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08 00:50:04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第1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1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初学教育学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所以从踏入工作岗位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就鞭策着我,让我深受启发。因而在看到《陶行知教育文集》这本书的书名时,着实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也暗暗希望通过拜读它能打开思维,对今后的教学也能有所裨益。

  这本书可以说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陶行知先生不仅是诗人、教育家,更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行动理论家,他凭借宽广的视野和深入的研究,倡导教育应该贴近人民大众、贴近生活,富有时代特色,他主张的观点有建设性且有可操作性。文集体现了他主张的“生活即教育”、“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生活教育之特质”、“社会即学校”、“读书与用书”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个人觉得他所倡导的理论是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有必要好好研究与思索学习的。

  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实践了生活教育,他认为学校教育理论性较强、很多是空洞的,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才是成功的教育。他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有鉴于此,在课堂里,作为教师不,我们应该不问青红皂白的灌输甚至斥责。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不仅使学习目标得以实现,而且在改变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旧局面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他们学会观察分析并且面对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还主张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他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转过来,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过程中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要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放在突出位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用合理的情境来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总之,通过拜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深切感受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着深刻的实际意义。我觉得自己在实际教学中还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理论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讲学习到的理论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用生活中真真实实的体验引导学生探究,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活。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2

  作为一名师范生,将来光荣的人民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所以每个大型的法定假期我都会阅读几本国内外的教育名著,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以便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方式,明白如何做、教、与学生沟通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在这个暑假里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被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深深的感动,特别是他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来源于生活, 习作作品也取之于生活。

  陶行知,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之后,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

  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先进的、具有生命力的。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将来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爱师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应该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

  朋友和导师”。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

  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其次,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生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所以,走上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位之后,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不屑地培养合格的人才。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3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有如下深切感受:

  一、要用爱心滋润学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陶行知文集读后感。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爱师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学的班级有个学生叫陈小东同学,他特别调皮,谁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这样的学生如果调皮就一顿呵斥,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会适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强,而我在课堂中总是树立他的自尊心,让他知道自己也是有优点的同学并不是什么都是缺点,然后我注重鼓励他发扬优点逐步改正缺点,现在他比以前进步多了。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二、依“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再说,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生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生学会学习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意要学会学。归根到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字篓子”,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这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散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第2篇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师德建设;时效性;时代性

中图分类号:G40-092.6;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08-02

陶行知是二十世纪我国杰出的爱国者,伟大的教育家,更是进步知识分子的楷模,卓越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极其重视师德修养,对师德建设有很多深刻、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在当前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师德观和教育思想尤为重要。

一、陶行知师德观所包含的主要思想

1.奉献精神

陶行知先生有诸多师德观的论述。例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捧着一颗心来”等,他的人格是高尚的,是为师者的典范。作为一名教师,为教育事业献身,对其用心忠诚,是其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同时也是职业行为、感情和道德的首要条件。这种献身精神被陶先生称之为“教育的命脉”。在他看来,教育者要时刻谨记:教育是没有尊荣无名无利的事情。此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直是陶行知先生的行动准则,是他此生的不懈追求。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教育缺失的年代,他有着关于这方面的至高理想和抱负,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献身精神越加义无反顾。在这个背景下,陶行知先生在少年时代就立志要振兴民族。留学归来的他更是坚定了要使全国公民享受教育的这一理想。他深知教育不可贪求一时的成效,教育是大有可为、永久利世的。因此,陶行知将教育事业看作关系到民族兴衰的事业,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国家的教育事业,并为之奋斗一生。投身教育事业这一领域之后,陶行知先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在他认准教育事业能够救国救民之后,先后拒绝了高校校长、教育厅长等职务,放弃了高标准待遇。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毅然决然地要搞好民族教育。他倡导推行了利国利民的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社会大学、山海工学团等机构,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师德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2. 求真精神

一生追求真理的陶行知,也在教育着人民去追求真理,做一个求真的人。他在主持育才学校的工作时,提出教师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理论,这句话可以高度概括他的育人理念。他所提倡的“真人”理论有以下五个条件:一是讲真话,追求真理,并为之献身;二是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人中人”,不做凌驾于人民的官僚贵族;三是做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和信仰的人;四是做敢于开辟、改革,并去创造、试验的人;五是做一个文化科学、思想品德、劳动美誉和健康卫生和谐发展的人。

不仅如此,陶行知强调塑造“真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和实践。基于生活教育这一理论,他对优秀教师所具备的条件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合格的教师应宽厚、虚心,能够和学生共同学习,师生间要同甘共苦。而且这种精神要体现在学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教学上面。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好的教师,因材施教,使得学生乐学,从而诲人不倦。

3. 爱心精神

陶行知的一生,奉行“爱满天下”这一格言,他将自己对祖国人民的赤子之心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当时,少数人垄断了教育,平常人基本上无法接受教育,就是在这种极不合理的情况下,陶行知先生提出广开门路办教育的思想,意在实现让全国人民接受教育,这也是他的最大愿望。

身为教育学家,陶行知爱国爱民,对儿童更是呵护有加。在他看来,儿童是世界的未来,人类的历史也将由儿童改写和创造。所以他提倡热爱学生就应当如园丁爱护花草一样,依据特性,进行施肥,进而清除害虫,让其茁壮成长。事实上,陶行知身体力行地将这一点落实到行动上,处处播散“爱满天下”的宝贵精神。

4. 自律精神

“教人者,必须教己”“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这些是陶行知先生的一贯主张。他以身作则,严格执行着“个人的举动、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要求教师都能做到自律,“做要求学生做到的事;学学生要学的知识;共守学生应当遵守的规矩”。进而要求教师做到“让学生做的事自己应当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事情自己坚决不能做;真正达到言行一致、严于律己”。正是陶行知先生这样“自化化人”“以身作则”的教育思想,深刻地揭示出教育应具备的模仿性和直观性原则。也正因如此,陶行知先生担得起“万世师表”这一荣誉。

二、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

1. 培养创新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在他看来,教师不要死教书,教学生做人才是更重要的责任;学生也不要死读书,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做人。陶行知先生一生都将育人摆在第一位,他这种以人为本,正视学生德育的思想和我国当下的教育方针融会贯通。教师要有培育“真人”的素养和本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陶行知在思想品德教育上提出明确要求,提倡学生应当健全人格长城,树立人格防线。

基于此,“创造教育”也就成为了陶行知先生在教育思想独具特色的一面。而且早在半个世纪以前,陶行知就在《第一流的教育》一文中明确提到,反对政客教育家,反对书生教育家,反对经验主义教育家。与此同时,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创新、开拓精神,要有做一流教育家的伟大理想。而他这种教人求真,开创创新教育的思想,是教师们应当着重培养和学习的。

2. 强化舍己精神

陶行知先生对于教育的伟大意义有着深入的了解,他认为教育关乎民生,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所以,陶行知很重视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他指出:“小学教师的好坏甚至能够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陶行知先生为探索中国教育,探索新教育曙光,毅然舍弃月薪400银元的工作,谢绝大学校长、厅长及教育部长的职位,自愿来到穷乡僻壤创办乡村学校。那个时候,条件艰苦到只能睡草屋,住牛棚,可尽管如此,陶行知先生仍以苦作乐,对教育保持着一腔热情。

在他的著作《我们的信条》中有着这样一句话:我深信,假如全国教师都为儿童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我们就可以为民族创造伟大生命。这句话,无疑体现出陶行知先生为祖国教育献身的使命感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就应当首要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强化自身无私的高尚情操,为教育事业献身。

3. 发扬博爱天下精神

陶行知先生具有一颗博爱之心,他热爱祖国,爱护人民,爱民主和真理,爱学生和朋友,他也一直将这份爱作为教育工作的支柱,他认为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十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陶行知先生无时无刻不在认真钻研教育,探求教育的真谛,这也是他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动力和基础。恰恰因为这样,陶行知先生才做到了乐育英才,爱传天下之举。

在1915年陶行知获取美国政治硕士学位之后,又继续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深入研究教育,立志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献身,实施教育救国路线。在他学成后,拒绝美国的高薪职业,返回到祖国的怀抱实践和改革教育。他说:“国是大家的国,爱国应是每人的本分。凡是站在中国国土上,身穿中国衣服,嘴吃中国的五谷,无论男女,都要爱国。”这样炽热的爱国之心总是能在陶行知先生身上体现出来。事实上,在陶行知先生心中,祖国和人民,儿童及青年是最首要的,比什么都伟大。

4. 保持艰苦乐业精神

在陶行知先生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去效仿和学习。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权无钱,仅靠募捐办学的陶行知先生没有放弃教育事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唤醒了千千万万人参与革命斗争。在这期间,他曾经被反动派通缉三次,但依然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他坚持创办了晓庄师范,视困难如“铁钉”的他乐观地将困难“碰一根,化一根”。他的名言“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一直鼓励着成千上万的人。陶行知先生一生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艰苦乐业的精神,将埋头苦干比作是“抬头乐干”,将自己做教育的决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今,办学条件较之以前有很大改变,可是在办学与教育改革方面,仍有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学习陶行知先生艰苦乐业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以陶行知先生的事迹激励鼓舞自己,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追求。

5. 树立为人师表的作风

在当代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非常重要的。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个人的举动言行,都应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境界。”他这种“自化化人”“以身作则”的教育主张,彰显出教师道德修养的内在品质。而且陶行知先生还主张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做事,共同修养。只有师生之间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之后,才能逐渐彰显教育的意义,达成师生间融洽友好的关系。除此之外,他认为师生间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相处中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达到精神交融,这样才算是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格教育。

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言传身教的伟大教育家,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一直与朋友为善,对学生谆谆教诲,时时刻刻以身立教,处处为人师表,而这样的典范正是我们应该虚心学习的。作为教师,树立为人师表的优良作风大有必要。

三、结束语

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人格魅力,需要教师切实立足于本职工作,融会贯通地将陶行知先生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落实到实际的日常教学当中,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付诸到工作的点滴之中。只有严于律己,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身的修养、师德得到最大化的加强。

参考文献:

[1]柯益群.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0).

[2]田润华,畅肇沁.以陶为师加强和改进师范院校师德建设的理论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第3篇

前年参加了龙岩学院召开的陶研会后,我与学校校委会成员共同探讨了学生责任感教育的问题,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责任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师生学会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等负责,于是结合学校的“培养爱心,承担责任”的特色德育,提出了“践行陶行知思想,强化师生责任感”的教育思路,重拾师生的责任感。

一、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浸润行知思想

陶行知的许多教育思想理念、经典名言,如一道道精神大餐、文化食粮,丰富人们的思想素养。如,陶行知先生强调的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会做人”,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等。

1.文化熏陶学行知,营造行知思想氛围

我校地处冠豸名山,浸润着冠豸灵气,积淀深厚的冠豸文化。为了让全校师生更深入学习、感受陶行知思想内涵,我校以冠豸文化为载体,多层面打造行知校园文化。如,我们在校园大门左侧布设了三十米的陶行知思想文化长墙,介绍陶行知事迹、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理论书籍等,在通道的醒目处悬挂陶行知画像、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灯箱,在走廊上和班级里张贴陶行知名言。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行知思想氛围,形成了有丰厚行知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让师生浸润在行知思想中,受到陶行知思想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思想素养。

2.活动引领学行知,感悟行知思想精髓

学校在行知思想氛围中,围绕“培养爱心,承担责任”的特色德育,围绕“践行陶行知思想,强化师生责任感”的教育思路,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让学校师生感悟行知思想精髓。

如,学校在开展书法进课堂的特色活动中,每月开展一次师生书写陶行知名言活动,感悟陶行知思想精髓;在国庆、元旦等节日里,举行“行知杯”师生乒乓球比赛、“行知杯”灯谜活动,在开学初举行“培养爱心,承担责任”师生演讲比赛,开展“读行知教育理论”读书活动,召开“陶行知教我如何做学生”主题班会,利用教工例会开展“学陶教师论坛”活动等。

二、践行“爱心”与“责任”的行知教育思想,培养教师的责任感

爱心与责任是社会最需要的永恒主题,然而,当今时代,恰恰就是这个永恒的主题被当前不少急功近利的人忽略了。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就不会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责任心,没有责任心社会事业就没有发展,社会事业没有发展,国家就没有发展。提出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其实就是要有责任心,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我把爱心与责任作为我校最主要的教育理念提出来,就是针对当前教育责任缺失的现实而言的。

1.实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思想,树立责任感教育的典范

促进学生责任感之养成,教师承担着许多责任。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会做人”。因此,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一种责任。教师树立起责任感,才能使学生成为富有责任感的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提高教师的责任感,才能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因此,学校注重树立责任感教育的典范,要求教师做学生责任感的表率。

我校徐秀红老师就是我校爱心与责任教育的楷模。她担任了20年的班主任工作,只要她教过的学生,她无一缺漏要每学期家访。徐老师每接一个新班,都严格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星期之内就记熟全班学生和家长的姓名。如果没有责任心,谁能20年坚持如此?谢燕华老师,是八(6)班的班主任,她孩子才3岁,但她每天晚修都坚持到学校,真正做到以校为家,以班为家,而家务却让丈夫全部承担。她把爱融入教学,和学生融为一体,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老师妈妈”……正是这些富有责任感和爱心的教师,一心扑在教育上,潜移默化中把爱和责任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自觉学习,快乐学习,爱心和责任心在情感交流中悄悄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中。

在我们学校大力推行的“培养爱心,承担责任”特色德育活动中,许多教师用自己的责任心、爱心践行着教师的职业道德,践行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成为学校责任感教育的典范。

2.实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提高教师责任感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内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既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也是他终生的座右铭。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就是告诉我们从事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要用一颗爱心从教,要乐于奉献,不求索取,把爱的阳光洒向教育事业,洒向他的学生。

首先,我校结合国家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八荣八耻”、教师职业道德等道德思想教育,提出了开展“培养爱心,承担责任”的特色德育,培养了一支有奉献精神、爱满天下、活泼向上的教师队伍。

其次,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开展奉献精神大讨论,树立教师坚定的教育信念,让教师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光荣而崇高的事业。如,每学期三期的“学陶教师论坛”就是以奉献精神为主题的大讨论。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努力,学校培养出一大批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任劳任怨,敬业爱生,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如,有三位教师被评为省学科带头人,两位教师被评为龙岩市师德标兵,一位教师被评为龙岩市名师,十多位教师被评为县师德个人。

三、践行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呢?

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说:“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责任感要在生活中培养,对此,我校践行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开展“培养爱心,承担责任”的特色德育,采取陶行知“三问”思想对学生进行责任感培养,这正是培养学生自我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1.问“健康”,学会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从事学习、工作。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因素,使学校体育课形同虚设,学生自身也对体育不以为然,不喜欢上体育课,不愿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从而导致体质差。不仅如此,对心理健康也较少注意,现在不少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自私、偏激、冷漠、孤独、嫉妒、自卑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

因此,我们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如陶行知先生所希望的那样,从小就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筑起坚固的“健康堡垒”,学会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负责。第一,把安全教育作为学校的工作重点,每学期开展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如,请交警部门进校园进行交通安全现场报告和图片展览,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第二,学校扎实抓好课外体育活动的落实,让学生每天傍晚坚持锻炼50分钟,作为学校常态化管理。

2.问“学问”,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求知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问,将来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社会。只有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才能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首先,在学习方法上要让学生知道,优异的学习成绩是靠勤奋得来的。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业精于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生要常问;今天我勤奋了吗?

其次,明确虚心求教学习态度。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要装懂,不要爱面子,那样会阻碍自己的学习进步,要懂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道理,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习更上一层楼。我们倡导学生每天反思:今天我问了几个问题?

最后,养成独立做作业的习惯。平时的作业要独立思考,对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巩固、复习,做到当天的内容当天消化,这样才能起到复习旧知,巩固新知的作用。孔子不就有“温故而知新”名言吗?还要学会举一反三,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

3.问“道德”,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负责

“德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陶行知先生也曾告诉过我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教育学生,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外,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理论内涵 生活教育 创造教育 理论外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形成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自由全面、生动活泼成长的环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纲要的制定正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相吻合,

陶行知说:“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因为在这样的办法下,不论校内校外都可以做师生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即学校”并不是把学校和社会的大环境等同起来, 而是要求学生面向社会,学习内容来源于社会,培养对象服务于社会,到社会中去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就是学生所要学习的。陶行知的这一观点遭到了反对派的“学校消亡论”等责难。其实这一观点是承“生活即教育”而来的,是要办大众教育。实际上陶行知并没有把无边的社会当学校。

一、“守经答辩”的内涵

(一)陶行知的学生观。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办学心愿。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陶老夫子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陶行知的学生观体现了崇高的师德,其核心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聆听陶行知掷地有声的话语,振聋发聩,倍感亲切。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生活教育理论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构成,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教育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改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论。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倡创造教育的教育家。“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是陶行知的全方位的创造教育时空观。针对旧教育“死读书”、扼杀儿童创造力的弊病,陶行知划时代的指出,解放儿童(“六大解放”)的主张,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思想光辉照亮了新教育的历程,对我们今天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四)陶行知的科学教育论。陶行知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贯重视和实行科学教育的教育家,他倡导“科学下嫁”运动,为科学教育的大众化奋斗了一生。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21世纪和知识经济挑战的今天,重温陶行知关于“造就科学的儿童与科学的民众,使中华民族成为科学的民族,以适应于科学的世界”的教导,掩卷沉思,肃然起敬,先哲陶行知不愧为科教兴国的先声。

二、“守经答辩”的外延,即“返本开新”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才能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四)发挥学生潜能,注重创造力培养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予广阔的空间和自由。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其现实指导意义不言自明。 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这一提法实际上就是注重实践。他在办学中一向主张学校既不能培养“人上人”的剥削者,又不能培养“人下人”的奴隶,而只能培养“人中人”,使每个人受到教育后,都能“做工、求知、管政治”,做国家的主人。因此,陶行知在办教育中非常重视实践活动,在他创办的一系列学校里,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是以“做”为中心,“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先生在做上教是真教,学生在做上学是实学。”倡导学用结合的又一例证是,陶校长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陶行知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做出了很大贡献。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第5篇

一、“实”字。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陶先生以实践第一的观点,倡导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把美国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翻了半个筋斗。1924年,时任校长的陶行知,把南京安徽公学的校训定为“实”。实事求是,是生活教育的哲学基础。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是劳动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

二、“活”字。

陶先生一贯主张活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反对死教育。旧教育教师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旧师范教育只是大书呆子教小呆子,倘若刮一阵普及教育风,小呆子遍及到全中国,中国就成为一个书呆国,书呆国就要亡国。陶先生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他亲自设计的晓庄师范校旗中,中心大大地写上一个“活”字。什么是教育,就是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让人随着自己生命的生长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丰富和充实,而不断进取、前进、生长。

三、“真”字。

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陶先生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崇尚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实现生活本真、做人本真,回归人性,焕发童真、真与诚是联系在一起的,诚信是现代文明的标识之一,坚持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互相尊重的、相亲相爱的。

四、“创”字。

陶行知是举世无双的一位创造教育家,他的创造思维、创造思想、创造智慧、创造实践、创造能力、创造成果,已经载入史册。“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的经典创造名言,名不虚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改造了导师杜威的教育学说,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在中国土地上倡导了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民大众所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

五、“爱”字。

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陶先生说:“在我的世界里有两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是老百姓,一个是小朋友”。人民第一,教育是服务。爱国爱人民是陶行知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动力和源泉。陶先生曾说“晓庄是从爱里产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因为爱全人类,所以爱全人类中最多数不幸的中国农人”。因为爱农民、解放农民、改造农民,所以办晓庄师范,培养新型的乡村教师来改造乡村教育。陶先生爱生胜子,爱才如命。博爱之都南京,夫子庙的仁爱、中山陵的博爱、陶墓碑坊上的爱满天下,“爱”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我们要坚持自爱—施爱—达爱—传爱的准则,让爱代代相传。

六、“新”。

上个世纪初,陶先生从美国学成归国,担任“新教育”主编。新世纪、新教育。新在哪里?即“自新、常新、全新”:

自新:根据中国国情,创建中国特色符合人民大众的新的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常新:不断变化,发展前进,要与时俱进,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全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材内容、教育制度等均要全新。

七、“行”字。

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1911年,陶先生在南京金陵大学求学时,因为信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改名为陶知行。书写:“知是行知之始,行是知之成”。他在实践中感悟,杜威老师的理论在中国不通,即缺少思想的母亲,即行动。1934年,陶知行正式改名为陶行知。书写:“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先行后知,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理论和实践辨证统一。求人不如求手,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第6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1

  读书节,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他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学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对于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一、教育要用情,这种情是来自与对学生的大爱,来自于做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二、教育要讲信,要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须是诚实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化学老师为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用手指头蘸了(其实没蘸)了蓖麻油尝了尝,之后让学生跟着做------本书中美国的教师也做了类似的事:花一节课的时间考试教师叫给学生的错误的东西,然后再在试卷上画上0分,让学生明白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要用自己的头脑思索,思索之后对的才值得去坚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教会学生探究。

  三、要做一个自信的教师。

  近年来很多老师“信课件”、“信教学时尚”、“信课改新潮概念”、“信评价标准”、“信应试指挥棒”,惟独缺失了自信力。适当的使用课件、课改理念、评价标准等等也都是教学所必要的,但教师断不可忘却自信力的培育与发掘。

  (一)要努力。路遥说:“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的确如此,人归根结底是精神的存在物。当夜深人静,万赖俱寂时,我们会在心底响起清脆的声音,直扣心灵,追问每个当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义。虽然,我们似乎难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当我们努力于一份自觉有意义的事物时,我们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与空洞。要激励学生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就得多读多写,读好,写好,在读书做文中享受语文。如此才能将这份兴趣、热情与方法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受其感染,亲其师,信其道,走上热爱语文的路途,终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师要比学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师学好、学实,才能将所学之得与学生分享,否则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而已。钱梦龙在其新著《教师的价值》)中也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因而,做教师,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作为语文教师,仅有阅读与写作本身还不够,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淀,在反思中烛见理性之光。诸如语文教学的性质之争(工具论、人文论,亦或两者兼顾),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否统一为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再如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等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要境界。特别欣赏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是人伴随自己最大潜能地改变世界”。在罗曼·罗兰的表述中,我清晰地发现幸福的本质在于个体实现改变、影响世界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层次即为境界。身为人师,我想呼唤我的学生,走进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发,激发他们阅读优秀的作品,唤醒内在沉睡的生命……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2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些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3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马可连柯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对教育无限的爱的最真实的写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是陶行知对我们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营造出和谐、亲切、温馨而且乐观向上师生关系。陶公“四块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即被陶公那博大的胸怀和睿智的教育机智深深地折服,更由衷地敬佩先生对学生的那种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种对孩子深深的爱。

  陶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他当即斥止了王友,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怀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哭了:“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励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每当我们遇到学生打架事件时,我们是否会有这样的胸襟和机智来面对我们的学生呢?在我的印象中,我们自己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时,更多的是对孩子的说教,有时甚至会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顿指责和数落。根本无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无法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我们的学生在这种说教中也形成了的是一种等待和应付,等待着老师劈头盖脸的批评后的一句“你错了吗?”学生会应付式地、高兴地回答“我错了。”“以后还会不会这样?”“不会了。”跟小朋友说“对不起”。犯错的孩子会在心里长长地舒口气,兴高采烈地对被欺负的孩子说对不起。开心地走出这说教的大门,回到教室去,继续着自己快乐的游戏。这样地说教有没有用呢?各位老师心里很明白,也许第二天孩子还会继续着他欺负学生的游戏,老师又会继续着自己的说教,实在没辙了就请父母。其实,在我们的教育中,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赋予更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对孩子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诱导,让孩子们自己一步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将我们以往的批评,指责,抱怨换成欣赏,启发,激励。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孔子和陶行知;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公平;爱心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14-02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是“新中国教育之父”,一位是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一位是近百年前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孔子和陶行知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他们对我们中华民族整个教育事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对整个世界也是如此,其贡献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在我国教育史上是并不多见。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者,而陶行知则是我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开创者,虽然二人的教育思想有着诸多不同,但诸如平民教育思想等方面有着神奇的相通之处,研究探讨二人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显得尤为必要。尤其是在当今我国教育新课程改革高潮不断的历史大背景下,要处理和应对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遇到的新困难、面临的新挑战,如果完全摈弃这两位伟大的教育先行者显然是无益的,并且要付出太大的代价。那么如何继承、发扬他们的光辉教育思想,如何从这两位伟大教育先行者的教育思想中汲取有益的丰富的营养,则是我们共同面对的新课题。作为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公平教育和爱心教育,两人都有过深辟的论述,在思想上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一、孔子“教会做人”,陶行知“教人求真”,都强调道德教育

孔子要培养智仁勇艺俱全的从政者,他认为一个统治者首先是一个卓尔不群的君子。君子应做到智者不惑、仁者不惧、勇者不忧并且多才多艺。因此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教育人首先是教人做人的教育。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他的道德教育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中存在着重德的倾向,历代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中存在着重气节、刚正不阿的传统。孔子的道德教育是为其政治理想服务的,明显地打上了封建的烙印,但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来评判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德育教育,应用历史的眼光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研究孔子的德育教育,我们不难从中找到具有现代价值的精神和方法为我们所用。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孔子这种主张虽然有“重德轻智”偏向,但在揭示德与智的关系方面,指明了德对智的统率作用。孔子在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也非常得当:“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孝悌”是孔子道德的中心与出发点,而泛爱众则是其最终目标与归宿。既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也使人觉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愿意这样去做。因而便于学生去躬行践履,不会使人产生“说教”或“灌输”的生硬感觉,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是陶行知的德育培养目标,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首先,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陶行知写过一首诗《假人》:“世界如何坏?坏在假好人。口是而心非,虽人不是人。”这种假人使得社会充满黑暗,因此,陶行知要培养真人。真人读书不是为了文凭,“宁可真白丁,不要假秀才”;真人读书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学到真本领。其次,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出来的。他要培养的真人是从老百姓中来,最终又回到老百姓中去,为老百姓服务。真人不是人上人,而是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那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美人不能动,要以这样的德行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第三,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的那些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要人侍候,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从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的培养目标看,他要培养的真人就是:“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的精神”。

无论是孔子“教会做人”的德育方法,还是陶行知的“教人求真”的德育论,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在实践中指导我们的德育工作,展现“学做人”和“做真人”的崭新风貌,致力于培养知行统一的现代德育主体,将会使我们的德育踏上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二、孔子讲“有教无类”,陶行知倡“平民教育”,都强调公平教育

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子弟。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这一理论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并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孔子在招收学生时,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本人愿意学习,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上,他的弟子分布地区广、成分复杂,大多数出身平民,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于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居室蓬户不完上漏下湿之原宪,父为家无置锥之地的仲弓。在孔子私学中,弟子品类不齐,除了出生平民的,也有个别商人出身,如曾从事投机贩卖的子贡。还有少数出身于贵族的,如鲁国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宋国的司马牛等。弟子之中,各色人物都有,但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像他的弟子子贡是学生中最富有的,孔子并不因为他富有而特别优待他,还时常批评他夸夸其谈的毛病。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做到的“教育公平”,激励并要求着今天的教师们也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公平的学习机会,让我们的教育成为真正的全民教育。

陶行知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也极力推崇教育的公平性。他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指出:“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的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这个钥匙便是活用的文字符号和求进步的科学方法。普及教育运动之最大使命,便是把这个钥匙从少数人的手里拿出来交给大众。”在《民主教育》中又指出:“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全民教育,以实现全民政治。积极方面,我们要求教育机会均等。对人说,无论男、女、老、少、富、阶级、信仰,以地方说,无论远近、城乡,都应有同等机会享受教育之权利”。陶行知这一极具远见卓识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我们实施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它的受益者不仅仅是个人,更多的是它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孔子和陶行知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他们都认识到:只有平等接受公平的教育,才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

三、孔子是“仁者爱人”,陶行知则“爱满天下”,都强调爱心教育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仁爱侍人”。这体现了孔子极力提倡自爱和爱人。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不仅提出了“仁爱”思想,而且身体力行,用这一思想指导他一生的实践活动,更是把这种“爱”广泛深入地渗透在自己教育过程的始终。

宰予可以说是孔子“最不得意”的学生。曾经“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这么严厉地批评学生,翻遍《论语》,这是唯一的一次。但在《先进篇》孔子赞扬道:“言语:宰我(即宰予)、子贡。”我们看到对于宰予,孔子不仅没有放弃,还进行过赞扬。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闵子骞是孔子学生中又迟钝、又贫困的学生,在家中常受到后母的虐待。孔子不但没有看不起他,反而给他特别的关心,经常鼓励他,表扬他,并把他作为孝的代表。对待学生,孔子不看重成绩,不看重家庭出生,更不看重贫富,他看重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行。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不幸早逝,孔子的伤悲超过父亲对儿子的哀痛。《先进篇》有两段这样的话:“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种对学生的爱是何等的纯洁和高尚。

陶行知用几块糖感化一个学生的故事,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从这件事里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对学生的爱。他认为教师必须充满爱心,因为教师不仅是“经师”,更应是“人师”;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应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陶行知曾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创造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80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解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我们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一、“爱满天下”是基础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致逐步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麻木、冷漠或者虚伪、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这样的爱心,正是我们今天每一个教育者所需要具备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二、“创造教育”是精华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既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又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

他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今,我们正倡导建立“引导自学型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旨在把握新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思想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其目标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是保障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而“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四、“生活即教育”是核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联系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人们应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中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可见,生活教育培养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的教育之路才刚刚在脚下展开,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自己也才刚接触冰山一角,让我们再次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弘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旗帜,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将终生献给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01.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第9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1

  读书节,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他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学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对于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一、教育要用情,这种情是来自与对学生的大爱,来自于做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二、教育要讲信,要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须是诚实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化学老师为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用手指头蘸了(其实没蘸)了蓖麻油尝了尝,之后让学生跟着做------本书中美国的教师也做了类似的事:花一节课的时间考试教师叫给学生的错误的东西,然后再在试卷上画上0分,让学生明白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要用自己的头脑思索,思索之后对的才值得去坚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教会学生探究。

  三、要做一个自信的教师。

  近年来很多老师“信课件”、“信教学时尚”、“信课改新潮概念”、“信评价标准”、“信应试指挥棒”,惟独缺失了自信力。适当的使用课件、课改理念、评价标准等等也都是教学所必要的,但教师断不可忘却自信力的培育与发掘。

  (一)要努力。路遥说:“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的确如此,人归根结底是精神的存在物。当夜深人静,万赖俱寂时,我们会在心底响起清脆的声音,直扣心灵,追问每个当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义。虽然,我们似乎难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当我们努力于一份自觉有意义的事物时,我们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与空洞。要激励学生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就得多读多写,读好,写好,在读书做文中享受语文。如此才能将这份兴趣、热情与方法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受其感染,亲其师,信其道,走上热爱语文的路途,终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师要比学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师学好、学实,才能将所学之得与学生分享,否则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而已。钱梦龙在其新著《教师的价值》)中也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因而,做教师,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作为语文教师,仅有阅读与写作本身还不够,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淀,在反思中烛见理性之光。诸如语文教学的性质之争(工具论、人文论,亦或两者兼顾),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否统一为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再如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等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要境界。特别欣赏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是人伴随自己最大潜能地改变世界”。在罗曼·罗兰的表述中,我清晰地发现幸福的本质在于个体实现改变、影响世界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层次即为境界。身为人师,我想呼唤我的学生,走进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发,激发他们阅读优秀的作品,唤醒内在沉睡的生命……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2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

  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由此而产生的丰硕的教育理论著述,被今人编入《陶行知文集》。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

  一、实践出真知。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

  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从“晓庄”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这一“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了。“教书育人”是完整的统一体。教师的责任是育人,“教书”只是手段。教师不能以为完成了课时计划,教学内容和进度就完成了任务。“育人”就是培养发展学生智力因素和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让他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独立思考,独力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观察判断能力越来越强。

  第

  二、“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文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已经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高度,十分难能可贵!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3

  还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就对我说:是陶行知老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多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读后,感觉如沐春风,胜于自己苦思数载所得,现就读书的一点认识,谈谈自己阅读后的几点感受。

  一、对学生要有爱心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楷模 ,首先体现在热爱学生上,这是养成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的情感基础。每个教师都必须懂得:今天的学生对于国家来说是未来,对于家庭来说是希望,对于学校来说是财富。每个教师都应意识到:“为爱所支配的知识是教育者所必须的,也是他的学生所获得的”。“爱”也是一种教育,用师爱与学生建立起感情,它不仅能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成人和成才,对学生的身心的发展,品德的形成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爱学生,不仅要关心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而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现代教育思想,真正成为学生的严师益友。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热爱教育工作岗位,全身心的扑在教育工作岗位上,不计个人得失,满腔热情地从事教育工作事业,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精力无私奉献给教育事业,从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师要领悟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有些教师在工作几年之后,会产生职业倦怠,认为教育工作年复一年地重复,渐渐失去了工作的激情。但陶行知告诉我们,教师虽只教一二十个学生,或一二百个学生,但这学校小而言之“关系全村之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操纵在教师的手里”,并且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读到此处,我不禁精神一振,检查起自己的思想深处有无倦怠。我感到这些话语足以唤起我们的工作热情。那就是把自己教育的几十个或几百个孩子扩展成几十个或几百个家庭的希望,这些家庭的未来及这些孩子的一生都操纵在你的手中,看你如何去引导他们成材,那么这工作不重要吗?不需要你殚智竭力地去教学吗?

  三、教师要坚持学习 教师在具备了一片真心进行教学之后,还要有继续学习的意识和行动,方能在教的过程中产生新鲜感,不至于产生倦意,也才能满足学生日渐增长的求知欲望。所以陶先生说:“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陶行知认为“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的确如此,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模仿目标,待到学生上学后,教师则成为学生的第二任模仿目标,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映在学生眼中,刻于学生心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言行。好学的教师会在无形中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陶先生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的确,自古中国就有士农工商所谓四民之分。《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农民往往不识字,读书人又手无缚鸡之力。因此陶先生提出“手脑并用”的观点,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提出著名的“五大解放”即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的解放,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也正是在往这个方向进行,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天性,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在课堂和大自然中锻练自己的头脑和体魄,从而令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释放和发挥。

  五、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