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道德经教育思想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05 15:29:41

道德经教育思想

道德经教育思想第1篇

[关键词]道德经;尊道贵德;返朴归真;生命教育

《道德经》被誉为“生命的大智慧”,它强调尊道贵德、贵生重生、无为自化、利而不害,这不仅与现代生命伦理学“尊重生命”的宗旨和“自主”、“有利”、“不伤害”等基本原则多有相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为探索生命的奥秘,提高生命的质量作出了富有启示的论述,深刻地阐发了道德与生命的内在联系,并具体落实为“见素抱朴”、“柔弱不争”、“俭啬寡欲”等养生之“德”,以图教育人类通过修德悟道的实践活动,超越如同“白马过隙”般短暂和有限的自然生命,在无限的时空中建构人的道德生命,实现“死而不亡”、与道合真的人生理想,从种种对于生命的糟蹋、浪费和无知的“失道”状态中觉醒,珍爱生命,善待生命,道德地安排生命,让我们的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更为精彩!

一、道生德蓄,尊道贵德

道德与人的生命有何种内在联系,人何以应当道德地对待生命,又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活动更加合乎道德,从而让短暂、有限的自然生命获得道德之滋润而在时空中绵延并激发出更灿烂的光芒?这是古往今来的哲人孜孜以求的重大课题。对此,蕴含着生命大智慧的《道德经》作出了凝炼、深刻且极富启示意义的回答:道生德蓄,尊道贵德。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上文说的“道德”,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范畴。“道”乃是人类以及宇宙万物造化之本源和根本规律,是一种本源性、生长性的力量,它生长万物,而又分化于、内在于万物之中。“道”分化于万物之中的本性即是“德”。“德”是“道”贯通于事事物物而展现出来的内在本性,是“道”落实到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原则和彰显于各种具体道德情境中的正当之行,体现为人类遵“道”、从“道”而行的品行。正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注:第二十一章。]可见,“道”和“德”是二而一的关系,故老子将“道”所具有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注:第十章。]的特性又称之为“玄德”。

人既然由“道”所生,受“道”所支配,故人若希望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必须合“道”而行,遵循自然、社会以及各类事物的客观法则——“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但这种对“道德”的“尊”和“贵”不是由于外在的强制,而是一种内在生命的要求:“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是一种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自律原则,顺之则生,逆之则亡;亦是行为主体对于自身内在生命根源和自我本性的崇尚。因此,所谓尊道,即是尊奉“道“这一世界本源和根本规律;所谓贵德,即是因任“道”贯通于个体生命而展现出来的本然之性,遵循“道”落实于个体道德实践层面及社会生活层面的道德要求。“尊道贵德”的主张是针对封建仁义礼法所产生的人性扭曲以及道德的外在化、功利化和虚伪化等弊病进行反思而提出来的,它反映出老子试图纠偏补弊、回归道德之源头的期盼,更是老子对于生命本质和生命的理想存在状态的精辟诠释。

“道生之”对于人的存在体现为一种生长,而“德蓄之”则体现为一种蓄养、护卫的功能,“德”是维护、保养人的生命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道德经》中,“德”具体表现为柔弱不争、俭啬寡欲、抱朴守真以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道德要求。而尊道贵德即是要人们自觉地遵循这些道德要求。但与通常外在的、具有某种强制性的道德规范有所区别的是,它们是“道”这一生命本源的本质特性,是保持身心健康所必需,是发自内在生命的需求。因此具有“莫之命而常自然”的特点。以下我们对其分而论之。

二、返朴归真,防微杜渐

让生命合乎“道德”的要求,避免非“道”的状态,这是《道德经》生命伦理的核心。而抱朴守真则是合道的首要原则,因为“朴”是道的基本属性。《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万物莫能臣也”。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文所说的“朴”、“自然”皆是指未经雕凿装饰的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状态,这实际上也就是生命诞生之初身体内信息系统和谐有序、阴阳平衡的状态。

但是,人在出生以后,由于外在物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或感官欲望的牵引,人的行为常常违背道、德,与道日益相隔,离道越来越远,故体内的和谐有序状态日益遭到破坏,日积月累,演化成各种疾病,遂至不可收拾。故老子告诫人们,养护身体必须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道德经》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注:第六十四章。]。当事物还处于安定时容易把持,未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解,微小时容易消散。故要在平日注意保养身体,将疾病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同时,还要通过一系列自我调整和修养,恢复到出生之时的和谐有序状态,“复归于婴儿”[注:第二十八章。],“见素抱朴”[注:第十九章。],“复归于朴”[注:二十八章。],才能够达到与“道”相合的生命理想境界,成为“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的“大丈夫”[注:第三十八章。]

返朴归真、“治于未乱”等思想后来被中医学和养生学发展为“不治已病治未病”、“养元保精”、“调和阴阳“等调治原则,充分体现出《道德经》生命智慧之高妙和实践价值。返朴归真、防微杜渐等思想具有重要的养生作用。临床经验证明,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合理的生活方式,洁身自好、真诚质朴、无欺无诈,才能无疚无愧、心志平和、阴阳平衡,形成健全的免疫机制,远离疾患的侵扰。同时,在与他人交往时,以诚相待,与人为善,才能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置身于这种环境,必然心情愉悦轻快,有益于身心健康。相反,虚伪狡诈,好用心机,或者矫情曲性,故作姿态,必将导致焦虑、烦恼、后悔等不良情绪甚至产生精神衰弱症,侵害人的免疫系统。现代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人在说谎之时,心跳加快,情绪紧张不安;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或猜忌等不良心态亦将直接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可见,虚伪欺骗,猜忌无信,无异于给自己套上精神枷锁,是养生之大害。

三、柔弱不争,慈让利人

《道德经》认为,柔弱是“道”发挥其功用的方式,体现出“道”所具有的柔性力量,此即所谓“弱者道之用”;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不争之德亦是“道”所体现出来的最高的“玄德”。

柔弱是老子基于对生命的生长兴灭过程的观察而总结

出来的辩证智慧。《道德经》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注:第七十六章。]柔弱的一类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而坚硬刚强的一类事物往往容易被毁坏;柔弱的反而能胜过刚强的:“强梁者不得其死”[注:第四十二章。],“柔弱胜刚强”[注:第三十六章。]。从心理调节的角度来看,守柔更优于执刚。唯其“柔”,才能保持恬静安适、心平气和;而执刚则往往使人逞强好斗,激化矛盾,增添很多无谓的烦恼,引起各种心理障碍。不争又是老子从天地自然中体悟出来的哲理。老子认为,大自然默默地哺育万物,不争己功。正因为如此,才能更好地保存和成就自己:“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注:第七章。]天地的重要特性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注:第十章。]。大自然默默地哺育万物,不争己功,正因为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道德经》通过天地“不自生”却能“长且久”、“不争而善胜"这一事例,引导人们体悟无私、利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对于个体的养生延寿、拓展生命的价值,这就是:“外其身而身存”[注:第七章],“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注:第八十一章。]这就启发人们,付出和奉献才能更好地充实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获得和谐发展的人际环境。

从生物学层面的意义来看,慈让不争之德亦有利于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实现身心之间、体内各个系统之间的和谐有序,促进躯体健康。相反,唯利是图,唯我独尊,必然损害他人利益,造成人际关系恶化,引起诸多烦恼和心理问题。

可见,《道德经》柔弱不争的生命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更明智地对待个人利益,保持心态的平和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不仅对于身心健康和生命的健全、发展十分重要,更有助于个体认识有限的个体与人类乃至天地万物在本源层次上的相通一致,从而对于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人类与天地宇宙的本质联系有更为深刻的把握,提升个体生命的意义。

四、身重于物,俭啬寡欲

老子将俭啬奉为立身处世的“三宝”之一,将“少私寡欲”作为日常饮食起居的重要养生保健原则。应该指出,老子所要节制的“欲”是指感官享乐、名利财富等欲望。他们认为,沉溺于声色滋味等感官享受,受制于名缰利锁,不仅会大大地损害身体,更会妨碍体悟大道。因此,老子倡导“少私寡欲”,恬淡俭啬,节制物质欲望或个人私欲。

老子更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注:第十二章。]这种激烈而极端的话语指出了感官享乐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并且提出了“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一“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为了防止人们孜孜于名利财富而伤害身心健康,老子语重心长地提醒人们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注:第四十四章。]众所周知,私欲膨胀乃是促使人们绞尽脑汁争夺名利财富的内驱力,而动机是与需要密切相联系的。《道德经》的上述话语启示人们,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一旦失去则不可复得。懂得了这一道理,便不会为声色财富这些个人私欲所牵累,自然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去奢去贪,崇俭节欲,从内心深处认同俭朴廉洁等道德要求,将其化为自身的品德。这是从人们贵生、养生的基本需求出发,通过确立珍爱生命这一价值取向,来调节人们的需要结构,从而淡化人们对于一己之私欲的过分贪求,淡化小我,不为物累,以求得心灵的安和与精神的自由,正如《道德经》所言:“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注:第十三章。]如此,才可望实现体悟大道的人生理想。

可见,俭啬寡欲等道德要求不只是简单地服从规范,而是直接与人的生命、生存和理想追求紧密相联的。它们与人的内在生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内生性的道德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性规范,对于这些道德要求的践履正是一个趋道、近道、悟道的过程,是实现得道、合道之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亦是蓄养和呵护由“道”所生之性命的必由之路。

《道德经》道生德蓄、尊道贵德的生命智慧将道德要求与保持身心健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正确地揭示了人的道德状况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与现代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多有相通,更为当今改革道德教育的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它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起人们的道德需要,促使抱朴守真、俭啬寡欲、柔弱不争等道德要求不仅依赖于人们的道德自觉得以恪守,而且依托于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和热爱而得以愉纳。这不仅能为当代生命伦理学研究注入中华民族的智慧,为建构具有中国气质的生命伦理学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而且有助于世人更为自觉地、合乎道德地安顿自己的生命,确立有中国特色的整体健康观念,促进从个体心灵的和谐到人际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道德经教育思想第2篇

[关键词]道德经;尊道贵德;返朴归真;生命教育

《道德经》被誉为“生命的大智慧”,它强调尊道贵德、贵生重生、无为自化、利而不害,这不仅与现代生命伦理学“尊重生命”的宗旨和“自主”、“有利”、“不伤害”等基本原则多有相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为探索生命的奥秘,提高生命的质量作出了富有启示的论述,深刻地阐发了道德与生命的内在联系,并具体落实为“见素抱朴”、“柔弱不争”、“俭啬寡欲”等养生之“德”,以图教育人类通过修德悟道的实践活动,超越如同“白马过隙”般短暂和有限的自然生命,在无限的时空中建构人的道德生命,实现“死而不亡”、与道合真的人生理想,从种种对于生命的糟蹋、浪费和无知的“失道”状态中觉醒,珍爱生命,善待生命,道德地安排生命,让我们的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更为精彩!

一、道生德蓄,尊道贵德

道德与人的生命有何种内在联系,人何以应当道德地对待生命,又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活动更加合乎道德,从而让短暂、有限的自然生命获得道德之滋润而在时空中绵延并激发出更灿烂的光芒?这是古往今来的哲人孜孜以求的重大课题。对此,蕴含着生命大智慧的《道德经》作出了凝炼、深刻且极富启示意义的回答:道生德蓄,尊道贵德。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上文说的“道德”,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范畴。“道”乃是人类以及宇宙万物造化之本源和根本规律,是一种本源性、生长性的力量,它生长万物,而又分化于、内在于万物之中。“道”分化于万物之中的本性即是“德”。“德”是“道”贯通于事事物物而展现出来的内在本性,是“道”落实到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原则和彰显于各种具体道德情境中的正当之行,体现为人类遵“道”、从“道”而行的品行。正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注:第二十一章。]可见,“道”和“德”是二而一的关系,故老子将“道”所具有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注:第十章。]的特性又称之为“玄德”。

人既然由“道”所生,受“道”所支配,故人若希望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必须合“道”而行,遵循自然、社会以及各类事物的客观法则——“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但这种对“道德”的“尊”和“贵”不是由于外在的强制,而是一种内在生命的要求:“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是一种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自律原则,顺之则生,逆之则亡;亦是行为主体对于自身内在生命根源和自我本性的崇尚。因此,所谓尊道,即是尊奉“道“这一世界本源和根本规律;所谓贵德,即是因任“道”贯通于个体生命而展现出来的本然之性,遵循“道”落实于个体道德实践层面及社会生活层面的道德要求。“尊道贵德”的主张是针对封建仁义礼法所产生的人性扭曲以及道德的外在化、功利化和虚伪化等弊病进行反思而提出来的,它反映出老子试图纠偏补弊、回归道德之源头的期盼,更是老子对于生命本质和生命的理想存在状态的精辟诠释。

“道生之”对于人的存在体现为一种生长性功能,而“德蓄之”则体现为一种蓄养、护卫的功能,“德”是维护、保养人的生命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道德经》中,“德”具体表现为柔弱不争、俭啬寡欲、抱朴守真以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道德要求。而尊道贵德即是要人们自觉地遵循这些道德要求。但与通常外在的、具有某种强制性的道德规范有所区别的是,它们是“道”这一生命本源的本质特性,是保持身心健康所必需,是发自内在生命的需求。因此具有“莫之命而常自然”的特点。以下我们对其分而论之。

二、返朴归真,防微杜渐

让生命合乎“道德”的要求,避免非“道”的状态,这是《道德经》生命伦理的核心。而抱朴守真则是合道的首要原则,因为“朴”是道的基本属性。《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万物莫能臣也”。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文所说的“朴”、“自然”皆是指未经雕凿装饰的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状态,这实际上也就是生命诞生之初身体内信息系统和谐有序、阴阳平衡的状态。

但是,人在出生以后,由于外在物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或感官欲望的牵引,人的行为常常违背道、德,与道日益相隔,离道越来越远,故体内的和谐有序状态日益遭到破坏,日积月累,演化成各种疾病,遂至不可收拾。故老子告诫人们,养护身体必须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道德经》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注:第六十四章。]。当事物还处于安定时容易把持,未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解,微小时容易消散。故要在平日注意保养身体,将疾病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同时,还要通过一系列自我调整和修养,恢复到出生之时的和谐有序状态,“复归于婴儿”[注:第二十八章。],“见素抱朴”[注:第十九章。],“复归于朴”[注:二十八章。],才能够达到与“道”相合的生命理想境界,成为“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的“大丈夫”[注:第三十八章。]

返朴归真、“治于未乱”等思想后来被中医学和养生学发展为“不治已病治未病”、“养元保精”、“调和阴阳“等调治原则,充分体现出《道德经》生命智慧之高妙和实践价值。返朴归真、防微杜渐等思想具有重要的养生作用。临床经验证明,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合理的生活方式,洁身自好、真诚质朴、无欺无诈,才能无疚无愧、心志平和、阴阳平衡,形成健全的免疫机制,远离疾患的侵扰。同时,在与他人交往时,以诚相待,与人为善,才能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置身于这种环境,必然心情愉悦轻快,有益于身心健康。相反,虚伪狡诈,好用心机,或者矫情曲性,故作姿态,必将导致焦虑、烦恼、后悔等不良情绪甚至产生精神衰弱症,侵害人的免疫系统。现代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人在说谎之时,心跳加快,情绪紧张不安;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或猜忌等不良心态亦将直接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可见,虚伪欺骗,猜忌无信,无异于给自己套上精神枷锁,是养生之大害。

三、柔弱不争,慈让利人

《道德经》认为,柔弱是“道”发挥其功用的方式,体现出“道”所具有的柔性力量,此即所谓“弱者道之用”;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不争之德亦是“道”所体现出来的最高的“玄德”。

柔弱是老子基于对生命的生长兴灭过程的观察而总结出来的辩证智慧。《道德经》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注:第七十六章。]柔弱的一类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而坚硬刚强的一类事物往往容易被毁坏;柔弱的反而能胜过刚强的:“强梁者不得其死”[注:第四十二章。],“柔弱胜刚强”[注:第三十六章。]。从心理调节的角度来看,守柔更优于执刚。唯其“柔”,才能保持恬静安适、心平气和;而执刚则往往使人逞强好斗,激化矛盾,增添很多无谓的烦恼,引起各种心理障碍。不争又是老子从天地自然中体悟出来的哲理。老子认为,大自然默默地哺育万物,不争己功。正因为如此,才能更好地保存和成就自己:“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注:第七章。]天地的重要特性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注:第十章。]。大自然默默地哺育万物,不争己功,正因为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道德经》通过天地“不自生”却能“长且久”、“不争而善胜"这一事例,引导人们体悟无私、利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对于个体的养生延寿、拓展生命的价值,这就是:“外其身而身存”[注:第七章],“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注:第八十一章。]这就启发人们,付出和奉献才能更好地充实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获得和谐发展的人际环境。

从生物学层面的意义来看,慈让不争之德亦有利于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实现身心之间、体内各个系统之间的和谐有序,促进躯体健康。相反,唯利是图,唯我独尊,必然损害他人利益,造成人际关系恶化,引起诸多烦恼和心理问题。

可见,《道德经》柔弱不争的生命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更明智地对待个人利益,保持心态的平和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不仅对于身心健康和生命的健全、发展十分重要,更有助于个体认识有限的个体与人类乃至天地万物在本源层次上的相通一致,从而对于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人类与天地宇宙的本质联系有更为深刻的把握,提升个体生命的意义。

四、身重于物,俭啬寡欲

老子将俭啬奉为立身处世的“三宝”之一,将“少私寡欲”作为日常饮食起居的重要养生保健原则。应该指出,老子所要节制的“欲”是指感官享乐、名利财富等欲望。他们认为,沉溺于声色滋味等感官享受,受制于名缰利锁,不仅会大大地损害身体,更会妨碍体悟大道。因此,老子倡导“少私寡欲”,恬淡俭啬,节制物质欲望或个人私欲。

老子更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注:第十二章。]这种激烈而极端的话语指出了感官享乐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并且提出了“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一“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为了防止人们孜孜于名利财富而伤害身心健康,老子语重心长地提醒人们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注:第四十四章。]众所周知,私欲膨胀乃是促使人们绞尽脑汁争夺名利财富的内驱力,而动机是与需要密切相联系的。《道德经》的上述话语启示人们,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一旦失去则不可复得。懂得了这一道理,便不会为声色财富这些个人私欲所牵累,自然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去奢去贪,崇俭节欲,从内心深处认同俭朴廉洁等道德要求,将其化为自身的品德。这是从人们贵生、养生的基本需求出发,通过确立珍爱生命这一价值取向,来调节人们的需要结构,从而淡化人们对于一己之私欲的过分贪求,淡化小我,不为物累,以求得心灵的安和与精神的自由,正如《道德经》所言:“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注:第十三章。]如此,才可望实现体悟大道的人生理想。

可见,俭啬寡欲等道德要求不只是简单地服从规范,而是直接与人的生命、生存和理想追求紧密相联的。它们与人的内在生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内生性的道德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性规范,对于这些道德要求的践履正是一个趋道、近道、悟道的过程,是实现得道、合道之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亦是蓄养和呵护由“道”所生之性命的必由之路。

《道德经》道生德蓄、尊道贵德的生命智慧将道德要求与保持身心健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正确地揭示了人的道德状况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与现代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多有相通,更为当今改革道德教育的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它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起人们的道德需要,促使抱朴守真、俭啬寡欲、柔弱不争等道德要求不仅依赖于人们的道德自觉得以恪守,而且依托于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和热爱而得以愉纳。这不仅能为当代生命伦理学研究注入中华民族的智慧,为建构具有中国气质的生命伦理学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而且有助于世人更为自觉地、合乎道德地安顿自己的生命,确立有中国特色的整体健康观念,促进从个体心灵的和谐到人际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道德经教育思想第3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法治和德治的共同作用下持续健康地运行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会主义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又积极作用于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并以其自有的特有功能,影响、激励和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体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之中。经验表明,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容易产生道德困惑,发生道德冲突,引发一些人道德行为失范。只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念,形成更加完整的社会主义道德规体系,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二、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思想道德的因素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现象,个人主义、利己主义、金钱万能甚至腐败等不良社会风气比较严重,因而一些人认为这是市场经济造成的必然结果。诚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造成思想道德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影响,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结合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把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与此同时,人们选择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会促进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防止狭隘的个人主义的滋生和蔓延。但是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市场经济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使人们更新观念,积极进取,增强诚信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又会造成唯利是图的金钱拜物教、权钱交易、等个人主义。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与社会主义道德很好地结合,会克服市场经济本身的弊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1.思想道德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利益主体越来越向多元化和多向化方向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市场经济是“以维护产权,促进平等和保护自由的市场制度为基础,以自由选择、自愿交换、自愿合作为前提,以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为特点,以市场机制导向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态”。这种先进的经济形态,其强大优势在于其倡导利益驱动机制,因此,必然需要人们遵从效率观念、公平竞争观念、主体观念、诚实信观念、法制观念等一系列的积极观念。但是,在利益驱动下,人们在价值取向方面十分容易受到个人主义、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消极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上,也存在着由于受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而产生的人们道德错位和道德滑坡的问题。与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相对的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面对当今社会上存在的“道德荒漠”的现象,我们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全体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导向作用,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

2.思想道德教育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作用。

市场经济在我国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走向了转型期,在转型期社会,各种社会阶层和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因此,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之间关系的协调。在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只依靠经济手段和行政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各利益群体之间和谐相处,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广泛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能够更加深入地在社会成员开展交流和沟通,更加全面地掌握各方面信息,了解群众的需求,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疏导各利益群体的思想,协调社会矛盾和冲突,使人们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识大体、顾大局,在全社会形成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1.健全法律制度。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法律不健全,甚至漏洞百出,必然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执法者与守法者都得不到根本的公平与公正,市场经济的效率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把道德规范的软约束和法律规范的硬控制结合起来,在强调道德自律的同时,强化包括建立监督机构和法律规范在内的多种他律手段来强化和维护社会道德建设。

2.运用教育手段,进行道德灌输。

良好的道德必须靠教育来灌输,靠教育来培养和树立。所谓教育灌输就是要对社会成员有目的、有系统、经常反复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及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使大家印在脑子里,并自觉地作为行动准则。要结合学雷锋、学先进强化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意识。灌输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强制性灌输,如印发道德手册,组织理论教育学习、考试;二是疏导性的教育,如开展讲座、研讨、文娱节目等。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3.创建良好环境,培养道德风气。

积极向上的环境,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工作热情高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要把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培养教育工作,营造以道德为荣,违反道德可耻的氛围,形成人人讲道德,按道德规范办事的良好风气。

4.建立合理制度,约束行为。

任何道德建设都离不开制度,因为道德、纪律与法制是以不同形式提供调节社会成员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国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所以没有制度的约束行为就无所可遵循。因此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全体人员一进入社会和工作环境,就置于严格的制度约束之下,做到事事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熊德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所有制关系探索[N].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2,1.

道德经教育思想第4篇

[关键词]道德经 女性主义 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52-02

霍夫斯泰德在其文化维度理论中,曾用男性度指数(Masculinity Dimension Index)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刚性/柔性倾向。中国属于男性气质突出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中,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差别清楚,且具有强烈的社会竞争意识,崇尚用一决雌雄的方式解决组织中的冲突问题。①以此方式考察,可以发现在诸子百家之中,儒家学派体现的是一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英雄主义情怀,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宿命,因而具有男性的阳刚与责任担当意识。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男性也一直是家庭的权威,从而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产生了“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

然而女性对儿童启蒙教育的影响却更为直接。首先,从生物学的意义上去考察,女性与其子女的关系才是世界上最为亲近的。因此,可以说母亲是儿童启蒙教育中第一位人生导师,为儿童将来成功地实现“社会化”提供了最原初的指导。其次,自古以来,大多数儿童在幼年时期与母亲待在一起的时间远长于父亲,因此母亲的一言一行更容易在下意识中对儿童产生影响。第三,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中,母系社会的存在时间远大于父系社会存在的时间,人类祖先受母系社会的影响所保留下来的“文化基因”始终潜藏在人类的潜意识行为之中。

综上,尽管女性在一个家庭之中所掌握的权力和资源总体上少于男性,但她们却在家庭中承担了基础生产者的角色,是家庭坚实的后备军。所以,女性主义伦理思想对儿童启蒙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老子在其所著的《道德经》中体现了丰富的女性主义哲学思想,被誉为是与《第二性》并驾齐驱的中国女性哲学开山之作。因此,探究老子是如何将女性主义的智慧融入现代启蒙教育之中,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现代教育理念有着重要意义。

一、女性的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原始的母系社会开始逐渐向父系社会过渡,并在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确立等一系列变迁之后,最终确立了男性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母系社会的瓦解,意味着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同时,也意味着原始公有制让位于私有制。于是,一个充满男女两性对立的漫长时代开始了。吴怡先生曾经对这个两性对立的时代作过如此评价:“中国男性用很多漂亮的字眼去称颂女性的形体之美,而在暗地里,却把女性之德借去,运用在政治上、战争上、人生上。”②自封建社会以来,在哲学的研究领域中,中国男性总是在有意无意地隐去女性之德,或者将其掠夺走,并转化为可以为己所用的一种男性占主导的思维模式。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去解读,如果将中国的文明史比作一个正在成长的儿童,那么春秋的华夏文明正是处在刚刚脱离恋母情结的幼年阶段而开始意识到父性力量的强大,进而将对父性的恐惧转化为崇拜与敬仰,而这种崇拜是基于对自然奥秘的敬畏与反思。

与儒家对待女性的排斥与冷漠态度相对应,老庄学派更懂得从传统的东方女性中吸取经验与智慧,并将这些思想融合进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

二、对家庭启蒙教育的启示

启蒙教育的特点在于用被启蒙者已知的知识类似知识来说明道理,而不讲述科学证明过程。为了破解“道可道,非常道”的语言难题,老子没有简单地遵从语言逻辑常态,“在言与意之间加入一个中介——‘象’,即事言理,设象达意,建构一种富有象征意味的比喻机制。”③其中的一个独到之处在于它与女性相关的比喻十分丰富。据笔者统计,在《道德经》中,有11处提到“柔”,7处提到“母”,3处提到“牝”,两处提到“雌”,此外还有一些词语诸如“弱”“慈”“水”等。这些与女性相关的词可以归为两类,一类直接体现了女性的性别,如“雌”“牝”“母”;另一类则体现了女性的阴柔特质,即女性之德,如“弱”“慈”“水”“柔”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假若世界总似母亲以甜蜜的眼睛看着儿童的内心,假若儿童在未来生活的道路上一切都像慈祥母亲似的那样善良和甜蜜,那么就会减少悲哀、犯罪和悲剧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提倡情感教育、美德教育,是儿童走向社会的立足之本。

老子认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可见老子认为“道”是德的基础,德性的根本就在于顺应自然大道。那么道是何以产生的呢?老子在开篇中就指出,“无”是天地的原始,“有”是万物的根源,因而我们应当从万物的原始状态中去观察这难以言说的道。万物的原始状态即是“无”——这种“无”不是彻底的虚无,而是包含着一切生的“无”。接下来,老子这样写道:“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说的则是虽然我不确定道的确切来源,但它应该是天帝的祖先,意味着尽管老子用了很多的篇幅强调道的不可名状性,但它却是一切万物的母性本源。可见,老子眼中的道是包含万物根源的母性思想,是永恒的、跃动的孕育生命法则。

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天长地久”(第六章)一句中,老子说的更为直接。首先,此处的“神”亦非指鬼神之神,而是指化用神无所不能的本领。谷神之“谷”是与象征阳性的丘陵的“凸”所相对的象征阴性的“凹”,其空虚的性质正符合虚无的道,因而谷神得以成为“道”的别名。其次,《说文》道:“牝,畜母也。”“牝”专指雌性的禽兽,突出的是一切雌性动物所具有的生殖力。因而“玄牝”就是那个玄妙的母体产门,是生殖天地万物的总的场所。全章通过层层深入的意象表明了“道”的母性特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的演进过程:“玄牝之门—天地之根—万物之母—玄德—人之道—天之道。”④

可见,道的起点可以追溯到神秘莫测的“玄牝之门”。而通过万物之母产生的玄德,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一种超越性的回归,因而得以再衍生出人道与天道。所以,老子提倡的道法自然是对母性的回归与呼唤。

在家庭启蒙教育中,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不同,母亲不会倾向于通过理论与规则的强化来教育孩子,更多时候是以女性的温柔去照顾孩子,以亲密的语言去激励孩子——这样的方式将更容易引起儿童心灵的共鸣。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想传授“道”,就不能过多诉诸于物化的手段,比如给儿童以物质奖励来表扬其行为,或者如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虎妈”“狼爸”式以严格粗暴的方式强化儿童的行为。这样久而久之,儿童的心理需求将逐渐异化,而真正对情感的需求将被掩盖而无法得到满足,从而产生诸多心理与社会问题。要想真正将“道”的本义传达给儿童,就应当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回归自然,通过实际行动与真挚的情感去感化儿童。

三、对社会启蒙教育的启示

尽管苏霍姆林斯基希望世界都如母亲般善良,这样儿童的善良天性就得以充分发挥,但是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这只不过是教育家们美好的愿望。那么在社会生活中,是不是说我们就应当舍弃阴柔的女性主义思想,而完全按男性主义的法则行事呢?答案是否的。

因为在老子看来,尽管在力量上,雄强雌弱,已有高下之分,但雌和雄却并非完全对立。“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可见老子认为选择雌的前提是对雄的强大力量有充分的认识,而后偏居于雌的一方,在看似弱的立场上对境况做全局性地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不失常德,才能回到婴儿那充满生命力的状态。为什么要在明明认识到强者的情况下选择弱的一方?因为雌有着雄所不具备的品质。

首先,“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只知夸耀自己强的一面是轻浮而不自然的,是注定无法长久和失败的。应当如女性一般不骄傲,不居功,自然而然地孕育着万物长生。

其次,“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自然界中,尽管许多物体如水般柔弱,却能不拘常形,变化无常,贯穿于如岩石般坚硬的物体之上,无所不至,无物不克。因而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强,只要有回旋余地,就有无限的可能性。

其三,“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非常推崇水的品质。水柔和、就下、沉静并且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这些富有女性气质的特征就是对“道”的描述。除此之外,老子认为女性不是作为男性的工具性“他者”的存在,而是精神上完整且独立的个体。

老子也期望把这些品质运用于社会的构建之中。在《道德经》的最后一章中,老子提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首先我们应当看到,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中,母系社会的存在时间远大于父系社会存在的时间,因而老子对母系社会的回归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情节。然而事实上,老子所崇尚的并非复古式的原始社会,因为并不是没有舟舆、甲兵,只是已无需再用,甚至连文字都不需要,而只需要结绳记事即可。这便是老子眼中的“至治之极”,一种乌托邦式的,以人的道德本能为基础的小农经济社会。反观现代社会,如果确能做到老子所提倡的自然之道,那么所谓的能源问题将很大程度上得以有效解决,因为能源问题的实质依然是政治经济问题。

正如黄仁宇曾对道家思想做出的评论:“道家对世俗的权威无好感,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们崇信宇宙间的一元组织,愿意回归到原始的简朴,抵抗各种侵害自由的措施,不管其为威迫或是利诱。所以道家有支持泛神主义、抒情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趋向。这些思潮对当日政治之狂澜不能挽救,只能使明达的人退而为隐士。以后道家以一种‘到自然去’的指向,策励艺术家和诗人。他们主张的极有限度的政府,也在不少农民造反的场合里赋予大众性的意识,成为他们解放的宗旨。”⑤道家之所以愿意回到宇宙间的一元组织,是因为传统的二叉思维诸如内和外、和混乱等局限了政治概念的定义和表述,从而具有局限性。事实上,即使在今天,基本物质需求问题的重要性也远远大于战争和权力问题,只是前者往往被同样含有偏见的媒体所掩盖。因而老子主张“柔”政,尽管“柔弱胜刚强”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但是他已看到强大的事物往往会遭致失败。

总之,老子充分肯定了“道”的女性特质。这种特质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体现为一种“圣人为而不争”的超然的心态。如果教育者片面地追求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受教育者自身身心发展特点,忽视对兴趣的培养,那么这种教育观即使暂时体现出强大的优势,却终将会因为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而适得其反。从某种程度而言,国家就是个人的放大,时至今日,无论是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还是提出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思想,都吸收了老子女性主义式的社会观,强调以一种不争强好胜的方式来赢得长久的生命力,而非以功利的心态关注眼前的短暂利益。

老子提出的女性主义哲学的思想,是建立在对当时社会处处充满剥削与压迫的考察之上的。通过在分析老子《道德经》所蕴含的女性主义哲学,我们可以发现老子始终强调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治理国家,都应当顺应自然,学习女性的智慧。从教育观的角度考察,在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失落的现代社会,顺应儿童的天性,培养他们独立而完整的精神世界对其人格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吉尔特·霍夫斯泰德(著),李原,孙敏健(译).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6.

②吴怡.中国哲学的生命和方法.[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83.

③杨义.老子还原[M].北京:中华书局.2011:76.

道德经教育思想第5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反腐倡廉教育;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2-0023-05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反腐倡廉活动中,我们党都十分重视运用思想道德方式方法。我们党运用思想道德方式方法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整党整风和学习活动,从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作风上对党员和领导干部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不断坚定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从而使党员和领导干部自觉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侵蚀,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回顾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们党反腐倡廉的教育历程,运用思想道德方式,从思想上道德上构筑牢固的防腐拒变精神防线,既是我们党反腐倡廉教育的一项优良传统,又是我们党有别于世界其他政党反腐教育的一大特点和政治优势。

一、新中国以思想道德方式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历程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们党用思想道德方式进行反腐倡廉教育的历程

对于新中国成立后是否会产生腐败现象,我们党是有充分认识的。早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高瞻远瞩地指出:“因为胜利,……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防止这种情况。”[1]正是这一正确的论断和深刻的忧患意识,为我们党执政后防止和反对腐败,做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决定在1950年夏、秋、冬三季,结合各项工作任务,在全党全军进行一次整风运动,以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作风不纯、骄傲自满、命令主义、贪污腐化、堕落颓废和违法乱纪等严重问题。这次整风运动的重点是干部作风。通过整风,全体党员特是党员领导干部受到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1951年2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从1951年下半年起,用3年时间有计划、有准备、有领导地进行一次整党运动。这次整党是对党员进行在执政条件下怎样做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纯洁了党的队伍,增强了全党同志的党员意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整风整党,对于刚刚进城掌握全国政权的全党同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外界的诱惑和侵蚀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个时期沿用的是新中国初期的大规模群众运动来开展反腐倡廉,但在反腐倡廉的具体过程中,依然注意运用了思想道德方式方法。刘少奇在党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还必须经常从思想上和组织上进行反对腐化堕落现象的斗争,经常把不可救药的腐化堕落分子清除出党,但是对于任何由于认识上错误而在工作上犯错误的同志,着重思想的教育,而不轻易采取纪律处分。党的还鲜明地提出要从思想教育和健全法规制度两方面抓党风和廉政建设。这表明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对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还表明,我们党开始注重在反腐倡廉的过程中运用思想道德方式对党员对领导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从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构筑反腐倡廉的防线。但这样的认识和做法,由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并没能得到很好的坚持和发展。从1957年反右斗争起到“”爆发这10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一时期反腐倡廉教育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从干部教育入手纯化社会风气,强调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对全社会的榜样示范作用。

“”10年及其以后一个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在这样一种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党的党风廉政建设失去了正常进行的客观条件和根本保障。之后,我们党又经历了2年多的徘徊时期。从总体来说,这个时期对党员对干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反腐倡廉教育基本停滞。

(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用思想道德方式进行反腐倡廉教育的历程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多年里,我们党在不同阶段的反腐倡廉教育中,都十分强调对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使我们党运用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显得更充分、更成熟、更全面。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期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决策。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一些党员干部被腐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体制转换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出现腐败易发多发的严峻形势,告戒全党“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提高民族自信心,还要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腐蚀的革命品质教育。”[2] 1981年2月,我们党在全国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目的是教育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982年3月,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上述活动不仅对于恢复和发扬我国良好的社会风气,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促进了整顿党风,加强党内廉政建设的工作。可以说这些活动还体现了我们党开始意识和重视廉政文化建设。由于这些活动一开始,党中央就要求各级党组织认真搞好党风,以好的党风带动好的社会风气,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以搞不正之风为耻,以端正党风为荣,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带头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抵制各种歪风邪气,所以上述的活动对促进党风的好转和廉政勤政风气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1983年10月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关于整党的决定,开始了历时3年半的时间分期分批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整顿。这次整党的任务是: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其中心内容是要整顿党风,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纠正各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全党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纪律的教育等。1989年6月,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10年来的经验教训时强调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为此,他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是理想信念的教育。要对干部和人民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而“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二是加强纪律和法制教育。三是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教育。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十六大期间。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初步建立过程中,新旧体制转换加快。一些领域的消极腐败现象一时呈现滋生蔓延的势头,反腐倡廉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的重大决策。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同时还强调既要惩处腐败分子,又要立足教育,提出在全党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鲜明提出“两道防线”(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的思想。这表明我们党在运用思想道德方式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在认识上更加深刻、在行动上更加自觉。1993年8月,中纪委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提出反腐败要紧密结合重大改革措施和行政、经济决策的实施来进行,强调在反腐败斗争中,对广大党员主要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从严治党,搞好党风;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1997年1月,中纪委召开第八次全体会议。强调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决反对挥霍公款等消极腐败现象。在会上指出:“一个干部或党员蜕化变质,往往是从思想上蜕化变质开始的。一些地方和单位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放弃积极的思想斗争,是滋生消极腐败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还进一步指出:“教育搞好了,干部所谓思想作风端正了,精神境界提高了,才能真正构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长城。”[3]同年9月中央纪委向党的十五大作的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础性工作;开展反腐败斗争,既要惩处腐败分子,又要立足教育,在全党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再一次强调提出“两道防线”的思想。这表明在我们党在运用思想道德方式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98年11月,我们党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活动,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了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我教育和党性党风教育。这是我们党面向新世纪推进伟大事业的战略需要,也是提高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要求。“三讲“教育活动增强了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自觉性,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增强了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党的十六大以来9年间。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国内任务艰巨繁重的情况下,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带领全党继续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表明我们党在反腐败工作中更加重视和更加自觉的运用思想道德方式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目标。对此,总书记于2004年1月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这些年来,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明确的认识到,反腐倡廉工作一定要紧紧抓住教育、制度和监督这三个关键环节,做到标本兼治。”[4]当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在全党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活动历时一年半,参加教育活动党员6800多万名,是我们党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增强了党员的宗旨意识、勤政廉政意识和拒腐防变意识。

2005年1月,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党的宣传教育总体部署、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2006年1月,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道德修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坚决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文化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同年的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他又强调,必须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要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全民族的理想信念,树立全社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道德氛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大党员是建设的主体和力量。2008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对加强组织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加强面向全党全社会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年9月,中央颁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决定用一年半的时间,自上而下分三批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这些活动的开展,广大党员干部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了防腐拒变的意识。

二、新中国以思想道德方式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基本经验

第一,运用思想道德方式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是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举措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推进的社会主义。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建设是基础、是灵魂。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必然会乘机而入,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相结合,滋长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等消极现象,对人们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冲击,也会腐蚀我们的党员和干部队伍,甚至毁掉一些意志薄弱者。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人们抵制腐朽思想侵蚀,增强免疫力,增强法治意识,明确是非观念,提高人们反腐倡廉自觉性的根本措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历代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和强调党员和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和强调加强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为党员和领导干部拒腐防变提供思想保证。注重从主观思想意识方面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强调要从思想建设来解决贪图享受、争名夺利、贪污浪费、、、行贿受贿、腐化堕落等腐败问题。邓小平在反思党内发生问题的教训时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的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曾指出,教育是基础,只有加强党性教育,发扬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才能不断清除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防微杜渐,筑起拒腐防变的万里长城。在新世纪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道德修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坚决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文化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第二,运用思想道德方式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必须在全社会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是从源头上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建设,则是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廉政文化概念写进党的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在全社会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2009年12月,中纪委印发《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廉政文化建设面向全党全社会,但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纪国法教育和权力观教育;坚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和廉洁自律,使其坚持党性原则,讲操守、重品行、树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主题和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而廉洁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全社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道德氛围。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要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和全社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第三,运用思想道德方式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必须坚持正面典型示范和反面典型警示相结合的方法。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认为,榜样的道德感召具有一般的理论宣传教育等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他坚信,思想道德教育和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是防止和消除和腐败现象,避免党群和干群关系颠倒的治本之法。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对贪污腐化分子刘青山、张子善的惩处开始,我们党就十分注重运用反面的典型来教育党员干部。重视运用正面典型与反面材料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反腐倡廉教育,一方面树立先进典型,榜样示范;另一方面以案明纪,警钟长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典型示范、警示教育,促使党员干部分清是非荣辱,明辩善恶美丑,提升道德境界,带头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全社会的道德作风建设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从典型腐败案件中汲取深刻教训,防微杜渐廉洁自守,促使其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清正底气,自觉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是全社会的带头人,只有发挥表率作用,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在新形势下,重要的是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群众。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信任和拥护。也只有这样,党员领导干部才能真正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牢固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第四,运用思想道德方式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必须以健全制度为保证。运用思想道德方式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就是要把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融入到党员和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廉洁自律的教育全过程。从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们党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实践看,运用思想道德方式对党员和领导干部开展教育得较好的时期,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成效就大,反之则就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我们党虽然意识到在反腐倡廉工作中要运用思想道德方式来对党员和领导干部进行教育,但认识得不充分运用得不自觉。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在深刻总结这30年的反腐倡廉工作经验教训时,明确提出加强制度建设的思想和要求,使党风廉政建设进入了一个注重从制度防腐和反腐的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后,我们党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即更加注重预防和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与之相适应,反腐倡廉教育也纳入了制度建设中,成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党的宣传教育总体部署、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反腐倡廉新举措。这表明思想道德方式的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到我们党的反腐倡廉整个工作体系,从而使思想道德方式的反腐倡廉教育有了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1.

[3] 在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1-23.

[4] 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 2004-01-13.

On the Process and Experiences of Fighting Corruption and Uphold Integrity Education

in New China from Ideology and Morality Perspectives

CAO Ying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道德经教育思想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者 道德素质 途径

一、道德素质内涵的界定

“道德”一词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在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曾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在中国古代道与德是两个概念,“道德”一词并不存在。“道”与“德”连用是在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自身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来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素质是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接受道德教育和自身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化为个人内心信念的道德品质。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素质的必要性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的要求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效果,不仅要求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真理的力量,而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塑造和净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道德规范的示范者。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才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才能引导受教育者朝着社会要求的道德方向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应该具备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即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首先,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及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包括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其次,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在思想和行为上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其心里意识,行为活动的总和。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工作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工作要求具有特殊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属于难以量化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言传身教来启发、影响受教育者,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工具是以教育者个人的个性品质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极其复杂精细的精神生产活动,他的劳动工具和手段主要是以自身的个性品质,如情感、意志、性格、品德、能力等等。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素质的途径

(一)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素质

德才兼备和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会自发的产生和形成,它取决于有关部门的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人是一个受主客观条件影响的能动主体,他的思想行为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变化发展的。要建设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形势发展的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规划、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规划。

(二)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观教育

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是灵活多变的,但是都必须符合道德本身的特点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道德教育的过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概括,主要有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和养成道德习惯五个环节来进行教育。第一,提高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认识主要是帮助教育者正确了解自身对社会和和他人应尽的道德义务,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这种道德义务的理论、原则、规范、范畴、理想人格和品的内容。第二,陶冶道德情感。陶冶道德情感是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形成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情感,改变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抵触的道德情感。第三,锻炼道德意志。是否拥有顽强的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能不能养成这种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困难,只有具备顽强的道德意志才能克服来自各个方面的困难和阻力。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道德修养

1.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坚持道德修养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无产阶级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就是坚持自身道德修养和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是因为使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道德意志和品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个人的道德品质,都是在社会实践的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积极的思想争争和主观努力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实践的锻炼,是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实际相符合,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

2.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修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道德修养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必要的外部因素和条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最重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努力和高度的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下逐步培养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培养和提高自身修养的自觉自性,就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崇高的道德理想从而使自己的道德品质不断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罗红铁.《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罗红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罗国杰,马博宣,余进.《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道德经教育思想第7篇

目前,从国内开展培训的情况看,不论是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职称的层次,还是技术工人岗位的不同分工,但从岗位培训的类型看,则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规范性的岗位培训;另一类是非规范性的岗位培训。这两类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因类型不同既有其共同点,又有其相异处。

1.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规范性岗位培训是指在已制定岗位规范的前提下,依据规范要求,对上岗前、转岗和已上岗任职但未达标的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上岗任职资格的培训。由于这种培训具有一次性(或分阶段)进行学习、考核、发证的特征,因此,较其它培训形式而言,其办班时间较长、办学形式较正规、系统。所以规范性岗位培训中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可通过教书育人途径,按照岗位规范的要求,采取系统政治课的形式,以系统灌输的方法进行。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通过正规的面授教育,对受培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这种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由以下四方面因素所决定。

①由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综合我国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来看,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鼓动、对话等基本形式。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领导垂范、环境影响、多渠道教育等基本形式。由于规范性岗位培训是企业职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正规和系统,并且办班时间、办学形式与其它培训形式相比较长,所以,可采取灌输的途径和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多渠道职业道德教育。

②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所决定。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共产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道德理想教育,职业责任教育,职业纪律教育三方面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是帮助人们形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的必要条件。此外,还有许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以及法规、条例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上述内容,都应在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按照岗位培训规范的要求,根据受培人员不同岗位的需要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水平的现状,有侧重、程度不同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③由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所决定。世界观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着总的控制,因此,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于改造人们的世界观。而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既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定,又是该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道德义务。职业道德的作用在于调节职业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帮助人们树立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并引导人们自觉地运用这种世界观作指导,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理论体现,是彻底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只有掌握了马列主义世界观,人们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最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然而,群众是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列主义、思想的。马列主义、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概括和总结。从实践的意义上看,人民群众是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但,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态,就不是一般群众所能做到的。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只能从外面灌输进行。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由有无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灌输论”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提出来的。当时,俄国的机会主义者鼓吹工人运动“自发论”,不愿做艰苦的政治宣传工作。为了纠正这种偏向,列宁提出了向工人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我们的思想教育中,同样也存在“自发论”的影响。有人认为,“灌输论”在工人阶级夺取政治以前文化程度低的情况下是对的。现在工人阶级不仅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且文化程度也高了。尤其是企业中的中青年职工,都是从小时候起就开始接受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再对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瞎子戴眼镜———多一层”。所以,不需要坚持“灌输”了。这是“自发论”的变相形式。一个人思想觉悟的根本提高虽然是以文化程度的提高为前提的,而且我们也经常对广大职工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抵不住金钱的诱惑,利用手中的职权而走上贪污、受贿等犯罪道路的职工不是大有人在吗?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正面灌输的原则,对广大职工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政治理论教育。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形成的过程看,虽然吸收了历史上劳动人民职业道德中许多合理成分和有益的东西,但它在本质上毕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反映,因而不可能因袭历史上已有的职业道德演变而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作为崭新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组成部分,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

④由市场经济发展中开展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形势所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迈向一个新台阶。这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会,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企业改革的核心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就必须加速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而企业要走向市场,要加速经营机制的转换,就必须打破“三铁”,实行人事、劳资制度等一系列的深入改革,转变各项运行机制。当前,企业职工教育工作实践中碰到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现状和职业素质不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这种内外环境变化的需求。企业实行经营机制的转换,必然产生一些富余人员。这些人不仅面临着待岗、转岗和上岗的“三岗”培训,而且在思想上可能产生一些消极对立的情绪,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矛盾和震荡。因此,必须采取系统灌输和过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系统灌输中,针对一些职工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些模糊认识,深入进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政策的教育;针对部分职工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产生的“一切向钱看”的问题,系统地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针对富余人员中对立情绪大、“破罐子破摔”,易发生矛盾激化的问题,深入进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教育,开展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促进消极因素的转化。

2.非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非规范性岗位培训,又称之为适应性培训。这类培训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已上岗任职的人员进行的非系统的、专项(或几项)培训。由于这种培训是滚动的、渐进的、应急的,经过培训和考核一般不需发证。因此,较其它培训形式而言,其办班时间较短,办学形式较为灵活多样。所以,这类培训中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可采取上专题政治课的形式,以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方法进行。因岗而宜、专题教育,就是根据受培人员的岗位特点,针对其岗位思想政治水准要求和职业道德标准的需要,对受培人员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理论的专题教育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诸方面中的有关专题教育。非规范性岗位培训中采取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除受规范性岗位培训中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些因素影响外,还由以下两方面因素所决定。

①由非规范性岗位培训的性质所决定。非规范性岗位性质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已上岗任职人员进行的非系统的专项(或几项)培训,且不需发证。这就决定了该类培训具有时间较短,内容较为集中等特点。所以,要以系统政治课的形式对受培训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其内容的容量也不允许。因此,只能采取对受培人员施以针对性强,重点较为突出的专题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②由非规范性岗位对象所决定。非规范性岗位培训的对象是部分岗位比较划一的人员。由于他们岗位工作的性质相对比较一致,因此,其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求也大体上是一致的。所以,对受培人员只能采取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二、继续工程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继续工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创造力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继续工程教育由于是学历教育后的又一教育阶段,而且是贯穿在专业技术人员一生的活动中,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由于继续工程教育没有固定的学制,也没有固定的科、系、专业设置,而是目标集中的课程的短训班或研修班,其专业性又很强。因此,应区别继续工程教育的对象,采取不同途径和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1.大、中专见习生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大、中专毕业生自院校门进入企业门起,企业就开始对他们进行见习期培训和实习教育。我们称对他们的这种培训和实习教育为他们的企业继续工程教育的起点教育。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刚从院校毕业进入企业,虽然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专业知识水平较高,且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但由于他们在院校的时间较长,加上这一个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淡化,因此,部分毕业生中存在进取心、事业心不强和贪图舒适工作、贪图享受待遇等不良思想时有发生。所以,必须针对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种种思想反映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空白,通过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途径,采取示范和谈话法等方法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育人,就是通过有目的地组织参观革命历史遗址、听劳动模范成长的报告等,采取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和示范法等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企业和本岗位工作的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环境育人,就是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设立一定的管理层次,建立党、团组织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采取走访、谈心、节假日团聚、开展联谊活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开展优秀见习生评价活动并给予提前转正定级和精神物质奖励等环境熏陶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

2.专业技术人员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文化技术、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比较高,且所参加的短训班或研修班专业性和专题性很强。因此,必须根据短训班的专业内容或研修班确定的研修专题,以与短训班或研修班的专业或专题相关的专题思想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采取授课与自我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三、学历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中职工学历教育的培训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高、中级专门人才。专门人才是社会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劳动者,他们应该接受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由于职工学历教育是企业职工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既具有企业职工教育的重点,又具有正规教育的特点。即,它必须设置政治课,又必须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所以,职工学历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应通过教书育人、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等多种途径,采取上政治课的形式,以比较正规、系统灌输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职工学历教育中,由于大专和中专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区别,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课时不够的问题。所以,我们还可以采取自学加辅导,自学加讨论、实践育人等方式,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育人,就是通过组织学历教育中的大、中专学员开展市场调查,参与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难题攻关、展览、展销等活动,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行动能力。

四、职业技术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职业技术教育是对企业内各级各类技术工人进行本岗位技术等级应知应会的培训。由于这类培训受企业内部工种繁多和技术等级层次的影响,而且由于各技术等级内工人的年龄、文化、思想政治、职业技术和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因工种因人而宜;其职业道德的教育也必须依据其技术等级标准中的要求来进行法规教育、工作纪律、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其途径除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外,还可自我教育与互相教育相结合、企业文化育人的途径,采取自我教育法、文化熏陶法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就是通过开展读书竞赛、专题讨论、知识竞赛、讲学活动和操作技术技能比武大赛等活动,以自我教育法、环境熏陶法等方法,对技术工人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育人,就是通过发挥企业群众组织和各种宣传阵地、文化设施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培养企业精神和审美情趣,以文化熏陶法,对技术工人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五、现场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企业中的现场教育,主要是进行岗位业务技术、操作技术技能及产品的难点、重点项目和环节的应急性培训。由于现场教育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且具有明显的随机性,而且办班时间较其它培训时间极短。因此,必须通过活动育人的途径,采取随机性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随机性教育,就是根据现场教育的课题,依据受培人员思维走向的重大变化及现状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变化及现状的需求,安排相应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对受培人员进行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道德经教育思想第8篇

随着企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一些人出现了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现象。职工思想道德的缺失和行业不正之风,致使一些职能部门利用手中的权力假公济私;更有一些人,受权利和金钱的诱惑,办事不公,办事不严,如果长此以往,我们的社会就很难有良好的秩序。在一个社会中,高尚正确的思想道德不深入人心,错误的东西就会蔓延,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职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和表现出的一些问题

一是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不少企业只注重生产经营、经济效益,忽视了对职工思想道德教育,使一切向“钱”看的思潮有了立足之地;二是有些企业因效益不好,不愿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多投入,加之企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式、方法陈旧,缺乏与新时期相适应的创新精神、思想道德教育跟不上学习效果;三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别职工理想信念动摇,趋利化观念增长,职工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对企业的关切度下降,主人翁意识减弱。四是社会上一些,贪污受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这些也对职工的思想道德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五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效益好坏决定了行业内部职工收入差距,个别职工产生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现象,尤其是单位效益差,工资收入低的职工,对本企业和社会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理想信念模糊,工作推天度日,甚至发生偷、赌、骗的行为;六是:企业内部职工文化高低不同,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不齐,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困难。

二、做好职工思想道德教育,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企业作为载体,切实加强职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一是企业要重视职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必要的条件和基础设施。为职工创造团结、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使职工在团结、友善、和睦的氛围中,不断加深思想道德情操。二是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要不断强化职工的职业道德意识,奉献意识,敬业爱业意识,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职工自觉遵章守纪,不损害企业利益,积极倡导职工小改小革,技术改造,修旧利废,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为企业节能增益献计献策,充分调动职工思想道德实践积极性。三是协调好职工思想道德与制度的关系。企业制定的制度,必须有利于激励职工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有利于形成职工追求高尚、良好的道德风气,有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四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活动。引导职工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强化自我思想道德教育。五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者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打铁需要自身硬”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人员自身的正与邪、善与恶,对职工群众的影响是巨大的,上好德、而下好善,上做假而下浮夸,所以教育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去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世界观,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和品质,努力提高自身精神境界和思想道德水平,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六是企业要继续搞好“送温暖”扶贫帮困工作,解决职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处理好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让广大困难职工时刻能感到社会的关怀,组织的关心,使其融入到企业大家庭中,思想上转变,行为上跟进,才能消除误会,增进理解,维护企业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推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以《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为框架,切实加强职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一是我们必须抓好对《纲要》的理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职工的头脑,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要不断分析企业改制改革开放,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职工思想道德观存在的问题,努力把理论和规范转化为信念,二是将《纲要》规范行为与传统美德思想紧密结合,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职工的道德意识,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适应的道德行为规范。三是把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职工思想道德行为从他律不断转变为自律。

(三)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契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道德经教育思想第9篇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职工; 思想道德建设;强化

一、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化的企业机制是其适应市场变化的关键。而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形式,在日常的企业管理当中,企业应该培养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进而从本质上为企业输送了高质量的管理资源和人力资源,也就促进了企业物质资源的发展。这种模式下,企业可以提升其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和核心资源的整合。

二、当前企业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

当前的企业建设,往往以经济建设为主,从而出现疏于对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所以,企业在实际的管理当中存在诸多的潜在问题,诸如职业道德、专业素养的缺乏。因此,企业在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上存在很大的瓶颈。

(一)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缺乏。企业在实际管理当中,往往以经济的管理为主,疏忽了员工在从业中的职业道德培养。员工在实际的工作中,把工作的时间都花费在企业的业务拓展上,所以其对从事的行业缺乏详细的了解,一些服务领域的职业道德建设更加的缺乏,职工在服务态度和质量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例如,某人从事计算机领域的软件开发行业,而其缺乏对计算机职业的职业道德的了解,从而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出现。

(二)专业素养的缺乏。对于现在的企业而言,专业的素养培养是其发展和壮大的关键。而实际的情况显示,当前的企业却恰恰的缺乏员工的整体专业素养的培养。企业在员工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并不缺乏,但目前的企业缺乏员工专业素养的全面培养。

(三)企业缺乏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企业在对思想道德的建设中,往往以枯燥的理论教育甚至是“口号式”的教育,使得整个的道德建设缺失实质性的教育活动,不利于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氛围。

(四)职工的政治思想建设缺乏。企业的发展往往以经济建设为主,而对于诸如爱国、爱人民、爱党的政治思想的建设更加的缺乏,甚至对于一些中小企业企业而言,根本没有开展的可能。

三、企业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化途径

企业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经济建设应该同样的重要,不能厚此破皮。从上述的问题,我们可以知道:企业的思想道德建设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要想从本质上解决企业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困境,需要开展有效的思想道德模式和人力、物力上的支持。

(一)加强职工的道德教育。一个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有效的道德教育。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现代人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而且从本质上看,其还有诸多的不确定。因此,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都有着更大的要求。因此,企业要加强道德教育首先要有一个量好的德育平台作为教育的基础。而良好的德育平台建立比较的困难,其需要依托健全的网络基础和有效的计算机技术。当然,由于很多企业在德育平台的建立上几乎是空白的,这就使得建立过程中需要较大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投入。这也就要求企业在德育教育中舍得投入,舍得把大量的资源支持事项道德平台的监理上。其次,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德育教育上要尽量的避免喊口号的现象出现。企业应该结合好企业的特点和行业特点,制定好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上不再拘束于传统的条款式。最后良好的道德评价机制,现在的企业往往只是以工作业绩作为一个员工的评定标准。这种评价的标准就会造成道德标注的丧失。所以,企业要重视职工的评价标准的制定,从制度和规格上对职工的道德重视。这就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结实的基础。

(二)积极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活跃道德的氛围。在道德教育的同时,适量的开展有意义的道德活动是道德教育的关键。企业的道德教育也要更加的多元化,不能过于的拘囿与活动的形式,应该大胆的为道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应该仅仅的围绕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而开展,而应该更多的围绕职工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关开展。在道德教育的开展中,不仅很好的提升了职工的从业道德品质,而且逐渐形成的各种观念更加的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的活动开展下,对于稳定一些青年职工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青年职工在实际当中具有比较大的流动性,而加强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养成可以有效的培养职工的忠诚、踏实等的优良本质,这些对于企业的人才储备和人才模式非常的重要。例如,企业在开展道德活动时,不是以公司的业务为切入点,而是以职工在实际工作中发生的事情为情景,来加强职工的专业素养的培养,同时逐渐的让职工养成了自我发现、自我批评的良好品质。

(三)良好的道德建设的机制,从本质上重视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本就是一项教育活动。一个良好的教育活动是需要有一个健全的道德培养的机制。企业在思想道德教育上的开展,需要诸多的前提基础作为其开展的基础。诸如,企业要如何的开展思想建设、需要什么的规范制度、和建立如何的监管力度都是需要一个整体的建设机制。对于企业而言,首先要对思想道德建设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的明确化,更加有利于思想教育的开展,在后期道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起到主导的地位。其次,在实现目标过程的建设管理,也是体制得以实施的关键。企业要制定好良好的建设计划,把思想道德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更加详细的细化,便于道德建设的管理。最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规范和准则。企业的任何一项活动建设的开展都需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加以对职工的行为准则的规范。这样可以更加的有利于企业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开展。而且其作为企业的一项建设项目,对实际的建设考核是必须的,也就是对职工的思想道德进行有效的考核制度。在考核制度的制定上,要根据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制定全面的考核细则,做到对职工的思想道德的全面考察,也是企业对建设成果的一个把握。

四、结语

从上述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不仅仅是对于经济领域的建设,而且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同样的重要。而实际中,奇特缺乏思想道德的建设。但在现代经济的新形势的背景下,需要企业的综合实力的建设,而对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领域。总之,有效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企业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林聪.加强企业职工职业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0(02)

[2] 宋宁.浅谈新形势下以德锻魂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J]今日科苑2009(2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