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研绩效考核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01 16:17:10

科研绩效考核

科研绩效考核第1篇

关键词 绩效考核 科研人员 考核管理。

0 前言全面提高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积极面对和迎接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加强科研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对科研人员实施科学、合理、公正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已成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开展好这项考核工作,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已成为人力资源部门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下面以马钢公司技术中心为例,阐述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的实施过程及状况。

1 技术中心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马钢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规则是通过参照同行业几大钢企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结合马钢自身特点制定的,经过4~5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基本上能够反映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和所做出的业绩。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采用年终一次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根据人事部门制定的考核表进行个人自我评价(打分)和单位领导(或单位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工作基本情况(基本得分)和工作业绩(加分),基本情况分为承担科研任务情况、撰写论文情况、工作调研情况、完成交办任务、业务培训情况、工作指导情况和工作态度情况等。工作业绩主要是取得科研成果等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技术中心的考核没有跳出国内基本考核框架,还是年终一次性“算帐”。

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

1)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性,考核目的性比较单一。现行的考核形式,多数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也主要是为了评优,发奖金,考核结果很难达到信息反馈和提高绩效的作用。

造成上述现象原因为:管理与考核脱节,考核反映的多是科研人员工作的表面,很少能反映科研人员实际工作的内涵,科研人员不可能通过考核及时了解自己工作成就及今后需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领导也很难据此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反而增加了领导与研发人员的矛盾。

2)考核工作只注重考核人员的结果,不注重对工作质量考核。这就导致被考核者一味追求项目的级别或项目数量,在这方面去“挣工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考核内容中虽然也涉及到工作质量,但没有具体指标和依据,只能凭主观评价。忽视了阶段性的考核评价的设立,缺乏工作过程考核的记录和评价,或者考核记录不全面,导致年终考核时难免对部分考核指标靠想象去评价,造成不是评价过高,就是遗忘不评价,个人行为替代了组织行为,这样得出的考核结果是失真的,造成部分科研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气。

3)考核结果没有与科研人员的待遇等直接挂钩。考核结果虽然在考核办法中写到与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评聘、骨干评选、技能培训(含出国)等挂钩,但实际没有实施,仅仅用于年终一次性的加奖。造成上述现象原因是: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只注重考核结果,为考核而考核,忽视了通过考核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优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和创新、鞭策落后者找到差距、学习先进,改进不足。

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新办法探讨。

为了达到有效解决上述一些问题以促进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摸索、探讨,寻找新方法,通过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分模块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由于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考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能方便的从网页上登录进系统,分别进行考核管理工作和查询结果等。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绩效考核评价模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对考核指标进行定量设计和全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考核时间结点限制,通过预设的各个模块录入指标,系统通过不同专业的不同算法实现科研人员过程考核的数据汇总,实现了从定性考核转化为定量考核,从年终一次性考核转化为分阶段连续轨迹性考核,实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及考核结果的互动,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的考核管理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3.1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主要是指年内从事的研发项目、临时任务、上年度或再早时间项目产生的成果(包括技术进步奖、专利、技术秘密和标准等)、发表的论文和论著。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岗位基本能力要求和年内能力的提升,即研发能力、计划能力、科研方法、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合理化建议、以及获得表彰和荣誉等。工作态度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劳动纪律、工作管理、工作考勤和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执行评价。

3.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1)绩效考核指标的定量设定。

为了达到对科研人员实现公平的绩效考核,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系数进行统一的分值设定。在考核内容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进行级别、类别、项目类型、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获取的成果、专利、标准、获奖论文、论著等进行级别、类别、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工作能力的能力指标级别和工作态度的执行级别进行设定;在考核评价系数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的季度考核进行考核系数设定,对课题长考核评价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系数设定。所有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系数在考核管理系统中均以系统的基本参数形式进行设定,这些参数可随考核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改设定,以满足新的考核需求。

2)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需要通过对科研人员参与并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考评实现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主要是针对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考核按过程考核,由于科研项目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都较长,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有几次阶段考核评估,参与该项目科研人员的过程考核也就需要相应的几次阶段考核评估;科研人员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考核中,不仅需项目评审组对科研项目考核评价,还要有课题长对课题组中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然后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把各种考核评价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通过对各阶段的考核分进行加权计算即得出科研人员参与该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参与临时任务的考核与参与科研项目的考核类似,只是临时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较短,只需象科研项目的一次过程考核就能实现对科研人员参与临任务任务的绩效考核。二是收集科研人员已获得的工作成绩和平时工作表现情况并录入到考核系统中实现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部分的收集内容主要是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专利和获奖论文等。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日常表现情况的考核按季度进行,通过将收集的数据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考核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这部分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

3.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科研人员整体工作及业绩档案,比较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记录了科研人员每一年的工作情况,以及能力发挥、培训提高等情况,领导便于掌握每个人的情况,把握单位整体情况。克服了以往对科研人员工作情况记录零散的状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每个技术人员年度承担工作任务、能力提升、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质量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的管理工作,督促规范工作任务的计划安排、人员配置和检查与考核,减少了管理工作的盲目性。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身在工作中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工作技能,避免单纯考核。过去,考核很难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工作期间的不足更难看到,现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每个技术人员随时可以通过网上系统查询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和考核情况,以此不断修正和改进。

4 结语。

科研绩效考核第2篇

1 技术中心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马钢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规则是通过参照同行业几大钢企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结合马钢自身特点制定的,经过4~5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基本上能够反映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和所做出的业绩。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采用年终一次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根据人事部门制定的考核表进行个人自我评价(打分)和单位领导(或单位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工作基本情况(基本得分)和工作业绩(加分),基本情况分为承担科研任务情况、撰写情况、工作调研情况、完成交办任务、业务培训情况、工作指导情况和工作态度情况等。工作业绩主要是取得科研成果等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技术中心的考核没有跳出国内基本考核框架,还是年终一次性“算帐”。

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

1)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性,考核目的性比较单一。现行的考核形式,多数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也主要是为了评优,发奖金,考核结果很难达到信息反馈和提高绩效的作用。

造成上述现象原因为:管理与考核脱节,考核反映的多是科研人员工作的表面,很少能反映科研人员实际工作的内涵,科研人员不可能通过考核及时了解自己工作成就及今后需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领导也很难据此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反而增加了领导与研发人员的矛盾。

2)考核工作只注重考核人员的结果,不注重对工作质量考核。这就导致被考核者一味追求项目的级别或项目数量,在这方面去“挣工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考核内容中虽然也涉及到工作质量,但没有具体指标和依据,只能凭主观评价。忽视了阶段性的考核评价的设立,缺乏工作过程考核的记录和评价,或者考核记录不全面,导致年终考核时难免对部分考核指标靠想象去评价,造成不是评价过高,就是遗忘不评价,个人行为替代了组织行为,这样得出的考核结果是失真的,造成部分科研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气。

3)考核结果没有与科研人员的待遇等直接挂钩。考核结果虽然在考核办法中写到与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评聘、骨干评选、技能培训(含出国)等挂钩,但实际没有实施,仅仅用于年终一次性的加奖。造成上述现象原因是: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只注重考核结果,为考核而考核,忽视了通过考核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优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和创新、鞭策落后者找到差距、学习先进,改进不足。

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新办法探讨

为了达到有效解决上述一些问题以促进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摸索、探讨,寻找新方法,通过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分模块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由于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考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能方便的从网页上登录进系统,分别进行考核管理工作和查询结果等。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绩效考核评价模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对考核指标进行定量设计和全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考核时间结点限制,通过预设的各个模块录入指标,系统通过不同专业的不同算法实现科研人员过程考核的数据汇总,实现了从定性考核转化为定量考核,从年终一次性考核转化为分阶段连续轨迹性考核,实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及考核结果的互动,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的考核管理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3.1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主要是指年内从事的研发项目、临时任务、上年度或再早时间项目产生的成果(包括技术进步奖、专利、技术秘密和标准等)、发表的论文和论着。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岗位基本能力要求和年内能力的提升,即研发能力、计划能力、科研方法、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合理化建议、以及获得表彰和荣誉等。工作态度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劳动纪律、工作管理、工作考勤和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执行评价。

3.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1)绩效考核指标的定量设定。

为了达到对科研人员实现公平的绩效考核,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系数进行统一的分值设定。在考核内容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进行级别、类别、项目类型、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获取的成果、专利、标准、获奖论文、论着等进行级别、类别、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工作能力的能力指标级别和工作态度的执行级别进行设定;在考核评价系数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的季度考核进行考核系数设定,对课题长考核评价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系数设定。所有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系数在考核管理系统中均以系统的基本参数形式进行设定,这些参数可随考核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改设定,以满足新的考核需求。

2)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需要通过对科研人员参与并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考评实现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主要是针对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考核按过程考核,由于科研项目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都较长,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有几次阶段考核评估,参与该项目科研人员的过程考核也就需要相应的几次阶段考核评估;科研人员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考核中,不仅需项目评审组对科研项目考核评价,还要有课题长对课题组中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然后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把各种考核评价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通过对各阶段的考核分进行加权计算即得出科研人员参与该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参与临时任务的考核与参与科研项目的考核类似,只是临时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较短,只需象科研项目的一次过程考核就能实现对科研人员参与临任务任务的绩效考核。二是收集科研人员已获得的工作成绩和平时工作表现情况并录入到考核系统中实现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部分的收集内容主要是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专利和获奖论文等。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日常表现情况的考核按季度进 行,通过将收集的数据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考核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这部分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

3.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科研人员整体工作及业绩档案,比较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记录了科研人员每一年的工作情况,以及能力发挥、培训提高等情况,领导便于掌握每个人的情况,把握单位整体情况。克服了以往对科研人员工作情况记录零散的状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每个技术人员年度承担工作任务、能力提升、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质量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的管理工作,督促规范工作任务的计划安排、人员配置和检查与考核,减少了管理工作的盲目性。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身在工作中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工作技能,避免单纯考核。过去,考核很难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工作期间的不足更难看到,现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每个技术人员随时可以通过网上系统查询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和考核情况,以此不断修正和改进。

4 结语

科研绩效考核第3篇

关键词:高校 科研管理 绩效考核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99-02

一、序言

随着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科研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在国内已经非常普遍,高校要具有一流的科研工作,除了要拥有一流的科研人员,一流的科研环境,还要拥有一流的科研管理人员,高校科研行政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和管理团队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从目前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基于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于高校科研行政管理绩效考核体系研究的报道还不多,再从目前高校发展的现状来看,要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就必须将科研管理工作放在一个重要位置来对待。

二、绩效考核的研究分析

科研绩效考核是科研主管部门对科研人员取得科研成绩进行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综合评价,反映科研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实行科研绩效考核对正确引导科研工作,准确把握高校科技活动的资源、规模、水平和产出状况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科学研究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时间、空间的不确定性,投入和产出的非线性等特点,无论是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具有滞后表现的现象,导致科研业绩评价的滞后和难以评测性。对科研业绩进行量化考核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而对于科研管理工作的绩效考核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定量分析方法是用量化的标准去测量事物,通过定量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定量分析的目的在于测定对象目标的数值,求出其与各相关要素间的精确的经验公式。定性分析方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结果的分析,对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绩效评价主要是对科研管理工作状况与管理工作效率的评价,可以通过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办法来实现绩效考核。

三、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笔者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从科研业绩和科研管理绩效两个方面来构建绩效考核体系,结合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对于体系中的每个指标采取先定性后定量的办法,通过直观的数据得出定量的结果,然后同类比较显示差异,初步确立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绩效考核体系的指标和权重(见表1)。

1.指标选取的原则。

(1)总体原则。新疆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水平与内地高校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考核指标的指标选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代表性,不具有普遍性。

(2)科研业绩的指标选取原则。科研业绩不是衡量科研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它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绩效。科研管理是挖掘科研实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它是促进科研活动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科研绩效包含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2个二级指标,其中科研投入有1个三级指标科研经费增长率,它是反映学校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是一个比较常用的评价指标。科研产出有1个三级指标科研奖励增长率,反映了学校科研成果水平。本文所选取的三级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通过统计直接得来,具有考核简单易于操作的特点。

(3)科研管理绩效选取原则。科研管理绩效选取科研管理部门人员结构、科研管理部门获得奖励情况和科研管理部门开展管理研究情况等3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又分了10个三级指标。在三级指标中,选取科研管理部门人员结构的原则是基于新疆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薄弱的问题,希望选取这个指标引起高校的重视,鼓励高校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层次和水平;选取科研管理部门获得奖励情况是反映一个管理团队的工作是否有成效的具体表现;科研管理部门开展管理研究情况是出于检验管理部门是否注重自身建设,是否主动通过研究去完善管理办法,以达到调控学校科研发展的方向。

2.部分指标的解读。由于区域性的差异,对选取的3个三级指标进行解读:一是科研奖励增长率主要是针对省部级及以上的奖励,对于一些行业奖励和协会奖励不计算在统计范围内;二是专职人员包括双兼挑人员,主要考虑部分学校双兼挑人员所占的比重较大;三是学历(学位)层次比例包含学历和学位两个层次,主要是考虑到对于专职的管理人员,在职攻读学位的人数多,仅从学历层次上不能全面反映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员素质。

3.权重的设计。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绩效考核体系采取百分制,每项评价内容的基础分值均为5分。在一级指标中,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确立科研业绩和科研管理绩效2个一级指标的分值比为1:3;在二级指标中,科研管理部门开展管理研究情况比重最大,权重之和为6,重在引导高校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目前困扰科研管理的主要问题;在三级指标中,科研经费增长率(实际到位经费)和修订新出台管理办法数的权重都为3,前者是鼓励管理部门提高管理能力,促使学校承担更多的科研任务,后者是希望通过用制度化建设规范科研活动,进一步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

四、总结

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内部机构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和互相支持下,才能高效的运转,只有内部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构建出和谐的整体,因此,要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不仅要做好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者的水平,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作用,通过开展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绩效考核的研究,为科研主管部门考核各高校的管理提供考核的依据,引导高校加强自身管理能力的建设,促进科学研究事业的不断发展。

[本文为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重点项目(XJUEDU2008I65),新疆大学院校联合项目(XY080246)共同资助]

参考文献:

1.沈林,叶敏.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绩效考评探讨[J].科技成果纵横,2007(6)

2.林常胜,赖日泉,曹建武等.高校科研管理绩效定量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J].厦门科技,2006(2)

3.滕文静,邱涛,李文亮.高校现行科研业绩评价体系的思考[J].伊犁师范学院,2007(4)

科研绩效考核第4篇

1 技术中心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马钢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规则是通过参照同行业几大钢企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结合马钢自身特点制定的,经过4~5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基本上能够反映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和所做出的业绩。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采用年终一次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根据人事部门制定的考核表进行个人自我评价(打分)和单位领导(或单位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工作基本情况(基本得分)和工作业绩(加分),基本情况分为承担科研任务情况、撰写情况、工作调研情况、完成交办任务、业务培训情况、工作指导情况和工作态度情况等。工作业绩主要是取得科研成果等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技术中心的考核没有跳出国内基本考核框架,还是年终一次性“算帐”。

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

1)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性,考核目的性比较单一。现行的考核形式,多数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也主要是为了评优,发奖金,考核结果很难达到信息反馈和提高绩效的作用。

造成上述现象原因为:管理与考核脱节,考核反映的多是科研人员工作的表面,很少能反映科研人员实际工作的内涵,科研人员不可能通过考核及时了解自己工作成就及今后需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领导也很难据此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反而增加了领导与研发人员的矛盾。

2)考核工作只注重考核人员的结果,不注重对工作质量考核。这就导致被考核者一味追求项目的级别或项目数量,在这方面去“挣工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考核内容中虽然也涉及到工作质量,但没有具体指标和依据,只能凭主观评价。忽视了阶段性的考核评价的设立,缺乏工作过程考核的记录和评价,或者考核记录不全面,导致年终考核时难免对部分考核指标靠想象去评价,造成不是评价过高,就是遗忘不评价,个人行为替代了组织行为,这样得出的考核结果是失真的,造成部分科研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气。

3)考核结果没有与科研人员的待遇等直接挂钩。考核结果虽然在考核办法中写到与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评聘、骨干评选、技能培训(含出国)等挂钩,但实际没有实施,仅仅用于年终一次性的加奖。造成上述现象原因是: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只注重考核结果,为考核而考核,忽视了通过考核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优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和创新、鞭策落后者找到差距、学习先进,改进不足。

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新办法探讨

为了达到有效解决上述一些问题以促进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摸索、探讨,寻找新方法,通过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分模块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由于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考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能方便的从网页上登录进系统,分别进行考核管理工作和查询结果等。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绩效考核评价模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对考核指标进行定量设计和全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考核时间结点限制,通过预设的各个模块录入指标,系统通过不同专业的不同算法实现科研人员过程考核的数据汇总,实现了从定性考核转化为定量考核,从年终一次性考核转化为分阶段连续轨迹性考核,实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及考核结果的互动,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的考核管理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3.1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主要是指年内从事的研发项目、临时任务、上年度或再早时间项目产生的成果(包括技术进步奖、专利、技术秘密和标准等)、发表的论文和论着。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岗位基本能力要求和年内能力的提升,即研发能力、计划能力、科研方法、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合理化建议、以及获得表彰和荣誉等。工作态度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劳动纪律、工作管理、工作考勤和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执行评价。

3.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1)绩效考核指标的定量设定。

为了达到对科研人员实现公平的绩效考核,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系数进行统一的分值设定。在考核内容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进行级别、类别、项目类型、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获取的成果、专利、标准、获奖论文、论着等进行级别、类别、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工作能力的能力指标级别和工作态度的执行级别进行设定;在考核评价系数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的季度考核进行考核系数设定,对课题长考核评价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系数设定。所有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系数在考核管理系统中均以系统的基本参数形式进行设定,这些参数可随考核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改设定,以满足新的考核需求。

2)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需要通过对科研人员参与并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考评实现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主要是针对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考核按过程考核,由于科研项目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都较长,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有几次阶段考核评估,参与该项目科研人员的过程考核也就需要相应的几次阶段考核评估;科研人员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考核中,不仅需项目评审组对科研项目考核评价,还要有课题长对课题组中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然后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把各种考核评价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通过对各阶段的考核分进行加权计算即得出科研人员参与该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参与临时任务的考核与参与科研项目的考核类似,只是临时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较短,只需象科研项目的一次过程考核就能实现对科研人员参与临任务任务的绩效考核。二是收集科研人员已获得的工作成绩和平时工作表现情况并录入到考核系统中实现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部分的收集内容主要是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专利和获奖论文等。

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日常表现情况的考核按季度进行,通过将收集的数据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考核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这部分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

3.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科研人员整体工作及业绩档案,比较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记录了科研人员每一年的工作情况,以及能力发挥、培训提高等情况,领导便于掌握每个人的情况,把握单位整体情况。克服了以往对科研人员工作情况记录零散的状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每个技术人员年度承担工作任务、能力提升、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质量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的管理工作,督促规范工作任务的计划安排、人员配置和检查与考核,减少了管理工作的盲目性。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身在工作中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工作技能,避免单纯考核。过去,考核很难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工作期间的不足更难看到,现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每个技术人员随时可以通过网上系统查询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和考核情况,以此不断修正和改进。

4 结语

科研绩效考核第5篇

摘 要: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考核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阐述了科研专项经费的特点和对其绩效考评的意义,分析了绩效考核的现状,尝试以量化指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操作简便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和促进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关键词 :高校科研专项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高校科研专项经费是具有规定科研项目或者其他特殊用途的非偿还性专用经费,是为扶持高校进行科学研究、探讨新进展的资金,也称作项目经费。其最大特点是专项核算、专款专用。从资金来源划分,有中央财政持地方高校发展的科研专项资金,上级财政拨付的科研项目经费,校内安排的专项资金和横向科研课题专项资金等。从内容上分,包括重大项目专项、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重点科研课题专项、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等进行研究所需资金等。高校科研专项经费是高等学校的主要经费来源之一,随着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高校专项经费在总预算经费中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做好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研究和绩效考核,不断提升其使用效益,就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的重点,同时也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的特点及绩效考核的意义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专项经费是由国家相关部门经过审批核实,再经由财政部门拨款给高校的专项费用。首先是要投入到指定项目上,必须是专款专用,不能挪作他用,并要在财务上单独核算,项目完成后要结题上报;其次,科研项目的实施不但是为了满足规定项目研究方向的需要,还要综合考虑高校教学、科研及总体平衡发展的利益;同时还要按照项目申报的要求,圆满完成规定的研究任务;最后科研专项经费还要接受国家相关监察部门一定的监督。

十一五以来,高校的科研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承担的科研项目大幅增加,囊括了一半以上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高校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优秀成果大量产出、获得约三分之二的部级奖项等。科研所取得的成就是尽人皆知的,若能对科研专项经费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科研人员注重项目研究效益,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提升科研项目研究的进度与准确度,创造更优秀的科研成果。同时,完善的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评价体系,还有助于平衡科研专项资金投入与产出效益,促进高校事业的快速、稳键发展,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的全方位发展。

二、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的绩效考核现状

由于高校科研专项资金管理特别是绩效考核评价还处在探索阶段,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重投入、轻管理,重表面、轻效益,重微观、轻宏观的问题,高校往往重视科研经费的申报,不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范围执行,使用目标不明确,缺少对项目预算执行的追踪问效和绩效考评体系,造成了专项科研经费所体现的效益不能很好鉴别。

1、绩效考核观念淡薄。每年高校通过对科研项目的成功申报,上级财政部门要下拨大量的资金,用于完成科研课题。但是很多高校对于这些科研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不到位,科研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观念不明确,项目预算与结算审核严重脱节,甚至出现了部分经费被当成了科研人员福利费的现象,有些科研项目已经完成任务,但由于经费有结余,不及时结题而导致经费的浪费等等。不仅造成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使用效益低下,还给腐败行为有漏洞和空子可钻。目前高校对科研专项经费的绩效考核观念比较模糊,评价的标准主要停留在专项资金的配置状况,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的表现,科研的学术成果完成情况等水平上,忽视科研项目绩效考核管理对学校整体发展壮大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2、绩效考核标准单一。科研人员运用科研专项经费会形成很多种成果,一般有科研发明,科研奖项,学术报告,论文,专著,专利等。高校专项预算管理存在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情况,面对如此复杂的预算管理和经费使用情况,种类丰富的成果,往往采用完成其中一项指标任务,作为统一的绩效衡量标准。用这种简单的单一指标对不同的项目执行效益进行评价,忽略了各学科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研究上的不同,以及同一单位不同部门在教学模式、行政管理上的不同职能特点,形成的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全面。因此,要准确评定科研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必须对不同科研成果区分对待,采用公正科学的手段进行绩效评价,才能不断提高专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3、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从现状看,很多高等学校缺少一套科学健全的基本专项经费绩效考评体制,绩效考核目标随机而定,或只是被动应付上级部门下达考评目标和要求的检查为目的,不能对学校预算管理执行情况进行完整的反映,更谈不到发挥专项经费考评在高校教学及科研中应有的作用。绩效考评结果并未与单位拨款和职称考核等具体情况挂钩,这就逐步淡化了绩效考评的重要性,从而降低了科研人员参与绩效评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还会影响高校教学质量,也不利于高校培养尖端科研人才,更不利于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三、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考核指标的构建设想

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体现实绩的科研绩效管理机制”的要求,对科研专项经费的绩效考核,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科研、人事、财务、审计等部门相互配合组建科研绩效考评小组,对科研项目执行的质量、进度,科研成果的大小,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均以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方式进行相对客观量化的估计,同时还要参照科研专家、权威学者的系统考评意见,综合确定量化的科研专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笔者设想,绩效考核的量化指标从投入、产出、效益三方面,建立三级指标体系进行考评(如表1)。

1、科研投入主要考核人财物的前期投入情况。一般是通过对科研获得的财务预算数据和科研所需的前期软硬件配备状况,进行逐项分析得到的评价指标。项目预算资金的投入主要通过在上级对申报的项目层层审批下达后,资金到位率和资金下拨的及时程度来反映。资金到位率是指按预算拨付的项目资金与计划使用资金的比率,衡量该项目是否按照上级批准的课题研究方案要求,足额到位项目研究资金。资金下拨的及时性是指项目批复下达后,科研专项资金以及配套资金能及时到位的指标,用于考评预算资金是否按计划拨付的及时程度。

软硬件配备指标主要衡量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状况,由科研设施的投入程度,进行研究所需参考的图书及专业资料的丰富齐全,是否有足够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研究等项指标来反映其投入情况。主要考评购置的仪器设备,实验用品、图书、专用资料等为完成课题而投入的设施,与项目建设目标的相关性,价格的合理性、专业实验档次的高低以及满足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实用性,配备科研人员结构的合理性。

2、科研产出主要考核预算支出的情况和项目完成的质量。一般是通过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科研产出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等指标来反映科研的绩效。考评预算执行与上级批复下达的经费预算是否相符,财务资料是否完整合法及会计核算是否准确,即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制度要求的符合程度以及财务数据和报销资料的真实程度。考评科研产出的产品,主要包括发表的论文的质量,根据科研课题成效出版的著作及教材的权威性,取得的课题专利权及科研成果获奖的等级等。

3、科研效益主要考核通过项目的科学研究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这项指标是考核的重点,所占分值最大。

(1)项目的经济效益包括:教学科研经费逐渐增加和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了学科建设壮大和研究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室研究技能的开放以及设施资源共享,减少了重复研究的浪费和设施的闲置;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校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课题研究的试点实施,扩大了科研实验的影响,提升了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壮大了科研队伍,对于同类型实验起到的示范和促进作用等。

(2)项目的社会效益包括: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对相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主要是走出去对与研究有关或相似的目标进行技术指导和传授经验等;通过多种科研服务的形式,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带动相应地区的经济不断发展强盛,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创造更大的效益。

四、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考核的运用

高校每学期结束前,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员对照上表中的绩效考核评估指标,进行测评打分。分值在80分以上的为绩效高、课题完成好的项目,可以作为学校考核评比和申请新项目的优先条件;分值不足60分的为绩效差、课题完成差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要深层次分析原因,找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差距,并提出改进的具体措施。通过测评打分,使科研人员明确在项目资金的执行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尤其是在产出效益方面更要进一步努力,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绩效水平。

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是衡量检测评价科研专项资金有效性的量化手段。选择设置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评价指标,对科研专项经费进行绩效考核,能够促进科研人员自觉从立项、实施、资金使用,到完工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调整资金使用方向,逐渐完善专项支出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达到不断提高科研专项资金产出使用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晓芸,高校实验室专项资金评价指标的设计与应用,[J] 教育财会研究2014(2)20-23.

[2]张利民,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 新智慧·财经 2014(6)61-63.

[3]李树坤,关于高等学校科研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的研究,[J] 经济师 2014(6)125-126.

[4]韩东海,高校科研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J] 教育财会研究 2014(4)28-32.

作者介绍:

庞燕珍 (1958-),女,汉,山西晋中人,高级会计师,主要从事高校财务会计与管理研究。

科研绩效考核第6篇

关键词:绩效考核;科研单位;创新能力;目标

在管理管理学中绩效有着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在科研单位中,就目前情况来看,我们还很模糊,他没有明确的指标来说明一个单位的效率及能力。单位的科研岗位与政工、后勤、办公室等,不同岗位工作之间太模糊,怎样考评才能保证客观性、可比性?无法精确地设置绩效管理的指标,不仅是绩效管理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也是绩效管理理论上尚未突破的问题。绩效考核是企业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将单位的绩效与每个人的利益挂钩,将其工作岗位职责层层挂钩,将工作岗位职责与每个人,甚至是每个团体部门相关,将目标在不同层面表现出来,将其在这工程中不断改进完善这样就实现了绩效的目标。因此绩效考核不仅仅是员工单方面的努力,他需要员工和企业形成统一目标,是在目标和如何达成目标的过程中,逐步达成共识并实现目标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不断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他的终极就是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激发员工的潜能。

1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联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绩效考核也在不断的多元化,其不仅需要展现出自身的特点,还要受到其他一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团体、资源、条件、环境下要求不一样,当然结果也大大不同,所以不同的完善的绩效管理可以整体提高这不同的层次结果。在不同的奖金、升职、技术培训下达到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当然最后的考评结果也是人为完成,这就受到主观、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样这也需要加强考评者的心理观念,防止主观主观臆断,避免个人因素,减少误差,提高绩效管理准确性,需要探索出操作简便、抗主观性强的绩效管理方法。

2创新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1概念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当今社会,创新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就科研单位对于创新的要求不断提高及实践。

2.2影响因素

就科研单位而言,一个强大的创新团队必不可少,需要把多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去解决某一个问题,需要团队合作,将团队的知识结合,这样能快速有效解决问题。其次,一个团队的创新,技术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假如在创新过程中,有好的思想但是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所有的想法都将成为泡影,不可能实现。所以技术支持在创新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第三,创新文化,基于文化环境对整个国家的影响,创新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可见一斑,如果这个的企业并没有鼓励员工要有创新意识,那么人人没有思想,就会止步不前,没有前进动力,整个企业乃至整个国家都会停止不前,那么国家的未来就没有希望。第四,人才的培养,一个团队想要成功的话,他的努力方向有很多,关键点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的培养,如果没有人才,再强大的团队也只是一个空壳,就像有个漂亮的别墅到那时没有一个有能力的主人一样,只能远观,却不能为国家和社会服务,这样他的作用已经失去。

3提升绩效管理模式下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的方法

从上面可以看得出,良好的绩效考核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科研单位这个靠创新能力支持的企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了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集成创新基地,大力凝聚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支撑。鉴于此,如何将清晰的战略定位进行有效的执行,作为单位的孵化基石——科研部门如何发挥整体绩效,促进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下面来具体谈一下:

3.1制定有效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部分科研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较为简单的物质方面的激励手段,但是,科研事业单位人员存在明显的能力差异,加上岗位差异,这些部门、岗位、个人各自的差异性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因此,要改变传统的绩效考核模式,创新评价体系,提出三种办法:①针对性不同,根据不同员工不同能力的人员,制定不同的薪资奖励,做到多劳多得。②改掉目前的死工资死绩效的方法,将出勤率提高,以此作为工资发放的依据,这样就能提高工作频率,也能保证岗位的透明平等。③提倡不同考核结果薪酬及奖励不同制,这样,比较简便地对考评对象的差异进行了调节,使激励方式变得多元化,比如:带薪休假、业务培训、职位晋升等。④将个人和团体、部门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关系到整个团队及部门时,那么大家都会有责任,这样可以调动大家积极性,这也可以激励人员加强办事效率,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3.2加强创新能力的提高及鼓励

创新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未来,知识、技术、观念的创新都是影响团队的关键,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尤其是现在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因此创新能力的激发很关键,在这过程中企业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①针对企业内部的交流,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大家把自己的想法都与其他人分享,这样我们就可以有好多新的思想,那么灵感也会随之而来,重要的是在于其他人分享的可以兼顾更多的因素,考虑也会更加全面。②企业外部的交流,可以是企业与企业的交流,甚至于是国外的交流,外部文化的不同对企业的影响也很大,所以我们可以在就某一个学术问题上举行学术交流会,进行交流,鉴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肯定会有不同的火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3运用平衡计分卡指标进行考核

分析单位的具体现状,为更好地解决科研部门暴露的问题,促进绩效的改进,在平衡计分卡指标设置时也有所侧重。在强调财务指标的重要性的同时,为改善各科研部门项目监督管理的薄弱环节,对内部运营角度类的指标也分配较高的权重。同时增加了第三方评价类的指标,由业务部门配合进行评价,即由创新部、财务部、院办作为第三该进行评价,对此方面指标也分配了一定的权重,坚持了全面、合理、公平的原则(见表1)。

3.4绩效考核与创新能力的结合

长期以来科研单位的待遇与职务职称直接挂钩,却忽略了他本身度对企业的贡献能力,所以我们要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要结合绩效管理,提高创新的积极性,当把考核引进引进竞争机制,并作为晋升依据的同时,大家的注意力也被引向了工作,员工只有做好工作有了晋升的机会,这样就能将晋升机会和考核工作结合在一起,发挥它的真正作用。但在考核的过程中就可以发现那些课题,工作,人员岗位是有待提高的,那些人缺乏知识经验或其不能胜任其岗位,从而得到技术培训等,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提高岗位人员的技能及素质,完成单位的任务和绩效指标,并且激发大家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升,结合科研单位的特点在总体设计上,考评制度要合理,考评内容要合理,考评标准要合理,分数构成和计分方法也要合理;在组织实施上,考评时间要合理,考评监督也要合理。科学、合理、高效的绩效管理和考核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准确度和积极性,还可以对员工多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并且能激发科研单位人员的进取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科研单位的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平,从而使绩效管理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作者:傅丽霖 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凤莲,董文琦,岳增良.提高科研单位研究室创新能力的途径与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145~147.

科研绩效考核第7篇

关键词:医院科室 科室成本核算 绩效考核 协同

新医改背景下,“实行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实施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医院绩效考核是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而成本核算的实施效果则需要借助于绩效考核来实现,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面对政府对医疗服务价格的宏观调控、居民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以及医院自身发展的需求,“降本增效”势在必行。如何更好的实现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的协同则是“降本增效”的关键所在。

一、医院科室成本核算的具体思路

从目前医院成本核算的方法来看,主要包括全成本法、项目法以及病种法。项目法是以医疗服务项目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病种法则是按照不同的病种进行成本核算。而全成本法又叫科室成本核算法,恰恰是以科室作为单元,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实现对医院科室成本的核算,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科室成本核算具体思路是根据各个科室的工作性质将其分为直接成本科室和间接成本科室,每个科室的成本按成本项目归类为人员经费、耗用的药品和卫生材料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和其他费用等。首先将直接成本科室与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值进行归集和计算;其次将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按一定的规则分摊到直接成本科室;最后,将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与分摊来的间接成本相加,得到直接科室的实际成本。

二、医院科室绩效考核的具体思路

从理论上来讲,医院全成本核算是科室绩效考核的基础,也是科室绩效考核经济指标量化的基础。因此,在医院科室绩效考核中,主要是依据医院成本核算报表体系所提供的各类科室直接成本、临床科室全成本等数据来考核成本控制的情况,而后将成本核算情况以及成本控制情况按照一定的方式反映到绩效工资当中。比如,临床科室绩效工资、 医技科室绩效工资、医辅科室绩效工资等。同时,在科室绩效考核中,还要在上述基础之上结合各业务类科室的风险系数、收支结余比例,形成科室的奖励性绩效工资;而后科室再根据每位员工的业务技术要求高低、医疗风险、工作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分配绩效工资。

三、加强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的协同性

(一)真正落实全成本核算,为绩效考核提供高质量的数据

从上述两种思路可以看出,要想加强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的协同性,我们必须首先要保证医院科室成本核算的真正落实,否则绩效考核结果的科学性也将受到质疑。

1、做好全成本核算的前期工作

全成本核算的前期工作决定了后期核算的质量,有着“地基”的作用。以某三甲医院为例,该医院将全成本核算的前期工作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做好全面预算工作,因为全面预算在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中起到的是“标杆性”的作用,否则成本控制将缺乏目标;二是做好各科室相关数据的收集。其根据上一年度后勤部门所提供的内部服务数据、供应和物资管理部门提供的耗材领用数据、设备部门所提供的医疗设备的折旧情况等数据实现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归集。同时,针对大型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等这些物资的市场价格进行了收集和分析。

2、规范全成本核算的执行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各个医院都有自己的成本核算流程,并且可行性较高。但是,全成本核算的执行效果却差强人意,如何规范科室全成本核算的执行一直都是实务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我国财政部2012年末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我们可以将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理论方法运用到全成本核算中,实现内部制约机制。以医用耗材的成本核算为例,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医用耗材的成本核算与费用核算不应当由同一人担任,否则在降成本的压力下,很可能出现成本计入费用中的现象;按照“严格审批”原则,医用耗材成本核算的每一关键环节都需要由相关人员复核或者审批。

3、关注全成本核算内容的全面性

全成本核算的“全”字实际上向我们诠释了核算内容的全面性。那么实务中,医院应当结合自身的情况,尽可能建立全面的成本核算。以某三甲医院为例,该医院把握“全成本核算”的核心,以“科室”、“部门”为单位,按照科室、部门的具体情况来设置成本核算项目。同时,对每个科室或者部门所采用的成本核算方式尽可能的精细化,掌握其运用的灵活性。

(二)多视角实现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的对接

在保证了科室成本核算的质量后,绩效考核结果的科学性也就相应得到了保障。但是,作为相互交叉而又存在各自独立性的两种财务管理制度,如何能够很好的实现两者的协同呢?

1、实现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工作思想上的对接

在实务中,很多医护人员并不了解科室成本核算的体系是什么、绩效考核方式又是什么,想要实现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工作的协同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医院相关人员应当通过讲座、开会通知、会议讨论等方式使得各科室医护人员或者各部门的行政人员真正了解这两项制度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会影响到自己的哪些利益等。只有使医院员工在思想上认识到了这两项工作协同开展给自身带来的利与弊,才能够激发他们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培养成本控制意识。

2、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要与科室成本核算项目相对接

医院绩效考核指标是从多方面来衡量员工的工作情况的,其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在设置考核指标时,要在遵循其自身原则的基础上与科室成本核算项目相协调。仍旧以医用耗材为例,在成本核算时会核算医用耗材耗费了多少成本,在成本分析时则会估计每个科室将领用多少医用耗材,医用耗材领用的数量是否合理等。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将医用耗材的领用情况作为科室绩效考核的指标,纳入到绩效工资的影响因素当中。

3、从流程上实现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的对接

首先,要从文件上完善成本核算中绩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为了预防成本核算中绩效管理应用给医院财务管理带来的不利后果,医院应先选取一个直接医疗科室和一个医技科室作为试点,根据这两个科室的业务情况,进一步进行医疗成本的归集与分类,并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在此基础上对成本核算中绩效管理工作的规章流程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才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次,要严格按照该规章制度予以执行。除了实施上文所述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外,医院还可以通过公开绩效考评程序、绩效考核依据以及绩效考核结果的方式来保障两者在程序上的规范性。浏览一些公立医院的网站,我们会发现已经有一些医院将绩效考评结果发到网站上或者发到医院内部管理系统中,供全院员工查阅,这种方式简单、高效,是值得借鉴的。

4、做好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的相关性分析

绩效考核的内容较多,但是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应当把握重点,做好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从相关性指数较高的考核指标着手,实现“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平衡。比如,医技科的设备折旧费较大,那么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就要考虑大型医疗设备是否进行定期维护、使用率是否正常等因素。而低值易耗品的耗用成本相对较低,那么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就可以相应降低该科室耗材使用情况的考核标准。

(三)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两者的信息化对接

无论是成本核算还是绩效考核,都需要以全面、及时、真实的财务数据或者其他信息资料为基础;况且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的协同管理在数据处理上更加复杂。目前,多数医院的成本核算以及绩效考核已经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但是其执行状况并不太乐观。信息数据丢失、篡改、删除等现象依旧存在,给两者的协同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医院应当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视,规范其操作程序。对于需要备份的资料要及时备份、对于需要加强权限监管的应当严格管理、对于系统的安全性要及时升级。值得注意的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依旧还要依靠前文所述的各项原则与规则,信息系统只是起到一个辅的作用。

四、结束语

面对居高不下的医疗成本以及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医院作为一个准“经济人”要想寻求更好的发展,就需要采取各种方式控制成本。绩效考核与科室成本核算的合理结合,不仅可以刺激科室成本核算工作的不断完善,还可以激发每个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这就需要医院加强成本核算、从多个角度实现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的对接,有效降低医疗成本,更好地为广大病员服务。

科研绩效考核第8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

1 构建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意义

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考核制度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高效的绩效考核不仅能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过程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极大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获得公平的而不是平均的劳动报酬。长期以来, 许多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考核大多由各学院(部门)来进行,高校只是掌握了教学科研人员考核的结果,对于在考核过程中具体的量化指标掌握得不够全面,这样把考核的结果应用于教学科研人员的薪酬调整、岗位调整和职称晋升等相关人事决策中就缺乏了坚实的信息基础,对职工的积极性的提高也有重大的阻碍。

建立合理而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成绩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那些工作积极、成果斐然的人员给予与自身贡献相匹配的奖励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绩效考核的结果,也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存在的不足,从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不仅可以使校内产生良性竞争的气氛,诱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端正学风,同时,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也能够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从而为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提供根本保证,也是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迅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2 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2.1 考核制度不够完善: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大多数学校在考核过程中存在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现象,造成只重量不重质、对于教师的日常工作的质量关注不够。且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制度,对于教师考评的概念和理论仍处于萌芽阶段。研究发现,大部分员工对学校所作出的考评持不满意态度,认为考评是无效的,难以对绩效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就难以成为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的依据,或者因此实施的管理措施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起到不良的作用。

2.2 考核指标不够健全:考核指标体系无法兼顾全面性与可操作性,考核指标过于复杂,在相对较紧的考核时间和较多参评者的情况下,可能会加大工作量统计难度;考核指标过于简单,又可能造成评审工作的片面性。基础学科与专业课之间、文理科之间,由于学科特点不同、科研条件不同,导致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的难易程度不同,因而用同一指标体系去进行衡量,可能会“厚此薄彼”。

2.3 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考评者对考核标准认识上的有时不统一,会造成考核数据的误差,被考评者由于某些不正确思想,提供不真实材料,被考评者所在单位缺乏平时考核材料,对被考评者提供的评审材料又不认真核实,致使某些基础数据含有一定的水分。在考核过程中,许多高校多采取表格打分、手工统计汇总的情况,统计工作耗时费力,效率较低。

2.4 考核结果缺乏反馈:绩效考核并不是最终结局,还需要针对考核结果与教师进行沟通,对结果进行反馈和应用。沟通反馈渠道并不畅通,考核之后,教师只知道一个简单的最终结果,不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缺乏对教师的反馈;没有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没有与教师薪酬、奖励、职业发展机会挂钩,没有真正利用绩效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教师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有问题的教师得不到及时改进,业绩好的教师得不到及时的鼓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3 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构建

3.1 以360度绩效考核法为导向:

360度考核法也叫立体考核法、全方位考核法,它是指被考核者的考核人,不仅包括上级,还包括同行、下级、自身。这样,不仅可以获得被考核者多层次的信息,还能获得多角度的反馈,还可以从反馈中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360度考核法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如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就需要上级(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务处相关人员)、同行、学生对其进行考评,获得不同人员的全方位反映。

3.2 完善考评指标体系:

一个科学、高效的考评体系应该全面、具体,并且要有实际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因此,本文认为构建教学科研人员的考评体系应该对不同岗位区别考评,在考评之前做科学合理的调查分析和对比分析以及可行性分析研究。以教学科研人员的过程行为为主要考评对象,从被考评者的工作过程和绩效影响因素入手,设置能力素质、过程考核、结果考核等三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相应地设置二级和三级指标,如能力素质设置道德素养、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等三个二级指标,过程考核可以从师德,表达能力,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来设置二级指标,结果考核可以从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科研成果奖等三个方面来设置二级指标,最后对二级指标进行详细的分类。

3.3 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从绩效考核的方式来看,可分为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定性考核是运用综合分析的形式,对被考核人员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定量考核是运用数据形式,对被考核人员的各项考核因素进行量化,获取考核结果。在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中,其能力考核、过程考核中虽然有定量的成分,但对能力素质、授课质量等的评价往往都是“性质”的概念。但工作业绩却是直接的“数量”概念,如讲授的课程、承担的科研任务、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论著或教材、获得的奖励,甚至担任的学术兼职等都可以用数字来反映。因此,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比较符合考核及其工作业绩的特点。

3.4 建立有效的绩效反馈制度: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动态的反馈可以确保教师对绩效计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作出明智的判断和建议,其中,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更为重要,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是考核的真正目的。通过绩效的反馈与沟通,使教学科研人员了解组织者和学生对自己的期望,了解自己的工作绩效;组织者应依据考评结果对教学科研人员不足的方面提出改进意见,对教学科研人员的优点给予鼓励;同时绩效考评的结果应该与教学科研人员的奖惩、职位的晋升等联系在一起,做到赏罚分明,这样考评才能不只是流于形式。并针对考核结果建立教师申诉制度,将考核结果进行校内公示,接受全校教师监督,允许教师通过合理渠道进行申诉。

参考文献

科研绩效考核第9篇

【关键词】科研单位 管理人员 绩效考核

1 科研单位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1.1科研单位对管理人员绩效考核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科研单位越来越重视科研队伍建设,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管理队伍人才的建设。科研单位管理人员的工作具有简单重复性和突发性,加上年终时各部门的工作较平常更为繁杂,不管是领导还是工作人员,往往把绩效考核当做一项急需要临时完成的工作来看,有时连书面工作总结都没有。很多单位对考核结果也没有充分的运用,总体上就是为完成“考核”而考核,缺乏事前的监督和事后的总结、反馈,没有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考核只是一种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2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模糊,缺乏客观、透明的量化考核指标

科研单位的管理人员根据职责不同可以分为行政性管理人员,科研管理人员,资产管理人员、开发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人事管理人员等,不同的职能部门应有相应的考核指标,但是目前管理人员的考核基本上都用同样的考核方式,比较笼统的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考核,缺乏具体性,没有针对各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具体细化、量化考核指标,无法客观衡量个人实际绩效,考核过程中人为因素过多,使考核流于形式。

1.3考核过程形式化,考核结果缺乏应有的激励

目前科研单位管理人员的考核主要是定性考核,且考核程序不严,基本上只有部门内部的民主测评,以投票的方式得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种考核结果。很大程度上的投票是碍于人情关系、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投优秀票,几乎所有获得优秀的职工都是领导,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坚守在各自岗位的一些优秀职工怯不为人知,基本每年的考核都是“称职”。此外,考核结果没有与绩效工资挂钩,每年被投票为优秀的人员一次性奖励500-1000元,奖罚力度不大,甚至根本就没有实质性的惩罚,职工对此抱无所谓的态度。这种“大锅饭”现象和工作中“鞭打快牛”现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那些工作勤奋、无私奉献职工的积极。助长了低绩职工不求上进的恶习,考核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可有可无[1]。相比绩效考核,与同事相处好人际关系才更重要。

1.4考核程序不规范,缺乏监督

很多科研单位在年度考核过程中没有统一的、具体的程序,即便有也没有严格按照程序走。一些部门只注重考核结果的收集汇总,对考核程序和具体工作缺少相应的监督,忽略平时的考核,造成一些单位年终考核无据可依,使得考核流于形式,弱化了群众评议监督作用。使绩效考核体系形同虚设,做多做少都一样,职工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考核的逾期目标。考核结果也没有充分利用,为了避免激化内部矛盾没有把绩效与物质鼓励、精神鼓励相结合。

1.5分配原则重管理级别的高低

绩效分配主要按级别高低设计,管理者的管理工作能力没有得到客观评价,绩效也难于客观、横向比较,内外竞争难于体现,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

2 科研单位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1)职工的任免、奖惩、工资福利待遇、培训、职位调动、晋升、降职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要以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即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做出人事决策的基础和依据。

(2)对被考核者产生激励作用,促使其提高工作绩效。绩效考核评价使被考核者在心理上受到督促,将自己的评估结果同他人进行比较,将自己的工作表现同组织要求比较,科学的激励考核制度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在具有竞争性的工作环境下,管理人员受竞争和环境压力的影响,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2]。

(3)绩效量化考核有助于对管理部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依据考核制度要求,考核内容和标准、程序、结果都要公开,考核必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管理部门的每一位职员都要进行民主测评。此种规定实际上是向社会公众展示了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标准,从而使其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检查。

3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效果的对策

3.1 提高职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

将单位的战略目标、年度业绩指标和重点工作分解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层层落实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的责任,确保绩效管理工作层层负责,不出空挡。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工资收入和岗位调整挂钩。同时加大奖惩力度,彻底解决在岗、不在岗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不合理分配,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让工作绩效优秀的职工获得更多的回报和激励,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承担责任大、做出贡献多的人员倾斜,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等多个方面挂钩。形成一个人人关心绩效、人人重视绩效的良好考核环境,使单位、职工双赢和谐发展。

3.2 完善科研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发现、评价每位职工工作的长处和短处,以达到扬长避短、持续改进和提高绩效的目的。最终实现职工和单位的共同发展。因此,首要任务是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和完善的量化指标体系。要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管理,定编、定员、定岗的工作要求,从机构编制、定员、规范岗位、编制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开始,重新梳理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考核体系的完善和建立要紧密结合科研发展的实际情况。科研管理部门是科研发展的有效载体,脱离单位的中心工作,绩效管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抓住单位的重点工作指标和关键环节,量化、细化到每一位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中,明确区分考核指标的权重对比,同时应简洁明了、易于操作,减轻考核组织者的工作量[3]。

3.3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绩效考核要采取考核与沟通、评价与反馈相、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考核方式。因此,要依据科研管理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改变以往按年集中考核。由单位人事部门牵头,不定期的进行民主测评及量化检查,同时要建立跟踪考核机制,监督考核是否符合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鉴别职工行为差异方面是否存在主观习惯性因素,以确保对职工的评价有客观性、真实性、完善性的绩效考核体系,应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评价成果沟通机制。高度重视绩效沟通,定期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员工本人,使员工及时了解自己工作的成效和不足,考核者应帮助员工分析原因,研究改进措施,不断提升员工工作业绩,使员工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得到成长。考核体系得到完善。

3.4 正确使用考核结果

考核结果应与人才使用相结合,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职工考核档案,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结果在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定、优秀人才选拨、岗位变动、职务变动方面的重要参考作用,形成能力与业绩并重的用人向导。考核结果的应用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首先。用绩效考核的结果指导员工工作业绩和工作技能的提高,通过发现职工在完成工作过程中的困难和工作技能上的差距,制定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员工培训计划。其次,在重点关注员工“业绩、能力、态度”三方面的综合考评结果,客观、公正的反映出员工对单位做出贡献的大小,以此为据,将员工的业绩成果与绩效薪酬挂钩,合理分配。

3.5 建立健全考核申诉制度

由于科研单位绩效考核制度刚刚执行,涉及的人员多,职工的整体素质也不尽相同,绩效考核机制也处在长期的、持续的改进中,因此,在考核过程中难免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影响了职工的切身利益。所以科研单位应建立考核申述制度,解决职工对考核结果不满意,对考核标准运用不当等问题[4]。

4 结语

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单位和员工的共同进步,不单纯是为了薪酬体系的规划设计。绩效考核在科研单位的专技类人员考核运用中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在管理人员中的考核任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与推进,唯有如此才能更有效的发挥绩效管理的各项功能,使单位与全体职工真正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周少良.关于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思考[J]. 改革与开放,2010,06:162.

[2]张惠鸽,江少恩,刘慎业,杨家敏. 科研单位激励量化考核制度研究及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1,12: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