丧、神情呆滞、对任何事情没兴趣、没激情、提不起精神,甚至有打退堂鼓的想法。这种情绪严重影响体育项目的测试,无法进入最佳状态,也就无法取得好的成绩。产生原因:1)学生的身体机能处于过度疲劳状态。2)身体有疾病。3)没有做好测试前的准备活动,机体各器官未能激活,造成学生心理兴奋程度明显偏低。

二、克服体育中考测试前心理障碍对策

(一)学生的思想认识

学生能从思想上高度的重视体育中考,意识到了中考的重要性,便是决定中考成绩的主要前提。只有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教育部颁布的《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及《体育合格标准》等法规实施的目的要求,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练习中,并爱上体育活动,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全体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宣传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咱们有些学生老是觉得自己体育不好,可以不用练,到时候文化课多使使劲,多挣几分就可以了啊,这种思想意识是愚蠢的。应该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清醒地认识到这不单只是分数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到位。但个别的家长还是会认为体育中考并不重要,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不值得,进而产生对体育学科不重视的思想。针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老师应以细心、耐心、科学的态度向学生及家长做好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体育中考的目的意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增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在中考时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奠定基础。

(二)帮助学生确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在考场上忘我的拼搏精神

进行各种形式模拟比赛,消除胆怯心理激发学生动机,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特别是在考场上要有拼搏精神。这不仅能鼓舞学生的斗志,消除胆怯心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争强好胜的良性兴奋中心,调动机体内的一切积极因素,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

进行各种形式的逆境训练,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在考场上有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逆境出现。如天气突变、身体不舒服或者第一项考试成绩不太好等等。对意志品质薄弱的考生来说,心理情绪会马上受到不良影响,生理功能失调而产生急躁、慌乱,从而导致比赛失常。体育教师要给学生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逆境,采用什么方法解决,提前做思想准备。在训练时要有意识安排在逆境中的训练或模拟比赛。

进行意象练习,稳定完成动作的自信心意象练习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想象训练方法,能帮助考生建立自信心,完成正确技术动作。

进行自我暗示练习,调整临场心理情绪,自我暗示的练习也是心理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当考生参加体育考试检录时,就要进入考试状态,可暗示(默语)自己:“我能行,我一定会成功,相信自己”。所以体育教师要教会学生自我暗示的方法,增强学生应考的自信心。

(三)运动量的控制

运动量的控制,是指导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师要制订训练内容和计划,并根据近期测验成绩,分优,一般和较差项目,做到有的放矢,进行强化训练,主要是以应考项目进行强化,一般考前三至四天运动量和强度不宜过大,同时,注意全面安排各个应试项目的大,中,小运动量的比例,切忌满项或超负荷,防止过度疲劳而引起临场情绪波动,造成技术水平难以发挥。考前三至四天可以说是学生体力和脑力的休整期,它可以使学生在考试时身心不是处在疲劳状态,而是处于兴奋状态。同时,也要注意组织好课间操与阳光体育相结合,以保持常规的运动量,这也是调整,保持强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注重个别差异与性别差异:有的爱动,有的喜静,有的易怒,有的易悲,中学生的情绪反应千差万别。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有针对性的选择调适心理问题的方法的发展空间和不断开发心理素质教育途径的有效资源。

倾听:让学生有诉说、宣泄的机会。老师以恳诚的态度,关切的表情,微微前倾的坐姿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出来,从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