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网络的起因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22 14:54:35

网络的起因

网络的起因第1篇

关键词:Gratuitous ARP;DHCP;IP冲突;网络故障;交换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b)-0000-00

1. 引言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在校园快速普及,成为高校中重要的信息交换平台。网络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现代高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校园网络规模的迅速扩张,校园网的管理维护日趋复杂和困难,尤其在计算机选择解决终端IP地址的配置方面引起故障的解决方案时的通常会出现难以取舍问题,更使得管理人员力不从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网络管理人员应从基本理论上去分析实际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出IP配置和管理上问题的最优方案。

2. IP地址配置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在校园网络整体设计时,通常只会设计用户使用IP地址的范围,不针对用户的计算机终端类型进行特别设定。通常提供给用户的获取IP地址方式为DHCP动态获取,用户只要将计算机网卡设置为自动获取,就可以获得IP成功连接到网络中。而在实际情况中,一些例如外屏显示器、单片机、无线AP等网络设备需要手动设置地址,这经常引起IP冲突,严重时会引起网络瘫痪。

下面以扬州某高校校园网络日常维护中遇到特殊问题为案例进行分析,该校网络结构为大二层扁平化的交换网络,DNS和DHCP服务都集成在核心交换机上。

案例1:多媒体教室安装一块LED电子横幅,使用单片机编程控制,网络接口为常用的RJ45适配器,手动配置IP地址,MAC地址可以在软件操作界面自行更换。首次配置地址后,正常连通网络。但是保持原有IP地址不变,操作“更新MAC地址”后,网络无法连接,等待300秒后,恢复正常。

案例2:校园网络用户报修称网络使用一段时间后,网络延时较大,甚至出现掉线现象。经实地检测,用户使用的是DHCP自动获取的IP地址,使用30分钟后出现Ping值变大,甚至出现超时现象,由此出现网络丢包断线现象,几分钟后恢复正常。

上述两个案例中:案例1是用户使用手动配置IP引发的网络故障,案例2是交换网络中用户使用DHCP自动获取地址情况下出现的故障。仔细分析这两个故障发生时的现象,大致可以从核心交换机的DHCP、ARP以及ARP缓存等方面入手查找故障原因。

3. DHCP、Gratuitous ARP、交换机ARP缓存相关知识

3.1 DHCP服务

DHCP是一种简化了的主机IP地址分配管理的TCP/IP标准协议,其利用UDP协议工作。网络管理员可利用DHCP服务器来管理动态的IP地址分配及其相关的环境配置工作。动态的IP分配避免了手工设置IP地址及子网掩码所产生的错误,即避免了同一个IP地址分配给多台计算机形成的地址冲突,减少配置网络中计算机所花费的时间和管理IP地址设置的负担,还可以灵活地设置地址租期,节省了IP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

DHCP协议的主要工作原理为:当没有任何配置的DHCP客户端接入网络时,会向网络广播一个DHCPDISCOVER数据包,其源地址为0.0.0.0,目的地址为255.255.255.255,然后再附上DHCP discover的信息。当DHCP服务器监听到客户端发出的DHCP discover广播数据包后,它会从那些还没有租出的地址范围内,选择最前面的闲置IP,连同其它TCP/IP设定,给客户端发送一个DHCP offer的数据包,客户端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有IP地址,所以在其DHCP discover封包内会带有其MAC地址信息。假如网络上有多台DHCP服务器的响应客户端,那么客户端只会挑选其中一个DHCP offer而已(通常是最先抵达的那个),并且会向网络发送一个DHCP request广播封包,告诉所有DHCP服务器它将指定接受哪一台服务器提供的IP地址。

3.2 Gratuitous ARP

Gratuitous ARP一般也称为免费ARP。它与一般的APR请求不一样,主要区别在于它不要求得到IP对应的MAC地址,而是当主机启动或者更换网卡(或更换MAC地址)的时候,将发送一个Gratuitous ARP广播,宣告自己的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

Gratuitous ARP有两种作用:第一,确定设置的IP地址在局域网中是否已经被占用,主机启动后广播Gratuitous ARP,若得到回应,那么就可以确定设定的IP已经被占用,否则就可以继续使用设定的IP。第二,如果发送Gratuitous ARP的主机正好改变了硬件地址(更换MAC地址或者网卡适配器),发送的Gratuitous ARP广播包就可以使其他主机高速缓存中旧的硬件地址进行相应的更新。

3.3 ARP高速缓存

ARP高速缓存(ARP cache),由最近的ARP项组成的内在中的一个临时表。每个主机、交换机或路由器都有一个ARP高速缓存表。它用来存放最近IP地址到硬件MAC地址之间的映射记录。转发数据包时可以快速查找到对应MAC地址的端口。高速缓存表中每一项的生存时间都是有限的,一般称为老化时间,起始时间从被创建时开始计算的,一般老化时间为300秒。

4. 故障原因分析

4.1案例1故障分析

根据上述Gratuitous ARP、ARP缓存相关知识对案例1进行分析,单片机更改了MAC地址,网卡启动后会自动广播Gratuitous ARP来宣告既定的IP地址,更新上层设备(二层交换机)的MAC地址表项,通知三层网络设备更新ARP高速缓存。但是案例1中三层设备的ARP缓存却没有立即更新,而是等原有的ARP信息老化之后才进行更新,这就导致LED显示屏单片机更换MAC后出现网络故障。同样,使用一台计算机主机接在与单片机接在相同的二层交换机下,当单片机更换MAC后,计算机能够立即Ping通单片机,这说明计算机系统能够接受单片机发送Gratuitous ARP,并快速更新计算机系统的ARP高速缓存。

4.2案例2故障分析

根据DHCP、ARP缓存相关知识并查看三层交换机中DHCP的配置,用户使用30分钟后Ping值变大,甚至出现丢包现象,而30分钟恰好是DHCP租期的一半。为了确定为DHCP问题,将用户计算机的IP设置为手动地址,观察30分钟后故障现场没有出现,同时检查三层核心交换机上的ARP缓存变动情况,发现在30分钟(租期一半)时,核心交换机清空了ARP高速缓存。这样,原来直接由硬件快速转发的数据包转由软件转发,所以转发时间变长,出现Ping值变长,甚至丢包现象。

通过案例1和案例2可以看出,二者都是在交换网络的核心交换机的ARP机制上出现的故障,两种故障的发生从机制上解释又发生了矛盾:案例1中主机变更MAC地址后要求能快速更新核心交换机的ARP缓存,而案例2为了快速更新ARP缓存提前做了清空,反而导致网络丢包。

5. IP地址配置和管理上应当注意的几点

从案例1和案例2分析的结果上来看,由于引起故障的原因是对立和矛盾的,所以无法同时解决这两个故障。从故障的轻重缓急来看,可以把案例2的故障重要性放在案例1前,优先从技术上处理,对于案例1的故障则要从管理上处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正确规划IP地址范围,合理使用DHCP服务,启动dhcp功能的同时,适当预留一些不分配的地址,以供特殊的手动配置使用。

2) 在交换机端口上使用ip dhcp snooping功能限制自动获取IP地址的用户,使其不能手动配置。

3) 优化三层核心交换机上的ARP高速缓存清理机制,减少因清理ARP高速缓存而引起的数据丢包。

4) 尽量减少简单网络设备的接入,接入设备能够处理Gratuitous ARP回应包,有IP冲突提醒机制。

6. 结语

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利用网络维护中的案例,结合DHCP、Gratuitous ARP、交换机ARP缓存相关知识具体分析了故障的原因,并从故障查看,测试、分析和排除的步骤以及故障原因的相互对比中,提出了交换网络中根据故障紧急及优先次序分类处理的方法,并针对目前IP地址配置和管理上容易出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 徐春林. 基于Gratuitous ARP泛洪的局域网故障分析.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14(23)第2期:45-47.

2. 刘志雄.朱向庆. DHCP Failover研究与实验设计.计算机系统应用[J].2015(24)第7期:244-249.

3. 李方敏,卢锡城,汪钟鸣.主机动态配置协议(DHCP)原理及其实现[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1997,12(3):17-24

4. 贾毅峰,逯建速.校园网中的 DHCP 引起的冲突与解决[J]. 铜仁学院学报. 2014(16)第4期:96-98.

5. 陈小中,校园网DHCP故障与解决[J].福建电脑,2010(10):167-169.

网络的起因第2篇

论文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出现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对其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旨在从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引起语言变异的原因、规律以及方式。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与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接近,越来越融合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于语言作为信息载体总是能快速充分地反映出社会的各种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交际的频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人的生活。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网络交际互动时使用的交往语言或称网络交际语言。从技术上说,它是网络特殊环境的产物,与网络交际的技术语境密不可分。虽然形式上它是文字语言,而实际上是建立在数字化技术之上的对日常交流语言的一种重塑。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也对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作了分析,本文以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分析网络语言现象,对网络引起语言变异的原因.规律以及方式进行分析。

2网络语言变异的规律

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网民的社会背景,职业,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等因素都被遥远的空间和网络隐匿,因此在网络世界中人人都是平等的。正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改变,对“合作原则”和“礼貌体系”也有所影响,本文从“合作原则”和“礼貌体系”的角度分析网络变异的规律。

2.1数量原则

数量原则要求使所说的话正好满足当前交谈所需的信息,所说的话不要多于需要的信息。网上聊天多以问答的形式出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在网上聊天时,为节省时间,常常做出包含信息较少的回答。此外,网络交际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书面交际为主,网民需要通过计算机输入字符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同时上网是需要计费的,因此人们为了省时,省力,省钱,常做出包含信息较少的回答,例如用“嗯,哦,啊……”等或者用qq表情来回答对方的问题。

2.2质量原则

质量原则要求所说的话要力求真实,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由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交际的双方都不知道彼此的各种真实信息,而是以网名和ip地址作为网络身份进行交谈,因此在交谈中一方可能会提供给另一方虚假信息,或者欺骗对方,而对方无法判断网络交际中信息的客观真实性。例如在网上求职,就必须注意这条原则,因为网上的招聘信息可能是假的,招聘公司可能不存在或者夸大企业规模,吸引毕业生投简历以赚取信息费。

在网络语言中利用反语修辞表达出来也不是真实的意思,它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表示与之相反的意思,与传统语言中的意思没有直接联系,例如“偶像”在传统语言中是褒义,代表“受人所尊敬的对象”而在网络语言中则是“呕吐的对象”,“天才(天生的蠢才)”等等。

2.3关系原则

本原则要求所说的话要有关联。用于网上交际的双方可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文化程度,当在网上聊天时碰到自己不熟悉的话题或者是不想跟陌生人聊过于私人的话题,一方常常在没有任何语言标志的情况下转换话题,但一般交际双方不会因此中断交流,而是顺着转换的话题继续聊天。

例如:a:泥why47?b:偶稀饭7p9!u?

a:你为什么生气?b:我喜欢吃啤酒!你呢?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对话并没有什么关联,违背了关联原则。同时利用谐音也就是相同或相似的发音拼写出不同形式的单词,利用视觉和声音上的错觉,人为地赋予语音另外一个意义,这也是违背了关联原则,例如:“大虾”在传统语言中只表示一种食物,与主题无关,但是在网络这个语言环境中,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另一层意思,在拼音输入法中“daxia”和“大侠”的拼音相同,在网络语言中表示“网络高手”。

2.4方式原则

本原则要求语言必须清楚明白,避免晦涩和歧义,要简练有序。网上聊天调动了语言,数学,逻辑学等多学科中的各种缩略手段,以最简短的句子来传递信息。例如用一些字母来代替规范的文字很容易引起歧义,bb既可以理解为名词“宝宝”,也可以理解为动词“抱抱”或者英语byebye;mm既可以理解为妹妹,美眉,也可以理解为妈妈。这影响了句子的含义,妨碍了交际的顺畅进行。

2.5礼貌体系

在礼貌体系中交际双方都会使用一套相对规则的面子或礼貌策略。构成礼貌体系俄有三个主要因素:权势,距离和强加程度。“权势(p)”指在等级框架中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地位距离或垂直距离。当交际参与者之间存在很小的或不残在等级距离时,称为负权势(-p),当交际参与者之间存在很大的等级距离称为正权势(+p)。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距离(d)”不同于“权势(p)”差距,“距离”最容易体现在平等关系或负权势关系中。“强加程度”是指即使言语事件中的交际参与者双方有着相当固定的关系,双方所使用的面子策略仍会因其所谈话题的重要程度不同而有所改变。当强加程度增加时,独立面子策略的使用会随之增加,反之,则减少。

在交际情景中,最常见的礼貌体系主要有三种(尊敬礼貌体系,一致性礼貌体系,等级礼貌体系)。它们的主要基础是:交际参与者之间是否存在权势差异以及他们之间的距离。尊敬礼貌体系是指在交际参与者的关系平等或近于平等(-p),但却存在一定距离(+d);一致性礼貌体系是指在交际参与者的关系是对称的(-p),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相互之间距离很小(-d)。等级礼貌体系是指在交际参与者是非对称关系(+p),出于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处于高位者使用关联面子策略(+d),处于低位者使用独立面子策略(-d)。在网络交际中,交际双方不知道彼此的文化,家庭背景,年龄,职业和性别等等,而且双方都持着通过交流成为朋友的信念,因此在交际中都使用一致性礼貌体系,不会采用尊称或者上下级的语言交流,双方的关系是对称的且都处于平等的社会地位(-p),使用积极关联的礼貌策略(-d)交谈,减少对尊敬礼貌体系和等级礼貌体系的运用。

3网络语言变异的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代码,不同的语言互相接触,也就是不同的文化在交流。语言是有机体,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相应的发生变化。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和新的语言文化不断发展,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去探究语言变化的方式。

3.1语言的同化

语言的同化包括两方面,一是语言移借;二是语言替代。在一个社会里,如果有两种文化同时存在,这两种文化可以从各自的语言中反映出来。当不同的文化互相交流的时候,不同的语言也互相影响。当在本民族文化中没有相应的语言去表达新的科技术语,就必须借用其他先进的文化中专业术语。计算机网络最先普及在欧美国家,这些国家首先创造了新的词汇,然后随着网络在中国的普及,新的词汇开始出现在汉语以及网络语言中。例如:电子邮件(e-mail),download(下载),调制解调器(modem),电子商务(e-business),信息产业(it),黑客(hacker),数据库(database)等等。

由于网络交谈是由各种文字代码和数字,符号,图片等混合组成的输入形式来叙述的,为快速回答对方,为了节省时间,减少打字量,交际双方很少运用复杂句子,而用短句子和尽量精简的词语代替复杂的词语和意思。例如:bf(男朋友),网虫(虫虫),8147(不要生气),886(再见)等等。

3.2语言的借用

语言的借用以词汇的输出和输入为主,这包括音译法,意译法和音意译结合法。音译指用与汉语发音相同或相近,直接从英语对译过来的词,如:fans(歌迷、影迷或球迷等):粉丝,这个词目前不仅在网络上,甚至在报纸和杂志上;e-mail(伊妹儿)等等。

意译是指直接根据英文单词的意思翻译出来的新词,这一类新词的特点是直白而又形象,例如:关键词(keyword)、历史记录(history)、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点击(click)、线上(online)、防火墙(firewall)等等。

音译结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一个英语合成词中的一个词根音译,另一个词根意译。如:internet是由构词成分inter(表示相互的意思)和net(网络)合并而组成的词。“因特”是inter的音译,“网”是net的意译。另一类是半音半以外来词,即考虑读音翻译得接近,又考虑使用的汉字跟这个词的意思。例如:黑客:hacker等等。

3.3语言的融合

在同一个语言环境中,两种不同的语言长期接触,会不断的融合,形成一些新的固定的词或词组。如:asap(as soon aspossible)尽快、/dianzijixie/">电子资金转帐、afk(away from keyboard)暂时离开等等。

3.4双语现象

在网络交际中,交际双方为了节省时间常常是用精简的词和简短的句子回答对方的问题,因此当用汉语回答比较简单时,他们就选择用汉字输入;当用英语回答比较简单时,他们就选择用英语回答;同时他们也可能把两种语言结合起来,用最精简的话来回答对方的问题。例如:“u是什么pro?”、“倒ing(晕)”、“郁闷ing”、“l公(老公)”等等。

4网络语言变异的原因

网络语言已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语言变体,并以强大的影响力和繁殖能力快速发展,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研究网络语言变异的原因有重要的意义。

4.1科技与社会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参与网络交际,导致操作系统语言和网络交际语言的广泛使用。例如:界面(interface)、3g(第三代无线通信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大虾(大侠)、56(无聊)等等.同时网络与社会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渗透,有很多网络用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适应了社会发展有了生命力。在将来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日益完善的信息高速公路,反映社会生活的新词仍旧不断会创造出来。

4.2信息传递的便捷

网络时代,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由于网络采用的是书面文字的方式,即信息的传递通过键盘输入和从屏幕上阅读文字实现,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出最大的信息量,网民不得不创造出或改造出能适应网络交际的这种特点的词语来,尤其在聊天室中,你输入的速度过慢可能会让对方失去交流的兴趣,同时上网都是要按时计费的,因此人们不仅用可读的语言符号,还动用了数字、图形、表情等非可读的副语言符号来传递信息,例如:886(再见)、:)(开心)、(:<)吹牛大王、vg(verygood)、3q(thank you)等等。

4.3标新立异的个性

当代网络交际的发展更多的是靠年青人的参与和推动。据有关部门调查,率先掌握并使用网络语言的群体大多为16-35岁的“新新人类”。在网络这个没有等级、没有权威,自由开放的虚拟世界中,为网民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因此交际双方在隐去了真实身份互不相识的情况下,可以卸下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压力,毫无掩饰地与素未谋面的人聊天、谈心。青年人喜欢追去时髦、不拘陈规,喜欢标新立异,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创新意识和接受能力较强,使一些体现个性且适合网民口味和网络传播的新词语能够迅速传播开来,成为网络传播中的“固定用法”,进而激发他们再创造的信心和动力。

4.4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强调人性是独特的也是多元的,认为人都是独特存在的个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极力倡导创造性,鼓励人们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寻求新的有意义的(非传统标准的“意义”)价值观和世界观[8]。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论,尊重差异性,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创新性。在网络语言符号中表现在创造新的词汇,改变词汇原有意义、或创造新的非语言符号,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新的网络语言符号不断出现且迅速发展。如:爬墙头(光看帖子不发言)、拍砖(批评或点评等)、油墨(幽默)等。

5结语

随着网络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网络语言将会不断变化,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网民交际的需要,因此,加强对网络引起语言变异的原因、规律及方式的研究,对于人们熟悉网络,了解网络语言以及日常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待新兴的网络语言,我们既不能完全否定,认为它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不利于规范普通话的普及;也不能完全肯定它就是完全有益。我们应该看到它既有一般语言的共性也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用公正、客观、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天明,石红宇.网络语言研究综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94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罗纳德,苏珊.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网络的起因第3篇

关键词 网络安全;网络发展;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1-0137-02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取得了积极进展,网络已经成为多个领域的重要辅助手段,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变生活方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网络个人信息的增多,以及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了制约网络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网络安全问题还对用户的信息及财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为此,我们应对网络安全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应从网络安全现存问题入手,分析问题的成因,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网络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高网络安全性,为用户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

1 网络安全的分析

中国的网络安全的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水平和国外的对比还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大部分的软件、硬件设备均是引进国外的优秀技术。根据调查,现在中国的电脑的系统基本上都是微软公司研制的Windows 7体系,同时电脑操作体系90%左右都运用的是微软公司的Windows 7。另根据调查,中国的网络安全产品以及技术有70%以上是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大部分的防火墙都是外国研制的,同时一些在外国的市场早已淘汰,这就给中国的网络信息问题创造了较大的威胁。

2 网络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从目前网络安全所暴露出的问题来看,重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即自然因素引起的网络安全问题和人为因素引起的网络安全问题,以下我们着重分析这两种网络安全问题。

2.1 自然原因和偶然原因引发网络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体系通讯设备以及硬件很容易被自然条件所限制,像是:各式的自然灾害(像是泥石流、火灾、地震、建筑物的损毁、台风等)对电脑的网络造成破坏。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偶然的原因,像是设备突然的损坏、软件开发时产生的问题、电源问题等等,也对电脑网络造成重大的迫害。另外,规章体系的不完善、治理的不全面、安全系数不高、错误的操作行为等都会使得造成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威胁。

2.2 人为因素引起的网络安全问题

从计算机网络的实际使用来看,人为因素引起的网络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应用中的不安全问题。

在网络的应用中,由于网络具有较为开放的特征,因此在网络中信息的传输和交换非常频繁,由此造成的信息安全也成为了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网络中,用户之间由于现实的数据传输需求,需要保证自己的网络终端属于开放的状态,由此就给他人以植入木马程序等电脑病毒的机会。所以,网络使用中存在的不安全问题是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类别。

2)数据库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网络使用中,不管是网络用户终端还是各个网站,都会有相应的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存储着大量的信息数据和关键信息。其中有些涉及个人隐私,有些则是涉及资金安全的重要信息。但是从目前数据库建设来看,数据库的安全防御措施比较薄弱,一旦遇到网络入侵,难以形成对数据信息的有效保护,数据库的安全隐患已经成为网络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

3)内部网客户的安全隐患。

内部网客户的安全隐患远超过外部网客户的安全隐患,因为应用人员缺少安全常识,假如体系设置存在错误,非常容易产生相应的损失。网络客户有着自己的权力,运用他们的权力损毁网络安全的问题也比较常见,像是密码的遗失,没有及时清除相关文件,但是被盗走等,内部工作职员无意间的操作给黑客带来窃取的机会等,都会让使网络安全体系产生问题。

3 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

考虑到网络安全问题造成的严重影响,以及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我们应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应从网络发展实际出发,围绕着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网络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网络的快速健康发展,为网络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制定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1)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应对网络安全突发事件。

为了防范网络系统突然遭遇外界因素干扰进而发生安全问题,应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根据自身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对网络安全问题能够有够的预见,并做到在网络安全突发事件中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考虑到网络安全面临的现实影响和威胁,我们应在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网络系统和数据进行备份,避免因外界因素导致数据损坏或丢失。

2)对操作系统进行及时更新,堵塞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

从目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来看,操作系统的研发部门能够在操作系统使用一段时间后意识到其存在的漏洞和缺陷,能够通过定期对操作系统进行升级和更新的办法有效堵塞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从而满足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能指标,提高操作系统的防御能力。所以,我们应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对操作系统进行及时更新,防患于未然。

3)采用信息加密技术,提高数据库的安全性。

考虑到数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在网络使用中,我们应结合数据库的使用特点,对数据库中的信息采取加密技术,防止数据库中的数据被盗用,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在数据库信息加密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最新的加密技术,并不定期的更新密钥,保证数据库不被计算机病毒和黑客入侵,达到保护数据库安全的目的。应用密码技术。

4)安装高版本的防火墙,采用防火墙和密码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安全性。

对于计算机终端而言,防火墙对防御外界攻击提高系统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应在计算机终端上积极安装高版本的防火墙,提高防火墙的防御能力,满足计算机终端的防御需要,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防火墙与密码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防火墙和计算机终端的安全性,有效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所以,应在每一个计算机终端上都安装防火墙。

4 结论

电脑的网络安全是一个比较麻烦的系统项目,其中包括设备、技术、制度以及体系等众多内容的原因,安全改善的方法的实施要求全面的进行掌握。网络安全改善的方法是联系所有电脑的网络体系安全知识,把安全应用体系的技术、防火墙知识、病毒保护知识、入侵检查知识、安全检测的技术等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全面的、多样的保护网络安全系统。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张宋智,胡卫兵,马建伟,温玉强.小陇山林业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研建[J].甘肃科技,2010(19).

[2]曹振丽,张海峰,井闽,马涛,赵军伟.计算机网络安全及其防范技术[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8).

[3]刘丽榕,王玉东,肖智宏,刘颖,闫培丽,辛培哲.国家电网调度数据网建设方案研究[J].电力系统通信,2011(2).

[4]叶奇明.论大学生网络安全的素质教育[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网络的起因第4篇

关键词: 中学教育 网络中毒 道德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一)由引出网络

最大的特点是成瘾性,包括和品,人一旦吸食就会有毒瘾。毒瘾包括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危害人们身心并且可以产生毒瘾的所有物品都可以延伸为,这里延伸出来的是指人形成瘾癖的精神依赖。人们一旦在网络上成瘾就会形成瘾癖的精神依赖,成为网络。

(二)网络的毒性

美国心理学家杨格提出了诊断网络成瘾的十条标准,可以迁移为网络中毒的中毒标准和网络的毒性程度,这十条标准是:(1)下网后总是念念不忘网络上的事情;(2)总认为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意;(3)无法控制上网时间;(4)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5)一上网所有烦恼就会消失;(6)认为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7)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交往和学习;(8)不慎支付巨额上网费用;(9)对亲人朋友掩盖上网的行为;(10)离开网络就会感到失落。

(三)中学生网络中毒最严重

网络的危害性对中学生最大。从有关部门公开报道的资料来看,我国网络犯罪逐年上升,年龄界限呈下降趋势,多为16到17岁的青少年。即使有些中学生网络中毒的事件现在看起来并不严重,但可以预料随着某些轻微事件的不断发展,将会发展成对社会危害性极大的犯罪事件。我们要剖析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

二、问题的剖析

(一)中学生网络中毒的具体原因

1.网络自身因素。互联网本身具备开放性和快捷性等特征。网络开放的目的是传播好的和有用的信息,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有害信息的流通,这些信息容易让他们接受。

2.家庭因素。对于中学生来说,家庭环境直接影响青少年个体的身心发展,家庭关心差的孩子缺少真实生活参与度,这些孩子更容易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感情补偿。

3.学校因素。网络中毒者所在的学校组织的课外娱乐活动和课余活动不够丰富。学校方面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余活动,满足学生的需要,减少学校因素造成的中学生网络中毒。

4.社会因素。网络中毒的社会环境、各种网络设备和网络条件是不同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网络中毒的现象。社区不能很好地给中学生传播心理知识和有关经验,社会团体和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发挥得不到位。

(二)中学生网络中毒的根本原因

从中学生网络中毒的具体原因分析中,网络自身、家庭、学校及社会都是客观环境,如果主观的人支配好了客观的物,那么网络中毒便会成为泡影。主观的人才是造成中学生网络中毒的根本原因。

首先,从网络产生的原因上看,网络是人为的产物,网络上一切结果都由人造成,网络根本来源于人自身,即主观原因。

其次,从内外因关系上讲,中学生网络中毒者本人是内因,其他都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内因,即主观原因。

最后,从中学生身上讲,他们的好奇、叛逆、不成熟等主观特点导致他们成为网络重点中毒对象,这是主观原因。

三、问题的解决

(一)解决中学生网络中毒的途径

这里设置了三个途径解决青少年网络中毒的现象,可以把网络比喻成空气进行说明。

一是消毒。净化网络环境,加大控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尽量让网络一尘不染,使得网络这一空气中漫游的人们放心自如地呼吸,不戴防毒面具。空气中的毒气已经被消除了,即使再有少许存在,放点空气清新剂就可以了。

二是防毒。如果一不小心,网络空气中有些毒气并没有消除完,并且不断蔓延,中学生网民只需戴上防毒面具。除了要远离不良网站外,还要防止恶意网民的诱导,最值得警惕的是未成年人进入网吧。

三是戒毒。有的人由于没戴上防毒面具,一不小心吸食了空气中的毒气,危在旦夕,要戒毒。不能再呼吸有毒的气体,往空气新鲜的地方走,最让人联想到的是电脑游戏,一上瘾就要学会远离。

(二)落实以上方案的具体措施

中学生网络中毒的解决必须从网络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针对中学生进行加强。

1.网络自身因素造成的中学生网络中毒需要政府发挥掌舵作用克制。

2.家庭因素造成的在中学生网络中毒需要家庭发挥关心引导作用克制。

3.学校因素造成的中学生网络中毒需要学校发挥教育作用克制。

4.社会因素造成的在中学生网络中毒需要社会发挥监督作用克制。

四、问题的反思

(一)中学生网络中毒是道德问题

纵观整个网络社会系统,网吧管理没有顺序,网上色情猖狂不绝,网络犯罪和黑客的肆无忌惮等一直是严重的道德问题,因网络而催生的道德的丧失和由此而引发的人们对网络的忧虑,绝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透过网络可以看到许多道德问题,怎样看待隐藏在背后的道德问题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中学生网络中毒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主观原因,主观原因或许与心理、个性特点、经验有很大关系,最让人担忧的是道德问题。可见网络并非网络有毒,而是人心有毒,是人们的网络道德中毒,这种中了毒的网络道德一旦蔓延,就会在中学生网民中引起严重的影响。

(二)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网络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道德教育特别要在中学生身上下工夫。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使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选择的愿望。然而他们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具有独特而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和应对道德生活时往往不全面,常常表现出固执、任性甚至自以为是,容易和家长、教师、朋友产生激烈的冲突,因而必须对他们重点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三)寻找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方式

网络的起因第5篇

关键词:网络伦理 伦理挑战 伦理原则 伦理建设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使网络成为社会生产、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主要手段、广泛的运用在金融、教育、娱乐等社会活动中,并逐步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沟通方式,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革。网络为人类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和新的生存方式,使人类可以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世界中自由的交流信息,沟通世界。网络主要特征是信息的传递快捷、获取方便、其内容丰富、交往全球性,并因此为人们广泛运用。网络时代改变了社会各阶层群体的活动空间和生存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建立在生活和生存方式基础上的伦理道德观念.

网络在为人类生活提供信息资源共享、便捷的同时,也使当今现实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受到了新挑战。因此,如何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就成为网络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网络伦理道德,是以现实社会道德规范为基础,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延伸与拓展,是人们在进行网络活动时要遵循必要的道德规范。它是针对网上行为的特殊性,针对网络虚拟空间生活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并且借鉴传统现实社会道德成果与经验,建立起适应网络伦理关系要求的新的伦理观。

一、网络的伦理挑战

随着互联网个人使用数量的急剧增长,全球性的网络社会已形成,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公众的一种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网络如同“双刃剑”在促进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现实社会难以应付的伦理问题。

网络是开放的空间,由于目前尚未建立和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模式,使得一些西方的有害的思想充斥其中,甚至出现一些不道德的现象;人们在网络中的安全感和信任度降低,网络交往没有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也没有了直接的监督和约束,更容易使人们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这些都是对现有道德规范的冲击。

网络伦理问题的产生,根源主要是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网络社会没有绝对的监管与准则,造成了管理与控制的困难,也因此从根本上导致了网络社会整体的伦理失范。网络本身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上人们的匿名性,网上行为的隐蔽性,以及没有成熟的管理模式和监控模式,这给网络的管理与约束加大了难度性。

当我们以原有的道德准则去要求网络时,会发现原有的伦理观念的无力,因此,网络又给现实的伦理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是对现有伦理关系的冲击与挑战,网络本身的特点打破了人与人交流的地域性,也打破了人与人之间固有的交往形式,这意味着现有的道德规范无法调节网络社会带来的人与网络、人与非实在的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如何调节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现有伦理准则面临的巨大难题。面对网络对现有伦理的挑战,我们必须要进行网络伦理的研究和建构,建立起网络伦理的规范体系和建设机制。

二、网络的伦理原则

网络伦理确立的在于要结合网络伦理关系自身的特点,归纳出适应网络社会需要的伦理法则。面对当前网络伦理危机,需要我们建立将网络的特点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网络伦理,而在其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以期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指导人们正确上网,正确行为,提高网民的道德修养与自律。

在生活中,我们国家有优良的文化传统道德和较为完备的法律规范作为重要的道德准则来指导行动。但在虚拟空间的网络世界,在其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应的法律监管制度,也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伦理道德规范。构建网络伦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更要考虑到网络社会的特殊性。

自由,宽容,无害的原则是网络伦理的原则。人们在平等自主的前提下,可以跨越国界和超越信仰地交往和交流。网络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空间,因此想要在网络中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是十分困难的。为了解决网上人们虚拟交往中的矛盾与碰撞,就必须提倡宽容的精神,它的前提是无害,这也是网络伦理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要求任何网络行为对于自己、他人和网络社会至少是无害的。人们不应该利用互联网和网络技术给其他网络主体和网络空间造成直接的或间接的伤害。同时,还要确立起自由的准则,人们有在互联网上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自由,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干涉别人的行为方式和压制网上言论自由,也允许人们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并且,在维护自己的个人信息的权利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网络伦理原则是构建网络道德体系的根本指导原则,为网络道德的具体规范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尺度,也为我们在进行网络伦理建设提供了方向。

三、网络伦理建设

网络社会在带给人们极大自由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现实道德难以应付的难题。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一样,也必然存在一个社会公共秩序与安全问题。这就需要人们自觉遵守网络规则,维护网络安全秩序。因此在面对新问题的时候,如何建构网络伦理显得日趋迫切与必要。

首先,从网络社会的主体本身而言,是主体自身的道德缺失。目前人们对网络伦理还不是很理解,旧道德与网络交叉中出现的较多不能很好处理的新问题,不知道如何合理的处理问题以及指导自己的网络行为,容易出现网络行为失范。因此,要加快网络伦理教育的步伐,、使伦理道德思想深入人心,增强个人的道德责任心,提高全体国民的网络伦理道德水准,使他们能在合理价值观指导下,成为合格网络公民。

其次,加强法律、规范建设,规范网络行为。仅靠自律约束上网行为不做违反伦理道德违反法律的事情是不够的,因此,加强网络立法,通过法律建设进行网络规范是网络伦理建设的有力武器。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和措施,对网络上出现的种种违法行为进行管制和惩罚,可以通过有效和明细的法律规定,有效地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

最后,建立网上监督机制,保证网络伦理要求的实现,预防网络行为失范。

还要通过提高网络技术手段,阻止不良信息的获取,传播扩散。仅通过道德规范的制约难以达到网络伦理建设的要求,还要靠提高国家的网络执法部队的科学水平和执法水平。

网络伦理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性的工程,只有进行全方位的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才能真正建立起网络的良好秩序和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 严庚等 《网络伦理》 北京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

[2] 孔汉思等著 《全球伦理》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3] 朱银瑞 《网络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 黄寰 《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科学出版社.2003;

[5] 倪愫襄著《伦理学导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网络的起因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以其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融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向人类社会伦理提出了各种挑战,带来了一系列的道德行为失范、网络色情、人性异化,以及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泛滥等复杂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本文试从伦理学角度来探讨网络道德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方式。发表论文网

    一、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

    进入21世纪,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化社会已初具雏形,而作为信息时代标志之一的因特网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联合网络委员会” (FNC)通过一项关于“网络定义”的决议中指出:“‘网络’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1)通过全球的惟一的地址逻辑地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网络间协议(IP )或今后其他协议基础之上的。(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间协议’(TCP/IP ) ,或者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网络间协议(IP )’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3)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发表论文网

    网络在其诞生的三十多年后今天,正以无可抑制、日进千里的速度向前发展,并深深地融入到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过其提供的E-mail, W W W ,BBS,Online Chat,FTP,Telnet,Game 等服务,使因特网用户和现在还不是因特网用户的人员直接或间接地享受网络所带来的文明成果。网络把整个世界(有网络的地方)都联系了起来,无论是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的人,只要愿意,都可借助网络,即时、直接地进行交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社区建设、国际交流、个性服务等蓬勃发展,处处都显示出互联网的与众不同的魅力。网络蕴藏着无尽的潜能,承载着无尽的信息,不仅对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而且正在融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传统观念。网络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科学技术,一种载体,并创建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使我们有理由认为,借助于网络技术,现在形成了由计算机、因特网技术和使用网络人员所形成的网络社会。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网络在推动了人类社会前进,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诊释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它已不再单纯是技术,在被人们使用的过程中,已掺杂了许多人性化的因素,并且由于其技术的特性助长或激发了人性中的劣根性或阴暗面。如网络欺诈、网络攻击、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等形形色色的不道德的甚至是非法的行为犹如原子弹悬在网际空间,对网络生存环境构成巨大的威胁,直接阻碍了互联网的顺利发展,导致了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发表论文网

    二、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网络技术本身的不足。

    专家指出,科学的步伐,常常比伦理学的步伐要急促得多,而正是这一点对我们大家都构成某些严重的威胁。发表论文网

    首先是信息技术的不对称。由于信息技术形成的权力结构,其本身就具有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权利的不对称性。最明显的例子是网络技术专家、网络所有者与一般公众在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上存在不对等性。网络技术专家、网络所有者凭借知识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可能侵犯一般公众的信息权利或隐私权利,从而使后者受到损害。如几年前的“网络蚂蚁事件”的发生,作为免费下载软件的网络蚂蚁(NetAnts)以其使用简单、下载速度快等优点深受网民的喜爱。但当人们使用网络蚂蚁时,在自己没有授权的情况下,使用NetAnt,下载的机器会自动访问其它网站,甚至可能因之出现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这在国内引起了很大争议。人们开始关注到网络隐私问题。

    其次,网络作为科学技术,既可能被用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满足某些人的邪恶要求。网络技术、各种程序软件等都是由专门的网络专家们设计出来的,一种可能是,为人类造福的这些网络技术、程序软件可能由于网络理念、网络开发等的限制,本身就具有缺陷,可能会给黑客们留下“后门”,给用户带来损失。另一种可能是,一些高智商、高学历的人由于道德认识的偏颇而从事于“黑客事业”,专门设计、编辑各种程序软件来破坏人们的正常网络生活,而对这些黑客们的“成果”,有时网络专家们也望洋兴叹,无法破解。这时就要求网络技术本身要不断提高并能够对一些破坏性的程序给予修复,但这种此消彼长的运动过程是无限的。因此,有观点认为,网络道德问题仅靠网络技术单方面是无法解决的。发表论文网

    2.现实社会道德观在网络社会中的失范。

    随着越来越多的网民的出现,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社会,其特殊的属性使身居其中的人们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伦理。然而网民不仅生活在虚拟世界中,同时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与现实的伦理观发生摩擦。如对待现实社会中的窃贼与网络社会中的黑客就有不同伦理观:现实生活中,对窃贼是一片喊打之声,但在网络中,他们不叫窃贼了,而称之为“黑客”,这些黑客们往往神不知鬼不觉地就进入了别人的“家”(电脑)中,或大肆破坏,或窃取隐私,而对黑客,人们却表现出了过多的宽容,甚至是崇拜。在互联网上有专门的黑客网站,BBS上也有以高学历、高智商人群为主的黑客们的文流,更有甚者,有些人以自己是黑客而津津乐道。这在现实生活中,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对窃贼恨之入骨,更别说到处自称为“贼”了。此外还有对Web和书籍的不同知识产权观、对BBS和大字报的不同言论自由观等。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道德的悖论,它反映的是现实社会伦理观与网络伦理观的对立和冲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无标识性。通常情况,人是生活在有标识状态中的。即从传统意义的道德交往来看家庭(家族)关系、政治关系和人际关系,就是人们拥有的全部生存、生活与发展空间。即道德文往过程中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道德交往的范围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相对稳定。但在网络时代,网民常常处于一种无标识状态: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形象、年龄,不知道他的信用程度、讲话的可靠性,更不能知道他的档案,甚至连他的性别也无法得知。因此,网上交流的双方或多方都明确一个事实,即是一种无标识状态下的文流。两种状态下人的表现可能大相径庭。在有标识状态下,人们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制度规范的限制,而在无标识状态下,由于人们的心态有相当大的差异,这时要保持文明的言行无疑需要更好的道德修养、更高的“自律”水平。因此,网络伦理对网络社会的发展更为重要。发表论文网

    3.现有法律控制手段的失灵。

    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社会是由众多无形的规范所支撑构架的,无形的是伦理道德,有形的是法律制度。人处于各种规范文织的约束中,但又缘于这些规范而与他人相联系,构建起社会的秩序。而网络社会的虚拟性、无标识性使得现实世界伦理道德观并不能完全指导、规范基于网络技术形成的新生活形态; 同时原有立法的滞后性又对网络行为失去了有效的法制制约。

    而且,在网络法律制定中,还涉及到许多法律界定难于进行的问题。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法律主体难以确定。在传统的法律上,要求在知道起诉对象的名称的情况下进行起诉,但网络本身的无标识性,任何人都可以用非真实的代号上网,屏蔽了主体,造成起诉无法成立。其次是法律贵任及其程度难以界定。如某人利用网络上的黑客软件窃取了他人或国家的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提供该黑客软件的网站是否该承担相关贵任?有人利用OICQ或BBS进行非法宣传,那么其网站公司或负责人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再次是法律的客体难以界定。在网络在线游戏中,有人窃取了某玩家的装备,那么这种虚拟的装备资源是不是法律保护的对象?对这种装备的价值如何界定?这些都是现有的法律正待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网络伦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我们应克服过分崇尚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倾向,将注意的焦点从纯粹的网络技术转向人自身,从“技术地解决”转向“伦理地关注”和“伦理地解释”,力求在开发、发展和使用网络技术的同时明确地把“以人为目的”的伦理意识注入其中,使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交往方式不致陷入“技术因素大于人的因素”的伦理困境。

      1.杜层月乏个人应共同制定并遵守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

    由于网络是人们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建立起来的,从网络建立之初,就是人们自己为自己立法,自立规范,自己遵守。网络建成后,每一网络主体通过网络,都处在与自我、他人、社会的种种复杂关系之中,这些关系所包含和显现出来的共同要求,是网络道德的基础和主要内容。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制定,都是一定网络主体的相应社会利益、需要和价值追求的反映。

    我们一般认为以下四个原则为最基本的原则:无害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和允许原则。无害原则是网络伦理中的底线伦理,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要求任何网络行为对他人、对网络环境至少是无害的。公正原则是人类一直追求和崇尚的一条重要的伦理原则,是人类社会理性的充分体现,它要求人们能够获得其应该得到的各种权益和好处,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尊重原则要求不论网络如何技术化、虚拟化,网络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虚拟的人”,更不是机器。网络不是“无人之境”,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要求网络主体之间应彼此尊重,不能把对方看成是可以被随意操纵、“计算”的纯粹的“数字化”符号,个人信息也不是可以任意复制和粘贴的。允许原则是指涉及他人的行动的权威只能从别人的允许中得来。允许是道德权威的来源,尊重他人的权利是网络共同体可能性的必要条件。

    我国团中央等部门在2001年12月4日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作为广大青少年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文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2.寄希望于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

    网络的道德主体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我们应该看到,单一的网络技术是不可能具有情感、进行思想文流和社会文往的。网络并不是伦理道德的主体,它只是一种载体,网络伦理的主体仍然是人,也就是利用电脑及网络技术的网络用户。网络道德是活动在网络上的个人、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的反映。而网络主体是网络道德规范的实际创造者和制定者,又是网络道德实践、道德行为的主体,更是一切网络行为的道德评价者,是道德进步的推动力量。网络主体在网络生活、实践中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也就是人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的过程。而道德自律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人人从我做起。不能有“只见律他,不见他律,只知律人,不知律已”的心态。在网络社会中,如果只有少数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严格自律,网络社会就不可能有一个文明的道德面貌。它要求我们每一个网络用户都要从我做起,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高尚道德人格,形成一种严肃负责的态度,并通过道德实践培养起独立自觉的判断、选择能力,正确分析、理性地对待网上信息,坚持从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利益出发,自觉抵御各种不良信息的侵入,从而自觉遵守、维护网络道德。

    3.充分发挥传统道德的积极作用。

    在网络社会中,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贵任都与现实社会有很大不同,人将摆脱诸如邻里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现实社会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这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信息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但我们不能为了维护传统道德而拒斥网络社会闯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也不能听任网络社会的道德无序状态或消极等待其自发的道德机制的形成,因为它将由于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密切联系而导致现实道德的失范。因此,我们应整合传统伦理资源,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将之引入网络伦理中,使传统道德文化修身为本的思想在当今的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更加凸现。

    4.将网络社会的外部制裁与网络主体的道德自我约束结合起来。

网络的起因第7篇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以其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融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向人类社会伦理提出了各种挑战,带来了一系列的道德行为失范、网络色情、人性异化,以及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泛滥等复杂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本文试从伦理学角度来探讨网络道德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方式。

    一、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

    进入21世纪,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化社会已初具雏形,而作为信息时代标志之一的因特网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联合网络委员会”(fnc)通过一项关于“网络定义”的决议中指出:“‘网络’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1)通过全球的惟一的地址逻辑地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网络间协议(ip )或今后其他协议基础之上的。(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间协议’(tcp/ip ) ,或者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网络间协议(ip )’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3)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

    网络在其诞生的三十多年后今天,正以无可抑制、日进千里的速度向前发展,并深深地融入到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过其提供的e-mail, w w w ,bbs,online chat,ftp,telnet,game等服务,使因特网用户和现在还不是因特网用户的人员直接或间接地享受网络所带来的文明成果。网络把整个世界(有网络的地方)都联系了起来,无论是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的人,只要愿意,都可借助网络,即时、直接地进行交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社区建设、国际交流、个性服务等蓬勃发展,处处都显示出互联网的与众不同的魅力。网络蕴藏着无尽的潜能,承载着无尽的信息,不仅对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而且正在融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传统观念。网络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科学技术,一种载体,并创建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使我们有理由认为,借助于网络技术,现在形成了由计算机、因特网技术和使用网络人员所形成的网络社会。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网络在推动了人类社会前进,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诊释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它已不再单纯是技术,在被人们使用的过程中,已掺杂了许多人性化的因素,并且由于其技术的特性助长或激发了人性中的劣根性或阴暗面。如网络欺诈、网络攻击、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等形形色色的不道德的甚至是非法的行为犹如原子弹悬在网际空间,对网络生存环境构成巨大的威胁,直接阻碍了互联网的顺利发展,导致了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

    二、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网络技术本身的不足。

    专家指出,科学的步伐,常常比伦理学的步伐要急促得多,而正是这一点对我们大家都构成某些严重的威胁。

    首先是信息技术的不对称。由于信息技术形成的权力结构,其本身就具有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权利的不对称性。最明显的例子是网络技术专家、网络所有者与一般公众在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上存在不对等性。网络技术专家、网络所有者凭借知识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可能侵犯一般公众的信息权利或隐私权利,从而使后者受到损害。如几年前的“网络蚂蚁事件”的发生,作为免费下载软件的网络蚂蚁(netants)以其使用简单、下载速度快等优点深受网民的喜爱。但当人们使用网络蚂蚁时,在自己没有授权的情况下,使用netant,下载的机器会自动访问其它网站,甚至可能因之出现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这在国内引起了很大争议。人们开始关注到网络隐私问题。

    其次,网络作为科学技术,既可能被用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满足某些人的邪恶要求。网络技术、各种程序软件等都是由专门的网络专家们设计出来的,一种可能是,为人类造福的这些网络技术、程序软件可能由于网络理念、网络开发等的限制,本身就具有缺陷,可能会给黑客们留下“后门”,给用户带来损失。另一种可能是,一些高智商、高学历的人由于道德认识的偏颇而从事于“黑客事业”,专门设计、编辑各种程序软件来破坏人们的正常网络生活,而对这些黑客们的“成果”,有时网络专家们也望洋兴叹,无法破解。这时就要求网络技术本身要不断提高并能够对一些破坏性的程序给予修复,但这种此消彼长的运动过程是无限的。因此,有观点认为,网络道德问题仅靠网络技术单方面是无法解决的。

    2.现实社会道德观在网络社会中的失范。

    随着越来越多的网民的出现,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社会,其特殊的属性使身居其中的人们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伦理。然而网民不仅生活在虚拟世界中,同时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与现实的伦理观发生摩擦。如对待现实社会中的窃贼与网络社会中的黑客就有不同伦理观:现实生活中,对窃贼是一片喊打之声,但在网络中,他们不叫窃贼了,而称之为“黑客”,这些黑客们往往神不知鬼不觉地就进入了别人的“家”(电脑)中,或大肆破坏,或窃取隐私,而对黑客,人们却表现出了过多的宽容,甚至是崇拜。在互联网上有专门的黑客网站,bbs上也有以高学历、高智商人群为主的黑客们的文流,更有甚者,有些人以自己是黑客而津津乐道。这在现实生活中,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对窃贼恨之入骨,更别说到处自称为“贼”了。此外还有对web和书籍的不同知识产权观、对bbs和大字报的不同言论自由观等。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道德的悖论,它反映的是现实社会伦理观与网络伦理观的对立和冲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无标识性。通常情况,人是生活在有标识状态中的。即从传统意义的道德交往来看家庭(家族)关系、政治关系和人际关系,就是人们拥有的全部生存、生活与发展空间。即道德文往过程中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道德交往的范围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相对稳定。但在网络时代,网民常常处于一种无标识状态: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形象、年龄,不知道他的信用程度、讲话的可靠性,更不能知道他的档案,甚至连他的性别也无法得知。因此,网上交流的双方或多方都明确一个事实,即是一种无标识状态下的文流。两种状态下人的表现可能大相径庭。在有标识状态下,人们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制度规范的限制,而在无标识状态下,由于人们的心态有相当大的差异,这时要保持文明的言行无疑需要更好的道德修养、更高的“自律”水平。因此,网络伦理对网络社会的发展更为重要。

    3.现有法律控制手段的失灵。

    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社会是由众多无形的规范所支撑构架的,无形的是伦理道德,有形的是法律制度。人处于各种规范文织的约束中,但又缘于这些规范而与他人相联系,构建起社会的秩序。而网络社会的虚拟性、无标识性使得现实世界伦理道德观并不能完全指导、规范基于网络技术形成的新生活形态;同时原有立法的滞后性又对网络行为失去了有效的法制制约。

    而且,在网络法律制定中,还涉及到许多法律界定难于进行的问题。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法律主体难以确定。在传统的法律上,要求在知道起诉对象的名称的情况下进行起诉,但网络本身的无标识性,任何人都可以用非真实的代号上网,屏蔽了主体,造成起诉无法成立。其次是法律贵任及其程度难以界定。如某人利用网络上的黑客软件窃取了他人或国家的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提供该黑客软件的网站是否该承担相关贵任?有人利用oicq或bbs进行非法宣传,那么其网站公司或负责人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再次是法律的客体难以界定。在网络在线游戏中,有人窃取了某玩家的装备,那么这种虚拟的装备资源是不是法律保护的对象?对这种装备的价值如何界定?这些都是现有的法律正待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网络伦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我们应克服过分崇尚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倾向,将注意的焦点从纯粹的网络技术转向人自身,从“技术地解决”转向“伦理地关注”和“伦理地解释”,力求在开发、发展和使用网络技术的同时明确地把“以人为目的”的伦理意识注入其中,使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交往方式不致陷入“技术因素大于人的因素”的伦理困境。

      1.杜层月乏个人应共同制定并遵守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

    由于网络是人们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建立起来的,从网络建立之初,就是人们自己为自己立法,自立规范,自己遵守。网络建成后,每一网络主体通过网络,都处在与自我、他人、社会的种种复杂关系之中,这些关系所包含和显现出来的共同要求,是网络道德的基础和主要内容。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制定,都是一定网络主体的相应社会利益、需要和价值追求的反映。

    我们一般认为以下四个原则为最基本的原则:无害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和允许原则。无害原则是网络伦理中的底线伦理,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要求任何网络行为对他人、对网络环境至少是无害的。公正原则是人类一直追求和崇尚的一条重要的伦理原则,是人类社会理性的充分体现,它要求人们能够获得其应该得到的各种权益和好处,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尊重原则要求不论网络如何技术化、虚拟化,网络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虚拟的人”,更不是机器。网络不是“无人之境”,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要求网络主体之间应彼此尊重,不能把对方看成是可以被随意操纵、“计算”的纯粹的“数字化”符号,个人信息也不是可以任意复制和粘贴的。允许原则是指涉及他人的行动的权威只能从别人的允许中得来。允许是道德权威的来源,尊重他人的权利是网络共同体可能性的必要条件。

    我国团中央等部门在2001年12月4日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作为广大青少年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文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2.寄希望于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

    网络的道德主体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我们应该看到,单一的网络技术是不可能具有情感、进行思想文流和社会文往的。网络并不是伦理道德的主体,它只是一种载体,网络伦理的主体仍然是人,也就是利用电脑及网络技术的网络用户。网络道德是活动在网络上的个人、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的反映。而网络主体是网络道德规范的实际创造者和制定者,又是网络道德实践、道德行为的主体,更是一切网络行为的道德评价者,是道德进步的推动力量。网络主体在网络生活、实践中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也就是人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的过程。而道德自律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人人从我做起。不能有“只见律他,不见他律,只知律人,不知律已”的心态。在网络社会中,如果只有少数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严格自律,网络社会就不可能有一个文明的道德面貌。它要求我们每一个网络用户都要从我做起,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高尚道德人格,形成一种严肃负责的态度,并通过道德实践培养起独立自觉的判断、选择能力,正确分析、理性地对待网上信息,坚持从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利益出发,自觉抵御各种不良信息的侵入,从而自觉遵守、维护网络道德。

    3.充分发挥传统道德的积极作用。

    在网络社会中,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贵任都与现实社会有很大不同,人将摆脱诸如邻里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现实社会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这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信息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但我们不能为了维护传统道德而拒斥网络社会闯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也不能听任网络社会的道德无序状态或消极等待其自发的道德机制的形成,因为它将由于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密切联系而导致现实道德的失范。因此,我们应整合传统伦理资源,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将之引入网络伦理中,使传统道德文化修身为本的思想在当今的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更加凸现。

    4.将网络社会的外部制裁与网络主体的道德自我约束结合起来。

网络的起因第8篇

关键词:网络反腐;制度反腐;效力;法制化

一、关于“网络反腐”

公众最愿意用什么渠道参与反腐?据2009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腾讯网在线调查(1983人参加)的数据显示:排在首位的是“网络曝光”,75.5%的人选择此项,接下来依次是:“举报”(58.2%)、“媒体曝光”(53.8%)、“信息公开”(48.0%)、“”(30.6%)、“审计”(30.1%)。①“网络曝光”远远超于其他的传统渠道,所谓网络反腐,是指我国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党和政府的防腐机构与广大人民群众反腐倡廉的新形式,即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在相关法律和政策规范下,党和政府的防腐机构与广大人民群众以网络技术为手段,进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举报腐败官员的腐败行为,以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反腐方式。①网络反腐,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新形式,借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作为互联网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得到中国执政者认可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央党校出版发行的《中共党建》收录了“网络反腐”的词义。②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从“表哥”、“房叔”、“房姐”的落马,再到“雷政富不雅视频”、“单增德离婚保证书”等热点事件,特别是从十以来,“网络曝光――纪委介入――核查处理”成为腐败案件查处的一条新路径。

二、网络反腐“风靡”的原因――传统反腐方式的弊端

网络反腐兴起并风靡一时的原因固然与其自身的特点不可分,但我认为更主要的原因是传统反腐方式的局限。反腐历来是一个备受重视的重要问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腐败的实质就是公共权力遭到滥用,而制约权力滥用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制度加强对权力、配置的监督和制约,制度防腐一直是防腐的最为有效和最主要的方式。但近年来,网络反腐大有赶超之势,普通的公民更倾向于网络反腐的这种方式来参与到反腐中来,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制度反腐在当前阶段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反腐的需要,制度反腐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度设计不完善以及执行力不强上。③突出表现在一些党政机关在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时,临时制定一些制度来解决问题,这就造成了制度出台的过快、泛滥的问题,反腐效果差,并且制度的低效率使得大量的资源浪费在不必要的制度环节上;一些制度在设计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相应的制度之间存在着很多的摩擦和矛盾,使得一些腐败问题处于没人管的情况,而一些腐败问题“万人齐管”、矛盾重重的情况之下,制度的效力难以发挥;除此之外,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中,很多的制度之所以没有很好的发挥效力是因为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向所谓的“人情”让步了,依靠人脉关系、人情联系通过“走后门”的方式来躲避制度法规的审查,这种现象在当今中国并不少见,这样的做法会大大降低制度的效力,并且削弱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给腐败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滋长的空间;而一些不合理的制度设计使得一些权力机关的权力过大,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又难以得到制度的有效制约监督,最终滋长了腐败;以上都是制度反腐所存在的问题,正因为制度反腐的效力呈现不足的趋势,公民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网络反腐。

三、网络反腐的技术特点

由于互联网渠道的特殊性,网络反腐有不同于传统的反腐形式的自身独特的技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后文所论述的网络反腐的优势和缺点产生的原因。

首先,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大量群体了解到信息。公民在网络上相关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消息传播到大众,因为受众的人群及其广,一旦一个事件进入到大众眼中就会立即引起很大的反响,迅速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和尽快解决,有利于贪腐案的及时审理,而且受众群体可以通过网络提供大量的线索,以帮助案件的进一步审理。

其次,网络反腐受外界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传统的制度反腐的手段往往需要举报人和官员进行面对面的对质,这会使得举报人迫于压力而在选择是否举报时有所保留,一些涉案干部在接到相关消息后会试图去封锁消息,甚至对举报人员进行打击报复,这会给举报人员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网络反腐以其匿名性和不受时间限制的特点打消了举报人的顾虑,减少举报人所受到的外界干扰。

再次,成本非常低。只要有网络即可参与到网络反腐中来,参与成本十分低廉,无需上门,程序简单,消耗的物质成本以及心理压力成本都很低,减少了举报人的物质压力和精神成本压力⑤。

最后,以画面、声音等形式呈现生动形象。举报人将与涉案官员相关的图片或者声音、影像资料等公布在网络上,因为图片音频等非常直观性的证据会使民众更加贴切的感受到涉案官员的行为的卑劣,从而更好的激发民众参与网络反腐的热情。

四、网络反腐的“利”和“弊”

(一)网络反腐的优势

网络反腐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如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的落马,杨达才的落马源自于一个微笑,2012年,8月26日,陕西省延安市境内包茂高速公路安塞段发生特大交通事故,造成36人死亡,三人受伤。杨达才因在事故现场面露微笑而引起网友关注,网友进而通过搜索网络图片发现其在不同场合佩戴多款名表。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随后,陕西省纪委介入调查,杨达才因“存在严重违纪问题”被撤职,查处其存款超过1600万元。⑥网络反腐具有传统的制度反腐如举报、等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实际上,网络反腐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从杨达才落马的案例中我们能够看到网络反腐的一些优势所在。

首先,网络反腐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形成舆论场,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从而达到反腐的目的,反腐效果显著。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某某在8.26特别重大道路安全事故现场“笑脸”的不正当行为和多次在公开场合佩戴名表的行为迅速地引起了网友的重视,引发了网民的集体讨论,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引起了陕西纪委的重视,从网友“围观”一直到杨某某落马一共仅经历了短短的27天。让人们又一次见识了网络反腐的威力,不同于纸媒、和举报等传统反腐方式,对网民而言,网络赋予他们更加自由、更加独立的话语权,网络的互动性增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时效性和便捷性,一旦网民在网络上通过发帖、发表评论文章、网络举报、发表博客等形式揭露腐败行为时,就会对相关部门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从而推动反腐工作的进行。

其次,网络反腐具有制度反腐所不能比拟的“阳光透明性”,在有效保护举报人隐私的同时,能够有效的腐败官员的后续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在网友对杨某某的巨额手表的来源提出质疑后,陕西省纪检委迅速介入进行调查,并因杨某某涉嫌严重违纪令其停职,其后于2013年9月5日获刑14年,杨某某腐败案告一段落,从纪检委介入调查后,网民也并没有停止对这一事件的关注,持续监督关注到此案结束。网络反腐具有十分重要的“阳光透明性”,一旦在网络上引起网民的关注,整个案件的走向都在大众的视野监督之下,有效地防止有些官员通过“走后门”等方式逃避法律制度的惩罚,从这点来说,网络反腐是制度反腐的十分重要的补充。

再次,网络反腐是一种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对于官员有着极大的震慑作用。在杨某某案件客观上对一些官员的贪腐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警戒作用,使官员在公开场合的“炫富”行为有所收敛,但还没有能从根本上威慑腐败行为的产生。这就涉及到网络反腐的另外一种方式――检举,即网民本身对贪腐官员的一些贪腐情况有所了解,在掌握一些实情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对相关贪腐官员进行检举,从这个角度来说,因为在网络反腐的框架下,很难有机会去“搞一些猫腻”,结果往往是不可逆的,作为持续性的长效机制的网络反腐对于官员是具有十分大的威慑作用的。

最后,形式多样,参与成本、门槛较低。以杨某某案为例,网民通过在网络上收集照片、发表博客微博等方式进行揭露,只需基本的电脑技能和识字能力即可有效地参与到网络反腐中来。实际上,进行网络反腐的形式非常多样,论坛、微博、微信、博客以及在相关的政府网站上进行举报等都可以有效地进行网络反腐;而且网络反腐的参与成本与门槛都是非常之低,大大地降低了以往公民参与反腐的难度,能够激发公民的参与网络反腐的热情。

(二)网络反腐的弊端

网络反腐有很大的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网络反腐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网络反腐的这个新形式还需客观地看待,以下对网络防腐的弊端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网络反腐有可能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不负责任地将他人的隐私公布在网络上,很容易造成对他人隐私权的恶意侵犯。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的《2012年微博年度报告》显示,其搜集到的24起影响较大的2012年反复案例中,非谣传误传的为15个,占总数的62.5,也就是说将近四成是有误的。⑥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将并没有腐败情况的官员的隐私也被公布在网络上,比如房产、资产和家庭子女情况,严重地损害了未涉案官员的隐私权;另外还有很多因为私人恩怨而恶意陷害、骚扰他人的案例;目前对于隐私权的侵犯也成为网络反腐广受人诟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其次,一些网民在进行网络反腐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很容易发表一些想当然的、激进的甚至不负责任的言论,从而引起国家、社会的不安定。网民在进行网络反腐时,由于一时气愤难忍或其他原因而发表一些不正当的言论,由对腐败个案的愤怒转移成为对整个体制、乃至党和国家的攻击和毁谤,这时网络反腐的弊端就会显现出来,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过快,再加之网民的素质本身参差不齐,对于这样的不正言论的传播很容易听之任之,这种情况过度发展最后会导致公民对于体制、对国家失去信心,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的不安定。

最后,网络反腐在网上公开信息后,会使相关的涉案官员提前有所准备,相互串供,甚至向国外“出逃”,增加后续办案的难度⑦。通过对以往的网络反腐的案例的研究,可以看到网络反腐一般是以一个事件为契机,通过网友的不断讨论,使得舆论逐渐扩大,最终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整个过程是清晰透明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清晰透明性”,也给涉案官员进行“串供”甚至“外逃”提供了时间和机会,给司法部门进行办案增加了难度。

四、怎么看待网络反腐

网络反腐作为制度反腐的重要的补充,因其自身的优势在反腐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突出的作用,但应该注意到的是,网络反腐自身也存在这一些弊端和问题,使其反腐作用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对于网络反腐这一反腐新形式应对其加以完善以达到更好的反腐效力,加强网络反腐的法制化④、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反腐的相关法规和制度规范,防止“网络暴力”的出现,对于虚假举报等行为给予惩罚,对在反腐中做出贡献的人给予奖励;政府还需在网络上建立专门的反腐通道,任命网络专业人员及时对于网络反腐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提高网络反腐的效率;同时加强对于网民的相关教育,使其更好地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网络反腐的政治参与。作为反腐的新形式,网络反腐是制度反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视网络反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反腐方式的重大作用,如何将二者更好地结合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反腐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于网络反腐的问题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讨论,本文只是就作者所掌握的知识和资料提出的一些关于二者关系的一些浅薄的认识,其中很多内容和观点都有待商榷,希望通过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相关资料的整理,能够对这个问题进行相对更深层次的研究,请老师进行指导,谢谢您。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

注释:

① 李尚旗.《从民间到政府:网络反腐的路径分析》,理论探索,2011.03

彭晓薇,《论网络反腐》,求实,2011.3

② 详见百度百科词条(网络反腐)

③ 田旭明,《制度反腐与网络反腐的互动互促》,《理论探索》,2013年第3期

⑤ 邹庆国.《网络反腐:兴起缘由、价值解读与风险防范》,政治与社会,2012.04

⑥ 来源于《中国新闻网》

⑦ 杜治洲.李鑫.《我国网络反腐的主要特征――基于217个案例的实证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4.06

⑦ 马莉.《网络反腐的影响路径及传播方式研究――基于十以来的网络反腐案例》,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4.06

④ 杜创国.《构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机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01

参考文献:

[1] 唐晓.杨帆.《政治科学基础》.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12

[2] 李尚旗.《从民间到政府:网络反腐的路径分析》,理论探索,2011.03

[3] 郑又贤.《对新形势下“网络反腐”的新思考》,《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02

[3] 彭晓薇.《论网络反腐》,求实,2011.03

[4] 邹庆国.《网络反腐:兴起缘由、价值解读与风险防范》,政治与社会,2012.04

[5] 马莉.《网络反腐的影响路径及传播方式研究――基于十以来的网络反腐案例》,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4.06

[7] 杜治洲.李鑫.《我国网络反腐的主要特征――基于217个案例的实证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4.06

[6] 杜治洲.任建明.《我国网络反腐特点与趋势的实证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1.03

[9] 田旭明.《制度反腐与网络反腐的互动互促》,《理论探索》,2013.03

[7] 张亚明.赵扬.李新华.《中国网络反腐机制:现状、困境及路径选择》,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11] 毛王芳.《自媒体时代网络反腐的理性思考与路径优化》,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05

[12] 周育平.《“网络反腐”的利弊分析及展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2

[8] 杜创国.《构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机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01

[14] 胡杨.《网络反腐的制度化路径分析》,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5] 向婉.《网络反腐制度化探析――以杨达才案为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3.05

网络的起因第9篇

 

关键词:网络伦理 伦理挑战 伦理原则 伦理建设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使网络成为社会生产、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主要手段、广泛的运用在金融、教育、娱乐等社会活动中,并逐步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沟通方式,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革。网络为人类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和新的生存方式,使人类可以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世界中自由的交流信息,沟通世界。网络主要特征是信息的传递快捷、获取方便、其内容丰富、交往全球性,并因此为人们广泛运用。网络时代改变了社会各阶层群体的活动空间和生存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建立在生活和生存方式基础上的伦理道德观念. 

网络在为人类生活提供信息资源共享、便捷的同时,也使当今现实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受到了新挑战。因此,如何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就成为网络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网络伦理道德,是以现实社会道德规范为基础,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延伸与拓展,是人们在进行网络活动时要遵循必要的道德规范。它是针对网上行为的特殊性,针对网络虚拟空间生活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并且借鉴传统现实社会道德成果与经验,建立起适应网络伦理关系要求的新的伦理观。 

一、网络的伦理挑战 

随着互联网个人使用数量的急剧增长,全球性的网络社会已形成,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公众的一种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网络如同“双刃剑”在促进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现实社会难以应付的伦理问题。 

网络是开放的空间,由于目前尚未建立和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模式,使得一些西方的有害的思想充斥其中,甚至出现一些不道德的现象;人们在网络中的安全感和信任度降低,网络交往没有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也没有了直接的监督和约束,更容易使人们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这些都是对现有道德规范的冲击。 

网络伦理问题的产生,根源主要是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网络社会没有绝对的监管与准则,造成了管理与控制的困难,也因此从根本上导致了网络社会整体的伦理失范。网络本身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上人们的匿名性,网上行为的隐蔽性,以及没有成熟的管理模式和监控模式,这给网络的管理与约束加大了难度性。 

当我们以原有的道德准则去要求网络时,会发现原有的伦理观念的无力,因此,网络又给现实的伦理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是对现有伦理关系的冲击与挑战,网络本身的特点打破了人与人交流的地域性,也打破了人与人之间固有的交往形式,这意味着现有的道德规范无法调节网络社会带来的人与网络、人与非实在的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如何调节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现有伦理准则面临的巨大难题。面对网络对现有伦理的挑战,我们必须要进行网络伦理的研究和建构,建立起网络伦理的规范体系和建设机制。 

二、网络的伦理原则 

网络伦理确立的在于要结合网络伦理关系自身的特点,归纳出适应网络社会需要的伦理法则。面对当前网络伦理危机,需要我们建立将网络的特点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网络伦理,而在其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以期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指导人们正确上网,正确行为,提高网民的道德修养与自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