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古建筑设计规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20 10:19:06

古建筑设计规划

古建筑设计规划第1篇

关键词: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特殊性

1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迄今我国已有29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遗产国。还有100多个项目被列入遗产预备清单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经成为遗产大国。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文物古建筑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然而,目前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在消防方面均没有较完整的规划。以山西省为例,共有木制结构古建筑18118处,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72.6%,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19处。这么多的古建筑,除平遥古城的消防规划正在编制中外,其余的还没有一个做出消防规划。

当前,尽快科学、合理地对古建筑做出消防安全保护规划,将古建筑的消防专业规划纳入总体保护规划,已显得刻不容缓。

2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消防规划主要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通道、消防给水、消防通讯、消防装备等内容。笔者通过对古建筑消防工程项目的审核,认为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不应套用一般消防规划中的常规做法,而应根据古建筑群特有的消防安全现状,把握好其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2.1建设小型适用型消防站

2.1.1消防站建设的迫切性

《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在山西,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在内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均未建立专职消防队。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扑救。1998年以来,山西省发生古建筑火灾21起,大多由于距离消防队较远,没有得到及时扑救,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53万元。珍贵文物的损失无法用数字估量。2003年3月,大同市广灵县文庙发生火灾。由于该县没有消防队,水源缺乏,导致文庙大殿付之一炬。有鉴于此,加快古建筑群消防站的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和迫切。

2.1.2消防站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小型适用

古建筑群大多为毗连建造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耐火性能极差,火灾荷载大,防火间距严重不足,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蔓延扩大。

针对古建筑火灾的蔓延特点和当前消防警力紧张的实际,笔者以为,古建筑的消防站规划和建设要考虑:(1)不应套用《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消防站的布局以接到报警后5min消防队到达责任区边缘和保护面积为4—7km2的要求。应在不破坏古建筑群整体格局的前提下,将到达的时间减到最小。如在应县木塔修缮工程方案中,将消防站站址选在距木塔约1500m处,设计为消防队接到警报后5min到达木塔,责任区最大面积为4km2。笔者认为,这样的方案就不合理。国家之所以在当前警力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拟批准应县建公安消防站,主要是出于保护应县木塔的需要。所以,该消防站应以保护应县木塔为主,可以兼顾县城的火灾扑救需要。(2)可以建公安、企业专职、兼职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站,人员数量也要切合实际。(3)消防站的建筑面积也不一定要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规定,可因地制宜,不要建大而全的消防站,宜小型、适用。(4)消防站的建筑形式可不拘一格,不一定非是红色的大门和现代式样的建筑,可以设计为仿古建筑,与周围的古建筑群格调相协调。

2.2消防器材装备要立足古建筑火灾扑救的实际

2.2.1消防车辆配置应与消防通道相适应

古建筑群普遍存在消防通道不畅的问题。例如,平遥古城最窄的通道还不足1m。在消防车辆的配置上,除配置普通的消防车外,还要配置适合其街道通行的小型消防车。做规划时不能按照常规的思维,一定要让消防通道来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反而应该让消防车辆尽量适应古建筑群消防通道的需要。如,平遥古城和五台山风景区都购置了1辆小型水罐消防车,以适应当地实际。

对建于高山深谷之中,依山而建,道路崎岖坎坷,或建于城区,但设有门槛、台阶等而使消防车无法通行的古建筑群,其专、兼职消防队可以不配置消防车辆,应配置手抬机动泵、推车式灭火器等适用型的器材装备。

2.2.2消防器材的配置必须立足于减少火灾扑救时的水渍损失

古建筑群的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又有大量的壁画、彩绘、泥塑、文字资料等特别贵重的历史珍品。因此,扑救此类古建筑火灾时必须减少水渍损失,要研发和配置适合扑救古建筑火灾所需的水渍损失小、节水型的灭火装备和抢险救援器材,如高压脉冲水枪等,以达到既节约用水又减少损失的目的。

2.3消防供水要因地制宜

2.3.1建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

古建筑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山西省11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前一阶段的专项治理,目前也只有39处建有消防水源,仍无法满足火灾扑救的需要。部分有水源的古建筑群,如平遥古城,也存在消防管网覆盖区域小,供水管径小,供水压力、流量达不到灭火要求等问题。

制定消防规划时,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要结合古建筑群的地形特点,设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在消防车能够到达的地方,应修建供消防车取水用的设施。灵石县王家大院、忻州的唐代建筑佛光寺结合古建筑依山而建的地形条件,在山坡的较高处修建了高位消防水池,建成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满足了灭火需要。

2.3.2消防给水管网的布置要满足灭火救援的实际

在一时还不可能建大量消防站的情况下,大部分古建筑距离消防队较远,或因地形等条件的限制,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因此,在室外消火栓的规划建设上也不应按照120m的间距和150m的保护半径布置。古建筑必须立足于自防自救,其间距应能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古建筑内为宜。如:三多堂在每个院落安装3个室外消火栓,代替室内消火栓。无法设置消火栓系统的,采用手抬机动泵串联远距离供水灭火。应县木塔将室内消火栓移至室外设置,称之为室内消火栓外置,并设有明显标志。五台山在室外消火栓处设置启泵按钮,以便火灾时使用。

2.4古建筑的开发利用和消防安全布局应合理

古建筑之间以及部分古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普遍存在防火间距严重不足问题,特别是坐落在城区的古建筑尤为突出。如,太原的崇善寺,地处成片民居包围之中,有的已只有一墙之隔,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将会形成火烧连营之势。

规划时要将古建筑群内的危险源逐步搬迁,影响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周边建筑,应下决心列入拆迁计划。如平遥古城内的工厂、学校等已列入规划予以分期迁出。大同市将与善化寺距离太近的民房拆除,使隐患得以消除。

古建筑群进行开发和利用也应有科学规划,应该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在相应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庙宇或者类似历史建筑,利用时应该参照它在古代时的使用功能,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成的利用方式。不能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会带来安全隐患。“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被出租并用做一家能容纳700人的武术学校。2003年1月19日,遇真宫主殿因照明线路敷设不规范并疏于管理发生大火,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m2建筑全部化为灰烬,周边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2.5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应列入规划,但不应破坏其原貌

2.5.1维持原貌、确保重点

大部分古建筑既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又有相当大的火灾危险性。如何使它们免受火灾危害,也是消防规划的重要内容。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措施必须列入消防规划,这是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与一般的消防规划所不同的重要特点。应将古建筑按重要性分为不同类型的保护等级,有重点地分别采取不同的消防技术措施予以保护。

《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原则应是在不破坏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确保消防安全。

2.5.2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部级保护单位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切合实际,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以山西应县木塔为例,该建筑始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948年,高约67.3m,是现存塔身最高、年代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其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工艺精湛的全木结构的建筑,如按建规的要求设置喷淋和消火栓系统,就会破坏其原有的价值,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和初衷。在不宜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古建筑群,宜增加推车式灭火器的配置数量。

2.5.3古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避雷设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保护古建筑的有效措施,但消防技术规范恰恰没有规定古建筑要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998年4月4日凌晨,山西省临汾市尧庙广运殿发生特大火灾,火灾发生半小时后,值班室的人员还未发现,致使砖木结构的广运殿及殿内尧王等泥塑像9尊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451.17万元。如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被及时发现,损失将会减到最小。

避雷设施也是预防古建筑火灾事故的有效手段,大多文物古建筑防雷设备不够完善,雷击事故时有发生。2004年4月26日,山西运城稷山大佛寺遭雷击发生火灾;2002年9月7日,应县木塔遭雷击,所幸未引发火灾事故。

2.5.4加强用火用电的规划

对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建筑禁止设置电气线路。其它古建筑内不符合要求的电气线路,应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做出改造规划。

加强古建筑周围居民的用火管理。确定为宗教活动的建筑,对点灯、烧纸、焚香的场所和方式均应做出规划,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6古建筑的消防管理措施要更加完善

目前,古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安全保卫人员短缺,业务素质低,自防自救能力差,督促文物古建筑单位整改火灾隐患的手段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做出规划,予以完善,也是其不同于一般消防规划的重要特征。

2.6.1完善法规体系,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则》规定:“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由文物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单位共同负责。”不仅如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古建筑消防管理的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使用单位、管理单位、消防监督部门等各自的责任。

2.6.2古建筑的保护要立足自防自救

古建筑火灾蔓延迅速,其保护必须立足自防自救。要规划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特别是义务消防组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灭火预案,且要切实加强演练。

古建筑大多被城镇或乡村所包围,应和周边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联防机制。

2.6.3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消防投入

《文物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人增长而增加。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对古建筑消防保护的经费要列出规划,安全投资渠道要多元化。对部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不一定非要当地政府投资,象山西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国家应予以资金上的倾斜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消防保护,或从旅游收入中按比例提取资金等多渠道筹资,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3结论“”版权所有

(1)必须将消防规划纳入古建筑群总体规划。古建筑的防火技术保护、开发利用、消防安全管理等也应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2)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编制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古建筑的特殊性和历史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

古建筑设计规划第2篇

【关键字】:古建筑设计;城市建设;规划布局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由于城市开发建设利益多元化、开发模式单一以及建筑师创作过程城市整体意识的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的建筑与城市整体之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一、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城市是由无数的建筑群、道路、公园、河流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能够展现出一个城市的特色和风貌,是城市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表征。

1、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建筑设计是以城市规划为前提,根据工程的技术条件和要求,对建筑的构建进行全面的设想,以满足城市对其的基本要求。建筑设计所研究的对象是建筑,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属于微观的。

城市建设规划是通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城市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合理安排,来促进城市的工业化、现代化,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从而实现城市的宏观发展目标。它是属于宏观的,研究的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

在城市的建设中,城市建筑规划是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它需要的是更先进、更快速的硬环境,而建筑设计是在“以人文本”的理念下提出来的,它更重视的是人文的、自然的环境。但二者都是以城市建设发展为前提和依据的,城市建设规划的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则能充分地体现出城市建设规划中的艺术性。

2、建筑设计原则

城市的建筑不仅满足了城市的基本要求,还是城市整体风貌的表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体现深层城市意识的任务,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将建筑放到城市的构成要素中,从整体出发,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总体认识和把握来对建筑的结构、造型、色彩、材料等进行构想。

(1)整体性

整体设计的概念是基于整体观和系统观提出的,城市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即使要求在设计时,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去考虑,包括建筑在内的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一个的局部,而局部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对建筑的外显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建筑和城市有共同的外在秩序,使城市成为一个秩序化、简晰化的整体。

(2)关联性

关联性原理也是也是由系统观发展出来的,它强调的是系统之间的各个元素之间是相互关联和作用的,系统保持最佳状态的基本和关键条件是系统之间的各元素之间的关联和协调。这一原则,体现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就是要将城市这个由各种形式和功能要素,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属性的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中的各个构成元素充分考虑在内,考虑到建筑与交通条件、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城市的空间形态,提高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各种价值。

(3)统一性

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建筑是城市的一部分,承担着城市的社会属性,而建筑同时也是一个个体,有着其自身的建筑属性。在遵循整体性和关联性的原则下,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建筑学属性,兼顾城市社会属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素与建筑的形式、功能等要素,将城市建筑的社会属性和建筑属性统一起来,使城市的构成更加合理。

(4)平等性

虽然城市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的,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建筑设计在考虑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还要结合自身的需求,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创造性。

二、古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古代建筑也是世界六大古老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其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中所遵循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城市建设个依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古建筑设计

古建筑设计主要包含有对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复建、重建的设计和旅游文化地的风景建筑及仿古设计两个方面。

基于古建筑设计的内容,古建筑设计在造型、样式及形式功能上都有着一定的规矩,在设计中要按照惯例以及相关的制度进行,而不需要严格遵循现代建筑规范,且古建筑的功能单一,所使用的材料传统自然,在建筑设计中的平面布局要考虑到建筑的整体性。

2、我国古建筑构造特点

我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材料、结构、造型、平面布局及建筑的制度化几个方面。

我国的古建筑都是以木为主,就地取材,结合土、砖、石等构造成的;其结构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充分发挥出了土、木材料的的性能;单体建筑的造型有由屋顶、屋身和台基组成的三段式和大屋顶式,屋顶的式样有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等多种;由单体的建筑组成庭院后,再由庭院构成建筑群;建筑的屋顶形式、建筑规模、装饰、材料规格、等都还体现着等级制的思想。

3、古建筑设计原则

根据古建筑设计的内容,在古建筑设计中,对古建筑的修复及重建中应遵循“修旧如旧”、“考证”的原则;园林风景建筑则须尊重地形地貌,重视生态和景观的和谐、地方性的建筑要体现地方的特色;仿古建筑要遵循适度的原则,体现出古韵和地方特色。

4、古建筑设计原理

在古代建筑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以及社会文化的心理结构的影响观念共同构成了影响古代建筑设计的观念文化,这些观念文化影响和制约着古代建筑的发展。

在形而上学的观念形态影响下,古代建筑的选址和布局都遵循着风水学的理论体系,风水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它通过对从建筑的奠基到室内的装饰的安排,企图利用自然的力量和阴阳平衡来增加吉祥之气,强调用直观的方法来了解、体会环境,以近水利而避小患、交通通畅、防卫性好、生态环境良好、景观模式理性等原则作为指导,寻找到有良好生态和美感的环境。

在建筑群的空间布局中,受自然景观的影响大,建筑入口的前导空间常常借用山水、街巷等外部的环境,形成“移步换景”、“豁然开朗”或是空间诱导的效果。

5、我国古代城市规划

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影响最大的思想是“思和求中”,也即是“思阴阳之和、求天地之中”,都城的中心地位选择在统治区域或是经济的中心,以达到“四责八贡道里均”,城市规划“方正取中”,即是“国于域中,宫立国中,殿位宫中”,这既是取阴阳和合、中庸之意,表统治者的中正,也是考虑到了防御的因素。

其街道的布局,一般都是方直平整的街道方格网系统,尤其是在黄河流域一带,多数的城市都是由方格网街道布局来划分行政区、居民区和商业区,以唐朝都城长安为例,其以正对皇城中心的朱雀街为中心,将长安城划分为东西两部分。

古代城市规划的理论虽然不适合当前的城市建设,但古代建筑中的一些文化元素仍适合城市的发展,将去伪存真后的古建筑元素应用于当代的城市规划中,将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实践中也已有了如开封御西街西侧项目规划的成功案例。

结语:

我国的许多城市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许多城市中的古建筑也是城市的符号和标志,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城市的建筑设计和规划除了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规划科学技术和经验,更要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我国独特的古建筑体系中汲取养分,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促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科学、别具一格,促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蓓蓉,张文宇.浅析城市建设中的建筑设计原则.[J].民营科技,2012,(5).

[2]郝磊.建议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J].行业管理,2012,(8).

古建筑设计规划第3篇

Abstract: With the design of the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ew campu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ideas on how to design a localization campu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some planning ideas of ancient city.

关键词: 古城设计;校园规划;地域化

Key words: Ancient city Planning;Campus Planning;Loc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06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各地经历了一个大量兴建大学新校园的时期。经过几年的建设,我们在众多的新校园里发现校园普遍存在缺乏地域特色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家都比较认可的校园布局模式出现之后,大家效仿导致各地校园趋同化。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可行的地域化校园规划理论的指导。为避免出现校园缺乏地域特色,有必要寻求一种地域化的校园规划策略。

南京是一个大学众多的城市,笔者目睹了一个个新校园建起来,不少校园设计质量非常高,取得良好的空间效果,但同时也发现,这些新校园不少缺乏当地的地域特色,也缺少东南大学等老校园的人文氛围;特别是一些采用典型的功能主义规划思想的设计,与地方文脉明显割裂。而南京城是一个非常具有地域特色与人文氛围的古都城,在笔者接触到南京审计学院新校区这个项目的时候就在思考,我们是否能借鉴南京古城的规划思想,建设一个具有地域化特色的校园。

1 古城设计思想运用于地域化校园设计的意义

地域特点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并反映在感知层面上的特点,既包括自然要素形成的特点,也包括改造自然取得的物质与文化成果。地域化的设计强调了设计应植根于并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与经济状况的特征,形成多样性的设计。而在中国古代的规划思想中,也有注重因地制宜的地域化规划思想,如《管子》里所提到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1]这种规划思想体现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南京城就是这种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布局,它依山傍水、布局灵活,充分体现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融合的理念。

古南京城的规划在形成城市的地域化特色上,至今仍对城市的规划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同时,古城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在结合地域条件方面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我们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可以加以借鉴。其次,校园规划又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地域化的大学校园规划中,借鉴古代城市优秀的规划思想,具有相当的意义与可行性,可以在校园中创造具有地域特色规划空间格局。

2 古城规划思想运用于地域化校园设计的策略构想

我们尝试在整体地域建筑理论、与广义建筑学整体设计观的理论基础上构建古城设计思想运用于地域化校园设计的策略。策略包括古城调查分析过程与对校园规划的设计过程两个部分,首先根据城市规划的调查要素结合地域化设计观的几个主要方面对古城的特点加以分析,提取可用于设计的特点与规律。然后在设计过程中,按照地域特征设计语汇设计形态的过程进行相应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见框架图)

地域化的设计观,倡导设计应以地域的自然、人文、经济技术三个方面为基础,使发展与这些因素相结合,以取得与自然的和谐、传统文化的延续以及心理认同归属感,并表现出本地的地域特色。我们在对古城的规划调查阶段,将一般性的城市调查要素,如历史文化环境调查、自然环境调查、社会环境调查等[2],结合地域化设计的基础,分为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环境三个大类;并对次一层级的要素进行调查研究,如地形、水文、气候、园林、建筑形态等等其中一些要素与地域特征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见框架中符号),这些将作为特征分析的重点内容。

在古城规划分析阶段,首先分析规划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处理特征:如山、水、建筑、道路、城市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形成的布局、结构与形态等。其次,分析规划与建筑形态特征:如建筑形式、群体、公共空间等。然后,提取可供校园规划借鉴的地域化特征与设计方法,并归纳其设计思想,作为指导地域化校园的原则。

最后在设计阶段,将前面归纳出的古城设计思想、地域化特征与设计方法,运用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地域化校园设计策略,分为规划、建筑、园林三个层面,每个层面有所侧重实现一些地域化的特征要素。如规划层面主要考虑并借鉴古城规划中各种人工环境要素(道路、建筑等)与自然环境(山、水、气候等)之间的关系;建筑层面主要考虑群体、单体形式、公共空间;而园林设计则结合规划与建筑空间的设计,力求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地景。

3 南京古城地域化规划思想与分析

古建筑设计规划第4篇

关键词:城市;建筑;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城市建筑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城市人民的居住、工作和休闲各方面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社会效应、文化效应、环保效应和经济效应。城市建筑规划没有民众的参与,也是形同虚设,只满足了一部分人的意愿和利益。同时城市建筑规划也涉及到协调建筑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矛盾的问题,引导着中、小城市和乡镇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建筑规划是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全面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筑规划的实施依赖于城市社会整体的共同努力,这种努力要求社会各个方面建立对建筑规划进行正确认识、建立建筑规划实施机制,将社会整体组织在一个完整而协调的行动的整体之中。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让广大的居民参与进来,实现真正的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本土特色

随着世界建筑业交流的加强,也带来一些弊端,如一些国家各城市的建筑越来越像,一样的一样的马赛克、玻璃幕墙,标识风格的连锁店、星级酒店、一样的建筑模式。有个世界建筑师曾评价说:长安街是丑陋的,没有中国古都特色,风格不统一,如果不看天安门,都不知道是哪个城市的街道。这就好像高楼大厦已经成了中国现代化的代名词,而建筑设计师们喜欢大手笔,功利观念浓厚,不屑于“小而特色的建筑”。

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标志性建筑泛滥,建筑大师张开济以“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来形容我们当前的建筑风格。确实,大到国际都市,小到贫穷县城甚至乡镇,无一不在大修自己的形象建筑,仿埃菲尔铁塔在中国四处可见。可惜的是这些标志性建筑完全是跟风之作,既体现不出本地的特色,也反映不出当地的文化风貌。

、缺乏人文环境

景观建筑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在建筑界都是缺一不可的,但是现在这门学科却在绝大多数的建筑学校里消失了,相关专家也指出:景观建筑学在中国建筑界缺席。走进任何一个城市,都是清一色的混凝土高楼大厦,看不到绿色树木,甚至草坪都非常稀少,“花园别墅”更多的只有名字的意义。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发展的神速,已经使很多建筑规划,设计人员,开发商眼里只有利益。人类学家詹克斯曾说过:“建筑应该是感动我们和劝说我们的艺术。”城市规划建筑应该让我们感到有亲和力,能同时满足我们的物质精神需求。

(三)、古城的保护欠缺

古建筑在新城建设发展过程中处于濒危状态,国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对古建筑群保护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以建筑名义对古建筑的破坏超过以往100年。此外,很多古典的建筑遗迹不复存在,舆论的宣传也侧重建新城而忽略保护旧城。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我们立足世界,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软实力,而软实力主要就是指我们的本土风貌,文化,艺术,古建筑是我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与国家的硬实力向配合,不断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才能自豪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国城市建筑规划的方向

(一)、规划突出特色

一个城市的建筑规划是一张城市的明信片,体现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建筑规划的意义在于能够提前预知规划的效果,指引城市建筑规划的发展方向,城市建筑规划突出城市特色,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目前中国城市发展盲目跟风、普遍抄袭的状况下,规划的意义在于,提前预知效果,规划考虑的因素应该非常多,它涉及到一个城市的未来形象。在城市建筑规划定位准确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城市的历史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经济特色和政治特色。

(二)、与城市环境相适应

建筑规划应和所处地区的区域空间环境相和谐,应和城市的整体结构相联系,与城市的内在秩序相结合。城市的建筑规划,要考虑到当地的地质特征,地形特征。地形特征决定了规划不能随心所欲,要按地形进行;地质特征的好坏,决定建筑的高低,抗震级别的划分。建筑的高低层次不一样,与城市自身的环境相和谐,与城市的内在秩序相结合,与城市的整体结构相联系,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的城市格局。

城市建筑规划必须把所处地区的地理环境考虑进去,北方的平原城市,与南方的山地城市,建筑规划肯定会有区别。城市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脉搏,都有各自的发展路径,建筑规划要以适应自己城市的脉搏、路径为主,建筑规划要兼顾合适与美、坚持只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三)、保护古建筑群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建筑水平高超,留下了很多建筑瑰宝,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体现了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向世人展示我们传统的一张重要名片。苏州的园林,开封的古街,上海浦江镇的清代建筑群等等,这些古建筑都体现着我国的古典文化与建筑艺术的结合,发展现代化不是抛弃古典,而是吸古纳洋以为当今所用。城市建筑的规划不能一直挤压古迹存留空间,一个城市需要那些古建筑群来提升自己的软实力。

(四)、人性化住宅建筑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个性化、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成为了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方向。人性化一个重要点就是人文因素,针对小区业主工作性质、生活习惯、年龄的不同设计适合业主生活居住的环境是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通过针对需求不同进行的分区、规划与设计才能满足住宅建筑业主对住宅环境的需求。

人类的发展,正在挤压着自然地空间,完全人为的城市里,在人的规划里融入自然,才能激发人们的自然意识。城市多一点绿地,就多一些与自然的亲和力,与人们的亲和力。城市建筑规划的根本意义是服务人民,所以城市建筑规划应留出环保区,重视人文建筑。城市建筑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绿色环境,才能满足人们对自然需求的向往。

(五)、节能生态型建筑

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控制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向自然索取与回报平衡。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型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应用对改善城市综合居住环境,将现代住宅建筑作为一个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的、相对稳定平衡生态环境进行规划建设有重要意义。

生态住宅建筑是依靠现代化住宅小屋规划设计理念,以适应小区所在地域生态环境,有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低污染、无毒、无害、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的现代化建筑,对促进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住宅建筑通过人性化设计、通风和良好采光,运用科技手段寻求现代居住环境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使住宅建筑小区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提高绿化率不仅是简单的花草栽种,而是通过科学的生态学、生物学、规划设计等学科提高住宅建筑生态环境,通过生态规划与设计能够使小区达到提高绿化率、解决土地资源、节约水资源、有效自然能源等目的,促进小区内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统一,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态型住宅建筑还能够通过规划与设计以及植物的选择等减少小区内绿化的灌溉用水,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结语

合理的城市建筑规划会让其的社会效应,文化效应,环保效应会得到相应体现,城市建筑规划涉及到城市人民生活,居住的切身利益,是一个方向标,引领者城市建筑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好建筑规划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修权.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J].科技风. 2010(10)

[2] 薛静,余翔.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J].天然气与石油. 2010(02)

古建筑设计规划第5篇

论文摘要: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本文结合实践,阐明了建筑规划专业中古建筑浏绘的重要性,分析了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重点研究了古建筑测绘教学的方法和实践,详细介绍了多媒体教学、双导师负责制、断浏绘技术的引进、实习教学中建立实习基地和高年级负责制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考核方法。

    古建筑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的一种载体。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科学记录的档案,使保护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同时又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古建筑测绘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通过古建筑测绘,会给予人们以艺术的滋养和传统的熏陶。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办于1960年,到目前为止己招收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生24届,园林专业本科学生6届,为国家培养出2000余名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其中绝大部分成为安徽省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的骨干技术力量,已经成为培养安徽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并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古建筑测绘的学习,增强对中国建筑传统经验的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建筑测量、投影与制图、建筑设计基础、计算机制图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论修养,培养建筑空间概念、尺度感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制图表现包括计算机制图水平、审美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亲手把建筑实物按比例制成工程图纸与数据资料、掌握测绘方法、加深对建筑造型与营造方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建筑空间概念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图纸表现力,为学习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奠定基础。这些图纸与资料为发掘、整理、研究和保护、维修、开发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为继承传统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为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等方面,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基础资料。

    古建筑测绘是测绘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建筑遗产记录、监测以及保护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直接应用,从技术上可归人侧绘学的分支中的工程测量学的范畴。但是,测绘技术方法只是手段,并非古建筑测绘的全部,它包含了对建筑遗产在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方面的体验、认知、理解乃至探究、甄别、发现和评价,包含着对建筑实体、空间及其精神意蕴的理解、再现和表达。因此,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应区别于单纯的工程测量学。根据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侧绘多年教学的经验,现对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做出一些研究和探讨。

1、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探讨

    建筑规划类专业教授古建筑测绘课程的目的,是经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使其思想情感领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生经过在艰苦环境中的严格训练,在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也得到相应提高。

1.1古建筑测绘教学现状

    古建筑侧绘综合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和说明古建筑,所以古建筑测绘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两大特性。目前,各高校的古建筑测绘的教学模式大致相同:

    (1)给学生讲授测绘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及仪器操作方法;

    (2)学生按4-6人分为一组,进行古建筑对象的考察与测绘;

    (3)在现场各小组分工绘制草图;

    (4)以草图和采集的测绘数据为依据,各小组绘制正式测绘图纸。

    这种教学模式为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教学模式逐渐不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古建筑测绘教学的目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规划专业学生对于古建筑测绘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

    (2)一般高校古建筑测绘都设置在酷热的暑期进行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测绘工作的开展、管理与进程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3)测量工具和测绘手段已跟不上工程生产实际的需要,导致测绘的效率低、成果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测绘技能的传授。

    (4)考核方式各高校千差万别,大都以手绘图纸作为教学成果,采集数据的记录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表格存储也各不相同。

    (5)学生测绘实践教学后,缺乏书写实践和学习心得体会。并对古建筑保护、蕴含的历史文化及精神的提炼与宣传不足。

1.2古建筑测绘教学新方法

    古建筑测绘的教改与实践在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现在技术的进步,这种模式需要进行革新。古建筑测绘课程充分地体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根据企事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结合正在企业从事古建筑岗位工作的学生及专家的建议,可以创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引导,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要实现该教学目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古建筑测绘多媒体教学方法

    利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古建筑测绘基本理论知识、测绘方法、技术要求和仪器操作技能等。

    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cai或pp7,课件,以文字图像、连续动画、片断动画以及视频资料等手段,从多个角度演示古建筑的方方面面,把测绘方法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优化了古建筑测绘插图教学及教学过程。此外,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并增大了古建筑测绘内容及方法的教学信息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掌握正确理论的教学目的,并且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方法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专业与企事业合作紧密,在安徽省影响较大,校企合作产学研比较成熟。这就为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在校内接受课堂理论教学;在企事业中对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古建筑测绘现实问题运用所学测绘知识进行处理,并有企业导师指导和传授实践技能和仪器操作。这就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对实践中的方法和技能的透彻理解,动手和操作能力也得到培训和提高。单纯的课堂教学和课堂实验难以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而且实现高等院校与企事业产学研联合,对促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3)新测绘技术教学的引人

    传统的古建筑测绘以直尺和角尺、垂球等工具直接量取建筑物及其构件的尺寸,获取的最终资料是图纸和一些文字记录。这种方法优点是原始简单,但精度与效率低,且登高测量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会对建筑物有损坏。随着gps、遥感、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现代新测绘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测量工具难以满足教学和实践生产的需要,必须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手段给古建筑测绘提供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在古建筑测绘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对这些新测绘技术的原理、方法给学生加以讲解,以符合实践生产的需求。

    (4)计算机制图教学方法

    在实验机房,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广播系统讲授计算机绘制测绘图的要求、规则、要领和autocad高级技巧及古建筑绘图常用技巧。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现场操作进行各种制图技巧的学习。学生再通过实习采集的数据进行autocad制图,从而进一步深化古建筑测绘的知识及技能,对采集的测绘数据和影像进行系统化和流程化的处理。

2、古建筑测绘课程实习教学

    古建筑测绘实习是该课程的核心部分。通过古建筑测绘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古建筑测绘技术,学会古建筑测绘从搜集资料、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自我检查到评估工作的全过程,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古建筑测绘岗位职业能力。

2.1建立实习基地

    为了更加系统、完备的实习教学,建立实习基地有重要的意义。我院建筑学院古建筑测绘实习基地建立比较早,为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测绘技能、认识古建筑保护和开发价值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院的实习基地有:黔县屏山美术、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查济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上庄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县伏岭镇胡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桃花潭镇陈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

2.2高年级负责制

    高年级建筑规划专业学生负责制教学的模式就是让学过古建筑测绘的大三或大四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古建筑测绘技术;以小组为单位给小组成员讲解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课堂实验与社会实践中给以专业指导和讨论。学生相互之间往往比师生之间的探讨更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拓展学生专业的视野。但全程需要专业教师的宏观掌控,及时调整高年级学生的责任心和能动性。

3、考核方法

    结合多年的上述教学方式的尝试经验,对于古建筑测绘学课程的考核,应结合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和完成作业质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1测图手稿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2仪器草图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3计算机成果图占总成绩的30%,正式图用计算机绘制,并符合事先制定的规范。

3.4工作日志、数据表、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等占总成绩的10% ;

3.5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察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纪律性;责任心等。

古建筑设计规划第6篇

关键词:规划设计历史文化名城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发展主要趋势所向,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的突出,旧城改造及其规划设计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焦点,而随之所出现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也成了旧城改造中备受争议的问题。

城市历史遗留下的建筑空间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们凝固与浓缩了当时的文化,并以物质的形态进行展示,是城市传统与特色的继承,从不同时期的建筑空间环境的变化可以找寻到城市历史演变的轨迹,从而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变化。历史文化名城既带融合了多个历史阶段的修正与积累,又有某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烙印,具有丰富、珍贵的科学文化价值和教育美学价值。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原则与要素

1、保护规划的要素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要条件是要保存有相当数量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建筑群) 、构筑物或工程遗址,并被分别认定为一定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管理部门按“抢险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这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一要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二要素是“原貌保护”,主要是指历史街区、历史村镇这一较大地域范围内原有建筑及其历史环境的外观保护。这个地段的多数建筑物应保持其建造之初的原貌,或大致按原貌来修复,但建筑物的内容可以更新,可以改变用途,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三要素是“风貌保护”,一般是指在特别重要的文物建筑周边地段或城市的“景观走廊”中,对新建工程实施高度控制和建筑风格协调。对于国家明令实施古城风貌全面保护的少数历史文化漫长的城市,风貌保护的范围则扩大到整个古城,包括街市、河网、城廓的基本布局以及街景和民宅原有特色的适度体现等等。这种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传统与现代的两类建筑形象之间寻求一种过渡,使本已寥寥无几的古建筑不致悄然埋没在现代建筑的夹缝中。

2、保护规划的原则

①协调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城市是一个活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让它活得更加和谐,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又不伤害原来的脉络和空间肌理构成。其重点就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模式,处理好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环境整治绿化与名城文脉复兴的关系。

②要落实名城保护的具体内容。如历史街区、自然风景区、重点文物、风貌控制区、文化景观敏感区等都要进行规划控制并落实实际保护措施。对于具有独特的城市景观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要提出全面系统的整修控制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古城天际线与新区的风貌相协调,强调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

③要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 要在整个城市范围内,明确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域范围、城市总体布局、古城整体保护方案、历史街区或历史保护区、文物古迹的分布以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及整治。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方法

1、以全面合理的角度进行城市设计

旧城改造是为了使原来的城市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功能作用,使市民能够工作、生活在一个舒适、安全、美观的环境当中, 所以城市的设计以及城市的再建设是旧城改造的重中之重。但是这种新的城市设计和再建设也要根据所设定的城市文化、城市特色来进行。对于在已保护的古建筑周围进行的城市建设, 应在总体设计上与古建筑尽可能的保持一致,使城市有整体感、协调感,处理好现代化和历史性的关系,不至于出现一个城市,两种文化的现象,这会使城市出现分裂感。 如在进行古建筑周围建设时,新建的建筑物在外形结构、高度体量上应与古建筑相照应,甚至是相一致,不能出现一片古朴的古建筑群孤独的陷入大片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这种格格不入将会埋没了具有城市标志性的古建筑群,同样带给别人一种极度的不协调感。

2、以开辟新区、保护旧城为主

中国城市大多具有较高的密集度和紧凑度。 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多功能过度重叠的城区,而这种多功能重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非常不利,必须对它进行硫导。从功能上看, 较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开辟新区来保护旧城,引导城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在中国每年大约有1500万的农民移居到城市,这相当于每年中国都要创造一个像纽约那么大的大都市来容纳新增的人口。所以每一个城市都要考虑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妥善保护老城。我国作为一个高紧凑度的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国家,如果没有良好的思路、正确的定位、准确的时机把握来进行新城开发,就很难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风貌。对于保定来讲,应重点向北、向西发展,建设新市区,保护好老中心街区和古建筑,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把保定建设成为具有古都魅力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化风景旅游城市。

3、以科学的的角度进行规划

从科学的规划出发,在保护中寻求发展。规划是从全局出发,对整体的部署和安排,有利于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对整体的协调,达到和谐发展。旧城改造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涉及对象的多样性、目的的综合性,一个全局性的综合性的规划显得更为必要。要想协调好城市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间的关系,合理解决拆与留的矛盾,一个具体详细的旧城改造规划必不可少。以城市规划为主要依据。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是对于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旧城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目标,以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的主要依据,根据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规划要留有余地。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历史的积累,智慧的结晶。但城市建设是一个连续相继的过程,有时可能是断断续续的,城市规划很难也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 因此,在城市规划时要留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要大拆大迁,要给后人留下余地。对于直隶总督署所在的裕华路,规划时要充分利用旧城的现有设施,考虑旧城原有建筑风格和传统。完全保护直隶总督署现状,改造周边环境,保护其所涵含的历史文化片断,使其成为街区的标志性建筑,突出传统街道的艺术魅力。

三 结束语

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的资源,它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和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作为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合理的规划将保存和维护的历史名城扩大到历史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健,王勇.历史街区重建建筑设计策略[J]. 工业建筑;

[2] 丁晓鹏.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发展初探[D]. 东南大学;

古建筑设计规划第7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关系;人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十年来,我国大兴土木,平均以每年20亿平方米的新建面积增长,而平均建筑寿命却短得令人咋舌,只有25-30年。这不仅仅是建筑质量的问题,城市规划纸上谈兵也是“共犯”之一。因所谓政绩使然,很多建筑盖了拆,拆了盖,反反复复的情况经常可见。而还未到使用年限就被拆除的建筑只能沦为建筑垃圾,大量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超乎想象。城市规划已不再是“墙上挂挂,纸上画画”,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处理好建筑和城市的关系才是必由之路。

1 城市规划的思想和发展与建筑的关系

1.1 国外重要城市规划思想

1.1.1 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和有机疏散思想

19世纪末的工业化进程下,城市生活与自然相背离,且有无限扩张的态势。为限制此现象,为人类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英国人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地区建设工厂和仓库。

为进一步遏制大城市的膨胀,霍华德的追随者恩维提出卫星城镇理论,以疏散人口。在1912~1920年,卫星城镇演化成只提供居住的“卧城”和有一些企业和服务设施的半独立卫星城镇。到了20世纪60年代,因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完全独立的“新城”慢慢得以发展。

不管是田园城市还是卫星城镇,都体现着城市疏散的观点。该思想的提出者沙里宁就是卫星城镇的最初实施者。他利用生物学细胞结构的方法,将城市分为若干功能分区;又通过人体血液流通,将城市主要分区用快车道连接,并避免对住宅区的干扰,由此达到有机疏散的目的。

1.1.2 现代建筑运动与《雅典》

20世纪初起源的现代建筑运动是建筑学逐渐渗透城市规划领域的切入点。这是历史性的时刻,说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间开始真正建立起了密切关系。

勒・柯布西埃不仅是位建筑大师,也是探索现代大城市规划问题的第一人。他提出的“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颇具代表性。两种城市规划方案均以城市集中为导向,采用高层建筑提高市中心的密度,建设人车分离的高效交通系统,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他认为城市只有集中才有生命力。

与此相反1935年赖特提出了倡导空间分散的“广亩城市”理论。这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异曲同工。赖特认为大城市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乡村,并用电话和汽车相联系。

两种思想界定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两种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寻求技术的创新和空间的拓展。而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最大的影响反映事件为1933年《雅典》的修订。《雅典》针对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等城市功能提出看法,对城市绿地、人口密度以及居住、工作和游憩的功能分区划定和联系三者的交通网等等均有明确要求。1978年一批建筑师汇集在秘鲁的利马,以雅典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后发表了《马丘比丘》。与《雅典》的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相比,《马丘比丘》更注重人与人的交往和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1.2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

1.2.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实践

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已有城市的存在,城市规划理论也在夏商周时期初步形成。西周洛邑城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按照城市规划图实施建设的城市。到了战国时期,大城套小城的都城布局模式,使居民居住的“郭”围绕君主所在的“王城”,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社会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吴国伍子胥提出的“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他奉吴王阖闾之命主持建设阖闾城,也就是现今的苏州古城。伍子胥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水资源,将太湖水引进苏州城,形成了今天“东方威尼斯”的独特风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秦汉时期邺城规划已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和严格的道路分级。唐长安城采用中轴对称、宫城为中心的布局形式;元大都则采用三套方城的格局,依然为中轴对称和宫城居中。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皇城在城市空间组织上所占有的绝对主导地位。这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与建筑的关系。

1.2.2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从鸦片战争到现在,中国经历了亡国到自强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20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我国一些较大城市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南京的“首都计划”和上海的“大上海计划”均以方格网道路将城市分为若干功能分区。

解放战争结束后上海完成了《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该规划运用了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将“有机疏散理论”和“邻里单位”相结合,代表着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以“苏联模式”等先进的规划思想,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也开始更为密切。如将城市规划编制过程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把居住区分为三级;采用居住面积、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等等经济技术指标等等。

2 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

2.1 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的关系

场地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城市规划为场地设计提出规划条件,场地设计又为建筑设计提出具体详细的要求。

20世纪30年代,在欧美地区出现了“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邻里单位”以住宅与日常的公共建筑及设施作为组成部分,每个“邻里单位”又是构成居住区的“细胞”。这个“邻里单位”就是“小区”的雏形。小区应按照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进行设计。该条件会对规划用地面积、规划用地性质、建筑限高、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提出具体要求。进行场地和建筑设计时必须依照此要求进行。以“建筑限高”要求为例。如果场地周边有历史建筑时,拟建建筑高度和与历史建筑的距离都有严格要求,否则会造成遮挡或过于拥挤。

2.2 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的基本要求

2.2.1功能要求

日照:房屋应满足规范规定的日照标准。

通风:因地制宜,保证建筑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便捷:组织好居住、工作、游憩的交通关系,结构清晰,出行合理。

安全:建筑及场地应满足防火、防洪、抗震的要求。

舒适:与室外环境相协调,保证人的舒适度。

参与:马丘比丘中指出:“人们必须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要使用户成为建筑师工作整体中的一个部门”, “只有当一个建筑设计能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建筑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

2.2.2 经济要求

适宜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是衡量建筑空间规划经济型的主要指标。其中,容积率是指用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是反映土地开发强度的重要指标;建筑密度是指用地上建筑基底面积之和与用地面积之比,是反映建筑空间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合理利用量化指标,不仅可以给人们提供舒适的空间,也可以最大程度上节省投资。此外还应考虑道路、绿化、建筑小品等的工程量造价是否合理。

2.2.3美观要求

建筑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之一,它的美观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区域的整体效果。从建筑单体的造型、色彩和尺度到建筑群、绿化以及建筑小品等的整体效果,都会对小区、居住区、乃至城市的形象产生化学反应。

2.2.4 质量要求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在欧美大部分国家建筑的平均寿命为80年的情况下,我国却上演着“危楼风云”,“楼倒倒”、“楼歪歪”、“楼脆脆”、“楼裂裂”频频见诸报端。这与在利益驱使下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弄虚作假和监管缺位有着不可逃避的联系。与其说是欧美国家房屋建筑质量高,不如说是他们的城市建设注重科学规范和渐进发展。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不是摆设,只有严格遵守才能保证建筑的质量。

3 尊重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和绝对君权时期,古代欧洲各个时期的城市都有着典型特点,而这些特点都和具有代表意义的建筑分不开。古埃及时期的太阳神庙,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古罗马时期的凯旋门,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建筑罗马耶稣会教堂,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卢浮宫都是一个时期,一座城市的完美印象。中国也不乏这样的案例。看到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就知道到了北京,东方明珠塔则代表身处上海。而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或地标建筑能够为后人继续瞻仰或在城市的任何角落一眼便能识别,也是与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分不开的。

一栋好的建筑会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诠释城市沉默的记忆。而现在造城运动导致的千城一面的现象,毫无特点可言,已让人产生了严重的视觉疲劳。这不只是建筑设计本身的遗憾,也是城市规划的缺陷。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尊重城市规划对它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以建设火车站为例。火车站是一座城市的窗口,人、物交织、往来频繁,是一个人对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如何将其设计好,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就变得尤为重要。火车站作为交通枢纽,不是随便找一处空地建立就可以的,要经过严格的选址和城市规划部门的层层审批。一般小城市中火车站应设在边缘地带,大中城市则要设在城市中心,增强可达性。火车站的候车大厅等建筑在满足自身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外立面与其周边建筑和环境的协调程度和辨识度。反之,如果不按照规划部门所出具的规划条件进行,就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乃至对整个城市的影响都是极大的。所以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才能达到真正城市规划的目的。

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中国现今存在的建筑寿命短的情况,除了建筑质量不过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规划的短视。科学规划迫在眉睫。还有,建筑市场的繁荣,助推了一批建筑师的涌现。然而他们把建筑看成了一个个个体,一味追求建筑的“新、奇、特”,脱离了现实环境,换言之,没有遵从城市规划的要求,造成了不和谐的城市景象。所以,建筑在城市中,就要遵守城市的“游戏规则”。

4 结语

在提倡优化人居环境的现在,人的感受越来越得到重视。而立足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思想和发展,从中汲取营养,深刻体会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相互的作用和影响,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对历史的和解与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古建筑设计规划第8篇

Abstract: City entrance area as the gateway to the city , link with the outside world, and is a very good show the image of the city,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of the window.This paper selects Old Town of Lijiang entrance area: namely as a into the entrance area is the Old Town of Lijiang entrance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iscuss the show the dual function of entrance area of the city imag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ity entrance area city image design, and guide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models in practice, in order to to continue the Old Town of Lijiang texture,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jiang , in coordination with the ancient city,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关键词:城市入口区城市形象城市设计丽江古城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本文选取丽江古城入口区为例,凡从火车站与飞机场入城的车辆,基本都是从该入口片区路经过,为丽江市的主要入口区域,亦是丽江古城东侧入口区域,位于丽江大研古城东北部。丽江古城入口区是丽江城市特色与文化的浓缩和集中体现,是作为空间界定标志和交通要塞而存在于城市与非城市之间的、用以交流人流物流信息流、并供人类活动的城市空间单位。而丽江整个城市形象则是处在城市入口这一特定区间的一切有形的建筑及其它景观形态,包括车站、沿街商业、古迹等,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丽江的整体城市形象。通过对丽江古城入口区城市形象设计实例的研究,为丽江古城入口区城市形象建设提供思路,并为其他古城入口区形象设计提供相应的借鉴。

古城入口区城市形象设计要素建构

物质要素

物质要素涵盖广告、绿化、建筑、设施、灯光等。

其一、户外广告布局应该艺术化、网格化,体现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使之成为净化心灵、美化城市的一种软质景观环境,实现户外广告与城市形象的立体结合。城市入口户外广告,应主要从广告内容、与环境相协调方面考虑,与邻近的建筑物、绿化协调统一。随着电子显示屏等广告形式的走俏,户外广告的科技含量也会不断增加。

其二、道路绿化布局应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通过艺术的构

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即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四大原则。种植应符合行车防眩要求。如在中间分车带上种植绿篱或灌木球,可防止相向行驶车辆的灯光照到对方驾驶员的眼睛而引起其目眩,从而避免或减少交通意外。

其三、建筑外观的高度应统一,建筑物正立面应协调一致,外墙色彩和材料的统一,与附属物设计兼容,道路与建筑的比例恰当。

其四、街道形态应具有同时性、连续性和系统协调性。这就要求街道外观要格调一致、具有相同风格,尽量避免天际线落差大的问题,控制建筑高度的落差,保持天际线的韵律美,同时注重形态的连接与连贯,注意点、线、面、空间、色彩、肌理效果的合理搭配,使街道形态成为具有协调美与统一美的有机整体。

其五、灯光配置是营造夜间入口景观效果的实际需要,也是交通照明的需要。因此,在夜景灯光的配置上,既要与其他物质要素相协调,又要尽量与城市交通网络灯光工程相配套。

行为活动要素

行为活动要素包括通行、交往、观赏、休闲等。这些要素表现为使用者、城市职能和运营能力等三个方面。

其一、使用者。设计者所构想的环境中,市民的行为活动、心理需求应得到满足和加强,其价值观应被确认。城市入口的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公众对其的使用。入口空间的大小往往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用途和公众的心理暗示,通常规模较大的入口空间给人以开阔、通达性强、纪念意义突出等感受;相反,规模较小的给人以幽静、别致、充满情调的感觉。

其二、城市职能。城市的职能就是对于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吞吐与承载,可达性和可容性是其主要内容。相关的城市职能应得到合理便捷的组织。可达性的难易程度不同,直接影响到入口空间的使用频率、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可容性要求城市入口需具备承载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能力,以保证城市入口功能的正常循环。

其三、运营能力。作为交通要塞的入口,其运营能力就是确保交通的畅通和便捷。城市入口具有运营能力和引力,运营性越好,城市入口的区位价值就越高。较强的运营能力对公众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总的来说,对城市入口形象设计诸要素的分析,其目的是为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提供参照指标,为达到城市入口形象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最优化提供依据。

丽江古城入口区现状资源分析与调研

2.1 自然条件分析

入口片区地块北高南低,地势高差起伏较大。地势最高点为西北角,海拔2437米,地势最低点为东南角,海拔2392米。道路两侧用地与道路高差很大,有部分呈台阶状,甚至有的地方高差可达5、6米。片区南部是田园风光区,西部是是古城保护区。由于历史原因,曾经植被茂盛的金虹山现植被较差,山上乱掘地较多,地貌破碎严重。

2.2 现状土地利用分析

入口片区现状总用地为34.37公顷。现状用地大部分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较多,主要集中在金虹路沿线。片区内有部分仓储用地和工业用地,存有少量文物古迹用地,绿地很少,道路广场用地也偏少。其中:居住用地最多,占总用地的51%;其次为公共设施用地,占25.4%;仓储用地9.3%;工业用地为2.8%道路用地为9.7%。

片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居住用地建筑密度大,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没有公共绿地,道路广场用地偏少,部分地块内部道路过窄致使交通不畅。作为城市入口区域和古城入口区域,配套的停车位严重不足,绿地过少,没有公园绿地,街头绿地极少,道路绿化也不足。片区内有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与上位规划以及古城保护规划相关规划要求相违背。

2.3 现状公共设施分析

市政办公类设施主要有:丽江市公安局侦查二大队、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古城区环境保护局、古城区派出所。

文物古迹类有:戴汝吉故居、武庙、文庙。

片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商业虽然满足需求,但比较杂乱,环境较差,需要规划整理。医疗设施方面,只有沿金虹路有两家小诊所,完全不能够满足需要,且这两个小诊所,卫生方面也较差,需要综合整治。

2.4 现状道路交通分析

现状对外交通主要有:⑴金虹路——西接福慧片区,东与金山路相交,是进出入丽江城市的重要通道。⑵金山路——北接金虹路,南接丽大路和祥和路,是到达丽江火车东站和机场的重要通道。

现状内部交通主要有:⑴车行交通:依托金虹路,金虹路南有五一街文明巷、镇东路等五条路可以通车。⑵步行交通:大部分道路均是步行道路,比较明显的有接近古城的五一街兴仁上段,其余均为古城区或是古城延伸出来村落中的步行通道。大多是2到3米的石板路。现状地块内,没有一个较大成规模的机动车停车场,仅有五一街兴仁上段有一个小停车场,大部分车辆都是沿街停靠。

2.5现状建筑分析

由于片区处于古城保护区以及古城发展控制区,因此大部分建筑都为传统建筑,三坊一照壁变形而成的院落式建筑形制 ,统一的瓦面坡屋顶。片区内部有部分比较古老的保存完好的四合五天井,也有一些历史保护单位, 大部分新建的建筑,也秉承古城建筑风貌,院落式格局,坡屋顶形式。在金虹路上,道路南侧部分建筑,虽然在较低地势建盖,但是屋顶高度正好挡住视线,使得道路沿线,向南观赏风景受到影响。

片区内,空间肌理基本延续古城的肌理。建筑肌理延续传统院落围合式,建筑体量、高矮、色彩等方面都与古城相协调。与古城连接的街巷空间,也延续古城街巷风貌,采用宜人的小尺度,顺应山水地势,自然延伸。但由于该地块处于古城周边,鉴于古城保护,建筑均延续古城风貌,大多建筑与古城建筑属于同时期建筑,因此建筑多木构,质量也相对较差。以古城为中心,向外扩散,金虹路对于古城风貌有一定的阻碍,因此从金虹路向外的建筑,多砖混结构,建筑年代相对较早,质量也相对较好一些,整个片区建筑色彩,基本是白墙灰瓦,门窗多木构漆红色,整体色彩较为协调统一。只是金山路与金虹路交叉口的幼儿园,色彩较突出,与整体风貌严重冲突。

思路与对策建议

城市入口区形象设计对于完善城市整体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对这一区域进行合理布局规划,以美化道路及沿街景观、建筑,不仅能够改善和丰富城市的整体环境,提高环境质量,还能为城市和环城市区域带来繁荣与活力。一个成功的城市入口形象,将彰显出这个城市独特的竞争力。为此,在深入现状调查分析及对该片区的问卷调查基础上,作出对入口片区的整个形象布局规划设计。

3.1整体景观系统设计

关于此片区的设计,35.42%的受访者认为该设一条绿带,27.08%的受访者觉得需要建一个丽江民族特色的公园,22.92%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建一条象征时间的文化街。关于该片区还需要添加的功能,受访者中分别有62.50%、60.42%、56.25%的人认为该相应加入文化、休闲、观赏功能,与该片区的设计意愿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此片区的设计应以绿化景观为主导,糅合公园、文化街得相关功能。规划将山体绿化、美化与城市开发建设同步进行,避免以往城市建设中忽视景观效果,而绿化景观建设又和城市土地开发割裂的局面。其次,结合金虹路南侧深沟与陡坎形成一条绿带,穿插广场与公园,形成本区域绿化休闲中心。通过对金虹山的环境整治,以及绿带的建设,形成丽江东部的景观中心,为形成丽江门户区的“窗口”与“亮点”。

3.2建筑系统设计

关于入口片区的建筑问题,问卷调查的结果总体是要保护特色,发展旅游。按“延续古城肌理,保护古城风貌”的宗旨,建筑更新规划中保留符合古城肌理和风貌的建筑,对不符合设计目标的建筑进行拆除或改造。根据规划总平面图,规划区南侧和西侧,即靠近古城的区域,保留建筑较多,形成了新建建筑和古城建筑之间的一个过渡带。规划区西侧片区按照古城保护规划的要求,规划为1层或2层;东侧片区由于不属于古城保护规划范围,作为协调区,可将建筑调整至3至4层。形成由古城向外建筑高度逐渐递的空间感。

3.3公共设施设计

鉴于规划片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很少、住宅建筑密度过大的情况,通过置换不适宜用地、拆迁改造等手段,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开敞空间,营造良好居住环境。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居住环境。营造开敞公共空间,方便居民交流生活。将入口片区可开发建设用地按组团规模进行划分,适合开发建设。同时按照组团的公共设施配套要求布置小区级商业设施和文化设施,形成服务结构完善,功能合理的居住区。

4结语

城市入口地段是城市特色与文化的浓缩和集中体现。面对众多风格迥异的城市,借鉴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对场地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则是形成自然而有特色的城市入口片区形象设计成果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 董光器主编,城市总体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1999

3. 普鲁金著、韩林飞译,《建筑历史环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4. 袁听,“浅议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社会经济基石断口操作过程”.《城市规则》.1999

5. 叶如棠,“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建筑学报》1996.09

6. 常怀生、李健红,“圣·索菲亚教堂一哈尔滨建筑艺术”,《建筑学报》,

7. 赵志荣,“历史地段保护的价值观”,《城市规划汇刊)),1999.01

8. 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9.梁雪、肖连望编著,《城市空间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10.田银生、刘韶军编著,《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11.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丽江古城东郊环境整治控制性详细规划

12.吕拉昌.文化板块与丽江纳西族地区的文化特征.人文地理[J],1996(2):28

13.任磊、陈晓恬.从“改土设流”、“改土归流”看丽江大研古城的生长.城市规划汇刊

古建筑设计规划第9篇

天人合一原则的借鉴应用

为此我们在建筑环境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的材质、结构、构造等,也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融合,更要考虑建筑室内无形的环境,如气的设计规划和处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室内空气的热湿性态、空气的成分、隔壁体表面的各种辐射特性、空气的运动状态等。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绿色革命运动、建筑学科领域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研究活动,正是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的有力体现。太原龙瑞苑商业区的建筑设计就应用了这一基本原则,把植物应用在建筑立面上,既丰富了立面效果,又为城市增添了立体的绿化设计。地面绿化与建筑立面绿化相呼应,犹如“龙”一般的绿化设计在这一商业区的规划设计中充分展现。

藏风聚气原则的借鉴应用

藏风聚气要求在建筑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气流流动,室内温度调控等因素。可以从建筑所处的位置、格局的协调、内部的装修等方面来考虑。首先在建筑的选址上,要尽可能的规避区域性自然生态环境变异、气候反常、城市热岛效应、臭氧空洞等大环境问题。太原龙瑞苑住宅小区着力采用东西用商业围合,南北留主次出入口,小区内错落有致的布置5栋33层的高层住宅楼,满足日照、通风优良的小区环境。其次在格局的协调方面,要结合当地的客观环境,多采用被动式的规划设计方法。北方四合院多为平面尺度较大,以便吸收较多的太阳光照射,达到上乘天之旺气功效,同时四合院四周围墙紧闭,一方面可阻风,另一方面可聚地气,以免院内及室内“阴”气过盛。在内部的装修上,随着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可多采用降耗能的、主动式的规划设计方法,诸如采用采暖空调技术、新型建筑材料等。太原南内环桥东的万水澜庭居住小区采用恒温恒湿的现代室内设计理念吸引了大量的业主。

顺乘生气原则的借鉴与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要选择适合的场地,比如太原市五星级酒店———山西饭店在原有旧址的基础上,借着西北面的文赢公园、南面的重阳宫和东南面的太原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五一广场,因此这是最好的五星级酒店选址地点,本着顺乘生气设计原则,省委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在原有旧址的基础上,对原有12层建筑进行仿古设计改造,建设新的仿古建筑(东、南、西楼及宴会厅),本着东高西低,东西南裙楼与北楼相呼应的设计理念,成功的塑造了具有浓厚古建筑特色的五星级酒店。这也是当代建筑环境设计成功吸取古代环境设计的精髓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