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经验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13 10:32:05

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经验

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经验第1篇

桐城市心理健康教育考察组

二OO五年三月

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在校园生活中也日益凸显出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市亟待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为此,市委、市政府、教育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2005年3月18日,市政府何炜副市长带队,由教育局杨红局长、张跃进副局长参加,包括市党办、政办成员和教育局有关科室人员组成的桐城市心理健康教育考察团一行赴浙江省上虞市、我省铜陵市考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察团一行在当地教育局领导的陪同下,到实践经验丰富的学校听取介绍、参观校园、搜集资料,获得了一份份鲜活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受到了心灵启迪,开阔了教育视野。

浙江省上虞市有78万人口,是一隶属于绍兴市的县级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经济开放城市,该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经济发达,并且已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为浙江省“教育强市”。近几年来,该市以“学校试点探索,园区实验攻关,全市区域推进”为基本思路,大胆实践,取得了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经验,形成“科研引路,行政搭桥,园区示范,区域推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园特色。其成功经验先后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浙江日报》、《中国教育报》所报道,受到教育部和中央教科所的领导及专家的充分肯定。概括起来,上虞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经验是:营造一种氛围,把握两条主线,做好三个落实,加强四个渗透,突出五个结合,抓好六个环节。即:全方位区域性整体推进主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对全体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少数心理障碍学生进行补救性心理辅导这两条主线;做好组织落实、计划落实和措施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到团队活动中、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和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全面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心理辅导教育与全体教师相结合、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抓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设立热线电话和知心信箱、建立心理辅导室、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运作;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质量;积累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经验,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转变了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和能力;锤炼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知名度。上虞市实验中学的“以辅导教师、专门渠道为‘精’,以全员参与、全面覆盖为‘气’,以课题引领、学术研究为‘神’,以校园文化、关注心灵为‘韵’”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操作要领令人印象深刻。而春晖中学的“学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学校文化引领”的教育思想更让人难以忘怀。

铜陵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早。早在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时,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已全面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该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教育部督查组、省教育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该市各级领导重视,努力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搭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中,铜陵市金山路小学实施的“小学生性格优化教育”实验、铜陵十二中的“一体两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家长为两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和十二项举措、铜陵二中的“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学生心理方法”令人颇受启发,很有借鉴意义。特别是铜陵一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夏冰作的个案处理的经验介绍令人深受感动,不能不让人为这位从教才两年的年轻女教师的专业素质、工作水平和敬业精神所折服,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起一支懂业务、爱钻研、肯奉献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归纳上虞市、铜陵市教育局及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法,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以师资培训为根本

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根本。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为此,他们十分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采取行政与科研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形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一是抓干部队伍培训。上虞市不定期选派分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去外地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目前,上虞市共有130名学校领导参加浙江教科院组织的“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推进研讨会”、省教育厅举办的“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和“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铜陵市选派学校领导到上海市学校挂职锻炼,接受先进教育理念。通过培训,使学校领导能够率先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有效指导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抓专业教师培训。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请大学和教科院心理学专家教授分别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等骨干教师作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经绍兴市教育局和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批准上虞市为培训教师颁发省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及省心理健康教育资格上岗(试用)证书。在省教科院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支持下,上虞市教体局于2001年3月以来先后举办了三期“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培训期间邀请了专家和大学、教科院的教授及心理学专业老师任教,培训班分七个专题,总课时为120学时,通过理论知识的书面考试、操作技巧的角色扮演、课堂研讨和论文交流等三方面考核。四百多名教师取得了《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合格证书》。铜陵市部分学校直接从大学选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生任教,市教研室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应该说,两市均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三是抓教师全员培训。利用节假日和暑期继续教育,不定期请省内外心理学专家给全体中小学教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不断更新全体教师的育人观念,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探索研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教育方法和途径,增加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2003年1月,上虞市教体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分管领导、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自学考试,2005年前完成全体教师的基础知识培训及考核,本项培训及考核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范畴。根据要求,全市首批有1470名教师已参加《人际关系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两门课程的自学考试,全市6000多名教师参加了第一轮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可行性和广泛性。

二、以模式探索为手段

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效果,使心理健康教育富有实效。近年来,上虞市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质量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是创设活动课教育模式。各学校在全面了解、研究学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以“活动课为载体,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在模式运作过程中,学校先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列出序号,再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培训,并对以活动课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进行开发性研究。在研究完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师资、不同学生及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实践中摸索并完善“活动式”、“诱导式”、“情境式”、“体验式”、“聊天式”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模式,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结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初步形成了教师辅导、学生组织、专家点拨等活动课形式。针对有的学校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实际,他们一方面引入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一方面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与培训,通常在课前由教师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与目标,师生共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过程的设计,通过大量的观摩与大讨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与水平。

二是创设心育活动载体。选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开展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切入口,先后举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观摩、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优秀论文评比和心理辅导现场会等活动。通过开设的活动课观摩和全市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向现代化和高质量方向顺利发展。园区各中小学和试点学校都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的设在晨会课,有的设在班队活动,也有的专门开设心理辅导课,但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将所传授的心理知识富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的活动课观摩和全市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掘学校每项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管理育人、教育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过程之中。

三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心。上虞市是浙江省首个“校校通”县市。他们积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为充分发挥现有学校风格资源的优势,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新模式的探索,大胆开发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育网。“心育”网站共有六大主模块:心育课堂、心育论坛、心海拾贝、心语亭、百宝箱和知心屋。“知心屋”里设有“学生在线”与“家长在线”两个分模块,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热线进行心理咨询,寻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辅导和帮助,它就像一座“心桥”,使学生和家长、学生和老师间心心相连。上虞市和铜陵市不少学校开设热线电话、知心信箱、或网上“QQ聊天室”打进学生心灵,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心理困扰、常见的心理障碍、自卑倾向、学生孤独倾向、人际冲突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学校根据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通过热线电话的开通、心理信箱的设立和“知心小屋”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沟通了感情、增强了自信,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实效。铜陵一中校长介绍,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夏老师充分施展“真情倾诉”的技巧,挽救了不少心理问题学生,堪称校园的“排雷专家”。

三、以园区示范为龙头

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大胆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区域优势和园区特色,为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了成功经验。

一是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确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性整体推进策略研究》为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总课题,在总课题下各实验学校和成员单位分设32个子课题,同时把科研、教育教学实践与行政推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推进,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实验学校典型引路的作用,探索最优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经验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标准;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9-0013-03

我国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阶段进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平台建设阶段,人们关注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谁来做、从哪些途径去做、工作开展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等问题。在内涵发展阶段,人们应该更关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是否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课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如何、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否得到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得到真正提升等问题。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化,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日益变得必要和迫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及其服务水平的带有导向性和评价性的相关指标的规定。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依据。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事实证明,没有这样一套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难以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因此也就难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部于2012年12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了“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要求。本文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我国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尝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的主要指标作一论述,希望能对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标准的建立工作提供参考,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有所启发。

一、领导与管理

服务标准:学校应有校级领导主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具体组织与实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现状与经验:一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着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从侧面体现出校长的现代化学校治理水平。目前,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由学校校长负责,有的由书记负责,大部分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负责。关于责任部门,有的由学校德育处或德育室具体负责,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成立了独立于德育处的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作为责任部门。关于具体的执行责任人,有的由德育主任兼任,比较重视此项工作的学校由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负责。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许多学校制定了学年、学期的工作计划,但计划的目标设定还不够明确,内容不够系统,措施不够具体有力。关于课时,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安排了专门的课时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如天津实验中学在初一和高一年级隔周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在其他年级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由年级负责实施,安排讲座、咨询会、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

建议: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上,今后应注意扩大工作网络,加强与校外专业机构和社区的联系。应在年度或学期计划中,具体规定各项活动的内容与工作分工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服务标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至少应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参加部级培训或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轮训,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应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或活动,帮助教师学会心理调适,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状与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目前,整体上看,我国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包括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有待增强。教师队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应通过引进专业人员、落实职称评聘、提高待遇、加强培训等措施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提升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实践证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障。天津实验中学多年来重视心育师资队伍建设,现有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本科以上专职心理教师3名,其中1名为天津市特级心理教师。学校建立了校级、年级和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校级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阵地,面向全校开展咨询和开设专门课程;以所在年级为阵地,由年级组长负责开展具有年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并纳入年级组工作计划;每位班主任都是持证上岗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全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一级辅导站自觉接受上一级辅导工作站的指导,从而保证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辐射到每个班级、每位学生。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心理辅导社团,每个班级至少有一位学生参加。学校全体教师均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培训并取得证书。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今后应在专业化和全员化两个层面上下功夫。要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尽快落实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的相关待遇,使他们工作起来无后顾之忧。

三、专门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开设以活动为主的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课程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时间分配和教材纲要;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布置合理、科学,定期面向学生和家长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辅导活动有记录,书写科学规范。

现状与经验:按照教育部要求,学校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目前,我国有些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专门课程,但内容和形式存在随机性和任意性,缺乏系统的教材大纲和活动设计。不少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但在心理辅导室资源建设方面,如心理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咨询记录图表、学生档案、学生心理素质测评工具及咨询和工作环境布置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的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只有一个简易的房间。据天津市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1.2%的学校开设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课程,74.1%的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做到固定时间经常开放的学校占32.5%,无固定时间、有问题时预约开放的占56.6%,基本不开放、形同虚设的占10.8%。由此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精细化程度亟待加强。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专业性较强,任务比较繁重,应组织相关专家与基层学校协同攻关,开展相关试验,积累经验,然后再大范围推广。

四、基本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科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与经验:许多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不重视利用课堂及各项教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两条基本途径,甚至部分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

建议:提高全体教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是利用好基本途径的前提,今后应加大全员培训,包括班主任和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年级组为单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过程渗透,以学科组为单位挖掘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搞好学科内容渗透,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搞好各类活动渗透。

五、支持性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利用个别咨询、家访等途径对有需求的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现状与经验:家庭和社会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开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

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注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提高家长的亲子沟通技能;要注意开发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与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不能只在教育内部开展,这是我们在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共识。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发展均比较成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取有所突破,开拓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

服务标准:学校及教师应有科研意识,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承担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有一批课题报告、论文、著作及调研成果等发表或获奖。

现状与经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处在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许多工作的深化和推进需要科研的引领。如心理辅导课程的建设、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度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均需要组织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研究,尤其需要科研人员与基层学校开展相关合作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拿出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典型经验加以推广。基层学校,尤其是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边干边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2013年以来,随着校本研究的深入,基层学校普遍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意识和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看,水平参次不齐,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尚不明显。

建议:应在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三个层面开展科研,形成教育科研工作的全覆盖,以此加强教育科研的力度;要注意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协同合作,保障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七、制度建设

服务标准: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辅导室建设等方面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现状与经验: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方面,大部分学校还比较薄弱,开展得好的学校建立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培训制度等,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各类参与人员的职责。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心理辅导的课程标准,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各级辅导人员包括校长、辅导主任、辅导组长、资料组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在辅导工作中的职责作了明确的界定。

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经验第3篇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中小学、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重要时期,当代中小学生也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极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在中小学、中职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市各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务必摆正位置,把它列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常规工作,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抓好这项工作。

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

我市中小学、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管理与督导,领导小组下设指导中心负责日常工作,指导中心挂靠在德育处,各相关业务处室及教研部门予以积极配合。为方便各教育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中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八中,初中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十八中,中职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商贸职专,小学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教院二附小。请各县(市)区教育局也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有专人负责或分管这项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切实担负起当地中小学、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指导工作,并及时将工作情况报市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备案。

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

根据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今年我市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在普通高中、普通初中、中职校、小学选择部分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并逐步向农村中小学辐射。具体步骤:

1、今年上半年,我局选择城区32所学校(初选名单详见附件1)作为首批实验学校,这些学校将根据实验学校的标准(详见附件2)认真整改,开展工作。6月底市教育局将根据整改情况予以确认授牌。

2、今年下半年,首批实验校必须对应挂钩农村1所学校或城市1所薄弱校作为联系校进行帮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由城市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普及。

3、各县(市)区教育局可结合本地实际,选择部分城区和农村学校作为首批县(市)区级实验校开展工作,条件成熟时可申报市级实验校。各县(市)区要认真研究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特别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要加强对学校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观摩与交流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强化教师保护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自觉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当前,各地各校都要特别关注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就业家庭等特殊家庭学生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

四、建立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各地各校要重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以适应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各校要有计划地吸纳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专职人员的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系列,参加教师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各校要注意保护兼职教师的积极性,要按教师开展工作实际情况计算其工作量。各地各校都要积极为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创造条件。要制定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规划,按照规划逐步完成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要把班主任、辅导员、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师等直接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重点培训,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内容。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1、各校应通过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开展个别咨询与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各职校必须把心理健康课纳入正式课程。教育活动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员参与,全程渗透。要努力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学校德育、学科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要严格区分学校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与校外心理治疗中心和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所承担工作的性质、任务。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中发现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将他们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

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经验第4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构成;发展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的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的是那些受过心理学与教育专业训练,在学校、家庭以及其他场合中,为儿童青少年及教师、家长提供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与其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较,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根据职校生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以职业心理的培养目标为核心,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形成职业兴趣与理想并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对湖南省86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调查,其中70%为兼职教师,且多为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事等,当中35%的兼职教师未参加任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大都在工作实践中边教、边做边自学,这已经成为了制约职业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的瓶颈。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他们要有什么样的素养才能胜任所担当的工作?对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的探讨,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构成

素养是指人类个体经由平时修养而形成的知识、能力、品德等。教师素养是指教师所应该具备的所有素养,体现的是对教师理想形象的追求,突出“全面性”、“理想性”。 理想的教师素养包括教师首先作为一个公民的所有优良品质,还包括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需的高超的“专业技能”。据此,我们立足于教师角色理论,把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结构确定为两个层次:基本素养、专业发展素养。这样,既兼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社会人(基本素养)的角色,又兼顾向专业化(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努力的专业人的角色。

(一)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素养

1.基础文化知识素养。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具有复杂思想、丰富情感和无限发展可能的鲜活的学生生命,因此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因为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养成人文素养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关注和了解青少年学生所喜欢的文化,如文学、诗歌、影视、歌曲等,学会用青少年的思维去看待青少年自身,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

2.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教师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当代职校生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成长的,网上活动已成为这些“网络时代”的重要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但同时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完善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的契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将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环境与资源,利用电脑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统整学业成绩和心理测验等资料,利用网络得到专业培训和职业继续教育方面的机会,并能开通专门针对职校生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平台,通过网络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平时当面不敢说、不好说的心理障碍,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

3.仪表素养。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虽然仪表、风度有时也不完全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但就一般而论,在大多数场合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教师的穿着、仪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是最直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穿着整洁,大方,能带给学生奋发向上的气势,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二)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素养

“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意味着经过系统学习、培训而拥有一整套专门的“知识”,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的“实践能力”,并形成体现职业特点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有职业要求的人格特征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技能,将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及学生将产生深远影响。

1.具有职业要求的人格特质。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气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的教育活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格特质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吻合,将情感、责任感、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等融入其人格特质中,应以开放接纳的心态面对学生,通过共情与学生建立起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关系,真正实现心灵上的沟通。我们认为,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人格特质:真诚、有责任心、乐观、给人积极的正向关怀、自身情绪稳定、敏锐的洞察力、尊重学生、有同理心、值得信任、公正和客观等。

2.专业知识素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教师首先必须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的基础知识,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教育学基础知识、心理诊断与干预知识、心理学统计与研究方法知识等,特别强调的是,针对职校生这一群体,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心理知识,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更为理智地考虑自己的职业理想,在职业与自己的个性特长方面取得良好的匹配;另外,性困惑是职校生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比较普遍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性心理知识,加强对职校生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念,有效处理异性交往中的情感与行为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具有实践性的知识储备。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经验、一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熟悉情况各异的职校生的心理生活,理解他们,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与他们产生共鸣。

3.专业能力素养。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具有“多专业性”特点,首先要从事教学实践,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还要有从事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实践能力,对于存在个体差异的部分学生,深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通过个案辅导,消除职校生的错位心理;同时,面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工作的“多专业性”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具有多重的专业能力素养。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教学能力,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具有运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能力,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职校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运用心理学或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悟中提高心理素养、促进心理品质优化,逐渐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模式,自我管理的能力、成熟的处理情绪的能力。

(2)心理辅导与咨询能力,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人际、自我意识等心理辅导,能够灵活的运用心理辅导相关的技巧与策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出准确的诊断,并能实施具体的指导与帮助的能力。

(3)心理危机干预能力,指向那些正在经历心理危机、处于困境和遭受挫折,将要发生危险的职校生提供支持,并能准确评估心理危机事件,快速决策及时救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的能力。

(4)指导他人能力,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班主任、各科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与家长、同事等发展有效的工作关系,指导他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5)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能力,是指准确掌握职校毕业生在择业中常见的心理偏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了解相关职业的性质与自身的特点,提高职业价值感,同时挖掘学生潜能,对智力特征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别指导,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的能力。

(6)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善于有效的总结教学和咨询实践经验,并把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最终把课堂的教学、课外的咨询和研究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教研相长”的能力。

4.专业情意素养。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事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情意素养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专业的职业道德。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所持有的理想和观念,“理念决定行为”,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师脑中的“内隐认知结构”,其潜在的观念会影响教师的态度,影响教师某些判断、思考与行为决策。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理念包括:对职校生心理健康及其标准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具有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意义、目标、原则、内容、实施途径、方法等;“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职业价值观;“启发和促进学生成长”的职业角色观等。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教师职业,首先应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还应遵循学校咨询工作者的道德准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职业道德包括能明确专业职责,即对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职责;尊重来访者的人格、权利和隐私;严格遵守为来访者保密的心理辅导原则;能认识到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并积极参加继续职业发展活动。了解自己专业职能的局限性,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及时进行转介,寻求其他专业人员的帮助;在法律限定范围内使用心理测验,严格禁止对测验资料的错误解释和使用。

二、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发展策略

教师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基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现状,一方面,要求学校和社会各方面保持宽容的心态,看到老师的努力和进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条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激励、主动探索和勇于开拓,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也就是说,外在助力与内在发展需要相结合是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下面主要从教师自我成长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走“双师型”发展道路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充当的两个最重要的角色是教室里的教学者和心理咨询室里的咨询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同时,也需要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实现二者的统一,成为一名既能从事专业教学与科研,又能参与各种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加强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中有丰富心理咨询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的沟通合作,从他们那里了解心理咨询第一线的工作理念、专业技术、专业发展趋势及社会对心理学从业人员素养的新要求,进一步促进自己向“双师型”发展。

(二)学会反思

所谓的反思,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把自我和职业活动作为思考对象,不断对自我及对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因此,反思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自我反思。包括能否意识到自己对职业生涯未来发展的期望;能否通过自我观察而产生自我认同感;能否对职业的发展作出自我设计;能否对自己的职业行为负责等。二是职业活动反思。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的反思、心理课堂教学反思、团体辅导反思等一切与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活动有关的反思。特别是对关键行为事件的反思,可以通过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来进行,就自己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所认为成功的或失败的事件进行回忆,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剖析,发掘或揭示这些事件、经验或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理念,从而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规律与价值等,这也能为事后回顾、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历程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

(三)参与课题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还有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其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仍在不断的丰富与发展之中,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提高研究意识,从职业活动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参与研究,不断地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经验。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与心理辅导两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些研究课题,如自我意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职业生涯辅导、网络心理辅导、性健康心理辅导等。二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对案例的剖析与研究,在实践中收集、选择案例、通过对学生的个案进行深入剖析,比较、归纳,在不断的总结、评价和反思中提高自己的心理辅导技能,再运用于案例的拓展实践。

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经验第5篇

中图分类号:G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140-01

摘要:社会、家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作为教育主要实施者――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健全的法律、宽松的工作环境、心里健康教育讲座、倾诉、情绪宣泄室、教师成长工作坊能有效缓解教师心理问题。

关键词:心理问题;情绪宣泄;教师成长

随着社会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家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作为教育主要实施者――教师,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教师的心理压力过大目前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第一,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第二,很多学校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如一些学校规定:请假半天,需要学校校长审批;请假一天以上,需要区教文体局局长的审批;即使患病,教师也必须先到学校履行请假手续。第三,一些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要求教师无偿加班加点。第四,教师自己往往也对自己加压负重。第五,如今的学生思想比较成熟,有时候教师批评他们,他们不服气,而他们懂得《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等法律法规,就会斟老师的词酌老师的句,不仅敢和老师顶嘴,还会找领导告状,更会找媒体投诉。所以,如今的老师可以说是如履薄冰,一言一行都要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违背职业道德。这些,无疑不是又给老师的身心健康问题增加了砝码。

据调查,不少教师易焦虑,遇事容易紧张,产生恐惧心理,常常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一些教师产生了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墨守成规等症状。可是,众所周知,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教师所采用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孩子来说极为重要。孩子模仿性强,对教师的依赖和信任程度都非常高,一个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证。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在《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不论是教师的个人发展,还是学校的教学,社会的发展等方面,都急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急需关爱这个关系民族未来的弱势群体――教师。

怎样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应呼吁全社会来关心、支持教育和教师,建立有利于维护教师心理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教师职业道德》应明确规定教师的责任,学校的过错。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比如日本,学生出外郊游,出了事故,责任就不全在于学校。可如今,我们的学校,有哪个敢大规模带领学生出去观察大自然呢?

二是学校创造“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包括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设立丰富充实的物质环境等。要重视教师的需要,将教师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也要关注教师。

三是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定期举办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可以把提高教职工的心理学理论水平当作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经常派主管领导和专兼职教师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定期请专家、学者给学校教职工做心理健康理论报告。

四是新教师岗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新教师在上岗前要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岗前培训,由专职的心理教师介绍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矛盾、情绪个性及不同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组织新老师与学生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加强教师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建立新型健康的师生关系,提高新教师的心理适应水平。

五是共享优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优秀教师是学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合理运用的成功者,他们在实践中一次次成功的例子,充分说明了他们心里健康的事实。为了共享经验,学校定期举办优秀教师经验介绍,就一些教师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专题讨论,既帮助一些问题老师解决了问题,又使优秀教师的经验成为全校教师的宝贵财富。

六是倾诉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好办法。教师中组成一对一,一对多倾诉对象模式,学校给老师适当的时间,创造适当的环境,彼此讲述心理的苦闷,彼此保守秘密。同时,倾诉的对象也可以是学生。

七是学校建立情绪宣泄室,放上沙袋、各种充气玩具。球类、充气人物模型、不倒翁等工具。心情不好的老师,可以到这里来任选发泄工具、打、大叫、,通过各种方式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八是学校建立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以本校教师为学员,利用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和外聘心理专家为主讲教师,针对教师自身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需求,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采用“专题工作坊”的形式来开展短期心理培训,每个教师在一个学期内可以根据自己需求,选择参加最合适的“工作坊”。例如“师生沟通艺术工作坊”“教师自我形象设计工作坊”等。“工作坊”充分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各种活动形式,如专家讲座、同伴启示、角色扮演、游戏实验、小组讨论、绘画投射等,这些形式摆脱了枯燥的理论说教与时间实践操作的现象,会吸引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将所学方法、技巧,及时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际中去。

九是教师自身也应积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首先,应悦纳自己的教师身份,消除一些消极的影响。第二,应有效驾驭心理压力。学会对自己所处的情景,作积极地控制和评价,形成对压力的理智反映。第三,应学会对心理压力的技巧和方法,如放松训练、时间管理技巧、认知重建策略和反思等。第四,应主动地寻求社会支持。要重视同事朋友之间的积极交往。第五,应勇于改变自我。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教学上和科研上的内功,以应对各种各样的竞争和挑战。

当然,还有许多种方法,不再一一赘述。

总之,教师的心理问题,已经日益凸现。教师已经成为需全社会给予关爱的弱势群体。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着你、我、每个人,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关系着民族的未来。请。关注教师,关爱教师。©

参考文献:

[1]大河报《教师心理亟待呵护》

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经验第6篇

关键词: 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借鉴 启示

台湾地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1954年开展以来,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并且随着台湾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该项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形成了教学、训导、辅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台湾教育界认为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的历程和方法,是由辅导教师根据某种信念,提供某些经验,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发展自己。在教育体系中,它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情操,是一种行动,是基于对人类的基本关怀,其目的是协助学生以自我了解为起点,完成自我实现。

通过了解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从中找到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与可借鉴的方法,无疑对于推动我们的工作开展是十分有益的。

一、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普遍化与制度化。

台湾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快速发展,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妥善引导,促使高校心理辅导的普遍化。台湾教育行政当局要求专科以上的学校都必须以自身规模在“心理卫生中心”与“学生辅导中心”这两种形式中选其一,设置相应的机构。从1980年起,公立大专院校的学生辅导中心列入正式编制。1982年又分别在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台湾教育学院、高雄师范学院成立了几个“辅导咨询中心”,分片负责台湾北、中、南三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咨询任务,以提高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成效。

同时,台湾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妥善引导,还使得已经开展的心理辅导工作走向制度化、正规化。台湾教育行政当局通过制订有关的法令文件、将心理辅导明确列入课程、划拨专项经费、保证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编制等,对心理辅导工作作出了有力的推动。

2.三级预防,全员参与。

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建构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的辅导体制方案》,其目的在于引进心理辅导工作的初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观念。初级预防是一般辅导,是针对一般学生及适应困难学生进行的,二级预防是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是针对处于偏差行为边缘的学生而进行的,三级预防是专业心理矫治咨询及身心复建,是针对偏差行为及严重适应困难学生而进行的。该观念不仅充分体现出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的教育理念,而且充分体现了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助人自助”的理念,即心理辅导是协助个人自立、自助,而并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是“送鱼”,而是授人以渔;不是拯溺,而是教人如何游泳;不是救人,而是教人如何自救。同时,也激励了一般教师全面参与辅导学生的工作。

3.投入充足,配备齐全。

台湾地区投入了近86亿台币来推行《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目的在于“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内资源,建立全面辅导体制,统整规划辅导工作发展,以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培养国民正确人生观,促进身心健康,增益社会祥和”。

台湾各高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资金投入充足,硬件设施完备,咨询辅导中心规模大、设备全、藏书多。

另外,在心理辅导的师资力量的建设方面,台湾高校的把关也相对较严格。在聘请辅导教师时会考虑下列因素:首先,教育程度方面,任何辅导人员都必须具备学士学位,以具有硕士学位为佳;其次,工作经验方面,在从事辅导工作之前,最少有两年的教学经验,最好还具有一年以上的教学外的工作经验,如社会工作、行政工作、公众服务等经验,另外还需要有3―6个月的处理辅导业务的实际经验与实习;最后,专业技能方面:从事辅导所需的专门技能包括咨询、调查、问卷、测验、个案研究、心理治疗、资料收集、联络服务等技能,并具备教育心理学、社会学、职业教育与辅导的技能等专门训练。台湾地区培养正规、专门的心理辅导工作人才的基地是台湾师范大学与彰化师范大学,并为新任的辅导教师提供研讨进修的机会。

二、对内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启示

对比台湾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预防、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与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阶段尚存在的不足,借鉴台湾的先进经验,内地高校还应着重就以下几方面的不足加强改进。

1.硬件建设不足,应加大投入,完善心理辅导机构设置。

目前,内地高校心理辅导机构建立的比例明显不够,硬件设施仍存在不足;心理辅导人员较紧缺,且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由于身兼行政、教学等多项任务,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有很大的冲击和干扰。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投入,划拨专款支持基础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在现有基础上,根据辅导的需要完善心理咨询中心的各项设施。例如,根据辅导对象的不同,分别建设个别辅导室和团体辅导室;根据辅导方式的不同,可建设访谈室、宣泄室、沙盘推演室等;根据功能的不同,开辟心理治疗室、心理测评室、心理阅览室等活动场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配置必要的办公设施和计算机等软件和设备;出台兼职教师各类活动课时给付标准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机构的正常运转、心理健康普查和组织专题辅导、讲座、报告及人员培训等。

在辅导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可参考台湾学校的经验,根据学校自身的规模设立1个心理咨询中心,由数名热心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校医、政教人员组成,其中应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教师,负责学校经常性的辅导工作;另设1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由校长兼主任委员,负责全校心理辅导活动的规划、发动与互相配合。同时还要确定专职人员的定编指标,并协同人事等部门明确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定系列;兼职人员要明确工作量计算方法,落实必要的待遇。

2.师资力量较薄弱,应强化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内地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较薄弱,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太少,师生比平均达1∶10986,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要解决这一矛盾,各高校就应该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另外,对于在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和进修也较为缺乏。当务之急,我们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为了提高专兼职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及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我国也积极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教育部社政司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各省也设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但根据被培训者反映,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培训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训练;缺乏实习督导;案例分析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督导,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现状,建议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首先,在专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严格把关,采取积极措施,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从事专职的心理辅导工作;其次,把在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安排心理辅导教师进修心理学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最后,依托条件较成熟的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成立学校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定期对临近地区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给予及时、集中、具体的指导、咨询与监督,以加强促进心理辅导教师的个人成长,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心理辅导的质量。

3.课程设置欠规范,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从课程建设来看,目前内地高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欠缺规范,这种现状难以保证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而达到增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高校心理辅导在一定的普及面上正常地开展起来。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培训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编写心理辅导教材。可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三个方面的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专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台湾学者提出的制订心理辅导计划与实施方案的“问题――方式――策略模式”,编制课程的单元活动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胆探索,努力创新教学方式与途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吸引力与活力。

4.资源未能整合共享,应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目前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校内外资源仍不能很好地整合共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与学校的各个部门互通信息、通力合作,借助于学校多方面的资源,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台湾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就起到了统筹规划校内资源、发动全员参与和互相配合的积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和启示;同时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积极寻求社会的理解、支持,加强与兄弟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如各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加强联系和研讨;聘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开设辅导讲座;开展与有心理门诊的医疗机构的合作,及时提供心理疾病的医疗干预措施等。此外,政府也应该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妥善引导,通过立法等措施力求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普遍化,整合共享多方面的资源,以达到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全员积极参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宗亮东.辅导学的回顾与展望.台北心理出版社,1990.

[2]王淑燕,申鲁军.高校心理辅导现状分析及对策.科技信息,2008,(6).

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经验第7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07-03

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1]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的全面运作阶段。而当前,我国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仍然存在从业人员整体数量不足、专职人员少、专业知识缺乏和专业能力不足等困境。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困境

(一)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多数中小学来说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都不是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一些调查发现,第一专业为心理学的仅有18%,教育学(包括教育管理、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等)的有22%,其余的均为学科教育(包括语文、英语、数学、思想政治等)[2],因此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数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虽然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从业之初都进行过相关的短期专业培训,但是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缺乏体系,理论与实践脱节。尽管许多中小学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的工作热情很高,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目前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有调查表明,只有38.7%的教师经常为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41.9%的教师经常对学生开展个别心理咨询,15.1%的教师经常为学生或教师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3]。心理教师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与中小学校不重视教师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足有关,有些学校认为教师们在师范学校都学过教育心理学,对于开展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而言已经足够,不需要再进行专业的培训;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没有必要再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一些学校真正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很少。因为缺乏充分有效的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不足,导致多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能力较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开展教研的动力和氛围,教育科研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和管理者认为在中小学能够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教师的工作量较大,缺少必要的教育科研时间;管理者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标准往往只趋向教学成绩,科研能力经常被忽略。另外,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只有一至两名,他们很难组建成教研团队。这些都是中小学心理教师教育研究能力较弱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发现,只有15.8%的教师有市级及以上立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项目,30.5%的教师的论文公开发表或得奖,22.9%的教师的个案辅导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7.2%的教师的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3]。教师教研能力的高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一定影响,新形势下的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与以往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较大差异的,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定

多数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专职心理教师占总数的11.8%,其余均为兼职,有的甚至身兼数职[3]。一些学校为满足开课和检查的需要,经常安排一些非专业人员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学校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教师安排到其他岗位去工作,有的教师因为其他工作做得不够好而被调整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岗位不稳定,队伍流动性较大,导致心理专业毕业的许多教师不愿意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规划,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成效。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的专业构成

(一)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小学心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评估或心理测试,并建立心理档案、开展数据分析;两个月内制定教育、辅导和干预的实施方案;每学期负责组织1~2次全校性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专题讲座;中小学心理教师要不定期地给中小学生做心理辅导[4]。要完全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具有熟练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专业技能;应该熟悉精神分析、行为矫正、理性情绪疗法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等理论与辅导技术;应该熟悉心理辅导课的设计方法、心理测量技术、个别心理辅导技术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能够设计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能有效地开展教学;其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包括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和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与学生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能够运用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基本治疗方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能够恰当干预心理危机,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转介工作;再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测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建立档案的能力,能够准确运用基本心理测量工具和其他心理学方法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作出鉴定和评价,能够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准确地对学生心理进行描述、分类并建立档案。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研究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专题研究的能力,二是个案研究的能力。心理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工作过程和方法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这就需要心理教师有较高的反思、创新和研究能力。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归纳和概括资料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5]。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一)集体培训

集体培训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体培训的主要任务有三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

(二)菜单培训

菜单培训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体系和业内培训专家的专长划分不同的培训模块,受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相对于常见的集中培训和周末培训,菜单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集中培训时间短、受训内容密集,各种知识过于集中的“狂轰滥炸”,受训教师没有时间消化培训内容。另一种比较松散的周末培训是教师平时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到培训机构或网络上接受培训,由于受训时间跨度长且结构松散,很容易导致受训教师遗忘先前所学的内容,所学知识前后难以衔接。而菜单培训主要是把培训的内容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实践与个案督导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受训的教师可以像看谱点菜一样选择受训的内容,把各个阶段的培训尽可能地衔接起来,使得培训与培训之间具有“阶梯累进”的效果[2]。

(三)个别督导

个别督导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依据心理教师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阶段,结合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专家与教师结成对子,开展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辅导。个别督导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工作坊相结合、通识教育与热点难点问题研讨相结合等。专家在督导的过程中要敏锐察觉教师的状况,当教师感受到专家是真正能帮助自己的人时,信任开放随之而来,双方才能因此产生建设性的互动。在个别督导过程中,专家更容易发现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根据他们专业成长中的薄弱环节实施有针对的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成长记录研究

成长记录研究即借助于辅导理论,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因此是一种自我反思与实践研究,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有助于向专家型教师发展[3]。心理教师成长记录研究是基于反思工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依据教师的工作背景、知识和能力等因素来理解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方法有效时,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励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当方法无效时,教师会寻求专家或同行的帮助,从而学到别人的有益工作经验。成长记录研究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工作反思研究过程中使心理教师各方面素养得以提高。

(五)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自由团体,教师之间基于一定的问题或情境展开交流、沟通、协作,教师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实践知识,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和进步目的的非行政性组织。考虑到每一所学校的心理教师的人数较少,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方式主要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本校各科教师的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心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组成,他们之间交流、学习和研究的主体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与渗透的问题;另一种是基于同行的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各地的心理教师通过网络或定时的教研活动来组建的自由学习组织。学科学习共同体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问题为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内容,教师相互间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与实施、学生个案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讨等内容。

(六)案例交流

案例交流是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收集和汇编教师们工作过程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性的案例,通过一定的交流平台提供给每一位教师共享,实现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是心理教师对工作过程中经历的典型心理健康教育事件捕捉的记述,对其他教师的专业学习、研究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心理教师通过案例能够对自己不熟悉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挖掘发现,从中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成份或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基[2002]14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J].基础教育动态改革,2002,(21):1-4.

[2]张贝玉.“兼容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构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4):15-17.

[3]高亚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0):15-18.

[4]粤教思[2008]83号.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

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经验第8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良性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突出以活动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以学生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在活动中建立起学生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化倾向

现在的很多中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像讲授数学、语文课那样,热衷于讲解心理学的概念、理论, 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则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更有甚者,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殊不知,心理健康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以及出现的诸多不适应的发展倾向,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轻松松学习。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治疗”和“指导”意识较强,选择心理障碍的较多,选择发展性问题的较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肆意医学化,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有些学校让校医充当心理辅导人员,像医院里记录病历一样来对学生情况进行登记。不少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错误的宣传,使学生认为只有当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这种医学化的倾向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事实上,中学生生的心理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适应性的问题,不能和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简单地混为一谈。

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教师,但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品德课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宣传上的不力,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

三、如何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者的队伍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目前,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起步实验阶段,各个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相当缺乏,专职教师一般为1―2名,而学生达几千人。教师既要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又要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还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心理服务的需要。

每个学校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数是有限的,但兼职教师的发展空间很大,班主任、品德课、政治课教师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兼职教师。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把兼职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继续教育的计划。通过培训,使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要有效地开展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具体操作,必须建立一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

首先,校长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主任为基本队伍,以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为中坚力量,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另外,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的多少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又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个别学生两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档案、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等形式;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

矫正等方式。

3、借鉴成功经验,用理论指导实践

经过近20年的研究实践和探索,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许多学校在如何编排适合学校特点的大纲和教材、如何成功上好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何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如何做好各类学生问题的个别咨询工作和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如何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另外,西方许多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近百年,发展比较超前,尤其是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类问题诊断测验、各类学生不良心理的有效干预和课程设置与管理工作方面都有十分突出的成绩和成功的案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借鉴这些成功经验,总结其成功的基本方法,并结合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更好地指导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这样可以避免盲目摸索和过多失败的尝试,更快地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的人首先应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具有良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新课题。中学生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文菊 赵玉东,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经验第9篇

【关键词】锻炼法;高校教师;健康水平;实证研究

1前言

1.1意义

清华大学率先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50 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公民体质和心理素质,达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35%。但是,由于高校教师工作任务重, 保健意识淡薄, 身体锻炼主动性严重不足,从而导致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数量稀少,亚健康状况严重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以四合一锻炼法来提高高校教师身体素质与锻炼意识的实验,从而培养高校教师良好的健身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以实验法来测定四合一健身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高校教师健身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身体锻炼方法,以达到摆脱“亚健康”状态的干扰,使其精力充沛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及终身受益。

1.2高校教师健康水平现状

上海社科院曾公布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到调查时期的53 ~54 岁,比人均寿命低了近20岁。2009 年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课题组对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有67. 9%的高校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张永军在《我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探因》调查结果为: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比例不足10% ,远远低于全国体育人口的平均数31%。华东师范大学赵琦认为:高校在职教师的生活方式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对健身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健身行为不足,维持身体健康的意识转化到实际的对比效率不够。吴家琳在《我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健康状况》中指出:高校教师身体健康水平日益下滑的现状, 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须重新审视事业与健康的辩证关系增强体育健身意识, 使体育真正进人到我们的生活中。李建华在《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结论中提到高校教师的体育行为现状不容乐观, 应采取各种手段促使他们积极的行动起来, 真正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

1.3概念界定

1.3.1所谓“四合一健身法”就是指通过校车保健操、校园课间操、校园健身走、学校健身兴趣小组这四种健身方法与手段的推广,来达到让每位老师能在学校工作的时间里,充分挖掘高校教师可利用时间和零碎时间进行针对性强、简便、易学的身体锻炼,自由选择与搭配,化整为零,达到每天健身的一种锻炼习惯。

1.3.2 体育人口、体育锻炼者、非锻炼人群:我国确定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是每周参加体育活动频度不少于3 次,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体育锻炼对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两次体育锻炼的间隔时间不宜过长,若间隔14天锻炼1次,其效果是零,即等于没有锻炼,要想取得锻炼效果,每周起码锻炼1次。因此,本文将每周能够参加1次或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高校教师就视为体育锻炼者,而体育锻炼少于每周一次的高校教师我们就视为非锻炼人群。

1.3.3亚健康诊断标准:根据康奈尔医学指数CMI量表,其中CMI内容包括18个部分,195个问题,每题选“是”1分、“否”0分,全部得分相加得CMI总分,美国人常用的CMI总分筛查临界值为30分。许丽英等人将CMI译成中文后做了进一步修订,提出了适合我国不同性别的筛查标准:男性CMI总分≥35分、女性CMI总分≥40。本文采用高校教师亚健康CMI调查问卷,男性CMI总分≥35分、女性CMI总分≥40分,且不患病作为区别亚健康的诊断标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范围涉及七个系一个部共150名教师(随机抽取酒店管理系20名、旅行社管理系20名、旅游规划系10名、外语系40名、艺术系20名、烹饪系10名、工商管理系10名、社科部20名),调查人数占全院教师总人数的80%。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 包括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类研究、对策分析的研究、目前锻炼法的种类、方法及效果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①问卷调查法采用定向、随机发放的方式,发放《高校教师亚健康调查问卷》及《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师身体健康状况调查表》共150份,问卷1是CMI量表,问卷2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状况、体育锻炼的情况等内容,回收146份,回收率为97.3%,剔除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138份,有效回收率为92%,其中男教师45人,女教师93人。问卷发放前,请有关专家、教授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认为问卷的效度较高。问卷回收后,间隔一周对艺术系20位教师采用小范围重测法信度检验,并对两次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0.865,P

2.2.3实验法: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由校工会牵头,对全院教职员工开展为期半年的“校园四合一健身法”的推广与促进活动,鼓励教师利用自己在校的空余时间,选择合适自己的锻炼方式,将这四种健身法随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校园健身的氛围,养成体育锻炼的一种生活习惯。

实验一:校车保健操的推广实验,我校有校车6辆,每天坐校车上下班的老师大约在百人以上,且校车上时间均在40分钟以上,我们设计了座椅操及穴位按摩操进行推广,主要是几大穴位的按摩和适合车上练习的小幅度身体拉伸,目的在于缓解教师颈部、肩部、腰部、手臂的不适。

实验二:校园课间操推广实验,我校由工会组织,在上午和下午课间分别组织教师自愿参加第八套广播操的锻炼,每天抽一点时间来活动筋骨,伸伸胳膊弯弯腰。推广课间操,目的在于通过伸展运动、扩胸运动、体转运动等手段,帮助教师强健体质、消除疲劳,养成锻炼的习惯。

实验三:校园健身走推广实验,校工会专门请来专家对全院教师开展了健身走知识的讲座与宣传,并设置了我院的健身走路线,鼓励广大教职员工能利用餐后或课余时间在风景迷人,空气清新的校园中进行最便捷的健身形式――健身走锻炼,有利于缓解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实验四:学校健身兴趣小组推广实验,学校工会组建了院教师篮球兴趣小组,院教师瑜伽兴趣小组、院教师羽毛球兴趣小组、院教师乒乓球兴趣小组。配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定期参与锻炼,目的在于不仅提高教师锻炼的兴趣和运动能力,还有助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教师的心情得以缓解。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调查实验研究

3.1.1我院教师的基本情况介绍:本次共调查了138位教师,其中男教师45人,女教师93人,从年龄上统计,35岁以下教师有51人,36岁-45岁的教师有52人,46岁以上的教师有35人。从职称上统计,初级职称 31人,中级职称65人 ,高级职称42人。

3.1.2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亚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表1统计可见,在实验前,根据亚健康的诊断标准,我院138位教师中有98 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71%。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有29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5岁以下教师人数的57%;36~45岁的教师中有40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6~45岁教师人数的77%, 46岁以上的教师中有29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46岁以上教师人数的83%;经过6个月的实验后,这138位教师中有91 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66%。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中有30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5岁以下教师人数的58%;36~45岁的教师中有34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6~45岁教师人数的65%;46岁以上的教师中有27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46岁以上教师人数的77%;数据分析得出:我院教师实验前,亚健康率71%,高于2009 年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课题组的调查结果67. 9%。经过半年的实验后,我院的亚健康发生率66%基本与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持平。从年龄上分析,35岁以下的教师虽然亚健康发生比率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应该是年轻、身体底子好,生活和工作压力相对较小,但实验后数据不降反升,可见年轻教师的体育锻炼意识还很薄弱。36~45岁的教师实验前后的亚健康比率降低的最快,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发现,36~45岁的教师是这次四合一锻炼法推广中的主力军,可见四合一锻炼法在学校里开展的可行性。46岁以上的教师实验前后也有明显的变化,提高的比率要明显小于36~45岁的教师,分析原因应该是年龄高,身体状况较弱,健康状况的改变也相对较慢。总的来说,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预防和改善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发生具有显著作用,尤其是对36~45岁的教师效果更佳。

3.1.3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体育人口比率的影响

从表2统计可见,在实验前,我院教师的体育人口为16人,占统计人数的12%,体育锻炼者人数为43人,占31%,非锻炼人群人数为79人,占57%,实验后,我院教师的体育人口上升为25人,占统计人数的18%,体育锻炼者人数上升为65人,占47%,非锻炼人群人数降低到48人,占35%。数据分析得出:我院体育锻炼者人口比率实验前31%、实验后47%,这两组数据远远低于2003年苏静等人调查得出的我国知识分子每周参加体育活动者为65.40%的结果。我院实验前体育人口的比例12%低于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调查课题组调查得出的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18.30%的结果。而实验后我院体育人口的比例18%刚好和全国的水平相当。从实验前后数据比较得出,数据上升最快的是体育锻炼者比率的增加。总的来说,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提高了我院体育人口及体育锻炼者的比率,增强了我院教师参加体育的意识,但还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比例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将非体育人口转变为体育锻炼者还是我校要努力的方向。

3.1.4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生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表3统计可见,在实验前,教师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我评述是: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般的人数为58 人,比率最高,占总人数的43 %,其次是认为身体状况较好的和身体状况较差的都是35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5%,第三是认为身体状况很差的为6人,占总体的4%,最后是认为身体状况很好的为4 人,占总人数的3 %. 由数据显示,有72 %的被调查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处于基本健康水平线及以下,而且还有较大比率的教师虽然自我评述身体健康状况高于基本的健康水平线,但从其身体不良状况的填写中许多人选了具有慢性咽炎、颈椎病、头痛、腰椎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由此可见,我院教师自身的健康结构较差,有较大比率的教师身体状况不佳。实验后,教师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我评述最大变化的是对自我评述较差的少了10人,比例降到了18%,自评身体状况较好的和一般的分别多了4个、6个人,比例上升了3%和4%,而评述很好的和很差的人数没有变动。而实验后身体不良状况的调查中,头痛、颈椎病、腰椎病的比例明显减少。可见,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使得一部分教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这部分人对自我健康状况的评价有了显著变化,可以推断这部分老师的生理健康状况也应该有明显的改善,因此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教师的生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1.5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

在实验前,我们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工作态度、人际关系、睡眠状况、情绪管理来测定教师的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的变化,在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来看87%的教师选择了满意,在同事是否对你满意的问题上74%的教师选择了满意,在你是否经常失眠的问题上,有20%的教师选择了经常失眠,在你是否容易焦虑的问题上,有25的教师选择了容易焦虑。

数据显示,我院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与热情较高,对工作的态度端正,人际关系融洽,但失眠与焦虑者人数较多,从而也反应出我院教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而从实验后的数据显示对比,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对失眠和焦虑者两项上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能改善锻炼者的失眠与焦虑状况,从而体现了四合一锻炼法对教师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有一定的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预防和改善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对36~45岁的教师效果更佳。我院教师亚健康状况问题突出,不容忽视。

4.2 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提高了我院体育人口及体育锻炼者的比率,增强了我院教师参加体育的意识,但还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将非体育人口转变为体育锻炼者还是我校要努力的方向。

4.3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使得教师自我健康状况的评价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评价较差率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另外教师的头痛病、颈椎病、腰椎病的比例明显减少。因此四合一锻炼法对教师的生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4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对失眠和焦虑者两项上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四合一锻炼法对教师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提高了我院体育人口比率、降低了亚健康状况、对教师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状况都有明显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实验后我院的体育人口比例、亚健康状况和全国水平及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也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汪凌.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 浙江体育科学 2 0 1 0 (5)

[2]陈 平.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 [J] 体育教育 2010(12)

[3]韩传来.普通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4)

[4]杨秀芝.河南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5)

[5]曾吉.普通高校青年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6]徐宝庆.上海市高校中老年教师的健身现状与对策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增刊

[7]赵喜桂.湖北大学1998 年教师健康状况调查部分资料分析 [J]湖北大学学报 2000 (3)

[8]李建华.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J] 河北体育学院.2005(12)

[9]于敏.对福建省高校教师体育锻炼项目参与率的调查与分析 [J] 安徽体育科技2005 (8 )

[10]高秋平、戴国清.高校女教师身体健康及体育锻炼对其影响的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

[11]张永军.我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探因[J] . 体育学刊,199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