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01 10:57:45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第1篇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它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也是学生需要培养的基本能力。它的培养,对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宽、历史体系的构建、综合能力的提高、全局意识的形成、中考复习的应对等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下面我将结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的相关课例就时空观念的培养方法谈谈我的认识。

一、多媒体技术与历史地图的交互使用

历史地图是培养时空观念的主要方法。它的特点是信息丰富、直观、准确、具体,辅以多媒体技术的交互使用,能发挥出教材文字内容难以实现的作用:(1)将抽象的教材内容具体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如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深挖教材,全方位研究地图。首先动态演示《秦灭六国示意图》,直观感受秦灭六国的时间顺序和空间方位。然后将此图与《秦朝统一后形势图》对比,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以下问题:第一,秦在公元前221年后征服了哪些原本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地区,理解秦统一后的民族融合问题。第二,秦在公元前221年后对边疆新占领区的开发管理问题,继而对比公元前221年前后秦朝疆域变化,感受秦在疆域上的统一。第三,加深理解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和秦始皇的最大功绩。(2)将有限的教材内容丰富化,拓展学生的思维。历史地图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拓展了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如学习与探究之二《寻访“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之路路线图》,可帮助学生准确找出“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途经地区的古今地名对比建立明晰的空间观念,通过途经地区的地形地貌感受商旅的艰辛,通过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物种与技术文化交流认识丝绸之路的作用。(3)将庞杂的教材内容体系化,提高学生的能力。如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出示《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引出三家分晋的史实,辅以顺口溜识读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借助地图动态演示和教师讲授了解战国时期政治外交策略与史实,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在使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正确使用。引导学生识别地图方位,关注图题、图例与古今地名的对比,明确地图内容的重点,以点带面,最终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与规律。第二,科学使用。选取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难易适中的、画面清晰的历史地图并在恰当的时机使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第三,充分使用。详细挖掘历史地图的细节来辅助理解教材史实。第四,跨学科使用。要想使用历史地图将教材内容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达到以图述史、图史融合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历史学、地理学、文学、政治学、信息技术等知识储备。

二、绘制公元纪年时间轴、年代标尺

此法适用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序判断问题,直观有效。如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先在时间轴中标记本课重大历史事件,然后对其时间推算公元纪年、判断时代归属、发生先后、计算时间差等。在使用公元纪年法时应注意:公元前与公元后的初年和末年是相反的,如公元前1600年是公元前17世纪末,公元1600年就是公元17世纪初。

三、制作历史纪年表、历史大事年表、历代王朝表

此法适用于朝代更迭顺序。如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学生在自主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纪年表》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个提前制作好的朝代更迭简表,其中一些朝代留空,要求学生填空。这种处理方式一则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二则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还可采用歌谣的方法,如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有了孙中山,民国开纪元。

四、绘制思维导图

此法适用于小结或复习。如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突出表现。此法利于深化知识的回顾。

五、图片法

教材中的图片含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可使用插图“船形彩陶壶”“刻画符号”和“七孔骨笛”,得知河姆渡聚落已经有船作为交通工具,而半坡聚落已经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和原始音乐,学生因此得出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六、横纵对比法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第2篇

在利用教材空间教学信息培养学生历史空间观的过程中,我们以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为例。一,可以用五代十国的前后期局势的分布图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程知识,利用地图深入的分析五代十国的前后期变化。二,把辽、西夏、北宋三国的并立形势图给学生展现出来,安排学生预习这三个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空间范围。三,以教材地图形式讲解重要的战役,比如采用1004年澶渊之盟的例子,分析、归纳这些战役在辽、西夏、北宋势力变化过程中的影响及意义。四,让学生阐述辽、西夏、北宋三国的势力形成过程,并准确的讲解重要历史转折事件,这些讲解过程在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培养过程中非常关键。

二、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灵感的诱发

新课改中要求学生应深刻地分析、理解历史地图、势力范围、战役战况等历史,这些与历史空间观往往密不可分,而灵感的出现通常会促进教学的突破与创新,灵感是在不断积累经验知识、实践中产生的且具备创造性的思路。初中老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应及时扑捉、诱发学生的灵感,充分肯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想法和构思。同时,应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空间观的直觉、灵感,使学生可以迅速找到处理问题的切入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处理历史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让学生根据教材自编自导课本剧,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表现的欲望、学习的热情得到满足,还能够诱发学生自身的灵感,使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全部落到实处。教材课本剧的选择范围比较广,三足鼎立、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卧薪尝胆等都能够当作课本剧进行改编,而且南京大屠杀汇集中国人的耻辱和苦痛,是中国人永不能忘的国耻,老师可安排学生根据该题材将其编排成课本剧,把中国人的勇敢、无畏形象和日本人丑恶、残暴搬上历史课堂,以此告诫学生应勿忘国耻、热爱中华,以便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

三、教学中应该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核心素养;自主探究

一、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

历史是客观世界运动和发展的过程。由于历史的发展是以时间的运动变化为主线,因此学生必须在脑海中有一条明确的时间线,要对每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要有敏感的时间观念。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常,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将影视资料、图片资料(包括与历史相关的图画、相片、地图)、模型、雕塑等放在年代尺、历史大事年表上,通过历史视频资料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还可以利用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实物演示法、图画再现法、音乐渲染法等把历史中的人和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进一步把握、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例如,教师给学生讲授“伟大的历史转折”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主要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和意义。想要更好地完成上述问题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手段,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时间线及会议内容进行梳理,并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其他会议,从而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一结论[1]。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想要了解的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考虑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设置一个探究问题,让学生就这一探究问题提前查阅资料,整理相应的历史知识,不懂的地方及时向教师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熟悉课堂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进行“南方经济的发展”这一部分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了解南北方的覆盖范围,以及南北差异化形成的原因。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对我国南方社会需要、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整体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知识,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第4篇

但是笔者认为目前初中历史老师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而且事实上初中学生的时序观念意识还相当的薄弱,运用时序与地域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的能力急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现笔者就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以及观摩到其他同仁如伺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素养做一个交流,期以抛砖引玉。

通过不同的纵向联系方式加强时序观培养

历史的时序观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微观的时间是具体的,特定的年代,比如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宏观的时间是阶段性的,大范围的,比如文艺复兴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初中学生这两个维度的时间都需要有所掌握。任何历史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一定有前因后果,有发生、发展,因此,注重历史现象的纵向联系对学生时序观培养是操作性强而又行之有效的策略。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下面举几个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1.运用时间轴帮助学生梳理历史事件发展的进程。这也是老师们常用的时序表达方法。比如三次工业革命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这些时间轴比文字排列直观简便,学生也容易理解的掌握。而且学生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所以非常实用有效。

2.深刻挖掘教材,找到隐藏在教材中的时间暗线。比如,川版新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本课有三个子目: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以及葡萄牙占据澳门和荷兰侵占台湾,一些历史老师看到最后一个子目是小字内容就直接忽略掉了,课堂不做任伺提及。但事实上,如何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这个子目很有必要。因为三个子目,分别涉及到明朝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对外关系,理清这个思路,才会水到渠成的得出明代随着国力的变化外关系也在变化,同时联系横向联系世界历史,就知道在对外关系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明朝中晚期开始下降了。

3.整合教学资源,适当补充材料,呈现历史现象的阶段发展状况,帮助学生理解把握相关历史概念。比如:八年级下册《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一课,对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可以从学生初一学习的古代史内容中找到相关知识说明――历史上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一个家”的历史;再适当补充在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同仇敌忾“共同维护一个家”的材料,然后才重点呈现本课教材内容所体现的今天“共同繁荣一个家”。从过去到现在,从历史到现实,把不同时间段的历史联系起来,时序性的体现本课主题“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既帮助学生理解今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和重要性,又把“政策性”和“政治味”强的教学内容上出浓浓的“历史味道”来!

4.把握时代脉搏,再现历史现象在大时代背景中的发展变化。比如八年级上册第20课《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大多数老师讲此课都是把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分几各阶段,各自去分析发展状况和原因,再整理成曲线图,最后简单提及张謇等企业家的状况,这种呈现方式既枯燥又使课堂时间太过紧促。但有个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把民族工业发展过程和张謇个人发展经历都作为明线同时呈现,也就是把张謇个人发展置于国家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中,本教学设计中的时序呈现,把张謇等实业家个人命运发展与国家命运发展紧密结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又非常有震撼力。

基于大历史观的纵横交错、时空联系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第5篇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通常采取教师教历史课本,学生被动接受的方法,教师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参与教学,从而历史课程的学习成为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和压力。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教师采取新的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良好应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课本知识,并引导学生懂得去利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学会生活,享受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师生之间才可以和谐、平等,教学质量和效率才可以得到真正提高。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教师要真正地为学生服务。新课程突出了学生探究性、实践性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加强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学习,从而使他们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

二、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教材精练简明,深入浅出,主次分明。将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内容用醒目的大字排印,次要的或情景性材料用楷体小字排印,对比分明。大字部分也决不面面俱到,而是时时留下空白或悬念,引导学生去深入研究,以激发兴趣,就象一条神秘而不知尽头的路,高层次的学生可以走得很远,中下层的学生可适时驻足。真切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区分了知识层次和学生层次。

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放手让学生阅读、讨论、大胆质疑。在师生思维的碰撞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转变教学手段,多进行贴近生活化教学

学生拿到新教材后高兴地说:历史内容减少了,易学了。而我说新教材看上去简单了,但知识容量不因课本的缩小而减少。有许多知识隐含在书本之外,活动课就是一例。教材开辟的活动课,把学生从书本推向生活,推向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实地勘察等多种形式开阔了视野,掌握大量材料,补充了教材内容,培养了多种能力。如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作为教师真是积极采用这些活动课的方式,大胆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历史并不遥远。从而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在教学创新中,教师在其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虽然目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还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满足不了新时期教学创新的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趣。在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师若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第6篇

【关键词】 历史 “时空观念” 课堂教学

“时空观念”既是哲学概念,又属于历史范畴。时间观念指历史知识的纵向延伸,即以时间为内核梳理历史脉络,探究历史发展的趋势,凸显历史的时序性特点;空间观念指历史知识的横向类比,即以地域为依拖构建历史框架,凸显历史的整体性特点。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古今贯通、纵横比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进而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纵横趋势。

近年来,各地中考尤其注意历史的时空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历史线索和历史框架,寻找出每个历史事件的时空坐标。由于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在学习中张冠李戴、混淆不清的现象。如何克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困难,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时空思维,如何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便是摆在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严峻挑战。

1、“时空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路径便包括“根据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点和国际上通行的体例,坚持历史的时序性特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时序意识和时空概念”。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完全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比如,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中国近代史以救亡图存、民族崛起为主线,渗入现代化因素。世界史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三段历史,环环相扣,不可空缺,鉴于此,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让学生从时间上掌握并了解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历史发展趋势,而且要学生从空间上对比分析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异同。

2、“时空观念”在历史学习中的突破性

比如,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学生若能充分把握时间概念能深刻认识历史知识的因果相连性。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大变革时期,随着新旧思想的激烈争夺和新航路的开辟,欧洲逐渐告别了黑暗而破败的中世纪,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经济基础。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腐朽封建统治的革命便成为历史的必然,随之,资产阶级确立了先进的统治,从而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因此便迎来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高峰――工业革命的到来。从空间角度讲,工业革命的完成直接导致了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在亚非拉地区出现了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些地区与西方国家便存在着很大的地域性的空间差异。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如果能深刻认识由点到线,由线到网的纵横变化规律,便能使能使学生克服知识的杂乱无章和零散琐碎的弊端,而且还会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体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

3、“时空教学”在中考复习中的作用

近年来,各地历史中考对学生分析、归纳和判断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求逐年提高,而这种能力直接建构在历史“时空观念教学”的基础之上的。中考尤其注重考查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整体性的结合,所谓的时序性既是考查历史知识发展的线索,整体性不仅包括时间上的先后对比,也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空间概念,因此只有有效关注历史知识中的时空观念,才能理智和深刻的分析和解答中考试题。在2012年陕西中考21题就曾以历史时空相结合的角度考察。

比如材料一“两千多年前,地中海孕育了希腊雅典舰队,……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海军和海权意识在中国很难萌发出发。”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主线,考察西方商业文明与东方农业文明间的差异,明显体现出时空的交错。材料二“十七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更加直接和透彻的对比了十七世纪中英两大文明所选择的不同政治路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走上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道路,然而中国则建立了强大而统一的清王朝,随着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立,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进而凸显区域文明之间的空间差别。这些如何不能显现出时空观念教学在初中教学中的特殊地位。

在2013年陕西中考考纲的命题中,特别关注历史线索的完整性,符合“2011年版历史新课程标准”。比如今年新增考点中就强化了“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隋朝的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等内容,其目的是增强历史的时序性特征,进而在同类线索性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古今中外历史的横向比较。如陕西2012年底16题,“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说:‘中国在我们当中就坐了属于她的席位,不公正和荒谬的状态结束了。’”材料中“不公正和荒谬的状态结束”的因素有哪些?本题看似考查中国加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原因,其实质是同一时期中外历史的综合比较,选项中包括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②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的支持;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④中美关系正常化。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学,渗透“时空观念”对于提高知识综合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构建历史框架、应对中考复习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的发展的关联性”,而历史教学中所渗透的时空观念就是搭建纵向和横向的历史网络,增强同一时期不同区域历史知识间的关联性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初中学生地理知识以及分析、归纳、总结和类比能力的欠缺,强化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阻力,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本着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历史兴趣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对历史“时空观念”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陕西省2013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第7篇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对已经发生、已有定论的历史知识展开研究学习,理论性和抽象性都更强一些。以往的历史教学局限于程式化的概念内容讲解中,枯燥、乏味,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应用情境教学可以使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旧貌换新颜,对既定史实的探究和解析思路更加多样,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突破有很大的帮助。经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具有以下意义。第一,应用情境教学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构建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学生形成优良的时空观念,不仅能够游刃有余地开展各项历史探究活动,也能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认识、解读史实。然而多数初中生历史时空观念都不强,常常混淆历史纪年和时序,无法自主参透历史事件的时空关联。应用情境教学能够突破上述历史教学难点,在多种历史教学情境的支撑下,学生可以将历史事物、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观察和探析,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从而强化学生历史探索的内在驱动力。第二,应用情境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史料实证探究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非常考验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但是现阶段初中生史料辨析能力普遍偏弱,主要原因是,有的学生接触史料较少,而有的学生缺乏基于可信史料还原史实的态度和方法。实施情境教学法以丰富、可信的史料为主要材料,教师在此前提下还可以开展史料分类、史料运用以及观点论证等探究活动,能够培育学生尊重史实、留心史料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和唯物史观。第三,应用情境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叙述历史事件和形成历史认识的素质。历史解释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但是目前初中生缺乏叙述历史事件和形成历史认识的素质,这也反映出教师教学手段存在不科学之处。应用情境教学可以把艰涩的史料转化为生动的情境,教师加以合理的教学组织和引导启发,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对史实展开理性分析和客观评议,包括对课程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追溯历史现象的起源、说明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评述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等,对增强学生叙述历史事件、形成历史认识素质的完善大有裨益。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创设多媒体情境,带领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探究氛围

初中生对于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缺乏天然的探究热情和动力,所以全身心投入历史课堂学习存在很大困难,内化理解历史知识不够充分。多媒体情境是情境教学最重要的实践方式之一,同时也适应历史学科知识讲授的抽象性,能够唤醒学生的感官思维和历史共鸣。为此,教师应加强创设多媒体情境,带领学生融入历史探究氛围中,改善学生的被动地位和不良的历史学习认知,促进学生产生历史探索主动性。基于情境教学的多媒体情境创设措施如下。第一,创设多媒体微课预习情境。微课既是多媒体情境的常见表现形式,也能促进初中历史预习环节有效开展。教师在创设历史多媒体微课预习情境时,可以把和历史新授知识相关的图片和文本资料加工编辑成预习微课件,如在微课件中添加历史课程主要人物的画像、绘制历史年代尺交代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等,利用投屏设备展示微课件,同时设置预习任务:“同学们,请大家将微课内容和历史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开展自主预习,尝试在教材中勾画出课件人物画像的名字,以及这些人物所生活的年代、创造的成就。”这种图文结合的多媒体微课迅速激发学生历史预习热情,学生遵循微课情境的指引,通过合作在教材中找出预习任务的答案。教师为学生提供答案分享和反馈时间,让各小组学生自主修正预习结果的错漏之处,这样学生的历史预习能力得到强化,也掌握了新授历史课程知识的概要,一次高质量的微课预习情境创设完成[1]。第二,创设历史影视情境。影视资料是备受初中生喜爱的历史学习素材,应用情境教学时,教师应当结合历史课程要点,为学生搜罗一些内容相关联的影视资源,如历史纪实片、考古纪录片等,一边在白板投屏上播放影视资源片段,一边提出情境教学问题:“同学们,在这些历史影视片段中,你能发现哪些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如历史年代、历史遗迹等,请大家合作交流。”学生通过集思广益,提炼并概括出历史影视情境中的有效线索。然后,教师跟进新课导语:“同学们发现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这节课的知识内容对大家提炼的历史线索,展开更深入的起源追溯,大家想不想详细了解一下呢?”大部分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翻开历史课本查找答案。这样,在影视情境的感染下,学生顺利进入历史探究状态中。第三,创设历史歌曲情境。歌曲可以快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适宜在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时应用。如在近代革命史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具体的革命史实,搜索并播放红色歌曲,同时提出情境导学问题:“同学们,这首红歌表现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你还知道该历史时期的其他英雄事迹吗?”学生仔细倾听红歌、辨析歌词后,准确作答,并联系已有知识储备讲述自己所知道的同时期的英雄事迹,这样学生投入历史探究的专注力会更强,历史课堂创生资源进一步扩展。

(二)创设史料分析情境,引导学生深度还原历史事件

教师应当加强创设史料分析情境,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度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观点论证和史料分类能力,充分发挥情境教学优势,优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和方法。基于情境教学的史料分析情境创设措施如下。第一,精心甄选可信史料。教师在历史情境教学中引用史料时,对史料的第一选择标准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历史著作和历史汇编节选、回忆录和文艺作品,以及历史事件的遗迹视图等,都符合史料情境创设要求。如在古代文化发展史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对应历史时期著名的诗词作品作为史料呈现给学生,同时设置史料情境分析问题:“同学们,诗词作品中出现的历史人物是谁?地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把二者联系起来讲呢?诗词史料可以反映出哪个历史事件?”学生对诗词史料展开踊跃分析,交流解读后作出相应回答。教师追问:“那么这位作者对古代文学发展做出怎样的贡献?这位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哪一位文学家相似?”学生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既内化吸收历史人文知识,也感知到文学和史学的紧密联系,提升了学生史料辨析能力和民族自豪感[2]。第二,组织学生对史料进行分类,论证内在观点。实施基于史料分析的情境教学,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史料分类和观点论证素质。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历史事件,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不同类型的史料,如历史记录、史部以外的群籍、团体文件、调查记录以及生产工具实拍图等,然后向学生发布史料分类和观点论证任务:“同学们,仔细阅读和观看这些史料,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书报、文件、实物和口碑等类目,对文献进行分类,同时尝试论述该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学生开展史料分类活动时,教师应当流动巡视,及时指正各组学生的分类错误,并补充说明每种史料的特点;学生在论证观点时,每阐述一个观点,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列举对应史料作为依据支持,从而培育学生对史料的理性实证意识。

(三)创设角色体验情境,培育学生客观评判历史的素养

初中生的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相对较弱,对历史课程存在明显的距离感,这制约了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完善和突破。角色体验情境可以使学生立足于特定历史情境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重走其命运旅程,这样学生获得的心灵震撼和情感体验都是巨大的,能够有效培育学生客观评判历史的素养。基于情境教学的角色体验情境创设措施如下。第一,出示角色体验情境主题,鼓励学生自主构建表演剧本。在这一步,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材要点策划角色体验情境主题,如针对某历史政权的建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角色体验探究任务:“同学们,通过对本节历史课的基础知识学习,大家对该历史政权的建立已经产生初步认识,下面请大家合作收集和整理有关历史材料,选定历史场景构建角色表演剧本。”学生自主、合作构建角色表演剧本期间,教师可以向学生开放多媒体搜索引擎,方便学生查找有关材料,同时指导学生合理解读获取的材料,从政权的建立者、官员、普通百姓等角度出发,编制符合史实的角色体验剧本,并根据剧本开展角色体验和扮演活动[3]。第二,展演角色体验节目,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分析评判历史。在这一步,教师要鼓励各组轮流展演排练好的历史角色体验节目,展演完毕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历史解释问题:“同学们,在你的角色视角下,你认为该政权建立的起因和结果是什么?对当时民众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何种作用?其历史地位又是怎样的呢?”在学生合作分析和评判过程中,教师应当提供开放、民主的交流空间,仔细倾听每个角色下学生阐述的体验和感受,在学生产生非理性观点时可以这样启发和引导学生:“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但是站在其他角色的立场上想一想,这样评判是否有失偏颇呢?可否尝试用辩证的眼光分析历史起源和趋向?”这样学生就可以突破非理性的历史解释误区,立足其他角色、多角度解释和判定历史政权的地位。最后,教师不要忘记指导学生在历史教材中找出相关的概念文本,让学生把自己的角色体验和评判结果标注在旁边,促进学生内化历史知识,增强学生客观理解、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技能。

(四)创设历史地图情境,巩固提升学生的历史观念思维

初中生的地理空间意识较为薄弱,而创设历史地图情境是一种新型情境教学手段,不但有益于强化学生的地理空间意识和历史时空观念,而且能够培育学生的识图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从而巩固提升学生的历史观念和思维。基于情境教学的历史地图情境创设措施如下。第一,创设历史地图对比情境。对比式的历史地图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区分相似历史概念。在具体创设和应用时,教师可以选择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内容进行比较,也可以选择不同时期相同的地域进行比较,然后结合历史课型和教学需求甄别择取。如教师可以在白板投屏上出示两个相邻政权的历史疆域图,同时提出情境教学问题:“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块疆域图,你能比较出哪个政权的管辖范围更大吗?多出的管辖地块在哪里?”在学生观察和比较历史地图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局部放大功能,把疆域图的细微部分放大,让学生看得更清晰一些,这样学生就能够顺利地对比出哪个政权的管辖范围更大,并根据多出的管辖地域分析出该政权的统治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有关历史区域概念的理解[4]。第二,创设历史地图识读和分析情境。应用历史地图情境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识读和分析地图,为此,教师在呈现和历史课程有关的地图后,可以先指导学生找出地图中的政治中心,然后观察、分析政治中心周边的政权,确定规模较大的历史活动地点和经济、文化走廊,这样学生自主识读、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大幅提高,情境教学在历史课堂的应用形式得到丰富和拓展。总而言之,将情境教学引入初中历史教改工作,不仅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也能提升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素质。为此,教师应当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创设史料分析情境、创设角色体验情境以及创设历史地图情境等路径,全面完善情境教学的实践方案,带领学生融入历史探究氛围中,引导学生深度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从而培育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客观评判历史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凤姣.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家长,2021(1):127.

[2]刘杰.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35):67.

[3]董亚芬.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文库,2020(21):55.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第8篇

1. 邮票与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形成“时空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前提。下面以两套邮票为例探讨邮票在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中的作用。

1912年,中华民国发行了《光复纪念邮票》和《共和纪念邮票》两套邮票,从1912年、中华民国、光复、共和这几个词,学生可以得出基本史实: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宣告结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诞生。邮票上的图案分别是孙中山头像和袁世凯头像,为什么两人在纪念民国成立的邮票上同时出现呢?学生进行分析,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此时盘踞在北京的清王朝尚未解体,西方列强拒绝承认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各方压力下,孙中山等人被迫妥协,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由于孙中山长期从事革命斗争,为清朝和结束君主专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威望和象征力不容漠视,所以最终以孙中山像和袁世凯像为主图的“光复”与“共和”两套纪念邮票同时开印,并在同一天发行。学生在对邮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时空观念,并为其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基础。

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全套共4枚。其中第一枚邮票图案为和斯大林站在克里姆林宫塔楼上;第二枚图案为列宁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讲话;第三枚图案为矗立在列宁运河入口处的斯大林雕像;第四枚图案为斯大林在演说。这套邮票成为我国第一套错体邮票。

此时学生会有疑问,错体邮票哪里出问题了呢?该邮票是1952年发行,发行的目的是为了纪念十月革命35周年,推算出十月革命是1917年,没有问题。但细看名称,《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邮票,1917年十月革命后成立的应该是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而苏联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间是1922年底,因此,本套邮票成为错体邮票的原因是邮票名称违反了历史事实。通过上述分析活动,学生梳理和运用了十月革命、苏俄和苏联三个史事,构建起三者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2. 邮票与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历史史料实证能力是要求学生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邮票作为载体,在有限的篇幅里要体现特定的含义,通过对邮票的细细品味,学生可以通过邮票形成新的历史理解和内涵。

《光复纪念邮票》和《共和纪念邮票》两套邮票设计图案除了头像不同外其他基本一致,但仔细分析观察,会发现《光复纪念邮票》上孙中山头像两边的麦穗与《共和纪念邮票》上袁世凯头像两边的麦穗有所区别,袁世凯头像两边的麦穗更加成熟,暗含凌驾于孙中山上之意,暴露了袁世凯的野心,也折射出当时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和斗争。邮票不同于传统史料,有些可以一目了然,有些则需要仔细地观察和分析。通过对这两张邮票的分析,重温民国初期的共和之争,感受孙中山为坚持共和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广东高考从2016年开始采用全国乙卷,强调新材料新情境的应用。相比广东卷的难度有所增加,对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求也更高。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扩宽材料来源,尝试不同类型史料的锻炼,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恰当地运用史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邮票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资源。

3. 邮票与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历史解释是建立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等核心素养基础之上,同时为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创造条件。下面以邮票《溥仪登基“康德皇帝”纪念邮票》为例分析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生成。

邮票发行于1934年3月1日, 1934年满洲国更名“大满洲帝国”,执政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溥仪正式登基。邮票图案是凤凰,而皇帝传统的象征“龙”却没有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于是,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通常都能够逐渐理解历史,得出历史解释:溥仪只是一个傀儡皇帝,洲国是日本为变东北三省为自己的殖民地而炮制出来的傀儡政权。借助生动的邮票资源,进行理性的分析探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史事的理解,并能更好地解释史事。同时,还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以史为鉴,正视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热情。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第9篇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58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developing the core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key link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the teachers how to lead students to the history of core competence, promote the students' core quality improve and even advance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is problem, the author make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y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based on the core literacy.

Keywords core literacy;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到2020年,我国将争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依然会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同时,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潮流。为此,我国教育部于 2014 年 3 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主要是通^学校教育而获得的。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已有专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定义,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方面。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虽然提出来了,但是具体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去体现和实践,还是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尝试。而在当前在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也要以历史核心素养引领高考复习,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1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需要教师关注点的转变

要开展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关注点发生转向,即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核心素养的养成,从原来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教育,做到教书与育人两不误,既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的基础,更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提升乃至进阶。

同时,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需要高中历史教师的课程观发生转变,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也就是说,只有能成为素养或智慧的知识才有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历史核心素养,讨论如何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程,老师如何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才具有真正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只有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对核心素养认识清晰了,才能更好去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更好地开展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更好地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需要教师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

根据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认识,结合我们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不少专家认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方面”。

(1)时空观念。历史学科的突出特征就是时空观念非常强烈和重要。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历史史实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去观察和分析,是我们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使用与历史时空有关的概念和术语、古今中外的地图、大事年表等方法叙述中国及世界历史。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能够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从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够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时空框架下进行探究。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