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世界经济的趋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05 15:29:30

世界经济的趋势

世界经济的趋势第1篇

主题二:世界经济不平衡性如何校正。这场危机直接的导火索是次贷,更深层次来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新兴经济体更快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的结构。产业转移到新兴经济体,必然导致贸易的不平衡。新兴经济体发展后积累的资金不是新兴研发和创造,而是吹大了泡沫,而泡沫的破灭则导致了全世界的灾难,在这个贸易的背后就是发展的不平衡。还有一个不平衡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和脱节,新兴经济体发展之后,资金回流到美国,美国把资金过度地搞了金融业生产、衍生品,而这个当中包含了巨大的风险,这些风险结果不止是美国一个国家承担而是全世界承担。

主题三:世界经济如何通过产业创新和突破来走出危机。这场危机更深层次是一个长周期的反应,上次长周期带来的高增长以后,新一轮产业形成的新长周期还没有到来,所以世界要走出这个危机关键在于产业创新。

主题四:国际世界货币体系改革走向何方。以美元作为一个国际货币的基础,一旦美元衰落便将导致美国破产乃至整个世界的灾难。

主题五:全球化继续发展,国际社会如何在全球治理中进行合作。新兴经济体崛起以及各方面的多元化使原有的世界经济体系要调节世界经济已经不现实。

趋势一: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这场危机使美国受到重大冲击,它的经济在世界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它的金融业受到重大的冲击,深层次讲,美国金融界绑架政府势必会产生潜在的道德风险。赚钱是金融界的,出了问题是政府负责,我们今天看到的占领华尔街,它的直接原因就是人们对美国经济的不满,要求解决就业,再深层次来看,实际上他们是对美国政府拯救危机的措施不满,对美国经济体制的不满,所以它的本身体制逐步受到挑战。

趋势二:贸易保护主义继续蔓延。这个过程中不论是已经发生,还是未来将要发生,中国将都是受保护主义措施的数量影响最大的国家,而这个过程还会继续延续,贸易摩擦可能是今后若干年中值得高度关注的重要项目。

趋势三: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这场危机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整个经济发展和大自然供给资源的不平衡、新兴经济体崛起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以及整个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都成为整个世界必须回答的问题,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都已经提出这些话题。从中国来说,跟上这样一个潮流、趋势,是我们需要去回答的问题,而中国的转型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

趋势四:国际直接投资从虚伪结构到产业改革。过去三十年传统产业转移趋势已经完成,危机以后产业调整和升级需要我们考虑,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投资变化将很可能出现一个新情况。全世界对新型产业是一种竞争性的平行的产业发展阶段,而不再是继续过去这种接受产业转移来发展的道路,新的三十年,是新兴经济体,至少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平行,在同一起跑线发展的阶段。因此必须要注意到产业结构在全世界的调整,新的发展路径已经开始这样一个新的趋势。

世界经济的趋势第2篇

A. 这是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的重要表现

B. 反映了美国对于中国经济依赖程度的提高

C. 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基本方略不同

D. 全球化背景下拒绝大国单边行动已成共识

2. 法国总统萨科奇称:“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协议,我们不能一边是多极世界,另一方面却全球只有单一储备货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法国倡导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 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C. 萨科奇希望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改革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继续维系着美国的国际金融霸主地位

3. “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使生产设施回复到和平时期的需要,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上述材料应出自( )

A. 《欧洲联盟条约》 B. 《布雷顿森林协定》

C. 马歇尔计划 D.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4. 美国独立后,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军事等无形边疆的扩展。下列组织的建立属于美国进行“无形边疆扩展”的经济行为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④

5. 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1996年),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趋势

B. 欧盟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 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 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6. “这一组织还制定了将其扩大到……所有非共产主义国家的计划,强调取消关税和其他阻碍地区和全球贸易的障碍。但是它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组织,缺少像欧盟那样典型的经济合作。”该组织( )

A. 正式成立于1992年

B. 对该区域经济发展无甚裨益

C. 具有一定意识形态色彩

D. 违背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7. 阅读下列《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据《当代世界经济概念》),对表中数据变化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A. 1950年代,关贸总协定和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刺激了美国的出口贸易

B. 1970年代,美国国内经济“滞涨”,又受到西欧和日本的冲击,贸易逆差扩大

C. 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元贬值导致美国贸易逆差扩大

D. 1970年代,日本和西欧经济开始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对美贸易顺差扩大

8.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

A. 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 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C. 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D. 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9. 学者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B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是指( )

A. 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B. 生产和贸易全球化

C. 世界市场一体化

D. 国际分工日趋成熟

10. 伊朗儿童和未成年人知识发展研究院主任马杰德・格德里设计出萨拉娃娃以击败德黑兰商店橱窗里的美国芭比娃娃所代表的美国文化影响。他认为:“芭比像一匹特洛伊木马。她腹中藏着西方文化,比如化妆盒不合礼节的服装,一旦它进入我们的社会,就会对我们的儿童施加这种影响。”对上述材料信息的提炼中,下列表述( )

A. 芭比娃娃尚未进入伊朗市场

B. 经济利益在本次对抗中是双方角逐的核心

C. 萨拉娃娃代表着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传统

D. 全球化背景下仍有国家试图坚持本国文化传统

11. 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这反映了( )

A. 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个包纳金融等更全面的全球化模式

B. 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的趋势第3篇

一、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1、2007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趋缓

2004年以来,在发达国家经济持续攀升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增势良好。但2006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私人消费增长转弱而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增长虽可望持续,但增速也将有所减弱。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已处于一体化状态,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连动影响十分明显,进而还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根据野村证券的有关研究,美国经济增长率每减少1%,日本gdp要下降0.6%,欧元区与其他地区经济也是如此。总体上看,世界经济仍有望进一步增长,但增长势头将难以保持2006年水平。联合国预测报告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2%,比2006年减少0.4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长均适度放缓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扩张也将受到影响。

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全球需求上升势头也会减弱,世界贸易增长也将相应放慢。据联合国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7.8%,比2006年减少2.3个百分点。

2、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印和东亚等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的进出口额已占gdp的70%。世界贸易从1988—1997年的13.2%上升到2005年的16.7%,使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扩张,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使全球贸易自2002年二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10.9%,是自200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2005年7.5%的增长水平。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从进口需求来看,2006年,受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美国进口增长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一至三季度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3.4%、13.2%和13.9%,基本保持2005年全年增长13.7%的水平。由于经济增长加快,自2005年开始,日本和欧元区进口需求明显提高,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2006年以来,日本进口增长继续提高,一、二季度,日本进口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7.5%和19.1%,三季度又增长16.8%,均高于2005年全年15.6%的增长速度。从出口来看,由于外部需求强劲增长。继2003—2005年出口持续快速扩张之后,2006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了出口的较快增长。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货物出口额增长率都达到20%以上,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台湾地区等的出口增长率都在10%以上。预计2007年这些经济体仍然是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但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剧、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国家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归因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贸易领域设置壁垒,使美欧、美中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不利于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近五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被迫中止,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给世界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3、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扩大

2007年,受美国经济增长减弱的影响,发达国家(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望保持强劲增势,将成为拉动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发达国家内部,主要经济体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显著变化。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后,私人消费上升势头趋弱,由于目前尚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幅度将明显减缓。2006年以来,欧元区内需明显复苏,尤其是企业投资增势良好,呈现出新一轮增长的迹象。2007年,虽然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个别国家政策调整(如德国提高税收等)影响,增幅略为放缓,但总体增势依然强劲。日本经济则将继续维持缓慢回升态势。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中国和东亚地区经济有望持续快速增长,俄罗斯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拉美地区多个国家政府换届后,有望推出新的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近几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显著扩大。受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2005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仅为2.6%。根据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3.1%和2,7%。2006年二、三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的增长率分别仅为2.6%和1.6%,增速明显低于一季度的5.6%。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油价上涨、利率上升以及住房市场降温,国内消费受到影响等。但是总体上看,美国经济增长虽然会有所放慢,但是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较大,不至于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住房市场放缓将使2006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减少1个百分点,并将继续影响今年的经济增长。房地产市场降温是抑制消费者支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另一方面,近期原油价格下跌将会给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带来正面影响,有助于美国经济稳定。在经历了二季度的较快增长后,欧元区三季度表现依然强劲,根据imf的预测,欧元区经济2006年和2007年预计分别增长2.4%和2.0%,其中2006年的增长率将是过去六年来的最高纪录。至2006年10月,日本从2002年4月开始的本轮经济景气周期已经持续了57个月,平了二战后景气周期的最长纪录。受国内需求扩大的支撑,日本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势头。但是日本经济总体上看是处于恢复状态,如果世界经济增速大幅减缓或是国内政策应对不当,日本经济仍有再度陷入通缩的可能。

在另一方面,发展中经济体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自2002年世界经济开始重新加速增长以来,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持续较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强劲增长。imf预测亚洲发展中经济体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8.3%和8.2%。其中印度经济将分别增长8.3%和7.3%;印尼、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东盟4国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和5.6%;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4小龙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4.4%。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正在经历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2006年该地区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2%,2007年将进一步增至6.3%。该地区的石油出口是经济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虽然该地区经济发展有所改善,但是,拉美地区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中,经济增长较为缓慢的地区,预计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4.8%和4.2%。

除外部环境的改善之外,近年来发展中经济体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内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宏观经济政策所作的相应调整。如贸易自由化和灵活的汇率体制、财政及赤字的减少、投资和外贸环境的改善,私有化和鼓励私营发展措施完善等。但是,持续高油价、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禽流感疫情以及美国等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发展中经济体带来影响。

4、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继续上升

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国际市场需求转旺,使得初级产品供需关系紧张,再加上地缘政治和投机因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呈现大幅上升的态势,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2002年开始从谷底回升,2004年二季度开始,增势曾出现减缓,但是2006年继续大幅度回升。与2005年同期相比,2006年一至三季度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分别上升16.8%、26.2%和29.1%。其中以金属和矿产品的价格增长幅度最大,2006年一至三季度,金属和矿产品价格分别比2005年同期上升28.4%、57.7%和62.4%。相对比较,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上升缓慢,但也接近了1995和1996年的前期高点。

国际市场产品价格提高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一些主要商品的供应趋紧而需求大幅增长。例如,由于金属矿石产品的开发受到资源储量、资金、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开发建设周期较长,因此金属矿石的供应大大滞后于价格的变化。而亚洲,特别是中国2003年以来对天然橡胶、有色金属、钢材和一些石化产品等需求大幅增加。同时由于政治形势、局部动乱、罢工、生产事故等一些临时性突发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以及对市场供应心理预期等,减少或中断的担心,更加剧了市场炒作气氛。

2006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延续了2003年以来持续攀升的态势。国际油价高开高走,在4月份大幅飙升,一举突破每桶70.75美元两个关口,此后基本稳定在每桶70美元左右

的平台。随后受地缘政治和突发事件影响,国际油价波动加剧,7月继续震荡攀升。纽约市场油价7月14日盘中曾经达到每桶78.40美元的高点。8月份后国际油价一路回落,至10月初已经回落至60美元以下。2006年前8个月国际市场原油现货和期货平均价格分别为每桶68.57美元和68.77美元,比上一年均价上涨21.1%和21.0%;然而9月均价则分别骤降至63.80美元和63.90美元。

全球经济增长将趋于放缓是近期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但是此轮油价的上涨呈现持续性的特点,这是由于油价上涨主要反映的是强劲的持续性需求增长。近期,由于市场对国际原油供应紧张担忧的缓解,对伊朗、朝核问题的反应更为平和,不再像早些时候地缘政治局势任何风吹草动都引发油价剧烈波动。同时,国际市场原油供应充足也大大降低了投资基金炒作抬高油价的空间,一些投资基金因此撤出油市转向股市等其他投资领域。这些因素均促成了近期国际油价的较快回落,但油价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近年来,世界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明显提高,高油价虽然给世界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总体上,高油价给世界经济和贸易造成的负面影响,到目前为止,比预期的要小。但需要密切关注的是,原油价格走势和近期仍然处于高位价格状态。

5、全球通货膨胀适度变动不明显

2005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为控制通货膨胀,主要国家和地区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紧缩货币的政策。美联储连续12次加息、欧洲央行则一年内五次提高利率。目前,全球利率水平比2004年明显上升,有利于抑制物价水平的上扬。另一方面,过去几年,推动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石油及其他初级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2006年年底以来,受暖冬和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等综合影响,石油价格显著回落。在世界总需求放缓的情况下,石油价格的升幅有望减弱,从而为抑制物价上涨做出贡献。由于各地区经济增长幅度存在差异,发达国家的物价上涨将不太显著,而发展中国家价格涨幅则有加大之势。

6、货币政策走向分化,利率水平趋同

2006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保持一致。在美联储不断频繁提高利率的带动下,欧洲央行也有规律地升息以保持物价稳定、避免经济和金融的动荡。但是,进入2007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在经济走势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步。美国经济走软势头明显,如果继续收紧货币,则有可能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产生大量不良贷款,威胁金融稳定。而且,目前美国利率水平已接近中性。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仍需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来维持经济增长。因此,下半年,如果经济走势明显恶化,美联储极有可能改变货币政策方向,采取分步连续降息来拉动经济增长。而欧元区经济景气仍保持上升势头,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热情正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德国提高增值税,将拉动该地区物价水平的上升,因此,欧央行为控制通货膨胀将继续适时收紧货币。同时,日本央行也表示将根据经济情况变化调整货币政策。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尤其是美欧之间的利率差将显著减小。

二、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潜在风险和挑战

1、美国经济能否软着陆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伴随房地产市场退潮,美国经济2006年增势明显放缓。2007年,美国经济能否顺利实现软着陆,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情况。目前房地产的降温幅度还处温和尚可调控,对经济未形成严重冲击。但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变化情况。如果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继续维持相对低水平,那么房地产市场动荡的可能性就相应增大。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私人、企业和金融机构均将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严重打击消费和投资,延缓经济增长步伐。

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的连续增长是此次世界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之一,欧洲和日本乃至东亚及拉美等地区的增长均不同程度地从中受益。近两次的经济周期运行结果表明,美国经济复苏后,私人需求增加,企业投资活跃,会逐渐拉动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回升,并波及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目前欧洲仍处于结构转型期,需求增长受限;而日本刚刚呈现复苏迹象,经济增长基础不牢固,所以都无法承担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任。如果美国经济持续下滑,将相应牵制欧洲和日本等发达世界的经济回升进程,从而给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隐患。

2、美元汇率波动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

近几年,虽然世界经济呈现持续增长势头,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并未消除,反而有所加剧。主要表现就是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2002年以来,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回升,美国的贸易赤字持续扩大。2006年,美国贸易逆差达到7653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485亿美元。一段时期以来,美国基本依靠资本的流入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美联储从2004年起连续17次提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升至5.25%的高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利差不断加大。加之美国经济连续几年保持了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持续走高,吸引了许多国际资本的流入,从而以资本项目的盈余适当弥补了经常项目的赤字。

目前美国经济增长已经开始减速,美联储下一步货币政策的走向很有可能是不断降低利率以避免经济出现大幅波动而滑入衰退边缘。一旦美联储停止升息,甚至转而降低利率水平,美元贬值速度就会大大加快。由于美元贬值造成美元财富的缩水,很多美元资产出于安全性和增值性的考虑,将加快向其他货币和资产形式转换步伐,从而引发资本的外移和美元进—步贬值。美元缓慢长期贬值有利于逐步减轻美国巨额贸易赤字,促进国际经济的平衡发展。但如果美元出现快速大幅贬值,则将严重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世界经济增长形成冲击。

3、国际石油价格波动态势

从2006年年末开始,国际石油价格显著回落。进入2007年,受暖冬影响,需求增长有限;加之库存充足,因此油价继续滑落,曾至50美元的低点。总体上看,2007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放缓,石油需求上升速度减慢,从而有利于抑制油价的上涨。但是,另一方面,石油价格也很难长期维持低水平。由于前几年在石油开采和提炼方一面的投资相对不足,短期内,供给能力难以迅速提高,这种供应的刚性对价格的波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如果油价一段时期内偏低,将影响生产国的利益,可能引发生产国联合限产。此外,除气候和自然灾害外,地缘政治因素对油价的影响也更为显著。伊拉克战后局势一直欠佳,短期内难以恢复稳定局面;而围绕伊朗核设施的争端仍在持续;其他石油生产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也时常出现动荡。总之,石油价格的每一次大幅波动,都会干扰经济的平稳运行。

4、国际游资规模扩大,流动方向变幻莫测

随着近几年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国际范围内资本赢余和财富也相应不断扩大。尤其是2005年以来,石油价格的高企,使得石油输出国以石油美元形式积累的财富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电累积了大量的外贸顺差,这些都使国际范围内的流动资本显著增加。这些资本除消费以外,如石油输出国通过进口大量的产品平衡了其石油出口方面的盈余,很大一部分则投入国际商品、外汇、房地产、股票和债券等市场,寻求获利机会。由于这些资本规模庞大,逐利性和流动性强,其针对某一市场的集中和频繁进出,对全球金融稳定构成威胁。

一段时期以来,美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贸易赤字持续扩大,很大程度上依靠资本的流入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但美元贬值造成美元财富的缩水,很多美元资产出于安全性和增值性的考虑,将逐渐向其他货币和资产形式转换,从而引发债券和外汇市场的动荡,并波及其他商品和资本市场,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进程。

5、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将面临挑战

面临主要问题是:一外贸依存度过高,引发贸易摩擦、产业安全风险;二外汇储备过快成为短期内不可逆转趋势;三巨大能源消耗使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受阻;四是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可能使我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等。

三、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政策建议

面对世界复杂多变经济形势,我们应未雨绸缪,早做安排和调整。具体为:

1、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目前,国际经济环境尚好,世界经济有望持续增长。我国应利用此有利时机,在继续扩大出口的同时,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严格限制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要适时进口我国经济发展急缺的石油、矿产等资源,适当控制贸易顺差,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

2、调整外汇储备构成,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

今年,随着美国经济的走软及美联储货币政策方向的调整,美元兑欧元及其他货币总体上将进一步贬值。我国应密切关注外汇市场的动态,在美元每次阶段性回升时,调整外汇资产比例,适当增加欧元和其他货币的持有量,以避免美元资产过多而引发的被动局面和资产损失。

3、开拓进口渠道,扩大进口

一是力促美欧放弃对我出口的歧视性政策。美国、欧盟是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国对其高级材料、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电子技术、先进装备、信息通讯、生命科学、原子能技术、光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产品具有广泛的需求。我们一方面要处理好与美欧的外交关系,鼓励其用实际行动构筑建设性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要多作美欧高技术企业的工作,通过这些企

业向其政府施加压力,放宽对我高技术出口限制。二是鼓励国内企业进一步增加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三是加快国内服务产业开放步伐,增加服务贸易进口,鼓励城乡居民扩大国外旅游、留学等消费。

4、适当调整出口结构,控制出口增长节奏

一是继续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逐步减少初级产品出口。三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控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四是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产业配套,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延伸产业链条。五是引导企业着眼于长远和大局,在占领市场方面留有余地,避免出现出口数量激增,影响当地经济和就业,引发强烈反弹。必要时,通过行业协会采取必要的出口限制措施。

5、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转移部分顺差。

要借鉴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对我加工贸易投资的做法,在不对我产业安全、出口、就业造成大的影响前提下,鼓励一部分企业把后道加工能力转移出去,带动我加工设备和上游产品的出口,就近开拓市场,或利用当地配额直接向美国、欧盟出口。加工贸易投资重点是:一是国内原材料、零部件供给率较高的产品;二是最后一道加工环节增值率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三是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对美、欧被动配额出口产品。

世界经济的趋势第4篇

美国金融市场已相对稳定,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也将相对减弱,相对于2012年,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在增多。但是,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仍将面临一些不利因素,

发达国家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将持续存在,

贸易摩擦也仍将持续。因此,2013年世界经济增速

将快于2012年,但仍处于低速增长状态。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同2012年相比,债务危机的影响将有所减弱

影响2012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欧洲债务危机,该地区的债务危机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预期。但在9月6日,这一局面出现标志性的转机,欧洲央行宣布将在二级市场无上限购买重债国短期国债,虽然这一救助计划附有严格的约束条件,但债务问题继续向其他国家蔓延的可能性将因此大大减低,并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解决债务危机的思路,从而增强了各经济主体的信心,降低了不确定性。

2.美国金融市场稳定,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步消除

美国金融市场趋于稳定,银行业盈利改善,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步消除。贷款损失准备金下降、贷款及其他资产增长是美国银行业盈利改善的主要因素。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的最新季度报告显示,2012年全美7246家银行及储蓄机构二季度共计实现利润34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7%,至此美国银行业已连续12个季度实现盈利同比增长;同时,二季度62%的银行盈利实现同比增长,仅有10.9%的银行未实现盈利。与此同时,二季度美国“问题银行”数量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实现下降。截至6月底该公司统计的“问题银行”数量从3月底的772家进一步降至732家,为2009年年底以来的最低水平,“问题银行”总资产规模从2920亿美元下降至2820亿美元。

3.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发展

再工业化不仅是奥巴马政府口号而且也是其重要的政策基点,即使政府的计划目标不能完全实现,但美国去工业化趋势已经停止。从现实条件来看,美国也具备再工业化的可能。一方面,美国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在发展中国家工资上涨的情况下一些商品在美国制造业已经或将具备一定成本优势;另一方面,美国还具有大量剩余产能,2012年10月美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8%,低于1972-2010年美工业设备80.4%的平均开工率,这意味着在不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的情况下仍可提高工业产出。

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从政策方面看,新兴市场国家尚有较大的放松空间。首先,当前印度和巴西等国的基准利率仍保持8%及以上的水平,还有一定的下调余地。其次,新兴市场国家财政赤字水平较低,财政政策还有放松的空间。最后,经济体制的改革将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增长动力。

从实体经济方面看,当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仍处于资本积累快速增长的周期,在技术上又可发挥后发优势,人口众多且年轻,消费意愿和能力在不断增强,这也是新兴市场国家历经全球金融危机和发达国家债务危机仍然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上述因素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或减弱,并将继续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处于转型时期,均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也带动了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因此,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5.供给改善减轻通胀压力

首先,2012年美国干旱导致粮食产量下降,这必将促使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粮食安全,加大农业投入,从而提高2013年粮食供给,在此情景下食品价格将不会大幅上涨。其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更强调结构调整和供给管理,从而抑制物价上涨。比如,印度政府在“十二五”(2012-2017年)经济发展规划中,强调发展重点放在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方面,意在防范通胀的同时满足未来五至十年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俄罗斯和巴西也采取了类似措施。最后,各国对页岩气开发和利用也将增加能源供给,抑制国际石油价格进一步上涨。

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欧洲和日本经济仍将低迷

欧洲债务危机虽现曙光,但现在的政策依然是治标不治本,多年累积的矛盾,如财政赤字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化解。与此同时,实体经济的低迷和僵化的用工制度将继续影响欧洲国家的就业水平。由于人口老化等问题,日本经济内生动力匮乏,中日经济关系降温也将继续影响日本经济,预计2013年日本经济将会负增长,继续低迷状态。

2.技术进步推动的经济增长短期难以实现

一方面,从全球范围看,仍然缺乏能够引领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的新技术革命出现,导致发达国家不可能出现技术推动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从国际合作来看,发达国家不积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技术设备,资金缺乏导致对外援助下降,贸易壁垒却在不断加强,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的促进作用也在降低。在此情景下,世界经济将继续低速增长。

3.贸易保护影响经济增长

受经济增长放缓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贸易保护有不断加强的趋势。贸易保护的领域由传统的战略型产业向金融、高新技术和新能源等行业延伸,贸易保护措施变的更加隐蔽、复杂且难以量化。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贸易保护不仅不能解决增长和就业问题,反而是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绊脚石。

4.流动性泛滥导致通胀压力长期存在

世界经济的趋势第5篇

增长减速

为了说明发达资本主义的增长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来看看美国在整个“二战”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最初的20年,美国全部商品和服务生产的平均增长率基本相同。但1980—2000年间的增长率与1950—1970年间的增长率相比,明显放慢。减慢的意义可以从这样的事实看出来:如果1950—1970年的增长率不持续地减退,那么美国经济在2000年将比其实际水平高出大约20%。

这种显着的放慢也是伴随着技术的重大飞跃(所谓“新经济”)和提高了在第三世界的剥削的全球化的扩大而发生的。像计算机、因特网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即使考虑它们对办公室工作和库存管理等的所有影响,也仍未提供资本主义维持较高增长率所必需的重大刺激。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未接近主导了20世纪大部分经济史的以汽车为中心的地面交通体系的发展所带来的长时间的刺激效果。

尽管有停滞趋势,但核心国家的资本确实从近几十年的全球化趋势中获得了巨额利润。但是在第三世界,情形并非如此,这可以从以下三点看出:(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般工业国的增长率普遍下降;(2)富裕国家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于刚经历非殖民化的穷国的较大增长作出了贡献;(3)然而,不平等交换和欠发展的进一步恶化等状况很快抓住了这些贫穷国家。它们中的很多采取了由北方鼓励的战略:增加制造业出口(由寻求低工资劳动力的多国公司所促进,并由寻找新的贷款市场的外国银行融资)。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剩余作为利润和债务利息流向富裕国家。不利的贸易条件、相同市场上日益增加的竞争和核心经济体的增长放缓,共同导致了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和增长率的决定性下降,同时很多贫穷国家出现负增长。

因而第三世界国家除少数例外在增长率上遭受了20年的严重下降,而且很多国家降到零以下。现在,随着一个新时期的全球增长减慢,它们的状况已从严重发展到严峻了,这可以以阿根廷的深重经济危机和最大的外债拖欠为证。美国着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2000年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写到,使金融不稳特别是威胁欠发达国家的潜在问题还没有消失,1995年墨西哥和1997—1998年亚洲的金融/外债危机很可能是三幕剧的前两幕。2001—2002年围绕阿根廷比索的灾难很清楚地代表了第三幕的开始,但是该剧的剩下部分如何展开,我们仍不得而知。

资本过剩的趋势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下半期,很多经济学家指出,商业周期已成为过去的事物。“信息时代”的“新经济”如此有效,以致资本家在对当前和未来状况有更确定的了解的情况下,将作出更理性的决定。然而,卡尔·马克思的洞见,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障碍是资本本身”仍然是真理。经济增长减慢的最通常的原因之一是,投资率趋向于超过最后需求的增长。在经济上升期中,为了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增加市场份额所需要的产出的快速增长导致创造出过剩的生产能力(闲置的工厂和设备)。当需求的增长不能达到设计规划时,公司会出现大量未使用的生产能力和未售出的存货。于是进一步的投资被抑止了,因为面对相当多的过剩生产能力,公司不愿意投资——这有时被称为“资本过剩”。

应当清楚的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能力的过度扩张问题没有真正的解决办法,因为资本不断地面对这一事实:投资的主要障碍是投资本身。尽管投资可能很有用,但是它被它的最后产品市场的最终饱和所限制。每一个大公司在竞争的持续推动下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斗争,最终使投资的有用贡献转化成为其反面。在这样的环境下,过剩资本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任何一次经济减速中都发挥了特殊的突出作用。寻求保护它们利润空间的大企业往往通过减少其生产能力的使用而不是减价(主流经济理论引导人们如此期望)来保护它们的利润空间。

制造业生产能力的使用最高点在1964—1975年的10年间,而最低点在1975—1984年间。初步的数据显示,自1983年以来,2001年是生产能力年平均使用水平最低的(过剩资本水平最高的)。

像上面所指出的,由于公司极不愿意在面对相当数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和存货时投资,增长减速是自我强化的。这种情形今天在高科技中,特别是在电信领域特别明显。

生产力万应灵丹

面对增长减速,经济学家经常转向以提高生产力作为万应灵丹。生产一般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动机,因为它被期待着能作为内在机制运行以推动这一体系的自我扩张。它被设想成这样运行:(1)技术的提升和/或劳动密集程度的提高产生不断增长的劳动生产率;(2)相应的资本剩余的增加被用来降低价格和/或提高工资;(3)其中任一种方式将导致需求增长;(4)需求的增长又成为资本扩大生产的刺激力量。

在1980—2000年间真实发生的事情和这种教条根本不同。从1980年开始价格没有下降,也没有出现可能支持需求的有意义增长的工资增长。植根于实际工资停滞的每小时产出和每小时实际工资之间的鸿沟意味着,从1980年开始从生产力增长中获得的几乎全部好处被资本作为剩余价值剥夺了。制造业部门既没有降低

价格,也没有提高工资,以跟上每个工人产出的增长。这(和新的工厂工作的缺乏一起)不能为产出的增长提供有效需求。相反,就业持续地在服务部门扩大,而服务业中的很大部分工作工资极低或者是非全日制的。

日益攀升的债务

债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通常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它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推进对外贸易,为季节性产业提供运行资金,补充对私人企业的投资,而且当然也通过国债的方式帮助在税收和支出之间达到平衡。债务也能刺激经济。例如,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积蓄购买新房、汽车或居室家具。当以信用卡购买时,没有房产抵押、信用卡贷款就不能发生的经济活动发生了。当资本家贷款建立一座新厂或一个零售店,或一家医院贷款建设一栋新病房楼时,经济最初由建筑中的工作岗位的创造所刺激,后来由新机构中的人员充实和供给所刺激。

债务作用的重大变化发生在1980—2000年间,正是在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决定性地减速了。从1945年到1980年,全部未偿还债务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相当稳定。主要和“二战”开支联系的政府债务下降,但相应的别的债务,如公司的、消费者的和金融机构的债务却增长了。甚至在1980年以前,经济相对较快的增长越来越大地依赖私人债务的作用。这种债务刺激消费者购买并推动建立生产能力。但是在1980年之后,未偿还的私人债务的增长以更快的速度飙升。也就是说,它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到2000年,未偿还私人债务总额是GDP的2.15倍,而全部债务(私人加上政府)达到GDP的3倍。生产性经济现在全部地依赖于如山的债务,这种依靠债务而维持的经济生命需要越来越多的债务。

而且金融部门持有总债务的越来越大部分。这里我们又一次将1980年看作经济变化的一个关键点。从1945年到1980年,金融债务占GDP的百分比增加了20%。在以后的20年中,它上升了70%。单单金融部门的未偿还债务总额现在几乎占GDP的90%,并且占非政府未偿还债务总额的35%。

到衰退阶段消费部门债务仍在增长,这是这次衰退迄今为止表现得相对温和的主要原因。尽管十多年来实际工资没有增长、失业率在增加,工人仍力图维持开销。然而要这种情况持续很长时间而不被突然打断是不可能的。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家庭债务第一次高于家庭可支配收入。

赌博资本主义

如上所述,服务部门是投资和就业的重大领域之—。另—出路是投机,实际上,这只是赌博的另一个说法。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部门不再局限于生产、雇佣和投资的需要的范围之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已变成一个不断增长的自主挣钱形式,这在衍生市场尤其明显。一种金融衍生工具从另一种金融工具衍生出价值。例如,一种金融期货就是在未来某一时刻购买某种其他金融工具比如股票或债券的协定。衍生工具倾向于放大收益和损失。如果一种衍生工具所基于的利率或股价上升了,通过衍生工具获取的利益将飙升。另一方面,如果它所基于的金融资产下降了,那么衍生工具的价值可能骤然跌落。金融价值升降的速度增加了个体参与者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整个金融部门和整个经济的风险。

最近安然公司的破产凸显出衍生市场已变得多么大。圣地亚哥法学院教授弗兰克·帕特诺伊(Frank.Partnoy)说:“不规范的场外交易衍生市场,在20年(有些情形甚至1O年)前并不存在,现在却构成了总衍生市场的90%,成兆的美元每天在冒险,……安然在1985年创立时仅仅是一个能源公司,但是最后它成为一个胀破肚子的场外衍生交易企业。仅在2000年,它的与场外衍生工具有关的资产和负债上升了5倍多。”

美国公司包括金融机构债务的大规模扩大显然是和这种广泛而日益增长的投机活动相关联的。安然只是这种情形的一个放大的例子。结果是,如果作为基础的经济变衰,或推迟结算日子到来的金融工具新形式没有经常地引进,那么金融结构就越来越摇摇欲坠,越来越易于酿成灾难。

无人知晓这将导向哪种结果。最好的情形是,债务堆积和债务结构日益增加的不稳定性将限制经济从周期性的下滑中摆脱出来。最坏的情形是,一个严重的金融崩溃可能进一步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生产能力过剩和金融不稳定在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几乎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经济学家》杂志2001年8月25日载文说,“这一次全球衰退”和前半个世纪的衰退有如下方面的不同:“和以前衰退不同,这次衰退面更广。例如,1991年世界衰退中,美国经济下降,但是日本、德国和新兴的东亚继续繁荣,从而缓和了世界需求的不足。到今天这次衰退还不深,但是它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多国家同步发生的衰退。这中间有很大的风险。近些年,通过贸易和投资,经济越来越连为一体……由于美国和日本投资崩溃,这些国家大幅削减从东亚的进口。但是东亚国家脆弱得多的需求导致它们相应地削减不仅从美日而且从欧洲的进口。一个更长时期的美国(和全球)衰退的可能性因此大大地增加了。”

处于体系边缘的穷国在世界经济的普遍危机中受到的伤害将最严重。如前所示,不发达国家在过去20多年中人均经济增长率停滞了(除极少几个例外),这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经济问题。

展望

世界经济的趋势第6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堂检测试题

选择题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小”了。这种感觉直接源于(

)

①交通工具的变革

②通讯技术的创新

③垄断组织的形成

④关贸总协定的创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中国广大企业来说,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这里所说的“机遇”主要是指中国的企业(

)

A.获得了与国际公司直接竞争的机会

B.将更多地履行多边贸易体制的义务

C.有了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

D.可以走出国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加入WTO以后,我国市场上国内外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是因为(

)

A.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

B.中国市场将成为开放统一的市场

C.中国市场的商品需求基本饱和

D.中国政府不再调控市场经济活动

2008年9月,引发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面对危机,各国政府积极应对,中国政府更是这场危机中的主角,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经济实力强大,开始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经济

B.金融危机促使世界形成美、中两个超级大国

C.充分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中国应对金融危机主要依靠美国的力量

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订购价不到十美元一双的耐克鞋,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竟然平均要卖到四五十美元。这一现象表明(

)

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亚太经合组织发挥了作用

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亚洲商人的市场信息滞后

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主要领导者和推动者,也是最大获益者。但令人费解的是,恰恰正是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后院起火”,成为了反经济全球化斗争的中心和动力源。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反经济全球化行为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A.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本身不满

B.对经济全球化造成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恶化不满

C.对发达国家经济霸权、政治霸权不满

D.对工作岗位受到威胁乃至失业不满

目前,中国已经有约5000家肯德基加盟店,这说明经济全球化(

)

①已影响到中国人的生活

②为世界人民普遍接受

③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④实质是资本在世界的新一轮扩张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始于(

)

A.新航路的开辟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D.欧盟的建立

世界贸易组织的出现带来的世界经济新变化是(

)

A.跨国公司积极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

B.全球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停止

C.建立了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

D.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得到加强

以下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少数发达国家控制世界市场的工具

B.它是囊括当今世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

C.它是由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合并而成

D.它的正式运转标志着世界“一超多强”格局的结束

当代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的根本原因是(

)

A.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B.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

C.各国经济发展的排他性

D.联合国职能的加强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转移剩余资本

B.享受发展中国家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

C.可以转移环境污染

D.享受利益而不承担风险

一天,李文同学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中国因不满美国对中国某一输美商品大幅度提高关税,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申诉。对于世界贸易组织做出的一些分析或结论,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之一是调节国际贸易纠纷

B.世界贸易组织是要用法律规则维护国际贸易

C.世界贸易组织在解决贸易争端方面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D.世界贸易组织也重视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材料三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江学时《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四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从1980年7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到中国正式入世,经历了15年的谈判,“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和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评价材料3的观点。

(3)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坚持既要争取,又不放弃原则的立场。试结合材料4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中国采取这种立场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材料一 国际商品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国际经济规则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材料二 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

请回答:

(1)材料2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点?

(2)结合材料1、2及所学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既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材料2:毫无疑问,中国入世谈判是多边贸易体制史上最艰难的一次较量,在世界谈判史上也极为罕见。自1986年7月10日中国正式向WTO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递交复关申请起,直到2001年12月11日,中国才正式成为WTO的成员。……中国的“入世”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第一等大喜事。我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速我国社会转型,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入世”也有令人担忧之处,在同新自由主义的较量中,社会主义还处于弱势地位,中国有丧失独立的工业体系之虞;“三农问题”可能火上浇油,可能带来失业人口增加;为腐败增添土壤。——《中国人的WTO心灵史》《入世的喜与忧》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它的成立与经济全球化之间是何关系?

(2)据材料2指出入世历程如此艰难,中国为什么还要加入?就材料2作者对入世的担忧,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看了高中历史必修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堂检测试题的人还看:

1.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期末检测试题及答案

2.高中历史选修1《戊戌政变》期末检测试题

3.高中历史选修1《商鞅变法》期末检测试题

4.高中历史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检测试题

5.高中历史选修3当今世界的主题检测试题

世界经济的趋势第7篇

一、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1、2007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趋缓

2004年以来,在发达国家经济持续攀升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增势良好。但2006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私人消费增长转弱而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增长虽可望持续,但增速也将有所减弱。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已处于一体化状态,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连动影响十分明显,进而还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根据野村证券的有关研究,美国经济增长率每减少1%,日本GDP要下降0.6%,欧元区与其他地区经济也是如此。总体上看,世界经济仍有望进一步增长,但增长势头将难以保持2006年水平。联合国预测报告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2%,比2006年减少0.4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长均适度放缓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扩张也将受到影响。

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全球需求上升势头也会减弱,世界贸易增长也将相应放慢。据联合国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7.8%,比2006年减少2.3个百分点。

2、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印和东亚等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的进出口额已占GDP的70%。世界贸易从1988—1997年的13.2%上升到2005年的16.7%,使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扩张,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使全球贸易自2002年二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10.9%,是自200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2005年7.5%的增长水平。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从进口需求来看,2006年,受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美国进口增长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一至三季度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3.4%、13.2%和13.9%,基本保持2005年全年增长13.7%的水平。由于经济增长加快,自2005年开始,日本和欧元区进口需求明显提高,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2006年以来,日本进口增长继续提高,一、二季度,日本进口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7.5%和19.1%,三季度又增长16.8%,均高于2005年全年15.6%的增长速度。从出口来看,由于外部需求强劲增长。继2003—2005年出口持续快速扩张之后,2006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了出口的较快增长。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货物出口额增长率都达到20%以上,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台湾地区等的出口增长率都在10%以上。预计2007年这些经济体仍然是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但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剧、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国家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归因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贸易领域设置壁垒,使美欧、美中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不利于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近五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被迫中止,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给世界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3、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扩大

2007年,受美国经济增长减弱的影响,发达国家(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望保持强劲增势,将成为拉动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发达国家内部,主要经济体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显着变化。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后,私人消费上升势头趋弱,由于目前尚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幅度将明显减缓。2006年以来,欧元区内需明显复苏,尤其是企业投资增势良好,呈现出新一轮增长的迹象。2007年,虽然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个别国家政策调整(如德国提高税收等)影响,增幅略为放缓,但总体增势依然强劲。日本经济则将继续维持缓慢回升态势。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中国和东亚地区经济有望持续快速增长,俄罗斯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拉美地区多个国家政府换届后,有望推出新的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近几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显着扩大。受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2005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仅为2.6%。根据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3.1%和2,7%。2006年二、三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的增长率分别仅为2.6%和1.6%,增速明显低于一季度的5.6%。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油价上涨、利率上升以及住房市场降温,国内消费受到影响等。但是总体上看,美国经济增长虽然会有所放慢,但是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较大,不至于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住房市场放缓将使2006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减少1个百分点,并将继续影响今年的经济增长。房地产市场降温是抑制消费者支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另一方面,近期原油价格下跌将会给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带来正面影响,有助于美国经济稳定。在经历了二季度的较快增长后,欧元区三季度表现依然强劲,根据IMF的预测,欧元区经济2006年和2007年预计分别增长2.4%和2.0%,其中2006年的增长率将是过去六年来的最高纪录。至2006年10月,日本从2002年4月开始的本轮经济景气周期已经持续了57个月,平了二战后景气周期的最长纪录。受国内需求扩大的支撑,日本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势头。但是日本经济总体上看是处于恢复状态,如果世界经济增速大幅减缓或是国内政策应对不当,日本经济仍有再度陷入通缩的可能。

在另一方面,发展中经济体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自2002年世界经济开始重新加速增长以来,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持续较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强劲增长。IMF预测亚洲发展中经济体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8.3%和8.2%。其中印度经济将分别增长8.3%和7.3%;印尼、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东盟4国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和5.6%;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4小龙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4.4%。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正在经历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2006年该地区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2%,2007年将进一步增至6.3%。该地区的

石油出口是经济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虽然该地区经济发展有所改善,但是,拉美地区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中,经济增长较为缓慢的地区,预计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4.8%和4.2%。

除外部环境的改善之外,近年来发展中经济体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内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宏观经济政策所作的相应调整。如贸易自由化和灵活的汇率体制、财政及赤字的减少、投资和外贸环境的改善,私有化和鼓励私营发展措施完善等。但是,持续高油价、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禽流感疫情以及美国等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发展中经济体带来影响。

4、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继续上升

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国际市场需求转旺,使得初级产品供需关系紧张,再加上地缘政治和投机因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呈现大幅上升的态势,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2002年开始从谷底回升,2004年二季度开始,增势曾出现减缓,但是2006年继续大幅度回升。与2005年同期相比,2006年一至三季度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分别上升16.8%、26.2%和29.1%。其中以金属和矿产品的价格增长幅度最大,2006年一至三季度,金属和矿产品价格分别比2005年同期上升28.4%、57.7%和62.4%。相对比较,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上升缓慢,但也接近了1995和1996年的前期高点。

国际市场产品价格提高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一些主要商品的供应趋紧而需求大幅增长。例如,由于金属矿石产品的开发受到资源储量、资金、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开发建设周期较长,因此金属矿石的供应大大滞后于价格的变化。而亚洲,特别是中国2003年以来对天然橡胶、有色金属、钢材和一些石化产品等需求大幅增加。同时由于政治形势、局部动乱、罢工、生产事故等一些临时性突发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以及对市场供应心理预期等,减少或中断的担心,更加剧了市场炒作气氛。

2006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延续了2003年以来持续攀升的态势。国际油价高开高走,在4月份大幅飙升,一举突破每桶70.75美元两个关口,此后基本稳定在每桶70美元左右

的平台。随后受地缘政治和突发事件影响,国际油价波动加剧,7月继续震荡攀升。纽约市场油价7月14日盘中曾经达到每桶78.40美元的高点。8月份后国际油价一路回落,至10月初已经回落至60美元以下。2006年前8个月国际市场原油现货和期货平均价格分别为每桶68.57美元和68.77美元,比上一年均价上涨21.1%和21.0%;然而9月均价则分别骤降至63.80美元和63.90美元。

全球经济增长将趋于放缓是近期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但是此轮油价的上涨呈现持续性的特点,这是由于油价上涨主要反映的是强劲的持续性需求增长。近期,由于市场对国际原油供应紧张担忧的缓解,对伊朗、朝核问题的反应更为平和,不再像早些时候地缘政治局势任何风吹草动都引发油价剧烈波动。同时,国际市场原油供应充足也大大降低了投资基金炒作抬高油价的空间,一些投资基金因此撤出油市转向股市等其他投资领域。这些因素均促成了近期国际油价的较快回落,但油价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近年来,世界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明显提高,高油价虽然给世界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总体上,高油价给世界经济和贸易造成的负面影响,到目前为止,比预期的要小。但需要密切关注的是,原油价格走势和近期仍然处于高位价格状态。

5、全球通货膨胀适度变动不明显

2005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为控制通货膨胀,主要国家和地区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紧缩货币的政策。美联储连续12次加息、欧洲央行则一年内五次提高利率。目前,全球利率水平比2004年明显上升,有利于抑制物价水平的上扬。另一方面,过去几年,推动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石油及其他初级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2006年年底以来,受暖冬和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等综合影响,石油价格显着回落。在世界总需求放缓的情况下,石油价格的升幅有望减弱,从而为抑制物价上涨做出贡献。由于各地区经济增长幅度存在差异,发达国家的物价上涨将不太显着,而发展中国家价格涨幅则有加大之势。

6、货币政策走向分化,利率水平趋同

2006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保持一致。在美联储不断频繁提高利率的带动下,欧洲央行也有规律地升息以保持物价稳定、避免经济和金融的动荡。但是,进入2007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在经济走势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步。美国经济走软势头明显,如果继续收紧货币,则有可能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产生大量不良贷款,威胁金融稳定。而且,目前美国利率水平已接近中性。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仍需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来维持经济增长。因此,下半年,如果经济走势明显恶化,美联储极有可能改变货币政策方向,采取分步连续降息来拉动经济增长。而欧元区经济景气仍保持上升势头,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热情正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德国提高增值税,将拉动该地区物价水平的上升,因此,欧央行为控制通货膨胀将继续适时收紧货币。同时,日本央行也表示将根据经济情况变化调整货币政策。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尤其是美欧之间的利率差将显着减小。

二、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潜在风险和挑战

1、美国经济能否软着陆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伴随房地产市场退潮,美国经济2006年增势明显放缓。2007年,美国经济能否顺利实现软着陆,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情况。目前房地产的降温幅度还处温和尚可调控,对经济未形成严重冲击。但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变化情况。如果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继续维持相对低水平,那么房地产市场动荡的可能性就相应增大。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私人、企业和金融机构均将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严重打击消费和投资,延缓经济增长步伐。

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的连续增长是此次世界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之一,欧洲和日本乃至东亚及拉美等地区的增长均不同程度地从中受益。近两次的经济周期运行结果表明,美国经济复苏后,私人需求增加,企业投资活跃,会逐渐拉动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回升,并波及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目前欧洲仍处于结构转型期,需求增长受限;而日本刚刚呈现复苏迹象,经济增长基础不牢固,所以都无法承担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任。如果美国经济持续下滑,将相应牵制欧洲和日本等发达世界的经济回升进程,从而给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隐患。

2、美元汇率波动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

近几年,虽然世界经济呈现持续增长势头,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并未消除,反而有所加剧。主要表现就是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2002年以来,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回升,美国的贸易赤字持续扩大。2006年,美国贸易逆差达到7653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485亿美元。一段时期以来,美国基本依靠资本的流入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美联储从2004年起连续17次提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升至5.25%的高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利差不断加大。加之美国经济连续几年保持了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持续走高,吸引了许多国际资本的流入,从而以资本项目的盈余适当弥补了经常项目的赤字。

目前美国经济增长已经开始减速,美联储下一步货币政策的走向很有可能是不断降低利率以避免经济出现大幅波动而滑入衰退边缘。一旦美联储停 止升息,甚至转而降低利率水平,美元贬值速度就会大大加快。由于美元贬值造成美元财富的缩水,很多美元资产出于安全性和增值性的考虑,将加快向其他货币和资产形式转换步伐,从而引发资本的外移和美元进—步贬值。美元缓慢长期贬值有利于逐步减轻美国巨额贸易赤字,促进国际经济的平衡发展。但如果美元出现快速大幅贬值,则将严重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世界经济增长形成冲击。

3、国际石油价格波动态势

从2006年年末开始,国际石油价格显着回落。进入2007年,受暖冬影响,需求增长有限;加之库存充足,因此油价继续滑落,曾至50美元的低点。总体上看,2007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放缓,石油需求上升速度减慢,从而有利于抑制油价的上涨。但是,另一方面,石油价格也很难长期维持低水平。由于前几年在石油开采和提炼方一面的投资相对不足,短期内,供给能力难以迅速提高,这种供应的刚性对价格的波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如果油价一段时期内偏低,将影响生产国的利益,可能引发生产国联合限产。此外,除气候和自然灾害外,地缘政治因素对油价的影响也更为显着。伊拉克战后局势一直欠佳,短期内难以恢复稳定局面;而围绕伊朗核设施的争端仍在持续;其他石油生产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也时常出现动荡。总之,石油价格的每一次大幅波动,都会干扰经济的平稳运行。

4、国际游资规模扩大,流动方向变幻莫测

随着近几年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国际范围内资本赢余和财富也相应不断扩大。尤其是2005年以来,石油价格的高企,使得石油输出国以石油美元形式积累的财富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电累积了大量的外贸顺差,这些都使国际范围内的流动资本显着增加。这些资本除消费以外,如石油输出国通过进口大量的产品平衡了其石油出口方面的盈余,很大一部分则投入国际商品、外汇、房地产、股票和债券等市场,寻求获利机会。由于这些资本规模庞大,逐利性和流动性强,其针对某一市场的集中和频繁进出,对全球金融稳定构成威胁。

一段时期以来,美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贸易赤字持续扩大,很大程度上依靠资本的流入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但美元贬值造成美元财富的缩水,很多美元资产出于安全性和增值性的考虑,将逐渐向其他货币和资产形式转换,从而引发债券和外汇市场的动荡,并波及其他商品和资本市场,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进程。

5、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将面临挑战

面临主要问题是:一外贸依存度过高,引发贸易摩擦、产业安全风险;二外汇储备过快成为短期内不可逆转趋势;三巨大能源消耗使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受阻;四是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可能使我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等。

三、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政策建议

面对世界复杂多变经济形势,我们应未雨绸缪,早做安排和调整。具体为:

1、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目前,国际经济环境尚好,世界经济有望持续增长。我国应利用此有利时机,在继续扩大出口的同时,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严格限制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要适时进口我国经济发展急缺的石油、矿产等资源,适当控制贸易顺差,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

2、调整外汇储备构成,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

今年,随着美国经济的走软及美联储货币政策方向的调整,美元兑欧元及其他货币总体上将进一步贬值。我国应密切关注外汇市场的动态,在美元每次阶段性回升时,调整外汇资产比例,适当增加欧元和其他货币的持有量,以避免美元资产过多而引发的被动局面和资产损失。

3、开拓进口渠道,扩大进口

一是力促美欧放弃对我出口的歧视性政策。美国、欧盟是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国对其高级材料、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电子技术、先进装备、信息通讯、生命科学、原子能技术、光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产品具有广泛的需求。我们一方面要处理好与美欧的外交关系,鼓励其用实际行动构筑建设关系,另一方面要多作美欧高技术企业的工作,通过这些企

业向其政府施加压力,放宽对我高技术出口限制。二是鼓励国内企业进一步增加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三是加快国内服务产业开放步伐,增加服务贸易进口,鼓励城乡居民扩大国外旅游、留学等消费。

4、适当调整出口结构,控制出口增长节奏

一是继续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逐步减少初级产品出口。三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控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四是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产业配套,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延伸产业链条。五是引导企业着眼于长远和大局,在占领市场方面留有余地,避免出现出口数量激增,影响当地经济和就业,引发强烈反弹。必要时,通过行业协会采取必要的出口限制措施。

5、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转移部分顺差。

要借鉴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对我加工贸易投资的做法,在不对我产业安全、出口、就业造成大的影响前提下,鼓励一部分企业把后道加工能力转移出去,带动我加工设备和上游产品的出口,就近开拓市场,或利用当地配额直接向美国、欧盟出口。加工贸易投资重点是:一是国内原材料、零部件供给率较高的产品;二是最后一道加工环节增值率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三是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对美、欧被动配额出口产品。

世界经济的趋势第8篇

【正文】

增长减速

为了说明发达资本主义的增长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来看看美国在整个“二战”后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最初的20年,美国全部商品和服务生产的平均增长率基本相同。但1980-2000年间的增长率与1950-1970年间的增长率相比,明显放慢。减慢的意义可以从这样的事实看出来:如果1950-1970年的增长率不持续地减退,那么美国经济在2000年将比其实际水平高出大约20%。

这种显著的放慢也是伴随着技术的重大飞跃(所谓“新经济”)和提高了在第三世界的剥削的全球化的扩大而发生的。像计算机、因特网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即使考虑它们对办公室工作和库存管理等的所有影响,也仍未提供资本主义维持较高增长率所必需的重大刺激。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未接近主导了20世纪大部分经济史的以汽车为中心的地面交通体系的发展所带来的长时间的刺激效果。

尽管有停滞趋势,但核心国家的资本确实从近几十年的全球化趋势中获得了巨额利润。但是在第三世界,情形并非如此,这可以从以下三点看出:(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般工业国的增长率普遍下降;(2)富裕国家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于刚经历非殖民化的穷国的较大增长作出了贡献;(3)然而,不平等交换和欠发展的进一步恶化等状况很快抓住了这些贫穷国家。它们中的很多采取了由北方鼓励的战略:增加制造业出口(由寻求低工资劳动力的多国公司所促进,并由寻找新的贷款市场的外国银行融资)。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剩余作为利润和债务利息流向富裕国家。不利的贸易条件、相同市场上日益增加的竞争和核心经济体的增长放缓,共同导致了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和增长率的决定性下降,同时很多贫穷国家出现负增长。

因而第三世界国家除少数例外在增长率上遭受了20年的严重下降,而且很多国家降到零以下。现在,随着一个新时期的全球增长减慢,它们的状况已从严重发展到严峻了,这可以以阿根廷的深重经济危机和最大的外债拖欠为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2000年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写到,使金融不稳特别是威胁欠发达国家的潜在问题还没有消失,1995年墨西哥和1997-1998年亚洲的金融/外债危机很可能是三幕剧的前两幕。2001-2002年围绕阿根廷比索的灾难很清楚地代表了第三幕的开始,——但是该剧的剩下部分如何展开,我们仍不得而知。

资本过剩的趋势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下半期,很多经济学家指出,商业周期已成为过去的事物。“信息时代”的“新经济”如此有效,以致资本家在对当前和未来状况有更确定的了解的情况下,将作出更理性的决定。然而,卡尔·马克思的洞见,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障碍是资本本身”仍然是真理。经济增长减慢的最通常的原因之一是,投资率趋向于超过最后需求的增长。在经济上升期中,为了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增加市场份额所需要的产出的快速增长导致创造出过剩的生产能力(闲置的工厂和设备)。当需求的增长不能达到设计规划时,公司会出现大量未使用的生产能力和未售出的存货。于是进一步的投资被抑止了,因为面对相当多的过剩生产能力,公司不愿意投资——这有时被称为“资本过剩”。

应当清楚的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能力的过度扩张问题没有真正的解决办法,因为资本不断地面对这一事实:投资的主要障碍是投资本身。尽管投资可能很有用,但是它被它的最后产品市场的最终饱和所限制。每一个大公司在竞争的持续推动下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斗争,最终使投资的有用贡献转化成为其反面。在这样的环境下,过剩资本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任何一次经济减速中都发挥了特殊的突出作用。寻求保护它们利润空间的大企业往往通过减少其生产能力的使用而不是减价(主流经济理论引导人们如此期望)来保护它们的利润空间。

制造业生产能力的使用最高点在1964-1975年的10年间,而最低点在1975-1984年间。初步的数据显示,自1983年以来,2001年是生产能力年平均使用水平最低的(过剩资本水平最高的)。

像上面所指出的,由于公司极不愿意在面对相当数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和存货时投资,增长减速是自我强化的。这种情形今天在高科技中,特别是在电信领域特别明显。

生产力万应灵丹

面对增长减速,经济学家经常转向以提高生产力作为万应灵丹。生产一般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动机,因为它被期待着能作为内在机制运行以推动这一体系的自我扩张。它被设想成这样运行:(1)技术的提升和/或劳动密集程度的提高产生不断增长的劳动生产率;(2)相应的资本剩余的增加被用来降低价格和/或提高工资;(3)其中任一种方式将导致需求增长;(4)需求的增长又成为资本扩大生产的刺激力量。

在1980-2000年间真实发生的事情和这种教条根本不同。从1980年开始价格没有下降,也没有出现可能支持需求的有意义增长的工资增长。植根于实际工资停滞的每小时产出和每小时实际工资之间的鸿沟意味着,从1980年开始从生产力增长中获得的几乎全部好处被资本作为剩余价值剥夺了。制造业部门既没有降低价格,也没有提高工资,以跟上每个工人产出的增长。这(和新的工厂工作的缺乏一起)不能为产出的增长提供有效需求。相反,就业持续地在服务部门扩大,而服务业中的很大部分工作工资极低或者是非全日制的。

日益攀升的债务

债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通常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它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推进对外贸易,为季节性产业提供运行资金,补充对私人企业的投资,而且当然也通过国债的方式帮助在税收和支出之间达到平衡。债务也能刺激经济。例如,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积蓄购买新房、汽车或居室家具。当以信用卡购买时,没有房产抵押、信用卡贷款就不能发生的经济活动发生了。当资本家贷款建立一座新厂或一个零售店,或一家医院贷款建设一栋新病房楼时,经济最初由建筑中的工作岗位的创造所刺激,后来由新机构中的人员充实和供给所刺激。

债务作用的重大变化发生在1980-2000年间,正是在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决定性地减速了。从1945年到1980年,全部未偿还债务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相当稳定。主要和“二战”开支联系的政府债务下降,但相应的别的债务,如公司的、消费者的和金融机构的债务却增长了。甚至在1980年以前,经济相对较快的增长越来越大地依赖私人债务的作用。这种债务刺激消费者购买并推动建立生产能力。但是在1980年之后,未偿还的私人债务的增长以更快的速度飙升。也就是说,它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到2000年,未偿还私人债务总额是GDP的2.15倍,而全部债务(私人加上政府)达到GDP的3倍。生产性经济现在全部地依赖于如山的债务,这种依靠债务而维持的经济生命需要越来越多的债务。

而且金融部门持有总债务的越来越大部分。这里我们又一次将1980年看作经济变化的一个关键点。从1945年到1980年,金融债务占GDP的百分比增加了20%。在以后的20年中,它上升了70%。单单金融部门的未偿还债务总额现在几乎占GDP的90%,并且占非政府未偿还债务总额的35%。

到衰退阶段消费部门债务仍在增长,这是这次衰退迄今为止表现得相对温和的主要原因。尽管十多年来实际工资没有增长、失业率在增加,工人仍力图维持开销。然而要这种情况持续很长时间而不被突然打断是不可能的。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家庭债务第一次高于家庭可支配收入。

赌博资本主义

如上所述,服务部门是投资和就业的重大领域之一。另一出路是投机,实际上,这只是赌博的另一个说法。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部门不再局限于生产、雇佣和投资的需要的范围之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已变成一个不断增长的自主挣钱形式,这在衍生市场尤其明显。一种金融衍生工具从另一种金融工具衍生出价值。例如,一种金融期货就是在未来某一时刻购买某种其他金融工具比如股票或债券的协定。衍生工具倾向于放大收益和损失。如果一种衍生工具所基于的利率或股价上升了,通过衍生工具获取的利益将飙升。另一方面,如果它所基于的金融资产下降了,那么衍生工具的价值可能骤然跌落。金融价值升降的速度增加了个体参与者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整个金融部门和整个经济的风险。

最近安然公司的破产凸显出衍生市场已变得多么大。圣地亚哥法学院教授弗兰克·帕特诺伊(Frank.Partnoy)说:“不规范的场外交易衍生市场,在20年(有些情形甚至10年)前并不存在,现在却构成了总衍生市场的90%,成兆的美元每天在冒险……安然在1985年创立时仅仅是一个能源公司,但是最后它成为一个胀破肚子的场外衍生交易企业。仅在2000年,它的与场外衍生工具有关的资产和负债上升了5倍多。”

美国公司包括金融机构债务的大规模扩大显然是和这种广泛而日益增长的投机活动相关联的。安然只是这种情形的一个放大的例子。结果是,如果作为基础的经济变衰,或推迟结算日子到来的金融工具新形式没有经常地引进,那么金融结构就越来越摇摇欲坠,越来越易于酿成灾难。

无人知晓这将导向哪种结果。最好的情形是,债务堆积和债务结构日益增加的不稳定性将限制经济从周期性的下滑中摆脱出来。最坏的情形是,一个严重的金融崩溃可能进一步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生产能力过剩和金融不稳定在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几乎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经济学家》杂志2001年8月25日载文说,“这一次全球衰退”和前半个世纪的衰退有如下方面的不同:“和以前衰退不同,这次衰退面更广。例如,1991年‘世界衰退中,美国经济下降,但是日本、德国和新兴的东亚继续繁荣,从而缓和了世界需求的不足。到今天这次衰退还不深,但是它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多国家同步发生的衰退。这中间有很大的风险。近些年,通过贸易和投资,经济越来越连为一体……由于美国和日本投资崩溃,这些国家大幅削减从东亚的进口。但是东亚国家脆弱得多的需求导致它们相应地削减不仅从美日而且从欧洲的进口。一个更长时期的美国(和全球)衰退的可能性因此大大地增加了。”

处于体系边缘的穷国在世界经济的普遍危机中受到的伤害将最严重。如前所示,不发达国家在过去20多年中人均经济增长率停滞了(除极少几个例外),这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经济问题。

展望“”版权所有

世界经济的趋势第9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现状;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中国经济会影响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应理性的认识世界经济的现状,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世界经济形势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发生变化,世界经济形势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现在进入了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总体上来说,世界经济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速度加快,导致世界经济形势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变化着。但是,这种变化并非无迹可寻的,而是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世界经济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来探索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制定出适宜的经济发展策略。

二、世界经济现状

世界经济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特征。世界经济现状如下。

(一)经济增长分化

当前世界经济处在一个缓慢复苏的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首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速分化加剧,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回暖兆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其次,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分化现象,发达国家整体呈现一种增长向好的趋势,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整体增速却出现下滑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

(二)各国应对不一

面对各种经济问题,各国进行了不同的结构调整,应对方案不一。虽然部分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原有经济结构得到不断稳固,比如美国、德国、英国等。但是部分国家的经济依然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在持续发展着,比如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另外,还有一些国家对经济问题应对不力,比如俄罗斯等。

(三)就业状况较为稳定

全球就业状况较为稳定,甚至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虽然全球整体的就业状况较为稳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总体上来说,发达国家的就业状况相对良好,甚至有增长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状况基本保持平缓。

(四)劳动成本降低

大宗商品的价格会对成本产生直接影响,比如企业的生产成本、居民的生活成本等。近些年来,大宗商品的价格整体上呈现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原油价格。原油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将会带动生产成本整体上下降,劳动成本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五)新兴产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有序的推进,新兴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孕育。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人们更加意识到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近些年来,各个国家一直在需求经济发展的道路,各种科学技术被应用到经济发展之中,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等,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促进了一个后大规模生产世界的来临,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近些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全球经济增长出现了部分国家或地区回暖的趋势,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依旧不足,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并不明显。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并没有成规模出现,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而发展中国家传统优势逐渐衰减,经济增长面临转型问题。这些都会拖慢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动力还需要进一步夯实。

三、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那么,在上述的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下,未来的世界经济又会有那些哪些发展趋势呢?笔者结合各种因素,总结出以下几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增长持续分化

全球经济依然处在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还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支撑世界经济的复苏。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的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依然会增长缓慢或者以一种非均衡的分化态势发展。具体来说,可大致分为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以及转型中的中国三种情况来进行分析。

1.发达经济体

对发达经济体而言,经济增长缺乏稳定性,人们谨慎又相对乐观,但是各个国家不同的应对政策会阻碍经济复苏的进程。美国经济复苏较为温和,但是缺乏稳定性。企业投资回升,房地产市场也逐步回暖,就业市场状况乐观,这些因素价格拉动美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美元的升值导致其出口竞争力降低,油价的持续走低也会导致相关生产商的投资积极性被削弱,这些又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欧元区经济发展不稳定性增加。欧元区面临诸多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风险,经济、政治以及爆恐袭击都会给欧元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日本经济增长出现下行的趋势,甚至面临衰退的状况。日本目前的应对措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反而让日本的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2.新兴经济体

对新兴经济体而言,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有向好的趋势。俄罗斯、巴西、中东欧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滑;南非、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稳定,但同时缺乏上涨的动力;印度、阿根廷、墨西哥等经济增长有向好的趋势。

3.转型中的中国

对转型中的中国而言,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是长期来看,一系列改革会使中国经济发展向好。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出口会有所增长,但是依然有不小的压力,投资也很难有增长。另一方面,消费会出现平稳且小幅度增长,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新技术带给中国的利好因素也逐渐显现。

(二)风险持续累积

全球货币周期进一步分化,金融风险持续累积。主要原因有:美国开始了加息周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新兴经济体危机的爆发。全球汇率出现波动,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可能会出现贬值的现象。整体上看全球人们的预期悲观,导致资本的避险情绪大幅度增加。

(三)贸易波动

对于世界贸易而言,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带来畸形的供需关系。一方面,全球贸易在一种低速的方式增长着,但依旧有可能超越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其中,美国的贸易以强劲的势头在复苏,但是欧元区、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增长的形势不明显。另一方面,全球的供求关系畸形。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导致大部分大宗商品释放供给,但是需求却跟不上,供过于求,不利于世界经济的良好发展。

(四)投资有望恢复

在全球投资方面,增长速度趋向缓和,尤其是中国的对外投资受到各方关注。全球对外投资的态势很难好转,但是也不会出现明显的下滑现象。而在未来几年,中国将逐渐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全球对外投资的恢复。另外,产业投资方面将会转移重点,新兴产业和业态将会成为投资热点。随着近些年社会的发展,全球产业性价值链高端引进,预计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方面的投资将会增多。

(五)经济全球化

当今,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世界经济也同样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经济活动已经逐渐超越国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等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全球范围的有机整体。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有: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国际贸易以及投资自由化;企业经营国际化。

四、总结

世界经济是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因此,世界济的发展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为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有必要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是:经济增长分化;各国应对不一;就业状况较为稳定;劳动成本降低;新兴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市场预期悲观。总之,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结合各种影响因素,可以总结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增长持续分化;风险持续累积;贸易波动;投资有望恢复;经济全球化。

本文是以一个经济整体来研究世界经济的,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各国可以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向好的部分,对于向坏的部分,则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尽力避免。相信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任希丽.当前世界经济长波运行状态及趋势分析――兼论世界经济长波中的经济危机与赶超效应[D].南开大学,2013

[2]徐培华,吴辉,于保平.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及其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2000,1

[3]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宏观分析组.分化复苏的世界经济:新引擎、新风险、新常态――2016年世界经济分析与展望[J].世界经济研究,2016,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