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26 17:36:21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第1篇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区域间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不断涌现,物流活动日趋频繁。如何减少物流距离,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费用,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区域物流成为现代物流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区域物流平台建设成为区域物流规划不可缺少的内容,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并没有关于物流平台的具体定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平台的解释在国内并没有取得共识或者这个概念还不成熟[1]。平台的概念在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应用非常多,大都作为所依托的通用的和标准化的一个开发基础而提出。最近几年,物流平台的概念随着现代经济和物流产业的发展而被业内人士广泛使用。追溯其具体定义,大体上都只是意会,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这个概念边界还不是很清晰。

对物流平台概念的描述通常有以下几种:物流平台是对物流各种活动起到承载和支撑作用的标准化系统;物流平台是对物流各种活动起到承载和支撑作用的工程和管理系统;物流平台是由物流科学技术、物流教育、物流管理、物流基础设施共同构筑的环境条件,它支持和制约物流运行;物流平台的作用是使物流活动能够高效率地、顺畅地进行,使不同的物流活动能够有效地衔接,能够给物流开发提供标准化的环境。综合以上可以认为物流平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其功能是为区域内的物流活动提供支撑和承载,为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管理工具,物流平台的运行依托和影响区域内的社会环境。

2区域物流平台规划的原则及定位

2.1规划原则

判断物流平台有效性的主要依据,是从平台适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三方面考虑,这“三性”也构成了区域物流平台规划的主要原则。

(1)适用性。平台要适合区域内产业状况和市场需求,适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需要。其内涵既对当前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适用,还要给未来留出适用性延伸和发展的空间。

(2)可靠性。可靠性是保证物流平台有效和安全的要求。现代物流领域中经常讲的库存控制、零库存、准时方式、精益物流等等,都必须依托可靠的物流平台才能实现。依托可靠的物流平台,物流运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化,从而支持物流运作素质的提高。

(3)经济性。经济性是物流平台构筑的低成本原则。物流平台的搭建一般都投资巨大,并且其服务年限都比较长,经济性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经济性还指物流平台应当能够支持低成本的物流运作,要做到这一点,在建设和构建物流平台时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物流平台本身的低成本,从而能够降低物流运作的成本分摊;另一方面是物流平台结构、技术和有效性能够支持低成本的物流运作。

2.2定位分析方法

在区域物流规划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该区域物流的定位。所谓区域物流的定位是指以某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物流节点(或网络)与其相邻的区域物流节点(或网络)相比的重要程度[2]。如果没有科学的区域物流定位,区域物流平台的建设将会面临很多问题。如定位过高,区域物流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就会造成规模过大,引起资源的浪费;反之,定位过低,就会造成其规模过小,满足不了物流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要求。

在进行区域物流规划时,科学、合理地确定以某城市为中心的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物流定位,需要依托该区域内的宏观环境和物流需求量。区域宏观环境影响物流平台规划的层次,物流需求量决定平台建设的规模。通过对区域物流的宏观环境和物流需求量分析,规划建设既满足区域物流现阶段发展要求又适宜未来发展需要的物流平台,是区域物流平台规划定位的核心内容。其定位方法如下:

(1)从环境定性分析出发确定平台规划的层次和范围。对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体系环境。它包括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物流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4]。

通常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物流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其分析见表1如下:

表1产业环境SWOT分析表

OTSW内部强势S内部劣势W

外部机会OSOWO

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

STWT

外部威胁T利用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减少内部劣势

通过SWOT分析,了解区域内物流产业自身的优、劣势和可能遇到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尤其在当前物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就要求区域物流建设以改善内部环境为主,提高内部优势。对于内部环境分析为S的情况,就要充分利用物流发展内部优势环境,积极拓展物流发展市场环境,提高区域物流规划层次。

(2)从市场需求定量分析出发确定平台规划范围和规模。通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社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物流中的货运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物流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物流产业的科学定位提供决策依据[7]。

例如,建立物流服务需求量与物流货运量的相关系数分析。以相关系数来测量物流服务需求量与物流货运量之间相关方向和相关密切程度,建立反映两个指标之间线性相关密切程度的单相关系数的公式为:

式中x表示物流货运量,y表示物流服务需求量分别是这两个指标数据的平均值。相关系数r是变量x和y线性相关程度的一个测量,-1≤r≤1。r>0为正相关,r<0为负相关,|r|=1为完全线性相关。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了解物流服务需求量与物流货运量的密切程度;当两者相关系数较高时,物流货运量指标的量化就映射出区域物流服务需求量的大小。在进行区域物流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相关性较高的指标应给与足够重视,使之发挥出支撑区域物流发展优势指标的作用。

3区域物流平台构建体系研究

3.1区域物流平台的整体架构

区域物流平台是一个包括诸多因素的复杂网络体系,区域物流平台的建设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区域物流平台的搭建一般都投资巨大,并且其服务年限都比较长,搭建的物流基础平台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在搭建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国家物流政策的框架下,结合国情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计划进行科学的论证、规划和建设,并且要在统一、协调、兼容、超前、整体的原则基础上进行逐项搭建和完善。

作为区域物流系统结构主框架的区域物流平台,应具备以下三个层面(图1):

图1物流平台整体架构

(1)物流概念体系。主要包括物流概念体系的设计、确立、发展、完善与普及。这一体系平台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推进、企业自身的逐步完善以及企业境界的不断提高而形成。

(2)物流硬件支撑体系。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3]和物流技术研发平台,三者构成物流活动有效运转的硬件支撑体系。其主要作用是为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硬环境[3]。见图2、图3、图4。

建设物流技术研发平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物流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通过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调整物流经济结构,转变物流增长方式,提升物流竞争力。通过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物流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研发投入占物流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物流科技进步贡献率,降低物流对外技术依存度,增加物流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科学论文被引用量。

(3)物流发展政策体系。其作用是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一个理想的软环境,确立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切实保障现代物流系统发展目标的实现。包括理想的投资环境和产业运营环境,以及针对运营主体的市场准入政策、融资政策和具体的市场管理政策。其具体可分为:政府统一协调,合理规划区与物流体系;制订现代物流发展政策,规范物流业市场管理;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完善口岸环境;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制定配套优惠政策;推进物流系统的标准化、信息化;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图2物流硬件支撑体系

图3物流基础设施平台构架

图4物流信息平台架构

3.2区域物流平台核心竞争力体系

3.2.1区域物流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区域物流平台的核心竞争力由交通条件、物流人才、综合服务环境、相关政策、技术条件、企业服务水平、经济环境等多种要件构成,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打造了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了区域物流系统实现服务的满意性、高效的速送性、空间的有效利用、库存控制最优化、安全最大化、总成本最小化等多项指标,其构成见图5。

3.2.2多角度分析区域物流平台核心竞争力

(1)从国家宏观层次上研究区域物流竞争力。从宏观上分析,首先要做好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总体规划和内部设计[4]。城市发展规划部门以及区域政府部门应当重视发展现代区域物流中心的重要作用,研究制订物流中心的发展规划,在城市的主要交通枢纽和经济区形成一批大型的物流中心,并为加快物流配送业的现代化出台必要的引导、扶持政策。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政府不可能大规模开发核心区,可以走由周边向核心区逼近的政策,对于核心区未建空地实行严格控制,保证其完整性,以待条件成熟时再开发,物流中心的内部也要做好功能规划和区域内的物流整合和改造。

(2)从产业微观层面上研究区域物流建设。从区域内企业的微观角度来看,进行区域物流发展的市场调查与可行性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要想在短时间内与国际水平看齐,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与跨国企业间的合资、合作是快捷之路。正如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进入中国,带来中国商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一样[5],国际跨国物流企业的进入也为国内物流企业提供了样板,将带动我国物流产业的整体升级,因此我们还应积极引进外资,推动中外合资物流企业的发展步伐,引进国外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

(3)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角度研究平台竞争力。在借鉴产业组织理论基础上,从产业的分类竞争力指标设置等方面,建立行业分析、市场类型(结构)和价值链三种方法相结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框架,从现实竞争力(竞争实力)、潜在竞争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和竞争态势四个方面对高技术产业(竞争主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5]。目前学者们对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不多,对其论述大多停留在定性的分析和主观判断的层面,建立一套评判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来探讨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图5区域物流核心竞争力构成

4区域物流发展及平台建设的对策

在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物流平台建设作为区域物流建设的核心内容,应当给以足够重视,建议采取适应的政策措施:

(1)统一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的关系,合理规划区域物流体系。在发展区域物流的大市场中,应该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物流系统层次,这一层次应该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企业物流系统、区域物流系统、全国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

(2)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加快区域物流发展。就区域物流资源的整合而言,首先是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通过区域组织和协调,把企业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其次是在战术选择层面上,根据区域内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凸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统一物流标准,构建区域物流发展的平台。推进区域物流整体发展,首先要加强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基础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强化应用的协调和组织工作;淘汰已经落后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制定能够与国际同行业接轨的标准。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第2篇

摘要:探讨如何构建医院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并更好地应用于医院精细化管理,服务于各项分析报告,高效发挥数据信息集成化、专业化、智能化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医院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数据分析;公立医院构建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对经济管理大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分析与应用,解决医院各系统数据信息孤岛、决策滞后等问题,实现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对政府监管以及医院运行管理都极具现实意义。

一、构建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的步骤

1.全面梳理医院业务流程

全面梳理医院运营管理、业务活动,根据财经管理数据产生、传输、效验等过程及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要求,制定标准化技术规范及数据编码,统一系统架构、数据库类型、数据结构,制定业务及财经相关数据系列编码规范,实现各业务系统内部之间、财务管理系统与各业务系统之间的衔接,为大数据平台数据采集及后续分析奠定技术基础。

2.建立经济管理政策机制

梳理汇总主管部门颁布的财经法规、规章制度,形成外部政策管理规范;而医院内部则规范科室设置、经费支出管理办法、财务权限等,形成内部控制政策规范,形成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政策管控机制。

3.整合现有经济管理系统,建立大数据平台数据仓

对医院现有经济管理系统进行整合,打破系统数据孤岛,构建规范的数据集成模式。依靠事件(业务)采集器对各类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采集、实时传递、校验,将符合规范的数据导入数据仓,形成规范、融合的大数据平台数据仓。

4.构建关键指标分析体系,设计多样化平台展示方式

遴选用于分析的主要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形成分析模型,为展示和分析奠定基础。利用信息手段,把大数据平台的成果通过表格、图形、支持web和手机APP等形式,多维度、多样化地进行展示和访问。

二、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1.应用于医院内部精细化管理

经济管理大数据能直观、简明地展现医院经济运行总体情况,为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1)强化医院经营风险管控。通过对经济管理平台涉及医院运营情况大数据的汇总分析,实现对现有和潜在医院经营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安全区间,保护医院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2)加强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通过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对科室成本、项目成本等进行归集、分配与测算,反映医院成本控制效果,使医院管理者了解医疗成本状况,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3)系统考核评价绩效。利用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产出的绩效结果,对医院进行系统绩效考核,达到短期和长期目标之间、财务和非财务的度量之间、外界和内部绩效之间的平衡,全方位反映医院的整体绩效。

(4)落实全面预算要求。公立医院作为财政预算单位,所有收支应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管理,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的预算管理系统是大数据分析研究应用的战略起点与质控关口。公立医院作为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编制的责任主体,需要将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有机地融入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的预算管理系统中,使预算战略管理贯穿大数据分析研究应用的始终。

(5)全面推进医院物价管理。通过对经济管理平台大数据与物价数据的关联分析,进行不同病种收费情况纵向比较、不同疾病用药诊断横向比较,从多角度评价物价收费合理性、合规性。同时,通过整合价格信息、成本信息、收入支出信息等,实现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改革的实时监控。

(6)实时监测患者费用变化。利用经济合理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医疗明细收费数据的采集、分析等,形成患者费用监测体系,实时监控患者医疗费用。如果发现医疗机构患者费用异常增长,提示行业主管部门对医院进行必要的提示和适当干预。

2.服务于经济管理数据分析报告

医院端积累的大量数据,实时传送到相关主管部门,卫生、财政、统计等上级主管部门可以按相应的管理权限,形成管理分析报告,监督医院运营,支撑政府改革决策。

(1)经济管理数据分析的模式。主要包括:全面分析,也叫综合分析,对医院预算、成本、绩效、医疗价格等专项问题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分析,一般适用于对季度、年度报表的分析;局部分析,对主要问题或主要指标进行扼要剖析,一般适用于单个科室或医院的分析;专题分析,对某些重大的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分析范围单一,研究透彻深入。

(2)经济管理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本量利分析等。

(3)分析报告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分析报告总则,编制依据和基本原则,主要指标体系,分析应用报告的具体报表及其主要内容,定期分析的时间要求及上报的形式要求、报告结果的利用及考核。

三、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建议

1.以政府主导模式构建医院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

调研显示,当前59.86%的医院尚未构建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即使已建立的也是处于初步阶段,应用水平不高。因此,构建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迫在眉睫。在目前经济发展及医改形势下,医院信息化建设应采取政府主导、统一建设的模式,或采取政府主导与单位自建相结合的模式,政府统一程序设计、统一实施推广、统一管理方法。同时,迫切需要打破医院壁垒,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打造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大数据平台。

2.坚持顶层设计优先

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具有涉及范围广、数据规模大、工作难度高等特点,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应充分认识在构建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过程中顶层设计的作用,紧紧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形成数据之间的关联、匹配和有机衔接。同时,也要注重顶层设计的实际可操作性,表述要简洁明确,具备可实施、可操作性。

3.规范数据管理

医院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收集并积累了形式多样的数据,可以应用于医院战略管理、职能管理、科室运营管理等方面,因此,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是后期数据分析和信息整合的关键。政府主管部门在平台构建之初,就要根据技术特点及数据构架,综合考虑平台后续发展的趋势,提出数据管理的技术性规范要求。同时,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以及财经管理的要求,对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如财务核算类、成本管理类、绩效评价类、医疗价格类、收入明细类等;面向不同类型数据形成有针对性的分析方法及管理模式,例如会计核算以管理核算科目为主,成本核算以规范核算口径和数据接口为主,医疗价格管理以政府定价标准管理为主,突出不同类型数据管控的要点。

4.强化基础环境

构建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需要一定的基础保障,包括机房设备、连接链路等硬件环境,以及软件系统的技术构架、数据库类型、开发工具等。

5.同步推进配套管理制度建设

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对大部分医院来说是一项新课题,在建设过程中要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数据标准化、分析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建立、报告分析应用等诸多问题。因此,要尽快实现医院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从“账房先生”转变为“运营战略家”;并同步推进各项配套管理制度,明确有关责任,使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及管理在制度框架的保障下有序、健康发展。

6.发扬首创精神,鼓励先行先试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是一项探索性、前瞻性的工作,应鼓励不同医院发挥首创精神,以政府为主导进行试点探索,行业主管部门给予政策、资金、组织方面的保障,不断积累试点经验,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的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4]王舰.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5]王舰,杨振东.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应用模式探讨[J].会计之友,2009,(9):53-54.

[6]解文明.建设基于IPv6的下一代数字化医院探析[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6):32-36.

[7]许金叶,李歌今.构建会计大数据分析平台:企业会计云计算建设的核心[J].财务与会计,2013,(4):40-43.

[8]许金叶,徐琳.构建会计大数据分析型企业[J].会计之友,2013,(8):97-100.

[9]张振,周毅,杜守洪.论医疗大数据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C].2013年中华医院网络信息大会,2013.

[10]赵婧.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分层数据安全问题与防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4):119-123.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第3篇

构建低碳经济评估体系与平台的必要性

现有关于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主要是立足于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等,借助EKC模型及分解模型开展有关碳排放的分析。对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方面,一般注重的是经济、社会、科技以及环境等层面,指标范围较广,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导致低碳经济这一主题不够突出,并且更多的是关注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等相关情况,没有对经济发展水平及环境的区域性差异予以高度关注。另外,关于子系统指标权重的确定,通常选择德尔菲法,其优势体现在可以对相关专家关于各项指标权重的意见予以全面考量,但是,因指标体系涉及不同社会、经济及科技的系统,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及环境等存在区域性差异,不同系统带给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所差异,这就导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专家所确定的权重适用于某一区域,但并不一定适用其他区域。

鉴于此,有必要开展有关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及可视化平台的探讨,彻底摒弃传统指标构建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科交叉探讨,形成协同创新新局面,推动能源环境核算进程,确保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逐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分析体系,构建起科学完善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为国民经济统计能力的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低碳经济评估体系设计方案

第一,系统设计原则。一是系统优化与层次化结合。评价低碳经济,一方面要注重全面性,即可以对低碳循环经济的方方面面给予真实反映,对城市发展水平作出客观展示,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防止指标相互间的重复性,所以,应对各项指标进行整体评价,选出综合最佳。为确保系统优化效果,还要以系统结构为依据进行层次划分,同时对指标进行分类,确保指标体系结构的清晰性及实际操作性。

二是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涉及低碳经济的不同层面及环节,可以对低碳经济性质及特点予以全面揭示,同时还要注意评价指标的可用性及操作便利性。除此之外,目前资料中尚未收录,然而对低碳经济现象及其特征有所体现的指标也可以引入。

三是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低碳紧急指标体系涉及对低碳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所以,要确保所选择的指标可以在不同层面对被评价体系特征予以真实反映;此外,还要注意指标的代表性,避免选择意义接近的指标。

四是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低碳经济的构建与实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中必然存在动态发展性,所以,低碳经济评估体系中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应当具备动态可比性以及横向可比性。根据低碳经济评估指标可比性标准,应严格筛选含义明确统一,与国际通行规范及国内制度设计相符合的指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终统计数据的有效性。

五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于低碳经济评估体系而言,其中所涉及的不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价体系,可测性及可比性是必备条件或者说是硬性要求,其中,定性指标必须具备量化方式,评价指标也要尽量选择能够量化的指标,然而实践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无法量化或者量化难度相当大的情况,对于此种情况,可以对其首先进行分级处理,在此基础之上再将定性指标予以量化。

第二,系统基本框架。低碳经济评估体系构建与低碳经济评估可视化平台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出于低碳经济评估可视化实现便利性考虑,在低碳经济评估体系构建过程中采取自上到下的层级模型,低碳经济评估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

低碳经济评估体系第一层为目标层,构建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具有多重目标,主要可以归结为:第一,针对中国低碳经济开展全面客观的评估;第二,针对中国低碳经济监测开展预警分析;第三,针对中国低碳经济政策实施效应开展全面评估;第四,针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与战略展开研究,决策目标因实际应用领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第二层是准则层,具体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各国维度代表,具体涉及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消费、低碳技术、低碳环境、低碳政策以及低碳社会等几方面;第二个层次主要涉及规模主题、结构主题以及效率主题等几方面,其中,通过规模主题可以对各类维度总量水平有所了解,结构主题主要是对每一类维度内部要素情况予以反映,效率主题主要是对每种维度所对应的质量变化予以描述。第三层是指标层,鉴于对维度以及指标进行描述和评价的指标也并非一一对应,一般都是由一系列变量构成的指标集,采取指标集的形式还要确保各种决策目标变更需求的有效实现。

第三,系统关键指标。低碳经济评估体系主要涉及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以及低碳政策等四个指标,低碳产出指标主要对低碳技术进行评价,低碳消费指标主要是对消费模式进行描述,低碳资源指标展示的是低碳资源条件及开发状况,低碳政策指标则是政府部门对低碳经济的关注重视程度。笔者所构建的低碳经济评估体系是立足于现阶段国内主要城市低碳发展现状,然而鉴于不同省份及城市在经济发展程度上有所区别,出于严谨性与科学性的考虑,以世界低碳发展状况为依据,设定绝对值评价标准。

一是低碳产出指标。对低碳化进行评价一般最常使用的指标就是碳生产力,这一指标已经得到业内的广泛认可。碳生产力实现了因消耗资源造成的碳排放与GDO产出值的直接挂钩,因此,可以对社会经济碳资源整体利用状况进行更加直观的展示,不仅如此,还可以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特定时期的低碳技术水平进行更加全面的衡量。低碳产出指标也涉及诸如吨钢综合能耗、水泥综合能耗以及火电供电煤耗等关键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能够对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指标进行对比。

二是低碳消费指标。借助碳消费水平,可以立足于消费视角,对一个国家或经济体人均碳需求及碳排放量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低碳资源指标。低碳资源禀赋及利用程度一般涉及三大关键性指标,分别是非化石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森林覆盖率、单位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等。诸如水力资源、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风能等属于可再生能源,除可再生能源之外,核能也被归结为零碳排放资源之列,可再生能源、核能,再加上为缓解气候变化具有积极意义的森林碳汇,都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低碳化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物质条件。

四是低碳政策指标。低碳经济的基本立足点就是经济发展实际水平,同时还要尊重资源储备状况;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对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并掌握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对能源结构清洁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水平的改进、消费模式的转型以及碳潜力的充分发掘等各方面都予以全面考量。大量的研究结果充分证实,能源结构清洁化程度与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程度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具体来讲,就是随着能源结构清洁化程度的提升,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程度逐步下降;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对部门碳产出效率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低碳经济转型所作出的努力程度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就是:是否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是否构建起碳排放监测、统计与监管机制,是否积极开展有关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树立低碳经济观念,是否制定有完善的建筑节能标准并且严格予以实施。除此之外,是否针对诸如小沼气、太阳能热水器以及生物质能等非商品能源等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

构建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视化平台

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视化平台是依托于低碳经济评估体系评估结果,按照一定标准对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数据计算与图形分析结果,从而更加直观的展示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及评价结果。构建低碳经济评估可视化平台的意义在于,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低碳经济评估指标进行计算,实现低碳经济评估数据可视化,从而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为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视化平台采取分层架构设计方案,该平台主要包括数据访问层、业务模型层以及表示层,每一层次均具有专属任务,相互分离,各司其职。数据层,作用是存储并保存信息与统计数据,同时将整理好的数据资料传输至模型层;模型层,一般包括模型与算法两部分,是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视化平台的关键内容,作用主要是针对来自于数据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初步处理,根据对应的模型及算法完成数据计算操作,并将处理后的数据信息传输至表示层;表示层,作用是采取诸如柱状图、饼形图等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来自于模型层的数据信息,对于表示层而言,关键就是优化数据展示形成。

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视化平台的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步:首先,借助软件需求分析法,完成可视化平台的数据录入、模型管理、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等模型构建操作,明确每一模块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数据流图、实体联系图表示的逻辑模型;其次,模块结构设计,以上一步骤的需求分析结果为依据,借助事件驱动过程链或IDEF建模可视化系统,按照耦合小、内聚大的原则确定模块功能;最后,确定系统架构,在对平台各个模块层次结构及数据结构进行定义与优化之后,依托于逻辑视图、进程视图、实现视图以及部署视图等构建起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视化平台。

关于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视化平台计算,不必默守对低碳经济全部技术指标进行计算的陈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筛选模型关键要素,对模型属性进行灵活配置,同时结合具体区域及环境因素进行模型分析与计算。第一步,对层次分析算法、指标综合合成算法以及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优点缺点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低碳经济评估体系模型管理算法进行分析,构建起评估模型;第二步,以本文构建的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四级层级结构及所涉及的指标,借助数据挖掘技术,针对我国经济模式及区域特点进行计算与分析;第三步,借助计算机算法语言描述,同时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并与其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社会经济形态,技术创新及政策措施为低碳经济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文章分别从低碳经济评估体系设计原则、系统基本框架以及关键指标等方面构建我国低碳经济评估体系设计方案,并对低碳经济评估可视化平台进行阐述。

【参考文献】

①朱启贵:《低碳经济评估体系的系统设计与平台构建》,《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12期。

②周巍:《区域低碳经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第6期。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第4篇

关键词:物流规划 区域物流 现代物流

区域物流规划的程序

制定区域物流规划可遵循以下技术路线:首先对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调查 分析 ,并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的辐射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运用现状分析、实证分析和需求分析的方法,确定区域物流规划的目标。然后将区域物流规划目标的定性描述与区域物流需求量的定量预测相结合,运用系统优化理论和方法,在物流体系的建设中,理顺物流与区域各相关产业的关系,从政府、市场与需求、基础设施、工商 企业 与物流企业、物流技术与 网络 的角度通盘考虑物流的布局,制定出包括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物流政策平台规划和物流产业主体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具体规划方案。最后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向有关单位反复征求意见和进行专家论证的方法,检讨方案的合理性与现实可行性,完善总体规划,并形成最终规划方案。

区域物流规划方法

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定性分析

区域物流发展的环境分析是制定区域物流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体系环境,它包括 交通 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物流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物流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

区域物流的市场需求量定量分析

通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 社会 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物流中的货运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物流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物流产业的 科学 定位提供决策依据。

区域物流规划的内容

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

区域物流网络体系由“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构成。其中,物流枢纽城市是指在区域经济中有突出的经济地位、交通优势、信息网络与技术条件、物流量大、物流企业较为集中、有枢纽地位的中心城市。物流园区是指由多家物流企业或与物流相关的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具有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在区域内有突出地位的社会化物流结点。物流园区可分为四类:转运型物流园区,是指可实现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转换的物流园区;存储配送型物流园区,是指以大规模的仓库群为基础、以存储配送为主要功能的物流园区;流通加工型物流园区,是指具备部分加工功能、实现了厂商产品到客户转换衔接的物流园区;综合型物流园区,是指同时具有以上功能的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是指在某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综合功能的物流结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可主要依托港口、交通枢纽、开发区和商贸市场等进行建设。

在综合考虑区域的产业布局、产业关联程度、辐射集聚效应、交通运输条件及与周边区域相互关系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科学规划区域物流的空间布局,使其不仅能满足区域经济内部活动的物流需求,而且还能满足区域对外经济活动的物流要求,以形成能提供高效物流服务的网络体系。同时,根据区域物流服务体系的空间布局,围绕区域的产业优势,按照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三方面优先次序,重点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的功能(基本功能、增值服务功能、配套服务功能)进行定位。

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首先是基础设施类,包括机场、铁路、道路、航路及管道网络、仓库、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站场、停车场、港口与码头等。其次是设备类,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内部的各种运输工具、装卸搬运机械、自动化作业设备、流通加工设备、信息处理设备及其他各种设备。再次是标准类,包括物流术语标准、托盘标准、包装标准、卡车标准、集装箱标准、货架标准、商品编码标准、商品质量标准、表格与单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仓库标准、作业标准等。需要注意的是,构筑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的过程,是一个在现有 交通 、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的过程,所要解决的是既有资源对物流系统的适应性 问题 。因此,其主要作用之一是要增强现有各类基础设施之间的兼容性和协同性,追求系统的最优。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物流信息平台是要解决各种物流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类信息通道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包括4层体系结构:物流公共信息系统、物流信息交换系统、物流 电子 交易系统和物流信息标准化系统。其中,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其他三个系统提供信息支持。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第5篇

关键词:军民融合;成果转化;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089-03

军工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和军民结合产业的重要环节。开展军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对于提高军工科技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能力、促进军用与民用技术有效对接、推进军工产业与地方经济的有机融合、拉动军民融合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黑龙江省军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战略研究对于制定全省军民融合产业的战略决策,统筹优化全省军工科技成果资源配置,加强黑龙江省军工科技成果向民用转化工作,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和壮大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分析

对平台进行战略研究,须对平台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为平台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外部环境分析

对平台的外部环境分析,本文采用pest分析法,从P是政治(Political)、E是经济(Economic)、S是社会和文化(Social and cultural)、T是技术(Technological)等四方面对平台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1.政治环境分析

(1)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进入到21世纪,国家加快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2005年2月19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提出了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建设领域,鼓励非公有企业参与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2007年2月25日,原国防科工委印发了《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科工法[2007]179号)。该意见进一步提出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国防科技工业创新机制,加快建立国防工业与地方经济一体化协作体系。2010年10月2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7号),明确指出了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随后,国家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实施意见》(科工计(2012)733号),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2014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较为健全的军民融合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军工与民用资源的互动共享基本实现,先进军用技术在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比例大幅提高,社会资本进入军工领域取得新进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提升。[1]

(2)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积极谋划布局。黑龙江省政府一方面结合国家工信部与黑龙江省政府军工科技成果转化部省合作的要求、工信部关于黑龙江省做好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试点工作的要求开展军民结合产业推进的顶层设计工作,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契机,加强与军工企业的合作,先后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另一方面,黑龙江省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及扶持入驻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引进项目及入驻企业将享受黑龙江省各孵化基地和产业园区的优惠政策。

2.经济环境分析

(1)国内经济环境。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3646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7.4%,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又一个突破10万亿美元的国家,同时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471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实现主营活动利润604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基本平稳,经济在合理区间内保持增长。党的十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这都将进一步激发工业发展活力。[3]同时,为进一步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国发[2014]28号)提出推动在沈阳、大连、哈尔滨等地设立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发展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

(2)黑龙江省经济环境。2014年,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5039.4亿元人民币,全国排名第20位,增长5.6%。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一季度增长4.1%,二季度增长4.8%,三季度增长5.2%,虽然呈现逐季上升态势,但是全国排名依然靠后,其中工业增长大幅下滑是主要因素之一。[4]

因此,在对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共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将军工科研资源创新能力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是发展地方经济又一重要引擎。

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黑龙江省教育资源雄厚,拥有上百所覆盖各学科领域的大专院校,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是国内著名的院校,拥有多个工业领域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是培育高端人才的科研基地,也是军工科技成果的重要来源。[5]每年黑龙江省培育、输出的工业类专业人才近两万人,高端人才近三千人。黑龙江省是国防科技工业重要省份,军民融合型企业共54家,其中中直军工企事业单位12家,民口军品配套单位家42家。军民融合性企业从业人数8万余人,科研人数1万余人,拥有军民结合部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军民融合企业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人才队伍为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技术环境分析

黑龙江省拥有12家中直军工企业,这些军工企业依靠创新和独立自主研发,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开发了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拥有成熟的管理经验,掌握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积累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6]

黑龙江省国防科技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航天、通讯、电子信息、船舶、海洋工程等领域具有较强科研实力,产生了一批具备转化条件的军工科技成果。[7]此外,省内有经开区、高开区等多家产业孵化基地,具有丰富的企业孵化及成果转化经验。

(二)内部条件分析

1.平台资源分析

黑龙江省军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依托黑龙江省国防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国研院”)建设,省国研院是隶属于黑龙江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的事业单位,是服务和保障全省国防科技工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专业机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卫星应用产业促进、业务咨询、电子产品检测、信息安全测评、软件评测与产业服务、资质和管理体系认证、物联网产业促进等。省国研院现有资产5800余万元,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共有员工110余人,其中本科以上人员占71%,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84%,专业技术人才占81%,具有一支多学科交叉、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以年轻骨干为主体的高水平技术研究队伍。[8]

省国研院是黑龙江省级“数据安全与计算机安全”和“物联网专业”领军人才梯队所在单位,通过同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省科学院自动化所等校企的合作,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模式。以两个领军人才梯队为依托,技术人员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百余篇,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省国研院人员素质高、技术实力强,秉承“专业、服务、和谐”的价值观,以“敬人、敬己、敬业”为团队精神,以“依靠政府、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为发展理念,全体职工同心谋事、协力干事、团结共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成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9]

2.平台能力分析

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具有以下服务能力。

(1)承担国家国防科工局和省国防工办的具体工作任务,做好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2)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化发展,加速军工科技成果在我省的落地转化,吸纳省内外孵化器、产业化基地等成为平台成员单位;(3)做好军工集团的沟通与合作,吸引优势资源与项目在黑龙江省开展建设工作;(4)通过建立军工产业服务平台,为省内外军工企事业单位提供业务咨询、电子元器件检测、软件评测、信息安全测评、资质和管理体系认证等咨询服务。

3.平台劣势分析

(1)缺少专门进行军工科技成果转化的场地,无法满足高技术企业入孵的问题;(2)缺少专门用于军工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3)缺少用于平台运营的专业管理人才,缺少组织管理经验、市场经验和资本运作技能;(4)平台的服务功能还不健全。

二、平台的愿景分析与战略设计

(一)平台发展的愿景和目标

平台的发展愿景是“成为黑龙江省一流的军工科技成果转化综合管理服务机构”。

平台发展目标是通过完善配套政策、培育承载平台,衔接运行环节、构建市场机制,探索出军工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品化、资本化、市场化转化模式,培育军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催生和培育一批市场空间大、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产业化项目,使军工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能力显著提高。

(二)战略制定的依据

(三)战略设计

由SWOT分析可以看出,平台内部优势条件因素有限,劣势条件限制较多;平台外部发展机遇较为有利,外部威胁因素在一段时期内尚不能消除。在国家大力发展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平台应以劣势+机遇为战略突破口,通过利用外部机遇,克服内部劣势,使劣势转化为优势,进入到优势+威胁阶段,通过挖掘内部潜力回避外部威胁最终进入优势+机遇阶段。

1.第一阶段W+O战略

(1)加强军工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建立成果评估机制,为成果筛选提供科学依据;(2)以政府产业扶持资金为引导,拓展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共建平台,建立资金的进入退出机制;(3)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军民两用科研基础设施的共享机制,推动资源互动共享;(4)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军工企业、民企配套单位、科研院所及产学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了解企业需求并根据需求开展定制化服务;(5)培养专业化管理队伍,吸引优秀管理人才进入平台;(6)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广播、报纸、微信、微博上加强对平台的宣传。

2.第二阶段S+T战略

(1)继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为企业提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申请、保密资质申请、国防专利申报等咨询服务,业务范围逐步拓展到省外;(2)结合黑龙江省自身优势,抓重点项目,优先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在装备制造、纳米及石墨烯等新材料领域重点突破;(3)扩大合作范围,积极与省外科技成果转化平系,加强合作,与其他省份建立成果转化合作机制,将省内优秀成果输送到省外孵化。

3.第三阶段S+O战略

(1)进一步加强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2)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提高国防科研能力,可承接科研成果在平台内转化;(3)积极依托省内外的军工企事业单位、国防科研院校的军工科技成果,推进转化;(4)拓展平台发展思路,发挥黑龙江省地缘优势,建立国际合作交流渠道,积极吸引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优势科技成果资源进入省内。

三、结论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国家深化国防改革,将国防科技工业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军工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军民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发展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战略管理角度出发,将黑龙江省军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发展战略同国家深入发展军民融合战略决策相结合并进行系统研究,在介绍平台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SWOT分析矩阵,深入分析了平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设立了平台的发展愿景,制定了三个阶段的平台发展战略,这对平台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安孟长,徐 曼.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研究[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12):8-10.

[2] 国家统计局.2014年1-4季度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情况[EB/OL].,2015-01-21/2015-02-04.

[3] 刘世锦,余 斌,陈昌盛.2014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15年展望[EB/OL].

[4] 曲 伟.黑龙江经济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1-39.

[5] 黄玉u.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13-18.

[6] 郑 志.哈工大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15-19.

[7] 安 宁.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21-23.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第6篇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创新资源品质、降低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成本,都纷纷采取措施强化科技公共服务的供给。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为科技人员、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提供了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发展。政府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为社会科技创新和创业服务的、公共的、开放的共享平台。平台的建设与运作无疑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平台的高效发展及其投资效益成为牵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之一。

区域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科技强有力的支撑,尤其要依靠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因此,针对政府科技创新平台之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选取福建省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简称6?18)发展以来的相关数据,对其发展进程中的平台投资效益及其之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效应等展开分析。

从2003年创办至今,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在紧紧围绕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国际交流平台和两岸合作平台,立足比较优势,促使一大批技术先进、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项目转化落地。6?18机制越来越完善,成效越来越显著,已成为福建省以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成为海峡两岸重要的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

目前,之于政府科技创新平台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台的特点、平台的组成与构建、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平台建设的原则和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桂萍(2008)[1]就以上几个方面给出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回顾。她指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的内涵应是一个创业者、创业资源与创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系统,具有一定规定与程序,拥有服务、营销、技术支持、教育培训等功能。提出科技创业平台应包括服务、信息平台、技术支持平台、制度平台。夏太寿等(2006)[2]则着重研究了平台所具有的非营利性、共享性、特色性、综合性等特点。黄继(2008)[3]指出构建科技创业平台,是提高高科技创业成功率的重要途径。在平台运行机理上,任志宏(2007)[4]强调层次关联原理、功能组合原理、创业支持原理。而要构建有效运作的创新平台,必须实行战略目标导向、创新能力核心、和谐有序聚合、科学运作管理、创新文化营造、持续改进发展策略(洪晓军,2008)[5]。任军、刘永泰(2009)[6]和邓坤烘(2010)[7]分别对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及其运作机理作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探究,而对于平台建设的自主创新机制以及成果转化的进一步探讨可见于文献[8]。然而,国内成熟的平台运行模式的贫乏(刘继云,2005)使得对平台投资效益的研究变成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见,已有的相关文献多偏重于从平台机理、建设、管理等角度予以定性的分析,对于平台投资效益的研究极为乏见。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构建相关模型给予福建省科技创新发展平台的建设及其效用作了较为细致、量化的实证分析,并提出了较为适宜的平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投资效益分析

2.1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

表1 历届6?18平台项目征集和对接情况

数据来源:6?18官网618.gov.cn/618,福建省发改委fjdpc.gov.cn/,6?18专题网fjsen.com/zhuanti/2010_

618.htm及相关调研信息整理所得。

要想谋求发展,发挥后发优势,主要还得靠科技。6?18平台以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宗旨的平台品牌成为令人瞩目的新亮点。

由表1足见6?18平台产、学、研、用多位一体的攻关中集体智慧的开花结果及其吸引力和强劲的活力。这一是其知名度和美誉不断提升,从区域性平台走向全国性平台;二是6?18积极诚邀专家学者参会,主动引进一大批先进项目。

本文定义政府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指标(平台深化率,PD)如式(1),用于表示平台发展程度。其中PD(-1)表示上一届平台深化率,RT表示平台投资额增长率,RN表示平台对接成功项目增长率,RI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并设第一届PD值为100。

(1)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02-2010年卷及相关调研报告、专题网站和福建省发改委相关资料整理所得。其中,6?18平台发展指数PTZS=PTZS(-1)*(1+RT)*(1+RN) 用以代表6?18平台的绝对量的增长情况,并做比较分析。

图1福建省6?18平台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我省经济增长呈现较快的稳步提升,就6?18发展进程而言,其平台深化率PD即平台发展水平也与福建省GDP呈现较大的相关性和变动一致性,可见政府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有较强的带动性和促进性。但从平台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而言,我们会发现自2006年以来一直是趋于下降的。与此同时,6?18平台的发展指数却是节节攀升,这说明:6?18平台的发展的绝对量有所增长,但是相对量并没有显著提升。

2.26?18平台深化与经济发展

本章将对2003-2010年间的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投资效益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为考察平台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本节建立模型如下[9]:

(2)

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过GDP平减指数化为实际值,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的《福建统计年鉴》。检验结果如下:

(3)

R2=0.678,R2 =0.576,F=14.579,DW=0.577

注:括号内为t值;本文中*、**、***、****分别表示在1%、5%、10%、15%水平上显著,下同。

可知,科技创新平台的深化对区域经济增长有较显著地促进作用。

本节同时建立如下模型考察平台发展水平对地区财政收入的影响:

(4)

其中,CZSR表示年财政总收入。实证结果如下:

(5)

R2=0.639,R2=0.544,F=15.831,DW=0.622

综上,政府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水平提升会增加当地财政收入。随着平台的发展,各县市平台项目的对接与投产在拉动社会投资、创造收益、增加税收的同时无疑对当地的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有显著正向作用。

2.36?18平台的投资效益分析

本节定义政府科技公共平台投资效益及平台扶持溢出效应为:

平台投资效益(PTXY)=平台产出率/TZBL,其中,投资比例(TZBL)为平台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平台产出率=(GDPt-GDPt-1)/PTIt。

政府扶持溢出效应(FCYC)= PD*(PTI/GDP),用以表示平台发展对企业投资的促进作用。其中,PD即6?18平台深化率,PTI指平台实际年投资额。由于政府资金扶持以及相关监督管理的促进作用,为企业进一步引资和吸引先进技术以及加大创新和高科技研发力度创造了条件,促进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数据来源:笔者计算整理所得。

图2 6?18平台投资效益

由图2可知,政府扶持溢出效应与平台深化率正相关。然而平台投资效益与平台发展程度却呈现背离现象。这是因为自2006年以来,随着平台建设及其机制不断完善,加之项目质量提升以及各县市、各监管部门加强监督、调研等,使得平台投资效益逐步提升。说明近年来参与对接项目和企业的质量更好、更精,项目的高科技含量和高资金利用率也带动了整个平台投资效益的提升。即:平台深化水平虽然在“量”上相对降低,但是在“质”上得到了稳步提升。为研究以上三者的关系,建立如下模型:

(6)

实证结果如下:

(7)

R2=0.999,R2=0.998,F=1223.023,DW=1.942

PTXY与FCYC均与平台深化率呈显著正相关,且平台溢出效应的提高对于平台发展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要优于平台效益的作用。可见,随着平台进一步发展,企业参与度、平台对企业投资的引导作用逐步增强,同时,企业投资的规模、效益扩大和社会投资的力度加强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平台发展。

前期是平台品牌效应占优,企业靠平台的品牌提升自我品牌效应;而随着平台逐步发展,参与企业、项目的质量逐步提升以及社会乃至全国各级部门参与度的提高,反过来逐步提升了6?18平台的品牌效应。综上,政府科技平台的发展路径选择应当是从“平台找项目”向“项目找平台”拓展;由“平台品牌效应”向“企业、项目品牌效应”延伸。

2.46?18发展进程中的投资替代分析

为研究科技平台发展水平对社会投资的产出效益的影响以及比较平台发展进程中的平台与其他社会资金的投资效率和平台内、外资的投资替代问题[10]。进一步建立如下模型:

(8)

(9)

其中,SHI代表除6?18平台投资外的其他社会投资,等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PTI的差额;β0和β1分别表示6?18平台投资和社会投资的投资产出弹性。结果如下:

(10)

R2=0.998,R2=0.997,F=1072.9,DW=2.093

(11)

R2=0.999,R2=0.998,F=883.02,DW=2.553

由平台投资产出弹性的大幅度显著提升再次验证了海西创新发展平台较高的投资效益和较好的运营成效。然而,平台深化率则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这或许是由于数据局限问题,但也侧面反映了6?18平台仍需进一步努力完善,提升创新机制,改进相关运营流程,进一步提高平台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等。假定平台投资替代率等于6?18平台投资弹性和社会资金投资弹性的比值,则6?18平台投资替代率由0.1109提高为1.3824,表明相对于社会投资而言,6?18平台发展水平的提高能更大程度地提升平台资金的投资效益。

综上,6?18平台投资既是对社会投资的互补,同时又对社会投资有替代效应,即存在挤入挤出效应。而这种挤入挤出关系的产生有赖于6?18平台投资自身的特质决定。以上结论也说明,6?18创新发展平台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增强平台投资对一地区社会投资的“挤出”效应。就6?18平台投资的角度而言,可以从其投资领域与社会投资的重叠以及其投资主体的变化找到原因。

然而,6?18这种创新发展平台的资金投资效益和效率是否要高于社会投资,这有赖于做进一步的细致研究,或许也可给出一定的阀值标准,以评判一地区此类创新发展平台的发展水平到了怎样的层次才算成熟、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增长、为民生服务。

2.56?18之于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效用分析

随着海西区建设不断推进,福建省第三产业呈现出产业升级与转型的较好态势,传统第一产业的份额将日趋弱化。因将有多个重化项目要相继投产或达产,因此,福建省“十二五”期间尽管服务业总量会有大的发展,但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只能是微弱上升,工业仍然要占主导地位。估计要到工业化中后期、福建省第二产业发展至峰值区后第三产业才能有较大上升空间。可见,对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促进作用的研究是必要的。

本节将进一步研究6?18对一地区产业优化升级的助推作用。本节建立如下模型:

(12)

其中,Y代表产业年生产总值。模型的实证结果如下:

第一产业Y1:

(13)

R2=0.604,R2=0.584,F=37.382,DW=0.671

第二产业Y2:

(14)

R2=0.676,R2=0.572,F=44.546,DW=0.598

第三产业Y3:

(15)

R2=0.565,R2=0.538,F=34.342,DW=0.592

可知,平台发展水平与各产业的产出值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相对第一产业而言,科技平台深化率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出效益的促进作用要好得多。我省应在加强第一产业扶持力度的同时,着力提高对第二三产业的投资扶持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同时,科技平台也应逐步推进对接项目的产业升级问题。

3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3.16?18平台深化之于金融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一个好的社会大金融生态环境造就一个好的企业融资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协调发展。为探讨福建省科技平台与经济大环境的协调促进作用,对福建省6?18发展进程中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必不可少。“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在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金融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11]。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促进资源的流动性,减少金融投资的交易成本,提高投资增长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回报率,进而提高生产率。为研究平台发展进程中,金融发展水平之于平台效益的影响,本文建立以下模型进行分析:

(16)

(17)

其中,金融深化度(JRSH)等于年度银行贷款总余额与GDP的比值,用于表示金融生态环境指标,即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其中银行各项贷款余额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福建省统计年鉴》。实证结果如下:

(18)

R2=0.328,R2=0.175,F=11.476,DW=1.299

(19)

R2=0.884,R2=0.831,F=68.749,DW=2.148

可见,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提高有利于企业融资效率的提升,进而也促进了平台投资效益,即二者有较好的适应性。考虑平台深化程度的影响,金融发展水平对平台投资效益有更强的显著促进作用。即,平台深化程度的发展对经济环境之于平台效益的影响有正向的显著作用。这是由于,平台的深化、政府的扶持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和信用,使得企业能更容易地取得信贷的授信,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和采用股权等融资手段,进而带动了企业的投资力度和科研力度,进一步促进了平台的投资激励(指平台发展对企业投资以及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投资效益。

按照一般的金融深化理论[12],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随着金融深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资本投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加之金融市场与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投资的效率也同样会提升。以上的研究也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

3.2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的可持续性分析

像福建省这种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的创造活力和可操作性以及未来的预期收效等,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话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3.2.1 创业激励及提高项目和人才的可持续性

政府科技创新平台在增加项目对接的发展进程中,同时也激发和提升了其之于创业的促进作用,这将为平台的发展提供基础――项目。无独有偶,平台在提升自身品牌、偏倚高科技产业的同时也进而有效提升了对接项目的水准以及人才的水准,对高科技人才的导向作用明显。而这些都是平台的创造活力之源。

科技创新平台的推出从多方面为创业投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证。政府参与创业投资有利于引导这些企业走向正确的道路,推进创业投资的发展。政府通过设立引导资金金参与创业投资,为企业提供一些管理生产上的一些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实际运作过程中的一些难题,从而引导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作为项目、技术、资本、人才四大要素之间多方位、多层次的对接平台,既为企业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和广阔合作空间,又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带动了产业的优化升级。并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创业,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进一步鼓励更多有致于创业的人加入到创业的大军中来。

即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做好产业导向和人才导向两个任务,并推进创业激励。

3.2.2 提高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支持是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平台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要件和不竭动力,它提供了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资本。

3.2.3 提高平台机制创新的可持续性

科技平台的成功不光在于搭建了一个产学研对接的平台,还在于构建了一系列促进产学研对接的有效模式与长效机制。合理的平台机制能够起到激励以及风险控制的效用,从而促进平台项目扶持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综合利用,同时也使得平台机制运行达到长效防范、循环激励的效应。总之,机制的创新性、合理性、高效性既是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的魂魄,也是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4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福建省政府科技创新平台为例,从平台的发展水平分析出发,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实证分析了平台的投资效益。提出了政府科技创新平台深化与发展的指标以及平台投资效益与政府扶持溢出效应的概念。通过建立模型考察了地区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的关系,验证了平台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亦进一步探讨了平台发展进程中的投资替代与产业升级问题,并着重从金融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角度研究了平台的创造活力与发展的可持续等。本文的研究认为:

4.1科技创新平台应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产业结构升级服务。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平台定位和发展前景应当是做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领域。福建省应在降低第一产业扶持项目“量”的同时提高其“质”的水平,并着力提高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扶持力度,使第二产业的发展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竞争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同时平台也应逐步推进对接项目的产业升级问题,及由此延伸出平台对接项目的选择与淘汰问题。

4.2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路径选择,应当是从“平台找项目”向“项目找平台”拓展;由“平台品牌效应”向“企业、项目品牌效应”延伸。在平台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应当扮演不同的角色,随着平台的逐步成熟、完善、市场化,政府应当逐步跳出来。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第7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B2B;电子商务模式;商务经济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2.4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销售业务需求的不断增大,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其中B2B电子商务模式发展更为突出,逐渐成为电子商务的主流形式,它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并且,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仅直接推动我国产生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同时B2B电子商务模式在我国的发展也得到扩展与深化。

二、B2B电子商务模式下商务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以B2B电子商务为主的电子商务产业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改变了传统交易模式、交易渠道与交易平台,在现代商务交易中占据主导地位[7]。其快速发展状态有力证明了电子商务对我国当前市场的适应。电子商务发展具有两面性, B2B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主要表现在现行B2B电子商务模式的运行之下,卖家的销和买家的购销存渠道得到大大简化,使得渠道成本得到有效降低。早在我国发展的2005 年期间,我国的 B2B 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规模就已经达到 了6446 亿元,占全世界电子商务市场交易总额 95%的比例;而至今日,我国电子商务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8]。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万亿元;网络零售额3.88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23万亿元,占社会消费者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0.8%;电子商务交易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一;电子商务就业人员达到2690万人。

三、分析B2B电子商务经济效率

(一)经济效率的基础理论模型

在实际研究商务经济效率中,可以根据相关的经济效率理论,将B2B电子商务的网络效应特性以及减少电子商务交易成本作为核心基础,从分工角度考虑,建立经济效率基础理论模型,然后再对电子商务企业网络效率与虚拟市场进行分析[9]。针对实际B2B电子商务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组织、新产业,能够以互联网和电子技术为依托的B2B电子商务可以有效提高交易效率和商务活动的便捷性,扩展个用户和企业的选择范围。

(二)B2B电子商务企业网络效率

电子商务通过细化、专业化分工,可以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组织形式发生相应的改变,可以有效促进B2B电子商企业间的合作发展,并且还可以增进各个商务企业的经济合作关系。同时,一方面在B2B电子商务模式下,提升B2B电子商务网络的规模效应,也可以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商务经济效应。

(三)B2B电子商务虚拟市场分析

以互联网为交易平台的B2B电子商务所面向的市场是虚拟市场。相比实体市场,虚拟市场范围更广、信息收集面更大,且信息收集渠道多、技术高,因而信息收集效率更高。同时,与传统交易相比,网络交易能够增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降低交易成本,但网络交易的广泛性与虚拟性,使得交易双方主体难以确认,对对方的信息了解很少,容易引发一些信誉问题,同时也会因产品质量问题等各种因素,降低B2B商务经济发展效率。

四、优化制定B2B电子商务模式下提升商务经济效率的发展决策

(一)提高产品附加值

首先从产品本身的产业链上提高产品附加值,从产品的品质上提高附加值。前期打开市场之前品质有保障,面临利润率的诱惑,开始逐渐掺假,失信于客户,回购率降低便大大影响销售利润,二是产品一直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把自身价格压低,破坏市场正常价格秩序,三是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因此,“坚持品质第一”该是重点改善的一项任务。提高或者保持产品品质本身来看,似乎没有附加值提高,但品质的保障使客户有了依赖感和非你莫属的信任感。

(二)强化品牌建设

企业要通过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B2B 模式加强外贸的发展必须建立品牌化,具体一要做到同行业联盟,把这些没有太大竞争优势的小企业联盟起来,座谈会式的一起探讨市场需求情况,开发新兴市场,技术需求等有利于本行业发展?。竞争优势的问题。二要不同生产阶段分工,整合分散资源。每个行业中的产品都不止一种,从初级加工品到深加工产品,不同生产阶段本身就有生产商,也出现很多小规模作坊式,将这些属于同一产品线上的生产商进行技术入股或者资金入股式联合,大规模带动小规模一起开工,一方面减少没有生产秩序或者生产出不符合市场要求产品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更好整合资源,使生产效率更高,从而制造标准更高的产品,同时也不会增加失业现象。

(三) 选择合适的第三方平台或自营平台

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一般建议选择第三方平台交易,由于平台开发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的人员复杂,服务类型涉及面广,不容易操作,所以选择第三方专业服务商更使自己专注于业务拓展。在选择第三方平台时,通过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自身出口目的国的应用情况做分析,客户来自平台,如果客户不使用平台当然没有客源可谈。对于大宗商品,目前兴起很多垂直平台,如找钢网、化塑汇、找塑料网等,在分析资信度后适度尝试选择适合自己产品的垂直平台,打破传统大宗商品出口渠道,绕开中间环节,使国外中小型批发商也能直接找到国内产品,对B2B电子商务过剩产能问题是一条很好的解决之路。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可知随着B2B电子商务模式的兴起,电商发展过程中的商务经济效率也在不断提高,通过分析当前B2B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并联合商务经济效率分析情况,可以优化制定能蛱嵘B2B电子商务模式下商务经济效率的发展决策,从提升B2B电子商务产品附加值、品牌建设、第三方平台建设、B2B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政府支持以及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方面,优化制定发展决策,确保可以有效提高B2B电子商务资源配置效率,降低B2B电子商务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进一步提升B2B电子商务模式下商务经济的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第8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发展 规划

电子商务区域发展规划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目标实现。一般应首先对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的辐射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运用现状分析、实证分析和需求分析的方法,确定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的目标。然后将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目标的定性描述与区域电子商务量的定量预测相结合。一般来讲对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研究基本上都采用这个方法,但具体操作各有所异。下面将本人在《河北省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中一些具体研究方法战略做阐述,以求抛砖引玉。

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分析是制定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区域电子商务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区域电子商务 发燕尾服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电子商务的体系环境,它包括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电子商务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电子商务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能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社会对电子商务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一而再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电子商务中的交易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电子商务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电子商务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电子商务产业的科学定位提供决策依据。

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是要解决各种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类信息通道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区域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包括4层体系结构:电子商务公共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交换系统、电子商务电子交易系统和电子商务信息标准化系统。其中,电子商务公共信息系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其他三个系统提供信息支持。区域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涉及企业间电子商务、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牵涉到多个电子商务枢纽、环节、企业、政府部门。在电子商务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是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大跨度的信息实时传输、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等功能。在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规划中,必须处理好新信息平台和原有各种信息系统间的交互,统一标准和规范,对已有的功能单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应充分考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接口,保证平台的成长性和增容性,例如将政府办公的部分系统融入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为客户直接提供网上电子政务服务,减少传统业务流程中政府审核过程造成的信息延迟和滞后的影响;尽量使用模块化设计,使平台各分割部分有相对独立性和较强的移植能力,使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要求选择、搭配、扩充各模块并深度开发。

现代电子商务业的发展涉及计划、经贸、财政、规划、工商、税务、城建、交通、铁道、航空、海关、公安和城管等十几个部门。由于经济体制原因,电子商务业的管理处于多元的管理状态,行政管理体制把横向的经济联系纵向切断。随着区域电子商务一体化的发展,电子商务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第9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电子商务区域发展规划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目标实现。一般应首先对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的辐射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运用现状分析、实证分析和需求分析的方法,确定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的目标。然后将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目标的定性描述与区域电子商务量的定量预测相结合。一般来讲对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研究基本上都采用这个方法,但具体操作各有所异。下面将本人在《河北省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中一些具体研究方法战略做阐述,以求抛砖引玉。

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分析是制定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区域电子商务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区域电子商务发燕尾服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电子商务的体系环境,它包括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电子商务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电子商务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能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社会对电子商务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一而再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电子商务中的交易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电子商务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电子商务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电子商务产业的科学定位提供决策依据。

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是要解决各种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类信息通道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区域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包括4层体系结构:电子商务公共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交换系统、电子商务电子交易系统和电子商务信息标准化系统。其中,电子商务公共信息系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其他三个系统提供信息支持。区域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涉及企业间电子商务、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牵涉到多个电子商务枢纽、环节、企业、政府部门。在电子商务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是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大跨度的信息实时传输、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等功能。在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规划中,必须处理好新信息平台和原有各种信息系统间的交互,统一标准和规范,对已有的功能单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应充分考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接口,保证平台的成长性和增容性,例如将政府办公的部分系统融入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为客户直接提供网上电子政务服务,减少传统业务流程中政府审核过程造成的信息延迟和滞后的影响;尽量使用模块化设计,使平台各分割部分有相对独立性和较强的移植能力,使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要求选择、搭配、扩充各模块并深度开发。

现代电子商务业的发展涉及计划、经贸、财政、规划、工商、税务、城建、交通、铁道、航空、海关、公安和城管等十几个部门。由于经济体制原因,电子商务业的管理处于多元的管理状态,行政管理体制把横向的经济联系纵向切断。随着区域电子商务一体化的发展,电子商务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