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会计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09 07:31:26

高会计论文

高会计论文第1篇

会计文化是会计行业繁荣与进步的内在动力。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所倡导的是四个方面的精神:一是诚实守信;二是客观公正;三是勤勉严谨;四是开拓创新。诚实守信是从会计人工作的思想路线而言的,客观公正是从会计人工作的奋斗目标而言的,勤勉严谨是从会计人工作的态度作风而言的,开拓创新,是从会计人的事业发展而言的,四者结合则可成为会计人的基本精神。会计文化建设,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作为一名高职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一名未来的会计人,是否在高校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就应该接受会计文化的熏陶,为将来投身会计事业,践行会计精神做好准备呢?会计文化的建设,是否应该在会计人才的培养之初就引起重视呢?而将会计文化建设的思想融入高职会计教学是否值得探索呢?笔者的观点是:答案是肯定的。本文着重从会计专业文化建设和诚信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将会计文化建设融入高职会计教学的探索

(一)专业文化建设的融入

要将会计专业文化建设融入高职会计教学,首先要了解现代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而现代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是:入学时学术准备不足;成长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成功体验,自信心不足;学习习惯与方法有欠缺;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有从众,易冲动等特征(合群、敢为);对书本学习缺乏兴趣,对参与式的学习有兴趣。针对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在将会计专业文化建设融入高职会计教学的过程中,应采取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会计教学的可操作性,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他们今后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所谓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即通过练习、训练、实习等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学习、掌握、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技巧的教学模式。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比较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其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要精心设计;教师示范和对学生指导十分重要;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动脑、动口和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技能和技巧;要重视对实践训练结果的总结和反馈,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分析和自我评定的良好习惯。为此,笔者在会计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了会计教学的“五题”教学法(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训实地教学法(实践教学部分)相结合的会计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五题”教学法(理论教学部分):①教师介绍会计知识点——开题;②典型会计实务例题讲解——解题;③学生课堂练习,教师点评、纠错——习题;④教师归纳本堂课重点,小结会计知识点——主题;⑤布置家庭作业——问题。教师在“开题”部分,是将需要讲解的会计知识点为学生做简单介绍,让他们了解该知识点的概念、含义;之后,便可通过对典型的会计实务例题的讲解,来“解题”,教授给学生该知识点所涉及的会计业务如何处理;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已理解教师所授知识,接下来便需要通过让学生做课堂练习来进行检测和训练,这就是“习题”;经过“习题”的训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自己动手处理会计业务,既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又调动了他们上课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加专心听课;而在“习题”过程中,学生的练习结束后,教师的点评、纠错很重要,这时,教师不仅要将学生答对的部分予以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同时,也要对学生答错的部分予以纠正,此外,要将本堂课所介绍的会计知识点的进行归纳和小结,这就是归纳“主题”;最后,要巩固所学的会计知识,就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即布置家庭作业。这就是笔者在会计教学实践中针对会计理论教学部分总结出的“五题”教学法。

2、实训实地教学法(实践教学部分):①课堂案例讨论与操练;②会计实训室分工协作;③外企财务部情景模拟;④外企财务部参观学习;“课堂案例讨论与操练”是在会计实训课堂上,对会计实务案例的操作与分析,将理论运用于实务,通过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进行专业素质的训练;接下来是“会计实训室分工协作“,即将学生在会计实训室内按会计岗位分组,共同完成一整套会计业务实务训练题,提高其动手能力;之后,便是“外企财务部情景模拟”,在外企财务部实际业务循环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让学生分岗位进行会计业务的模拟实际操作,再将操作结果交由外企财务部专业人员点评、纠错,从而提高其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最后,是“外企财务部参观学习”,让学生到外企财务部参观学习,看看真实的财务会计凭证、帐册和报表的使用情况,会计人员的工作情况,感受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将要融入的工作环境和充当的职业角色。走出课堂,走入企业,提高对未来工作的感性认识。这就是笔者在会计实践教学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实训实地教学法。为配合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笔者也改革了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法,具体如下:考试:期终闭卷考试,占70%;平时作业成绩占30%;(占40%)实践教学成绩:(占60%)两者相结合考核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标准:理论知识(30%);技能(50%);团队协作能力(20%)

(二)诚信文化建设的融入

诚信文化建设是会计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将其融入高职会计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是朱镕基总理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写的校训,可以看出,诚信,对于一名会计工作者的重要。在当今这个环球经济飞速发展,却同时伴随着诚信缺失、假账横行的时代,作为一名未来的会计人员,接受诚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今年是诚信文化建设年,诚信是会计行业的立业之本、发展之基。放眼当今世界,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无论是宏观经济决策还是微观经营管理,都对会计信息化和电子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信息时代网络技术与会计结合的产物,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为财务报告数据实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使会计信息生产、获取和使用成本降至最低,而将会计信息价值发挥至最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此,我国会计“十二五”规划中也要求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而试想,假如我们的会计学生,未来的会计人,若从会计凭证的信息输入之初就因未接受良好的诚信教育而因缺乏诚信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则整个会计信息系统最后得出的决策参考数据如何可信?失去了诚信的职业操守,从会计信息的源头便不是真实的数据,即使他们掌握了XBRL,但其实现的“数出一门”的数,却在未来对小至一个企业,大至整个国家的会计信息数据系统,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由此可见,从会计人还是会计学生的时候,就加强其诚信教育至关重要。为此,笔者将诚信教育融入了自己从教的高职会计教学。具体做到了如下几点:

1、课堂教学中诚信思想的灌输和启发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诚信思想的灌输,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考,若自己走上会计工作岗位,遇到别人在会计工作中不讲诚信,或自己在处理会计业务时考验到自身诚信操守时,应如何应对?并在听完学生的发言后,给予讲评和正面的引导。

2、结合当代典型诚信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结合当代国内外典型诚信案例,如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破产、世界通信公司的倒闭、中国华源制药的财务造假等,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制作成PPT文件,派代表进行大组交流,教师最后点评,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高会计论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思考

Abstract:ManagementaccountingwasfollowedTaylor’sscientificmanagementproductiontoproduceatthebeginningofthecentury,andalongwitheconomicaldevelopment,butobtainedthepromotedutilizationandthedevelopmentintheoverseasenterprise.Theresearchdemonstratedthat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farhasnotbeenabletomeetthebusinessmanagementneed.Didthisarticlepresentsituationofanalysisthehighereducationembarkfrom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owelaboratestransforme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andmadesometentativeplans.

keywor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ighereducation;Thereformpondered

前言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运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兴起而展开的,其历史并不长。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都知之甚少,企业会计人员仍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更谈不上应用这些方法去参与经管理会计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将使得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管理各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然而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的管理会计落后于时代要求,为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需要,管理会计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一、中国管理会计教育落后之分析

(一)教育理念落后

美国的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他们在1987年合写了一本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对西方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这两位美国教授在该书中认为:近年来的西方管理会计实践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目前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几十年前研究成果的产物,甚至管理会计现在必须要从属于财务报告,从而对管理人员所进行的规划与控制的决策已不再具有相关性(孟焰1999)。这种与决策不相关性的现象在我国仍十分突出,调查显示,我国管理会计教育主要侧重于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方法等的理论传授上,忽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普遍缺少对本国管理会计经典实务的分析,与我国管理会计实际联系较少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孟焰1999)。

(二)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我国传统会计教育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会计规则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上,故其狭窄的内容和僵化被动的形式远远落后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这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十分不利的。调查显示,“讲课+讨论”是中国管理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师生缺少互动,学生不仅不能主动发现和发掘问题,即使有问题,教师也未必知晓并做出回应。调查显示,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大约四分之三的课堂时间系“教师讲、学生听”,7.2%的课堂时间用于公开讨论课后作业中的习题与问题,有6.7%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课后作业中的案例,约4%的课堂时间用于考试(周齐武等2005)。

(三)教学内容陈旧

为了促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卡普兰教授(1998)对西方高级管理会计内容进行了调整,在其《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一书中,强调了作业成本法和作业管理的理论与实务方法的重要意义,并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改善成本法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对传统的以净利润或投资报酬率为主的经营业绩衡量指标与方法进行了重大的变革,提出以经营业绩平衡表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四项综合指标:财务经营业绩指标、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业绩指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业绩指标、员工学习、产品创新与成长的业绩指标;同时为了便于理解与操作,将该书在第一版、第二版中所涉及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量本利分析、线性规划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等全部删除,从而将数学方法的应用降至最低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增长数学方法的卡普兰教授在开展管理会计研究中的重大变化(孟焰1999)。实践表明卡普兰教授的改革是对的,在他与他同事的倡导下,西方管理会计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原有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而且还产生了管理会计的一些分支学科,如作业成本管理会计、适时制生产系统、制造资源计划、质量成本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增值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以及人理论、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我们曾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管理会计教材中,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本量利分析法、预测分析、短期市郊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标准成本和责任会计等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约77.82%)(张海涛张琳李安琪2003)。实际上根据历史资料编制预算或计划、标准成本控制、存货的经济批量模型、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最优化决策等内容和方法都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了(黄晓波赵红娥1999)。

二、管理会计高等教育之变革

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资本和劳动力为核心生产要素,经济活动契约化、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大型化和组织结构垂直化。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较少关注风险管理,以制订标准成本和预算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利用经济批量原理进行采购决策

(黄晓波赵红娥1999)。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以核心要素是知识,产品的非标准化,生产规模的小型化等为基本特点。因此,企业管理会计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市场变化研究,具体包括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更新、培养目标更新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新:

(一)基本理论更新

管理会计视野的拓展和管理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对管理会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其立足点在企业内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科学的创新,管理会计有必要拓展其视野,关注和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和威胁,为管理决策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相应地,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现行管理会计理论一般地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市场的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个市场中人们取得信息是没有成本,不存在交易费用,不存在市场障碍,市场价格由低要求决定等。上述假设与客观实际已经是越来越不相等了。例如管理会计中的许多市场预测方法就建立在上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技术不变假设和边际收益递减假设等更是支持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基本假设,而基于此假设的管理会计在提供决策依据时,就难免出现决策的失误。(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首先体现在正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将管理会计教育的重心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其课程开发采用“整合取向”,重在考虑多元化知识和现有课程的融合、彼此间的接触、作用和相互渗透以及对现有课程的补充、拓展、加深等。我国不少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专业课时几乎占总课时的1/4,在专科层次上,这个比重更高。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会计专业学生缺乏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写作、财务管理、电子计算机、外语、生产管理等知识,会计核算知识并不缺乏。因此,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在囊括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涵盖相关专业知识,如税收、金融、管理学、法律、工程技术等。

孟教授(1999)根据自身的体验认为,总的来看,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振奋的,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但就管理会计教学本身而言,绝大多数管理会计老师(89.7%)采用中文教科书为教材,有4位(约占10%)采用英文教科书,有3.6%的教学资料选自英文学术期刊,2.08%选自英文实务期刊。由此可推定,如果那些被选用的中文教科书能有效地掌握西方管理会计实务或制度,否则它们对于西方管理会计创新的全面介绍仍然有限。当然,本文的观点并非主张中文的管理会计教科书必须涵盖所有西方管理会计技术或制度。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于1990年9月的《状况报告第1号——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提出,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备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必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终生学习,并主动适应职业要求的变化,具体内容为:①技能。包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智力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②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③专业认同。指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认同会计专业,乐于掌握作为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学识、技能和建立相应的价值观念,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进行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人员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应性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问题。可见,管理会计教育必须正视管理会计人员的这种角色转变,改进教学以使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胜任工作,除了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外,还必须学习和发展商业管理、战略分析、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关于我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于1996年结束的美国管理会计协会(IMA)的调查表明美国的企业高层经理对管理会计师期望的变化(J布洛切爱德华,H陈康,W林托马斯2002):经理们希望管理会计师不仅要关注短期财务成果的管理报告,而且能够整理并解释有助于企业成功的信息,包括为企业高层决策者制定和实施成功的竞争优势战略提供关键因素的信息。为了推动管理会计教育的改革,IMA提出了一项四步行动计划,以促使教育界对会计课程进行修订,使主修管理会计的学生毕业后能满足企业对他们提出的技能和素质上的要求。具体措施包括:(1)举办企业界与教育界的交流会,商榷共同的需要;(2)由IMA发起的会计教育改革小组定期会晤,以敦促会计改革项目的开发以及实施;(3)由IMA负责的“管理会计的实证分析”;(4)促进IMA研究成果的交流(任忠奇,夏鑫2003)。

当然,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由于我国没有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为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这表现在,学术界特别是大学的研究人员很难有机会深入到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因而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情况缺乏了解;而实务界对学术界发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论性太强,与企业现实情况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中国管理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办法,也不能等中国建立起管理会计师协会和开设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再动手,有据于此,本文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几点改革设想:

(一)、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早期的实证会计主要是对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研究,后来又转向研究会计选择的动机及考虑的因素,到70年代末实证会计研究兴盛起来,80年代即已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学派。目前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方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既存在人们的认识问题,也受客观事物规律性暴露得不够充分的影响。积极响应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配合下,发起了“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开展“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将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开拓性尝试。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

、拓展成本控制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

参考文献:

1、周齐武,杜荣瑞,王斌,肖泽忠.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2005,7

2、黄晓波,赵红娥.经济形态变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研究1999,12

3、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1999,10

4、张琳,周建伟,李安琪.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与中国管理会计教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张海涛,张琳,李安琪.关于我国管理会计教材质量的调查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高会计论文第3篇

欲探讨会计哲学观与会计文化的关系, 首先就必须明确会计文化的涵义, 而其关键又在于对文化这一概念的把握。

虽然对于文化这一概念, 迄今为止人们仍未达成共识,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 文化是一个没有严格定义的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 不同学者、不同学科赋予了不同的范畴。”但这一概念所涵括的内容大体上可区分为“ 可感觉”和“ 可理解”的两大层面或由三个层次所构成的复合体, 则是基本公认的。所谓的两大层面, 就是显形和隐形的两个方面的文化, 前者即为行为、行动的结果, 是可观察到的感性文化, 如艺术品、建筑设施、工具器皿、组织结构、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等; 后者即为行为、行动的原因, 通过行为行动的结果才能反映出来的理性文化, 如哲学观、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准则、宗教信仰、动机、情感、信念等。所谓的三个层次就是将两个层面的文化总体划分成物质、规范、精神三个文化层次, 前者即为载体文化, 是物质基础层; 中者即为制度文化, 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的规范中介层; 后者即为意识形态文化, 是精神核心层。

二、会计哲学观与会计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会计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上三个会计文化层次, 由于物质是第一性的,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 因而会计物质文化是会计文化的物化形态, 其他两个会计文化层都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会计规范文化由于是为了协调会计活动和会计人员的行为而形成的会计组织制度文化, 其既以会计物质文化为基础, 又以会计意识形态文化为指导, 介于两者之间, 因而会计规范文化是会计文化的制度形态, 是会计文化的中间层。会计精神文化由于是意识形态文化, 虽然是对会计物质文化的反映, 但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 “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 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其不仅反作用于物质文化, 而且亦能能动地影响和指导会计物质文化和会计规范文化, 因而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文化的观念形态, 是会计文化的核心即最高层。

而所谓的会计精神文化层次中的会计哲学观, 就是人们对世界上的一切会计事物、对于整个会计世界的最根本的观点。其内涵极其丰富和深刻, 其命题是普遍和一般的, 它和其他会计观念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会计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局部的问题, 而是整个会计世界的包括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的一切有关会计事物的最普遍性的问题。由于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全部的科学和人类的意识形态总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支配和影响下进行的, 都得接受哲学的支配, 哲学在其中起着方法论的作用。因而会计哲学观对会计精神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亦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 尤其是蕴含在会计哲学观中的思辨性, 是会计哲学方法的精髓。因为这种思辨方法对会计文化与会计科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开拓作用, 如果没有超验的思辨性观念, 许多会计的重要发现和规律、理论是不会被发掘和开创出来的。其不仅能对传统的会计文化及其会计理论方法进行反思和作出相应改变, 而且能对新的会计文化及其会计理论方法确立其应有的位置, 它的功用主要就在于能弥补经验(实证方法) 的不足, 使理性的火花爆发在实践之前。因此会计哲学观的思辨性是会计世界观发挥方法论作用的直接形式, 在一般情况下, 表现为会计文化与会计科学活动中的理性原则。具体表现在:

其一, 会计精神文化即会计意识形态文化是对会计存在的反映, 是人们对会计环境、会计自然过程、会计社会关系等整个会计世界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因而会计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方式(内容) 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主要包括会计哲学观、会计政治法律观、会计价值观、会计道德观、会计艺术观、会计思想、会计理论等等。而这一切会计意识形式都离不开会计哲学观的支配和影响, 不与唯物哲学观相联系, 就必然与唯心哲学观相联系, 因为会计哲学观是对整个会计世界的最根本的观点, 人们的会计价值观、会计思想等有关对会计存在的反映和对会计世界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驭下进行的, 都得接受会计哲学观的支配。

其二, 会计规范文化即会计制度形态文化在客观上是对会计存在(物质)、主观上是对会计意识(精神) 的反映, 是人们对会计活动过程、会计社会关系、会计人员行为等各个方面进行组织与制度上的规范与约束。因而会计规范文化中的会计组织机构的建立、会计法规制度与会计行为准则的制定、会计道德规范与会计惯例的形成等等都得接受会计哲学观的支配和影响, 有什么样的会计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会计组织机构和会计准则、制度。

其三, 会计物质文化即会计物态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 是会计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会计物质文化中的会计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和与之相配套的设施、工具等, 都会受到世界观的影响。在不同民族(如阿拉伯民族和盎鲁撒克森民族)、不同社会(如奴隶社会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同阶层(如资本雄厚的跨国公司总裁和手工操作的小作坊主) 所具有的不同会计哲学观下的会计物质文化是有区别的。因为, 虽然存在决定意识, 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阶层的不同存在环境决定他们具有不同的会计哲学观, 但这种不同的会计哲学观又会反作用于会计存在, 即又能能动地影响和作用于会计物质文化。

由此可见, 会计哲学观是指导会计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仅统驭和支配着会计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 是会计精神文化构成内容中的灵魂和最高层次, 而且亦支配和影响着会计规范文化和会计物质文化。又由于会计精神文化本身又是会计文化的核心和处于三大会计文化层的最高层, 因此, 会计哲学观无疑是会计文化的最高层次, 对整个会计文化都具有支配和影响的作用。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三、会计哲学观的主要特征与内容

由于会计哲学观是对会计世界的最根本的看法, 是引导会计文化与会计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而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抽象性-以认识会计世界总体为己任的会计哲学观, 因其所涉及的不是会计局部的、具体的、特殊的问题, 而是有关会计世界一切事物的最普遍的问题,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2、思辨性-会计哲学观虽然亦要求以经验为基础, 但又必须超越经验, 以普遍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与方法来反映会计世界, 具有强烈的思辨性。

3、不够确定性-会计哲学观对具体问题的探求不像实证法那样可得到精确的、单义的、确定的结论, 而是可作不同的解释, 不同的人虽然采用同一哲学观, 仍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4、难以检验性-会计哲学观对问题的解释不可能像实证法那样在可控条件下对具体结论可进行实验的直接检验, 因其检验必须通过大量的、长期的实践活动的总和方能奏效。

另则, 会计哲学观是会计意识文化的构成部分, 因而它的形成除却与会计科学一样主要依源于会计存在(会计实践) 外, 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各种会计意识文化如会计价值观、道德观等通过长时期的对会计人员的熏陶, 潜移默化到他们的头脑中, 逐步形成了指导会计人员行为的哲学观念, 因而它的内容亦就有了狭义与广义之别。所谓的狭义会计哲学观的内容就是会计哲学观的内涵所具有的会计世界观、会计方法论和会计认识论, 因为哲学就其本质而言, 就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与认识论的科学。而广义会计哲学观的内容除狭义的会计哲学观外, 还包括会计价值观、法律观、道德观、思想、信念等, 实际上就是囊括了会计意识文化的内容。

笔者认为, 虽然一切会计意识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内容) 都得接受会计哲学观的支配, 甚至可以说会计价值观、会计思想等会计意识文化内容的形式都离不开会计哲学观的辐射与影响; 反之, 会计意识文化的其他内容的发展亦会促进会计哲学观的更趋完善与成熟。但如就以此将会计意识文化的内容作为广义的会计哲学观的内容, 却未免有些不符逻辑。因为一则, 虽然会计哲学观是会计意识文化的构成内容之一, 但却统驭和支配着会计意识文化的其他内容, 是会计文化的最高层次, 会计意识文化的其他内容在会计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不能与之并列; 二则, 会计哲学观与会计意识文化中的会计价值观、会计思想等内容, 毕竟是不同的概念, 如将这些内容作为会计哲学观的内容, 则在内涵上不相一致。所以以狭义的内容即会计世界观、会计方法论与会计认识论作为会计哲学观的内容, 不仅更符合会计哲学观的自身规律, 而且亦更切合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针, 其三大内容的具体构成如下:

1、会计世界观。会计世界观是会计哲学观最根本的观点, 主要包括会计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运动是会计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与时间是运动着的会计物质的存在形式共三个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观点, 是研究和解决一切会计问题的起点与基础。会计唯物观认为会计所反映和利用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过程是一个物质运动过程, 是一种客观存在。因会计就是以货币为计量手段, 通过对价值运动(具体表现为资金运动即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 的事前预测、决策, 事中控制、监督, 事后核算、分析, 然后对外进行会计反映和对内进行会计管理的物质活动。因而客观性即真实性原则就成为了指导和规范会计业务活动的《企业会计准则》的第一原则。会计的运动观认为, 一切会计事物尤其是会计对象的资金(价值) 始终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其不仅有量(存量与流量) 和结构(来源与占用) 的运动变化, 而且还有静态(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和动态(利润= 收入-费用) 的运动变化, 因而配比性、权责发生制、一致性等原则就成为了指导和规范整个会计运动的原则。会计的时空观认为一切会计事物包括会计信息管理活动过程都是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 会计运动的空间就是会计核算、报告的范围(空间位置), 会计运动的时间就是会计核算、报告的期间(时间界限)。因为会计信息管理活动既是一个有一定空间范围又是一个有一定时间顺序的运动, 离开空间与时间的会计活动是不存在的。因而会计主体假设、会计持续经营和期间假设, 就成为了会计运动的前提和会计实务处理的基础。

2、会计方法论。会计方法论是会计哲学观的揭示会计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 主要包括会计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规律, 为会计科学理论研究和会计工作提供了方法的总原则。会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任何会计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 而是同周围的其他会计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由此形成会计的统一整体才能存在和发展的。因而在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工作中, 必须正确处理好会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全国通用的会计准则和各企业内部的具体会计制度) 的关系、会计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如重要会计事项和一般会计事项的核算与信息的揭示) 的关系、会计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如会计分配上的国家、企业、个人利益) 的关系等。会计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任何会计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以及会计事物的量变若突破一定的“ 度”(界限), 就会引起质变。如历史成本?面值货币单位会计核算模式, 在物价变动不大的区间内是可行的, 若发生了持续性的严重通货膨胀, 物价上升指数超过10% 或15% 这个“ 度”, 则会计核算模式就必须发生质变, 即采用现行成本?固定货币单位等通货膨胀会计核算模式才能适应。会计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任何会计事物的内部都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一般而言, 在会计事物发展的总过程中, 经两次否定-由肯定到否定, 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 即否定之否定, 会计事物的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 从表面上看好像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但在实质上是更高级的新东西, 这说明了会计事物发展的迂回曲折性。如关于会计属性的研究, 50 年代伊始就有人提出会计只是文字和数量相结合的技术性工作, 到了60 年代, 尤其是“ 文革” 时期, 则完全予以了否定, 一边倒的观点是会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后经拨乱反正, 产生了会计具有阶级性和技术性的两重性的综合观点。至90 年代, 会计理论界通过反思, 逐渐否定了会计的阶级属性, 重新提出了会计具有技术性和社会性或技术性和中立性的双重属性观点, 较50 年代的单重技术性观在会计理论研究上显然是一大进步。

3、会计认识论。会计认识论是会计哲学观中认识会计世界和改造会计世界的科学武器, 会计认识来源于会计实践, 在初级阶段产生感性认识, 随着会计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发展成为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反过来又回到会计实践, 如在会计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目的, 证明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则就完成了一个具体过程的会计认识运动, 这亦就是会计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无疑对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传统的按企业所有制性质、企业经营方式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已愈来愈不适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会计实践的需要, 伴随着十多年的会计实践的发展, 在会计界已形成了必须重新制定不分行业、不分所有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企业的新的财务会计制度这一共识, 经反复不断的会计实践和会计科学理论的探索研究, 终于出台了由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 并于1993 年7 月1 日起在全国试行。通过这几年的会计实践检验, 证明这一新的基本会计准则是正确的, 在此基础上又在逐步制定和推行具体会计准则。因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推行这一过程, 就是对会计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最好应用。

主要 [ 1 ] 胡军: 《跨文化管理》,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 2 ] 郝振平: “关于会计文化研究的几个方面”, 载《四川会计》1997 年第1 期。

[ 3 ] 《列宁全集》第38 卷, 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

[ 4 ] 夏基松: 《现代西方哲学教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 5 ] 刘大椿: 《科学哲学通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 6 ] 刘明辉: 《走向21 世纪的现代会计》,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高会计论文第4篇

首先,会计职业教育应该是跨界创新的教育。职业教育必须跨越学校与企业,跨越教育层次,跨越学习与工作,跨越教育与职业的疆域。传统的观点往往认为只有学校和实验室才是知识培养和传播的圣地,知识的传递只能是从学校到社会的单向转换,而现代观点则认为,企业及社会职业工作过程更是知识产生和创新的摇篮,知识的转换更多的是学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双向流动。高职教育应是两个甚至多个学习地点的高等教育,是一种具有新的话语体系的创新的高等教育,应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融合发展机制,实施跨界多主体培养。因此,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知识看知识、跳出专业看专业”,也要“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培训看培训,跳出技能看技能”,以逐步形成“合作办学求发展、合作育人促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其次,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应有跨界思维。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分为技术性能力和素质型能力,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这两类能力,重视并优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结合行业服务行业,专业建设才不会脱离行业发展方向,从传统的以封闭的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敞开校门办学与“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并举的根本性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向基于项目导向的新教学模式探索的根本性转变;从传统的以单一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为主体的教学管理模式,向开放的以多元多模式教学评价与管理综合为特征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是高职会计教育发展新的必然趋势。再次,培养跨界思维的会计人才,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会计专业对人才的培养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引导其掌握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学习的本领,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创新思维,如何与行业、社会接轨,学习别人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会计人员诚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不断把诚信道德教育引向深入,要将诚信道德教育与财经法规教育、金融税收等相近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和业务综合素质,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会计工作的需要。

二、当前高职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传授基本理论,突出实践操作,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是高职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但是,传统的会计教学更多的强调课堂教学,把大量的课时分配在理论学习上,从而导致职业能力培养的忽视。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改革发展,很多高职院校也在会计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改革,但基于种种原因,依然造成会计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未能达到较好的平衡,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没有实质开展,本位教育思想突出。

(一)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一方面,学校的积极主动性不够,校企合作在当前高职院校中表现为内容较笼统,形式较单一,目的性不明确,仅仅停留在为签订协议而签订协议,所签协议内容也多是一些松散式可操作性不强的东西,不少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更多的是出于应付教学质量水平评估、学校办学升格和行业主管部门检查之需诸如此类的目的,与教育教学需要挂钩,为更好地实现办学培养目标相结合,开展实质性校企合作的现象比较少。另一方面,企业认为校企合作会增加企业负担,不太愿意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学校也没有认真思考给企业提供更多实惠和帮助,校企合作仅仅是校方单方需求,没有形成校企双向互动,导致合作仅仅停留在表层,很难向纵深发展。授课教师本身很多也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岗位,缺乏实践锻炼经验,在工作中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也没有时间和计划参与企业会计工作实践,更谈不上会计理论与工作实践的科研创新,导致教学科研的开展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不够突出到位

顺应时代竞争发展需要,现代企业普遍要求会计人员在提高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语言表达与沟通协调能力,能够较好地处理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单位与外部相关行政业务部门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经济关系,诸如如何做好与工商、税务、审计、财政等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一些行业企业或上市公司,还要注意与行业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这些都关系到企业会计工作的是否有效开展,是否能给企业建立更好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显得至关重要。许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并未引起这方面的重视。普遍高职院校往往认为,学校的职业教育突出抓好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与提高,是学校的主体教育教学目标与方向,学生的组织协调、职业应变能力,有待其步入社会后各自的打拼与磨炼,往往忽视了校内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全面教育与养成。这就导致我们的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步入社会时,不能具被良好的职业心理,社会交往能力欠缺,也未能掌握良好的工作适应能力和业务应变能力,很难尽快融入激烈竞争的社会大家庭。

(三)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大部分行业企业认为,现在的高职会计毕业生不能较好地实现从学校到社会角色的自然转变,即不能即插即用,往往还需要经过企业的一定培养或老会计领路才能上岗,这是一种趋于较普遍的现象。这就让人感到学校的培养教育成果,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认同标准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方法,达不到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应注重突出高职层次的实践能力及会计技能的培养,理论不求高精深,讲求适度够用即可,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普遍接受能力以及其将来所从事的职业需要出发,找准培养目标定位来设计知识技能的教学内容,对有助于今后工作实践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能,应作为教学内容重点抓实抓好,着重基本业务处理的讲授,高职会计教育的理论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学会日常会计业务处理,能够应对大部分行业企业基本日常会计工作需要,达到初级会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引导其向更高层次水平发展。

(四)对职教链条延伸不够,本位教育思想突出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两大渠道,一是高中学生参加高考进入高职院校,二是中职会计专业学生通过中职推优或高职单招考试进入高职院校。这两类学生存在一个本质的区别,即已具备一定的专业教育和不具备专业教育的区别。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上都缺乏考虑生源情况而作相应调整,造成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等不合理现象。对“中高本”教育培养模式没有明显的差异与区别,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大都是以自身办学为主,走出去参与跨区域联合办学的思想和理念尚未形成,无法吸收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教学改革不够深入。

三、跨界视野下高职会计教育的思路

高职会计教育引入跨界思维,目的是为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出有质量受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要用科学的理念、先进的方法、开阔的视野去完善、规划、设计现代高职会计教育教学体系,全方位、宽视野的培养高职会计人才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教育与职业的无缝对接。

(一)开展行业领域横向跨界,扎实师生理论实践水平

一是抓好学生的教育培养,让学生在掌握课本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一些与课本章节相配套的实验实训,如模拟手工制单、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再与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合作,利用寒暑假、专周实训、毕业顶岗实训,分层次分内容的巩固完善所学专业知识,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实现学习和工作“零距离”培养,学生毕业时能够做到即插即用、独立上岗。二是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多层面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搞好平时教学科研的同时,一方面要注重与时俱进,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及时吐故纳新,要积极参加高职教育教师国培、省培和相关专业业务培训,利用寒暑假到合作企业参加顶岗实训锻炼,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兼职,扩大社会交往、学术交流和专业实践训练,促进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教师要经常关注本行业企业发展和专业前沿动态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诸如QQ微信等现代联系方式,加强与应往届毕业生的沟通交流,注重毕业生实习实践指导,把与就业紧密相关的东西及时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另一方面,要主动利用专业知识服务行业企业,主动承接行业企业科研项目,做到教学与科研并举,理论与实践相长,再一方面,要帮助企业兼职教师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大多数从企业聘请过来的专业人员,虽然在技术上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技术,但不懂教学不知道怎样把他们的技术优势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校内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随堂听课和教学交流,缩短教学差距。三是要注重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首先在突出企业为师生加强实践技能培养锻炼的同时,更应让合作企业得到相应的实惠,否则会让企业一方感觉到校企合作是一种负担,这种合作就很难有持久性,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会计专业人才智力优势,从破解融资困境、节约成本支出、提高经营效益、化解不良资产债务、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为企业做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让企业离不开你,校企合作才有生命力,其次,要加强合作企业的广度开发,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要不断适应和满足不同时期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需要,让师生更多地学习涉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有利于更加全面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业务处理能力,毕业生也能进入更宽泛的行业领域任职。

(二)开展教育层次纵向跨界,延伸完善职业教育链条

一是要在满足高职教育会计职业就业培养的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积极争取参加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二是要做好“中高本”职业教育衔接,通过单招考试、中职推优、专升本等方法和手段,让一些优秀的中高职学生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一方面提升了会计专业人才素质,另一方面又增加了高职和技术本科生源,还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三是或者组建职教集团或职教联盟,融通“中高本”一体的综合职业教育体系,把高职教育作为中职教育和应用本科的纽带和桥梁,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链条,培育不同层次会计专业专门人才。

(三)开展地域跨界,培养国际视野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外资企业和跨国跨境企业的不断增加,市场经济下商品流通日趋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趋势日益加大,会计教育也应该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体系和理念,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学资源,推动自身教学改革,主动与相关专业建立联系,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会计人才。目前,有不少高职院校开始尝试性的与澳大利亚、欧洲、美国和台湾地区的一些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目的就是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办学理念,开展会计专业合作办学,培养能满足国内外企业就业和出国深造多样化需求,掌握相关国际会计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初步具备全球财经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高职院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开展学科跨界,丰富专业内涵

良好的跨文化跨学科沟通能力,对于高职学生会计教育至关重要,这也是区别于传统会计教育最鲜明的特点,我们要大力提倡跨学科营养、跨领域吸收、多角度渗透。一是在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上,以会计主干必修课程为主,同时还要兼顾从业职业的需要,相应增加商业统计、金融概论、经济法律、纳税实务、税收筹划、公司理财、保险学等相近学科课程设置,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还应增加一些国际会计所具备的相关课程知识教育,不断丰富学生专业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在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上,要在突出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与职业素养相关的德育课程,和跨行业跨文化的交际礼仪、商务公关等与职业发展相关课程,以综合平衡学生跨专业素养,促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二是在教师的安排设置上,要突出跨界特色,政府、社会、企业、学校育人人才的多元构成,在抓好校内专业师资队伍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要积极主动聘请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拔尖人才参与教学,专兼教师并举,校企分段培养,跨校联合协作。用校内的专业理论研究与校外的实践技术管理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职工培训计划并举,学生学习得益多师,教学资源与企业实践平台充分共享。三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管理上,也要做到大家参与,齐抓共管,推行多元化管理制度。在继续保持高职院校原有的辅导员制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推行班主任制、导师制,甚至导生制。辅导员以专业为单位,由专职辅导员担任,管理的学生和班级数较多,主要从思政方面开展工作;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可由专业任课教师担任,主要掌握目标班级学生学习动态的引导与管理,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导师可以宿舍为单位,由院系行政管理干部担任,主要从多角度了解掌握学生在校的学习、思想、生活、起居等方面的动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授予他们为人处世之道,梳理思想困惑,解决实际问题等;导生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素质好、技能强、学有余力的同学担任,主要是辅助任课教师答疑解惑,参与技能实训辅导,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帮助别人,提高自己。通过多层次多角色师生的参与教育管理,让学生明白、掌握和丰富学习方法和处世经验,扎实专业,练就本领,融入社会,深化内涵。

四、结语

高会计论文第5篇

一、会计文化的涵义

欲探讨会计哲学观与会计文化的关系, 首先就必须明确会计文化的涵义, 而其关键又在于对文化这一概念的把握。

文化一词, 始源于拉丁文, 意为耕作、培养、教育与发展等, 后逐步衍化为个人素养与整个社会的知识、思想的素养, 艺术、学术作品的汇集以及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全部社会生活内容等等。而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则是英国的人类学家泰勒, 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才能与习惯。至本世纪初, 仅用英语给出的文化定义就达160 种之多,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 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怀特认为: 传统的风尚习俗、典章制度、工具、哲学、语言等等都可统称为文化, 其可分成三个部分: (1) 经济与技术; (2) 社会结构; (3) 意识形态。奥斯古德认为: 文化有“ 感性” 与“ 理性” 的区别, 感性是可以感觉的、具体实践中可以观察的文化作品和社会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等; 理性可理解为那些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意识等。不少管理学家却认为: 文化可以定义为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它是由一代代传下来的对于存在、价值和行为的共识, 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而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文化则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 通过体力和智力的劳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哲学、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

虽然对于文化这一概念, 迄今为止人们仍未达成共识,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 文化是一个没有严格定义的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 不同学者、不同学科赋予了不同的范畴。”但这一概念所涵括的内容大体上可区分为“ 可感觉”和“ 可理解”的两大层面或由三个层次所构成的复合体, 则是基本公认的。所谓的两大层面, 就是显形和隐形的两个方面的文化, 前者即为行为、行动的结果, 是可观察到的感性文化, 如艺术品、建筑设施、工具器皿、组织结构、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等; 后者即为行为、行动的原因, 通过行为行动的结果才能反映出来的理性文化, 如哲学观、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准则、、动机、情感、信念等。所谓的三个层次就是将两个层面的文化总体划分成物质、规范、精神三个文化层次, 前者即为载体文化, 是物质基础层; 中者即为制度文化, 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的规范中介层; 后者即为意识形态文化, 是精神核心层。

在以上文化概念的基础上, 则会计文化的涵义亦有显形与隐形之别。所谓的显形会计文化即为会计物质文化, 至多包括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文化在内; 而隐形会计文化则为会计意识形态文化。其总体亦可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所构成: (1) 会计物质文化层, 即人类会计实践中所创造的与会计相关的物质财富, 包括会计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及其与之相配套的设施、工具等物质资料; (2) 会计规范文化层, 即人类会计实践中所创造的与会计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相适应的组织制度, 包括会计组织机构, 会计规章制度、会计惯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会计行为准则等; (3) 会计精神文化层, 即人类会计实践中所创造的与会计相关的精神财富, 包括会计哲学观、会计法律观、会计价值观、会计道德观、会计艺术观、会计教育观、会计人才观、会计思想、会计信念、会计科学理论与方法等。

二、会计哲学观与会计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会计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上三个会计文化层次, 由于物质是第一性的,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 因而会计物质文化是会计文化的物化形态, 其他两个会计文化层都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会计规范文化由于是为了协调会计活动和会计人员的行为而形成的会计组织制度文化, 其既以会计物质文化为基础, 又以会计意识形态文化为指导, 介于两者之间, 因而会计规范文化是会计文化的制度形态, 是会计文化的中间层。会计精神文化由于是意识形态文化, 虽然是对会计物质文化的反映, 但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 “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 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其不仅反作用于物质文化, 而且亦能能动地影响和指导会计物质文化和会计规范文化, 因而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文化的观念形态, 是会计文化的核心即最高层。

而所谓的会计精神文化层次中的会计哲学观, 就是人们对世界上的一切会计事物、对于整个会计世界的最根本的观点。其内涵极其丰富和深刻, 其命题是普遍和一般的, 它和其他会计观念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会计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局部的问题, 而是整个会计世界的包括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的一切有关会计事物的最普遍性的问题。由于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全部的科学和人类的意识形态总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支配和影响下进行的, 都得接受哲学的支配, 哲学在其中起着方法论的作用。因而会计哲学观对会计精神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亦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 尤其是蕴含在会计哲学观中的思辨性, 是会计哲学方法的精髓。因为这种思辨方法对会计文化与会计科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开拓作用, 如果没有超验的思辨性观念, 许多会计的重要发现和规律、理论是不会被发掘和开创出来的。其不仅能对传统的会计文化及其会计理论方法进行反思和作出相应改变, 而且能对新的会计文化及其会计理论方法确立其应有的位置, 它的功用主要就在于能弥补经验(实证方法) 的不足, 使理性的火花爆发在实践之前。因此会计哲学观的思辨性是会计世界观发挥方法论作用的直接形式, 在一般情况下, 表现为会计文化与会计科学活动中的理性原则。具体表现在:

其一, 会计精神文化即会计意识形态文化是对会计存在的反映, 是人们对会计环境、会计自然过程、会计社会关系等整个会计世界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因而会计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方式(内容) 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主要包括会计哲学观、会计政治法律观、会计价值观、会计道德观、会计艺术观、会计思想、会计理论等等。而这一切会计意识形式都离不开会计哲学观的支配和影响, 不与唯物哲学观相联系, 就必然与唯心哲学观相联系, 因为会计哲学观是对整个会计世界的最根本的观点, 人们的会计价值观、会计思想等有关对会计存在的反映和对会计世界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驭下进行的, 都得接受会计哲学观的支配。

其二, 会计规范文化即会计制度形态文化在客观上是对会计存在(物质)、主观上是对会计意识(精神) 的反映, 是人们对会计活动过程、会计社会关系、会计人员行为等各个方面进行组织与制度上的规范与约束。因而会计规范文化中的会计组织机构的建立、会计法规制度与会计行为准则的制定、会计道德规范与会计惯例的形成等等都得接受会计哲学观的支配和影响, 有什么样的会计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会计组织机构和会计准则、制度。

其三, 会计物质文化即会计物态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 是会计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会计物质文化中的会计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和与之相配套的设施、工具等, 都会受到世界观的影响。在不同民族(如阿拉伯民族和盎鲁撒克森民族)、不同社会(如奴隶社会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同阶层(如资本雄厚的跨国公司总裁和手工操作的小作坊主) 所具有的不同会计哲学观下的会计物质文化是有区别的。因为, 虽然存在决定意识, 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阶层的不同存在环境决定他们具有不同的会计哲学观, 但这种不同的会计哲学观又会反作用于会计存在, 即又能能动地影响和作用于会计物质文化。

由此可见, 会计哲学观是指导会计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仅统驭和支配着会计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 是会计精神文化构成内容中的灵魂和最高层次, 而且亦支配和影响着会计规范文化和会计物质文化。又由于会计精神文化本身又是会计文化的核心和处于三大会计文化层的最高层, 因此, 会计哲学观无疑是会计文化的最高层次, 对整个会计文化都具有支配和影响的作用。

三、会计哲学观的主要特征与内容

由于会计哲学观是对会计世界的最根本的看法, 是引导会计文化与会计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而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抽象性-以认识会计世界总体为己任的会计哲学观, 因其所涉及的不是会计局部的、具体的、特殊的问题, 而是有关会计世界一切事物的最普遍的问题,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2、思辨性-会计哲学观虽然亦要求以经验为基础, 但又必须超越经验, 以普遍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与方法来反映会计世界, 具有强烈的思辨性。

3、不够确定性-会计哲学观对具体问题的探求不像实证法那样可得到精确的、单义的、确定的结论, 而是可作不同的解释, 不同的人虽然采用同一哲学观, 仍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4、难以检验性-会计哲学观对问题的解释不可能像实证法那样在可控条件下对具体结论可进行实验的直接检验, 因其检验必须通过大量的、长期的实践活动的总和方能奏效。

另则, 会计哲学观是会计意识文化的构成部分, 因而它的形成除却与会计科学一样主要依源于会计存在(会计实践) 外, 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各种会计意识文化如会计价值观、道德观等通过长时期的对会计人员的熏陶, 潜移默化到他们的头脑中, 逐步形成了指导会计人员行为的哲学观念, 因而它的内容亦就有了狭义与广义之别。所谓的狭义会计哲学观的内容就是会计哲学观的内涵所具有的会计世界观、会计方法论和会计认识论, 因为哲学就其本质而言, 就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与认识论的科学。而广义会计哲学观的内容除狭义的会计哲学观外, 还包括会计价值观、法律观、道德观、思想、信念等, 实际上就是囊括了会计意识文化的内容。

笔者认为, 虽然一切会计意识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内容) 都得接受会计哲学观的支配, 甚至可以说会计价值观、会计思想等会计意识文化内容的形式都离不开会计哲学观的辐射与影响; 反之, 会计意识文化的其他内容的发展亦会促进会计哲学观的更趋完善与成熟。但如就以此将会计意识文化的内容作为广义的会计哲学观的内容, 却未免有些不符逻辑。因为一则, 虽然会计哲学观是会计意识文化的构成内容之一, 但却统驭和支配着会计意识文化的其他内容, 是会计文化的最高层次, 会计意识文化的其他内容在会计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不能与之并列; 二则, 会计哲学观与会计意识文化中的会计价值观、会计思想等内容, 毕竟是不同的概念, 如将这些内容作为会计哲学观的内容, 则在内涵上不相一致。所以以狭义的内容即会计世界观、会计方法论与会计认识论作为会计哲学观的内容, 不仅更符合会计哲学观的自身规律, 而且亦更切合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针, 其三大内容的具体构成如下:

1、会计世界观。会计世界观是会计哲学观最根本的观点, 主要包括会计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运动是会计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与时间是运动着的会计物质的存在形式共三个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观点, 是研究和解决一切会计问题的起点与基础。会计唯物观认为会计所反映和利用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过程是一个物质运动过程, 是一种客观存在。因会计就是以货币为计量手段, 通过对价值运动(具体表现为资金运动即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 的事前预测、决策, 事中控制、监督, 事后核算、分析, 然后对外进行会计反映和对内进行会计管理的物质活动。因而客观性即真实性原则就成为了指导和规范会计业务活动的《企业会计准则》的第一原则。会计的运动观认为, 一切会计事物尤其是会计对象的资金(价值) 始终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其不仅有量(存量与流量) 和结构(来源与占用) 的运动变化, 而且还有静态(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和动态(利润= 收入-费用) 的运动变化, 因而配比性、权责发生制、一致性等原则就成为了指导和规范整个会计运动的原则。会计的时空观认为一切会计事物包括会计信息管理活动过程都是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 会计运动的空间就是会计核算、报告的范围(空间位置), 会计运动的时间就是会计核算、报告的期间(时间界限)。因为会计信息管理活动既是一个有一定空间范围又是一个有一定时间顺序的运动, 离开空间与时间的会计活动是不存在的。因而会计主体假设、会计持续经营和期间假设, 就成为了会计运动的前提和会计实务处理的基础。

2、会计方法论。会计方法论是会计哲学观的揭示会计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 主要包括会计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规律, 为会计科学理论研究和会计工作提供了方法的总原则。会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任何会计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 而是同周围的其他会计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由此形成会计的统一整体才能存在和发展的。因而在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工作中, 必须正确处理好会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全国通用的会计准则和各企业内部的具体会计制度) 的关系、会计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如重要会计事项和一般会计事项的核算与信息的揭示) 的关系、会计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如会计分配上的国家、企业、个人利益) 的关系等。会计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任何会计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以及会计事物的量变若突破一定的“ 度”(界限), 就会引起质变。如历史成本?面值货币单位会计核算模式, 在物价变动不大的区间内是可行的, 若发生了持续性的严重通货膨胀, 物价上升指数超过10% 或15% 这个“ 度”, 则会计核算模式就必须发生质变, 即采用现行成本?固定货币单位等通货膨胀会计核算模式才能适应。会计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任何会计事物的内部都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一般而言, 在会计事物发展的总过程中, 经两次否定-由肯定到否定, 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 即否定之否定, 会计事物的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 从表面上看好像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但在实质上是更高级的新东西, 这说明了会计事物发展的迂回曲折性。如关于会计属性的研究, 50 年代伊始就有人提出会计只是文字和数量相结合的技术性工作, 到了60 年代, 尤其是“ ” 时期, 则完全予以了否定, 一边倒的观点是会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后经拨乱反正, 产生了会计具有阶级性和技术性的两重性的综合观点。至90 年代, 会计理论界通过反思, 逐渐否定了会计的阶级属性, 重新提出了会计具有技术性和社会性或技术性和中立性的双重属性观点, 较50 年代的单重技术性观在会计理论研究上显然是一大进步。

3、会计认识论。会计认识论是会计哲学观中认识会计世界和改造会计世界的科学武器, 会计认识来源于会计实践, 在初级阶段产生感性认识, 随着会计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发展成为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反过来又回到会计实践, 如在会计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目的, 证明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则就完成了一个具体过程的会计认识运动, 这亦就是会计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无疑对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传统的按企业所有制性质、企业经营方式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已愈来愈不适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会计实践的需要, 伴随着十多年的会计实践的发展, 在会计界已形成了必须重新制定不分行业、不分所有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企业的新的财务会计制度这一共识, 经反复不断的会计实践和会计科学理论的探索研究, 终于出台了由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 并于1993 年7 月1 日起在全国试行。通过这几年的会计实践检验, 证明这一新的基本会计准则是正确的, 在此基础上又在逐步制定和推行具体会计准则。因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推行这一过程, 就是对会计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最好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 1 ] 胡军: 《跨文化管理》,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 2 ] 郝振平: “关于会计文化研究的几个方面”, 载《四川会计》1997 年第1 期。

[ 3 ] 《列宁全集》第38 卷, 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

[ 4 ] 夏基松: 《现代西方哲学教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高会计论文第6篇

1.教学大纲。

英国会计职业教育中每门课程没有固定或指定的教学书,而是以教学大纲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该教学大纲是由行业和课程专家根据行业发展和工作的要求编写的,英国雇主协会首先指定了各行业和各类工作的职业资格标准,课程专家则根据这些职业资格标准将企业需要的知识、能力组织成若干课程目标,编写教学大纲。因此,该教学大纲即符合工作要求,又符合教学规律,能够满足学生继续发展的需要。这个大纲,不仅是教师必备的教学工作指导文件,也是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自我评价学习结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设置。

在英国,会计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紧扣时展的脉搏,主要是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每学年进行的会计课程的总结、修改和替换。每当出现会计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老师也都会及时把它们加入到授课内容里而,避免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社会需要脱节。如:针对英国大力发展金融业的经济背景,再加上会计和金融紧密相连,许多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中融入了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证券管理等方而的课程。

3.启示。

我国目前对会计职业通过专业技术职称等级分类的方式,配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从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来看,主要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从毕业生的角度,他们应该是具备了初级会计职业资格的会计从业人员。因此改革的切入点首先是教学大纲的制定者应由原来的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发展,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邀请企业界人士、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共同参与编制;其次,课程设置要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整个体系应由职业资格标准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构成,并制定课程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最后,还应建立长效机制,对课程中实训实践部分聘请企业专家、行业“能工巧匠”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专门模块化的案例式讲解。例如,BTEC中会计职业道德理论课,就是利用与企业联系的优势,请企业管理人员结合企业实践向学生解答难点疑惑,以实例教学、案例教育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二、实践教学方式

BTEC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中大部分是学生参与的实践性内容,大纲要求教师编写的课业要尽量具有真实性,最好是当地企业的实际问题,努力使学生完成的课业具有商业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讲授一般只占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课堂训练、资料查阅占三分之一,社会实践活动占三分之一。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启示:对于我国大多数会计专业实训,都是一个单位班级在虚拟实验室做同一个虚拟企业一个资金循环的经济业务,从练专业基本功的角度,期初成效明显,但随着课程难度的深入,学生不仅感觉枯燥无趣,且经常出现“搭顺风车”的现象,实训成效不大。BTEC实践教学方式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实践教学中创造商业价值,实现“双赢”的目标。首先,在设计教学大纲或是实训大纲时,学校要“走出去”,充分发挥“产学研”优势,积极深入企业,贴近企业,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制定实践计划。作为会计这样一个特殊的岗位,由于涉及商业核心秘密,很难进行对口岗位的实习,所以绝不能“单枪匹马”,而要融入企业的一个商业项目之中,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进行实训。例如,一个产品的推广,既要有战略规划、市场需求分析、营销策划,又要有成本核算、定价策略以及财务预算等。通过这样的实训方式,引导学生根据企业实际问题,实地走访调研,查阅相关资料,做出专业分析判断,最终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同时,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也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多样化的授课形式

在BTEC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授课形式丰富多样,强调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实践实习、社会调查、实地参观、扮演角色、演讲、口头报告、书面报告、自我评价、小组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等,并将知识的讲解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例如,教师预先设计了主题,由学生课后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分析准备,在课堂上对主题提出自己的观念和意见,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这种宽松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研究分析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创造性,研讨的同时,思想也在交融通,新思路、新观点不断涌现,学生不仅展示了自我,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启示:多样化的授课形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途径。由于在进行经济业务的核算过程中,有严格的会计准则加以规范和约束,因此教师总是感觉无法采取其他专业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其实不然,多样化的授课形式其实从本质上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银行汇票、银行本票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扮演角色的授课形式完成,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收款人开户银行、收款人、付款人、付款人开户银行,由学生自己模拟票据流转程序,这样其他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也能更为形象具体的了解到银行汇票或本票的使用方法。

四、结语

高会计论文第7篇

不得不承认,经过12年的学习长跑,高职学校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不太适宜纯理论教学的一个群体,她们相信自己更偏向于操作性强的课程学习,对实践性操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方向决定了她们就业的方向,离开校门,她们只能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但父辈传统的观念,对基层工作的抵触与不认同,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低工资,使得她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迷茫与失落。根据以往经验与调查,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做一些与会计专业无直接关系的职业,其中以收银员、销售员居多,这大大低于她们的心理预期。使得她们失去学习的动力。

二、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会计专业都设置有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会计实操业务,是每一所会计高职学校努力的方向,但是,这其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一部分学生的对会计实际操作还是雾里看花,矇胧不清。

(一)校外实习存在问题

1.实习部门岗位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

因为财务信息资料的保密性,大部分企业不愿意让学生来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即使有单位碍于面子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也只是少量接收1-2个,不会大批量接收,这样使得学生实习单位分散,不方便实习指导教师下点指导,无法及时指导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实习效果;而大多数的学生更本无法找到会计岗位,只能选择与一些所学专业无关的岗位实习,因此缺乏积极性,觉得是浪费时间,不愿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实习;更有甚者,依靠家人关系,随便找个单位盖章,压根儿不参与实践煅练。

2.实习内容与期望相差甚远

因为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实习单位会计人员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且担心在指导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差错,未能及时发现,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因而不愿意花费较多的工作时间指导学生,更不可能放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能看不能动,无法亲身操作体会;纵使有会计人员愿意用学生工作,也只会让她们做一些没有知识技术含量的简单机械工作,因而从中学到的知识有限,达不到实习的效果。

3.实践与理论脱节

一般高职学校校外实践是在毕业前或暑假期间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法与实际业务无法完美结合,不利于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完美的结合起来去理解学习认证。

(二)校内实习存在问题

1.分组实习管理混乱

校内实训课一般以某一工业企业12月份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模型,让学生自行建账、按实训课本提供的原始凭证做出相应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各明细账,再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但1个学生做一套账,既是会计、又是出纳,既是制单、又是主管,给人感觉混乱,无法进行角色转换;几个人一组完成一套账,又容易形成吃大锅饭的结局,有些人给累死,有些人给闲死,同学之间相互推委,形成不满情绪,不利于老师对实习结果进行评价。

2.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高职学校很大一部分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任职,本身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验,一些实践知识仅来源于自己老师的教导,或来源于自己对书面知识的理解想象;纵使有一部分老师曾经在企业工作,但转行到学校任职后却不再有机会接触实操,而随着我国会计与国际的接轨与电算化的普及,会计理论与实践操作每年都在变化,虽然,理论知识变化,网络新闻等大量报道,老师可以自行学习;但实践操作方面的书籍却极少,老师无法得到最新的资料,很可能还按以前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3.实践教材跟不上授课的需要

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某些理论经过实践之后也许会淘汰或转变形式,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这些是允许变通的。但由于实践人员不擅长于文字的描述与总结,使得实践的书籍远远少于理论书藉,没有完善而便于操作的实操课本。

三、高职学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稳固长期教学基地

鉴于一般企业不能安排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学生很难得到对口的实践机会,不利于学生职业发展,学校可以寻找需要会计人手比较多的企业:如会计师事务所、大型工业企业等,会计教师跟班指点,既可以培养学生,又可以让老师得到实践机会。如果条件允许,学校也可以自己分派老师设立会计师事务所,全部业务由老师与学生来完成,既可以得到一部分收入,又可以给教师和学生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接触实账。

(二)改变培养模式

为了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会计理论知识更好的与实践操作接轨,可以改变传统的“2.5+0.5”的培养模式,不一定非要将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可以根据企业需要,随时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仅限于会计工作),还可以与企业达成培养协议。“半工半读”、“订单式”教学,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对抽象理论的不理解问题,也可以让学校得到长期的合作基地,还可以帮助一部分家庭困难而成绩优秀的学生获得筹集学费的途径。

(三)编制一套完整的实习资料

可以组织一线教师根据最新资料编写一套完整的、有代表性的、合理的实训材料。这些资料不仅涵盖实践工作中会涉及到的所有业务,还要有最新的配套原始凭证,可供学生填写,让学生最真实的接近真账。对于特殊的业务,应该重点指出,同时还应该故意设置一些“障碍”与“错误”,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学生做完这些实操后,对企业的账务处理有一条完整清晰的思路。最后,实习资料并不能一劳永逸,应时时更新修改,使其日益完善,永不落后。

(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鼓励教师利用空闲时间及假期去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兼职,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对于“双师型”教师,“注册会计师”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进行科研研究。另外,作为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与提高,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多方面了解最新会计政策,尽可能多的了解企业实账现状,以保证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四、结论

高会计论文第8篇

(一)教师素质欠缺。会计英语的教学要求授课教师既要具备雄厚的会计专业基础,又要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但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情况来看,二者兼备的少之又少。如果让不懂会计的英语教师来授课,专业英语课就变成了翻译课,会计理论变得支离破碎;如果让不精通英语的会计专业教师来授课,又会过于偏重会计而忽视英语,达不到应有的学习的目的和效果。

(二)教材质量差。近年来,高职高专会计英语课程的教材层出不穷,但整体质量却不容乐观。大多数教材在内容的难易程度、涵盖的专业范围、翻译的准确尺度以及专业词汇界定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读者的阅读和学习造成了很大困惑,也给实际教学过程带来了诸多问题。

(三)教学方法刻板单一。传统的会计英语教学,教师一般都采用类似于讲授英语精读的教学方法,即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和翻译,或用英语陈述会计理论知识,或将基础会计知识由中文译成英文,从而使得会计英语课变为只是用英语简单重复基础会计知识的第二课堂,很少进行师生互动,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身心疲惫。(四)学生的基础差,学习劲头不足。高职学生大多数英语基础较薄弱,起点低,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会计英语的课程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素养,还要求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掌握得较为扎实。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吃力,很多学生上课听不懂,学习困难,无法与教师互动,因而产生畏难心理,甚至厌学、逃课。还有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这门课程与会计实际工作联系不大,即便学得好,将来也没有用武之地。

二、对高职会计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师资建设。要提高英语课程授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一方面可以考虑从校外引进既懂英语、又懂会计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校内现有教师队伍中进行选拔和培养。对英语专业教师,或通过进修会计专业课程来提高其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把握,或鼓励他们去攻读会计专业的硕士及博士学位;对会计专业教师,或委派其在国内的语言学校参加语言培训,或到外资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或到国内知名大学甚至国外做访问学者,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外语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将来应用双语开设课程打下基础。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还可以采取措施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研讨,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进步,努力提高教师对会计英语课程的驾驭能力。

(二)加强教材开发。目前图书市场上的大多数会计英语教材基本上都是参照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英语教材而进行小修小改,没有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也没有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和地域差别,不适合高职学生使用。高职院校应激励教师积极参加涉外企业会计实践,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真实的资料来源,校企合作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市场调研表明,企业要求涉外会计人员能就某些专业问题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能看懂并且会填制英文单据和凭证,包括汇票、支票、信用证、保险单等以及企业内部的一些常用英文单证,能读懂或填写以英语表述的凭证、报表等,强调口语表达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教材的编写应根据情况纳入典型的单证和报表,在内容上可以根据账务流转过程设置模块,并辅之以企业的实例练习。会计英语术语一向是高职学生最难攻破的堡垒。专业词汇量大、生僻,词义变化多,致使许多学生望而却步。若教师在课堂上逐一讲解则既浪费时间,又枯燥乏味,但词汇量是口语表达和熟练处理会计业务的必备基础,由此,建议高职院校编印词汇口袋书,便于学生随身携带、随时记忆和查询。在词汇编排时,可以按照模块进行基本的排序,并提供单词记忆法。

(三)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一是实施任务教学,以练代讲。实践表明,学生在一个真实的任务环境中将更具有主动性和成就感。二是加强英语口语情景教学。涉外会计人员经常需要和外方人员进行日常交流和会计业务交流,因此每个教学模块中都应设置一些情景模拟训练。增强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和掌握。三是大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文本带着音乐、动画,增强立体感和音像效果,图文并茂的演示文本既可以加快讲课节奏,减少教师板书和绘制图表的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又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高会计论文第9篇

早前的会计教育体系以运输知识为主,教学过程里教师是中心,灌输型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缺乏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和参与性,促使教学分成“教”与“学”两个方面,上课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不高,教学的效果较差,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也缺乏创造性和在工作上的适应性。就教学方法来讲,利用启发式的提问、研讨式的教学、模拟试验、案例教学及针对教学中的内容不同,进行角色互换模拟、小组成员讨论、图形解读等办法,开启学生的大脑思考体系、科学的进行判断、去探索,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来真正成为自己可以利用的东西,成为学生自己受益的学习模式和方法。

例如:校企合作教学法。结合企业共同研究生产虚拟化、工艺虚拟化和流程虚拟化等教学体系,搭建学校和企业课堂模式,把企业中生产流程等信息运送到课堂,促使在企业中的兼职老师在生产和工作实践中开展较专业教学体系,达到学校与企业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学习购销业务的核算时,首先是通过多媒体等影像和实物来开启学生大脑的思考,体现这单元的重点,明确教学目标。其次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分别进行担任销货方和购货方的销售、库管、出纳和会计等职务,让小组里成员结合采购与销售方面信息和预期准备的业务的空白凭据相互讨论,根据其中业务的相关流程或者取得发票,其次收取付款的凭证,最后对账务进行处理。

对于教学的重点要以“学生主要活动和注重能力”为中心,学会结合教学中的知识和学生自身学习的特点,同时,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多种教育方法的完美结合,并坚持突出其教学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在教学上的效果。针对教学的手段,我们发现对于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的这种开放型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有利于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会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提供了新技术的支持,是学习会计的基本前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完善了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例如,网中网、沙盘实训等。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大多数中高职院校都应配有仿真的会计模拟实训室,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二、全面推行“双证制”,促进学校与企业对接,实践中育人的体现

对于专业的人才教育培养的方案要与企业进行共同探究,达到企业上高技能与教学更专业要一致,推广“双证书”措施,使“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珠算技术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初级会计技术资格证书)相关联。达到课程上专业知识和职业教育标准相对接;同时,还要对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坚持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制度,达到圆满完成学校的任务。研究“厂中校”、“校中厂”等形式的实践基地,促进教学在实践中体现。加强学校创建一些岗位的真实性、企业的文化和职场上的氛围;把课堂推广到生产前线,促进教学的质量。

三、实现高职会计教育主体—“双师”教师队伍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