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04 21:02:13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第1篇

一、2013年度工作总结

1、扎实开展园林绿化科研创新工作

开展科研攻关,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组织实施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引进国际先进技术(948)、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和局青年科技专项等科研计划项目(课题)26项。组织实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等17项,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和产业发展水平。协调组织开展科技成果鉴定和验收11项,申报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3项,茅以升青年科技奖1项,组织评审北京市园林绿化科技奖23项。组织完成了对2012年实施的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的绩效考评和现场查定。组织申报国家林业局2014年度林业行业公益性专项4项;申报北京市科委2013年绿色通道科技项目6项,为今后科技项目立项做好项目储备。

2、高标准召开北京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工作大会

2013年8月8日,组织召开北京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工作会,会议了《北京市园林绿化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3-2020)》和《关于加快首都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2013-2020年期间加快首都园林绿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14个重点行动。同时,会议为90名创新团队专家颁发了证书,对北京市园林绿化2012年度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并为8个北京园林绿化创新团体、17个北京园林绿化科技创新示范区、27家北京园林绿化科普教育基地颁发了聘书和奖牌。此次会议既是对园林绿化科技成果的梳理总结,又是对后期任务的明确部署,是继往开来的科技动员大会,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明确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推动园林绿化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落实和实施,更好的服务于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北京建设。

3、 成功举办“绿色科技 多彩生活-2013园林绿化科技创新暨科学普及活动月”活动

活动月主要由“园林绿化与百姓生活”、“园林绿化与森林体验”、“园林绿化与防灾减灾”和“园林绿化与文化感知”4个活动周组成。集中展示了园林绿化在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安全保障、防灾减灾以及在涉及文化、民生和健康等园林绿化各个方面的科技成果116项,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27项。活动以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以科普的形式,展示首都园林绿化科技创新成果,普及园林绿化科技、文化知识,以带领公众进入森林,开展各种体验活动的方式来感知、深化和丰富森林文化的内涵。

4、首都园林绿化标准化工作全面推进

2013年新立项各类标准21项,《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有机农产品 樱桃生产技术规程》等园林绿化北京市地方标准12项。组织园林绿化标准化培训3期270人,编制《北京市园林绿化地方标准汇编(2011-2012年)》1套,印刷《平原地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技术规程景 观生态林》等28项标准共36000册单行本供全市行业人员使用。为推进园林绿化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建设,加强对园林绿化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更好地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组织开展了北京市园林绿化标准化委员会的各项筹备工作。经过前期各项工作准备,目前已经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复成立北京市园林绿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5、科普宣传工作成果显著

开展了“走进森林、感知文化”为主题的全国科技周暨北京科技周宣传展示活动、森林体验、环湖长走等科普活动50多场,受众群体达到10万余人次。同时将“首都增彩延绿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引入科技周,重点展示了“紫霞”黄栌、金叶榆、金叶白蜡、“华源发”黄杨等10余个彩色、耐旱、长绿期树种。

6、示范区建设全面落实

分别从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多功能经营、自然与湿地保护、碳汇营造林、种质资源、花卉产业、果树产业、城市园林绿化、防沙治沙和林下经济等方面成立了17个科技创新示范区,以便更好的发挥科技创新团队作用,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

二、2014年工作计划

1、继续抓好科研、科普工作的开展

建立科研项目储备库,有效引导科技项目的申报和立项,加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开展“绿色科技 多彩生活-2014园林绿化科技创新暨科学普及宣传月”活动,普及和宣传园林绿化科技成果。组织开展自然讲解师培训工作,通过建立自然教育资格体系,保障园林绿化科普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2、继续抓好科技行动计划的落实

加强创新团队专家库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根据科技行动计划要求实,以创新团队、示范区、科普基地为基础,抓好科技行动计划的落实。

3、推进北京森林生态监测网络建设

推进北京森林生态监测网络指标体系与监测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工作,争取在2014年完成北京森林生态监测网络体系规划,落实北京森林生态监测站(点)的建设。

4、狠抓园林绿化标准化建设,促进园林绿化全面建设

一是抓好园林绿化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抓好《北京市园林绿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工作;

二是抓好标准的推广应用、标准化示范区和标准化基地的建设;

三是抓好标准宣传、贯彻和培训工作。

科技处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策略

作者简介:房仕钢(1976―),男,广东梅县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及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3001803

1 引言

1999年的《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国家标准,对“森林公园”作了科学的定义,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指出森林公园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和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它明确了森林公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具有一定面积和界线的区域范围;以森林景观为背景或依托,是这一区域的特点;该区域必须具有旅游开发价值,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区域内可为人们提供游憩、健身、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等活动;必须经由法定程序申报和批准。

东莞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东临惠州、博罗,南接深圳市,西与广州番禺区隔海相望,北靠省会广州市,是穗港澳“经济三角”的中心地区。东莞在改革开放以来,其国民生产总值(GDP)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东莞的快速发展,同时存在如下主要问题,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迅猛,但空间分布散乱,半城市化景观明显[1]。城市呈粗放型发展,城市范围无限制的外延扩展以及空间的无序蔓延为主要特征[2]。这不仅造成大量稀缺资源的浪费,而且使城市难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在空间上表现为建设用地增长以各农村为基础,分散式集中,沿着主要的对外交通要道扩展。东莞市非农业用地呈锲形分布在农业用地之间,表现为“非农非乡,似城非城”的半城市化景观。不少林地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被蚕食,随着东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急剧提高,林地面积快速减少。东莞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与日益发展的经济条件形成强烈的反差。同时东莞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期,提供与东莞市民高享受要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东莞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的决策者们所面临的课题。

2 东莞大屏嶂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现行管理体制不适应森林公园发展

东莞大屏嶂森林公园的建设由东莞市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办公室实施,管理由森林公园管理处负责。建设资金由东莞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办公室统筹安排,管护经费实行财政划拨制度。每年实现固定的经费管理,职工的效益没有跟公园的建设成绩、管理成果挂钩。这样的管理体制造成森林公园的管理人员在森林公园建设、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上缺乏高度的自觉能动性,很大程度地限制了森林公园的发展。

2.2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薄弱

东莞大屏嶂森林公园在建设过程中,部分管理层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森林公园在基础和交通设施建设工程中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设计和施工当中,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不是首要考虑的,决策者更为最关注的是气派、壮观和标志性。在利益各方的争执当中,保护环境和资源早就被决策层放弃或遗忘。

2.3 公园建设监督环节薄弱,政策执行力有限

在大屏嶂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暴露了不少问题。比较典型的是建设环节监督力量薄弱,对政策和设计者的设计意图执行力有限。造价偏高、工程质量较次、随意改变图纸的问题时有发生。工程虽然都是由政府举行招标发包工程,但建设当中因为各种原因,变更较多,工程造价居高不下。由于施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监理监管不力,造成施工质量较为低下,完工的工程当中问题不少。在建筑材料的使用当中常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严重违反景观建筑精致、严谨的原则。使一些本来较为上乘的建筑设计作品没有得到很好的表达。

2.4 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大屏嶂森林公园建设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森林公园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在国内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需要这方面的创新型人才。目前森林公园建设管理的人员,大多是没有相关专业经验的管理人员,对新行业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对森林公园的建设创新水平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应付做法时有发生。

2.5 软件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脱节

目前东莞大屏嶂森林公园基本完成路网的建设,停车场、水电、通信、环卫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也初具规模,随着森林公园知名度的提高,游客量逐年增加。但是软件建设的滞后,严重地制约了森林公园的进一步开发进程,使游客的方便度、满意度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使区域旅游发展的后劲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旅游景区内现有的接待服务设施规模小、条件差、档次低,配套服务不完善,缺乏游客基本的医疗服务设施、购物商店、特色餐饮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项目等等。原来规划建设的一些服务场所但由于各镇的管理处缺乏办公场所,已完工的二个入口广场游客服务中心都被各镇公园管理所占据,用作各处的办公场所,没有真正起到游客服务的作用。游客服务这一块在森林公园基本缺失。

3 对策与建议

大屏嶂森林公园完成初步建设并初具规模,在东莞这样经济发达地区,市民高标准、高要求的建设环境当中,科学推进大屏嶂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是摆在东莞森林公园建设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应根据森林公园建设本身特点和适应东莞模式着手进行创新性探讨和实践。

3.1 实施自然资源保育和可持续性利用

把森林公园作为一项重要社会公益事业来建设,以建设公益事业的高度,实施高效能管理,落实建设和管护经费。由于东莞经济高速发展,东莞政府在财政实力上已经有了本质的提升,人们对所处的生态环境高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森林公园的本质也将由单纯以林场为基础的森林本体保护与开发性利用,转变为对城市或区域生态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的自然资源保育和可持续性利用,使之能成为政府作为福利性的休闲场所无偿提供给广大的东莞市民。相应地,大屏嶂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目标应当是保护森林公园生态资源、土地景观的自然性和人文资源的有效保存;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在环境承载力之内适度为社会提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疗养保健、科普科教的空间和场所,使之成为东莞市民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有效载体。

3.2 健全森林旅游市场营销体系,积极培育森林旅游市场

针对单个森林公园分散宣传范围窄、规模小、影响力弱的状况,加强森林公园之间及其他旅游景点的横向联系,实行优势互补,与旅游部门联合举办各种旅游资源博览会、旅游产品交易会等活动,推介东莞森林旅游的示范点和精品线路,提高森林公园的知名度,不断拓展森林旅游市场。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加强精品旅游线路的包装设计和东莞森林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策划,着重包装一些旅游精品,扩大森林公园的影响,树立东莞森林生态旅游的整体形象。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森林公园宣传的覆盖面和宣传效率,逐步建立完备的信息服务网络,建立起游人与资源开发利用者之间的桥梁,让游人了解森林公园。加大大屏嶂森林公园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充分挖掘大屏嶂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旅游开发,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开展以“森林浴”、“健康休闲”为主题等的特色旅游是大屏嶂森林公园可以开展的方向。

3.3 适度开发大屏嶂森林公园,促进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的发展

(1)创新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发展。根据森林公园的公益性特征,确保大屏嶂森林公园建设事业的公益性质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体制。东莞市政府要将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作为东莞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发展规划,把森林公园的风景林营造、森林景观改造、基础设施和科普设施建设等项目作为基础性、公益性建设项目纳入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各种经营性的森林旅游开发、商业网点、旅游接待服务、休闲娱乐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则全面推向市场,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

(2)加大森林风景资源保护力度,加快风景林营造和林相改造步伐,不断提高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改善森林的景观功能,尽快改变大屏嶂森林公园林相较为单一的现状。

(3)建立健全森林旅游发展规划体系,规范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坚持以自然景观为主,人造景观为辅的建设方向,保持森林公园各类自然景观独特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加大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要充分挖掘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旅游开发,不断提高森林旅游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特色旅游。

3.4 大力宣传生态旅游理念

围绕森林公园开展的生态旅游,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生态旅游活动普及生态知识,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使游人懂得他们必须履行义务,提倡生态文明。虽然森林公园的生态功能、旅游功能被专家们看好,但不少现代人嫌森林的原始生态太单调,有时还具有一定的冒险性,不太热衷森林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理念还没有被社会所普遍接受。东莞普通市民普遍生态意识不强,保护环境意识相对薄弱。随着生态旅游观念的普遍接受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宣传生态旅游来传递生态意识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宣传和教育任重而道远。

3.5 加大建设管理和监督力度

(1)加大管理监督力度,加强对森林公园在规划建设方面的管理,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程的各项行为,给予惩处。

(2)建立和完善各项考评指标体系,研究制订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人员的考评制度和方法,与人员的升级和奖励挂钩。

(3)继续深入开展“文明森林公园”创建活动,进一步优化森林公园内的旅游环境,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4)加强森林旅游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完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杜绝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在大屏嶂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应当加大管理的力度,加强森林公园在基础建设当中的监督力度和质量管理,把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提高一个层次,塑造优良工程、精品工程。

3.6 加快林种树种的调整,提高森林景观质量

森林公园现有的森林植被是森林景观的重要基础,植物景观的改造或开发利用应坚特因地制宜、因景制宜、适地适树和植被多样化的原则。大屏嶂森林公园虽四季常青,但缺少四季变化,少有繁花似景之秀,难以招来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应通过林分结构的调整和改造,混交色叶树或花期长的树种和花灌木,使不同类型的风景林交替出现,绐人以“步移景易”之感。大屏嶂森林公园的林分,主要是通过封山育林、林分改造、补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重点突出林相、季相、林层、林缘线、林冠线和森林整体结构的景观效果,提供多彩多姿的植被群落景观,以达提高整体森林景观质量的目的。

3.7 加强解说系统建设

解说系统设计是实现森林公园教育功能、服务功能的必要基础。可以根据游览线路的布置,采取自导式解说服务为主,结合森林游憩项目设计,运用各种导游方式,与游客建立服务和教育的关系。解说系统的运用既是森林公园向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也是对游客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具体包括信息咨询、外部交通网络导引、管理服务指示等。同时,还可以策划不同主题的解说内容。

4 结语

森林公园规划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东莞大屏嶂森林公园建设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阐述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认真探析东莞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的创新型发展战略。在提高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发展水平、推进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的投资管理模式、规划建设操作指引等方面还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推进发达地区森林公园的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第3篇

关键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旨在通过宣传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从而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子孙。森林生态文化属于生态文化,是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1];

森林公园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目前大批森林公园已成为大中小学生的科普基地和实习基地、科研人员的实验基地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创作基地。森林公园在向全社会展示林业建设成果、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扔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森林公园在进行总体规划时应当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规划内容,在传播森林生态文化的同时带动公园的旅游产业发展。

一.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内容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用生态科学知识武装群众,唤起群众的生态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群众积极投身到生态建设中去[2]。

2012年,国家林业局公布《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LY/T2005-2012)》,文件要求将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作为单独一章进行规划,可见生态文化建设之重要性。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包括规划原则、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生态文化设施规划及解说系统规划四部分内容。本文以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重点探讨生态文化建设的规划原则、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生态文化设施规划三部分内容,旨在为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提供案例参考。

二.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概况

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是林业部批准建立的广西最早的部级森林公园,前身是1964年建立的良凤江植物园,1992年9月9日国家林业部林造批字[1992]154号文件批复建立“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经过多年的合理规划和开发建设,多项具有旅游价值的景点得到建设,各项基础服务设施基本完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公园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科普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型城郊公园,2011年旅游接待游客41万人次,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树文化、花文化、湿地文化等方面。树文化方面,公园现有植物1700多种,占广西植物种数的21%,其中热带、亚热带树种及广西特有树种1300多种,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树木标本园;花文化方面,公园建立了目前广西品种最齐全的金花茶基因库;在湿地文化方面,公园拥有大范围的水域面积和湿地面积,这为建设公园生态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公园可以此为基础,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内涵,切实推进生态文化的建设。

三.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原则

(一)教育为先,社区共建原则

在我国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以教育为先,联合本地社区居民、相关利益群体和游客一起,共同参与生态文化建设。森林公园必须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等对游客进行生态文化宣传,提高游客生态文化意识,以降低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森林公园还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对附近社区,特别是良凤江上游吴圩镇范围进行生态文化教育,以确保各生态保护措施得到群众的支持,通过社区协作发展,保证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成果不被破坏。

(二)特色化发展原则

良凤江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本身生态文化特色,开发独特的生态文化产品,树立与众不同的生态文化形象,打造能反映自身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文化产业效益,进一步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发展。

(三)产业化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化发展。生态产业本身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产业化发展能够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和物资来源,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林业等生态产业,以此促进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艺术等其他生态文化要素发展。

(四)持续滚动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森林公园保持持之以恒的关心和投入,因此必须遵循持续滚动发展原则,不断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和创新,才能保证生态文化不断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

(一)良凤江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重点

1.森林文化

公园拥有大片森林和树本园、金花茶园、落羽杉林、棕榈园、阴阳菩提等美感比较突出的森林和植物景观,森林文化建设已经有一定基础,但目前森林文化开发力度还不强,需要进一步开发,规划加强树木标本园各特色植物园建设,加强森林养生、森林美学和森林艺术建设,策划公园的森林旅游活动,例如策划森林浴、登山、漂流、溯溪、探险等活动,丰富森林文化内涵,提升森林旅游价值。

2.生态科普文化

目前良凤江森林公园已建立树本园、棕榈园、金花茶园等植物园区,并拥有大片阔叶林和针叶林,在生态科普方面建立了一定基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森林深入研究的科研机构和一个集中展示各类生态文化,实行大众生态科普教育的设施,规划建设森林生态文化体验设施,提升各植物园区特别是树本园的科普文化内涵,增强植物园区主题性,丰富园区变化,使生态教育能够有进一步提高。

3.生态宗教文化

良凤江森林公园具有深厚的生态宗教文化底蕴,公园内的菩提树是佛教圣树,天宁寺是广西佛教协会所在地,由菩提树崇拜延伸出的佛教养生文化与公园的森林生态环境相结合,使其成为良凤江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中的特色文化。

4.生态湿地文化

良凤江森林公园拥有大范围的水域面积和湿地面积,这为开发良凤江湿地文化提供良好基础。规划开发生态湿地文化,重点建设落羽杉林、良凤江堤岸和良凤江湿地,营造生态湿地景观,并建设栈桥供游客进入湿地游览。

(二)生态文化建设布局

由于目前连山旅游区还在初级发展阶段,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因此良凤江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在良凤江旅游区,按照“一核,两翼,三基地,四园区”进行布局。“一核”:依托树木标本园、金花茶园等生态资源优势,将其打造为良凤江森林生态文化的核心。“两翼”:以菩提文化体验区和森林生态体验区为良凤江生态文化建设两翼,加强生态养生文化建设。“三基地”:规划在良凤江华南珍稀树木园建生态艺术体验中心,在森林生态体验区建森林文化创造基地,在激情生态娱乐区建森林文化演艺中心。“四园区”:规划重点开发华南珍稀树木园、菩提园、藤蔓园、金花茶园四个生态文化园,分别突出不同主题的生态文化特色。

五.生态文化设施规划

(一)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规划在核心景观区建生态艺术体验中心,使良凤江森林公园成为南宁市及周边主要的生态科教场所之一,进而依托金花茶园和华南珍稀树本园建设,将森林公园发展成为广西境内全国知名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重点建设华南珍稀树本园、金花茶园、藤蔓园、湿地景观区等项目,突出森林生态多样性文化。各主要项目建设详见前文景区景点和项目规划一节。

(二)森林艺术创作基地建设

规划依托狮子岭的森林、峡谷景观,在森林生态体验区建设森林文化创作基地,通过与广西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音乐学院等组织和机构的协调,将良凤江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南宁市周边重要的艺术创作基地之一,进一步促进生态艺术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目和设施建设详见前文景区景点和项目规划一节。

(三)露营基地建设

规划建设汽车营地、露营地、户外拓展训练基地设施,并对激情生态娱乐区内原有项目和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依托这些项目和设施,发展生态宿营文化和生态康体文化,培养人们热爱自然,体验自然的兴趣。各项目建设详见前文景区景点和项目规划一节。

(四)特色主题植物园区建设

规划完善提升金花茶园、藤蔓园、棕榈园、落羽杉林、树木园等植物园,将树木园发展成为华南珍稀树木园,并在原有引种园基础上,引入佛教生态文化,建设良凤江湿地生态景观,使各特色主题植物园区特点更加鲜明,既促进生态建设、生态美学的发展,又提升其旅游景观价值和市场吸引力,使生态文化产业得到提高。

(五)生态宗教文化建设

依托人们对良凤江森林公园内阴阳合一的菩提树崇拜和在建的广西佛教协会会址天宁寺,结合南宁市的佛文化历史和发展,深度开发佛教文化。

(六)生态保护建设

规划实行林区植被保护,珍稀物种和名木古树保护,良凤江水域治理等生态保护工程,并在旅游开发中实行生态环保教育与监控,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建设和生态保护工程实效等形式让游客感知,体现森林公园以生态为本,注重生态文化建设的精神,进一步改善森林公园景观环境,增强森林公园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六.总结

通过生态文化的建设,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已经被评为“全国文明森林公园”、“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环保教育基地”、“广西科普教育基地”等多项称号,促进公园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生态教育的和谐统一。通过生态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合理建设规划,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定能在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保护、弘扬生态文明等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房西文.依托森林公园加快森林生态文化建设[J].陕西林业,2008(4):14-15.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第4篇

1.1自然保护区

1)灵空山部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保护区总面积10116.8hm2,以温带地区典型地带性植被油松森林生态系统及褐马鸡、金钱豹等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为保护对象。2)绵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保护区面积17827hm2,以保护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金钱豹、猕猴桃及绵山人文、自然景观、辽东栎、白桦次生林生态系统湿地水资源为保护对象。3)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保护区面积17851.7hm2,以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褐马鸡、金钱豹、黑颧、金雕和油松天然次生林、核桃楸、水曲柳为主的森林植被为保护对象。

1.2国家森林公园

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经原林业部批准成立,面积60000hm2。2014年7月,《山西省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获国家林业局批复,公园现规划为绵山、红崖峡谷、石膏山、七里峪、悬泉山、油盆峪、大南坪、兴唐寺、灵空山、好地方10个景区。

1.3湿地公园

1)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于2013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总面积248hm2。2)七里峪省级湿地公园,于2010年经山西省林业厅批准建立,总面积3066hm2。

2自然资源保护措施

2.1建设机构队伍

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利用太岳山林局的全套人马,下设公园办公室和10个景区管理处(林场)共11个管理机构,管理体制健全。其中灵空山、绵山、霍山等3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均为副处级建制。在队伍管理方面,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管理、管护、技术人员均由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进行招聘和调配。在经费方面,办公经费、工资发放等费用,均由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进行保障。

2.2科学编制规划

《山西省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于2014年7月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的审批,《山西灵空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提交国家林业局评审,《山西绵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山西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于2011年4月9日获得省林业厅审批,《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于2013年通过了山西省林业厅和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同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同意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湿地公园已完成了《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待山西省林业厅组织评审,《山西七里峪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于2012年完成编制。

2.3合理调整森林功能区

对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进行重新调整,将保护区内丧失保护区价值的区域划分出去,将具有保护价值的区域划分进来。对人为活动较为频繁、影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和野生动植物群体繁衍生息的、现有资源具备了晋升条件的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及时通过了山西省林业厅、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使保护区功能区划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4生物多样性综合保护

把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地保护等经常性内容,扩大为对生物多样性、物种生存环境、古树名木、山石水景、花草灌木、古建筑遗址等广泛内容的保护,拓展了林区保护工作的内涵。

3自然资源建设、保护、发展成效

3.1旅游功能凸显

其一,保护区内绵山、石膏山、红崖峡谷、七里峪、灵空山景区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已逐步形成了以吃、住、行、游、购、娱系列服务格局,初步具备了接待游客的能力;其二,森林旅游产业链已初步显现。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森林旅游每提供一个岗位,就可间接带动4.3人就业。各大景区周边的老百姓不离乡、不离土,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其三,森林旅游的最终产品初步实现。森林旅游的最终产品是游客的身心满足和精神愉悦,从这点来讲,森林旅游为人们提供的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舒缓压力、愉悦心情、休闲保健、增进健康等森林旅游的最终产品,已经初步实现。

3.2科普宣教功能凸显

在科普方面,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在七里峪、灵空山和红崖峡谷景区先后建立了科普基地,吸引了大批大学生旅游观光、科学考察。大南坪景区伴随生态旅游区兴办的矿泉水厂科普生产线,灵空山景区制作的动物标本以及古树名木挂设树木标签,林局在文化宣传沟内悬挂生态知识宣传箱(内放宣传单),沿步道挂树牌让游客取阅和认识树木等,均提高了森林科普旅游效益和趣味性。在科研方面,灵空山保护区积极开展褐马鸡人工繁育试验,2013年成功孵化出7只褐马鸡幼雏。与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合作建立了山西省森林生态监测站,对区内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气候、温度、土壤等进行合作研究。绵山保护区配合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鳞翅目研究室,完成了绵山自然保护区小蛾类昆虫标本采集及昆虫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建立了绵山保护区小蛾类昆虫图片库;配合山西大学,完成了绵山保护区野生植物采集、整理、鉴定工作,建立了绵山保护区数字植物标本馆。在宣教方面,连续3年开展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野生动物防范禽流感”等大型执法宣传活动;连续举办了“爱鸟周”、“食品安全周”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增强了社区居民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3.3文化功能凸显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文化是文明的标志。绵山景区建成了“中国清明寒食文化博物馆”,连续3年举办了“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公祭介子推大典”仪式,现已形成寒食清明、佛教、道教、儒家和军事养生文化五位一体的文化格局。石膏山景区以龙、佛教、道教、儒家和红色文化为载体,全力打造景区文化新形象。设计了区旗、区徽,聘请我国著名歌唱家阎维文创作、演唱了《神龙腾起的地方》、《石膏红叶》区歌;编印了《石膏山景区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一书,对景区文化发展进行了有力的规范。灵空山景区以龙文化、佛教文化以及红色文化为抓手,与沁源县政府合作,每年举办“灵空山避暑月”旅游活动,提升了景区文化形象。此外,红崖峡谷景区打造的介公文化,兴唐寺景区打造的禹文化、唐文化,悬泉山景区打造的“仙文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通过文化引领,森林旅游文化功能已凸显,既传承了本土文化和特色文化,拓展了文化内涵,又扩大了社会影响,拓宽了游客视野,切实塑造了森林旅游文化新形象。

3.4经济效益显著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第5篇

关键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S759.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015-02

1引言

森林旅游是发展生态文化的载体[1],生态文化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必要条件[2],同时又是森林旅游区别于一般性旅游活动的主要标志。森林公园作为我国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位置,大量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大中小学生们的科普、夏(冬)令营、实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科研人员的实验基地和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创作基地[3]。如何提升森林公园的吸引力,不断发挥其林业生态的宣传、科普作用也就成为今后森林公园建设的重要课题。

2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基本概况

宜昌三峡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地处三峡工程库首北岸,国土总面积72km2。森林公园于1992年设立,属副县级事业单位,与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三峡库区湿地保护管理局、大老岭林场管理处合署办公。内设9个科室,下辖3个管理站、1个农业村、2个码头、4个居民点,辖区总人口966人。近年来,大老岭根据国家森林公园和国有林场改革的总体思路,围绕“生态、活力、开放、和谐”的奋斗目标,多方争取、勇于实践、克难奋进、转型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十佳林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并连续两届被授予宜昌市、区两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

森林公园物种资源丰富,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稀有性特点,森林覆盖率90.4%,森林蓄积量67.5万m3,森林的质量和蓄积名列湖北省同类前茅。有维管束植物2354种,陆生和水生脊椎动物418种,5万多亩原始森林保存完好,珙桐、铁杉、亮叶水青岗、高山杜鹃群落独具特色。

森林公园是三峡库区的天然水塔和生态屏障,为维护三峡库区岸坡稳定和大坝安全具有重要地位,被国务院三峡办确定为三峡库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同时地处我国西部高山向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带,是武陵山脉与大巴山脉生物区联系的桥梁,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优先保护的关键地区。

大老岭森林公园具有丰富的地文、水文、人文、生物、天象等旅游资源,有8大类22个亚类52种基本类型,尤以三峡云顶、绝色林海、避暑胜地、养生天堂广受称道,被誉为“宜昌的庐山”和“宜昌城市后花园”。

3大老岭生态文化特点

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是一个以保护自然山水为主,充分利用森林、溪流、瀑布风景资源开展休闲旅游活动的大型森林公园。公园以绝色林海、三峡云海为载体,多样的植被类型形成了丰富而多变的森林景观。大老岭的生态文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清秀深邃的山水文化

大老岭千峰竞秀、万壑皆幽、植被葱郁、古木参天,四季如画,静谧如诗。森林公园平均海拔1300m,最高峰天柱山2008m,登上主峰,一览众山小,绝色云海尽收眼底。春来百花齐放,鸟语花香;夏日郁郁葱葱,清凉宜人;秋天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冬季林海雪原,冰清玉洁;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2万个/m3,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尤以三峡云顶、绝色林海、避暑胜地、养生天堂广受称道,被誉为“三峡明珠”。

3.2丰富多彩的森林文化

森林公@地处大巴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物种资源丰富,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稀有性的特点,有维管束植物2354种,238科957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2种、国家濒危珍稀30种,是华中地区“物种基因库”,5万多亩原始森林完好保存,是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关键节点和库区生态环境的一个巨大生态源,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中规划建设的三峡库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区。森林亦是珍禽异兽、彩蝶昆虫等栖息之所,公园内有陆生和水生脊椎动物418种,昆虫269科1499属2412种,分布有部级保护动物豹、金雕、林麝等,是我国中部候鸟南北迁徙通道的关键节点。大老岭旅游资源富集,开发价值巨大,被誉为“绿色宝库、动物乐园”。绿色森林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游憩环境,增添了野趣。

3.3寓教于乐的科普文化

森林公园不断发挥资源、人才、区位优势,深入开展科研科普工作,丰富了保护工作内涵,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科普教育文化。先后出版了《三峡大老岭科学考察报告》、《三峡库区大老岭植物多样性与保护》、《三峡库区濒危保护植物彩色图谱》等专著3部;建立10个高校科研教学基地,完成部级科研项目32个;加强生态监测,建成气象站和负氧离子自动监测站6个,三峡云顶气象站列为部级高山无人气象站;扩建三峡珍稀植物园800亩,建立监测样地样线20处3000亩;建成动植物标本馆和种质基因库,馆藏动物标本300多号、植物标本12000余号;建成科普展示厅和数字化信息平台,初步建成“数字大老岭”;深入开展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爱鸟周活动和森林文艺创作。大老岭已成为众多科研院校、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科研、实习和生态文化学习参观的教育基地。

3.4底蕴深厚的山乡文化

由于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生态危机已经使人类警醒,因此更加珍惜那些世代相传的、传统的,并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文化[3]。大老岭的森林植被是在大老岭人60余年坚持不懈地保护和促进下发展形成的,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与艰苦求索、团结奋斗的大老岭人精神共同形成了大老岭特有的生态文化传统。由于大老岭特殊地理位置,还为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诸如屈原故里的屈原文化、五指山的宗教文化、兴山南对河的昭君文化、邓村的茶乡文化,这些特有山乡文化的融合成就了绿色大老岭以及大老岭旅游业。

4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主要经验

大老岭作为鄂西生态旅游圈的一个重要节点、宜昌后花园和未来三峡国家旅游重要目的地之一。长期以来,大老岭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厚重的生态文化底蕴、良好的区位优势,围绕生态文化建设,努力把旅游资源的亮点变成热点,使热点变成卖点,不断提升经营能力。

4.1强化规划引领,生态文化建设有章可循

近些年来,大老岭始终坚持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2000年编制了《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总体规划》,2012年又聘请省、市相关规划部门专家进行修订完善,充实了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用于指导具体工作,力求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使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截至目前已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盘龙岭、三峡云顶、药王溪、猪槽沟原始森林、植物园等五大景区,初步建成“2008会议中心”、新宫科普中心、千斤园“农家乐园”等接待中心,有效地保护了项目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出融休闲旅游、农业观光、科普宣教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品,使林木良种基地资源与科普教育、生态休闲实现有机融合。“三峡云顶、绝色林海、避暑胜地、养生天堂”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综合产值2亿多元。

4.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化硬实力逐步增强

“十二五”期间,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以国家实施生态建设为主战略为机遇,坚持打“三峡牌”、“生态牌”,依托三峡后续规划、三峡库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工程和垃圾填埋觥⑺库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地等环境工程,累计争取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办公、住房8处8550m2,硬化林区公路50km,科技楼1500m2,科研人员公寓楼2500m2,全境电子监测系统18路,负氧离子自动监测站1个,气象站6个,三峡珍稀植物园800亩,解说步道3条4.2km,监测样地样线20处3000多亩,生态监测管护站2个、观鸟基地2处,垃圾填埋场1座。为人们了解森林、探索自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4.3强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窗口作用

公园每年与邓村乡政府、旅游社等单位联合举办以茶文化节、帐蓬节、观鸟周为主题的生态文化活动,让旅客在参与式娱乐中受到科普文化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公园还与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15所院校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基地;中科院、中国林科院长期在此开展各种科研观测。1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进行科学考察。累计完成完成科技项目28个,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18项,138篇,出版专著2部。

4.4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生态文化旅游品位不断提升

根据大老岭资源特点,不断挖掘森林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科普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的发展潜力,并将其建设发展为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大老岭景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除注重“生态”,倾向自然的共性外,还突出各自的主题形象和内容。初步形成了以新宫、植物园为代表的林业科普文化中心;以2008接待中心、盘龙岭为代表的渡假休闲文化中心;以三峡云顶为代表的自然摄影文化中心;以猪槽沟原始森林为代表森林文化中心;以五指山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中心;以千斤园农家乐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中心。

4.5强化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建设,生态文化大课堂越办越好

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建设了高标准的生态科普和生态道德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各种自然科普和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公园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观鸟基地、湖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受训人数超过10万人次。

4.6注重人才队伍培养,生态文化传承能力逐步提升

建立起一支生态科普教育的人才队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到自然、生态知识的教育,广泛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深入人心,这一直是大老岭人的共同目标。由于受多重管理体制的局限,公园管理人员既是公园生态建设参与者,也是生态保护的管理者,更是公园生态文化的传播者和解说员。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生态文化素养,多年来,大老岭始终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先后有20多人通过培训和自学取得大专和本科学历。

5对策与思考

森林公园中蕴含着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生态宗教文化等各种生态文化要素,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的精髓。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是大力提升森林公园建设内涵的本质需求。虽然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在公园建设中,始终以提升生态文化品位,增加文化内涵为目标,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行分级、统一管理,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4],与当前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必须将生态文化建设这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使森林公园切实担负起建设生态文化的重任,成为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生态文化成果,为繁荣生态文化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5.1理顺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水平

为加强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推动森林公园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尽快克服影响公园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抓好“五个结合”。即把森林公园功能作用与经济社会对林业多元化要求相结合、把公园自身发展阶段特殊性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相结合、把对资源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把生态林业发展与民生林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把世界自然保护地发展珍贵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当前,影响森林公园深入发展各种因素的根源在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变“国有资源,必须国家经营”错误观念,使森林公园三权分离,可有效地克服森林公园面临的各种困难[5]。因此,一是要建立规范的生态效益评估机制,通过对林木资源、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固碳释氧等生态资源的评估,完成生态产品从定性评价向定量分析的转变,实现无形资产的有形化转换,为三权分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彻底打破国有企业围而不建,圈而不投,无偿使用的历史格局,充分发挥国家森林公园应有的作用;三是强化森林公园行业管理的行政地位,积极争取将各级森林公园行业管理机构纳入行政管理系列,落实人员编制和工资待遇,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5.2挖掘生态潜力,提升顶层设计

探索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就是高层次的科普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旅游,从而满足旅游者对于生态文化体验的需求。旅游方式也由单纯的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进行的自然观光向生态文化的体验与感受方向发展[6]。为此,必须结合保护区总体规划,强化顶层设计:一方面是要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团队为公园发展定位布局;另一方面是要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结合本地实际,深挖本地生态潜力,创造性开发具有大老岭特色的生态文化项目;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申报国家公园,从更高层面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生态功能。

5.3加强森林保护,提升资源质量

森林资源是森林公园的发展之本和生存之基,离开森林谈生态文化,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在强化资源保护,提升森林质量上下功夫。一是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项目建设中,要建立生态影响评价机制,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不达标的项目坚决叫停;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森林保护和恢复等建设力度,把大老岭建成名副其实的部级生态示范区。三是要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健全森林管护网络体系。

5.4拓展融资渠道,提升硬件实力

当前正在实施的国有林场改革、国家公园建设、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为森林公@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政策机遇,通过争取国家林业生态项目投入、招商引资等不同方式,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步伐,提升公园硬实力。

5.5强化环境教育,提升文化品位

一是要在完善原有科普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更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生态文化教育项目,使更多的民众在游玩中享受文化氛围。二是要加强人员素质养成,努力提升管理人员的生态文化素养,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来感染群众,努力形成“自觉文化”。

5.6推进精准扶贫,提升生态内涵

把生态文化建设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依托森林公园的发展带动乡村旅游,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推进精准扶贫,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双赢目标,以此不断拓展生态文化建设的外延,进一步丰富生态文化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林场发【2007】10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通知》[R].北京:国家林业局,2007.

[2]徐高福,钱小娟,胡奕锋.浅谈森林文化与森林公园建设[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3):161~163;

[3]赵敏燕,陈鑫峰.中国森林公园的发展与管理[J].林业科技,2016,52(1):123~124

[4]唐芳林.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实质是完善自然保护体制[N].中国绿色时报,2015-08-11(A2).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第6篇

【关键词】森林公园;开发;利用

0.前言

森林公园环境优雅、风光奇特、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树木花草万紫千红、飞禽走兽千姿百态的生态景观已被人所共识,是森林旅游业随之兴旺的重要原因。森林公园的兴建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森林公园是一种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融其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生态型郊野公园。本文着重探讨一下森林公园的开发与利用。

1.森林公园开发的现状

1.1定位不明确

森林公园大多数都依据靠山的地势建山庄,主要用于会议和住宿。靠山建山庄无可非议,但是山庄多了,各森林公园的开发特色趋向雷同。另一方面,虽然也是旅游开发,但因为建设山庄投资较大,资金总量有限,其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建设没有同步跟上,一般市民游人光顾甚少,诺大的山庄一年接待不了几次会议,空置率相当高,使得这些豪华的“人工景观”大量浪费,也辜负了那些优美的自然景观。以森林景观为主的自然环境和清新的空气,古朴而天然,不需要耗费巨资盲目营建人工景观,应该侧重于双休度假、科普教育、休闲娱乐、野趣探险方面的旅游形式,经营类型以大众化的经济周末度假型公园定位为佳。各森林公园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各自的特色,为普通市民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1.2开发建设资金匮乏

由于目前政府主导力度不够,在森林旅游项目开发中,森林公园只能各显神通,争取吸引各方投资者。受原来国有林场经营方式的影响,一部分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资金引进意识较弱,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由于开发资金来源不足,多数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都只能片面遵循规划实施,或是甚至按照现有的经济实力小打小闹,建设零星分散不成气候的小景点,普遍存在项目太多太小、低水平重复建设、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经济效益差的现象。没有总体的运筹帷幄,众多投资主体各自为战,部分森林公园基础设施、接待条件较差,难以吸引游客,多处于半开发状态,还有许多优美的景点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因而游客少,效益低,形不成经济的可持续性。

1.3项目开发缺乏新意

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游乐场,在近郊的几个森林公园中仍然可觅踪影;有的森林公园甚至套用城市公园的模式,花费巨资打造人工园林风格更不可取。森林公园自身的突出优势是远离市区的清新空气和生物种类繁多的自然环境,森林才是公园的主体,而不应该作为游乐场等人为设施、建筑的陪衬。

2.加强森林公园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2.1合理规划发展

森林公园经国家审定批准后,都由林业勘测院等设计单位按规定做过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规划略显陈旧,应该根据形式的变化不断及时修编,以适应新的旅游需求。除了林业部门的设计单位外,应该让旅游设计部门、园林设计部门等多方面学科部门参与进来,活跃发展思路,让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做得更好。森林公园是专业性生态公园,不要盲目追求和模仿城市公园的一般模式,在保护好自然景观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突出以森林景观为主,结合其他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进行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根据森林公园的地域特点、林场经营习惯、发展方向等做好公园的规划设计,对整个公园的景观格局作出定量定性分析,对功能区划分、旅游环境容量、游览线路、景点设计、服务设施等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并应该综合考虑到具体的经济实力,保障规划能够分步实施。

2.2多渠道筹措资金

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的调整,各种审批制度将更加简洁、有效,外商更加看好中国市场,将兴起新一轮对华投资高潮,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服务业吸引外资的绝对值和比例将明显提高,制约森林公园发展的资金“瓶颈”可望迎刃而解,投资亦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森林公园在今后的发展中,除了原国有林场自身积累外,应该顺应新的市场机制,积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筹措建设资金,例如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方投资者,采取自办、联营、合办、参股等多种形式引进资金等等。公园在建设过程中,要发展第三产业,建立森林旅游公司、运输公司、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以壮大森林公园自身经济实力。另外,通过发展森林旅游业,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如商业、酒店、旅馆、饮食、食品加工、地方旅游产品,以及运输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森林公园对投资者的吸引能力,增加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经济收益。目前,一些森林公园和林业主管部门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参加推介会和运用网络宣传等多种方式招商引资,并取得一定成效。

2.3树立品牌化目标

森林公园要有自己的旅游品牌,突出一种品牌文化。所谓品牌就是代表产品或企业的一种视觉和文化的形象。旅游品牌就是鲜明的整体形象、独立的个性表现以及全面的优质服务。我们在森林旅游开发建设中也应该强化品牌意识。森林公园开发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就是要不断推出自己的精品景点景区、黄金游览线路和精品旅游项目以及良好的优质服务形象,以此强化品牌的整体形象。

2.4扩大对外交流

面对新的市场机制,森林公园要有所发展,在国内国外打响自己的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就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花力气进行内部改革,摆脱原来国有林场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活跃思路,扩大对外的交流联系。森林公园只有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不断与外界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特别是参与国际交流,才能看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才能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方法。

2.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开发资金限制,部分离市区较远的森林公园景观开发时,与之相配套的水、电、路、吃、住、购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部分森林公园中大景区间尚无方便的交通联系,各景点之间的旅游线路也有部分未能连通,游客进入不便,降低了旅游收入。因此,公园的旅游设施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非经营性项目应列入市财政预算,财政要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对森林公园的基础性、导向性投入,重点用于公园道路和水电、通讯、消防等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和配套设施的投资,进一步完善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条件。在今后的旅游开发中,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让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建设同步。只有好的基础设施保障,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增加经济效益,形成良性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第7篇

1.旅游资源的粗放型开发和利用具有盲目性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调研不够深入和科学论证不够全面,规划与测评的开发太匆忙。实施中以开发为重、对保护不重视的情形造成了一些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的损失与耗费。

2.野生动物是极其珍贵的生态文化资源有些地方在开发野生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严,很多珍惜动物被乱捕乱杀,一些饭店居然还以野生动物作为招揽游客的美食引子,使不少珍稀品种处在灭绝的边缘。3.风景旅游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衡风景区受到建设性的破坏例如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致使自然和人文风景不相协调,毁坏了风景的整体性、一致性。

二、塞罕坝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制定发展计划和策略把生态文化游作为该项目计划的重点开发项,制定符合塞罕坝发展的法律法规条例,让广大游客适应生态文化旅游逐步增加的需要。

2.开展旅游环保宣传活动在发展塞罕坝生态旅游的实施过程中,带动围场职工推出“绿色文化旅游业”的活动。

3.重视当地人的自身权益肯尼亚是生态文化游游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就提出了“野生动物发展与利益分享计划”这样的措施。

4.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许多国家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都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了严格的数量控制,而且也在不断监测人们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节约利用水资源的方法以加强对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有效管理。

三、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前景规划

1.把塞罕坝生态文化建设放在当地林业的重要位置来抓充足发挥森林公园建造与森林生态游的开展对构建塞罕坝森林业文化体系的重要作用,把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纳入整个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并加以实施推进,使森林公园担当生态文化建设的重任。

2.切实提高对塞罕坝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国家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建立一定的扶持、引导机制,进一步增强森林公园各种生态文化的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更加完善现有的生态文化配套设施,逐步加强森林公园的教育科普功能,充足施展出塞罕坝在生态文化教育、自然科普宣传等公益。

3.逐渐发展塞罕坝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产品,满足公众需要重点挖掘和提炼塞罕坝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内涵,突出自身特色,提高文化品位,逐步丰满森林公园生态建设的文化内涵,向公众提供更多精彩并附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大众多元化要求,扩宽森林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

4.增强生态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增强塞罕坝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培养人才,加强对导游、解说员及管理人员、表演人员等的培养,提高这些园区人员的文化素养;与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和专业社团等找寻机会合作,邀请一些专家、教授等到园区担任生态文化建设的顾问、讲解员,让人们有机会接触自然、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大范围增强大众的责任意识和生态意识,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5.统一计划、有序发展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但是开展取得成功的基础,也是防止资源环境遭遇破坏的重要方法。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第8篇

第二条 部级森林公园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部级森林公园的设立、撤销、合并、改变经营范围或者变更隶属关系,依照《部级森林公园设立、撤销、合并、改变经营范围或者变更隶属关系审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 国家林业局主管全国部级森林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部级森林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配备管理和技术人员,负责森林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第五条 部级森林公园的主体功能是保护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开展森林生态旅游。

部级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经营应当遵循“严格保护、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六条 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是部级森林公园建设经营和监督管理的依据。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违反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从事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经营。

第七条 部级森林公园应当自批准设立之日起18个月内,编制完成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部级森林公园合并或者改变经营范围的,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2个月内修改完成总体规划。

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

第八条 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突出森林风景资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充分保护森林风景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现有森林植被;

(二)充分展示和传播生态文化知识,增强公众生态文明道德意识;

(三)便于森林生态旅游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以及公众对自然与环境的充分体验;

(四)以自然景观为主,严格控制人造景点的设置;

(五)严格控制滑雪场、索道等对景观和环境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建设。

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还应当包括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防火、旅游安全等专项规划。

第九条 已建部级森林公园的范围与部级自然保护区重合或者交叉的,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与部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相互协调;对重合或者交叉区域,应当按照自然保护区有关法律法规管理。

第十条 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有关标准和规程编制。

编制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公众和专家的意见;报送审核(批)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时应当对征求意见及其采纳情况进行说明。

第十一条 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审核后,报国家林业局批准。

经批准的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5年内不得修改;因国家或者省级重点工程建设需要修改的,应当报国家林业局同意。

在部级森林公园设立后、总体规划批准前,不得在森林公园内新建永久性建筑、构筑物等人工设施。

第十二条 国家林业局批准的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自批准之日起30日内予以公开,公众有权查阅。

第十三条 部级森林公园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其选址、规模、风格和色彩等应当与周边景观与环境相协调,相应的废水、废物处理和防火设施应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部级森林公园内已建或者在建的建设项目不符合总体规划要求的,应当按照总体规划逐步进行改造、拆除或者迁出。

在部级森林公园内进行建设活动的,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景观和环境;施工结束后,应当及时整理场地,美化绿化环境。

第十四条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依法编制并组织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加强森林公园内森林、林木的保护、培育和管理。

因提高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或者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需要,可以对部级森林公园内的林木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

第十五条 严格控制建设项目使用部级森林公园林地,但是因保护森林及其他风景资源、建设森林防火设施和林业生态文化示范基地、保障游客安全等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除外。

建设项目确需使用部级森林公园林地的,应当避免或者减少对森林景观、生态以及旅游活动的影响,并依法办理林地占用、征收审核审批手续。建设项目可能对森林公园景观和生态造成较大影响或者导致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明显降低的,应当在取得部级森林公园撤销或者改变经营范围的行政许可后,依法办理林地占用、征收审核审批手续。

第十六条 因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实施,给部级森林公园内的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

第十七条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对森林公园内的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建立保护管理档案,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重要森林风景资源的监测,必要时,可以划定重点保护区域。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严格保护森林公园内的天然林、珍贵树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林木,保持当地森林景观优势特征,提高森林风景资源的游览、观赏和科普价值。

第十八条 在部级森林公园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擅自采折、采挖花草、树木、药材等植物;

(二)非法猎捕、杀害野生动物;

(三)刻划、污损树木、岩石和文物古迹及葬坟;

(四)损毁或者擅自移动园内设施;

(五)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生活污水和超标准的废水、废气,乱倒垃圾、废渣、废物及其他污染物;

(六)在非指定的吸烟区吸烟和在非指定区域野外用火、焚烧香蜡纸烛、燃放烟花爆竹;(七)擅自摆摊设点、兜售物品;

(八)擅自围、填、堵、截自然水系;

(九)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活动。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通过标示牌、宣传单等形式将森林风景资源保护的注意事项告知旅游者。

第十九条 在部级森林公园内开展影视拍摄或者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的,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承办单位的活动计划对森林公园景观与生态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监督承办单位按照备案的活动计划开展影视拍摄或者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对所搭建的临时设施,承办单位应当在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拆除,并恢复原状。

第二十条 经有关部门批准,部级森林公园可以出售门票和收取相关费用。部级森林公园的门票和其他经营收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并主要用于森林风景资源的培育、保护及森林公园的建设、维护和管理。

部级森林公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减免门票或者设立免费开放日等方式,为老年人、儿童、学生、现役军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游览提供便利。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部级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经营,应当由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负责;需要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进行的,应当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单位和个人参与部级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经营,应当符合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并服从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的统一管理。

部级森林公园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主体发生变动的,应当依法向国家林业局申请办理部级森林公园被许可人变更手续。

第二十二条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对森林公园的范围进行公示和标界立桩。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按照规定使用中国国家森林公园专用标志。未经国家林业局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部级森林公园的名称和专用标志。

第二十三条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解说系统,开辟展示场所,对古树名木和主要景观景物设置解说牌示,提供宣传品和解说服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公众介绍自然科普知识和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第二十四条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在危险地段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警示标识,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不得对公众开放。

国家鼓励部级森林公园采取购买责任保险的方式,提高旅游安全事故的应对能力。

第二十五条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确定的游客容量组织安排旅游活动,不得超过最大游客容量接待旅游者。

进入部级森林公园的交通工具,应当按照规定路线行驶,并在指定地点停放。

国家鼓励在部级森林公园内使用低碳、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

第二十六条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制度,落实防火责任制,加强防火宣传和用火管理,建立森林火灾扑救队伍,配备必要的防火设施与设备。

第二十七条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引导森林公园内及周边的居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无污染的种植、养殖和林副产品加工业,鼓励其从事与森林公园相关的资源管护和旅游接待等活动。

第二十八条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制度,按照要求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报送森林风景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检查。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配合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

第三十条 在部级森林公园内有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法予以从重处罚。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下列行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或者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总体规划、擅自变更总体规划或者未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活动的;

(二)未按照规定从事森林公园建设和经营的;

(三)建设项目对森林公园景观和生态造成较大影响或者导致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明显降低,未事先取得部级森林公园撤销或者改变经营范围的许可的;

(四)部级森林公园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主体发生变动,未依法办理部级森林公园被许可人变更手续的。

第三十二条 部级森林公园未按照规定编制总体规划或者未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建设、经责令整改仍达不到要求并导致部级森林公园主体功能无法发挥的,国家林业局可以将部级森林公园撤销。

部级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质量下降,经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专家评审,达不到部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标准的,国家林业局应当将部级森林公园撤销。

被撤销的部级森林公园,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设立部级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第9篇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that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

域。规划区内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

源,借竹之名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5] 王艳,陈东田,侯可雷,等.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性质定位[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1):104-107.

[6] 冯磊,胡希军,罗慧敏,等.城郊型森林公园环境评价及研究——以宜昌市夷陵森林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3):177-180.forest landscape plann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3 scales,such as macro view,middle view and micro view,so as to promote the landscape quality,and to realize the eco-efficiency and visual effects of the parks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