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制造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23 12:55:10

制造业

制造业第1篇

C: 对于制造业回归美国的说法,你怎么看?

L: 我无法断言制造业是否真的“回归”美国,但是毋庸置疑,美国制造业越来越活跃。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币值日趋强硬,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有些许滞后。但是我们仍然认为中国市场潜力无穷。尽管中国制造业增长有所放慢,但是中国市场对于先进的采矿设备和工具的需求还是很强劲的。更为鼓舞人心的是,中国的建筑行业也在慢慢复苏。

C: 像中国这样以人力成本见长的国家,未来会如何发展?

L: 目前,中国市场开始更重视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提高能源效率、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与废弃物控制技术等。中国制造业正试图从以人力成本见长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发展“高精尖”技术为主的发展方式。中国的制造业的挑战在于生产力的提高。20年前,中国制造业的工种简单直接。如今中国即将迈进下一个阶段,需要大力提高生产力,实现自动化,采用机器人工具,扩展各领域的服务项目。为了保持竞争力,提高生产力是重中之重。以我的经验看来,在产品和设备需求下降的这种发展前景不明确的情况下,服务部门应获得很大的提升,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并具有强大的增长潜力。

C: 作为一个大型的制造业企业,应该如何保持创新,是什么激发了创新的意识?

L: 我们发明创造了许多创新的产品,如世界上第一台可准确测量螺丝扭力的变速压缩机,以及很多创新的拧紧工具。我们也会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紧跟市场需求,这激发了我们保持创新的意识。大型制造业企业应致力于可持续生产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创新思维都集中于如何提高能源效率。随着能源效率的提高,我们可以用更少的电力钻更深的矿井,用更少的能源压缩更多的空气。同时我们的员工在机械学、电子学、工程学等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对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深入了解能够帮助制造业企业坚持创新,不断创造新的产品。

制造业第2篇

1.1作业排序问题的基本概念

作业排序是指合理安排生产运作的各项活动作业、生产运作资源使用、生产运作设施配置的时间表等。在生产车间就是具体地确定每台设备、每个人员每天的工作任务和工件在每台设备上的加工顺序。作业排序要解决先加工哪个工件后加工哪个工件的加工顺序问题,还要解决同一设备上不同工件的加工顺序问题。在生产运作中,作业排序的周期由作业时间、作业等待时间、设备调整时间、运输时间、检验测试时间、库存时间等构成,而只有作业时间才是真正形成企业利润的时间,调查研究表明,作业时间往往只占生产运作周期的5%左右,而生产运作周期的95%却被准备工作时间所占用,尤其是作业等待时间、设备调整时间、库存时间等,因此企业的效率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作业排序的合理性。

1.2作业排序的分类

随着近些年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各行业的不断渗透和应用,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更给所面临的环境和经营生产方式带来了空前的变化,人们的思维也在逐渐跳出原有的框架,对作业排序的研究已突破了原来只有在传统制造业上才有的思路,并不断拓宽应用到了非制造行业上来,也就形成了制造业领域和服务业领域的两大作业排序分类方法。对应这两种领域又形成两种基本作业排序:劳动力作业排序和生产作业排序。劳动力作业排序主要是确定人员何时工作,而生产作业排序则将不同工件安排到不同设备上,或安排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工作。这两种作业排序在实际工作中并非毫无关联,而往往是相互融合渗透,在同一工作中有时两种作业排序问题都存在,它们共同起作用,即在生产中既有产品排序同时又伴有人员排序问题。

2制造业的作业排序

在生产运作的过程中,人们最早关注生产作业排序主要是从制造业上来考虑。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制造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而据此总结出来的一些理论也就更多的是对制造业的总结和归纳。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部分理论也就更加拓宽到了其他各行各业,在各行业的具体生产作业排序中都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下面我们主要对按机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而确定的排序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将用Conway等人提出的方法来表示,该方法用四个参数来表示:n/m/A/B,其中,n为工件数,m为机器数,A为车间类型(如在此位置标为F、P、G则分别代表流水作业排序、流水作业排列排序和一般单件作业排序),B为目标函数,其中几种理论和模型论述如下。

2.1单台机器的排序问题

它是这样一种情况:有n个工件要在同一台设备上进行加工;所有工件都必须经过这台设备的加工;每个工件都要经过两个时间阶段——等待时间和加工时间;排序的目标是使工件加工的平均流程时间AFT最短。

这种情况的排序规则是根据加工时间的长短决定工件的优先次序,加工时间短的工件优先加工,其平均流程时间为:AFT=∑Ci/n。(式中:AFT--表示平均流程时间;Ci--表示第i个产品完成加工的时间;n--表示加工的工件数)

2.2多台机器的排序问题

多台机器的排序问题又分为流水作业排序方法和单件作业排序方法,分别论述如下:

2.2.1流水作业排序的理论和模型

(1)n个工件、2台设备的排序问题

n个工件、2台设备的排序问题描述如下:n个工件必须在这2台设备上进行加工;所有工件都必须先经过设备M1的加工,再经过设备M2的加工;排序的目标是使总的完成时间最短。这种排序问题可以用约翰逊(Johnson)算法来求解。

(2)n个工件、3台设备的排序问题

n个工件、3台设备的排序问题描述和n个工件、2台设备的类似。对于这种排序问题,可以用分支定界法来求解。实践证明,用约翰逊(Johnson)算法来求解n个工件、3台设备的排序问题,其结果往往也比较满意,其中部分情况还可以求得最优解。

(3)2个工件、m台设备的排序问题

2个工件、m台设备的排序问题的描述如下:有2个工件A、B,在m台设备上进行加工;每个工件在m台设备上具有不同的加工次序;排序的目标是使总的完成时间最短。对于这样的排序问题,可以用图解法来求解。

(4)n个工件、m台设备的排序问题

n个工件、m台设备的排序是一个复杂的排序问题。如果n个工件在m台设备上进行加工,且每个工件都要经过所有的设备,这样即使是一个小规模的生产车间,其备选的排序方案也会多得惊人,达到(n!)*m个。用分支定界法可以保证得到一般这种问题的最优解。由于分支定界法是一种列举法,对于实际生产中规模较大的问题求解,计算量非常大,采用计算机模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当然在考虑生产排序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其经济性。

2.2.2单件作业排序方法

对于一般单件作业排序,每个工件都有其独特的加工路线,工件没有一定的流向。对于流水作业的排序,第k道工序永远在M(k)上加工,没有必要将工序号与机器号分开;而对于一般单件作业排序,要描述一道工序,要用3个参数(I,j,k)表示,i表示工件代号,j表示工序号,k表示工件i的第j道工序的机器代码。所以单件作业排序更加复杂。

2.3与服务业作业排序问题的区别

所谓服务业的作业排序是指对顾客、劳动力与设备等进行时间进度安排,使顾客流与服务能力相吻合和适应。由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差异,也使得服务业作业排序与制造业作业排序有很大的不同。制造业作业排序的侧重点是物料,并且产品可以存储,服务业作业排序的侧重点是人员配备;其次,服务系统没有服务存储;最后,服务劳动含量高,劳动力需求波动大。

3总结

本文通过对制造业排序问题的研究,明确了这样一个思路:通过作业排序的设计来解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顺序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同一设备上不同工件的加工顺序等问题,以实现合理的作业排序,使生产过程更加经济、合理,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样才能把企业内在的潜力进一步发掘出来,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制造业第3篇

[关键词] 国际制造业转移信用体系驱动力量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际制造业转移有愈演愈烈之势,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制造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则可以通过承接制造业转移加快制造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急需借国际制造业转移东风,向制造业强国跨越。本文将通过对国际制造业转移驱动力量和发展趋势的研究,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提出新时期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对策。

一、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驱动力量

1.国际分工新格局是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基本驱动力量

当前,国际分工正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形成了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种传统的垂直型产业分工正向着垂直型和水平型共同存在的混合型分工转变,并且同一产业、同一产品价值链上不同环节之间的水平分工特征越来越明显。因为从产业链细分的角度看,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它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如高科技产品的加工装配环节),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它的知识技术密集环节(如服装产业的服装设计环节),所以,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个特定产品上,而是体现在产业链条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发达国家不仅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而且也将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也就是加工制造组装环节向外转移,而将上游研发和国际营销网络控制在本国。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为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新的机遇。

2.技术进步为国际制造业转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新经济时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大幅度飞跃,不但使得技术变革的速度日益加快,而且带来了广泛、快速的技术扩散,竞争优势的传统来源不能确保未来的成功,技术的报酬递增效应已经使其超过资本成为新经济时代竞争的第一要素。获得和持续拥有核心技术成为竞争的要旨所在,技术创新体系和学习型区域的构建则为此提供了土壤。制造业转移倾向于选择那些技术创新体系和学习型区域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能够为技术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速度。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已经形成了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的学习型组织,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信息业公司,如微软、英特尔、苹果、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西门子、惠普、康柏、摩托罗拉、奥瑞克公司、太阳公司、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等都在印度的班加罗尔设有研制中心和生产基地。这成为吸引国际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3.全球化为国际制造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全球化条件下制造业的发展应该放眼全球,即,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在全球范围内销售产品。一方面,区域经济不仅面对广泛的国际竞争,也可以从外部获得丰富的资源,目前许多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在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居高不下,而在发展中国家和相对落后地区的生产成本则低得多,这成为吸引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因素。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2000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为1188美元/年,不足发达国家的3%,相当于亚洲“四小龙”的5%~6%,不到亚洲“四小虎”的50%,不足巴西和墨西哥的20%。如此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为中国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巨大优势。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贸易战愈演愈烈的形势下,本地化生产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东道国市场越大,制造业获利就越丰厚,这成为吸引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因素。比如,中国城市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343.4元和113.6,提高到2002年的7702.8元和2475.6元,分别增长了21.4倍和17.5倍。这是由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对正在寻找投资场所的国际资本和产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而,在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大潮中,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4.完善的产业集群是国际制造业成功转移的基础

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这个区域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近年来,在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一带崛起的众多开发区、保税区、加工贸易区、工业园、科技园等,产业划分和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产业的集聚化特征越来越凸显,并由此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平台和新型的规模经济,形成了产品配套程度很高的企业群和产业群,既大大降低了成本,又促使同类型相关配套企业更大范围的集聚,从而形成举足轻重的生产基地,推动国际制造业向这样的地区转移。

二、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1.国际制造业转移波澜壮阔

当前,国际制造业转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发达国家中,制造业生产能力转移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例如,日本的出口额中,出口给海外制造业子公司的中间产品所占比例已经从1994年的20%上升到1999年的29%。美国跨国公司的出口中,出口给国外子公司以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所占比例从1989年的57%增至1999年的68%。90%的美国公司中,其公司内部业务中至少有一项被外包。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估计,到2005年,发达国家所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将由1970年的86%下降至67.6%;而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则从1970年的10.3%上升至30.6%。

2.制造业转移方式不断创新

国际产业结构已经突破原来单一的直接投资模式,逐步形成了独资、合资、收购、兼并等多样化投资和产业转移方式并举的格局。跨国间的企业收购和兼并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方式。据相关统计,1987~1993年,在发达国家企业间的相互投资额中,企业收购合并金额平均占66%。与在国外投资新建企业相比,收购合并国外企业时间短、见效快,能充分利用收购企业的资源、技术、设备和人才,因此它越来越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正日益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方式。近年来,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的外包形式也逐渐显露头脚,成为新兴主流的生产方式。OEM将供应方的制造优势和购买者的销售网络、品牌优势结合起来构成了产品的整体竞争优势,给产品供求双方都带来了实际利益。中国接受国际制造业转移最多的地方是广东省,广东顺德至今仍然依靠OEM形式参与国际分工,比如世界白色小家电有70%是由顺德生产的,但是,出现顺德品牌的只占30%左右。

3.国际制造业转移结构不断向高端推进

在20世纪50年代,面对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欧美发达国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成衣、玩具、电子装配等,转移到墨西哥、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国和地区,以在海外寻找廉价劳动力装配地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的推进,这些产业又逐步转移到东南亚其他国家和中国等。在这种国际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不仅制造业转移的范围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而且制造业转移的技术层次也在不断提升。据统计,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占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国际投资总额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46%以下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的50%以上。

三、中国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对策

当前,中国制造业仍然是大而不强:制造业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低;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制造业的体制结构不合理等等问题成为困扰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桎梏。中国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跨越需要重点关注如下方面:

1.加快制造业对外开放的步伐

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一步吸引国际著名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丰裕的资金加快发展具有高成长性和大市场空间的产业。同时,对于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产业,要大胆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使之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

2.不断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制造业技术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产业的应用不断深入。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实现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这是中国制造业适应国际竞争和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应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依托国内科研能力,加速科研成果向产品转换,在必要的时候,政府应该提供相应的支持。

3.加强制造业信用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参与到国际商品交换和国际竞争中来。信用管理和信用体系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这为我国制造业品牌国际形象的树立和制造业可利用资源的扩大作用十分巨大,为中国制造提供可靠的保障,也助推中国制造能够更加良好的发展。因此,应采用政府推动与市场培育相结合的思路。一是以各种方式大力开展全社会的诚信教育;二是抓紧制定与社会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配套规章;三是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形成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内部基础数据,依法向社会开放数据资源;四是鼓励信用服务中介组织的发展,逐步实现社会征信机构的市场化运作;五是建设高效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统一的征信、评级和服务标准。

4.发展产业链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化

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符合要求的配套能力,这样,国际制造业转移对于中国经济拉动的效应就是极其有限的。中国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应该在现有的各类工业园区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进程,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经济和产业配套体系,这将是加快外来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径。

5.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中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更要重视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传统产业不等于就是夕阳产业,给传统产业注入朝阳技术和管理,传统产业也能变成朝阳产业。目前我国已经承接了部分包括微电子、信息资讯等行业在内的信息产业的国际转移,我们应借此机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成长,从而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王缉慈等著:《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

制造业第4篇

加快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现技术创新化

(一)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导向、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为支撑,政、产、学、研各方参与共建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和发展行业性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信息中心、技术推广中心、检测中心和服务中心。强化科技产业园区的“科技中心”功能,打造集研究开发、技术支撑、技术推广、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

(二)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撑力度

完善配套政策,优化使用办法,用好产业专项资金。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拉动作用,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企业的支撑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大成套装备、核心技术自主化和系统集成能力等方面实现突破,逐步实现本地化及市场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技术成果转化。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对引进的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通过消化吸收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三)打造技术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吸引部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设立公共研发和检测服务平台,支持重点实验室、公共研发检测平台和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与运营。

加快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集群化

(一)提升产业集群水平

1.以提升发展产业集群化为目标,重点为产业集群提供信息化支撑。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加快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步伐,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技术、产品、设备等的研发,推广精益生产、清洁生产模式,逐步实现产品设计的数字化、生产的智能化、系统的集成化、管理的信息化和经营的网络化。

2.以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发展生产业,不断丰富和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集群的交通、能源等配套保障设施,降低生产要素的流通成本,实现水、电、气等资源的集中统一供给,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集群的水平。

(二)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

按照“新增项目全部进园区、中心城区工业布局调整优化进园区和条件成熟地区零星工业点逐步进园区”的原则,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开发区中的都市工业示范园;完善专业配套服务,强化产业布局导向;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工业集中、管理集成的发展格局。

(三)提高工业区建设管理水平

提高工业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水平,推广“一体化”开发管理理念。开展综合性信息化管理试点;提升工业区的环保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工业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机制;促进管理优势与地域优势相结合;提升工业区基础配套设施、招商引资能力和管理水平。

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实现制造信息化

(一)实行全过程信息化

鼓励企业对产品的设计、制造、管理、服务等全过程实现信息化,推广三维CAD和CAE应用、产品数据管理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企业资源计划、远程监测和远程服务等技术运用。

(二)推广普及制造业共性技术

重点推广普及共性技术中的现代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网络化、协同化、开放式、数字化设计技术,特大型及关键零件的焊接、铸造、塑性成形、热处理和加工技术,亚微米到纳米级的细微制造技术,产品智能自修复及再制造技术等。

(三)积极发展绿色制造流程与工艺

以绿色化和信息化为核心,研究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和大宗社会废弃物资源化3项功能的新一代制造流程及相关工艺。鼓励企业广泛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积极进行国际技术标准认证。

(四)密切跟踪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动态

完善重点产业跟踪体系,建立政府购买产业发展信息的制度。依托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按照市场化办法,重点购买国际重点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世界最前沿制造业工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每年定期向社会相关信息,为制造业各行业、企业投资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五)建立先进制造业发展专家咨询制度

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政府产业发展决策咨询顾问。根据阶段性发展目标和遇到的问题,不定期举办咨询研讨会;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研究、咨询机构、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的智慧与成果。

加强技术标准建设,实现制造标准化

(一)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对先进制造业产业技术标准化工作的指导,完善现有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立新的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企业由单纯被动执行标准向主动创新标准转变,推动技术标准示范专业镇街的建设。

(二)加强技术标准平台建设

完善先进制造业技术标准信息资源库和技术标准服务网络的建设,解决企业在获取国际、国内相关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信息相对滞后的问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标准方面的开放性、公益性信息服务。加快技术标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技术标准人才培训、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培养熟悉国际标准规则、业务能力强、外语好的复合型标准化人才,形成一支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相适应的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

推行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集约化

(一)大力发展低耗能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

着重降低单位能耗。优化资源能源利用,加快建立完善节能减排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及节能投资激励机制,开展节能技术服务与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推广应用,加大对节能减排重大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

(二)构建资源节约型发展体制与机制

加快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污染排放量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资源利用体制机制。严守生态控制线,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强化对绿地、水系、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建立区域合作机制,联合处置跨区域环境治理问题。加强水资源管理,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加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建立大气污染管理协调机制,制定主要污染物和颗粒物的排放标准,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区域联合监管,加大污染源头治理力度。

(三)合理有效配置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逐步提高开发区用地建筑容积率,不断提高单位用地产出率;加快推广普及清洁生产,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扩大开放力度,加快推进制造业国际化

(一)不断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

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吸引高科技含量的产业投资。通过产业配套、研发配套、延伸产业链,提高对世界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吸收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以形成产业链和“以外引外”为主,鼓励外商进行组团式和生产环节上下游贯连配套的项目投资;以存量项目增资扩产吸引外资流入;提高外资的植根性。关注外资企业运营与发展,作好沟通服务,促进“以资引资”和增资扩股。按照国家鼓励国际资本并购国内企业的政策,鼓励跨国公司以购并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鼓励外商创业投资企业的发展,完善资本市场。

制造业第5篇

关键词:制造企业;管理;控制;非制造成本

Abstract: The unceasing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o some extent. However, there are often some problems in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especially the non-manufacturing costs in the cost issues. In order to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 of non-manufacturing costs,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n analysis on the non-manufacturing costs, an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n the basis, to lower the non-manufacturing costs an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ocurement management, produ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management strengthening and the control of non-manufacturing costs of th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Keyword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management; control; non-manufacturing costs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企业管理作为企业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企业生产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企业管理作用是随着生产生产流程变化的,其流程越复杂,管理的作用就越大。而企业在生产发展中会产生成本,因制造业成本结构较为复杂,要想将其成本降至最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企业成本在企业生产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非制造成本。非制造成本一般是指不在加工产所产生的成本。一般指采购成本和在制品成本。为了使企业管理更具成效,更好满足实际需求,就应该尽可能的降低非制造成本中的采购成本和在制品成本。如何更好的强化制造企业管理、控制非制造成本,已经成为相关部门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对制造业采购管理进行分析

采购作为生产经营活动重要环节,其也属于非制造成本,同时与制造业管理有密切的关系。自经济危机以来,企业原材料价格一直处于上涨趋势,而制造业产品成本中元件和原料成本就占一大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对采购环节管理进行相应控制。

1.制造业采购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目前来看,制造业采购管理主要常出现的问题有管理体系问题、业务流程问题、采购信息问题和监督问题。目前来看,很多制造业在业务设计上比较重视流程设计而轻视控制,再加上集权和分权的不合理,使一些部门和岗位出现了混乱局面。同时对风险管理也并不是很重视,加上采购管理风险控制意识较为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采购成本;在采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过于重视规章制度,而不重视市场环境和价格现象,这就使得制造业的采购程序不能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会增大采购成本;采购市场信息滞后,使得制造业采购信息出现不流畅。管理部门下达任务后,中间环节过多,使最终需求和市场价格定位不合理。同时,采购信息是基层采购人员经过相应处理之后再交由上级部门的,在向上级传送的过程中信息量会逐渐减少,其质量也会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采购部门对资料进行选择的时候,其价格就会不稳定,甚至会加大采购成本。此外,采购监督流于形式也是增加采购成本的主要原因。

2.强化采购管理,控制采购成本

正是因为在采购中容易出现相应问题,有必要强化采购管理,控制采购成本。因采购管理中采购人员意识比较淡薄,制造业应该加强对治理层、管理层及全体员工进行采购意识培养,使相应人员能积极主动参与到风险管理中,以为采购管理创造和谐环境。制造业应该不断提高采购部门汇报级别,尽可能让采购部门以团队方式购买相应物品。还应该对绩效考核进行优化,对员工能力和职责进行综合评估,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奖惩,以不断的提高采购人员业务素质;要加强风险评估并建立识别、评估风险方法体系,通过相应采购指标、信息化指标等对采购风险进行控制;要对采购活动进行控制,毕竟采购活动是采购业务重要环节,要想更好的对采购成本进行控制,就应该对采购成本进行相应控制。正常情况下,对采购活动的控制,主要包括采购权、价格权及验收价格权等。在采购中应该以此为依据对其进行相应控制。采购过程中,还应该公开其采购种类、数量及质量指标。以保证采购公平合理进行;也应该保证采购信息畅通,为了避免采购信息失效或是不正确,制造业应该建立相应采购信息系统并利用其对采购物资、市场价格及成本构成等相应信息进行收集,以便更好的了解市场价格变化,通过对相应信息进行调研、分析,以获得有效信息,以便为采购决策提供有力条件。此外,要加强对制造业采购部门进行监督,不仅要监督采购内容,还要对其计划、审批、执行等方面进行相应监督,以保证采购工作顺进行,尽量避免不必要成本浪费。

二、对制造业中在制品管理进行分析

在制品一般为正在加工的产品或准备进一步加工的产品。这类产品在制造业生产管理中往往占用大量的资金和成本。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在制品在存货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然而因不同制造业有各自特点,并不能有效的减少在制品数量。为了更好的降低在制品库存数量,就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在制品成本占用问题。

1.制造业中在制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在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在制品也是管理问题之一。在制品管理一般是库存管理。当库存管理过多时,不仅会使制造业大量资金积压,同时也会使成本增加,甚至使管理矛盾被掩盖。产品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成品中间环节比较多,仅X光检验就需要多道检测程序,如果其中一道程序无法衔接,就会积压大量半成品,从而使制造业成品生产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甚至会占用大量资金,加剧成本问题;产品质量意识薄弱在一定上会使废品率升高。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大量废品,废品数量增加必然会给产品生产带来一定影响甚至出现大量积压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产品周期被延长,从而增加在制品成本。此外,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出现库存不合理现象。

2.强化在制品管理,控制制品成本

因制造业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库存积压现象,甚至会使管理上矛盾被掩盖。为了更好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转换观念,合理的进行库存,以保证企业利益;社会分工的细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制造业产品加工带来了方便。不仅能使班组之间、分厂之间不同工序有效连接起来,同时也能保证生产有序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半成品存货量;因制造业产品质量意识想对比较薄弱而使废品损失过多,从而给生产带来一定损失甚至延长产品生产周期。为了减少废品对整个制造产品的影响,就应该强化质量意识,对相应技术进行改革创新,尽可能的减少废品损失,以提高产品合格率。同时也应该加强对生产设备进行维修管理,以避免设备故障而使自制品积压或不合格;因在制品库存量问题,而使大量资金被占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造业应该在制造管理过程中用ERP进行管理,毕竟其能实时对在制品状态进行跟踪并定期对库存状况进行存盘和及时清理库存,也能根据市场状况和销售状况合理进行库存,以便将库存量降至最低,尽可能减少在制品成本,以保证制造业生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结束语:

采购成本和制品成本作为制造企业中比较重要成本,其是制造业中非制造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制造企管理有序进行。然而,制造企业毕竟是经济活动中比较复杂的主体,其能根据自身环境特点采取降低成本的措施,以保证制造企业管理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蔡宗琰,李小宁.制造执行系统的生产管理控制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2.(07).

[2] 陈晓慧.制造企业采购业务的风险管理及其控制[J]. 经济视角.2011.(36).

[3] 王玉晶,陈伟,基于价值链优化的装备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创新[J]. 科技管理研究.2010.30.(01).

制造业第6篇

2004年来华演讲的品牌大师费兰希斯·麦奎尔曾经不无遗憾地说,世界有30%的商品是中国制造,可是商业周刊评选世界品牌前200名中,居然没有一个中国品牌的身影[5]。在与国际品牌角力的弱势下,我国政府领导人先后对创建自主品牌发表过重要指示,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1994年江泽民同志题词“立民族志气、创世界名牌”、1998年朱镕基同志“实施品牌战略”、2004年温家宝总理“创造名牌产品”,几代领导人对中国品牌事业的关心和指导,直接推动了中国名牌事业的发展,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同时推动品牌发展的法律文件依次出台,1983年《商标法》、1985年《专利法》、1991年《著作权法》、1992年《产品质量法》《公司法》《广告法》、1996年国务院《质量振兴刚要》、1997年《关于推动企业创名牌产品的若干意见》、2001年和2002年国家质量总局的《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中国名牌产品标识管理办法》。可以看出,大力推进我国自主品牌创建,改变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是政府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我国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必然之路。

1 加工制造(OEM)情境中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困境分析

1.1 企业利润低,陷入生存与发展困境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处于产业链价值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外商控制技术、品牌、市场,而我们只是凭借廉价的土地、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劳动力等方面赚取一点加工费,虽然出口量大,但附加值低,企业利润低。以耐克鞋业为例,耐克鞋大部分是中国制造,收购价是12美元/双,而在市场上是120美元/双[6]。成本是35美元/台的健身器材,外商市场销售定价为90美元/台,而我们收取5美元/台加工费[4]。

可以看出,在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期,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利润低下且逐年下降。而在世界经济滞胀期和危机期间,我国中小型体育用品制造业呈现负利润,大量企业不得不停产甚至倒闭。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遭受巨大损失[8]。而广东、浙江的制造业倒闭比例高达30%,到10月中旬,广东东莞何俊制鞋厂倒闭,6 000多名工人失业[9]。利润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利润高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占领更多市场份额,开拓新的市场领域。相反,利润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产品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最终会被市场淘汰,陷入生存危机与发展困境。

1.2 处于产业链低端,陷入低水平价格竞争困境

完整的产业链(图1)包括7个部分,除了加工制造环节外,还有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运流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六大环节。完整的制造业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链。在整个产业链中,加工制造环节附加值低、利润少,只占产业链的5%~10%[10]。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而其他环节是高附加值区,利润大,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主要掌握“1”(加工制造环节),处于产业链低端哈佛大学贝恩将产业集中类型分为6级,如CR4>30或CR8>40,则该产业为寡占结构,反之为原子型结构。一般而言,成熟经济中前10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应在40%以上,如美国绝大多数行业的前4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在31%~97%的水平[11]。据《中国体育年鉴》统计,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共分为12类,总数不少,但多为“家庭小作坊”,体育用品服装行业集中度CR4为2.9,CR8为4.3,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用品产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因此,我国体育用品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中低档普及型及“大路货”,价格竞争力强,质量竞争力弱,同时国内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竞相压价,企业利润空间很小。近几年,我国体育用品出口量逐年增加,但单价却逐年下降。2003年,出口运动服平均单价只有2.6美元/件,运动鞋4.85美元/双,足球、篮球、排球1.31美元/只,产品平均价格不到同美国世界名牌价格的1/10。[4]

1.3 依赖国外市场,陷入市场失控困境

目前在全球形成的双重“中心—”的市场格局中,一类是以美国、欧盟、日本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为代表的消费型国家,一类是以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为代表的生产型国家。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是生产中心。生产中心向金融中心出口制成品,金融中心向生产中心出口金融产品,这样形成了一条全球经济循环链,建立了一个“脆弱的平衡”。 其结果是生产型国家在加工贸易低端利润上获得维持企业继续生产的现金流及大量债券,而发达国家则积聚了越来越多的制成品和大量外债,近十多年来全球正是以这种高成本的“透支经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扩张,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产能扩张)来维持全球经济平衡。我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在整个GDP当中,本国消费仅占35%,而我国制造业的产能占GDP比重的70%,也就是说,制造业还有35%的产能过剩需要欧美等国的负债消费帮 助消化吸收仓储管理和巨额外债损失,全球这个“脆弱平衡”被打破,全球经济循环链出现断裂,最终导致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制造业资金链断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成熟国家掌握着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话语权,运用价格机制控制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世界市场格局,使新兴发展中国家处于加工贸易的利润低端环节恶性竞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工资开始快速上涨,同时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危机日益严重,体育用品制造业生产成本快速提升,大量国外品牌企业转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国家。

1.4 贸易摩擦扩大,陷入国家贸易困境

据金硕对我国8个产业集群区的调查显示:在大中型62家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中,2007年申请专利数仅为28项,平均每个企业0.45项,其中含金量最大的发明专利申请数为7项,平均每个企业仅0.11项。在研发不足的情况下,大量中小企业的学习和创新活动主要依赖“模仿”这一低成本、高收益的“便捷”方式,造成众多的侵权行为。2004年广东省海关在出境环节查获34宗与体育用品有关的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其中包括33宗侵犯知名体育用品商标专用权案件,涉及耐克、阿迪达斯等多种国际知名商标。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约78项贸易保护政策,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及金额超过100亿美元[12]。同时,我国体育用品的低价竞争对国外体育用品制造业造成巨大冲击,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运动服装、鞋、健身器械等是中国体育用品出口主力,也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全力发展的产业,很容易与当地产品发生冲突。2004年广东省内各海关已在进出境环节查获34宗与体育用品有关的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其中包括33宗侵犯知名体育用品商标专用权案件,涉及耐克、阿迪达斯等多种国际知名商标。同时,当前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垄断地位,他们通过立法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设置贸易壁垒。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与欧盟、美国、日本等技术与资本型体育用品企业相比,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质量标准滞后,对于“绿色产品”的认识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技术贸易壁垒成为新时期一种有效的贸易保护措施。

2 国外体育用品制造业发达国家品牌制造(OBM)的优势分析

2.1 占据产业链高端,企业利润高效益好

图2微笑曲线表明,占据微笑曲线两侧,掌控技术、专利、品牌服务及营销的企业能获取高额利润,反之,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企业则处于获利低位。目前,美国、日本、欧洲等体育用品业发达国家企业占据微笑曲线的两侧,而中国、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企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

以耐克、阿迪达斯、爱康等国际体育品牌为例,公司都拥有上千名设计人员和协调人员从事新型产品的研制与设计工作,这些企业自身几乎不从事产品加工生产,其主要业务集中于原材料采购、高新技术研发、销售渠道创建和品牌传播等高附加值领域,而产品加工制造主要转移给具有一定工业化程度和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耐克公司已在中国设立了17个签约运动鞋厂、130个签约运动服及配件厂,在全国有700家专卖店,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8%,并计划以30%的速度继续拓展市场。阿迪达斯在中国设有53个工厂,拥有20万员工,在200多个城市铺设有1 500个销售点。排在世界第十大健身器材品牌之首的爱康公司,2003年在中国的销售额达12亿美元,已在惠州、厦门、青岛等地设厂。美国营销官协会的调查显示:品牌厂商的平均产品毛利率为27%,而OEM厂商的平均产品毛利率仅为19%。

从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表2)在我国的市场销售价格的比较来看,国际体育用品品牌在产品单个价格方面远远高于国内体育用品品牌,这为占据产业链高端的国外体育用品品牌企业带来了高额效益。以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例,NIKE的销售额是中体产业的112倍,从当年纯利润来看,中体产业仅为NIKE的0.38%,而“李宁”公司的纯利润也仅为NIKE的2.36%。首先,高科研投入导致高科技产品不断产出与更新。在竞技体育领域中,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如采用5种不同纤维制成的能减少风阻的连体紧身运动服,可减少水的阻力的鲨鱼装泳衣,空心枪柄和铝制枪托的射击用枪,提高弹跳力的气垫鞋,能测体温、汗流量和心律的运动服,能测出运动时脊椎骨位置变化的运动服。在大众健身用品领域,也逐渐出现了高端化、专业化的趋势,体育服装常用的涤纶仿真面料国际上已进入第五代,在吸湿、干爽、回弹、悬垂、柔软、膨松等方面的性能均不亚于蚕丝等天然纤维织物,这些高科技产品都来自艾瑞娜、Speedo、阿迪达斯、耐克等世界著名的体育用品品牌企业。

其次,高科技产品服务于消费者需求,引领行业标准。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体育用品的标准在快速提高,标准不仅仅体现在产品质量与性能方面,更重要的是符合消费者个体审美价值观与社会群体价值观。美国体育用品制造商协会主席CEO汤姆·科夫指出:“美国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多花钱,如果产品能够表明他们对环境是有好处的,他们不仅愿意付钱,也会对这种品牌有更高的忠诚度。”为了实现体育用品的环保理念,世界著名的体育用品品牌制造商努力在体育用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如生产、运输、安装、使用等方面趋于环保。2008年耐克率先“Considered”环保设计,“Considered”环保设计将使耐克产品减少17%的废弃物,同时增加使用20%的环保材料,开发出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创新性能产品,正是采用了高科技人性化的设计,耐克才成为世界体育用品第一品牌。目前,许多发达国家体育用品企业已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以及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的认证。与之相比,我国体育用品标准存在“标准少、标准低、标龄长”等问题,生产的上千种体育用品标准化率不到10%[15]。从我国健身器材产品来看,约 有90%以上的属于中低档和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稍有机电加工能力的小型企业均可以制造和仿造[16]。在当前我国制造标准化不足的情形下,我国体育用品在产品环保及企业社会责任等标准上更是滞后,科技研发及标准制定落后将成为新时期我国体育用品进军世界市场最主要的瓶颈因素之一。

2.3 占据消费者的心智,获得消费者认可

定位理论之父杰克·特劳特认为:今天的消费者面临太多的选择,经营者要想办法做到差异化定位,其关键之处在于能否使品牌形成自己的区隔,在某一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即在消费者头脑中抢占一个有力的位置,通过差异化竞争来“争夺心智资源 ”,只有在消费者心智阶梯中占据靠前的位置,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才能更大[5]。纵观世界十大体育用品品牌巨头,在竞技体育领域,美国耐克代表篮球,德国阿迪达斯代表足球,日本美津浓代表排球,而在大众健身休闲领域,意大利的斐乐、背靠背及德国的彪马及威尔逊、k2等国际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国际体育用品品牌通过市场细分定位,将自己的产品准确落位在特定的项目与人群上,以高新科技为先锋,以国际化、多样性媒体为传播手段,以独特的文化、价值、理念为攻势,通过优质的服务获得消费者的高度认可,从而形成巨大的品牌无形价值。

反观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国内十大体育用品品牌李宁、匹克、安踏、361°等,近年来不断致力于国内外大型媒体和赛事的传播,品牌的知名度得以大幅提高,但在品牌的美誉度及忠诚度方面并没有获得突破性的发展。首先是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导致产品功能性不足,不能获得消费者的赞誉。目前国内除了李宁及安踏设有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能进行自主研发、设计和检测,其他体育用品品牌还没有设置类似的科研机构。其次,在品牌传播过程中,品牌定位模糊,没有形成差异,导致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的下降。虽然近年来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在传播上投入巨大,但其传播并没有将品牌定位于特定的项目与人群之上,这样导致

3 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品牌化路径

3.1 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品牌化路径构思

品牌化是对某一类或一系列产品的认知标准化、宣传标准化,以达到市场突出和市场区别的作用,其目的是创造差别使自己与众不同。从国际著名品牌和市场营销专家诸如大卫·A·艾克[17]、艾·里斯、劳拉·里斯[18]、杜娜·E·科耐普[19]、菲利普·科特勒[20]、道格拉斯·赫尔特[21]的研究成果来看,品牌化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条件:1)品牌以标准化、高新科技产品为实体。2)品牌必须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占据某一群体消费者心智。3)把握社会意识形态变化,运用文化创新战略实现品牌传播。

3.2 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品牌化路径

3.2.1 路径一:实施质量战略

特劳特《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一书中指出:“在这个时代,质量是理所当然的,而非一种差异,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是品牌的内涵。”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朱兰指出:“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成为和平占领市场的有利武器。”目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生产形式主要采用加工制造,产品标准化率不到10%,大部分企业尚未实施国际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及SA8000社会责任标准基本没有涉及。

因此,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品牌化首先要拿起质量管理的利器,通过完善质量体系,进行质量管理创新才能获得竞争优势。1)树立质量理念与意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尖端企业敏锐地感到科技与质量创新是决定竞争致胜的关键,纷纷实施质量经营战略,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售后服务等全过程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建立用户至上、市场导向、质量效益与以质量求生存等广义的质量概念。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必须树立全面质量理念与意识,将质量与高新科技紧密结合,深入开展质量经营,以寻求更广阔的市场。2)强化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中心,是企业生产的依据、检验的尺子,世界最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QA理论强调:“凡事有专门的人负责,凡事有标准可行,凡事有程序控制,凡事有组织监督,凡事有案可查。”从中可以看出,首先在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中,可以依据企业实际情况以不同形式建立标准化管理组织。如安踏公司在2005年建成的国内首个运动科学实验室,里面有50多位工作人员,设有多种检测鞋和服装的设备。其次依据企业规模、经营状况与紧密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及科研机构建立横向与纵向人力资源联合。2002年9月27日,李宁体育用品公司与国际著名纺织品牌杜邦正式结成品牌伙伴,品牌合作使李宁在创新纤维产品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得到快速提升。通过健全企业质量管理组织、实施程序化控制、展开人力资源优势合作实现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标准化管理。3)实施世界先进标准。标准是企业向顾客证实产品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证据”。企业通过一系列标准认证,就相当于在国际市场中获得一张国际“通行证”,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其产品必须达到国际公认的质量标准。首先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必须积极采用并实施国际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率。其次逐步跟进国际先进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以及SA8000社会责任标准,从产品环保、生态、低碳、企业社会责任等更广义的质量要求满足顾客未来不断变化的需求。4)加强科技研发投入。研发经费投入比例决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的高低 ,而科技含量高低与企业专利多少成正比。如Adidas就拥有超过700项的技术专利,仅Nike的SHOX0系列运动鞋拥有19项技术专利,与此相比,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从1985年—2008年总共专利数才2 915项。目前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约占企业生产总值的0.5%,体育用品制造业这一比例更低,与体育用品制造业发达国家3%~5%相比,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科技研发投入过低,新科技进入企业滞后。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利润低下,同时针对其大幅提升而效果并不显著的广告公关费用,体育用品制造业可以适当缩减广告费用支出,将之投入企业科技研发,从而提升企业未来竞争优势。

3.2.2 路径二:运用品类定位战略

1972年—1980年,艾·里斯在《定位时代的来临》系列文章和《定位》一书中指出: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并非数以万计的

在耐克诞生之前,阿迪达斯已经有24年的历史,阿迪达斯主导了足球运动鞋,并成为高水平运动的象征。1972年耐克产生之出,耐克也想跟随阿迪达斯的步伐,由于缺失准确的品类定位,耐克市场之路步履维艰。80年代,经过市场调研与公司策划,耐克将自身定位于篮球,并以黑人迈克尔·乔丹为象征进行品牌公关与传播,新的品类定位使耐克脱颖而出,市场占有率迅速超过阿迪达斯。1991年,锐步针对耐克和阿迪达斯男性运动鞋,将自身品类定位于女性运动鞋,使当年销售额突破22亿美元。

从以上著名的国际品牌成功案例来看,中国体育用品品牌必须进行准确的定位,定位的重点是品类,只有创造出与当前国际著名体育用品品牌鲜明的品类差异,才有可能占据消费者心智中的某一阶梯,进而形成市场区隔。从世界体育用品整体布局来看,成年男性年龄段及主要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田径都已被国际著名体育用品品牌占据,想打破这些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阶梯可能性较小。鉴于以上分析,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可以从以下途径寻找突破点:1)以我国优势项目为背景,将自身品类定位于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类项目,与我国广大的乒乓球、羽毛球大众基础紧密结合,拓展国内消费市场,以此为基础,快速进军国外市场。2)可以将品类定位更多倾向于女性运动用品,以区别国际著名体育用品品牌的男性价值取向,形成与国外著名体育用品品牌抗争的格局。3)针对国际著名体育用品品牌尚未触及儿童及老年人的现状,尤其是世界人口老年化迅速提升的今天,我国体育用品品牌抢先登录消费者心智,占据儿童及老年人消费者群体的心智阶梯。

3.2.3 路径三:寻求文化创新战略

美国品牌战略研究专家道格拉斯·霍尔特及文化战略研究专家道格拉斯·拉梅隆在《文化战略——以创新的意识形态构建独特的文化品牌》一书中系统研究了品牌如何运用文化创新使品牌从“红海竞争”走向“蓝海战略”。文化创新是一个品牌传达了创新的文化表述,文化表述犹如指南针,告诉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及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人性的、什么是值得奋斗的、什么是应该鄙视的,文化表述也是身份认同的关键,是关于归属感、认同感及身份地位的最基本素材[21]。文化创新的发动机是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造成“社会断裂”,“社会断裂”创造了新的意识形态,消费者渴望那些能够照应新的意识形态品牌。在“社会断裂”期,曾经的主导品牌逐步失去了它们的共鸣,如果创新品牌此时能准确把握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趋势,通过正确的文化表述,创新品牌就会在此时腾飞。

1971年奈特和鲍尔曼创办了耐克品牌,在耐克走向市场的初期,奈特和鲍尔曼相信技术的领先能在大众市场获得陈功,“华夫鞋底”“聚氨酯气囊”和“明星战略”使耐克获得了初期市场开发的成功。随着美国其他制鞋公司采用生物力学原理改进跑鞋的性能,耐克“更佳捕鼠器战略”遭受到惨重失败。1988年,威登肯尼迪广告公司成为耐克的广告商,面对战后美国人优越的生活条件,人们闲散、慵懒、肥胖及严重的种族、社会歧视,与美国建国时期的“拓荒”“奋斗”“美国梦”的文化形态形成巨大的反差,威登肯尼迪广告公司发起了一条“Just Do It”的广告,广告讲述的不是明星运动员辉煌的战绩与技术,相反,广告播出的是运动员在设备落后、设施缺乏条件下的艰辛训练过程及黑人等底层运动员依靠顽强奋斗和个人拼搏从而转变自己人生道路的场景,广告号召美国人直接面对竞争,用乐观、坚韧来锻炼身体和精神,向美国人民保证“一切都会好的”,“我也可以”。耐克所传达的文化表述是如此令人信服,它重新点燃了美国人内心的激情,不但成为美国人的主导精神,亦是那些奋发不止的民族和人民追逐的信念。

应该说,我国体育用品在引进科技和定位品类战略上都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突破,但准确把握社会意识形态变化,运用文化创新实现品牌文化战略却是软肋。因此,企业建立品牌文化战略意识和明确品牌文化创新步骤与程序至关重要。道格拉斯·霍尔特的文化创新理论体系指出“文化创新由意识形态、神话和文化密码三者构成。”意识形态深刻的塑造了我们日常的价值观和行动,它是消费者市场的基础,强大的品牌与社会阶层特定意识形态统一。分析国内外传统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类型和准确把握当前社会不同阶层意识形态的变化成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品牌文化创新的第一步。意识形态必须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神话是最好的途径,神话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它透露出意识形态,如耐克的“Just Do It”广告。创建神 话故事是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文化创新的第二步。一个神话要想激发消费者的共鸣,就必须由最合适、最引人入胜的文化内容来构成即“文化密码”,如耐克的文化密码“贫穷的黑人青年、铁链子做的篮筐、贫民住宅区”。有效解读社会阶层意识形态文化密码成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文化创新的第三步。

4 结语

当前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在世界体育用品制造业中占据OEM环节,OEM情境中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将陷入生存与发展、低水平价格竞争、市场失控和国家贸易摩擦等困境。国外发达体育用品制造业占据OBM环节,品牌制造具有优势。从两种不同制造方式的优劣可以看出,转变我国体育用品生产方式,寻求走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困境的出口和探索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品牌化路径成为当务之急。依据国内外品牌研究专家成果及国内外体育用品制造业品牌化成功案例归纳总结得出: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可以从实施质量战略、运用品类定位战略、寻求文化创新战略等路径探索品牌化打造。

参考文献:

[1]日本体育协会.2001年日本大众体育白皮书[M].1996.

.2000.

[3]郎咸平.郎咸平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4]席玉宝.我国体育用品出口状况分析[J].体育科学,2005(12):23.

[5]荣剑英.中国制造年代的品牌思考[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9-25.

[6]孟淑女.关于贴牌生产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9):55-56.

[7]许玲.基于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中国体育用品业海外并购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1(3):55.

[8]徐媛媛.从“口红效应”看中小型制造企业发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4):69.

[9]郎咸平.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38-40.

[10]朱道辉,闵健,等.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贴牌生产的风险与防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5):11.

[11]王元媛.基于SCP框架的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分析[J] .金融经济,2008(5):37-38.

[12]甑炳禧.次贷危机阴影下的美国经济[J].求是,2008(17):61.

[13]孙义良.我国体育产业品牌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体育用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实证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3):35.

[14]王泽和.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300.

[16]江和平,张海潮.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86-197.

[17]大卫·A·艾克,爱里克·乔瑟米赛勒.品牌领导[M].曾晶,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8]艾·里斯,劳拉·里斯.品牌的起源[M].寿雯,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19]杜娜·E·科耐普.品牌智慧——品牌战略实施的五个步骤[M].赵中秋,罗成,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制造业第7篇

1903年5月15日,英国伯明翰的前市长张伯伦回到家乡进行政治造势,他演讲的主题并非为了自己的仕途发展,而是希望大英帝国能够保住工业强国的制造业优势。

在近110年后的2012年7月,奥巴马在美国制造业州展开竞选巡游,希望通过赢得制造业州选民的支持,从而在今年底大选中,连任美国总统。

实际上,美国的制造业从来没有真正退出历史舞台,只不过近十年来新经济的耀眼光芒和外界的关注失衡,才令实力雄厚的美国制造业并未引起足够关注。据波士顿顾问公司的相关统计,一直到2010年,美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制造业产出比重,仍然稳居第一,占20%以上,名声在外的“中国制造”虽然在最近十年一路上升,但全球占比尚不足两成。

而从刺激就业和经济复苏等方面考虑,推进新一轮美国制造业的复兴,在美国上下虽然还有一定争议,但以为首的中下阶层对此持积极态度。

从去年开始,振兴制造业即成为奥巴马的一个主题曲,亦为他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舞台,而他几乎成竹在胸。在奥巴马到达东部的两个制造业州展开巴士拉票之旅之前,美国制造业已实现连续34个月的扩张。相对于2008年以来受到重创的金融业,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美联储前副主席、美国全国财政责任和改革委员会成员艾利斯?瑞夫林对《财经》记者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制造业迅速下滑,人们曾一度担心美国的制造业会消失。现在看来这些担心多少有些过分,因为下滑现在似乎已停止,美国制造业在复苏,出口有所增长。

不过在奥巴马到达东部的俄亥俄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时,美国就业收入增速已由一季度的6%大幅放缓至二季度的2.5%,是自2010年初以来的最低增速。

更重磅的袭击,来自ISM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指数,美国供应管理协会7月2日公布的报告显示,6月这两个指数双双快速下滑,前者自2009年8月以来首次跌破50的荣枯平衡线,是美国制造业近三年来出现的首次萎缩。

放在美国经济增长的背景上,制造业数据尤其让人觉得敏感。美国经济增长自二季度以来乏善可陈,制造业ISM由一季度的53.3降至52.7,非制造业ISM更是由一季度的56.7大幅降至53.1。

与此同时,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工业生产的增长势头进入二季度均调头向下,去库存迹象也开始显现。而制造业占美国GDP比重12.2%左右,若制造业数据进一步恶化,加上欧元区动荡的影响,美国经济全面放缓也绝非不可能。

站在更深远的角度,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兼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主任帕特里克?加拉格尔阐释了美国制造业对于这个国家的重要。他对《财经》记者说,美国制造业规模总量大约是1.8万亿美元。在美国的经济组成上,即使其他部门所占的经济百分比在不断增加,制造业仍旧是重要的力量。

美国以创新精神立国,并以雄厚的研发能力傲视全球。不过加拉格尔警告说,如果美国失去了制造业,也就失去了研发的能力。

重返“美国制造”

同张伯伦一样,奥巴马也希望美国能延续过去100多年的辉煌,保持世界制造业的领军者角色。当年,制造业机器的轰鸣拉动美国经济增长,在整个20世纪使美国长期拥有经济繁荣的庇佑。

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美国的制造业逐步让位于服务业和金融扩张。最早的挑战来自制造业后来居上的日本和德国,在一系列的反思与改良后,上世纪90年代,制造业在美国似乎有所回潮,列入《财富》前50强的公司中有31家制造公司、12家能源公司、7家消费品供应商。但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导致全球产业进一步分工,美国制造业逐渐变得边缘化,在2007年《财富》前50强中,制造业公司已减少至20家。

制造业的大旗再次祭出,已是美国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和大萧条的洗礼后。奥巴马政府誓言要重振制造业和实现再工业化,重塑国家竞争优势。此后是一系列振兴制造业的法律框架的搭建和各种项目和计划的出台。对此,美国研究机构ResearchPAYS主席汤姆?卡达拉对《财经》记者说,这些政策举措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重返到美国当年以制造业牵引经济发展的旧日荣光中。

指望以曾经下滑的美国制造业重振美国总体经济的人,已从就业数字中得到了部分满足。此前,经过30年的逐步南移,美国制造业就业已缩减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区域的特定领域。在经济衰退之前和期间人们在制造业领域失去了数百万份工作。而自从2010年一月份以来,美国已增加了48.9万份工作,是自1995年4月以来任何29个月期间最强劲的增长。美国劳工部7月6日报告说,美国制造业工作在持续扩展,6月增加了1.1万份工作。

由此,有分析认为美国制造业已进入上升通道,更重要的是,相对于触底反弹,乐观者相信这是长期的结构性改进的表象。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艾伦?克鲁格说,奥巴马总统已建议为制造业提供税务激励,加强劳工培训,并采取措施创建制造业中心,防止工作向海外转移。

除政策指引,美国自身生产力的增长、美元走弱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国家面临工资急剧上涨等因素,都使“美国制造”听起来不只是宣传口号。

制造业第8篇

产业待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进口设备一项金额就达万亿元,而如今,这些设备即将陆续进入报废期。在工业行业,每年因磨损和腐蚀等原因使设备停产、报废造成的损失占全年GDP的10%,损失高达千亿元,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

而再制造产业就是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将机电产品运用高科技进行专业化修复或升级改造,使其恢复到像新品一样或优于新品的批量化制造过程。目前我国的产品都陆续进入报废期,为再制造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2002年,美国再制造产业的年产值为GDP的0.4%。依此推算,如果我国今年的再制造产业占GDP比重达到0.2%,而GDP本身有望达到37万亿元,在此基础上,我国再制造产业年产值将高达740亿元。

《意见》后,汽车和轮胎产业迅速成为再制造业界热捧的对象。记者了解到,现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包括五类,即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起动机和转向器产品再制造。

据了解,再制造产品的成本仅为新品的1/4,节能达到60%以上,节材超过70%,最大限度地挖掘制造业产品的潜在价值,可让能源资源接近零浪费。

汽车企业再制造业试点单位之一的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峰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再制造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均能达到新品的水平,但因其成本较低,客户购买时的花费相对较少。”

李峰介绍说,因成本较低,潍柴动力的发动机再制造产品价格仅是新品原价的75%。而如果用出了毛病的旧发动机去换再制造产品,还可以抵消25%的价格。这种以旧换新的方式,会节省一半的成本。这样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给报废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回收渠道,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与汽车产业一样,工程机械再制造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产业,因为涉及再制造的机床设备动辄几万吨甚至是几十万吨。”同时,他还告诉本刊记者,2009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选定了包括卡特彼勒、徐工、、三一重工等7家工程机械企业在内的35家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作为首批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

原料何来

虽然再制造产业起步较晚,但因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再加上《意见》的推波助澜,该产业已经被列为国家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浮出水面。

记者了解到,获取原料较难是再制造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虽然市场上因生命周期结束而即将进入报废期的产品数量较多,但因流通渠道不畅,给再制造产业的原料供应造成了很大困难。

如汽车零部件行业,据国务院第307号令《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必须拆解回收的报废汽车。其中,回收的报废营运客车,应当在公安机关的监督下解体。拆解的“五大总成”(汽车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应当作为废金属,交售给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拆解的其他零配件能够继续使用的,可以出售,但必须标明“报废汽车回用件”。

因此,再制造企业原则上只能从汽车维修市场收购一些旧件作为再制造原料,但该类市场所提供的原材料量并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的需求。目前看来,国家助推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努力会遭遇《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阻击。

另外,李峰告诉记者,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只可以修复自己曾经生产的再制造产品,国家仍然禁止公司再制造自己品牌之外的产品。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整个再制造行业都面临同样的限制。

但有一个例外。记者从其他渠道获悉,因为之前合作权益的变动,在14个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单位中,只有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可再制造别的厂家生产的产品。其他厂家再制造产品必须是自家生产的,这会引起再制造产品怎么贴牌的问题。

“报废产品经过翻新流向市场之前需要和新品的流程一样贴上出产厂家标识,并承诺一定的质量保证,但这就会引起一些问题。究竟是贴原厂家的品牌,还是贴再制造方的品牌?”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因为原来的生产厂家和现在的再制造厂家并不是同一个,再制造厂家对产品进行贴牌后,就要对再制造的产品整体质量负责。但是产品原材工艺材质等最终还是原产品生产厂家的,如果再制造产品出现问题,就会存在谁来负责任的问题。”该人士表示。

当记者问及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再制造公司的长远规划时,李峰表示,虽然去年建成现有生产线时,国家曾经给予优惠和补助,但他们并没有继续建设新生产线的打算。

他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潍柴动力的发电机市场保有量有220万台,并且有2%的比例进入报废期,但这并不代表就会有4.4万台发动机进入再制造环节。部分发动机虽然已经过了使用年限,但仍没有退出生命周期,这会造成部分再制造资源的流失。

税制待改

据了解,税收问题尚需理清也是当下再制造看似火热、但企业参与积极性并不高的原因之一。记者从相关制造企业了解到,再制造企业增值税中的销项税额难以抵消,成为抑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增值税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购进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所负担的增值税额。增值税销项税额是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和增值税税率计算由购买方所负担的增值税额。

一般而言,企业作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应纳税额为当期进项税额减去当期销项税额。但是因为再制造企业从客户手中购买报废的零部件,企业不可能拿到进项税发票,而当企业把修复好的产品重新卖给客户的时候,却需要开具该产品的销项税发票。

企业因没有进项税发票就没有办法抵消进项税额,这造成再制造产品的成本增加。当再制造厂商的成本压不下来的时候,就会增加售价,卖的东西更贵了,最终对用户造成负担。当成本传向客户,顾客消费积极性减弱,这就不利于激发产业的投资热情。更何况现在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认识并不深入、认可度不高。

记者了解到,虽然政府强力推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但是在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再制造无论是产品还是理念仍然很难被消费者完全认同。当记者问及再制造产业时,很多行业人士表示,其尚未完全了解该概念。即使是大家对产业有了了解,但人们对再制造产品的接受程度仍存在一定的可提升空间。

“再制造产品不是不可以接受,但是客户也会看生产厂家,如果厂家本身有名气,它们的再制造产品质量有保障还是可以接受的。”某人士表示,这也是大部分人对再制造产品的态度。

制造业第9篇

高铁技术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创新、再创新,走过了很不寻常的道路。我们为之高呼,为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取得的进步而自豪。但是,之所以领先于别人,一定是因为我们比别人有更多的创新和大胆探索,当然这也注定着风险并存。我们需要加倍注意这些风险的客观存在,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显然,一些人提前陶醉了。一些非核心技术的把控和配套服务的疏乎导致事件正在一步一步地朝着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

京沪高铁开通以后,故障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质疑声试图给人以警示,不过有专家解释,磨合期出现微小故障,属正常现象。也有专家认为,磨合期出现的故障应该在试验期解决。而为什么在试验期内,这些故障没有被发现或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可能是今天高铁故障频频发生的根源。

那么,我们是不是急了点,或者太自信了点?对正常运行过程中可能频频发生的故障没有足够重视?

再看这次温州的动车追尾事故,让人实在看不明白,这么先进的技术条件下,怎么会发生如此低级的错误?官方的权威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之前,我们不去假设和猜测。但是,从今年高铁系统发生的以上事件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总结高铁问题,而是到了好好反思一下高端制造业的时候了。

高端制造业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是大量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结合体;二是附加值高、收益高;三是风险高。我国“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重点对高端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发展方向,主要涉及航空产业、航天产业、高速铁路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等五大领域。

“十二五”为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标志着高端制造业将正式改写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历史,但是,高端制造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首先,在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同时,传统制造业并不是不发展了,这里需要正确处理高端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的关系。

高端制造业只是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发达国家的产业也不都是高端制造业,就连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还一直保留着部分传统制造业。可以说,高端制造业与传统产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传统制造业在解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优势突出,也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它的主要原因。但是,传统制造业往往受制于环境和资源的约束,生存空间正在被逐渐压缩。相比之下,能耗需求少,环境污染小的高端制造业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高端制造业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进步的,主要是对传统产业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方面给予提升,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其次,从实践来看,高端制造技术并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积累起来的,首要的是人才基础,产业基础,其次是产业环境。今天,我们在高铁、深海载人、大飞机、航天等领域都取得了不少成就,有利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但发展高端制造业要切合自身产业基础,不能盲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