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07 08:30:30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第1篇

【关键词】特殊学生 帮教管控 心理干预 方法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特殊学生群体逐年增加,并随之出现一些新的甚至突出的问题,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安全和稳定。搞好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必须做好特殊学生排查、帮教、管控、和心理干预工作。

一、高职特殊学生的界定

(一)违纪生

高职学生来自高考录取的最末批次,学习基础相对本科生要薄弱一些。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一些学生来到学校后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他们往往表现出非常严重的厌学行为,如迟到、早退、旷课、抄袭作业、考试舞弊或逃避考试等等。其次就是思想品德较差,经常抽烟、汹洒、、讲脏话、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偷偷下河游泳、偷盗、抢劫甚至吸毒等等。这类学生令教育工作者最为头疼。

(二)心理危机生

这类学生涵盖了学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生、失恋学生、就业困难生及其他学生。他们有的属于心理烦恼,有的属于心理变态,有的属于心理疾病。这些心态大多来自家庭和人际交往,心理要求与现实的距离导致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对这类问题生若处理得不好后果非常严重,可能导致学生的自杀。

(三)身体疾病生

这类学生身体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有的表现为外在的肢体残疾,有的表现为内在的身体疾病,他们往往身残志也残,甚至引发出心理问题,并且还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其他问题。

二、特殊学生的帮教管理与心理干预

在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某高职院校在开展此项工作时的做法如下。

(一)特殊学生排查

1.加强学生课堂管理与考勤。开展以学生课堂管理为重点内容的纪律检查评比,二级学院书记为学生课堂管理第一责任人。学生工作处每周组织对学生课堂情况抽查不少于1次,二级学院学生助理每周对学生课堂情况检查不少于2次,辅导员每日对全部班级上课现场检查不少于1次,并向学习委员收集当日课堂情况,汇总迟到、旷课及课堂违纪同学的情况。

2.加强校外租房、夜不归宿学生的清理。学院保卫部门牵头每月组织1次校外租房情况清理,并向学生工作处提供租房学生名单。保卫部门牵头每月组织1次夜不归宿情况清查,并向学生工作处提供夜不归宿学生名单。辅导员每周查寝不少于3次(其中检查夜间就寝不少于1次),收集白天滞留宿舍和晚上夜不归宿学生情况。

3.加强心理危机人员排查。辅导员每周对班级进行1次心理危机排查。通过心理委员、信息员、学生干部、党员等了解严重违纪、心理异常、行为异常学生情况,与疑似特殊学生本人及其朋友、家人谈话并做好工作笔记,初步排查并确定班级特殊学生名单。辅导员每2周填报1次《特殊学生登记表》《特殊学生跟踪表》,并向专业学院报告;各二级学院每2周对辅导员上报情况进行1次汇总,与疑似特殊学生本人、朋友、家人谈话,进行二次排查,确定学院特殊学生名单。心理咨询教师对专业学院上报特殊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和评估,每周到专业学院1次,进一步与疑似特殊学生本人及其辅导员、朋友谈话,全面、直观、详细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确定特殊W生名单,对不能确定或评估困难的,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评估。

4.加强患严重疾病人员的排查。由学院卫生部门根据学院学生门诊和体检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常见的具有重大危险性、易猝死疾病的范围,并制定相应的指导措施;开展学生身体健康情况普查。由卫生部门制定身体健康情况普查表,每学年新生报到时进行学生身体健康情况普查,并要求学生家长签署相关意见,建立学生健康情况的档案,初步确定班级身患疾病特殊学生名单;辅导员每周对班级进行1次对身患疾病学生排查。对所有患病(含在家治病)学生,辅导员必须查看学生正规医院疾病诊断书、病历本,询问家长并了解相关情况等,研判学生身体状况并进行登记,根据患病人员界定范围,初步确定患病重点人员。并对其他上报管控程序和申报心理危机人员以同样方式排查。

(二)特殊学生帮教管控与心理干预

1.确定第一责任人。二级学院书记(副书记)为特殊学生帮教管控与心理干预的第一责任人。专业学院制定特殊违纪人员帮教管控方案,卫生部门指导专业学院制定患重大疾病学生帮教管控方案,心理咨询教师制定心理危机重点人员帮教管控与心理干预方案。

2.确定帮教责任人。轻度人员“2对1”(辅导员、学生骨干1名)、中度人员“3对1”(学生助理、辅导员、学生骨干1名),重度人员“5对1”(二级学院总支书记或副书记、心理咨询教师或卫生所医生、学生助理、辅导员、学生骨干1名)。帮教责任人(教师)与学院签订帮教责任书。

3.定期进行帮教与心理辅导。辅导员每周找全部特殊学生谈话(含非正式谈话)1次,并做好谈话记录。专业学院学生助理每2周找重度特殊学生谈话1次,并做好谈话记录。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对心理危机特殊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疏导(轻度1月1次,中度2周1次,重度实时关注)。

4.严格进行管控。严格按《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加大对私自校外租房、私自下河塘库坝游泳、打架斗殴、酗酒闹事、夜不归宿、考试舞弊等严重违纪同学,和长期旷课、沉迷网络且屡教不改违纪同学的惩处力度。

5.加强患病学生帮控。由辅导员协助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患病学生办理体育课免休手续,定期提醒患病学生不饮酒、不逞强、少运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建议身患重大疾病学生办理退学手续或办理休学手续回家静养,或由学生家长来学院陪读并签订相关承诺书;卫生部门每个学期开展各类疾病安全防范及救护知识讲座;体育课教师加强对学生安全急救知识的培训;各院系指导各班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和危机应对知识培训;同班、同寝同学特别是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应密切关注身患疾病同学的身体状况,及时提醒患病同学不要饮酒,不要参加剧烈运动等。

6.有效进行心理疾病防御。对危机程度较轻,能在学校正常学习者,帮教责任人定期进行帮教、辅导、疏导,并成立以学生骨干与同寝室同学为主不少于3人的学生监护小组;对危机程度较高,但能在学校坚持学习并接受治疗者,要求学生家长与学院签订书面协议并在校进行陪伴监护或办理休学手续回家治疗;对严重心理疾病者,要通知学生家长立即来校将其接回家或送医院治疗,在与学生家长作安全责任移交前,对学生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对心理疾病特别严重者,要立即将其送医院治疗,并根据医院要求配合开展工作。

7.加强对心理危机复学人员跟踪管理。因心理危机休学学生申请复学,除按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办理外,学生家长须签出书面承诺书和相关意见,出具学院认可的专业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具的心理疾病康复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及时完成《复学学生心理状况登记表》;学生复学后,要对其学习生活进行妥善安排,心理咨询教师要对他们保持密切关注,定期进行跟踪咨询及风险评估。

三、特殊学生建档

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建档。档案由《特殊学生登记表》《特殊学生帮教方案》《特殊学生跟踪表》《复学学生心理状况登记表》等构成。密切关注特殊学生的发展变化,经常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教育管理方法,定期召开特殊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工作研讨交流会,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特别是学生工作人员对特殊学生教育转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推进特殊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的开展。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第2篇

关键词:教辅图书;内容呈现;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2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09-02

教辅图书是传承人类知识和经验、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和工具,起到检验知识、辅助练习、拓展应用等重要作用,与课程标准、配套教材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和延续性。教辅图书服务的读者对象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其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智力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教辅图书承载内容和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辅图书的内容呈现有其特殊性,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内容选择与课程标准、教材相适应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国家对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提出了统一的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对各门课程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是对课程设置和实施的说明和要求,教材呈现的是学科知识结构和概念体系,教辅图书是对教材内容的丰富和拓展。教辅图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内容的选择必须与课程标准、教学实际相适应,即教辅类图书呈现的内容一定要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体现课标要求,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要深入分析配套教材版的编写思路,优选内容,选题精炼,反映学科知识结构和概念框架。基于分析相应学段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教辅图书的内容要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恰当的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学生调整教学安排。这样编写出的教辅图书才能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这些不仅对课程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教辅图书的内容选择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那些同步类教辅图书,必须吃透指导性文件和标准才能选出配合教学进程、与教材相吻合、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拓展性练习,否则,就会出现教辅内容相对于教学实际超前或滞后的现象,与教学不同步,限制了教辅图书的作用,降低了实际应用的效果。

二、内容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教师掌握所教知识的内在联系,又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因此,能够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采用特殊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获得经验,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框架。根据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科学认识,教辅图书的内容编排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从而更好地发挥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总有一个层层递进、反复的过程,是呈螺旋上升的,因此,教辅图书中的内容呈现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在编排内容时,可以将列举与归纳、总结相结合,相同题型、语法结构等集中练习,便于归纳总结,强化记忆;学习新知识后,及时安排相关练习,进一步加深理解,拓展知识应用,避免知识较快遗忘,形成较平稳的记忆曲线;在练习后,还应及时进行评价,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信息,使学生得到愉悦的学习体验,从而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三、内容组织反映学科知识结构

教辅图书除总结学科知识点外,绝大部分内容由练习题组成,练习题是帮助学生在课后巩固知识、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学习资源。当前的教辅图书都能提供足够的练习题,但是要注意练习题的质量,反映学科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学科的概念地图,对学科形成整体的把握。教辅图书在安排内容时应注意精选题目,所选题目应涵盖学科知识点,突出重难点。解题过程中蕴涵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等应通过多样化的题型、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知识网络,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做到举一反三,避免题海战术。

四、内容呈现符合学生的已有经验

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性,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找到与新知识有关联的已有经验和契合点。在教学中,有一个“脚手架”理论,认为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帮助学生迈向更高层次认知和思维的脚手架,这个脚手架是认知和经验获得发展的基础。因此,教辅图书中的内容编写应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认知体验,创设真实的情景,注意材料的及时更新,练习的难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也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避免畏难情绪。而知识的学习在于运用,运用的关键在于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将知识很快地转化为实践能力。

教辅图书的内容呈现除了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外,还要注意图书装帧、版式设计符合青少年的审美特点;排版注意学生用眼卫生,排版不宜过密,字号不宜过小;进一步提高编校质量,确保答案翔实、准确等一些基本要求。

当前,教辅图书市场竞争激烈,针对性强、出版时效性强,又因其辅助青少年学习、成长的独特教育功能而有着重要的出版意义,这更说明只有强调教辅图书内容呈现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辅图书的教育功能,才不会误人子弟。教辅图书的作者、编辑要多在图书内容上下工夫,不断思索、总结经验,才能保证推出高品质的教辅图书,经受住读者和市场的双重检验,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为我国基础教育和出版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玉晓.对当前教辅图书市场的分析[J].中国出版,2010,(8).

[2] 欧阳志荣.关于提高当前教辅图书质量的几点思考[J].出版广角,2011,(1).

[3] 王景霞.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辅图书[J].编辑之友,2010,(8).

[4] 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第3篇

关键词:特殊学生;处理方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67-02

一、关于特殊学生的定义与分析

(一)关于特殊学生的定义

在长期从事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学生,例如个别学生存在身体残疾或者心理残疾等,在处理此类事件的过程中,我们要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对于特殊学生的定位,实质上是辅导员角色的转化定位问题。

首先,对于特殊学生,辅导员必须首先清除偏见,以公正的立场和平等的角度来看待,切勿把个案的特殊性放大,同时也不能忽视个案的典型性。在处理问题时,应当把将其定义为普通的案例,但在处理相关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所侧重,避免一刀切和填充式的教育。

其次,要转换视角来看待个案。辅导员应该以平等的沟通方式,和主人公沟通,不应该以“她是弱者”的角度看待个案,采取主动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习,以赢得学生信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最后,辅导员应该坚持“一个都不能少”、“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群体,所以是一对多的工作,工作性质的琐碎性和复杂性程度很高,所以必须注意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尽可能覆盖全面,做到日常事务中“一个都不能少”。不抬高也不冷落任何一位同学,真正做到全面、公正、细致。

(二)关于特殊学生的分析

既然是特殊的个案,很容易产生一些偏见,容易过分重视其特殊性而忽略其普遍性特征。在特殊案例的处理中,我们首先必须要做全面了解个案的发生情况、发生背景,对特殊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进行全面的总结,这些信息可以和班委沟通,有赖于平时工作当中的细致入微。例如个案对象存在因学习、生活等各方压力带来的不自信、怀疑自我等心理问题,但同时又具有坚毅不屈的优良品质。在对特殊对象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就知道如何使其扬长避短。

二、特殊学生的处理方法

(一)特殊学生的宣传

在一些特殊案例中主人公自身往往会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例如家庭困难的学生,具有勤俭节约、努力上进、勇于克服自身弱点等,身体残疾的学生(部分)具有非常积极阳光的心态等等,这些精神是可以作为典型榜样加以宣传示范。但是在宣传示范之前我们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即主人公本人对待此事的意愿,她是否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经历,并分享给他人。

“度”与“量”的把握,情况有两种,同意或者不同意。情况之一,如果违背主人公意愿,一意孤行的将她作为典型树立起来,会不会对主人公造成负面的影响;情况之二,如果主人公同意分享自己的经历,那么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做到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负面影响。所以,针对此种类型的案例的示范宣传,需要我们把握好一个度与量。即使是主人公表示同意,也要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宣传。

(二)特殊学生的多渠道支持

个案中的主人公往往会因为家庭贫困、身体残疾等原因在各方面处于相对不利的境地(弱势),最需要的是来自家庭、亲人、朋友、学校以及社会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如果主人公的家庭条件和环境处在相对不利的境地,那么支持的重心要转向后两者,如果不是上述情况,那么就要转向其他方面。

1.学校的角色的重要性。学校的角色作用是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扶持平台,使其在学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等方面来展示和发展自身的优势,使其得到充分肯定。

2.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同伴关系也是很重要的社会支持方面,因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相对于中学生有了很大范围的扩展,在寝室、课堂、社团、学生会等等都可能会遇到自己的知己或者至交,因此来自同伴的理解、包容与支持,也是动力源泉之一。

3.班集体力量的重要性。班集体的力量也是重要方面之一。人是群居动物,并且只有在被他人认可的前提下,才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只有班集体的力量参与其中,才能够使主人公在班级群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让自身感觉到自己是被班集体所需要的一份子。

4.社会方面的重要性。社会方面主要指的是一些助学金和奖学金方面的资助,不仅能够帮助解决其家庭经济困难,同时也可以鼓励特殊学生积极进取,使主人公对社会产生初级的认知。同时对于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根深蒂固的偏见,也需要相关部门出面进行适当引导,避免学生在就业等方面受到不必要的歧视。

5.社会政策的重要性。社会政策方面的支持也是尤为重要的。比如在医疗方面,如果能够在最合适的时间给予救助,或者新生入学方面,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比如学费减免政策,又或是在毕业就业方面的提供良好的导向。这些都是温暖人心,鼓励上进的重要举措。

所以在处理特殊案例的过程中,辅导员担任着很重要的角色,需要将主人公周边的各种关系充分利用起来,尽可能为主人公营造一个既有情、又有序、有效的“包围圈”,利用良好的氛围,激励主人公发挥其能动性和主体性,使其能够在集体中正确的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增强主人公的自信心、独立性、敢做敢闯的性格。

三、特殊学生的针对性教育

特殊学生的特殊性要求辅导员在工作当中开展一些针对性教育。

(一)要做到充分了解,全面掌握,经常沟通,时常交流

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是有效开展学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学生成长的两个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即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在步入学校之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即使是进入学校开始学习,家庭仍然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此要了解学生首先要与家长取得并保持联系,了解主人公的家庭情况和个人成长经历,这有助于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注意传达积极信息,引导家长正面参与教育,多给予学生关心和鼓励,使主人公在家庭方面获得一定的认可和支持;其次,通过“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洞察其存在的问题,“对症施针”有目的、分步骤的进行积极引导。同时利用各种时机,与其谈话,特别是在值班期间走访、深入寝室。作为辅导员必须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要以师长和朋友的双重角度对主人公多加鼓励。

(二)重视集体,利用集体,重视合作

学生在步入学校后,学校寝室是其根据地,除了上课时间以外,大概有30%―40%的时间会是寝室里面度过,所以要充分利用寝室朝夕相处的室友,发动室友多关心、多照顾,更能丝丝入微,体现温馨。同时要多动员主人公参加社团、公益活动等等,使其在集体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要重视发动集体的力量,尤其是在毕业就业阶段,动员院系领导和老师等等,帮助其找到合适的岗位。

(三)结对子,学习帮扶,提高成绩

通常在期末考试阶段,针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我们会采取一对一的学习帮扶模式,同样针对特殊学生,也可以采用这种结对子或者一对一的帮扶模式,针对主人公学习上的不足,动员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挥带动作用,帮助其培养兴趣爱好,提高成绩。

(四)重视各种网络渠道,利用网络社交平台,注意细节

网络多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畅通无阻,90后的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也是如此之快,QQ、微信、微博等等,随时可以当事人的心情和状态,所以辅导员也不能忽视这些网络社交的软件应用,尤其是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关注主人公的QQ心情和日志,以便掌握其动态,及时发现心情状态的变化,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疏导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健康的心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载体,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此类人群的敏感度很高,特别是某些语言和眼光,辅导员必须针对此类群体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和掌握,才能做到公正又而又不失偏执。所以在处理特殊学生事务时,我们要重视对主人公的心理疏导,以防心理问题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因此,辅导员要在重视主人公心理疏导的过程,引导其积极向上,阳光心态,树立主人公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强弱关乎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学业成就、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所以要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疏导,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四、小结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第4篇

关键词: 高校校园 突发事件 学生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学生所处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都变得日益复杂,再加上学校管理上的盲区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呈上升的趋势。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学生、家庭、学校、社会都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而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必须认真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

二、高校突发事件产生的危害

(一)对当事人和当事人家庭带来的多重伤害

突发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伤害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无疑是时间的当事人及当事人的家庭,突发事件给当事人及其家庭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人身伤亡或财产的损失,如果处理不当,对当事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等方面都会产生相当大的不良影响。[1]如学生自杀事件,不仅可能结束了当事人自己的生命,同时对父母、家庭的伤害也是惨重的,再加上现今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差不多年过百岁,这样的伤害对他们来说更是致命的。校园暴力事件,虽可能不危机到当事人的生命,但相关部门的处理或者当事人因此事与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而紧张,都有可能会引发当事人的一些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这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

(二)激化校园矛盾

校园突发事件的当事人可能是由不通系院或不同班级的人员参与,而当学校相关部门对事件做出处理的结果比较有利于某一系院、某一班级时,就可能会引起其他系院其他班级的当事人及其朋友同学对学校处理结果的不满,而当这种不满的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调节时就会激化为整个校园的矛盾,甚至会激发新的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导致各种潜伏的校园矛盾的激化,既破坏和谐的校园环境,又扰乱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仅不利于广大学生的成长,反而会威胁到学校的社会名誉。

三、高校突发事件中辅导员的作用

(一)做好特殊时间段和特殊对象的预防工作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一般都比较集中在特殊的时间段和特殊的对象上,辅导员要加大力度在特殊的时间段和特殊对象的预防工作上,这样可以有效预防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有效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如在各种评先评优前后,由于高校的评先评优的结果大部分与学生申请其他奖学金挂钩,但名额总是有限的,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引起学生之间的钩心斗角就拉帮结拜,在同学之间形成紧张的人际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冲突。另外做好特殊对象的预防工作,特别要做好如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学生,以及心理异常,恋爱受挫,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各类特殊对象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2]有这些特征的学生往往会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因此辅导员应深入学生群体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状况,这样才有可能把突发事件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二)突发事件过程的处理

1.快速形成科学合理的反应机制

快速形成科学合理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是处理突发事件非常关键而重要的步骤。但这并不是单靠辅导员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应积极地和学校的相关部门联系。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辅导员应辅助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角色,特别是在一些超出自己定夺范围内的事情,切不可自做主张。学校应立刻组织相关的人员开展相应的工作,并立即向上级汇报情况,要在第一时间内迅速弄清事实,查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并采取一定的方式向社会说明情况。在具体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该坚持的原则一定要坚持,做好解释疑惑、疏导教育的工作,努力化解矛盾,防止事态的扩大。当然如果突发事件的发展已经超出本单位的能力范围,就一定要向上级部门寻求帮助。

2.以学生为本

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大责任,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社会的发展状况。而高效管理的重大责任就是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大学生的发展对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让辅导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容不得半点马虎,要求辅导员有耐心和爱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增强服务意识。[3]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学生的伤害是惨重的,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让事件当事人能得到有效的疏导,而不至于留有不良的“后遗症”,同时也让学校里的其他学生不因为这次事件而受到不良的影响。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最急、最盼、最忧、最怨”的问题入手,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正面教育。

(三)善后处理

在突发事件处理告一段落后,善后工作也是十分关键的,它不仅让这次突发事件的当事人及其身边的朋友、同学等能从这次的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而且能为预防往后再发生此类事件提供一定的保证。辅导员要积极地配合学校的相关部门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在接受教训的同时,加深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并学会避免发生。对个别学生要进行心理安抚、辅导,想方设法地稳定学生及其家长的情绪,使其学习、生活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状态。当然,也要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并将之立案,以便在以后发生同样的突发事件时,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学校的管理方法,加强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教育。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的,同时也可以看到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引起多种不良的后果,尤其对事件的当事人的成长是不利的。因而,高校辅导员的突发事件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在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和善后三大环节中均扮演着重大的角色,也只有努力做好这些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工作才能有效避免突发事件带来的伤害,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余南飞.案例分析在提升辅导员预防及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中的运用[J].高教高职教育,2010.

[2]陈运武.论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作用[J].职业与教育,2010.

[3]宋传盛.浅谈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突发事件中的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资讯,2010.

[4]王满良.构建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自杀的干预机制[J].科教文化,2010.

[5]陈娅萍,袁奋光.新形势下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新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

[6]马宁奇.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对策新探[J].工作探讨,2011.

[7]张东伟.对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

[8]单丽琼.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对策[J].学术纵横,2011.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第5篇

    研究目的:调查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展开团体干预。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随机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201名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结果与健全初中生研究结果相比,在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两个维度上均显着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明显差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自尊关系密切。可见有必要对初中聋生进行干预,以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研究二:被试为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初二的两个自然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组接受规范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实验前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团体辅导结束后,收集其后测数据。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验。研究采用的工具为,《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团体咨询领导者领导效能评估表》和自编的《同学间互动检核表》。

    研究结果: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显着,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设计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聋生人际交往干预方案,经过修订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可以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但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却不容乐观,而聋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项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

    1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将特殊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可见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聋人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国聋人(即听力语言残疾)有2千多万,约占残疾人总量的1/3[1],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与同伴、父母、教师、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聋童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童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独特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聋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聋童中性格孤独,不愿与伙伴玩的人数远高于正常儿童,所占比例为45.2%[2];其焦虑程度远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3],其原因是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社交活动减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4]。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勒温提出人际关系的训练

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领域[5]。

  大量实践[6][7]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采取活动的形式,对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导,学生自主自觉,感同身受,特别有利于学生克服社交障碍,塑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提升自我。对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学生来说,团体气氛有利于使成员感受关怀、信任,体验被人关注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质,获得情感支持,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然而,目前在我国大陆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个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将团体辅导用于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还没有一例。鉴于团体辅导的蓬勃发展及其已经被证明的有3效性,我国对特殊群体儿童教育的重视及聋生人际交往现状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们对初中聋生进行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第6篇

    研究目的:调查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展开团体干预。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随机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201名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结果与健全初中生研究结果相比,在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两个维度上均显着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明显差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自尊关系密切。可见有必要对初中聋生进行干预,以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研究二:被试为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初二的两个自然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组接受规范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实验前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团体辅导结束后,收集其后测数据。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验。研究采用的工具为,《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团体咨询领导者领导效能评估表》和自编的《同学间互动检核表》。

    研究结果: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显着,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设计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聋生人际交往干预方案,经过修订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和应用。文章屋

    关键词: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可以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但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却不容乐观,而聋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项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

    1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将特殊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可见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聋人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国聋人(即听力语言残疾)有2千多万,约占残疾人总量的1/3[1],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屋

    青少年与同伴、父母、教师、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聋童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童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独特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聋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聋童中性格孤独,不愿与伙伴玩的人数远高于正常儿童,所占比例为45.2%[2];其焦虑程度远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3],其原因是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社交活动减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4]。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勒温提出人际关系的训练

[1] [2] 

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领域。

  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采取活动的形式,对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导,学生自主自觉,感同身受,特别有利于学生克服社交障碍,塑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提升自我。对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学生来说,团体气氛有利于使成员感受关怀、信任,体验被人关注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质,获得情感支持,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然而,目前在我国大陆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个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将团体辅导用于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还没有一例。鉴于团体辅导的蓬勃发展及其已经被证明的有效性,我国对特殊群体儿童教育的重视及聋生人际交往现状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们对初中聋生进行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

    .研究意义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第7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基层班委会;学生干部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7.2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7-50-02

每个高校由于不同的工作情况,其辅导员的工作也有一些区别。而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校,具有特殊性,如人员编制不稳定、待遇不高、奖惩制度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完整等。辅导员作为特殊的教育工作者,在民办高校的工作具有更多的特殊性和特点,如队伍不稳定、工作繁琐、配备不足等。班委会是独立院校的基层学生自治组织,不但是班级全体同学的忠实代表,而且还是教师教学管理工作的助手,在独立学院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根据自身的辅导员工作经验,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独立学院基层班级班委会建设的建议:

一、健全班委会管理制度

1.建立班委会管理条例。根据班级的特点,建立较完善的班委会工作条例,包括考勤制度、例会制度监督机制、班费管理、寝室管理、文化活动管理等,规范班委会的工作,明确班委会的权利和职责。如每两周召开一次班委会,总结上两周工作,布置下一步工作。每月各班要根据学校工作或班级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做到有准备,有记录,有总结。每学期召开两次班委生活会检查各人的思想情况,自我检查本身表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并结合班级评比情况,总结优点找差距,制定班级努力方向。

2.建立层级管理方式。一个班级不论大小,都要设立健全的班委会,通常都设有班长、团支书以及学习委员、文体委员、体育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心理委员等。在实际工作中,尽管班委会人员齐全,但很多岗位并没有尽到相应责任,班上的大部分事务都是由个别班委人员来做,形成“一肩挑”;另外就是多头管理,职权交错,不该自己管的事情却总要横插手,出现问题时却又无人负责,责权混乱。为了规范各学生干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各岗位职权及相应职责,做到权责清晰,班级实行以辅导员―班长及团支书―班委会―宿舍长的层级管理的方式。

3.建立完善考核机制。班委会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如何有效发挥班委会中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必须建立较为科学、公正的考评体系和较为周全的激励机制。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合理、便于操作的班委会考核体系,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对学生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立体交叉的综合考评。一是从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评议;二是班级同学对班委会的考评;三是学生干部互评。另外,还可以引进民主监督机制,让更多班级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对班委会出现的不良现象给予监督举报,及时反馈意见。根据考核的结果,辅导员及时向本人反馈意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于考核不理想的班委应及时予以调整。

二、注重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

一个集体的面貌如何,班干部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了得力的班干部,可以起到“以点带面,以面带面”的作用。所以,要建立一个团结向上、具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班委会,学生干部的选拔是工作的重点。

1.进行客观的选拔。学生干部需要具备良好的品质、责任心、集体观念和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与老师和领导的关系;与普通同学的关系。新生班级的学生,老师要通过查阅档案和学生军训期间的表现对学生形成一个相对理性的判断,挑选出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考察。

2.通过合理的选拔形式产生班委会。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形式上,从是否有利于工作和能否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两方面着手考虑。根据这两种不同的因素,不同的年级,采用不同的选拔的方法。例如,对于新生的班级,我们可以采取指定式的选举形式,即按照老师的意愿进行学生干部人事安排。另外竞选式适合任何阶段的班级,学生可自愿报名,选择岗位,参与公开竞选,由老师、学生代表作为评委进行评议或全体同学投票决定。组阁式也是一种重要的选拔方式,通过前述竞选方式产生主要学生干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由推选出来的学生干部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提出组阁名单,组建班委会。

三、稳步做好班委会的培养工作

辅导员不仅是管理者,更是辅导者,班级管理与企业管理是大不相同的,辅导员着力点是“育人”。所以辅导员在请班委协助自己完成工作的同时,更要帮助同学发挥潜能,充分利用培训,营造学习型的班干队伍。

1.思想意识上的培训。高中和大学的班级工作有着很大的差异,班委工作范围、数量、频率、强度、层次等都有所不同,大学班委需要提升工作意识,清楚地知道自己非常有必要接触并吸收最新的管理方法,补充自己在管理方面知识和技巧上的不足。

2.具体的培训。具体培训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上岗培训、专项培训、特殊培训、素质拓展培训等。上岗培训的目的是让班委掌握基本的工作知识,比如知道学校各种活动的申办流程、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制度、活动开展流程(活动聚焦、活动计划、活动展开、活动总结)等等。专项培训内容包括沟通技巧、领导能力、团队合作、演讲能力、公文写作、时间管理等等。根据需要对班委进行特殊培训,可以作为一种激励手段,这类培训可以同学校相关部门的培训相结合进行。此外为了全方位增强班委素质,还可以进行政治、经济、艺术、文学等方面的素质拓展培训,开阔班委视野。具体培训依据培训时间以及培训对象的数量分为集中培训、长期培训、统一培训、个别辅导等等。

四、实行科学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班级管理的催化剂。针对班级的特点,实行科学的激励机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鼓励,肯定成绩、激发热情,调动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和荣誉感。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包括在奖学金评定时对班委的额外加分,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评选的倾斜政策,班委团体的娱乐活动等等。这些激励一定要做到公平,因为班委往往在乎的不是是否得到了奖学金等等,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作为班委的身份。 精神激励包括辅导员对他们个人生活的关心,公共场合对班委工作的口头表扬,在某件事情上体现出来的对班委的信任等等。

2.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激励不仅是辅导员的事情,更要让班委团队中形成互相激励、自我激励的气氛,从而营造出团结、积极、愉悦的团队氛围。鉴于辅导员在独立学院的特殊性,班委会是独立学院中常常被忽视最基层的学生组织,其实它的建设是复杂的工程。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断的完善班委会制度,深化学生干部的培养,积极发挥班委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伟.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17).

[2] 扈瑜.学生干部培养培训的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09).

[3] 范磊.浅谈高等学校基层班委会建设[J].教育探索,2009,(08).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第8篇

关键词: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防范;预警

中图分类号:G6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27-0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这不仅是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高校政治工作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高校中的学生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高校的稳定工作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作为高校思想工作第一线的工作者,辅导员需具备超前性和预见性,不断提高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切实预防此类事件发生。

一、辅导员加强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作为新时期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指出:“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这一判断是对当前学生工作薄弱环节之一的概括,也提出了高校学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政治辅导员的工作直接面向学生,在突发事件中往往是第一时间的介入者,需切实加强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首先,政治辅导员职业定位的便利性和特殊性有助于他们在引导学生时发挥作用。高校中辅导员是接触学生最多的教师群体,他们最了解学生,最能掌握学生心理及思想动向,同时与学生互动沟通较多,因而更能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及兴趣所在,并尽早预测学生的突发状况。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现场进行处理。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整个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周密的思维能力,能够全面思考,妥善处理。同时开展良性的人际沟通和互动才能最大程度扭转事件的负面影响,真正发挥思想教育队伍的作用。其次,高校大学生是备受关注的群体,这一群体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很容易受到社会的关注和介入,甚至被某些别有用心者利用,在客观上会使危害程度和范围不断扩大。高校学生与外界联系紧密,随着网络工具的普及应用,现代传媒的迅速反应,学生突发事件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波及面迅速扩大,因而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很有可能导致局面一时难以控制,极有可能对学生、校方和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因此,大学生群体的受关注度及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要求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得以处理,其紧迫性要求辅导员需具备相应的应急管理能力。最后,加强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的需要。由于课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等因素,高校中因心理问题而轻生、休学的学生日益增多,但很多高校尚未建立一个对学生危及个人或群体的偏激行为形成有效防控的预测和干预机制,增加了突发事件的发生率。高校中辅导员兼任心理辅导员等职务的现象非常普遍,只有具备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能力才能。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可以结合实际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辅导员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需要具备的能力

突发事件其特点之一就是突发性,前期难以预测,事件发生之后具有一定的破坏性,直接影响者是大学生群体本身,并会对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同时突发事件的发生还具有扩散性,在人员集中的高校迅速向周边高校或者社会传播。辅导员应具备在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及之后运用多种能力,积极应对,有效落实,将负面影响最小化。

1.防范能力。辅导员应具备对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因学生突发事件的突发性质,辅导员应保持防范状态,充分考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增强预测能力,做好预案工作。这种状态的保持也有利于遏制和预防突发事件,提高辅导员自身的工作敏锐性。首先师生之间必须保证双向沟通的通畅性。信息沟通不仅是了解学生的近况或者需求,更要透过现象深刻分析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从而把握规律和特点。辅导员应从对个体的关注中适当抽离,从整体分析学生近况,将工作重心前移,才能将不良状况消除在萌芽状态。辅导员在了解本院、本校学生思想状况、关注焦点的同时也应了解周边高校的整体情况,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从分析来看,学生的安全意识缺乏是诱发突发事件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此原因,辅导员应整合资源,调动力量,充分利用校园传媒和学生常用并喜闻乐见的通讯方式进行长期有效的安全教育。现今高校的安全教育具有重两头(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重特殊时期(甲型H1N1流感防控、特殊政治事件周年纪念等)等关键时间结点;重非法传教、非法组织的校园活动排摸;教育方式单一等特点。辅导员应积极听取同学意见、尝试摸索,进行点面结合的个别加集中安全教育,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重大场合或者特殊地点中对安全问题在心理上充分重视,技能上熟练掌握。科学准确的预测是做好防范工作的关键。辅导员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对时事环境有着客观全面的认识,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环境的微妙变化。这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辅导员自身需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完善预警机制,做到反应及时,确保落实,结合本校实际,防患于未然。

2.监控能力。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往往是首先到达现场的教师,因而也更容易掌握现场情况,进行现场处理。若措施得当,则能及时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的负面影响。在事件发生后,辅导员首先需具备高效的危机处理能力。高校可以建立管理人员的立体防护网络,在这张网络中,辅导员必须全程跟踪,实时监督当事人和受影响的同学,细致观察,及时调控。平时,辅导员和学生的接触较多,能够把握学生的心态,也更容易引导学生。此时必须发挥威信和亲和力,或疏导或制止,监督事态发展。此外,辅导员还应积极拓展信息传达渠道,保证在事发第一时间内妥善处理事件的同时与各级部门及时沟通,只有保证了信息的畅通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力量,共同应对危机。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的突发事件必定会牵涉到学校各个部门,辅导员可以通过人事网络传达信息,也可以经由电子网络完成教师内部沟通、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在突发事件中,辅导员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当事人,需完成与当事人与波及学生的沟通,随后需告知学生家长详情。辅导员应在不同时段适时公布信息,稳定学生情绪,同时也利于在学生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家长通常最关心自己的子女,特别在独生子女占学生比例越来越高的今天,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很容易引起家长心里的剧烈波动。及时向家长披露信息或者告知学生状况,诚恳、真实地让他们尽快获得信息,能够赢得家长的信任,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得配合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3.善后能力。突发事件之后,为防止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彻底杜绝后患,作为辅导员要完成大量的后继工作,不断提高善后能力。首先要借力对当事学生及波及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促使学生尽快从突发事件的影响中恢复,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也重新回归集体生活。其次,辅导员应该总结归纳学生突发事件的一般特点和特殊性,摸清各类突发事件的成因和主要诱导因素,把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积极思考更为有效的解决方式,寻找应对措施。辅导员可以从实践反馈中获取信息,以实际经验获得第一手资料,完成突发事预案的完善与更新,同时可以对危机预防和危机处理的方法与对策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与挖掘。再次,对于学生应建立个人与集体两套档案,跟踪学生情况,帮助学生走出影响。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实践经验往往比理论学习更为重要,但理论的积累离不开实践过程中第一手材料的支撑,因而经历突发事件往往是难得的学习契机。辅导员要善于总结,善于思考,才能从中获益。尽管在整个突发事件中,辅导员群体是非常重要的战斗力量,但不能将所有压力交由辅导员承担。学校各个部门应明确责任,进一步梳理信息沟通渠道,实行奖惩制度,不断采取控制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保护,在宽松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避免学校不必要的损失,使学校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控制的拓展空间

应对突发事件,不仅要求辅导员在事件发生后积极处理,更要在日常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下功夫,动脑筋,拓展教育空间,丰富教育形式,努力引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

1.培植学生的预警理念。辅导员要积极培植大学生的预警理念。现今学生中对待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各种安全的意识越来越淡薄。辅导员需教育学生不断培养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学会判断分析,并逐渐从对已发生事务的分析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预测能力,客观分析情境,及时汇报情况。发生在学生当中的突发事件最容易为周围同学所掌握,他们也更容易觉察到异样状况。学生预警理念的成功培养有助于辅导员及早介入突发状况,并更为快速有效地消除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

2.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对于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培养在国外非常常见,但国内却并不普及,通常学校会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进行演练,但学生积极性不高,态度散漫,行动随便,真正起到的效果并不理想。辅导员可以综合分析,在日常工作中及时总结可能的隐患,并根据我国不同高校所处位置的地理特点、学生特点、实际情况等因素安排演习,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演习中要将实战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在可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将演习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学习纳入学生学分的管理,将应对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

3.转化危机,自我教育。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将突发事件转化为一次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契机。突发事件并不可怕,但学生往往在心理中存在一种本能的抗拒,认为这些事情大可敬而远之,否则等于引火上身。此时辅导员应利用专业知识和对学生心态的掌握教导学生转化危机,通过针对危机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发掘,从突发事件中学习经验,把握规律,洞悉原委,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辅导员自己也应从中客观分析,获得进步。

4.丰富校园文化。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学生组织和班团组织来丰富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涵养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从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校园文化必须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同时与时俱进,丰富载体,以学校特点为基石,以专业特点为依托,以学生培养为最终目标,从思想修养、学风建设、身心健康、社团活动、创新创业等方面多角度切入,全面铺展,重点突出,创品牌,树典型,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获得成长和提高,体会收获和快乐,更好地保证身心健康,学有所获。同时,突发事件的处理和经验借鉴也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模块,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自救、他救的常识和能力。

5.分类引导,培养社会责任感。应对突发事件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突发事件无论发生在校内或者校外,大学生都应该具备充分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并努力协助校方处理。大学是来自各地的学生云集之处,处理突发事件不能以偏概全,必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需注意分类引导,对贫困生、富家子弟、心理问题学生等分别指导,单独沟通,严格保密,让学生在感受温暖的同时获得教育。充分利用特殊时间点和特殊事件宣扬爱国主义情怀,组织团日活动,提高广大团员青年的团员意识;带动创新创业,培植学生的回报意识;开展素质拓展,提升综合能力,强化服务他人的本领。这些都能较快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6.完善辅导员值班制度。通常情况下高校辅导员的住宿情况分为入住学生公寓、集中住宿或者通校。高校应合理安排住校和通校辅导员的比例和结构,让值班辅导员和入住公寓辅导员明确职责,建立合理的后勤、辅导员队伍的信息联络平台,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并施行合理的值班制度,确保辅导员能在突发事件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使住校辅导员和通校辅导员一起承担突发事件的责任,共同完成突发事件的处理。

总之,突发事件的发生并非毫无规律,相反它可放可控,但只完成“防”、“控”两点还远远不够。“应急管理”是一门科学,尤其针对发生在高校中的或者波及高校学生的突发事件,可探究的深度和广度还非常广泛。作为教育工作者,辅导员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发掘更多的研究角度,积极探索,认真实践,不断改进,努力完善,切实提高自身对于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好地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第9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283-02

马克思曾经说过,未来的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以人为本的思想也贯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过程中。就当前高校而言,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类型不断增加。如何继承和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每一位高校教育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一、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含义及类型

关于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含义,在学术界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不同的解释,但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基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影响的角度,对学生在学习、心理、家庭、生理和生活等方面有别于普通学生的学生群体的统称。根据其特征,可以分为经济困难型、学习困难型、就业困难型、网络成瘾型、恋爱受挫型、违规违纪型、心理异常型和生理缺陷型。

笔者在做306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统计。

从统计可以看出,大学生特殊群体所占比例已经大于普通学生比例(备注:部分学生同时属于多种类型)。其中经济困难型、学习困难型和就业困难型是当前主要的三大类型。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创新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培养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共同的目标。为了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需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

(一)以人为本理念下深入开展“谈心”工程

教育者与大学生特殊群体谈心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育者主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在谈心时一般要选择较安静的环境进行,让学生尽情倾诉内心的想法和困惑;第二阶段,教育者在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后,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一阶段是谈心工程的重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第三阶段,教育者根据谈心的次数和内容,总结谈心方法和效果,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多样性,决定了谈心内容的差异性。

综上所述,谈心工程是一项值得长期推崇的教育方法。教育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创新自己的工作思路与方法,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促进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深入开展“五个一”工程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高校是该的主要阵地之一。根据活动的相关要求,笔者所在高校制定了《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根据《方案》的具体要求深入开展“五个一”工程,即:第一,主动联系帮扶困难学生,充分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状况,每周至少帮助一名学生解决一次以上实际问题;第二,每周至少去自己所带的每个班级听课一次,深入了解学生课堂情况,加强与任课老师的沟通与交流;第三,每周至少去学生宿舍一次,深入了解学生宿舍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四,每周至少去学生食堂就餐一次,深入了解学生就餐情况,便于与后勤管理处和膳食委员会反映情况和沟通;第五,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特殊类型学生座谈会,汇总学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及时跟进解决。

俗话说“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在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工作做到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常规化。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深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程

以人为本理念下运用网络这一现代载体作为管理手段,不仅可以丰富教育者的工作方法,更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为了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开展教育活动:第一,建立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电子档案;第二,通过QQ、飞信、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深入了解并及时追踪学生各方面情况;第三,通过匿名网络调查问卷,使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第四,坚持各部门合作,各二级学院统筹规划、集思广益、共同推进。

总之,以人为本理念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四)以人为本理念下深入开展“团体辅导”工程

团体辅导简称团辅,是对列宁灌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团辅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具有以下效果:第一,通过活动中互相交流和学习,他们可以重新认识和思考自我,并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第二,通过团辅的轻松环境,使他们有勇气面对现实和困难,最终解决问题;第三,端正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增强信心,树立目标,促进团体成员的健康发展;第四,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交流,使他们有了前车之鉴,日后一旦遇到类似问题会主动寻求帮助,防患于未然。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根据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类型,积极开展团辅工程,确保每一位特殊学生在经历坎坷之后,实现自我“救赎”,顺利完成学业,做到教育与受教育的统一。

(五)以人为本理念下深入开展“导师制”工程

长期以来,导师制主要集中在研究生领域,在本科生领域较少施行,部分实施导师制的学校也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指导。就大学生特殊群体而言,导师制的实施有以下积极作用:第一,在规范的导师制下,使他们更加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师生间的全面、深入交流;第二,可以有效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心理上的障碍、学习上的迷茫、生活上的困难、思想上的偏见和心理上的阴影;第三,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专业化、全员化。

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深入开展导师制工程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抓住机遇,不断完善,努力开创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

同志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当前,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应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上下功夫,达到提高人的目标。

(一)尊重大学生特殊群体

尊重是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不管这些特殊群体在学习、经济、生理、生活等方面有任何困难,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实现与他们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他们的隐私、过去以及个体的差异,做到不嫌弃、不抛弃和不放弃。

(二)理解大学生特殊群体

理解是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俗话说“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只有全面理解每一位特殊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发掘他们的潜能。

(三)关心大学生特殊群体

关心是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口。关心大学生特殊群体,就是心里装着他们,眼睛盯着他们,做到事无巨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在新的形势下,需要牢固树立“任何学生的利益无小事”的责任感,办实事,办好事,从大局出发,解决特殊学生的特殊问题,将关心落实到实处。

(四)帮助大学生特殊群体

帮助是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帮助大学生特殊群体,就是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将以人为本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不断了解他们的各种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提高大学生特殊群体

提高是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高大学生特殊群体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克服各种困难,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以人为本理念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针对大学生特殊群体,需要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找回自信、摆脱困境,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个人的成长成才,为和谐校园的建设以及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黄文静.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桂林:广西大学,2008.

[5]王一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