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10 10:06:46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第1篇

【关键词】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

一、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与客体的内涵。

主体与客体是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中的新理念,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主要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属于专门岗位并按照党的要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专业政工人员,具体到老干部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指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从事老干部工作的专职政工人员。客体一般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具体到老干部工作中,是指所有离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客体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教育的群体,而且是具有能动作用的群体。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

1、主体和客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主体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处于主动和支配的地位;客体由于其思想道德素质与一定的社会要求之间存在着差距,所以往往处于受动和服从的地位。

2、主体和客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不同。主体发挥着传播作用,而客体发挥着接受作用。

3、主体和客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所承担的任务和活动方式不同。主体的任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设计方案、开展活动、评估效果等就成为主体的主要活动方式,而客体的任务主要是学习、讨论、参观,通过接受教育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主体与客体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从而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最基本的因素和前提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和客体可以相互换位,形成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

1、主体与客体二者相互依存。主体和客体是对象性关系,主体以客体为对象,无客体则无所谓主体;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存在的,无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二者互为前提。主体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活动。

2、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与客体相互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在有意识地促使客体向教育管理目标发展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主体的教育是通过对自身的认识和对客体的认识来实施的。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主体可能受到客体的影响而使自身发生变化。使自己不断获取知识、经验和能力。客体不仅受到主体的影响,也在这一过程中对主体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主体与客体二者相互转化。主体和客体虽然是一对矛盾,但它们的对立是建立在统一基础上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教育者的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主体的要求必然带有社会化的倾向。从这一点来说,主体与客体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总是以教育和管理者的形象和职能出现的,以促进客体身心得到合乎教育目的的发展为使命,整个教育活动的发起,实施、直到结果的检验都是在主体的主导作用下完成的。多年来我们努力加强离退休党支部建设,宣传国内外政治形势,通报本系统、本单位大事要事,及时传达、阅读文件,举办专题报告会,组织实地参观考察等一系列活动;加强组织建设,为老同志发挥作用提供组织保证;重视老同志的精神文化建设,提倡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老干部合唱队、舞蹈队,振奋精神,陶冶情操。这些都能使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要强化客体的能动作用。

老干部工作中的客体,不只是一般的党员群众,他们中间有的经受过革命战争年代血与火的考验;有的经历了和平建设时期艰难困苦的锤炼;有的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巧功勋;有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的老师。因此,他们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教育的群体,而且是具有能动作用的群体,这种能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客体主动配合主体,实施教育管理计划。我校很多老同志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而且对老同志自身的情况了如指掌,因此主人翁意识很强,把参与老干部工作看成是自己的职责,主动建言献策;要认识到老干部中蕴藏着很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不可低估。多年来,我们制定计划和实施管理以前,经常先征求老同志的意见,召开专题会议,他们能主动帮助我们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方案,然后再做决定,这样一来更贴近老同志的实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客体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准则,有选择、有鉴别的接受主体施加的影响。老同志接受党的教育时间长,很多人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到晚年仍然保持着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积极参与老干部工作的实践过程。当我们要出台一项重要举措并要向广大群众说明的时候,他们往往能从老干部自身所处的环境出发、从自己的认识角度,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现实中出现的情况,配合我们处理有关问题,有选择、的接受主体施加的影响,自己管理自己。 我们常常借助于这种适合老同志特点的方法去做老干部工作。

3、客体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行动,用正确和思想指导实践。老同志受党的教育多年,具有很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虽然退离了工作岗位,但始终不忘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具有为社会再做贡献的愿望,愿望是思想转化为行动的直接动因。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第2篇

文章摘要: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内容是建设社会主流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和重视“隐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隐性”思想政治工作渗透于一切工作之中,其关键内容是加强领导者自身价值观、群众观和工作方法的建设。全体党员、全体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从严对待干部、真心对待群众、着力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对大众文化产品的价值观引导和强调有效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重要的方法。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主体;方法;价值观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第3篇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做人的工作,必须研究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问题。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实际工作中,在注重主体作用发挥的同时,必须充分尊重人的客体性,并有效促使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高度统一,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力地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做人工作,必须研究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问题,只有促使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高度统一,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工作做好。

1 人的主体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所谓主体,就是指具有意识、思维、精神属性的,与实践对象和认识对象相对应的人。人是主体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人的对象性活动,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的实践;第二,人是认识的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人通过大脑意识作用反映客观实在,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并进一步运用这种认识指导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第三,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类共同活动的结果,没有人也就没有人类社会。人的这种主体地位,预示着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民群众主体作用能否得到发挥以及发挥的程度。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同不断提高人民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包括3个相互密不可分的内容。一是运用自然发展规律控制、改造自然;二是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控制、改造社会;三是运用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改造自身,不断自我完善。相应地,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也就存在于3个方面:第一是运用自然发展规律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程度;第二是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的控制和改造程度;第三是运用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改造自身和自我完善的程度。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的大小直接由这3个“程度”的高低决定。因而提高人民群众实践能力的途径便是不断加深这3个“程度”,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也就只能围绕如何加深这3个“程度”来制定。

其次,必须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认识能力。人们的认识能力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三,即觉悟程度、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这3种因素本身又有多方面内容。因此,提高人民群众的认识能力不能只抓住这些因素中的某个方面,而必须顾及决定认识能力的各种因素。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为主要职能,而没有重视决定人们认识能力的其他因素,这就极大限制了人民群众认识能力的提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尽管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职能,但从长远的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看,还要有帮助人们提高知识水平的职能,帮助人们提高认知能力的职能。使人民群众既有较好的政治觉悟, 又有很高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在正确认识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再次,必须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提高人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的自觉性。人是社会的主体,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人。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离不开增强人民群众自觉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自觉性就是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有的人主体作用能很好发挥,有的人则不能,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而后一种人没有。有了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也就有了发挥主体作用的自觉性。因此,提高人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应该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 充分尊重人的客体性

人在把外在客观事物作为自己的客体的同时,还将自身作为自己实践和认识的对象。马克思也说:“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因而人具有客体性。人的客体性表现为受动性、自身规律性、可认识性和可改造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尊重人的客体性,既不能采取武断和粗暴的方法,也不能片面夸大人的客体性而取消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必须依据人的客体性,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工作。所谓根据人的客体性,就是必须运用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自觉遵循和运用人们思想发展的规律,才能使工作具有科学性;只有针对对象的特点,才能使工作具有针对性,收到应有效果。在现实中,人们都身处一定的生产环境或工作环境,其喜怒哀乐、情绪起伏、思想变化大多与他们的生产活动、工作过程、生活条件相联系;只有深入到不同对象的生产活动、工作过程和生活环境中去,才能找到引起思想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办法。

其次,人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受动性,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受动性存在于4个方面:①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作用,都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心、帮助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②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自然的限制;③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制约;④每个人的思想也受到历史的、现实的和他人的影响。人们要想摆脱不良影响,就不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就整个人类而言,尽管人类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受自然、社会和自身的限制走向不断摆脱这些限制的过程,但是各种制约性因素对人类的限制不可能自行消除。这些制约性因素的限制要依靠自觉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消除和遏制各种限制因素,推进人类健康发展的进程。

3 有效促使主体性和客体性高度统一,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

在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关系问题上,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效促使主体性和客体性统一,具体地说有两个方面要求:①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主体性和客体性相统一使得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同样的相互统一关系。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2]。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目的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最终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完成,而且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相互转化。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是相互转化的,这种相互转化以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正确运用为基础。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得愈是深刻,运用得愈是正确,人们就越自由,也就越能实现主、客体性的相互转化。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对人们进行严格、系统的理论教育,教育人们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事物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但是,对人们进行理论教育只给主、客体性的转化提供了基础,促成这种转化的则是实践。

实践教育能解决理论教育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起着理论教育所不起到的作用。因此还必须在理论教育的同时对人们进行实践教育。实践是主、客体性相互转化的桥梁,实践教育直接将人的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联结起来,可以对人们产生更为深刻持久的影响。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第4篇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教育推动作用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既从属于医院管理工作范畴,又服务于医院管理工作,可以为医院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和教育推动作用。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医护人员教育管理的“引路人”

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其它工作指明方向,起着“先行”和“导向”的作用。比如我国各省、市、县都有“人民医院”,以“人民医院”命名的医院往往是医院所在地区最重要的公立医院,甚至在当地医疗卫生系统发挥“龙头”的作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告诉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人民医院”为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党的宗旨,也是我们广大医护人员的宗旨。医院在办院方针上,要始终把服务“人民”、促进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把赚取“人民币”、谋取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有负“人民医院”的盛名。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给一些医护人员的冲击也是巨大的,部分人员借患者求医心切之机,公开索要或暗示病患送红包、礼品,甚至出现不给红包不手术的丑恶现象。之所以出现这些有违医生职业道德的问题,既有制度上的原因,更是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恶果。

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医护人员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可靠保证。离开了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医护人员就很难正确地认识、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包括重大的卫生政策;没有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就无法有效地激发医护人员的奋发进取精神和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发展为根本,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办院方针就会难以得到落实。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医疗卫生事业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①医院是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承担者,医护人员能否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不去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这是事关医院发展方向的重大原则问题,需要医院通过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来保证贯彻,这也更凸显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引导作用。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医护人员教育培养的“主导者”

医院管理工作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工作,对“人”实施管理;医院的各项工作也要靠人来完成的,由“人”推动实现。无论是管理者中的“人”,还是被管理的“人”,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优劣,决定着医院管理的质量。医护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以及工作热情如何,对完成本职工作影响极大。要充分发挥医院各类人员的主导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采取多种手段(如行政、经济手段),其中思想政治工作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医院政工人员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来说服人、感召人、激励人,调整广大医护人员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调动起医护人员的工作欲望和工作热情,激励医护人员积极地去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树立崇高的理想、集体荣誉感、主人翁责任感等等。现实中,存在着有些医疗单位只看重“物质利益”作用的现象,并单纯地靠奖金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这种做法无法从根本上充分调动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甚至会从反面助长“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倾向。因此,决不能放任我们的广大医护人员“自由成长”,在他们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必须加以必要的政治思想教育,用正确的思想去教育主导医护人员的发展,方可事半功倍。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医院教育与管理的“协调者”

在实际工作中,尽管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说理与教育,医院管理侧重于管理,然而在对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的调动与工作激励方面,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管理的初衷却是一致的。科学的医院管理,离不开健全的规章制度,更离不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做到既重视教育,又狠抓管理;既重视物质激励,又重视精神鼓励,才能达到促进医院发展的目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物质鼓励无法替代精神激励。比如在历次的天灾人祸面前,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所表现出的救死扶伤、舍己为人的精神,就不是仅凭物质奖励所能激发出来的,而是崇高的职业道德、个人素养、思想修养所激发出的伟大精神力量。“如果把科学管理与思想引导工作割裂开来,认为规章制度是硬措施,思想政治工作是软办法,其结果便是有了规章却不遵循,有了制度却不严格执行,使规章制度沦为空架子。忽视思想教育,职工认识不到位、行动不自觉,再好的规章制度也只能束之高阁,难以实施。”②因此,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医院工作的重要作用,把它作为实施医院管理的“协调者”,让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真正为医院发展添砖加瓦。

二、新医改条件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创新和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③在医疗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由于广大医护人员所处的客观条件和环境条件不同,其思想活动变化必然各有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做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将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不同的矛盾,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一)要用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医护人员

任何时候,思想政治工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适时地进行调整创新。要勇于冲破思想“禁区”,进行创造性思维,实现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思路再突破,要根据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实际需要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一直是医院的中心工作,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脱离医院的中心工作独立开展,只有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开展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发挥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教育作用。因此,要适应医院中心工作的需要,跟随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拓宽服务的领域,提高工作的效率,关键要选准“结合点”,把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的门诊工作、医护人员的教育管理、服务质量、软硬件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与医院各个方面工作密切配合,形成整体效应。尤其要与医院的教育管理相结合,把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体现在管理过程之中,使医护人员在正确思想的教育之下爱岗敬业,提升医院竞争力。同时,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结合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实际,切实提高医护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要真正实现从单纯说理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变,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多种场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要利用好医院文化,并以此为载体,塑造医院形象,创建名院名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把人才培养、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等工作连接起来,使医务工作者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开心地开展工作。

(二)要在卫生体制改革中彰显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功能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渐趋深入,医药卫生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医保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必然会牵涉到医院各个方面的责任、权利、义务、经济利益的变动,也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新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改革的中心工作,摸准医务人员思想“症结”之所在,有的放矢地开展具有医院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务人员顺应医疗体制改革的潮流,积极投身改革,力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当然,要推进和配合好医改工作,就要在新医改政策下,探索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律和新特点,要教育医护人员站在社会的高度,以对病患、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看待医改和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充分认识到医疗体制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复杂的医改过程中推进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营造科学的医院教育管理模式。要结合新的形势和医护人员的思想状况,让思想政治工作从实际出发,主动出击,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为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独辟蹊径,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三)要在和谐的氛围中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教育质量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第5篇

关键词:新兴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以不断加速发展的趋势,全面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以全新的工作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展现的优势

一是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可以整合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二是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可以集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不断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范围。三是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虚拟式、交互式的教育可以提供广泛的传播途径,扩大教育范围,提高教育效率。四是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可以创造双向平等、灵活愉悦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实现了有效的信息沟通。

二、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是一个“无屏障性”的世界,高校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汇中心,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大学校园同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进行着激烈交锋,这些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往往使大学生形成不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上信息污染严重。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陈旧过时、错误有害的信息也在不断增多,这些往往会导致出现一种新型的信息犯罪行为。

第三,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对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平台上,大学生多以匿名或虚拟的方式进行交流,这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存在较大差距,长此以往将会出现个体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

三、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创新应用

(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一是在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上建立专门的思想教育阵地,采取形式灵活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二是在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上开辟专门的思想教育论坛、QQ、服务热线、电子信箱,由专职老师即时或定期解答学生们的问题,与学生们进行在线交流与沟通,开展富有冲击力的思想教育活动。三是要多开发一些知识性和趣味性较浓的教育软件,将思想教育融入其中,实现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大学生。

(二)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效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一是培养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的管理与技术研发人员。必须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且技术过硬有创新激情的新兴媒体管理人员和技术开发队伍,通过不断应用和开发新的功能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特色化。二是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当前环境下要求辅导员能熟练地应用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技术手段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增强新兴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预测功能意识,推动各项工作向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空间延伸。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象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并且要与时俱进的改变对网络活动的态度。网络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要正确地认识到有很多的网络活动对青少年是有益的,有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二是要学会利用网络信息传播速度的巨大优势,网络信息的全员共享,网络的有利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象的理念,构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处于一个共同的教育平台,在共同学习中共同进步,在交流碰撞中开拓创新。

(四)探索新兴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增强新兴媒体信息监控的实效性

首先,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行为,防止学生不良行为等问题的出现。其次,加强监管,拒有害信息于校门之外。在网络管理方面,学校要利用流量控制、上网行为管理、反垃圾邮件系统、防火墙等技术管理手段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及时过滤筛选过时的和不真实的信息,选择性地限制可能传递反动、有害和色情内容的网站,防止有害信息侵入,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努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五)加强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由于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是独立的、开放的,所以它的信息难以掌控。而大学生在新兴媒体上又具有隐蔽性、匿名性的特点,加之目前网络监控技术还不成熟,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法制教育,使其具备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到不搞侵权、不看黄毒、不做黑客,依靠大学生自身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依靠发挥自身内在的人格力量来抵制有害信息的浸蚀。另外,适当地开设专题课,加强大学生分辨信息、选择信息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其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并引导他们在有害信息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地进行抵制和批判。

在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只有加强管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搞好队伍建设,跟进道德和法制教育,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乘势而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庞坤.网络时代信息沟通机制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创新应用[J].知识经济,2010(17).

2、张维.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职业时空,2010(8).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第6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内容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换句话说,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发挥到极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把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去,使得追求核心价值层位国民的自觉行动,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方法,不断创新思想工作的工作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的本质要求

(一)科学性要求

要实现理论的科学性,需要建立规律性的实践性理论,总结经验,并分析当前的内外局势,进而确立价值原则和行为规范,是符合中国实际的。这一方面是对原有的理论体系的巩固,另一方面也是加强理论体系科学性的硬性要求,更是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

(二)先进性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是一个具有先进性内涵的有机整体。需要特别提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与核心价值,一直是也始终是马克思在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主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是时代精神的主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在这个主义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新自然是必不可少,也是符合核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的。

(三)根本利益要求

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新,就要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性内在本质,抓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的中心内容,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要求,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系,是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系,这个体系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自然也要是为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与其领导体系一样,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科学性与先进性,这种内在的品质是由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最主要内容――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深厚的利益基础和鲜明的理论本质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也要包含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以人为本。在这种思想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就具有了非常明确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基础,一方面要从思想工作上领导人民,另一方面要从思想工作上服务人民,既是领导者又是工作人员,既是倡导者又是拥护者。

(四)实践性要求

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新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原则。因而,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还要体现时实践的诉求,保证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新可以说是起到桥梁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的内容体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其内容创新需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发展规律,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其内容提下如下:

(一)将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认同感

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它开展的程度、方向、效果等,直接影响到其他相关工作的程度、方向和效果。之所以要进行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加强人民对国家政治体系的政治认同度,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要建立起相应的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加强理论教育,多开展实践教育主题活动,全面开展政治教育工作。

(二)重点把握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人民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内容是受到思想教育工作引导的,以引导人民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为根本目标,在教育中过程中,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培养。具体来讲,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就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的情况下,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加强对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教育,使人民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认识到国内外的政治环境和发展势。

(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着力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

人民的道德素质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所在。因此,我们需要在工作内容创新过程中,引导人民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制定相应的道德规范,并用实际行动体现道德行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道德教育工作创新,就是要与时俱进,一方面坚持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不动摇,另一方面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四)全面开展人民群众的心理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心理素质水平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素质才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好地提升全民的幸福感。因此,个体的心理素质,与国民整体的心理素质一起,构成了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心理教育工作内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将会伴随思想工作甚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部内容,其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结语:

本文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所进行的内容创新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本质要求与内容体系,以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做出有益思考 。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第7篇

【关键词】集体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辅相成 循序渐进

新世纪过后,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孔更加清晰,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我党坚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统一、必须不断提高我党的政治素质,因此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背景

(1)全民素质提高,集体主义精神蔚然成风。21世纪以来,随着为“大我”奉献“小我”事件的频频出现,人们沉睡的集体精神正逐步复苏,众多好人好事被报道,如“万事民为先”的张培民,“愚公移山”的张荣所,“打暴扫黑”的任长霞等,感动着我们,感动着中国,更是使我国社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服务精神、集体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日益扩大。改革开放后,我国步入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一部分人为了牟取私人利益而不择手段,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党员干部。在物质文明过快发展和精神文明相对落后的矛盾日益凸显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人是共产党,而我国对共产党的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带领我国人民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种要求无疑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谋而合,因此,在2006年,我党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规律

(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是对党内人员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使得党内人员和干部提高政治素质,心系百姓和国家,培养其社会主义集体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对于我国党和干部,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手段就是开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定期和不定期以及多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化党内人员和干部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其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提高我国党和干部的精神境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3)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反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便于思想政治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无疑会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干部的示范作用是促进全民素质提高的有效催化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及发展,包括党内干部在内的全国人民以全新的姿态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这种实质性的飞跃对于我国思想政治的开展起到了有利的作用。

(二)二者的进步方式都为循序渐进式的成长

(1)二者的成长规律。无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其进步性都不是偶然的,其努力过程更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我党和人民进行长期的战斗,需要我们在战斗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循序渐进的成长。

(2)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需要我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工作。工作的实施不是一次性的,要多次地进行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3)二者以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为前提。纵观历史,只有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领袖,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确立更是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色道路,在党的领导下,思想政治工作历年顺利进行,以马克思主义精髓为指导,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探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二者规律的实际意义

(1)有利于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其示范作用带领群众前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展开必将提升我国党员的思想素质,贯彻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从而有利于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在其精神示范下,也更加便于对人民的管理,从而稳定社会秩序,提高全民素质,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长。

(2)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从而带动物质文明和文化建设。对二者规律的探究,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文化建设三者缺一不可,精神文明更是物质文明和文化建设的有效动力,以促进精神文明为手段,从而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和文化的建设。

(3)有利于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众所周知,我国自十六大以后,及其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然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良好的社会秩序,除了经济的发展,领导者和百姓的素质也格外重要。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规律,提高全民素质,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如果把物质和经济比作国家的大米,那么精神和文化则是煮饭的火把,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正确的、先进的,其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成文.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0.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第8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系统化的核心价值理论,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直受到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栽培,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我领悟与贯彻执行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在培养各类人才过程中,最重要的思想教育任务。基于这一情况,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紧密关系进行了分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进行合理的理论指导。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武装全党和加强教育人民方面,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最新研究成果,要坚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要运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鼓舞斗志,要运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社会发展的风尚,从而实现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巩固。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国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2. 我国大学生在时代进步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变化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可避免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会受其影响,诸如新潮文化、网络文化、西方文化与韩流文化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一定的冲击与影响。

2.1新潮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博弈

新潮文化一般是指社会中新生的事物、理念等,对大学生这一类的年轻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其主要包括了电影、网络、音乐等主流元素。以新潮文化带给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来看,大多数的新潮文化元素都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过分的关注,就会造成很多负面的情况,比如某些大学生就不注重自身的经济条件,过度追求新潮文化,给家庭和自身带来了经济压力。最关键的是,新潮文化的出现,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甚至影响到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与坚持,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下降,大学生个人思想品质的提升缺乏理性指导,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2.2网络文化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内容

随着计算机设备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比重越来越大,因其开放的网络交流平台、丰富的网络资源、虚拟的网络世界,以及运用工具的方便性等优势,促使网络应用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就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所造成的影响来看,存在着两面性,从积极的影响来看,网络文化无疑能够促进大学生新思路的诞生,可以更加便捷的加深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合作;从消极的影响来看,部分网络文化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甚至有部分人员利用网络来向大学生宣传言论,恶性的用言语攻击他人,这些问题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着不良影响。

2.3西方文化与韩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

随着中国与世界诸国在经济、教育等方面的交融,我国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韩流文化等外国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例如,西方情人节与圣诞节成为了中国大学生必过的节日之一,韩国电视剧成为了我国大学生普遍追捧的文化内容,这些外国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必须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再次强调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促使大学生能够理性的接受和融合外国文化,坚决抵制个人主义思想、拜金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壮大。

3.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的合理策略

3.1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四点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点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是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是把握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扎实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相关工作落实到位

大学生在校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等课程,这种以课堂教学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反而会更加误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二是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观认识不充分,三是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宣传普及不到位。因此,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理的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联系起来,将相关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进行合理的创新完善;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可行性;要加快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理念;要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舆论氛围,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大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制胜法宝,我国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关注我国大学生在时代进步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变化状况,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相关工作落实到位,从而进一步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第9篇

关键词:主体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70-03

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生自主择校、自费上学、自主择业,接受多种文化的熏陶,使得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单靠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知识,已显得力不从心。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反思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同志在2006年6月28日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是“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牢牢把握时代精神,积极主动地传播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新规范,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充分关注社会和学生思想状况发展的实际,坚持与时俱进的观点;充分关注人才成长的规律,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自身潜在的活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构架。

一、主体教育的科学内涵

所谓主体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1.价值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理论界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争论,最终在教育的价值目标上,达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共识。“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体,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教育主体,从教育中获得全面的发展。高等学校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他们离“社会人”最近,但又区别于“社会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主张,但又需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教育才能使其不断发展完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具体概括有以下三个方面:

(1)把学生当做主体。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成为自觉、能动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2)关注学生个体的需要、潜能、个性以及精神世界的发展。马克思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展开的,而将教育活动定义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关心不同个体的差异,充分引导、挖掘他们的潜力,使学生在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均衡发展。

(3)扩大学生交往,鼓励学生创新。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学生、学生之间的交往方式,切实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

2.教育过程:在教学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平等交往实现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将自己作为教育主体,学生作为教育客体的教育理念是违背主体教育的精神的,它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在教学活动实践中的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和教育效果的实现。主体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教学活动、实践中通过平等、相互的交往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在承认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成为有自主性的参与者,把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指引的外在要求变为学生提高自身内在修养的自觉、主动的学习;接受并领悟教育目标,积极汲取教育内容并加以内化,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从而外化为有道德的行为,能动的反作用于教育者和整个社会,也使得教育者在道德互动中完善教育方式、方法。

3.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体。主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体主体性,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这包括:增加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3]在教育活动中,既关注学生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高度发展,也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灵感、直觉等非智力因素,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体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体现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是要“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发展,其根本是要保护和激发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前提下,要积极地转变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作为工作的己任。

1.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管理者,而教师则退居“幕后”,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监督者和指导者,为学生主体性发挥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条件。首先要拓展学生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的渠道,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监督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其次,树立“管理育人”的工作理念,强化“服务”意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师是权威”的教育观念,将学生和老师融为一体,建立“教育、管理、服务统一”的管理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再次,改进和完善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充分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一般性与多样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的有机统一。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应该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发展素质”有机结合,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得以充分的体现。

2.通过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教育的意识。高校的校园文化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前提下,应积极鼓励形成多元价值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求异、求新、求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高校校园文化要以“围绕学生的学术和专业活动”为主阵地,通过形式多样的学术型校园文化活动来增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汲取知识的主动性,加强校园学风建设。其次是大力支持和鼓励各类学生自发组织的校园社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组织和协作能力,扩展学生知识面和交际面,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拓宽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再次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挖掘学生个体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竞争能力和挑战精神。

3.注重在“两课”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教育。高校“两课”教育担当着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任。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增加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为家庭、社会主体地位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积极主动地完善和发展自己。在教育方法上要引导学生树立主体人格,变单向、被动地灌输为平等、相互的教育交流,变命令式的训斥、批评为劝导性的说服,重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的培养。通过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为学生主体人格的完善成长提供必要保障。

4.以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为载体,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已成为一门必修课,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现实社会中去体验生活、积累经验、感悟人生,通过活生生的社会体验,使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通过深入工农,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分析社会实践需要,发现自身的不足,获得自我完善的动力,树立正确的人身价值观。

加强学生的主体教育事实上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教育对于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思政工作者更新教育理念、顺应时展也是一种积极的推动。

参考文献:

[1][3]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8):13-18.

[2]高向斌.主体教育:我国走向新世纪的一种教育理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5,(4):22-2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