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德育案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15 08:38:26

德育案例

德育案例第1篇

在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生德育教育,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值得深思的课题。三年级是学生养成各种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自我约束力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加上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就会走上不好的成长之路,下面我结合自己教育工作的实例,浅谈几点做法。

一、案例一:用爱点亮心中那盏灯

1.基本情况

李昊砼,12岁,三年级学生,独生子女,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亲人非常溺爱他。

2.学生的问题行为

该生上课时经常从后门跑出、前门进入。有一次我在上课,正在黑板上板书,当我转过身时,发现他的一只鞋子竟然扔在讲台下,人趴在地上。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喜欢在教室乱跑,坐不住,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拖拖拉拉,不能按时完成,而且作业质量差,错误较多,学习成绩差,是全校出了名的老大难。

3.原因分析

通过家访和询问他曾经就读的幼儿园,了解到由于是隔代教育,所以爷爷奶奶十分溺爱他,在家里打人,爷爷奶奶也不教育他,因为住在镇上,父母平时周末休息才回家一次,所以管教他的时间比较少,导致他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都比较差。

4.辅导策略

(1)家校沟通,培养习惯。李昊砼这样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形成的一个很大原因是由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此后,我经常与李昊砼家长联系,详细分析了李昊砼的在校表现及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建议孩子放学后由自己带,平时下班后尽量抽空多陪陪孩子,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有一次通话中,他爸爸向我反映,李昊砼在家四个小时只读了两遍课文,学习的效率很低。他爸爸向我咨询怎么办?首先我对他表示肯定赞扬,谢谢他们配合学校工作,放弃休息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其次对孩子近阶段在校表现进步的地方表示鼓励。李昊砼明显属于在校、家都坐不住的,自觉性极差,每写完一个字就这里动动、那里摸摸,自我控制能力差。平时在校老师如果不看着他写作业,他就一个字都不写,我建议家长在家规定时间完成作业,完成方可玩,否则今天不可以玩,通过家长与学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时会主动把作业做完再玩,但有时也会只顾着玩而忘记写作业。

(2)激励教育,唤起信心。在学习中我发现李昊砼是有进步要求的,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名好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我采用小组比赛方式,哪一组作业先完成就加一个“语文之星”的章,有一次我奖励第一名的组长一颗糖果,哪知李昊砼竟然说,他把作业做好为什么没有糖果?其实他的淘气只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找他闲谈,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进步时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鼓励他,还经常对同学们说:“看,李昊砼同学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李昊砼同学今天在课堂上准时把作业做完了交给我!”……渐渐地,通过他的不断努力,李昊砼的语文成绩由原来的不及格提高到现在的七十多分,他开始慢慢喜欢上学习,自我约束性也明显提高了。

二、案例二:用耐心爱心解决矛盾

爱心是老师亲近学生、学生爱戴老师的基础,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关键,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应该付出爱心。

1.基本情况

张晓鹏,男,12岁,三年级学生,幼儿园时就比其他孩子明显好动,上小学后,这种情况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课堂纪律,坐不了多长时间就晃动椅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下课经常惹其他同学,有时还大打出手。在家表现任性、冲动,稍不顺心就大喊大叫。个性比较鲜明,让老师感到头疼。

有一次他与班上一位学生刘毅涵发生矛盾,双方家长为了孩子的事来找我,要求不要将两个人安排在一个班学习,甚至在放学的路上,两家长还为了孩子的事斗嘴,这样不但影响了孩子的成长,而且给其他学生家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做法

首先,好动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老师爱心、关心和耐心,从生活、思想上教育孩子,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耐心纠正孩子的好动行为。其次,纠正要坚持鼓励、积极强化,当孩子有一些自制行为的时候,当孩子能持续一定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时候……老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并循序渐进地对孩子提出要求。再次,让孩子适当进行一些手脚协调、左右手协调、手脚与身体其他部位协调之类的活动。

德育案例第2篇

案例教学法以鲜活生动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互动,将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参与性特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般分四个步骤:教师导向,展示案例—学生思考,分析案例—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1.教师导向,展示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的引入阶段。常见案例呈现方式有:(1)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2)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3)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4)教师利用即时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课堂上教师以恰当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增强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及教学时长,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案例。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发现关键信息和核心内容,联系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实现由传统灌输式教学到参与式互动教学的转变。

3.小组交流,讨论案例

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案例教学中的决定性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教师可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其次,注意把握学生的讨论时间。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长,内容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发言机会。另外,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对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点适时给予纠正。在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给予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保证讨论效果。

4.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总结发言时,应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二、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与传统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应高得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很大转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处于统治者地位,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日积月累,很容易养成依赖、被动的习惯。“双主体”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对案例中包含的问题获得更透彻地理解。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和接受者,是知识的探索者和真正的认知主体。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需要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学生为了参与其中,需要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并与其他学生非正式地讨论相关案例,进而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作出相应贡献。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见解,并发展自身团队合作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的有机统一

在德育课教学中引入具体案例,并不是完全抛弃理论讲授,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达到案例探讨和理论掌握统一的效果。德育课案例教学的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案例作为教学知识的突破口,将德育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掌握课程知识。但是,由于教学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本身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如果把握、引导不好,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则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堂内容脱节或相背离。因此,德育课案例教学必须处理好具体的案例研讨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之间的关系,把教学案例的研讨与德育课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机统一起来。

三、德育课中案例教学法的积极导向作用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参与性强的教学方式,消除了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导向作用。

1.克服传统教学弊端,提高教学时效

案例教学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案例学习过程中民主开放的讨论气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课堂氛围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德育课教学时效。

2.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析问题,遇到类似情境或问题时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发挥创设了弹性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提高实践能力。因而案例教学是一种适用于德育教育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它增强了德育课的吸引力,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目标,进而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德育案例第3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德育 应景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96-01

所谓的应景,就是顺应当时的场景。思想品德课上渗透的德育案例,要和此时此刻的情景吻合。德育不能单纯说教,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利用应景的案例,让我们的德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下面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粗浅做法,仅供参考。

一、热点案例,与时俱进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力改革教学,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发展。教学中引用的案例,应该是新鲜的、热点的,不仅故事新、思想新,而且观点新、角度新。紧跟时代潮流,顺应新形势,把握时代特征,不应是陈年往事。唯有这样,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具有新鲜感。

如《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讲到国家、民族遭遇的挫折时可以举例,出示图片。有的老师可能借用旧课件,也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展示的还是2008年的雪灾、汶川地震。距离现在七八年了,对学生来说,也有震撼力。但是不如2015年“长江之星”沉船事件给人的印象深刻。

老师一定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及时发现时展中的新课题,将信息资源和思想品德课紧密结合,选取具有新闻特点的案例,说服学生接受新的理论。

二、有趣案例,生动活泼

思想品德课的知识很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吃力。再加上初中生活泼好动,不愿意较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索然无味的科目学习上。这就要求我们改变重理论轻实务、重传授轻参与、重知识的积累、填鸭式的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选择案例时尽量具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学生在阅读喜欢的案例时,自然会依据涉及的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展开讨论。

如教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知识理论性较强,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老师要通过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讲解“宪法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法律,是其他法律的基础、根本大法”时,我出示投影:一棵大树。利用树根与枝叶之间的关系,配合动画讲解,国家的所有法律就像一棵大树,宪法就是这棵树的根,有了根,树才会枝繁叶茂,因此有了宪法,才会有其他的法律,所以说宪法是其他法律的基础。

案例生动有趣,可以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刺激他们的兴奋点,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帮助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知识。

三、身边案例,本土特色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课堂上引用案例,最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事情,真实可信,现实感强,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这样才会信服,真正接受。教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正确选择辅助教学的事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灵活运用,寓教于理,变抽象为具体,做到深入浅出,为学生快乐学习铺路搭桥。

如教学《我们的姓名和荣誉》时,举例张同学上课迟到记录李同学的姓名,还给同学起不雅绰号侵犯了姓名权。又如教学《尊重隐私 保守秘密》时,举例父母未经同意偷看自己的日记或是聊天记录,这都是没有尊重儿女的隐私。

这里所举的案例生活化,自然地将学生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抓住了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生活资源,具有本土特色,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作为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善于观察生活,选择生活化的案例,向着生活化、人文化开拓创新,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正面案例,把握方向

中学生是非善恶观念比较模糊,所以教师选用案例要多举正面的例子,应以正面教育为主。正面的例子可以弘扬正气,树立榜样,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激励学生奋发图强。那些反面的,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态的案例尽量少用,慎用,避免学生吸收反面例子中的有害成分。

如教学《正确对待和参与竞争》,就要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列举生活中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正当竞争。又如《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一课,可以从礼貌、胸怀、尊重、生活细节等方面举例伟人、名人有教养的体现。

学生通过阅读正面的案例,既学习了知识,又明白了道理。这个过程是风过无痕的,学生的是非观、荣辱观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正面的案例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正面效应。

总之,德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朝夕而成,不要妄想一蹴而就。思想品德老师需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常抓德育不松懈,努力选择应景案例,积极实践,使得德育水到渠成,衔接无缝。让初中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正确指引下,成长为有责任意识的公民,过健康向上的生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知行统一的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德育案例第4篇

一、主题班会案例描述

(一)班主任组织,揭示班会主题

(二)主持人开场白

(三)表演小品“我的一天”,现场表演或事先剪切成视频。展示校园情景,然后按照个人文明礼仪、校园文明礼仪、食堂文明礼仪、课堂文明礼仪几个校园情景文明礼仪进行讨论。

(四)情景文明礼仪

个人文明礼仪

1.第一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个人的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校园个人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一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个人文明礼仪规范:言谈礼貌、仪态举止、谈话姿势、个人及宿舍卫生习惯。

校园文明礼仪

1.第二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校园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校园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二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校园文明礼仪规范:同学交往的礼仪、尊师的礼仪。

食堂文明礼仪

1.第三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食堂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食堂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三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食堂文明礼仪规范

课堂文明礼仪

1.第四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食堂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食堂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四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课堂文明礼仪规范。

(五)主持人总结

二、案例分析

大学生学习“礼仪”,首先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

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为基础。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大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

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来,不说不动就不能说某个人有没有“礼仪”,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大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所以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

三、指导建议

大学生堪称“准职业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和外在的礼仪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四、资源拓展

目前,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素质修养的差异及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等因素,出现了某些大学生礼仪行为不文明的现象。学校和有关部门应齐抓共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才素质。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文明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人与社会达到高度的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大学生礼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黄菊良.大学生礼仪修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德育案例第5篇

高中德育教学几乎都是由政治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及班主任担任班级德育管理工作。况且德育课又大多采用理论灌输教育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不能很好地体现时代精神,教师只负责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导致学生对德育课学习消极应付,教学效果差。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深化改革,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德育课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是依据授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使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目前关于普通高中的政治课教学案例比较多,但是关于高中德育课教学案例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案例教学在运用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这方面作些尝试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及理念探讨,为一线高中的教师在案例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优点及其局限性,而局限性正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地方)

案例教学具有科学性质和实用价值,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具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及师生互动等功能或优点,受到很多专业教育者长期广泛的使用。在高中德育课使用案例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高中德育课的教学现状,改变德育课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德育课取得一定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随着案例教学不断的深入应用,发现案例教学也有其缺点或局限:应用案例教学过于耗费时间和精力、不利于中等以下程度或低年级的学习者等。本论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配套措施。希望有助于广大德育工作者提高对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并有效地利用案例教学进行德育课教学,提供借鉴和启发意义。

二、高中德育课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改革高中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高中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德育课的实践性和政治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并要认真的解决。然而,在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讲授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有味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们在下面听的昏昏欲睡,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使得学习单调、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对德育课消极应付,不感兴趣,不愿听讲,考试前临阵磨枪,死记硬背,根本达不到学习德育课的目的。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媒介,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现实生活中生动、逼真的事件引入课堂,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案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探索者,学生在德育课堂上主动讨论、主动发言、主动合作、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案例学习过程是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压力下大胆的发表观点,分析彼此的观点,做出选择。案例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德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得到增强, 他们的道德行为进一步得到改善,提高了德育课的实效性。

(二)适应高中的生源特点(“一言堂”式的德育课导致优生差生都不感兴趣)

高中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而且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普通高中的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使得高中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部分高中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这也造成了部分学生素质差,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甚至个别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时有发生冲突打架,经常迟到旷课,不服从教育和管理,不尊重老师,不做作业和抄袭作业。而目标明确的以考学为主的优等生又觉得高考不考这些东西,还是多背几个知识点吧。他们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不学德育知识,知不知德育理论都无所谓。又由于德育课本身抽象性的特点与和长期以来高中的德育课形成的“说教堂”、 “一言堂”的授课形式,使得德育课往往很难上,更不要说上好了,也造成学生对德育课没有兴趣,高中的德育课在学生的眼里可有可无,总之,高中生在文化基础、思想、行为习惯、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这就更要求高中学生学好德育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案例教学的运用,增强了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因为案例教学提供一定的情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能触动学生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编排教学案例,把书本的知识点融入教学案例之中,改变过去德育课单一的、枯燥的注入式教学。案例教学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参与课堂讨论,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情境。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德育课发挥应有的作用,改变高中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使他们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思想道德也得到提升。

(三)符合高中德育课的学科特点

德育案例第6篇

关键词:技校 德育课 教学案例 选用

技校德育课相对于其他学科课程而言,具有特殊性和挑战性,其主要特征如下:一是技校德育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并使学生掌握德育方面的知识,而且在于使学生形成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二是技校学生的自主性对技校德育课程的实际效果而言是一个非常关键性的因素,必须充分了解、尊重并调动其自主性。三是技校德育课必须借助于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因为它不仅需要道德认知,更要诉诸情感、行动经验等来达到教育目的。为此,笔者从技校德育课教学中选好案例、用好案例两个重要环节入手,谈谈技校德育课教学中的案例选用问题。

一、选好案例是德育课教学的前提

从技校现行德育教材中的案例来看,相较老教材在通俗化方面有明显改进,但也存在与技校学生认知水平有较大差距等问题,仅仅依靠教材中的案例尚难达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与时俱进,注意收集或编写相关新案例,以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

首先,选好案例要在内容上适应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的需要。可以选择国内或国际的教学案例,如我们在讲兴趣是职业成功的动力时,选了比尔·盖茨的事例;也可以选择正面的或反面的,如我们在讲授人生价值观时选了谭千秋和范跑跑的事例等。选择案例应特别注意联系当前社会焦点、热点等实际。如我们在学习热爱祖国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时,正赶上“神九”飞天成功,学生们对该内容都很关注,老师只需一个提示就会引起热议。教师要重点把学生的关注点由热议事件本身适时引导到树立报效祖国之志上来,选择此类案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择的案例还应是学生可学可行的,切忌华而不实,否则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其次,案例要在形式上适应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的需要。具体形式要符合学生喜闻乐见的要求,既可以是插图、视频、影视,也可以是故事、多媒体等。如我们在学习家庭内的人际关系时,选取最热播的公益广告《FAMILY》,入情入理,情景交融,收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较好地实现了一次道德教育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用好案例是德育课教学的关键

首先,要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用好案例材料。我们在德育课设计中常用“体谅法”“讨论法”等。如我们在讲处理同学关系中用谅解去维护的内容时,提前让学生收集校园里的事件,由老师指导加工排练成情景剧,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某男生宿舍同学们正在夏日午睡时,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大家心里埋怨:“谁呀?这么讨厌!”仍想继续睡觉时,又听到一阵急促的砸门声,小L迷迷糊糊下床把门打开时听到的却是一句不堪入耳的脏话……小W刚一进门,委屈的小L挥起愤怒的拳头砸向小W……原来小W着急敲门是为给感冒发烧的同学要开水的,且小L和小W是好朋友。以此情景剧展开讨论:谁之过?假如你是小W或小L会怎么做?你会原谅对方吗?同学们一般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再进一步讨论发生冲突的根源何在?师生通过共同总结就可以得出结论:“双方遇事不冷静,处理方式不妥当,且都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也没有做到谅解对方。”在这次采用体谅教学法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轻松地理解了处理同学关系要用谅解去处理的道理,而且还使前面学过的相容原则、沟通技巧等知识得到了强化与实践,一举多得。

其次,要注意用好艺术作品等案例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安排学生读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观看电影、电视等,既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又能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这种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能使学生受到优美情景的陶冶,有利于催生学生的道德情感。如我们在讲授正确面对挫折时,首先链接视频《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之刘伟》,随之以PPT的形式播放自编案例——《断臂王子感动中国》进行课程导入,使教材内容自然过渡,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教学内容提供了讨论材料,还为同学们介绍了一个现实榜样。

德育案例第7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材案例;校本案例

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与教学安排意见》,并修订了新的教学大纲。中职德育课大纲要求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实效性更强,进一步体现了“贴近职业,贴近社会,贴近中职生”的原则。教师在实施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教学创新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自主探究教学等。而案例教学被德育课教师广泛使用。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础教育信息载体,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为主要教学方式,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作为首要目的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大量的教学实践早已证实案例教学的优势,德育新教材中也广泛使用案例教学。如《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在每一课中都设有“心海导航”“人生启迪”等教材案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的案例也存在不足。

一、校本案例的不足

1.教材中的案例大多局限于正面的、成功者的素材,罕见负面型、问题型素材

《职业生涯规划》书中几乎都是形容中职生如何自信、自强,最后成功取得职业生涯辉煌的业绩。但是,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有顺境,也有逆境。不能一味告诉学生只要努力就一定就会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所以教学案例中也应该配备一些问题型案例,负面型案例,提高学生心理抗挫折的能力。

2.统一的教材往往有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没有考虑到各地、各校的实际

为了顾全整体,教材案例五花八门,看似丰富全面,其实都是蜻蜓点水式。《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几乎没有涉及中职卫校护理等医学专业的案例,而非本专业的案例设计很难引起医学专业学生的兴趣。中职卫校学生在德育课学习中普遍反映:案例不够生活化,不符合实际需要。

3.教材案例素材与学生实际情况脱节,案例中的角色个性模糊,情节简单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应利用案例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分析,以此达到学习的目的。但是中职学生因为知识量不足,自主学习能力缺失,缺乏专业实践经历,课前准备不够充分等原因,不重视对案例讨论地参与。教材案例得不到预期的利用,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缺乏案例教学的经验,课堂组织讨论不当,师生互动不强

学生在课堂上对教材案例进行讨论时,往往会有发散性的思维,经常会偏离主题。教师会在这样看似“热烈”其实“混乱”的场面中被遗忘和忽视。而若教师再原封不动引用教材案例,更是让学生索然无味。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基本的教学素材,也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重要材料。教师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然在收集加工案例的过程中,关注案例本身的实践性、启发性和典型性。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教材案例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不足处进行弥补。本人提出了开发“校本案例”的设想。

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从字面上看是指“以学校为本”。校本教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英美许多发达国家中开始流行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由学校的人来解决并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德育课“校本案例”是指基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结合本校学生职业实践经历,利用学校资源,搜集和加工本校学生真实案例,形成本校特色的德育案例。在校本案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探索。

二、校本案例的来源

案例教学如果离开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对校本案例的开发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教师亲临教学实践,最有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案例资源。校本案例的来源有三个途径:

1.自编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殊要求,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本校专业特色自行开发。如:中职卫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时,在全校范围举行大型德育活动课“护生的一天”:通过对卫校学生真实生活全天候的跟踪记录拍摄,形成德育校本教材,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提升对医学专业课的学习的兴趣。

2.转摘

教师在平常工作和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带有审视案例的眼光阅读书籍、报纸、文摘和影视中的一些事件。如:收集《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素材,教师应多关注《新闻栏目》《今日说法》《感动中国》等电视节目,要对国内外重大时事留心观察并下载、加工、编辑。如:讲授中职卫校护理专业职业道德要求时,教师可以关注医疗事故纠纷案例,医德医风的案例故事。教材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案例素材是法官宋鱼水,邮差王顺友的故事。中职卫校的德育课老师教师可改用福建版“感动人物”――最美乡村女医生的故事。

3.改编

校本案例要适宜不同特点的学生,更好地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为了体现校本案例真实、合理,以及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现实性,教师需对一些真实的案例进行加工改编。如:在《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单元“正确认识就业”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本校资源对教材进行改编。本人曾对已经就业的学生进行采访,请她们畅谈从业经历和感受,制作成教学视频,让在校学生更真切,更清晰感受本专业就业前景,找准定位,明确自身职业生涯目标。

三、校本案例的甄选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精干的校本案例有益于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当的校本案例可能使教学目标偏移,一不小心就会事倍功半。所以在收集到大量的案例之后,有必要对案例进行甄选,最终确定真正的精品案例。

1.所选的案例必须与教学目标一致,不能偏离教材大纲的要求

校本案例虽说是“本土素材”,但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力求突出教学重、难点。如果教师一味追求猎奇,强行使用不当的“土教材”,不但无助于学生掌握教材理论知识,甚至还可能将学生带入迷途。如:某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第二课讲述“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这一环节,使用了这样的“校本案例”: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庄丽,自小学习舞蹈,但是初中毕业后按照家长的安排进入卫生学校学习护理专业,因为业余经常参加舞蹈演出,荒废了医学专业的学业。像这样的案例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学生在听完这个案例后,越发陷入迷茫。这说明教师在选择校本案例时没有进行反复地斟酌、推敲。不合适的“土案例”坚决不能使用,不能说明教学内容的案例无论如何生动也坚决不采用。

2.德育课校本案例要富有德育色彩,要有艺术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育者还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惊喜的感受。德育课早已脱下说教课的面具。中职德育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形成。中职的德育课要“活”起来,要真正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灵魂,教师的教育行为要有艺术性。如: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单元第一课“通过职业活动反哺父母,回报社会”这个课题,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父母工作劳动的照片,教师备课时把照片制作成视频短片并配音乐《春泥》。课堂教学中在委婉深情的歌声里,一张张幻灯片闪过,刹那屏幕上出现:满身泥浆的父亲身形;母亲操劳家务,那散下的一缕乱发;烈日下田间收割稻谷,汗流浃背的家人……学生流下了发自内心的泪水。这样的视频短片教学效果远远胜过教师口水四溅的说教。

四、开发校本案例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1.教师在校本案例开发中找到新的角色定位

校本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教师普遍感到开发符合中职学生实际情况,符合职校专业特色以及适合本地区职业教育前景的校本教材,能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教师的教学有了更上一层楼的境界,找到了新的角色定位,提升了工作的激情和职业满意度,激发了自主开发专业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2.充分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校本案例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课,是校本案例中角色的扮演者,学生在校本案例中寻找自己的身影,看到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很多学生在校本案例中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培养了自信心。通过参与校本案例的开发,学生从中尝试到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展示自己青春张扬的个性,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校本案例的开发实践,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使教学更富有专业特色,有利于形成特色精品学科

德育教师要利用本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整理加工成具有个性突出,专业鲜明,有血有肉的校本案例。如:每年的5.12护士节这天,中职卫校按照传统对二年级学生进行护士帽的授冠仪式:在《爱的奉献》歌曲旋律中,在闪闪的烛光里,在响亮的南丁格尔誓词声中,学生穿着整洁素雅的白大褂接受本地区医院护理界前辈的祝福,这是一次严肃圣洁的职业洗礼。这样的活动无疑是最好的职业素养培养课。这样的校本案例无疑也是独一无二的。

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德育课程的校本案例开发与利用,必将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教学效果的提高。

德育案例第8篇

摘 要:本文重点阐述了案例教学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中职教育是基于对学生进行更贴近社会生产技能的教育。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更贴近社会的实践,那么对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来说,就能够完成更多的纲要教学。所以案例教学法实质上也体现了在中职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德智教育中的一些前瞻性教育。

关键词 :案例教学 中职 德育课

中职教育在针对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本行业内的一些职业规划以及心理影响教育,进而完成的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但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其中所存在的弊端。但是当通过案例进行相应的教学以后,就能够直接明了表明哪些是应该掌握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这样浅显易懂的方式,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就具备了相应的现实意义。而在进行这一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针对下面的几个方面进行简单描述。

一、案例选择要适当

实施德育课程的案例教学法,需要对案例进行适当的精选。其目的是为了在德育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进行案例选择中,一个较为优质的案例,能够更好为学生提供榜样意识,从而避免进入职业误区。在进行相应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报纸杂志的编辑,从而给学生一个优质的案例课程分析。

通常在进行备课的案例选择过程中,都需要遵循以下几个目标进行相应的层次选择。

一是案例的选择需要贴近教学的目标,不能够盲目的寻找成功案例进行说教,鼓励要适当,不能够以偏概全,和课堂的德智教育无关的尽量不要乱讲。

二是应该跟进教材,进行有选择的案例教学,从而对教材进行扩展。

三是案例教学要贴近生活。应该多以日常的工作生活为模板进行教导,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教导学生走向正规化。

四是贴近专业进行适当的教学。在案例选择中,我们不能够给学机工操作的讲授旅游行业的成功案例,所以应该按照相关专业进行相应的品德教学。

二、案例的编写应该细致入微

在进行相应的编写过程中,应该对案例进行细致入微的搜查,以及对专业的涉及进行相应的职业编写。在编写的过程中,应该顾全大局,针对一个科目,乃至全校进行编写,这样即节省了工作量,同时也将工作的进度进行了相应的整改。

在进行这一编写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应该针对案例进行加工以及改进,从而确保其中心目标的指向。

第一,案例所指向的核心仍是以教材中的主要技术以及概念进行的编写。

第二,案例在改写后应该确保其真实性,不能够过分地渲染。

第三,案例在进行改写之后应该能够解决一些教学中的基本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在进行相应的学习中,能够较好地发展自我特长,同时能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我们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其作用的不同,对其教学的基本方法进行了下面的简单分类。

1.分组讨论法

在针对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分组分类,从而对案例进行分析的方法。其根本性的原则就是,在此基础上,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

2.案例讲授

课堂上,依旧是老师讲课为主体,而这种主体也将长时间地保持下去。那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就需要老师针对相应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对其理论的理解上,也能够较好地扶正。

3.模拟方式

在通过由学生来扮演其中的一些角色的同时,进行案例重现,从而让学生们能够较好地理解其中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更接近其中的场景,以及其中的荣誉感。

四、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忽视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现实意义,容易将学生导入误区;掌控不好学习时间,这样最先预设的一些问题,就容易出现漏洞,从而导致学生无法进行真实的掌握。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这一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一些外在原因,导致整体的效果欠佳。例如在新时代的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较好地运用多媒体进行相应的案例教学,那么就能够更为精确地完成相应的道德教育任务。而如果老师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那就没法做到更快地实现案例教学法的新义。

五、小结

案例教学法,在进行实质的应用中,能够较好地表现出一些优良的效果。但是这需要我们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以及适当的辅助,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踏入正规的道德理念。所以当前,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实践,是顺应潮流的一项有效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成.新课改背景下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1(9).

德育案例第9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德育课 实施程序 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法是指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讨,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得出各自不同的结论,并加以比较、评估和选优,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既是德育课教育教学的方法改革,也是德育课本身发展创新的重要课题,既有利于提升德育课的课堂效果,又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一、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程序

1.教师选取、展示案例

案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德育课的案例可以来自课内德育教材及教参中的案例,也可以来自课外,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关注新闻媒体,进行案例精选与积累。无论选择什么案例,教师都要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学情,首先做到案例要有针对性。选择的案例要紧扣教学内容,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恰当的案例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是要有真实性。选择真实的事件作为案例,既能显示教学的严谨性,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要有时效性。把当前的时事热点作为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四是要有典型性。案例要贴近学生生活,选择学生身边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典型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得案例的展示既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前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通过QQ群、微信群,设置学案,学生在学习群中讨论学习,教师实时答疑。也可在课堂中将选好的案例以讲故事、场景模拟、小品表演或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提问、学生交流讨论案例

这是德育课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案例的选择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量身定做”“精心打造”的案例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教师既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通过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不同观点,达成一致意见,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也可以集体讨论,个人竞争发言。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做到有的放矢,问题要精练、具有层次性;要考虑学生认知的差异性,统筹兼顾,保证所有学生得到发展。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讨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互动参与,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如何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尤其是思想上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通过彼此尊重、倾听和沟通,激发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促进共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把案例的内容与相关的理论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积极地思考、大胆地交流,即使学生的讨论有所偏差,教师也不要立即给予评价,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我更正,这样既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研讨氛围,又能锻炼学生的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既能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3.师生总结、点评案例

学生讨论后,教师要做出总结,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要有驾驭案例的能力,要把控学生的讨论,要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与知识的运用上去,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师的总结评价很重要。要注意:第一,总结教学中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特别要明确指出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突出重点还是突破难点)、学生应该树立的思想观点和深入思考之处;第二,对学生交流表现做出总结,对学生独到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中有代表性的看法,教师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对于学生讨论的不足之处要指出来,给予点拨和指导,对小组协作能力予以肯定和指正,以利于团队更好的发展;第三,对课堂时效进行总结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及各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心中有数,总结评价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使其更好地参与下一次案例讨论。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防止“案”“理”脱节

教学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应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德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不能只关注案例本身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提炼与应用。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备课的真功夫,又要有驾驭案例、掌控课堂的能力,将“案”与“理”完美结合,融为一体。

2. 讨论时间的控制

在教学中,讨论环节的“预设”往往与“实作”有所差距。学生较多,观点不一而且容易跑题,还有可能因为找不到正确答案而争论不休,这就要求教师在时间上要进行严格的控制,控制好讨论时间,掌控好课堂教学。例如可以限定每个小组讨论和总结的时间,并适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3.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

案例的展示方式形式多样,不再是教师单一的口述讲解。多媒体在优化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等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微课、教学平台、微信群、QQ群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为德育案例教学提供了平台与技术支撑,更好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4.教学主体的把控

一名优秀的德育教师在备课环节除了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情,不同班级学情不同,同一班级不同学生实际情况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德育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即使使用案例教学法,不同班级教学案例的设置也应有所不同,同一班级案例的问题设置也应难易兼顾。

总之,在德育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果,达成教学目标。但是,案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身体力行去积极探讨、不断总结,才能彰显其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余永龙.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杨建培.对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1).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