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二历史知识点汇总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16 08:15:02

高二历史知识点汇总

高二历史知识点汇总第1篇

?τ冱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21.html" title="英语论文" target="_blank">英语?习者而言最费力的工作莫过于背诵单词,开始得最早却永远不会结束。但由于这份工作的“技术含量”不高,通常教师都是把背诵布置为课后功课。对于每个学生而言,背诵单词的方法无非是按照课本上词汇表的顺序机械背诵。本文想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了词汇教学。习总书记号召我们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做到真知真会真用,故我们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应用到具体的词汇研究中,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活学活用。

1 何谓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恩创立的一种总体化的、辩证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论和思维方法。它把哲学内在化为具体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因此这种方法论完全有可能被应用到词汇教学这一再具体不过的领域中。

2 历史唯物主义词汇教学的启迪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抽象的物质本体论,其“唯物主义”的“物”已经不再是近代旧唯物主义的那种抽象物,而是一种活动。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条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

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去了解”[1]。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英语词汇教学也不是一种物质本体论,即把单词当作背诵的对象,而应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活动本体论,以建构学生的词汇认知结构为目标,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没有过程的学习,就不会有学习的进步”[2],故建构主义把这种活动细化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因此,教师不仅是单词背诵任务的布置者,更应成为学习过程中的设计者与参与者,有责任负责设计有益于意义建构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的发展方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规律,同化和顺应认知结构的变化。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的“物”亦可解释为一种关系,而不是旧唯物主义的作为实体的物。旧唯物主义受到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机械力学的影响,以具体琐碎的事实为对象,以一种非联系的眼光看待这些事实碎片,故这种唯物主义又被称为机械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用历史主义的态度观察对象。把这种关系本体论置于词汇学习中,它的启示是放弃传统对单词所作的单子式的认识,要把目标词汇置于关系网络中,单词的意义在具体的关系被决定,也在这种关系中被记忆。这种思路符合目前流行的语境教学法和语义场教学法。它们都重视关系结构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言系统内部的成分彼此休戚相关,属于同一语义场的词,在语义上相互制约,相互规定,作为语言系统的子系统”[3]。这种思路的具体操作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关系划分依据,如在某一社交场所才会使用的单词,把新旧单词联络在某一关系网络中,以旧带新,用认知结构中已同化的旧知识去顺应新知识,最终完成一张张词汇网络的编织。这种做法的益处不仅仅在于批量记忆大量单词,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在于使用时可迅速调出批量的相关词汇,提高工作效率。

高二历史知识点汇总第2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历史教材 主题构架

历史教材反映了历史知识,呈现了历史内容,满足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的需求。纵观目前的初中历史教材,其编写思路均是按照主题构架式进行,这似乎已经成为初中各版本历史教材的编写共识。

一、初中历史教材主题构架的含义

主题构架反映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是指单元编排历史和社会某一阶段发展特征的过程。历史教材编排主题构架的大致流程是:首先,划分总体框架,明确学科体系,将中外历史的发展历程贯穿于整本教材之中。其次,详细划分,突出不同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重点。再次,把单元形式作为主要呈现形式,以时间顺序为基准,结构性地呈现符合初中教学要求的历史知识。最后,从不同角度出发,在每个单元构架单元主题。比如在初中历史教材的学习中,教材内容便依照古代―近代―现代的方法,把我国和世界的历史知识分割成不同的单元和版块。由此可见,我国的现行历史教材偏向于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和阶段化,能让学生站在客观、真实的角度学习历史。

二、初中历史教材主题教学的措施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具体学习教材内容前,教师向学生整体导读主题单元的过程。比如在学习初中北师大版教材中的“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单元时,教书可以先让学生浏览教材的目录和导语,以此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然后,从导语部分出发,以多媒体教学、人工讲解和交流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线索,形成知识逻辑链条,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在开始新单元的学习时,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回顾上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并科学合理地提出课外学习要求,指导学生拟订主题性的学习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基础。

(二)分步学习

分布学习只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在实施分布学习措施时,一方面,教师可以严格按照课时顺序对学生进行具体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情况下,重组教材内容,打乱课时顺序,再结合贴合教材的课外学习资料,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因材施教原则为基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突出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在备课方面,教师的教学目标不能脱离单元主题,这样才能向学生反映出每个单元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单元的核心观点才能一目了然。

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民族汇聚”为例,“民族汇聚”是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个版块,该版块涉及一个重要知识内容,即“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和便于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一,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第二,民族融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什么意义。第三,对民族融合加入自己的思考。通过以上问题可以发现,前两个问题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该部分的基础知识,最后一个问题能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把自身理解与教材知识有机融合,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民族汇聚”对魏晋南北朝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总体感悟

分步学习后,教师可以开始进入总体感悟教学阶段。总体感悟教学的核心是复习,其教学内容是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与回顾。因此,在结束主题单元的学习后,教师要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比如本单元的重点知识有哪些,历史线索的具体分布是怎样的,有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等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安排学生制订单元学习计划,并在单元学习结束后,指导学生之间互查计划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养成查漏补缺的良好学习习惯。此外,总体感悟不要只面向课堂内的知识,还要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多面性和趣味性。

(四)综合运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因此,完成以上三个教学步骤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历史知识,以此让学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历史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历史知识的记忆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联系和比较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这些历史现象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主题活动版块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比如在初中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的“成语历史故事竞赛”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借助字典或辞海等工具书,寻找该单元中出现的成语,并再深度挖掘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实质上是从成语角度出发学习教材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此教学方法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融合。

三、结语

主题构架式的历史教材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系统化地学习历史知识。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加深对教材主题构架的理解,使其更好地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

参考文献:

高二历史知识点汇总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119―01

一、要善于发掘历史的交汇点,关注历史的交汇点,在历史的交汇点上生成新的认识和新的视角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资源开发,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搬运”。教师需要在课程标准、历史教材中发掘教科书内在的隐形资源。在历史教学设计环节中,充分关注历史的交汇点,可以使我们的人文教化增光添彩。例如,在“如何正确认识一个民族曾经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这一历史认识的交汇点上,我们就可以生发出一个十分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问题。教师可这样讲述:1970年12月7日,是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这一超出礼仪的惊人之举感动了成千上万的波兰人,使在场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交官和记者无不动容。勃兰特的这一跪,胜过千言万语……对勃兰特的这一跪,后人称之为“德国总理跪下去,德国人民站起来。” 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Q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通过资源整合,发掘、关注历史的交汇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比较的过程种,把历史和现实有机联系,懂得为什么敢于直面历史、勇于承担历史罪责并以赔偿损失等实际行动清算过去,就会赢得受害国政府和人民的谅解和信任这个问题。新的认识和视角自然水到渠成。

二、从纵向时态沿革运动中和横向空间彼此碰撞中发掘历史的交汇点

历史是融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一体的文化生命。旧日曾经发生的如烟故事已在岁月的磨砺中渐行渐远,但是历史往事中蕴藏的交汇点,沉淀的是厚重深刻、隽永悠长的深度思维内涵。如,在讲解“曾经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演讲的材料”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从而可以论证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文化渊源。这样,学生通过纵向沿革的变迁,就会明白什么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高二历史知识点汇总第4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人文思维;日语人才培养;教学与实践

在日语人才培养中,经常出现学生对隐含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理解不准确、不深刻、偏差,甚至误解;在进行语言交际时,往往按照母语文化习惯进行表达,造成交流运用不得体、不恰当,甚至语用错误,造成沟通失败。纠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死记硬背和套用语法规则上,缺乏对于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人文知识的了解,使其语言只是停留在学习语言的层面上,未真正理解语言的涵义和应用。

从以上调查资料来看,外语人才培养中,人文教育很必要,也很关键。在进行外语教学中,应把教授语言和教授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真正理解语言的含义和用途,做到正确和顺畅表达交流。

1 增强课程标准意识,重视历史文化人文意识的教学与应用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和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做了以下规定:

从以上课程大纲和课程要求来看,每一项都有关于“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和规定,可见外语教学中,目的语国家的人文教育很关键,即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人文意识凸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陈俊森教授在2011年9月-10月对985大学日语专业近10年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1、毕业后在工作中或学习中感觉最重要的是什么:

2、假如你现在才进入日语专业学习,你希望日语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什么(共136人作答):

可见日语教学不只是书本上的外语知识,还应该具备充足的、全面的知识体系,特别应关注“学生具有广阔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道德涵养,并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为此教师要首先转变观念,打破外语工具论,消除有“语”无“文”的现象,增加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此,在外语人才培养中,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实施外语教学,要把教授语言和教授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外语教学中应认真实践,不断探索培养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尤其是对学生比较感兴趣和敏感的话题,进行必要的积极引导。外语教学是系统工程,其中的历史文化人文知识在外语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之大,应该引起教育部门和教师高度重视,树立历史文化人文意识,实践历史文化人文精神。

2 调整课程教学思路,塑造历史文化人文意识的教学环境与实践

外语人才培养中历史文化人文知识作用和意义之大,要求学校和教师调整课程教学思路,重新审视历史文化人文知识在教学中的意义,塑造良好的历史文化人文教学环境。历史文化人文教学要与语言教学相结合,两者应相辅相成,贯穿始终。

1、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工作中的首要任务,也是重要任务。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更应该突出新颖、生动、深刻,把历史文化人文知识和词汇结合起来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词汇的学习更轻松,更高效。

词汇学习也是异文化学习的过程。词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学习和理解文化差异,只有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领会词汇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词汇进行交际,才能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2、语法的学习最枯燥,为此在人才培养中对于语法的学习更应该下大功夫,在人才培养中要打破以往的单调的、枯燥的、呆板式的教学方法,注意归纳语法中反映的历史文化的语言规则,在语境中学习语法。

3、听说教学是直接涉及跨文化交际或模拟交流的活动。因此更应该侧重导入历史文化人文知识,从文化差异的深层入手,精选有关听力、会话材料,精心设计话语任务,介绍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知行为、交际特点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4、阅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外语教学中的主要渠道,同时外语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为此要高度重视阅读教学中的历史文化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注意策略和方法,注意阅读材料的真实性、规范性等问题,注意向学生提供阅读材料的历史文化背景,布置对文化理解和比较任务,检查阅读完成情况。特别注意对文化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文化内涵和本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5、其他语言实践活动中的历史文化人文思维。除了课堂内的人才培养,还应注意课外的其他语言实践活动,这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是直观理解和认识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人文知识的活动,同时也是检验和实践学生学习效果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最能展示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所以应给予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第二课堂的内容、形式可多样化,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根据现在学生的特点,可开展日语语音大赛、朗读大赛、美文大赛、配音大赛、书法大赛、话剧大赛、日语知识大赛、演讲大赛、卡拉ok大赛、日本文化体验、日本企业文化展示等等。但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应注意认真总结经验,特别是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错误的认识,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感受、体验语言的真正魅力。

3 结语

外语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外语工具论,应该具备充足的、全面的知识体系,特别应关注学生的历史文化人文素养,增加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最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强烈的创业意识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具有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人格特征。这样的人才培养才不失偏颇,有助于学生立足社会和

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编,《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编,《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编,《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4、日语教学研究会上海分会,《日语教育与日本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年第2辑,陈俊森:“试论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5、舍恩著,夏林清译,《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

高二历史知识点汇总第5篇

随着2001年午夜钟声的敲响,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滚滚的车轮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纪;这,是一个改革开放的世纪;这,更是一个机会遍地,挑战满天的世纪.就在这个世纪初,我,从遥远的黑龙江畔,来到了美丽的东海之滨.昨天,我还是黑土地上的建设者,今天,我已成了开发南汇,建设南汇的一员.

翻开史卷,我很清楚地看到了南汇的昨天,泥沙铺路,茅草盖房,农民手持鱼网走向大海,换回的是一脸的疲倦与无奈.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南汇也在一天天的改变.道宽了,楼高了,树多了,南汇人脸上的笑容丰富了,而今,就在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初,又传来了一个更大的喜讯,那就是,一座海港新城,即将在我们南汇诞生了!

感谢历史!

感谢时代!

感谢党和政府,赐予我们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现在,让我们每一个南汇人都满怀喜悦的畅想一下这海港新城的新貌吧:

这,将是一座欣欣向荣的城市,这,将是一座美丽如诗又如画的城市.

啊,好美啊,有湖,有海,有树,也会有成群的鸟儿从空中飞过.真如梦幻一般美丽,也许,这真的是梦?不,梦总是虚幻的,而这,是一个即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一座如梦幻般美丽之花,即将绽放在我们南汇.

随着海港新城的开发与建设,我们南汇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南汇人将面临空前多的机遇与挑战.是的,挑战与机遇总是相伴而行.如何把握住现在,以适应南汇明天的发展与建设,这是我们在欣喜欢呼之余更要思索的问题.

是一味喜悦的畅想南汇明天带给我们的美丽,在畅想中等待明天的到来,还是,积极努力地投身到今天的建设中去呢,毫无疑问,我们只能选择后者.

历史赋予南汇如此重大的使命,我们南汇人有责任,有义务来完成这使命.

南汇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文化,有优越的地理环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然历史把我们推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在我们面前摆放了一只如此豪华,如此美丽的巨轮,我们就有责任驾好这艘巨轮,行进在历史长河中.

我们前有先辈,我们后有子孙.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面对未来,我们都没有理由来轻易淡化这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今天,你弯腰扶起一朵小花,明天,小花将开遍满园,姹紫嫣红

今天,你伸手栽下一株小树,明天,小树将绿遍山冈,郁郁葱葱

今天,你学会一句"welcome to shanghai",明天,ABC就会以其特有的旋律飘荡于南汇的角角落落.

今天,你熟知一点compute常识,明天,计算机网络方能顺利连接到南汇的千家万户.

是呀,努力在平时,努力在现在,努力做好身边的点点滴滴,迈向明天的步子才会更加矫健,更加豪迈.只呐喊而不冲锋的不是好士兵,只瞄准而不射击的也不是好猎手,空谈和阔论绝不会让我们梦想成真.

如果你是一位工人,不妨精心制作每一个部件

如果你是一位农民,不妨精心浇灌每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位老者,不妨把你创业的苦辣酸甜都讲给下一代听听

如果你是一位学生,不妨展开翅膀,尽情遨游于知识的殿堂,享受雨露的滋润

而我,是一名教师.

在新世纪,新挑战到来之际,我们教师又要经过怎样的努力,才能与时代融为一体呢?

新的时代需要新型人才,勤勤垦垦,任劳任怨,扎实能干,这些已满足不了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新的时代更需要有创新精神,有创造才能的人.

高二历史知识点汇总第6篇

一、故事设定的背景——教材内容及认识

“工匠们运用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制造出各式各样的青铜器,按用途划分,有食器、酒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等十多类。每一大类又包括许多种。”教材的这段描述包含有两个内容:一是种类繁多;二是不同种类有不同用途,即实用性。课文中配备了两幅图片进行说明,并在小字部分补充两座商朝古墓中发掘的不同种类的青铜器物,都是为了说明我国青铜器物的种类繁多和不同的实用性。这个补充材料略显单薄,不能让学生对种类繁多和实用性有更感性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设计进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处理,笔者通过汇编历史小故事来充实内容。

这个历史故事是这样的:姜太公坐在渭河边钓鱼,周文王来请姜太公去辅佐他,姜太公和周文王坐着青铜铸造的车马器一起去镐京。进了宫殿,卫兵拿着兵器护卫在殿前,殿堂上响起了乐器的动听声音,那是欢迎太公的声音,桌子上的食器放满了珍馐美味,酒器里盛满了美酒。太公给周文王建议,要想国力强大,最好发展农业生产,接着他推荐了青铜犁铧来耕地。文王接受了建议,大力发展生产,国力一天天强大起来。到了武王的时候,终于打败了纣王,建立了周朝,后来周康王为了纪念这段历史,铸造了大盂鼎。由于故事难度不大,学生根据刚刚了解的知识很快填出正确的答案。

二、关于故事设定的思考

在进行故事设计之前,我有以下思考:

首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已有知识的再现,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再学习即为再积累的过程。周文王邀请姜太公辅佐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歇后语中就有反映(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武王伐纣(第5课内容);成王铸鼎(第5课插图《西周淳化大鼎》)。利用学生已知的生活知识和历史知识,可以引起共鸣,增强故事的亲和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

其次,故事设定的合理性。一是故事情节的合理性。情节上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影响故事的真实可信度,更能增加故事的吸引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目的。故事设计有三个情节:太公辅佐周王;武王伐纣;康王铸鼎纪念。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二是故事设置与教学内容结合的合理性。故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过分体现故事的故事性,应在故事的悬念中凸显历史知识的内容,并以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得以体现。本则故事在教学过程中以幻灯片的方式出现,学生对照图片填空,既有感官感受,又有知识考查,集中体现了青铜器多样性和实用性的认知和应用。三是故事展现时机的合理性。历史故事在课堂中的应用必然引出历史故事展现时机合理性的思考。合理的展现时机,可以起到活跃气氛、展示历史原理、提示学生探究等作用。这个历史故事在学生对众多种类的青铜器物进行初步了解之后出现,故事出现得不是很突兀,这样既能够进一步巩固刚学的历史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探究想象力。四是故事设定的知识延伸性。故事设定不能简单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应在寻求学生共鸣和设定合理性的同时增加故事的思考延伸价值。在故事设定的填空中,前几个填空是器物的分类,最后一个填的是器物的具体名称。最后一个填空的设置有两个目的,即一个是巩固学生的现场认知能力,另一个是引导学生的分类能力;并引出青铜器物分类中的延伸内容,即礼器的用途和王权的象征。

三、故事设定的效果——课堂使用效果

高二历史知识点汇总第7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高效课堂 小组合作 成果汇报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全部学生都参与其中,小组成员通过参与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还可听取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的观点,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模式逐渐转变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传统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加强了如何实施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开展要素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化,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必须抓住以下几个要素:

1.选好教学内容

历史教师要深刻了解教材,把握课文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内容和讨论主题,唯有这样才能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如学习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时,让学生首先了解“”发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各小组讨论“”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然后指派一个成员做成果汇报,并与其他组相互讨论。鼓励每个成员从不同角度进行交流和探讨,让他们总结“”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2.对学生进行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任由学生随意进行的,应在老师正确指导下进行。每次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一定要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及要求,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中应该怎么做。小组讨论期间,老师应四处走动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对合作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3.建立合理高效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中,部分小组仅有一两个学生发言,更多的学生还是被动接受,甚至出现无人说话的冷场现象。建立合理高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最有效的办法。课程结束后,对各小组表现给予评价能激发各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和展示欲望。每次合作学习可设置最佳小组、最佳组员、最佳点评人等奖项,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历史教学者应大力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一般来说,以前后三桌六个为一组。六人人中,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各两个,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民主选举一个小组长或者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对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组内有细致明确的分工,如历史小组长、纪律监督员、声音管理员、汇报员等。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使每一位组员都能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参与进来。每个小组都创立小组标志和名称:团结无敌、天使之翼、光荣梦想、雄鹰、必胜等,融洽的情感增强了合作学习效能。

2.加强小组合作的前置性学习

精心设计前置作业,达到以下目的。首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新知识;其次,围绕教学目标,对学习重难点进行分解,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必须以文本为基础,推进与文本相关的更多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拓宽视野,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前置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学能力。比如“”这一课前置性学习,首先学生通读课文内容,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始末。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中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让优等生明白,帮助后进生是自己深化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中要给予后进生更多帮助,为他们提供更多提问、答题、汇报成果的机会,及时肯定和赞扬他们取得的进步,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踊跃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和探讨。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优等生,而忽视中等生和后进生,应该同等对待。同时加强学生合作技能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根据成员学习能力不同,分配给他们不同难度的任务,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时人人有事做,分工明确,保证任务顺利完成。鼓励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意见和见解。

4.加强成果汇报展示与交流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分别展示合作学习成果,交流讨论学习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加强组员之间、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成果汇报展示的内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可以是各组员之间不同观点和想法,也可以是对课文知识的疑问和不解。成果汇报展示的时候,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要加强互动交流,老师要进行适当点评引导。通过点评,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提炼课堂内容重点、难点,探索历史学习规律,研究历史课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重点关注易错、易混、易漏的薄弱环节。成果展示与交流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最重要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键环节。

5.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历史老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有效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难题。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一方面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提高合作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成了历史课程教学主体,历史教师应逐步转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高二历史知识点汇总第8篇

关键词:先学后教;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将“先学后教”理论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中,主要步骤为教师为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与目标,在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教材,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够有效解决课堂难点,掌握重点内容。“先学后教”理论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探索,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热情,帮助学生掌握有效历史学习方法意义重大。

一、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先学”

(一)教会学生把握历史框架

初中历史教材有着内容多、范围广等特点,涉及到大量的年代、人物、地点、事件等,学生一般难以掌握。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线索,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了解各重大事件之间的联系。比如,在中国近代史讲解中,教师先要让学生看教材目录,然后分别对近代史的各社会阶段、分期的特征进行概述,并让学生明确两条基本线索,即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学生把握教材框架后,有利于更好开展历史教学。

(二)合理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主要有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共同探究、归纳整理和拓展练习五个部分。其中学习目标是要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与重难点;自主学习是教师以设计知识结构图表、表格、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本基础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作答[1];共同探究就是指导学生探究深层次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整理主要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概括重点知识的能力。拓展练习的设计要与中考难度相符,加强学生课堂练习。

二、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后教”

(一)巧设情境,合理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合理导入有利于将学生思维引入教学情境中,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识的探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导入形式,从课堂学习内容出发,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与思维价值。比如,在《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电视剧中汉武帝形象等,说说汉武帝是一位怎样的君主?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谈论,引导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汉武帝。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第一,学生互相交流,统一小组意见。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后,势必会暴露众多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开展交流互动,让学生互相帮助,最终统一各小组的答案。以优生帮助后进生纠正错误,教学相长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间的感情;第二,小组长代表汇报,其他各组补充,教师评价总结。小组内将答案确定后,派代表汇报,其他学生要认真听,记录其中存在问题的地方。学生在回答完毕后,其他学生可以指出其不完善或者有误的地方,并加以补充。教师针对各小组汇报及学生的补充,作出最后的评价、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加深。

(三)课堂小结,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2]。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该环节主要由教师完成,但是在“先学后教”理论下,则要通过导学案中的“共同探究”与“归纳整理”来实现。这两个阶段的问题通常有一定深度,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时间,由各小组发表自身的观点和见解,指导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下共同探讨,教师则要概括整理学生的观点。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交流,能够进一步升华学生掌握的知识。比如,在《赤壁之战》场景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描述一下曹操一胜一败的启示,这样学生兴趣很浓厚,都会认真仔细的进行叙述,并认识到骄兵必败的道路,对自身今后学习也有一定的启发。因此,教师不能一味的为学生进行讲解,而是要学生自己深入探讨,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质。

(四)课堂训练,巩固提高。

在课堂小结完成之后,教师要随机指定若干学生回答导学案中“拓展练习”中的问题,检查本堂课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单独辅导。课堂训练能够有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之,探索“先学后教”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探索中存在的新问题,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找到解决的措施,保证能够发挥出“先学后教”教学方法的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历史,从而真正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高二历史知识点汇总第9篇

关键字: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执行,作为基础教育最后一阶段的高中教育也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从教材的编写到课程的标准都有了较大调整,随之变化的是教育观念、教师角色以及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引导者、评价者、合作者、构建者等多个角色。因此,这为高中课堂教育一线的历史老师提出了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新要求,从而使其探索出满足新课程改革需要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达到不断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历史使命的目的。为此,笔者谈谈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转变

传统历史课堂教学认为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学得基础知识、能力得到提高就是有效的教学模式,但这只是应试教育下的片面的、狭隘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模式长期以往,将造成学生死记硬背、学习兴趣缺失、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学习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历史教学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人格。因此,提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有效的历史教学应当给学生以思想、给学生以眼界、给学生以胸怀、给学生以情感、给学生以"文化"。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要探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实际就是设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操作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主要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创设新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第二阶段:引导自主探究、教师重点点拨;第三阶段:学习成果展示、进行汇报交流;第四阶段:进行课堂小结、提升拓展能力。

(一)创设新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首先是要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每次新课的导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所要讲的内容,深入挖掘与所讲内容有关的素材,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情景、以直观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再现历史情景、实物史料情景、角色扮演体验情景等找准切入口,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接近现实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或者图片甚至是音乐,但要注意情境创设的目的性、科学性、启发性、互动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二)引导自主探究、教师重点点拨

教师创设情境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做铺垫的,目的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探究阶段,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主探究可以分为四个过程:深入学习-自主思考-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随后教师将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难点疑点进行重点点拨。大部分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解决或者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如果通过这两种方式学生都无法解决,就需要教师重点的引导。这样可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学习成果展示、进行汇报交流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三阶段就是让学生将自主探究学习的结果,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出来。展示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多媒体演示、小组演讲、情境模拟、提交论文等。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的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是辩论等,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另外,教师要对汇报结果进行点评,不仅仅是对错的点评,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用激励、赞扬的语言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开拓能力,达到师生的和谐互动。

(四)进行课堂小结、提升拓展能力

第四阶段也是在一堂历史课即将结束时,教师要对本节课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课堂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导学案当中的合作探究题目,师生一起探讨,拓展提升。其次,要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掌握规律和方法,让学生自己概括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处于大变革当中。高中历史教师也应深入的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核心理念,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背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尽快转变模式,科学地做好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不断优化的同时,达到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历史教学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人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斌.新课程背景下"自学、精讲、以练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