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25 09:57:08

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

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第1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激发 思考

一、树立新理念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无处不在的时代,而各种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为此,作为一位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工作者,必须放开胸襟,重塑教师形象,树立新理念!

1、转换教师角色

教师应从一个传授者转化为促进着,从一个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首席。在教学过程中再不能包办代替,不能做过多限制,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全程,让全体学生参加,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2、树立语文大观

"语文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母语学习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生活中有得天独厚的学习母语的条件和资源。社会处处都有语文,处处用到语文,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增长才干,学习语文。

3、给语文定性位

修订版"大纲"指出,语文最重要的是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语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基础学科,是个人学习的基础,是民族的根。学生学习语文主要是为了掌握这个工具。

总之,三维的语文目标,新的学习方式,新的评价观等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要不断地学习,勇于实践,坚决摒弃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根据语文的教育特点,根据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求在小学阶段打好语文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涂好做人的底色。

二、走进新课堂

我曾经这样讲语文:照本宣科,接着抓双基,然后一问到底……不管怎样变,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机械、呆板、狭隘…… 悄然间,我开始启发学生自主读书,随文识字,学习朗读;接着致力于导读,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让学生的"读"的目的性更明确,更科学,更有效;渐渐的,开始提倡合作研讨探索创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到"三不":一不教眼中没人的课;二不上打句号的课;三不满足于教材、教参,要为学生创设积极参与、人人参与、主动发现、主动探究、合作互动、相互促进的学习环境。我千方百计把兴趣带进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1、强化朗读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支点,这个支点就是读书。古人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努力实现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促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首先让学生初读,认读生字、熟悉生词,读正确、读通顺,了解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接着教师引读,整体把握课文或理清思路或抓住主要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同时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然后根据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设计中的预设,明确教学重点并以问题整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一般指对重点部分的理解、品读,或体会关键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与效果,或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或侧重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掌握某一方面的学习方法。最后对课文赏读,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2、质疑问难

读书的过程必然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教育和影响,这就要读进去,读进去最好的途径就是问。问要作用与读书,作用于观察思维,作用于语言文字,作用于感情的熏陶……这就要教师在学生不易看出的要紧处、关键处、精密处作些适当的点拨、讲解,即千方百计创设一种问题的态势,让学生从过去无意识生疑变成有意识发问,逐渐地发展为爱问、善问,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渴望探究之心去读书,品词析句,高质量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草原》一课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为什么?《观潮》一课的"为什么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爱我中华》一课的"爱我中华"反复出现表达了什么?《落花生》一课的爸爸为什么要谈花生的好处?……

像这种具有思维价值,又有一定思维容量的问题举不胜举。问题是打开思维闸门的钥匙,能让学生在亲历中充分体会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求索、发现与创造、成功与快乐,是语文真正起到对人精神的引领,对智慧的开拓,对真、善、美的追求的作用,提升学生生命的质量。

三、作业新布置

作业作为教学的基本环节,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他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可传统的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要求划一,评价单一,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标,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为了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乐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我大胆探索作业的新布置。

1、分层布置

一个班级的学生,千差万别,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布置作业,最基础的是字词句段地抄写、理解和运用;再是阅读理解;然后是读写结合,搜集资料的拓展练习。过去是一刀切,好得吃不饱,有困难的学生总是完不成,整天被作业搞得抬不起头,老师家长为他们发愁,还没什么效果。现在分层布置,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和提高,增强了所有学生做作业的信心,培养了兴趣。

2、转换角色

一直以来,老师布置作业,学生按时完成,似乎天经地义,然而这样的作业,对学生而言,是被动接受,外在强加。为了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大胆地指导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效果很好,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根据课文内容给自己布置恰当的、适量的作业。一些优秀学生更是如鱼得水,从课外书、电视、报刊等渠道吸收了很多新颖的作业形式:字方面有编自迷,有部首偏旁连线组字,有一字"开花"扩词的,还有编一段话填写多音字的等等;词方面的有词语搭配,词语改错,词语补充等;句段篇方面更是精彩,有创意的问题,有看插图写话,有根据课文内容的绘画,还有如何朗读的练习。他们写读后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词语填空,续写《牛郎织女》,仿写《桂林山水》……谁看了他们的作业都会惊喜万分,赞叹不已!而且由于是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作业,他们积极性很高,乐此不疲。

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本理念;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眼下,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又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新了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使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并已被本校语文教师所认可,生本化教学日益引起重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恰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和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应用语文教学资源课件,有利于全面优化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进而科学有效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性发展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一、我校小学语文生本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现状

我校全体教师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尤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围绕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有益尝试和探究,语文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经验。近年来广大语文教师自觉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开展教学案例研究,适时解决了仍存在的一些学生语文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低下,语文老师教学犯难等问题。本课题组将研究出知识性较系统的、对性较强的、操作性较易的融合课件成果,校本化推行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实际现状。

我校语文信息化与生本化教学案例研究,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将小学语文零散的课程资源素材加工整合实践的一种定性式研究实践,是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融合实践案例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生本化教学案例进行深入理性的反思过程。研究中先须进入一种实践情境,来理性解释其融合资源的价值,并不是抽象地思考问题,来无依据地作出结论。具体内涵: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理性思考,而不是像实验室研究那样通过人为控制产生的结论;二是真实客观的思考,而不是一种想象的意念;三是案例研究法在讲究语文课程融合情境性的同时,又非常重视语文课程融合的过程性实践,即要对小学语文课程融合情境变化进行分析反馈,以了解课堂生本化教学效果变化的状态和趋势,从而把握小学语文生本化与信息化融合价值产生的整个变化过程。以使我校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既重视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有效贯彻,又关注语文生本化教学课堂的有效建构,让小学语文课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优质高效,凸显特色。

二、我校小学语文生本化与信息化融合研究意义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融合实践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学生兴趣培养和自主探究,也有助于语文个性化学习和小语课程资源互动。为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优化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将教师和学生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互动空间,使小学语文现代网络课件成果转化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教师能创造性的教,学生能创造性的学,从而展示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推动我校小学语文教学全面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特点,能使小学语文课堂实现横向与纵向的延伸,有利于开放式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模式的建构。也能实现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应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语文教学的校本特色。

其实践体现在: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环境,充分体现课题研究的先进性。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设计整合课件,通过校园专题网站为师生搭建一个语文资源互动平台。构建一种资源共享、合作探究等多功能的语文教学模式;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的相关理论和规律,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全面融合。引导学生语文创造性学习,改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提高语文教师教研整体水平,转化陈腐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健康成长。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信息化技能得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呈现方式、方法的选择等得到优化,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和合作互动。自主解决语文学习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能力;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研究目标。融合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创新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力求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终身发展、自主探究学习的模式和方法;推进小学语文校本教研发展特色。通过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实践,彻底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使教师角色改变、学生角色改变、教师备课、上课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同时,继续深化语文教材改革和语文课程结构改革,推动我校小学语文教改,向纵深发展。

三、我校小学语文生本化与信息化融合创新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第3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教育概述

以上所述的现代化教育,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代化也同样适用。我国的语文教育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也从最初的口授到班级授课制,再到现在的多种辅助教具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方式在不断地进行转变。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兴起,为了紧跟时代的潮流,推进小学语文现代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转变教学观念

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对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可以说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各项工作的统率和导引。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学工作者应该树立以下三大原则作为指导思想,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1.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是以教师为核心的,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应该注意到,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作为交往主体共同存在的,没有学生的教学是无意义的,没有与学生发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教学,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应将学生看成相互交往的教学主体,进行对话与交流,共同开展教学过程,完成教学。

2.平等性原则

既然将学生当成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主体,就要树立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的思想,只有价值上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在具体的教学规范中平等交往,由教师传授知识,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学习、交往,双方都要承担相应的教学与学习的义务,从观念上转变教师强于学生,或者学生地位低于教师的错误认识,相互尊重、相互承认。

3.交互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引导学生对教育资源的主动学习,内化教育,达到自身与学生的自我构建,教师不是学生绝对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以教育资源为交往的中介。

三、提升教师素质

推进语文教育现代化,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迎接挑战并且抓住机遇使自身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语文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

1.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

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开拓自身的知识网络。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更要通过大量阅读书籍来提高自身修养,通过多读书避免在课堂上出现一些尴尬场面,提高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信任感。

2.提升教学能力

在语文现代化教学中,除了要求教师掌握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语文教学能力。教师应该加强课堂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且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材施教,对学生和教材都要加深理解,以便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语文教师,必须学会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化的语文教学强调的不是集体化教育,而是充分重视个性化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存在许多因素的影响,譬如认知方式、情感类型的不同,导致不同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应该充分重视他们的个性,要谨记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智慧、陶冶学生的品行,并且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现代化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地推动教学硬件的更新,多媒体几乎在所有城市小学配备齐全,学校也有了微机室,这些新设备让直观教学更好地得以实施。现代化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设备,更好地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生动的图像和声音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大大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并且极大地提高了备课所需要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也节约了板书的时间。

五、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第4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起步晚、进度缓,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方式单一。很多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觉得很多问题随着年龄的成长自然能够解决,殊不知,有些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就会发展成为大问题,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由于小学生的自律能力很差,如果课堂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孩子很容易走神,这就对教师的掌控能力和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跟学生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文课程作为国学的一部分,应该能够体现这一点。而很多小学老师仅仅重视课本内容的讲解,却不顾及学生的理解和领悟,甚至偏离实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做详尽剖析,侧面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个人见解。语文知识特别是在写作上还是以静态重复灌输的方式,使得学生失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推去了实践的机会。语文课堂成了老师的演讲,忽视了孩子受教育的主体地位。要知道,学生在课堂中不仅扮演着接受者,更需要承担起参与者的角色。第三,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更是对教学内容提出了高要求。教学内容的创新性能够保证教育的时代性,课程改革的变化反映出时代的变化。传统意义上语文课程内容僵化,模式固定,课本内容多年不变,又怎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跟进历史的脚步呢?对教师来说,不能只传授课本知识,因为它只是个平台,以方便教师通过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也可以根据眼前的情况和自己的看法,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一旦小学语文内容出现问题,就会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根本上影响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二、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可行性路径

(一)转变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的学习最大的驱动力是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发挥语文学习的最大成效。转变教学方法,需要转变教育理念。从重视课本的理论知识到强调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更能充实学生的学习课余生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和验证理论,在理论中理解和深化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除了课堂的学习活动外,学生应该努力丰富课余实践活动,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拓宽教学内容。

拓宽语文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扬传统文化,树立国学的突出地位,提升语文的综合能力。这里的拓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拓宽书本内容。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此,语文课程涉及到的内容极为广泛,教师可以从书本的教学内容拓展开来,让学生领悟到更加精彩的文学世界;第二,跨学科学习。过去语文课往往过于单调与其他课程毫不相关,弱化了语文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其实,语文学习范围非常广泛,读书写字都需要借助语文,加强学科互动,能够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将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更加能够发挥语文的思想性、实用性和知识性特点。

(三)改变讲课方式。

同样的课本内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讲课方式就会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而不同的课本内容也应该使用不同的教学讲课方式。前者强调的是教师的重要性,后者是在表达教育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多样化的教课方式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尊重学科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功能性。以往的语文教学都比较单一老套,割裂了语文教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热情,打消了学生对文字的念想,最终影响了教学成果。顺应语文学科多重性的演变,改善传统语文教育的单一性和僵化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小学教学创新的目的。

(四)改变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观念已经老化,改变教学形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主导地位,学生是教育对象,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改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保持教育的活力,让教师成为教育的引导者而非主导者。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共同参与、共同探索、共同交流,改变教师在台上演讲,学生在台下旁听的现象,才能做到真正的互动,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才能实现教学的创新型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第5篇

关键词:小班化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对小学教育很重要,为了进一步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展视野,小学开展小班化教学,利用小班化教学的特殊环境积极创新,丰富课堂教学策略的多样性,把语文知识以多维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一做法得到了广大农村教师的关注与认可。许多人都认为,小班化语文教学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融洽平等关系,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并大幅提高教育质量。

一、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是教育体制的转变和未来发展趋势,它有很丰富的内涵。从主观意识上来说,小班化教学有两层涵义。其一,小学教学从性质或状态上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其二,小学教学正在从某一种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转变。前者体现了质的变化,后者则体现了变化的过程,所以小班教学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由于学校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活动形式以及对教学结果的要求都发生了内在特质方面的转变,新教学理念才会因此诞生[1]。

二、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目标

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并不富裕,而小班化教学却是一种对教学资源要求极高,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严格来说,小班化教育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但是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激励下,小班化教学能够在我国兴起也说明了针对中小学生实施小班化教学是有发展价值的,特别是对语文教学来说,从小学就开始实施小班化教学,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且合作的环境下接受语文教育,这对于他们的各方面发展都有好处。所以小班化语文教学背负着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社会未来合格人才的使命[2]。

三、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原则

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就是“小”。正因为小,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有了更多的可能,即教学活动多样性、教师知识广泛性、学生施展个性的可能性。但是,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在积极寻求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也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它反映了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表明了教学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经验的过程。所以,根据上述可知,我们应该在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中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教育均等性原则

如今,学校教育都讲究“以人为本”,小班化教学更要如此,让每个学生都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完全共享,也是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小班化教学人数少,所以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应该给予同样的关怀,要做到一视同仁。另外,教师应该传递给学生更多人文关怀与关爱,用语文教学课本中的人性、人文教育内容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各得其所。

(二)教育主体化原则

教育主体化原则表达了小班化教学中要尊重、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成为教育主体、完成学习目标的愿望,这也是形成师生教学和谐互动的根本基础。在小班化教学这种优势环境下,也是最适合培养学生主体行为与主体意识的时机。所以一定要重视这一原则在小班化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个性化原则

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讲究突出学生存在感,彰显他们的个性。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天然优势之处,只有在语文学习中,才能培养小学生对人文的理解,让他们主动塑造自己的个性。所以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一定要讲究学生个性化发挥,将课堂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以学生为出发点,让他们快速适应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新课改后我国教育所强调的教学模式。

四、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情境教学策略

小班化语文教学有实现各种情境教学的条件,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每一种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实现情境教学策略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供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有很多,教师完全可以结合每一章的教学内容来实施相关课文故事的情节展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彩色非洲》的教学,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学生是无法体会非洲的自然和人文魅力的。如果能够播放一些关于武夷山的影像,配合解读,并在适当环节中提出问题,就会提高学生对武夷山的关注度,也能让他们更了解武夷山的样子。这种感官刺激配合课堂问题设计的人性化教学,最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学到知识。

(二)合作教学策略

小班语文课堂上,就应该充分实现教学的“动态化”,并且抓住小学教学要注重“玩”这个特色,用合作形式激发他们的团队精神,用玩的方式将语文课堂彻底活跃起来。比如说建立小组学习活动或者师生共同参与的语文游戏活动。在《半截蜡烛》这篇课文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表演,每3个学生一组,以课文为剧本脚本,展开一堂互动性极强的表演课。在观看完不同小组的课文表演后,共同评价出表现力最强,表演最忠于课文人物角色性格的小组。另外,也鼓励学生创新,拓展角色的思维和台词,让他们有更加自由的发挥,只要主题不脱离课文本身即可。这种合作教学策略带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是小班化语文教学能够顺利推进的良策。

(三)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策略的主旨就是教师摸清学生客观差异,通过这些差异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利用不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寻求发展。

比如说,将学习能力具有差异性的学生分为3个层次,并对他们的学习提出不同要求,然后进行分层教育,它遵循“同步教、异步学”的方式,所谓“同步教”就是按照正常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统一的教学,“异步学”就是在学内容下制定不同教学要求,例如给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建立学习成果下限,但是没有实际学习目标上限的策略,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学习。而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不同知识点,甚至是扩展到课外的部分,让他们去挖掘、理解以及学习知识。整体来说,分层教学是小班化语文教学中一种较为新颖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具有清晰有条理的思维,并且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规划,这也是因材施教的最高境界[3]。

总结:

小学小班化教学是目前我国教育的一种创新尝试,它可能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它的方向是正确的,那就是对教学资源进行最优化的合理利用,为学生开创一个特殊、具有实践价值、针对性强的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从小学开始就感受到教育独立,从而有机会尽早的拓展思维,寻求更好发展。笔者认为,小班化教学由于它自身的天然优势,其创新过程可能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国教育具有创造这种环境的能力,那么小班化教学是永远值得鼓励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邹旭.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4-7.

[2] 董蓓菲.小学语文小班化合作学习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5.84-89.

[3] 朱小兰.试论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3(37):45.

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第6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 新课改 转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教师自身素养向“学者型通才”方向转变

素养是一种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们自身的素养是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着“教书匠”之称。但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解答小学生所提的问题,尤其是文本以外的问题,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文本以外的知识、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要博览群书,由传统的“教书匠”向“学者型通才”的方向转变。因为语文学科是母语,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其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师施教的重要性。既要能对小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惑,又必须要求说得清楚、准确,不能搪塞和误导。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挖掘小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质疑能力。为此,在科技发达,网络信息灵通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博览群书,重视信息搜寻,使自己变成一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学者型通才”,更好地解惑、为搞好本职工作服务。

2 教学思想向“以生为本”方向转变

教学思想是指教育者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一堂小学语文课教学能否取得高效,能否顺利完成教师拟定的教学目标,其中教师的精心备课、熟练运用教学方法驾驭课堂固然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课堂上眉飞色舞,讲解仔细,层层深入,重难点也非常突出,但教学收效并不理想。而在另一方面,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讲得很少,但收效良好。究其深层原因就会发现,前者其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自己的“教”上,忽略了学生的“学”。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理念产生了认知上的偏差,没搞清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谁的问题。新课改背景下,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关键环节不在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因此,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思想需要转变,要向“以生为本”的方向转变,确保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 教学方法向多样化方向转变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新一轮的课改精神重点之一就是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为此,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学思想外,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教学方法。心理学相关研究证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要提高课堂效率,打造出高效课堂,就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一言堂”,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在互动中完成教学目标。为使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并且能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灵活采用合作教学法、小组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新课改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要让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建构认知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小学语文教师使用“合作教学法”可做到这一点,使小学生在小组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①再如,在“班班通”工程实施以后,小学语文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辅佐教学,此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有音频、视频,可以将所学的相关知识背景及教学重难点很直观地展示给小学生,且图文并茂,信息比黑板承载量大,要比教师讲述的效果要好上百倍。同时,教师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时,要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4 教学过程向“最优化”方向转变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教师遵循学生认知基础和教学规律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综合运用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手段、方法与技巧而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它可分为教学内容的组合优化、教学情景的创设优化、课堂教法的多面优化、层次分组的培养优化等各个方面。因为小学的语文课堂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学习场所,它还是学生进行生活体验的乐园,只有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先构建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此氛围中,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做到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可以快速地运用到实践,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知识的实用性,领略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教学效果才能明显提高。②

5 教学评价向多种评价体系方向转变

教学评价的功用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反馈。在小学语文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中,往往都是由期末考试一锤定音。期末考好了,平时课堂表现和平时考试可以忽略不计,评语向好的方面多写一些。完全忽视了小学生平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认真程度、进步幅度、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不仅背离了新课改精神,且渐行渐远。首先,小学生的生理特征不同。从生理学上讲小学生的遗传素质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一样,由多种原因造成了小学生大脑发育水平的差异,就造成了对语文学科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上的差距;其次,入学的基础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评价方面不能通过期末考试一锤定音来填写评语。教学评价要向多种评价方法转变。目前,部分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没养成、纪律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不认真学习爱捣乱,很让教师头疼。细想一下,他们可塑性强,适当予以评价和鼓励,引导小朋友正确归因,向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育人方向发展。为此,评价时,首先是教师评价,小学语文教师可依据小朋友的平时学习表现,参照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结合每单元测试考分,综合来给小学生一个“中肯”的评价;其次,结合他人评价,例如同桌的评价,其他科任教师的评价等,也可通过本学习小组的成员对其评价;第三,教师指导,自己评价。总之,运用多种评价体系对小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对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成功动机非常有效。

6 结语

综上,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领悟和贯彻基础教育新课改精神,树立小学新课程语文教学观、转变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反思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能力,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水平。

注释

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第7篇

论文摘要:回顾历史中的每一次教育变革,几乎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教育现代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或者说都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造有关。每一次的变革,都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在冲击中进行文化的继承或者再创造,继而形成能够代表其时代特色的新文化,成为后来教育发展的新的文化基础,从而实现我们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20世纪是中国文化和教育变革的重要时期,其间有疾风骤雨般的突变,也有和风细雨般的渐变。正是在这样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和教育吸纳了具有每一个时代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加厚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语文教育是最能代表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教育,一个民族所有文化的变迁都能从这里看到它发展的轨迹。

一、洋务运动和变法维新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现代化启始于这两次的教育变革。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他们虽然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的现代化教育,力图改变我国旧的教育制度,却仍惮于彻底抛弃传统的文化教育,于是提出了这一教育主张,试图以它调和西方文化与我们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之后的维新变法运动,则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它使得中国的封建教育制度彻底走向崩溃。这两次运动,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制度,开启了传统教育制度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但是,在本质上并没有触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

两次运动的结果是,废除了统一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并且颁布了“壬寅学制”和之后的“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后在全国推行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中有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这两门与语文教育相关的课程,选学的内容,《学务纲要》规定:“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小学堂每日读经书一小时,挑背浅解一小时,每周计读经12小时;中学堂每周读经6小时,挑背讲解3小时,计9小时。计中学堂毕业,皆已读过《孝经》、《四书》、《易》、《书》、《诗》、《左传》及《礼记》、《周礼》节本,共计读过十经(《四书》内有《论语》、《孟子》),并通大义”[1],“规定中小学读经,目的在于进行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也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理解语言的能力”[2]。另外,初等小学堂的中国文字科主要教学识字、读书、作文;在高等小学堂则称为中国文学科,内容“中国古今文章流别、文风盛衰之要略及文章与政事身世关系等”[2](p439)。“中国文学”科的设立,是清末语文教育的重大改革,为国文科的单独设科奠定了基础,使语文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科。

变革后的语文教育,虽然打破了科举制度的限制,但它毕竟没有脱离传统文化的根本,尽管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但是伴随它产生的几千年的封建教育思想并不那么容易被瓦解,它在一定时间内都会残存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内部。可以看出,《奏定学堂章程》中的语文教育依然是以四书五经为核心,依然是在强调儒家文化的至尊地位。尽管如此,这次变革还是使语文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引领语文走进了现代化的轨道。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给语文带来的新气息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旧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转折点,它提出科学和民主的口号,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传统教育和文化模式,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文化气息。

在新文化运动对白话文教学的力倡下,这个时期的语文教育较之封建传统文化有了很大的转型,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白话文教材,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其中,小学语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白话文的采用,实现了‘言文一致’的统一,减少了儿童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困难,提高了儿童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第二,增加了语文教材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在内容方面增加了反侵略、反封建、反军阀内战和热爱祖国的内容。如《祖国》、《小吹手》等揭露盗匪、军阀和列强的罪行,《波斯王的新衣》、《黄金梦》等是关于反封建的故事,《文天祥》是赞颂爱国的历史人物,另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散文及古诗”[2](p396)。白话文教材在这一时期越来越受到欢迎。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较之传统有很大的转型,但它忽视了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和优秀的民族文化,语文教材中反映美国、英国的内容过多,本民族的一些经典作品反而没有被选入,淡化了民族特点。因此,它也遭到了很多复古势力的巨大反抗,如与五四新文化相对立的“新儒家学衡派”极力主张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新文化和传

统文化在这个时期有了较大的冲突,这个争议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几十年。

三、老解放区的语文教育经验

革命战争年代,一切教育都是为了适应战争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彻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实行了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为后来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几十年间,中小学语文教育内容始终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而变化,因时而定。无论从编写的指导思想还是选材内容,都是为了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新民主主义的体制下,其教育的原则是“强调政治、注重实际、力求精当、讲究实效[1](p237)”。较有代表性的是陕甘宁边区的教育方式,其他革命根据地都受到它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以1945年胡乔木编的《中等国文》为代表,其选文分为两大类,即文言文和实用文,编者偶尔也选入一两篇传统的中外名著,更多的则是选用文字朴素、平易而又内容切近时代,切近学生生活的文章;同时,还会加入编者的一些“自撰文章”,大多都是反映革命根据地人民新思想和新生活的内容。这套课本与后来1949年编制的《初中国文》和《高中国文》,对语文教学上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体现在,汉语文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用途,处理语文规律教学、文化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三者关系,单元组合,选文贴近学生和生活,课本整体科学化[2](474)。”这个时期的语文教育,已经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体系,这是语文发展长期的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革命根据地这许多年间的语文教育,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由于封建主义思想的彻底瓦解,语文教学中没有了读经的影子,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文化受到了冲击,语文教育更加重视了与实践、与生活相贴近。这正是我们民族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模式,这种“革命性”的教育,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革新。

四、苏联模式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及文化大革命带来的语文变革

建国以后,中国教育开始全盘模仿苏联。苏联教育模式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极其微妙而复杂的。新中国教育发展之始,我们的政府认为,中国教育发展“最为迅捷和最佳的道路[3]”就是直接从苏联吸取精华。

在这个期间的语文教学方面,曾轰轰烈烈地开展过一次学习前苏联的《红领巾》教学改革试验。这次改革对以往传统语文教学那种注入式、逐句讲解的方法是一次较大的冲击,但是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特别是我国各地在学习《红领巾》教学经验的时候,纯粹机械模仿、照搬苏联的模式,完全忽略了我们汉语文教育的民族特点。苏联模式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影响在实质上是经久不息的,但是,它的积极影响也是应当肯定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虽然它最终失败了,但是其中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为以后开创新的改革之路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如果说苏联模式的学习是在引领我们对语文现代化的开创,那么文化大革命则造成了语文教育的历史大倒退。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在此割裂,民族文化在此遭到全然的否定,语文教育陷入了阴霾之中。

五、新时期语文教育的更新发展

在经历了挫败和艰难的探索之后,中国语文教育在新时期的呼唤下终于又再度回到了现代化的道路上来。从最初借鉴西方、学习前苏联的困顿中走了出来,开始了对适合我们汉语文民族特色的语文教育的探索。

新时期,较早提出语文学科要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是张志公,他为中国语文民族化的继承和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时期的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令人欢欣鼓舞。教材的编制,由初期的“一花独秀”到后来的“百花齐放”,选文有了系统的标准,“多以名家名篇和久经考验的传统课文为主,各种文体的安排,初一以记叙文为主,初二以记叙和说明为主,初三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高中阶段,是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以及部分文学作品。文言文的比例是课文总量的30%[4](p23)”,这是80年代初的课文。随着社会的再发展,教材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于是在2000年起开始使用的教材作了新的修订。新的课文“更加注重了语文素养的提高,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文学熏陶[4](p23)”。

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在追求现代化气息的同时,也在兼顾着继承我们民族的经典文化,在“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理论的指引下,语文教育得以一片开阔的发展空间。

六、结语

宏观的社会背景决定了中国教育变革的轨迹,也决定了语文教育变迁的历次转型。回顾这段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教育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发展存在着相矛盾、相冲突、相对立的一面,也存在着相协调、相适应的一面。民族常常意味着传统,语文教育在对现代化的追求中,通常都带有对传统的排斥,这源自于在现代化发展中一些观念的认识。实际上,语文教育的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谁都离不开谁。语文教育的发展诚然需要现代化,但也需要传统,“中国语文,正站在现代与传统的交汇点上[5]”,交汇点,是一个关键,所以我们应该认清中国语文教育的这个关键期,奋力前进,为中国语文教育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叶立群.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程晋宽.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第8篇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实施,实现高效课堂成为小学教学改革讨论的热点之一。学生如同产品,学生素质不足不能成为阻碍课堂高效达成的理由,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途径,诸多论述在破除教师传统教学观念、如何更新教师现代教育理念上,提出具体的方法,归纳起来,其途径是必须以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推动才能得到落实的。能不能从“推着走”到“就要走”,利用客观环境的变化,激发促进教师一走入课堂,就自觉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立教”呢?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指出: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改变其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变了。对于小学语文课堂而言,“在空间和时间上,学生时间被每节课孤立,空间之局限于自己座位。”(李敏如)。“小学科学专用教室既是实验室,又是学生动手做的活动场所:既是工具库、材料库及成果展览室,又是孩子科学活动的天地。建立科学专用教室区域角,划分区域,设置场馆,开展活动,使科学专用教室立体化、生态化、多元化、动态化,走出过去单一的教学场所模式,发挥多重功能。”(胡春才)试想,如果教师一走进教室,就发现学生是分组而坐,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排排座”,他还会隔着讲台的“鸿沟”,实施自我中心主义的教学吗?

与科学等其他课程不同,小学语文的基础性目标是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汉语的精神,学会和习惯语言积累,能自觉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培养良好的语感,完成四类教学内容――识字、阅读、口语、写作。要达成上述基础性目标和教学内容,需要从根本上强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成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内化。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具体侧重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避免孤立的、被动内省接受式的教学氛围,改变教师一统课堂、教师学生两条平行线的教学惯性,而形成开放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气氛,让师生习惯采用任务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的方式去真正实现相对复杂的语文教学目标和综合性的语文教学内容。

因此,从新学期一开始,给桌角装上“万向轮”,改变教室内课桌椅的排列方式,把讲台改为教师批改作业的办公桌,将原来的桌椅“统一平行式”排列,改为“分组共融式”组合,或按照不同语文活动需要而设置的方式,如包括马蹄式、椭圆式、环境式、谈判桌式、辩论赛式等在内的形式,将势必客观激发牵引所有的教师都能够走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因势利导,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以上教室桌椅布局方式,在我国一些小学进行了实验,对高效课堂的实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创设情境氛围、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唱主角,体验到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完成任务的信心。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把幼儿园司空见惯的“生活学习”的桌椅排列方式,以“学习生活”的布局方式还给了学生;二是将易挡住视线、束缚手脚、易使人倦怠的消极的接受式环境,改造为符合生活常态、有利于形成学生性格交叉互动场积极的感受式环境。

这种桌椅布局方式相应带动其他活动区的建立,把教室营造成多元智能发展空间,其实质是将“个体独立式”改变为“小组合作式”,将教师为中心的单一封闭式教学改变为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开放式教学,方便学生互动,沟通交流,有利于开展语文研究式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第9篇

关键词:小班教学;优势分析;强化措施

传统教育模式注重整齐划一和科学严谨,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指导者角色,而学生则充当接受者角色,整个教学活动以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练习为核心。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实践小班化的过程中逐渐取得丰硕的成果和成绩。本文将在简单分析小班化教学活动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表现出的优势因素进行细致挖掘,并探索相关的强化措施。

一、小学语文教学小班化

1.小班教学的概念

所谓的小班,顾名思义是指班级学生数额较少,根据惯例,一般学生数量在24~30之间的班级称为小班。所以,小班教学是指在小班中进行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学中的小班教学在表面上是指在学生数量较少的班级中进行的语文教学活动,而从更深层次的内容上来说,这种语文教学小班化其实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发展趋势,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演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小学语文小班教学应该被称为是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

2.小班化教学带来教育转型

小班化教学描述的是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的发展演变轨迹。小班化教学方式的引用和实践也必然带来小学语文教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积极转型。而这种转型的过程和转变性的影响相比传统语文教学活动来说至少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果评级标准等方面。具体来说是教学理念的不同。小班化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发生空间变成了一个学生数量较少的班级,更是教师在教育观上的变化。

二、小班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班化教学相比于其他学科的小班化教学更具特征。由于语文教学本身就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感悟和体验,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班化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更值得仔细挖掘和一一梳理。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培养健全人格

在小学教学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心理结合和自我的认知系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其发挥自我主观性,切实融入学习活动中,借助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来慢慢锻炼其自我认识和思考的能力。小学语文本身更加承担着借助语言来帮助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在小班化教学中,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和分组练习的方式来完成课业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直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教师则扮演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2.着眼学生自身个性,帮助学生挖掘和发展天赋

在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较少,时间、空间以及其他教学设施条件的提高,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中,能够对班级学生进行一个细致全面的考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观察其学习特征和学习能力,发现其自身天赋,并在进一步的教学中注重挖掘和发展其自身优势。因为小班化教学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殷实的环境条件,并且强调学生主观性的小班化教学特征也能为这种自我特性的发展提供最好的土壤。

3.学习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小班化教学中,语文教学活动可以发挥汉语本身蕴藉的特征,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语文知识的多元性。而在此学习实践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最为直接的能力提升就是学生自我的实践能力。通过对相关学习资料的查找和一些相关问题的探讨,学生不仅仅能够增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使得语文知识切实与自我思维和自我人格修养结合在一起,实现自我心理结构的完善和优化。这一点显著体现在探索性阅读中,比如,对文言文中“之”字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不断去发现和积累“之”的不同含义。除了查字典之外,在不断阅读中积累也是一个认字、识字的好方法。这不仅仅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加体现在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上。

4.注重合作与竞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交际观念

小班化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这种主体性的发挥过程往往就体现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交流本身需要语言的辅助,且对交流的渴望与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一样都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被好好利用的天性之一。小班化教学为这种学习活动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和环境气氛,在教师退居二线、成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小班化教学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好的交流气氛,这种环境和氛围的营造能够使得小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更好地使用语言,学习更多的社会交际的知识和场所。

三、未完成的小班化小学语文教学

小班化小学语文教学已经逐渐被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体系所接受和使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传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客观来说,当前我国小班化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如小班化语文教学教师队伍缺乏现代化语文教学观念,无法构建全新的小班化语文教学课堂;对小班化语文教学成果的检测和评价体系还没有完成相应的更新工作,依然沿用传统的评价体系,为小班化语文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产生了阻力;小班化语文教学在教育资金和教育政策方面得不到充分的支撑等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