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营会计工作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08 16:34:51

经营会计工作计划

经营会计工作计划第1篇

[关键词]初创企业 经营计划项目管理 PDCA循环

企业经营计划管理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一个动态、循序的过程,为了实现企业的综合目标而实施的一项管理工具。在X企业创业初期,公司发展较快,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为了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逐步将公司的整体目标进行任务分解,并督促公司各业务单位和各职能部门围绕企业的整体目标开展工作,提升协同与合作的效率,提升公司的整体运行效能,决策层决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导入经营计划管理项目。

该项目体系属于软性项目管理的范畴,从公司的组织层面来分析,涉及公司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等全体组织层面。从公司的业务层面来分析,涉及各业务单位和各职能部门。从公司落地实施的角度来分析,涉及公司的年度经营计划、半年度经营计划、季度经营计划和月度经营计划等。因此,经营计划管理项目一个复杂程度高、涉及面较广、实施周期长的综合管理项目。

一、经营计划项目管理的特点与过程控制

作为初创企业,X公司需引进一系列的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工具,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因此公司项目的导入与落地管理至关重要。

1.企业经营计划管理特点

从企业经营计划管理工作的特点来分析,该项目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在组织内部管理上具有首创性;

(2)从项目总体目标性上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3)从项目时间性上具有周期性;

(4)从项目可行性上具有动态滚动性。

因此在项目确定导入企业管理之初,明确了公司中长期战略目标与本年度的经营目标之后,着手经营计划项目落地实施的周期管理。从PDCA管理循环,做好该项目的实施控制与管理。

2.经营计划项目管理的PDCA管理循环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最早提出的,最早应用于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在企业经营计划管理的过程中同样适用。持续运转的企业经营计划管理是制订计划和组织实现目标的管理过程,按照PDCA循环,周而复始的运转。

PDCA是计划 (Plan)、执行 (Do)、检查 (Check)和处理 (Action)等四个环节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简写,PDCA循环就是按照计划、执行、检查与处理的顺序进行目标管理,并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的科学程序。在企业经营计划管理中PDCA循环可以解释如下:

(1)P(Plan)——计划。是公司经营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从公司宏观与微观来看,宏观可以理解为战略目标的制定,从微观可以视为企业年度、季度或月度经营目标的确定以及行动方案的制定;

(2)D(DO))——执行。是各成员企业或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运作,是年度、季度或月度实现计划中的工作内容。

(3)C(Check)——检查。是企业经营计划过程中阶段性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4)A(Action)——效果。就是企业经营计划管理对阶段性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认可或否定。好的结果加以肯定,或者模式化或者标准化以适当推广;未完成的计划或事项要加以总结,并提出改进;这一轮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二、PDCA循环在X公司经营计划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X公司经营计划项目管理PDCA循环的重要环节与步骤

(1)X公司经营计划工作的现状

经营计划项目管理是X公司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切工作的主线。公司的经营计划管理包括年、季、月工作计划、费用预算计划等各专业单项工作计划,在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工作计划的实施主体与责任人、完成时间、工作量不够具体;完成工作计划的措施不够细化;工作落实不及时;执行检查监督不到位;完成结果不反馈;工作不交圈,达不到闭环管理的要求,绩效考核不完善,经营计划项目落实效果不佳。

(2)PDCA循环在经营计划管理中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

在X公司经营计划项目中PDCA循环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如下:

①P:计划阶段 第一根据现状,找出问题。第二找出原因,确定因果。第三确立主要原因,分析比较。第四制定措施计划:确定制定措施的目的,确定预期实现的目标,确定由实施责任主体、完成时间与完成标准和完成方式与方法。

计划P公司年度计划,利用公司目标战略、部门工作计划、费用预算、绩效考核等工作,制定公司的经营计划。

②D:实施阶段第五执行实施措施计划。

执行D是指公司的方案进度追踪、预算控制以及达成率的确认与管理、经营计划会议、书面报告经营报告等,定期召开经营计划会议或预算回顾会等。

③C:检查阶段第六检查计划执行结果,纵向、横向检查。

评核C是指经营计划会议、书面报告,财务报表、沟通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绩效确认等,绩效面谈、会议表报系统,定期考核。

A:总结阶段 第七针对结果进行总结与考核,积累经验与教训。第八将未解决或新出现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总结与改进A是指将考核结果通过“奖励与惩罚、奖金设计、福利、旅游、荣誉” 等形式,改进经营活动,同时将未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3)PDCA循环在X公司经营计划管理中应用

按照PDCA循环,在实际经营计划管理工作中设计了“部门月度经营计划与总结”流程。具体操作过程:

公司月度经营计划会议、例会、调度会、协调会等各类会议安排的工作、提出的工作措施、对各类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需落实的工作和临时性工作,全部实行月度经营计划总结与计划。组织部门以“部门月度经营计划与总结”的形式,将工作任务下达至各责任单位,并将其报送到考核部门进行备案。

组织部门 在“部门月度经营计划”中明确编制工作内容和具体要求,明确工作任务是什么、什么时间完成、达到什么标准和要求,明确主责单位和责任人以及配合单位与责任人等等。组织部门从任务制定、工作布置、总结、检查、考核进行全程管理。

责任单位在既定的完成时间周期内,实事求是的填写“部门月度经营总结”,将工作完成情况、采取措施及总结的经验,将未完工作进行原因分析与说明,由责任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

组织部门根据“部门月度经营总结”与实际任务完成情况对责任单位提出考核意见,由分管领导签字后报考核部门落实考核。

对未完成的工作任务,由组织部门与责任部门重新在下月工作中列出“部门月度经营计划”。考核部门负责对组织部门、责任单位的工作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2.促进PDCA循环良性推进的措施保证

(1)强化经营计划各个环节的管理,尤其是其中的绩效考核与奖惩环节,将PDCA循环管理形成闭环;

(2)优化PDCA循环管理的频率和形式,提升经营计划项目管理的效率与工作效能;

(3)将目标管理与PDCA循环结合的更加紧密,做好公司的长中短期的战略目标与经营目标,同时要求业务单位和职能单位做好目标分解,在组织层面和时间跨度上形成环环相扣的PDCA循环。

三、结论

经营会计工作计划第2篇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对于科学管理模式的需求日益迫切,经营计划管理更是关乎企业长久发展和经济利益的关键问题。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已经逐步建立起以平衡计分卡等为管理工具的综合计划管理机制。概述了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机制,并就目前国有企业主要应用模式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出在新型管理机制改革下,综合计划管理的要求与发展的需求,并对未来应用模式的进一步改善进行探索。

关键词:

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指标体系;组织体系

1.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概述

1.1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概述

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该模式也面临了新的挑战。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涵盖了价值创造、客户服务、内部运营和企业成长四个综合方面的体制。该体制不仅包括以日常经营服务等为主的计划指标体系,而且还可以建立科学数学模型,开展平衡测算,并通过方案的优化,对经营活动进行总体分析,从而合理优化配置各项资源,推动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实施。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是在对企业内外部综合条件和环境的评价分析基础上,以企业整体经营目标为方向,基于现状进行的资源优化和企业发展规划,于国有企业具有整体和全局意义。

1.2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的应用和意义

回顾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变,经历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跨越式转变。在建国初期,国有企业管理主要以扩大生产为导向,根据计划进行统一管理,虽然适应当时经济发展需求,但随着市场发展变化,逐渐失去了活力和适用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经历了以效率提升、以提升市场占有率、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管理阶段,最终发展到目前以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为导向的企业管理阶段。在这些管理模式演变过程中,综合经营计划管理体制也不断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顺应当前国有企业经济利益和整体经济形势的新型模式。这一发展不仅让国有企业从经营战略上取得了提升,而且更加能够满足企业整体、全局、综合的发展需求,建立适应经济节约型社会的资源配置方案,实现企业综合利益最大化。

2.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的具体应用

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应用模式的具体确定是基于企业发展需求,如整体经营战略而具体开展的,包括了体系构建、指标构建、综合考核和管理评价等多个方面,我们将从这些具体方面进行分析。

2.1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体系构建

要更好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将各部门、各个要素结合起来与公司整体战略相统一,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制定和执行一个持续的、共同参与的动态化管理过程。综合计划管理就是以战略为主导,为保障其顺利实施,企业应该不断建立和完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确认管理要求和内容,明确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规范管理流程和标准,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分为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权责体系、指标体系和流程体系五个主要部分。

(1)综合经营计划组织体系构建。

在体系构建中需要将各部门纳入整体管理中,并分层级设置,包括决策层、统筹控制层、归口管理层和执行层四个等级。其中决策层为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统筹控制层是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归口管理层是各项专业及指标归口管理部门。执行层是指企业的各部门和下属单位,负责经营计划的具体执行。

(2)综合经营计划制度体系构建。

制度建立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独立性需求,建立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具体管理制度。明确决策层在综合计划管理中的决策性地位,明确统筹控制层在日常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确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指标体系,从而保障综合计划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并与各专业的制度、流程等协调一致。制度的建立必须是以综合管理计划为基础,明确部门职责以及具体的操作职责,并对可能发生的各类行为,即先进行为和消极行动进行确认和赏罚,从而使制度明确化、可行化。

(3)综合经营计划权责体系构建。

综合管理计划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权责体系的构建,权责的细化和合理配置是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中,我们一般将处于决策层的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作为综合计划的领导机构,是最高的决策中心,负责大政方针的制定,审定、监督和协调综合计划管理中的各项重大事宜。统筹控制层的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主要是负责综合计划的编制汇总、平衡优化、执行分析、调整与评价等日常的管理工作。归口管理层则是负责本专业的专项计划、指标管理、平衡分析、年度目标以及监控分析工作。执行层的各部门和下属单位则负责综合计划和预算的执行和落实。

(4)综合经营计划指标体系构建。

在综合经营计划体系构建中,指标体系构建是技术性要求最高的部分。它不仅要反映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状况,而且指标的建立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和良好的适用性,该部分是目前的重点和难点。其基本方针是将综合计划与战略目标结合后进行系统性量化分解,为综合管理奠定基础和提供参考的依据。

(5)综合经营计划流程体系构建。

综合经营计划的实现需要严格高效的过程管理,流程体系构建就是为过程管理服务的,通过在综合计划的编制、上报、平衡、下达、调整、监控和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的节点设置,并针对各个环节和节点设定相关指标和考评机制,实现全过程统一的闭环管理流程体系。

2.2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具体制定要求和综合考评概述

(1)综合经营计划具体制定要求概述

在综合经营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秉承综合计划与企业战略规划保持一致的原则,综合考虑专业规划的原则和需求,以整体效益最优为原则。综合管理计划编制应该由企业各专业共同参与,统筹兼顾各专业和部门的发展目标,实现总体的平衡和持续化发展。其一,综合经营计划编制要符合务实化要求。作为未来企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实现工具,综合经营计划应该分为短期和长期计划两个部分。长期计划是为了实现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在整个行业内立于不败之地的计划,该计划会随着经济环境、企业短期经营状况、政治环境等不断进行调整。而短期的综合计划则更应该详细化,并且要体现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前期综合计划的执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将企业已有的资源和需要的投入产出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未来期间综合计划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其二,综合经营计划要具备可执行性和可跟踪性。综合计划制定最终是为了执行和改进服务的。因此,经营计划制定应该对关键指标进行具体列示,要求按月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工作的完成状况进行跟踪和反馈,如果出现异常要及时回查,从而对管理和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偏差实现实时跟踪,为更好实现过程控制服务,实现综合计划的动态化管理。

(2)综合经营计划综合考评工作概述

企业综合经营管理计划体现了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是对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做合理的事先规划与安排,涵盖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因此也具有综合性。企业的综合经营计划考核工作,不仅要从指标的完成状况出发,具体分析投入产出比,而且要结合企业的投资、预算计划,实现企业在经营、财务、投资等方面的计划和规划。综合考评要体现该体系的价值创造性,通常用利润总额指标和经济增加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利润总额指标指的是在成本预算精细化管理工作下,通过人工成本及主要成本的控制,分析企业总体的盈利状况。经济增长指标则是从资产价值管理水平提升和整体经济效益增长出发进行考核。此外,综合考评不仅涉及企业的经营状况,也要体现企业服务水平提升状况、内部运营状况改善、企业综合发展等,建立一个包含价值创造、客户服务、内部运营和企业成长四维一体的综合计划评价体系。

3.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的实证应用

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的应用需结合企业发展状况和经营规划来具体开展。我们以电力企业为例,对该模式的具体应用进行实证分析。

3.1基于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的实证应用

以电力企业为例,从企业战略目标到综合计划制定和最终计划落实的具体环节。根据中长期发展规划,我们制定了企业发展的5年综合规划,提出未来工作重点是要统筹工作,优化资源的配置。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企业发展应该要实现的具体计划,如电网建设计划、电网技改、电网修理、科技项目、管理咨询等计划,并结合这些专项计划制定指标体系,在平衡协同基础上实现企业年度综合计划的安排。企业的综合计划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应该与企业的投融资计划、财务管理规划等结合起来,实现从单纯管理到价值创造、服务提升、运营管理提升和企业成长多维度的发展。

3.2基于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实证分析的探讨与改善

在该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应用中,企业要推动具体工作的开展和执行,确保经营管理的成果,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考评指标体系,要在以下工作改善和提升中多做努力。

(1)建立健全综合经营计划的考评体系。

考评指标体系既要包括电力企业发展的基础性评价内容,例如综合计划管理制度流程的建设和执行情况、综合计划编制组织体系构建状况等。更应关注过程评价,对于过程管理要做到细致到位,不仅注重过程评价的编制,对于综合计划的质量、上报及时性和准确率等进行考核,更重要的是关注过程跟踪分析,保证跟踪成果,实现及时有效地过程管理。在此基础上,对综合计划中不适应企业发展部分进行调整,为最终计划实现和多维度综合效益实现服务。

(2)综合经营计划管理要注意综合性。

为了进一步推动综合计划管理,电力企业可以开展全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查找工作过程的薄弱环节,寻求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评价可以从综合计划基础建设、执行过程与完成结果三方面开展,从而全面系统地实现对综合计划全过程的评价、分析及反馈,采取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与综合测评相结合的形式,从综合计划编制、跟踪分析情况、计划调整、计划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4.结语

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机制应该以战略为导向,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实现资源更加合理的优化配置,实现效益的最优化,这是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应用模式不断突破创新的方向,仍需要企业和员工共同努力。

作者:吴颖 单位:四川科锐得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邹江,邱有强.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用用模式探索[J],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2008(09)

经营会计工作计划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增强企业法人代表计划生育责任制,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不断探索和创新“三资”和民营企业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新路子,坚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

二、民营企业计生协工作内容和要求

1、进一步强化企业法人代表计划生育责任制度。

按照企业法人代表是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要求,企业法人代表在抓好本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同时,应抓好本企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做到有布置、有检查,建立企业法人代表责任制,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企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自学遵守镇计生办的管理,指导、检查和考核。

2、建立健全“三资”、民营企业计划生育组织服务网络。

各民营企业在组建企业生产的同时,应按照《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章程》成立计划生育协会组织,规模较大的企业下设计划生育协会分会或会员小组,担负企业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的责任。

3、“三资”民营企业计生协机构要求。

(1)有成立计生协组织的文件,明确兼职的计生协会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有具体负责计生工作的人员。

(2)有办公室和计生协会员活动室,可单独设置,也可在工、青、妇等组织场所增挂计生协牌子。

4、依法履行计划生育管理职责,保障职工的计划生育合法权益。

企业计生协会成立后,要按照国家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职责,督促企业落实《江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办法》(府发号及其它法律、法规规定的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保障本单位职工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经营会计工作计划第4篇

如何制定经营计划

金国华 AMT咨询

关键词:成长型企业 战略规划 经营计划

通过研讨会的方式,我给再起飞公司的所有中高层进行了经营计划制订方法及工具的培训,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而且遇到的问题有些出乎意料。

11月5日,年度经营计划制订委员会根据战略务虚会的结果把公司总经理OGSM下发给各部门分解,同时要求各部门上报本部门开展经营计划制订的时间,以便咨询公司参与并提供指导。

截止11月10日,除了少数几个部门回复外,其他部门迟迟未见答复,包括经营计划的龙头牵引部门营销中心。所以,战略发展部的李总监与我马上找到营销中心总监韦总询问工作进展情况。

韦总的回答多少让我有点意外:“我收到通知了,但年底有很多事情要处理,还没顾得上。”

李总回应:“那这个工作也很重要,时间还是比较紧的,而且其他部门也需要承接我们的计划。”

韦总说:“我已经吩咐我的助理先按照表格做了,完成初稿,我们部门内部再讨论。”

……

后来我发现,很多企业在导入经营计划方法时,都会存在类似现象。

错误做法:没时间做

虽然这个理由有点无厘头,但这的确是很多企业成功导入经营计划方法时最大的障碍之一。在讲经营计划方法时,公司所有的中高层都听得津津有味。但一旦需要大家开始行动,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分析下来,有几个原因:1. 公司没有评估一个新方法导入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公司内部工作安排方面并没有做出特别的“承诺”和“强要求”;2. 没有意识到新工具的导入对公司大范围内工作方式改变带来的阻力。

这让我想到深圳有一家化妆品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板非常有魄力,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的真正把变革当成一回事的企业家。为了导入流程管理方法,他提前一个月策划,让各部门把工作提前做好安排,然后把所有中高层拉倒一个相对偏远的五星级酒店封闭8天,逐个章节地学习和讨论流程管理方法。我有幸以流程管理专家的身份受邀参与其中,负责对各组的理解和分享进行点评。这是迄今为止,我见过最成功的新管理方法导入案例。这位老板曾经给我说过一句很朴实的话,让我记忆犹新:“很多企业让中高层阅读一些新管理方法书籍,这基本无效。首先如果是自己买,最后没几个人会买,即使公司统一购买下发,但因为工作忙等原因,能看完的估计不会超过20%,能深入理解并能结合实际工作有些创新的,估计不超过5%。如果一个新管理方法,不能在中高层层面上达成共识,它就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包括我对这个新方法的理解。”

错误做法:我安排人直接搞定

对于年度经营计划制订工作,很多公司中层管理者都习惯直接写一个工作计划然后派任务给下属执行,或者像再起飞公司让助理起草,这是非常错误的。

年度经营计划制订的重要产出绝对不仅仅是最终完成新表格的填写,更不可抱着交差的心态做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是制订的过程。否则,因为缺乏上下充分的沟通共识,经营计划根本无法起到牵引作用,见图1。

实际上,经营计划制订过程一般至少都是“两下两上”的过程(如图1所示),对于第一次导入此工具的企业甚至还不止两次。首先公司提出总体目标和要求,然后各中心在此基础上分解和补充提出本部门的目标和要求,然后交由各基层部门完成具体经营计划的制订,部门完成经营计划后,中心内部召开经营计划研讨会,最终形成本中心经营计划,然后公司层面召开经营计划质询会并提出修改建议,最后各中心部门再重复按照上面的步骤进行第二次编制。

制订经营计划的过程中,上级部门应先只提出简单的要求和方向,而不应直接告诉下级部门如何做,而且一般先由下级部门根据自己对上级部门要求的理解,完成本部门经营计划的制订,然后上下级部门召开研讨会。

研讨过程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下级部门充分说明自己对上级部门要求本身的理解,这样有利于上级部门明白下级部门是如何理解和思考自己要求的,是否会存在理解偏差或者说自己的要求不够具体。然后下级部门解释自己的经营计划是如何完成的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上级部门尽量多一些质询少直接给出答案,比如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你这个策略可以完成那个目标?策略可实现吗?有量化数字支持吗?有什么制约条件?和研发部门达成一致了吗?”这样多次的一来一回,上下部门会对公司目标达成多维度、多层面的充分共识, 并就达成的策略、实施路径、关键控制点、风险及控制等达成充分共识。

自下而上完成经营计划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下属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不惟命是从。另外,只有自己制定并理解的计划,才能保证执行力。

新管理方法的导入,难的不是方法本身,难的是形成新工作模式的过程,这是对原有工作习惯的破坏,所以在导入的整个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障碍,企业最重要的是能否提前认识到这些问题,并能直面问题并坚持持续解决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

所以,当发现苗头不对,经营计划委员会李总和我向董事长说明了目前遇到的问题及我们的担心。幸运的是董事长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潜在严重性,所以立马召开了中高层会议强调此工作的重要性,并现场由各部门确定工作开展时间计划。

根据各部门的工作时间表,我和咨询团队参与各部门经营计划研讨会。有些人经常问我,为什么新管理工具导入有必要请咨询公司?

我们不妨看看再起飞公司导入经营计划管理工具的过程。

第三方角色

正是因为咨询公司为局外人,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所以我们可以不过于顾忌内部职级等问题,按照本来的工作计划督促和监控进度和质量,并提出建议。

比如发现有些部门不及时开展工作的话,咨询公司可以和逐个部门当面沟通督促,并可以借助公司领导的力量推动。但如果是公司内部战略发展部门的话,常见的处理方式就是发一个email通知大家尽快开展,但往往最终结果就是各部门仅仅在最后时刻匆忙提交了一个由助理直接编制的经营计划,可能连部门经营计划研讨会都省略了。

再比如,在部门内部讨论经营计划时,咨询公司一旦发现研讨主题偏离了方向,咨询公司可以直接提醒“这个问题可能不属于本次讨论的范畴;这个问题最好放到以后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时讨论”,或者提醒“我们今天核心是讨论三个问题,现在还有一个议题没讨论”,或提醒“这些策略分解并不能支撑目标”等。但如果是公司内部比如战略发展部李总推进这项工作,不便要求过于严格,结果往往会导致面子工程,而且在研讨会时,如果是部门负责人偏离主题或者策略无法足够支撑目标,可能没有人敢站出来打断。

专业指导

新的管理工具导入会涉及很多专业知识和工具方法,也会有很多经验教训,所以,有咨询公司协助的好处,就是可以提供相对完善的方法,而且可以尽量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特别是,在前期年度经营计划课程培训时,公司中高层有参加。但部门在制定经营计划时,还会有很多主管级核心骨干员工参加。所以,在部门经营计划研讨会时,可以抽出1个小时再进行方法及工具的讲解。而且培训时,大家可能认为已经掌握了方法,但真正到用的时候,很多人会发现还有很多细节没理解。比如培训时,可能会讲策略的分解要突出重点,但对于某一个部门某一个重点工作,这句话到底如何应用呢?只有在讨论具体业务过程中,大家有任何疑问,咨询顾问及时给出解答,方法才真正被掌握。

经营会计工作计划第5篇

特约撰稿:柴旭光(上海联纵智达营销咨询机构 高级合伙人)

宁立新(采纳品牌营销顾问机构酒水事业部 总经理)

吴洪刚

林 彬(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公司 总监)

转眼间,2007年的脚步声已清晰在耳。这个时候,正是“鉴”往开来的时节。实际上,我们在第10期已经做了“鉴”往――针对企业如何进行总结等做了专题讨论,而本期关注的则是开来,即如何规划新的一年。

在进行年终盘整中,很多企业都没有达到规划中的目标。在这种状况下,你的计划就是无效的,甚至是浪费的。因此,面对未来,我们有必要提前运筹,尽早规划,并解决好其中一些关键问题:比如,应该把握好营销计划中的哪些关键因素;又如,怎样使营销目标能够顺利达成;再如,如何保证计划执行过程的准确和顺畅等。

让我们有准备地谋局2007!

战略谋局 登高望远

柴旭光

【编辑语】营销计划是企业的年终大戏。其间,从计算、制定,再到分解等诸多繁杂的环节,堪称庞大的管理工程。因此,更需要运筹帷幄,这样才能决胜千里。即谋局在先,战略思考。那么,如何进行战略性思考呢?下面,请看――

做好新一年的企业营销战略规划和计划,是每一个企业营销管理者的必备“功课”。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好新一年的规划呢?实际上,有三件事情必须要做好。

第一件事,做好定位。

定位就是在可以运作的市场细分中,寻找到与企业能提供的服务价值最为匹配,同时又最能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的那一部分独特的“客户价值”。企业在进行定位的时候,可以通过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所关注的目标市场的重要程度进行重新排序,从而找到关键性“客户价值”,以及为此需要采取的市场操作手段和策略。也就是说,在定位的基础上,集中企业的营销资源,获得关键性的突破。

事实上,中国企业在营销竞争中,“趋同”远远大于“趋异”。在市场的贴身短打中,不知不觉地被对手所影响。于是,在营销动作、市场目标等方面慢慢地挤在一起,陷入拼资源的消耗战。因此,企业利用年终的机会,需要寻找自己特有的竞争优势,以及适合自己的独特“打法”。

定位代表着取舍,在新的营销规划中,对于市场目标和消费者细分目标等方面,要有所取舍,找出现在乃至今后最关键的赢利点和发展点,并加以特别关注。而对于可能成为耗费企业资源的“无底洞”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式的消耗战要加以规避。在做好减法的基础上,要将主要资源投放到关键点上,并做好加法,这样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营销规划。

第二件事情,做到匹配。

任何营销活动,其实质都是企业资源的付出,以期获得预想的效果。企业的营销计划,就是要服从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而明晰企业的发展战略,就需要搞清楚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投入的资源总量、资源组合情况以及投入时间等。有优势资源的企业,大可以开打“堂堂之师”的正面战役,而资源不足或有限的企业,则需要在营销计划的实施中,对于游击战和袭扰战等予以更多关注。所以,资源的多少,决定着企业的营销规划和营销活动的策略和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实施的营销活动和投入的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排列出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并与企业可以使用的资源进行匹配。当然,对于资源的使用规划,要适度的留有余地。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面临突发事件和环境突变时,有足够的应付能力。

实际上,资源的匹配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基本法”,它能有效地制止企业主的做大冲动,包括防止“儿子总是自己的好”的短视心态。

第三件事情,做成爆破点。

由于绝大多数市场还远没有达到饱和程度,“以快制慢”仍然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年度规划的时候,寻找到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爆破点,将会使新年度的诸多工作由无序的“散点”升华为一串有序的“项链”。

如何寻找和设计这样的“爆破点”呢?所有的爆破可能,一定来源于企业营销关键环节的各个要素,对于这些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度了解后,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圈定一些可能行走的路线。另外,竞争对手的动向和兴趣点,以及客户价值取向的阶段性变化,往往也是我们寻找的主要线索。

爆破点的设计,不求“惊人”,但求“组合”。也就是说,一个单点的爆破,无论如何惊心动魄,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营销目标市场,也不可能一次爆破就解决全年的营销问题。因此,需要将爆破点找准,并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形成一连串在时间、空间和操作上井然有序的爆破活动,并辅以相应的其他活动来支持和呼应。以此,通过“组合”产生“聚变”。

有效计划 两面护航

宁立新

【编辑语】俗话说:“再糟糕的计划也比没有计划好。”但实际上,有了计划并不见得会取得好效果。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在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没有找到最佳的方法来制订出一个有效的计划。因此,请看――

调查显示:只有63%的企业才能达到规划中的目标,另外多数CEO和高管们花费时间所做的计划,不仅落不了地、结不了果,而且对企业的发展起不到什么帮助,甚至成了阻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制订出一个有效的计划。事实上,无效的营销计划就是浪费,甚至是灾难,它耗费了企业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那么,如何制定出有效的营销计划呢?

一、管理机制:做好PDCA循环

所谓计划,就是基于可能发生的各种假定情况所预先规划的对策。而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在做营销计划工作时,关注的往往是统一安排工作、编制和分解各种计划等,这多是操作层面的工作,缺乏对各种假定情况的深刻且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更没有采取正确的决策机制,所有这些都是依靠自我估计完成的,也就是凭着感觉来预测和决策,这样做的风险非常高。实际上,如果在其管理过程中应用科学的方法,比如运用PDCA循环模型,就可以保障决策机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事实上,营销计划工作本身就是一个PDCA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营销计划本身也需要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当然也需要反馈、分析和总结。这个循环过程一旦良性运作,计划工作也就距离其有效性越来越近了。(见图1)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P(Plan)表示计划、D(Do)表示执行、C(Cbeck)表示检查、A(Action)表示处理。这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的整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周而复始的运转。

有很多企业在做计划工作时,C和A环节往往是缺失的,就像一个指挥官下了一道命令之后,就再也不管了,或者出现了偏差也不深究,这样

的计划工作就不可能得到良好的贯彻和实施,也就不可能产生实效。

二、有效评估:遵循6个原则

实际上,与有效营销计划相关的不仅仅是关注管理机制,还要做好计划方案本身的评估。因为这些评估要点,也是制定营销计划需要遵循的原则,更是保证营销计划有效的关键因素。

原则一:重点突出而清晰。计划方案必须重点突出、主线清晰。比如,公司2007年的主要战略是扩张,那么营销计划的主题就应该是“如何做大”,并围绕这个主题来编制一套详细的计划方案。其中,由于投入和销量(或者销售收入)的增加是2007年的主要工作,那么投资计划和销售计划就是2007年计划工作的重点。如果公司的主要战略是巩固和提升,那么其计划主体就是“如何做强”,而2007年的重点工作或计划的主线就是在管理、效益和竞争等方面做好布局,或者说要做好品牌力、组织力、文化力、管理力、产品力等方面的提升,当然也包括渠道力、终端力、传播力等方面在质量上的提升,并且确保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另外,在编制具体预算时,还需要将资源集中到与管理和竞争能力增强有关的各项工作中。

原则二:规定具体而明确。所谓具体就是与任职人的工作职责或部门的职能相对应,事先对目标的工作量、完成日期、责任人和资源都是具体而明确的。这样,才能让执行者心中有数,才能清楚怎样把工作做好。另外,还要注意时间要求的全局性和衔接性,否则就会造成各项计划之间虽然都有时间限制,但各不搭界。

原则三:具有可考核性。必须准确地告诉执行者,具体的工作怎么检查和考核,特别是对最终的结果要能准确地衡量和考核。这样,执行人才会有压力,才会注重过程的管理和对结果的现实预期。

原则四:具有可施行性。即目标在现实条件下是可行的,经过努力是可以达成的。因此,计划方案不仅要切合实际,还要有一定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即根据市场变化和计划执行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但通常来说,计划是不能做重大调整或随意调整的,否则计划的权威性就会受到伤害。因此,每次调整计划一定要做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并再次做好正式和推行动员的工作,这样,计划的连续性才能得到保证。

原则五统一与平衡兼得。即计划方案要被计划执行人所接受,并且是执行人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接受。同时,还要保持上下级和全体员工在思想、认识和行动上的统一和平衡。实际上,有重点就有非重点,对非重点的部门、项目、指标等也要注意保持相对的平衡性,否则他们就很可能成为计划方案的短板。

原则六:激励与约束兼顾。计划虽然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约束和压力,但是,好的计划更要具有强烈的激励性和挑战性。这样,才能让执行者斗志昂扬,真正与计划浑然一体,并充分发挥出潜力。

总之,计划工作是系统性和实战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全员的参与,没有周密的研讨和不辞劳苦的工作,就不可能做出一个好的营销计划。当然,正如“功夫在诗外”一样,要做到计划工作的有效性,很多工作不是大家看得到的书面形式的计划方案。而需要在计划方案前做好调查研究,也需要在制定计划方案的过程中,全员参与式的反复碰撞和推敲,更需要计划制定出来后,具有强有力的执行、监察、反馈和调整,以及类似PDCA这样不断向上循环的过程。只要将这些工作都做好了,营销计划的有效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目标达成 双剑合璧

吴洪刚

【编辑语】有一个苏格兰谚语说:“对于一个没有方向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对于营销计划而言,方向(目标)重于泰山,目标达成亦重于泰山。如果计划目标总无法达成,其命运便是“各领三五年”。那么,如何保证目标顺利而准确的达成呢?下面,请看――

在很多企业,年初制定计划时轰轰烈烈,到头来却草草收场,落得虎头蛇尾的结局。这是因为,在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营销计划无法有效执行、营销目标无法完成的情况。这样,企业必然是越走越沉重,越攀登越艰难。那么,如何保证计划目标不成为“纸上谈兵”呢?

一、策略的保障

实际上,判断一个营销计划的好坏是以什么为标准呢?其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实现营销目标的策略保证是什么,而这一点在做计划时,恰恰被许多企业忽视了。于是,计划就成为一堆数字的排列。比如,上海区域2000万元的销售计划,你改为3000万元也可以,反正都是猜测。没有策略保障的计划无疑于“空中楼阁”。这也正是大多营销计划流于形式的根本原因。

什么是策略保障呢?当你确立销售目标后,如何保障销售目标的达成呢?这里至少需要下面4个重要的策略进行支持:

1,销售渠道建设的保障。比如,当你制定北京区域增长2000万元销售收入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2000万元从何而来。而渠道的建设,特别是终端网点的数量与质量的提升,是实现销售目标的最基本保障。你不能只拿着一个目标任务书,然后没有任何渠道开发与管理措施,就梦想着到年终达到目标,还拿到奖金。

2,产品线与价格策略的保障。产品线与价格是制约销售目标的重要因素。要实现销售目标,除了在渠道网点上下工夫外,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企业的产品线和价格策略要足够支持销售目标的实现。

3,品牌与市场推广的保障。要实现销售的增长,就必须有相应的品牌推广预算与市场推广措施进行保障。试图以最小的预算,通过非凡的点子来创造奇迹的企业,往往会一败涂地。实际上,品牌与推广的预算是实现销售目标的基本保障之一。

4,营销组织与团队的保障。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就是营销团队的建设。当你制定了增长2000万元的销售额,而舍不得多招一个业务代表,就是天才也难以完成目标。销售人员数量对销售目标的保证也是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业务团队的凝聚力和业务能力。这一切,需要有效的领导与管理者才能实现,指望一个没有凝聚力的销售老总来实现整体企业的销售目标是不现实的。

二、方法的保障

营销战略对企业而言是“做正确的事”,而营销计划则是“正确的做事”。其实,一些科学的方法应用就是帮助你行使“正确的做事”。

1,鱼刺图目标分解法。鱼刺图是由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发明的,故又名石川图(见图1)。实际上,鱼刺图目标分解法也是进行营销目标分解的一种方法。其原理就是:针对营销目标寻找关键成功因素(KSF),继而确定公司级关键绩效指标(KPI),再由公司级KPI分解到部门级KPI、每个岗位的KPI,使KPI形成一个因果关系网络,共同支持营销目标的实现。在层层分解中,保证目标制定的有效和执行的实效。

实际上,可以应用的营销工具还有很多,在此仅举一例,其目的就是想

告诉大家,在目标的制定、分解和执行等环节中,要多使用科学的工具、方法,从而使其在开始就是科学而有效的。

2,销售预测模型。事实上,销售预测是制定目标工作的开始,也是保障销售目标完成的关键。在这方面,也需要应用科学的方法,以此保证其准确而科学。一般情况下,销售预测的模式

在这个销售预测模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公司销售潜力的预测中,需要对影响公司市场占有率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估,还需要对消费者的偏好进行分析。只有在正确评估公司销售潜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出较正确的销售预测。另外,在初步的销售预测出来后,还要充分考虑销售人员的意见、经销商的意见、经理人员的意见、过去的实绩等因素。

过程管理 “三一两上”

林 彬

【编辑语】“对于IBM,战略并不重要,执行才最重要。”这是“大象”型企业的成功箴言。对于年度计划而言,这不仅仅是表面的为执行而执行,而是一个沟通、协调的管理过程。实际上,如何保障制定计划过程的不走样、不脱离实际呢?下面,请看――

据国内一项调查表明,国内企业的营销计划目标的实现比率不足40%。在理论上,计划目标不能实现有两种原因:一是决策层的经营管理目标合理,但经营层的执行不力,致使目标落空:二是经营计划目标本身脱离企业的实际环境,经营层和员工竭尽全力也无法实现经营计划目标。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呢?

在实际管理中,计划目标的确定和分解是其管理工作的起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计划目标的确定,从根本上说是决策层和经营者利益相互协调的过程。事实上,年度计划的编制过程也是企业决策层和经营层的一次沟通过程,经营层参与经营计划的编制,可以使决策层了解经营层的需求与意见,经营层也可体会到决策层的期望与态度。决策层和经营层双方相互沟通以达成共识,可以减少未来执行的很多障碍。因此,制定科学而合理的年度计划需要经历“三下两上”的过程。“下”指年度经营计划的命令从决策层自上而下传达贯彻,“上”指经营层的意见从下往上反馈。(见图1)

第一“下”:决策层确定总体目标,下发经营层

在开始编制下一个年度计划前,决策层通常会对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和上一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回顾,这是制定总体目标的基础。在回顾上一年度目标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对下一年度的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和展望,提出下一年度计划的总体目标,包括总体销售收入目标、总体利润目标及对各业务单元和职能部门的宏观要求等。计划管理部门按照决策层提出的总体目标要求对目标进行分解,并对各业务单元和职能部门目标提出要求,颁发和编制年度经营计划的通知,作为企业编制年度计划的起点。

第一“上”:经营层编制年度主要经营指标,上报决策层

经营层各业务单元和管理部门接到计划管理部门年度计划的编制通知后,按照通知中的目标或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本单元年度主要管理指标。各业务单元的经营指标应包括销售收入、利润、市场指标等。各管理部门需要制定与总体目标相对应的各项管理目标,并将主要经营管理目标上报至计划管理部门。

第二“下”:决策层提出计划目标调整要求,下发经营层

计划管理部门汇总各业务单元和管理部门的计划目标,并把汇总结果与总体目标要求进行分析和比较,然后把汇总后的各业务单元和管理部门的经营管理目标上报决策层,决策层组织相关人员对各业务单元和管理部门的经营管理目标进行审议,并根据企业经营总体目标提出相应的目标调整要求,同时提出年度计划编制的原则。计划管理部门对目标调整要求和经营计划编制原则进行进一步细化,并把细化后的目标调整要求和原则下发到经营层的各业务单元和管理部门。

第二“上”:经营层编制年度经营计划,上报决策层

经营层各业务单元和管理部门接到调整过的经营管理目标后,根据年度计划编制基本原则,组织编制本单元的年度计划,包括各项计划目标、计划目标的依据、实现计划目标的保障措施等,在内容和格式上要满足企业统一要求。各业务单元和管理部门将编制完毕的本单元年度经营计划,上报计划管理部门,计划管理部门负责对各业务单元和管理部门的年度经营计划进行初步的审核,审核不通过则要求相关业务单元和管理部门组织修订,修订后重新上报至计划管理部门。

第三“下”:决策层审批年度经营计划,下发经营层

计划管理部门对各业务单元和管理部门的年度经营计划进行汇总,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企业整体年度经营计划,并提交企业决策层进行审议,决策层通过各种形式对企业年度经营计划进行多方论证,并提交最高决策层进行审批。计划管理部门把决策层审批通过意见形成企业年度经营计划定案,然后下发到经营层各业务单元和管理部门。企业各业务单元和管理部门根据年度经营计划开展各项经营管理工作。

有计划可以离目标更近

经营会计工作计划第6篇

【关键词】 施工企业 计划统计 作用 建议

计划统计工作作为重要的管理措施是现代施工企业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统计工作能够实时的掌握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动态过程,为建筑施工项目的决策层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在建筑施工企业的计划统计管理当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计划统计,能够将建筑施工的进度和动态变化过程实施掌握,将业务模块各种分散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汇总,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保证建筑施工企业项目进度管理目标的实现,提高项目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管理决策效率,有助于缩短项目工期,节约项目建设成本,提高项目整体经济效益。

一、计划统计工作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计划统计工作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证书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准入证,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生产水平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达到资质等级规定的调整,才能够有资质参与建筑施工项目的投标工作。而且《建筑也企业资质证书》进行年检工作必须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建筑企业报表制度》要求的格式来表式填写,填报资料也要严格按照建筑企业的统计部门填报的数据为为准。另外,每年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业绩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基本信息等都需要严格按照统计资料进行登记汇总并填报,建筑企业为了保证资质的就位和企业年检审核需求,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必须对建筑企业的资质就位和相关的统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保证企业符合相应的资质条件,达到年检审核要求,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计划统计工作为建筑施工项目现场管理提供服务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普遍采用的管理方法是责任成本管理,这是以成本控制为核心,将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工期等纳入考核的一种管理方法。企业责任成本管理的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在企业责任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其难点是对于每一个成本控制指标的确立过程,成本控制指标定的太松,不利于促进项目施工成本的节约,无法实现责任成本管理的目标,指标定的太紧,造成项目成本管理目标难以实现,会严重的措施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成本指标的确立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计算才能够得以实现。而建筑施工企业采用现场计划统计的方法,能够促进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指标的确立。计划统计工作依据其深入的调查、统计和分析,来确定建筑企业项目施工的各个环节的人、财、物的消耗,从而建立科学的内部定额体系,保证企业成本控制指标的有效确立。企业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通过企业的计划统计人员协调企业的施工生产、财务、采购以及仓库等部门共同努力,能够充分的发挥计划统计在建筑项目现场管理中的作用,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3、计划统计工作为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加强企业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提升自身的计划统计能力,培养超前意识,针对错综复杂的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发展决策,促进企业的市场份额的提升和中标率的提高,保证建筑施工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提升。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投标工作中,分类施工组织、报价和商务等三个部分完成。建筑施工企业的投标商务部门需要大量的计划统计部门提高的资料,例如企业的基本情况信息诸如企业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构成、企业的完成产值以及企业的利润总额等数据;另外,在《企业近五年类似工程一览表》当中,建筑工程的名称、主要的施工内容、施工特点、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等内容,都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的计划统计部门在平时进行详细的整理和汇总并提供给企业的投标部门。

另外,建筑施工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对企业的报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工程招投标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施工企业能够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企业大多数的工程招标采用的是最低报价法和复合标底法等报价方式进行评标。中标可能性最大的一般是最低合理报价的单位。因此,这种措施给建筑施工企业的报价带来一定的困难。企业为了既能够中标,又可以保证企业能够充分的盈利,不会造成亏损或者落标,必须提高报价决策的准确性。因此,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日常的建筑企业的统计积累,编制科学的内部定额体系,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中标率,并且可以减少项目工程的亏损风险,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建筑施工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计划统计工作重要程度的认识

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项目施工的过程中,缺乏对计划统计工作的正确认识,其重视程度也不够。建筑企业的领导人物计划工作只是下达一个生产经营的计划,认为统计工作只是数据上的简单处理和汇总,缺乏对计划统计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和预见性的认识。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重视经营管理和项目施工,忽视了对建筑企业计划统计在作业和职能的认识,造成建设施工企业计划统计工作的地位得不到提升。

2、企业计划统计的队伍建设不够

建筑施工企业在计划统计方面缺乏人员组织配置。企业计划统计岗位的编制和人员配备不足,计划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缺乏对企业计划统计人员的知识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企业的计划统计人员缺乏学习培训的机会。专业业务水平的不熟练制约了计划统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影响计划统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和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信息质量。

3、计划统计工作方法落后、分析能力不强

建筑施工企业在实施计划统计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计划统计工作方法,对计划统计数据的分析能力不强,存在计划编制简单和深度不够的问题,制约了计划统计工作的效果发挥。在实施计划统计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计划执行过程的有效跟踪和分析调整,对统计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说明,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分析,造成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计划统计工作的目标难以实现,没有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动态,系统的分析、评价、预测、监督和反馈,造成计划统计工作的管理目标难以有效实现。

4、缺乏对计划统计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计划统计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渠道,造成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决策和项目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充分有效的利于计划统计信息数据,在进行招投标,实施成本计划编制、和下达施工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无法充分的利用计划统计结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三、提升建筑施工企业计划统计工作水平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企业计划统计规章制度

强化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必须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计划统计的规章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统计质量关键性措施就是健全计划统计工作的领导责任制。通过健全领导责任制有助于提高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保证计划统计规章制度在企业内部顺利的制定和实施,促进计划统计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通过加强计划统计工作的制度建设和规章确定,能够提高计划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提高计划统计只能够数据整理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计划统计工作能够走向规范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2、提高计划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计划统计工作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计划统计工作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对计划统计工作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作为计划统计人员应该具有团队意识、积极性、责任心和扎实的专业素质。具备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重视加强计划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估计计划工作人员参与企业的管理和支持决策,培养出计划统计人员的思想觉悟和工作积极性,打造业务精湛的企业计划统计队伍。

3、转变建筑施工企业决策者的计划统计工作观念

计划统计工作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决策的做出通过科学的依据支撑。因此,企业的决策者应该转变计划统计的观念,充分的运用计划统计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重视严密的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对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强化企业的计划和统计管理工作,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计划统计工作的实施,把握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信息和数据,改变传统的信息收集和统计的模式,促进计划统计在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活动中作用的科学发挥。

4、提高计划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研究

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复杂,因此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的分析与研究,能够提高计划统计管理分析工作的价值,保证统计结果的有效利用。统计人员在对企业经营管理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之后,以后加强事后的分析和综合整理研究,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对建筑施工企业各个部门的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分析,及时的将统计数据反馈给决策层和各个部门,充分的掌握和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为改善提供对策建议。

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应该提高对计划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计划统计工作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促进计划统计的信息数据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在企业计划统计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企业应该重视改善和加强计划统计工作,为企业建立高效的、科学的、通畅的统计信息渠道,利用科学的计划统计分析手段与方法,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中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服务,促进建筑施工企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焱:统计决策在建筑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J].数据,2007(12).

[2] 张秀珍:建筑施工企业统计工作的突出问题与对策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

经营会计工作计划第7篇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落实目标责任管理。

1、继续坚持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常议常抓,落实“一把手”对计划生育工作亲自抓,负总责的要求,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制。

2、为了确保市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市工商局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高申其局长担任,副组长由胡文武、洪安邦、朱兴进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县局,市局直属单位、各分局、科室、协会办负责人组成。

3、主要任务是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业主中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协助计生部门对申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流动育龄人口建立计划生育档案并向计生部门通报;做好对已发照的个体户雇佣的新增从业女性流动人口(18-49周岁),每月进行摸底登记、建档,每月底前及时按规定通报;做好计划生育药具市场和计划生育广告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建立人口相关信息定期交流制度。各单位要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年初认真安排部署,年中进行督查,年底要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考核,力求取得明显成效。

二、认真履行职责,全力配合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

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是政府赋予工商部门的重要职责。各单位要按照工商部门职能特点,找准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良好局面,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抓紧抓好。

1、市工商局主要协调本系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及时传达上级关于计划生育相关政策,安排工作督查,总结经验,开展信息交流,协调配合计划生育部门共同做好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指导教育系统内干部职工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督促指导各分局与相对责任人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服务目标责任书,明确职责和考核办法,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协助计划生育部门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和服务工作,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市工商系统得到较好地落实。

2、县局、市局直属单位、各分局切实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工作职责,认真安排辖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与相关责任人逐级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目标责任书,组织对辖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督促和考核,做好干部职工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做好对流动人口办理工商登记注册的“婚育”情况登记监管工作,指导各工商所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以及流动人口和投资人进行“婚育”情况登记管理。

3、各工商所要认真履行职能,突出工作重点,积极落实对申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流动育龄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职责。要把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落实到管理人员,结合“网格式”管理、日常市场巡查等办法,建立个体工商户及从业人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登记档案,掌握属地流动人口从事个体工商户计划生育情况的底数。及时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到实处。

4、各级工商部门要加强对市场开办方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指导市场开办方做好市场经营者的计划生育工作。市场开办方要在经营户中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与经营户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议书》,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检查、有评比。与同级计生部门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系制度,加强配合协作,切实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落实到每一位育龄人员,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方法及要求

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各级工商部门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实做好工作。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宣传报道,营造群众参与、关爱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社会氛围,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工商机关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营造全民落实计生政策的舆论氛围,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严格登记管理。各单位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对违反计划生育国策的经营户要及时向当地计划生育部门通报情况,通过信息平台进行警示,要结合年检、验照以及市场巡查等措施,了解流动经营者婚育情况,并及时建立登记台帐。

三是落实考绩制度。各单位要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列入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大督查和考核力度,落实各项奖惩制度,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有序开展。要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工商所长为第一责任人,因计划生育工作被“一票否决”的工商所,取消年度评先资格。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不得力,在当地造成不良影响的的单位及个人,要扣除其相应的考核分数,并且不得参加当年度先进评比。

经营会计工作计划第8篇

1生态经营计划的基本内涵

生态经营计划就是基于循环经济的生产经营计划。它是指企业为了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根据自身所处的经营环境和企业的实际状况,对企业在较长时期内,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怎样保持自身与环境的相容性,又如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长远性和全局性的谋划。它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行动纲领。

1•1生态经营计划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企业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生存与发展不仅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原料、能源和其它一切资源,而且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如果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那么将从根本上动摇企业的生存基础。如果某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那么该地区将很难吸引资金、人才和技术。这里的企业必将陷入恶性循环,根本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企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它能否制定出一个兼顾生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生态化水平,并且和生态环境保持相容性的生态经营计划,这个计划既决定着企业对整个生态供应链的支持程度,也影响着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程度。所以,企业在制定生态经营计划时,不仅要考虑企业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而且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它们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企业能够为其解决哪些问题?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又应该如何做?等等。这些问题在生态经营计划中都要列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以及总体的计划安排。生态经营计划的制定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和效益性原则,要能够实现企业、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共同繁荣及持续成长。

1•2生态经营计划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行动方案

传统的经营计划仅仅从企业自身如何发展的角度来谋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把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经营计划的最终目标。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自然要追求经济效益,但是,如果企业只顾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将会产生损害消费者、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短期行为。企业也将丧失社会公众的信任,遭受环保法规的惩罚,最终将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必须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确定企业经营总目标,并把总目标包含的社会目标、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企业生态经营计划的总目标可分解为三个二级分目标,即经济目标(资产增值目标、销售额目标、利润目标等)、社会目标(上缴税收目标、职工收入目标、职工福利目标等)、生态目标(资源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生态产品目标等)。企业在制定和执行生态经营计划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为了能够实现三者目标的动态平衡、统筹兼顾,企业必须促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共同提高,而不是相互损害,尤其是要特别关注生态环境目标,因为生态环境目标有最高和最低之分。最低目标就是政府规定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标准,企业务必达到,否则就要受到惩罚或被关、停、并、转。最高目标就是企业所在行业的国际先进水平,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而言,必须以政府规定的标准为基础,努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还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条件、资金实力等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先进合理、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目标,将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企业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富强。

1•3生态经营计划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保证

制定和贯彻执行生态经营计划既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必要策略,也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保证。国外一些大企业为了在新一轮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竞争优势,无不寻求在生态环境技术上的垄断。例如:摩托罗拉公司就宣称,争当生态环境的行业领袖。又如世界著名化学工业公司杜邦公司从1990年开始,在全球化工行业中,率先回收氟里昂,并计划在30年内,不断地减少“三废”排放量,努力成为真正的生态企业。生态经营计划已成为当今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2生态经营计划的特征

生态经营计划是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总目标,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先安排,包括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平衡,技术与管理手段的选择以及各项目标和任务完成的进度规定,等等。概括起来,生态经营计划具有下主要特征:

2•1生态经营计划的目标性

生态经营计划及其派生的各种业务计划都致力于企业的生态经营总目标和各项分目标的实现。企业通过精心合理的安排,将经营与环保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直至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让其明确自己和部门的环保责任与生产经营任务。实践证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有利于生态经营计划的落实和环保目标的实现,从而使得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企业的生态经营计划工作就是要针对企业所要实现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目标,想方设法取得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经营效果。如果没有生态经营计划作为企业的行动指南,那么企业的污染控制、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各项活动必将出现混乱局面,其结果不堪设想。

2•2生态经营计划的领先性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虽然企业的各种管理职能交织在一起并形成一个管理系统在发挥作用,但是生态经营计划工作始终处于特殊的领先地位。首先,它为企业确立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企业效益的奋斗目标;其次,它为企业制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措施和具体步骤;再次,它还让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明确知道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和优秀人才,遵照什么方针来指挥与监督下属,以及采取何种控制方法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p#分页标题#e#

2•3生态经营计划的普遍性

生态经营计划是企业各级负责人的行动纲领。虽然生态经营计划工作的特点和涉及的范围,会随着各级负责人所掌握的职权和分管工作的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总经理还是基层管理者,几乎无一例外都需要从事程度不同的生态经营计划中规定的工作,都要为完成计划中所规定的任务而努力奋斗。

2•4生态经营计划的效益性

生态经营计划的效益性是以完成计划的所得扣除执行计划的支出之后的余额来衡量的。在这里,完成计划的所得是指实现企业生态经营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后所获得的各种利益,而执行计划的支出则是指为了贯彻落实生态经营计划所发生的一切费用以及其它非预期代价之总和。这种效益性不仅仅指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是企业实现可持续成长的综合反映。

3生态经营计划的地位与作用

生态经营计划是生态供应链上企业能够保持长期、稳定、有效合作的基础。它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它必将对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促进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友好相处,并实现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3•1生态经营计划对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具有推动作用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并不是指企业仅仅采取一些节约资源和减少“三废”排放的相关措施,而是要求企业持续不断地改善自身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使之能够持久性地保持融洽、和谐的友好关系。由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永无止境的长期经营行为,伴随着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全过程,所以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趋势,制定企业的生态经营计划,以确保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例如:早在1991年,日本松下公司就发表了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生态供应链管理的《环境宣言》;1996年ISO140000国际标准刚刚颁布,该公司就立即作出积极响应,并有200多家企业陆续进行了资格认证与环保审核活动;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通道、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品的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限制标准。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树立“珍惜生态资源,重视循环利用”的经营理念,努力实现产品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经营目标。进入21世纪后,松下公司又投入巨资购置新型环保设施,更换和淘汰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积极研制与生产无氟冰箱、节能灯具等环保型产品,所有废弃物都实现了达标排放的目标。显然,这些辉煌业绩的取得与生态经营计划的贯彻执行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生态经营计划对企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3•2生态经营计划是企业进行资源与环境管理的行动纲领

生态供应链上的企业要想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企业持续成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按照生态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成长方向制定相应的生态经营计划和保障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企业要从战略高度分析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和现有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自身的技术条件,准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慎重确立资源与环境管理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并制定出能够确保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有效措施。例如:柯达公司认为,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环境管理目标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之成为企业生态经营计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柯达公司明确规定了自身的环保责任,并制定了有效的环保方案用于指导和帮助经理人员将公司的环保责任融入到各项经营活动之中。柯达公司响应了“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号召,1993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仅相当于1990年排放量的50%;到1995年,该公司完全停止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保护正在枯竭的臭氧层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废物最小化和再循环利用也是柯达公司制造业与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柯达公司等企业在资源与环境管理方面取得的显著业绩,无不都是在生态经营计划的指导下所完成的。由此可知,生态经营计划就是21世纪企业进行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的有效行动纲领。

3•3生态经营计划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环境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公众对环境保护也更加重视,企业的环保形象和生态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其产品的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经营计划,从长远和全局的高度谋划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生态经营计划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非常重视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并认真制定和贯彻执行生态经营计划。例如:贵州铝厂是全国最大电解铝生产企业,过去该企业对环境污染很严重,当地居民怨声载道,曾多次受到当地政府的处罚。然而,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之后,十分重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把降低能源消耗和吨铝含氟量作为工作重点,并制定了生态经营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技术改造活动,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管理措施,大大减少了废弃物排放量,降低了成本,扩大了产量,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结果:该厂的吨铝含氟量从以前的23千克降到0•7千克,SO2气体排放量也大大降低。因此,该企业的产品供不应求,在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生态经营计划的制定

生态经营计划的制定,首先应根据社会发展目标、生态环境、生态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对企业的要求,找出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生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其次,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在近期和远期应该解决的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站在长远的、全局的高度指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生态供应链管理,有效地帮助企业决策者进一步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1制定生态经营计划的原则

为了确保生态经营计划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具有促进作用,现代企业在编制生态经营计划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统筹兼顾原则。在编制生态经营计划过程中,一定要全面考虑到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环节、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是还要兼顾到生态供应链上各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统一筹划。因为生态经营计划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来实现企业经营总目标,而整合与优化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生产流程的再造以及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和外部合作关系的协调。影响生态经营计划编制的因素很多,如果不进行统筹兼顾,就容易造成经营目标的片面性,从而影响企业、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p#分页标题#e#

(2)重点控制原则。在编制生态经营计划时,首先要能够分清企业内部各种工作的轻、重、缓、急,以及它们影响企业生态化水平和环保形象的作用大小;其次,要能够辨明各生产环节、各职能部门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经营目标过程中所处地位的主次;最后,要能够抓住生产流程中影响“三废”达标排放的重点环节,制定严格的控制标准和详细的监督程序,做到重点问题优先解决,关键环节重点控制,着力解决影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稳定、持续提高的关键问题,确保企业实现永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科学发展原则。在编制计划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从整个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规划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各种合作关系;要能够预见到整个生态供应链未来的发展趋势和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既要把未来社会可能发生的变化反映在生态经营计划之中,又不能把它看成是一劳永逸的规定。最终制定出的生态经营计划要能够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迁而进行相应的滚动式调整。

(4)经济效益原则。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考虑经济效益问题,生态经营计划更是如此。在生态经营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应该追求计划的经济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企业经营目标的确定要易于实现,各种计划标准的制定既要科学又要便于控制。整个生态经营计划在企业中贯彻执行的结果,应该是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4•2制定生态经营计划的程序

企业在制定生态经营计划过程中,必须兼顾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同时还要将计划的目标和相关措施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结合起来,其具体程序如下:

第一,研究企业和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并确定生态经营计划的总目标。21世纪企业和社会所面临的最迫切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企业、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影响可持续发展有三大因素:(1)能源严重不足;(2)资源利用效率低下;(3)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应该考虑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降耗、注重环保,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方案和要达到的目标,都应该在生态经营计划中作出明确规定。

第二,根据企业现有条件和生产状况,确定近期应该解决的问题和长期要完成的任务。将能源、资源、环保等问题与企业生产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制定解决各类问题的时间进度表以及完成的标准,同时兼顾合作伙伴的要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三,制定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考察其可行性。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目标制定一系列行动方案,并建立与其相配套的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参与技术革新的积极性,争先恐后为环保工作做贡献。

第四,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并选择最佳的满意方案。对企业的节能降耗、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围绕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根据各评价指标对方案的技术性、效益性和满意性等进行评价,从中选择技术上先进、效益可观、操作满意的方案作为行动方案。第五,方案的实施与反馈。将选择的可行方案投入运行,并加强控制与监督。定期检查方案的实施情况,收集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与原定目标和标准进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以确保方案能够顺利实施。既要尽可能实现生态经营计划中所规定的目标,又要将方案实施的结果反馈到第一步,为新一轮生态经营计划的调整与修订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整个生态经营计划的制定过程必须按照上述五个步骤进行。

经营会计工作计划第9篇

摘 要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的电力企业仍然掌握在国家的手中,受国家的计划经营管理。因此,如何使电力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保持计划经营稳步前进,又能立于不败之地,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就电力企业在计划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并就如何加强电力企业计划经营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电力企业 计划经营 管理

就目前我国对于电力企业的深化改革中,计划经营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它对于不断优化电力企业的资源配置,降低电力企业运行的成本以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计划经济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一、建立企业计划经营管理的组织机构

企业由于无法冲破传统落后的管理思想的束缚,导致“分工合作”的这种合理管理模式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所以企业一定要建立起负责计划经营工作的专业管理机构,并且要分工明确,设立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分级对企业内部进行操作【1】。决策层是企业的领导者,他们负责企业的一切工作的制定,如负责审批综合计划管理方案并给出可行的意见、监管其实施及对计划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给与调整和处理;管理层是企业的管理者,他们主要负责传达决策者的声音,代表决策者管理公司,如定期向决策层汇报计划的实施情况,上传、下达各种常态事务性工作等等;执行者则主要根据决策层和管理层的要求负责实施行为。这样,通过各个层的配合与分工,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的办事效率,加快企业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二、完善计划经营管理体制

(一)健全管理制度

我国当前的电力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这就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计划经营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对企业进行全方位、有计划地管理。最主要的就是将企业各部门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头上,明确每一个人具体负责的工作与职责,具体分工,规范员工的行为,规范管理流程,让电力企业有序、顺利地进行,形成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模式。企业之间的各部门、各计划加强联系与互动,如停电计划、科技项目计划、企业需求计划等,确保各个部门、各个部门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价值。

(二)建立一个完整的闭合系统

为了避免有头无尾、重头轻尾等现场的发生需要建议一个完整的闭合系统,包括制定、平衡、上报、实施、控制、监督、调整以及开合应该进行的全面的、科学的、有计划地管理【2】。具体可以是:管理者制定好指标计划方案,汇报给决策层,决策层进行审批,提出相应的意见和要求,达成一致后由管理者下达给执行者执行,这样企业的工作就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同时,管理者对其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其有效地实施。决策者则对管理者和执行者进行的工作进行定期的考核,督促他们及时准确的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三)健全综合计划各个指标体系

当前,电力企业的指标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主要有资产质量(电费回收、不良资产总额等)、电网发展(电网项目核准、教育培训投入等)、经营业绩(售电量、售电单位、目标成本等)以及供电服务(农网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城市供电可靠率等)这四大类指标。电力企业要想更好的对项目进行管控,就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建一个更全面、专业和更加符合市场的综合计划各个指标的体系,以确保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衔接和相互协调,以加大综合计划所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三、建立综合计划管理信息系统

综合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综合计划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但是目前我们的综合计划管理手段相对落后,这是比较单一的功能模块,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信息系统,如某些电力企业实用软件进行编制这也致使形成了某个编块的计划编制模块功能,最终还是缺乏科学性、缺乏有效的管理监控,也就无法形成合理的计划执行考核结果[3]。所以,需要建立一个综合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对于计划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充分发挥统筹平衡、协调的作用,提升电力企业的控制力。以综合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通过它对企业计划经营的编制、审批、下达、执行、调整、考核、跟踪分析、信息等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以实现企业计划管理由条块分割向协同高效的根本性转变。

结束语:电力企业的计划经营需要我们在市场经济中一步一步地摸索着前进,需要我们的不断探索与完善,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国的电力企业的计划经济管理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方旭升.电力企业计划管理如何适应电力市场[J].华北电业,1999(0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