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12 04:45:38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念;课程游戏化建设;幼儿教育;实践活动;发展进步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石与精髓,主张教育源于生活,要密切联系社会,不能脱离生活。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幼儿园师资条件、硬件资源、周边环境等千差万别,课程游戏化建设很难做到整齐划一,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地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是课程游戏化项目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径,契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的要求。本文以淮安市延安路幼儿园为例,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对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进行探究。

一、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游戏化教育内容设计

1.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幼儿园日常活动。幼儿教师要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意识,使生活教育与日常活动相互渗透,结合“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主题设计框架,制定幼儿学习发展目标,设计适宜有趣的学习内容,创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幼儿已有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幼儿共同商讨和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一日教育活动和主题探究活动相互补充下,幼儿的发展更全面、更均衡,能独立完成一些复杂任务,遇到困难时能积极面对并寻找解决办法。2.围绕节日设计教育内容。我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课程资源。教师可将课程内容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开展环境创设活动、游戏活动、家园互动活动,有针对性地实施生活教育。节日的教育价值不仅表现在认知方面,还体现在情感方面,通过节日教育,能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3.围绕季节、节气变化设计教育内容。每个季节大自然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景致,二十四节气综合了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等多方面知识。教师应紧扣季节变化,设计具体生动的教育内容,如围绕二十四节气教育主题,可带领幼儿探索大自然,观察季节轮回、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让幼儿获得丰富的体验和认知。此外,教师可与幼儿协作,共同布置环境,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节气独特的文化内涵,提升幼儿审美能力。4.围绕民俗文化设计教育内容。教师应根据幼儿能力及兴趣点,把传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教育活动,让民俗发挥其深厚的文化价值,促进幼儿发展。如大班可开展“温馨茶社”生活教育,在活动中,幼儿既能学习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又能认识各种各样的茶,还能体验温杯、醒茶、冲泡、赏茶、饮茶等过程。

二、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游戏化探索实践活动

1.利用幼儿园内部环境开展课程游戏化探索实践活动。创设“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内部环境,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内部环境资源,开展游戏化探索实践活动。例如,可利用种植园开展种植课程主题探索实践活动,让幼儿一起参与“春天适合种什么”的讨论,开展“大家一起来种植”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参与选种、播种、肥、浇水,对植物生长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幼儿在观察中,能感知到植物的生长速度不一样,同一时期种下去的植物,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这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让幼儿从生活中、书本中寻找答案。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带领幼儿学习测量方面的知识。通过种植课程主题探索实践活动,幼儿不仅能了解种植方面的知识,还能提升综合能力。2.利用幼儿园周边环境开展课程游戏化探索实践活动。幼儿园周边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生活教育资源,是开展课程游戏化探索实践活动的载体。幼儿园周边环境千差万别,为幼儿园开展个性化课程游戏化探索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如何适应幼儿发展、科学合理地加以利用,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如目前各幼儿园开展的远足活动,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欣赏美景”这一基本目标,还应该深入思考,科学设计活动方案,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例如,本园地处京杭大运河畔,幼儿园附近有所在地区的地标建筑———淮安市大运河桥。在远足活动前,教师可针对远足需要带什么发放调查表让幼儿说说和画画,家长帮助记录。远足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沿着大运河风光带一路观赏,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叫运河、为什么要修建运河、修建运河用什么工具”等一系列问题。幼儿在游览过程中,能观察到各式各样的货船,包括船的构造、船在码头如何停靠等。行至淮安市大运河桥,教师可引导幼儿了解桥的造型和结构,在建造中使用了哪些材料。远足活动后,教师将幼儿在远足活动中的直观经验带到游戏中,让幼儿绘画“我设计的大桥”,并把桥的设计图投放到建构区,鼓励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搭建。

三、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游戏化材料资源建设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文献概况;内容分析;态势

以《学前教育研究》期刊为对象,搜索2009年以来的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文献,对其进行分析、解读,目的在于鉴往知来。

一、文献资料的基本状况

经检索,摘取刊载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近5年的文献共计27篇,文献主要来源于华东师大、西南大学等省部级师范大学和江苏、广东、湖南等中东部地区的幼儿园,其中2012年和2013年发表的约占5年来的50%,2010年大幅上升,总体数量呈增加趋势。

二、《学前教育研究》视界下2009年以来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内容分析

(一)关于具体领域或不同类型的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如表演游戏、假装游戏、体育游戏等。2009年但菲、冯璐等的《表演游戏对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认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发展儿童自尊、交往能力等的前提,表明表演游戏中同伴交往的重要成分为幼儿所喜爱,通过实验证明表演游戏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往能力。[1]王、杨宁的《假装游戏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则以4-6岁儿童为被试,借鉴假装游戏的干预方式,对幼儿进行假装游戏训练,以此探讨假装游戏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二)以文化、哲学等视角,对儿童游戏进行历史和理论的阐述,强调游戏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如2011年杜继纲的《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的历史与理论分析》以历史的线索剖析了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的发展历程及其本土化要求我们应始终坚持把这一理念作为解释原则的理论地位。值得解释的是杨晓萍、李传英的《儿童游戏的本质――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认为儿童与游戏都是文化性的存在,儿童是“游戏人”同时又是“文化人”,游戏本身就具有文化的本质,儿童游戏是儿童在文化习得。[2]

(三)着重于分析民间游戏、传统游戏逐渐被忽视乃至抛弃的原因以及如何采取有效地策略以充分应用民间、传统游戏,从而合理开发利用本土游戏造福后代儿童,同时有益于保存传统文化。如2012年刘丽群、沈良的《乡村传统游戏流失的原因分析》着重分析和阐述了乡村传统游戏流失的原因,并分析导致乡村传统游戏流失的主要原因。秦元东的《幼儿园民间游戏的阶段与转化:儿童角色的视角》把儿童视为民间游戏的参与主体和创造主体,从儿童游戏角色发展的视角阐明幼儿园民间游戏包含的三个阶段,并强调教师应顺应幼儿的兴趣以促进幼儿从参与者向创造着转化。由平谭、冯林林的《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构建》基于一种课程观的视角,阐明了民间游戏的重要价值,民间游戏课程建构的原则和策略。罗红辉的《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阐明了当前幼儿园的民间体育游戏普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指出,为改善这一现状幼儿教师应采用的有效策略。

(四)基于进化论、发展说以及心理学的理论视角,从理论上论证了游戏与儿童的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和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如杨宁的《儿童游戏:行为种系发生与个体发生之间的桥梁――三论进化、发展和儿童早期教育》阐述了把儿童游戏作为行为种系发生与个体发生之间的桥梁这一隐喻的核心思想,并解释这一命题的教育涵义,同时阐述了“鲍德温效应”。杜玉珍、邱学青的《大班幼儿追逐打闹游戏行为信息加工过程的假设与分析――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模型的视角》提出追逐打闹游戏行为与攻击的不同本质,阐明这两种行为具有截然不同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并进行了区分和比较。以“假设――假设不成立――重新假设――论证”的思路来推测大班幼儿在追逐打闹游戏中信息加工的每个阶段与攻击的不同取向。[3]

(五)针对幼儿教师对游戏进行科学介入、组织与指导的重要性,从幼儿教师的角度进行策略性分析和论证。如2012年孙嫣红、姜雯的《游戏活动中教师角色的错位与归位》阐明了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角色错位的主要表现,为幼儿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准确定位角色指出了改进方法。刘慧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分析了游戏本身所具有的特质,说明这些特质在幼儿园活动中起着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幼儿的亲身体验,实现儿童学习经验的分享与交流的作用,阐明了幼儿园活动的游戏精神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4]朱翠平的《幼儿园组织和开展高质量游戏的条件》分析了高质量游戏的特征及其给幼儿带来的探索机会,指出应在幼儿园活动中力图实现这些特质,从而更好地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开展高质量游戏。

三、《学前教育研究》视界下2009年以来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发展态势

(一)从文献来源和分布来看,研究者主要来源于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而研究者从事的职业、具有的文化素养和所处环境等的不同导致他们从事研究的出发点、方法、思路、内容等的多元化。

(二)从研究方法和内容来看,来源于高校教师的文献主要通过理论的分析、实验的研究和思辨的方法阐述学前儿童游戏的历史、原理等;而幼儿园教师则多采用实证和案例的方式研究幼儿游戏的具体问题,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但菲,冯璐.表演游戏对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9(8):13.

[2]杨晓萍,李传英.儿童游戏的本质―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17.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游戏现状、高质量游戏、主动性

游戏作为幼儿园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其地位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全面普及实施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已然意识到了游戏的重要性。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幼儿园游戏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然而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不能掩盖日益凸显的弊端,那就是适合儿童的游戏并不多,很多游戏呆板守旧,甚至儿童游戏中的游戏精神正在衰落,观念上的重视没能很好的落实到实际教学中。理想的游戏通常认为:游戏能促进儿童运动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游戏有益于幼儿园课程各学科的整合。[1]教师必须充分理解游戏的价值,努力寻找和提供一些引导性的材料和空间,用教育的社会文化价值为指引,有意识的开发儿童的游戏本能,并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使用游戏策略,以便儿童能较为积极愉快地掌握经验和技能。然而大量实践却表明,虽然我们多年来大力倡导重视儿童游戏的理论,但是在实践中,多数儿童游戏是被教师直接安排控制的,幼儿无法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和形式,更没有充分自由的游戏时间和空间。人们在对于游戏基本价值理念的理解上尚有争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游戏无益论仍然存在。虽然“游戏无益论”早就被教育者们驳斥得体无完肤,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销声匿迹,反之,还有相当多的教师正在践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模式。教师们由于过分忧虑幼儿的所谓的前途,很多幼儿的幼儿园生活就是对小学生活的预演。殊不知,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的成长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影响深远的多。幼儿的游戏就是在不断地探索世界、发现新知,进而丰富、改造与升华其原有的经验。“学习只有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时,师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忘我地卷入,儿童也才会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变成一种游戏的过程。”[2]

(二)早期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很多家长和教师把早期教育理解为为小学做准备,即尽可能的开发儿童智力,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知识越早越好,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这样的观点在无形中加大了幼儿教师们的负担,他们为了迎合家长们的胃口,不得不改变教育方式,缩减幼儿的游戏时间,在课程中加大传统知识教学的比重,以达到家长们的要求。

(三)教师的儿童观存在偏差。尽管主流观点认为幼儿园教师应该维护儿童在游戏中的自主性,保证儿童选择的权利,但受传统儿童观的影响,教师大多没有很好地落实这种思想,教师在幼儿园游戏中不自觉地代替儿童作出选择,并制定规则,所以才会有儿童唯师命是从这种情况出现。

(四)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难以处理。从尊重和满足儿童需要出发,游戏被视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作为教育机构,教学又是幼儿园不能回避的任务。所以,教师们难以协调好幼儿园生活中,游戏和教学的比重。很多教师无形中已经将游戏和教学对立起来,认为教育活动除了游戏便是教学。其实,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而教学也正需要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二者的关系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

(五)游戏内容没有结合儿童的实际需要。诚然,很多幼儿园的确将游戏作为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部分,但是,游戏要么就是单调重复同一内容和形式,要么就是教师放手让幼儿随便玩。游戏内容的设置也只从教学需要出发,缺少随机性和愉悦性。在孩子们看来,有些做游戏反而更像是在上课。相当一部分人始终没有真正接受幼儿教学游戏化这一理念。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到幼儿园的实践中,形成更全面和更适宜的儿童游戏观,以更有效的方式指导儿童的游戏。

虽然对于游戏的基本精神存在很多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者们还是在不断努力探索教学的。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注重开发高质量游戏,并在不断拓宽幼教视角,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教育和民间游戏。高质量的游戏强调体验性和发展性,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开发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能促进幼儿新旧经验有效融合的游戏,同时,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获得自由探索和发现的机会,体验到成就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对幼儿来说,高质量游戏的价值及意义是很大的。要在幼儿园开展高质量游戏,需要适当的时空条件、高质量的环境创设和适度的指导。无论游戏怎样发展,最终走向的还是对于儿童和对于个性的追求与关注。这种殊途同归启示我们,幼教实践应始终坚持以游戏为主导,纵观历史并从自身文化特点出发,进行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创新。

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的理念正是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在学前教育中践行游戏化教学也可以说成是人文主义价值在现代教育中的体现。在学前教育方面,人文主义精神的实现就是以游戏为载体的。在整个教育领域,人文主义正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也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主要标志。但是新旧教育模式的矛盾存在已久,两种观点仍处于激烈碰撞中,人们所能做的就是缓解争论、改善教育环境,尽可能的利用有限资源来践行人文主义精神。当然,幼儿主动性的发挥应该是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的,毕竟学龄前儿童尚不能独立承担个性发展的任务,教师必须作为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儿童的游戏中提供帮助,帮助孩子们进行自我约束和规范,以便更好地增进孩子们的团结协作、互敬互爱。不过,崇尚自由、追求个性解放是人的本性,这与游戏精神中倡导的主动性、体验性是相符的,学前教育游戏化路途曲折,前景却是无比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游戏”离“游戏”有多远――从理想的游戏到儿童经验的游戏.鄢超云.学前教育研究,2008(09)

[2]王春燕.以游戏精神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自主游戏;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20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131

活教育最早是陈鹤琴先生大力提倡和推广的,将活教育应用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对幼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本质上看,活教育不仅仅是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对幼儿进行灵活的指导,换句话说,活教育中的“活”除了灵活的要求之外,还要求教师要“活”。即教师要在自主游戏中的互动中具有“活”的教育理念、“活”的教育手段、“活”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培养“活幼儿”的目的。下面,笔者主要探究幼儿园自主游戏中的活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幼儿园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为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幼儿园自主游戏中的激励式互动

(一)创设情境

从幼儿的角度上看,激发出参与幼儿园自主游戏的兴趣是进行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幼儿产生对幼儿园自主游戏的兴趣,教师才能在自主游戏中实行活教育,对幼儿进行灵活有效的指导,使得幼儿通过自主游戏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创建情境,激发幼儿参与自主游戏的兴趣。从理论上讲,幼儿在自主游戏中产生的兴趣和愿望都会在某一特定情境中发生,这种情境本身就会激发出幼儿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自身兴趣创设情境,从而为自主游戏中活教育的有效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运用多样化的语言

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运用多样化的语言是师生间进行灵活互动的催化剂,利用生动有趣以及事物拟人等方式的语言交流,可以提高幼儿对自主游戏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例如,幼儿在“网小鱼”的游戏中,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语言,引导幼儿将小鱼拟人化。这样的语言在自主游戏中可以起到感染的作用,并将自主游戏的情景和氛围有效烘托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观察,注意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语言表达和行为动作,从而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思维动态以及心理状态,培养幼儿在互动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交流与分享

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进行情感交流与分享是活教育的教育策略之一。教师在幼儿进行游戏愿望表达或者在失败茫然以及成功得意的时候进行沟通和互动,就会对幼儿参与自主游戏积极性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助益。教师在和幼儿进行互动与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动作、态度以及情感的投入,特别是情感的交流与分享会让幼儿产生一定亲近感和信任感以及依赖感,这样有利于教师开展对幼儿的教育,并有效提高教育的效果。幼儿会主动接受教师的建议,并吸收教师的经验,从而能有效提高幼儿园自主游戏中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二、 幼儿园自主游戏中的追随式互动

追随式互动更加倾向于教师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对幼儿的观察。幼儿是幼儿园自主游戏的主要参与者,同时也是游戏的主体。因此,教师要放低姿态,尽可能减少在自主游戏中对幼儿进行直接的要求和指令,要树立平等宽容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心态“追随”幼儿,采用耐心观察与等待的教育策略,从而充分发挥出幼儿园自主游戏中活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幼儿园自主游戏中的耐心观察与等待的教育策略绝不是字面上袖手旁观的含义,而是在幼儿进行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幼儿背后的支持,耐心观察与等待幼儿发现自主游戏中的问题,并使得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和有效处理。在教师跟随幼儿进行自主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幼儿帮助,要观察幼儿的反应,等待一个适合“帮助”的契机。例如,在“摸摸乐”这个自主游戏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追随的作用,观察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行为和思想动态。在此过程中,幼儿在猜手里的“宝物”的时候出现了思维困境,教师不要马上给幼儿提示,要给幼儿一些思考空间,之后适当进行引导,提高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思维,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幼儿园自主游戏中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三、 幼儿园自主游戏中的挑战式互动

(一)质疑问题,巧妙破解

要想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活教育,除了要有以上论述的“激励”与“追随”之外,还需要充分的“挑战”。因此,教师要在自主游戏中提出质疑,并在质疑的基础上给幼儿构建一个挑战平台,实现幼儿解决问题能力与思维模式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理论上看,幼儿活跃性思维是建立在质疑的基础上,质疑可以有效激发出幼儿对自主游戏进行参与和探索的兴趣及愿望。在幼儿园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提出适当的质疑,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游戏兴趣和游戏愿望,全面提升幼儿园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为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推动深化,小步递进

在幼儿园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和需要,在幼儿自身的经验水平基础上,帮助幼儿进行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自主游戏。但是在自主游戏中,由于幼儿的年龄和思维方式以及综合能力的限制,使得幼儿在面对自主游戏中会缺乏稳定性和全面性以及深入性。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教师要推动幼儿对自主游戏的深入研究,采用小步递进的策略,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思维模式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另外,当幼儿的游戏问题相对较为零碎或者是仅停留在表面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主动参与以及加入游戏的形式,以参与者的角色和幼儿一起讨论与交流,从而实现“推动强化”,提高幼儿园自主游戏中活教育的有效性。

四、结语

通过对幼儿园自主游戏中活教育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幼儿园自主游戏中的活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使幼儿和幼儿之间或者是幼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促进教师不断探索与积累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经验,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第5篇

一、以爱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幼儿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载体,是幼儿园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幼儿园显性和隐性文化现象的总和。优秀幼儿园文化的构建是幼儿园办园理念成熟的重要标志。而诸多文化建设中又以精神文化为基础,以爱为核心。幼儿教育因其教育对象的弱小和不成熟,是一项需要全身心投入的“爱”的教育。缺乏爱的教育就不是成功的幼儿教育,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去爱学生。”对于幼教工作者而言,其工作的成败在于是否始终忠诚并热爱幼教事业,是否对孩子有发自内心的爱,只有全身心地爱孩子,才能激情饱满地投身于幼教事业,并在幼教工作中自觉学习,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对儿童而言,只有生活在爱的环境中才能培育其健康情感,逐渐做到爱自己的老师,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家庭,爱生活的幼儿园, 爱美丽的大自然,爱社会,爱祖国。幼儿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才会产生积极愉快的体验,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从而真正做到快乐成长, 这一切对幼儿时期各种基本素质的培养、健康个性的养成、身心潜能的开发,乃至于终身学习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幼儿教育应以“爱”为主线,把“爱”贯穿到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使教师和孩子都能感受到园内充满和洋溢着温暖的爱,促进教师、孩子和幼儿园和谐发展。可以说,爱是幼儿园文化的核心。这种爱,不仅指情感的投入,同时也包括幼儿园管理的多个方面。具体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爱:不虚伪,不做作,发自内心,排除物质或其他利益的干扰,园长对教工,教工对儿童,源于真诚,一举一动都有爱的影子;还应该是大爱:大爱无疆,由于有一种对国家、对教育、对儿童有强烈的责任感,幼教工作者能够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和伟大,不忘使命,把自身职业当成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最优质的幼教服务。

那么该如何在幼儿园中培育“爱”的文化?我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办园理念中更多渗透“爱”的文化内涵。爱不是虚无缥缈的,一所充满人文关怀,与人为善,宽容友爱,团结协作,努力为他人服务; 守秩序,讲规矩,认真务实等理念的幼儿园才具备爱的前提,才具备播种爱,收获爱的可能。幼儿园在制度制定上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以“爱”为基点,让全园处处充满爱。在职业道德中,真正教师之爱是理智、高尚的。不因孩子的顽皮而厌烦、不因孩子接受能力差而急躁、不因孩子不听话而生气。学会用眼、用耳、用脑、用心,更用爱去教育每个孩子。

2.管理者要充满“仁爱”之心。园长是幼儿园发展的关键,是幼儿园文化的倡导者和主要力行者。因此,园长首先要有“仁爱”之心,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做一个有思想、有愿景、有个性、有创新精神,走特色之路,富有个性的园长,将爱的理念贯穿在幼儿园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到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团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在形成和建设团队精神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对每个成员既关怀又严格要求,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教职工队伍思想统一,管理认同,情感融洽,行动默契,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全局意识,成为幼儿园团队的精神领袖和力量核心。

另外管理者还要善于将观念物化成为可感可知的爱的行为细节,并逐步变成幼儿园全体员工的一种生活习惯。当爱变成一种至高无上的责任时,教职员工才会像“母不嫌子丑”那样,去为孩子洗净大小便在身的衣裤,用轻声柔语去安慰一颗紧张的惶恐的心;有了这种责任,当孩子有了过失,教师才会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有了这种责任,教师才会为每一个孩子点滴进步而高兴;有了这种责任,教师就会千方百计选择最好的教育活动形式,寻找最佳的教育方法,创设最能吸引孩子的环境,设计最令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这种爱的熏陶会使幼儿园全体师生受到激励,其影响巨大而深远。

3.以活动为载体,让“爱”有形可循。如以教师节和国庆节、重阳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作为平台,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幼儿热爱祖国、尊敬老师、孝顺长辈的高尚情感。如我园经常在重阳节、六一儿童节组织幼儿到红山乡和西工区敬老院看望老人、进行慰问演出,培养传承中华民族尊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七一建党节我园师生和洛阳市武警支队进行军民一家亲联欢,孩子们真切感受到绿色军营的神秘庄严神圣,不由自主心生崇敬之情;幼儿园组织献爱心教育活动,为开展嵩县旧县镇上川村小学捐赠了油画棒、乒乓球拍、跳绳、皮球、绘本图书、脚踏风琴等。通过这些有形的活动,原本抽象的爱在教工、儿童眼里变得可感可循,当这种爱内化为一种习惯后,我们育人的最高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以游戏为中心的行为文化

游戏是最适合于儿童,最能促进幼儿心理发展,也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所有活动都以儿童为中心,自然应该把游戏作为育人的主要行为方式。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主张“游戏性教育”。他认为,游戏有益于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要发展儿童活泼的精神,非让儿童游戏不可,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幼儿教育,尤其应当通过游戏来进行。[ 李淑贤,姚伟.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6]

幼儿园行为文化要以游戏为中心,从管理的角度上看,要求上级教育部门在导向上要予以引导,克服应试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和做法,幼儿园园长更应该明确自己的办园思路,“寓教于乐”,把教学进程和游戏项目有机结合,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从教师的角度上看,教师支持幼儿游戏的策略或路径有两个:游戏中的支持(内部介入)和游戏外的支持(外部介入)。内部介入,是指教师加入幼儿的游戏,扮演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教师根据幼儿当时的兴趣和需要,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角色语言来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使幼儿得到暗示和启发。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介入方式既能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又能很好地体现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外部介入,是指教师不参与到游戏中去,而从游戏外部以教师真实的身份通过提示、提问、建议、评论或适时出示游戏材料等方式,鼓励游戏的进一步开展。对于外部介入指导策略,如果运用得法,可能会引发幼儿的思考,诱导出幼儿的已有经验,推进幼儿游戏的开展。但如果幼儿欠缺这一方面经验时则难以奏效,如果运用不得法,则可能破坏幼儿游戏的主体性的体验。教师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支持路径。

维果斯基认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往往要略高于他的日常行为水平,是其能力所及的最高水平。而在教学情境下,这种发展区是由成人论证了问题的难度,估计了儿童的能力后创设的,并且儿童是在成人的帮助下而不是独立运用规则的情况下得到发展的。“由于游戏是儿童在最近发展区里的活动,在游戏中,儿童总是试图超于他现有的水平。所以,游戏正如放大镜的焦点一样,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倾向"。[1 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5年版第62页]1因此在游戏中教师的任务不单单是判断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还要判断出幼儿可能发展的空间,针对幼儿个体不同的特点有的放矢的选择支持条件,让幼儿在轻松的心力环境中超越自身的水平。

作为一所“示范园”、“实验园”,我园教师精心设计,巧手制作,创设了大量适合儿童的游戏玩教具:自制拉力器、高跷、铁环、软体球、飞盘、套环、沙包等,极大丰富了儿童的室内外游戏器材,以游戏为中心的行为文化落到了实处,真正发挥了示范、引领、辐射周边的作用。

三、以园长管理为中枢的组织文化

一个好园长就是一所好幼儿园。特别是作为公立、实验性、示范性幼儿园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园长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理想的幼儿园是一个温馨的、美丽的、充满爱的家园,要作为这样幼儿园的园长,首先自己应该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用崇高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全体教工。

1.构建机构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制度。幼儿园工作千头万绪,园长必须抓好机构设置,明确人员分工,在民主的基础上制定幼儿园的各项管理制度,最大程度发挥幼教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以我园为例,教学、行政、后勤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教职工工作针对性强,积极性高,给园长很大的自由工作空间,让园长有时间在幼儿园发展方向等大的问题上想办法,要政策。

2.引领幼教人员专业成长,加强队伍建设。教育是发展的本钱,外在的浮华永远代替不了内在的质量。为了让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快速提升,多年来我们坚持开展了青年教师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业务技能大赛活动,通过说课和观摩教学,促使教师专业水平快速进步与提高;全园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周周有课后反思、书画练习,月月有教育随笔、课题、成长感悟,期期有公开课、论文、技能竞赛等,大家在反思总结、交流研讨、质疑释疑中使自己的观念、意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园里还拿出10多万元让员工外出学习培训,使教师们开阔了眼界,更新教育理念,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就有一百多人次荣获省、市级各类奖项。

3. 想方设法提高办园效益。质量是办园的生命线,是幼儿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提高幼儿入园率的基本保障。每个园长都应该明确: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现在,公立和私立幼儿园的竞争已经十分严峻,作为园长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关门办学、等、靠、要思想,树立强烈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求真务实,善于用好明天的钱、别人的钱,有钱就可以出效益,有了经济效益,才能促进发展,才能竞争出活力,竞争出效益。应此,要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极力改善办园条件,积极探索办午托、日托的路子,努力做到办园条件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软件 文献分析法 问卷调查法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脑游戏进入很多人的生活,因此教育游戏的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对于幼儿应不应该玩电脑游戏,怎样设计适合幼儿的电脑游戏,已然成为很多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关心的问题。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幼儿电脑游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得出了目前幼儿电脑游戏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幼儿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策略,希望对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点点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教育传播研究的一种专门方法。文献分析法就是按某一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一系列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评述性的说明。

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自编问卷,幼儿教师调查问卷由以下部分组成:基本信息、教师对电脑游戏的了解程度、教师对电脑游戏的态度、教师对电脑游戏设计的意见。

3 幼儿教育游戏研究的文献分析

由于对于幼儿教育游戏软件还没有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重视,我们输入“幼儿教育游戏软件”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因此,我们从幼儿传统游戏和教育游戏软件两个角度出发,来探求幼儿教育游戏软件的现状。本研究的样本,从2006年到2011年国内的有代表性的期刊上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中选取,并删除了和本研究无关的文献,得出下面的结论:

3.1 研究文献数目不断增加

从2006-2011年,每年的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来看,连续5年来,我国关于“幼儿游戏”“教育游戏软件”的研究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这几年幼儿游戏和教育游戏软件相关的优秀硕士论文数量从无到陆续出现,说明我国关于幼儿游戏和教育游戏软件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3.2 研究关注点分析

幼儿游戏研究主要探讨传统游戏在幼儿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审美教育、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教育等方面的应用,重要作用和价值等。同时通过一些传统游戏的实践活动来探索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师指导的时机以及介入的方式。幼儿游戏与音乐、英语、语言等结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总而言之,幼儿游戏研究涉及范围广,数量多,内容充实。这说明幼儿传统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已经受到普遍关注,而且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比较成熟。

教育游戏软件的理论研究主要探讨国外教育游戏软件的一些经验,国内教育游戏软件的现状、教育与游戏如何结合、重要作用、设计开发和价值等。实践研究主要是教育游戏在中小学英语、数学、信息技术等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等。总而言之,教育游戏软件研究文献的不断增加,说明教育游戏软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但当前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为中小学学生,对于教育游戏软件与幼儿教育的结合方面还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传统的幼儿教育游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已经非常成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信息化浪潮下,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到中小学教育,也对幼儿园教学产生了一定影响,那么怎样将传统幼儿游戏成功的经验和范例嫁接到幼儿教育游戏软件开发中,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合理设计应用幼儿教育游戏软件,将会对幼儿园教学带来新的变革。

4 幼儿电脑游戏的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为江苏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南京市第二幼儿园、南师大幼儿园、金宝宝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87,有效问卷87,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2%。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处理,得出下面的结论:

4.1 教师对电脑游戏的了解情况以及认可程度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有93%的幼儿教师对电脑游戏“知道一些”或者“听别的老师说过”,只有2%的教师从来没有听说过电脑游戏。这表明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听说过电脑游戏,但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不多(只有5%),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很少使用”电脑游戏软件教学。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电脑游戏会对教学产生帮助,其中认为有很大帮助的占20%,而认为没什么帮助的仅占1%。看来他们对电脑游戏有着较高的认可度。

4.2 电脑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及必要性

对于“你使用过电脑游戏软件进行教学吗?”,只有5%的教师“经常使用”,31%的教师表示“会用一些”,23%的教师“很少使用”,41%的教师表示“基本上不会使用”。

在问到“你认为有必要将电脑游戏应用于幼儿教学?”时,有41%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有54%的教师“无所谓”,只有5%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可见,对于电脑游戏应用于幼儿教学中,大部分幼儿教师都不反对,但是有半数以上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可能他们对电脑游戏优越性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怎样转变这部分教师对幼儿教育游戏软件应用于教学的态度,也是以后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4.3 电脑游戏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有32%的教师认为幼儿对电脑游戏是“都感兴趣”的,有36%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幼儿对电脑游戏是感兴趣的,可见,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对电脑游戏是有兴趣的,那么,电脑游戏吸引幼儿的因素有哪些呢?

4.4 电脑游戏吸引幼儿的原因

表1 电脑游戏吸引幼儿的原因

从表1可知,“画面生动、音乐动听”是教师认为最能吸引幼儿的电脑游戏因素,其次是“游戏情节有趣”和“游戏的激励和反馈效果好”。这三者都基本是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

4.5 教师对电脑游戏应用于幼儿园教学的建议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电脑游戏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幼儿进行帮助,教师通常认为电脑游戏对幼儿的帮助应该主要体现在“丰富情感,启发思维”和“激发兴趣,增强动机”方面,当然“获得知识”和“开阔视野”也是教师关注的方面。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幼儿教师要求的教育游戏软件,还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

5 研究结论

通过对幼儿电脑游戏的调查分析,结合有关文献内容和我们的研究,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5.1 国内幼儿教育游戏理论与实践研究时间短,程度浅

国内幼儿教育游戏理论研究基本是空白,现如今针对幼儿的教育游戏很多都是直接来自国外,缺乏本土化研究,并且很多针对幼儿的电脑游戏都是商业运作,存在很多弊端,以至于家长和幼儿教师都不敢轻易的将电脑游戏应用于幼儿的学习中。国内对学前儿童教育游戏软件开发理论研究基本没有,少量的幼儿教育游戏软件理论研究也是关于,幼儿教育游戏的功能等。传统的幼儿教育游戏理论与实践都比较成熟,教育游戏软件也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那么怎样借鉴成功的传统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应用到教育游戏软件设计中,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体而言,幼儿电脑游戏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时间很短、程度较浅,该类型游戏的设计与开发尚处起步阶段。

5.2 教师对幼儿电脑游戏比较认可,但是却不敢轻易使用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幼儿游戏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但却不太愿意将电脑游戏应用到幼儿园教学中,他们对电脑游戏还存在很多顾虑,比如,娱乐与知识的结合不容易,电脑游戏不利于教师组织与管理等;因此,如何解决教师的顾虑,使电脑游戏成功的应用于幼儿园教学中,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研究。

5.3 幼儿电脑游戏软件的设计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出现得到大家广泛认可的幼儿电脑游戏软件,这也是阻碍电脑游戏应用于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原因。幼儿电脑游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应该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幼儿的需求,幼儿园教师的需求等。那么究竟应如何设计适合各方需求的电脑游戏软件呢?我们参考桑德拉・L・卡尔弗特在《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一书中提出的“有效的教育性电视节目和计算机教育软件的特性”,结合我们的调查结果,为幼儿电脑游戏设计提出如下一些策略:

5.3.1 知觉突显策略。幼儿电脑游戏软件,应该注重幼儿的心理特征,在动作、音效和视觉效果上多做考虑。

5.3.2 语言策略。对于幼儿电脑游戏软件,应该使用幼儿易于理解的语言。

5.3.3 反馈策略。来自游戏结果的种种反馈,对幼儿的游戏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幼儿电脑游戏的反馈,应该尽量用一些幼儿熟悉的语言、人物等。例如,“你最棒”等幼儿喜欢的用词。

5.3.4 交互策略。由于幼儿的动作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电脑游戏的交互要尽量简单化,便于幼儿操作。

5.3.5 重复策略。电脑游戏中应该不断地重复主题和主要信息,便于幼儿的理解。

5.3.6 角色扮演策略。游戏不仅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丰富的情境,增强幼儿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在游戏中,角色扮演可以带给学习者更强烈、更真实的感受,让游戏者将自己内在抽象的感受更具体地表现出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习者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想像自我、控制自我。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会维持着学习者在游戏中的兴趣(Prensky,2001)。

5.3.7 快乐策略。幼儿电脑游戏软件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是要令幼儿感到快乐。快乐学习应该被表现为是令人振奋的和有趣的事情,而不是一个令人厌烦的、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要儿童忍受。因此,在幼儿电脑游戏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寓教于乐”的思想应该贯穿始终。

幼儿教育游戏的研究和实践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还需要教师、专家和游戏设计者等诸多人士共同的努力。希望本文能给正在探求幼儿教育游戏发展的教师和游戏设计者们一点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石晋阳,张义兵.关于低龄儿童与电脑游戏的家长调查报告[J].学前教育研究,2005(4).

[2](美)桑德拉.L.卡尔弗特著,傅小兰、严正译.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版,第282、322页.

[3]魏婷.教育游戏激励学习动机的因素分析与设计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9(1).

作者简介:

孟晓莉,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第7篇

什么是游戏?《辞海》把游戏定义为“以直接获得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这个定义是从广泛视野上说的,突出说明了游戏的愉悦性和主体参与性。所谓“精神”,在人类的概念中与物质对称,是层级最高最为复杂的概念。归纳它的涵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指人的主观存在状态,另一类指事物体现出来的意境、神韵或主题。显然,“游戏精神”更接近后者,它是从游戏所有内涵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是最能体现游戏的意境或特质的。

目前,关于“游戏精神”的研究主要有四种观点或视野。[1]

第一,哲学的观点或视野。如迩达默尔的“游戏精神”就是从哲学本体论角度解读的,他认为游戏开放,自为主体、自成目的、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积极对话,“游戏就是具有魅力吸引游戏者的东西,就是使游戏者卷入到游戏中的东西,就是束缚游戏者于游戏的东西。”“游戏精神”在哲学(解释学)那儿,广泛涵盖自由、平等、创造、和谐乃至于幸福的精神,重点是自由精神。

第二,美学的观点或视野。在美学领域,德国美学家席勒提出过著名的“游戏理论”。它曾因为揭示现代文明中人性分裂问题,并提出通过自由的游戏和对外观形象的兴趣使人摆脱功利的束缚而使人性重新整合的思想,而广为人们注意。美学解读和倾向于把“游戏精神”视为一种使生命力量得以充分释放的精神,重点是和谐(自然、纯朴)的精神。

第三,竞技的观点或视野。这里的游戏与具体游戏特别是体育竞技游戏有深刻渊源,指实体性的游戏活动,荷兰的胡尹青加在《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一书中,强调了游戏中的“规则性”,即游戏规则的制订或接受、游戏规则的遵守和游戏规则的监督三个要点。相关论者常常以“规则游戏”推演“游戏规则”,期望把其中的公平公正的“游戏规则精神”渗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号召“国人要多多拥有游戏精神”。重点是平等和规则的精神(有制度主义和规则主义之嫌)。

第四,教育的观点或视野。教育的天职是培养人,因而如何利用游戏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焦点,所以,游戏在教育中或在教育游戏中的重点,自然是彰显和培养创造精神。“游戏精神”作为从游戏所有内涵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它也自然是“好”游戏应该和必须具有的;科学研究也已得出“好游戏”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权威结论。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作为儿童的语言,是他们表达自我的基本方式。而在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怀有教化、生存锻炼乃至娱乐的多目标活动――愉悦和参与只是游戏必要的直接的特征。教育研究者把游戏具有的正向功能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游戏为脑的发展提供蓝图;第二,游戏的发展与脑的发展相互促进;第三,人类的早期游戏和损耗与今后生活所必须的技能相匹配,是社会性发展的“天然资源”;第四,游戏对健康的发展是必要的,尤其对儿童良好情绪的培养。[2]

与此相关,对于学前教育来说,游戏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话题,因为,游戏与幼儿及幼儿教育“息息相关”;相关理论也早已阐明了幼儿游戏对于幼儿身体、心理、社会性和创造力发展的价值。而从幼儿教育的视角阐述,“游戏精神”则体现在多个层面。“游戏精神”意味着一种自由的精神、愉悦的精神、创造的精神、超功利的精神和平等的精神。

以上关于游戏本质及其视角和功能的讨论说明,学前教育需要积极利用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其实质是通过彰显游戏价值来弘扬“游戏精神”。

二、我国幼儿园游戏的尴尬处境

那么,幼儿园是如何开展游戏活动的?游戏价值在我国幼儿园发挥得如何?其实,当人们在谈论学前儿童教育问题时,总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幼儿游戏;这不仅是因为游戏本身的价值,还因为我国幼儿园游戏的现实处境。

在通常理解上,学前教育游戏与“幼儿园游戏”是一个意思,它是指在托幼教育机构(主要是幼儿园)内开展的幼儿喜爱的、主动参与的、模拟与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幼儿园游戏”的基本特点是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给他们带来多种学习机会。从我国目前幼儿园活动组织的现实看,“幼儿园游戏”还是被业内人士认同的与“教学”相对独立的活动形式。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心理学界就肯定了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意义,提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朱智贤)。以后又逐渐演变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陈帼眉)。强调游戏对幼儿的价值,阐述“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呼吁“让儿童在游戏中成长”已成为学前教育的“第一原则”。即使自1989年试行、1996年正式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算起,我国幼儿园就如何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探索也已经20多年。但是,事实是“理论上、口头上重视游戏,实践上、行动上轻视和忽视游戏已经成为一种在幼儿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游戏困境’。”“在关于游戏价值的研究资料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在幼儿园的教室中游戏却在迅速地减少”,“游戏是幼儿的工作”的学前教育信条受到挑战。[3]一些幼儿园把“上课”看成头等大事,游戏被置于次要甚至可有可无的境地。游戏有计划有课表,但在实际上若隐若现――有评比验收、有同行参观或到开放日等重要时刻,才让幼儿玩一把,时过境迁就“刀枪入库”。事实上,以课堂教学即上课为主竟然变为常态。

有研究者指出,我国“幼儿园游戏”存在“显而易见”的三个问题和三个阻碍。[4]三个问题是:(1)采用分科教学方法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保教人员中存在着严重的“轻游戏重教学”的错误观念,游戏时间被挤占,游戏空间被挪用,游戏权利被损害甚至被剥夺,正常的游戏活动不能有效开展,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依然严峻。(2)幼儿园游戏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游戏条件和环境创设不利、指导策略程式化、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和科学评价标准等问题。(3)幼儿游戏与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隔裂现象,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与目标的统整,幼儿课程的游戏化尚处于初级水平。三个阻碍是:(1)态度障碍。在广大家长的心里,游戏被看作“无所事事”,是不具有明确价值的事情,升学压力的下延、筛选性测验的广泛使用使儿童游戏退居次要地位。(2)结构障碍。是指预先设计或者结构化的课程对幼儿园游戏空间、时间与材料上的限制。师生比过大、狭小的活动空间、匮乏的游戏材料都是限制儿童游戏的障碍。(3)功能障碍。主要指幼儿园教师待遇低、优质师资流失严重、缺乏合格的专业幼儿教师引发的种种问题。

可见,长期以来,我们幼教实践中存在着“以教学为主”(事实上是以“上课”为主)的小学化倾向。据我们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儿童游戏权利的缺失,正在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通病,甚至连强调幼儿园课程以游戏为基础的西方托幼机构也难幸免。

目前,我国幼儿园游戏的现实表现,为社会各界所不解,为专家学者所责难,为园长教师所纠结。一句话,面临困境,处境尴尬。

三、学前教育需要弘扬“游戏精神”

对于我国幼儿园教学来说,焦点之一就是摆脱尴尬的困境。我们认为,摆脱困境的前提,是寻找原因;情况往往是问题越复杂,导致问题的原因越多。摆脱我国幼儿园游戏困境的要义是弘扬“游戏精神”:高屋建瓴,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弘扬游戏的自由精神、愉悦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精神和超功利精神。这既是游戏本质的彰显,也是生活实践的呼唤。

一方面,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我国幼儿园游戏困境的原因很多;既然是复杂问题,就有多层面原因。有理论方面的,也有实践方面的:前者如缺乏可以解释与指导幼儿园教育实践的游戏理论,后者如幼儿园客观环境与物质条件方面对游戏活动有效开展的限制;有历史方面的,也有现实方面的:前者如我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知识情结及对游戏价值缺乏认识,后者如以现代人急功近利为背景体现出来的家长要求教师“绩效”的压力;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前者如国家和社会层面在政策法规方面的完备性欠缺,后者如幼儿园业务管理如何有效处理和落实游戏与目标、课程及其它活动形式关系不够深入细致;有幼教领域内部的,也有外部社会的:前者如我们幼教工作者本身专业素质与游戏指导能力的欠缺,后者如社会中家长、媒体对早期教育中神童的误区和误导。总之,客观物质条件有欠缺,主观精神条件不充分。

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既然是世界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就肯定有共同的原因。我们目前的认识是,对于学前儿童游戏包括托幼机构游戏问题,在思想认识上,我们多多少少可能有“想当然”和“理想化”的成分:实事求是地说,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幼教界对“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当然权利”的论证、实验和解释是不够充分和缺乏说服力的;这样的理论认识就经不起实践的拷问和基于利益的强大社会压力。与此同时,对“游戏是幼师的天职”,当然责任的规定、强调和监控(评价)是缺乏足够力度的;对“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与“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系的认识是“等同的”和“模糊的”;这样理论上的简单化和“模糊”就使游戏在幼教中不能扎根。与此相关,在客观条件上,我们多多少少有些“不以为然”和“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成分。实事求是地说,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幼教界对游戏所需要的条件和限制是缺乏论证、试验,没有严格规定和足够资源准备的。

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方面包括国际同行的共同努力。国外有人针对前述“三个阻碍”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能对策:第一,需要来自幼儿教育专业团体对游戏的肯定;第二,促进对游戏价值的广泛的社会认同;第三,克服幼儿园课程本身存在的结构障碍问题;第四,重视在职前训练中帮助未来的幼儿教师掌握有关儿童游戏的理论与知识;第五,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得到研究人员的帮助与指导。[5]这个研究对思考我国幼儿园游戏问题,是有启发的。

当然,中国问题的解决要根据中国具体情况。过往,我们的教育,一直致力于追求方法的有效性――事实证明,这是不够的;应当追求教育整体,而不是仅仅追求方法的有效性。因为,无论是仅仅着力于教育的“外烁作用”,还是仅仅依赖于儿童的“内发作用”,我们都无法强迫孩子学会,难以让孩子学到我们所期望学到的东西。教育的关键,是在我们期望的目标与孩子的内发之间寻找平衡点,即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需要;游戏恰恰显示了它的中介地位――游戏是儿童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标是孩子发展。因此,游戏必然蕴藏着深厚的教育资源,即蕴藏着教育幸福、教育影响的全面性和教育方法的契机,而它成为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和基本手段也就顺理成章了。[6]

在中国幼教界,当前我们工作的重点,不是老是呼吁“游戏是幼儿的学习活动(权利)”,而是要全面而辩证地审视游戏,现实践履“游戏精神”,落实“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制度)”的保障,具体研究游戏过程的指导创新,把“游戏是幼师的教学方式(责任)”作为入手,切切实实帮助教师解决如何以游戏方式实现教育目标、体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帮助教师解决能够和愿意以游戏方式工作的问题。作为教师,则要从我做起,提高自身素质,熟练掌握并运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学模式的能力,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与此同时,还要重视游戏环境的净化,切切实实回应家长的疑问和社会压力。

可见,我们需要突破陈旧观念包括陈旧的科学理论的桎梏,既要看到游戏功能的两面性,注意游戏的选择,还要注意游戏环境条件保障和组织的适当。[7]目前,我国游戏的实践拓展要重点关注:儿童游戏权利的社会共识与法规保障问题;游戏过程的指导与环境净化问题;游戏负向功能认识与游戏治疗推广问题。

参考文献:

[1] [3] [5]刘焱.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前言

[2]曹中平,蒋欢.游戏功能的再认识――来自脑科学研究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5(7~8)

[4]陈爱萍.幼儿教育呼唤游戏精神――谈幼儿园游戏的创新与实践.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5)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第8篇

摘 要:游戏化教学已经成为幼儿园教学的基本形式,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可。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提升教师游戏化教学的专业素养、采取家园合作、创设和谐有趣的区域环境等三个方面入手,对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实现途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化教学;途径;教师素养;家园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2;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73-01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幼儿园教学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化教学已成为幼儿园教学的基本形式,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可。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提升教师游戏化教学的专业素养

游戏化教学的重点在于“玩”中有“学”,“学”中有“玩”,通过游戏让学生达到“学”的目的。首先,教师对游戏化教学要有正确认识。传统观念认为“游戏”就是“玩”,对教学有妨碍作用。但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游戏和学习可以相互促进。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真正的世界。在游戏中学习,就是让幼儿回归到自己本来的世界。其次,教师要提升游戏化教学技能。教师对游戏化教学有了正确认识后,更重要的是提升游戏化教学技能。比如,创设游戏化教学环境的能力、对游戏资源的整合能力、对游戏活动的组织能力及对教学目标的拓展能力等。创设游戏化教学环境时,要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教育为宗旨,这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把教学内容通过具体、形象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再次,教师要有游戏资源整合能力。本文作者所在的幼儿园,对园区环境有很多规划和创设,基本上可以满足幼儿的游戏教学活动,但依然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比如,环境区域的设置初期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但时间久了,幼儿就失去了兴趣,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及时调整教学资源。除了园区配发的实物教学资源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利用信息资源,如网络热点问题、个人生活趣闻等。最后,教师要有游戏化教学组织能力。游戏化教学不但要有素材和设备作为支撑,还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教师对每个幼儿都比较了解,可以通过组织游戏化教学引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游戏化教学组织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调动幼儿的兴趣,从幼儿的思维、语言特点出发,激发幼儿的参与动机。另外,教师组织游戏时要适当地参与其中,与幼儿打成一片,给幼儿做模仿对象,纠正幼儿不合理的表现。

二、通过家园合作开展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需要家长的合作与支持,学校要与家庭建立联动机制,让家长也参与到游戏中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让家长理解游戏化教学的意义。一些家长认识不到游戏化教学的意义,认为幼儿园教学就是要传授孩子知识,让孩子学习计算、拼音、汉字等。对此,教师应该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白游戏化教学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意义,帮助家长转变过分看中知识教授的传统观念。这需要幼儿园建设家园互动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如QQ群、微信群、幼儿园博客等)与家长进行沟通。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成果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展现出来,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掌握孩子的动向,让家长放心、理解并支持游戏化教学。其次,要让家长参与游戏化教学。荷兰文化学家胡伊青加(John Huizinga)说,人在本质上是以“游戏者”身份存在的。幼儿园教育应该把家长纳入游戏化教学中,让家长也参与到游戏中,与幼儿、教师一起制作教学素材,进行角色扮演。幼儿和父母在一起做游戏会更加轻松愉快,家长也能更好地理解游戏化教学的意义。通过参与,家长可以加深对游戏化教学的理解,能更好地支持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活动。

三、创设和谐有趣的游戏化教学环境

幼儿园是一个融合了空间、制度、文化的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要着力构建培养幼儿能力、促进幼儿情感发展的背景,给幼儿创设一种具体、形象、直观的感知环境。首先,空间布置要舒适,区域设置要协调。幼儿园物理环境的舒适,一要考虑安全性,对幼儿的人身安全负责是幼儿园管理的底线。在此基础上,才能给幼儿创设更舒适的环境,让幼儿乐在其中,教师才能集中精力对游戏化教学进行设计。二是区域设置要协调,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要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比如,阅读、故事、手工、绘画等区域的设置要考虑环境的安静性,要考虑与玩沙子、唱歌跳舞、角色扮演等区域不能相互干扰。其次,健全环境制度,确保游戏化教学顺利开展。除了空间布置要舒适外,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保障。这一方面是保证教师基本权利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对教师行为规范的一种约束。游戏化教学比传授知识花费的精力要多,如果让教师单打独斗地开展游戏化教学,其精力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鼓励教师开展合作教学,共同设计。幼儿园要给教师多提供一些进修机会,让教师有机会、有条件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投入教学中。

四、Y束语

总之,文章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幼儿园实施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从提升教师游戏化教学的专业素养、采取家园合作、创设和谐有趣的区域环境等三个方面入手,对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实现途径进行研究,以促使游戏化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第9篇

 

游戏是幼儿时期的主要活动形式,是适应幼儿时期特点的一项独特的活动形式,通过游戏,不但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开发幼儿的智力。而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开始进行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说明了幼儿园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应该合理的将游戏教学运用到幼儿园教育当中去,不断地推动游戏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融合,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效果。

 

一、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游戏运用与融合的问题

 

(一)游戏教学意识不足

 

幼儿园时期的儿童经常会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意识低下。但通过将游戏运用到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然而,由于目前幼儿园教育对游戏对教学的认识和重视不高,主要是幼儿园教育对游戏教学意识不足,将课堂学习和游戏分开,认为游戏只是幼儿嬉戏的方式,没有意识到游戏对幼儿园教育是有帮助性的。现代的幼儿园教育已经发生变化,幼儿园教育也开始牵涉到英语、数学、艺术等科目的教学,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使儿童出现抵制和压力,阻碍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天性的培养。

 

(二)游戏教育精神挖掘不足

 

游戏对幼儿园时期的儿童不仅存在嬉戏的娱乐作用,对与幼儿园教育教学也具有游戏精神教化作用,这种游戏精神是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儿童人生观、价值观的的树立。幼儿园时期的儿童是人生各种思想、行为的基础教育时期。所以,对游戏运用到幼儿园教育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但是,在现实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对游戏精神的挖掘意识不高,游戏只作为调动课堂学习气氛的一种方式,忽略了游戏过程中对儿童精神层次的教育,只要儿童集中置于游戏中,幼儿教师就会制止,这种行为极大的阻碍了幼儿对游戏精神的理解。

 

(三)游戏教育人才缺失

 

幼儿园教育教师的教学程度影响着对幼儿的教学质量,教师是直接影响儿童成长的主要引导者。游戏运用融合到幼儿园教育教学需要有能够合理运用游戏,具有游戏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当前幼儿园教育的幼儿教师虽然拥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如何运用游戏进行幼儿园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不足,游戏与教学知识相结合的合理选择和创新不到位,因此,虽然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引进了游戏教学,但还是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游戏设施不完善

 

目前,现存的幼儿园机构由于过度重视课堂教学、资金不足等原因,忽视了课外游戏的教育作用。因此,幼儿园机构对游戏设施的建设不完善,使游戏教育缺乏场所,减少幼儿园儿童的游戏时间,甚至不安排游戏活动,这极大的限制了幼儿园儿童的游戏教育,索然无味的课堂学习,会影响到幼儿园儿童学习效果,降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质量成效。

 

二、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游戏融合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幼儿园游戏教学意识

 

针对现今存在的幼儿园教育中游戏教学意识不足的问题,幼儿园教育应该将课堂理论知识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游戏在讲解课堂理论知识,通常是先让幼儿园的儿童一起玩游戏,然后进行总结出理论知识道理,这样有助于幼儿园学生的理解,在这过程还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同时,还提高了幼儿园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入挖掘幼儿园学生的游戏教育精神

 

对于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忽视对学生游戏教育精神的挖掘,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应该运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学,使儿童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感受这种游戏精神,从而提升对这种精神的运用和会意。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七个小矮人》、《白雪公主》中的故事角色。经过扮演角色的游戏,让幼儿园学生分清世界善恶、美丑,从而教师可以对幼儿园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初步教育,使幼儿园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世界,提升幼儿园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加大对幼儿园教师游戏教育方式的培训

 

幼儿园教育的教师是儿童学习的引导者和榜样。对于把游戏与幼儿园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工作中,需要对现有的幼儿园教师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首先选择的游戏需要是符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这要求游戏是进行合理筛选的,不会造成儿童不好的心理阴影的。其次是要根据幼儿园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容易接受的游戏,这样才能达到游戏的目的。而这些要求都需要幼儿园教师具有相关的游戏教学专业知识,可见,相关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园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游戏教育培训活动、选修游戏教育的相关课程等方式进行学习,创新游戏教育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四)完善幼儿园游戏设施的建设

 

为了适应现代的游戏与幼儿园教育融合的教学方式,应该完善幼儿园的游戏设施,让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有进行游戏的场所,改变以往只注重课内教学设施的建设。完善幼儿园游戏设施,可以通过构建游戏教室,购买游戏设施,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游戏场所和游戏辅助工具,促进游戏融合到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例如,加大扩建幼儿园的秋千、滑板、滑梯、玩具等游戏设施,在幼儿园设立游戏教学教室等。

 

三、结语

 

游戏是幼儿时期的主要活动形式,将游戏运用到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可以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园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不断的发现相应的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幼儿园游戏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进而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发展,提高幼儿园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