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药设备行业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16 08:15:02

医药设备行业研究

医药设备行业研究第1篇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佘靖委员的提案之一,就是“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建设”方面的建议。3月9日下午,记者在全国政协委员驻地之一的北京会议中心,就此话题对佘靖委员做了深入采访……

中医药多领域未取得应有拓展

采访一开始,佘靖委员便坦陈:“中医基础与临床近10 年的研究进展显示,在基础研究领域,相对于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医药不少研究领域未取得应有的拓展,有的甚至有日趋萎缩的趋势,概念内涵清晰表述严密的理论尚未建立, 中医基础学科群尚未分化形成,基础研究对临床诊疗的带动和推进作用远未显;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能力与代医学相比,差距逐年增大,中医药科技为临床诊疗提供的支撑不足。”

为此,佘靖委员建议,国家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建设工作,设立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专项,在此基础上,促进中医药基础研究,加快基础研究对中医临床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促进中医药整体水平提高和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三条措施建言基础理论建设

佘靖委员进一步阐释说,“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要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要制定中医药基础理论建设的阶段性规划,明确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建设内容等。”

佘靖委员回顾说:“早在2007年,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6个部委就联合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其中便包括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和内容。同时,国家‘973计划’中还设立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专题,这都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尚无中医药基础理论建设的规划。因此,我建议就此问题――包括中医药基础理论建设的状分析,发展方向与内容、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其任务,保障措施等,进行充分论证并形成规划,更好组合有队伍,分工合作,组织落实。”

“第二点,就是要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医药基础重点学科建设与学科分化。”佘靖委员继续说,“因为重点学科建设是推动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根本;学科分化和新学科形成是研究领域深入和学术发展的标志。目前,代医学和相关生命学科的每一个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群已经形成快速发展,而中医药基础学科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文献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迄今仍停留在二级学科层面,没有一个三级学科进入该标准。这表明,与代医学的基础医学的三级学科迅速发展相比,中医药基础学科发展迟缓。所以,我建议国家要设立专项资金,对已在建的中医药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加大支持力度,同时促进学科分化,逐步扶持建立中医基础理论三级学科群。”

“人才无疑是振兴中医、发展中医的第一要素,所以,最后一个关键措施就是要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的人才队伍建设。”佘靖委员加重语气说,“目前,我国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队伍比较薄弱,缺少专门研究团队,导致新知识产生较少,严重制约并影响着三级学科分化和新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不断创新机制,调动有研究队伍的积极性,建立专门研究团队,形成梯次骨干团队,深入开展研究。”

无菌制药装备应实施市场准入制度

谈完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的话题,佘靖委员还透露,在今年的“两会”上,她还联合医卫界23位政协委员向大会提交提案,呼吁对无菌药品生产制药设备实施市场准入制度。

医药设备行业研究第2篇

[关键词]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上海中医药大学; 龙华医院

[中图分类号] R19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3-94-02

2008年12月,经过紧张激烈的层层选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确定了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从而正式拉开了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帷幕。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也光荣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担负起骨退行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是16家建设单位中唯一一家独立承担两个病种临床研究的医疗机构,为上海市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赢得了荣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欣喜过后,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基地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严峻性和紧迫性,不仅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而且要在行动中严格落实,努力建成示范性的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争光,为龙华医院添彩。

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事关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全局,是近年来国家扶持中医药建设的重大举措[1],所以各个建设单位和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重大意义。

1.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工作指示的需要

党和政府的报告中多次指出,要使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人民,必须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发挥特色与优势,必须让群众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这个平台,切实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为广大患者服务。

1.2 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医药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医学,其所有的理论和经验,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提炼、升华和验证的。基地建设使临床与科研密切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符合中医药学自身的发展趋势[2]。

1.3 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需要

众所周知,临床疗效是一切医疗活动的生命线,是医学事业发展的根本需要,中医药学也不例外。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中医临床与科研的有机融合,使临床经验通过科研验证,升华为理论进而指导临床工作,全面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另外,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也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做出巨大贡献。

1.4 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的需要

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医院除了开展医疗活动外,还要担负起科研和教学的重任,为临床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全面促进了医、教、研协调并重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为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5 促进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的需要

如果说科学可靠的临床研究证据是沟通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桥梁,那么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就是支撑这座桥梁的基石。每一个基地建设单位都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努力成为中医药对外交流的窗口,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3]。

2 准确把握、整体推进

在充分认识到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重大意义的前提下,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基地建设的目标、原则以及当前的主要任务,做到全面规划,整体推进。

2.1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目标

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国家和地方的共同投入和强化管理,进一步改善条件,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建成分布合理、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临床科技创新体制,在中医药理论研究、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维护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4]。

基地建设的具体目标是:重大疑难疾病的防治研究中心;中医临床研究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心;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和方法的评价中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与开发中心;高层次中医临床、科研人才的培训中心;中医临床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分析中心;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即我们所说的“六个中心,一个窗口”。

2.2 基地建设原则

2.2.1 统筹规划,分级负责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层层把关,分级负责。中央总体规划、政策扶持;地方周密部署、监督核查;医院保质保量,全面落实,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基地建设管理模式。

2.2.2 完善功能,满足需求 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建成分布合理、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这就要求承建单位以满足中医临床科研的特殊要求为出发点,高标准、严要求,将基地建设成为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的现代化临床科研中心。

2.2.3 突出重点,保持特色 每一家基地建设单位都应以保持中医药特色为根本出发点,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优势病种和重点学科,从政策、资金、物资、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提高重点病种的临床与科研能力。

2.2.4 创新机制,发挥优势 在保质保量地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勇于探索,深化改革,创新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组织管理体制和发展运行模式,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巨大优势。

2.3 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

2.3.1 全面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工作 临床工作是医疗机构的生命线,临床疗效是检验科研成果的金标准。对重点研究病种的发病机制、诊疗方案、用药特点、疗效评价等方面的深入探索,尤其是对中医药传统诊疗技术的继承和研究,始终都是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使重点研究疾病的诊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疗效评价标准日趋客观完善,从而促进临床科研水平的迅速提升和基地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

2.3.2 完善科技平台,创新管理机制 科研水平是医疗机构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临床诊疗技术不断提高的坚实保障。科研水平的飞跃,除了充足的科研资金、完备的实验设施外,更重要的是尽快建立医疗与科研良性互动的组织运行模式和各科研机构之间竞争协作的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建立起临床研究基地中医疗与科研各部门之间“双赢”、甚至“多赢”的良好局面[5]。

2.3.3 建设高素质的中医临床研究专业队伍 人才是临床科研工作的生力军,是基地建设的中流砥柱。引进和培养一批掌握中医规律、熟悉现代科研方法、能够领衔组织重大中医临床研究项目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中医临床科研的精英队伍,必将为基地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持久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6]。

2.3.4 相关硬件设施的配套工作 在完善临床技能、科研水平、人才储备等软件设施准备工作的同时,医疗、科研、教学用房的改扩建工程及仪器设备的配置工作,也是基地综合建设的必备条件。其中包括研究型门诊、名中医工作室、研究型病房、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研究室、中医特色诊疗设备、临床研究信息共享与开发系统等。

3 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根据规划要求,为完成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的基地建设任务,实现基地建设目标,共需投资40余亿元,其中中央计划安排专项资金10余亿元,国家将从2009年开始全面启动基地建设,并于2011年前完成投资计划。基地建设项目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最大的单体中医药建设项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各级人民政府的协调沟通,共同研究制定、审核、调研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方案,领导和促进基地建设工作不断推向前进。积极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资,认真实施基地建设的设计、招标、施工项目,并对工作进度实行全程、定期的监督验收制度,对建设资金的流向实施严格监管。

4 各负其责,相互协调

搞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还必须处理好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关系,做到权责明确,各尽其职。其中,首先要处理好基地与医院的关系。医院是基地建设单位,但基地不等于是医院。基地是国家和省共同建设的项目,由医院具体负责建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临床科研机构。它与医院有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作为基地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各相关管理部门、各基地建设单位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大力推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共享数据中心的建立,为基地建设提供信息技术保障。组织建立各相关优势病种基地建设单位之间的协作机制,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宏伟工程。

5 结语

基地建设项目是一个创新型项目,组织实施基地建设项目在中医药行业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该项目作为国家“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央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先例,是迄今为止中央投入最大的中医专项。对于每一个基地建设单位来说,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又是严峻的考验。固然压力巨大,困难重重,但是在各级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在各兄弟单位及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在思想上统一认识,行动上平稳推进,全面、扎实、高效地把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好,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甘师俊,李振吉,邹健强,等. 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6-39.

[2] 夏保京. 加快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8,35(3):502-503.

[3] 陈益高. 发展中医药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09,6(4):240-242.

[4] 高翔. 中医药学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初探[J]. 陕西中医杂志,2008,29(3):320-323.

[5] 于友华. 我国中医药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重点[J].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2007,9(1):6-8.

[6] 方晓明,王子寿,佘贤武,等. 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现状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O07,12(6):817-819.

医药设备行业研究第3篇

摘要:基于地方医药产业发展需求与医药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功能延伸而建立的药物研发共性技术中心,具有整合实训基地资源、提高师生科研能力、服务中小医药企业、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正向价值。通过对药物研发共性技术中心的持续建设和科学管理,在技术开发、项目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关键词 :职业院校;共性技术中心;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基于“4.5+0.5”人才培养模式的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建设标准研究”(项目编号:D/2013/03/093);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2012)

作者简介:冯维希,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副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田友清,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07-04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重点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到2015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基本建立;到2020年,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推进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基本形成。可见,产学研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四大基本职能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创新发展思路,不断推进药物研发共性技术中心(简称“药研中心”)的建设,以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药研中心建设的背景

(一)新医药产业的发展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连云港市医药产业基础良好,特色优势明显,发展不断提速,在省内乃至全国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素有“中国药港”之称。新医药产业不仅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占到连云港经济总量的1/3),也是实现江苏医药强省战略的一支“突击队”。连云港目前拥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60余家,并以“一地两片”的平台重点建设“五大医药产业群”。其中江苏恒瑞、江苏豪森、江苏康缘是享誉全国的大型医药企业,在2013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上均位居前50位。《连云港市新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培育和迅速壮大新医药产业,积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推进全市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国家火炬计划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成长较快,基地企业生产的新型抗肿瘤药、新型肝病治疗药物及中药新剂型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新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技术的迫切要求不断增强,从而推动着校企深度合作。

(二)科研力量薄弱成为制约中小医药企业发展的瓶颈

据连云港市统计局统计,连云港市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医药工业企业只有12家,仅占企业总数的20%;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23家,占据企业总数的38%,从而造成连云港市医药产业“强而不大”的局面。而据国家统计局泰州调查队调查发现,科研力量薄弱、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尚未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链是影响江苏新医药产业发展的五大问题之一[1],也是制约中小医药企业发展的瓶颈。经与连云港市10余家中小型医药企业交流发现,他们急切盼望与高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利用学校的人才、设施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有待充分发挥应有的区域经济服务功能

近年来,政府部门通过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省级公共实训基地、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专项资金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升级。学校牢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契机,自2005年以来,已充分利用多项专项基金建设了药物制剂实训工厂、中药炮制实训工厂、药品质量检验中心、医药营销实训中心、中医药博物馆等校内实训基地,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实训基地的功能发挥不尽充分,未能有效对接地方企业,形成不了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药研中心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整合实训基地资源

校内实训基地的有效利用是通过各项资源的有效整合来实现的。如通过专业整合各相关实训基地,通过课程整合实训基地内的各相关设施设备,通过项目整合实训基地间的各相关资源,从而达到有效建设、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目的。药研中心的建设可以有效整合药品质检中心和药物制剂实训工厂的相关设备和仪器,既可以提高设备、仪器的利用率,又可以延伸其功能的发挥。

(二)有利于师生技术技能积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可见,国家正在鼓励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贡献者。药研中心的建设可以为药学类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科研能力培养的平台、科研项目实施的场所和技术技能积累的基地,从而促进师生的技术技能积累。

(三)有利于服务中小医药企业

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财政厅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要遵循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体现特色、注重效益的原则,要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创新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功能,提高实训基地的综合效益。通过建设药研中心,从名称上明确功能,从人、财、物上实现资源整合,从运行模式上确保效率,从而更加有利于为地方中小医药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四)有利于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了打破以往一厢情愿式的、深度、广度、层次相对较低的校企合作状况,必须找到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契合点,建立互惠互利的共赢点,才能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从而步入良性交往的轨道。[2]通过建设药研中心,实实在在地为中小医药企业提供技术和产品开发服务,使他们对学校产生依赖和信任,从而在更宽的层面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并实现产教融合。

三、药研中心建设的内容

(一)建设目标

定位于满足连云港市中小微型医药及相关企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药学类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优势,建设集新产品开发、技术服务、产品中试、人员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药研中心,并在中药和药物合成方面形成特色,逐渐成为连云港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基地。

(二)建设内容[3-5]

药研中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核心功能区建立、设施设备整合、研发队伍组建、运行模式确立、科研氛围营造等项目。(见图1)

1.核心功能区建立。为了保证药研中心独立高效运行,建立独立的核心功能区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实际,经过精心设计和招标采购,建立了面积逾200 M2的核心功能区,包括中药提取分离室、药物合成室、精密仪器室、常规仪器室、办公室等分区,并配置了相应的设备和仪器,以满足中小企业药物研发核心功能的需要。

2.设施设备整合。在药研中心核心功能区建立的基础上,为了有效支撑相关技术服务的需要,将药物制剂实训工厂、药品质检中心等实训场所的相关设施设备和仪器按药物研发共性技术中心的功能需求进行整合,并采取日常维护和管理归属相应实训中心,而在项目实施期由药研中心进行维护和使用的运行模式,从而既保证了设备仪器良好的运行状态,又兼顾学生实训和对外服务之用,从而达到资源共享、高效利用的目的。

图1药研中心建设内容

3.研发队伍组建。为了确保药物研发工作的有效开展,药研中心建有自身的核心团队,负责常规科研和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为了拓展服务范围、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教师科研素养,从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等专业选拔了一批科研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科研欲望强、创新意识强的教师组成兼职研发队伍,并分为制剂组、质控组和药物合成组。根据学校制定的《教师科研管理制度》,教师的日常管理仍归属于各自专业和教研室,进行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但在项目运作期将以项目负责制的模式组成团队开展研究,从而兼顾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

4.运行模式确立。运行模式决定药研中心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成败,既要考虑药研中心的附属属性,又要考虑其对外交流的独立特性。根据学校制定的《药物研发共性技术中心管理规定》,药研中心在宏观上采取学校主导下的校企合作制,给予方向指导;在中观上实行系部主任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在微观上采取中心主任管理下的项目负责制,以项目为纽带,由项目负责人具体管理。(见图2)

图2药研中心管理运行模式

5.科研氛围营造。由于定位、环境和目标的原因,职业院校的科研氛围不及普通高等教育院校浓厚。为了使药研中心弥漫良好的科研氛围,除了不断承接科研项目外,在管理制度、文化宣传、激励机制上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使其对内有研发的氛围和活力,对外有研发的信誉和声誉,从而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四、药研中心建设的成效

药研中心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受到了连云港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及连云港市财政局等部门的高度关注,并于2012年11月组织全市13家医药企业召开了现场座谈会,对药研中心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倍受企业青睐。为了更进一步促进学校药研中心的建设,两局委还给予了一定的资金资助。

近年来,药研中心在建设中不断探索运行模式,并在技术开发、项目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技术开发

科研团队利用药研中心已完成各级科研课题30余项,30余篇,申报专利5项,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如承担江苏省卫生厅科研课题“新药香附油滴丸的临床前研究”、“抗带状疱疹新药烟油贴剂的开发”、“诱变选育葛花异黄酮苷元水解酶高产菌株及其酶制剂固定化研究”、“海州常山的化学成分与HPLC指纹图谱研究”、“银翘解毒系列制剂中绿原酸转移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等近10项;承担连云港市卫生局、科技局科研课题“香附油滴丸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紫菜中藻胆蛋白的提取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调味软包装对虾的研制”、“地产烟台百里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药理作用研究”等近10项,均顺利结题并通过鉴定。通过课题的实施,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增加了成果积累,促进了药研中心建设,并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二)项目服务

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药研中心在对外项目服务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为医药企业进行产品中试服务和新产品开发达100余次,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如为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银翘败毒片临床样品制备”、“山萸胶囊干法制粒工艺研究”、“FWJ保健食品检验用样品制备”、“逍遥片的制备工艺研究”、“超临界提取中药挥发油工艺研究”、“YXNZ滴丸试制”、“硬胶囊防潮技术研究”、“双黄连软胶囊试制”等项目服务;为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格列齐特缓释片颗粒包衣实验”等项目服务;为江苏德源药业有限公司进行“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包衣工艺研究”、“瑞彤临床样品包衣”等项目服务;为连云港万泰医药材料有限公司进行“植酸酶微粒包衣”、“聚丙烯酸树脂乳胶液包衣对片剂刻字的影响实验”、“微丸肠溶包衣”、“微丸着色包衣”、“I号树脂喷雾干燥工艺实验”等项目服务。通过与多家企业进行各种不同类别项目的运作,既拓宽了校企合作的层面和内容,又大大提升了科研队伍的技术水平,实现了实验室科研与企业应用有效对接,有力推动了药研中心的针对性建设,从而为药研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人才培养

通过药研中心的扎实建设和有效运行,使一大批教师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既培养了能力,获得了成果,又提升了学历,晋升了职称,获得了荣誉。如通过药研中心这个平台,培养博士1名,教授2名,副教授近10名;培养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名,连云港市“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8名。同时,在对外人才培养方面亦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迄今已为医药企业进行技术员工培训达百余人。另外,通过药研中心这个桥梁,学校与企业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使教师有更多机会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对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并实现专业与岗位的真正对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基于学校实训基地资源进行校企合作层面的药研中心建设是一项新鲜事物,在国内医药职业院校尚不多见。但在国家职教政策的引导下,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以及在学校自身发展的驱动下,通过革新管理思路、有效整合资源并主动对接企业,使药研中心的建设和有效运行成为可能,并由此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动着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技术技能积累和资源共享创新。

参考文献:

[1]丁卫平,周宏华,申炳龙.江苏新医药产业发展状况调研[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1):15-17.

[2]陈小军,李平,吴飞.多元主体视角下高职院校依存型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8-21.

[3]黄广茂.高职院校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64-66.

[4]尹敬齐.影视类专业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36-38.

医药设备行业研究第4篇

组织管理机构存在的问题及综合评价

整体情况:

医院设有药物临床试验组织管理机构,有专职人员5人,各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有很强的专业和科研素质,配备有专用机构和伦理办公室、档案室及常用办公设备。机构制定了相对完整的临床试验管理制度、设计规范和SOP,设立了专用的科研药房,对临床试验药物实行统一管理。医院领导高度重视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建设工作,机构及各专业研究骨干均经过部级GCP培训,并多次对各相关专业研究人员进行了院内GCP及政策法规培训,现场测试机构及专业研究人员对GCP相关法规掌握较好。机构建立了较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辅助科室设备齐全、建立了各项标准操作规程,具有三年质控证明,能满足临床试验需求。

现场对机构组织架构、主要负责人职责和试验药物管理员进行了重点考查,机构对其办公室主要管理人员进行了职责分工,所涉及人员的资质均符合GCP要求。

对本次申报的中医针灸科进行现场检查和考核,各专业负责人具有较强的专业和科研素质,有较强的临床研究团队,研究人员经过了GCP培训,具备较好的专业条件与设施,病源和病种能满足药物临床试验需求,制定有相对完整的管理制度和SOP,相关人员现场GCP知识提问回答基本正确。 

存在问题:

 1、机构设有1名办公室主任,3名副主任,职责分工欠合理;

 2、1名药物管理员为药剂科人员,应属机构管理。

 

伦理委员会存在的问题及综合评价

2013年2月医院建立了第三届医学伦理委员会,共有14名委员及1名专职秘书组成,其中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名,医学专业委员12人,非医学专业委员2人(含法律),法律专业委员1人。人员组成基本符合GCP要求。所有委员均经过了GCP和伦理培训,制定有管理制度和相应的SOP,设有伦理委员会专用办公室,配备有通讯设备和档案柜。2012年对3项科研课题进行了伦理审查,有相关会议记录。

医药设备行业研究第5篇

“与其他园区相比,基地最大的竞争优势是产业化,凭借庞大的产业空间和强大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在药物审批和创新支撑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是基地的独有资源。”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从规划到布局再到具体实施,体现了专业的高水准”,《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卫汉青认为,基地凭借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在中关村众多科技园中后来居上,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坐落在有着“天下首邑”之称的大兴土地上。近几年来,北京市将基础设施倾力投入在城南地区,两条地铁成了穿越大兴的纵贯线,缩短了城市和郊区的距离,也为大兴带来了巨大的产业提升空间。

自大兴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以来,新区围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建设了一批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生物医药、新媒体、新能源汽车、军民结合、生产性服务业、新空港六大产业园共同发展的“一区六园”产业发展格局。

其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国家检定检测权威机构为依托,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专业园区,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等产业板块,发力向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迈进。

“5+2”特色产业格局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位于大兴新城的正南部,紧邻京开高速和南六环,地铁4号线在园区通过。基地一期规划面积是9.63平方公里,二期还将扩区8.9平方公里。2006年,基地加入中关村,在随后的6年时间里,尤其是近两年来,园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晓晨回忆,“过去招商引资,一个好项目得提前委托,长期去跟踪,全国各地找项目。现在是企业找上门来,一块地有三到四个备选项目,园区开始挑项目,看哪个更好、见效更快、未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更高,是否符合园区的产业导向。”

如今,基地招商形势好,政策也往这边聚集,对企业的吸引力很大,有很多医药企业都已陆续从其他园区搬迁至此。

2011年以来,基地招商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华润集团、神威药业、康美药业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相继签约入区。针对入园企业及研发机构,园区领导的思路是重点促进一批、签约落地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见效一批、项目储备一批。目前,基地企业数量达到了147家。

除了吸引企业入驻园区,两家大型医药企业华润集团和同仁堂还在基地内建立了各自的专业园,这种模式被称为有专业特色的“园中园”模式。

华润集团把生物医药作为集团的重要发展战略,控股国内的双鹤、紫竹药业、东阿阿胶、三九胃泰等医药企业,并与北京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兼并了北药集团。它要建造生物医药领域的中央的旗舰队,意在打造全国最大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如今,华润集团在基地占地800多亩,建立了华润医药园,旗下整合的涉猎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19家企业,将高端研发中心迁到了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另一家知名医药企业,同仁堂在基地购买了三块地,准备建造同仁堂股份、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健康、同仁堂制药等四个厂区,组建专属自己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园。

经过10年的发展,基地引进了集聚高端产业要素资源,以重大平台建设作为支撑,打造了一批特色“园中园”,承接转化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领域和高附加值环节,形成了“高端特色制造为主体、新兴研发和健康服务为两翼”的“一主两翼”产业发展格局。

而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链也由单一制造向上下游纵向拓展延伸,产业结构从单一制造向新兴研发、高端制造、健康服务的大健康产业体系转型升级。2011年,基地总收入90.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76.2亿元,工业规模企业42家,工业高新企业已增加到47家。

从产业格局看,基地逐渐形成了“5+2”的特色产业格局,各个产业门类都聚集了一批国内领先企业。

第一个板块是医药研发及检验机构板块,基地引进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依托国家加大投入、加强药物研发能力建设。其中,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是国家食品药品最高检验和仲裁机构,在基地整体投资21亿元,建筑面积26万平米,建设药品检验中心、生物制品检验中心、医疗器械检验中心、以及国家药品安全评价中心。

第二个板块是涵盖疫苗、蛋白药物、抗体药物等产业门类的生物制药板块,基地引进了民海生物、双鹭药业等研发型企业。其中,民海生物是落户基地比较早的企业,今年将有疫苗产品上市。

第三个板块是现代中药板块,这是基地最大的特色。在全国中药行业领先的企业中,已经有同仁堂、以岭药业、康美药业、步长制药、神威药业等企业将总部搬迁到基地。

另外两个板块分别为创新化药板块和医疗器械板块。包括北京G20工程企业悦康药业,以及怡成医疗、超思电子、四海华辰等医疗器械企业。不久的将来,基地将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合作,在基地建设一个高新医疗器械产业园,占地280亩,目前已经有十几家医疗器械企业的项目储备。

除了5个主体板块,基地还有2个高附加值的拓展板块。分别为涉猎保健品产业的“大健康”板块和动物疫苗及动物用药板块。依托国家兽医微生物中心、国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基地引进了大北农、生泰尔等动物疫苗龙头企业。同仁堂健康是大健康板块效益非常好的企业之一。

预计到2015年,园区将带动产业投资360亿元,力争实现产值达到300-400亿元,占到全市生物医药产值的40-50%,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园区和国家生物医药创新基地。

强劲的产业化优势

“与其他园区相比,基地最大的竞争优势是产业化,凭借庞大的产业空间和强大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在药物审批和创新支撑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是基地的独有资源。”赵晓晨强调。

目前,基地是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扶持政策最全面和集中的区域,对入园企业的扶持政策覆盖了财税优惠、项目建设、研发创新、人才引进、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同时,医药基地根据生物医药产业从资金运作、研发中试、规模化生产、药证审批、市场营销、物流运输的全产业链,建立了全产业链服务平台,缩短了入园企业医药产业化周期。

在研发创新层面,基地引进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等一批国内顶级研发机构和公共研发平台,用创新驱动园区和企业发展。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和“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建设,是我国最大、产出最多的药物研究机构,20年来获得新药证书155个。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是中国规模最大、学科齐全、设备先进、科研力量雄厚的中医药研究机构。

基地承担的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总投资达到5.2亿元,支持内容包括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大品种工艺提升和改造、新药研发的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四部分,涵盖了32个子项目。

基地还通过引进专业团队,搭建了技术服务平台和科技条件平台,建立了分析检测中心、创新药物研究中心、信息与咨询服务中心,运作两年多以来已为数十家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另外,基地联合专业企业,建立了抗感染药物平台、中药质控平台、现代中药研发中试平台、基因工程药物研制平台、肿瘤模型药效学评价平台五个平台,促进了公共资源的开放和共享,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提升了企业产业化水平。

北京研发资源丰富,创新优势显著,但在产业化上存在一些短板,成果本地转化率偏低。基地把产业化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壮大发展。

基地落实了创新型企业发展和成果转化项目落实政策性扶持资金(仅2011年就为企业落实成果转化资金5000余万元);引入了百奥维达等一批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基金,助推创新性企业发展。另外,基地将与中美冠科、中美奥达、星昊医药等企业合作建立研发外包服务平台(CRO)和生产外包服务(CMO),通过生物医药项目从研发到生产的一条龙服务,实现研发到转化的无缝衔接。

在基地的扶持下,一批创新型企业和成果转化项目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

为提高医药企业审批效率,基地依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兽医微生物中心等机构,建立了药证审批绿色通道。其中,中检院一期总投资10亿元,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已于2010年9月开工建设,预计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二期项目将投资10亿元建设国家药物安全评价检测中心、医疗器械检定中心、标准物质研制中心等内容。

在市场流通层面,九州通、京新龙等一批国内医药流通龙头企业在基地周边建立了物流中心,并在基地引导下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渠道支撑。同时,基地引进了步长制药等一批市场成熟、渠道完善的企业,积极促进园区内企业的上下游合作。以岭制药投产以来,基地积极协助企业产品的推广,在推动该企业产品进入医疗系统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国际企业花园是基地的重点项目,占地1000亩,这片土地将建设医药企业总部研发中心、海外留学生储备项目、标准厂房、定制厂房、医药行业交流中心和会展中心,以及生产性综合服务配套区。

“国际企业花园被定位成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的孵化器,目的在于缩短医药研发周期,企业来了可以马上进行产业化方面的孵化。” 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基础薄弱,国家对这一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支持力度大。同时大批海外精英在国外研发机构和企业锻炼之后,回国创业。他们急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和空间作为研发支撑。“国际企业花园中,很大一部分的承载能力是为这类人做的,而其他园区空间有限,不能满足企业的产业化要求。”一批医药行业的海外领军人物已经在基地扎根创业。

基地“通过筑巢引凤,让凤凰来扎堆”,从而加快医药项目落地。其中,现有的重点储备项目包括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以及中美冠科等知名生物医药企业。

“企业要自己投资建设,需要有资金和时间,投资战线拉得过长。我们提前做好这些,创业者团队可以直接拎包入住。依托基地各个公共服务平台,他们可以使用各类研发设备,缩短研发落地产业化的周期。”

医药设备行业研究第6篇

【摘要】

针对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进展迟缓,且与中医药高等教育、临床、科研及学术等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提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应以中医药课题为中心、多学科联合研究为手段,以带动重点学科进行全面发展的建设思路,并从不同角度阐明该思路的施行措施和方法,从而为21世纪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的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中医药学 高等教育 重点学科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intensive subjects in TCM College has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CM career.To aim directly at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nsive subjects in TCM College inadapted to high education,clinic,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s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constructive thinking route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CM intensive subjects should develop all round with intensive subjects based on the center of TCM topics,the means of combination of several subjects.It also elucidates the performing measures and methods of the thinking route from different angles,thus it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nsive subjects in TCM College in the 21st century.

Key words:TCM;higher education;intensive subjects

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是中医药高等教育、临床、科研及学术等综合研究能力得以提高的根基。其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生存与发展。根据学术水平高低,中医药重点学科可分为部级、省部级和校(院)级3个等级。我们知道,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起点高、目标大、任务重、周期长、综合性强的工作。因此,研究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科学而合理的建设方案显得尤为迫切。

1 重点学科建设的现状

从全国范围来看,不同等级的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其发展水平及地域影响参差不齐。有的重点学科发展水平较高,可多数重点学科,尤其是校(院)级重点学科,却处于科研综合实力低下、几乎没有研究成果出现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课题研究思路狭窄、研究内容缺乏科学前瞻性且平淡无价值。同时,重点学科人才运行机制呆板、学术梯队不合理及物质设施落后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如此状况,若长此以往,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并无两异,以致于中医药高等教育、临床、科研及学术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落后状态,甚至有倒退的危险。如此下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景令人忧虑!

2 重点学科建设的突破口

目前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多是对其学科内容进行全盘考虑,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中医药传统学科建设的整体思维框架,结果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对中医药重点学科的建设进程极为不利。笔者认为,确定以中医药课题为中心、多学科联合研究为手段,对重点学科进行多角度多领域研究,这是加强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突破口,而对于改变中医药落后的状况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指出:“远缘杂交,必然产生优良品种。”因此,在确定以中医药课题为中心的前提下,把中医药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结出丰硕的成果。并且只有这样,才可能揭示中医药学的内涵,找到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中医药重点学科才可能清醒地找准自己发展的位置,吸收一切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成果,并引进科学的思维方法,充分发挥和发掘学科的综合研究开发潜力,从而进一步揭示学科的本质。只有不同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才可能循序渐进地由点到面、全面推进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的内涵建设。而不同方向的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发展了,中医药学才可能由薄弱到强盛,最终实现现代化,才可能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范永升教授认为:“多学科研究中医将成为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可见,寻找重点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即找准学科课题的研究方向,多学科结合,便是加强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关键之所在。当然,对于中医药课题的提出,都要求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甚至要求具备科学前瞻性,有的课题还要求具备社会实用性。尽管中医药课题都是围绕中医药教育、临床、科研及学术等有关内容提出的,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联合进行研究,但不同等级的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其课题研究重点及层次应有所不同。因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与科研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2],对于校(院)级重点学科,主要应针对校内中医药有关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临床等内容进行初步的基础性或实践操作性研究,如对某中医药院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结合临床见习的可行性研究等;作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其课题则要求对该省范围内中医药有关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临床、发展战略等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如对某省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整理与开发运用研究等;当然,部级重点学科,其课题要求档次高、目标大,课题内容必须具备科学前沿性及实际开发运用价值,主要应针对国内外在中医药教育、理论、临床、科研、学术等方面研究成果不显著或者无人研究的领域进行高层次高水平的、多学科联合的深入研究,如对中医药国际教育前景预测及实施手段研究、艾滋病中医诊疗理论与技术研究、戒毒的中医机制与方法研究,以及对中医药与其他学科结合发展的模式研究等等。

转贴于

3 重点学科建设措施与办法

31 人才运行机制建设 中医药课题的提出能否具备科学前瞻性、实际开发运用价值,以及研究结果如何,关键还在于重点学科的人才运行机制及结构配置。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其人才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关于学术带头人的遴选,不能仅凭年龄、职称加以考虑,而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层次、工作科研实际能力、是否具备前瞻性课题思维,以及管理才能等方面的内容加以综合考虑,尽量避免把学术思维僵化、固步自封的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在确定学术带头人的前提下,根据重点学科课题长期研究方向的需要,可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招聘录用所需人才,从而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学术科研梯队,但应注意重点学科老中青专业人员的配备比例,一般宜为1∶2∶3。同时还可引进外单位非医药专业的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或选择本学科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相关知识技术,以弥补知识结构之不足,为学科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知识结构及智能储备。

32 物质设施建设 物质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题的研究条件及重点学科建设的进展。同时,对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为了保证重点学科的顺利建设与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都应增加对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资金的投入,并根据重点学科的等级、学科性质、课题研究内容及层次的需要,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工作设施和福利保障,这是保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切不可忽视。

4 重点学科建设远景展望

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而申报不同等级的重点学科建设也必将成为中医药院校工作的重点。当然,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超越传统的中医药建设思维框架,大胆地探索中医药学与理工科结合、与文科结合、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民族医药相结合进行研究发展的可能性,寻找学科间相互联系的结合点,并善于吸收一切先进知识成果武装自己、发展自己,从根本上揭示中医学的理论及临床诊治内涵。只有通过这样多学科的联合研究,揭示出中医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本质,中医基础学科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医诊疗手段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发生变化,中医药事业才可能从理论到临床方面真正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甚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形成能更好地适应世界人民需求的新兴中医药学体系,即实现真正现代化的中医药学体系。可见,大力加强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其战略性地位,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医药传统思想的束缚及落后状态,才可能培养出国内外急需的跨学科、跨领域、适应面广、应变能力强的中医药复合型临床人才、理论研究人才、工程技术开发人才。只有这样,中医药学才会有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中医药成为世界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理想才会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 范永升.中医药学的五大发展趋势[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1):15.

医药设备行业研究第7篇

【关键词】西药;制药工程;制药原理;设备;探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对于医学进步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当前,西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了高度重视,其适用范围越来越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对于西药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推动了西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要想保证西药在制药过程中的质量,那么制药企业的工作人员就需要根据相关规定要求对制药原理加以熟悉与掌握,在制药过程中对其质量加以掌握,尤其是在当前人们对于抗生素药物及其他药物用量需求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制药企业在生产药品的过程中,将诸多先进的制药技术应用在其中,尽量达到全封闭生产的目的,避免外界环境对药品造成污染,这样才能够生产出质量更好的药品,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人们对药品的要求,促进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西药制药工程的概述

所谓西药制药工程也就是医药企业为了获得医疗效果最好的产品,采用大量的物理化学手段将某一些物质合成,转变成一种新的物质,满足市场及人们的要求的一种科学技术应用过程。西药制药工程生产的药品对于医药临床的治疗效果具有巨大的影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医药事业与制药工程的健康发展,相关研究者应该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研究,采用最安全、最快捷、最稳定的方式对新药品进行研发,并对药物成分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各种手段的合理应用,将其转变为一种新的药物,提供给医药市场,能够造福于人类。在西药制药工程中,相关研究者不仅需要对药物中的成分进行全面分析,还必须要将高性能的制药设备应用在其中,通过一系列制药流程才能够将某些物质合成为一种新的西药产品。由此看来,要想促进西药制药工程的快速发展,提高其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就必须要对西药制药原理、制药工艺、制药方法、制药设备等进行全面研究。

二、当前常见的几种西药制药技术与制药工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们对于医药品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从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受到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制药一直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得不到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完善医药制药的生产理念,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药物生产经验,不断提升制药技术与设备,从而推动制药工程的健康发展。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药物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针对于此,为了生产出更多质量高、疗效好的西药产品,就需要我们将生物制药技术、微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应用在其中。并且药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得到质量的保证,让更多人们相信国产药品的疗效,从而促进促进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也需要看清现实,在制药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制药设备并没有实现智能化控制,在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生产效率地、损失严重、不完全封闭状态的生产等,都阻碍了西药制药工程的发展,对于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西药设备的研究

近年来GMP的提出,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制药工程的发展和壮大,也对其药品质量加大了管理力度。在GMP中,对我围的制药设备进行了指导,主要包括:设备的选型、设备安装和设备设计需要符合我国国内需求和药品的生产要求。设备必须易于清洗,便于消毒灭菌,生产操作简单方便,易于保养和维修,并能有效地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减少对环境等污染。新建的和实施GMP改造的药品生产企业都迫切要求购买符合GMP要求的制药设备。制药设备是否符合制药工艺要求。怎么样的设备才符合GMP要求,GMP对制药设备在外观.结构设计、检验、在线监测控制.验证技术指标等方面有什么要求等等,是选择设备时必须明确的重要问题。而制药工艺的复杂性又决定了设备功能的多样化,制药设备的优劣也主要反映在能否满足使用和洁净环境的适用性上。另外,制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如何提高综合利用率、挖掘生产潜力,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等,这些也都成为现代制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增强竞争能力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四、我国的西药制药管理改革方向

我国目前的西药制药条件仍不理想,其西药在临床应用效果也有待加强,其中,如何加强西药制药的管理,是极为重要的。在西药制药中,不但要加强设备的管理工作,还要完善各种检查监督工作,并对GMP文件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完善,使其更符合人们的时代需求,充分发挥生产设备的工作效能,提高生产率,满足疫苗生产及科研等工作的需要。工程技术和维修管理人员应从设备安装开始,根据设备对房屋,基础,水、电、气等技术要求,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设备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和维护保养方法等。

五、生物制药技术在西药制药中的应用

1、肿瘤药物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肿瘤类疾病逐渐增多,疾病中肿瘤的死亡率高居首位,我国每年大约有100万人被诊断为肿瘤,死于肿瘤的患者达54.7万。这样情况下我们的治疗肿瘤药物越来越多,市场需求很大。

2、神经性药物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所采用的治疗老年痴呆症、脑中风、帕金森病及脊椎损伤的药物,如胰岛素生长因子,目前已开始Ⅲ期临床实验。用于治疗末梢神经炎和脑萎缩硬化症的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都开始Ⅲ期临床试验。这些成熟的药物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六、结论

健康是大众最大的要求,制药技术需要跟进时代的要求,满足最广大人民的要求。虽然我国制药工业底子弱,但是需要迎难而上,尽快实现技术革新,机械进步。

参考文献

[1]于俊秀.家族性胃癌一家系报告[J].中华医学杂志,2009,88(39):2789-2791.

医药设备行业研究第8篇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bout clinical pharmacy in our university

LI Yaling1,2 YE Yun1 HUANG Yilan1,2 LI Jun3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3.Department of Anorectal Diseases,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education in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our school" for short) has been rapid, and has achieved some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compared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irst-class clinical pharmac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status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ducation with the professional graduate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analyz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education, study the new trends of the specialty in our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and advantages from the realitya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service clinical pharmacy personnel in accordance with its ow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strategie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linical pharmacy.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ituation analysis;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school

临床药学是一个医、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以患者为对象,以提高临床用药质量为目的,以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为核心[1],研究药物临床安全、合理、有效应用方法及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是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其任务就是要实现老药新用、常药特用、优化量效等。临床药学已成为医院药学发展的新方向和药学学科的新研究领域[2],它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药物治疗水平,推动了药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笔者采用调查问卷、文献查阅、深度访谈、电话咨询以及网络等多种形式对西南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国内、外一流大学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提高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建议,以期为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我校于2013年开展了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学制学位:三年学制、毕业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培养方式:采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集中授课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导师指导与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在教研室领导下组成以导师为组长的指导小组对研究生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及独立工作能力等全面负责,侧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临床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具备药学、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交流能力,能够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从事临床药学实践和教育,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独立进行课题设计、从事临床药学创新研究的能力,能够在药品临床??用、研究、开发和管理方面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研究方向: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应用安全性研究、循证药学研究。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程(高等药剂学、医学科研方法学导论、外科学进展、循证医学、肿瘤基础理论、药物分析选论、内科学进展、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信息检索、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和专业课程(临床药理学、专业外语)及公共课、选修课。考核方式:考试、论文答辩。实践教学分为教学实践和临床药学实践,临床药学实践分为初级实践(在门诊药房、住院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临床药学室等部门轮转3个月)、高级实践(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参与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等临床科室轮转5个月)和专科实践(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临床药学某个专业方向进行较深入的专科临床药学实践,时间4个月)。

2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分析

2.1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优势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成为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拥有临床药学研究生导师5名,都是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高级双师双证导师[3];拥有3家直属大型三甲附属医院及30多家非直属三级教学实践基地,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也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具备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丰富经验及优质资源。通过对我校临床药学相关师生广泛调查发现,他们均对招生就业情况评价较为满意,这与“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医院药学服务由原来的“以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4]以及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水平需求、药学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需求、学生就业背景需求[5]有关;教师队伍、教学质量与效果评价也较为满意,这与我校拥有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及较好的教师队伍有关。

2.2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不足

美国是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发源地,1957年美国密西根大学药学院的Donald Francke教授首次提出六年制Pharm.D.(Doctor of pharmacy)[6],国外发达国家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己较为成熟,国内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中国药科大学是最早(2006年)获批设置临床药学专业的学校,我校的批准时间是2011年。由于我校地处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学科发展时间短,与国内一流大学及欧美相比,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尚不成熟:学制学位较为单一,培养方式合理,但很多?节未到位,培养目标是复合型人才,与现代临床药学教育发展方向(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7])有所偏颇,研究方向较少,需拓宽研究领域,课程设置无特色,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欠缺。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还属于科学学位型培养模式,毕业授予理学学位,这与我国还没有独立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学位有关[6];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积极性差,尽管应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但还有待提高;课程设置欠合理,教材实用性较差;见、实习安排不尽合理,临床药学实践范围较窄,时间短,偏重于药学研究、实验室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及用药咨询,而临床用药决策参与较少,不能适应现阶段医院药学、社区药学领域对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8];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尚需修善,教师、学生国际合作交流机会少,很难跟上学科前沿。

3 建议

3.1 加快“以病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

目前我校是培养能够在药品临床应用、研究、开发和管理方面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临床药学专业以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为目标,一个优秀的临床药学工作者应是健康服务的提供者、决策者、沟通者、引导者、管理者、教育者、监督者、控制者、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9]。培养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更符合现代临床药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校临床药学教育应从“以药品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教育理念转变,由培养“化学型药学人才”向“临床型药学人才”的转变,由“科研型”向“服务型”药学人才的转变。

3.2 建立多学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从目前国际临床药学教育现状及我国医疗机构对临床药学服务的需求来看,我国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培养能胜任临床药学工作的临床药师,属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应开展专业学位型教育。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学制只有3年,授予理学学位,建议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逐步增设6年制本硕连读、8年制本硕博连读、5年制硕博连读,增设博士点,毕业时授予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学位,山东大学[10]、北京大学[11]开设的临床药学专业本硕连读可为我校提供宝贵经验。这种多学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有利于节约培养时间,有利于课程设置的连贯性,更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与临床医生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学历学位、职称等各方面匹配并通力合作,更符合我国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学生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利于突显我校特色办学,实现我校品牌效应。

3.3 拓宽临床药学专业研究方向

我校临床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方向只有4名,2018年的研究生招生简章更没有备注研究方向,作者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临床药学发展新方向及国内、外一流大学临床药学研究方向建议该专业导师及新增导师应向群体药物生物等效评价、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与治疗、个体化给药研究及药物代谢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新剂型与制剂新技术、药物基因组学、合理用药与临床药物评价、上市药物评价研究、临床药学服务和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新制剂的开发和评价、治疗药物监测研究及给药方案设计、生物活性肽研究等方向拓展[12]。

3.4 广泛应用混合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如今互联网背景下,建议我校师生广泛利用智能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线上、线下教学,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打造教学团队,有利于过程性评价[13]。教学方法与手段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建议教师联合应用讲授式教学法(LBL)、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BL)、基于问题的学习(PBL)[14]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授课、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药学沙龙、实验、专题 讲座、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充分运用数字化教学,使临床药学教学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兴趣,加深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记忆,从而将教与学、学与用有效衔接,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素质紧密结合。

3.5 加强教师队伍团队意识,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交流平台

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教师队伍来自药学及其相关学科,多为药理学、中药学等专科教师,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能有效地将合理用药与临床问题有效结合,建议教研室对整个团队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医、药导师组制度,通过团队定期开展医学、药学沙龙(处方用药分析、专科用药解说、经方应用举例、典型案例探讨等)、专题讲座等,达到医药互动、医药互补、知识共融、医通药情、药知医意,增强双方共识,弥补学识漏洞,极大地提升教师队伍的关联度与支撑度。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多,质量高,但其与教研室及导师联系不紧密,交流平台不完善,建议各实践教学基地与教研室及导师建立开放性、多媒体、多层次交流平台,让导师参与建议实践培养方案的制订,优化、整合学校与社会多种优质资源,构建学校、医院、医药企业多重实践教学平台,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

3.6 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课程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4类,复旦大学临床药学研究生课程分类和我校相似,但其教材选择和我们差距很大,而美国Pharm.D研究生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药学相关课、医学相关课、临床药学相关课[15],作者认为美国Pharm.D研究生教育课程分类更为合理。建议加强学生药学、医学相关知识培养的同时,应重视临床药学相关课程的普及,建立针对性更强的选课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公共基础课增设人际交流学、自我保护和人文素质、心理学、信息检索与写作;药学相关课增设药学伦理学、药物信息学、药物经济学、药物计量学、药物毒理学、药物流行病学、药学政策与公共卫生;医学相关课增设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重症医学、急诊医学;临床药学课增设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治疗学、循证药学、临床药学实践导论、药学监护、临床药物评价、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事管理。我校教学实践安排很为合理,临床药学实践共1年,实践范围较窄,时间短,毕业学生不具备独当一面的素质,不能满足医院药学、社区药学、促进合理用药等相应岗位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建议实践范围拓宽至社区、社区药房、社会大药房、药厂、实验室以及临床肾病科、ICU等科室,实践时间从1年延长到2年,半年理论课程结束后进入实践教学,理论课始终要与临床药学实践紧密协作、穿插进行,可将理论课以药学问诊、药学查房、药历书写、文献分析报告、临床处方点评、讲座、典型病例讨论、医学药学沙龙、多学科综合门诊、药学监护、用药宣教、ADR监测等形式安排在临床药学实?`环节中去,同时建立研究生培养校内、校外双导师制[16],使从事临床药学实践的学生与住院医师一样在临床科室轮转、管理患者、参与查房和会诊、处理医嘱和药物治疗等,实现院校教育与岗位培训的无缝衔接,毕业时培训考核合格可授予临床药师岗位培训证书,这对学校吸引生源,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就业顺畅,减少学生就业单位培养经费等不失为一个好举措。

3.7 规范生源,考核目标明确、形式多元化

医药设备行业研究第9篇

关键词中医药;药学;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药物化学实验是药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专业实践必修课程之一,药物化学为西药药物研究发展来的学科,实验教学中需要综合利用经典药物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化学合成技术等药学理论知识,开展化学药物的设计、合成,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结合中医药院校教育特色,更好地将药物化学知识及技能运用到中医药研究中,从培养中医药人才出发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而药物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综合环节[1]。当前,全国25所中医药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药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药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学校科研水平的高低[2]。如何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践教学,使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尽快适应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药物化学实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的改革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药物化学课题组进行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医药理论渗入,扩展药学专业学生科研思路,增进药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将西药和中药在同一门实验教学中融合,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可以使药学专业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到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增强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避免自身陷入中医院校药学专业学生“不中不西”的定位陷阱,真正实现“西学中用”,增进学生人格和心智的健全完善,进而加强学生学习能力、控制能力、承受能力、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能力[3]。

1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多采用西医院校或是综合性大学的经典药物合成实验案例,其专业培养及实验课程内容上缺少与中医药基本理论的融合,未能体现中医药教育培养的特色,在使学生掌握药物化学知识和运用药物化学知识进行中药研究的教学目标上出现断层,不利于体现现代中药研究的新进展。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与理论学习及科学研究在实践性方面具有一致性。现阶段,本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定位在通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将药物化学知识及技能运用到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因此,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及本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积极探索药学专业培养的新模式,以药物化学实验教程改革为切入点,选取经典药物化学实验,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药物化学实验知识及技能。同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将中医药配伍理论和药物设计方法相结合,将经典化学药物的全合成、中药活性成分全合成和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融于一课,兼具当代药物化学合成培养要求,又能够体现现代中医药特色。笔者论述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内容设置及指导思路,旨在通过药学和中药学的相互融合,满足本校药学专业培养的新要求,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培养的新思路,为其他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2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阶段

2.1阶段一:经典化学药物的合成实验

通过经典化学药物的合成实验,巩固学生药物化学理论知识,锻炼药物合成基本技能,加深药学生对药物化学的理解。例如,缩合、还原、重氮化、偶合、成盐、重排等单元反应机理的认识,熟悉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验条件的选择,掌握药物合成的设计思路及制备过程。在教学前要求学生发掘相关化学分子研究的文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献,了解涉及的反应原料、反应方法、反应中间体及溶剂性质等,熟悉反应及分离、纯化原理,并运用结构表征手段将实验得到的产物与文献数据进行比对,将药物化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随后进行中医药相关研究的专业素养,并为对此类领域具有兴趣及特长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为其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目前,药物化学实验教材涉及多的案例有苯妥英钠(抗癫痫药)、巴柳氮钠(抗溃疡)、硝苯地平(降压药)、盐酸普鲁卡因()、贝诺酯(非甾体解热、镇痛、抗炎药)等化学药物的全合成;尤其是贝诺酯的合成(图1)不仅包括了酰氯结构的制备、分子缩合等常规单元反应,更体现了理论课程中所学的药物经典设计方法———拼合原理[4]。“拼合原理”主要指选取两种及两种以上生物活性化合物,利用化学合成技术将所选结构拼合在一个分子内,或选取药物的药效基团组合为新的分子,以达到联合二者药效,改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增强疗效,使拼合结构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贝诺酯是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以酯键结合的中性化合物,在降低了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毒副作用的同时,疗效上得到了提高。因此,药物“拼合原理”与中医药通过“配伍法则”使单味中药经联用达到减毒、增效的临床用药思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如何借鉴“拼合原理”和“配伍法则”开展中药创新药物研究,这是值得药物化学工作者引起注意的思路。基于此,笔者开展了阶段二和阶段三的教学实验设计。

2.2阶段二:中药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全合成实验

中药疗效不但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其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等也已被现代科学解析,并且许多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全合成亦是现代药物化学研究的热点。因此阶段二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通过中药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全合成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药小分子相关知识。在中药创新药物的定义中,无论是有效部位新药,还是有效成分新药,最终落脚点都归结于中药的有效物质基础研究。但目前中药里发现的明星分子或活性成分一般含量较低,仅靠提取、分离不能解决其成药性问题,因此,中医药院校的药学生,需要掌握一些代表性中药里活性成分的全合成工作,例如川芎中川芎嗪的合成、秦皮中秦皮乙素的合成、蜂胶中咖啡酸苯乙酯的合成(图2)等。通过中药小分子活性成分的合成实训,不仅让学生回顾了中药学基本知识,锻炼了药物合成基本技能,更能够加深药学生对中药有效成分结构特征、构效关系,回答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一科学问题;具备开展中药有效成分分析及探索性研究的科研素养。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发现正是在充分认识中药基础上,借助现代药学分离、合成技术,获得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发现,是我国现代药学发展的里程碑。中医药院校的药学生有必要、有责任掌握中药活性成分的设计、合成技能,为中药创新药物的发现打下基础。2.3阶段三:西药结构拼合原理与中药配伍法则结合的原创性实验通过西药结构拼合原理与中药配伍法则结合的原创性实验,培养学生将所学药物化学知识运用到中药新药科研研究中的思维及科研素养。前两个阶段更注重对学生药物化学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的培养,而本阶段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将中医药理论思想与药物化学设计理论结合进行中药新药研发的思路培养。中医临床用药讲究配伍法则,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将单味中药有机组成一个整体,以期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通过贝诺酯的设计、合成理念,使学生充分领悟化学药物结构拼合原理和中药配伍法则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者均是将不同的药物单元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治疗疾病的最佳效应。因此,本节内容主要基于中药经典方药开展系列设计性实验。例如,基于蛇胆川贝散开展胆酸———浙贝乙素衍生物的合成[5]、基于丹参冰片药对开展丹参素———冰片酯的合成[6]、基于川芎丹参药对其中的活性成分开展川芎嗪———酚酸衍生物的合成[7]及其他中药复方中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发现等过程[8],力求药学专业学生能将传统中医配伍理念和现代药物化学拼合设计理论融会贯通。此外,利用“中医配伍法则”和“化药拼合原理”为指导,设计、合成、筛选得到的先导化合物,不仅成药性良好且具有一定靶向性,与21世纪精准医疗的理念不谋而合,能够获得国内和国际授权发明专利。据悉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北京中医药大学雷海民教授的“精准I类抗肿瘤药物”已成功完成市场转化,推进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研发的进程,再次彰显了中医药源头创新的重要性。同时,这些案例能够激发药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专业认同感并树立更高的职业发展目标。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