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电化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14 04:33:30

电化学

电化学第1篇

英文名称:Electrochemistr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厦门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3471

国内刊号:35-1172/O6

邮发代号:34-6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电化学第2篇

一、电化教学在化学课改教学中的作用

1.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化教学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态为动态,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课堂引入”是少激发学生兴趣的开门锁。做为一名有经验的化学教师,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国防、工业、农业等各种素材引出一节课的内容。如:课堂引入可从下四幅图片的多媒体视频引入:

画外音:2004年4月16日,美丽的山城城市重庆;天源化工厂突然发生惊天大爆炸,一股极其可怕的黄绿色烟雾从现场冲天而起,直冲向百米高空;花儿遇它褪色,鸟兽遇之死亡,十五万市民紧急大转移,有9人当场死亡;我们的英勇的消防队员从天而降,现场应急措施:

(1)迅速向逆风方向,高处转移市民

(2)用纯碱液、水打湿的毛巾捂住口、鼻

(3)向现场空中喷洒纯碱液,向有泄漏物地面上洒石灰

(4)用浓氨水检查管道是否还有泄漏处

它是什么?夺去了这么多人的生命;迫使这么多市民离开家园?它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氯气。

如上的课堂引入,不仅少激起学生兴趣,而且还在图片画外音中渗入氯气物理性质:黄绿色、密度比空气大,有毒;化学性质:与水、碱液反应、漂白性等,也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安全生产的意识。

电化教学综合了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文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感性认识,突破重点、难点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样。但化学学科对理性要求比较高,因此长期以来学生普遍认为化学难学,对化学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如果我们能利用电化教学,采用化小为大、化微观为宏观、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等方法来表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顺利完成认知目标的实现。

3.利用多媒体辅助化学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说明化学中的一些现象、变化,当然必须充分通过课堂化学试验来说明。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动态、高效、大容量的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传递的信息具有生动、直观、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容易再现等特点。可以形象、逼真的表示宏观世界的化学现象和微观世界的原子、分子等物质的内部变化和发展过程,能艺术的表现化学世界的奥秘,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4.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个别化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

由于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不同,能力不同,掌握知识程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造成在掌握和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上存在着差异。电化教学的运用,可以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化学课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相关的分支进行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性。

5.丰富化学课改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化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加快教学进度。特别是对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化学实验,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微观粒子,可以通过课件模拟出来,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以内容生动、图像逼真、声音动听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二、电化教学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不能用化学电化教学取代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概念和原理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学中不能盲目用多媒体等手段去替代化学实验。在用电化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化学课件只能辅助化学实验,弥补实验的不足。

2.要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技术素质

教师必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的观念,学会教学设计的基本技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电化教学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教师还必须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的操作方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一般方法,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很好地驾驭教学课件,灵活运用课件,从而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正确运用电化教学,需要注意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

电化教学的作用应根据教学的需要,为教学服务。多媒体并非用得越多越好,它是创设学习的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由此可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电化教学不能代替教师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电化教学的优势功能。

电化学第3篇

一、原电池

原电池是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从理论上看,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发生电子转移,如果能够设法使转移的电子在导线中定向移动,就成为原电池.有些原电池是一次性的,如普通的干电池,当电池中所发生的反应在通电情况下又能逆向进行,这个电池又可重复使用,称为二次电池或蓄电池,如铅蓄电池和手机中的充电电池.原电池由三部分构成,两个不同的电极,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液)和导线(或直接接触).对于一个电池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使用时电路中电流的方向,规定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流到正极.因此原电池的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以两种不同的金属为电极时,活泼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为正极.个别例外,如Mg-Al-NaOH电池,高考不做要求.

一个使用着的电池必然构成电流的回路.下面我们从化学的视角看电池中内电路的变化,由于电子从外电路流向正极,所以在正极上聚集了负电荷,溶液中的阳离子流向正极,与此相反,溶液中的阴离子流向负极,所以从离子移动方向来看,在原电池中,正极又是阴极,负极又是阳极.正、负极和阴、阳极的称谓是从不同角度来划分的,所以这句话表面上“不通顺”,但结论上是正确的,对解相关试题十分有用.

例1 (2013年江苏-9)Mg-H2O2电池可用于驱动无人驾驶的潜航器.该电池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示意图如下.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g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

B.H2O2在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C.石墨电极附近溶液的pH增大

D.溶液中Cl-向正极移动

解析 根据前面的分析,Mg电极应是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选项A、B均错误.石墨电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H2O2+2e-2OH-,电极附近溶液的pH增大,C项正确,最后一项,溶液中Cl-应向阳极移动,而原电池的正极从电解质溶液的角度来看出是阴极,故D项错,本题应选C.

二、电解池

电解池与原电池恰好相反,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对于一个电解池我们更关心的是池内发生什么反应,电极上生成什么物质,所以电解池中的电极根据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划分为阴极和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并在阴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因此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阴离子移向阳极并在阳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的电子通过外电路回到电源的正极.简单地说,与电池正极相连的极是阳极,与电池负极相连的是阴极,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例2 (2013年北京-9)用石墨电极电解CuCl2溶液(见右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端是直流电源的负极

B.通电使CuCl2发生电离

C.阳极上发生反应:Cu2++2e-Cu

D.通电一段时间后,在阴极附近观察到黄绿色气体

解析 电解过程中阳离子移向阴极,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故A正确.电解与电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解质只要溶于水就发生电离,而电解是在电流的作用下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B项错.阳极上应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C项错.通电过程中Cl-移向阳极并放电生成氯气,D也错,本题应选A.

三、电极反应与总反应

电极上发生什么反应,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是高考电化学部分的重点.无论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电极上发生的反应都是“半反应”,总反应才是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电极反应,只需记住“阳极氧化”即可,由阳极氧化,可知阴极还原,对原电池,电极分正、负,但从内电路来看,正极是阴极,负极是阳极,则“阳极氧化”的判断依据同样适用.

原电池的负极或电解池的阳极如果是非惰性的金属电极,则电极本身发生氧化,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不放电.原电池或电解池的总反应是两个电极反应的总和,总反应式也是两个电极反应式的加合,在加合过程中需调整化学计量数使氧化和还原过程中转移电子数相等,以保持得失电子守恒.如果在电解质溶液中还存在其它相关反应,那么这个反应也应包括在总反应方程式中,总之,通过加合可得总反应式,通过相减可得某一电极反应式.

例3 (2013年浙江-11)电解装置如图所示,电解槽内装有KI淀粉溶液,中间用阴离子交换膜隔开.在一定的电压下通电,发现左侧溶液变蓝色,一段时间后蓝色逐渐变浅.

已知:3I2+6OH-IO+5I-+3H2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右侧发生的电极反应式:

2H2O+2e-H2+2OH-

B.电解结束时,右侧溶液中含有IO-3

C.电解槽内发生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

KI+3H2O通电KIO3+3H2

D.如果用阳离子交换膜代替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内发生的总化学反应不变

解析 左侧变蓝,说明左侧生成I2,电极反应式为2I--2e-=I2……①,则左侧Pt电极为阳极,右侧为阴极,发生2H2O+2e-H2+2OH-……②,A项正确.阴极生成的OH-穿过交换膜向阳极移动,由“蓝色变浅”知又发生了题干中的已知反应3I2+6OH-IO-3+5I-+3H2O……③生成IO-3,电极结束时IO-3可通过阴离子交换膜扩散至右侧,故选项B正确.由①×3+②×3+③可得总反应式,C项也正确.若换用阳离子交换膜,则OH-不能通过交换膜抵达左侧,反应③不能发生,电解槽中总反应肯定也会发生变化,D项错误,应选D.

四、新型电池

近些年来,高考时电化学的考查常采用信息给予题的形式,以新型电池为载体,这类试题情景新、陌生度高,要求考生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学能力.事实上,这类试题的考点依然是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和总反应等基础知识,大部分试题起点虽高,落点并不高,只要认真审题,明确题意就不难作答.复习时应重在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上,不可以也不应该采用扩大知识面,罗列各种新型电池的方法,因为高考命题贵在创新,不会照搬往年的试题.

例4 (2013年安徽-10)热激活电池可用作火箭、导弹的工作电源.一种热激电池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其中作为电解质的无水LiCl-KCl混合物熔融后,电池即可瞬间输出电能.该反应的总反应为PbSO4+2LiCl+CaCaCl2+Li2SO4+Pb,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反应式:

Ca+2Cl--2e-CaCl2

B.放电过程中,Li+向负极移动

C.每转移0.1mol电子,理论上生成20.7 g Pb

电化学第4篇

一、教学媒体多样化

比较而言,传统教学中采用媒体是比较单一的。电化教学则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媒体,并力求在教学中有机结合、综会运用,以取得教学功能和效果上的最优化。

1.设备电气化。电化教学中,要有相应的电教设备。这些设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电教设备,这些设备包括幻灯机、投影器、录音机等;一类是重设备,如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等。无论是轻设备还是重设备,都是电气化或电子化的,并具有越来越自动化的功能。

2.教材形声化。传统教学主要是用文字和符号表现内容。学生学习掌握这些内容要有一定的经验作基础,要经过大脑将抽象的词语符号传译成已有的知识表象,才能接受和理解。电教教材表有形声的特点,电化教学主要是用图像,声音来传递知识表现教学内容的.它不是将客观事物抽象化,而是使其形象化、具体化,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这种间接的经验,帮助学生加知和理解的进程。

二、表现手段多样化

传统教学除老师口授外,主要使用的教具是粉笔、黑板和教科书,因而文字、图片、板图也就成了它的主要表现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还是不能放弃,但它的局限性很大,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了。电化教学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较的表现力,它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通过电教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或加工,使大与小、远与近、慢与快、零与整、虚与实根据教学需要相互转化,进而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情景再现于课堂。

三、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教学形式。电化教学除采用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之外,还有无距离教学组织形式。远距离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利用无线广播、广播电视等进行教学,这是一种开放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对象可能是几十人,几百人,也可能是几千人上万人。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操作各种现代教学媒体进行学习或训练的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或学习程度,决定学习进度。

电化教学不仅具有以上的优越的特点,而且它的作用在现代化教学中也越来越突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抓住每一个学生,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巧设教学悬念,激发求知欲望

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是使学生进行了创造性活动的主要动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人民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就小学生来说,好奇心主要表现在好问、好动等方面。强烈的好奇心会激发学生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在学习活动中,好奇心不仅可能成为学习的动力,而且可能引发具有丰富重大意义的发明和发现。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感受性和新颖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为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供动手机会,激发操作欲望

动手操作是思维的基础,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经说过::“在手与脑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化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成为创造聪明的工具。”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把外界的动力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多媒体技术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充分感知形象,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再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就会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创新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做什么呢?那就是实践,由读到写的实践,由课内到课外的实践,由课本到大自然的实践,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人类文化的灿烂。

四、促进教学改革

电化学第5篇

一、 原电池的分析

在进行分析之时,必须明确下列观点:

1 每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设计成原电池;同理,每一个原电池都对应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2 任何氧化剂均可制成氧化剂电极,任何还原剂均可制成还原剂电极:将固体物质溥在惰性电极材料上,或将惰性电极材料浸没在含有参与电极反应的离子的溶液中,或将气体通到惰性电极材料上可分别形成固体电极、离子(或液体)电极、气体电极。参与反应的金属本身可做直接用作电极。

3 原电池是一种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过程和还原过程分开在两个电极上同时进行的装置。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通过外电路转移,内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的离子迁移连通电池的两个电极。

一个原电池的各种关系可用上页所示的图示进行描述,这也是分析原电池的思维原型。

如图,只要分析了一个电池反应中物质化合价的变化关系,按上图所示流程就可得出该电池的电极极性,书写电极方程式、判断电流方向、电子流向以及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迁移方向等。在书写电极反应式时,可将其当做离子方程式进行配平。式中的“n”由化合价总变化数确定,正负极电极反应中得失电子不一定要求相等,但一个式子中电荷必须守恒,若不能守恒,则用H+、OH-找平电荷,用H2O找平H和O,同时考虑电解质溶液中的某些离子可能也会参加电极反应,这时也一并加入到电极反应式中。

例1 用镁片、铝片、NaOH溶液、导线和盐桥(装有琼脂-KNO3的U型管)构成一个原电池。以下有关该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在外电路中,电子由镁电极流向铝电极

② 由于Mg比Al活泼,所以Mg为负极,铝为正极。

③ 实验过程中取出盐桥,由于不能形成闭合回路,原电池不能继续工作

④ 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Al―3e-+ 4OH―=AlO-2+2H2O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该原电池对应的电池反应为2Al+2NaOH+6H2O2NaAlO2+3H2+4H2O,分析该反应还原剂为Al,失电子,该电极是电子流出极,就是电流流入极,为电池的负极。氧化剂为H2O,得电子,Mg与水形成液体电极应为电池的正极;在该电池中,虽然Mg比Al更活泼,但Mg不能和NaOH溶液反应,在反应中没有失去电子,因而不是负极。①②错。而③④正确,本题答案D。通过分析电池反应不会产生Mg为负极的错误,避免了机械记忆产生的思维迁移错位。

另外,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是学生感觉最为困难的,特别是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式。采用电池反应分析之后,学生只要能将氧化还原反应拆写成两个半反应,就知道如何书写电极反应式。看下面的例子:

例2 一种燃料电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在酸性溶液中甲醇与氧作用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是 。

解析:电池负极应是还原剂电极:

(还原剂)C-2H3OH-[4-(-2)]e-=(氧化产物)CO+42

酸性环境中用“H+”找平电荷,在式子的右边加“6H+”,“H、O”守恒,在式子左边加“H2O”

即得CH3OH - 6e-+ H2OCO2+6H+,C正确。

二、 电解池的分析

电解池分析的关键在于:

1 明确粒子放电的本质就粒子与电极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当有多个粒子可以在同一电极放电时,存在放电的先后顺序――氧化性、还原性愈强的粒子愈先放电。

2 电源的作用是将不易失电子的粒子强行夺取其电子,再通过电源本身转移到不易得电子的粒子中,从而使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得以进行,使不易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更易进行。在电解池中电源的作用可用“电子泵”形象描述。(如下图)

电化学第6篇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

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例如,在讲《长城》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边播放录象,边放录音,让学生思考“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这样,学生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听到豪迈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

涨,踊跃发言。长城的特点“长而壮观,高大坚固”就会脱口而出。而且,“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理解课文,而配以电教手段

,使学生能很快获得“最佳”的答案。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起来。又如,在教学《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课的结尾:“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

则到底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出想象。这里,可以通过播放艰苦的岁月里人民的生活是如何的录像,让学生看后进行联想。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环节

。”教材中有些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把它补充出来。在这里,因为电教手段的使用,学生就能很快地找到满意的答案。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学生思维整

体结构获得优化,向追求“独到”探索“最佳”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二、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语文课在教象形字、指事字时可以出示画面配合教学,教会意字和形声字时可用幻灯片移动教学。

如“月”字,出示有一轮弯月的画面,教师在旁边加以解释,学生对“月”字便有了很深刻的形象记忆。教“休”字,只要出示“一棵树的左边倚靠着一个人在歇息”的画面,学生便能牢记此字。

教《长城》这课中的“砖”字,让学生观察特点,知道这个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然后用不同偏旁拼成“传、转”等字,有利于掌握汉字表音、表义的规律,加深理解和识记。使用电化教育手段,使

本来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因为它省时、高效、优质,且给人以美感,深得师生的喜爱。

三、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如《秋天到了》一课对于较入学不久的孩子来说,“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这一句较难理解。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让学生先观察“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样子,在观察“一

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情景,学生在比较中自然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又如《刻舟求剑》一文明白找不到剑的原因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活动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船靠了岸”或“船在行

驶”而“宝剑”没有随船走,即“船动剑不动”让学生明白“那个人”找不到剑的原因。电化教育的直观、形象、生动,启发了学生思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录音媒体是以清晰和流利的普通话,有的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录制而成的。播放朗读录音带,使学生沉浸于某种境界,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如《赤壁之战》这一课,教师的朗读与配乐录音朗读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当录音带放到“黄盖把二十条船芦苇一齐点着火,乘着东南风驶向曹操船队,曹军在铁索连着的船上无法逃脱,哭声、丢

盔弃甲声以及周瑜的兵追来的喊杀声、震天的锣鼓声混成一片”,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听完录音后,了解了故事梗概,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让学生附属故事情节,他们也复述得较为完整

和生动。教后启发学生并提问:假如曹操知道黄盖是来假投降,“赤壁之战”结果又将如何?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有的说曹操将会设置一个埋伏圈,包围周瑜的士兵,一齐用带毒的弓箭射向

周瑜的士兵;有的说曹操可能会想办法引周瑜的士兵上岸,再进行交锋。总之,曹操知道黄盖来假投降,一定会以强取胜的。学生在这种音响效果的氛围内学习,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展开了想象,培

养了说话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运用电教手段,培养读写能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的读书。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可以让学生跟着练习

朗读,有错误之处再加以纠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石》等表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此地的风景录像。电化教学把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

、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

综上所述,电化教育以形、声、色、情的优势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受到了美的熏陶,能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但也要引起警觉,电教容易使人沉醉

电化学第7篇

关键词:电厂;化学制水;离子交换;酸碱耗

化学制水系统在电厂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电厂能否安全、高效地生产、运行。然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除盐过程中酸碱耗偏高的问题。由于电厂化学制水一般均采用离子交换除盐法,即先利用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具有可逆性,再采用酸、碱等再生剂对失效的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再生复苏,随之产生的酸碱废液也成了电厂排放的主要废液。怎样减少废水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除盐过程再生酸碱耗量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1 造成酸碱耗高的原因分析

1.1 水源水质

电厂化学制水采用的水源有可能受到污染,使水中有机物和金属盐类含量偏高且成分复杂,造成树脂中毒难以洗脱,导致树脂运行周期短、再生频繁、酸碱耗升高。因此对于水源的选择是影响酸碱耗高的主要原因,通常的电厂总是选择水源较好的位置进行建厂或者取水,这是对于电厂的需要也是公众对于安全用水的必然要求。

1.2 树脂

众所周知,树脂在离子交换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树脂乱层、被有机物污染等原因,树脂层中离子形态及分布规律被打乱或者中毒失效,失去逐层置换的作用,从而降低再生效率和再生度,影响制水周期和酸碱耗。同时树脂再生工艺不精,也是酸碱耗量高的原因之一,因此,树脂在成酸碱耗高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1.3 再生过程的影响

制水中交换器的再生方式对其运行周期,出水水质及酸、碱耗也有较大的影响。顺、逆流再生的选择;交换树脂的反洗程度;再生液的浓度、温度、流速、用量、接触时间等也会对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效果有影响,进而影响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容量和再生酸、碱耗。此外,再生剂的种类、质量等都会对再生效果和酸、碱耗有影响。

1.4 其他原因

一方面,操作人员操作的随意性或工作中不认真,如水碱度、阳床出水酸度以及二氧化碳等参数不进行测量,仅根据个人经验或实验班数据来计算酸碱耗,造成计量结果不准确。另一方面,离子交换树脂使用时间长,使树脂老化、降解、破碎、损耗等严重,从而造成离子交换树脂工作交换容量下降,增大酸碱耗。

2 降低酸碱耗的解决措施的分析

2.1 工作人员经常检查水源水质

要安排专职人员定期检查水源水质是否异常(如化学耗氧量COD、氯离子等含量及上游违规排放各种污染物超过预处理制水设备处理能力,使进入离子交换器的水残余氯

2.2 消除自身水质污染

众所周知,自身水质的污染对降低酸碱耗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自身水质污染得到消除,这样将会大大促进酸碱耗的降低。比如,在对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废酸碱排进一个中和池中,这样就能够将大部分废酸碱中和掉,中和后将中和液通过泵输送到造气污水处理系统,经过处理后将其作为补充水待用,这样有三方面的好处:一是,对环境基本上没有了污染;二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利用水资源;三是,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自身的水质污染,总之,将自身水质污染彻底消除掉,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交换器能够正常的运行。

2.3 电厂应完善再生过程控制

通过完善再生过程的控制,可以让电厂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提高树脂再生效果、延长运行周期、降低酸碱耗,这样将会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二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化学设备运行高效性,因此可以说,该方法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根据离子交换除盐理论,树脂交换基团的再生度与交换基团和酸碱再生液的接触时间成正比,即酸碱液在床内的滞留时间长有利于离子的彻底交换。保证再生液浓度和延长进酸碱时间可使交换作用充分进行并有效的降低酸碱耗。再生前将床内水排空并进行除盐水冲洗,可避免当阴床失效时,阴树脂基团失去交换作用,并使酸被洗掉同时又松动了树脂层,使水流均匀,阻力减小,提高了再生的效率和效果。

2.4 及时擦洗活性炭过滤器

活性炭过滤器在离子交换除盐设备系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活性炭过滤器的安装位置也非常重要,安装在阳离子交换器的前面,这样设计安装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能够将水中残留的Cr和有机物去除掉;另一方面,能够将水中那些残留的悬浮物等杂物截留住,因此,活性炭过滤器这两方面的作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保护树脂的作用,延长了树脂的使用寿命。除此之外,在保护活性炭过滤器方面要做到经常对其进行相应的空气擦洗,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去除里面占有的悬浮物、有机物等杂质的残留量,使其吸附能力得以恢复和保持,因此,有专家曾说过,保护树脂减少污染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对活性炭过滤器要经常及时的进行相应的擦洗。实验证明:在50~70m3/h的流量下,擦洗间隔为3-4d;流量为20-30m3/h时,擦洗间隔为4-6d。

2.5 严格控制酸碱及树脂的用量和质量

电厂每购买一批酸碱和新树脂时,需按电厂规定进行取样检测,保证每批酸、碱进厂时品质合格,从而防止因再生剂品质等原因影响再生效果这是降低酸碱耗的重要方式之一。继续改进污染树脂的超声波与药剂联合清洗复苏处理工艺,恢复树脂的交换容量。同时电厂应加大生产人员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运行人员技术业务素质,并开展一系列针对降低酸、碱耗小指标竞赛活动,合理制订酸、碱耗指标,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运行人员责任心和工作热情。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只要用科学的方法,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就能使酸碱耗维持在相对较低且合理的水平。而这些成果的实现离不开电厂里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既要求综合部门又要求技术部门进行努力,只要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齐心协力,所有瓶颈都会被攻破的。所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同时考虑到环境和社会效益,才是真的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

参考文献

[1]戴广华.电厂水处理与化学监督[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09.

电化学第8篇

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笔者认为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笔者的思路是这样的,从一个水果电池引入电池的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在上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能源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能分析电池反应。

2.过程与方法: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来表现电池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能源危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作用。

三、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用水果电池引课(橙子电池)。

好奇,有一种想自己来试一试的想法,有同学主动上来感受水果电池产生的电流。

用水果电池能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同时也让学生有一种对平常事物感兴趣的情绪,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分析水果电池的工作原理。

1、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2、有水果汁起到电解质作用,作为一部分导线使用。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聆听,想,对水果电池有自己的想法,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要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只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不行吗?还有的同学提出果汁起到导线的作用是不是太不实在了,我们并没有看到导线在哪儿,只看到一个水果而已;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相信是水果产生了电流,以为是教师做了什么手脚。

用水果电池引入电流后,自然就会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这里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联想到知识层面上,这是一个质的突破,也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打下了基础。

用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展开对学生的释疑过程。

1、分析锌与硫酸反应的过程与原理。

2、分析铜与锌用导线连起来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自己动手做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装置,并观察所看到的现象。

这里采用分组的形式:

每个小组有六名学生,组里两名学生将铜放到稀硫酸中并观察现象;两名学生将锌放到稀硫酸中并观察现象;两名学生做把铜与锌连到一起并用电流表测电流,观察现象。

此时,学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铜与锌连到一起就会在铜和锌上同时看到气泡;有的学生问到为什么单独锌在稀硫酸中反应要比与铜连在一起反应慢;还有的同学提问题:电流从哪来,又到哪去?还有的组把稀硫酸中自己加入了水,观察到电流强度减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浓度影响电流。进而提出问题:影响电流的因素是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能使学生对原电池的装置有一定的了解,并能自己产生自己的想法,学生有很多想法是教师课前没有想到的,但都做了详细的解释,这里也让教师有了一个全新的感觉:自己想要教出高水平的学生,就得有足够的知识作为自己在学生面前释放自己的资本。

释疑后,对原电池的产生和发展做一个全面的介绍。

聆听,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情绪。

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出几道判断是否是原电池的习题让学生做教师活动。

动手做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出疑问:原电池的电子从哪里来?

分组讨论(还是刚才小组)。

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学生说是稀硫酸提供的;有的学生说是金属材料提供的,有的说是空气给的。

设计意图。

分析电子的来源:是锌提供了电子。

学生提出疑问,电子不能从溶液中走,而是要通过导线,导线在溶液中并没有连在一起,怎样形成了闭合回路呢?

学生对电子的来源做不同的猜测,能让学生有一种探究的精神。

释疑: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起到了导线的作用。

马上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平常的溶液并没有电呵?

通过学生的自己的疑问,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释疑:溶液在没有外加电压的时候,离子做杂乱无章的运动,一旦有外加电压,离子就做定向运动。

马上学生就问:电压从哪儿来,并没有外加电源。

学生的思路跟得很紧,说明本节课是有效果的。

释疑:锌产生电子时,电子带负电,使得锌的电势降低,而此时铜表面没有变化,铜的电势高,这自然就形成了电势差,就是我们说的电压。

马上就有学生说:电子从低电势流向高电势,所以就有了电流的产生。

提出问题:原电池是什么装置?

学生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学生说是产生电流的装置;有的学生说是把金属变成电子的装置;有的学生说是把化学反应中的电子体现出来的装置;还有的学生说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学生自己得出来的要比教师讲出来的好得多。

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以涉及到原电池?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得出来的结论是肯定的,有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

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完成了原电池的定义,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释疑: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涉及到原电池,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可以涉及到原电池?

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结论是: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即是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学生产生疑问,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提出问题:用化学反应:Cu+AgNO3=Ag+Cu(NO3)2设计一个原电池。

学生自得设计,分组进行,(刚才的小组),学生设计得还可以,有个别同学对于选择电解质还有疑问,教师做了及时的指导。最后,各组都很好的完成了设计和组装的任务。气氛活跃。

学生自己能把问题解决了,达到了探究的效果,并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分析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学生自己总结:

1、两个能导电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作为电极材料;

2、电解质溶液提供自由移动的离子;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受用的,能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

总结:学习了原电池,同学们能从自己的学习中得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今天的作业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原电池,同时请同学们查找相关资源,了解我国的能源分布和利用情况,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记录作业,整理笔记。

学生自己设计,能达到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并能自己自主探究和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给学生留下了课后探究的任务,能把课堂的知识进一步升华。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能加深对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电化学第9篇

电化学科学是研究两类导体形成的带电界面现象及其上所发生的变化的科学。如今已形成了合成电化学、量子电化学、半导体电化学、有机导体电化学、光谱电化学、生物电化学等多个分支。电化学在化工、冶金、机械、电子、航空、航天、轻工、仪表、医学、材料、能源、金属腐蚀与防护、环境科学等科技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当前世界上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 如能源、材料、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等等都与电化学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关联在一起。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