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技创新项目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11 10:28:30

科技创新项目管理

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第1篇

要害词:项目项目治理科技计划制度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我国政府传统的治理模式面临着严重挑战,深化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治理创新,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政府在1995年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6年初公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划纲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此,国家将进一步强化对科技的投入,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承诺,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中心财政安排科技投入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地方和企业也都要增加科技,在这种形势下,科技治理工作必须引入改革和创新的机制和模式,使科技治理工作真正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用好科技投入,创造更高效益。为此,改善科技计划项目治理,保证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项目科委”曾成为人们广泛抨击的一种现象,其直义是科技治理部门不应该抓项目。这种舆论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和科技治理部门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介入和干预竞争性行业领域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然而,笼统否定科技治理部门抓项目,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看法。规划、计划、项目分别是实现我国科技发展目标不同层次的任务,规划为未来发展确定方向——计划针对方向实施任务分解——项目使计划目标具体落实。项目与宏观战略并不相悖,“十五”期间确定的12个重大专项,以及这次《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项更是界定清楚的大项目,都是实现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载体。澄清对项目的熟悉,并引入新的治理机制,将是实现《规划纲要》的重要基础。

一、对“项目”和“项目治理”的再熟悉

对科技治理部门来说,“项目”是一个既熟悉又生疏的词汇,数十年科技治理部门上上下下都在抓项目,“报项目”、“跑项目”、“上项目”、“策划项目”、“评审项目”、“安排项目”、“检查项目”、“验收项目”是每个工作人员耳熟能详的业务,但从项目治理职业化角度看,许多人对项目和项目治理的内涵、特征和规律还缺乏真正的理解和熟悉。

项目和项目治理是一套系统知识体系。近代项目治理学科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应用于美国研制原****的曼哈顿计划和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取得巨大成功,由此“项目治理”风靡全球。在国际上和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技术改造、科研开发乃至体制改革、政策研究等诸多领域。许多国家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以及联合国工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都在应用“项目治理”方法进行有效的开发工作。目前“项目治理”在中国工程项目治理领域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根据各国专家多年研究,概要而言,“项目——是创造独特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的一次性工作任务。”,“项目治理——是为了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从开始创意到结果完成,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治理”,“项目治理知识体系——是在这个项目治理过程中派生运用许许多多的治理知识和技术的集合”。根据这些概念特性,可延伸展开许多新的熟悉、理念和治理技术,如:项目生命周期和阶段性,项目干系人,相关知识领域和技术方法,包括范围治理、时间治理、费用治理、质量治理、人力资源治理、沟通与信息治理、采购治理、风险治理、健康、安全和环境治理、计算机信息系统治理和整合治理等等。现代项目和项目治理的概念不仅是一套理论描述和数学规划,它是着眼实际运用的一套系统知识体系,组织实践活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项目是战略成功的基石。不论国外或国内,任何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实施和创新活动,都是以项目为载体形式进行的,执行好每个项目,保证其成功,就保证了总体战略的成功。目前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部署也是遵循这个规律,先做深入研究,再编制《规划纲要》,而后凝练和论证重大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废或缺失,都将导致宏观战略目标半途而废。据国外信息,“战略有效制定出来后,得以有效执行的不到10%”,“72%的CEO相信执行战略比制定一个好的战略更难”,“大多数案例真正的问题不是战略不好,而是执行不到位”.项目是规划成功的基石,项目执行“不是简单的战术问题,而是一套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的方式来实现目标的系统流程;是一门将战略与实际、人员与流程相结合,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学问。”这是一个很重要却经常被忽视的问题,忽视的结果导致许多的战略计划失败。

项目是政府提供公共货物和服务的载体。政府也是通过项目的投资和实施,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产品。根据经济学关于公共物品的理论和公共治理学的理论,在市场机制下,政府不介入竞争性和排他性的行业领域,政府通过制定规则,创造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调动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整个社会经济活力与效率。在市场调控领域之外,有关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是政府投资的重点。这些领域有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以及公共信息,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建设等,这些领域的建设目标都是通过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实施而得以实现的。

公共物品的生产过程与私人物品有同样的经济规律特点,政府必须对生产成本和效率进行核算,使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资产生应有的效果。因此,加强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治理,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2004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这是我国行政治理走向市场机制的一个重大进步。《决定》在减少政府对企业项目干预的同时,提出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治理,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对政府投资行为规范、制约的措施,如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等。科技计划是政府投资项目的重要内容,加强科技计划的实施治理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科技计划与“项目”和“项目治理”

自1983年“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出台,标志了我国科技计划体系新的发展里程碑,之后的22年中,伴随着不同时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陆续出台了多个科技计划.在各科技计划之下,治理框架有所不同。例如,科技攻关计划是按照项目、课题、专题三个层次治理,863计划是按照领域、主题、专题三个层次治理,973计划则是按照项目和课题两个层次治理,而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一般只设立一个项目治理层次。这些治理层次的设立,目的都是把该项科技计划的大目标进行逐级分解至可评价检测的具体实施的项目。从各个科技计划的治理格局可见,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大体通过两类层次,一类是宏观项目层次,即针对不同的战略目标设立不同的科技计划,本文称为“计划层”。另一个是微观项目层次,即以主题、专题、项目、课题这类名称为代表的具体的研究开发项目,本文称为“课题层”。

“课题层”项目一般目标局限,投入和建设规模较小,对这一层次的项目采取“项目治理”方法似乎不难理解,但对于一个整体的科技计划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项目”,并由此熟悉延伸,对各科技计划按照“项目治理”方法去进行治理,是一个令人有些困惑的问题。假如我们摆脱对“项目”一词的狭义字面的熟悉,从“项目”的属性和科技计划的特点加以分析,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近代项目治理学的定义,项目类的工作有几个重要属性。目标的确定性:项目有明确的目标性:这些目标包括有时间目标、成果目标和其他预定的目标要求。当原项目目标发生实质变化,将形成另一个新的项目。一次性:项目有确定的起点和终点,没有完全可以照搬的先例,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复制。独特性:每个项目提供的成果有自身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活动的整体性:项目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互相联系的,协调并进,构成整体。开发与实施的渐进性:每个项目开发没有可复制的模式,即使有可参照、借鉴的模式,也需逐步补充、修改、完善,其开发过程必然是渐进性的。组织的临时性与开放型:项目组织没有严格边界,根据项目进展需要,人数、成员、职责不断变化,项目结束时团队解散。近代项目治理学也指出,有些“项目”以不同的名称描述,例如“计划”、“工程”等等,因为他们都具备上面所说的“项目”的特性,“计划”则一般是一组互相协调治理的“项目”.我国现行的各类科技计划完全具备“项目”的几个基本特征。

从“目标确定性”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之初出台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在计划经济背景下作为指令性计划,着重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要害性和共性的技术问题,对我国主要产业的技术发展和结构调整起到引导作用,提高我国科技工作的整体水平。为跟踪、赶超国际先进技术发展,推出了“863计划”,促进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为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推出了“973计划”,培育和支持重大发明和发现,攀登科学高峰。为实现“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的目标,陆续推出了“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等产业化环境的科技计划。可见,每个科技计划,都有自己确定的目标,符合“目标确定性”特点。

从“一次性”的角度看,每个科技计划地提出和设立都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针对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要求,因此科技计划的任务都不是永久持续不变要做的事情,一旦预定的目标达到,一个科技计划的使命就结束了。然而“一次性”并不限定实现这个目标的时间长短,一个“课题层”项目的目标可能需要一个相对短的时间阶段,比如1—5年。而一个“计划层”项目的目标实现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比如5年或10年,或许更长一些。国际上也有把这类项目归类为“长期项目(long-TermProject)”,表明实现其目标需要较长时间。科技计划大致属于这一类的项目,从“独特性”的角度看,科技开发和科学研究都是从事探索性的工作,没有可复制的成果和开发研究模式,必然符合“独特性”的特点。

从“渐进性”的角度看,由于科学研发项目的目标不是能够完全可以猜测的,风险度较大,进度难以把握,在各种条件和人为努力都满足的情况下,项目目标实现,以成功而结束。否则也可能由于失败而终止项目。科技计划必须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每个阶段实际执行情况和预期目标的对比,不断调整治理措施,逐步实现向预期目标的逼近。因此“渐进性”是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特点。

从“整体性”和“开放性”角度看,因为科技要素渗透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科技计划必须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才能得以实施,现行的各项科技计划都是在跨部门的统一协调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联合部门、地方、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同进行的。因此“整体性”和“开放性”是科技计划必然的选择。

由此看来,我国现行科技计划符合项目类工作的属性,是更高层面、更大范围的“项目”,在国际上也把这类项目归类为“伞形项目(UmbrellaProject)”,其含义是将宏观目标一致的项目组合比作一把伞,在其之下覆盖多个分项目,进行统一模式治理。国外这类项目有欧盟“第六框架计划”,世界银行实施治理的“消耗臭氧层物质整体淘汰计划”等。

上面分析说明了科技计划以及科技计划项目虽然层次不同,涵盖范围和目标有所不同,但都同样具备“目标确定性”、“独特性”、“一次性”等项目属性。既然同是“项目”,就可以同样采用“项目治理”方法进行有效的治理。

三、科技计划项目治理的问题探讨

近年来国家科技治理部门一直在探索科技计划的改革与创新之路,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如《国家科技计划治理暂行规定》、《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投标工作资格认定暂行办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治理的暂行办法》、《科技评估暂行办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关于国家科技计划治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但是以“项目治理”的思路看,我国现行科技计划项目治理从观念到措施都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1、没有“生命周期”治理的概念和制度

任何机构都有常规性工作和一次性工作。项目类工作是一次性工作,要经历从创意开始到结果完成的一个过程,称为项目生命周期。项目生命周期一般包括:项目预备——项目启动——项目实施——项目收尾等不同阶段。“生命周期”的概念起到了两个重要作用,其一按照“生命周期”建立项目治理流程制度和程序,保证了项目治理完整有序进行;其二通过科学完整的项目逻辑设计方法,对每个阶段的工作都要提出具体的内容,并做出具体化、量化的设计,使项目实施和治理人员能够检查和评估每个阶段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保证了项目执行和治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与目标的拟合性。

对于“课题层”的项目,现行科技计划的项目治理没有按项目生命周期的规律明确划分阶段性,在治理上也没有遵循该规律的具体操作要求和制度规定,在项目设计上缺乏针对各个阶段的刚性的检查评价尺度。按项目一般规律,在不同阶段,项目投入曲线如图3.项目的实施阶段是人、财、物投入最大,历时最长的阶段。而目前的治理恰恰忽略了这一阶段的治理工作,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放在项目前期治理,把项目治理狭义的理解为评审、立项,一旦项目列入计划,即大功告成,忽略对项目的全周期、系统性治理,立项后的治理投入大大减少,形成“重立项、轻治理”、“虎头蛇尾”的弊病。

对于“计划层”的项目治理,没有遵照“项目生命周期”的客观规律。多数科技计划出台之后,都没有制定明确的完成时间表,即何时达到计划目标,何时结束。这样导致的治理问题是:科技计划“只生不死”,越来越多,不得不实行捆绑治理.在这里必须解决一个重要的概念问题,即一项科技治理工作究竟是常规类的工作还是项目类的工作?前文已经分析了科技计划是项目类的工作,既然如此,不按“生命周期”属性治理,就使科技计划变成没有终结目标和阶段目标约束的常规性工作,最终目标总是处于弹性化状态,就很难对其阶段性任务目标实施控制和治理。

2、缺乏项目干系人概念和干系人错位

项目干系人是指项目参与人和其利益受到该项目影响(受益或受损)的个人和组织。每个项目都是一个特定人群的活动,不同的项目,有不相同的参与人,在每个项目中不同的干系人都是具有不同利益取向的个体,他们对项目有不同的期望和需求,他们关注的问题相差甚远,甚至是互相冲突的。理顺项目干系人关系,才能在项目执行中形成互相制约,良性互动的关系。

现行国家科技计划治理采用了不同的治理模式,如攻关计划主要依托各行政部门治理,863和973计划主要依托专家治理。而在实际执行当中,不管哪种模式,每个项目都必须有一组专职治理人员从事项目治理,问题的要害是要明确从事项目治理的专职人员是对谁负责,代表哪一方的利益。在中国现实国情下,计划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模式交织在一起,项目委托方和项目承担方的项目治理机构交织在一起,部门利益、院所利益交织在一起,由于缺乏项目干系人概念,在这样复杂的局面中,许多项目治理实体混淆了位置,“裁判员当了运动员”,或是“运动员当了裁判员”,导致了责任和义务的混淆,增加了项目协调的复杂性,加大了项目治理成本,降低了项目治理效率。

3、缺乏练习有素的职业项目经理人

所有的项目治理要求,必须落实到人才能真正实现,配备合适的治理人员是项目成功的要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论是项目委托方还是承担方,都要产生大量人财物的调配和协调,每个方面(也即项目干系人)都要有自己的治理人员,在自己明确的责任范围内,治理协调好项目的有关活动。

目前国家科技计划治理出台不少“办法”和“规定”,假如没有一批练习有素的项目治理人员队伍去把握,去执行,一些制度要求就成为“纸上谈兵”。项目治理本身是一门专业,世界银行的项目经理至少有硕士学位,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进行不断地培训,增加实践的技能和技巧。目前国家科技计划治理中缺少这样一批专业人才队伍,现行从事治理工作的人员多数没有经过项目治理专业练习,不把握项目治理相应的知识和技术,不懂职业经理人的道德准则。此外,项目治理人员的责任和授权不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治理多依托行政机构,以行政的治理模式代替了专业化的治理模式,没有指定任务和责任明确的专职项目经理,治理主体动态化,使得各项治理要求和任务目标难以得到有效地执行和监督。

4、采购治理欠规范

采购治理是项目治理知识领域和技术方法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对项目执行中需要通过购买从外部获得各类资源的治理过程。采购的内容有设备和服务等各种形式的资源。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项目采购规划,采购的预备,合同治理,合同收尾。所用的技术方法有采购需求分析,合同类型选择,选择供方,加权选择体系,独立估算,合同谈判,合同变更控制系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的实施,政府采购工作日益走向法制化道路,科技开发计划项目的申报,相关科技发展的研究项目,都属于政府采购范畴。“九五”之后,在科技项目治理中也陆续颁布了《科技项目招标投标治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越来越多地采用公开招投标方法,体现了科技治理的机制创新。但是按照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则仍有欠缺和不规范之处,如:项目申报和招投标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渠道少,时间短,实际操作性差;申报/投标渠道以行政治理系统为主,没有对非国有机构全面开放。信息获取不对称,缺乏充分竞争的采购制度,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采用“项目治理”方法是治理创新的重要措施

“十五”以来,科技部注重了宏观战略研究,提出了许多好的科技发展思路,如“12个重大科技专项”、“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中介机构建设”、“加强基层科技工作”“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如这些工作能按照“项目治理”的方法进行更为严谨更科学的设计和组织治理,将会减少漏洞,提高效率,取得更加出色的成就。

国际上在各类项目实施中采用“项目治理”方法已成潮流。国内最早采用“项目治理”方法是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鲁布革水电站项目,1984年在国内首先采用国际招标,推行项目治理,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价,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此后,“项目治理”在水利、建筑、化工等领域大量应用。近年来项目治理在国内已经延伸到更为广泛的领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教育部211工程建设、2008年奥运会筹备组织工作,北京市政府的“实事”工程,都开始采用“项目治理”方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项目治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从市场机制发展的趋势看,项目治理走向职业化是必然的方向。

与其他一些行业的应用进展情况相比,目前在科技计划中采用“项目治理”的情况还不尽人意,尽管科技计划项目的探索性特点使其不同于一般性的建设项目,但它也有确定目标,通过采用“项目治理”方法,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一丝不苟的治理,只能更有效地贴近目标,实现目标,提高项目成功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科研开发领域采用“项目治理”方法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它的成功证实科研开发项目运用“项目治理”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随着科技发展规划日近完成,科技计划项目的治理创新也成为日近紧迫的任务,根据国内外经验,采用“项目治理”方法是一项极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技术,引入“项目治理”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可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改善的办法,推进“项目治理”方法的实施:

一是把“项目治理”方法的应用作为一项要求,列入科技计划治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中,给予正式“名分”,为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奠定基础;

二是在科技计划治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中提出职业项目治理人概念和要求,并对现有项目治理人员开展专业化培训。通过培训,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的项目经理人队伍后,再逐步建立认证、选拔、聘用、评估等制度。随着项目治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分工的细化,必将促进相应的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

三是在一些易于操作的节点,先局部采用一些“项目治理”技术方法,比如目前在项目前期设计阶段国际常用的“逻辑设计表”是一个比较好的技术方法,使用这一方法,保证项目设计的全局性、逻辑衔接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在科技计划中引入充分竞争的采购制度,扩大“准入门栏”,逐步规范化,使更广泛的科技机构(包括民办、个体私营机构等)参与科技计划申报与投标,增强科技计划项目的活力和效率效益;

五是建立协调、共享、公开的项目治理信息系统,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使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信息和治理进程能在一个共享平台查询,实现总体平衡的治理控制。

以上措施仅仅是一些初步思路,每个措施的实现,都必须按照“项目治理”的方法,步步深入,层层细化,逻辑协调,才能最终成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注:

1.文中凡以引号标注的“项目治理”均代表由近代项目治理学科提出的项目治理知识体系2.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基础隆研究重大项目、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973计划、科技兴贸行动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及社会公益研究专项、科研院所研究开发专项、大学科技园、西部开发重大专项、奥运科技专项、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三峡移民科技开发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星火富民工程、科技强县专项行动等等。

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第2篇

要促进科技创新项目的发展,除了技术发明的提高外,其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关键。但目前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1.1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且对项目绩效评估的手段缺乏

随着采煤机制造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企业内部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管理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基于历史原因及行业的发展起点较低等因素,企业对于科技创新项目的绩效评估重视度不够,且缺乏有效的工具,致使这类项目的作用难以体现;二是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人才队伍人员年轻、结构单一,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另外还存在着管理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管理部门大部分人员和时间都用在了技术服务支持工作上,缺乏从整体上对科技创新项目的规划与实施监督等,这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和国外同行业相比,国内采煤机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的人员数量相对偏少,据统计,国外先进国家,如美国与日本,其主要采煤机生产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均超过20人,有的企业已超过100人,根据经验,只有当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占具体科研人员的数目达到10%以上,才能保证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因此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速度是当务之急。

1.2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且相对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的采煤机企业,往往缺乏完善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系统,没有实现从研发到销售,从设计到生产的信息系统,故难以有规范的科研开发管理、经费使用、资源调配等制度和流程。

(2)管理体系混乱,职责不清,缺乏有效针对项目的管理方法。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往往由生产部或研发部负责,但有时也设有专门的科技创新部门,这样导致各部门的职责不够明确,越权管理和管理缺失问题比较突出,并且还没有普及运用项目经理负责制等现代管理方法。

(3)流程紊乱。负责进行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中心,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方法,缺乏流程设计,更谈不上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来优化原有的项目流程。

(4)企业还未建立起一套与科研开发工作相适应的,能够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原则的薪酬和奖惩体系,缺乏科学的绩效考评方法。

2运用平衡计分卡及项目管理理论方法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管理

2.1运用平衡计分卡加强科技创新项目的绩效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

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BSC)的主要观念是以平衡为中心,并将评估指标分为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大层面,探讨企业制定的策略与关键性绩效评估指标相互结合,并在短期与长期目标下,对财务与非财务性、外部构面与内部构面、落后指标与领先指标,以及主观面与客观面等具体绩效指标间,取得平衡的策略性管理工具。采煤机制造企业运用平衡计分卡,可以科学地评价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工作的绩效。事实上,运用平衡计分卡可以帮助解决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绩效评估与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带来绩效的表现或带来多大的绩效,可以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来体现:

(1)在财务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能否给股东带来收益。所以在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中,首先要挑选真正有经济价值的项目立项。例如,管理人员要注重掌握采煤机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科学制定企业技术发展规划。调研国内煤矿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采煤机的高标准要求,把高标准、高可靠性自动化研发成果融入新设计的产品,这样的科技创新项目才是企业所需要的项目。

(2)在客户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是否能使客户满意。这就要使立项的创新项目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

1)调研并掌握国内各采煤机生产厂商的产品品种构成情况、产品的性能结构水平、技术人员构成情况、相关管理政策。知晓目前企业产品在国内同行中所处的位置水平,确保本企业产品长期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2)了解国外采煤机行业技术发展的现状、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全面科学地制定企业的科研发展规划,使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科研开发技术水平在国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可以采用高端战略,力争采煤机产品做到在采高范围、煤层倾角、难采煤层的开采、电气控制系统及自动化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缩小与国外先进采煤机在可靠性、控制技术、工况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等方面的差距。

3)目前在国内,采煤机制造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改进都是在用户正式提出需求后才着手开始,有些技术改动甚至要到产品出厂调试期才进行,成本高、周期长。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现在没有形成系统的客户需求分析及储备技术研发库,试想一下,如果这些技改需求,提早知道,提前研发出成果,形成技术储备,就会缩短与用户需求的距离。所以,企业科技创新项目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技术分析和分类,形成至少多个研发课题、项目及可实施方案,并提供相关成本预算,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在设备功能提升、新装置设计、结构优化、设备稳定性以及提升质量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在内部运营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内部管理流程是否合理。在实际操作中,采煤机行业的科技创新项目往往缺乏相关的管理流程和机制,主要依靠领导的关心、专人跟踪来推动项目实施;未纳入有效的管理体系,业务规范性不强,不便于推广与拓展。笔者建议:在具体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上运用信息化平台,进行通用性的流程设计,保证流程顺畅,为优化和调整预留空间。例如:可以在采煤机科技创新项目上完善产品三维设计开发平台和电子电路开发平台,投资建设产品寿命周期分析的工程分析平台和产品可靠性评价分析平台,完善和推广产品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开发采掘机械产品质量数据管理平台等。

(4)在学习与成长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是否可进步与可改善,看它是否可以帮组员工成长。例如:可以在具体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中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及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采煤机可设置专门的科技管理部门,要不断总结和吸取行业内外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经验与教训,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另外,要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要根据新技术新领域工作开展情况,分析每个项目的特点和其他优秀项目中值得借鉴的地方,为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建设提出改进建议,提升市场化竞争能力与活力。最后,可实施绩效考核制,充分调动项目负责人及成员的积极性。采煤机制造企业,首先,应明确科技创新项目管理部门的职责,明示部门人员绩效衡量指标;其次,应建立适应自身需求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使绩效考评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之上。

2.2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指导科技创新管理工作

(1)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管理。采煤机制造企业应该以项目管理为主线,积极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和绩效考核制,带动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工作:

1)细化项目管理,强化过程控制。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细化研发工作的管理,以技术项目管理作业规定中技术项目实施任务单的形式为主线,项目管理人员以项目任务分解和进度表中的时间节点对项目进行过程考核。

2)设置专门的科技创新管理部门。以往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部门是固定设置的,但科技创新项目小组却是临时组建的,这样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缺乏对单个科技创新项目的深入了解,所以,要实行科技创新管理部门下面的各个项目的经理负责制,以有效地实现单个项目的专项管理,对项目的进度、费用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督。

(2)结合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与产品开发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为了便于科技创新项目的运作,通常会将项目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从起始阶段,中间阶段,到最后阶段,而项目管理理论,则将项目分为启动、计划、执行、控制、结束五大过程。为方便管理,在项目管理上常将项目细分成好几个阶段,以提供较好的管理与控制,并适当结合其组织内常态性的运作。因此将项目各个阶段过程集合在一起,即称为项目的生命周期。而在每个项目阶段因其受到不同的工作任务及时间与预算的限制。因此每个阶段都可看作一个独立单一的项目或次项目,它各自包含五大过程。其周期关系分布。根据以上两者的关系,说明在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时,完全可以按照该项目本身产品开发周期来进行,而项目管理的周期比原先的产品开发周期划分的更为细致和系统,有助于管理事项的精细化。

(3)采用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范畴整合科技创新项目将会使其管理系统化。在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中,很多与新产品开发管理相关的工作往往需要项目管理知识,技术,工具和方法的使用,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案。整个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作业,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整合、范围、时间、成本、质量、资源、沟通、风险、采购等管理,制订管理计划。例如,可以对具体的科技创新项目流程进行细化,在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发流程完成初步设计后,针对不同业务的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子流程设计,还可以对业务操作过程中需要明确的输入、输出、时间节点等进行规范,使流程可操作性更强。在管理的过程中,对每个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风险等运用各种管理工具进行分析,最后形成系统的文本及程序,并将其既有的研发流程系统及文件流程电子化,同时将项目信息透明化。

3结语

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第3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方法;企业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战略

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对于一个科技创新主体来说,科技创新的每一个成果都其智力资源的结晶,为其自身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上的各个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都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承担着创新性科技成果研发的任务。一个新的科技成果的诞生是建立在科技项目申报的基础之上,科技项目申报就如同一个桥梁,使政府和创新主体二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的紧密。对于一个科技创新的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拥有大量的智力资源优势和体制支持是基本条件。另外政府对科技创新主体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也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相对于其它科技创新主体来说,其管理机制更加灵活,在科技创新一体化方面也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1、科技创新在项目管理中的意义

现代项目管理作为管理学科的一个新的方向,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是针对社会活动中的各个项目而言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性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项目研究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各个科研项目数量的激增,对项目的管理也更加复杂。科技的创新促进了项目管理的发展,项目实施者为了实现管理和科技发展相适应,加大了在项目管理的研究上的各方面的投入,对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创新。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各高科技项目的开发研究,使得项目管理面临着更新的挑战,为项目管理增添压力的同时也促进项目管理不断创新和发展。

2、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度的提高,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投入也加大了力度。因为政府的支持不仅包括政策上的引导还有资金的投入,个别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支持,出现虚报科技项目套取资金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金资源的损失,也干扰了政府在科技发展方面的管理决策。在企业申报科技项目的类型上也有重复的现象存在。很多企业申报的课题项目具有趋同现象,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雷同,在个别企业内部,也有新申报的项目和曾经申报的项目雷同的现象存在。此种问题不仅对科研经费造成重复浪费,对于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也有负面的影响。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应该对于申报企业进行严格的资质认定,对于企业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核排查。同时对于研发的整个过程进行适当的监督检查,加强资金在项目的利用合理性方面的监管,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另外,政府要加强企业申报项目的引导,使之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需要。对于技术水平落后的行业领域,政府要引导企业在项目申报上加大力度,对于此方面的项目,政府可适当放宽政策,加大科研资金的支持力度。

3、企业科技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

3.1合作创新战略

合作创新战略是指加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联合创新,是项目管理方法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是以合作为基础,资源互补为条件,创新为目标的一种创新方式。企业相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其技术能力基础比较差,创新的能力有限,如果单凭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来进行科技的创新需要的周期较长,而且对于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来说,在短时间内加以提高难度较大。而在创新资源的分配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却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果企业、高校、科研院校三者各行其是,对于企业来说,其创新性不能及时的满足市场需求;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研究和开发与市场需求相脱离,创新不能及时的取得市场效应,造成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相脱节。合作创新战略正是对创新资源的优化合理的配置,实现了资源的互补,使创新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很好的解决了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合作创新战略将科技发展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使科技创新满足市场的需求,弥补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不足。将创新资源进行整合,不仅是创新成本得以降低,创新周期得以缩短,同时也使创新向更高级别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2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战略作为现代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方法,将企业的整体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相结合。首先,企业的对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加以利用,建立功能齐全,操作简单的企业信息系统。其次,企业将地域信息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使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再次,企业要将现代先进的信息网络手段充分加以利用,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积极引入具有高技术能力的人才。最后,政府要充分认识自身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重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信息网络不仅要在企业中建立和完善,更要在全社会进行信息网络知识的应用和推广,重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推进信息网络的社会化发展,形成多行业多格局的信息化网络工程。另外,做好建立科技传播平台,提高全民科技认识。

3.3自主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的前进性突破,是原有科学技术的更高层次的提高。自主创新也是企业具有核心技术水平的体现,是企业科技能力的评价指标。企业的自主创新首先要有大量的资金提供物质支持,其次要有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提供技术支持,还要有具有高管理能力的管理团队给予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以重点突破为原则,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注重成型技术向生产上的转化,注重各领域高科技成果的引进和开发,带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发展

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44-03

一、引言

华中科技大学针对多年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在总结各兄弟院校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系统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本校独具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系统。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系统建设

1.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系统的整体架构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包含如下几个环节:教务处申报指南学生填报申请材料导师审核院系初审教务处筛查学校专家组评审正式立项签订合同划拨经费启动研究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评价)优秀项目展示。整个管理系统的功能可分为七个主要部分:用户注册与登录、项目申报与评审、项目研究过程管理、项目分析、项目交流与展示、数据查询与处理、系统管理。这七个部分表面上相互独立,实际上通过数据库系统在后台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协同完成数据处理与终端显示。项目管理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主要功能介绍

(1)用户注册与登录

用户注册主要是对用户进行审核并获取合法用户的基本信息,为数据统计、分析和报送提供基础数据来源。本系统主要有学生、导师、评审专家、院系管理员和教务处管理员五种角色。系统提供统一的用户注册与登录入口。新用户可以随时注册,注册时从注册界面选择相应的角色即可,不同的角色对应不同的注册页面,填写的注册信息也各不相同。评审专家一般由教务处管理员后台建立,专家登录后可以完善或修改自己的信息,导师可同时兼任评审专家。通常情况下,学生和导师的注册信息由其所在院系管理员审核,院系管理员由教务处管理员审核。为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保护项目研究成果,只有通过审核的合法用户才能使用该系统申报项目,未经审核的用户,只能浏览系统已公开的项目信息。

用户登录时,系统根据用户名、密码和角色三者相结合来进行身份验证,验证通过后,具有该角色的相应功能,同时显示相应的首页提示。

在进行信息注册时,为保证数据标准准确,尽可能给用户提供“选择”输入,如院系、专业、入学时间、性别、职称等;对于必须采用“填写”输入的,要及时做好数据校验,并给出提示,如姓名、学号、身份证号、联系方式、Email等。我校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将所需的必要信息通过表单形式一并列出,让用户一次性填写完毕。

(2)项目申报与评审

项目申报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系统中有可申报的项目主题,如2013年部级项目和2013年校级项目为两个主题;二是申报者在可申报的对象范围之内,如一般限制毕业年级和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进行申报。不在申报对象范围内的学生登录系统后,是看不到项目主题的。

我校根据项目申报要求,将传统的项目申报表进行了电子化,并预留了扩展功能。通过设置多种类型的表单让学生(项目负责人)填写,填写后可在线查看或导出对应的Word或PDF格式的文档。一个项目从填写申报资料到结题验收,中间要经过多个环节,为便于学生和老师跟踪项目进展,在系统中设置了多个项目状态,如草稿、待导师审核、导师退回、待院系审核、院系审核未通过、待院系上报、待教务处审核、待专家评审、专家评审中、立项未通过、待中期检查、待结题验收、中期检查未通过、结题验收未通过、通过结题验收、成果评定等级(优秀、合格、不合格)等。每次遇到有“跳转”类动作发生时,项目状态都可能产生变化,同时会触发对应的事件提醒,如给特定对象发送Email、短信或系统内部消息(又称消息盒子),以便特定对象能够及时跟进了解项目情况。

项目评审可以分为导师审核、院系审核和专家评审。项目申报与审核过程如图2所示。从我校的情况来看,有的项目可能会经过多次修改才能最终通过院系审核并被推荐到教务处。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后,正式发文公布并进行资助。在项目审核的三个不同阶段,审核人登录后会呈现不同的审核界面,项目对应的状态分别为“待导师审核”、“待院系审核”和“待专家评审”。在专家评审界面,专家还需根据相应的评审标准对各项目进行评分。

(3)项目研究过程管理

通常的过程管理主要是做好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两项主要工作,我校在总结多年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正在实施让计算机管理系统代替人工管理,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监控,逐步实施过程管理精细化。即除了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两个重要环节外,还要求学生不定期进行工作进展报告,统称为“研究日志”。日志具体内容可以多样化,如研究心得、问题探析、成果分享、后续研究计划、导师指导情况等。在过程监控中,针对一个具体的项目,系统设定了几个记录研究过程的时间间隔,在设定的时间间隔内如果该项目“研究日志”中没有新增日志,系统则会给项目组每个成员发送Email、短信或系统内部消息进行提醒;若超过时间间隔一周仍没有新增日志,系统会向指导老师发送Email、短信或系统内部信息进行提醒,请导师进行特别关注;若再超过一周没有新增日志,系统会向项目所在院系管理员发送Email、短信或系统内部信息进行提醒;三次提示均无效,教务处将其列入重点关注对象,在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时如不能按期完成,则导师和院系的年终考核均会受到影响,该项目组成员将失去以后再次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依此来对项目研究中的各方进行约束。过程监控的目的是为了真正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重在过程”的基本原则。

在项目负责人提交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申请时,我校设置了与项目申报类似的流程,要经过导师审核后才能提交到院系,院系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向教务处提出申请。项目立项后,项目研究的整个过程记录对项目组成员、导师、院系管理员、教务处管理员、评审专家都是公开的。项目结题后,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应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权属声明,被授权对外公开的项目则会在“项目交流与展示”中进行展示,供其他用户观摩学习或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4)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主要为管理者提供直观的各类项目统计信息,便于项目管理者全面了解各类项目及参与学生的整体情况,为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后期工作方案提供参考数据和决策依据。主要有项目年度预览、项目类型统计、项目进度统计、项目成员统计。

项目年度预览显示本年度所立项的项目情况,包括项目总数、参与总人数、参与总院系数;各院系的项目数、参与人数;各学科大类的项目数、项目人数等,同时以柱状图、饼状图等图形进行显示。

项目进度统计显示总体项目研究进展、某批次项目研究进展、某年度项目研究进展情况。如2013年部级项目进度统计,显示2013年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取得成果及形式、项目信息变更等相关数量关系,并进行直观显示。

项目成员统计主要显示项目参与人员分布情况。项目类型统计主要显示已立项的项目类型分布情况。如整体情况、院系情况、学科情况等。

(5)项目交流与展示

项目交流与展示是我校为提高项目研究质量而提供的一个信息交流、项目展示的场所。注册用户可以在这里一些信息公告,如某选题招聘队员、某学生自荐等;管理员可以将已结题的优秀项目在这里进行范例展示(经过项目组成员和导师同意),建立项目集群。展示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树立典型示范;二是促进项目传承。在我校,学生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研究的研究成果要遵照《华中科技大学成果署名管理办法》进行署名。研究成果经学生和导师授权后,已结题的项目就可以让新的团队继续深入研究下去。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在申报项目时一味求新求异,又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最后形成成果并实现产业转化。在项目成果继承过程中,系统会把前面项目组成员和导师的情况,研究过程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记录在“新项目”中,同时鼓励后面的研究团队继续公开研究成果,以便新的团队继续深入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研究成果也会日渐成熟,距离产业化也越来越近。

(6)数据查询与处理

数据处理主要是提供系统数据的查询、导出和变更。系统中提供了多种组合精确查询或模糊查询界面,如查询某一期项目申报情况、已结题项目、成员、成果等,查询的数据可导出为Excel或Word文档。信息变更主要提供人员信息修改、密码重置、项目信息修改、项目延期或注销等事件处理。

(7)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主要配置系统运行所需的一些基本数据和页面显示信息。包括主题创建及设置、院系、专业及年级设置、专家组及评审标准设置、主页信息设置、项目升级设置、事件提醒设置等。

主题创建与设置是指教务处管理员根据工作进展和实际需要,项目申报信息和项目申报指南,一般称之为创建项目主题。在系统中新建一个项目主题时,需要设置一些相关参数,如设定申报学生的范围、学生申报起止时间、导师审核起止时间、院系审核起止时间、学校评审起止时间、项目类别、经费额度、团队人员限制、导师最多指导项目数等信息。这些参数设定后,系统会根据设定的参数到时启动,过时关闭,准确获取数据,极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多个主题可并行运行。院系、专业及年级设置主要建立学生注册时选择的院系、专业、入学时间等信息数据库。

专家组及评审标准设置主要是根据申报项目评审需要,将项目进行分组评审,如文科组、医科组、工科组等。每个小组可单独设定评审标准和项目数量,同时指定一个评审专家组,每个评审专家组可设定多名评审专家。

主页信息设置是根据用户角色分别设置不同的主页面。不同主页上显示的提示信息、帮助信息以及功能模块都不相同。

项目升级设置是我校根据三级项目管理体系而设计的一项功能。我校项目有院系级项目、校级项目和部级项目三类,层次逐渐提高,全部纳入项目管理系统。院系级项目由各院系自主管理,校级项目由教务处和院系共同管理,部级项目由教务处管理。申报校级项目时,由各院系从院系级项目中推荐优秀项目进行申报,申报部级项目时,由教务处从校级项目中设定申报范围,不在升级项目范围内的项目将不能申报部级。项目升级时,原则上不更换项目负责人和指导教师,成员可进行补充或调整。这样做的好处是项目研究能够逐步深入,避免了一些学生好高骛远,投机取巧。

事件提醒设置是系统中设置了一些关键时间节点或关键动作,当到了这个时间节点或用户触发了某个关键动作,系统会根据设置好的程序向预定对象发送Email、短信或消息盒子等通知信息,做到信息传递及时。如当系统到申报时间时,向各院系管理员发送信息提醒:××项目正在申报,截止时间为××。事件的提醒在系统中可以进行勾选设置。部分事件提醒配置图如图3所示。

三、结束语

本系统不仅实现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审核、评审、审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信息变更、数据统计等各环节的信息化、标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而且在过程管理、项目升级、项目展示与集群化方面进行了探索,提高了管理效率,弥补了传统项目管理方式的缺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北京:2012:1-1.

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第5篇

关键词:深圳光明区;科技化管理;财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164-03

光明新区成立于2007年8月19日,是深圳市加快国际化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发展布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区成立之初的总体思路确定为“一城两轮”发展战略、“五高”发展目标、“四先四后”开发建设时序和“四个创新”发展举措。经过八年多的发展,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振奋人心。八年间的奋斗历程中涌现出千万个奋进、创新的故事,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管理系统的开发就是其中一个典范。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紧密贴合“四个创新”举措,加强项目管理,规范资金核拨流程,努力探索,不断总结,利用高新技术搭建起一套结构严谨、内控逻辑严密的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管理平台,实践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实用、高效、接地气的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管理之路。

1.投资项目多,建设周期长,资金监管审核程序复杂,专业技术性强。光明新区成立已有八年,截至目前新区政府立项投资的项目已有800多个,加上市政府投资项目更是多达1100余个;每个项目建设周期少则数月,多则长达几年,个别项目甚至从新区成立至今尚未竣工移交;期间资金监管审核程序较多,财政部门不仅要把握工程建设进度,还要把握每个合同建设的合理性,资金支付是否超概(包括明细概算)、是否超计划等,每一步都就要严格把控,而且程序较为烦琐复杂,工作量较大,专业技术性要求较高。多项目、长周期、高技术性成为政府投资管理中的突出特点。

2.工程建设涉及部门多,财政作为审核的最后环节,既要质量又要速度,成为矛盾的集中点。新区政府投资项目从工程款申请开始要经过多次审批,涉及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及财政审批审核拨款单位;同时,每笔合同支付要经历较长的手续准备阶段和资料审核程序,较为烦琐,费时较长,而且最终到财政审核阶段时均已历时较长,如果施工单位对工程款需求较急,就对财政审核工作将带来很大困难。财政审核工作是资金支付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如果急于付款,就必然会影响审核的效果,如果按程序按部就班,则可能会影响工程进度,甚至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为解决这一难题,增速、提效将成为唯一途径。

3.现行财务制度滞后,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账务记录工作人为手工登记工作量大且正确率无保障,尚无政府投资项目基本建设管理专项审批管理平台。政府投资项目重结算、轻决算的问题较为突出。建设单位缺乏必要的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对工程的竣工结算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致使工程结算搞不好,更谈不上决算;资金管理前紧后松,在项目建设初始阶段财政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对资金支付把得较严格,按工程预算或合同支付进度款,建设单位一般会主动按程序向新区财政部门申请项目进度款。但工程竣工审计决算工作是在项目完工后进行的,此时建设工程已实际完成并投人使用,工程款项已支付到85 % ,没有资金和进度的压力,并且审计工作还会涉及到建设单位自身的管理质量、是否执行好相关法规等问题,因此每当企业迟迟不愿办理竣工财务决算。新区成立以来一直也没有一套专业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系统,所有数据和工程完成情况,支付进度均有人为手工记录,费时且效率较低,准确性和完整性也有待提高。

4.各岗位重复性工作效率低,且对账工作难以开展。由于新区六年来建设项目较多、规模较大、程序处理较为复杂,同时时间跨度较大,加上基建账目管理人员账务调整不够及时,使得在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在实际工作中已对政府投资项目拨款审核的正常运行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由于管理方法的不科学,从专管员到出纳员都做了大量重复劳动,这不仅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具体情况主要体现在对账工作的复杂性上,即发改指标与财政指标的核对、财政指标与会计指标的核对、财政指标与建设单位指标的核对。

5.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相对薄弱。服务是政府软环境建设的永恒话题,是现代政府管理的本质要求。政府作为架构于社会其他组织上的更高的管理机构,是因社会需要而存在的。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是政府存在的价值基础。事实上,政府工作人员的意识上转变的还不够及时,尤其在地方政府,一直以政府为中心,重管理、轻服务的意识依然严重。这使政府的效率低下,为人民服务成为一句空话,使政府形象大打折扣。

鉴于以上各种情况,提效、增速、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管理平台,破解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难题,成为新区发展和财政局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经发财局主管领导批准,该局工作人员对政府项目财政管理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提升新区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一套切合新区实际“聚人气、接地气”的管理平台应运而生。

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发财局工作人员认真筹划,研发出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管理平台。此平台融入经发财局开发人员的集体智慧,以“创新、改革、人性化”为目标,“精、简、易”为导向,平台将实现数据结果导向化、操作功能平面化、指引菜单图表化,着力打造人性化服务平台。

1.平台开发附带“明细概算”的项目管理功能、“分门别类整理”的计划管理功能,解决超概算(明细概算)超计划问题。系统对项目概算和计划进行了设置,首次在政府投资项目资金闭环管理中实现发改概算、计划、财政指标管理和会计核算以及审计决算的一体化管理,实现了概算带计划、概算控合同、计划制约合同支付,实现了概算、计划、合同、支付四个环节在一个系统中相互衔接、制约,解决了超概算超计划的问题。首次使用明细概算控制合同拨款,使资金调配更为合理;项目支付金额一旦超过概算总额或计划金额,系统将自动提示,有效避免了资金超付问题,实现了资金的事前控制,同时为方便项目和计划管理在系统开发工程中还添加了项目合并、解决两个项目之间合并问题,主要是针对发改项目合并而设计的,该功能实现后省去了项目修改和删除的麻烦,省时高效,简单易懂。

2.系统开发具有“支付进度”的合同管理功能及项目审计报告结算、决算及财政确权功能。为简单明了地识别项目竣工结算情况,提醒相关建设单位及时对项目进行竣工决算和财政确权,在软件系统开发时,我们在项目管理模块中单独增加了审计结算、决算报告上传功能,并且在项目上设计增加了文字识别标记,即上传审计结算和决算的项目会显示“结”或“决”的字样;同时,还增加了项目完结时财政确权功能,当点击该功能后,整个项目将会被冻结,表示项目的完结。

建立项目概算与计划及合同支付一一对应关系,确保进程中每一项经费都按照发改概算拨付,施工单位完成一项工作,财政支付一项款项;项目完工后,施工单位只有做了工程决算,上传了竣工决算报告,过了质保期后才能办理资金结算和支付尾款。这一控制真正解决了建设单位轻决算的问题。同时附属在每个项目下的项目合同管理功能,它是对本项目下所支付的合同进行排列,有序管理,让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该项目下合同数量,还可以清楚得知每个合同的支付进度,由原来被动接受建设单位提供支付进度付款,变为主动掌握检查核实建设单位提供的进度情况,不仅提高了准确性,也使财政在审核进度款方面握有主动权。

3.便捷高效的“实时数据”查询功能和电子档案“存储配比”功能。

(1)为更快、更准、更便捷的实现项目实时数据统计,以便用于开会统计和突发需求,系统在注重项目整合和数据查询方面也下足了工夫。首次在财政软件系统使用二维码技术,首次引入高拍仪,有效提高了数据录入的效率;首次将有关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管理拨款资料(含发改部门下达的项目概算和计划文件及审计本门的审计报告),全部进行电子化保存并实现智能化匹配,极大地简化了政府投资项目历史数据资料的查阅使用;实现了项目、计划、合同、支付及项目附属电子文档的“一查”、“一点”、“一打”速效获取功能,即查询所需项目、点击所需资料、即可即时打印电子文档等一系列操作在一分钟即可搞定,大大节省了数据的查找时间。

(2)政府项目财政管理系统,采取“统一受理、分类管理、集中审批”的管理模式,实现一站式管理,一次录入,全区项目相关单位共享信息。这样,既能满足资金主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的需求,又能方便各建设单位把控项目进度,方便资金申请与核拨,省工、节时、高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拨款意见的审核上,无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管理平台时,各项目管理单位财务人员申请资金和财政审核人员做出审核意见大概各需要30分钟的时间整理核对资料,平台上线后大约只需要4分钟的时间,效率提高了数倍。

第二,工作流程上,无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管理平台,建设单位需要填写申请单;专管员需要做出审批单,还要手动进行指标扣减;出纳拨款和会计记账环节同样要重复之前的工作。换句话说,即自项目款项申请到最终结束,每个岗位都需要重复录入项目计划和支付信息。而系统上线之后,只需要建设单位申请岗位录入项目、计划、和支付信息,其他各岗位只需要进行审查核对,杜绝了重复录入的弊端。不管是审核岗、出纳岗还是会计岗都实现了在系统中只需轻轻一点就可以打印出所要的单据,减少了各岗位至少80%的工作量。这样,既缩短拨付时间,又提供完备、准确、灵活的账务账表,确保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及时、安全、准确的拨付。

4.两次“核定”操作的支付管理功能,减少重复申请和补充申请环节,为操作人员提供便捷性;同时,平具的“易操性”特点使各类人员都能轻松掌握平台。在开发支付功能时,为操作的方便性,在建立基本的审核、打印、支付功能之外,还添加了支付取回、修改、审核意见修改及审核资金两次核定功能。即支出阶段分初审和复审,在每个审核阶段均可对申请资金进行核定,无须做退单重申操作,简单方便、省时省工。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管理平台简单方便,易操作等性能让即使不懂财务、计算机水平不高的人员也能轻松使用,并且可以较快地找出所需要的的数据。同时,简单易懂的操作方法和清晰明确的模块分类让领导一目了然,将成为领导实时把控政府投资项目财务数据的得力助手;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系统的易操作性也让新区报账员和会计核算人员受益颇多,省去了花费较多时间学习财务平台使用的环节。

5.项目计划“自动导出”功能和项目概算、计划、合同、支付在“同一平面全过程浏览查询”功能使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管理平台更具实效、更接地气,为新区项目管理聚集了“人气”,吸引了其他兄弟单位参观借鉴。

平台首次实现在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管理拨款系统中自动生成(导出)该项目的决算数据,即每个月月末,系统都会在凌晨零时准时自动导出。截至到本月末系统项目所属的全部计划及计划使用金额和剩余情况,省去了人为导出的操作过程,也解决了人为导出“易遗忘”的问题;首次添加最具创新性的设计“同一平面全过程浏览查询”,它可以全程展现单个项目立项、概算、所属全部计划及所涉合同支付的全部详细信息,并可清单式导出打印在一张纸上;此外,系统还首次在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财政管理平台中采用“指纹识别”安全保密措施,提高系统安全性能。

光明新区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管理平台的开发,实现了概算及明细概算控制拨款的功能,实现了概算和计划同时控制合同支付的功能,实现了计划指标和概算的自动扣减功能,实现了合同支付比例自动计算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都较大的提高里效率,降低了误差和错误率,把工作人员从烦琐的审核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这一成果不仅得到新区财政局领导的认可,同时还吸引了相关兄弟单位的学习和借鉴。

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第6篇

围绕项目主题开展信息服务

科技项目管理系统是按照科技业务需求进行建设的,信息服务架构在该系统之上,或嵌入在某个环节。正确分析和定义创新主体,信息服务就有针对性。宏观来说,任何人都可能是创新主体,但具体到专业信息服务就太宽泛,无法开展主题跟踪、专利分析等定位的信息服务。在科技项目申报书中,企业或项目承担者已经明确表述了创新目标,这对信息服务来说就有针对性。按照创新现象分析,项目承担人是科研过程中始终“在场”的;按TRIZ创新方法研究,项目承担者是构成信息管理体系的“超系统”,信息服务和管理主要围绕项目主题和项目承担人展开。

获取项目申报书中的创新点进行分析,创新点和科研方向涉及的领域可能是多个,需要信息服务单位人工对申报书进行全面理解,以便确定若干主题词。

在提供信息服务时首先是能够实现信息整合,否则很难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信息整合的内容可包括期刊论文、专利库、标准库、产品样本库、互联网信息等;整合技术有多种,包括接口开放、分布检索、索引提取、网络爬虫等均可采用,事实上信息整合平台往往采取多种数据整合技术。

实现信息嵌入式服务模式

嵌入式服务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型图书馆信息服务理念和模式,其核心在于有机融入用户的信息环境,充分发挥馆员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分析方面的优势,挖掘信息需求,积极主动为用户的科研活动提供必需的信息服务。通过嵌入的方式,在个性化用户需求与高品质信息之间,构建起一条更快捷的知识传递通道,全力支持科研,促进科技进步。笔者认为嵌入式的信息服务是在原有信息系统之上,并围绕该系统要素开展的信息聚合和推送服务。

嵌入式信息服务可以分为机器分类和人工推送,以信息整合平台的数据为主,人工推送则需专业人员在机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精选,两者可以有机结合,在专业人员不具备的情况下以机器自动分类为主,把精选的过程交给用户完成。

理论上信息嵌入的表现应以轻量级方式,科技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中主要突出的是项目管理功能,而不宜过分渲染信息服务的表现,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重立项、轻管理”是科技管理部门存在的普遍现象,原因之一是科技管理部门管理的项目较多,没有人力、财力对个别过程进行监管。这就需要利用项目管理信息化平_,形成数据链,同时在项目管理的展开过程中仍需要融入信息服务的理念,使项目向着有序的方向进展。

在项目开展的时间段内设置若干个节点,在这些节点上要求项目承担人在信息管理系统中上报相关信息,应包括项目阶段性进展情况和相关数据、经费使用情况、研究人员及承担单位变更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方向。

其中,获取问题信息,进行主动服务。专家对接和专利分析是这个阶段重要的信息服务内容。按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进度进行分析,判断项目是否按计划进展,形成报表。预警和提醒,进度和经费使用极其不匹配的项目理论上存在不合理性,对项目管理是预警,对项目承担人可作为提醒信息,以便合理安排。项目开展过程中上报的信息需是项目最终验收的补充材料。

在项目管理展开过程中与信息服务相结合,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项目数量多、管理跟不上的问题,能及时发现个别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供主动服务,同时经常性地与项目承担人进行信息交流,能提高项目承担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防止项目经费使用不当,对提升项目完成水平也有好处。

利用大数据分析项目绩效

地方财政投入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从后者来看,其结果是在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企业效益从而获取更多税收。科技项目的绩效考核反映科技创新工作成绩。科技创新成果对经济的贡献有滞后性,从成果产出和应用到市场化需要时间证明,因此需要在项目结题后对相关数据进行跟踪,建立指标体系,以便反映项目实施后的实际情况,这是后验证过程。

这些数据的采集部分可以通过数据交换的方式获取,如税务数据、人事社保数据、专利数据等,部分采用科技统计的信息,如R&D数据和技术人员数据,进行汇总后合理分配指标权重进行统计分析,各种指标分别反映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科技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简化计算公式:

绩效= 新技术税收/项目经费

这里新技术税收为新产品存活期税收总数,或新技术带来的销售增加的税收增加值总数。这个计算方式没有考虑企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但从宏观数据来看,反映科技经费的投入对地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有价值的。

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第7篇

一、项目管理相关内容概述

企业项目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是企业人事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要管理相关人员,涉及岗位规划,员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而是对各种事务的内部管理,涉及到各个岗位和环节应遵循指导方针,具体过程,具体内容,达到程度等。虽然管理的对象是人,但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由人构成的,在管理者管理项目的实际过程中,管理制度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项目管理制度的主要原则是:第一,规范化原则。对于一个大的系统来说,其最大的作用是对各种职位的企业员工的业务活动建立标准化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的动态稳定发展。在具体的企业科研项目管理活动方面,项目管理标准的变化和科技创新制度的自身改变不能解释规范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必须要调整项目发展和变化的稳定性标准。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标准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阶段评估调整,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效能化原则。由于各个业务正在不断发展,但取得的成果不尽相同,项目管理体系也必须不断创新,确保工作活动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不断创新,是项目管理体系实现合理化和科学依据的重要实践。随着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和各种创新活动的实施,项目管理体系本身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管理体系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标准为基础,将管理体系和主体的使用范围必须加强作用标准化不断创新的标准。

二、科研项目中科技微创新制度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讲的科技微创新制度指的是涉及到科研课题、生产技术以及微型创新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有相关报道指出,当前因缺乏制度导致技术活动无法落实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会对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做成极大的消极作用。针对这一问题,企业要结合各自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监管,从而形成长效、合理的微创新制度、新规范,并在动态中不断修正、完善;同时,不断调整经费使用和硬件设施的配备结构,从而推动科技微创各项新活动的发展与进步,为活动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有效地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为了更好的制定项目管理制度,保障制度运行,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制定合理的支出制度。科研项目的项目立项和成果均有资金的支持,为企业消除资金方面的担忧。但是在没有立项和取得结果之前,技术研究是没有经济支持的,这对企业员工来说不利于动员他们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应以科技型微创新项目为目标,制定适当的资金体系和使用计划,给予科技创新体系相应的财政支持,这不仅有利于科技项目的发展,更有利于动员工作人员的热情,从而从人员上保障制度的运行。

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第8篇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管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制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二OO五年三月二日

附件: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1999]47号)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学技术部是创新基金的主管部门,财政部是创新基金的监管部门。科学技术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第三条创新基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科学管理、择优支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支持条件、范围与支持方式

第四条申请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需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

(二)技术含量较高,技术创新性较强;

(三)项目产品有较大的市场容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四)无知识产权纠纷。

第五条承担项目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中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二)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

(三)企业管理层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

(四)职工人数不超过500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五)有良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率合理;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5%;

(六)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合格的财务人员。

第六条创新基金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和资本金投入的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一)贷款贴息

1、主要用于支持产品具有一定水平、规模和效益,银行已经贷款或有贷款意向的项目;

2、项目新增投资在3000万元以下,资金来源基本确定,投资结构合理,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3、创新基金贴息总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个别重大项目不超过200万元。

(二)无偿资助

1、主要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及中试放大等阶段的必要补助;

2、项目新增投资一般在1000万元以下,资金来源基本确定,投资结构合理,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2年;

3、企业需有与申请创新基金资助数额等额以上的自有资金匹配;

4、创新基金资助数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个别重大项目不超过200万元。

(三)资本金投入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条在同一年度内,一个企业只能申请一个项目和一种支持方式。申请企业应根据项目所处的阶段,选择一种相应的支持方式。

第三章项目申请与受理

第八条科学技术部每年年初制定并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明确创新基金项目年度重点支持范围。

第九条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创新基金,应按管理中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申请须知》准备和提供相应的申请材料。

第十条企业提交的创新基金申请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并经项目推荐单位推荐。推荐单位是指熟悉企业及项目情况的当地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单位出具推荐意见之前应征求省级财政部门对项目的意见,并将推荐项目名单抄送省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项目推荐单位和管理中心要采取公开方式受理申请,并提出审查意见。受理审查内容包括:资格审查、形式审查、内容审查。受理审查合格后,管理中心将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进行立项审查。对受理审查不合格的项目,管理中心自收到项目申请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在创新基金网站上发出《不受理通知书》。

第四章项目立项审查

第十二条立项审查方式包括专家评审、专家咨询、科技评估等。由管理中心根据项目特点选择相应的立项审查方式。

对技术、产品相近的项目采取专家评审的方式。对跨学科、跨领域、创新性强、技术集成、技术领域分布相对分散的个性化项目,可委托科技评估机构评估。

第十三条创新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包括技术、经济、财务、市场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由管理中心聘任或认可,并进入创新基金评审专家库。专家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对国家和企业负责的态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原则;

(二)对审查项目所属的技术领域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该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所涉及经济领域、市场状况有较深的了解,具有权威性;

(三)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下。

第十四条承担创新基金项目立项评估工作的评估机构须在经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认定的评估机构中选择。评估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企业或事业法人资格,并在有关管理部门注册、登记;

(二)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评估机构应从事过评估或科技咨询等工作,并具有一定经验;

(四)有良好的业绩和信誉;

(五)经过相关专业培训。

第十五条专家应依据评审、评估工作规范和审查标准,对申请项目进行全面的审查,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审查意见。在审查过程中,专家可通过管理中心要求申请企业补充有关材料或进一步说明情况,但不得与申请企业及有关人员直接联系。必要时管理中心可委托专家组到申请企业进行审查。

第十六条为保证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审查的公正性,审查工作实行回避制度。属下列情况之一时,专家应当回避:

(一)审查专家所在企业的申请项目;

(二)专家家庭成员或近亲属为所审项目申请企业的负责人;

(三)有利益关系或直接隶属关系。

第十七条评估机构和专家对所审项目的技术、经济秘密和审查结论意见负有保密责任和义务。管理中心尊重评估机构和专家的审查结论意见并给予保密。

第十八条管理中心根据评估机构的工作质量及行为规范情况,对评估机构实行动态管理和科技信用评价管理。管理中心于每年底向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报告有关情况并提出调整意见。

第十九条管理中心根据项目申请资料和立项审查结论意见提出创新基金立项建议,报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可对项目进行复审。

第二十条经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批准的项目,应在创新基金网站以及相关新闻媒体上立项项目公告。公告之日起2周内为立项项目异议期。

第二十一条创新基金项目实行合同管理。管理中心在异议期满后应与立项项目承担企业、推荐单位签订合同,确定项目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阶段考核目标以及完成期限等条款,同时将合同抄送项目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对于有重大异议的项目,管理中心暂不签定合同,并对项目进行复议。需撤消项目时须报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同意后执行。

第二十二条立项审查未通过或未获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批准的项目,管理中心将在创新基金网站上发出《不立项通知书》。不立项项目的申请企业当年不得再次申报项目。

第五章项目监督管理及验收

第二十三条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对本地区创新基金的运作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并参与项目的验收工作;管理中心依据本办法负责制订《创新基金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规范》,并组织实施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分析总结项目执行情况。

第二十四条项目监督管理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资金到位与使用情况;

(二)合同计划进度执行情况;

(三)项目达到的技术、经济、质量指标情况;

(四)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

第二十五条项目监督管理的主要方式:

(一)项目承担企业定期填报监理信息调查表(半年报、年报)。

(二)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应实地检查项目执行情况,并提出监理意见;省级财政部门应定期抽查项目执行情况,并对创新基金使用管理情况提出报告。

(三)管理中心根据需要,对部分项目进行实地检查。

第二十六条管理中心根据企业定期报表、地方监理意见、实地检查等,提出项目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并报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第二十七条项目承担企业因客观原因需对合同目标调整时,应提出书面申请,经管理中心批准后执行;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重大违约事件的,管理中心可按合同终止执行项目,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第二十八条项目验收工作原则上在合同到期后一年内完成。需要提前或延期验收的项目,企业应提出申请报管理中心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九条创新基金项目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合同计划进度执行情况;版权所有

(二)项目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三)创新基金项目研究开发取得的成果情况;

(四)资金落实与使用情况;

(五)项目实施前后企业的整体发展变化情况。

第三十条一般项目由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组织验收;1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管理中心组织验收。管理中心依据《创新基金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规范》,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做出验收合格、验收基本合格、验收不合格的结论意见,报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第六章附则

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第9篇

关键词:创新驱动;科技项目;经费管理;预算

1 概述

我国自十以来全面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并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推动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的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1]。在当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下,全社会也在逐渐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民创业创新的新局面。

科技创新按照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科学发现,创造出新知识,即知识创新;第二层次为科学发明,创造出技术,这是对创造出的知识的应用开发,即技术创新;第三层次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大量积累,集成若干技术创新,由此形成系列密切关联的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最终构成新产业,即产业创新。知识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源头和动力,产业创新是创新驱动的终端和目的[2]。在整个创新体系中,科学发现所带动的知识创新是创新链中的基础和源泉,在整个创新链中处于核心的地位[3]。在我国的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主要由高等院校和科技院所的科学家完成。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知识创新远离经济活动的中心,更多的成为科学家自身的学术追求,未能对经济发展起到足够的驱动作用。

在知识创新活动中,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所设立的科学研究项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科学研究经费几乎支撑了所有知识创新活动所需的支出[4]。为适应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我国在2015年对科技项目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对原有的科技项目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合,经过2016年的实施,新的科技项目管理轮廓已经初步形成。美国学者Nelson等认为科学技术处于不断变革中,政府应保证制度安排上的灵活性和适应性[5]。我国的科技项目改革,正是为了提高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科技项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而进行的改革。相应地,科技项目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提高了,科技项目费管理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也需要随之提高。

因此,在创新驱动战略下、新的科技体制下,科技经费的经费管理制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充分发挥资金利用率,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自主性、积极性,我国科技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势在必行。本文将重点探讨我国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形势下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改革的建议。

2 总体原则

2.1 服务性原则

科技项目是为知识创新而设立的科技项目,科技项目的经费管理也需要为知识创新而服务,根据知识创新的客观规律进行科技经费的管理将有助于知识创新的快速高效完成。在当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提下,为知识创新高效服务应是科技经费管理的第一原则,即服务性原则,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则。

2.2 灵活性原则

知识创新是科学家不断突破自我、探索未知的智力劳动,具有创造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科技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满足灵活性原则,需要预算但不能完全依照预算、照搬预算而一成不变。如果完全依据预算来执行科技活动,知识创新将无法完成、永不可及。

2.3 真实性原则

科技经费的执行与管理,在灵活性的基础上,还需要保证真实性。一切科技活动的支出,必须保证是在服务科技创新的前提下来进行,并且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虚构的。真实性原则是科技人员必须遵循的,也是科技经费管理部门对经费进行审核的重要标准。

2.4 安全性原则

科技经费是国库资金,取之于民,也应用之于民,为更好地为创新服务,尽管在使用经费过程中需要保证经费的灵活性和真实性原则,但同时也需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原则。国家资金的安全保障是科技经费管理的基本原则,不可动摇。安全性原则与灵活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不矛盾、不冲突。

2.5 国库支付原则

针对当前科技经费执行率明细滞后,大量资金囤积,结题之前突击花钱,科技经费的整体流动性差的问题。建议凡是以国家或各级政府名义立项的科技项目,经费都应实行国库支付的原则,统一管理和调配,提高国库资金利用效率。各单位设立国库虚拟账号,统一从国库支付,这样将极大提高资金的流通性和利用率。

3 项目立项

3.1 简化项目预算编制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