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师辅导员工作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03 09:52:08

教师辅导员工作

教师辅导员工作第1篇

xx学院即将迎来20xx级新生,值此新生报到之际,对新学期有了很多期许,同时也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一、自我调整、虚心求教

完成角色转变,查漏补缺,积极进入工作状态。由冰城到榕城、由学生到辅导员、由设计行业到学生工作,不管是工作生活环境,还是工作性质,都要需要我转变好角色,杜绝实习期间的弊病,适应管理大一新生的工作。

本学期,在该如何去做好辅导员工作方面,一定要继续向院系领导以及有经验的辅导员多请教、多学习、多交流、多总结、多反思。尽快让自己较好的完成辅导员工作角色转变,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前期准备

为迎接即将入学xx级新生,在前期准备工作上做到虚心求教,多与领导同事沟通了解工作的细则。通过招生工作中了解到的学生对学校期许与疑问做好应对工作,以便在新生入学之际做好正确的引导。做好软硬件配备。在报道前做好相应的物资安排以及理清对新生引导方向,构思好本学期的班级建设、党员发展、校园活动安排等等。

报到时全天候在场,合理统筹并做到第一时间给予新生关心照顾。告诉学生们入学期间的注意事项,并深入宿舍探望新同学,做好学生的安抚工作,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海院环境,融入海院的学习生活,适应海院节奏。在此期间告之基本的军训事项,生活知识,安全知识。做好新生见面会准备。

三、入学教育

大学是人生崭新的开始,作为新生必须迅速调整自己,以尽快地适应全新的生活学习模式,在这一过程辅导员帮助与引导起关键的作用。而入学教育就是为13级新生揭开海院的面纱,使新生尽快融入到海院的氛围中。

1、认识海院。为使新生近快了解海院、认识海院、成为海院人,应在入学教育中进行海院历史、传统、校规校训等宣传普及,着重讲述xx学院升本知识,使其认识海院、了解海院、热爱海院、以海院为荣。

2、了解专业。结合黑龙江大学的经验,在新生入学期间应开展《专业方向概述》课程的普及,以专业为单位,经系部主任、骨干教师以课程或座谈会形式对新生进行专业引导,在新生心中建立专业上自信,使其对专业的兴趣增加。主要为系部教师结合自身、行业、往届生、社会前景等情况,为新生简述其所选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方向、行业优势、社会地位、未来前景等,以此加深新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程度,确立其对专业的信心与期许。另一方面也可减少系部学生流失。

3、军事素质养成。在军训过程中传播军事化思想,锻炼学生体魄,巩固学生常态军事化的习惯。

在军训期间,配合好教官的军事训练,并在每天的接触中强调应注意的事项。迅速了解班级,了解寝室的情况,遇到问题做到及时、迅速解决;

观察各专业军训情况、同学间的凝聚力、个体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各项能力并进行挖掘培养,以及早发现班级内部一些意志力,组织观念不强的同学,并进行正确引导。在此期间,时常去视察班级情况,并给予关心照顾。利用军训机会,进一步加强和班级同学的交流,也让新生班级通过一起奋斗形成的班级凝聚力。

4、安全教育。在入学教育中将安全防范、人身安全等放在重要位置,反复、深刻的强调宣传应如何增强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纪意识和规范意识。深化学生手册的学习,加强新生对校园规范的认识。使其从自身进行自我约束。并进行各项事件处理办法的教导,使学生懂得上报、懂得自我保护等

四、思想政治教育

在学生入校后及时对新生进行建立完善的档案系统,准确掌握学生信息,分析其心理特征和思想状态变化,针对性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向党靠拢。及时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给予积极的帮助和解决。通过关心学生,贴近学生,拉进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不单单通过说教、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育,同时注重潜移默化的沟通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党政思想,使其与党靠拢、贴近党的生活、积极参与党的建设。

五、学风班务建设

大学是传播知识的殿堂,通过严谨的治学态度才能孕育出累累硕果。而学风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体现,展现的是学生精神面貌和行为风尚、教师师德、治学态度,反映出一所大学全面的综合素质。所以应加强学生管理机制,课堂教学与寝室管理相结合,双管齐下,全天候、多时段督促,以量促成质变将严谨的治学态度根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从大一就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一个班级组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个年级拥有良好的学习体系。

通过军训期间选拔积极踊跃,能力突出的同学组建各专业班委,将班级各级系统完善。通过观察,采取能者居之,将班委团队稳定完善,并逐步培养。通过各项活动加强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和处理班务的水平,引导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发挥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六、素质养成

知礼者,人敬之,泱泱华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民族印记注重传统美德。礼仪、德行体现出的是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

大学,作为人生重要的成长阶段,更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港口,所以我们更应重视礼仪德行教育。针对13级新生,应将礼仪养成做到日常教育中,时时刻刻提醒、规范、教育学生。应将本学期素质养成教育月的指导思想以及方式方法继续沿用,并将礼仪、德行教育进行全方位教学,多方向跟进,使其成为学生的生活准则。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称为主体部分。所以针对13级新生,应将学生培养成知礼、高德、综合素质过硬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

七、校园文化建设

在本学期大力开展校园活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配合学校、团委分团委进行活动的开展,并根据各项活动中心思想、开展形式进行班级内部的演练或选拔。

经历了忙碌的上个学期,我们迎来了任务更为艰巨的新学期。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根据我校和我系的工作安排,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和工作实际,我的工作始终坚持“以稳定为前提,以学习为中心,以管理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的学生工作方针,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不断加强学生的纪律意识,不断加强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围绕探索辅导员工作的思路和培养发展学生的双重要求组织开展工作,并作出以下工作计划:

一、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不断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工作原则,一切活动的开展都把同学们的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使同学们在思想上永不松懈,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内向学生的思想跟踪服务、了解有情绪波动学生的思想动向,做到超前防范,信息畅通,坚决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在辅导员常规工作中,坚持每周至少要找 2~3 名学生个别谈心,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意见要求。每两周参加一次学生不同类型的班会、晚自习等活动,贴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得到学生的肯定。

四、经常与课任教师联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思想及学习情况,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安排好学生课内外学习生活和作息时间,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各类实践活动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五、开好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一种常用且有效果的方法,也是实现班级建设目标,不断强化奋斗目标的常用工具之一,通过精心组织主题班会,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生动活泼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成长等方便的教育,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学生干部的管理与指导工作,通过每周召开一次学生干部例会,总结上周工作,布置下周任务,加强了的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引导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发挥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对学生干部进行周月考评,对他们日常学生会工作的工作态度,完成反馈情况,出勤情况等进行打分,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纠正。

七、勤工俭学,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提高生活水平,培养综合技能,学校提倡和支持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健康有益的勤工助学活动。校外勤工俭学做兼职是校内勤工俭学岗位的一个延伸。同时关注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贫困生是我们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我所带的班中,有不同程度的贫困生,所以关注贫困生也是辅导员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八、继续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认真做好学生评优、推优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活动月以及河北省挑战杯等竞赛和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督促同学们积极学习英语,争取早日通过四六级考试。同时给同学们更好的建议,让考研的学生抓紧一切时间,每个同学都要有自己的打算,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

九、继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辅导员,才能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用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学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理念,最终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总之,下学期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计划赶不上变化,我将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配合下学期学校大的方针政策来管理所带班级,争取让我带的班级成为优秀的班级!加油!最后,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了,问心无愧了,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那么就一定能把辅导员的工作做好,也能得到学生的理解与支持。

通过过上一学期的交流与摸索,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为了更好的完成院系工作,更进一步管理建设好班级,根据院系所作的工作计划我特制定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xx理论和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思想,认真、全面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xx全会会议精神和xx同志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围绕院领导的‘抓评估、促双扩、强服务、提效率”的十二字方针,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适应就业市场的时代人才为中心。我将本着一切为工作着想的原则,认真贯彻学生处与系两个主管部门的精神,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争取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为学院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广大同学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服务。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身心体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的适应时代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适应学院的新发展、新形势,加强德育工作

1、进一步加强德育研究,探索学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面对教育对象群体性的变化,要求学生管理人员认真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和德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切实落实德育大纲,找准德育工作与学生学习、成才、就业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德育工作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使德育工作切实富有实效。

2、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和养成教育。

结合规费追缴、考试作弊、盗窃与拾金不昧等具体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结合课桌文化、墙壁文化等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3、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增强德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本学期我系将进一步采取参观学习、短期培训、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开阔辅导员的视野和思路,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通过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评优、评先等各种有效的措施,调动管理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整体素质,从而保证管理工作的质量。在本系学生管理系统中开展“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服务意识,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大讨论,努力营造和谐校园。

三、以“乐学、勤学、会学”为学风建设目标,加强学风建设

1、通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3、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和谐校园,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清洁、温馨的学习环境。

4、严格要求学生勤奋学习,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乐学”、“勤学”和“会学”。

一、配合班主任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学生思想稳定

1、配合学校和学院认真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和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xx重要思想,使同学们能够真正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把青年学生的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来。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就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就学习、生活、作风、理想、信念以及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学会生存和发展加强引导和指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充分发挥他们主人翁的主体作用。同时,在学生中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信、竞争的优良品德以及效率意识和开拓精神。在辅导员常规工作中,坚持 每周至少要找 2~3 名学生个别谈心,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意见要求。每两周参加一次学生不同类型的班会、座谈会、早操、晚自习等活动,贴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得到学生的肯定。

3、各位辅导员坚持做好所带班级广大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工作,使同学们始终在思想上保持积极向上,在生活中要求进步,为我院开展学生工作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4 、不断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工作原则,一切活动的开展都把同学们的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使同学们在思想上永不松懈,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继续加强学院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严格的安全工作责任制,做到超前防范,信息畅通,坚决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狠抓学生管理,形成良好的院风和学风

1、院风学风建设:一方面,辅导员抓好所带班级的班集体建设,因势利导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日常管理,重视学生的日常纪律,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及时、公正、公平。同时,结合和谐校园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了院风建设。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对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严格管理,抓好落实,抓考风,促学风,把学风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另外,还大力抓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大批学生,促进了良好的系风、学风的形成。

2、学生干部的管理与指导工作:辅导员们通过 每周召开一次学生干部例会,总结上周工作,布置下周任务 ,加强了的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引导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发挥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还进一步指导他们积极围绕“服务为先导,创新为龙头,文体为载体,学术造氛围”的指导思想,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科技活动,活跃全院同学的业余文化生活。

3、学生社团工作。通过指导学生建立几个学习兴趣小组,做好各社团的建章立制工作、纳新工作,积极开展活动,见效果出成果。

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 、以学习为中心,丰富第二课堂。辅导员们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开辟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优化及提高。如成立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等活动小组,经过第二课堂活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知识面得到拓宽,动手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与第一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同时,督促学生学好所开课程,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不定期收集有关专升本、等级考试的有关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2 、辅导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鼓励学生完成《成长导刊》的编写工作,根据每期主题的不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辨证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对于他们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和他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我们针对xx级新生专门印制了一整套调查问卷,学生认真填写,辅导员和班主任将这些珍贵的资料汇总做成每个学生的测评档案,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学习、生活方面的辅导,我们相信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能力会得到显著的改善。

4 、我们还组织了一些竞赛活动,如上学期的大学生焦点论坛辩论赛、知识竞赛、礼仪风采大赛等,本学期我们将举办形式更为灵活多样的各种竞赛活动,旨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很荣幸能够成为xx职业学院的一名辅导员,加入到这个充满朝气和温暖的大家庭。作为一名新入职的辅导员,我深感自己肩上所担负的重任,因此我会竭尽所能,加紧调整工作状态,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和熟悉辅导员的各项工作,争取给学院领导和学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指导思想

英国思想家培根认为,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只有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为自己的行动指明方向。因此,指导思想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下一学期的工作当中,我会进一步学习《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及2020年度年教高xx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学工处的各项任务和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日常管理

结合所带学生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的自律精神。

1、宿舍管理。大三学生即将踏入社会进行实习,为了督促学生的宿舍自律意识,我会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一方面,通过班会做好宿舍管理宣传工作,特别是宿舍安全问题和良好的生活作息的重要性,强调最后一年不能放任自流;

另一方面,经常深入学生宿舍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宿舍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妥当的解决。

2、安全管理。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常抓不懈。首先,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进入大三,绝大部分同学都将进入社会实习,必须强调学生的交通安全,注意乘车、道路行走安全。其次,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消防知识,教育学生宿舍安全用电,禁止使用各种高瓦电器和宿舍抽烟、点燃明火等危险行为,同时教育学生关于火灾自救与逃生的方法。

3、其他管理。切实做好学生报到注册、考勤以及催缴遗留欠费等有关工作,使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生活。

三、学风建设

良好的学风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提高学生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落实严格的考勤制度。全面做好查课和落实考勤工作,督促和教育学生认真上好课,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针对个别缺勤的同学,及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做好跟踪交流工作,使其尽快改正。

2、做好外出实习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与学生保持紧密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实习的情况,对于学生反映的需求及和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3、加强素质测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学院相关规定落实素质测评的各项细则,进一步熟悉、吃透开展素质测评的重要意义及工作方法,通过素质测评掌握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使学生对其表现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注意发挥榜样的力量,促进学风建设。

四、班级建设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每一个成员的努力与支持。树立统一的班级奋斗目标,并以此为导向,汇集每一个成员的聪明才智,通过互相帮助,遵守学院规章制度,积极维护班集体的荣誉。

1、班级纪律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学生强调班级纪律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开学初通过周班会和主题班会向学生重新进行纪律教育,强调遵守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相关纪律的意识,努力做一个文明的新时代大学生。

2、班风建设。虽然大三大部分学生都将进行社会实习,留在学校上课的时间逐渐减少,但是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班级体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能体现出来。因此,对于选择“2+0.5”的学生,继续做好上课考勤管理工作,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对于选择“2+1”的学生,要求其在社会实习要牢记学校和老师们的嘱托,遵守法律法规,在实习岗位上踏踏实实工作,学习工作技巧,锻炼工作技能,发扬勤学、爱学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

3、思想建设。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因此,在下一个学期我会坚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特别是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公民。

初心小编推荐

教师辅导员工作第2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随着2017年脚步的临近,美好的2016年就要离我们远去。我来到学院工作也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在各位领导和教研室主任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努力从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调高自己的能力,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尽自己所能,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下面我结合这一年来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从德、能、勤、廉等方面作如下汇报:

一、 德

随着2016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我们学校也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全校党员中开展了两学一做教育,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能结合理论与实际工作进行分工,自加压力,有意识要求自己多学一些,学好一些,学深一些。学习中做到“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生活中坚持做一名讲政治、有理想,讲作风、有纪律,讲学习、有文化,讲文明、有道德的共产党员;工作中,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时时处处以人民教师的职责要求自己,工作热情主动,不计较个人得失,凡事以学校大局为重、以学生为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在担任辅导员的工作中,关心爱护学生,团结同事,虚心向有经验的辅导员老师学习,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正确看待事物的能力,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二、 能

在教学方面,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如何很好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认真备课,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的内容,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把更多的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另外,在课堂之外,我还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充实自己,并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授课经验,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方面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之,依据学校相关的教学工作的要求,我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

三、 勤

在勤这方面的工作,我分两个方面来叙述:一是勤于工作。勤勉敬业是对一名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我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积极主动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任劳任怨,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常常加班。在平时的工作中,一方面积极配合团支部书记做好辅导员工作,另一方面,积极配合自动化教研室主任,完成教研室的一些工作。二是勤于学习。学习是前进的动力,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增强“内力”,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需要。我深知自己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足和不解,所以我坚持做到手勤、脚勤,每天坚持不迟到,不早退,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只在上班时间备课是远远不够的,在下班后也在认真备课,做到对学生负责。

四、 廉

教师辅导员工作第3篇

论文摘要:专职教师与辅导员是高校教育3-作和管理Z-作中的两个重要角色。课堂与班级又是高校日常工作的两个主阵地。协调好专职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角色与工作关系,不但可以完善高校的办学层次,而且还可以提高学校的办事效率;与此同时使专职教师和辅导员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团队不但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需要,同时从工作意识和工作机制等多个方面都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树立共建促进意识

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一致性归根到底就是共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进而去培养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合格有用的高级专门人才建立并促进良好的学风中辅导员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又要以专业学习为主,其课程的学习活动自然要占用大部分时间,而专职教师又是整个“学业”教育工作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专职教师和辅导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而,其共性是“育人”而个性的区别在于侧重“育德”和“授业”。这一点很像部队中的“军事指挥官”和“政治委员”一样。双方要完成一个中心,即共建对学生的教育职责。要完成这个中心就必须保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课内教育二是坚持课外教育;这样在共建一个中心目的的框架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课堂教学有管理,管理之中有学业。要想作为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学生管理技能和工作经验。要能适应一定的学生管理工作,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应始终不松懈地对专业知识进行跟踪与补充,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熟悉本专业教学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使班级管理同教学工作有机的溶合,并从一定程度上配合专职教师从教学领域中获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特征,进而为班级的行政管理提供第一手的参考资料和营造一个可信的管理平台。综上所述,专职教师同辅导员在共建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树立相互配合促进的意识是处理双方协调关系的必要前提。

2树立配合参与意识

鉴于专职教师和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落脚点是一致的,故此需要相互的配合和积极的参与对方的“工作活动”,以此便于开创新的工作局面。首先组织有关的“主题班会”,尤其是关于“学风建设”的主题班会。在具体的运作中应和专职教师积极沟通,邀请专职教师作为嘉宾参加,借此机会使学生对专业的重要性,学习方法,技巧和专业的发展前景,学科的边缘知识等都有一个和任课教师进行互动的平台。其次,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写生与考察实习的教学环节中应由专职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带队,共同进行教学和生活管理,共同组织课程总结以及实施“全过程”的教学任务。这样可以使教学和班级管理形成双丰收的成效。新学期开始后,专职教师应掌握学生的返校情况以及相关的档案材料。对于不同基础和不同情况的学生应准备不同的“教法”;二是可以为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推动作用。.每当课程开始时,辅导员就要掌握到该课程的教学计划进度和教学大纲等基本的课程教学信息。根据专业课程的进度和内容,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应将教学进度同日常行规有机地相结合,让班级管理随教学的安排循序渐进地进行,以达到规范学风和班风建设的科学机制。根据事实采用原则性同灵活性相结合的科学方式来妥善的处置。并在学生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管理中做到实事求是与真诚相待,才能真正士『IT鼓励学生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学习的“内动力”。"

3树立支持沟通意识

课堂教学无疑是高校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交流一方的学生信息和资料需要由辅导员来提供,专职教师也只有掌握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后才能实施“因材施教”。辅导员工作的重点除了日常生活的管理外还应放在学习风气和教学保障这两个方面。而这两点就需要专职教师的支持和协助,其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课堂出勤,作业完成以及考试成绩等多个方面。从这几个方面可以反映出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收效,也可以从多个角度为辅导员实施班级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通过建立相的年级教学档案和班级日常管理记录,把辅导员的工作核心从“粗放型管教”转化为“集约型的培养”;把专职教师从“单一的传统教书”提升为“多元化的育人教学”。专职教师与辅导员的相互支持和沟通在充分发挥课堂和班级两个教育阵地功能的前提下,使课堂教学寓于学风管理之中而班风建设又溶于课堂教学之内在1:作实践中,双方的支持和沟通不仅加深了专职教师和辅导员之间的工作感情,也形成了“你班的学生我愿意教,你教的学生我便于管理”的有利态势:

4树立协调牵手意识

专职教师或辅导员只是丁作职责的分丁不同,而对于“教育”对象却只有一个即学生,所以两者在工作中为达到同一目的要互相信任,相互凋并实现“牵手”行动。例如,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把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择业取向以及专职教师的毕业设计和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融为一体,在体现了协调,信任和牵手的同时不仅做好了毕业设计创造,也使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历年毕业设计中,辅导员积极面向社会与具体的企业联系毕业设计题目,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兼职并指导用人意向签约。专职教师在进行设计课题筛选的基础上挖掘每个学生的创意潜力和专业技能并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最终使我们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教师辅导员工作第4篇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全国194所高校参与其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辅导员工作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能否取得成果,不仅依赖于教学培养方案的制订,更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密切相关。在“卓越计划”下,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其培养标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提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只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卓越计划”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不仅应“有所为”,更应“大有作为”。

3.“卓越计划”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实施“卓越计划”的班级管理模式大多数是“试点班”的形式。学校对同一专业的所有学生进行遴选,将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选拔出来成立试点班,试点班的学生在人才培养标准上、培养方式上都不同于同专业的其他班级,这就给班级的管理带来了“特区化”的模式。“卓越计划”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也为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卓越计划”从2010年6月开始实施,时至今日已5年有余。已经有两批全面实施“卓越计划”的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计划,它的实施效果如何,已经到了可以回顾经验、总结成败的时刻。作为高校辅导员,我结合五年来的实际工作,力图从中摸索出这一新兴思政阵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

4.“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智力水平相对较高。虽然成绩并不能全面代表智力水平,但智力和学习成绩确实成正比关系,一般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尽管存在少数智力水平一般,但依靠勤能补拙使成绩提升的人。这些人依靠踏实的学习精神获得好的成绩,这样的学生更符合“卓越计划”的选拔标准,具有踏实肯干的吃苦精神。以辽宁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1级为例,共有学生113人,其中87人报名参与了卓越工程师班(简称卓班)的面试。面试前,依据高考总成绩、高考外语成绩和大一上学期的高数、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三科成绩,对所有报名学生进行综合排名。面试阶段,老师依据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动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几项进行现场打分。最后择优选拔出40名学生组成卓无机2011班。卓班实行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各科任课教师也是择优选拔。该校无机专业2011级学生共有三个班(含卓班),四年后统计全体学生各科综合排名,年级前10名学生中有6人是卓班学生。相对于全年级学生,卓班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强,成绩上无落后掉队现象。

第二,自信心和独立性强。“卓越计划”班级同学个性上独立自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强。面对问题和复杂事物,依靠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和决定,不盲从。自信心强,相信个人的判断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挫折,抗击打能力强,敢于迎接新的挑战。

第三,有幽默感和参与性。幽默是衡量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尺。良好的幽默感不仅可以感染一个团体的整体氛围,活跃个人兴奋细胞,还可以激发人的灵感和创造力。在班级QQ群里发布同一条通知信息,非卓班群里大多是静默,或简单回复“收到”。卓班QQ群里可能会有询问,也会有调侃。这种不伤人的询问和调侃表现了他们愿意参与学校管理事务,愿意表达个人的见解,具有幽默感。

第四,实践创新能力强。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学校举办耐火浇注料设计大赛。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配方。比赛面对无机专业2011级全体学生开展,非卓越班学生此前已经上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实验》课程,而卓2011班学生因课程设置不同于其他班,在没有任何实验基础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比赛实践,比赛结果是卓越班在没有任何实验基础的前提下,与非卓越班学生平分秋色,证明“卓越计划”的实施对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证明卓越班学生面对未知谜题,有独立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5.“卓越计划”下辅导员工作模式分析

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卓班实行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各科任课教师也是择优选拔。为了突出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卓越计划”教学培养方案有很大的区别,从教学角度出发彼此间可借鉴性不强,但对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却不是这样。尽管受专业和学校的限制,但思政工作的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是不变的,是具有规律性的。从规律性着手,可以找到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共性,形成一定的模式,指导实践工作,提升思政工作的规律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卓越计划”已经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所以从思政工作的操作实践入手,重在从工作程序运行方面,提出可借鉴的模式,也就是探究“卓越计划”班思政工作的规律性。辅导员工作内容大体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导和事务管理三个方面,此外“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校企合作。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情况,可以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发展指导平台性、事务管理制度性、就业教育职业性。

5.1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辅导员工作首先具有周期性。从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四年为一周期,每一个学年都有每一个学年的学习任务。卓班与非卓班相比,因为培养方案的不同,周期性也有不同。以辽宁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班为例,教学上采取“3+0.5+0.5”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入学起就有专业教师作为导师,前三年完成课程学习。大四学年进入企业,大四上半年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下半年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在企业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联合负责学生实习培养工作。

卓班学生实际在校时间是三年,相对于其他班级,卓班的职业规划教育、企业伦理教育、就业心理工作就要提前,给学生以充分的思想预热和心理调试时间。大一年级重在道德修养和行为引导;大二年级侧重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辅导;大三年级主要是就业创业教育。

在思想教育环节中重点是三观教育。“卓越计划”培养的工程实践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能创新,更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奠定人才健康成长的基石。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给青年学生指明方向。

5.2发展指导平台性。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四年的课程,卓班学生课业学习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相对于单一、不成体系的活动,活动应更多地以平台式呈现。活动围绕一个主题,使这个活动平台成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避免使学生陷入繁杂无序的课余活动之中。发展平台的建设应尽量与第一课堂相融合。将工程知识的学习和思政教育尽可能相融合;将专业教师和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尽可能协调一致,最终目的是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科技活动就是典型的发展平台。卓越班普遍实行导师制,学生全面参与老师的科研实验工作中。第十一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无机专业卓班学生40人中有10人在竞赛中获奖,可见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浓厚。“行业专家进课堂”、“创业分享会”、“师生讲堂”都是在卓越计划开展过程中,针对“卓越计划”育人方向开展的素质平台建设活动。

5.3事务管理制度性。强化学生在班级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辅导员由指挥变指导和服务。在班团组织建设、寝室住宿管理、评奖评优工作中,充分发挥班级干部和学生骨干力量,调动他们的参与性,既提升公平意识又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教师辅导员工作第5篇

[关键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 专业化水平 双重身份 新型教学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黄平(1980- ),女,四川遂宁人,内江师范学院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内江 641112)陈广旭(1963- ),男,吉林浑江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江苏 徐州 2210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86-02

加强和提高高校政治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已成为全社会共识,辅导员队伍建设逐渐步入良性运行轨道,然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发展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针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教学管理职能普遍得不到应有重视这一困境,高校可尝试以构建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为突破口,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一、构建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称“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他们作为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干部,要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这一双重身份决定了辅导员队伍可以建立一种与传统专业课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及管理运行机制。专职辅导员的工作不应只管理学生日常事务,还应承担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实行“双肩挑”。它有别于传统的辅导员“双肩挑”模式,既体现了对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充分认可,也有利于实现“两条腿”走路。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没有得到重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令人担忧,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构建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以此促进辅导员队伍的成长和发展。

1.强化辅导员教师身份的需要。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尤其是教师身份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同和落实。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根据队伍建设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担任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教学工作。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引进的辅导员大多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综合素质较高,经过培训和学习后,基本能胜任学生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但是,各院校对辅导员并未像普通专业教师一样有任课的严格要求,辅导员被置于教学、科研工作之外。很多高校在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时,很少考虑辅导员。辅导员长期远离教学科研工作,缺乏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各院校有必要统筹安排辅导员教学工作,让辅导员真正进入教学领域,直接体现其教师身份。

2.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需要。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令人担忧。按照规定,辅导员选聘应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关学科专业背景,但是,地方院校在辅导员选聘上,因各种原因,注重学历层次、政治面貌,却无严格的专业门槛限制。新聘任的辅导员大多仅仅通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后就承担学生工作,不具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对于绝大部分辅导员来讲,非专业的出身却需面对专业的辅导员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面临重重困难。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资金及影响力有限,在岗辅导员不能获得足够的专题培训、日常培训和对外学习考察机会,这使得本就身处困境的辅导员倍感无助,疲于应付各种事务,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因此,让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工作的课程教学,并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可以促进辅导员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科学、全面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领域:一是专业教育与科研;二是高校学生上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扮演后一个角色,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若辅导员进行课程教学,他们将会比思政专业课教师更注重“教学与学生管理引导紧密结合、理论与行动结合,知行统一、师生心灵沟通”理念的运用。他们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教学与工作结合,理论指导工作;在教学途径上,注重教学与管理结合,理论指导行动;在教学互动上,注重心灵与心灵沟通,真诚启迪学生;在教学特点上,注重理论与行为结合,目标知行统一。辅导员进入课堂,有利于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更科学、系统地思考“以德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深入课堂,是辅导员深入到学生群体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有助于高校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格局。

二、新型辅导员教学机制运行管理

在新型教学理念指导下,高校应建立一种科学的辅导员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包括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统一管理学生工作相关课程、健全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

1.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各院校对专职辅导员无严格任课要求,将辅导员置于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这是辅导员教师身份得不到应有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杨振斌司长指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成为集教育、管理、服务和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教师。”①辅导员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承担教学工作,尤其是学生工作课程教学。专职辅导员的成长,需要有专业教学的支撑。辅导员长期缺乏专业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恐慌”②。专职辅导员担任学生工作课程教学,是对学生工作知识的积极“充电”。高校有必要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规定专职辅导员必须与专业教师一样有授课任务。

辅导员除了讲授教育部所规定的学生工作课程,还可将日常教育管理的内容归纳总结为教案,如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社团指导、基层党建、安全教育等,以讲座或者授课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③辅导员任课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搭建辅导员教育教学平台,推动辅导员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为辅导员“两条腿走路”提供现实条件。

2.统一管理学生工作相关课程。据调查,目前各院校因各自管理体制及学校发展特点不同,辅导员承担的学生工作相关系列课程教学归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部、学生工作部、武装部、招生就业处等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在现实课程设计、安排和管理过程中难免不尽如人意。如课程管理部门在考虑课程安排时,一般优先考虑有教学任务的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不够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辅导员。辅导员仅仅是专业教师的补充,更谈不上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和培训。有高校认为,专职辅导员就是做学生工作,不能搞教学科研,导致辅导员教学工作无计划、无保障,随意性较强。有学者提出,应将辅导员的教学科研纳入各系、部教研室进行管理,要求它们重视辅导员教学业务水平培训工作。④但一些部门对辅导员并没有人事管理权,对辅导员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很难将其与专业课教师同等对待。因此,各院校有必要统一管理学生工作课程。高校可由学生工作部来统一管理这些课程教学工作。一方面,学生工作部作为辅导员直属管理部门,对他们具有人事管辖权;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的工作职责决定了它必须做好本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学生工作部对辅导员有较全面的认识,它能以辅导员为中心,更有效地进行课程管理,包括课程安排、教学培训、任课考评等系列工作。学生工作部应在不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情况下,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分工及个人志趣、研究方向,统筹协调各部门,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

3.健全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各院校在对辅导员课程进行统一安排的基础上,还需着重做好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管理工作。辅导员一旦被纳入教学工作,各高校就应将他们与其他专业教师一样同等对待,并建立相应的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实行“教学―考评―使用―待遇”一体化。因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各院校还应尽可能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辅导员进行教学培训,是辅导员开展课程教学的基础,因此,各院校学生工作部应认真思考、合理安排辅导员教学培训。以教学目标引导的培训,由传统“要我培训”变成“我要培训”,更具实用性和内推力,成效将更突出。教学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形式政策等。可让辅导员根据各自专长参与不同专题的培训,待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考试达到一定标准方能上课。二是教学方法培训。由于长期将辅导员置于教学工作以外,辅导员的教学技能不足。高校应聘请优秀教师集中向辅导员讲述教学方式、方法,并为每位辅导员配备一名导师,开展“传、帮、带”工作,试讲合格后方能走上讲台。

建立辅导员教学考评管理机制,是辅导员做好专业教学的重要推动力。为促进辅导员教学工作长效化,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建设考评管理机制。第一,建立课程淘汰机制。辅导员应在一定年限内取得专业资格证,如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等;若未能取得,将取消其讲授相应课程的资格,待取得资格证后再上课,从而实现持证上岗、持证上课的良性循环,真正达到教学工作专业化。第二,由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学生构成评议小组,在课程结束时对辅导员的教学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将成绩好坏与年度考核挂钩。第三,定期举行辅导员教学评比大赛,比赛成绩的优秀者方有资格评选年度优秀辅导员。科学的教学考评管理机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学生工作课程的良性运转。

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和任务,他们拥有教师与干部双重身份,需要同专业课教师一样走专业化道路。从动态的角度来说,专业化是一种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达到专业标准,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由非专业、准专业、半专业向完全专业转变的过程。⑤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过程艰巨而漫长。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切实实现专业化目标的路径,对强化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教师综合素质以及专业化水平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专职辅导员需要通过学生工作的教学和实践,督促自己不断成长,努力做到术业有专攻,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职辅导员和专家型辅导员。

[注释]

①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

②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2.

③彭仁芝.辅导员兼课现状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2(6):158.

教师辅导员工作第6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辅导员 实践困境 对策分析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思想,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又是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点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这两个关键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有效模式。

但这一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却面临困境。这种困境主要是指,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使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具体实践难以展开或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一、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实践困境的成因分析

1.兼职辅导员的职权定位模糊,导致具体工作无从下手。

关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等,《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周济部长2006年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的报告中已有明确要求。但是,关于兼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权责,至今仍停留在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学术讨论层面,尽管大家的意见总体上趋向一致,但一直没有形成法规层面的、明确的、统一的文件规定,或各高校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意见。

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了两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思政教师没有“合法”的身份介入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开展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阻力重重。由于缺乏对兼职辅导员工作职权的明文规定,使得很多学生认为思政教师介入他们的日常活动是越俎代庖,并从心理上产生了某种反感。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体――大学生产生的反感,导致教育和被教育双方很难形成发自内心的无缝对接,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水到渠成。同时,这种反感情绪导致的消极对待,甚至抵制行为,不仅削弱了思政教师开展兼职辅导员工作的权威性,使得兼职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取得预期成效,而且会由事及人,由人及物,进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反感和抵制情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二,由于没有职权的明文规定,思政教师开展工作难以理直气壮。这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在兼职辅导员的具体实践中,没有规定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和权限,使得思政教师开展工作难以“名正言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因此大为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大受影响。

2.没有形成一套专兼职辅导员有机结合的实践机制,双方各自为战,兼职辅导员处境尴尬。

从思政教师开始兼任辅导员到现在,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形成一套专兼职辅导员有机结合的有效实践机制,即融双方之长处,形成优势互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学生管理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这是国家出台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初衷。但在实际工作中,专兼职辅导员却是两条线、两张皮。专职辅导员依然是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亲力亲为,这样的结果是:一,各专职辅导员工作疲惫不堪,而且难以取得较好效果,同时,角色的神圣感也被疲惫不断吞噬,工作的激情和使命感逐渐丧失。二,兼职辅导员处境尴尬。由于专职辅导员的全面推进,导致兼职辅导员几乎没有机会独立介入学生的日常活动。思政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个人优势,难以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得以发挥。同时,专职辅导员的全面介入,从另一个方面削弱了兼职辅导员的权威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艰难。因为,在学生心目中,辅导员才是对他们进行课外管理的合法和权威人员,在专职辅导员的衬托下,本就没有职权规定的兼职辅导员,其开展工作的身份的“合理和合法性”,更加遭受学生的质疑和抵制,使工作的进行雪上加霜。

二、健全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对策分析

1.各院校结合从实际出发,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兼职辅导员的职权,疏通兼职辅导员工作的渠道。

关于兼职辅导员的职责,经过思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数年的讨论,今天基本上形成了一致意见,各院校可以立足实际,予以借鉴。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应侧重于三个层面:一,思想教育的深化。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总结以往辅导员制度的经验和教训,为防止兼任辅导员制度流于形式,考虑到思政课教师现有的教学任务、科研压力等,基于多数高校现有学生工作格局,兼任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宜界定在思想理论教育层面。同时,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学生所在院系、党政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1]如此,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学科优势和理论特长,注重课堂和课外的有机结合,从深层次解决思想问题,努力使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并指导自己的实践。二,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优势所在。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特殊性,即思政课教学是知识传授与理想信仰的统一。思政课教学从更高的层面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思政课教学活动对思政教师来说是一种信仰活动。[2]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改变人的内心世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任。思政教师的职业特点在于,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而且必须认同这一伟大的事业。所以,思政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本能地负有通过课上课下的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责任。三,心理健康教育。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当前社会当中存在的问题,不因当前社会存在的某些矛盾产生心理上的偏激或扭曲。当前社会的发展成就与矛盾并存,处在心理敏感期的大学生,对社会矛盾的关注要远远超过成就。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矛盾,是思政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思政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较专职辅导员的另一优势,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思政兼职辅导员职责所在。

明确了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的职责,思政教师开展工作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但是,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开展,贯穿于大学生日常活动的全部。而单纯作为教师,我们虽然应该关心学生,但如果不断介入学生的日常活动,则需要各院校赋予一定的“权力”,如此,则可名正言顺,引起学生的重视,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于兼职辅导员工作权限的问题,是实践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关键问题。只有建立了负责制,才能为兼职辅导员开拓一块工作的平台,才能让思政教师找到自己耕耘的土地,才能使思政教师肩负的兼职辅导员的职责落实到实处。因此,各院校可以从实际出发,在考虑本校学生工作格局,以及专职辅导员分工的基础上,可以将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月活动、学生寝室文化活动、学生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训活动等一些思想文化类活动,交予兼职辅导员具体负责。同时,在学生的学期评优考核中,要体现思政兼职辅导员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建立这样的负责制有以下几点好处:一,从责任角度更加明确了思政辅导员的工作方向,使思政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容易落到实处。二,有责任就有动力,就可以调动思政兼职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三,更容易发挥思政教师在专业和学识方面的特长,形成专兼职辅导员优势的互补。因此,只有明确规定了兼职辅导员的负责方向,才能使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顺畅自如。

赋权就等于赋责。明确思政兼职辅导员的职责,确定思政兼职辅导员的负责方向,就清楚地界定了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职权所在,这是保障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不流于形式的重要前提。

2.建立一套专兼职辅导员有机结合的实践机制,形成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兼职辅导员的特长。

首先,明确各自的分工,确立各自的主阵地。关于专职辅导员基本职责,现已有明确规定,那就是,以管理为主线,包括日常管理、评奖评优、违纪处理、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至于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应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此点在上面已经有论述,在此不再展开。只有明确了各自的分工,才能抓住各自工作的重心,使学生工作的开展合理、有序。

其次,专兼职辅导员必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并且在某些方面形成必要的交叉,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形成良性循环。兼职辅导员必须在日常的教学和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助专职辅导员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专职辅导员也必须从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日常组织管理,为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兼职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可以邀请专职辅导员一起进行;专职辅导员在学生的成绩评定等方面也可征求兼职辅导员的意见。双方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进而形成一个稳定有效的实践机制,才能真正完成辅导员的职责,真正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学生进行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指导、咨询与管理,实现学生的日常生活由自发向自觉、由经验向科学的转变。[3]

此外,为了保障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有效实践,还必须对完善相关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由于思政教师在编制上属于教学系列人员。具有较为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实行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必然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思政教师的考核中,有必要将兼职辅导员的工作折合成一定的教学或科研量,以此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有更大的热情去做好兼职辅导员的工作。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当前,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决定的因素之一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这已经成为共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健全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使其得以有效实践,对于各院校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占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思想教育研究.2008,(9).

教师辅导员工作第7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边缘化;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2004年,中共中央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 建设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2005年教育部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出将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尽管各级政府非常关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但近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在高校中已经出现角色边缘化趋势,需要引起各方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边缘化现状

研究于2016年3~5月对成都市部分高校辅导员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经分析发现,在以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两类角色为主的高校员工体系中,有接近60%的辅导员觉得自己很难归属其中任何一类,有21%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已经是单位的边缘人。辅导员在高校中的角色边缘化现象比较严重,具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角色定位不明

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事务管理者、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辅导咨询顾问等。但实际上,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并不明晰。绝大多数辅导员知道自己负责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和管理工作,但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内容来看,其涉及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习、实习就业、补助申请、评优评奖、党团活动、违纪处分、勤工俭学、军训、点名请假、临时检查、心理辅导等数十项具体工作。学校几乎所有的工作都与学生工作有关,辅导员的角色也就成了“万金油”,可以说是学生的“全职保姆”和“救火队员”,什么事都可以做,什么事都能做,精力被严重分散,无法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职业发展空间狭窄

我国高校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主要有五条:第一条是专业职务系列,即教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院长―校级领导;第二条是专业教师系列,即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第三条是行政管理系列,即科员―主任科员―科长―处长―校级领导;第四条是专业科研系列,即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第五条是实验系列,即实验员―助理实验师―实验师―高级实验师。

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由于没有专业路径,工作内容又与专业科研和实验教学联系较少,其职业发展出路就只有两条:一是转向专任教师,二是转为行政管理干部。但因为工作内容和角色定位所限,专任教师晋升所需要的教学时数和科研成果、行政管理干部晋升所需要的高职称又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这就决定了辅导员充当的是一个“过渡性”的角色,缺乏辅导员专门的上升通道,职业发展空间非常狭窄。

3.职业认同度不高

高校辅导员从事的工作内容与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有较大区别,而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与辅导员之间在工作上又是安排与被安排的关系,如,学工部、团委、党办校办、宣传部、保卫处、招生就业处等。除后勤服务人员外,辅导员群体在单位内部基本处于高校底层,有较强的自卑感。对于学生而言,辅导员与中学时的科任教师兼班主任不同,除少数与辅导员接触较多的学生干部外,大多数学生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并不高,没有将辅导员和教师画等号,对于辅导员的认可和尊重远低于专任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

4.薪酬待遇低下

当前高校薪酬分配的参考依据主要是职务、职称和教龄。由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不畅,高职称、高级别职务与辅导员基本无缘,这直接影响到辅导员的薪酬待遇。尽管近年来高校普遍实行绩效工资改革,可是辅导员角色的边缘化导致该群体在单位内部的决策影响和话语权方面处于弱势,改革后的绩效方案往往忽视了辅导员群体的特征和诉求。至于部分专业教师利用主持和参与各种项目课题获得劳务收入的方法,对辅导员来说就更是可望而不可即,使辅导员的薪酬待遇在单位内部相对低下,导致辅导员角色边缘化现象更严重。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边缘化成因分析

总的来说,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日益边缘化,这其中既有外部的客观原因, 也有辅导员队伍自身的主观原因。

1.客观原因

(1)角色定位不准确。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现实中,辅导员的这种双重身份反而使其无论作为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其身份都无法得到落实,直接导致辅导员的角色边缘化。

作为教师,受自身所学专业与授课专业不一致以及安排授课任务时优先考虑专任教师等因素的限制,辅导员很少能得到授课的机会;作为行政管理者,辅导员分属各个院系,又并非学校的专职行政部门人员,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只能在教师和行政管理者之间摇摆,无法得到准确的定位。

(2)高校缺少专门针对辅导员的绩效考核体系。辅导员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工资分配都取决于单位对其个人绩效考核的结果,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少专门针对辅导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的绩效考核没有实现制度化,缺乏统一透明的标准,这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繁杂,不像教师的授课学时、、课题研究等工作可以进行量化考核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尽管辅导员工作压力大,工作量也不比其他岗位少,但其在自身的职业发展空间选择、提高薪酬待遇等方面却无法与现行的绩效考核体系相匹配,日常工作对职称晋升的帮助不大。工作业绩的考核与个人发展一旦脱钩,必然出现职业倦怠情况,角色的边缘化也就在所难免。

(3)高校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影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普遍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学校将办学自和行政管理权下放至各个二级院系。二级院系因此成为集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权力于一身的实体性机构。实行二级管理体制后,院系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中心,逐渐开始强化对经济收入的重视。目前,二级院系的经济收入取决于专业设置数量、招生规模、承揽的科研课题和社会服务项目数量,这都与院系所拥有的专业教师数量和专业科研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各院系在资源分配方面,对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对待的现象。例如,引进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与院系所属的学科专业相关,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则不予考虑;在人员编制上,尽可能向专业教师倾斜,造成学生与辅导员的比例高达200∶1,有的甚至达到400∶1,辅导员忙于应付繁杂的学生事务;培训和深造机会则优先安排专业教师,安排给辅导员的极少。可见,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对辅导员角色的边缘化有着不小的影响。

2.主观原因

(1)自身不具备合格的职业素养。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长期受到包括辅导员自己在内的社会的误解,认为辅导员管好学生不出事即可。实际上,从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角度看,辅导员应当具备开展工作所需的多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就业咨询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教育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沟通能力。但在接受调查的辅导员中,只有30%的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是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其他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与之相关度不高,包括旅游管理、高等数学、商务英语、企业管理、工艺设计等。同时,由于担任高校辅导员的多为年轻教师,对社会的认知和实践经验比较欠缺,一部分辅导员本身并不具备应有的职业素养。部分辅导员的职业素养不合格,不能给予学生较好的指导和咨询,其工作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不可避免地使其角色逐渐边缘化。

(2)职业的自我认可度不高。在调查中,有多达80%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甚至有辅导员认为自己的职业就是个“管学生、做杂事”的,说明辅导员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度不够,缺乏职业归属感。从职业幸福感的角度看,辅导员的职业兴趣与价值认同、工作胜任力、职业幸福感知能力、物质待遇、领导认可、社会地位几个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其中有外界的客观条件限制,也有辅导员自身的诸多因素影响。当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都没有足够的认可,那么他们在单位的角色边缘化也就在所难免。

(3)入职目的复杂。随着政府逐渐对高等教育加强重视,高校教师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稳中有升,工作时间安排也比较自由,高校教师已经成为很多高学历人员的首选职业。但高校的人事编制有限,以及近年来硕士、博士的大规模扩招,加剧了高校教师职位的竞争, 目前进入高校从教的难度正逐年增加。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竞争时,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入职的目的就是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今后转向专任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跳板,以获得较为优越的收入待遇和社会地位。当前高校中,辅导员利用各种手段成功转岗为专业教师或行政管理干部的例子屡见不鲜,对抱有这种入职目的的人员无疑是种激励。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这一类辅导员立足本职岗位,长期进行职业规划,出面争取辅导员群体的权益,是不太可能的。由此导致辅导员自身及整个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在单位逐渐边缘化。

三、解决高校辅导员角色边缘化问题的对策

在高校辅导员角色日益边缘化的情况下,辅导员队伍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会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质量。针对高校辅导员角色边缘化的现状和成因,需要采取系统性的对策及措施以解决问题。

1.落实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定位

改革政府部门关于高校辅导员身份的规定,废除目前辅导员兼具教师和行政干部双重身份的制度。从辅导员队伍今后专业化发展的角度考虑,建议将辅导员的身份定位为教师。为区别于学科专业教师,可以把辅导员作为高校的专业德育教师来培养,全面负责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提高辅导员对职业的自我认知度,还可以有效解决部分年轻教师将辅导员岗位作为向专业教师岗位的过渡等问题。

2.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

个人职业发展空间狭窄是高校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员工边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向专业德育教师转变后,需要配套建立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体系,以便拓展辅导员的个人职业发展空间,使辅导员队伍走上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道路。

在职业发展路径上,作为专业德育教师队伍,辅导员可以沿袭教师职称系列,从助教、讲师、副教授直到教授。在辅导员职称的评定方面,按照专业德育教师岗位的要求制定相关评定标准。标准中除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量化考核,还需增设学生和同行评价环节,并赋予一定的权重。通过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打开辅导员上升通道的天花板,改变辅导员岗位成为中转站的现状。

3.厘清辅导员工作内容,建立辅导员绩效考核制度

辅导员的身份定位改变后,如果还是负责与学生日常管理相关的琐碎事务,则仍然无法解决辅导员角色边缘化问题。关键在于厘清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并按照岗位职责建立针对辅导员的绩效考核制度。作为专业德育教师,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主。为保证绩效考核制度的有效实施,对辅导员的上述工作内容应实行项目化考核,将辅导员的指导和咨询与教学任务相对应,鼓励辅导员积极申报相关科研项目,同时将辅导员的薪酬待遇也提升至专业教师岗位水平,将繁杂琐碎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则移交给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并依托学生团体,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改变大学生已经成年却还配有“专职保姆”的窘境。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学生工作可以交由专业任课教师负责,改变目前专业教师上完课就走、与学生接触较少、只教书不育人的现状。通过重新厘清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为辅导员从本质上转变为专业德育教师做好制度设计,有效解决辅导员角色边缘化问题。

4.制定辅导员职业准入机制

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向专业德育教师转变后,为了保证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养,满足辅导员队伍长期发展的需要,加强辅导员职业认可,使辅导员工作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需要制定辅导员职业准入机制,包括辅导员的从业准入标准,如学历、专业、技术资质证书、相关的职业能力标准以及辅导员的职业退出机制,以便形成必要的淘汰通道,并为现有辅导员自愿分流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文强.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2]周春晓.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及出路[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

[3]何卫东.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13).

教师辅导员工作第8篇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李玉运(1974- ),男,山东巨野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重庆 401120)

[课题项目]本文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2011年度青年项目课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68-02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辅导员工作重视不够

第一,当前,国家和社会对一个大学的评价主要是看这个学校有多少有影响力的教授,发表多少篇高质量的文章,而辅导员在人们对高校评价中的分量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尽管高校在口头上高喊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待遇和发展机会,但实际上,学校的工作重心依然是教学和科研,人力、物力、财力都往教学和科研方面倾斜,辅导员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学校的工作重点,只要学生不出事情,一般不会引起学校的注意。第二,在经费问题上,其他教师队伍都有经常性的学科建设经费,而辅导员却没有。另外,很多辅导员的工作量往往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工作量并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国家规定每一名辅导员的带生量是200人,而有的辅导员的带生量能达到500人。第三,辅导员的工作定位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明确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但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的学生事务性工作之外,和学生相关的很多工作都压到辅导员头上,导致辅导员忙于应付。辅导员的待遇和发展也很难解决,甚至一些学校以耽误工作为名不允许辅导员考取学位和给学生上课。

(二)辅导员工作成就感不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负面影响使辅导的工作难度加强。辅导员工作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考评体系,由于工作对象是人,所以很难量化,很可能平时付出了很多,但不小心有一个学生出了问题,基本上就否定了这个辅导员的工作;另外,辅导员的工作是个不容易出成果的工作,每天做了很多琐碎的工作,但是很难看到成就,也许只有若干年后,学生毕业了,他会谈到辅导员在他大学期间对他帮助很大,这时候这个辅导员的工作成绩才算是看出来了。由于忙于琐碎事务,无暇顾及进修和科研,辅导员在科研上一般都不如当时一起留校的老师,若干年后,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三)辅导员在高校地位较低

按照很多学校的规定,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属于教师编制,但是几乎没有高校为辅导员制定详细具体的工作职责,只是笼统地规定了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有具体的工作职责,只要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就可以不受他人的无端评价,即使是领导也没有这个权力,因此,教师是相对自由的,但辅导员不行。由于没有详细具体的工作职责,不仅领导的指示就是工作职责,而且学校各部门以辅导员直接接触学生为由,经常给辅导员指派工作任务;在收入方面,辅导员更不可能和任课教师相比,由于很多学校对辅导员按行政人员来管理,一般实行坐班制,不可能在校外兼职赚钱,在校内除了工资和岗位津贴外也很少有其他收入,而教师的收入多元化,比辅导员高很多。

(四)辅导员缺少发展机会

一般来说,辅导员有三条路可以发展:一是继续做辅导员,评职称;二是做党政干部;三是读学位,转行做专业教师。这三条道路都不容易。继续做辅导员,以教师身份评职称,由于学生工作繁忙,很难有时间去搞科研,评职称是比不过专业教师的,即使评上教授,和其他专业的教授相比可能差距更大,做的工作依然和讲师做的一样,心理差距大。做党政干部是不错,但是职位少,不是每个想做的都能做上。如果是继续攻读学位,转行做专业教师,可由于做了几年辅导员,在科研上已经耽误了几年了,要想继续攻读学位,还有一段很辛苦的路要走。

(五)辅导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近些年,虽然新进了一批高学历的辅导员,但是这些辅导员由于专业并不对口,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并不是很擅长;其次,由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滞后,很多人仅仅是把辅导员当做一个跳板,并没有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打算,一有合适的机会,就会转岗到专任教师岗位上去,因此,心思并没有放在本职工作上,导致辅导员素质提高较慢;再次,学校对辅导员工作并没有真正的重视,所以,在培训辅导员、提高其整体素质方面并不是很积极,很多辅导员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即使参加了培训,也并不系统,有时候仅仅是为了拿到一张证书。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落实政策,提高待遇

1.辅导员队伍要配齐。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本科生不低于1∶200的标准,研究生不低于1∶300的标准来配备辅导员。现在有的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的比例甚至达到1∶500,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了,能把学生的日常事务处理好就不错了。因此,必须严格按国家的标准来配备辅导员,这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也是建设优秀辅导员队伍的前提。

2.制定科学的辅导员职责。只有制定科学的辅导员职责,使辅导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才能增强辅导员的责任心,也可以摆脱在学校里谁都可以给辅导员指派工作的尴尬局面,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责任心,使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

3.加大辅导员队伍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在辅导员培训方面学校要给予充裕的资金保障,既要请外面的老师来校给辅导员上课,还要送辅导员出去学习,参加学术交流。在辅导员科研方面也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要像支持其他学科建设一样来支持辅导员队伍建设,设立辅导员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辅导员申请科研项目,资助辅导员出版学术专著,鼓励辅导员进行学术研究,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4.落实辅导员职称评审方面的政策。辅导员的职称直接关系到辅导员的待遇高低,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育部文件规定:“高等学校应成立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具体负责本校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高等学校应根据辅导员岗位基本职责、任职条件等要求,结合各校实际,制定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的具体条件,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应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中级以下职务应侧重考察工作实绩。”各高校应积极贯彻教育部文件,确实把辅导员的职称问题解决好。

(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1.严把入口关,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坚持政治素质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湛及作风正派的标准,把德才兼备、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高学历人才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新选聘进来的辅导员应该热爱学生工作,善于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以便适应将来的科研工作。

2.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素质。辅导员的培养应纳入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同等待遇。各高校要从实际出发,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辅导员接受各种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离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也包括案例教学,提高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训的时候也要注意提高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这些系统的培训,不断拓展高校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思路及科研能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除了各高校不断努力,加强辅导员培训以外,各省市也要建立培训基地,为辅导员提供各种培训机会。

3.出台政策,鼓励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高校要加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仅仅是其他学科的科研才是真正的科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科学性,值得我们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力度。各高校要加大对辅导员科研的投入,通过设立大学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题, 安排专项的科研项目, 组织辅导员申报校级、市级、部级甚至部级课题,分析、解决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其专业化水平和职业成就感也就相应提高。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随之也能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称层次。辅导员队伍的科研能力提高了,职称也就上去了,逐渐形成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这样一来,辅导员就可以像其他学科的老师一样,有发展事业的平台,辅导员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同时,也能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稳定高校辅导员教师队伍。

(三)健全辅导员工作考评和激励机制

首先,根据学生工作的特点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使辅导员在工作的时候有章可循,促进辅导员工作的规范化。其次,完善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的管理,应该形成科学的考核体系,根据辅导员工作的职责确定考核内容,并且具体化为各种指标进行考核和评价。最后,建立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根据考核结果,对辅导员进行奖惩,对工作失职、出现重大失误的要进行惩戒,对工作积极主动、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要进行奖励。通过考评制度,促进辅导员队伍工作进步。

(四)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动态平衡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要确保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并不是说辅导员队伍就没有流动,就是每个辅导员终生从事该职业。最合理的状态是根据每个辅导员的职业规划,为他们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空间。对于热爱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要重点加以培养,引导他们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根据辅导员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培养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对于更喜欢其他专业,且基础扎实,有一定学术造诣的辅导员,学校应该提供机会,认真协调安排,使他们能成为优秀的专业老师;对于政策水平高,管理能力强,有志于从事党政管理的辅导员,学校也要统筹考虑,尽量为其提供机会。总之,良好的辅导员队伍并非死水一潭,而是要保持动态平衡,来去自由且保持稳定,这样就增加了辅导员队伍的吸引力和活力。

教师辅导员工作第9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教师地位

辅导员教师地位是指:辅导员在工作环境中能够得到得到同事、学生包括自己对自身教师身份的认同,并获得同专业教师一样的内隐体验和外显“待遇”,不断追求自我发展。当前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教师地位缺失问题,严重影响其工作的开展和大学生成长质量。因此,高校辅导员教师地位的实现这一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背景

2006年,教育部签发第24号教育部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是从现实实施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辅导员身份依然处于教师、干部两不是的境地,而辅导员教师地位难以实现,是当前辅导员产生管理权威缺失、角色混乱、职业倦怠的根源,如何实现辅导员队伍教师地位是当前辅导员工作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实现辅导员教师地位的必要性

(一)是树立辅导员教育权威的关键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能否获得大学生的信服和认可,直接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的好坏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于教育权威的对教育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例子得到解释。前苏联心理学家斯巴林曾经把进修学院分成四组,并邀请同一位大学副教授为他们分别作演讲,要求这位教授在给这四组上课时每次要穿相同的服装、使用相同的讲稿、保持相同的教态。不同的是给第一组学员演讲时,以一位大学副教授的身份出现;给第二组学员演讲时,以一位中学教师的身份出现;给第三组学员演讲时,以一位参加过国际比赛的运动员身份出现;给第四组学员演讲时,以一位保健医生的身份出现。实验结果是:演讲效果存在明显差异。第三四组学员对上课质量给出了较差的评价,认为上课是在浪费时间;第一二组学员对上课质量给出了普遍好评,认为演讲者学识渊博,研究细致。

这个例子启示我们:学生对接触人物普遍具有一种敬佩和尊重的心理。回到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来看,辅导员只有实现其教师地位,才能够使辅导员工作对象即学生,对其教育权威产生认同感。辅导员工作开展的好坏往往是由学生对其的信任和认同程度决定的,教师地位的实现则是关键。

(二)是实现辅导员工作性质的需要

辅导员双重身份实际上是从辅导员工作的最终目标上来划分的。一方面辅导员承担着管理任务,要从事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促进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辅导员又承担着教育任务,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无论是管理还是教育,其对象都是学生,辅导员工作的双重任务完成,需要教师地位的实现作为基础。一个不具有教师地位的辅导员,其对学生的教育注定是“形象工程”,更谈不上有效的管理。

(三)是辅导员自我发展的基础

辅导员自我发展的动力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从内部看,辅导员教师地位的实现有利于其“干部、教师两不是”向“我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有利于辅导员自觉承负教育责任;从外部看,辅导员教师地位的实现有利于高校辅导员群体文化的形成,有利于整个学校成员形成良性辅导员评价心理。

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双重驱动下,辅导员更愿意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生工作中,他们明白自己要干什么,面对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运用各种技巧和办法去应对;他们能体验到工作中的成就感,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并能从问题出发持续学习。

三、教师地位实现的重要途径

高校辅导员教师地位的实现,既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工作、促进大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高校辅导员的教师地位。

(一)回归讲台,负责相关课程

让辅导员回归课堂,是实现辅导员教师地位的重要方式。辅导员只有真正走上讲台,才能真正从思想上,使学校所有成员认同辅导员的教师地位。

实现辅导员的教师地位,让辅导员走上讲台,需要依据学校的现实情况和辅导员的自身实际,统筹划分,合理安排。

1.担任“两课”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招聘过程中,大多数是从各种不同学科门类中选取的专业人才,这些人大多数都具有硕士学历,但是“两课”教学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并非没有压力。所以,在辅导员走上讲台之前,应该具有一个完善的专业培训过程,这既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需要,也关系到辅导员教育权威的建立。

2.从辅导员的现有知识结构出发,适当担任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辅导员丰富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完全可以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方面,可以在系统了解本校辅导员群体知识结构的情况下,开设符合辅导员知识结构的选修课程;另一方面,辅导员所学专业与高校开设专业相近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让辅导员发挥自己的特长,担任一些专业基础课程。

回归课堂,在突出辅导员教师地位的同时,既提升了辅导员在教师群体和学生们心中的地位,又增强了辅导员自我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辅导员能够更方便、全面地了解学生,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努力促进提高工作技能和完善知识结构。

(二)促进学习,提供资源保障

辅导员队伍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新时期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主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高尚的师德风范、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好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等。学识既是是各种素质形成的基础,也是辅导员能否从学生内心获得威信的关键因素。马卡连柯曾说:“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会站在你这边,绝不会背弃你。….相反地,不管你多么亲切,你的话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是多么可爱,但是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你处处都可以看出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你除了藐视之外,永远不被得到什么。辅导员要想成为学生信赖的老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学识。高校应当倡导辅导员主动学习和发展,为辅导员群体创造学习的条件。

1.时间资源保证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整体工作状况特点是:时间有限,任务无限。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辅导员角色和地位的不稳定,因而会承担更多的额外工作。例如:学校的教务处、财务处、就业处和保卫处等部门,其工作都与大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辅导员由于角色、地位的混乱,常常要因为学生和这些部门一一联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之大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辅导员角色和职责的明晰化,可以将辅导员从繁忙的角色“越位”工作中解放出来,真正在反思和学习中实现自我发展。

2.资金保障

辅导员管理学生事务的全面性,要求其自身知识结构应该是多元的,例如思想政治知识、心理辅导知识、职业规划知识等;学习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例如统一培训、校本学习、自主学习等。拓展辅导员学习的内容范围和方式选择,都需要专门的学习资金的支持。高校资金管理中,应该专门设立辅导员学习费用板块,只有用于辅导员学习的资金得到保证,辅导员学习才能够顺利开展。

3.学习环境保障

辅导员的学习环境可以看做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反馈原理告诉我们,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受两种反馈机制的控制,一是作用和反作用彼此促进,相互放大的正反馈,导致系统的无止境增长或衰退;另一种是作用和反作用彼此抑制,相互抵消的负反馈,使系统维持在稳定态附近。辅导员学习效果与学习环境密切相关,辅导员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彼此促进、共同发展。内在观念上,要树立辅导员科学的学习观;外在激励上,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辅导员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三)职业化发展,完善相关制度

辅导员只有真正走上职业化之路,其教师地位才可以得到真正实现。辅导员工作“非职业化”的观念认为,辅导员无论是从业标准、选聘标准、培养制度还是考核和晋升制度,都带有非职业化特征。换句话说,辅导员工作是人人都可以而且有能力去完成的。一项工作在失去职业认同之后,更谈不上职业地位的实现,因此实现辅导员教师地位,应加快辅导员职业化的步伐。

1.建立辅导员资格制度

职业资格越清晰,职业的认同和发展就越具有动力。辅导员行业应该如社会其他职业一样设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如:教师要具备相关专业基础,同时要具有教师资格证,就是掌握了基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普通话达到一定水平;法律从业者要通过相关的司法考试;财务从业者要具备基本的会计学知识、有会计上岗证才能入职。辅导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设立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辅导员工作要求出发,合理设置报考条件和资格授予条件。

2.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

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晰问题不仅仅存在于辅导员队伍身上,它普遍存在于高校的所有成员之中。对辅导员的角色模糊化,直接导致辅导员职业化程度降低。高校应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国家有关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规定,科学合理地规定辅导员工作职责,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普及教育,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获得更多的职业认同。

3.建立辅导员职称评聘制度

辅导员需要的是职业进步的激励,是持续的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这才是能不断保持工作激情的动力。辅导员需要的是职业发展的上升空间,这才能明确自身发展方向,走职业化道路。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将辅导员职称列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专业职称评聘系列,而这些普通专业教师职称评聘条件与辅导员工作特征存在很多冲突。这些评聘条件对于整日忙碌于学生事务的辅导员来说,无疑是力不从心。

我们可以试着将辅导员队伍的职称评聘单独作为一个系列,统一纳入学校评聘制度。可以建立辅导员职级制度,共设5级,每级对照专业教师职称待遇,1级辅导员相当于助教级别并享受同等待遇,2级辅导员相当于讲师级别并享受同等待遇,3级辅导员相当于副教授级别并享受同等待遇,4级辅导员相当于教授、硕士导师级别并享受同等待遇,5级辅导员相当于博士导师级别并享受同等待遇。辅导员的职称评聘计划、标准应该单设,并单独成立审评委员会。

4.完善辅导员工作考评体系

科学的工作考评为辅导员职业化指引方向,主要包括考评内容、考评方式和奖惩。辅导员考评内容应该指向辅导员工作职责和辅导员自我发展;考核方式应从辅导员工作特征出发,定性与定量结合、教师、学生评议与自评相结合;考核结果应成为奖惩的重要依据,与待遇、评优和发展机会直接挂钩。

总之,高校辅导员教师地位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作,也是当前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辅导员应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以独有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去赢得认可。另一方面行政部门应提供可操作化的制度保障,让辅导员在一个优质的环境中获得应有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查晓丽,郭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权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03):129.

[2]贺民.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地位与素质要求[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09.

[3]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

作者简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