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02 08:11:33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第1篇

今天,第二次全国重点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总裁联席会在天津召开。我们这次会议得到了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天津市人民政府以及天津市商业委员会、天津市物资集团总公司的大力支持,天津市交易市场协会、天津环渤海建筑材料中心批发市场为会议筹备作了大量工作。为此,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各位参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按照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理论的要求,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精神,配合政府部门落实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部署,研究如何通过市场整顿和规范经营行为,大力提升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经营业态,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推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现代化建设问题。这次会议,我们还要确定第一批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交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型的经验,并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状况。

现在,我先讲两点意见,供大家讨论参考。

一、近一年来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发展状况及其面临的形势

去年,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运行,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国务院特别强调“要突出重点市场,对问题严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的集散地进行集中整治。”

为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精神,我们在去年的成都会议上,对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历史形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从市场设立、管理制度、监督机制、进货渠道、业户行为、交易信用等六个方面进行市场秩序规范的意见,并讨论研究了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如何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市场技术含量、强化市场服务功能、发展现代物流、完善展览展销功能、与新型营销业态相结合等方面入手,实现市场业态提升的战略构想。这些意见和构想得到了政府管理部门的赞同和支持,也受到了国内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批发企业的广泛重视和欢迎,对于引导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按照中央精神进行整顿、调整、改造和提高,沿着国际化、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方向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实践看,通过一年来的整顿和规范,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在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明显变化:

第一,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1年底,生产资料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到16449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4.0%,其中通过批发市场销售的生产资料商品约占全社会流通总量的20%。同时,·市场秩序有所好转,一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老总们反映,由于加大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提高了批发市场和业户的品牌经营意识,增加了客户对批发市场的信任度,整顿市场后交易额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真正规范化的、依法经营的市场在整治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传统的经营观念得到更新。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产物,它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曾经有过很大贡献。但是,由于批发市场传统交易模式的局限和落后,产生了大量不规范行为,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发展,必然使摊位式批发市场逐步萎缩。大家都认识到,批发市场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在现代经济社会里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就必须与新型流通方式相结合,加快市场的改革与创新,探索新的市场发展道路。特别可喜的是,近一年来市场整顿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研究WTO,研究新的流通业态和营销方式,并积极探索与之相结合的方式,已经在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生产资料流通业内形成了普遍风气,人们对生产资料流通特点的认识普遍有了新的提高。如广东物产集团汽车交易市场向连锁方向发展,建筑装饰家居市场向建设建材物流中心发展,使市场的业态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市场改组、整合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从交易品种看,那些不适宜通过摊位制进行交易的商品,如汽车配件、精密仪器、医疗器械等商品正在被逐步淘汰;从市场设立看,乱批土地、乱建市场以致于形成“空壳”市场、“半空壳”市场的现象已有所改变;从市场布局看,影响交通和环境的“马路市场”以及“无照”黑市正在得到清理,城市的市场布局逐步趋于合理。在各地政府部门和批发市场自身的努力下,这些改组和整合,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经济质量,也有效地扼制了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规范了市场的经营行为。

第四,市场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长期以来,迫于摊位租赁的压力,大部分市场“重招商、轻管理”,对于业户的交易资格及商品交易过程缺乏严格的审核监督,致使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偷税漏税等不规范行为泛滥不止。通过近一年来的整顿和规范,这种现象已经有所好转。不少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场经营者进行严格审核,一旦发现有经营假冒伪劣商品和坑害消费者行为的,坚决清除出场,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消费者权益。如天津环渤海建材中心批发市场去年联合全国建材市场发出“发挥自律作用,创建文明市场”倡议书,向消费者作出防假打假八项承诺,并建立了“商品资格准入制”、“市场先行负责制”、“知识消费工程”等三项制度,有效地防止了假冒伪劣商品在市场里兴风作浪,维护了消费者权益,大大提高了市场信誉。

第五,市场的服务功能取得明显改善。过去,许多市场往往只注意交易过程,忽略了市场的服务增值,服务功能较弱。通过整顿治理,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市场的广泛重视,他们积极采取措施,在商品交易、交割、运输、质量保证以及生活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强化市场的服务功能。如闽南第一建材市场、无锡南方不锈钢市场等,他们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对石材、不锈钢板材等进行开料、加工、剪切、成型,并提供配送服务,满足了客户多方面的不同需求,不但提高了市场的竞争能力,也有效地引导了客户的消费取向。

第六,交易手段的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整顿使许多市场认识到,传统的批发市场交易模式和交易手段不但容易导致不规范的交易行为,而且交易环节多,交易成本高,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常常使消费者利益受到不应有的损害。不少市场在

完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加快进行市场设施的改造,提高批发市场的技术含量,在经营管理中大量应用电子计算机。目前,计算机商品查询、电子票据结算、市场内部交易网络等现代化交易手段,在很多市场中已经得到普及,既降低了交易成本,也对虚开发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形成了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我们这次确定的14家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在这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他们的经验值得很好总结和推广。

上述变化表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精神及其一系列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整顿不是“一刀切”,也绝不是要取缔所有的批发市场,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善市场的经营环境,提升市场的业态,引导批发市场在规范经营的轨道上更加健康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对我国各类各层次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既是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通过对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的大力整治,不断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重塑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新形象。

当前,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面临三个方面的新形势,一是国家对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二是流通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三是推进流通现代化的任务日益紧迫。

首先,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场整治形势严峻。就各类以摊位制为主要交易形式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来说,经过将近一年的整治,虽然秩序已有所好转,但诸如管理粗放、经销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今年国务院下决心把整治集贸市场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重点,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出了《关于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用半年左右时间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其中也包括各类工农业生产资料商品交易市场。最近,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经贸委等七个部、委、局又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重点解决集贸市场中的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缺斤少量、藏污纳垢、执法壁垒及集贸市场周边地区生产、加工、储藏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同时,在提出严格的整治措施的基础上,七部门列出了全国重点整治规范的20个市场名单。这说明,这次对市场的专项整治决不会走过场和流于形式。对那些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和混乱的市场秩序,政府决心很大,措施坚决,正在重拳出击,动真格的。因此,对正在广泛开展的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各类各层次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要以对国家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党性原则配合好政府部门的专项整治。一要高度重视。虽然大多数市场并没有被列入重点整治的市场名单,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问题。客观地说,销售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大部分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区别只是严重程度不同。因此,任何市场都不能有侥幸心理,错误地认为自己不在重点整治名单里就万事大吉了。从国务院精神来看,应当说,既然对集贸市场进行专项整治,那么所有的市场就都是重点,对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提高认识,并严格地落实在具体的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中。二要措施坚决。对那些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一贯不规范的业户要坚决清除出市场,对市场中那些已经给社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后果的违法犯罪分子,要配合行政执法部门依法予以严惩。总之,市场决不能成为“偷税漏税的特区,假冒伪劣商品的集散地,藏污纳垢的庇护所,执法部门进不去的‘独立王国”’。三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巩固专项整治成果,包括市场设立、市场准入、消费者权益保护、商品质量监督、业户资质审核等等。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将,表彰一批管理规范、市场秩序良好的典型,希望我们总裁联席会所有成员都能成为这样的典型。

其次,目前我国流通业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批发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流通组织形式,作为批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的天地将会更加广阔。过去我国由于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人们普遍重生产、轻流通,流通难以发挥对生产和消费的巨大组织和引导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人们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化。特别是近两年,总书记、朱总理和其它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流通工作的重要性。年初,江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WTO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烙印很深,这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流通极为重要,是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只有现代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大规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大规模生产。因此,要大力支持和推动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竞争力。”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流通发展最重要的指示,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各经济主管部门也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对流通产业的发展予以鼓励和扶持。历史已经给我们流通部门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当然也应有所作为。关键在于批发市场自身要尽快转变观念,转变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只有在整顿、调整、改造的基础上,将不适应大生产要求的落后的传统交易模式逐步改造成适应现代经济要求的现代流通模式,转换经营业态,进行规范经营,批发市场在组织生产、衔接产需、引导消费等方面才能真正发挥出流通组织的作用,也才能得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同,得到政府部门的鼓励和政策扶植。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市场调整和改革,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做大做强做优市场品牌,对于各类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来说,无疑是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再次,中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于加快实现流通现代化的要求十分紧迫,推进流通现代化已经提上政府部门的工作日程。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是流通落后,而流通滞后的关键在于流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缓慢,推进流通现代化对于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重大。中央和国务院已将推进流通现代化列为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列进了“十五”规划。今年年初,国家经贸委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吴仪国务委员做了重要讲话,国家经贸委李荣融主任做了工作报告,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并对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进行了部署。因此,包括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在内,我们各级商品流通组织和企业对推进流通现代化的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尽快转变经营观念、转变经营方式,走出传统交易模式的思维定式,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开拓企业和市场发展的新路,才能跟上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近一年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实践,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无论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经营秩序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同时我们也看到,大家对于国务院进行的市场专项整治还心存疑虑,对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这样的商品交易形式在现代经济中的位置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感到若明若暗,心中无底。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当然要靠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关键仍然是我们能不能与时俱进,加快市场的调整和改造的步伐,加快实现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这也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

二、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是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发展的根本方向

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众多。我们曾经分析过,由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商品流通的发达程度差异性很大,加之对现代商品流通经济规律普遍缺乏了解和认识,改革开放之初,为最大限度地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解决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造成的长期经济短缺,我国大部分地区几乎都把组建商品批发市场作为衔接产需、调节供求、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的重要组织手段。中央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各种形式的集贸市场“在衔接产需、引导消费、解决就业、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客观地说,遍及城乡的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商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仍然是当前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主流商品交易模式,并且仍然有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据统计,到2001年底,我国拥有年交易额超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已达3273个,其中生产资料类批发市场为450余家,这个数字每年还在递增。因此,相对于现代流通方式,虽然摊位式批发市场这种传统的交易形式已经大大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实践,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我们仍然既不能搞“一刀切”,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统统加以否定和取缔,也不能任其盲目发展,阻碍我国现代化流通的发展步伐。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除对市场中各种扰乱经济秩序的不规范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整治之外,对批发市场这种传统的业态只能采取妥善引导、逐步改造、规范管理、调整提高的方针,最终方向是大力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市场的整顿、调整、改造和提高,实现包括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在内的我国商品批发市场业态的全面提升。

去年,我们在成都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提出了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整顿、调整、改造和提高问题,今年我们会议的主题是大力推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我们所以要研究这个问题,是因为实现批发市场的现代化,不仅对于当前正在开展的强化市场整治、规范经营秩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规律,正确发挥流通对于生产和消费的带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流通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加快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是实现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需要。流通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对生产起反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和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能力的巨大提高,在当代社会,流通对生产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流通的现代化程度往往决定着生产的规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化大生产必然要求现代化大流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如果不尽快走出摊位制的小生产交易模式的误区,走上现代化经营的道路,将很难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商品流通如果长期建立在批发市场的传统交易模式基础上,也必然会极大地限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加快推进批发市场流通现代化,是商品流通发展基本规律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曾经指出:“流通时间越等于零或近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殖就越大。”马克思对流通时间的分析告诉我们,全部流通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能否最大限度地节约流通时间、降低商业成本的问题,这是商品流通发展的基本规律,没有流通时间的节约就没有商品流通的发展。现代化是动态的,所谓流通现代化正是对流通时间与空间集约化的不间断追求。相对于计划体制下的国家对产品的统购包销,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减少了中转环节,按市场需求衔接产需,是一大进步。而相对于现代流通方式,批发市场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又远远不够,小批量以及单一功能的销售方式表现在流通时间上极不经济,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商品流通发展规律的要求。引进先进的流通方式,对批发市场加以改造和提高,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加快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发展物流配送,是现代大宗原材料和大型机械商品流通的方向。我国目前一般意义上流通的生产资料商品,国外通常是指大宗原材料和大型机械商品。从发达国家情况看,大宗原材料和大型机械商品的流通主要采用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其特点是方便、快捷、低成本。近些年,现代物流逐渐发展起来,强调通过物流中心,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管理,以最大限度地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空间,降低流通成本。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降低这一类商品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进一步成为可能。这些优势,传统批发市场的交易模式无可比拟。目前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网上采购正在我国逐步兴起,从趋势看,将逐步取代传统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交易模式。我国现有的批发市场要满足生产资料商品大批量集中供货、集中配送、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的需求,就必须进行彻底改造,实现业态提升和市场管理、服务的全面现代化,否则很难在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中取得更大发展空间。

第四,加快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是市场适应大生产需要,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我国正在重新构建生产资料商品批发体系,这将是一个以服务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并且充分市场化的体系。从目前看,已经显露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生产资料的经营者和生产者对流通规律认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放弃批发市场的经营模式,转而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逐步采用、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以期通过无形市场,适应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占领更多市场份额。二是我国产业结构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调整,高新技术、电子通讯、新型材料、生物化学等新兴产业发展很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增加,这些产业的知识密集型程度和流通专业化程度都很高,主要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的批发市场已很难适应。三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企业集团不但纷纷建立独享型的销售网络,而且集团的一体化分工使大批中小企业沦为协作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的销售渠道正逐步从批发市场并入大企业销售网,批发市场作为中小企业共享式的销售网络功能不断趋于淡化。从这些变化来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如果不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的速度,加快业态调整和改造,与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迅速接轨,将会逐步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五,加快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是应对入世后与外国商业资本进行贸易竞争的重要举措。我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开放,使得外国商业资本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已经凭借先进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手段进入了我国的贸易分销领域。随着我国入世谈判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承诺,下一步外国商业资本的目标已经锁定在我国的商贸批发领域,他们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营销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和装备对于我国传统商品批发业正在形成强大的冲击。比如建材市场中欧佩德与百安居大型建材超市已大举进军中国。我国的批发企业和批发市场不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步伐,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甚至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被挤垮挤掉。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我们务必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而从商业零售领域的实践看,也只有大规模推进企业的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实力,也才能在流通领域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持续发展。

根据国家经贸委的要求和市场的实际情况,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工作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制度的现代化。重点是市场的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董事会决策机制。市场作为独立法人,必须接受政府经济部门的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市场管委会”要逐步改造成由市场的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组成的市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市场自治组织,而不能成为凌驾于政府管理部门之上的“独立王国”,甚至为了市场自身利益,成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偷漏税等不规范经营行为的“保护伞”。对以“封闭式”管理为名,实为搞地方保护主义、阻碍执法部门公正执法的“市场管理委员会”、“市场综合管理办公室”要坚决撤销。为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要进一步做好政企分开、管办脱离工作,规范市场投资机制,政府以及社会各方对市场的投资要严格按照《公司法》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操作,防止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而导致对市场监管不利及其它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市场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是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批发市场发生的不规范经营行为以及藏污纳垢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率的现代管理,给违法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批发市场要注意大量学习和引进连锁店、超市、大卖场等新型营销方式和流通业态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手段,通过市场业态的提升和改善管理,不断提高对市场经营主体和经营行为的调控能力。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场经营业户实行资质审查和档案登记,严格把关;二是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监督机制;三是大量使用条形码、POS机等现代管理技术,严格控制商品的进货渠道和发票的使用管理,严防假冒伪劣和偷漏税;四是建立完善的商品售后服务系统,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市场营销环境的现代化。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自身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经营业态,它只是一个经营场所,市场创办者从事的主要是物业经营和管理。从这个意义上看,批发市场不可能都办成连锁店、第三方物流公司或工T企业。批发市场改造和调整的重点,是能否在市场内部建立一套规范的运行机制和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环境,并引导市场内所有的经营者按照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逐步转换传统的经营模式,以批发市场高效率、快节奏和规模化的整体流通水平的提高,有机地融入我国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当中。营造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环境,批发市场要做的工作很多,目前急需解决的是要尽快在市场内部建立起与现代流通方式相适应的配套服务体系,如金融结算体系、商品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体系、网上交易体系、加工服务体系等。各类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应当根据业户采用的不同的现代流通方式的需要,因地制宜,因行业制宜,逐步加大投入,完善市场功能,尽快实现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业态的整体提升。

(四)市场经营主体的现代化。批发市场的经营主体是市场内的经营业户。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市场经营主体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经营主体的现状参差不齐,总起来看规模小、素质低、不规范行为多,大批发商和大生产商进入批发市场的还比较少。实现市场经营主体的现代化,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内现有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引导他们按照现代流通方式,转换经营业态,做大做优做强,朝着现代企业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大生产商大批发商入场经营,特别是那些在国际和国内都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品牌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入市,吸引名优商品进场销售。通过他们的规范经营,带动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整体素质的提高,带出市场的品牌效应。

(五)市场信息技术的现代化。随着当代经济的日益全球化、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兼并浪潮的风起云涌,现代市场经济更加瞬息万变,波诡云谲。可以说,在当代,谁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谁就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由于“摊位制”交易方式的先天不足,我国批发市场普遍不重视信息技术改造的投入,信息手段原始,远远落后于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在现代经济中,市场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千方百计加大信息技术改造的力度,才能适应现代流通方式发展的要求。要积极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逐步实现批发市场信息传输的数字化、宽带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目前很多市场都正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作为专业性的批发市场,首先应当是一个权威和专业化的情报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中心,在国外,很多大型的批发交易市场都具有这样的功能。如巴黎的伦吉斯市场、荷兰的花卉市场等,他们不但为客户提供第一手的商品价格、供求状况、统计信息,还提供本行业的所有最新技术的发展报告,因而也有效地推动了整个产业的进步。我们所有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都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应当有这样的雄心和信心,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国内建成一批第一流的区域性、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不同品种的生产资料专业化信息中心,推动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不断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第2篇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按照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理论的要求,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精神,配合政府部门落实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部署,研究如何通过市场整顿和规范经营行为,大力提升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经营业态,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推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现代化建设问题。这次会议,我们还要确定第一批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交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型的经验,并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状况。

现在,我先讲两点意见,供大家讨论参考。

一、近一年来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发展状况及其面临的形势

去年,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运行,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国务院特别强调“要突出重点市场,对问题严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的集散地进行集中整治。”

为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精神,我们在去年的成都会议上,对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历史形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从市场设立、管理制度、监督机制、进货渠道、业户行为、交易信用等六个方面进行市场秩序规范的意见,并讨论研究了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如何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市场技术含量、强化市场服务功能、发展现代物流、完善展览展销功能、与新型营销业态相结合等方面入手,实现市场业态提升的战略构想。这些意见和构想得到了政府管理部门的赞同和支持,也受到了国内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批发企业的广泛重视和欢迎,对于引导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按照中央精神进行整顿、调整、改造和提高,沿着国际化、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方向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实践看,通过一年来的整顿和规范,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在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明显变化:

第一,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1年底,生产资料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到16449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4.0%,其中通过批发市场销售的生产资料商品约占全社会流通总量的20%。同时,·市场秩序有所好转,一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老总们反映,由于加大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提高了批发市场和业户的品牌经营意识,增加了客户对批发市场的信任度,整顿市场后交易额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真正规范化的、依法经营的市场在整治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传统的经营观念得到更新。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产物,它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曾经有过很大贡献。但是,由于批发市场传统交易模式的局限和落后,产生了大量不规范行为,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发展,必然使摊位式批发市场逐步萎缩。大家都认识到,批发市场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在现代经济社会里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就必须与新型流通方式相结合,加快市场的改革与创新,探索新的市场发展道路。特别可喜的是,近一年来市场整顿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研究WTO,研究新的流通业态和营销方式,并积极探索与之相结合的方式,已经在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生产资料流通业内形成了普遍风气,人们对生产资料流通特点的认识普遍有了新的提高。如广东物产集团汽车交易市场向连锁方向发展,建筑装饰家居市场向建设建材物流中心发展,使市场的业态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市场改组、整合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从交易品种看,那些不适宜通过摊位制进行交易的商品,如汽车配件、精密仪器、医疗器械等商品正在被逐步淘汰;从市场设立看,乱批土地、乱建市场以致于形成“空壳”市场、“半空壳”市场的现象已有所改变;从市场布局看,影响交通和环境的“马路市场”以及“无照”黑市正在得到清理,城市的市场布局逐步趋于合理。在各地政府部门和批发市场自身的努力下,这些改组和整合,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经济质量,也有效地扼制了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规范了市场的经营行为。

第四,市场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长期以来,迫于摊位租赁的压力,大部分市场“重招商、轻管理”,对于业户的交易资格及商品交易过程缺乏严格的审核监督,致使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偷税漏税等不规范行为泛滥不止。通过近一年来的整顿和规范,这种现象已经有所好转。不少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场经营者进行严格审核,一旦发现有经营假冒伪劣商品和坑害消费者行为的,坚决清除出场,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消费者权益。如天津环渤海建材中心批发市场去年联合全国建材市场发出“发挥自律作用,创建文明市场”倡议书,向消费者作出防假打假八项承诺,并建立了“商品资格准入制”、“市场先行负责制”、“知识消费工程”等三项制度,有效地防止了假冒伪劣商品在市场里兴风作浪,维护了消费者权益,大大提高了市场信誉。

第五,市场的服务功能取得明显改善。过去,许多市场往往只注意交易过程,忽略了市场的服务增值,服务功能较弱。通过整顿治理,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市场的广泛重视,他们积极采取措施,在商品交易、交割、运输、质量保证以及生活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强化市场的服务功能。如闽南第一建材市场、无锡南方不锈钢市场等,他们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对石材、不锈钢板材等进行开料、加工、剪切、成型,并提供配送服务,满足了客户多方面的不同需求,不但提高了市场的竞争能力,也有效地引导了客户的消费取向。

第六,交易手段的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整顿使许多市场认识到,传统的批发市场交易模式和交易手段不但容易导致不规范的交易行为,而且交易环节多,交易成本高,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常常使消费者利益受到不应有的损害。不少市场在

完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加快进行市场设施的改造,提高批发市场的技术含量,在经营管理中大量应用电子计算机。目前,计算机商品查询、电子票据结算、市场内部交易网络等现代化交易手段,在很多市场中已经得到普及,既降低了交易成本,也对虚开发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形成了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我们这次确定的14家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在这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他们的经验值得很好总结和推广。

上述变化表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精神及其一系列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整顿不是“一刀切”,也绝不是要取缔所有的批发市场,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善市场的经营环境,提升市场的业态,引导批发市场在规范经营的轨道上更加健康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对我国各类各层次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既是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通过对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的大力整治,不断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重塑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新形象。

当前,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面临三个方面的新形势,一是国家对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二是流通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三是推进流通现代化的任务日益紧迫。

首先,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场整治形势严峻。就各类以摊位制为主要交易形式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来说,经过将近一年的整治,虽然秩序已有所好转,但诸如管理粗放、经销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今年国务院下决心把整治集贸市场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重点,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出了《关于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用半年左右时间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其中也包括各类工农业生产资料商品交易市场。最近,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经贸委等七个部、委、局又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重点解决集贸市场中的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缺斤少量、藏污纳垢、执法壁垒及集贸市场周边地区生产、加工、储藏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同时,在提出严格的整治措施的基础上,七部门列出了全国重点整治规范的20个市场名单。这说明,这次对市场的专项整治决不会走过场和流于形式。对那些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和混乱的市场秩序,政府决心很大,措施坚决,正在重拳出击,动真格的。因此,对正在广泛开展的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各类各层次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要以对国家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党性原则配合好政府部门的专项整治。一要高度重视。虽然大多数市场并没有被列入重点整治的市场名单,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问题。客观地说,销售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大部分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区别只是严重程度不同。因此,任何市场都不能有侥幸心理,错误地认为自己不在重点整治名单里就万事大吉了。从国务院精神来看,应当说,既然对集贸市场进行专项整治,那么所有的市场就都是重点,对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提高认识,并严格地落实在具体的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中。二要措施坚决。对那些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一贯不规范的业户要坚决清除出市场,对市场中那些已经给社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后果的违法犯罪分子,要配合行政执法部门依法予以严惩。总之,市场决不能成为“偷税漏税的特区,假冒伪劣商品的集散地,藏污纳垢的庇护所,执法部门进不去的‘独立王国”’。三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巩固专项整治成果,包括市场设立、市场准入、消费者权益保护、商品质量监督、业户资质审核等等。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将,表彰一批管理规范、市场秩序良好的典型,希望我们总裁联席会所有成员都能成为这样的典型。

其次,目前我国流通业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批发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流通组织形式,作为批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的天地将会更加广阔。过去我国由于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人们普遍重生产、轻流通,流通难以发挥对生产和消费的巨大组织和引导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人们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化。特别是近两年,总书记、朱总理和其它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流通工作的重要性。年初,江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WTO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烙印很深,这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流通极为重要,是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只有现代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大规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大规模生产。因此,要大力支持和推动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竞争力。”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流通发展最重要的指示,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各经济主管部门也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对流通产业的发展予以鼓励和扶持。历史已经给我们流通部门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当然也应有所作为。关键在于批发市场自身要尽快转变观念,转变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只有在整顿、调整、改造的基础上,将不适应大生产要求的落后的传统交易模式逐步改造成适应现代经济要求的现代流通模式,转换经营业态,进行规范经营,批发市场在组织生产、衔接产需、引导消费等方面才能真正发挥出流通组织的作用,也才能得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同,得到政府部门的鼓励和政策扶植。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市场调整和改革,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做大做强做优市场品牌,对于各类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来说,无疑是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再次,中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于加快实现流通现代化的要求十分紧迫,推进流通现代化已经提上政府部门的工作日程。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是流通落后,而流通滞后的关键在于流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缓慢,推进流通现代化对于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重大。中央和国务院已将推进流通现代化列为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列进了“十五”规划。今年年初,国家经贸委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吴仪国务委员做了重要讲话,国家经贸委李荣融主任做了工作报告,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并对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进行了部署。因此,包括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在内,我们各级商品流通组织和企业对推进流通现代化的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尽快转变经营观念、转变经营方式,走出传统交易模式的思维定式,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开拓企业和市场发展的新路,才能跟上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近一年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实践,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无论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经营秩序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同时我们也看到,大家对于国务院进行的市场专项整治还心存疑虑,对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这样的商品交易形式在现代经济中的位置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感到若明若暗,心中无底。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当然要靠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关键仍然是我们能不能与时俱进,加快市场的调整和改造的步伐,加快实现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这也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

二、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是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发展的根本方向

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众多。我们曾经分析过,由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商品流通的发达程度差异性很大,加之对现代商品流通经济规律普遍缺乏了解和认识,改革开放之初,为最大限度地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解决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造成的长期经济短缺,我国大部分地区几乎都把组建商品批发市场作为衔接产需、调节供求、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的重要组织手段。中央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各种形式的集贸市场“在衔接产需、引导消费、解决就业、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客观地说,遍及城乡的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商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仍然是当前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主流商品交易模式,并且仍然有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据统计,到2001年底,我国拥有年交易额超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已达3273个,其中生产资料类批发市场为450余家,这个数字每年还在递增。因此,相对于现代流通方式,虽然摊位式批发市场这种传统的交易形式已经大大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实践,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我们仍然既不能搞“一刀切”,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统统加以否定和取缔,也不能任其盲目发展,阻碍我国现代化流通的发展步伐。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除对市场中各种扰乱经济秩序的不规范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整治之外,对批发市场这种传统的业态只能采取妥善引导、逐步改造、规范管理、调整提高的方针,最终方向是大力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市场的整顿、调整、改造和提高,实现包括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在内的我国商品批发市场业态的全面提升。

去年,我们在成都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提出了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整顿、调整、改造和提高问题,今年我们会议的主题是大力推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我们所以要研究这个问题,是因为实现批发市场的现代化,不仅对于当前正在开展的强化市场整治、规范经营秩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规律,正确发挥流通对于生产和消费的带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流通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加快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是实现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需要。流通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对生产起反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和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能力的巨大提高,在当代社会,流通对生产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流通的现代化程度往往决定着生产的规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化大生产必然要求现代化大流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如果不尽快走出摊位制的小生产交易模式的误区,走上现代化经营的道路,将很难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商品流通如果长期建立在批发市场的传统交易模式基础上,也必然会极大地限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加快推进批发市场流通现代化,是商品流通发展基本规律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曾经指出:“流通时间越等于零或近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殖就越大。”马克思对流通时间的分析告诉我们,全部流通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能否最大限度地节约流通时间、降低商业成本的问题,这是商品流通发展的基本规律,没有流通时间的节约就没有商品流通的发展。现代化是动态的,所谓流通现代化正是对流通时间与空间集约化的不间断追求。相对于计划体制下的国家对产品的统购包销,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减少了中转环节,按市场需求衔接产需,是一大进步。而相对于现代流通方式,批发市场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又远远不够,小批量以及单一功能的销售方式表现在流通时间上极不经济,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商品流通发展规律的要求。引进先进的流通方式,对批发市场加以改造和提高,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加快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发展物流配送,是现代大宗原材料和大型机械商品流通的方向。我国目前一般意义上流通的生产资料商品,国外通常是指大宗原材料和大型机械商品。从发达国家情况看,大宗原材料和大型机械商品的流通主要采用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其特点是方便、快捷、低成本。近些年,现代物流逐渐发展起来,强调通过物流中心,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管理,以最大限度地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空间,降低流通成本。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降低这一类商品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进一步成为可能。这些优势,传统批发市场的交易模式无可比拟。目前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网上采购正在我国逐步兴起,从趋势看,将逐步取代传统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交易模式。我国现有的批发市场要满足生产资料商品大批量集中供货、集中配送、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的需求,就必须进行彻底改造,实现业态提升和市场管理、服务的全面现代化,否则很难在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中取得更大发展空间。

第四,加快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是市场适应大生产需要,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我国正在重新构建生产资料商品批发体系,这将是一个以服务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并且充分市场化的体系。从目前看,已经显露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生产资料的经营者和生产者对流通规律认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放弃批发市场的经营模式,转而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逐步采用、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以期通过无形市场,适应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占领更多市场份额。二是我国产业结构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调整,高新技术、电子通讯、新型材料、生物化学等新兴产业发展很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增加,这些产业的知识密集型程度和流通专业化程度都很高,主要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的批发市场已很难适应。三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企业集团不但纷纷建立独享型的销售网络,而且集团的一体化分工使大批中小企业沦为协作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的销售渠道正逐步从批发市场并入大企业销售网,批发市场作为中小企业共享式的销售网络功能不断趋于淡化。从这些变化来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如果不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的速度,加快业态调整和改造,与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迅速接轨,将会逐步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五,加快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是应对入世后与外国商业资本进行贸易竞争的重要举措。我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开放,使得外国商业资本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已经凭借先进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手段进入了我国的贸易分销领域。随着我国入世谈判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承诺,下一步外国商业资本的目标已经锁定在我国的商贸批发领域,他们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营销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和装备对于我国传统商品批发业正在形成强大的冲击。比如建材市场中欧佩德与百安居大型建材超市已大举进军中国。我国的批发企业和批发市场不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步伐,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甚至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被挤垮挤掉。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我们务必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而从商业零售领域的实践看,也只有大规模推进企业的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实力,也才能在流通领域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持续发展。

根据国家经贸委的要求和市场的实际情况,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工作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制度的现代化。重点是市场的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董事会决策机制。市场作为独立法人,必须接受政府经济部门的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市场管委会”要逐步改造成由市场的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组成的市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市场自治组织,而不能成为凌驾于政府管理部门之上的“独立王国”,甚至为了市场自身利益,成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偷漏税等不规范经营行为的“保护伞”。对以“封闭式”管理为名,实为搞地方保护主义、阻碍执法部门公正执法的“市场管理委员会”、“市场综合管理办公室”要坚决撤销。为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要进一步做好政企分开、管办脱离工作,规范市场投资机制,政府以及社会各方对市场的投资要严格按照《公司法》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操作,防止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而导致对市场监管不利及其它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市场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是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批发市场发生的不规范经营行为以及藏污纳垢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率的现代管理,给违法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批发市场要注意大量学习和引进连锁店、超市、大卖场等新型营销方式和流通业态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手段,通过市场业态的提升和改善管理,不断提高对市场经营主体和经营行为的调控能力。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场经营业户实行资质审查和档案登记,严格把关;二是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监督机制;三是大量使用条形码、POS机等现代管理技术,严格控制商品的进货渠道和发票的使用管理,严防假冒伪劣和偷漏税;四是建立完善的商品售后服务系统,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市场营销环境的现代化。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自身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经营业态,它只是一个经营场所,市场创办者从事的主要是物业经营和管理。从这个意义上看,批发市场不可能都办成连锁店、第三方物流公司或工T企业。批发市场改造和调整的重点,是能否在市场内部建立一套规范的运行机制和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环境,并引导市场内所有的经营者按照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逐步转换传统的经营模式,以批发市场高效率、快节奏和规模化的整体流通水平的提高,有机地融入我国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当中。营造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环境,批发市场要做的工作很多,目前急需解决的是要尽快在市场内部建立起与现代流通方式相适应的配套服务体系,如金融结算体系、商品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体系、网上交易体系、加工服务体系等。各类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应当根据业户采用的不同的现代流通方式的需要,因地制宜,因行业制宜,逐步加大投入,完善市场功能,尽快实现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业态的整体提升。

(四)市场经营主体的现代化。批发市场的经营主体是市场内的经营业户。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市场经营主体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经营主体的现状参差不齐,总起来看规模小、素质低、不规范行为多,大批发商和大生产商进入批发市场的还比较少。实现市场经营主体的现代化,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内现有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引导他们按照现代流通方式,转换经营业态,做大做优做强,朝着现代企业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大生产商大批发商入场经营,特别是那些在国际和国内都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品牌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入市,吸引名优商品进场销售。通过他们的规范经营,带动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整体素质的提高,带出市场的品牌效应。

(五)市场信息技术的现代化。随着当代经济的日益全球化、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兼并浪潮的风起云涌,现代市场经济更加瞬息万变,波诡云谲。可以说,在当代,谁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谁就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由于“摊位制”交易方式的先天不足,我国批发市场普遍不重视信息技术改造的投入,信息手段原始,远远落后于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在现代经济中,市场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千方百计加大信息技术改造的力度,才能适应现代流通方式发展的要求。要积极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逐步实现批发市场信息传输的数字化、宽带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目前很多市场都正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作为专业性的批发市场,首先应当是一个权威和专业化的情报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中心,在国外,很多大型的批发交易市场都具有这样的功能。如巴黎的伦吉斯市场、荷兰的花卉市场等,他们不但为客户提供第一手的商品价格、供求状况、统计信息,还提供本行业的所有最新技术的发展报告,因而也有效地推动了整个产业的进步。我们所有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都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应当有这样的雄心和信心,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国内建成一批第一流的区域性、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不同品种的生产资料专业化信息中心,推动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不断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第3篇

1.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答案 C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有官员请求皇帝禁止岭南地区村落里的小贩在当地设摊贩卖,并下令让他们在城邑交易,而皇帝认为这一举动是扰民行为,拒绝了这一请求。从材料可以看出,政府对乡村地区自发形成的市场持默许态度,因此本题选择C项。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D两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不选。 2.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 B 解析 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国家政治上是统一的,A项错误;中国古代自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了江南地区,因此迁都北京,必然会促进南北间的商品流通,从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区域性商帮在明初时还没有明显形成,C项错误;D项夸大了该举措的作用,错误。 3.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答案 A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唐朝前期不是州县治所的地方不能设市,后期规定市的设置更加灵活,按照户数的多寡、交易的频繁程度设市,故A项正确。B、D两项与材料中“若要路须置……听依三千户法置”的规定矛盾;C项与“置市令”矛盾。 4.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从材料信息看,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选D项。张骞通西域只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张骞最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并没有建立和西方的联系,排除A、B两项;确立西汉对西域的管辖权是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结果,排除C项。 5.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交子的功能。材料中的“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表明交子是民间贸易的一种凭证,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交子的使用导致了民间的商业纠纷现象,并不能说明交子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交子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指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四川无关,且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故D项错误。 6.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户籍名称变化反映的问题。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于鸦片战争后,不是唐宋时期,故A项错误;手工业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的发展,户籍称谓的变化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正是传统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故B项错误;题干中户籍新称谓的出现表明农民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这反映出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应是逐渐松弛,故D项错误;题干中户籍新称谓的出现说明出现了大量专门的手工业户,这些手工业户需要把手工业品作为商品卖到市场上去,进而维持自己的生计,从而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故C项为正确答案。 7.“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这段材料主要表明该地()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交通便利 C.小麦种植业较发达 D.商业繁荣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出当时出现雇佣关系,A项错误;该地确实交通便利,但这不是材料论述的主旨,B项错误;材料没有论述小麦的种植问题,C项错误;由“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可知,该地商业繁荣,D项符合题意。 8.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明朝时期,岭南经济发展程度低于北方,在全国处于地位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明朝白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货币,货币经济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商贸方式,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北货”与“南货”的差异,说明了D项正确。 9.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到316个,清代(鸦片战争前)增加到479个。就明清时期而言,这些工商业市镇() A.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 B.严格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 C.已开始流通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在我国出现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工商业市镇兴起的原因在于经济和交通的发展,A项正确。宋代严格的坊市制度已被打破,故排除B;C项指的是宋朝的交子,排除;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出现,不能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D。 10.汉代时市的长官称“市令”或“市长”,南北朝时设有“草市尉”,唐代州县设市日益普遍,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废州县市印”,五代以后市司机构再也没有恢复。对上述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A.从汉代开始政府对市进行了直接管理 B.南北朝时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C.“废州县市印”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政府最终放弃对市的管理是在五代之后 答案 B 解析 早在汉代之前政府就开始对市进行管理,A项说法错误;由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政府对“草市”进行管理,B项正确;“废州县市印”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说法错误;政府放弃对市的管理是在宋代,D项说法错误。 11.晋商大德通票号经理高钰(1854~1919年)对号内人事的管理,以儒学伦理贯之,命阖号同人皆读《中庸》《大学》,盖取正心、修身,而杜邪教之人。据此可知() A.清末晋商垄断票号 B.票号主要推广儒学 C.晋商从事长途贩运 D.清末儒商群体兴起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对号内人事的管理,以儒学伦理贯之”“阖号同人皆读《中庸》《大学》”可知,晋商将商业与儒学紧密结合,反映了儒商群体兴起,D项正确。A、C两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可以排除。材料只涉及商人对儒学的态度,与票号无关,B项排除。 12.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设置了五城兵马司,其“职专防察奸宄,禁捕贼盗,疏通沟渠,巡视风火”。据此说明明代重视京城的() A.民生建设 B.市政管理 C.危机管控 D.商业管理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五城兵马司的职责是维护治安、疏通沟渠、防范火灾等,这些都属于市政管理的范畴,故选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民生问题、商业管理问题,排除A、D两项。危机管控是市政管理的一个方面,排除C项。 13.徽商“俭而好礼,吝啬而负气,家资累万,垂老不衣绢帛……然急公趋义,或输边储,或建官廨,或筑城隍,或赈饥恤难,或学田、道路、山桥、水堰之属,输金千万而不惜”。这说明徽商() A.注重义举 B.深谙经营之道 C.输财毫无原则 D.崇尚节俭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徽商在日常生活中很节俭,但在修筑城墙、道路、桥梁或者赈济灾民等社会公益方面却慷慨解囊,这说明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故选A项。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C项曲解材料意思,D项只是表面现象,均可排除。 14.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南方的工商业市镇兴盛 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答案 C 解析 抓住题中“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A、B两项出现在宋朝,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我国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还出现了商帮,因此C项符合题意;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 15.“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商鞅变法“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B.汉高祖“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宋太宗“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D.明清“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均属于重农抑商政策,属于促进商业发展的举措,故答案为D项。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答案 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解析 解答本题既要归纳材料的要点,又要结合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总结其他特点。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第4篇

环境污染不仅能上天,也能入地,很多时候更是让人防不胜防,治理的难度极大。但我们人类恰恰是这个星球上最富挑战精神的物种,不论污染的道行有多高,人类总会研究出可降伏它的方法。

VOCs就是能上天的人类环境的敌手之一,无论是印刷行业层面,亦或是国家层面,其都是近年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领域。针对VOCs的治理,印刷行业“武林大会”更是频频召开,印刷同仁们群策群力,商讨VOCs的应对之策,各企业为对VOCs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治理,更是使出十八般武艺。

印刷行业中产生VOCs最多的是印刷生产、烘干、腹膜和清洗等环节,且主要存在于油墨、黏合剂、涂布液、润版液、洗车水等原辅材料之中。雅昌结合自身的产品、工艺以及原辅材等各方面的特点,从4个维度组合出击,以期实现对VOCs的有效预防与治理。

源头预防

雅昌尽可能采用通过“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原辅材料,对供应商环保资质的审核也成为雅昌每年进行供应评审的核心考核指标。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供应商将被从《雅昌供应商目录》中移除,未来一年内不再合作,直至其再次通过相应的环保资质认证。目的是确保企业能尽量采用经环保认证的材料,以从源头上减少不合格材料的使用,掐住VOCs的来源,不仅极大降低企业后期的VOCs处理成本,也可将上游供应商的材料研发向绿色化、环保化引导,实现对VOCs的根本治理。

过程管控

2014年,雅昌自主投资建立环保实验室,重点对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VOCs含量进行抽样检测。一方面雅昌能够对材料和产品的VOCs排放情况进行二次核实,确保最终产品符合环保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预防部分小型的上游材料供应商无力对其产品进行定期VOCs检测。雅昌通过自主建设环保实验室并配以科学、严谨的检测管理制度,实现对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VOCs含量的科学、有效管控。

末端治理

雅昌作为以高档艺术书籍印刷为主业的诸侯之一,VOCs有害气体主要在印刷生产、印后覆膜与胶装等产品生产环节出现,生产流程环节成为雅昌进行VOCs的主战场,是VOCs治理的重中之重,为此企业建成约为12.5万立方米/时处理量的(北京、深圳各5万立方米/时,上海2.5万立方米/时)“高效微生物废弃系统”或“等离子UV光分解废气处理系统”,车间所有排放的废气被进行了全面的无害化处理,废气中的VOCs被削除殆尽,并确保废气符合国家和当地环保部规定的工作废气排放标准后才进行排放,在末端完成对生产废气的无害化处理。

第三方监督

雅昌每年执行绿色印刷、ISO14000等环保认证,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雅昌的生产过程、产品等进行持续的、公证的环保监督,对企业的VOCs治理、管理成果进行固化,并不断进行有计划的提升。另认证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培训,对于提升员工环保意识,帮助员工了解VOCs的危害,让员工掌握科学的VOCs治理技能等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公证性、专业性,也可帮助企业持续提升VOCs的治理水平,巩固企业对VOCs的治理成果,形成良性的PDCA循环。

通过上述措施实施,雅昌基本实现对VOCs的有效预防与治理。但目前印刷行业的原辅材料供应商数量众多,产品质量鱼龙混杂,上游供应商对于自身产品环保性的管控能力参差不齐,原辅料的产品质量时有波动,VOCs难以从源头上进行全面的杜绝。若对材料进行全面的VOCs检测,则工作量巨大、成本高昂。除非企业具备较大的规模,并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否则企业难以实现对所使用的原辅材料进行全面检测的目标;若企业仅以抽样方式对产品进行VOCs含量检验,又难以斩断VOCs的源头,VOCs治理也将成为企业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企业的人力、物力被持续消耗。长此以往,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呢?

印刷行业的VOCs治理之路还很长,要实现对VOCs的根本治理,国家、行业以及企业需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从源头上进行预防才是VOCs治理的长久之计。

国家层面:实施“绿色印刷推广工程”,推动企业降成本、节能耗、减排放。制定绿色原辅材料产品目录,鼓励使用绿色材料和工艺,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印刷与出版等上游环节对接,扩大绿色印刷产品范围和市场,形成市场倒逼机制,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绿色印刷宣传,广泛宣传绿色环保理念,支持绿色印刷对接交流活动。

行业层面:加强对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环保标准规范,强化监管力度,完善制度、标准、监管措施等基础工作,推动原材料生产企业的环保化进程,力争从源头上斩断VOCs的来源;完善行业原辅料环保信息披露及交流机制,帮助上游企业提升产品的环保性管理水平,使中游企业能快速、精准地获得需要的环保材料;推进新型环保技术的开发,降低VOCs预防与治理成本;探索新的VOCs预防、治理、回收模式,解决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上的难题。

企业层面:对原辅材料供应商进行定期的环保评测,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坚决抵制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原辅材料;企业经营中过程中获得的原辅料环保信息进行记录,并适时通过行业平台进行公布,以督促各原材料生产企业进行持续的环保化升级。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第5篇

危房改造是一项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能够促进改善民生、改善民居,让民众安居乐业。危房清点和调研:通过住建部了解地区危房的分布、数量和相关具体情况,与相关专家开展实地调研,按照危房等级进行分类。为大家整理的考试习题材料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考试习题材料一

2021国家公务员面试模拟题:如何做好清理河流的调研工作

我市辖区内有一条河流前期治理后依然不达标,如果由你负责再次对这条河流进行清理,你要如何做这次治理前的调研工作?

【参考答案】

河流污染问题将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日常生活,急需整治,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可提前发现症结所在,为后期整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更加科学有效制定治理法案,能够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也能够保障后期实施方案的合理性。

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这次调研工作:

首先,调研该河流前期治理的实际情况和仍旧存在的问题。我会从负责前期治理的同事、环保专家处了解前期的治理方案、治理时间、规划、举措、取得的效果、问题所在等。我会从上游城市环保部门、环保部门、卫生部门、海事局处河流的污染现状,如水质情况、水面漂浮物等。我会从周边居民处了解河流周边居民数量、生活污水排放方式、是否直接排进河流、污水排水处理系统是否完善。

其次,调研本次治理活动的主要设想、规划和重点。我会向周边民众征集想法、建议、环保意识、对污水处理方式的知晓度等。我会从周边企业及相关负责人处了解河流周边工厂数量、类型、污水处理方式、是否存在乱排乱放情况等。船舶航行情况、是否存在违规排污等。我会从有治理经验的兄弟城市了解治理河流污染的经验。

最后,要做好信息整理的工作。信息收集结束后邀请各部门领导、专家、企业及民众代表等就河流污染现状、影响、原因等进行讨论,形成初步治理方案,最终整理成调查报告汇报领导。

2021国家公务员面试模拟题:招商引资要严格把关

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针对企业进行税收、信用的审查,严把入口关,防止企业在纳税、环保等方面出问题,针对这个现象,请问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当前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之间的招商引资竞争较为激烈,有些政府急于求成,在签订招商引资合同时缺乏审查,导致很多招商引资项目出现无法履行、逾期建设、甚至是烂尾的现象,更有地方政府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引入了被其他地区淘汰的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和项目,给当地社会和生态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面对招商引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政府部门一定要在提高经济质量的同时,严把招商引资入口关,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在搞活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好我们的生态资源和良性的市场环境。

第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引入综合效益强的“金凤凰”企业,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符合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的核心产业。有利于营造诚信市场营商环境。通过信用审查机制,提高企业的诚信准入门槛,减少因企业失信而导致的资源浪费,从源头上防控城市经济发展风险。

第二,严格招商政策的审查程序。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方能出台、要经过政府法制部门的合法性审查,并向人大机关备案。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政策,要依法追究政府主管领导以及文件审查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三,改进干部考核的方法和手段。不单纯以GDP增长率论英雄,考核官员政绩,既看数量又看质量,既看显绩又看潜绩,要把改善民生、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第四,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做到招商政策的公开、透明,让社会公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要把政府的引资行为纳入群众监督之中。营造良好营商投资环境。

第五,政府要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办事效率,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要凸显地域优势和产业集群特点,根据区域规划和发展要求,寻找和锁定潜在的目标企业、机构或领军型人才。

考试习题材料二

【参考答案】

危房改造是一项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能够促进改善民生、改善民居,让民众安居乐业。危房清点和调研:通过住建部了解地区危房的分布、数量和相关具体情况,与相关专家开展实地调研,按照危房等级进行分类。

我认为本次工作有以下三个重点:

第一,要通过多种方式,了解群众意见,力求全面真实的摸清当地危房的相关情况。与村委和社区联合,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了解群众对危房改造补偿的意愿。也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借鉴其他地区的补贴标准的实施细则及补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在了解居民意见的前提下,建立符合当地实际水平的补贴标准。按照国家相关补偿规定,与专家探讨并因地制宜地制订危房补偿标准和改造方法,按照不同危房等级进行加固维修、自建或政府统一拆除重建,具体包括加固维修补偿、拆除重建的安置补偿等。

第三,再次征求群众意见,不断优化补贴标准。通过线上线下补贴标准,了解群众意见。进一步完善本次工作的不足,优化补偿标准,上报上级审批。

        考试习题材料三

某地由于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没有礼让行人,导致经常出现机动车撞伤行人的事故。对此,你认为该地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改善该问题?

试题解析

机动车伤人事故频发给行人和机动车车主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政府各部门必须从意识和行为上改变当地群众的外出习惯,让所有的机动车车主能够礼让行人,群众能够按章出行,以更好地维护交通秩序。

第一,政府宣传部门可以通过官方微博、直播执法、宣传短片、车载电台、社区公告栏海报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告知群众交通事故的危害、常见的事故原因、机动车和行人正确的出行方式及交通法规等。同时可以在社区举办交通安全宣传讲座,要求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并通过现场发放宣传手册的方式加强宣传效果,从而提高群众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第二,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应合理调整全市路口的红绿灯时间,在行人和车辆通行的时间分界之间增加三秒停行时间,避免因为抢时间而导致车辆与行人发生冲突。还可以在事故多发地段的路口增加摄像头和语音播报功能,时刻提醒大家遵守重交通规则,礼让他人。

第三,政府执法部门应设立一定的严惩制度。对于机动车行驶过程中不礼让他人从而产生交通事故的行为,应由机动车主承担主要责任,并提高惩处力度。同时应拓宽监督渠道,加强执法巡逻。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第6篇

关键词: 后方法 宏观策略框架 商务英语教学

1.引言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加快,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外经济贸易交流也越来越多。商务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开始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为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国需要大量谙熟商务领域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对英语教学,尤其是商务英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借鉴“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就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商务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2.“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的三个参数和“宏观策略框架”

Kumaravadivelu在他的《后方法教学法》一文中具体提出了后方法的理论思想。他将教学法界定为一个宽泛的概念, 不但包括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材料、大纲目标、评价措施,还涉及影响外语教学的广泛的历史、政治和社会经历(邓志辉,2008)。同时,Kumaravadivelu构建了“宏观策略框架”(the Macrostrategies Framework),该框架在外语教学尤其是EFL教学中影响深远。根据Kumaravadivelu,“后方法”教学法包含了三大重要参数:特殊性(particularity)、实用性(practicality)和可能性(possibility)(Kumaravadivelu,2006)。

特殊性要求“任何相关的语言教学,应当关注植根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特殊教学环境,以及在特定环境中追求特殊教学目标的教师和学生”(Kumaravadivelu,2001)。它特别强调教师作为自己教学行为的计划者和学生学习行为的促进者,应该加深对当地的语言、社会文化和政治特性的了解,认识到“特定的教师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大环境和特定的组织小环境下,为了某些特定的目标而教授一批特定的学生”(Kumaravadivelu,2001),从而不断发展适应特定环境和当地情况的教学理论和实践。

实用性强调教师应当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发展教学理论,再将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该只被看作是教学理论的实践者,他们不仅实践理论,同时也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发展理论。只有产生于教学实践中的理论,才具备真正的实用性。

Kumaravadivelu还提出了“可能性”参数。他认为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背景,不同的过往经验和经历,这些因素将会对教学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理论和方法需要适应具体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以上三个参数相互交织、相互作用。Kumaravadivelu据此创建了一个连贯的宏观策略框架,该框架包括十条宏观策略,他们分别是“学习机会最大化”、“认识错配最小化”、“促进协商式互动”、“提高学生自主性”、“培养语言意识”、“激活直觉启发式教学”、“语言输入语境化”、“综合教授各项语言技能”、“确保社会关联性”和“提升文化意识”共十条宏观策略。

每个宏观策略之下,Kumaravadivelu又列举了一些小的微观策略用以指导教学课堂中的具体操作。Kumaravadivelu的“宏观策略框架”是开放式的,它鼓励教师设计、实践符合当地教学环境的各种微观策略,对课堂教学实践具现实指导意义。

3.“后方法”思想借鉴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3.1教学目标

Kumaravadivelu的“宏观策略框架”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宏观策略有两条: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和提高语言意识。Kumaravadivelu认为,后方法教学法是一个以教师自主性为核心的三维系统(邓志辉,2008)。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师一方面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又要传授商务知识。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能动性,通过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梯式”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从而影响或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可以鼓励学生个人自主学习,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Kumaravadivelu提出下列措施能够促进学习者自主性(Kumaravadivelu,2006):

(1)鼓励学生学会深入调查,使他们理解语言作为意识形态服务于既得利益者的方式;

(2)要求学生通过日记或者札记反思自我发展,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周围社会的关系;

(3)帮助学生形成互助式学习团体,从中寻求自我意识和自我提高;

(4)提供体会,让学生进行网络搜索,将课题和材料带到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商务英语教师可以借鉴这些措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语言意识的提高,主要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向他们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他们对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和各国之间商业往来的增加,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也应不断更新,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自己具有较强的目的语商务文化意识,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商业观念等有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商务文化、熟悉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同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真实的的商务语言素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提高他们的语言意识。

此外,商务英语教师个性的发挥也是学生改变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热情活泼、博学多才等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3.2教学方式

Kumaravadivelu的“宏观策略框架”中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宏观策略有三条:激活直觉启发式教学、语言输入语境化和综合教授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

激活直觉启发式教学是指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从语言材料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技术为教育教学的革新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平台。作为商务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丰富的商务英语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让学生从语言材料中发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便捷的多媒体网络不仅为商务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语言和最新的商务信息,还能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提升商务技能。

语言知识语境化,指使用真实生活中的交际材料教授语言,而不是使用教材编写者空想出来的脱离实际的语言材料。鉴于商务英语教学是特定商务语境下的英语语言教学。它强调特殊语境下,运用商务词汇和术语进行特种语言交流。因此,那么教师在组织商务英语教学中,不应局限于教材的语言材料,还可以收集教材外的反映真实的商务情景的语言材料,同时可以以这些商务情景为主线,开展各种业务和语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巩固专业知识,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综合教授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顾名思义,即教师应向学生综合教授听说读写各项技能,而不应将各部分孤立开来教学。鉴于商务英语强调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重视学生的商务英语阅读和写作技能,还要重视学生的听说技能。商务英语教师应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通过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视听素材,如英美电影片段、跨文化商务交际片段等,要求学生分组,分角色模仿观看内容和场景,使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3.3教学内容

Kumaravadivelu的“宏观策略框架”中有关教学内容的策略包括增强文化意识和确保社会关联性。教师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与商务活动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商业交际的能力。商务文化因素渗透在国际商务活动之中,商务文化知识的缺乏经常会引起文化障碍,造成文化冲突。这就要求商务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外语运用能力,而且必须了解、熟悉异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环境、法律体系、经营习惯及商业价值观等。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只有把商务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知识技能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或素养,把商务文化介入和商务文化意识培养与商务英语语言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除传授必要的语言和商务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让他们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的商务文化。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结合真实的语言材料,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中建立商务关系、合作、访问、宴请等社会商务交往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中帮学生提高语言形式的正确性,重视语言应用的得体性,从而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相关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如金融危机、美元贬值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环境、法律体系、经营习惯及商业价值观的了解,培养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加跨文化意识。

3.4教学互动

Kumaravadivelu的“宏观策略框架”极为重视有意义的教学互动,该框架中与教学互动有关的策略有三条:学习机会最大化、促进协商式互动、认识错配最小化。

商务英语教学是特定商务语境下的英语语言教学。它强调特殊语境下,运用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商务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互动活动,如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报告等,以激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例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模拟商务洽谈会,在学习贸易实务,如询问、答复、报价、还盘、样品、等内容时,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部分小组作为买方,另一部分作为卖方。买卖双方通过不断询问、答复、报价还盘、看样后,有意向性的买方和卖方可以坐下来,进行正式商务洽谈。在进行商务洽谈前,各小组可以在组长的组织下,分工合作,搜集资料,拟定说明书,制定洽谈策略等。再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织模拟商品展销会。在准备展销会时,要求各组学生对市场进行调研,包括商品的包装、价格、市场等。要求他们制定营销策略,制作英文标语、广告、样品、说明书、价格表等,并练习推销,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设计各种产品的图片、英文资料,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实现英语学习与商业实践的结合。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法进行教学。通过对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释,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了解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教师可以收集真实的典型商业案例,并就案例提出一些开放式问题,让各学生分成小组,阅读案例,认真思考,并就有关问题展开讨论,然后综合全组成员的意见和观点,撰写案例报告,并对报告进行陈述。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从真实、生动的事例中学到有关商贸业务等知识,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除了以上的互动活动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报告。商务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同时又具备跨文化商务知识的涉外商务人才,因此教师应该强调文化因素在涉外商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把文化意识培养作为教学、学习的目标之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异国的文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环境、法律体系、经营习惯及商业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并在课堂上作报告,向同学介绍他们的研究结果。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他们对各国文化的了解。提高教学互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自由、灵活地发起、引领课堂话语,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还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商交流。

此外,作为教师,应该经常就教学计划、授课内容和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协商,并做出相应调整,尽量减少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目标、计划和授课方式、内容上可能存在的不同认识,避免这种认识错配减弱教学效果。

4.结语

“后方法”语言教学观倡导对教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回归,主张构建一个适应具体教学情景的教学实践者自身的教学理论体系。借鉴这一思想有益于商务英语教学体系的完善。教师作为自己教学行为的计划者和学生学习行为的促进者,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使自己具有较强的目的语商务文化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商务文化、熟悉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明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互动活动,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经常就教学计划、授课内容和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协商,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技巧,并结合具体教学环节,构建适应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 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537-560.

[2]Kumaravadivelu B.Beyond Methods:Macro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

[3]Kumaravadivelu B.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M]. 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6.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第7篇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B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理念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笼络汉族士子的文化政策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1515.洲际物种交流约在1500年开始掀起新的高潮,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 )A引起欧洲所谓“价格革命”B促进饮食文化全球化推进C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D改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1616.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柯尔伯曾说:“贸易公司是国王的正规军,法国的工场则是他的后备军。”材料反映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 )A推动商业资本转向工业资本B专制王权能保障经济持续发展C工业生产向城郊和乡村扩散D推行重商主义发展海外资易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1717.阅读下面的英国农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变化表。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A英国农业生产严重萎缩B世界形成初步的国际分工C英国劳动力向海外转移D圈地运动使农民涌人城市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1818.史载,清朝“合计洋关岁征各税,咸丰末年,只四百九十余万。同治末年,增至千一百四十余万。光绪十三年,兼征洋药厘金,增为二千五十余万。(光绪)三十四年,增至三千二百九十余万。……为岁入大宗。”材料表明( )A中国逐步扭转对外贸易逆差局面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1919.抗战以前,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只占全国总数的6.03%,资本与工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04%和7.34%;到l944年,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数量占整个国统区的88.63 %,资本与工人数分别占93.52%和85.61%。这一变化的历史作用是( )A改变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现象B改变地方经济分割的现象C改变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D建立起独立的西部工业体系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2020.新中国土地改革完成后,在许多地区,中农在农村人口中的比例由过去的20%上升为80%左右,贫雇农则由70%左右减少到10%左右,而且在逐年减少中。材料表明( )A农村土地私有制得到根除B农民个体经济成为农业的主体C建立起初步的互助合作社D保护富农的经济政策得到贯彻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2121.阅读下表:我国城乡居民收人差距变动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

A身份户口和户箱管理B粮食收购价格和农资价格C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D城乡居民社会流动程度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2222. 198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由1950年的3.5%上升为6.8%,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10.3%下降到1986年的3.4%。促进美英经济发展的相同经济政策是( )A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B确立“贸易立国”发展战略C增加公共开支以促进就业D压缩公共开支,发挥市场作用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2323. 20世纪70~80年代,苏联每年的新技术发明大约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但只有四分之一的科技成果在经济中得以应用,而一项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长达10~20 年。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忽视民用工业的技术革新B苏联过分倚重军工生产C苏联计划经济体侧的严重制约D苏联民众消费水平有限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2424.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于1992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2005年,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决定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一组织不同于欧洲共同体的特点是( )A区域经济互补性更强B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D实行政治经济一体化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25材料一 工业化使人们不再相信中世纪神定的等级秩序,转而相信个人拥有天赋的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自由在民族或民族国家而非王朝国家内才能得到保障。……在经济层面,民族国家可以提供没有关税和配额限制的、他们可以在其中自由贸易的自由大市场,并因此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在19世纪的西欧,民族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在当时西欧人普遍认为,只有民族国家才能够或似乎能够满足民族成员相对安全、自由的要求和实现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扩充军备、对外殖民扩张、建立势力范围可以使民族国家更强大。民族国家越强大,民族成员的生存条件就越好,民族世代存续也就更有保证。——摘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一些先进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觉醒了。沿海的改革者属于近代中国人向民族主义转变的第一代,包括容阂、伍廷芳、王韬、郑观应等人。当殖民者夸耀西方的文明和强盛、贬低中国文化传统时,个人和国家的羞耻感融为一体,成为民族主义激情的丰富来源;同时他们认为国家强盛的关健在于统治者与人民之间有一种密切的信任关系。而这种关系在西方受到代议制政治制度的推动。内地的改革者,知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等人在普遍接受了变革之后,也明显向民族主义方向发展。冯桂芬向同胞力陈要以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为耻,以此唤起国人自强的心理。郭嵩焘通过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形成了民族主义的思想框架。薛福成则关注收回治外法权和提高关税等问题。到20世纪第一年,“民族主义”的概念由梁启超引入中国,在中国滋生蔓延半个世纪之久的民族主义意识第一次得到了正式、明确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华夏中心主义最终转化成民族主义。——摘自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2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26.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分值: 20分 查看题目解析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西方学者尼尔·弗格森指出,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支柱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16世纪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20世纪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碗,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据尼尔·弗格森著《西方的衰落》改编27.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而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最终难以长成一支独立的力量。——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材料二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向就是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摘自马世力《世界史纲》28.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9.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商业革命的历史影响。分析明清商业革命与欧洲商业革命产生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27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五大经贸区,长途贩运发展,国内市场形成;形成地域性商人团体十大商帮;市镇兴盛,出现四大名镇;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 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海外贸易总量增加,白银大量流入。(6分。回答1点可得2 分)影响:政治上,封建制度日益腐朽,采用非常手段强化君主专制;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入带来货币变革,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社会阶层方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市民阶层壮大;思想文化方面/传统义利观发生变化,奢侈之风盛行,出现一批带有反封建色彩的进步思想家,适应市民文化需求的小说盛行等。(6分。回答1点可得2分)解析

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文字“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上、经济上、社会阶层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商业的发展解题思路

对材料进行细读,归纳材料将的是什么,回答表现,结合找到的信息分析影响。易错点

对材料的阅读不认真,不能提炼材料的信息后者是提炼信息不全面。27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欧洲政治变革奠定了经济基础。(4分)原因: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对商业的压迫;买田置地等行为使商业资本未转化为产业资本,未发生资本时原始积累;安土重迁、重视科举仕途等传统观念对经济发展的束缚。(4分。回答1点可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

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文字“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立足明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国家政策、传统的思想观念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欧洲商业革命的情况解题思路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第8篇

【评分细则】

从历史传统、时代背景两个角度作答,其中历史传统角度:“工商食官”1分。时代背景角度:政治上“地方势力膨胀,加强中央集权”1分;经济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分,“重农抑商”1分。满分共4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

【答题情况】

(1)学生得分情况:多数学生得分在1—3分之间。

(2)存在问题:答题角度单一,重复啰嗦,把握不住要点,如多数学生不能从历史影响角度分析,答不出“工商食官”政策影响;概括能力不高,照抄材料;对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如对“盐铁官营”政策内涵理解不深,导致答题方向不明;脱离材料,背诵教材知识;语言不规范。

【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提高多角度、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理清答案的逻辑关系,避免答题中答题角度单一、重复啰嗦。

(2)重视历史概念教学,并指导学生学会结合材料分析试题中出现的新概念。

(3)重视引导学生提升史料处理能力、概括能力等学科能力、学科素养。

(4)要求学生使用科学、规范语言答题。

16(2)阅卷分析

【评分细则】

变化:抑商政策松动,或政府退出直接经营,或政府较少官营经济。(2分,任答一点得2分)

影响: 促进商品经济(或工商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或政府收入,或税收);壮大了市民阶层(或商人政治经济空间扩大);推动了城市繁荣;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5分)

【试题分析】

本题抓住宋代时代特征来设计情境和试题立意,属于重点考点。同时通过考查变化类试题,契合现代高考的对历史知识全面、辩证的考查要求。

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考查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答题情况】

平均分在5.54分,主要集中于4分、6分、7分。

主要问题:

(1)表述笼统不具体,内容空洞,泛泛而谈,如:变化方面,回答宋代采取新的经济政策;影响方面,回答推动了宋展。

(2)影响方面,不根据材料与设问作答,照搬教材结论,甚至超出时间阶段,如:回答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宋代资本主义萌芽是部分学者的观点,但主流观点是明清出现);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到外延的逻辑关系答题,比如本题,最直接的影响先是工商业与商品经济,之后是政府收入,再是商人阶层,然后城市发展,最后再是思想科技以及政治科举制等发展线索,经济方面影响比较直接,科技文艺和政治方面较偏远。

2.“经济政策”是每个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一般来说都是社会发展的反映,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规律,但是有些政策的实施或者推动社会的发展或者阻碍社会的发展,由此,这部分的考查让学生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对宋代整体发展有基本的认识。同时,需要老师们和学生重视一些小专题的总结,比如“经济政策的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等等。

3.关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楚历史知识之间的逻辑体系关系。关注重点时代和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17(1)阅卷分析

【评分细则】

分三个层次给分:

①能答出北方战乱、北方动荡、北方战乱频仍、北方政权并立等要点的,只要答出一点就可以得1分。

②能答出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民族交融加强等要点,只要答出其中的一点就可以得1分。

③能答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方劳动力增加、南方生产力水平提高等要点的,只要答出其中的一点就可以得1分。

【存在问题】

1、部分同学角度不全,存在重复同一角度的问题,落下了“南方经济发展这个角度”。

2、知识掌握不准确,答题不严谨,如部分同学答出“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或南移”,“南方经济发达”,“ 南方商品经济繁荣”“把材料一当成元代来答,还结合了材料二作答第一问”等等,这些答案都不得分。

3、不能做到序号化,整个题目就是一段。

4、书写的规范化有待提高。

【应对措施】

1、强化历史“必备知识”的复习,进一步夯实基础,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做到知识的有效迁移。

2、进一步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练习学生答题的段落化、规范化、序号化。

2、提升“关键能力”,教学中注意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精选训练题,强化学生阅读并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备考复习要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本题重点考查时空观念素养,所以在教学中始终强化核心素养的落实,提高学生能力。

17(2)阅卷分析

【评分细则】:

特点:规模扩大,表现为外来民族与中华民众的交融;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伴随着伊斯兰交的传播进行;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影响更深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说明:本答案涉及民族交融的规模(范围)、推动因素(宗教因素)、程度(“回族”形成)、影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影响)。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试题评析】

从知识角度看本题主要从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特征及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等方面分析民族交融的特点。从能力角度看要求依据材料指出民族交融的特点,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概括的能力。从学生的得分情况看得分不理想,可挖掘的潜力很大,本题满分6分,平均分3分左右,满分很少。

【存在问题】

(1)对于特点类题目,材料的深度分析能力不足,解读材料浮于表面文字表述,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

(2)答题时重视了材料信息的运用,但是提炼与解读有效信息、准确概括的能力明显不够。

(3)个别同学审题错误,没有看清是要求回答元朝民族融合的特点即应该回答不同点,错答了一些与前朝相比的共同点。

(4)好多学生达成了民族交融的影响,审题出现严重失误,或者在句式方面犯了严重的低级失误。

(5)答题语言的组织不严谨,缺乏答题的层次性。

(6)书写潦草、不分条,不分点答题,导致卷面组织乱,不清晰。

【教学建议】

(1)重视课本基础,强化课本主干知识的精准记忆,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积累学科语言。

(2)加强重点概念的解释,提升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3)培养历史学科能力和素养,尤其重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提炼能力和使用学科语言多角度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4)教学中加大对历史学习方法和答题规范的指导。

(5)重视审题训练,对特定题目的答题角度及句式适当加以总结指导。

18(1)阅卷分析

【评分细则】

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合一;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对公社负责;主张人人平等(平等原则);受人民监督。(每个要点2分,以上5点答出3点即得6分)

【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字迹潦草、卷面不清晰、未要点化加以区分现象。

2、部分学生审题出现严重偏差,不能准确理解“政治原则”,仅仅罗列材料。

3、学科专业术语匮乏,答案表述累赘,语言不清晰,表述不严谨,口语化现象突出。

4、基础知识不牢固,历史概念理解不透彻,不能准确定位教材,不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5、提炼与解读有效信息、准确概括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不够。

6、时空观念缺乏,没有区分阶段答出对应的历史知识。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素养不够,

【教学建议】

1、强调规范答题:书写认真清晰,合理安排卷面布局,答案做到序号化、段落化、 要点化。

2、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注重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历史学科语言的运用。

3、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训练,注意设问的细节,把握问题的方向和侧重点。

4、强化历史“必备知识”的复习,应多引导学生聚焦主干知识,在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加强知识整合迁移,而不是局限于知识记忆和题型训练。

5、深入研究《高考评价体系》的“关键能力”,运用情境材料训练学生辨识历史信息及运用概括、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情境材料所提供信息进行提炼和整理的能力。

6、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情境材料进行深层挖掘和分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认识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事物、并规范地阐述历史事物。

7、深入研究《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学科素养”,强化对核心素养的认识,运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素养。

18(2)

【评分细则】

答案共五个要点:1.创立新的民主组织原则2.建立工人政权的尝试3.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借鉴4.丰富马克思主义学说   (补充一条) 5.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五取三每条2分,共6分!

【存在问题】

1.审题不细致,答题没扣住世界民主进程这一角度!2.答题角度不全,要点不够!3.不注意整个题目的命题主旨,不能从第一问中提取第一个要点。4.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措施:加强审题意识;强化知识的理解记忆;注重分析命题立意;加强能力素养训练!

19题阅卷分析

20题阅卷分析

【评分标准】

古代中国对外交流:11分:角度或观点——2分  评述过程——7分  结论升华——2分

1、内容:

①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

②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③文化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④军事上,有战争与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

任选一个角度也可如文化交流:内容:至少两个4分;评(影响)3分

示例1:

角度:中国对外交流的内容。(2分)

评述: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内容多样,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政治:如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唐朝派使者到天竺;郑和下西洋等。经济:如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同亚洲、非洲和欧洲一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等。文化:如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徐光启翻译了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亚、北非和欧洲等。(7分)

总之,中外交流内容丰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2分)

2、对外政策:

①开放:汉到元(也可具体展开如汉、唐、元)原因+影响 积极   2+2=4分

②保守:明清  原因+影响 阻碍   1+2= 3分

示例2:

角度: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2分)

评述:从汉到元,总体来看,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统治者大都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如唐宋政府重视中外交流,支持海外贸易,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明清时期,面对西方殖民扩张,厉行“海禁”,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交流,使我国逐步落后于西方。(7分)

总之,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保守,这既是本国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也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2分)

(其它角度,如:中国对外交流的路线;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等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3、双向交流

①中国—外国   政治、经济、文化等   4分,1点2分

②外国—中国   经济、文化、科技等   3分 ,2点3分,1点1分

4、路线

①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陆上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②唐: 陆路:

a、长安向东到达朝鲜

b、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

海路:

a、 登州、扬州出发到达韩国、日本

b、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

③宋元:

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外贸通道由西北的陆路转向东南的海路。

元朝与亚、欧、非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盛,中外经济、文化和技术相互交流,中欧旅行家互有访问,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三大发明一并西传,这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④明:

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华侨对南洋的开发,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人去南洋定居,带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南洋的开发作出的贡献。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汉唐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宋代以后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原因+路线+影响

(陆上4分,海上3分)

5、途径:

①官方和民间贸易(如丝绸之路)。

②互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如日本遣唐史)。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③宗教传播(如佛教传入、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④战争(明清)

6、目的:

①发展经贸,互通有无。

②传播文化,宣扬国威。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③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④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7、特点:

①外贸先陆路后海路。

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③以官方贸易为主。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④以友好往来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

⑤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⑥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8、影响:

①促进:汉到元——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史实 2+影响2=4分

②阻碍:明清—阻碍了中外交流,使我国逐步落后于西方。史实 1+影响2=3分

【存在问题】

1.个别同学只答一个朝代,但后面论证合理,最高4分左右。

2.观点不对0分,如资本主义萌芽,近代中国等。

3.没有观点,只抄材料的0分。没有观点但评述合理,可得2--3分。

4.只答消极影响的,2—3分。

【应对措施】

1.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和对材料的有效信息的概括、提炼和升华能力。

2.本题考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能力,我们今后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提升历史学习的关键能力。

3.本题考察史料实证素养,尤其是水平3.4的要求,今后复习中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训练,努力培育和提升核心素养。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第9篇

A. 我国很早进入农耕社会

B. 中国古代科技勃兴很早

C. 上古时代文字已经成熟

D. 早期政权重视天文历法

2.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下列各项中与二者表述相关的选项是( )

A. 井田制开始瓦解 B. 商品经济发展

C. 小农经济兴起 D. 家庭手工业产生

3. 《吕氏春秋・任地》记载:“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耕作技术的进步 B. 灌溉技术的发展

C. 耕作制度的变革 D. 生产工具的进步

4. 据《左传》记载:“晋(xi,姓)至与周争(晋之温地)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材料中历史现象所反映的实质是 ( )

A. 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

B. 土地私有化趋势明显

C. 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趋于严重

D. 周天子对土地拥有最高所有权

5. 先秦地理著作《禹贡》将古代中国划为“九州”,按土地肥力将雍州(即今陕西关中、甘肃大部)评定为“上上”,而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荆州、扬州为最后两等。从中不能得出关于先秦的推论是( )

A. 江南经济还未开发

B. 生产力水平很落后

C. 水稻不是主要作物

D. 政治中心应在北方

6.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7.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相地而衰(cuī,等差分级)征”,鲁国提出“初税亩”《春秋・公羊传》解释:“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实地踏勘丈量田亩)而税也。”其实质都是( )

A. 加强周王室对土地的管理权

B. 保证周朝天子的财政收入

C. 实际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

D. 巩固诸侯国君对土地的控制

8. 秦始皇将“贾人”连同“尝逋亡人、赘婿”“略取陆梁地”,以后又将“尝有市籍者”“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遣戍,对此政策出台的理解合理的是( )

A. 在封建社会初期有积极意义

B. 秦滥用民力阻碍了经济发展

C. 表明古代对商人管理很残酷

D. 东周战乱导致秦初兵源不足

9. 《汉书・食货志》中说:“过能为代田,一(亩)三(沟),岁代处,故名代田,古法也。播种于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锄草)垄草,因(使倒塌)其土,以附苗根,……每耨稍附根,比盛暑,垄尽而根深,能与风旱 。”对于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这一方法实现了土地劳息相均、用养兼顾的原则

B. 这一方法可以保苗防风、保湿抗旱

C. 这一方法是对前代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继承与发展

D. 这一方法是由西汉赵过发明并推行的

10. 东汉王符说:“今察洛阳,资末业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最准确的是( )

A. 真实反映了当时洛阳商业的繁荣景象

B.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C. 工商业者社会地位大为提高

D. 对人人逐利的现实不满

11. 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 政府监管的夜市 B. 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 物流通畅的草市 D.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12.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对家庭制度厉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秦简《封诊式》中就有记载:一个士伍甲家,亲属共四口人,除甲夫妻外,没有已婚成年男子,有一大女子,还特注明“未有夫”。这一改革政策的出台( )

A. 瓦解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B. 是个体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C. 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地方管理

D. 是对编户齐民制度的一种补充

13. 汉朝为开拓丝绸之路所花的代价是巨大的。据估计,仅汉武帝一代,对这些地区用兵,先后累计:骑兵120万人次,步兵90万人次,后勤补给人员1000万人次,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全国总动员。汉朝开拓丝绸之路的目的是( )

A. 发展中外贸易 B. 交流中西文化

C. 拓展帝国疆土 D. 推进民族融合

14.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

A.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 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 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15. 《魏书・甄琛传》载:“琛表曰:‘今伪(指南朝)弊相承,仍崇关之税,大魏恢博,唯受谷帛之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北朝经济实力强于南朝

B. 北朝商品经济相对落后

C. 经济重心重新移回北方

D. 北朝开始实行输庸代役

16.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 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 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 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17. 随着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北宋的商业经济也不断发展活跃起来。当时的一位商人可能遇到的事情有( )

A. 将美仑美奂的青花瓷卖与阿拉伯商人

B. 其经营的铺面从早到晚不间断营业

C. 海禁政策使得其海外商业利润大幅下滑

D. 将江南花楼机织出的丝织品贩运到北方

18. 据《宋史・张逊传》载:太宗二年,“婆、三佛齐、渤泥、占城诸国亦岁到朝贡,由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张)逊请于京置榷易务,稍增其价,听商人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缗助经费。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十万缗。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缗”。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北宋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北宋国力强盛、万方来朝

C. 商业收入成为北宋的重要财源

D. 北宋政府限制朝贡贸易

19. 北宋时期终于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南方各地的政治人物。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政权并立 B. 商品经济发展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南方教育发达

20. 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 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 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 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 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21.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宋代( )

A.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 手工艺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C. 商帮势力崛起

D. 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22. 宋代纸币直接由政府发行,而不是由银行发行。由于宋代财政在多数时间中收支紧张,因而纸币发行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可以推断宋代( )

A.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政府经济职能提高

C. 必将出现通货膨胀

D. 金融资本已经形成

23. 北宋之所以选择汴京作为都城,主要原因是( )

A. 交通便利于粮食运输

B. 军事战略地位重要

C. 周围地区物产富饶

D. 气候适宜,农业发达

24. 南宋统治者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这表明南宋政府( )

A. 积极鼓励发展造船业

B. 通过民族互市安宁边境

C. 促进国内贸易发展

D. 招引外商以增加财政收入

25. 全球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在其所著的《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了( )

A. 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

B.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C. 重农抑商政策

D. 断绝中西贸易的政策

26. 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以下是对黄宗智这一观点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 中国经济完全没有发展与增长

B. 这种增长是以传统方式实现的,实际“劳动生产率”没增长

C. 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已处于落后地位

D. 中国经济总量增加,“劳动生产率”也在增加

27. 山西在明朝中叶出现“商贾之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埒王公矣”。入清以后,山西人择业把商业排在了首位。雍正帝朱批称:“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这些材料反映出明清晋商对当时山西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 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 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C. 形成了独特的晋商文化

D. 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变化

28.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

A. 资本主义萌芽

B. 商品经济发达

C. 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 劳资矛盾尖锐

29. 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明中期( )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

B.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 白银成为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

D.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30.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 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 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 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31.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明清两朝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心不在传统城邑,而在工商业市镇。・……江南新兴的商业市镇有一个强烈的特色,它们都是为了配合生产组织的变化,选择适当的地点应运而生。南宋以降,人口增加,每人平均耕地面积日渐减少,终于出现了过剩人口。这些过剩劳动力由农村吸收及供养。为了设法利用这大量的过剩的劳动力,江南农村广泛展开农户家庭的纺织副业。明清两朝手工业生产最强烈的特色是日渐加深加强的农村化家庭化。……为了配合这种生产形态的转变,很多商人便在接近农村人口密集之点设立原料销售站或成品收购站。人数一多,自然形成了商业市镇。这些商业市镇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接近农村,与农村家庭手工业打交道。

――赵冈、陈钟毅《中国经济制度史论》

材料四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宋朝的“商业革命”有什么突出特点?“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指的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5)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发展的实质原因。

3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忽必烈汗不断建造适于远航的大船 ,便于装载重负荷的货物,还修建港口,供货物搬运。蒙古人推广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学会制作精密的航海图。从中国南方的刺桐港(泉州)到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这条线路成为远东和中东的主要航线。

――《元朝经济史》

材料二 江南市镇作为一个工商业中心,其人口结构不同于乡村,号称“工贾艺术杂处”,……在市镇上,最有势力的是那些牙行、花行(棉花牙行)、布行、丝行、绸行、米行等,以及仰食于牙行的领投业(领头业,中介掮客),脚行脚夫(搬运业),还有从事打行(打降)、白赖(白拉)的市井流氓。其次就是沿着大街小巷开设的数以百计的各行各业的店铺,他们与牙行一起形成由老板与伙计组成的商人群体,即所谓坐贾。此外还有行商,即从全国各地来此贩买丝绸、棉布、粮食等商品的客商,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商帮与会馆聚集起来的商人群体。再次是各种作坊――机坊、炼坊、染坊、踹坊以及其他手工业作坊,由作坊主与雇工构成的工人群体。当然也有聚居于此的士夫夫,以及市镇周边的亦工亦农的农业人口。

――《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元朝海外贸易的基本状况。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兴起的经济背景。

(3)据材料三提供的地图和所学知识,谈谈“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3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 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二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的 “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梁录》

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此外,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产生的根源。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西方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最主要表现,并分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34.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汉朝皇室贵族专用物品的手工业制造业继续由少府(官职)主管。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属下设有各种主管官吏,如典作兵器铠甲的考工令,主管炼染的平准令、典管婢织作衣服的御府令、造作刀剑及其他器物的尚方令等。・・・・・・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投入市场,一般直接供给皇室贵族消费。由于唐代官营手工业的规模大,自然官家工匠也就很多。仅就少府监来说,就有工匠19800人,将作监有15000人,其他部门的人数也不在少数。

――张松《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的管理及立法》

材料二 ……(毅庵祖)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币(各种粗布和丝织物),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三 (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妾身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汉代乐府《孔雀东南飞》

(1)三则材料表明古代中国存在哪三种手工业形态?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三种手工业形态各自的特点。

(2)依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三种手工业生产的产品最终消费特点。

(3)依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三种手工业经营的行业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