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专业硕士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16 15:24:07

金融专业硕士论文

金融专业硕士论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硕士;实践教学;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83-02

根据国家和教育部的规划方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今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种背景下,青岛大学经济学院获得了金融专业硕士的授予权。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突出专业硕士学位应用型的特色,构建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培养目标,摆脱传统的学术型硕士课程体系的桎梏。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罗伯特・M・赫钦斯在其著作《美国高等教育》中写到:大学存在两个目标的冲突,一个是纯粹对真理的追求;另一个也是大学所公认的,就是为人们毕生的事业做准备。这很好地解释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培养重点之间的区别。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明显偏向于应用型。例如我院的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熟悉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因而实践教学被置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地位。实践教学一般是指“通过实验、实践等科学活动方式使学生直接通过感性的学习、研究等手段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实现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提升”。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指出,“要切实转变办学观念,强化目标导向,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新模式。突出实践教学,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学分的比重。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坚持一线实践,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对实习实践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训练的质量”。该《方案》表明,主管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由于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晚,因此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需要不断丰富和探索,实践教学理念还需不断加强和深化。

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偏重于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这和社会对于硕士研究生需求由科研人才转为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变化不相称,也和发达国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偏重于专业人才的通行做法不一致。世界上专业学位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美国的专业研究生教育在二战后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现在专业学位获得者所占比例大约占三分之二以上,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英国的这一比例更高,大约在75%左右。我国下一步要大力发展专业硕士教育,但是如何整合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教育资源,避免专业硕士成为学术型硕士的“微缩版”,突出专业硕士培养的特色,就成为需要在探索实践中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希望能够以金融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切入点部分回答上述问题,为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二、国内外同类研究状况

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专业硕士的发展较早,相关研究也已比较成熟。国内受制于教育实践的现实,相关研究比较笼统,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部分研究主要介绍国外专业硕士发展情况,进而进行中外比较研究。如,高益民(2007)介绍了日本的专业硕士的发展情况,邓涛和孔凡琴(2010)对澳大利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进行了介绍,马永红和郑晓齐(2009)等从教育供应链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工程硕士的特征以及与美国的区别。一部分研究主要反思中国的传统研究生教育和部分已开办的专业硕士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专业硕士的发展思路,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如,王海民和郑佩荣(2005)对于会计专业硕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反思,于东红等(2010)分析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中存在的自我意识迷失成为学术型硕士衍生品等问题。还有少量研究,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如质量保障体系[别敦荣等(2009)、邓光平(2010)、熊玲(2010)]、师资队伍[梁其健(2003)]、课程体系[唐仁华等(2010)]、实践环节[文冠华(2010)]、奖助体系[李忠(2010)]。

综上所述,国内现有的关于专业硕士的研究未能将中国实际和国际经验更好地结合,更多的关注专业硕士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等整体问题,缺乏对于专业硕士教育各个环节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细致探讨。目前还没有见到对于金融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为达到此目标,需要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全过程的金融硕士实训教学体系。综合利用案例、实验、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和创新实践活动五个实训教学环节,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鼓励教师密切关注金融实践的好方式。金融硕士案例教学急需发展,金融教指委已经全面启动全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建设,青岛大学也开始立项专业学位教育的案例建设项目。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含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拓展性实验几种类型。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与专业证书相对应的课程,鼓励学生获得CFP、CFA,FRM等相关证书。实训教学:通过开设金融产品模拟设计、证券仿真交易、银行交易业务仿真等实践课程,可以使学生能够在实训情景中强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类实训以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训为主,讲求实训内容的适用性和实训课程的开放性。实习教学: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必须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它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我院已经与青岛的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签署了多份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书,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基本能满足金融专业硕士实习教学的要求,并且能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能够达到基地建设双飞互惠互利,相互支持。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金融硕士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金融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形式有案例分析、产品设计与金融实践问题解决方案、调研报告或基于实际问题分析的政策建议报告等,论文选题应该紧密结合实际,不提倡过于学术化的论文。创新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列入学校管理体系的竞赛以及《青岛大学学生创新性与研究性学习实验项目》等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诸如证券模拟交易大赛、金融产品模拟设计大赛等实务竞赛,培养学生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意识,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倡导产学研合作教育。

五、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的保障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富有专业精神的实践教学队伍,是开展金融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现在的金融专业硕士的教师大部分都没有在业界工作的经验,而少量的有业界工作经验的教师大都脱离业界时间比较长,与飞速发展的业界实践也有一定的脱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金融机构实践经验,为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有计划地派教师到校外的实习基地挂职锻炼,亲身参与到金融业务中去,可以加深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进一步了解业界的工作难点和重点,从实践中提炼金融硕士的培养方案,从实践中找寻有意义的研究问题,提高教师的培养专业硕士的水平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争取横向课题,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实际运营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考虑招聘兼职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从金融机构聘请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来自第一线,了解金融行业的最新动态,可以给学校带来最新的信息,是学校与业界加强联系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也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现在给每一位金融硕士都配备了一位校外导师,可以为专业学位硕士生从事课题研究及专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参与审查研究生的选题报告和研究方案,并指导该方案的实施,参与学位论文的评审。

总之,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综合运用案例、实验、实训、实习、学位论文和创新实践活动各个教学环节,构建多层次、多模块、开放性、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2]王海民,郑佩荣.对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5,(7).

[3]马永红,郑晓齐.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供应链的形态表征研究[J].管理世界,2009,(2).

[4]邓涛,孔凡琴.澳大利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10).

[5]于东红,杜希民,周燕来.从自我迷失到本性回归―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6]李忠,熊玲,陈小平.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实践教学基地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金融专业硕士论文第2篇

依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要求其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而为达到这一目标,其培养方案需要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良好职业素养而展开;课程设计需要更多考虑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着重于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其培养过程需要立足于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更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金融?R邓妒颗嘌?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人才是金融发展的关键。而在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短缺现象正日益严重,依据《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 2010-2020年)》,未来金融人才需求的重点将逐步从数量转向质量,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占比、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人才占比将大幅提高,而那些同时具有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功底和对金融市场实际运行有深刻理解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人才将成为相当长时期内市场追逐的焦点。金融专业硕士理应存在着广阔的市场需求。

但从现实看,金融发展创新步伐的加快正和高层次金融人才的供应之间出现日益严重的结构性错配,国内高校培养的金融专业硕士并不能有效满足金融机构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这不仅反映于实际教学内容往往与金融市场操作实践相脱节;也体现在无法更好映射不同地区不同方向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独特性,无法培养出能够真正立足于本地实际需求、符合现代金融业发展要求的人才;更体现在无法围绕金融市场创新加速和互联网化的新趋势,无法培养出涵盖金融产品研发、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分析与理财、信托与资产管理等不同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技术人才。所有这些,实际上都已经成为制约金融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并成为国内金融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瓶颈。

相对于法律和会计等专业硕士,金融专业硕士培养面向的是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其创新速度明显高于其他领域,对学生培养模式的动态调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投融资模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是金融机构的融合与变迁,都会深刻影响其教学培养内容,也使得其培养过程需要与外部资源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积极的互动,更由此使得相对于其他专业领域,金融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在目标、原则和方法上存在着更加显著的区别。如何基于金融市场的创新变化以及应用导向的内在需求,使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既符合金融业创新趋势,又符合金融发展的现实目标,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现行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始于2011年,总体仍处在探索阶段,所以现有的对于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王琦(2011)对中外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比较;曹伟(2011)对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硕士进行了初步探讨;吴晓求(2012)对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了初步思考;孙龙建和辛清(2014)发现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尚无法对接新兴服务业发展;周春喜(2014)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对现行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李国义(2015)认为我国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尚未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清楚明确的区分。

由于长期以来高校研究体系和金融实践体系的相对隔离,使得当前国内学术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的培养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趋同现象,而因为金融学本身的应用性学科特征,上述缺陷在兼具较强专业性和较高变化性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也造成当前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无法匹配不断创新的金融市场,无法适应金融领域变化的新趋势,也由此无法满足现实的人才培养需求,甚至导致供给和需求的错配,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课程设置与教案更新滞后于实践变化,且存在较为严重的同步性问题。虽然针对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独特要求,现有培养方案都进行了相对差异化的课程设置,但各培养单位在师资使用上基本都和学术型硕士存在明显重叠,由此导致相应的教案更多是基于较长时间前的通用教材,不仅无法满足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本身的实践要求,也与金融市场最新情况存在较为明显的脱节或滞后。

二是培养方案的体系性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欠缺。相对于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理应在基础理论学习之外,重点突出以下实践性内容:第一,涵盖股票、债券、商品等不同类别的金融市场介绍;第二,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共同基金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进行全面比较分析;第三,对ETF、REITS、场外期权、结构化产品等不同的创新金融产品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第四,让学生能够真正有效地学习了解资产配置和资产定价的方式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微观市场结构认知。但是,现有培养方案在这种整体性设计上存在明显不足,既缺乏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介绍总结,也无法通过DDM模型、有效市场假说、微观市场结构理论等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真正了解金融运行的本质,进而掌握理论到实践的基本技能。

三是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存在明显的不足。受制于师资力量的背景约束,现有的金融专业硕士教学更多聚焦于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而针对实际案例的具体分析和介绍存在明显不足,或者是引用的实际案例与金融市场最新实践存在明显的时间差,也缺乏组织学生形成有效课堂互动的形式和方法,而所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实操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拖累。

四是外部资源的整合流于形式,实际利用明显不够。虽然目前国内多数的培养单位均已在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过程中引入了外部导师制度,但现有的外部导师选聘更多只是考虑声誉因素,而没有考虑其对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实际投入能力;外部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多数限于面上的一对多交流或是偶尔的公开讲座,在教学环节的融入度明显不够,且缺乏明确稳定的机制保障;外部导师的领域配置与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的实际契合度并不高,更多是为了选聘的门面工程,由此影响到外部专家资源在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实际利用效果。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部分培养单位已开始进行相关的积极探索,比如在课程设置上更多考虑我国金融体系的特色及金融实务的创新方向,通过开设更多的讲座,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从业能力;同时也引入“双导师”制度,为学生同时安排校内导师和外部导师进行同步指导,并依据教学过程的互动需求设置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制,以此来满足个性化培养目标等等。但总体看,这些探索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的趋同性问题。完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仍需要进行整体性的架构设计,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

三、金融?R邓妒颗嘌?模式改革的目标方向

综合以上分析,相对于其他领域,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综合性,需同时考虑金融市场的现实变化以及培养体系的完整性和差异性。就时效性而言,金融市场变化和金融创新速度远快于其他领域,因此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应当有更高的更新频率,在培养过程中动态反映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最新变化尤为必要。就综合性而言,强化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应用型特征,就必须在教案的及时更新、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外部资源的导入优化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应依据金融市场实际情况变化,在时效性和综合性两方面对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变革进行全方位探索,通过重塑专业硕士的“应用型”内涵,使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更多地与金融市场的最新变化相对接,更多地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相区别,进而推动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与实践需求变化的真正互动,全面提升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具体而言,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应致力于完成以下几项目标:一是依据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构建一个更加契合于现代金融市场实践变化的课程体系,使得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课程能够及时动态地反映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最新变化,并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相区别;二是依据金融市场的最新变化对相关教案进行及时动态更新,完善实践性课程的教案内容,依据学生兴趣和课程教学实际寻找到能够有效提升师生互动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得以迅速提高;三是依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对金融专业硕士的外部导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防范金融专业硕士外部导师选聘过程中的门面工程,使外部导师能够更多参与到培养的过程和实践当中,并对整个教学培养过程形成良性驱动。

四、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内容

依据前述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基于应用导向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应当立足于以下四点:第一,依据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变化完善现有课程设置,使其更加符合现实需求;第二,让教案更充分反映金融市场的最新数据和案例,更好地满足应用型需求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第三,更好地在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有序性之间实现动态平衡,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也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第四,让外部导师资源真正融入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实际过程之中并发挥更大作用,避免外部导师更多充当门面工程而无法发挥实际作用的问题。

从实践角度出发,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应当重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对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并进行课程设置的补充

依据金融市场的最新变化以及金融机构业务类别的动态调整,对现有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性梳理,对专业必修课和共同选修课进行相应的优化,同时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中的空白或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建议增设《金融研究方法》的基础课程,重点介绍金融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以及资产定价和资产配置的基础原理和方法;增设《微观市场结构》的必修课,了解微观市场结构变化以及交易制度设计对于金融体系运行的影响;增设《现代金融市场》《现代金融机构》《现代金融产品》三个专题课,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和掌握金融体系的现实变化,并由此提升实践能力。

(二)对金融专业硕士培养重点实践课程的教案进行及时更新

为满足金融创新提出的新要求,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当对当前培养环节中涉及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重点实践课程进行相应的教案更新,使理论传授更符合现实变化。建议对金融市场的历史变迁和未来趋势进行重点介绍;对金融机构的具体类别及其角色差异、金融机构的混业分业模式、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模式进行重点讲解;对金融产品创新的背后逻辑、基础方法论、现实变化趋势进行专门深入的探讨。

(三)推进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寻找提升课堂互动性的方式方法

针对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应用性要求,可以尝试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剖析、专家讲解等方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提升课堂互动性,使学生能够提前熟悉机构路演、公司交流、投价分析等金融实践的日常情境,并能够基于课程教学的时间设置,适当安排对应实务界人士的对口交流,包括到对应金融机构的实地调研观摩等活动,通过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真正提升学生的现实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强化外部导师在培养环节的配置,优化其参与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现有金融专业硕士培养中的“双导师”制度多流于形式,核心问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外部导师的筛选环节过多注重岗位和职位,而缺乏对其覆盖领域的配置研究,使得外部导师的领域配置不尽合理;第二,外部导师更多只是挂名,而缺乏对实际教学过程的具体参与。建议依据金融专业硕士未来的就业方向和潜在岗位,对外部导师资源的配置进行系统研究,并由此进行合理配置。同时积极探索外部导师参与教学过程的有效路径,在外部导师选聘过程中不仅关注岗位和职务,更多关注实际的参与程度。

五、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方法

综合上述分析,基于应用导向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应当遵循以下思路:一是依据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变化完善金融专业硕士现有的课程设置,使其更加符合应用导向的实践需求,并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显著区分;二是让教案更充分地反映金融市场的最新数据和案例,更好地在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有序性之间实现动态平衡,更好地满足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本身的应用型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三是让外部导师资源真正融入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实际过程之中并发挥更大作用,拓宽外部导师选聘的范围,而不限于面子工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增加外部导师的教学参与度。

金融专业硕士论文第3篇

关键词: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金融硕士(MF);实践能力培养;作用

金融专业学位是我国目前39种专业学位中的一种,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育具有卓越实践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1]。自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简称金融硕士MF)以来,全国目前已有85所高校获得了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金融硕士专业学位首次正式招生。金融专硕的培养目标明显区别于金融专业学术型硕士[2]。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良好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的精神和进取的品格,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3]。随着各培养单位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如何培养培养具有卓越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各办学单位值得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金融硕士(MF)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能力培养严重不足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的问题,提出将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运用在金融硕士(MF)的课程教学中,试图通过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来推进金融硕士的教学改革,将原来案例教学法的两个维度拓展为多个维度,将静态单向讲解转变为动态互动教学,让任课教师、事业导师、学生、业界人士共同参与案例教学,共同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一、金融硕士(MF)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

金融实践的转变和人才市场的超额需求推动以实践为导向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发生变化[4].金融硕士课程设置和教学要充分反映金融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应该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景实践能力三个方面。一般实践能力包含了身体能力、智力能力和心理能力,主要是个人的一些基本能力,专业硕士需要具有从事职业工作的正常的身体、智力和心理。专项实践能力是指个人在解决专项问题时需要的专门实践能力。专业硕士的此类能力是专业知识所带来的实践能力,它包括了专业知识的获取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情境实践能力是指在具体的情境中,实践者根据现实情境的相互关系,有效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恰当地决定行动路线并指导实践行为的能力。情境实践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情境实践能力可根据问题解决的流程分为识别能力、分析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总结能力等综合能力。一般实践能力是一种基础性能力,是另外两项能力得以发挥的基础和前提。专项实践能力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专门能力,情境实践能力则是一种综合能力[5]。

二、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对金融硕士(MF)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及角色定位

所谓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方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案例为基础,从任课教师、学生、事业导师和专业业界人士等维度,进行案例编写、案例教学、案例培训交流、案例共享、案例评价等方面的建设和教学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对任课教师、学生、事业导师和业界人士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进行定位。

1.任课教师角色定位。任课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课程总设计师和导演。任课教师课前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案例设计、案例讨论流程、案例讨论评分细则等内容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进行周密的设计。课中要有序地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解决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对于案例讨论的内容要提升更高一个层面和深度,让学生通过案例讨论真正有所收获。

2.学生角色定位。学生的角色应该是演员。课下要认真练习基本功,扎实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把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把握与相关的学科前沿犹。学生之间还要进行认真讨论、交流和归纳总结。课堂上进行表演时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学识和表达应变能力。课后学生通过编写案例和完成学习心得体会来检查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效果。

3.事业导师角色定位。事业导师的角色应该是协助员。事业导师是学校为学生聘请的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实践部门的老师。由于他们不可能全程参与教学活动,需要的时候可以协助搞专题讲座和学术沙龙等活动,也可以接受学生的问询和实地调查,帮助学生完成相关案例资料的收集和编写。

4.业界人士角色定位。业界人士的角色应该是急救员,当任课教师和事业导师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出现时,可以临时聘请专业人士来帮助解决。

(二)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对金融硕士(MF)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学生一般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促进学生奋发向上、积极思考;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将系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很快的对接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情景实践能力的提高,应用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在《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课程中的实践

(一)《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课程的性质

《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是金融硕士(MF)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活动中的具体问题。着重培养学生金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金融市场分析能力、金融服务能力和通晓国际金融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具有充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后,对金融机构具体的经营管理进行学习,强调学以致用,更加强调金融专业硕士教学要求的实践、创新、实用能力的培养。虽然许多学校的老师在《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教学中也运用了案例教学,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诸多因素,仍然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课程传统案例教学中的问题

1.教师所使用的案例多数是例证型的事例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大部分金融学教师没有实际从业经验,也不太熟悉案例教学方法,不少教师对案例教学的实质并不是十分清楚,甚至将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教育与案例教学混淆,不能很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学校有关教学管理部门在促进案例教学方面缺乏对教师的激励措施,致使很多教师在主观上应用案例教学方法的动力不足,更不可能到金融部门去收集和编写真正意义上的案例,大多数是通过网络、报纸收集的第二手资料来源进行的例证型教学,导致纸上谈兵,流于形式。

2.学生对案例的熟悉程度和课堂参与度不高。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同于MBA的学员,他们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几十年的传统教育方式使他们习惯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对案例的内容仍然感觉抽象难懂,课前准备讨论不够充分,课堂中无法很好地参与讨论,经常出现案例讨论不激烈甚至冷场的局面。

3.案例的选择与教学培养目标存在差异。目前金融方面案例比较少,有些老师使用的案例多来数自于二手资料,没有经过实地调研和认真编写,还有一些案例是针对MBA学生编写的,比较复杂,单个案例的教学时间很长,不适合几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硕士使用。

4.反映当地经济金融发展情况的本土化案例缺乏。由于和本地的实际经济、金融部门联系接触比较少,所采集的反映当地经济金融发展变化的案例资料不足,缺乏能够反映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的案例,不太接地气,感觉距离学生太远。

5.案例教学使用的具体教学方式单一。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应该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而目前我们的案例教学基本停留于分析这个方式上,而其他的方式采用的很少,这对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明显不足。

(二)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在《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1.任课教师总体设计和引导。任课教师根据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提供案例,课前将案例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准备,课堂上创设案例情景,将案例资料按照“案情―设问―讨论”的形式穿插于课堂讲授内容中,引导学生的感知和观察。教师在课堂案例讨论前,可对课程理论知识内容进行适度讲解和提示,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具体运用。教师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进行点评分析并讲授其中蕴含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学生讨论和展示。学生在接受教师提供的案例资料后,学生个人或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前完成案例的阅读与学习,并做好针对相应选择的设问的PPT课件,课堂进行展示和讲解,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由学生代表进行讲解,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编写案例,通过案例的收集整理达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事业导师指导和协助。事业导师可以参与到自己所带学生小组去参与案例讨论和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参与到任课教师组织的课堂案例讨论中。帮助学生和任课教师进行案例的收集和编写,进行案例的评价和改进。

4.业界人士解决更专业问题。如果遇到任课教师和事业导师都不能解决的专业问题时,可以临时聘请专业人士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以他们实践部门的运作和经验来分析判断案例的内容和价值。同时可以依靠行业人士收集现实的案例资料,使案例更具有新颖性和可靠性。

四、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方法在《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成效及建议

(一)成效

1.促进了学生一般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不断激发自己的智力潜能,努力进行思考、探索和创造,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克服怯场、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敢于向老师和同学发表自己独立见解,也敢于与他人进行争辩,寻求真理,促进了学生一般实践能力的提高。

2.促进了学生专项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方法学生在专业知识的获取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有很大提高。首先,学生自己知道怎么去查阅、归纳、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多种路径去获取知识,一改以往只通过课堂老师讲授和教材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其次,多维互动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好地将系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的实践能力,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和适应社会能力。

3.促进了学生情景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Π咐中的问题进行识别,然后查阅各种相关的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组织小组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或与老师沟通,形成意见和建议,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这一系列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情景实践能力。

(二)建议

由于使用时间比较短,存在着诸如案例本身还不够成熟、学生还不太适应、聘请事业导师和业界人士的不易等问题,以后还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

1.加紧进行案例库的建设。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收集、调研和编写,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和时间安排。与实际单位的同志联合进行案例开发、案例跟踪、案例编写等工作,尽快建立适合于金融专硕教育的案例库。

2.鼓励学生主动配合参与。学生要尽快改变本科阶段被动接受知识的观念,要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活动中来。

3.聘请一批事业导师。尽快聘请一批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事业导师,给予他们一定的经费支持,明确他们应该履行的职责和相应的教学任务,促进他们配合和协助任课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活动,真正帮助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晓求.关于发展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

[2]封思贤,范存斌.肖泽磊.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比较及优化[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12 (11):51-53.

[3]李心丹主编.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3页.

[4]罗春婵.“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转变探析[J].金融管理研究,2015 (1).

金融专业硕士论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专业学位硕士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模式

一、引言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以往,人们把“课程设置”仅仅理解为学科课程的开设,这是不够全面的。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当代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教学,而课程设置又是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因此,合理合规的课程设置对于提升研究生整体能力来说意义重大。

在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教指委”)的指导下,从2011年开始,全国高校掀起了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收热潮。为了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实现学生金融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较好融合,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金融专业人才,此类高校设置了金融硕士专业研究生的相关课程。几年来,金融专硕的课程设置在不断摸索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多方调查之后,我们发现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改善,比如金融专硕课程设置学术化的倾向,对实践性、应用性重视不够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会影响到我国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深入了解当前有关课程设置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开设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并发现目前金融专硕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已有体系基础上提出一套更加完善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新模式,这对于充分发挥课程在金融人才培养的有效作用来说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金融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研究我国专业型硕士的教育问题。如:丁笑炯(2011)通过研究发达国家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现状,给我国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借鉴。第二,探讨专业学位硕士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问题。高明国(2011)提出调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在教学体系中引入职业领域的要求。魏剑锋(2014)指出由于体制和历史等原因,校企合作渠道单一,或合作缺乏稳定性,是产学研难以有机结合,难以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周艳荣(2015)提出专业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面临一些困难,实践基地缺乏导致金融专硕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第三,探索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如:贺强、李俊峰(2012)对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和金融学学术性学位研究生课程O置体系进行比较,指出了专硕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应多采取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等等。周春喜(2014)提出应优化课程体系,增加专业技术课程的比重。周艳荣(2015)提出多数金融专硕培养单位在课程设置中,理论性课程所占比例过高,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较少,没有凸显出金融专硕培养特色,达不到高层次复合型金融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

国外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也有一些研究。例如Milton,Constance L(2003)对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Sven Junghagen(2005)提出推进校企合作,根据市场变化适当调整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Joy Gaston Gayles,Bridget T.Kelly(2007)专门研究了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对学生能力的促进作用等等。

以上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加深对金融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问题的认识有着较大帮助,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核心课程、选修课程、方向课程的配比和学分设置方面,很少涉及课程设置其他方面(如校外课程设置、校内课程设置的其他方面等),而且关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的具体研究比较缺乏。

三、当前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华东地区可授予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以南京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华东地区非211、985高校为主),通过查阅高校中课程设置情况相关资料,并实地调研这些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而对华东地区金融学专业型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一般来说,课程设置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设置和校外课程设置两个方面,因此,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校内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校内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选择的自主性和课程的质量等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合理。首先,多数金融专硕培养单位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借鉴参考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学术化倾向严重,缺乏与金融业界对金融人才需求的有效沟通。通过比较多个学校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以及金融学学术型学位的课程,我们发现两种学位的大部分的课程内容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核心课程设置上具有一致性是必然的,但是其他课程的设置也没有将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注重实际能力的特点凸显出来,而且理论性课程所占比例过高,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较少,没有凸显出金融专硕培养特色,达不到高层次复合型金融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缺乏足够的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其次,一些关联性较高的专业课程在设置方面有些冗余,内容重叠。通过调查,不少学生反映,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核心课程中分别开设了财务报表分析和公司金融两门课程,但是由于任课老师的不同、参考书目的差异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内容缺失、讲解不到位,而有些内容又重复多遍,造成资源浪费,降低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第二,课程选择方面,学分制的弊端和课程设置固化削弱了研究生在课程方面的自主选择权。在多数金融专硕培养单位中,学校研究生处决定了研究生的大部分课程,学生对于课程的自主选择权较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专业课程设置与学分制挂钩的机制大大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金融教指委对专业课程的详细规定有利于实现学生金融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较好融合,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中,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都与学分制挂钩。比如,浙江财经大学就规定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所修的课程学分不低于41分,其中,核心课不低于18学分,专业方向课不低于13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0学分。我校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中,核心课程修满共计18学分,专业方向课修满共计13学分,选修课修满共计14学分,据此可得,培养方案中除了选修课有一定选择余地外,其他课程都由学校事先设定。

其次,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的相对固化制约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根据金融教指委的指导,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该至少学习掌握以下12门选修课程中的8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这12门选修课程分别是:固定收益证券、私募股权投资、金融服务营销、金融法、行为金融学、金融史、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案例、企业并购与重组案例、金融危机管理案例、财富管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金融企业战略管理。并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各高校根据所在地区人才需求与自身特色相应的增加选修课。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各培养单位与原指导性意见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各高校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不一定会全部开齐12门课程,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所开课程不足12门。二是,各校针对金融硕士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所开设的课程不一样,学生可供选择的范围也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学校出于对师资力量和金融硕士专业各方向研究特点的考虑,只开设了10门选修课,缺少行为金融学、金融史。同时,学校又根据各方向的特征对这10门选修课进行分类,每个方向的选修课只有7门,这使得学生在课程选择上缺少一定的灵活性,比如说,固定收益证券这门课只针对资本市场运营和证券投资方向的学生开放,并计入其总学分,其他方向选择不计入总学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选课的积极性,限制了选课的自主性。

第三,n程质量方面,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学内容上,理论和实务脱节严重。目前,课堂教学指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学术化倾向严重,缺乏金融学前瞻性、理论前沿性、实践应用性和启发性。这就导致很多教师侧重理论教学,较少涉及实际运用方面。教学方式上,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而对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涉及比例较少,缺乏互动性和可操纵性,没有凸显出金融专硕培养特色。考核方式上,沿袭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即以传统的期末考试、日常出勤率及平时上课情况为主导,缺少对专业硕士针对性的考核方法。由于很多课程都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老师不好衡量学生日常出勤率和平时上课情况,而且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不利于督促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因此,在建设课程体系时,应该充分重视考核方式的灵活化和多样化,这样有助于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

第四,课时设置效用有待提高。课时设置效用指的是每门课课程的课时实际对学生能力提高的作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中,公共核心课程(如:英语、马克思等)和专业选修课的课时占比较大,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占比较小,专业核心课的课时少,因此专业核心课的授课老师无法全面系统的讲解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导致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尤其是一些跨专业的学生无法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

(二)校外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校外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在实习的落实上得以体现,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培养我们能力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具体来说校外设置中的问题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实习企业选择的随意性、实习过程的非专业性、实习考核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相应监督的缺失。

第一,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比较随意,缺少金融专业的针对性。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该突出金融实践导向,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根据相关规定,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行业协会等金融相关岗位接受职业训练,并且实习时间不少于3个月,通过熟悉相应的业务技能,初步培养接受实践活动信息的一般能力,加深对已学学科基础课的理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但是,在实际中,有些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的时候都有一定随意性,没有结合专业来进行慎重考虑,而且调查结果显示,很多研究生的实习期仅有一个月左右,这显然达不到实习的目的。

第二,实习内容缺乏业务指导性。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具体实习的过程中,实习内容基本限于打杂跑腿,学生很难接触到相关专业方向的核心业务,只能了解到金融业务的皮毛,无法深入了解相关的金融业务,不能较好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第三,缺少实际有效的实习考核机制。实习审核是衡量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建立有效的实习审核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实习的效率,切实达到实习的目的。目前的考察方式大多局限于填写考察表、上交小论文等,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不够深入。而且,实习指导老师与学生利益相关性不大,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探究学生的实习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

四、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建议

在分析了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一)校内课程的设置方面

第一,依托金融教指委的指导意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首先,为了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实现学生金融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较好融合,应该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如:适当增加案例教学课程,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工具,将系统的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案例相结合,通过收集国内外典型金融案例及视频资料,强调提供一些具有特点的故事、独特的故事、全新的故事,教学时将案例资料按照案情――设问――解决的形式穿插于课堂讲授内容中;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模拟课程,通过创设与金融实际工作部门以及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进行模拟训练,把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技能的提高等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化金融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提高。其次,对关联度高的课程进行适度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比如,财务报表分析和公司金融的整合,财务报表分析是公司金融中重要组成部分,把财务报表分析纳入到公司金融课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对这一课程的掌握程度。

第二,从课程设置和学分制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首先,处理好学分制和课程设置的关系。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来选课,在最低学分的基础上多修学分,学校学院并予以适当奖励,比如:奖学金推优加分,就业优先推荐等等。其次,有选择的增开特色选修课。结合各培养单位办学特色、地区优势以及金融前沿形势,鼓励培养单位从自身已形成的人才培养特色和积累的优势学科实际出发,有选择的增开特色课程,促进学生把握本专业发展趋势。同时,放开学生选课的专业方向限制,在保证达到本方向课程选择要求时,可自主选择其他方向课程并计入总学分。

第三,丰富教学方式,完善课程考核机制,保证课程质量,可采取如下措施: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模拟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金融实验室模拟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课程考试不仅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性质,可以推行“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口试”、“课堂作业+笔试”、“平时作业+笔试”、“小作业+大作业”、“模拟训练+模拟考试”、“实践考核+课题设计”、“课程论文+小组答辩”等多种考试方式。特别是在一些金融应用软件课程的考核上,应当注重考察学生能否用该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单单考核相关概念。

第四,调整核心课与选修课的课时设置,提高课时设置效用。增加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适当减少一些专业选修课的课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跨专业的,他们的金融基础相对薄弱,适当增加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有助于研究生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性认识。同时,有些专业选修课课时可以缩短,多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g完成相关的练习和实践,加深对这一课程的了解。比如,案例分析课可以把学生课下准备相关材料、课下思考和课堂讨论结合起来,这样就大大节省了上课的时间。

(二)校外课程的设置方面

第一,完善校内外导师共同负责学生实习选择的机制,督促学生选择恰当的实习单位。鼓励学生自发寻找与专业方向和职业规划一致的实习单位,确定实习意向后,征求校内外导师意见。专业方向不突出的,校内外导师及时劝阻,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给学生推荐相关的实习岗位。

第二,校企联合,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推行产学研联动。加强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等机制提高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责任感,形成多层次、有序化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合作教育实践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效率。

第三,建立健全实习考察机制,提高实习质量。完善实习考核的方式,除了实习考核表外,鼓励学生完成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成果,如实践性的论文以及实用的新方法、新方案等等。

参考文献

[1]杨明全,时花玲,王艳玲.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07:57-61.

[2]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7:59-63.

[3]吴晓求.关于发展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1:48-51.

[4]魏剑锋.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3.

[5]周艳荣.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5,02:121-123.

[6]林立洪,刘刚.校企协同模式下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01:67-70.

[7]巩东辉,李雅丽,赵秀娟,司万同,李春霞.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一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6,27:287.

[8]Milton,Constance L.A Graduate Curriculum Guided by Human Becoming:Journeying with the Possible[J].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2003:214-218.

[9]Joy Gaston Gayles,Bridget T.Kelly.Experiences with Diversity in the Curriculum:Implications for Graduate Programs and Student Affairs Practice[J]. NASPA Journal,2007(1):19-25.

金融专业硕士论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硕士;案例教学;教学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金融业越来越朝着全球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业要求金融人才能将金融学理论与现实金融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能够在瞬息万变的金融事件中迅速找出应对办法和解决措施的实践性人才。金融学专业硕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面对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传统的金融学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师在金融学专业硕士的培养上,更多的应该扮演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尊重、信任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而不单纯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也不应该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

1 案例教学法对金融学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专业教学的目的,选择一个典型案例,引入一个具体的事件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或集体合作,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案例教学法不仅适用于金融学硕士的培养,而且非常必要。

1.1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新型的金融专业人才 案例教学法则是启发式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和自主分析,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案例没有标准的答案,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而这些正是新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条件。案例教学法为金融专硕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

1.2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案例教学是基于案例推理,从个案中得出的规律性原则。案例教学法需要更为优秀的师资队伍,需要综合素质极高的教师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而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这样可以大大促进教师去积极寻找反映现实金融活动的各类有代表性的案例,编写和分析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并不断地进行案例的更新。这必然促进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1.3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处于较被动的地位。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在课前学生要认真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资料,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结论,并与他人进行辩论,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案例教学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金融学专业硕士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

2.1 启发式―实证型案例教学 启发式―实证型案例教学指在教学中为了说明某些观点或原理,而列举现实事例,通过对实证案例的介绍,启发学生思考案例中的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案例可能会产生的结果,及对产生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教师在这种案例教学中扮演启发激励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紧跟现实问题,更能生动灵活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金融理论和金融观点,让学生对金融知识更加直观掌握和记忆。

2.2 讨论式―分析型案例教学 讨论式―分析型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利用知识来讨论案例,最终以小组形式展示讨论结果。这种案例教学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也能相互取长补短,更加深入地了解金融知识。教师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扮演总管理和总指挥的角色,因“组”制宜,对每个小组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引导。

2.3 操作式―模拟型案例教学 操作式―模拟型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当中依据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实践活动,这适合金融学中的证券投资,公司理财等需要真实操作的课程讲解。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方投入,教师亲自实践,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操作,更好地掌握金融运作的实际情况。

2.4 报告式―信息型案例教学 报告式―信息型案例教学是为了配合理论知识,让学生自主地去搜索相关信息,并以报告的形式递交自己的研究结果。这种案例教学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收集能力和整理能力。教师布置好需要查找的知识信息后,指导学生如何分析信息,并将信息总结成报告形式。这种教学法能很好地展示每个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 金融学专业硕士案例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3.1 案例选取应与时俱进且真实可信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为了让所授知识能够更加生动和符合现实意义,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学会应用。由于现代金融对高层次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极高,对实际操作型人才的需要很大。所以,金融学专业硕士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取,应该与时俱进,贴近现实,真实可信。

3.2 案例分析应与理论学习并重 案例教学法并不是完全脱离理论的学习,而是在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加深入和清晰地理解理论知识,没有理论知识为基础,也不能很好地分析金融案例中的问题。所以,金融学专业硕士案例教学法中,应该注意将案例分析与理论学习并重。

3.3 案例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金融学专业硕士案例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再发展,摒弃了传统教育中的一些死板和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但是案例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全否定,它需要继承传统教学中的优秀因素,在需要教师指导的时候,充分发挥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是金融学专业硕士培养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海英.财政金融教学改革中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

[2]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和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3]张建波,白锐锋.论案例教学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4]李银珠.高校金融学科教学方法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3).

[5]焦继军.金融学科案例教学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1).

金融专业硕士论文第6篇

财经类大学的专业构成

我们国家的财经类大学的主要学科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具体涉及到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的工商管理学。这里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并不是具体的专业,而是一级学科。我国几家主要的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都已经取得了这三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意味着学校可以自主地设立此一级学科下的硕士专业,不需经教育部审批,只需到教育部备案,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在该学科的实力。

本科阶段理论经济学主要专业是经济学,还可以加上经济学基地班,其他的则很少。应用经济学则包括大量的专业:金融学、保险学、统计学、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国外称为公共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包括的本科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所以,将财经专业这么一划分,就可以清楚地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而不会像有些高中毕业生说自己适合财经类专业那样笼统了,毕竟财经类专业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不同的侧重。

主要专业的就业分析

(1)经济学。因为该专业侧重理论的研究,所以在就业上显现出明显的劣势。除了北京大学的ccer的经济学双学位(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本科)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其他的院校此专业就业问题严重。因此如果你不打算读研究生,也不喜欢理论研究,单从就业的角度出发,不建议选择此专业。

(2)金融学-保险学金融专业一直都是各财经大学的门面专业,加之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就业前景乐观。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单位的占很大比例。如果你能力确实很强,进入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也是有机会的。

(3)金融工程新专业。以2007届毕业生来看,就业中没有显现出明显的优势,与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岗位基本一致。

(4)工商管理这个专业的知识很广却不专,虽然基本涉及了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的所有知识,但是没有独树一帜的东西。主要培养人待人处事的能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但是在招聘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无奈:综合素质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看出开的,而拿得出手的专业技能又不专业。新浪的报考专业的排名上,工商管理名列前五。就业率在90%左右,主要面向企业,岗位主要是管理、财务、营销。

(5)会计学-财务管理是现在热度最高的专业,是进入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捷径。工作相当好找,并且薪水不低,工作环境好。如果你是一个男生并且学习说的过去,那么你根本不用为工作发愁,但是要进外资企业的话,还需要努力一把的。

(6)人力资源管理就业状况好。现在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当重视,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极大。但是现在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很难跳出人事劳资管理的圈子,所以在工作中你会发现自己就是一个算工资、算保险的人员,与理论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不小的差距。

(7)市场营销就业好但是不建议报考。现在学此专业的人在高考时被调配过来的居多。现在此专业的需求量大,是因为企业对营销的重视,而重视是因为现在的产品难卖、竞争激烈。所以做营销的工作压力大,工资由于有提成的存在很不稳定,况且此类工作门槛低,各种学历的人都争相从事。所以如果你没有对营销的特别偏爱,报考时建议回避此专业。

上面分析的专业,就业状况都不错,但是这是客观的。因为这些专业是财经大学的核心专业,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就业状况年年都很稳定,前景良好。但是财经大学的中文、英语、计算机、广告、公共管理类专业,就很尴尬,因为他们并不是财经大学的强势专业。因此在报考时要在正确的院校学习正确的专业,才能有以后更好的就业前景。

全国财经类大学巡礼

上海财经大学历史悠久,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1997年,同志亲笔题词:“面向新世纪,把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

学校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在全国财经院校中,学校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国家首批),也是首批设立社会科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之一。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2007年,学校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

学校设有经济学院、金融学院、会计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统计学系、应用数学系、外语系、体育教学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MBA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学校还设有财经研究所、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高等研究院等20多个科研机构。

数字校园:3个部级重点学科,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3个部级基地;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本科专业。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建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部级社科研究基地,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拥有(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设有26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办单位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单位。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和“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有“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截至目前,有66项教学成果获部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5门课程列为部级、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高校先进行列。

数字校园:12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2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35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2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31个本科专业。

东北财经大学地处部级风景区――大连市星海公园西侧。

东北财经大学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五个学科门类和全日制普通教育、非全日制普通教育两种办学形式。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五个学科门类中,学校均具有教授职称评审权;在已设立的博士点中,学校均具有博士生导师遴选权。

东北财经大学下设研究生部、MBA学院、MPAcc教育中心、MPA教育中心、JM教育中心、财政税务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金广建设管理学院、金融学院、富虹经济学院、会计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自学考试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统计学院、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等29个教学机构,此外,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还设有一个独立学院――津桥商学院。

在学校工作中,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十年来,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在行政管理部门与事业单位,先后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的有数十人,走上市、厅级领导岗位的有数百人。在中央与各省(市)的财政、金融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均有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数字校园:59个硕士点(含自主设立16个)、35个博士点(含自主设立13个)、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7个部级、省级重点学科。70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54个本科专业。

山东财政学院是由财政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学校始建于1986年,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设14个二级学院,现有39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专业可选为辅修第二专业、攻读第二学士学位,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2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予权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资格。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其中,财政学、企业管理为省级重点强化建设学科。已形成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法、理、工等六大学科门类相结合的学科结构。

学校以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为己任,大力实施“学科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依法治校”战略,积极推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核心的综合改革,确立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被中央机关、国家部委和著名公司录用,大批学生考取名牌高校研究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在高考招生中,学校普通本科文、理录取分数线连年位居山东省高校前列。近几年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居山东省高校前列。

数字校园: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院,39个本科专业。6个省级重点学科。

山东经济学院是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与积淀,学校现已成为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文、法、理、工、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优势学科,强化特色学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学科建设水平。设有16个教学学院,44个本科专业;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有2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资格。拥有企业管理学科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会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金融学、数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6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课程;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企业财务管理等10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统计学等8门课程为省级重点建设基础学科课程。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文、法、理、工、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构建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就业率高,二是就业去向好。每年都有优秀毕业生被财政部、海关总署等单位录用为国家公务员,部分优秀毕业生被录用为山东省各级政府公务员和被选拔为选调生,大批优秀毕业生被财税、金融、电力、电信、邮政等系统录用;各地大中型企业、知名企业也主动与学校建立联系,要求录用我校毕业生。学校的毕业生以其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专业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广大考生踊跃报考我校,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数字校园:16个教学学院,44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升级重点学科,10们省级精品课程,8们省级重点建设基础学科。

天津财经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财经大学之一,是一所以应用经济和工商管理学科为主干,兼有文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等七大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我国最早设立国际贸易、企业管理、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硕士点和会计学、统计学博士点的院校之一,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为可以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的院校,拥有在职人员以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学校现设有商学院、经济学院、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艺术学院、旅游系、体训部、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研究生部等12个教学系部,并设有现代经济管理研究院、房地产研究所、金融研究中心、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数学经济研究中心、法学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学科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工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33个本科专业;统计学为天津市13个重中之重发展学科之一,金融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为天津市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学为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14个博士点、24个硕士点和工商管理(MBA)、会计硕士(MPAcc)、公共管理硕士(MPA)等专业硕士点,形成了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高职生教育,以及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从业资格培训等在内完善的人才培养序列,是教育部首批确定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之一。

金融专业硕士论文第7篇

专科毕业两年可以报考在职硕士,这个在职硕士通常指的是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也就是学生在原工作岗位上担任一定的工作任务的同时进行非脱产的学习,修满学分,获得在职读研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满足申请硕士学位的流程之后,通过国家组织的每年五月份举行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完成研究生论文并答辩通过,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没有学士学位的同学不能参加申硕考试。

专科学生比同龄学生更早毕业,更早进入职场,也更清楚现状对于在职人员的要求,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自身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职业取向与岗位需求,传统的大学教育中,是完全没有这些内容的教育。

其次,国内部分大学部分专业是完全和现实生活脱节的,专业不能对口,自己的就业压力就会更明显,在职硕士教育是针对市场需求对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在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自己拿到硕士学位证书。

注册信贷分析师CCRA在职硕士正在招生

CCRA证书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直属机构--中国金融培训中心引进,美国国际金融专业人士协会(ISOFP)推出的国际金融资格证书。对外经贸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金融类专业的高校之一。金融学专业具有六十年科研教学历史,实战经验丰富,是对外经贸大学的优势学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在金融实业界具有深厚理论功底、丰富实践经验和多年培训资历的专家教授为主要教学力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学员提供最为有效的师资保证,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强大师资阵容,其中多名教师为目前CCRA培训领域的顶尖人才。

金融专业硕士论文第8篇

协同创新能够实现主体间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之间的共享与协调,是新形势下提高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与新型模式,有助于形成“政-产-学-研”良性互动与循环的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从而增强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关键词】

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金融学

协同创新指的是创新资源要素的集合,通过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破除已有壁垒,实现主体间在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之间的共享与协调,从而实现较深入的合作。协同创新并非各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之间的简单配合,而是要实现合作后的创新能力大于单个主体独立创新的能力。主席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提出“必须推动要素集合,推动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力量”。协同创新已成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式,协同创新模式也逐渐受到了高校科研、教学的重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于2013年也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支持校所、校企联合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完善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机制。

当前,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规模较大,金融学是热门的专业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报考该专业。社会对金融学专业的需求量也较大,根据徐坚成和张爽(2014)的统计,从2010年到2020年,我国金融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例将从0.8%上升到1.4%左右,届时金融从业人数有望达1060万人。然而在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科研与实践的平衡关系难以实现,一些高校比较重视金融学的科研能力培养,也培养了具有较大科研发展潜力的硕士研究生,但是总体来说,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还不尽如人意,研究生实践能力较弱,难以达到金融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科研成果“空对空”,难以转化成实际的金融创新。另一方面,也有部分高校在金融学硕士培养过程中,比较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这种培养模式也容易导致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发展后劲不足,无根之木难以成长为参天大树,学生发展的高度容易受到限制。有鉴于此,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可以在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下,充分结合高校、科研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的优势,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在协同创新视角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从引入多主体协同的金融学研究生教学模式、深化基于协同理念的跨学科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金融学研究生科研创新模式以及建立基于协同理念的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激励与评价体系等方面实施。

一、引入多主体协同的金融学研究生教学模式

目前,部分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产学研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培养模式的缺陷,有利于资源与信息共享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研究生培养还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合作主体间的合作形式较为松散,实质性的联合培养活动还比较少,产学研合作的程度还需进一步提升,形成多主体协同的金融学研究生教学模式。(1)提高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主动服务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一些培养单位的协同意识还停留在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层次,没有从更长远和更深层次意识到协同创新给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带来的机会,这也导致了协同创新不能取得较好效果,同时,这也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调动。因此,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与金融监管部门沟通,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联系,提高服务金融行业的意识,推动建立多主体协同的金融学研究生教学模式。(2)形成政府顶层设计,培养单位与用人部门协同行动的深度协同模式。白俊红和卞元超(2015)认为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政府支持方式,从制度和资金等多方面引导和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政府主管部门针对各地的金融发展和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管理与指导的协调中心,发挥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比较优势,制定符合协同创新的相关政策,从而建立起高度协同的创新培养模式。借鉴美国“硅谷模式”,以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依托,以金融企业为主力,将金融企业的实际需求转化为科研课题,从而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借鉴日本的“官-产-学-研”结合模式,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来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以行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在此创新体系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更容易形成“顶天立地”的高水平研究成果。(3)实施协同创新下的“双导师”培养模式。以强化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实施“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校外导师为金融企业或金融监管部门一线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能发现有价值的金融问题,而校内硕士生导师则以学术指导为主,“双导师”制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的实现,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深化基于协同体念的跨学科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学术研究的重大突破需要学科交叉,从历年经济学的诺贝尔得奖的学术背景看,大多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其学术成果在多个学科也有较大的影响力,学科交叉是科学研究的趋势,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应在协同创新的理念下,完善跨学科的培养体系。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形成涵盖“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数学、统计学、工程学”等学科的课程体系。复合型人才更有利于协同创新,跨学科培养有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其中经济学和金融学是基础,具备扎实的金融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管理学和其他学科知识是手段,充分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有助于发现金融学术研究中的问题,也有助于提高解决金融协同创新中提出的问题。值得重视的是,应加强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一位经济学家,如果不同时是一位数学家、一位统计学家,特别最重要的是一位史学家,那就不配作为经济学家。

三、实施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金融学研究生科研创新模式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分离,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也不例外,这导致了金融学硕士研究生难以系统掌握专业实践技能,其研究成果也缺少“地气”。协同创新模式下,各培养主体都会基于自身的应用需求,给金融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提出要求,从而促使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1)协同创新模式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应着眼于解决金融监管中的实际应用需求。当今金融市场创新层出不穷,国内外金融环境复杂多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金融监管理念、监管模式与监管手段等均应事先创新,因此,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紧密联系金融监管实践,在协同创新的模式下,解决金融监管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监管理论创新成果。(2)协同创新模式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应满足金融企业经营的实际应用需求。创新创业浪潮下,金融市场创新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兴金融模式与金融产品的涌现给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经营管理等带来一系列有待解决的新问题,而高校的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则可以瞄准市场需求,以解决金融企业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形成“顶天立地”的、有理论创新和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3)协同创新模式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应解决金融消费者的资产管理与风险管理需求。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显著提高,伴随着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的提高,金融消费者的资产管理需求、投资需求和风险管理需求等金融需求快速增长,但当前金融服务供给不均衡、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在满足金融消费者需求时也存在大量问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金融学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加强与金融市场各类主体的对接,形成协同创新的模式,在满足金融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实现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建立基于协同理念的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激励与评价体系

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正常运行需要制度保障,而在制度保障体系中,激励与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在协同理念的指导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1)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强化其创新能力,而协同创新的落脚点也是创新,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要提高金融行业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创新能力为激励和评价指标,如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创新程度的评价,加强对研究生创业能力的评价等。(2)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协同创新模式下,参与主体涉及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金融企业等,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基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协调好各个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例如,可参考黄波,陈晖和黄伟(2015)提出的引导型基金管理模式,进行利益分配,将可以金融创新的部分利益由研究生分享,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和教学科研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3)建立与协同创新相协调的评价体系。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教学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下,教师的科研教学等均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建立与协同创新相协调培养评价体系,如:在教师评审上,采取更多元的评价方式,将科研成果质量的评价与金融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对学生课程评价等方面,将合作金融机构的影响力以及协作程度等相结合;在学生的就业环节,将协同创新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反映在就业推荐表中,更为重要的是,将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培养问题反馈到教学培养单位,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依据。

五、结论

协同创新是提高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与新型模式,通过多方通力协作,将金融监管与经营实际中的问题反馈到教学科研活动中,以培养单位的科学研究为基础,解决金融实践中的前沿问题,从而形成“政-产-学-研”良性互动与循环的培养模式,增强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有益于实现金融市场“创新创业”理念的落实与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新乔,董杰.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2]徐坚成,张爽.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现状及需求预测[J].经济纵横,2014(3)

[3]白俊红,卞元超.政府支持是否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J].统计研究,2015(11)

金融专业硕士论文第9篇

浙江大学法学专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在职研究生

2016年招生简章

浙江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省部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曾被分为多所单科性学校,部分系科并入兄弟高校。1998年,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

为帮助在职人员进一步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法治建设需要,帮助学员掌握更加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提高运用法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决定在学院本部开设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国际法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

一、招生对象与条件

参加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在职研究生班学习的在职人员,需符合下列条件与要求:

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体健康;

2. 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欲申请硕士学位者需在取得学士学位满一年后方可报名。

二、报名方式及时间

1. 报名时间:即日起报名,每班人数为60名;

2. 报名地点: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2号楼112室(杭州市之江路51号),邮编:310008;

3. 报名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1)学历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各1份;(2)1寸免冠照片和2寸免冠照片各2张;(3)报名登记表(需加盖单位公章)。

4.上课地点:a,、杭州市之江路51号浙江大学之江校区 (杭州班)

b、温州市浙江工贸学院1号楼(温州班)

三、录取事项

1. 录取审查: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和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共同进行录取资格审查;

2. 正式录取及学费收取:凡审查合格者,发入学交费通知。学员依据通知规定,入学前完成交费。

四、学习年限及收费

1. 学习年限两年。按规定学时面授,充分利用在职人员业余时间;

2. 学费:21000元,资料费1000元。(民商法学方向)

学费:21000元,资料费1000元。(公司与金融法方向)

学费:21000元,资料费1000元。(刑法学方向)

学费:21000元,资料费1000元。(经济法学方向)

五、主要专业方向及课程

民商法学:法学前沿(含刑事法学)、民法总论、债权法学、商法学(金融法、票据法、公司法、保险法等)、民事诉讼与仲裁法、国际法学、硕士生英语、民商法专题、民事法律与特别法、法律行为专题、刑事法专题、行政法专题、商事案例研习、服务合同专题、侵权案例研习、票据法专题。

公司与金融法:法学前沿、民法总论、债权法学、商法、金融法、票据法、公司法、股权投资法、证券期货法、保险法、银行法、硕士生英语、投资基金法、信托法、国际金融法、金融刑法、行政法(金融监管)、房地产法、民事诉讼与仲裁、货币金融专题、证券投资专题。

刑法学:法学前沿、硕士生英语、法学方法论、刑法原理、各罪研究、民法总论、国际刑法、证据法学基础理论、犯罪学专题、刑事诉讼法专题、刑事侦查与司法鉴定专题、行政法专题等。

经济法学:法学前沿、硕士生英语、法学方法论、经济法专题、商法专题、行政法专题、民法专题、刑法专题、诉讼法专题、知识产权法研究、金融法研究、国际经济法、劳动法学、环境法研究、财税法、企业法等。

六、结业与学位申请

1. 进修学员按专业培养计划完成课程学习,考核或考试合格,发给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

2. 获得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具有学士学位并通过全国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外语统一考试与法学综合课考试者,通过浙江大学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硕士论文答辩通过,授予浙江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联系电话】 010-51656177 010-51651981

【免费直拨】 4000,716,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