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室质量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30 17:28: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消毒供应室质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消毒供应室质量

第1篇

【关键词】  消毒供应室;质量监控;院内感染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集中回收、处理各种污染器械和发放无菌物品的部门,又是院内感染的重要部门。供应室空气中微生物污染程度与医院感染有一定的关系,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随着医疗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对我院消毒供应室质量监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6年至2009年来院内及科内自查器械包2 102批次,其中骨髓包274个,腰穿包256个,骨穿包211个,换药包254个,拆线包248个,缝合包223个,picc包198个,口护包123个,胸穿包195个,导尿包120个。根据质量情况,对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控。

1.2 方法

1.2.1 环境质量控制:严格按“三区制”划分操作区域,在三区之间必须建立实际的屏障,工作流程的路线采用单项流程布置,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行,采用正压送风的方法,使三区的空气流动方向,从洁净度高的区域,流向洁净度低的区域,工作人员区低于清洁区,高于污染区。洁净区、清洁区空气环境细菌菌落总数分别≤200 cfu/m3和≤500 cfu/m3[2],达到医院标准,工作人员从一个区域进入另一个区域,必须经过卫生处理措施,避免产生交叉污染问题。

1.2.2 物品的质量监控:①污染物回收:污染物回收时,一些物品必须先由使用科室在使用后就进行预处理。污染较多血液和污物的器械应在使用科室部门进行初步处理,或者采取保湿和封闭的方法,由供应室工作人员把回收的污染器械放在密闭容器中运送到供应室,运送车为封闭式。然后进行清点、检查、登记并签字确认,如有差错及时与科室联系查找原因。②污染器械分类:根据器械的不同材质、形状、精密程度与污染状况进行分类。标明“特殊感染”的器械,需要根据清洗消毒条件,选择处理方法。一些专科器械可根据使用科室不同进行分别处理[3]。③清洗消毒:回收后的各种穿刺针应先用高压水枪冲洗血渍和污染物,然后将器械放置在网篮中进行超声清洗,超声机内加入适量的酶,清洗完毕再次用高压水枪冲洗,最后用高压气枪干燥备用。我科的喷淋清洗机工作程序包括初洗—清洗剂清洗—漂洗(两次)—上油—干燥,先进行器械清洗,然后进行器械消毒。在器械清洗前,器械上有锈渍时必须先除锈,后进行机械清洗,在清洗时,器械轴节必须充分打开。机械化清洗应使用软化水,终末冲洗和消毒用纯化水,其水的电导率<15 us/cm(25℃),每月应对洗涤用水的化学指标进行监测。④检查包装:包装前必须对器械进行洁净度检查,用目测和放大镜。清洗后的器械应光洁、无残留物质、无血渍污渍和水垢,器械表面不得有锈斑,并且检查每件器械功能的完好性。尖锐和精密器械应有防护措施,避免刺破无菌包装或损伤器械。包装时,每个器械包必须再次进行核对,并放置包内灭菌指示卡,然后在进行包装。物品包装严密,松紧适度。表面贴化学指示胶带,并标明物品名称、有效日期、灭菌日期、责任者、锅号、批号。⑤灭菌处理:加强灭菌质量的监控 ,做到物理监测每锅进行,化学监测每包进行,生物监测每周进行,bd实验每日晨首次消毒前监测。护士长和兼职质量监控员严把质量关,从“事后检查”转变为“事先预防”,把“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把关”[4]。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在bd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灭菌器的装载量不得超过柜室容积的90%或低于柜室容积的10%,以防止“小装量效应”。灭菌包体积不大于30 cm×30 cm×50 cm ,重量≤7 kg(金属)或5 kg(敷料)[5]。卸载时,检查灭菌包装的完整性,干燥情况,如有破损、湿包应认为灭菌失败。灭菌包掉地或误放不洁处,应视为污染,检查化学指示胶带的色泽未达要求或可疑,应重新灭菌。并且每锅记录灭菌物品种类、数量、灭菌器编号、锅次、灭菌程序、灭菌温度、灭菌日期、灭菌时间、操作者并存档3年,实现可追踪踪。⑥无菌储存:灭菌物品应专人管理,所有灭菌后的物品应仔细检查后放入灭菌物品存放柜,灭菌物品分类放置,位置固定,标识清楚,并按有效顺序排放,严禁过期。在温度低于25℃,湿度低于60%的存放条件下,灭菌物品存放有效期为7 d,已灭菌物品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⑦物品发放:应根据使用科室的需要,按照规定的路线由专人、封闭式运送车或容器进行发放,并做好发放时的记录。从灭菌物品发放区发出的物品不能在退回存放区,过期灭菌物品须从存放区取出,重新进行清洗包装和灭菌处理。

1.2.3 下送车、操作台、工作人员手的监控:每月常规进行以上各项检测,下送车应每日用压力水枪进行冲洗,然后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并用清洁布干燥,最后送入专用房间存放。操作台每日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无菌区工作人员的手及操作台物体表面细菌总数≤5 cfu/cm2;清洁区工作人员的手及操作台物体表面细菌总数≤10 cfu/cm2,均达到医院消毒卫生学标准。如果超过此标准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1.2.4 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的监控: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应有专人监管,在进入供应室时应检查检验合格证,外包装是否符合要求包括标记清楚、包装清洁、没有污渍、水渍、霉变、包装没有破损、变形等。入库时检查并记录入库时间、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期等。定时进行物品的清点记录,做到收发一致,发现不合格的产品,应立即停止发放和使用,并通知相关部门。

2 结果

加强消毒供应室人员学习和培训,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人员培训,培训各岗人员熟练掌握各种灭菌药械的性能、操作规程与浓度检测方法,确保灭菌物品的合格率达到100%。使他们能够及时掌握消毒灭菌的有关要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因消毒灭菌质量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安危。如果其中一道工序不认真,或消毒灭菌质量不过关,就可能危及患者健康。所以,供应室工作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要经常教育职工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增强护理道德责任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才能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

3 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需要,供应室已从以往的辅助科室逐步转变为把好无菌物品质量关的重要科室。它不仅要保证各类无菌物品的供应,更重要的环节是要做好清洁、消毒、灭菌及无菌物品的监测,以保证质量和临床安全使用,从而达到预防院内感染的目的。医院应设专人负责院内感染管理及供应室消毒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每月由院内感染科定期对无菌物品进行检测,每季度对供应室的无菌物品进行抽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查找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使供应室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了消毒工作质量,控制了院内感染[6]。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的监控制度,落实一系列质量控制和检测措施,是供应室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等.医院感染管理学.第1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4860.

2 唐维新主编.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第1版.江苏:科技出版社,2002.63.

3 任伍爱,张青,崔建文,等主编.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指南.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78.

4 毛雅琴,葛洁芳,高雅文.消毒供应室的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34.

第2篇

消毒供应室是向临床科室提供各种无菌物品的重点科室,也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重点科室,一旦发生感染波及全院,做好供应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做到三区区分明确,各室标志清楚,人流、物流不交叉、不逆行,实行从污到净得流水作业方式,特别是对全院的器械进行集中清洗、包装及灭菌后,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保证了无菌物品的质量和医疗安全。

1、专业的设备,规范的流程保证清洗质量

1、1现代化的清洗设备:我院消毒供应中心自2008年9月新的外科大楼后,购进全套瑞典洁定的清洗、消毒、灭菌设备,清洗用水均通过软水装置处理,减小对器械的损害。所有设备专人、定期保养。

1、2合理、标准的工作流程:手术室及各临床科室使用后的污染器械回收到污区,工作人员对回收物进行分类处理后装入标准篮筐推入全自动清洗机清洗,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对管腔类物品,则需更换清洗内车,调整清洗程序,进行彻底的清洗和初步的消毒,保证物品的清洗质量,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专业的知识,合理的布局保证物品灭菌及储存质量

2、1清洁区着装要求:工作人员进入清洁区前在缓冲间更衣,要求头发不外漏,口罩遮住口鼻,穿清洁区的工作服、鞋。

2、2包装前检查器械的方法:(1)目测:检查器械有无污渍、血迹。(2)擦拭器械的关节处、咬合面,酒精棉签擦拭针孔处,检查有无血迹;检查剪刀是否锐利、针头是否有钩,最后将合格的器械按器械卡摆放于器械盒内,要求方向一致,各关节打开,经另一人核对后放入消毒指示卡,以双层包布包扎,指示胶带封口。(3)我院现有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4台,环氧乙烷低温灭菌器2台,为主动双门灭菌器。清洁物品由清洁侧装入,由无菌区取出,存放于无菌物品储存室内。所有灭菌设备专人管理,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坚持每锅做物理监测,每月做生物监测。维修后的器械必须在B-D 实验及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4)无菌物品储存室是专门存放无菌物品的区域,无菌物品按失效日期先后摆放,先发近效期的,后发远期的,对已到失效日期而未使用的诊疗包,送回清洗室重新清洗、包装及灭菌后,存放于无菌物品储存室。

3、专业人员的运输流程保证无菌物品的下送质量

3、1我院消毒供应中心设下送人员2名,负责污染物品的回收和无菌物品的下送,为保证工作质量,避免交叉感染,下收、下送车分室存放,专车专人使用。下收、下送走专用污梯、洁梯。每日工作结束后含氯消毒液擦拭车身及车轮。

3、2无菌物品下送车为不锈钢密闭车,每日上午,根据下收人员回收物品的种类和数量,下送人员清点无误后下送至门诊。

4、健全、完善的医院检测管理体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力保障

4、1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我室进行一次全面的工作检查,包括发放室空气质量、无菌物品质量、工作人员手、一次性医用材料等。

4、2护士长根据消毒供应中心质量考核细则每日、每周、每月有重点、有计划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记录于质量检查本,每月末对各室的工作情况在科室点评,制定整改措施,查出问题与个人奖金挂钩。

第3篇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未成立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小组前,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同时将成立质量管理小组以后,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2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128例患者中,男56例,女72例,年龄在12~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6岁。观察组128例患者中,男女各64例,年龄在9~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8岁。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器质性疾病和病毒感染性疾病,在年龄和性别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质量管理方法

1.2.1成立质量管理小组:成立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小组,由我院质量控制办公室、护理部、医院感染办公室和消毒供应室共同派遣人员组成质量管理小组,并根据我国卫生部门颁发的最新医院消毒供应室管理技术规范和指南,制定质量管理方针、质量管理预期实现的目标及质量管理策划文件。

1.2.2质量管理实施:制定完善的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文件后,定期对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抽查,全年抽查总次数应大于8次,对于抽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记录,组织会议,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及时解决消毒供应室工作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1.3评价标准

对实施管理前后消毒供应室各个工作流程的质量情况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毒感染发生情况,总结实施质量管理对消毒供应室包装质量的影响以及包装质量对患者身体健康的影响。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进行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自从我院成立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小组后,我院消毒供应室各个工作环节的工作质量均有明显提高,不合格数量明显减少,尤其是包装环节,与实施质量管理前相比,质量显著提高(P<0.05)。自从我院消毒供应室的包装质量得到提升后后,我院患者病毒感染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回顾分析对照组患者的病毒感染率为13.28%,实施质量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病毒感染率为3.13%,两组患者的病毒感染发生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4篇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无菌物品

在医院的临床工作中,消毒供应室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负责医疗物品的回收、清洗、杀菌、存储以及发放等工作。作为消毒杀菌与防止医院内部感染的重要基地,其工作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因为工作质量能够对临床医疗与护理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倘若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极有可能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鉴于此,本课题笔者便对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的多种方法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方法

1.1合理布局 想要使医院交叉感染得到防止、人力物力得到节省以及工作效率与质量得到加强,就需要对消毒供应室进行合理布局。以《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的要求为依据,把消毒供应室划分为多个区域,如:污染区域、清洁区域、无菌区域以及生活区域等。各个区域配置相应的缓冲隔离带,物品遵循由污到洁的过程,人流遵循由洁到污,人流与物流之间不能形成交叉与逆行[2]。同时,还需要对各区域进行严格管理,以此为医院防治医院提供实质性的保障。

1.2提升各层次人员的素质 提升各层次人员的素质,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2.1对进入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实施岗前培训,培训合格者才可以任岗。开展多样化的业务学习,领导应该充分鼓励护理人员提升自身的学历,以此增长知识。对护士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考核,考核的内容为消毒供应室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以及防止感染的知识与方法等[3]。另外,还需要提升工作人员的各个方面的专业水平,以此使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2.2各层次人员应该对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充分重视,并且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因此,首先便需要提升各层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思想道德,并对其进行实质性的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以服务于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原则,以此使得供应物品在医疗中的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保证。其次,提升各层次人员的责任感,对无菌观念需要彻底强化,以高规格、高标准的模式完成消毒供应室中各个环节的工作。

1.3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在消毒供应室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够保证工作的流畅性。因此对于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措施,应该严格依照我国卫生部门颁布的《消毒管理方法》与《消毒技术规范》等明文条款进行制定[4]。另外,进入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应该充分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实施日常工作。并且,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各项操作规程有一定的掌握,在职责的履行上,需要提高意识,以认真的良好态度面对工作。

1.4正确使用先进设备 对于引进的先进设备,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对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才能够让这些先进设备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在医院消毒供应室,主要引进的新设备有水处理系统、超声波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机以及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器等。对于这些设备,工作人员就应该正确掌握其中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定期的保养与维护。另外,对于设备出现的故障,工作人员应该具备及时排除的能力。

1.5转变服务观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医疗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医疗上,转变服务观念便显得尤为重要。在医院中,消毒供应室是保证药物质量安全的重要基地。因此,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转变服务观念便有着实质性的意义。想要使得观念得到良性的转变,首先便需要对工作人员输入全新的服务观念,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对临床医学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工作人员应该学会反思,审视自身的服务态度与技术水平,扬长避短提升服务素养。最后,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充分重视临床的安全,使无菌物品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2 结果

通过上述基于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方法的实施,建筑布局能够实现合理化、各层次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得到有效完善、工作人员能够正确使用所引进的全新设备以及工作人员服务观念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转变,进一步使无菌物品的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让护理水平与医疗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如表1,在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中实施上述方法,可以使其各项指标的合格率达到相当高的标准。

3 讨论

在各大医院的临床工作中,消毒供应室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了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存储以及发放等。为了使医院各方面的质量能够得到保障,对消毒供应室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充分认识到想要使消毒供应室的质量管理体现出实效性与科学性,就需要对消毒供应室进行合理布局,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工作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对所引进的新设备有一定的掌握能力,学会维护与保养这些新设备。并且,还需要转变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使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模式的重要性。充分做好以上这些,不但保证了无菌物品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而且还对医院的交叉感染实现了有效预防。鉴于此,对于建筑合理布局、提升各层次人员的素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正确使用先进设备以及转变服务观念等方法,值得在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工作中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郑冬梅.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06(20):12-15.

[2]陈桂英.如何加强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30):23-26.

[3]班萍.加强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预防医院感染[J].中国现代医生,2011,12(18):56-58.

第5篇

【摘要】 目的:提高供应室各中心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避免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方法:对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等进行定期监测,并成立以科护士长为组长的质量监控小组,指定质量监控员,每日对供应室各项监测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每周抽查1次,检查结果记录存档,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整改,以全体人员参与质量监控为基础,变事后把关为事先预防,强调过程管理。结果 没有发放不合格的无菌物品,也未发生因消毒灭菌原因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结论 消毒供应室严格有效的质量监测管理是医疗护理工作安全的保障。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 消毒灭菌监测 监控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确保无菌物品供应的重要部门, 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1],也是保证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关口;为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我们十分重视消毒灭菌监测,为达到全程工作质量的管理,我们对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实现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建设,搞好消毒供应室的质量控制管理是当今重中之重,也是势在必行的。

1 方法

1、1 医院领导重视与支持是搞好消毒供应室的关键环节;院领导应把供应室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来抓,关心和重视供应室的发展,积极进行下情上报,以提高医院感染控制质量,保证全院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2]。

1、2 设备齐全、集中管理。由分管院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科室主任为成员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设专人负责院内感染管理及供应室消毒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每月由医院控感办定期对无菌物品进行检测,每季度对供应室的无菌物品进行抽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查找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避免差错失误。

1.、3 强化硬件建设,保证合理的布局及区域流程 科学合理的建筑布局可确保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力保障,供应室在新建扩建方面,应符合卫生部要求,严格执行三区划分,各区域物流及人流强制单行通道;污染物品、清洁无菌物品均有各自出、入口,空气流向由洁到污,物品由污到洁;做到:不交叉、不逆行,以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区域相对独立,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质量,方便临床为接经[3]。

1、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加强供应室各区域和再生物品的集中式管理,使之为临床服务的形式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服务,规范医疗器械清洗、包装等程序;集中式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还可以节省医院对清洗消毒设备、人力及房屋的多重投入,使卫生资源得以补充、合理利用;在现有条件下实行全院医疗器械统一管理。

1、5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质量控制管理 消毒供应室根据达标标准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建立专项规章制度、查对制度和差错登记制度、物资物品管理和供应制度,并根据灭菌质量监测要求,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制度及措施,建立灭菌物品召回制度。

1、7 做好灭菌物品的监测和管理 压力蒸汽灭菌监测,每锅次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工艺监测并详细记录,预真空灭菌器每天第一锅进行B-D测试;生物监测,必须每周一次,每月不定期对无菌物品进行抽样细节培养。空气、物体表面、紫外线消毒效果,按每月一次进行。无菌物品存储要求具有良好的洁净度,室温18~22度,相对湿度40%~60%。灭菌后物品存放在专用无菌物品柜中,分类保存,普通完整包布储存有效期7~14天,纸塑包装灭菌储存有效期半年,环氧乙烷灭菌储存有效期2年[5]。所有物品必须标明灭菌日期与失效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例、发放,责任者每天检查无菌物品保管发放情况,严禁发放过期包、散包、湿包、落地包等。

1、8 建立科学系统的器械清洗流程,使器械清洗灭菌效果合格率达100%。同时改善清洗设备,减少手工清洗带来的危害,制定科学、规范、标准的工作流程,确保终末质量达标。

1、9 空气、操作台、工作人员手细菌培养 每月常规进行1次,要求做到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总数≤200 cfu/m3;操作台、工作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5 cfu/cm2

1、10 严把包装质量关 做到各种敷料、器械包装正确,标志清楚,灭菌日期及失效期、操作者姓名清晰可见,各种诊疗包内物品齐全完好,包装松紧适度、无破损、潮湿。敷料包装层数不少于两层,体积不超过30cmx30cmx50cm,重量不超过5kg,金属包重量不超过7 kg,不合格物品不进入无菌室

1、11 严格无菌质物品存放与管理 无菌质物品进入无菌间时首先检查包布有无破损、潮湿、筛孔是否已关闭,化学指示卡是否达到灭菌状态、无菌室温度18-22度,湿度35%-60%, 无菌物品存放离地面20cm,离天花板50 cm ,离墙远于5 cm处的无菌柜内,并分类按灭菌日期的先后次序放置,由专人管理,专人发放,每日清点、检查有无过期,下送回来物品严禁进入无菌间,每日消毒液擦拭地面、无菌柜及桌子,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除工作需要外,闲人不得随便进入,并做好无菌物品的正确装载和无菌器的正确使用 。

2 结果

通过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结果表明,合格率为100%.提高了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并使管理模式集中化、清洗方式机械化、灭菌处理程序规范化、质量管理标准化。提高专业素质教育转变了服务理念,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 使供应室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了消毒工作质量,有效控制院内感染。

3 结论

3、1 控制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是一项全方位综合性管理,认真做好监测工作,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控制度,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我科由于得到领导重视,以管理为手段,以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为目的,在控制和减少院内感染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任珊娜,高玉珊.消毒供应室潜在法律责任分析.南方护理学报[J],2004,11(8):77.

第6篇

消毒供应室是向全院提供各种无菌物品、敷料及再生无菌器械供应周转的物流中心,是临床无菌物品保障的重要科室,也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重要部门。因此,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再生器械是指使用后,经处理可重复使用的器械。我院通过加强对再生器械的全程质量管理,严把无菌质量关,有效的控制了医院感染和热源反应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再生器械的质量管理:在实施再生器械全程质控管理中,从回收到发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紧密的连续性,靠人工操作完成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储存、发放等循环过程,严格全程质量管理是再生物品保证质量的成功关键。

1.1 再生器械的回收管理:在实施再生医疗器械管理过程中,首先要严把回收质量关,确保再生器械的安全使用的规范化。每次回收器械时,由专人清点,认真查对,准确填写交换单并签字,保证回收的医疗器械具有再次使用的性能。对非供应室物品限制回收,收回的物品按照每个器械包的品名、数量、规格进行清点、查对并登记,严格管理,防止器械与器械包的丢失。

1.2 再生器械的清洗管理:临床使用后的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关系到灭菌质量,是消毒与灭菌质量的重要保证。必须是在彻底清洗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灭菌效果。所以整个洗涤过程必须遵循去污、去热源、去洗涤剂、清洗洁净4个环节,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清洗后物品按要求认真检查,要求金属器械光亮清洁、无锈、无污、无血迹;镊、剪、钳等器械电镀完整、轴节灵活、齿口紧密;盘、碗、盆、盒等容器清洗后,确保无锈、无漏、无变形、清洁光亮;具有管腔的器械初洗后,用高压枪冲洗,确保管腔通畅、无杂质、无组织残留,有管心的做到型号匹配,密合良好。清洗不合格的器械应重新处理。

1.3 再生器械的包装管理:工作人员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在包装前2小时用消毒液擦拭地面、工作台面,然后紫外线照射1小时。使用的包布及包装材料要清洁无破损,尺寸要规范,包内放灭菌指示卡,包外贴灭菌指示胶带,对各种灭菌包要求做到包装正确,包外标识醒目。坚持三查七对,准备时查,核对时查、包装时查,对品名、规格、数量、性能、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双方签名等,然后送消毒室灭菌。包装后距消毒灭菌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同时器械包根据不同灭菌锅选择包装体积,灭菌包数量应准确。

1.4 再生器械的灭菌管理: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的重点是灭菌,它是预防热源反应和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保证。因此,灭菌质量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以确保灭菌物品的安全性。消毒灭菌员需经过培训持证上岗。锅内物品按规定放置,金属器械放在下面,敷料包放在上层;各物品包垂直竖放,包与包之间至少留2.5cm间隙;物品与灭菌柜四壁有一定间隙,以利于蒸汽的穿透与空气的排出。整个锅内物品的装置不得超过容器的90%。按规范要求做好灭菌的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工作。

1.5 再生器械的储存管理:严格执行无菌物品储存原则,要设专人负责,进入无菌间必须洗手、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室内温度应保持18—22℃,相对湿度保持在50%左右;每日湿式清扫2次,所有储存物品距地面≥20cm;距墙≥ 5cm;距天花板≥50cm。无菌物品应分类放置在固定位置。按灭菌日期先后顺序排列发放器械,储存间内无过期物品。清洁物品和灭菌物品应分开放置。定时进行空气消毒,每月进行1次空气细菌培养。对验收合格的器械包应分类存放在阴凉、干燥、干净及通风良好存放间,室内洁净度达到空气含菌量≤500cfu/m3地方。

1.6 再生器械储存验收管理:再生器械包进行灭菌处理后,并逐一进行验收,验收时重点检查包的干燥度、完整性及封闭性,同时检查灭菌标识的色泽,灭菌包数量是否正确,验收不合格的无菌物品不得进入无菌存放室,应重新包装处理,并追查不合格的原因。

1.7 再生器械的储存发放管理:首先工作人员应严格着装,戴口罩、戴手套、帽子,发放人员按科室预约单发放。下收下送物品时,污染车和清洁车应严格分开并密闭运送,保证下收下送无菌物品不受污染。在发放时应认真查器械包的品名、数量及包装的完整性,灭菌标识、灭菌日期及失效日期,按先远期后近期原则发放。要定期检查各类器械包的失效期,不发放落地包、过期包及湿包。下收下送车回来后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再用清洁巾擦干备用。

2. 再生器械的质量控制

第7篇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 R1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6(b)-0157-04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disinfection supply room

LU Weihua XUE Fengjuan

The Second Hospital of Qinhuangdao, Hebei Province, Qinhuangdao 066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disinfection supply room. Methods 500 copies of disinfected samples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February 2012 of the Second Hospital of Qinhuangdao were selected as a control, 500 samples after the implement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February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s. The quality of packaging, cleaning, sterilization quality and delivery time were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the collected 500 samples, the unqualified rate of packaging was 3.6% (18/500), the unqualified rate of cleaning was 2.4% (12/500), the unqualified rate of sterilization was 1.2% (6/500).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the above indexes were 1.4% (7/500), 0.6% (3/500), 0.2% (1/500)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 delivered in time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of 500 samples was (42.5±12.5) min,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60.5±15.5) mi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the disinfection materials are improved in packing quality, the quality of cleaning and sterilization quality, which standardize the items of disinfection supply room, meet the demand of clinic,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job content of disinfection supply room, which has an important value in preventing the occurr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effectively.

[Key words]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Disinfection supply room; Quality control; Hospital infection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部门,其工作质量直接反映全院无菌物品的质量,关系到医疗和护理安全,关系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1-5]。近年来,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将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应用于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2年2月没有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的500份消毒样本作为对照,随机抽取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的2014年2月的500份样本作为观察对象。

1.2 实施方法

1.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 ①供应室周围环境应整洁,无污染源,区域相对独立。严格划分工作区域:无菌物品存放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去污区。各区域温、湿度及通风换气次数应遵循《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规范》的要求,路线采用强制通过的方式,不交叉、不逆行。严格区分无菌物品、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消毒与未消毒物品须严格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志,各个区域有专用抹布和拖把,不得交叉使用。②供应室内保持清洁、整齐,墙上无灰尘、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无菌物品存放区每天空气消毒2次,每次60 min,并有记录。每天用消毒液擦拭各个工作室内物体表面1次,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拖地。③供应室工人必须经培训后方可上岗,应建立岗位培训制度,消毒员应持有压力容器使用证。④工作人员操作前后认真做好手卫生,必须熟练掌握各类物品的预处理、分类、清洗、消毒、包装和灭菌的方法、程序、质量要求以及各类物品的性能、保养方法。⑤根据工作量合理调配工作人员,弹性排班,必要时安排备班。⑥无菌物品发放、污染物品的接收,均应有单独窗口和专职人员。⑦无菌物品发放时,应做好“三查八对”避免差错。⑧下收下送配有专人分别负责污染物品的密闭回收及无菌物品的发送。下收及下送车有明显标志,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处理。⑨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收回供应室后,必须经过热力清洗消毒后,经高压蒸气灭菌备用。⑩灭菌合格物品必须有明确的灭菌标识、灭菌日期、锅号、锅次、失效期、包装者,便于追溯,并且专室专柜存放。过期或有污染可疑的必须重新灭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须拆除外包装后,方可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单独存放,并严格按照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办法实施管理。■供应室无菌物品存放区必须每月做空气监测1次;各区域的物表、工作人员的手必须每月进行1次微生物监测。所有的监测必须作好详细记录,资料保存3年备查。■压力蒸汽灭菌操作程序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执行。使用时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必须每锅进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灭菌前空锅进行B-D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生物监测每周进行1次,所有的监测必须做好详细记录,资料保存3年。

1.2.2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消毒供应室是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部门,鉴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科室构建了独特的质量控制体系。由护士长任质量控制小组组长,由专业能力强的主管护师担任质量控制员,在排班时充分考虑到每个员工的具体特点,强弱搭配,新老结合。日常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的检查由质量控制员负责,全科每周组织1次质量例会,每月综合大检查、讲评1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组织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如果是流程问题,进行相应流程的修改,如果是个人问题,对照质量标准做相应扣分,并与评奖、评优相结合[6]。

1.3 改进措施

1.3.1 提高全员对持续质量改进的认知水平 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过程管理、环节管理。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工作质量取得较好效果的根本保证,不断改进的系统过程,取决于全体员工观念转变的程度,因此,每名员工都要充分学习和理解持续质量改进的内涵,自觉规范自己行为,不断提高持续改进质量的认知水平。

1.3.2 加强业务培训 对全员进行流程培训和操作示范培训。根据专业进展不断更新知识,每周三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科内全体人员学习《医疗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规范要求,使工作人员自觉提高法律意识,风险意识。通过科室每天例会提问等形式,提高质量、安全意识,通过奖励、惩罚等形式提高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确保了工作质量。

1.3.3 实施质量追溯管理 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完善质量控制过程的相关记录,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的关键要素进行记录,保存备查,实现可追踪[7]。保证供应物品的安全。制订科学、规范的器械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发放等标准流程。工作人员应分工明确,密切配合,严格执行标准工作流程;灭菌完成后,在每个无菌包外均注明物品名称、打包者、灭菌者、灭菌器编号、锅次、灭菌日期及失效日期,每台灭菌器记录日期、编号、批次号、主要物品、运行参数、操作者、灭菌质量监测结果。对相关灭菌参数进行监测,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物品不能发放。下送无菌物品时,与接收人员共同核对包外标识,双签字,保存备查。每周四对刚灭菌和即将过期的无菌物品进行细菌培养,保证进入临床使用的物品100%合格[8]。

1.3.4 建立与各专业科室良好的合作关系 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直接影响医院护理水平和患者的安全,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高质量供应消毒灭菌物品在保障患者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要主动了解各科室专业特点,定期对各专业科室发放关于灭菌物品的调查意见,每月召开质量评析会,总结、改进、提高并做好相关记录。保证消毒供应室物品符合要求,满足临床需求,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的满意度[9-11]。

1.3.5 做好供应室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经常与污染物接触,使用各种方法进行消毒灭菌工作时大多数消毒因子对人体有害,做好职业防护至关重要。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加强自我防护教育,严格执行自我防护措施,同时需要做好基础屏障保护、物理性防护、化学性防护、生物性防护和机械性损伤防护。

严格按七步洗手法洗手,防止感染;回收污物及去污区作业时必须戴防护手套,如有破损立即更换;接触感染器械后必须更换手套后才能接触其他物品,防止交叉感染;去污区作业时必须戴圆帽、口罩、面罩或护目镜,穿防水隔离服、长筒胶鞋或一次性鞋套,防止器械落地刺伤以及污染[12]。

在使用含氯消毒剂及含酶清洗剂时要戴口罩、乳胶手套、圆帽、护目镜、穿防护服。供应的锐器如手术刀片、金属丝等须妥善包裹小心处理,以防造成人体的伤害;如果不慎被利器刺伤,应根据职业暴露指南,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用肥皂和清水清洗伤口,用75%乙醇或0.5%碘伏等对伤口进行消毒,对伤口较深者注射破伤风疫苗等[13-15]。

出、入灭菌锅时要放置高热提示牌,提醒操作人员做好自我防护,有效防止烧伤、烫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应严密监测环氧乙烷气体,防止燃烧、爆炸等事故的发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泄露过氧化氢。防止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引起的过敏及皮肤黏膜的伤害;对锐利器械进行处理时,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方法,避免刺伤。应用塑料袋(瓶)包装已经用完的环氧乙烷空瓶,集中放置,并注明物品名称,按《医疗废物处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16]。

应对工作人员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必要时检测HIV、HBV、HCV等,以降低工作人员医源性传染性疾病的感染率。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体检,1次/年。

1.4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包装质量、清洗质量、灭菌质量,物品送达科室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后包装质量、清洗质量、灭菌质量的比较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抽取500份样本中包装质量不合格率为3.6%(18/500),清洗质量不合格率为2.4%(12/500),灭菌质量不合格率为1.2%(6/500);实施质量持续改进后抽取500份样本中上述指标分别为1.4%(7/500)、0.6%(3/500)、0.2%(1/500)。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说明在实施质量持续改进及控制后,消毒物品在包装质量、清洗质量、灭菌质量上均有显著提高。

2.2 实施前后物品送达科室时间比较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500份物品送达科室时间为(42.5±12.5)min,显著低于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的(60.5±15.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美国的ATC公司借鉴了通用电气的“群策群力法”(workout),让一线员工参与到质量改进的举措中来。近年来进行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适用于医院各科室,使医院内人人参与提高医疗质量,使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主要以完善质控管理网络体系、改进质量评估考核体系、建立信息报告分析体系和创建质管教育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通过持续质量改进的实施与效果评价,可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借鉴美国卫生保健组织鉴定联合委员会(JCAHO)10步持续质量改进流程模式,定义出11个重要的护理方面特一级基础护理、皮肤护理、护理记录、急救药品管理等。按照医院评审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订测量标准,建立阈值,评价护理质量。实施结果表明,在推行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后,护理质量始终呈平稳上升趋势[17-18]。自1988年我国原卫生部第1次颁发《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以来,供应室在医院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我院感染科组织全院医护每月培训1次,并授予继续教育学分,使我院绝大部分医护工作人员感染控制观念逐步提高,随着人群知识层面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对供应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医院在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业界已逐渐形成共识:建立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管理的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进行专业化管理,集中收集各科室待消毒物品,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和发放[19]。

手术室、消毒供应室一体化管理集中消毒供应,使医院人力、设备等达到资源共享,减少投入,低耗高效,专业人员规范化操作,大大降低院感事件的发生,有效保障医疗护理工作质量。

消毒供应中心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引进、管理模式的改变、人员的配备及管理,促使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使工作细致化、程序化、专业化,杜绝盲目和随意性操作,变事后管理为事前防范。新的模式要求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持续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管理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

医院持续质量改进是通过计划、执行、监督和评价的方法,不断评价措施效果并及时提出新的方案, 使医院质量循环上升[20]。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持续提高、增强满足要求能力的循环活动;持续质量改进是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必然趋势[21-22]。

持续质量改进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质量管理的各个方面,本研究将其应用于消毒供应室也同样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结果提示,消毒供应室通过不断的持续改进,无菌物品在包装质量、清洗质量、灭菌质量上均有显著提高,加快了物品送达科室时间,为我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再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于洁.持续质量改进在消毒供应室工作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5):110.

[2] 罗媛.消毒供应室持续质量改进中临床科室沟通表的应用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9):102.

[3] 黄善珠.持续质量改进在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6):181-182.

[4] 吴亚会.持续质量改进在消毒供应室工作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2,33(1):219-220.

[5] 高雪云.医院供应室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管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1):383-384.

[6] 袁小玲,吴慧遥章霞,等.持续质量改进改善护理人员对消毒供应室满意度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2008,24(4):60-61.

[7] 袁留霞.持续质量改进改善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784-785.

[8] McFadden KL,Stock GN,Gowen CR. Leadership,safety climate,and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impact on process quality and patient safety [J]. J Nurs Adm,2014, 44(10 Suppl):S27-S37.

[9] 张金凤.临床科室沟通表在消毒供应室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27-28.

[10] 韩平平,吕永杰,赵云霞.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6):2157-2158.

[11] 聂雷霞,张敏,雷慧蓉,等.持续质量改进在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3,27(2):367-369.

[12] Costa FM,Greco RM,Bohomol E,et al. The nursing staff opinion about the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 of a university hospital [J]. Einstein (Sao Paulo),2014,12(2):211-216.

[13] van Engen-Verheul MM,de Keizer NF,van der Veer SN,et al.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a web-based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 with feedback and outreach visits on guideline concordance in the field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rationale and study protocol [J]. Implement Sci,2014, 9(1):780.

[14] 钱新红.血站采血护理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对护理质量及血液报废率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4,13(4):73-75.

[15] Nugent E,LaRocco S.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an accelerated nursing program:a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 [J]. Dimens Crit Care Nurs,2014,33(4):226-233.

[16] 陈晓云.应用PDCA循环促进消毒供应中心持续质量改进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4):190-191.

[17] 胡秀琼,陆晓华.持续质量改进在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9):4097-4099.

[18] 应莲琴,谢清华,褚江洪,等.持续质量改进在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 21(9):1842-1844.

[19] 施小英,韦小花,吕小英.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压疮管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1,28(12):62-63.

[20] 许金美,卜玲珍,姚志芳,等.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1):81-82.

[21] Fox C,Wavra T,Drake DA,et al. Use of a patient hand hygiene protocol to reduce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 and improve nurses' hand washing [J]. Am J Crit Care,2015,24(3):216-224.

第8篇

中图分类号:R47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613-02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无菌医疗器材的供给中心,在医院担负着医疗、护理、教学、科研工作中各种无菌器材、敷料及其他无菌物品的供给任务。为保证物品质量,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现将供应室的工作总结如下。

1 供应室的建筑与布局要合理

供应室应设立在医院的中心位置,便于下收下送工作,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布局合理,分区明确,严格划分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办公生活区。地面和墙角要光滑,便于冲洗,有净化及污水排放设施,尽量达到消毒隔离要求。人流由洁到污,物流由污到洁,路线采取强制通过方式,不准逆行和穿梭,从布局上切断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2 严格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使工作条理化、制度化,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保证。如物品洗涤、包装、灭菌、存放制度,质量检测制度,查对制度,环节质量监控制度,下收下送制度,职业安全管理制度等。严格地执行消毒、清洗、灭菌、保养等规则,从根本上杜绝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3 重视洗涤、包装、灭菌的管理

洗涤、包装、灭菌这一流程的作业,要求非常严格。上岗人员除了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外,按要求衣帽整洁,工作作风严谨,精力集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操作期间工作人员不得外出、打电话、闲聊等。各种器械包要使用双层纯棉布或启闭式有孔容器(均一用一洗)或一次性无纺布或纸塑包装纸[“,且经两人核对,以免有误,包装后尽快(1~2h)灭菌,以防止再次污染。灭菌期间严格按照灭菌程序,做好灭菌效果的监测,每锅记录锅的型号、锅次、物品种类、数量、压力、温度、灭菌时间、灭菌效果、操作者签名,以示负责。每天空锅做B-D试验(下排气锅除外)1次,每月做生物监测1次(如遇植入性物品则每锅进行生物监测)。坚持日常性灭菌质量检测,灭菌包外贴化学指示胶带,注明灭菌日期、有效期、责任人和校对人姓名或代号,包内放化学指示卡,通过观察化学指示卡的变化确定灭菌效果。压力灭菌器定期保养维修及效能测定,用时要防止装锅有超容现象(下排气锅不能超过80%,预真空锅不超过90%)和小装量效应(预真空锅不能小于10%,脉动真空锅不能小于5%),以确保灭菌效果,同时建立无菌物品追溯制度。

4 下收下送的管理

由于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广泛应用,下收下送成为供应室的重要任务。回收再生器械物品时,统一回收到供应室进行清点,避免在科室清点交换,防止污染扩散。下收下送的车辆须“浩”、“污”分开,且密封加盖,收送完毕,分别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车辆的所有部位,并用紫外线照射30~60min。下送前护士用流动水及肥皂洗净双手,保持用清洁的手发放无菌物品,不能触碰任何污染物品,并定期监测工作人员的手及消毒液浓度是否达标。

5 重视环境卫生的管理

供应室的内外环境要求清洁,无污染源,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布局合理,符合污一净一无菌发放路线原则。坚持四分开,即回收物品窗口与发放无菌物品窗口分开;已灭菌物品与未灭菌物品分开;初洗与精洗分开;工作间与休息室分开。各工作间每天通风换气2次,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台面2次,拖地1次,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每月空气培养1次,抽检物体表面细菌数控制在卫生学标准范围之内。

6 加强个人防护

由于医院感染原因复杂,涉及面广,各级人员应提高个人防护意识,每次操作前均应戴双层手套,在清点和清洗物品时,还需戴防护面罩、穿防渗漏围裙和胶靴等,以防感染。7建立消毒供应室T作人员健康档案

第9篇

[关键词] 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预防院内感染

[中图分类号] R19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5-114-02

Strengthening Sterile Supply Room Quality Management,Prevent Hospital Infection

BAN Ping

Sterile Supply Room of Beihai Health School Affiliated Hospital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s Region,Beihai 536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sterile supply room management for providing qualified sterile materials to clinical,preventing hospital infec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sterile supply room work,we developed a complete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ng procedures,standard types of equipment recycling,sorting, cleaning, packaging,sterilization,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Complete the test measures attention to sterile supply room staff in professional training. Result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eries of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evaluation, we corrected problems timely and ensured the quality of work,improve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aff,and effectively prevented the occurr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Conclusion Improve the work system,an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aspects of the sterile supply room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 control of hospital infection,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work.

[Key words] Sterile supply room management;Prevent nosocomial infection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无菌物品的供应中心,既担负着全院无菌物品的发放,又承担着全院污染器械的回收处理,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康复,影响着全院的医疗质量及医疗效果[1],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科室[2]。为确保工作质量,结合消毒供应室实际情况,我们制定出完整的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按质量标准定期对各项工作的环节进行质量考评,规范各项工作程序,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为临床科室提供合格无菌物品,提高了工作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

1 合理布局

消毒供应室的合理布局是避免交叉感染、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保障顺利供应的前提[2]。根据《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要求,将消毒供应室划分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生活区,各区标志醒目,每个区域均有相应的缓冲隔离带,物品由污到洁,呈污染递减逐渐净化的过程,人流由洁到污,做到人流物流不交叉、不逆行。严格区域划分管理为防止医院感染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基础[3]。

2 人员管理

2.1 人员培训

岗前培训,对新进入供应室工作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开展多形式的业务学习,鼓励护理人员参加专科及本科自学考试,提高学历,增长知识。科室每个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每个季度护士长进行专题培训一次,内容为消毒供应室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院内感染知识及新技术、新业务,定期组织理论与技术操作考试,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工作质量,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2.2 提高认识,端正工作态度

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教育,使工作人员树立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理念,确保所供应物品在诊疗过程中安全可靠,加强工作责任心,强化无菌观念,保证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操作规程

消毒供应室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该项工作的独立性较强,每个工作环节多由一人完成,为保证消毒灭菌物品质量的安全性、可靠性,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质量标准是进行质量管理和建立质量体系的第一步[4]。根据供应室工作要求,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各级护理人员职责、各项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熟练掌握各项操作规程,认真履行职责。

4 质量管理

成立质控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员为一名主管护师,质控小组每个月按质量检查标准进行工作质量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加以改正,每个月召开全科质控会议1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并提出改正措施。

4.1 回收

回收工作人员每天分上、下午各1次到临床各科回收使用后的器械,并将器械分类放置于一次性盛物袋内,对特殊污染的器械放于标明“污染”标记盛装器内,然后放入密闭式不锈钢回收车内。回收车用后,用含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车内外,清水冲洗车轮,待干后用紫外线消毒1h,然后放置于污染缓冲区。

4.2 清洗

清洗是器械预处理的开始,清洁是灭菌成功的关键,医疗器械清洁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的发生[5]。清洗分人工清洗和超声波清洗机清洗,对精细器械进行人工清洗,特殊污染器械先进行消毒处理后,再进行清洗。其他器械均选用超声波清洗机进行清洗,管腔器械初洗后,用高压水枪冲洗,器械清洗后上油、烘干。清洗后的器械要求清洁,无锈及血迹,剪、钳轴节灵活,无破损。

4.3 包装

没有合格的包装就没有合格的无菌物品,包装是保持无菌物品在无菌状态下进行存放的重要手段[3]。包装前查看待包装器械的清洁度及性能,根据大小,选择适宜的包装材料,包内放3M灭菌指示卡,指示卡应避免与金属器械接触,以免造成变色不均匀,包外封口处贴3M指示胶带,包外有灭菌标识,注明包的名称、灭菌日期、有效期、灭菌锅号、操作者签名,包装后的包要求包装严密,松紧适宜,器械包重不超过7kg,敷料包重不能超过5kg,体积为30cm×30cm×50cm,包装后的各类包必须在2h内灭菌处理。

4.4 灭菌

消毒灭菌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安全[6],每天第一锅进行BD试验,BD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灭菌,消毒员按要求包装监测包,装载待消毒物品时要做好工艺监测,尽量将同类物品同锅灭菌。不同物品同锅灭菌时,纺织类物品放置于上层,金属器械类物品放置于下层,装载量不能超过全锅容积的90%,不能少于5%。将监测包放于下层排气口处,根据物品的性质选择相应的灭菌程序进行灭菌灭菌结束后,查看监测包内生物指示卡变色是否符合要求,每月进行生物监测1次,植入物器械包消毒灭菌时,每锅必须进行生物监测,灭菌锅维修后须经做BD试验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4.5 存放

无菌物品进入无菌室前做好详细检查,符合要求方可进入,存放于离地面≥20cm、离天花板≥50cm、离墙≥5cm的专用柜内,按灭菌日期的先后顺序排放,先入先出,尽量减少手接触次数,超过有效期的物品,需取出重新清洗、包装、灭菌。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拆除外包装后方可进入无菌室,每个月抽4~5个无菌包进行细菌培养,符合要求。

5 严格各项监测,确保无菌物品质量

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运转是否正常、消毒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7]。无菌物品的监测是确保无菌物品高质量供给的唯一途径,也是供应室质量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关口[3]。为确保消毒灭菌的质量,我们制定了质量检查标准,不定期对消毒物品进行抽检。质控员每天检查1次,检查内容为消毒液的浓度、清洗液的浓度、清洗、包装、灭菌、存放各项工作,每个月质控小组检查2次,内容为一次性物品入库证件是否齐全,器械清洗、包装、灭菌、存放,各项记录是否齐全。医院感染科每月个对无菌区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的手进行检测,均要符合要求。

6 结果

通过加强消毒供应室的质量管理,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更新观念,实施岗位责任制,责任落定到人,加强责任心,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使器械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存放、下送循环系统得到保障,与之前比较,工作质量明显提高,规范各项操作流程,使各项工作程序化、标准化,灭菌器的BD试验、生物监测、化学检测均符合要求,无菌物品抽样及细菌培养合格率100%,无菌室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和空气细菌培养合格率达98%,确保了工作质量,把好医院感染关,为临床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确保医疗和护理质量。

7 讨论

消毒供应室开始摆脱多年来的经验管理状态,趋向无菌物品全程管理阶段[8],这对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提出更高的标准[3]。如何提高消毒供应室的管理水平和工作人员的素质技能,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和新的课题,我们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根椐供应室工作特点,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并在工作中认真落实,规范操作流程,严把工作环节质量关,重视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修养。通过以上措施,在质量管理中自我把关,减少了工作质量缺陷,保证了所有灭菌物品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地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秀兰,张静. 广东省医院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设施及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05,20(22):21-23.

[2] 何小青,吕玉芳. 供应室的制度化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0):1154-1155.

[3] 陈宁. 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细节管理[C].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9):1409-1410.

[4] 任伍爱. 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指南[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0-47.

[5] 葛朝珍,倪晓平,将辉权,等. 杭州市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检测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4(13):350-351.

[6] 孙雪莹,王华生,秦树森. 消毒供应室控制医院感染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8):968-969.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M].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174.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