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管理系统可行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27 16:09:30

企业管理系统可行性

企业管理系统可行性第1篇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渐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行业,掌握行业内有效知识的多少已经可以对该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社会向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今天,知识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系统被引入到了很多企业组织中,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企业与个人之间知识不断交互的过程,在企业组织中形成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对于小微型企业而言,知识管理的引入符合其经营方式的灵活性和多变性的特点,不仅能够强化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可以弥补信息失真、储存时间短、转化率低和传递途径少的缺点。本文通过对郑州小微型汽修企业的经营方式、状况,客户情况和收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力图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其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的可行性。

一、郑州汽配市场的发展现状

数据显示郑州从2005年到2015年4月汽车保有量从76万余辆增至292万余辆,其中郑州市区154万余辆,2014年新增机动车42万余辆,汽车保有量在中部六省省会排名第一。郑州市汽配市场作为中原地区最大的汽车后服务市场之一,吸引了众多汽配和汽修的中小微型企业,这就使郑州汽配市场内各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价格优势成为了比拼的重要环节,造成众多商户的利润越来越低,不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另外,由于商户之间的价格比拼,模糊了客户对汽配件真实价格的定位,同时,商户与商户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恶性竞争的事件也常有发生。此外,长时间的个体单独经营,利润空间被压缩,一般在3%~5%之间,服务种类开始变得较为单一,盈利模式仅依靠零件大量的批发和汽车维修方面。目前,郑州汽配市场内汽修行业主要以小微型企业、商户为主,其分散经营成本上升,发展进入瓶颈期,市场专业化程度不高,并且比较分散,无序竞争普遍存在。

二、小微型汽修业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透过郑州汽配市场汽修行业的发展现状,表面看似繁荣的行业前景,却隐藏着更多的潜在问题,对是否需要构建知识管理系统,需要根据市场的各个参与者来分析对其的需求因素。1.汽修行业内小微企业自身特点的要求汽修行业作为汽车后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汽修包含了汽配和维修两块内容,相对于单一的汽配业,更注重服务内容。汽修业讲求配件精确,专业化服务,熟练维修技术等标准化的服务体系。汽修行业内小微型企业如汽车维修点或者小型的汽车修理厂,相对于大中型的汽车维修服务站点和专业化的4S店,有着下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小型维修站点同大型维修站、4S店之间,不足之处并不全在于硬件之间的差距,在柔性方面,由于小型站点的发展规模有限,员工在积累了丰富的汽修经验后,就会选择更有利于自我发展的目标,进到更有发展空间的大中型汽修企业。因此,对小微型汽修业来讲,设备的不足可以弥补,员工流失可以再招,但是员工所带来的专业知识和应对突况的经验是难以复制的,这就需要专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将员工的专业知识进行储存,对于隐性的经验,可以转化为文字、音频或者视频进行保存,方便新进员工再学习,再积累,反复不断的充实企业知识库,对以后企业的发展积累知识资本。2.客户与维修方信息知识不对称的要求2014年末数据显示,郑州市驾驶人保有量达到277万余人,其中郑州市区168万余人,郑州新增机动车驾驶人32万余人。以郑州市区驾驶人群为例,根据市区汽车保有量分析,其中超过90%的人群都可能是汽车后服务客户,另外将近10%的人群可能成为潜在客户。客户在为自己的汽车做汽车保养、配件更换和汽车维修等服务时,是否能够掌握比较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是一个重要的选择环节。在对到汽配市场进行配件更换、保养和维修的客户随机进行问卷调查,所得结果如下图:图1是对112个客户进行随机调查的结果显示,其中36个客户倾向去大中型维修站、4S店,因为相信其硬件检测、技术水平,更重视服务质量,究其原因在于信息的掌握量,大中型维修站、4S店收费标准严格,透明性较强,另外36个客户中29人的是中高档的汽车。对比大中型维修站、4S店,小型的维修点和维修厂是剩余76个客户的选择对象,67个客户拥有车型在15万以下,更注重维修成本和服务质量,对于硬件检测、技术水平,73人表示不懂这方面的知识,只要能保证维修的服务质量。在调查过程中,86个客户表示没有维修经验,对于汽车本身问题的不了解,不了解配件相关的知识,对于维修方提出的配件更换建议有所疑虑。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更多的客户人群普遍倾向于维修成本低、服务质量好的小型维修站点,但如何从众多的维修点中找到适合的服务,却是十分耗费时间的搜索信息的过程,若将这些重要的知识和信息储存在一个,分享给任何人,这样就能省去大量的搜集信息的时间,知识管理系统的引入能够将维修知识和信息快速的呈现到客户面前,这样使客户所掌握的信息和维修方所掌握的信息基本对等,这样就能提升客户对维修方的信任度,维修方也能挖掘更多的客户,对于加强双方联系有积极的作用。

三、小微型汽修企业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郑州汽配市场包括了汽车后服务涉及的各个方面,成为了广大汽车车主进行配件更换、维修的集中地,由于客户基数大,市场中汽修行业中小微企业数量较多,小微企业如何挖掘客户和自身管理问题的解决,以及客户如何选择合适的服务,知识管理系统分为三个模块来解决这些问题。1.企业知识模块小微型的汽修企业同大中型的汽修企业相比,人员少,规模小,灵活度高,但对于知识的储存能力差,转化和消化知识的能力弱,学习效率较低,汽修企业的主要知识范围在于汽车市场信息,业务信息,员工、客户、仓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管理知识。见图2。小微型汽修企业规模小,硬件设施不及大中型的维修站点、4S店,客户印象评价就会比较低,这就需要小微型维修企业更加注重内部管理,对客户必须做到认真负责,用更多标准化的知识去弥补硬件、规模上的不足,重视客户意见、评价及其满意度,注重服务态度和质量,给予员工表达意见和知识的分享与交流的机会,由内及外的做到知识运用合理化,管理人性化,和维修与客户服务标准化。2.员工知识模块小微型汽修企业员工有着流动性快,工作周期短等特点,在对34家维修点的实地调查中显示,18岁到30岁的员工的工作年限普遍为3-5年,10年以上的老员工很多会因为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选择离职。企业发展离不开员工,主要强调的是员工的智慧资本,大中型企业如此,小微型的汽修企业亦是如此。小微型汽修企业中占比例最大的不是专业知识,汽修行业是依赖实践性行业,专业知识是作为辅助,在维修过程中能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对于员工来讲应对问题的经验、技巧和技能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员工离职这部分的隐性知识将会损失,因此可以在员工工作期间,用视频和文字进行记录,将经典的历史维修案例保存在知识库中,即使老员工离职,所留下的知识资本,也能够供在职的员工学习交流,不断的重复演绎。3.客户知识模块在构建知识管理系统中加入客户模块,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试想一个客户在面对至少30个选项的时候,怎样才能在从其中找到最适合的选项,这就需要顾客掌握一定的辨别知识,例如检测环节是否标准,如何判断配件是否拆封使用过,维修的是否专业,是否更换了不必要更换的零件,以及服务态度等问题,这就需要有相应的客户知识体系。如图4。通过知识管理系统中客户知识模块的构建,可以使客户在面对众多选择的时候,针对车辆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判断是进行检修还是配件更换。由于郑州汽配市场大部分都属于小微型的汽配和汽修企业,数量众多,街道的宽度有限,客户在对自己的车辆故障没有较为准确的定位时,就会盲目的在众多汽修店中询问、了解情况,正是这种情况的大量出现,使得北环汽车市场的交通经常变的拥堵。所以通过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能够使顾客有针对性的去管理自己的车辆,不仅能够减少客户的时间成本,也能够使交通环境得以改善。4.知识管理系统总体结构关系小微型汽车维修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中企业知识模块、员工知识模块和客户知识模块是最重要的三个模块,其他还包括搜索功能,下载专区,论坛社区,安全保障等,但它们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知识管理系统总体结构关系,如图5。根据小微型汽修企业的规模小,年利润较低,竞争程度高等特点,构建知识管理系统,不必有过多的分类和模块设置,构建的体系简单,不仅能够方便用户的试用,而且能够减少企业方系统构建和维护的成本,以及减少客户的时间和维修成本。

四、结论

企业管理系统可行性第2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构建

由于现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企业在进行市场竞争的时候,其主要机制以及原则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市场竞争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企业现今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信息化的环境下,对内部的信息系统进行积极构建。另外,在信息系统中,主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人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1]。在进行内部信息管理的时候,管理者既需要对现今社会上的先进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还需要对企业内部涉及到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协调,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内涵

企业中的信息资源主要指的是企业在发展以及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一切信息文件,如资料、图表以及数据等。其贯穿于企业管理以及企业运行的全过程。从现今的情况来看,企业中涉及到的信息资源和企业的人力资源、无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都一样重要,为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信息管理的主要含义是企业生产以及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处理以及分析,根据得出的信息数据,做出有关企业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这个定义可以得出,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主要意义就是对企业中涉及到的所有信息技术按照企业发展的未来规划进行总体规划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以及未来性。信息系统管理体系主要是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充分考虑,以企业发展得到的数据以及信息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多维分层,具有动态性。从本质上来说,企业内部所进行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等进行科学的管理,并依据对这些资源的管理,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序管理。因此,信息系统的管理也应该分为对人力资源进行的信息资源管理、对物力资源所进行的信息资源管理等。每个部分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时候,都是独立进行的,且又是有机联系的[2]。企业的整个信息系统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企业之所以有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需求主要是因为企业需要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要素进行协调,从而实现企业协调发展。

二、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主要特点以及相关的构建原则分析

(一)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有:首先,综合性。由于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本身可含有的内容较多,且涉及到企业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如组织、文化以及工程、发展战略等,同时,也涉及到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以及通信技术等,可以说,对于企业发展内外的各种因素都进行了涉及。因此,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其次,多样性的层次。由于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的,各种企业内部的子系统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级。再次,多维性[3]。企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是造成其具有多维性的主要原因。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其多维性也是多视图的表现,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对管理体系进行理解。和建筑学一样,信息系统管理体系也体现了一定的立体概念。最后,动态性。由于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是一个开放程度较高的体系,因此,其系统的内容结构等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环境的变化实时进行调整。

(二)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般来说,在进行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构建时,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与:首先,较容易进行理解。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信息系统管理体系需要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另外,为了便于企业人员的实行,其还应该具备操作简单的特点。如果信息系统管理体系设置的过于晦涩难懂,就会导致企业人员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应用,从而失去其实际应用价值。其次,应该具备一定的战略性。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在进行实际构建的时候,应该对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以及运营状况进行充分把握。这样一来,可以使得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在发挥其作用的时候,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对企业发展的战略进行充分把握,进而为企业所进行的各项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最后,可操作性强。由于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企业的各项资源,如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财务资源等进行充分管理[4]。因此,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在建立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只有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将其充分运用于企业发展以及运营过程中,并产生企业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企业信息系统属于应用型系统,因此,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还需要定期对其进行维护,检查其中出现的各项失误,并对其进行积极整改,从而使得该信息系统得以平稳高效运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在企业发展以及运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今后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充分关注,还需要注重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5]。通过建设完整的信息系统管理体系,使得企业在进行各项决策的时候,有充足的决策依据,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继德.两化深度融合条件下企业分阶段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3,06:69-74+96.

[2]孙雪.基于医院信息系统探究医院信息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卫生产业,2014,10:185-186.

[3]李春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培养研究[J].职业时空,2014,05:11-17.

[4]柯健.企业信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4:54-58.

企业管理系统可行性第3篇

说起房地产大家可能并不陌生,房地产是一个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行业,它的兴衰直接的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房地产行业经营中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全面个的掌握市场发展的走向,及时发现自身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进行调整。利用信息管理系统,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度,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本文对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房地产信息系统的介绍

1.1什么是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 所谓的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是指针对房地产行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业务发展中表现出的一系列管理效率低,信息获取不及时,执行能力差等特点,利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结合房地产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借鉴一些大型企业的管理经验和自身的努力,帮助房地产企业实现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为企业带来大量的市场信息,为企业的经营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了保障,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逐渐的被各个房地产企业的领导者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中,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1.2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的功能 房地产企业信息的需求量大,信息种类繁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大量的企业信息进行分类,标注每一类信息的作用,方便使用。信息管理的主要功能有;对现有房屋的管理,统计房屋的销售情况,整理信息分析各类客户的需求,制作统计表对房地产行业的工作进行统计,还可以提供房屋买卖的中介功能,估计建房土地的价值等。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他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提醒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发展状况,及时的发现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1.3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和要求 房地产信息需要具有时效性、客观性、联系性等,同样的作为房地产的信息系统也有许多的特点。如:数据需要的庞大,要想使房地产企业健康的向前发展,所需要的数据是庞大的;服务对象的多样性,可以说买房的人是各种各样的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下设子系统的繁多,任何系统都有主系统和子系统构成,房地产企业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企业所需要的信息是来自多方面的,因此就需要众多的子系统支撑着主系统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要具有稳定性,安全性,多样性等特点。房地产信息系统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为企业的发展助力。

2.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1房地产企业的基础设施落后工作效率低

在企业的信息管理中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的信息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手动录入,增大了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给企业的生产效率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手动录入的信息不够及时可能会使企业错过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基础设施落后时我国房地产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2房地产企业采用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科学技术水平低

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大多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企业的信息管理平台较落后,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管理的信息量小系统更新换代的速度慢,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到需要,就导致了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发展不平衡。GIS系统已经成为了当今房地产行业的一大助力,它的数据分析系统可以结合地理情况对建筑的建设合理性进行分析,帮助企业的领导者做出正确的就决策。因此我国的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一定要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引进外国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2.3我国的房地产信息管理平台与外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我国的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一直是沿用原有的管理系统,更新换代的速度慢,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而外国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用的是最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共享企业基础设施,这些都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外国信息管理系统的主系统对子系统分工明确,条例清晰,大大的提高了企业了解信息的速度。在我国房地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中,条例比较混乱,者不仅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好的影响,甚至还会使企业失去发展的机遇。总的来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发展较慢,与外国的信息系统存在着较大差距。

3.房地产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向

3.1加大对房地产企业信息管理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基础设施较落后,针对这一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房地产企业的领导者要注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节省企业自身的成本。房地产企业信息的基础设施的建立一定要引进外国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及时的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更新,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使房地产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能实现资源的共享,为房地产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为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3.2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培养专业的信息管理人才

房地产企业的信息管理不能一味的守旧,只是遵循传统房地产企业就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失去一席之地。房地产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要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办法,提高自身的信息管理能力,同时企业的领导者还要重视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企业里树立一个终生学习的态度,鼓励管理人员进行科技创新,为企业的信息管理尽一份力量。企业还要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定期的和其他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同时还要不断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是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3.3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房地产信息管理制度

房地产企业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光有人才个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我国政府应对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发展给予支持,不断完善我国房地产管理制度,制定房地产信息管理的法律法规。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技术无处不在,但在房地产企业信息管理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避免出现混乱。严格的房地产信息管理制度,可以保障企业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结语

企业管理系统可行性第4篇

关键词:企业 行政管理系统 研究

企业行政管理系统,是由专门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操作,其触角深入到企业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方方面面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网络,可以说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好坏从行政管理系统的好坏就可以看出来。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系统,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行政管理系统概述

本文将企业管理系统大体划分为行政管理系统、生产系统、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等几个系统。文中所述的行政管理系统,是由公司办公室、人力资源部、企业管理部和后勤保卫部等部门组成的一个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部门综合体。

企业行政管理系统,在一个企业的管理体系中既处于领导组织地位,又处于保障和服务的基础地位。企业行政管理系统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生产、资金、经营等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在其广度、深度、重要性及敏感性等方面都不同于企业其他方面,也不同于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如果一个企业缺乏良好的行政管理系统,那它生产、经营以及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就会缺乏基本的保证。

二、企业行政管理系统的职能

1、管理职能。行政管理系统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都要起到管理作用,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要对各项工作地贯彻落实进行监督管理。行政系统要起到对公司其他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的作用。

2、协调职能。行政管理系统不能简单地以传达领导的命令、完成里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满足;也不能凭借自己在企业的独特地位对其他系统、员工颐指气使。行政部门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和信息传达,使下级充分领会上级的意图,使各个系统之间良好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这样才能使企业和谐。

3、服务职能。与生产系统、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等其他企业管理系统相比,为企业其他系统提供支持和服务,是行政管理系统的突出职能,行政管理系统的根本就是为企业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而服务。

三、企业行政管理系统的主要工作特点

1、权威性。公司行政管理系统作担负着公司相关制度的制定、修订和执行推动工作,负责公司人事管理工作、负责重要信息的管理和等工作,相对企业其他管理系统而言,其职能形式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2、及时性。由于企业行政管理通常是用命令、指示、通知等形式来调整企业行政事务管理,故其手段和方式直接具体,而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又配以对违抗管理的惩罚措施,因而能迅速发挥作用。因此,在企业大量日常性行政事务处理及人事事务处理中,或企业遇到突发事件以及企业环境不稳定时,行政管理就能发挥重大作用。

3、灵活性。企业行政管理系统往往要根据公司实际发展需要经常进行变革、增删、剪裁、变通,因而带有很强的灵活性,比较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的实际。

四、企业行政管理系统通常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1、系统内部职能划分不够清晰。在行政管理系统内部,通常会出现部门间职能划分不够清晰、部门间职能相互交叉的问题。例如,由于公司办公室职能及其工作的特殊性,很多临时性的后勤保障事务往往都由交公司办公室予以完成,为此公司办公室承担了很多职能外的工作。为此,企业行政管理系统在负责及时调整整个公司组织结构的同时,要密切关注系统内部的结构调整和职能划分,要充分发挥好系统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不断加强系统内部的人员优化、不断提高系统内部的工作效率。

2.行政管理职能需要进一步规范。在行政管理系统的改进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从而促使公司更加科学、规范的运作。同时,还必须使行政管理系统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充分发挥其管理作用。

3、突出协调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在企业内部,良好的协调和沟通必不可少,许多需要由多部门联合完成的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同时,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做不好,直接导致公司相关业务的主管领导处理问题的难度加大,影响公司处理、决策问题的效率和效果。

五、企业行政管理系统改进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服务并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及时对企业行政管理系统进行改进非常必要,在改进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进行行政管理系统改革。企业行政管理系统那个不是独立的,它本身并不是企业的目的所在。企业的行政管理即使搞得象一朵花似的,如果不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不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入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企业发展,那也是没有价值的。

2.加强内部信息交流做好沟通协调。行政管理是企业内部的管理,现代管理已逐渐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每个企业,都是由人和物组成复杂的一个群体,上下级、同事之间,生产、经营活动等若不能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和组织,企业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的产生。因此,在行政管理系统改进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各个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沟通协调。

3.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外部环境 (国家政策法规及相应的社会机制 )和内部条件 (企业自身努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优秀的管理人才 )两方面的结合,因此,要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要切合实际进行变革。

总之,在行政管理系统改革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改革是否有利于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因为,改革只是一种手段,促进企业更加科学、规范的运作,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才是行政管理系统改革的根本目的。

企业管理系统可行性第5篇

关键词:ERP系统 管理模式 效益分析

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通过模仿、兼并、加强R&D、购买先进设备、增加人力资源投入等方法,竞争企业互相之间“会长得越来越像”,企业要保持差异性,会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这就是信息时代不容忽视的“竞争趋同现象”。而信息技术正是导致“竞争趋同”的重要力量。这主要因为信息技术奠定了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使得企业采用了共同的信息交易标准和信息交易平台。事实上,ERP系统中的企业管理模式成为了企业的标准管理模式。例如,近年来随着ERP系统在我国企业的应用,联想、美的、海尔、华为等一批企业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与国际化管理模式的初步对接,趋同的管理模式成为了企业实施ERP系统的目标。ERP系统实施后,企业的现有组织管理模式、计划管理模式、成本管理模式向ERP系统中的组织管理模式、计划管理模式、成本管理模式发生了趋同,融合后的企业管理模式达到了可定义、可测量的水平,对企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ERP系统应用中管理模式供给与消费分析

管理模式趋同是依据一个定义明确的、可重复的过程来对管理模式进行重复的实践。ERP应用中的管理模式趋同是指ERP系统应用企业重复ERP系统中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现有管理模式与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式互相融合的过程。趋同过程是ERP系统实施周期的一部分,隐含在ERP系统选型、ERP系统上线、ERP系统维护等过程中。

管理模式趋同包含三方面的实践:

ERP软件企业的管理模式供给:ERP软件企业设计管理模式,推销管理模式,向ERP应用企业供应先进、合适的企业管理模式。

ERP应用企业的管理模式消费:ERP应用企业对自己的和ERP系统中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吸收合适的企业管理模式。

管理咨询企业作为模式趋同中介:ERP软件企业把管理模式诊断的工作交给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企业专注于ERP系统的开发,此时,管理咨询公司扮演管理模式趋同中的角色,完成向ERP应用企业的管理模式供给角色。

管理模式趋同实践的分工关系如图1所示意。ERP软件企业作为管理模式的供给者,ERP应用企业作为模式的消费者,而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作为管理模式的中介三方共同完成管理模式的趋同工作。三者之间构成了企业管理模式趋同的主体参与者。

实施ERP系统成为快速输入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

管理模式总结了已存在的客观事物,不是凭空创造一个新事物。管理模式是企业无法用货币表示的无形资产,是企业聚合程度、创新程度、遗传基因和生长特性的反映,也是企业间合作的基础。

管理模式的移植一般来讲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是拷贝方式。拷贝方式按某个标杆公司的管理模式为蓝本,设计出目标企业的管理模式,并形成相应的文件制度,企业按模式文件及制度逐步推行。应用拷贝方式引入管理模式时间短、见效快,但容易脱离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而且文件难以贯彻到企业的日常运作之中。因此,拷贝方式引入模式的成功率较低。

第二是专家咨询方式。企业成立管理模式设计小组,在模式设计专家的指导下,由企业内部人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模式设计。由专家咨询的方式引入管理模式,其中的设计主要来自企业内部人员,因而设计的模式切合企业实际、在企业内部易推行,但因为企业内部人员会过多的考虑企业原有模式对同行比较的能力差,从而使模式设计流于形式,再加上外部专家的指导时间和力度有限,容易使模式设计最终失败。

第三是共建方式。共建方式采用模式设计公司与企业共同设计模式文件的形式,管理模式公司与企业内部人员共同组成设计队伍,量体裁衣,根据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设计一套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管理模式。ERP系统的实施过程是ERP软件公司与企业共同建设管理模式的过程,ERP系统的普及说明共建模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

ERP系统中包含了可以马上采纳的管理经验,其中的管理思想为企业构建管理模式带来了参考。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式包含了管理领域的经验,虽然组织、计划、成本等管理模式很抽象,通过信息化手段后变得非常具体化,也很容易理解,因此实施ERP系统成为快速输入管理模式的途径。

基于管理模式趋同的ERP系统应用效益评价

ERP系统实施使得企业获得了企业管理的共通性,使得企业获得了对某类问题的共同解决方案,而且背后的管理原理相同。ERP系统的应用促进了管理模式的引入、消化和吸收,形成了企业的智力资产。

ERP系统应用提高了管理模式转移的效率,促进企业进入管理模式“趋同——趋异——再趋同——再趋异”的良性发展阶段。

在创立企业的过程中,管理模式趋同能够推动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让一个缺乏经验的,甚至是没有管理模式的企业快速发展,使企业有核心模式。实施ERP系统是尽快获得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的有效方式。

因此,ERP系统应用的效益主要是使企业快速学习其它企业隐性的管理模式,快速引入企业的智力资产,使管理模式外在化、编码化,当企业面对相似的管理环境及管理问题时有类似的管理方案,减少了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管理的差异性,增强了企业与其它企业的相似性。从企业成长和学习角度看,ERP实施导致的企业管理模式趋同加剧了企业的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提升了企业向更高级别的管理模式进化的动力和决心,使得企业的学习和成长出现“管理异化——趋同——再异化——再趋同”的良性循环。

ERP系统应用降低了管理的复杂度,使管理可视化、简单化。

传统的企业信息交流频率少、信息量少。实施ERP系统后把企业内及企业之间的信息依模式进行组合,打破了企业之间、部门之间管理资源的边界、使企业之间的资源操作透明化。实施ERP系统后,企业对组织管理模式的复制和组合可以简捷地实现,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复制和继承也变得非常简单,只要在ERP系统里进行设置就可以完成管理模式的复制,使得组织的权责分配继承性加大,降低了管理的复杂度。

例如,联想集团在1998年底开始实施ERP系统,于2000年1月正式完成ERP系统的一期工程,实施了R/3系统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销售与分销、物料管理、生产计划管理。ERP系统上线后不久联想集团就面临集团的拆分,原来的联想集团拆分成为新联想集团、神州数码有限公司等公司。但是,由于有了ERP系统,而且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建立在了ERP系统上,在很短的时间里,联想集团利用ERP系统完成了拆分,通过ERP系统进行组织结构的重新设置就实现了神州数码与新联想集团的拆分。拆分后神州数码把ERP系统向全国平台推广,把ERP系统在香港进一步实施,使得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式在神州数码的下属公司连续复制,完成了企业管理模式的快速搭建,降低了企业建立管理模式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管理模式的复制效率,使管理简单化。

ERP应用使得企业资源的相互操作性增强。

管理一开始就是以管理职能为主,把整体的管理依据职能进行了切割。20世纪初期的劳动分工使得企业管理从依附于企业的其他职能转化为独立职能而存在,体现了管理的独立性。21世纪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企业管理从依附于某个企业的独立存在转化为企业群体间的独立存在和相互协调。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组织模式来统领管理对象的业务和职能,把管理对象从基于活动分工的直线化管理和基于职能分割的平面化管理中独立出来,供应商、客户、企业员工、企业本身都成为了交易的实体,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操作。

因此,实施ERP系统后企业之间的交流从产品、质量、速度的交流转变为管理模式的交流,企业之间的操作转为了模式之间的操作。ERP系统中的虚拟组织模式、资源计划中的预定模式描述了资源的虚拟占用,使得原来看不见、摸不着的企业间资源可以共享。此外,ERP系统中的状态模式能够随时表明物料处于加工或检验状态,也可表示资金处于预付还是支付结算状态,也可表示订单是下达还是执行状态。状态模式反映了企业物流、安全流、信息流的某个时点的行为,为企业内部及部门之间的互操作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信息。因此,ERP系统应用推动企业、企业的供应商、客户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模式相似,企业管理的逻辑一致性加强,使得企业之间的互相操作性增加。

ERP系统应用增强了企业间的相似性,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

标准化的企业计划模式主导核心企业和企业的协作,对企业共享信息、共享管理数据,使得企业之间的联动能力、协调能力提高,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减少,有效地降低了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成本,而这些是建立在企业之间有类似的管理模式之上。ERP系统在核心企业及周边企业的应用使得企业之间的管理模式相似,核心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商,分销商之间扩散,使得企业群体内部众多企业的管理方案相似,使得企业管理模式的个体性、社会性、国家性、全球性的多态性充分显现出来,使得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群体中实现了趋同。

企业管理系统可行性第6篇

1.1财务管理系统不完善

财务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导致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出现了问题,企业的整体管理出现混乱的现象,使企业的管理职能不能有效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财务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同时还会导致企业的财务账目出现交叉的现象,增加财务管理的压力和难度,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生产力以及营销力,阻碍了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发展。

1.2企业投资管理不合理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企业的不断的发展,并且使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双重考验。市场经济的作用主要是促进产品的交易,在这种作用机制下出现了市场竞争,投资是市场竞争中重要的环节,好的投资可以帮助企业增加利润收益,促进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良投资会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使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甚至有些企业会宣告破产。企业投资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在进行市场投资前,一定要做好市场的调查研究,同时要依据企业自身的财务情况进行投资。

2.财务管理系统分析

2.1可操作性分析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发展。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建立的重要支撑,在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向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相关的软件也随之被研发和使用,通过对相关软件的使用,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转变成现代化、科技化的管理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优化了财务管理工作体制,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2.2系统分析

财务账目查询、财务凭证管理以及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数据库进行查找信息和资料,因为数据库中的信息和资料是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依托的,所以在数据库中查找到的信息和资料具有实时性、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实行。为了使系统信息能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更好的数据依据,管理人员要定期对系统进行更新和技术维护。

2.3功能分析

财务管理系统对业务流程有很高的要求,最基本的是业务流程必须要有稳定性。通过系统业务流程可以更好的了解财政数据以及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财务管理人员应对管理职能进行分级分层划分为不同的子系统,使不同的子系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配合,保证不同的财务管理需求都能够找到相对应的子系统,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系统的管理功能,保证企业内部的生产顺利进行,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营销效益,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3.系统设计

3.1对结构的设计

财务数据包括产品的数据、生产的数据、管理的数据以及营销的数据,财务数据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和下一步的生产计划等方面。所以财务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在一个稳定并且公正的资源共享平台上,这样可以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正常的运作和高效的工作。财务管理系统掌握着财务的工作计划、财务分析等内容,这些管理内容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重要的组成,因此建立稳定并且公正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财务管理体统的发展要求,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可以促进财务管理系统的管理方式和系统结构模式的设计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3.2对功能模块设计

3.2.1查询功能模块设计

财务管理的查询功能主要是指对财务账簿的查询,其中分类查询、时间段查询以及账目明细查询是最重要的。由于这几种查询模式的管理流程不同,所以在对查询模块进行设计时要注意将明确划分,针对账目明细查询具有较高的保密价值,所以在对账目明细模块进行设计时需要加入身份验证系统,而对于分类查询和时间段查询则不需要复杂的设计,原因是这两种查询方式相对账目明细查询的保密值较低,所以不必设计复杂的保密系统,这样可以降低设计的成本,不浪费资源。

3.2.2凭证管理模块设计

企业财务管理的凭证主要有账户信息、过账信息、票据以及凭证信息,在对凭证管理模块进行设计时需要进行详细的系统数据统计,财务管理人员在使用该模块功能时,需要输入与自己相关的凭证信息,输入的信息与系统数据匹配时,财务管理人员方能通过验证并使用该模块。

3.2.3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由登录以及用户管理两部分组成,财务管理人员都有自己的专属ID和密码,为区分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能范围,在每个专属ID的设计上都存在微小的信息差异,通过这种设计可以在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管理操作时,确保管理系统操作的安全性、科学性和稳定性。

3.2.4报表和结算模块设计

企业财务管理中报表和结算关系着企业的生产链、成本核算以及营销效益等方面,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的财务收支、项目工程结算、财务预算等都需要通过报表和结算来完成。所以在对报表和结算模块进行设计时,需要加入本期总借方金额和本期总贷方金额的预算认证系统,并且通过数据的运算和审核达到企业财务管的目标,进而完善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

4.结束语

企业管理系统可行性第7篇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融合企业信息系统、战略方向、人性化的现代管理手段,在企业的运营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帮助企业合理运用资源、明确资金走向和企业发展趋势,还能帮助企业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战略目标和相应的机制。但是目前的传统全面预算方式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其作用不能较好地在企业实际操作中得以发挥。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功能在各领域不断拓展,ERP系统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ERP的广泛运用为全面预算管理更加高效、精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对于全面预算,国外的研究较为全面,主要经过三个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以1911年美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原理为代表的起源阶段;1930年到1970年,以维恩•刘易斯提出的零基预算为开端的成熟阶段;1980年至今逐渐步入完善阶段。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我国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的财政预算控制监督国内企业的经营,因此企业并没有自己相对完整、独立的预算管理体系。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企业逐渐开展定额管理,形成核算小组,开展运用责任会计、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市场预测等管理方法。90年代后,西方的预算管理方式才逐渐被引入应用,如基础预算、平衡计分卡。对于ERP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从效率的提高、为管理和控制带来的具体影响、知识管理及与企业的协同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如罗宾•波斯顿在2001年提出ERP系统实施后能为企业带来较为明显提高的业绩效益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提牧•马密在2002年指出,ERP系统的实施虽然对管理会计的改变微小,但却可为其安排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分析工作。我国学者对于ER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ERP的产生、发展、功能、管理思想的介绍及应用过程应关注的问题等,如韩冰(2015)提出实施运用ERP系统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调配合适的时间、软件、组织结构在顺利运用ERP系统中至关重要;姜阳(2013)通过对制造企业会计报表的研究,阐明了在ERP系统下整合企业的对内、对外会计报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传统全面预算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

传统方式下编制的预算,由于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分享存在一些困难,使得在编制预算时很难对企业现有的资料进行整体融合,如以往年度和当期发生的很难及时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各部门的数据很难与其他部门相结合,这使得预算的编制缺少基础数据的支持,缺乏可操作性。而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可用性对预算管理至关重要,这也是传统模式下的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采用手工方式编制的全面预算

由于信息不集成,编制者在编制预算时存取信息不够便利且获取量有限,导致编制过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结果也不够客观全面。同时,手工方式编制的预算周期相对较长,缺乏灵活性,不便于及时管理控制,这使得全面预算管理不能真正发挥其事先计划、事中控制的作用。全面预算管理的初衷是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管理控制,这要求各部门的数据信息的获取及传递要及时可靠,所涉及的各类项目要完整具体,这就导致了在预算的编制和实施时,企业耗时、耗力、低效,得到的结果却往往不容乐观。

(二)采用电子表格方式编制的全面预算

其原理主要是通过电子表格建立一个数据连接,将各个项目的相关财务数据与其相连接,运用电子表格中的公式处理功能,在已设定好运算模式的表格中,输入或改动相应数据,预算结果便会自动生成。但此类方式预算对于变换多端的市场需求及相应的企业政策缺乏变通性,对于获取所需的基础数据和数据形成后的及时共享也缺乏时效性。以此种方式编制预算时,不仅在信息的采集整理上耗时耗力,在之后的实施运用中,分析计算预算额和实际额的差异时也是一项繁琐、复杂、耗时的工作流程。而由于在采集数据时信息的不集成,电子表格分析的僵硬呆板,往往会导致预算的分析结果出现偏差,降低其可靠性、应用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采用财务软件方式编制的全面预算

目前应用在国内的多家企业中,相对手工方式和电子表格方式,其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等优势。同时财务软件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设定适应企业各部门项目的具体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运用此类方式编制的预算管理,可以对当期的经济业务有较为全面的分析,对企业事后分析帮助较大,但对与经济业务发生前的掌控和事中控制能力很弱。预算管理一个重要的职能是事中控制,这就要求在实施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及时了解掌握各部门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并根据情况及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及时、灵活地做出相应的调整。若决策者得不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对企业及市场情况没有明确的认识,可能会导致决策的失误,使企业经济利益受损。传统模式下的预算管理时效性差,这也就失去了其事中控制的主要职能。

三、全面预算管理与ERP整合的作用

(一)确保预算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

ERP系统与全面预算管理的结合,保障了企业顺利开展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企业整体目标。企业的预算目标应与企业的整体目标相符合,而在实际中,企业往往存在委托现象,使得在日常业务的发生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必要的人为的资源分割,致使完整的资金链断开。而这种现象会导致与企业目标相违背的经济利益冲突,阻碍全面预算管理目标以及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而ERP系统对信息具有较强的集成性,运用ERP系统可将企业各部门信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将所有数据统一采集归纳,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改善了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打破了各部门间的界限和障碍,确保了数据来源的单一性、可靠性、规范性,解决了预算管理中信息不对称、不集成的问题,使得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沟通更加便利可行,为保证企业顺利实现总体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提高预算管理的应变能力

为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管理需要高质高效的进行,因此分析市场的实质需求和企业的价值体系,制定以市场流程为基础的预算更为有效。ERP系统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利用ERP系统,在集成供销商和客户信息的同时比较分析企业自身的数据信息,分析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自身运营及管理。ERP系统及时反映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在高信息、高效率的竞争中,为企业提高应变力及竞争力提供相关信息、决策等支持。

(三)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可靠性及差异分析的高效性

ERP系统与全面预算管理结合后,ERP系统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设定相应的子系统,业务发生时,相关子系统运转工作,存取、形成相关数据信息,并在需要时,相关子系统将其整合,保证了企业在预算编制时获取的基础信息,以及在分析预算额和实际发生额差异中信息的准确性、高效性和全面性。在日常的管理中,管理者也可以通过ERP系统的查询功能,及时获取所需数据,实时了解掌控发生的经济活动,并为其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进而做出有效的实时预算管理方案。

(四)有助于企业预算管理的改革

传统方式下的预算管理能够将供销商、厂商以及最终客户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便于管理的供应链。ERP系统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为了充分运用ERP系统的功能,需要对企业的管理系统进行改革,使得原有的管理系统与ERP系统相互适应融合,同时也要满足对子公司及相关关联公司的管理要求。ERP系统的介入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管理改革,分析预算管理中的不足并通过ERP系统进行完善,使得企业的的管理体系更加健全,达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完美结合。

四、全面预算管理与ERP整合对预算管理的深远影响

ERP系统在企业的管理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通过ERP系统可以有效、迅速地集成企业中有用而又全面的信息,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完美诠释和主流趋势。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系统整合,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预算管理的流程方式,更是对传统预算管理的完善和升华,对企业的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使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在企业中真正得到运用

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系统相结合,使预算管理由以往的经营活动的终点变成起点,由企业经济运营的整体目标转换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向导。以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起始点,可以有效地管理控制不必要或不可行的经济业务的发生,提高了企业运营和管理的效率。以预算为导向的企业,预算是决定相关业务是否可以开展的首要标准,所以发生的每项业务都会受到预算严格而积极的限制,为预算管理提供保障。同时,ERP系统下的预算管理,企业所有员工都参与到了企业预算管理中,涉及到其自身部分的预算会反映出其工作情况和工作态度,无疑是一种无形的监督,从而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ERP整合,使得全面预算贯穿整个经营活动,发挥其真正的管理监督作用,高效及时地协调各部门经济活动的运转,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

(二)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加有效

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管理控制的实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基于预算管理的事先预测和事中控制,在经济业务发生前会受到预算的限制,业务发生时,当预算额与实际发生额出现偏差时,业务会出现停滞。而此时对于相关业务的预算调整,不再像以往一样,简单的由上级领导批准即可继续进行,取而代之的是按照严格的规范,经多级领导审批同意后才可继续操作,进而避免了越权、违规、舞弊现象的发生,实现了预算管理真正的控制职能作用,使得各部门、各级领导严于律己,按规操作,使得内部控制更加有序、有效的进行。

(三)使企业更易实现其总体目标

企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部门利益最大化不能成为最终目标。由于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会发生部门行为与企业总体目标的利益冲突问题,为促进企业总体预算目标的实现,企业的预算目标要与企业目标相协调,保持一致。高度集成信息系统———ERP系统,不仅能紧密整合职能部门,加强信息的通畅性,而且可以从中改善管理方案,实现“化多为整”,即将管理的多个工作场所化为一个单独实体进行整体管理。ERP系统具有统一组织、管理的特性,杜绝了部门分工和界限的限制性,在此特性的基础上保证了基础数据来源的唯一性,可以达到所有部门及相关领域共享资源,进而规范了预算控制实施中所需要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各个部门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解决,使部门与企业总体的利益冲突问题得到减轻,最终达到企业目标最大化。

五、全面预算管理与ERP整合的措施

企业目标需要根据运营方式、公司战略、具体情况等编制总预算计划,再分解为生产销售、成本费用以及收入利润等具体预算方案。通过将预算具体化,完成各部门的相应目标。预算制定完成后,各部门开始按照预算管理,开展以控制为主的各项工作。虽然通过传统手工的方式也能实现预算管理的制定与实施,但当企业规模较大、日常业务繁杂时,以传统手工方式开展预算管理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使得企业的预算管理不能顺利进行。

(一)提高企业信息的时效性

企业在执行预算管理时,各部门需及时将具体运行情况反馈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对企业的经济运营、管理实施做出调整。然而传统的预算管理在事中控制中存在不能及时传递和处理信息等缺陷,无法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进而可能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影响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而利用ERP系统,各项数据会通过ERP系统呈现在一个共同的数据库里,各部门拥有的相应权限可以实现相应数据的实时共享,更好地实现预算管理的事中控制,改善了传统预算方式下缺乏时效性的弊端。

(二)提高企业预算管理的效率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量增多,企业正面临着大数据时代。企业在编制全面预算时,各项基础数据、历史数据、企业对项目的预期数据等各类数据都需融入其中。但由于数据众多,运用传统方式编制的预算管理会存在信息的不集成、不便存取等问题,导致预算的编制耗时耗力,因此,许多企业并未真正地运用预算管理来实现企业计划。而利用ERP系统,可有效实现信息的集成,获取较为全面的数据,大大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及其准确性。

(三)提高企业预算管理的针对性

利用ERP系统,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各部门、项目预算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子系统对其进行监控,如销售部对应的销售子系统,生产部对应的生产计划子系统,采购部相对应的采购管理子系统,存货对应的库存管理子系统,等等。当某项经济业务发生时,与该业务有关的子系统运转工作,获取并传递信息,预算控制系统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因此,与ERP系统相结合的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及时地根据其子系统变化,调整完善预算管理的实施,与此同时将调整后的预算及时传递给有关部门,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管理模式。对于预算执行年度,ERP系统会根据指定时间,综合各子系统数据与期初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其他业务子系统中取得预算执行数据,并与期初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出现的问题和企业整体生产运营情况。

(四)实现企业全面预算对基础数据的需求

企业管理系统可行性第8篇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管理信息系统;企业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是为了评估信息系统的利用率、工作性能以及技术能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不断改善其经济效益等而设置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既衡量了系统性能,也为改善信息系统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而信息系统维护则是为了确保管理信息系统可与数据处理操作、用户环境及相关部门持续协调而进行的活动。

1.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设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原则为了准确的评价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给相关部门及企业以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也可以促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更加健全完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最根本的目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合理,才能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由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可以看出,该体系需要全面反映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要求,并需尽量确保其科学合理,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且要保证相关部门及员工都可基本接受。因此,在进行设计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需要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研究,然后大概制定指标草案,再组织开会讨论,各专家针对草案进行深入交流沟通,给出各自的意见及建议,通过专家们反复的信息交换、综合归纳及统计处理,确定草案切实可行后,再最终确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需严格按照以下原则进行:1.1.1通用性和发展性相结合原则。要求制定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有较强的适应性,简单地说,就是建立的评价指标可反映各行业、各类别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的特性及共性,且评价指标体系还要具备发展性,也就是说,可按照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及其信息化建设规律而不断调整评价指标,以便于评价指标可被灵活应用;1.1.2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等特征的系统,通俗地讲,就是说指标体系包含的所有指标不能局限于某一特定特征,也不能杂乱无序,而是要紧密相连,以构筑形成一个整体,此外,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系统、全面,并能客观反应企业现状能否支撑企业信息化。1.1.3可比性原则。由于各企业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相关指标体系设计之初,就必须要充分考虑企业之间的统计指标差异,且在进行具体指标的选择时,必须遵循各个企业共同的指标涵义,确保统计范围及口径尽量保持一致,以确保指标真正具有可比性。1.1.4主导性原则。企业管理系统信息化的过程中,设计的指标范围要较广,但不代表没有主次的包含所有方面,而是要通过仔细分析,以抓住问题的重点方面,而与运作可行性没有太大关系的方面,可予以省略或简化;全面性原则,指标的选择要涵盖参与评价的所有领域,使得指标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及全面性等特征。1.1.5科学性原则。评估指标体系来源于实际和理论的有机结合,且可抽象描述客观实际,指标体系设计的关键及难点在于怎样在概括、抽象中紧抓最具调表性、最本质及最重要的东西,抽象描述的客观实际越简单、越符合实际,那么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也会逐渐增强,此外,系统评估内容也需予以科学的规定,且各指标的概念要科学、准确,并对外延及内涵有精确的描述。1.1.6整体性原则。为了使设计制定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完整协调的系统,就必须要合理构造指标数量及层次数量,且能无遗漏、全面的反映上个层次的指标或评价目标。1.2开发层面的评价指标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分析、实施及设计等评价指标,其内容包括计算机资源的有效利用、决策者期望、系统功能具有的可维护性特征及系统性能,以及系统的安全性、可扩充性及可靠性指标,并完成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分类,再由专家按照指标的重要程度确定指标的权重和分值。1.3建立系统用户评价指标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用户评价指标主要是为了分析、规范用户评价行为,比如,准确、完整、系统及及时输出信息等指标。

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2.1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系统的组成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评价特别重要,因为评估既可正确评估企业在信息系统方面的投资价值,还可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学习及反馈的重要作用,以便于企业及时发现潜在于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不成功或成功的要素,并通过对信息系统过程和方法进行管理,以促使信息系统朝着预期方向快速发展,以此明确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无论评价何种问题都会涉及评价对象、方法、目标、原则及指标等基本要素,并且将这些基本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完整、科学、有效的评价系统。2.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理论体系构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对相关评价系统的组成要素进行明确,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建立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的主体、信息系统客体、环境影响,其中信息系统的主体指的是信息系统开发的运行者,信息系统客体指的是直接使用信息系统的用户,而环境的影响指的是外部社会。信息系统评价体系的结构可用三层的同心圆来代替,从内到外分别为:信息系统开发的运行者、系统用户及环境。从理论的角度出发,由于环境具有较大的范围,那么信息系统对其可能会有无限大的影响,就时间及空间而言,亦是如此。2.2.1信息系统的帮能。就软件工程而言,信息系统帮助是必然存在的。如果系统帮助较为完善健全,那么企业就能快速熟悉并广泛应用此系统。2.2.2售后服务。信息系统用户的满意程度是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售后服务质量的衡量的标准。其内容主要包括实施指导、各种培训及项目管理等。优质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售后服务,加上实施专家的经验支持,有利于项目可尽早取得效益及其正常进行。2.2.3硬件配置。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一定要合理、正确的选择硬件,因为这涉及硬件匹配、软件需求及选择硬件生产厂家等问题。只有选择高质量的硬件生产厂家,才能确保硬件的性能,这样管理信息系统的性价比就较好。2.2.4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可移植性。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运用模块来满足各用户需求的,但其并非专属该企业,每个企业的现实情况及历史背景都不相同,这就要求管理系统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即便是专属企业的,也会存在一定的时间局限性,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的可移植性不仅能充分利用、保护企业的现有资源,还可拓展应用领域的广度、拓展系统以满足企业的个性需求。以调研我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为例,卫生局为提高我区新农合工作管理效率,方便农牧民报销,我区从2006年开始以旗县为单位进行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在使用过程中,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网上在线审核结算、实时监控和信息汇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但也有一些地区存在信息系统与当地新农合政策衔接不畅,运行中存在各种问题的现象。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区新农合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减少系统运行中的问题,为下一步与自治区新农合信息处理平台连通打好基础,决定征集各地新农合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需要改进的内容以更好的完善相应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原有的系统有良好的拓展性。

3.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评价分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要研究其评价指标体系,再依据评价工作的各种设计原则,最后选取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评价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进行综合评价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很难运用精确的数学工具来确定的因素,而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及评价指标体系完成模糊表示、推理及判断过程,同时需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使评价结果与实际结果更吻合;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有些可定性描述,有些可定量描述,层次分析法是对信息系统中非定量的事件有效实施定量分析,而应用层次的分析法是进行评价半结构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因素,并建立AHP评价系统及管理系统性能;在管理信息系统评价中广泛应用神经网络的算法及模型,在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经济评价的模型,使得经济效益、系统功能、系统性能的评价更加客观;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相关决策及支持系统。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系统开发技术、组织、过程控制、人员素质及设备利用率紧密相连,包括定量、定性、观念、艺术等在内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因此,研究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方法是一项繁琐、复杂的探索工作,且信息系统评价工作可促进我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加快我区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颖.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评价指标及体系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2):66-68.

[2]吴川.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绩效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企业管理系统可行性第9篇

一、专家系统概述

(一)人工智能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人工智能旨在研究人类的智能行为,然后模仿、扩展人的智能行为,最终用计算机代替某些人脑劳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工智能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学科群。其主要子学科有:工程和计算机技术方向、认知技术方向、语音语义技术方向。基于人工智能学科群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和最重要的应用分支就是专家系统。

斯坦福大学的EcKaidFegenbaum教授描述专家系统是“一种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它运用知识和推理过程来解决只有专家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家系统使人工智能研究从理论推导转向实际应用、从一般程序设计转向运用专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专家系统

1.专家系统的发展

专家系统的发展大致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针对专业化较强的人类问题求解,如DEN-DRAL化学专家系统)、MM1YAC数学专家系统)等。虽然求解专门问题能力较强,但是系统的完整性和可移植性较弱。第二阶段主要是应用于单学科专业型、应用型系统,如FROSPECTOR(地质学专家系统)、MYCN(医学专家系统)等。这个阶段的专家系统在体系结构完整性、可移植性方面做了改进。可移植性表明专家系统外壳程序软件与数据分离,允许系统把一个领域的知识替换成另一个领域的知识。第三阶段主要是综合性、跨学科的专家系统。系统采用多种人工智能语言进行程序编写,采用多种知识表述方法以及多种推理方法。第四阶段的专家系统采用了大型多专家协作系统,利用综合性知识库、多种知识表述、多学科协同解题和并行推理技术来实现具有多主体的智能型专家系统,为专家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

2.专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结构与普通程序系统的结构完全不同,通常专家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用户界面、解释机、知识获取机、知识库(规则)、推理机以及数据库事实)。如图1所示。

知识库储存相关规则;推理机决定知识库中哪些规则满足事实或目标,标明规则优先级,执行最高优先级的规则进行问题推理;数据库是存放规则所使用的所有事实;解释机负责把推理机得到的结论转化为用户可以理解的形式并显示出来;用户界面是用户和系统相互交流的平台。这样,专家系统能够根据用户需求通过推理得出结论,还可以在多次反复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自我学习,积累新的知识,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3.专家系统的应用领域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中应用于实践最多的分支,几乎被应用到每一个知识领域。其应用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军事、农业、气象、法律、管理等。专家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获得和存储人类专业知识,模仿人类的判断和推理,帮助非专业人士解决只有专家才能处理的问题。由于人类社会中专家资源比较稀有,就更能显示出专家系统的可贵性。随着专家系统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开发了几千种应用产品,其中很多产品在功能上已经赶超了同领域中人类专家的知识水平,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专家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条件

把专家系统应用于企业管理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也有技术要求方面的。

(一)专家系统要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为基础

企业经营归根结底要以人为本,而专家系统只是用来辅助企业管理者经营的软件。我们应该注重企业文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战略选择,注重产品的研发、市场定位等,时刻以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管理思想约束企业管理行为。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应用智能化系统协助企业管理人员搞好管理工作。

(二)实施专家系统的各种技术保障

1. 企业各部门应用各种系统的技术保障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许多企业的内部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应用系统,如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等。虽然这些应用系统能够帮助各部门进行日常业务处理,但是各系统之间联系很少并且互不兼容。

专家系统要求各部门的应用系统具有开放性和互联性。例如,在管理某个企业员工的薪酬问题时,专家系统需要调用财务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如果员工是销售部门的,甚至需要查询销售管理系统的相关数据。可见,企业管理专家系统必须建立在企业公共运行的平台上,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完全共享并且能够自由交换。

2. 企业局域网方面的技术保障

企业网络的安全关乎专家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局域网要有良好的稳定性、高级别的安全性,这样专家系统才能防止不法黑客的入侵,高效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3. 企业数据库完整性与安全性的技术保障

数据库可以看做专家系统的“大后方”,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也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本保障之一。美国著名的管理和信息系统专家詹姆斯。马丁(JmesManin)曾经提出一系列有关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对于一个好的企业来说,战略数据规划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异质性和专有性,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

企业管理领域的专家系统要以数据为主导,重视战略数据规划,应该围绕企业的核心管理流程和主要业务操作建立多个主题数据库,而各个企业部门的应用系统也要围绕主题数据库来建立和运行。这样,专家系统才能准确地进行知识获取与规则分析,产生正确的管理与决策行为。

(三)正确识别企业管理中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

从人工智能学科的角度看,可以把软件分为两类:一类是智能化软件,另一类是非智能化软件。这两类软件的根本区别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如果需要解决结构化的问题,就要运用非智能化软件;如果需要解决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就要运用智能化软件,最典型的智能化管理软件就是专家系统。

三、专家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一)专家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状况

当前,在我国企业管理领域比较流行、实用性强的专家系统主要有以下5种。

1. 生产管理领域的专家系统

在生产管理中,需要细致察看和精确掌握整个生产流程,详尽地记录生产流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活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些因素数量大、关系复杂,高层管理人员往往力不从心,而专家系统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  经营管理领域的专家系统

在经营管理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系统是企业战略计划专家系统。它可以对产品成本、产品技术含量、外部市场情况及竞争对手等进行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估,推算出企业产品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以此来制订合理的企业战略计划。

3.  销售管理领域的专家系统

在销售管理领域专家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制定销售决策,包括市场份额分配、广告宣传决策、价格决策等。

4. 财务管理领域的专家系统

财务管理专家系统可以用来协助工作人员处理专业的财务问题,如企业财务现状分析、企业保险申报流程制定、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等。

5.  企业审计专家系统

企业审计专家系统可以用来模拟企业审计过程,对相关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提出合理的审计意见,以便审计人员对某些方面进行重点审计,帮助审计人员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

(二)专家系统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应用于企业的专家系统集合了管理领域最顶尖的专家知识体系和顶尖的管理理念。系统可以实时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给出专家级别的咨询建议。未来的企业管理专家系统发展方向有如下展望。

0. 智能型发展方向

在管理领域专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蕴含着对该企业管理的更深层次认识、研究和经验总结。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的专家系统开发与设计要更加注重专家知识的整合、深化及扩展。发挥专家系统的智能性,让企业员工感觉好像身边随时有一个“活”的管理专家,坚定他们搞好企业管理的信心。

1. 应用模糊技术开阔企业管理专家系统的设计思路

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般都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涉及经济维度、社会维度甚至生态环境维度。因此,管理领域专家系统也会面对大量的非确定性的决策问题,仅依靠现有的专家经验进行逻辑推理是不够的。应用好模糊技术是未来专家系统发展的方向。

2. 加强专家系统的分布式共享性

目前,一些企业已经在应用专家系统来帮助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但是多数采用分专业、分系统、局部化的专家系统解决方案。今后,企业应该避免各个部门子数据库、子知识系统的分散问题,加强整个企业的数据共享性。建立“用得上”、“用得好”的企业管理专家系统,使专家系统整体调控得当、局部处理精确,更有效地帮助企业决策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就像智能机器人能够打败国际象棋大师一样,专家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已日渐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管理专家系统将大行其道,依靠其智能性和学习性,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即时化、人性化和智能化必将成为未来管理专家系统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