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2 06:42:27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教学改革

前言:我国中职院校的招生比例在逐步扩大,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要加强对中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是技工类中职院校的重点专业,在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时,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一体化的改革。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综述

1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根据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强化对我国技工院校的改革,在技工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上要将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操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将职业活动作为导向,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1]。

2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在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时,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只要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对其社会适应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培养,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根据典型任务来选择课程的内容,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改进,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

二、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本专业生源的文化素质偏低

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学生在文化课方面的成绩令人堪忧,许多学生的文化课水平只在十几分左右,文化课素质偏低十分不利于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相符

3教学内容与工业发展实际不相符

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对于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要根据工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的实际进行教学课程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再由学校和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改进[2]。

三、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根据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进行培养[3]。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具体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工业分析与检验时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还要对各种现代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进行掌握,能够胜任工业产品的分析、产品质量的检测、食品分析和检测等多项相关的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作,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岗位适应能力和高级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在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时不能只是照搬化工专业的课程,从专业需要的角度出发,对那些与本专业关联较少而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则应该将重点放在与工业分析和检验相关的课程内容上,比如食品分析、药物分析、仪器分析等等,对于重复和交叉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简化。同时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加强,对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并且与工业发展和企业岗位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专业技能上得到全面的提升。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中,经常是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体,对理论知识进行大量的讲解,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课堂教学的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4]。

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高科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因为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抽象思维能力偏低,对于专业性极强的抽象概念很难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引起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5]

4强化实践教学

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与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

总结: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社会实践性较强,对学生的综合实力要求也更严格,所以要加强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下,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红.高职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40

[2]吴春燕,施先义,蔡敏,韦后明.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1(8):24-26

[3]展惠英,王进喜,李乔.基于职业导向的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112-116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第2篇

公路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李慧琼.浅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2).

[2]邓月秀.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及措施[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2).

[3]朱玉红,郭小叶.浅议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对工程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

[4]徐建梅.浅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现状与发展[J].城市建筑,2014,(6).

[5]蒋方兵.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工作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分析[J].四川水泥,2016,(1).

[6]赵月明.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9).

[7]吴玉峰,张华峰,王文辉.浅析试验检测对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8].科技信息,2009(17).

[9]王向阳.加强试验检测提高公路工程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2008(51).

公路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曹旭红.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有关问题研究[J].民营科技,2012(07)

[2]王铭,陈金链.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水运(理论版),2013(05)

[3]张晓伟.浅析公路工程管理的试验检测技术[J].中国科技财富,2013(08)

[4]王向阳.加强试验检测提高公路工程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2013(31)

[5]尉翠兰,汪河山,陈伟.公路工程管理的试验检测技术[J].中国水运(理论版),2013(06)

[6]韦灵美.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2(07)

公路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韩娣静.分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必要性及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水平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5:252.

[2]李伟,郭鹏,汪颍涛.浅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必要性及如何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水平[J].科技信息,2010,30:733.

[3]任杰.探析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管理水平[J].科技视界,2014,27:319.

[4]李广,尚二永.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要素及公路工程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3):4.

[5]张守梅,隗元喜,石广森.浅析现代公路建设的施工管理[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18):131-132.

6]陈飞.刍议通过强化试验检测提高道路工程质量的措施[J].江西建材,2015,02:128.

[7]顾如观.基于对公路施工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测探析[J].科技展望,2015,01:22.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第3篇

 

1.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1]。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3],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文做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直接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毕业论文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教学的实践和体会,我们认为,论文写作更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良好途径;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科学素质得到提高;结合对毕业生的调查回访,学生实习期间经过毕业论文写作的训练过程,毕业后受益匪浅,懂得科研的基本程序和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能快速促进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因此,我们认为,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毕业论文对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将起到重要作用,我校已将毕业论文要求归入四年制医学检验培养方案重点。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第4篇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 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 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文做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 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 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洋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 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 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 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第5篇

Abstract: In recently years, hotel corporate culture has been gaining more attention. We take HuaTian hotel for a case, and get five dimensional identification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Then, th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tracted factor and employee's particular factor was analyzed.

关键词: 企业文化;酒店;因子分析;方差分析

Key words: corporate culture;hotel;factor analysis;ANOV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116-02

0 引言

当前,国内学者对旅游企业文化关注度还不够,鉴于企业文化在旅游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功用,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讨酒店企业文化的构成维度以及员工的认知差异,期望能丰富旅游企业文化研究的内容。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①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华天酒店。

②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进行研究。

2 数据分析

2.1 样本描述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395份,回收率为79%,共获得有效问卷313份,有效率为79.24%。同时对样本的性别、年龄、学历、月收入、工作级别、工作年限进行差异性检验。

2.2 因子分析

所有项目的因子载荷值在0.5左右或0.5以上,说明各项目与对应公因子之间的关系密切,如表1所示。

2.3 方差分析

2.3.1 性别差异

通过T检验对不同性别员工进行差异性检验,如表2所示。

2.3.2 年龄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法对样本进行检验,如表3所示。

2.3.3 学历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2.3.4 月收入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检验,如表5所示。

2.3.5 工作级别差异

将被调查酒店员工划分四类,如表6所示。

2.3.6 工作年限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3 结论与讨论

①结论。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华天酒店企业文化提取了5个维度,进而分析了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员工对企业文化维度的认知差异情况。

②启示。

酒店员工具有不同的个人特征,影响其对企业文化认知的主导因素不尽相同,因而不同员工对企业文化维度的感知存在差异。

③讨论。

与国内外其他研究成果一样,本研究也是针对于特定研究对象(华天酒店),研究结论是否适应于其他酒店,目前还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需进一步加强指标选取工作并进行大范围的对比研究,这也将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陶谦.浅析酒店企业文化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0).

[2]王立新.酒店业“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的重塑与变革[J].价值工程,2006(05).

[3]李学军,张景会.希尔顿:服务业的王者[J].销售与市场(评论版),2011(05).

[4]李玉国,熊晶.酒店企业文化构建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9).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第6篇

关键字:林学理论木材检验有机结合

Abstract: timber inspection is directly affect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forestry enterprise is an important link. One thousand party hundred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work of timber inspection is indirectly,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enterpris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imber inspection work, in addition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 that timber inspection personne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ense of mission beyond, still can use to improve the theory of forestry timber inspec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work.

Key word: forestry theory timber inspection organic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7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提高木材检验工作质量是在当前的新时期,在我国森林资源逐渐贫乏的现实条件下。能够使有限的木材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木材检验人员都是沿袭着过去的工作作风和木材检验观念。认为木材检验人员只是单纯的查数和记账的工作。如何最大化利用森林资源与他们毫不相干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木材检验工作如此重大的意义。显然,这样的观点是腐朽的过时的观点,要适应当前林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丰富自己,不断的利用先进的科技和先进的理论推进木材的检验工作。

1、与木材检验工作相关的林学理论

与木材检验工作紧密联系的林学理论主要有:测树学造材理论、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森林计测学计测方法、森林经理学木材标准理论以及林分生长模型理论等。通过运用这几大方面的理论进行分析。就可以提高基层木材检验人员的林学基础理论水平。进而通过对林学基础理论的运用,使得自身的木材检验水平不断提高。木材检验工作贯穿于木材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从原条的合理量材设计开始,直至木材产品的最后售出。木材产值、产量、质量、品种以及出材率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每一项都需要木材检验技术的支撑。运用林学理论和木材检验的有机结合,使木材检验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加有理论的支持,可以有效的提高木材检验工作的质量。

2、如何通过掌握林学理论,提高木材检验水平

2.1运用测树学造材理论,提高合理造材水平

测树学造材理论是测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讲授如何合理的设计造材计划,才能使收益最大化。测树学造材理论的基础来支撑,就能够充分发挥木材检验人员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业务水平,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造才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每根木材的质量与价值。合理的造材设计,能消除或降低缺陷的降等程度。造材设计不合理,就会造成木材产品在质量上和产值上的降低。具体表现是坏材带走好材,长材造成短材,优材造成劣材,致使木材本身的质量人为的下降,不仅浪费森林资源也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运用林学理论中的测树学造材理论,就可以有效的降低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木材检验人员就可以充分运用林学理论合理设计造材计划,合理造材,做到物尽其用的最大经济效益。

2.2运用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提高合理规划水平

树干解析本来是林学科研的内容,而对于本材检验人员来说,掌握了这一林学理论就会使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就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运用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对伐倒后的原条进行具体的树干解析,再根据林分材种的结构规律,充分考虑木材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可以优先设计,选造价值较高的珍贵材种。再以此类推,设计的顺序是:出口材----特级材----特选材。

2.3运用森林计测学理论,最大化减少木材检验的误差

长期以来,我国的木材的计测方式,都是传统的粗放型检尺。在具体的检尺工作中,往往并不太注意计测方法和计测误差。有了森林计测学理论的指导,不但可以提高木材检验的水平,还可以运用森林计测学的理论,让造成设计中的误差降到最低,检尺的误差也降到最低。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4充分掌握森林经理学中木材标准理论,为降耗节省资源做贡献

森林经理学中的木材标准是重要的林学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国家的标准化法计量法重要的依据,木材检验贯彻标准化法、计量法,认真学习木材标准,是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执行限额采伐的强有力措施和必要的手段。作为木材检验人员,一定要熟悉木材检验标准的各项细则,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性标准和有关法规文件,练就过硬的检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保证木材检验工作顺利进行,实现低消耗、高质量、高产出的目标,为国家节约宝贵的森林资源,为森工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5运用林分生长模型理论,剖析节子合理造材

林分生长模型理论是林学理论当中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它关于节子生长的部分和木材检验工作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学好了林分生长模型理论,是提高木材检验人员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节子是最木材重要的缺陷之一,也是现代术材检验技术中的重点。节子本身破坏了木材构造的均匀性和完整性。结子不仅影响木材的美观也影响木材的加工品种。更重要的是结子降低了木材的此部分强度,影响木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在需要承重结构的木材所使用的地方,结子就成了最大的隐患。节子对木材影响利用的判定有以下几点,根据节子的材质分布位置、结子尺寸大小、结子密集程度和木材的用途来判定。传统的木材检验都是检验人员去检验节子。没有人会去探究节子的生长规律和材质。现代的木材检验技术对木材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林分生长模型理论,可以探究木材中结子对木材的使用影响,充分利用这一理论,具体结合木材的用途,合理造才,就可以让结子对木材的影响降到最低,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现代的木材检验工作,对木材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更多的知识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提高企业的效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给木材检验人员一个学习的机会,木材检验人员也自主的学习林学理论,是提高木材检验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不断提高木材检验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是使有限的木材能拥有最大的经济价值的基础,同时也是为我们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宫凤林.浅析木材检验对禾材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21.

[2]朱建伟,谭民.木材检验工作在实施“天保”工程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林业,

2002,8.

[3]赵宗辉,齐忠民.对如何强化木材检验管理的几点建议[J].林区教学,2006, 5.

[4]悸强,王晓莉.强化木材检验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4,32.

[5]李悦迎,齐忠诚.关于木材检验管理的探讨[J].森林工程,1999,15.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 化学检验工 技能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76-02

化学检验被称为化工行业的“眼睛”,是进行质量检测、控制与监督的重要手段。化学检验对原材料质量把关、产品质量控制以及生产工艺过程监督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检验工的技能水平对化工企业质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化学检验技能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高职学生的重要专业技能之一,学生在毕业之前要接受化学检验工技能考核,考核合格后取得《化学检验工中级证书》,方能从事化工企业的化学检验工作。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检验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及其行业标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化学检验工的技能进行了基础定位和细化剖析,构建了针对高职学生的化学检验技能训练体系,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化学检验技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构建技能训练体系的指导思想

1.1构建体系的目的

(1)确立明确的技能训练目标,提高实践技能教学质量。

(2)使化学检验工技能训练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明晰化。

1.2构建体系的基本原则

(1)符合国家、行业的技能考核标准。

(2)密切结合化工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

(3)遵循教学规律,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手段,以化学检验操作能力为核心。

1.3构建体系的依据

根据《化学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化学检验工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标准还规定了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的具体内容,本文以标准提供的考核内容为指导,并进行了细化和分类,构成本体系的依据之一。

构建体系的核心依据是化工企业的岗位职责,有些化工企业化学检验岗位的职责是针对具体的工作过程来分的,如有的企业划分为“原材料化验员”,“中控化验员”,“产品化验员”等。在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这种岗位职责划分的特点,在技能训练体系中强化了“履行工作职责”能力的培养。

2.技能训练体系的主体框架结构

《化学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将化学检验工的工作内容划分为七项职业功能,并提出了相应的技能要求和必备的相关知识要求。参考该标准,并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将化学检验技能分为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两大部分,组成了技能训练体系的主体框架。知识技能是体系的基础,操作技能是体系的主体,知识技能服务于操作技能。技能体系的构成,按操作难度来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形成“阶梯式”的能力结构模式。

2.1知识技能

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化工分析专业知识、其他相关知识三部分。①化学基础知识。无机、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等。②化工分析基础知识。记录、计算和分析数据;溶液浓度的计算;化学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分析试样的采集知识;有机化工产品的分析知识电化学分析、分光光度分析、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有关分析仪器原理等。③其他相关知识。标准化计量质量基础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安全与卫生知识;电工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知识;实验室管理等[1]。

2.2操作技能

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部分。①基本技能。化学实验员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如,化学试剂的使用与保管、各种玻璃仪器、普通电器设备的使用等。②专业技能。样品采集、处理与保管;容量仪器的标定与使用;分析天平的使用与维护;常用滴定分析操作、仪器分析操作等。③综合技能。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报表、台帐填写与管理;计算机应用;电气设备使用;意外事件处理;与同事的工作协调能力;个人学习与工作总结能力;班组质量监督、管理与业务协调能力等。

3.技能训练体系的教学内容

根据技能训练体系的主体框架结构,构建技能训练体系的教学内容的模块式结构,教学内容总共分七大模块:

模块一是分析天平的使用。包括分析天平的检查、调整、称量步骤、称量结束整理、称量的质量、称量记录等。

模块二是容量仪器的洗涤与使用。包括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洗涤与使用等。

模块三是溶液配制。标准溶液、试样溶液、其它试剂溶液的配制,包括物质的溶解、有关容量仪器的使用、浓度计算、数据记录等。

模块四是滴定操作。包括滴定管、锥形瓶的洗涤与使用;指示剂的使用;指示剂使用与滴定终点判断;滴定管读数;数据记录等。

模块五是PH计、熔点测定仪、水分测定仪等检测仪器的使用。包括仪器原理、使用规则、数据记录等。

模块六是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包括标准溶液配制;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吸收曲线的测量;工作曲线的测量;试样成分测定;数据记录与计算等。

模块七是气相色谱仪的使用。常用的两种检测器是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热导池检测器。包括色谱气体使用操作;按操作规程选用色谱条件;色谱条件的维护;进样操作;色谱仪器的开机、关机操作;色谱工作站的使用与维护;数据的处理与存储等。

对于一个具体的分析项目来说,可能同时含有上述几大模块中的基本内容。以分析某固体烧碱的含量为例,包含的操作模块应有:称量;试样的溶解与溶液配制;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滴定操作;分析数据的记录与处理等。因此,笔者认为,上述模块式结构在不同的检验项目中(如标准中列举的日用化工产品、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等)是通用的,属于化学检验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2]。

4.教学及考核方法

4.1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是进行技能训练的基本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建有化学分析实验室、分析天平室和仪器分析实验室等。常规分析仪器配备齐全(如滴定分析用仪器、PH计、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等),可供50人同时做实验。同时,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参与化工企业的原材料、中间体及其产品的化学检验工作,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

4.2教学方法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过程和思维逻辑顺序,科学合理的安排上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技能。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如下:

(1)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即在一个实验项目中,重点安排一项操作模块,使学生重点掌握一项技能。对较难掌握的内容,要分散安排在不同的实验项目中。如,滴定管、容量瓶和移液管的使用不能同时集中在一项实验内容中,要分别安排在几个实验项目中,使学生逐项学习,逐步提高。

(2)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根据能力体系的阶梯式结构,针对检验项目中的操作模块,采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阶梯式训练模式,类似于某种体育运动的动作分解,熟练后将其连贯起来。如滴定操作,其阶梯式训练模式为:第一级,滴定管和玻璃仪器的洗涤,读数,滴定管试漏等;第二级,滴定的基本操作(滴加滴定剂、摇动锥形瓶等);第三级,终点的控制与判断以及数据记录等。

(3)分散掌握,综合应用。在安排技能训练的具体内容时,要做到单项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如常规仪器的使用训练,要密切结合技能考核内容和化工生产实际,设计和安排综合性的技能训练内容,或者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现场参与实际的化工分析项目,集中训练学生化工分析的综合应用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参与和合作的能力[3]。

4.3教学方法的实施

(1)示范操作,讲练结合。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详细讲解,规范演示分析仪器的操作要领与步骤,同时让学生跟着练习。使学生边学边练,尽快掌握。

(2)重点辅导,以点带面。教师在指导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要对重点的操作步骤以及学生容易出错的操作步骤进行重点辅导,使学生尽快克服难点,掌握要领;还应对个别学生进行重点辅导,主要是对操作技能掌握较快的学生和掌握比较慢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使表现突出的学生起到带头作用,以达到“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效果。

(3)及时讲评,总结提高。对于学生在操作中出现频率较高、较为普遍的错误,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讲评,注意总结操作要领,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同时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4考核方法

(1)考核方式与内容

采用笔试和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主要以国家标准制定的考核内容为主,同时考虑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

(2)考核时机

考核时机可分为平时考核,阶段性考核,最终考核三种形式。平时考核的形式,主要通过指导教师在训练课上观察考核以及对学生实验报告的考核,考查学生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阶段性考核形式,通过综合性比较强的实验项目,考核学生的单项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给出学生的阶段性成绩;最终考核通过综合性的分析实验项目完成,具体来说,指导教师设计出任务书,也可利用化工企业对某种产品或中间体的检验操作规程设计,让学生根据任务,自行设计出具体的分析方法、过程与步骤,最后得出科学、严谨的分析结果。

不同阶段的考核重点不同,每一次考核都是对学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考查和提升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参加技能证考核的预演过程。最后,学生参加省劳动厅主办的《化学检验工中级证书》考核,成绩合格后获取证书。

5.认识与结论

(1)文中以《化学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化学检验技能、完成《化学检验工中级证书》考核内容为目标,探索搭建了化学检验技能训练体系,其本质是建立了一个科学、完整的技能训练系统的框架。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教学内容的划分具有“阶梯式”结构,由浅入深,由分散到综合,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

(2)该体系的建立,提高了高职化学检验技能教学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使训练目标更明确,技能训练更科学,为化学检验技能训练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可以有效提高化学检验技能训练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人事服务中心,职业技能鉴定试题集化工分析工.山东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5.

[2]孔祥生,孔令平.化学检验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第8篇

【关键词】TCP人才培养平台;课堂教学;学科竞赛;创新实践

近年来,国内的多所高校通过研究并推进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活动等形式,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1-4]。但部分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没能与课堂教学过程有效的结合和互动,有的甚至仅以单纯追求评奖为目的,而尚未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化与层次化的分工明确、互为补充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且缺乏与之配套的评价管理体系,大大降低了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因此,本课题组将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出了TCP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并构建了该模式下的多元化、梯度式的人才培养平台,并在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TCP人才培养平台构建

高等专科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性人才,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5]的原则,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能熟练运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等分析检验技术,熟练开展对化工生产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等质量检验,及时监控、发现并解决质检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初步具有现代分析仪器维护能力,掌握化验室组织与管理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TCP人才培养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在提升学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其核心在于以课堂教学(Classroom-based teaching)为主线,学科竞赛(Subject competition)为依托,创新实践(Innovative practice)为平台,改变以往的为竞赛而竞赛、为实践而实践的割裂模式,将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梯次递进。课堂教学(包括课内实验)注重“基础”和“基本”,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训练的全面性;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内容则注重学生兴趣的调动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用以扩展课堂教学,突出知识的实用性、新颖性。

就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学生培养而言,对一年级学生重点培养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对二年级学生重点培养自主确定一般性分析实验方案的能力,对三年级学生重点培养自主完成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的能力,并引导参与生产实践,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产品质量检验及化工生产过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1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TCP人才培养平台

学期

培养目标

课程名称

课堂教学内容

学科竞赛

创新实践活动

要求

内容

构筑专业基础,夯实学生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实验室操作基本技能。

无机化学(含课内实验)

无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基础化学实验操作等

1.“元素”知识竞答;

2.“分子结构”动画制作比赛;

教师根据社会热点或学生兴趣命题,提供实验方案,学生实施。

1.彩色温度计的制作;

2.自制酒精探测仪;

3.由废铁屑制备FeCl3试剂;

4.草木灰中提取钾盐。

实验室基本知识(含课内实验)

实验室基本知识;化学实验室的基本管理知识

3.基础化学实验技能竞赛;

1.合成香精;

2.自制酸碱指示剂;

3.指纹检查实验;

4.自制干洗剂;

5.豆腐中钙质和蛋白质的检测;

6.透明肥皂的制作;

7.陡河水中Mn、Pb含量的测定;

8.蛋壳中Ca、Mg总量的测定;

9.西红柿中Vc含量的测定;

10.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

11.检验尿糖实验。

有机化学(含课内实验)

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有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及有机化合物的基本鉴定方法等

4.“有机反应机理”动画制作比赛

分析化学(含课内实验)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定量分析的基本操作技术;常用仪器的操作等

1.化学分析方法技能竞赛;

2.分析仪器操作竞赛

优化专业教育,加强学生化学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的应用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仪器分析(含课内实验)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结构及其操作等

教师结合社会热点或科研项目命题,提供实验原理,由学生确定实验方案并实施。

1.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2.钢铁中镍含量的分析;

3.几种常见品牌豆粉中铁、锌、铜含量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散装白酒中乙醇、甲醇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5.水果电池的制作;

6.饮用水中微量氟的测定;

7.电解用水的总碱度对酸化水主要指标的影响[6];

8.常见表面活性剂的碱度测定;

9.雪花膏的制备;

10.固体酒精的制备;

11.洗涤剂的制备;

12.免水洗手膏的制备;

13.文化污渍去除剂的制备;

14.环保社会调研。

物理化学(含课内实验)

物质化学运动形式的普遍规律;化学反应的本质;化学反应与变化的理论知识

精细化学品

精细化学品的定义、分类、化学结构、应用性能及范围;部分精细化学品的制备方法;精细化工的范畴、特点及发展方向

3.精细化学品基本知识竞赛;常见精细化学品合成、成分分析实验设计比赛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环境与健康、生态学基础知识;“三废”及其他重要污染物特征与防治;环境保护相关措施;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绿色技术与绿色产品等

4.环保知识竞赛

环境监测(含课内实验

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生物、居室环境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原理、监测方法和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制定唐山市陡河水库水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2.室内甲醛浓度监测;

3.针对唐山市某小区进行区域环境噪声监测;

4.针对唐山市某区域大气进行空气质量监测;

5.茶叶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6.保健钙中Ca含量的检测;

7.钢铁中镍含量的分析;

8.市面上常用铝合金中铝含量的测定;

9.唐山地区水质环境分析;

10.水泥全分析

11.常见蔬菜中叶绿素的含量分析及其在酸碱中的稳定性研究;

12.火腿肠、阿胶枣中防腐剂的分析;

13.市售速冻鸡排的蛋白质含量的分析。

化工原理

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及计算等

工业分析(含课内实验)

各种形式物料试样的采集、制备方法;常见生产项目所用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分析原理和操作技术

5.工业原料、成品和食品中常见成分的分析与检验技能比赛

食品分析(含课内实验)

食品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食品一般成分的检验;食品中微量元素、药物残留、天然毒素和激素、微生物及其他安全热点物质的测定等

注重学科交叉和研究性教育,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开拓创新性思维,进行探索实践。

化工工艺学

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典型化工生产过程的原理与工艺及工艺条件的选择、工艺流程的配制评价等

1.分析分离操作技能竞赛;

2.化学检验工专业知识竞赛;

3.化学检验工操作技能大赛;

教师与学生共同拟定综合性实验项目,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分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1.参观化工厂,了解生产工艺和流程;

2.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3.天然色素的提取;

4.烟草中提取烟碱;

5.到煤化工企业参观实习;

6.煤的元素分析;

7.煤灰成分分析;

8.焦炭中全硫含量测定及磷含量测定;

9.市售花露水中某香精含量的测定;

10.市售染发剂中氧化剂含量的测定;

11.化妆品中铅、汞、砷含量的检测

分离技术

各种分离技术的方法、原理、特点等

煤化工产品检验技术

煤化工产品的测定原理、检测步骤和指标要求等

精细化学品分析技术

精细化工产品的密度等项目的检验及表面活性剂、化妆品等日用化学品成分、性能的检测

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原理与技术;文献信息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与技巧等

毕业实习

注:以上学科竞赛内容和创新实践活动项目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修订

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课题组搭建了该专业TCP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多元化、梯度式人才培养平台,详见表1。

二、TCP人才培养平台的实施效果

在我院11级和12级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中,逐步推行TCP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多元化、梯度式的人才培养平台,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将11级和12级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学生与09、10级学生相对比,发现改革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均有所提升,化学检验工技能考试的通过率逐年提高,多数毕业生得到了就业单位的认可与好评。同时,TCP人才培养平台的推行,有力地支持了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更新了课程教学体系,优化了教学内容,而且将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彰显了学科竞赛与创新实践在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中的地位,并为我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分析检测、化学化工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TCP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还将建立与TCP人才培养平台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并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使该培养模式更加健全、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巧芝.创新实践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2:89-92

[2]赵娟,郝国成等.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20-22

[3]林木辉,张杰等.开展学科竞赛改进教与学方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98-101

[4]刘长宏,戚向阳等.“四层次、三维度”学科竞赛体制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109-128

[5]唐冬雁,强亮生.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优化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9.6:72-73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第9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检测评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00904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劳动力市场困境,2014年3月教育部提出建设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在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思想指引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迫切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改革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有效巩固我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优势,成功实现转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在注重人文与工程素养教育,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的同时,以施工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强调专业生产技术的实施能力、工程评价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等岗位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定位是:与重点院校错位发展,培养以“本科水平、技术特长”为特征,上手快、后劲足、岗位忠诚度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多为建筑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方等,有部分毕业生在检测类单位从事结构检测鉴定工作,也有一些毕业生在施工单位从事质检工作,在设计单位工作也会遇到加固改造工程,这些岗位均要求人才具备一定的检测评估能力。

检测评估能力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落脚点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围绕检测评估能力的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开设了结构试验、房屋维修与加固等课程,交通土建方向开设了道路检测、桥梁检测与加固等课程,成立了无损检测实验室,购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建设了大型结构实验中心,为培养学生的检测评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以传统的“知识传递”为主要模式,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注重程度不够,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以调研分析为基础,构建基于检测评估能力培养的“理论-实践”课程体系

(一)调研分析

笔者从毕业生走向、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同类院校办学理念三个方面开展了一些调研工作,得到了一些基本结论。

(1)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绝大部分毕业生进入施工、房地产等一线企业,就业的第一岗位主要为施工或管理的“技术员”。

(2)生产一线的建筑企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具有扎实的力学基础、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掌握一定的施工技术,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拥有较强的专业软件运用能力等。希望毕业生经过较短时间的岗位培训后就能独立承担工作任务。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可以凝练为识图、制图、测量、建材识别与选择、试验检测、结构设计、施工设计、造价计算、工程软件使用、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创新等 12 项能力[1]。试验检测能力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之一,依据试验检测结果进行结构状态评估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试验检测评估能力是一种专业综合能力。

(3)从同类院校的办学理念来看,土木工程专业以“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培养过程中突出“应用性”和“技术性”[2],将掌握和应用工程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基本立足点,以职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来组织教学。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基本规律。

(二)能力模块―知识单元―课程体系

分解能力需求,形成能力模块,再逐一分析各个能力模块所对应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单元,最后归纳出包含该知识与技能单元的课程。试验检测评估能力培养的“能力模块―知识(技能)单元―课程”对应关系见表1。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验检测评估能力[3-4]可分解为基本实验检测仪器操作使用能力、试验加载与量测设备使用能力、土木工程检测技术、工程结构试验技术、房屋鉴定和加固技术、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能力、结构状态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这7个能力模块共对应31个知识(技能)单元,这些知识(技能)单元分布在8门课程之中,形成了贯穿专业学习全过程的“材料荷载与结构基本知识试验检测技术鉴定与加固技术”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实践

(一)推进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

检测评估能力的培养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了解仪器设备的构造才能讲清楚和学明白其使用方法和试验检测技术,在结构试验课的教学中应推进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理论授课+实验操作)。学校新建的结构实验室配备了先进齐全的结构试验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基本能做到讲完相关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在试验室参观和操作。

(二)建设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

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堂教学,讲授实际工程中的结构检测鉴定、评估加固等综合案例,专职教师与企业教师优势互补,建设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形成稳定的工程教学团队。专职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深厚但工程经验相对较少,企业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能教给学生一些非常具体的分析解决问题方法,有助于应用技术能力培养。

(三)实验内容工程化

模拟实际工程条件开展实验教学,进一步缩短实验室教学与实际工程问题之间的距离,实现“上手快”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回弹法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实验项目,是实际工程检测中最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实验项目完全可以模拟现场检测的情况来设计,利用实验室的混凝土构件,学生分组协作,自行按要求布置测区和测点,操作回弹仪,记录检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最后在考虑碳化深度的基础上进行回弹值修正,评定混凝土强度。在“简支梁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进行时,让学生自行粘贴混凝土应变片,安装百分表,连接静态应变仪,试验加载过程中观察混凝土裂缝的发展,并使用裂缝测宽仪读取裂缝宽度,绘制裂缝发展图。这些实验细节的实施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从而获得岗位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

(四)丰富完善课程资源

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指导书。根据实验项目的需要,实施“实验室建设计划”,设计和购置设备仪器,促进教学条件改善。

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丰富的图片和视频,可以形象具体地再现工程现场,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利用 “仿真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更能动态展现立体三维空间的“工程技术”,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达成工程教学预期效果。

三、工程导学,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

“导学工程”是贯穿于专业学习全过程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与学生学习模式,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以一个具体工程(如教学楼、办公楼等)为载体,将其设计、建造、维护的每个环节循序渐进分解到每门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环节之中,以知识的自然递进规律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例如,从大二开设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开始,指导学生进行“某工程”的建筑方案设计。建筑CAD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建筑施工图绘制,再经过多门结构设计类课程的大作业或者课程设计逐步进行结构方案设计、荷载统计与计算、结构内力计算、部分构件的配筋计算和截面设计、抗震设计等结构手算内容。结构CAD课程指导学生运用PKPM软件进行结构建模和电算分析,绘制结构施工图,再通过施工与预算课程设计完成工程造价、施工场地布置、施工技术设计等环节,最后还可以虚拟 “某工程”的用途改变(荷载增加)或地点改变(设防烈度提高)等,对其进行虚拟检测、重新分析和能力评估,提出加固或改造方案。毕业设计阶段可以选择完善或深入该工程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或以此工程为基础进行科研选题。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导学工程”为指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解决“工程问题”为目标来组织教学。教学以完成分阶段的“工程任务”为目标,引入最新的技术与成果,促进“导学工程”的逐步完善。学生在逐步完成“工程”过程中获得职业体验和成就感,更加促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已在2013级、2014级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开展了“导学工程”的部分内容试运行,明显提高了本科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的目标更加明确,专业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毕业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检测评估能力的培养为土木工程专业“导学工程”中的一个环节,我们以此为载体,将这种思路和方法推广到设计分析能力、施工技术能力等的培养过程,探索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

四、结语

国内新建本科院校中有200多所院校开设土木工程专业,所有院校均面临“应用技术类大学”转型的挑战,这些院校均在探索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十多年来我校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许多办学经验,文章以检测评估能力培养为载体,提出以能力模块为基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土木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厚先,何培玲,邵波等.论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5):1-4.

[2]严欣平.应用技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与原则[J].高等建筑教育, 2016, 25 (1):41-45.

[3]蒋田勇,田仲初,张中脊.结构试验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5(8):24-27.

[4]沈之容.浅谈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6):83-84.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civil engineering talents in society and businesses,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of vocational ability, this article taking the inspection evaluation training as an example explores the training method of the application of senior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ost ability demand ability module knowledge (skills) unit curriculum” is analyzed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for the training of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ability. Teaching reform refers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teach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ngineering experiment content, rich sound curriculum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ability. Guidance project explores the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 leading with the “capacity” trainingas.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