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05 15:29:32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第1篇

【关键词】关键词教学策略;课堂教学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们的记忆有两种,一种是有意识记,一种是无意识记。所谓有意识记,就是有目的、有计划而且需要经过一定努力的识记。虽然这种识记包括机械识记和理解识记,但是,这种识记都是以一定的艰苦努力为前提的。而无意识记,是在事先既无确定的目的,而在当时又未曾经过任何努力的识记。它是一个自然而然、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尽管学习的过程,系统掌握知识的过程离不开有意识记,任何投机取巧都是不可行的;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将有意识记转化为无意识记,既达到学习的目的,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这种努力是需要的,其途径之一就是运用关键词教学策略。

何谓关键词《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是这样定义的:“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关键词主要运用于文献标引,随着网络的发展,关键词被广泛运用于网络搜索引擎,关键词概念的使用也已经大大突破了原有的范围。因此,根据关键词的特点以及科学学科的特点,笔者尝试把“关键词”引入科学教学实践中,并把这种教学探索称之为“关键词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学策略是指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以言语的教学为核心设计课堂教学,通过选择概念关键词,编排关键词序列,深入到语境,品味和感悟概念关键词,体会言语的意图感、意义感和意味感。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实施关键词教学策略呢?

一、根据教材内容,用关键词设置教学目标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科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需要学生通过准确科学语言的表述才能得以实现。文章常读常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于科学课的教材,存在着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的可能,因此在确定关键词的时候不一定要拘泥于作者的本意,而允许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以及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选择教学的关键词。比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用词,在科学课中有严格的界定。餐桌上的一道好菜“鸡翅”,在我们的科学课中是不恰当的。鸡属脊椎动物门的鸟类,较高等的应该称之为“鸡翼”,而“翅”是对较低等的昆虫的翅膀的称呼。例如,蝗虫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膜翅目的动物,其典型特征是有头、胸、腹三部分组成,有三对足,两对翅。

二、根据习题内容,用关键词理解习题意图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那么习题当然也有“题眼”。 “题眼”是习题构思的凝聚点,是结构上牵动制约全题的关键点。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透过那个“眼”,窥探出习题的主要内容。例如对某道中考题的解题过程简析如下:

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跟正压力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甲)实验装置。

(1)将木块用测力计水平拉住,测力计另一端固定在桌上一侧;细线一端和砂桶连接,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和长木板相连。实验时在砂桶中加砂,使长木板运动,当木块达到稳定时,测力计读数等于木块和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请问木板的运动是否一定要作匀速运动 (填“一定”或“不一定”)。

(2)在木块上加砝码就可以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正压力,改变砂桶中砂的质量,使长木板运动,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小明做了四次实验,得到了下表四组数据,其中在第3次实验时,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请你帮小明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并填入相应的位置。

(3)对上表格中正压力大小和测力计读数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审题能力和阅读能力,第一小题,根据习题本意以及初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要想物体稳定地运动并且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需要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题目已经设定了条件“长木板运动达到稳定时”,所以填“不一定”,第二小题,从题目的关键词“读出”、“填入”,然后根据图片信息,可以得出答案是“1.9牛”,而有许多学生因为去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根据成正比例的关系去算出力的大小,结果因此而失分,第三小题,从题目的关键语句“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跟正压力关系”可知,结论为“滑动摩擦力跟正压力成正比”或“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着正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等,而有部分学生就紧紧盯着正压力大小和测力计的关系而写出它们两者的关系,使结论停留在表面上,因此而失分。如果学生在应试过程中能够认真阅读,体会命题者的意图,这样的题目应该不算难题,而且,也可以很快找到正确的答案。

三、根据材料内容,用关键词辨析核心信息

用关键词辨析核心信息,要注意关键词的排列,关键词只有经过优化组合排列而成,才显匠心独运,课堂才新颖别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关键词排列恰当便可达到课堂教学逐层递进、逐层深入,实现学生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表层到深层的螺旋式上升。

通过辨析关键词,全面理解关键词的含义,要弄清每一个关键词的上位词与下位词,要真正弄清很多关键词的内涵与外延,就要紧密联系它们的上位词与下位词。关键词之间,有上下位关系。如物质的分类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每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可以让学生准确而又熟练地掌握。具体分析如下:先请学生画出物质分类的直观图。

物质混合物纯净物单质非金属金属 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酸碱盐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第2篇

关键词:物理实验;科学素养;思维方式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是验证前人科学论断的学科,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会通过大量实验来获得物理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和形成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需要教师给予高度重视。科学素养是学生未来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探索必备的一种素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质疑能力,都是科学素养的关键,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培养。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培养学生创新和质疑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社会的创新是基于人的因素的,人的创新和创新能力是社会创新及发展的关键。初中课程体系中,物理教学因为参加中考成为课程体系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之一。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能够提出问题就是能质疑的表现。质疑后进行假说的验证,通过实验最后证明自己的假说成立,这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开始。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要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发散,这样学生的创新潜力才会得到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

二、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第3篇

国家重点基础领域项目部署和进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973”计划在海洋生物资源领域在资源环境领域、农业领域和重要交叉前沿领域部署项目,重点关注海水养殖中的病害生物学、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近海生态系统安全(赤潮、水母、藻华等)和近海生态食物产出,以及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和活性物质等科学问题。这些项目关注海洋生物领域基础性科学问题的解决,促进了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品种优化、病害防治、增产增收等产业关键问题的解决,保障了我国近海生态安全并促进近海食物产出和环境安全,为开发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进而获得海洋食品、功能食品、海洋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表1为“十一五”期间国家“973”计划海洋生物领域部分立项项目清单。国家“973”计划海洋领域项目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例如,“重要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发生和免疫防治的基础研究”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承担,项目聚焦于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动物对虾和鱼类疾病产生和防治的各个环节,包括病原学、病原入侵、宿主免疫反应机制、免疫防治的途径等。通过调查主要病原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感染宿主的机制,并以之为基础,对对虾和鱼类不同的免疫系统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免疫防治策略。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6项,已获授权25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8项;项目取得的原创性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力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养殖贝类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解析与设计育种基础研究”和“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等项目,重点关注我国海洋养殖贝类、微生物等生物资源的遗传育种和活性物质开发方面的基础性科学问题,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国家高技术研究领域项目部署和进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在海洋生物资源方面的研究目标是研制50个海洋创新药物与海洋生物制品等产品。部署了“抗肿瘤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抗心脑血管疾病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抗神经系统疾病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工程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海洋微生物产品的中试研究”、“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研究开发”、“海洋滩涂耐盐植物开发及集成应用技术研究”等多项重点项目。部署了“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专题项目,其中目标导向类项目4项,重点关注资源利用、病害防治、创新药物等方向;探索导向类项目43项,研究对象包括珊瑚、红树林、海藻、海绵、海蛇、海星、对虾、微生物等,通过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学科技术手段,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重要的过程和机理,研制获得海洋生物活性肽、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等。承担单位主要分布在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教育部高校(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等。通过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和专题项目的实施,对解决海洋生物资源利用领域的动植物微生物资源现状、天然产物和活性物质开发、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系列生物制品研制等产业链的核心科学问题具有重要作用。表2为“十一五”期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部分重点项目和专题项目。

国家“863”计划海洋生物领域项目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以“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研究开发”重点项目为例,该项目以海洋生物资源为原料,结合现代生物工程及生物化工等技术,重点突破了生物酶制剂、生物材料及生物农药等生物制品的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建立我国海洋生物制品的创新体系,建立了我国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作用的研发基地,提升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能力。

国家科技支撑领域项目部署和进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海洋生物资源领域部署了“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海洋生物毒素药源高纯度规模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示范”、“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恢复与特色生物资源增殖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等多项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洋生物资源领域项目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研究能力和技术水平,丰富拓展了海洋生物资源产品,增强了相关企业创新能力及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拉动了海洋渔业上游产业链,为我国海洋食品现代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海洋生物资源利用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例如,“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是迄今为止海洋食品领域最大的国家科技项目,突破了大宗低值鱼类蛋白的化加工、海洋食品原料功效因子的高效制备、海藻新型综合利用技术及海洋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等4项海洋食品加工的重大技术;开发了低温组合干燥等10项海洋食品与功能食品产业制造技术;研制了低盐鱼酱油、脱敏鲐鱼等80种新型海洋食品及营养与功能食品(基料);建立了海洋大宗低值鱼类精深加工、海洋食品生物活性物质高效制备、高品质海藻胶加工等产业化示范基地7个,中试生产线11条,产业化示范生产线32条。“海洋生物毒素药源高纯度规模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示范”项目主要开展了海洋生物毒素药源高纯度、规模化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与攻关,攻克了海洋生物药源高纯度规模化生产过程中的高精度检测技术、全程工艺设计、示范生产线建设、新药制剂学研究、新药临床前研究等关键技术及设备选型、设备安装调试、配套设施建设、操作人员培训等工作,建成了海洋生物毒素药源高纯度规模化生产线。“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恢复与特色生物资源增殖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主要针对西沙群岛珊瑚礁人为损毁、特色海洋生物资源破坏和珊瑚敌害长棘海星及病原微生物危害严重,亟须珊瑚礁生态恢复技术、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技术和珊瑚病敌害防控技术等重大问题,开展珊瑚礁结构生态修复与造礁石珊瑚增殖、特色生物资源增殖与珊瑚病敌害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进行珊瑚礁生态增殖恢复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恢复和珊瑚礁特色生物资源的生态增殖,转变渔民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珊瑚礁生态增殖产业,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目前,该项目已经运行两年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进展。

其他

自2007年开始,财政部会同国家海洋局和科技部启动了公益性海洋行业科研专项,该专项支持了“贝类高值化利用技术中试研究与示范”等多项海洋生物资源利用项目。国家海洋局2010年启动了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部署了海洋能源微藻项目,开展海洋微藻在制备能源方面的高值化利用研究与示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学部、地学部等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海洋微生物等方面部署了多项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资源环境领域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海洋微生物资源利用、海水养殖产业链构建等方面部署了一批重要方向项目(群),其中包括“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高值利用技术”和“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及其组合物合成技术”重要方向项目,以及“重要海水养殖动物绿色产业链构建原理与关键技术”项目群和“影响我国近海生物资源变动的关键生态与环境过程”项目群。表3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领域重要方向项目立项项目清单。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领域科技发展的制约因素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突破口,极有可能成为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在取得所述创新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该领域发展的瓶颈问题。

1理论体系不完善

当前,海洋生物领域的部分科技成果浮于表面,对基础性科学问题和重大理论突破的关注度不够,对制约行业领域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和关键设备的解决缺乏有效的方法,一些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案存在“炒概念”的嫌疑,科学研究对产业的技术支撑能力薄弱。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和突破能力不足,尚存在着上游和下游分离的问题,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关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发表,产品开发的技术专家专注于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开发,上游的高技术和下游的产业化之间的有机链条需要巩固和加强。

2稳定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我国逐步开始高度重视海洋科学的发展,海洋生物资源领域的科技投入比例也在逐年增加。但相对于我国海洋生物制品、海洋药物、海洋食品等领域的巨大科研需求和重大经济效益产出,我国在该领域的科技投入比例尚需进一步加强。大部分海洋生物领域的科学家已经摆脱了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开展研究工作的窘境,但是还存在科学家到处争取不同类别项目经费进行研究的情况。需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从科学思想的培育、重大基础科学问题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解决、产业化支撑体系等各方面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

3科研平台支撑能力薄弱

海洋生物利用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开发都离不开科研条件平台的支持。当前,我国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科研条件平台建设较为薄弱。目前尚无海洋生物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拥有国家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数不多的工程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平台也需要加强支持。同时,产业化开发的体制机制方面尚存在不顺畅的环节,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的有机集合,从理论体系建设到技术支撑能力的提升各个层面协同发展。

4人才队伍培养力度不强

当前,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领域的科研骨干主要来源于海洋化学、食品科学、水产品加工等传统学科的延伸,真正从事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产业化开发的科研人才队伍亟待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需要大量具备海洋生物学、水产科学、食品科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综合人才队伍,需要同时具备基础科研能力和较强的产业化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要科研院所和高校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5产品集成开发亟待提升

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要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才能发挥作用,海洋生物制品开发需要重大产品的开发和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的提升。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陆源食品的安全问题受到巨大挑战。海洋生物产品具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性,陆源食品的令人担忧的安全性和海洋食品的绿色、无污染、安全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更愿意接受新型的海洋生物制品。但是我国生物制品开发的重大产品较少,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略显不足,如何开展重大产品开发和进行技术集成研究,推广应用海洋生物制品,是摆在相关企业面前的重要考验,海洋生物制品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领域科技发展战略对策和建议

1关注重大基础性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

基础性科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科学研究的核心推动。提出和解决制约领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性科技问题,将科学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有机结合,解决我国海洋生物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提高利用的研究和技术水平,为海洋产业发展、科技成果产出、企业技术进步、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加大科技投入和提高利用效率

长期稳定的科技投入,是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科学研究的力量源泉。整合利用国家层面、部委层面、研究机构层面的国家科技资源,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延长稳定支持年限。开展海洋生物利用国家科技专项研究计划,集中全国优势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加强资源和数据信息整合,提高资金、设备、平台和数据等集成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科研经费的作用,提高科技投入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我国海洋生物技术领域重大科技成果产出。

3重视科研条件平台建设

强有力的科研条件平台是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有效整合现有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科技平台资源,集中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产业示范基地等;建立健全理论体系突破、技术路线可行、产品安全有效、市场高度认可的“官产学研——政府部门、企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的有机结合机制,促进理论体系突破和技术支撑能力提升。

4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

稳定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是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科学研究的根本保障。大力培养具备海洋生物学、水产科学、食品科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基础的综合性人才,引导相关领域人员专职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海洋生物科学领域整体技术水平。注重引进国际高水平领军人才,重视培养本土领军人才,加强中青年骨干人才的稳定支持力度,培养造就具备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开发的综合性高水平人才队伍。

5重视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的研发和宣传

市场广阔的海洋生物制品是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科学研究的最终出路。吸取陆源食品安全问题的经验教训,集中力量提高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的科技含量。开发重大新型海洋生物制品,重点开发深海微生物活性物质、新型海洋生物医用材料、临床肠内营养制剂、海洋生物酶制剂等国家迫切需求的科技产品,重点关注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序开展科普宣传,树立海洋生物制品的良好的市场形象,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第4篇

【关键词】抽象思维 高中物理 物理教学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79-02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教育面临着多重机遇与挑战。高中物理教学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高中物理作为一门比较严密、系统的学科,其对高中生有着特殊的要求,其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促进他们学好高中物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1.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

1.1与高中物理学科配套的教材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我国高中的物理教材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革。改革后的高中物理教材更加的具体性、全面性,也更加的完善,知识性逻辑性也更加合理。对于物理教材上的光学、电学的知识,也做出了很大的改进,走向全新的,全面的新教材之路。

1.2重视物理的实验教学

物理是理科中重要的学科,它和化学一样离不开实验,但与化学不同的是,物理的实验,相对于化学,操作要简单一些。物理学科中,做实验是很被重视的。物理学家之所以成功,都是因为实验才得出的结论,因此,可以看出,实验对于物理的重要性。高中物理相对于初中物理,难度是很大的,其过于抽象的教学,会使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实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实验能使抽象的知识,变为平面的浅显易懂的。所以,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实验的意义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也是不可替代的。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才能真正的学懂物理,热爱物理,会学物理。

2.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学习高中物理的重要作用

在高中阶段,学好物理对于理科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物理是理科生高考的必考项目。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会逐渐朝着稳定、成熟的方向发展。高中时期是塑造抽象思维能力的最佳时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智力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核心形态恰恰就是抽象逻辑思维[1]。通常学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思维能力的,然而,学生的学习通常又是在教师的教导下进行的,所以教师的教导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可以从改变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着手。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量变”,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与掌握;二是“质变”,指学生在积累与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前提下,自身的能力与思维会得到稳健的发展。

3.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

3.1学习物理有技巧

现如今,提高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成为了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所以说学习也是学生的义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也不能单单把重点放在知识传授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技能训练,从而使学生的智力与思维能力能够同步稳定地发展。所以在升学之初,高中物理教师就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使他们建立起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学习效率的前提,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此外,还应该用发散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效率的前提,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可以通过实验、小组讨论、做游戏、竞技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素质带给学生的影响,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善于鼓励学生且没有耐心的教师是学生所讨厌的。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还是未成年,对情感的表达很直接也很果断,他们会因为一个老师而讨厌一门学科,从此荒废了学业。所以,教师们要为了学生们的未来着想,不要去做一个暴戾的,没有耐心的教师。笑容是最暖心的问候,每天来上课的时候,也要和在座的学生们一样,保持着完美的笑脸,表现出活力尽显的样子,正面情绪和正能量都会影响其他人。教师对于优生不要过分纵容宠爱,适当的表扬,并且追求众“生”平等。对于差生,教师也不要对他们放弃,并且不要歧视差生,对于差生要进行鼓励和帮助,要和差生一起努力,做到一视同仁。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是首要任务。物理是理科的主要课程,学习理科,不仅要有逻辑思维,还要有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物理学习的关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提升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关键,还是在于高中物理的教学方式、学习物理的技巧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第5篇

关键词:关键词;物理概念和定义;物理规律;提炼关键词;融会贯通

在高中理科各科目中,物理科是相对较难学习的一科,很多同学有这样的感受:“上课听得懂,听得清, 课下做题时不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是没有掌握好的学习物理的方法,而把握关键词对学生很有所帮助,使高中物理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如何运用关键词法学习高中物理呢,通过对概念和定义中的关键词、物理规律中的关键词、问题中的关键词的特点认识和分析方法、关键词的提炼的意义等内容的阐述,旨在培养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轻松学习高中物理。

一、认识关键词,轻松理解物理概念和定义

关键词(Keyword),顾名思义就是关键性的词语,从语言学上来讲,关键词就是能描述文章本质的词语。

物理概念和定义是物理学的基础和关键,一般可分为基本型和计算型。属于基本型的有:质点、重心、参考系、惯性、直线及曲线运动、电场、磁场等;计算型的概念有:位移、速度、加速度、摩擦力、合力、功、动能、常量(G,k)等。基本型的概念大多在于描述一个基本事实或是提供一个统一的规范,涉及一定的物理环境。计算型的概念经常是基本型概念的展开,联系具体的物理量,可以是组成公式的基本字符,参与运算,往往具有单位,二者之关系像是电脑里的“文件夹”和“文件”,是一种结构化思维。在这些概念和定义中均包含一些必不可少的反映这些本质的短小词语,这就是关键词,要找准他们并重点记忆和理解有助于师生建立物理模型,优化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两物体的会产生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作用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定义中“接触”“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之间”“阻碍相对运动” 是关键词,找出了这几个关键词不难总结出物体之间产生摩擦力必须要具备的条件有:第一,两物体要相互接触.;第二,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弹力;.第三,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还可以判断出摩擦力是阻力,方向在接触面上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的方向相反。

理解这些关键词时,可以以问题形式促进理解物理概念和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这一概念若是一个物理量,那么它的测量方法和定义公式是怎样的?它用什么字母表示?有没有方向?是否矢量?有没有正负?单位是什么?字母和单位的读法是什么?

也可以正向或逆向思维结合的问题提问。如:摩擦力的定义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只有相互接触或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摩擦?有或没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无摩擦力?方向会与接触面相同还是相反?是阻力还是动力?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得摩擦力的定义清晰地印在脑海中。

所以物理概念和定义内容的教和学。都要意识的重复:“找----分析----记忆”关键词这样反复的训练,久而久之, 学生都能养成先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弄清它们在其中的地位和意义,内涵和外延,再去记忆它的学习好习惯。只有从关键词入手理解和记忆,才能使记忆变得更有目的,更深刻,更有效,更持久,才是真正并牢固掌握这一定义的正确途径并运用这些要素轻松解决问题 。

二、找准关键词,轻松掌握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公式等)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物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

所以对于物理规律而言,作为近似反映物理对象、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物理规律的建立,适用的范围以及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方面的简短精炼的语言就是关键词,找准了这些关键词能够较为轻松的理解和掌握规律。

例如:物体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受力分析合为零。 “F合=ma”里的“F合”和“a” 这些字符的含义,公式的来历,试验中数据处理的流程,这就是规律的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的认识,理解了规律的使用范围, 也就掌握规律的运用方法。

三、抓住关键词,轻松解题

在解题时留意题干中的某些字眼,准确抓住关键词,是快速正确解题的关键。

高中物理的计算说来很基本,无非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基本函数、数列等。在读完题以后,往往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已知量、特殊量和未知量等关键词“翻译”成字符形式,公式,再联“词” 成“篇”,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就形成方程,如同读文章有时要咬文嚼字一样。写方程时就应该注意哪些关键字符是已知,哪些未知,哪些可能会在过程中被消去,对每个“字”都要“咬准”。而引入下一个方程的线索,或是方程组的求解,也往往来自于这样的关键词的分析。

通过这些关键词的分析,领会出题者的意图,抓住问题的核心,能够轻松解题。

四、提炼关键词,轻松构建知识网络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第6篇

关键词:开发智力;和谐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材引领、习题引导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文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读懂教材的内容和意图。不能用多媒体代替教材,这样不利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教材中所教章节的结构以及每一段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以问题或习题的形式呈现,使学生思有所依。就我所教的化学为例,每一章节中几乎都有内容介绍、有内容解释、有“学与问”“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还有资料卡片等。根据这些内容设计出的习题,一方面紧扣教材,另一方面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做起作业感到轻松愉快。现以化学必修2中“化学键”的习题设计为例,介绍我对该内容的习题设计方法。

1.习题要体现基础性特点

习题要建立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信息的基础上,称为基础性题目。例如,

①根据下列元素的原子结构,在化合物中一定形成离子键

的是( )

A.H B.Na C.C D.O

②下列物质的沸点与氢键无关的是( )

A.甲烷 B.水 C.液氨 D.乙醇

习题的基础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2.习题要体现“导”这一特点

导什么?导学生学会阅读和理解教材,导学生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即学法引导。如此导的效果是培养学习的情趣、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习题设计既要考虑教材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能力现状,切入点要易于被学生接受,要可思可寻、有根有据。

根据该内容可这样设计习题:

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

A.H2 B.HCl C.NaCl D.NaOH

拓展引导:类似此类化合物的物质类别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善于利用“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内容设计习题

每节内容几乎都有相关的卡片和科学视野,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资源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①下列变化与化学键无关的是( )

A.氯气溶于水 B.氯化钠熔化

C.氨气液化 D.钠氧化

②下列物质的沸点比较中与氢键有关的是( )

A.I2>Br2 B.H2O>H2S

C.NaCl>KCl D.SiH4>CH4

二、常用问题引领的模式

问题引领的教学模式在各科教学中是普遍使用的方法,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灵活使用。对问题的呈现,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状况、能力状况以及心理状况,不能将问题作为学生的心理压力。对问题的引入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

例如,根据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什么是化学键?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是否都是化学键?

2.什么元素易形成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过程是否相同?

3.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书写有何不同?

4.影响物质熔沸点高低的因素是否相同?

对问题的引入,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教材、相互讨论等找到问题的答案,学有所获,长此以往就形成一种关注问题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利用“探究”模式引领学生思维

探究模式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估量,其中包括实验探究、问题探究、方法探究、习题探究、学法探究等。在不同内容的教学中要灵活使用,频繁地探究会使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事与愿违,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善于诱导。在“化学键”内容的教学中,我就选择了这样几个探究点:

1.方法探究:通过学习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以后,探究:什么类别的化合物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2.实验探究:通过什么实验证明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

3.学法探究:物质的熔点、沸点高低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这些探究性问题紧扣教材,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查阅资料找到一些答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总之,在同步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在教学别重视学生习惯养成的培养,如预习、阅读、探究、练习、认真等习惯养成;重视切入点的导入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重视教学方法的使用、重视习题的质量等。总而言之,就是让学生爱学、爱思、爱练,勤于动手、动脑,使各种能力得到广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第7篇

一、抓住关键词句理清课文脉络,概括内容

钱梦龙先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扎扎实实过“四关”:认读关、概括关、感悟关、探究关。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既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段的训练的重点。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这需要老师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比如,对事实信息的筛选:记事的段落要筛选的事实信息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这个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特点;写景状物的段落,要筛选的事实信息是什么景或物、什么特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原文中重点词句来筛选主要信息。在此基础上,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引用通畅、简洁完整的语言将主要信息归纳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将概括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如教学四上写景课文《夹竹桃》,让学生找课文中哪个重点句概括了夹竹桃特点?(如此婉美,有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的想象,我爱上了夹竹桃。)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夹竹桃婉美、韧性、引起想象的特点?(2、3、4)抓住关键词“婉美、韧性、引起想象”到每个自然段中细读。三下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也有这样的句子“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人,不仅是一座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抓住这样的关键句细读,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课文《迷人的九寨沟》第3、4自然段各围绕自然段中某关键词写,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边读边找,很容易找到“山绚丽多彩”、“深秋,天气多变”。《白鲸》一文中,每自然段都有中心句,让学生学会概括段意方法。其中,第3自然段中心句是过渡句,利用过渡句既是总结上一自然段意思,也是引出下一自然段主要内容。抓住这个过渡句可以概括上一自然段及下一自然段意思。概括这篇文章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把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连起来。《莫高窟》一课也有这样的过渡句,抓住过渡句,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概括自然段内容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在习作中试着运用这样的过渡句,使自然段间关系更紧密,全文浑然一体。

二、抓关键词想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通过文本语言想象情景,把语言转化成脑海中的画面,当把想象到的转化成学生口头表达出来的过程则是语言再创造的过程,是让经过咀嚼过的语言散发出芳香的过程。如写景类文章,作者一般会描写此处景物特点,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可抓住描写景物及景物特点的词阅读,感受景物特点。《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作者分别从一年四季描写了小兴安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引导学生读描写春、夏、秋、冬的自然段时抓住关键词想象:作者写了每个季节的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在头脑中组成画面。《夹竹桃》一文中,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无限想象,学生可伴随音乐一边读一边想象:好像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似乎闻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读中结合关键词想象,进入情境,让学生能更快捷进入写景文章描绘的情境。读中想象,品味语感,体验情感。在课文中找到生活,在课文中找到自然,创设想象发挥的空间,使学习活动伴随着情感进行。

三、故事类文章,循文本结构学习,提升阅读能力

写人写事的文章,它的文章结构一般是人物、事件、精神。梳理清楚文本结构,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体会人物形象,能提升阅读能力。课文《一次特殊的实验》中,第3自然段科学家受重伤后继续研究情景。勾画句子中科学家动词,(夹、抬头看看、写、淌、抽动、记录)再读一读句子,读好动词,想象当时情景,你能感受到什么?(科学家在身体极度难受的情况下还坚持记录。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没有放弃研究。)[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热爱科学、无私奉献、意志坚定……)] 指名读第3自然段,评议,齐读,表现科学家品质。《军神》一文中,文章主要人物(),事件(身受重伤却微微一笑,术前拒绝麻醉很平静,术中一声不吭,脸色苍白默数刀数),结合事件及描写人物神态的词与侧面描写沃克医生对态度转变(冷冷――惊疑――柔和――怔住――紧张、担心――慈祥)感受意志如钢的品质。循着文本结构进行教学,就能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第8篇

形势判断: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我国林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既面临着十分宝贵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不少严峻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国际上看,全球出现的两大危机对林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加深,对林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等提供了机遇。二是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赋予林业更加紧迫而艰巨的使命。

从国内来看,中央近期作出的两项重大战略决策对林业发展也产生了重大作用。一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二是国家拉动内需的重大政策,为林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2009年林业工作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以保持林业平稳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兴林富民为宗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继续解放思想,抓住发展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建设,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把现代林业建设全面推向科学发展的新阶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和把握几个关键要落实好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当前必须坚持和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是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深化改革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做到“三要”、“三树立”。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兴林富民。以人为本是实现林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兴林富民是林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宗旨。要始终把握和重点处理好兴林和富民的关系、生态和产业的关系、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第三,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森林经营。必须坚持把森林经营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永恒主题,转变发展方式,把科学经营的理念贯穿到林业建设的全过程,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林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模式。

第四,坚持科教兴林,人才强林。必须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着力提升林业建设者的素质,努力提高林业建设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努力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第五,坚持发展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观念。发展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观念,是林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加强宣传教育,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关键词】现代林业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其核心内容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和不断提升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高级的文明形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追求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崇高目标,也是发展现代林业、促进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确立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2009年林业建设任务计划造林8220万亩,义务植树25亿株,实现林业总产值1.4万亿元,进一步增加森林资源,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林农收入,为实现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任务1加速推进造林绿化,努力改善生态状况。

【关键词】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要全面完成规划任务,着手编制工程延续建设规划,完善相关政策并争取有所突破。退耕还林工程要实施好巩固成果专项规划,稳步推进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三北防护林工程要以3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为新起点,加大建设力度。沿海防护林工程要以防灾减灾为中心,修复加宽基干林带并形成纵深防护林网络。长江防护林、珠江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等工程要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同时,还要力争启动一批新的工程。各地也要谋划启动一批有区域特色的省级重点项目。

【关键词】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国家将对地方积极性高、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在一些省区市和重点区域取得突破,以榜样的力量推动全国造林绿化工作。

【关键词】身边增绿在抓好深山远山造林绿化的同时,更加关注和重视人居生态建设,不仅要让林上山,而且要让林进城、上路、入村,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要突出“身边增绿”,努力建设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校园,确保城乡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

【关键词】森林经营加快编制并争取批复《全国森林经营规划》,抓好100个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和中幼林抚育、珍稀树种培育、森林健康试点建设。积极探索不同区域提高林业质量效益的有效途径。任务2全面加强资源保护,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

【关键词】林地保护管理抓紧报批实施《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抓紧制订《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办法》,加强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抓紧汇总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

【关键词】湿地保护工程推进实施湿地保护规划。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编制湿地公园总体发展规划,实施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方案,新建60个湿地公园。做好国际重要湿地申报和履约工作。

【关键词】防沙治沙工程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编制《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规划》,突出抓好风沙危害重点区域治理,启动西部重点地区防沙治沙工程,推进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健全荒漠化监测体系,搞好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与工程效益评估。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工程扩大工程建设规模,开展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和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编制《全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拯救恢复实施方案》,实施《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实施方案》。启动全国第二次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加强动态监测和进出口管理。争取实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二期工程,提高监测防控能力。任务3扎实开展灾后重建,抓好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

【关键词】实施森林防火工程大力宣传和认真落实《森林防火条例》,推进依法防火。实施《全国森林防火规划》,突出抓好火险预警、航空消防、防火道路、林火阻隔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大型直升机,完善防扑装备,提升综合防控水平,力争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

【关键词】启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争取尽快批复实施《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规划》,重点抓好松材线虫、美国白蛾、鼠兔害等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强防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地方政府防治责任,推行联防联治、无公害防治。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后生态恢复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确保规划分解到位、政策兑现到位、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大熊猫繁育和科研基地尽快恢复重建,确保生态恢复顺利推进。

【关键词】雨雪冰冻灾后林业恢复重建加快森林植被、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物栖息地、森林防火、林业基层单位公用基础设施等恢复重建,确保建设质量。积极协调配合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抓紧落实雨雪冰冻灾后恢复重建八项政策。要争取地方各级财政增加林业生态恢复重建专项资金,争取各级政府把林业灾害救助纳入相关救灾资金渠道,对因灾形成的造林债务和损毁住房的债务进行统计核销。任务4着力改善林区民生,切实抓好林业基础建设。

【关键词】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争取尽快全面启动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各地林业部门要会同当地发展改革、住房保障部门,抓好工程招标、建材采购和房屋分配等关键环节。优先解决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因伤致残致死、因重大疾病和自然灾害导致家庭困难职工的居住问题。

【关键词】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试点争取国家安排专项投资,启动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试点。有条件的省区,要积极筹措专项资金,先行启动,为全面推开探索经验。

【关键词】切实提高林业职工收入摸清林区低收入职工底数,积极协调当地社保部门,将国有林区、国有林场低收入人群纳入地方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享受地方最低生活补贴。

【关键词】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将国有林区、国有林场饮水、供电、道路、医疗、学校、公安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争取落实建设资金。

【关键词】加强种苗基础建设尽快制定实施《全国林木种苗发展规划》,加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采种基地建设,突出主要造林树种、油茶等木本粮油树种、珍稀树种等良种培育,强化种苗执法和质量监管,加强区域性种质资源库建设,提高良种壮苗生产能力,推动林木种苗由数量保障型向良种效益型转变。

【关键词】林业效益监测和林业统计研究建立能够科学评价“三个系统一个生物多样性”在生物固碳、防治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方面产生的生态效益,以及林业产业对扩大内需、促进社会就业和农民增收等方面产生的社会效益的监测指标和方法,尽快建立布局合理、反应及时、准确高效的监测体系。丰富和完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健全林产品价格预警监测体系,科学反映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力。规范林业统计工作,增强林业数据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任务5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变化。

【关键词】做实第一产业加快发展以用材林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扩大各种资源基地建设规模,逐步形成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大径材和珍贵树种、木本粮油、竹藤、花卉、森林药材、森林食品、林产化工原料和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主导产业。要引导企业建立原料林基地。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着力建设高产油茶林等木本油料基地。要加强技术指导,推广优良新品种,建立高产示范林,同时要继续加强新品种、修剪技术和种植模式的研发,进一步提高产量,力争把湖南、江西、云南等省建设成为高产木本油料基地,确保每亩产量达到50公斤以上。

【关键词】做强第二产业要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第二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群化发展,重点扶持100家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10大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人造板、家具、木浆造纸、竹产品、林化产品、木本粮油产品、生物制药、林业机械制造和生物质能源等支柱产业。要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实施名牌战略,提升附加值和竞争力。

【关键词】做大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服务业。加强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建设,扩大生态旅游消费。打造特色各异、优势互补的生态旅游精品,构建相互衔接、相互带动的生态旅游圈。任务6大力发展生态文化,进一步树立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念。

【关键词】生态文化产品挖掘和创作普查、收集、整理我国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挖掘一批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生态文化产品。开发非物质生态文化和历史人文生态文化,发展自然资源生态文化。组织创作一批优秀的文学、影视、戏剧、美术、音乐等生态文化作品。

【关键词】发展特色生态文化产业突出区域特色,开发生态旅游等特色生态文化产品,扩大生态文化产业规模。

【关键词】强化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组织生态志愿者行动,办好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等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保障措施:加强领导,深化改革,提升发展能力2009年,林业建设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全面完成各项任务,保持林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林业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政策法规、扩大对外开放、注重队伍建设,大力提升林业发展的能力。

■保障措施①深化改革,进一步理顺林业体制机制

【关键词】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完成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的省份,要切实抓好配套改革,抓紧建立审批程序简便、农民满意的采伐管理制度,加强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进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抓紧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制度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资质管理制度,健全森林保险制度和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已完成改革试点的省份,要全面推进主体改革。其他省份要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关键词】扩大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规模认真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不断完善改革措施,尽快报批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国有林场改革的实施意见》,力争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

【关键词】积极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深入总结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经验,提出深化改革的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保障措施②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林业科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

【关键词】推进林业科学化进程加强良种培育、重大森林灾害防控、生物产业技术研发,抓好国际新技术引进,加强重点实验室、生态站网、示范基地建设。大规模开展林业基层技术人员和林农培训,大力推广林业实用科学技术,提高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能力。加强智力引进、基因安全、新品种保护和森林认证等工作。推进林业标准化建设,健全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为推进林业科学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关键词】提高林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推进林业机械研发应用,推广林木种苗生产、造林绿化、林木采伐、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名特优林产品加工和储藏等专业机械设备的应用。

【关键词】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及《技术指南》。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尽快形成布局科学、高效便捷、先进实用、稳定安全的全国林业信息化格局。逐步将全国林地、沙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基础性林业资源数据落实到山头地块,形成对3个系统和一个多样性的全面有效监管。加快林业综合办公系统建设,推动办公自动化,提高林业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保障措施③加速完善政策法规,构建林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加大依法治林力度推进森林法修改和湿地保护条例等法规的制定,加强地方性法规建设。加强森林公安执法能力建设和大要案查办,开展打击涉林案件专项行动。宣传普及法律法规,完善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进一步规范林业行政审批制度,尽快实行网上审批。

【关键词】完善林业补偿与补贴制度扩大重点公益林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探索建立商品林补贴制度。尽快落实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及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试点,探索完善补偿制度。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

【关键词】制定完善林业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林业贴息贷款政策,扩大林业小额贷款试点。争取提高造林投入标准。探索建立造林后评价制度。争取延长“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恢复林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积极协调落实资源节约型、劳动密集型和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林产品税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对野生动植物繁育的扶持政策。

■保障措施④扩大林业对外开放,拓展林业发展空间

【关键词】完善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快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建设。积极实施碳汇造林项目,开展碳汇计量研究。

【关键词】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林业对外合作战略鼓励开展海外森林开发和开拓海外林产品市场。拓展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经验,提升我国林业建设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提升林业国际合作的主导力积极参与多双边林业事务,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国际林业规则制订,全力维护国家利益。妥善应对非法采伐等国际林业热点问题和林产品对外贸易摩擦。加大林业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我国林业的国际影响力。

■保障措施⑤加大林业资金投入,为林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找准扩大内需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林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就业机会的潜力和优势,积极争取生态工程、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扩大林业投资规模。各司局各单位要放宽视野,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将林区卫生、教育、扶贫、电网改造、社会保障等纳入中央有关部门的投资安排。

【关键词】积极争取各级地方政府投资积极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将林业建设纳入地方扩大内需的投资计划,启动实施一批符合地方实际、具有地方特色、带动力强的林业重点项目。

【关键词】积极吸引社会投资畅通林业投资渠道,完善林业投资政策,为社会投资林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创造良好的平台和条件,吸引社会投资向林业流动。

【关键词】调整完善投资结构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增加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和有利于改善民生的投资,积极扶持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第9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生物试题 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讨论、思考,亲自动手、动脑,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角色,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使所学“双基”得以巩固和升华,这是中学生物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在对高考生物试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有些试题的难度并不大,但学生的得分率并不高,其主要原因如下。

(1)很多考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过分强调综合题的“新”与“大”,忽视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规律。例如,一些学生对基本概念题出现理解错误,丢分令人惋惜。

(2)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在解答没有见过的题目时,首先不能准确把握题目表达的情境和过程,而后有不能冷静的从学过的内容中准确地选取知识,把它迁移到新的情景中,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与平时不良的学习习惯有关,有的学生误认为做题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做题。忽视了读书、听讲、思考、探究。

(3)审题能力不强,分析、计算能力较差。对“综合考试”这种形式心理准备不足。答卷时,三科独立组合,相互干扰,缺乏统一性,导致考生顾此失彼,漏洞百出。如有的考生为了提高总分,按出题的顺序采取了先答生物题,再答化学题,最后答物理题的策略。但在操作时,可能答生物和化学用时较多,留给物理题的时间太少,部分考生不得不采取放弃物理的错误作法。以至较容易的物理题也没有拿到应得的分,直接影响了考试的总分。

(4)实验设计能力欠佳。从试题的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实验设计题上学生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考生普遍感觉有难度,不少考生缺少创意,思路混乱,不能按题意和给定条件设计实验,在此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考生解答与实验有关的题目比较困难。一是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没有动手的时间。二是现在的中学生缺少动手做实验的意识。这里包括对实验的理解,处理实验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验问题的思路、实验操作的技能、处理实验数据手段等。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试题的难度不大,但灵活度在不断加大。教学中不要让偏、难、怪题代替了能力的培养,而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对综合科目测试特点,各学科应及时调整教学思想和方法,大胆改革,积极探索,教学中将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从培养能力出发,构建“3+X素质培养的教学新方略,力求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针对生物学教学在高三备考复习中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我谈几点看法。

一、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在系统化和结构化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在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必须有“质的提高”,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堆积、知识的平铺直叙,而是在基本知识的传授中,要讲究知识的迁移。

注意把握三点:一是夯实基础知识,是形成迁移能力的前提。 二是解题规律的训练是形成迁移能力的关键。三是优化训练是形成迁移能力的保障。

事实上,不管高考题起点怎么高,怎么“新、异、活“,它都遵循教学大纲,落点一般都在教材中,或者说教材上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型。高考命题工作本身也可以说是一项创造性思维活动,一般来说,它会回避时下流行的各种教辅材料。因此,那种整天让学生徜徉在题海中的做法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不搞题海战术,并不是不做题,相反,在平常的训练中应选择一些立意新颖、质量高、有代表性且迁移性强的试题训练,在评讲中探究解题规律,熟悉命题技巧,达到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加强图、表、坐标曲线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坐标曲线、图表题实际上是用数学方法来分析生物学现象,从而揭示生物体的结构、生理等方面的本质特性。这是生命科学日渐成熟的标志,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则或关系,是测试综合能力的内容之一。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规律往往通过曲线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曲线、图表为载体,可考查学生将图表转换成文字表达,或把文字转换成图表表达,甚至图表间的转换能力。这是一类能力要求较高的题型,它要求学生不仅对曲线表达的含义能正确理解,而且能用生物学语言准确描述,通过分析曲线、图象,从中找到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这类题,由于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往往能得到较好的区分度,因此将会是新教材背景下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

1.图、表分析题的解题策略

(1)仔细读题,抓住关键字或数据与教材相关内容联系,理解表格中的数据是解数据图表题的前提条件。

(2)围绕问题,从纵横两方面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归纳共同点和发掘不同点,选择所需信息进行作答是解数据图表题的最常用的方法。

2.坐标曲线题的解答策略

生物坐标曲线图像题类型很多,但无论多么复杂的曲线,其关键就是数和形两大要素。数就是图像中的点――起点、转折点和终点;形就是曲线的变化趋势,乃至将来的动态。抓住关键,同时遵循下面的一般解题思路:

(1)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

(2)找出关键的数,即重要的点(起点、转折点和终点),分析这些特殊的点,各代表什么生物学意义。

总的来说,生物坐标曲线图像题解题过程中,只要抓住了数和形这两大关键要素,不仅能将零乱的知识系统化,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灵活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学生对生物学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基本生物学思想的建立。

三、加强实验设计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