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主题课程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13 08:26:13

主题课程总结

主题课程总结第1篇

根据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的研究型教学由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成果评价三部分组成。

(一)课题设计

课题设计是研究型教学的基础,是以课题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的重新规划。根据学生人数,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结合桂林市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取得的成果,将《环境工程概论》教学内容课题设计为以学生调查实践为主题。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通过调查发现的问题所作的汇报作为各章内容的开题,进而引出各章理论主题内容。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研究内容进行总体讲授、指导,使得课程生动、课堂气氛热烈,进而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题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桂林市水污染状况调查、桂林市大气污染状况调查、桂林市固体废物状况调查、桂林市声环境以及桂林市的生态之城建设五个部分。

(二)课题实施

1.成立课题小组

课程第一堂课为导论课,由教师对目前的环境问题及环境工程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总体讲授,布置研究型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说明。课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报名,教师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微调,保持各组同学水平相当,每组6名同学。

2.方案设计与实施

各小组成员首先根据课题题目,明确完成目标,讨论课题实施方案;然后进行组内分工,完成资料收集、查阅、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汇总、书面总结及口头汇报等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以课下业余时间完成为主,教师轮流跟组进行指导、答疑以及必要的理论知识补充,帮助学生解决在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完成过程中,数据信息来源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图书、期刊、统计年鉴、环境公报等纸质资料,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CNKI数据库等,以及环保局网站、环保局实时监测系统等网络数据资源。然后,再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完成课题的研究。

(三)课题成果评价

1.成果展示与评价

首先由组长作为代表对课题完成内容进行汇报,同时对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介绍,课题组成员共同对其他小组的提问进行解答。根据汇报结果和答疑情况对课题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由三部分组成:组间评价、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课题小组根据评价内容对课题内容进行进一步修改,并形成书面报告上交。

2.成绩评定

研究型教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课程总成绩由学生个人的平时表现(包括课题表现、对小组课题项目的贡献)、所在课题小组成绩(要求3~4名环境工程专业老师对小组作品进行评定,取平均分)、期末考试成绩(闭卷考试)三部分组成。

二、总结与反思

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下两点需要进一步完善。

1.完善学生在课题完成过程中的过程管理工作

小组成员应记录下课题完成过程中的日记与心得,不断总结课题完成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无改进措施,如成员分工情况是否合理、时间安排是否得当等。

2.教师对课题完成过程的反思

主题课程总结第2篇

对于刚入校的大学新生来说,他们对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只局限在媒体报道的“雾霾”、“温室效应”、“富营养化”及各种污染事件上,迫切希望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的具体方向及内容。在此情况下,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应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总体讲授,使学生对环境专业有总体认识。然后,学生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结合身边环境问题,成立课题小组,开展一些研究型课题的学习。这些研究型教学课题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社会实践调查等,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发生根源、基本原理、解决措施等进行深入了解。这样,在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既熟悉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研究方法,了解到环境工程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又激发了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建立起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责任心,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环境工程概论研究型教学的具体实践

根据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的研究型教学由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成果评价三部分组成。

(一)课题设计课题设计是研究型教学的基础,是以课题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的重新规划。根据学生人数,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结合桂林市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取得的成果,将《环境工程概论》教学内容课题设计为以学生调查实践为主题。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通过调查发现的问题所作的汇报作为各章内容的开题,进而引出各章理论主题内容。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研究内容进行总体讲授、指导,使得课程生动、课堂气氛热烈,进而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题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桂林市水污染状况调查、桂林市大气污染状况调查、桂林市固体废物状况调查、桂林市声环境以及桂林市的生态之城建设五个部分。

(二)课题实施1.成立课题小组。课程第一堂课为导论课,由教师对目前的环境问题及环境工程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总体讲授,布置研究型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说明。课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报名,教师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微调,保持各组同学水平相当,每组6名同学。2.方案设计与实施。各小组成员首先根据课题题目,明确完成目标,讨论课题实施方案;然后进行组内分工,完成资料收集、查阅、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汇总、书面总结及口头汇报等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以课下业余时间完成为主,教师轮流跟组进行指导、答疑以及必要的理论知识补充,帮助学生解决在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过分组讨论,各课题小组方案设计内容如下表1所示。在完成过程中,数据信息来源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图书、期刊、统计年鉴、环境公报等纸质资料,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CNKI数据库等,以及环保局网站、环保局实时监测系统等网络数据资源。然后,再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完成课题的研究。

(三)课题成果评价1.成果展示与评价。首先由组长作为代表对课题完成内容进行汇报,同时对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介绍,课题组成员共同对其他小组的提问进行解答。根据汇报结果和答疑情况对课题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由三部分组成:组间评价、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课题小组根据评价内容对课题内容进行进一步修改,并形成书面报告上交。2.成绩评定。研究型教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6]。其中课程总成绩由学生个人的平时表现(包括课题表现、对小组课题项目的贡献)、所在课题小组成绩(要求3~4名环境工程专业老师对小组作品进行评定,取平均分)、期末考试成绩(闭卷考试)三部分组成。

三、总结与反思

主题课程总结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133-01

在初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般是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其课堂教学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课型。下面,笔者就基于小组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六课型及操作流程,分别作简要阐述:

一、选题指导课

1.活动目的:确定主题,主题分解。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题,小组或班级归纳、整理后确定活动主题。再进行小主题分解,成立实践活动小组,并对小组研究课题进行论证。

2.一般流程:发现问题,生成主题—讨论交流,分解主题—组建实践小组—论证形成研究课题。

3.操作要领:发现问题。课前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实践情境中发现问题,引发、生成主题;汇报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报交流,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问题;问题归类提升。将问题进行比较、归类和提升,引导把类似或包容交叉的问题归为一类,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分组选择问题。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3~8人实践活动小组,进行简单分工,并论证研究的主题。

二、活动策划课

1.活动目的:根据确定的探究问题,各组制定活动计划、策划实施过程。

2.一般流程:小组策划、制定计划—全班交流,修订计划—小组改进,具体分工。

3.操作要领:学生进行活动策划。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分工和活动计划。教师巡回指导,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班级汇报小组活动方案,与其他同学交流;班级讨论小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对各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帮助完善活动计划。

三、方法指导课

1.活动目的:通过讲座、研讨、模拟等指导学生掌握、运用调查研究与言谈、文献收集与处理、试验研究与观察等基本实践活动方法。

2.一般流程:问题解答性:收集问题—疑难解答—归纳整理;知识交流性:小组交流—知识共享—总结评价;专业讲授型:确定内容—聘请专家—现场培训。活动传授性:导入—学习编写采访提纲—小组设计采访提纲—学习采访技巧—创设情境,模拟练习采访—课堂总结。

3.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主题活动,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主要活动因素,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活动程序;将方法论的指导与方法实践相结合,形成方法论系列,探讨方法论教学的途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

四、总结交流课

1.活动目的:各组交流处理好的资料,展示实践成果,畅谈收获体会,进行活动反思评价和活动延伸。

2.一般流程:分答辩式总结交流课和小组汇报式交流课两种。答辩式总结交流课基本流程为:主持人介绍答辩程序—分组陈述或展示—教师与学生针对性提问—研究小组当场作答—主持的教师作总结性评价;小组汇报式交流课基本流程为:主持人介绍成果汇报要求—分小组进行成果汇报—教师、学生针对性提问—总结性评价。

3.操作要领:成果呈现形式多样。成果展示方式多样,如办展览、开辩论会制作网页、举行竞赛等;尽可能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分享过程,呈现多样式和个性化表达,

五、项目设计课

1.活动目的:学生开展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

2.一般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组商讨设计方案—交流、修正方案—分组设计—展示设计成果—总结评价。

3.操作要领: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和制作应用设计等类型,如一次社区宣传活动策划、改进某一设备等;可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以平面或立体设计、制作为主;班级逐一展示设计成果, 展示中进行互动式的提问和评价。

六、实践体验课

1.活动目的:在参观、考察、访问、社区服务等活动体验中,使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

2.一般流程:激趣,提出活动主题—小组商讨实践活动方案—班级交流、论证、修订—实践活动体验—交流活动感受和收获—评价反思、总结。

3.操作要领:“外出活动规划表”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活动过程、活动路线等;活动体验可以是一次活动,也可以在班级交流活动感受后,组织二次、三次深入体验;室外实践结束后,组织学生全班交流活动感受和收获,可用图片、音像资料、考察报告等方式展示实践成果。

主题课程总结第4篇

我在长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思考、总结和探索,发现了一种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有一定帮助的教学形式――“名词化”教学。所谓“名词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名词的使用,用名词展示课程目标,以名词作引线贯穿课程教学,拿名词作为学生合作和讨论的命题,以名词作总结课程内容的提纲,等等,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我就“名词化”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做简单介绍,希望能得到教育同仁的批评和帮助。

一、课程标准的“名词化”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效果的检验标准,所以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对课标的解读。农村初中教师对《课标》的学习和理解度比较低。如何做到相对恰当的课标解读,既能做到相对清晰地解读课标,又不会造成学生的理解混乱,我认为“名词化”解读是不错的方法。我将目标初步拆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而后,把更主要精力放在找寻课程标准描述的内容上,把表述中“人物”、“地点”、“事件”等内容用名词进行概括。如人教版八年级第一课《鸦片战争》相关课标的表述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我们能清晰地看见里面三个事件的概念“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从表述的层次看,“虎门销烟”是识记层次,“《南京条约》”为理解层次,而“鸦片战争”则是运用层次。我们再将三个名词根据层次用不同颜色表示:“虎门销烟”用黑色表示“了解”,“《南京条约》”用蓝色表示“理解”,“鸦片战争”用红色表示“运用”。这样就对课标进行了相对简单的“名词化”解读。

二、学习目标的“名词化”展示和课程重难点的“名词化”表述

课标解读完成后,就存在一个目标展示问题。关于目标展示,我们大可以“名词化”。在学习目标后展示几个名词,把重难点用不同颜色标识,这样就既能让学生基本了解课堂学习的中心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鸦片战争》为例,我的学习目标展示就是“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三个名词,而在“《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两个名词上,分别标识蓝色和红色以示本课的重难点。

三、“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自主阅读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农村中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是比较低的,我便使用了相对简单又好操作的“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名词化”“探宝式”阅读,就是把课程中涉及的重点名词提出,做出学生阅读的第一目标,学生阅读的第一任务是在课本中找寻到相应的名词并勾画出位置,之后以名词为中心展开相应阅读。当然在名词设计上,有时候可以适当找一些有特点、特色甚至怪异的词,容易激发学生“探宝式”的和兴趣。比如《鸦片战争》中,我在自主阅读环节中,就设定“鸦片战争”、“林则徐”、“关天培”、“香港”、“南京条约”等名词,让学生寻找位置。还把“虎门销烟”故意写错为“虎门烧烟”,把“鸦片”改造为“”,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创造探寻名词的乐趣。学生能很开心地接受这样的引导并顺利转入自主阅读中。

四、课堂教学“名词化”流程

学生自主阅读完成后,之后就是较为简单的教学过程了。在“名词化”课堂教学中,我主抓核心词语的标识,以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点,理解知识点。还是以《鸦片战争》为例,在“《南京条约》”的内容环节,我让学生首先齐读两遍《南京条约》的内容,然后抛出“香港岛”和“2100万元”两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是学生很容易误解的,属于考试易错的部分,很多学生在描述《南京条约》时会把“香港岛”和“2100万元”写作“香港”和“2100万两”。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为在学生的概念里,这两组词的表述是一致的,所以需就名词给予较深层次的解释。以香港的地图说明“香港”是由“香港岛”、“九龙司”和“新界”构成的;“银元”和“银两”更不是一个概念,价值相差许多。

“名词化”的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眼球,也便于学生找寻知识的核心,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地“抠字眼”也并非坏事。

五、课程讨论“名词化”议题

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对课程部分内容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在设置课堂讨论的议题时,我依然采用“名词化”方法,以名词作为讨论的主题。核心词、特别的、有趣的词语甚至改编的词语,都可作为议题。设置议题的目标很简单,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讨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成长。

再以《鸦片战争》为例,我设置议题“民族英雄”和“虎门烧烟”。在“民族英雄”的讨论中,让学生首先总结本课出现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关天培,之后回忆七年级曾经出现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总结“民族英雄”的概念,理解什么人是“民族英雄”,并反问岳飞和文天祥是否是“民族英雄”?这样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一个历史共性概念的理解;接着是“虎门烧烟”的议题,这个名词是我有意写错让学生纠错的,学生很容易找到我把“虎门销烟”写做“虎门烧烟”了,也知道“销”改作了“烧”,于是引导学生讨论“销”和“烧”的区别,“虎门销烟”为何不是“虎门烧烟”。这个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六、课程总结“名词化”反馈

课程知识总结是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练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内容的总结。但是这样一个总结过程操作难度较高,常用的方式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用练结知识的点的覆盖面不够;语言总结,时间过长。此时我们不妨再用“名词化”总结。

“名词化”总结的形式主要有两种:1.板书总结,在课程开始进行“名词化”目标展示时就留白,留下足够书写空间,在课程结束时补全。这样很容易达到总结的效果。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上台补全板书,也可以采用问答方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全板书。2.语言总结,学生根据板书中核心名词的展示,进行语言上的总结,甚至可以做一个“名词串联”的小游戏,让学生根据名词用语言将知识点用故事的形式复述和串联起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主题课程总结第5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食品酶学;食品科学;研究生

0 引言

《酶学原理》是以《食品酶学》为基础而为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开始的高级课程。《酶学原理》是对《食品酶学》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由于《食品酶学》课程在知识安排上的重要性[1]。《酶学原理》综合了生物化学、蛋白质工程、生物信息学、化工原理的知识和研究进展。本课程为研究生开展食品相关酶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手段,打下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开拓交叉学科的科学问题研究,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研究水平都有很大帮助。

《酶学原理》是我校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曾用名《食品酶学》。多年的授课经验不仅注重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条理性,更加关注了课程的重点内容、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手段、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改变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通过教学内容重点和教学方法的完善形成了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激发研究生的有关酶学方面的科研兴趣。在评价环节,让同学们参与到理论和实际科研中来,提高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教学老师做好总体指导,提高总体教学水平和效果。

总体上,学生缺少对食品行业的总体认识[2],本课程以酶学原理为契机,带动食品行业的总体情况的介绍和食品行业的发展。所以本课程也从大的方面来激发学生对细微的酶学作用原理进行探索。本文以介绍《酶学原理》的课程内容安排、教学重点、实施方式等内容为基础,举例说明理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案例,最后介绍评价方式。本文希望对《酶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起到推动作用。

1 课程安排与实施

《酶学原理》总课程安排为36学时。课程内容力求避免与其它专业基础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并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增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切实培养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表1列出了主要教学内容,从酶的历史、酶的结构、酶催化机理和活性中心的进化、酶学的研究方法、酶源的获得和固定化、催化动力学、酶反应工程、到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本课程结合了多本教材和文献内容,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力求全面、而且主次分明[3-6]。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利用互动环节体现出重点内容。例如,利用三维技术展示酶的分子结构,让同学们从多角度观察酶的活性中心和支撑结果。而且球棍模型展示酶高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在酶活性中心的进化部分,利用动画展示酶活性中的进化类型和进化前后的变化,形象的将分子的微观结构展现给同学们。而且切合实际的说明酶的作用原理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身边的食品讲起,深入浅出的引起同学们对食品用酶的兴趣,最后结合目前酶学发展的趋势说明酶制剂工业在我国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同时拓展学生对有关酶知识的知识面。

由表1可以看出课程安排将全部内容分为三大部分,每部分结束时都有小结。在小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5~6名同学为一组),每组同学必须提出问题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回答。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导、演示、讲解。最后,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将不懂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 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研究生教学课程是为了学生理解基础知识。《酶学原理》以最基础的酶学作用机制为重点,辅助以应用。这种知识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便于发现科学问题,形成新颖的想法,开展有影响力的研究工作。

第一种方式是让学生在教学开始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自己的研究课题,掌握研究课题中酶相关的种类,利用酶的原因,并且向其它同学介绍自己的感兴趣研究工作。在学生确定比较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后,要及时介绍研究的背景、难点、重点,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推荐合适的有关专题的文献、报告等。学生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专题讨论、酶学实验的设计来探究一下前沿性的课题,最后形成一个完善的实验方案。

第二种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社会上有关酶的热点问题。例如,“禽流感病毒中涉及的酶是什么种类?”,“水果榨汁过程中需要哪些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然后课下探索,查阅相关文献,明白食品工艺、食品组分的变化,找出满意的结果。

第三种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列出多个专题,学生分组后分别对某一专题进行探索,小组成员内部不断查阅文献、沟通交流,最后形成一个答案。在实施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加入到多个讨论的专题中进行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专题研究结果,供其他组同学提问。这个方式首先是利用自我学习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然后利用交流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

3 教学结果的评价

目前研究生课程多采用课程论文的方式[7]。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总是存在抄袭的现象,这样就加大了教师考核的难度。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些开放式的题目。利用这种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概念的掌握、观点的剖析,或者从酶学方面分析食品问题。最后的评分也是综合课题小结发言、专题总结、问题提问、考试试卷。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课堂发言、考勤、课堂提问,专题总结),强化了课堂提问表现和课堂学习能力的部分。课堂表现主要是学生在老师指导、启发下参与课堂专题讨论的程度和效果。课后专题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激发理论教学和研究教学的相互结合,有效解决核心问题,提高教学效果。老师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阅读书籍、查阅文献,找到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原理和技术。《酶学原理》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围绕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大纲,多《酶学原理》的教学进行规划,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同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洪磊,詹萍.《食品酶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 2012,24(9):188-190.

[2]吴伟.食品酶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9):177-177.

[3]Bommarius, A.S. Riebel-Bommarius B.R. Biocatalysi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4.

[4]Whitehurst, R.J. Van Oort M. Enzymes in food technology[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5.

[5]Aehle, W., Enzymes in industry: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s[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7.

主题课程总结第6篇

一、国培课标的种类

国培课标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项目设计,共有66个课程标准(还有1个课程资源建设规范)。具体分布如下:

表1. 国培课标分类统计表

二、国培课标的结构

每个国培课标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总体框架如下图:

课程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建议课程内容——维度(三个)模块、专题、学时、内容要点课程设置与实施建议课程结构要求主题式培训设计要求实施建议附:主题式培训设计样例

图 国培课标框架图

三、关于“课程目标”

每个国培课标的第一部分是“课程目标”,一般提供“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供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研制培训方案做参考。

总目标的确定,主要是根据不同项目、类别、层次、岗位对象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的需求。例如:

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项目针对地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通过主题式培训,研究问题,分析案例,总结提升经验,提高师德修养,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区域学科教学与教师培训带头人。

中西部短期集中培训项目针对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围绕新课标的贯彻落实,针对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研究典型案例,提高师德修养,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将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县域农村学校骨干教师。

中西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院校集中研修与“影子教师”实践,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作用的带头人。

培训团队研修项目针对高校、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中小学一线骨干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通过专题学习、案例研讨,提升培训者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教学、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加强培训专家团队建设。

具体目标的确定,根据培训的具体任务要求、不同培训对象的需求、培训内容维度和模块制订。

四、关于“建议课程内容”

每个国培课标的第二部分是“建议课程内容”,其设计原则遵循:思想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既加强师德和专业理念教育,激发教师发展动力,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学习规律,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既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又注重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改进技能和方法;适应性与引领性相结合,既适应现实需求,又突出课程内容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

建议课程内容供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研制培训方案作参考。一般安排三个维度,如中、小、幼、特教师的培训内容根据国家颁发的教师专业标准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若干模块,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每个专题提供学时建议和内容要点。内容要点是对专题内容的简要说明,可结合学员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例1. 中小特教师培训的建议课程内容框架(见表2)。

例2. 培训团队研修建议课程内容框架(见表3)。

例3. 培训管理者团队研修建议课程内容框架(见表4)。

五、关于“课程设置与实施建议”

每个国培课标的第三部分是“课程设置与实施建议”,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要求或建议:一是课程结构要求,二是主题式培训设计要求,三是实施建议。

1. 课程结构要求

每个国培课标为培训机构设置培训课程提出了原则性的课程结构要求。如, 中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的课程结构要求一般是(见表5):

原则上,每个维度浮动比例不超过5%。

又如,学科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的课程结构要求一般是(见表6):

2. 主题式培训设计要求

这主要是针对短期集中培训开展主题式培训提出的要求。主题是集中培训的核心内容。培训课程均围绕主题设计和实施。培训机构可根据学科教师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学科教学内容的某一方面或学科教师专业能力的某一个侧面,形成培训主题,按照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的要求,设计出主题化的课程。

国培课标在这一部分为培训机构提供了若干个供选择使用的主题,当然,培训机构也可根据上述要求自定主题。

3. 实施建议

一般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1)教学方式建议。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课程实施要将理论与观摩实践相结合,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经验总结与反思体验相结合。理论学习要强调案例分析,实践训练要注重能力提升,交流研讨要注重学习共同体打造,反思体验要针对教育教学行为改进。

二是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创设学员参与的教学情境,在专家引领下,通过实践体验,提升学员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

三是要注重培训方式的创新,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加强对学员培训后的跟踪指导。

(2)培训团队建设建议。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设计培训方案、备课、进行过程指导等工作。

二是要组建高水平培训团队。高校专家与一线教师、教研员合理搭配,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三分之一,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原则上不少于40%。

(3)课程资源利用建议。一般有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根据培训主题和课程目标的需要,为参训教师选配适切的阅读学习的文本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信息化资源,加深学员队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拓展培训课程的功能。

二是培训团队主讲专家应向参训教师提供教学课件、讲课提纲、任务设计等培训课程资源,为持续学习提供有效支持。

三是把参训教师作为重要培训资源,建立班级虚拟空间,整理发掘课程实施过程中学员学习产生的有价值的鲜活的生成性资源,并尽可能提供给每位学员进行分享交流。

四是培训机构应全面开放校园资源设施,其中包括图书馆、资料室、电子阅览室等。应当及时向学员提供机构内相关的学术交流信息,允许学员进入任何教学场所参与学习。

(4)培训效果评价建议。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员与专家评价相结合、即时与后续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评价。

二是要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的培训预期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

三是要注重对学员培训前后改进程度的测评。

六、关于“主题式培训设计样例”

每个国培课标都附上了“主题式培训设计样例”,为培训机构开展主题式培训提供方案设计的范式。一般格式为:

项目类别:××××××

培训时间:×天(×课时)

培训主题:××××××

培训对象:××××××

培训目标:××××××

培训内容:(用下列表格形式列举,见表7)

主题课程总结第7篇

本学期,我校数学教研组的工作开展将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校课题研究为入手,用课题研究有效地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让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探寻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困惑的路径与方法,开展“务实教研,教研务实”,努力提高我校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工作要点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

1、本学期,教研组要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各位教师要认真研读《数学学科课程标准》和《课堂常规》,并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其他学习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在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

2、根据本校的教学特点、重点研究的课题、教师的不同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把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把专题学习与问题探讨相结合、把学术交流与教学反思相结合,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充分发掘我校教师的自身优势,发挥资深教师的引领作用,以学校教研组的学习培训为基地,围绕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困惑、问题和需求,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带动广大教师共同走进新课程。

(二)、扎实教学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本学期要加强课改年级的教学研究力度,宣传课改新理念,把课改的精神落实到每位教师身上,提高广大教师的课改意识与课改热情。

2、积极开展小学数学学科课程与教学协进的研究活动,进一步明确活动目标,改善活动方式,提高活动的水平。本学期要进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以协进研究的方式,发扬互帮、互助、携手共进的精神,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构建全校师生共同发展的研究网络,达到教育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享。

3、进行教师备课改革的研究,经常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常规调研时将备课检查作为一个重点,及时了解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研究教材、把握课堂实效的情况。及时总结和推广数学教师的成功经验。

4、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规律靠拢的过程。因而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育科研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用课题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问题,让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教研组将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逐步由“职业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5、在理论学习、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教改实践,让教师在文本理论、个人观点与教改实践的对话中进一步激活思想,认真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本学期将组织教师参加市、县征文活动;收集、整理“教学情景设计及典型教学案例”,开展“老教材新思路”备课活动,以此来促进教师新理念的内化,教学新行为的改善,总结和推广教学改革成果。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三)、抓实常规管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1、严格规范数学教学常规。期初每位教师要认真制定各年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组织数学学科的质量调查。配合教导处每月对教师业务常规情况以检查与考核。

2、加强培优辅差工作。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教师要早一点打算、多一点行动、少一点埋怨、早一点落实转化措施、多一点关心体贴。要花大力气来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3、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备课、上课。规范教师的业务行为,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4、继续组织好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结合我校本学期的校本培训,围绕专著的学习、课题研究,以教材分析、说课、评课为主,定时、定人、定内容,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求认真准备、积极发言,继续深化我校数学教研之风。

5、认真组织好教研课,形成教师课堂教学风格。本学期仍要求人人上好教研课,并结合自己所报科研课题进行,将课题研究与平时教学实践、教研课、教学专题总结等结合起来。组织教师进行说课、听课、评课,以提高教师的说课、评课水平,推选教师上好校级研究课。通过以上活动,使每位教师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活动安排

第1周:备课,做好开学的准备工作。

第2周:做好各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五年级数学观摩课。

第3周: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和《课堂常规》

第4—5周:一年级数学课例研讨,主讲人:郭田

第6—7周: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主讲人:张立茹

第8—9周:主题研讨:低年级数学高效教学。主讲人:张丰福

第10周:期中阶段总结。

第11—12周:数学计算过关抽查。

第13—14周:三年级集体备课。主讲人:谢学平

第15—16周:主题研讨: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主讲人:齐云飞

主题课程总结第8篇

0 引言

《分布式控制系统》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依托该专业的相关基础课程,实现了学生对具体控制方法和控制理论的学习。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理论知识抽象、具体控制过程难于理解等问题。为此,在该课程的具体讲述过程中,大量的案例教学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以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对实际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构建该课程的案例教学体系,对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掌握水平意义重大。

1 课程性质分析

《分布式控制系统》课程重在加强学生对相关经典控制模型(如PID控制模型等)的理解与运用。学生在学习此课程时,难免会遇到接受困难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控制科学方面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不足。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单一地对控制理论进行枯燥的讲解,应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实例,启发学生对简单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方式。

2 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并不是简单的通过实例向学生讲述抽象知识,应当在培养学生通过案例理解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其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案例准备、问题设定、实施讨论及总结思考四个环节。

2.1 案例准备

针对课程中的知识难点,结合学生易于理解的案例构建整个教学课程的案例库。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最好使用同一案例解释多个知识难点,如简单换热器案例可以同时解释该课程中前馈控制、复合控制以及时滞补偿控制等环节,这样更有助于加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知识,真正做到融汇贯通。

2.2问题设定

通过案例的描述引出问题,结合案例中存在的现象解释问题,问题的设定不应当超越学生现有的认识范围。如在讲述选择控制模型时,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汽包燃气压力控制为例,易于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2.3 实施讨论

在问题确立后,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强化教学效果。对此,可采用分组讨论或反转课堂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主讲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在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向思考问题。

2.4 总结思考

基于学生在主讲教师引导下的思考结果,将所有讨论结果汇总,并与课程难点知识进行对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回归课程主线。

3 能力提升

在完成部分章节学习后,为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总体把握及应用能力,必须要引入相关事件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案例教学的思想应当得以更加充分的体现。对此,该课程共有3个课程设计环节,分别为:PID控制实验、时滞对象PID位置算法控制实验和循环灯监控实验,强化学生对PID控制算法、时滞补偿控制以及S7300PLC仿真器与计算机相连的组态过程等问题的理解与应用。

在课程设计环节中,为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主讲教师对每一位同学的案例场景进行调整,激发每一位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要求学生按照主讲教师设计的场景,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实现案例。同时,在课程设计报告的撰写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相关课程知识解释案例演示中存在的现象。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认识范围,更能深化学生对课程核心知识的掌握。

4 结语

案例教学法具有授课形式生动多样的特点,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在我校《分布式控制系统》课程讲述过程中推广案例教学法以来,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气氛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得到明显提升,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明显加强。

参考文献:

[1]王明红, 王大中, 金全意. 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设计环节安排的探讨[J]. 教法研究, 2013, 5(6): 74-75.

主题课程总结第9篇

一、严把课题“立项关”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课题研究亦是如此。要使课题研究取得实效,必须严把课题“立项关”,全面考虑,周密部署,科学论证。做到“广积粮,深挖洞”,立足实际,选择有利于学校持续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教师素养提升的课题立项。

第一,抓课题选题。选题是开展课题研究的第一步,也是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选题要有针对性、普遍性和适切性,主要是从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热点、盲点问题中进行选择。如何才能把问题转化成课题研究的选题呢?一是要做“有心人”,经常关注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并善于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二是要做“思想者”,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仔细分析,探明成因,寻求对策;三是要做“搜索者”,经常翻阅有关的教育教学报刊,上网搜索相关的研究成果,掌握选题的相关研究动态;四是要做“筛选者”,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长,从中选择一个别人没有研究过、或者别人研究不深入、或者与别人研究角度不同的问题,避免重复研究别人已经研究过、已经取得了成果的选题。同时,选择的切入口要小,便于深入具体研究。

第二,抓课题准备。课题确定后,就要立即着手对课题研究的关键词、相关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通过上网查询、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进行认真界定。这个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也是课题研究的一种价值体现。对研究的问题要反复查证研究,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中,进一步提升理性思维,丰富研究内容。对研究人员的确定及课题的前测,也是课题研究准备阶段的一个环节;对研究方法的深入思考、慎重选用,是课题研究的基本功的体现。总之,课题准备是进行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

第三,抓方案制订。方案是行动的指南,如何撰写课题方案也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必备一环。课题方案撰写内容要具体、明确,有关条款要齐全,操作性要强。主要包括:明确表述课题的题目、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详细指出研究中运用的方法、设计课题研究的步骤、写出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等。总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是确保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实施根本保证。

二、严把课题“过程关”

课题研究方案如同工程的图纸,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按照“图纸”去施工、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为此,我们要抓实课题研讨课,适时组织研讨交流,关注研究过程,加强过程管理,使课题研究不流于形式。

第一,抓课题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实践研究主要是指围绕课题研究的主题而进行的课堂教学研究。在做课题研究时,课题组成员要围绕课题研究的主题,在不同的研究阶段扎实上好“研讨课”,并针对“研讨课”进行研讨交流,分析课堂实践的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要围绕课题研究的主题进行一定数量的课堂观察、课堂反思和个案分析比较,收集报纸杂志上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资料,分析、整理和研究教育教学中积累的数据、素材和课例,比较课题研究不同阶段课堂教学的变化,反思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总结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

第二,抓课题的阶段总结。课题阶段总结是指课题在完成研究计划中的某一阶段任务后进行的书面总结。主要有: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课题研究运作情况、课题研究初步成效及存在问题。课题准备工作包括课题研究背景资料的收集、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的动态、课题的学习研讨准备等。课题的运作情况包括课题实施的学期工作计划、有关的课题活动安排和记录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指课题研究中开展的各项活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存在问题既有人、材、物及时间上的客观问题,更有研究者理论水平和教研经验及课题本身存在的不足等主观问题。

第三,抓课题的成果收集。一个课题只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做,肯定能产生一定的成效。这些成效主要体现在师生两方面的变化上。一方面是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教师可通过观察、比较和测量得出一些评价结论,也可通过一些统计数据来说明学生学业成绩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成效。另外,学生团体和个体在学科竞赛和特长比赛中取得的奖次和各级各类参赛评比的奖励,也可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的体现。另一方面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自身教学、教研水平的变化。比如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教研竞赛中屡屡得奖,就属于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所取得的成果,应及时收集、归档,作为今后课题结题时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重要凭证。

三、严把课题“结题关”

如果把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概括为“规划、实践、提炼、推广”四大环节的话,“规划”是基础,“实践”是关键,“提炼”是升华,“推广”是归宿。为此,在结题阶段,我们要扎实做好梳理过程材料,总结研究过程,形成结题报告,举办结题活动等各项工作。

第一,梳理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完成后,肯定会有一定的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去挖掘、去发现、去梳理。课题研究最大的“成果”应该是课题组成员自己在教育教学上的改进、变化,这些改进、变化,就要用课例、实录、图片、录像、数据等把它们展示出来,使之尽可能显性化。课题研究最有价值的“成果”是课题组成员撰写的相关论文、案例、反思、设计。只要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分工明确,扎实开展,深入思考,认真研究,肯定可以写出有价值的东西,对这类成果要尽可能档次化。

第二,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是在课题研究任务全部完成后对研究工作的一次全面的回顾和总结,是课题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一般包括课题的提出(背景、现状、意义)、课题相关文献研究综述、课题的实施、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研究后的反思等。在课题研究中方法的运用和成效的取得要具体详尽地进行阐述,让别人看了能够借鉴、学习、运用。结题报告是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的结晶、集体智慧的产物,因此,全体课题组成员要分工协作,共同讨论结构,商讨框架,收集资料,撰写草稿,修改完善。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有一般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结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撰写时必须把握各类结题报告的特征。

第三,举办课题结题活动。课题结题活动是课题研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题研究过程的一个缩影,也是课题研究成果的有效见证。结题活动的流程主要包括:

1 展示课题研究成果。要布置一个专门的课题研究成果展室,课题研究成果包括照片、奖状、课件、论文等。要建立一个材料档案袋,档案袋内必须有课题方案、课题相关背景学习材料、课题研究过程的体会及论文、课题研究过程的典型案例、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凭证、课题活动大事记、课题结题报告等。

2 上好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展示课。课题研究成果汇报课要充分展现课题研究的魅力,让与会教师共享课题研究成果,实现听有所得,看有所获。

3 有关领导讲话颁奖。主要谈对课题研究成果意义的认识及对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建议。

4 组织课题研究成果交流。让获得课题研究成果奖的教师介绍自己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果,并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打算和建议。

四、严把课题“推广关”

课题结题之后,应该认真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只有推广实施成功经验,才能真正体现课题研究的价值。“推广”是课题研究的必然归宿和价值所在。

第一,创办校刊简报。校刊简报是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宣传阵地,是学校推广课题研究成果的主渠道,也是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交流沟通的桥梁。校刊简报的定位可以灵活多样,既可面向学生也可面向教师。校刊简报要办出特色,须在编排上有所创新,内容的选择要切合实际,要把教师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经验提炼为可推广的成果,要把学校富有特色的做法,上升为可借鉴的成果。

第二,发表教研论文。推广课题研究成果的最好途径是将成果写成论文,发表到报刊上。如果能在省市或部级刊物上,则说明其成果推广范围广,价值也比较大。撰写课题成果论文要注重文章的“简、明、实”。“简”是指文章的语言要简练,围绕中心,可有可无的话不说,可长可短的话少说。“明”就是文章的主题要鲜明,做到曲话直说,暗话明说,使文章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实”就是文章的内容要实用,对读者有所启发,使读者有所收获。总之,通过报刊,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是学校教研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学校社会声誉的有效途径。

第三,指导教学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课题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是检验成果价值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必须将课题研究的成果灵活地运用于日常教学,让教学实践来检验课题研究的成果,并完善成果,真正让课题研究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实践证明,课题研究要有效,成果推广不可少。课题成果的推广范围可由小到大,由校到片,由片到县逐步进行,让更多的教师品尝到教研的成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