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道路绿化市场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26 14:50:06

道路绿化市场分析

道路绿化市场分析第1篇

关键词:济南市;道路;绿化

中图分类号: TU985.18 文献标识码:A

一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本文以济南市城区的21条主干道及其交叉口绿地和街头绿地为主要研究内容,主要调查分析济南城区主干道的主要技术指标,如道路绿地断面布置形式、绿地率等,并重点对道路中央分车绿带、两侧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路侧绿带及街头绿地的植物进行全面综合的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对济南城区道路绿化现状分析,进而对济南城区道路绿地规划设计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城市道路绿化的文献资料、书籍和报刊,收集济南市地理位置、城市风貌、城市规划、道路规划、常用绿化植物等方面的资料,结合现状,从规划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在国内外现有道路规划设计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济南道路绿地存在的问题,对绿地规划设计进行研究。

2实地调查法

实地调查是按研究计划对济南城区道路绿化作全面了解。首先对道路绿化现状展开全面初步普查,然后全面深入实地调查,对比较典型的道路绿化进行个案调查,为道路绿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典型案例。

二 结果与分析

城市道路绿地断面布置形式主要有:一板二带式、二板三带式、一块板道式、三板四带式、街头绿地、立交绿地等。

根据以上种形式,选取济南市区有代表性的道路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如下:

1舜耕路

即由中央分车带将机动车道分成上下对向车流,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没有隔离的道路断面绿化形式其绿化主要由中央分车绿带、行道树组成。如舜耕路。与一板二带式相比,其好处在于相同的路面宽度将两条绿带的宽度集于中央,更易于布置绿化、便于管理、降低建设和管理成本。特别是如果两侧绿化带在规划上控制了一定的宽度(有的已达30--40m),使绿化有了厚度感,增加了景深,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道路绿化效果。

通过对舜耕路的实地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路段进行具体分析,如图1所示,此配置形式比较单一,绿地立体构成较弱,灌木的种类和数量都过少,不重视下层灌木的应用。

图1. 舜耕路绿地苗木种类柱形图

2经十东路

用2条分车绿带把车行道分成3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加上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4条绿带。虽然占地面积大,却是城市道路绿地较理想的形式。其绿化量大,夏季庇荫效果好,组织交通方便,安全可靠,解决了各种车辆混合互相干扰的矛盾。如经十东路。

通过对经十东路的实地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路段进行具体分析,如图2所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行道树种类单调,重复运用率高;行道树乔木中常绿乔木比例偏小,落叶乔木比例过大;配置形式单一,表现在行道树一般都是单排、单一树种种植;绿地立体构成较弱,灌木的种类和数量都过少,不重视下层灌木的应用,易受病虫害的侵袭,病虫害防治困难。

图2.经十东路绿地苗木种类柱形图

3燕山立交健身广场

即为配合城市立体交通而形成的绿地。由于立交形式的不同,绿地形式也是多样。在不同形式的立交绿地造景,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城市绿地景观,是现代城市美化街景和增加公共绿地的重要手段。比如燕山立交健身广场、八一立交桥绿地,以及北园路立交健身广场。在出入口配置不同的骨干树种,作为特征标志,便于汽车加减速及驶入驶出。小块绿地以疏林草地的形式群置一些常绿树和秋色叶树,以丰富季相变化,反映地方特色。

通过对燕山立交健身广场的实地调查,详细分析植物种类。如图3,植物种类较多,多以北方常见树种;季相景观较丰富。但不能很好的体现济南的城市特色。

图3.燕山立交健身广场绿地苗木种类柱形图

4泉城路绿地

即路边休憩型小型绿地,也称为街头小游园。面积一般在1000平方米以下,小的只有几百平方米,形式往往不拘一格。但在环境功能上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被誉为城市的“出气口”。这种形式既便于人们休息、活动,又形成街道绿化的景点,很受市民欢迎。

通过对泉城路绿地的实地调查,详细分析植物种类。如图4,分析对泉城路街头绿地园林植物配置的季相景观,所用的植物中,榆叶梅、紫荆数量比较少,对形成整体景观效果作用不大。用量较大的植物有春季观花的贴梗海棠、火棘;秋季观叶的南天竹等,它们是各季景观的骨架,其它植物成为点缀和补充。分析得出,游园的秋季景观中上层乔木比较少,层次不丰富;另一方面,观花植物中红色系花偏少,整体景观效果不够热烈、欢快,难以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

图4.泉城路绿地苗木种类柱形图

三 讨论与分析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在道路上形成的,因此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反映了城市的个性和时代风貌。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设计理念需要结合时代主题和城市发展的步伐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一) 道路绿地率低、绿地断面布置形式单一的问题

济南的道路平均绿地率只有14.7%,道路绿地断面布置形式单一,60.7%道路为一板两带式,这是目前济南道路绿地较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老城区。究其原因是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不同步,道路绿地建设预留地少。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应和城市规划同步进行,预留出足够的道路绿地,以提高道路绿地率,同时增加三板四带式和四板五带式道路,丰富绿地断面布置形式[20]。

(二) 道路绿地植物的应用

1 道路绿地植物配置模式

乔、灌、草复层结构模式是目前公认的比较好的植物配置模式,它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量,而且丰富了景观层次和效果。针对济南气候条件、城市环境、文化特色等的不同,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不同的典型配置模式,丰富配置类型,营造多样景观。

2 乡土植物的应用

乡土植物资源是进行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重要基础材料,也是形成地方特色的重要保证。以乡土植物资源为主进行园林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也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济南调查发现,该城市的乡土植物资源中观赏性较强、可用于城市绿化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所以植物推荐时并没有拘泥于乡土植物,而是大量引入了可用的外地植物种类,进行城市绿化建设,景观效果是比较丰富的,适应性待检验。

3 济南城区道路绿地可选植物

可供济南选择的植物种类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但目前应用种类比较少,尤其是行道树树种主要集中在悬铃木、国槐、刺槐、垂柳等几种,景观比较单调,现结合济南实际,将适合济南道路绿地的植物种类分为:行道树树种、花灌木植物、色叶植物等类别,并推荐如下。

3.1行道树树种推荐

行道树的选择标准:①适应济南的生长环境,生长迅速而健壮。②要求管理较为粗放,对土壤、水分、肥料要求不高,抗病虫害能力强。③树干挺拔、端庄、树形美观、冠幅大,遮荫效果好,或具观干、观叶、观花、观果等观赏效果。④萌芽能力强,耐修剪,易整形。⑤发芽展叶早,落叶晚,落叶期相对一致。⑥深根性,无刺、瓜果无毒、无臭味、无毛被飞散等污染。⑦树龄长、材质好

3.2观花类植物推荐

观花植物应选择花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和便于管理的树种,由于花灌木的种类很多,选择有较大的灵活性,一般要求:①路旁栽植的花灌木应注意选用无细长萌蘖或向四周伸出稀疏枝条的、树形整齐的植物种类,最好无刺或少刺,以免妨碍车辆和行人的通行。②耐修剪、再生能力强,以利控制植物高度和树形。③生长健壮抗性强,能忍耐尘埃和路面辐射热。④枝、叶、花无毒和无刺激性气味。⑤尽量选择先花后叶、果实具有观赏价值的树种。

表1.适宜济南市园林绿化用植物推荐表(观花乔木类)

Table8 .Blooming plants that adapt to the city greening in Jinan

表2.适宜济南市园林绿化用植物推荐表(观花灌木类)

Table9.Blooming plants that adapt to the city greening in Jinan

表3.适宜济南市园林绿化用植物推荐表(观花藤本类)

Table10.Blooming plants that adapt to the city greening in Jinan

3.3秋色叶植物种类推荐

适宜济南的秋色叶植物较多,秋色叶植物能表现出明显的秋季季相,可以丰富秋季景观。

表1.适宜济南市园林绿化用植物推荐表(秋季观色叶类)

Table12.Clolred leafs tree that adapt to the city greening in Jinan

四 建议与对策

针对济南城区道路绿化现状,提出以下六点建议:加强规划设计研究,完善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建设规划;加强垂直绿化、景观媒体绿化、拆墙透绿等绿化,延伸城市道路绿化空间,丰富道路整体绿化景观效果;增加路侧绿带、基础绿化建设,开辟街头绿地,发挥道路综合功能;加强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的应用研究,丰富园林植物,完善城市道路绿地多层次、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景观;充分利用济南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等优势,挖掘济南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地方特色;提高全民生态绿化意识,依法治绿,减少人为破坏,保护绿化成果。

参考文献

[1]. 蔡志洲.中国公路景观文化及实例[J]中国园林,2004,(4):42--43

[2]. 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生态研究,2001,(5):11

[3]. 陈成仁.城市景观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3--86

道路绿化市场分析第2篇

近年来,随着常绿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国外常绿植物的引入,我国北方大量采用常绿树木作为园林绿化树种,虽然应用越来越广,但只是按照一般的绿化树种加以利用,并未营造出与落叶树种组合形成特有的“一年四季,各不相同”的植物景观。

2常绿树种在太原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应用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是我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总面积6909km2,总人口350余万。太原自古就有“锦绣龙城”的美誉,于2011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结合太原市的地理、气候、土壤等综合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对常绿树种在太原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现状展开典型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1太原市自然条件太原市地理坐标东经111°30′~113°09′、北纬37°27′~38°25′。位于太行、吕梁两大山系之间,东、西、北三面群山合抱,境内山体海拔1400m左右。中、南部河谷平原,海拔800m左右。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光照充足、降水集中、气候干燥、降雨偏少、昼夜温差较大。市区年均气温9.6℃,年均降水456.8mm,70%以上集中于夏季,无霜期平均165d。土壤主要为褐土和潮土。

2.2调查地点与方法选取太原市具有代表性的园林绿地133处进行实地调查,其中公共绿地12处,包括公园、学校、居住区、街道、广场,采取分类抽样调查,从树种选择和生长效果、园林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

2.2.1公园选择汾河公园、迎泽公园、晋祠公园、森林公园、儿童公园5处进行典型调查分析。

2.2.2高等院校以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华北工学院以及山西财经大学为对象并进行分析。

2.2.3居住小区涵盖了漪汾苑、兴华北、育翠苑、长风、老军营和金刚里等6个小区。

2.2.4广场以五一广场、湖滨广场、火车站广场以及星河广场为例。

2.2.5道路选取市中心区域的新建路、解放路、五一路、建设路、青年路、桃园路、滨河路7条主要干道。

3结果分析

3.1太原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主要常绿植物种类调查范围内的主要常绿树种14种。代表性公园当中,常绿树种有雪松、桧柏、侧柏、白皮松、油松、云杉、青杄、华山松、杜松等。高校绿化中采用的常绿针叶乔木树种主要有雪松、龙柏、侧柏、青杄、胶东卫矛等。住宅小区绿化中运用的常绿针叶乔木树种主要有龙柏、雪松、圆柏、胶东卫矛、铺地柏和侧柏等。代表性广场运用的常绿树种雪松、侧柏、金叶女贞等。代表性街道旁运用的常绿树主要有龙柏、雪松、大叶黄杨、小叶黄杨、铺地柏、沙地柏等。

3.2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常绿树种比例偏小太原城市绿化中应用的常绿树种种类不少,但应用的数量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所占的比例较小,特别是行道树中落叶树种仍然是主角。

3.2.2局部树种应用不当行道树应以冠大荫浓、树形优美、抗性强的树种为主,使有利于发挥其美化街景和遮荫的功能。龙柏虽树形优美,但其枝下高太低,街道绿化难以起到遮荫作用。雪松主干下部的大枝自近地面处平展,用于宽仅lm的分车带。其下部枝条影响车辆通行,若对其进行修剪又会影响观赏效果。

3.2.3当前与长远兼顾不够太原市绿化中最大的问题:“以草代木”形成“草坪热”,最典型的是广场绿化,如星河广场、湖滨广场等。整个广场仅以小灌木、草坪和盆花组成,乔木数量严重不足,使广场处于曝晒之下。

3.2.4特色表现不足无论从布置形式还是树种选择上,太原市的绿化落入俗套,缺乏特色。如一律的国槐行道树,结构单一的广场绿化,一成不变的规则式绿篱。总的来看,常绿树种所占比例偏小。

4讨论与建议

4.1常绿植物的选择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

4.1.1常绿树种的规划设计北方园林绿地系统中常绿植物所占的比例约在20%~30%,常绿的阔叶植物、藤本植物及室外能安全越冬的花卉非常少。因此,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环境的常绿植物,应用于园林绿地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太原春季多风少雨,夏季雨量集中,冬季干燥寒冷,在常绿植物的选择上主要以油松、华山松、侧柏、桧柏、云杉、爬地柏等乔、灌木,可在本地试栽胶东卫矛、大叶黄杨、紫叶小檗等。

4.1.2常绿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太原市区在绿地设计中,常绿乡土针叶树种是油松、侧柏、云杉等。乡土植物保持了稳定的遗传因子,适应性强、生长健壮。由于树冠大、针叶密集、抗病虫害能力强,耐干旱、寒冷,寿命长和没有飞絮等特点,给人们创造四季长青的美丽景象;另一方面,在绿地系统中这些常绿树木能够保护其他植物生长,免受恶劣自然灾害的侵袭。

4.2建议

4.2.1兼顾长远,考虑当前调整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的配置,克服“以草代木”的片面性认识,重视其层次结构建设,真正做到景观效果与生态建设并重,既满足当前,又兼顾长远。

道路绿化市场分析第3篇

关键词:区位分析;道路景观分析;绿化景观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75-01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凯文・林奇说过:“一个不能改变的环境会招致自身的毁灭,我们偏好一个以宝贵的遗产为背景并逐步改良的世界。”经过近二十年来的发展与规划,整合景观资源,西安已经形成了我国特大城市群中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及旅游型大城市。为更好地发挥和提升西安的城市景观资源,改善城市环境,针对西安传统街区景观中韩森路街区进行调查分析。

一、韩森路街区区位分析

韩森路位于新城区与碑林区的交汇处,东起金花路,西至幸福中路,全长1600米,路面较窄,路幅为25米。道路类型属于三板四带类型,为东西双走向,中段和东段行驶车流量与人流量较大。街区北侧主要汇集小区与商铺,有规模较大的韩森路建材市场。南侧主要汇集西安工程大学和海方商城等商铺,因属于老城区主道路,是联系附近居民生活工作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是东郊传统街区中较为重要的景观道路。

二、韩森路街区景观分析

韩森路街区环境以韩森寨市场和海方商城为主体的商圈,街区内韩森寨村落正处于城中村改造。周边环境较凌乱,附近居民居多,街区内缺乏公共绿地和活动空间,附近居民活动与健身场所主要集中在长乐公园。

(一)道路景观分析

韩森路东段与幸福路交接,东段大多为拆迁段,建筑物陈旧,人行道破损严重,电线低矮。韩森寨家具城位于万寿路的交接处,过往的车辆和人流量大,易造成道路拥堵,对于提升街区整体交通不利。韩森路南段海方商城,在韩森路与公园南路北口的交接路段,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整条街道路铺装设计不合理,雨天道路积水严重,造成过往车辆拥堵及对行人安全不利。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红绿灯设计的不合理导致与金康路交接地段严重堵车,公园南路北通拥挤。

(二)绿化景观分析

城市道路的植栽包括各种乔木、灌木、藤本、花卉、草坪及其他地被植物。除有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休息、娱乐场所等功能外,还为人们美化环境,创造良好街区景观提供了保障。韩森路街区景观道路树种主要以梧桐树和悬铃木为主。4米一株,树龄约为30年,树冠较大,韩森路与金花路交界处,种植小叶黄杨作为绿化带。对二氧化琉、氯气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较适合西安地区种植。而整片街区绿化缺乏灌木绿化与街头绿地,这是西安传统老城区中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提高整体街区景观环境不利。道路绿化较为单调,缺少了植物搭配的递进性。

(三)公共设施景观分析

城市街区公共设施景观主要包括候车亭、电话亭、厕所、管理用房、休息凳椅、指示牌、广告牌,垃圾箱等。韩森路街区道路上无任何的休息座椅和候车亭以及公共厕所等设施,垃圾桶年代已久,影响市容。路灯仅仅是起到了照明的作用,街区内灯光照明没有层次,商业照明混乱,主要建筑的整体照明不足,环境照明更是无从谈起。因为缺乏系统的灯光照明设计,街区夜景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街区照明景观应从灯光与环境、灯光与建筑方面给予充分的关注,营造商业氛围,激发街区活力。

三、总结

在整个调研活动中,总结韩森路街区景观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合。

(一)尊重和彰显历史文化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因素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也要不断更新。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在今后的设计改造中应当完善文化体系。体现街区地域风格。

(二)安全性原则

街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充分考虑行车视距,满通安全的需要。利用植物引导视线的功能,设计出具有引导作用的植物空间,如在弯道外侧。树种选择根系不破坏路基的植物品种。在韩森路的原有的设计中采用了梧桐树,根系较大,在一定的程度上破坏了道路的路面以及人行道,且考虑到梧桐树种植多年,可以通过树池这种形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保持整体性原则

城市街区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街区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第二,从街区本身出发,将片区内道路、建筑物、绿化、街道辅助设施、街区景观视觉色彩、历史文化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环境来设计,避免凌乱和风格的不协调性。

参考文献:

道路绿化市场分析第4篇

关键词: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重庆市彭水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城市道路的网络规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城市道路的要求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通行功能,而是把道路看作是城市景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很多山地城市老城区的本身复杂特殊的道路空间已经无法满足逐渐加剧的交通需求,并且由于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前期的规划设计欠缺考量、植物的配置不到位与后期的不当维护等因素使老城区道路绿化现状不容乐观。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城区的道路绿化空间更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改造。笔者以重庆市彭水县老城区道路改造设计为具体案例,详细探讨了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改造设计方法、构思,以及主干道路、滨江路、节点等的具体绿化改造设计内容,以期达到为现代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提供借鉴的目的。

1 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现状分析

1.1 特殊的地理地貌造成绿量严重不足

山地城市老城区由于受到其特殊的地理地势的制约,地形起伏大、山岭沟谷相连,为了克服高差,道路走向多沿坡蜿蜒盘旋。由于自然条件决定了道路形式,因此,山地城市的道路布局比较曲折多变,两侧用地变化不一,在陡坡或山崖,有的半边开敞或完全封闭,很多道路绿化根本不能形成绿化带,偶有孤株挺拔则是沿街变成独矗。甚至有些老城区中心街道宽度本身不足1m,根本没有办法栽植行道树,这些都是造成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的绿量严重不足的原因。

1.2 前期缺乏整体的规划,后期养护不到位

很多山地城市的老城区道路绿化都是始于20世纪70、80年代,缺乏整体规划思想,并且由于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系统通常比较狭窄,很多道路绿化形式都是一板两带式,绿化景观趋同、单一,不仅没有标志性树种,忽略了乔、灌、草的综合造景,也没有彩色植物的配置,毫无季相景观。而且由于后期养护不及时,使得原有绿化植物损毁严重,整体植物生长势较差,道路绿化景观破碎、凌乱。

1.3 缺乏安全防护、安全感设计

山地城市道路不同于一般的平原城市,它对于安全视线及防护设施的要求更高,因为山地道路往往转弯较多,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应该慎重考虑这一点,引导车流方向,保证车行人员的视线安全距离。但是有些道路却存在安全隐患,如有下降趋势且又转弯的路段,没有连续地种植或视觉的中断,不容易让车行人员判断道路的方向,从而造成事故。所以在考虑安全视距的同时,也要考虑安全防护设施的设计。

1.4 乡土树种的应用较少,地方文化特色表现不足

山地城市老城区行道树种选择随意性较大,没有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不注重乡土树种的应用。在规划发展过程中盲目引种,只注重了树木本身的景观效果,忽略了树木的生态学特性和功能,这样不仅失去了地方特色,还失去了地方文化风貌。

2 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原则及依据

2.1 设计原则

2.1.1 尊重历史文化、保持整体性原则。城市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也要向前发展,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特别要突出植物文化的地方特色和造景的美观性[1]。

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第二,从道路本身出发,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1]。

2.1.2 保持连续性原则。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景观设计的连续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视觉空间上的连续性。道路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可以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建筑布局、建筑风格、色彩及道路环境设施等的延续设计来实现。二是时空上的连续性。城市道路记载着城市的演进,反映出某一特定城市地域的自然演进、文化演进和人类群体的进化。道路景观设计就是要将道路空间中各景观要素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连续体中加以组合和表达,充分反映这种演进和进化,并能为这种演进和进化做出积极的贡献[1]。

2.1.3 注重安全性原则。植物选配以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本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注重植物合理搭配,所有用地尽量使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合结构。由于山地城市特殊的地理地势原因造成道路系统本身较为狭窄,道路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有利于汽车安全行驶[1]。

2.2 设计依据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依据一系列标准、规范进行,包括《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3 彭水县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方案

3.1 项目概况

彭水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乌江下游。全境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为构造剥蚀的中、低山地形。地貌类型复杂,“两山夹一槽”是彭水地貌的主要特征。地形地貌受北北东向构造控制,主要山脉呈北北东向延伸,成层现象明显,谷地、坡麓、岩溶洼地及小型山间盆地相间,逆顺地貌并存。各类地貌中丘陵河谷区占13.39%,低山区占52.88%,中山区占34.03%。彭水县老城区的道路情况相对比较复杂,道路布局比较曲折多变,两侧用地变化不一,在陡坡或山崖,有的半边开敞或完全封闭,很多道路绿化根本不能形成绿化带,甚至有些老城区中心街道宽度本身不足1m,根本没有办法栽植行道树。这些特殊的山地地形,都给彭水县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2 改造设计方法和总体构思

3.2.1 改造设计方法。以安全设计为前提,以生态设计为根本。在设计方法上,总体而言是整个道路的线性景观设计要重在“势”,节点处景观设计要重在“形”。在“势”和“形”上的结合,从而实现彭水县老城区道路绿化景观整体改造的目的。

3.2.2 改造设计总体构思。在改造过程中,行道树应选择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大荫浓、生长健壮、适应彭水县城道路环境条件,且落果对行人不会造成危害的树种。

(1)狭窄人行道绿化:在交通量大,行人多而人行道又窄的路段,尽量采用树池式设计。设计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空地,种植花草树木,形成池式绿地。如道路旁有护坡,则护坡绿化应结合工程措施栽植地被植物或攀援植物。

(2)道路节点景观设计:①交叉路口景观设计:交叉路口是两条以上道路相交之处,是交通的咽喉。种植设计需先调查其地形、环境特点,并了解“安全视距”及有关符号。安全视距是行车司机发觉对方来车、立即刹车而恰好能停车的视距距离。在视距三角形内布置景观要素时,要使其高度不得超过0.65~0.7m,宜选矮灌木、丛生花草种植或者低矮的景观构筑物进行造景。②交通岛景观设计:交通岛设在道路交叉口处。主要为组织环形交通,使驶入交叉口的车辆一律绕岛作逆时针单向行驶。中心岛不能布置成供行人休息用的小游园或吸引游人的地面装饰物,而常以嵌花草皮花坛为主,或以低矮的常绿灌木组成简单的图案花坛,切忌用常绿小乔木或灌木,以免影响视线。③街旁绿地的景观设计:街道小游园以植物为主,可用树丛、树群、花坛、草坪等布置。乔灌木、常绿或落叶树相互搭配,层次要有变化,内部可设小路和小场地,供人们入内休息。设一些建筑小品,如花架、宣传廊、坐椅等,丰富景观内容,满足群众的需要。

3.3 改造设计内容

主要包括主干道鼓楼街、汉关路、插旗街、绸缎街和老城区南滨路、北滨路以及道路交叉口、转盘的绿化改造设计。

3.3.1 鼓楼街。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现状道路两侧基本无绿化,目前正在进行管网与道路改造,建议利用此次改造机会,将两侧管线向外侧偏移,便于靠近道路一侧可以种植行道树。②改造措施:道路两侧种植广玉兰与天竺桂作为行道树,对本段道路有堡坎处进行垂直绿化处理,堡坎上方栽植迎春,堡坎下栽植油麻藤或常春藤进行攀爬。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1)。

3.3.2 汉关路。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现状左侧人行道较宽栽植有小叶榕行道树,树形效果一般,右侧人行道距离建筑较近,又有大量管线通过,不便于挖坑栽植植物。②改造措施:将左侧小叶榕更换为景观效果较好的银杏,右侧利用活动树池栽植桂花作为行道树。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2)。

3.3.3 插旗街。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现状道路无绿化,两侧人行道距离建筑较近。②改造措施:建议采用活动树池种植10~12cm桂花或者天竺桂作为行道树。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4)。

3.3.4 绸缎街。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绸缎街是彭水老城的商业与行政中心区域,人流量与车流量都较大,目前部分地段,人行道较开敞处只有单薄的行道树,大部分区域无绿化,景观效果较差。②改造措施:将绸缎街改造成为步行街,将车行路利用铺装与两侧找平形成步行街广场,在广场两侧利用树池栽植银杏、黄葛兰、桂花等景观树。树池设计成为可坐式方便居民休息使用。同时广场中间可以利用柱墩等小品管理车辆行驶。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4)。

3.3.5 南滨路。①现状分析及评价:南滨路道路两侧绿化带较宽,为了提高南滨路景观效果,建议对目前植物种类进行改造处理。②改造措施:种植池内利用银杏与桂花间隔种植形成数列,银杏规格15cm以上,桂花选用胸径12~14cm的规格。灌木层种植修剪整形的红继木,春鹃与黄金叶搭配,前后要具有层次感,同时种植美人蕉等开花地被进行点缀。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5)。

3.3.6 北滨路。①现状分析及评价:行道树为小叶榕,规格较小,景观效果一般,车型路外侧有块小场地,场地内绿化较为单薄。②改造措施:将现状小叶榕行道树替换成12~14cm胸径的银杏,行道树栽植采用平地树坑式,树下栽植地被植物,车行道外侧场地,改造成为以绿化为主的游园,靠道路一侧栽植桂花与前排银杏形成效果对比,同时在游园内栽植一颗40cm左右的银杏树,作为主景树。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6)。

3.3.7 节点A——高城环路节点。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现状道路交叉口处有一棵大黄葛树长势较好,树下灌木层杂乱,道路两侧无绿化。②改造措施:保留原有大黄葛树作为此次主景,在树池内放置景观石,石旁配置红枫作为配景,地被层种植整形金叶女贞。在道路右侧人行道较宽种植12cm天竺桂作为行道树。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7)。

3.3.8 节点B——转盘节点。①现状分析及评价:无景观,绿化效果较差。②改造措施:转盘作为城区道路重要节点,应该丰富植物种类,做重点打造。方案1在转盘中心种植3~5棵,胸径15cm银杏作为主要景观,中景选用整形12~14cm桂花,前景选用3~5株一组的紫叶李。地被层植物选作整形黄金叶,红檵木和时令花卉。方案2主景选用40cm皂角树,中、前景同方案1。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8)。

4 结语

通过重庆市彭水县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的案例,探索我国现代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景观改造设计的实现途径。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和新建道路绿化设计有着很大的不同,改造设计既要考虑原有设计的现状,但也要加入新的设计思想和理念。目的就是要改变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原有落后、单一的景观,使城市自然景观与道路工程结构物尽可能协调,满足道路景观的基本功能和优美外观,并从使用者的视觉、心理出发,使道路空间具有功能、美观及经济的一致性,并且达到可持续发展。(收稿:2013-08-08)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2]刘异婧,沈一.中小城市道路绿化与植物配置—以四川安岳县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557-1559

[3]朱敏.南京江宁老城区道路景观绿化的提升改造设计[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4]熊广忠.城市道路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赵国亮.陵川县城道路绿化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山西建筑,2010,36(33) :28-31

[6]郭春华,周厚高,游天建等.广州道路绿化景观改造分析及启示[J].园林与绿化,2011(19)

道路绿化市场分析第5篇

关键词:城市绿地;广场;空间;景观、活动场所

Abstract: the street green space, road green space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needs of users, increase the activity field and the necessary activity facilities, space distribution and size, form analysis research.

Key words: urban green space; Square; Space; Landscape, activity places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道路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在体现城市形象,营造舒适的行车环境尤为重要,绿地中适当的设置活动场地、园路,增加绿地的活力,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1.项目背景

1.1城市概况

海门市地处长江下游北岸,与上海市崇明岛隔江相望,有北上海之美称。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源远流长,综合经济实力合基本竞争力都居全国百强县(市),是公认的苏中最具活力的县市之一。

1.2 自然环境

气温、湿度:海门市年平均气温15℃,最冷月是1月份,平均气温3.0℃;最热月是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7.2℃;极端最低气温为-9.3℃,极端最高气温为-38.0℃。全年无霜降期达222.8天,平均相对湿度为80.6%。

日照、蒸发: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80.1小时,日照率为56.3%,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约为1282.0mm。

风:本地区季风期分明,秋季以北到东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春季以东南、东风为主,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4m/s.受台风影响的时间时7-9月份,最多时8月份。

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56.3mm,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相对比较稳定。

土壤:市区的土壤属沿江农业区,比较肥沃。土壤以黄夹沙为主,部分地块是沙底黄泥土、沙夹黄、犟黄泥等。PH值在8.0左右。

1.3 建设周边环境和现场

黄海路道路景观绿地西起越秀路,东至长江路,总用地面积约3.64公顷,道路北侧主要是居民区用地和部分企业用地,道路南侧有学校用地、居住区用地、市政府发展用地及企业用地。北侧用地范围较宽,且沿线临河,地势相对平坦但部分地段有面积较大的水塘存在,北侧部分路段已有绿化。南侧用地现状相对简单。道路临越秀路一端的大块绿地是视线的重点,也是提升这条道路景观的亮点所在。

2.绿地整体风格定位和理念

2.1 景观表达的目标及风格

绿地主题定位为 “绿色、健康、文化、休闲”;设计目标体现 “都市绿洲――蓝与绿的交响曲”,展示城市带状道路绿地的自然气息,在繁闹的都市中营造出一片生态、宜人且散发着地方气息的城中绿洲。

采用现代风格的景观空间形态为主旋律表现现代的生态理念,结合地形、水面及小空间的特征,穿插传统风格的造景手法,因地制宜地布置绿化和小品,创造亲切宜人的空间,营造一个自然、清新、舒适的环境。设计风格:简洁:都市的快节奏,现代人群的压力,简洁的风格既符合大众审美观又能很好表现景观。现代:选材、造型上体现现代,并加以合理组织,营造现代的环境,与周边的大环境自然融合;自然:以自然的手法配置植物,达到趋于自然、源于自然的景观效果。

2.2景观表现的理念

生态优先:在有限的范围内,通过植物、水体、地形、小品的结合,尽可能丰富物种和景观的多样性,营造优美的绿色城市环境。

特色突出: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通过环境的塑造展示城市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以人为本:在突出景观特色的同时,结合场地的设计,营造多个人性化的空间。场地中人是活动的主体,城市的绿化应充分考虑人群的特点,创造宜人的绿化环境和场所。通过绿木、青草、碧水、顽石、小品这些好的潜在修身养性、教育的素材。从人的心理及生活方式需求出发,组织诱导人的行为,添加景观的趣味。

3.主要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分析

3.1总体布局

该段全长约440米,道路绿地最宽处约120米,绿地总面积约3.64公顷。用地周围规划为行政、教育和居住用地,现分布有海门实验中学、海师附小南校区、海南中学、海南幼儿园、秀山新村等。现状地面较为平坦,三面临路一面临水,内部将原有的水塘整合后形成开阖有度的蜿蜒曲折的水系,形成这个绿地的轴线。

周边新建的行政中心和周边的小区形成绿地的墙,并和行政中心附属绿地相呼应,边上的一条河流作为绿地的边界,另一边的道路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空间。

这个绿地布局为:西北部健身活动区、中部生态休闲区和东部文化展示区三个主要功能片区。三个中心区为整个公共绿地的活动空间,由一条园路连接起来,形成了有开有合的空间布局形式。

⑴健身活动区功能布局分析:

健身活动区位于绿地西北部,毗邻越秀路及附近的居民小区,主要有中心活动广场、林荫健身场地、康体步道、休闲廊架、观水小平台、停车位等组成,旨在为附近居民提供一处室外交流和身体锻炼的空间。中心活动广场采用局部下沉式,和休闲廊架共同组成该片区的主空间,对地面的空间做了层次的分布,高的景墙形成了广场的围合空间,健身广场活动区清晨或华灯初上之时成为周围居民的聚会中心,集体健身、小型演出等活动令广场充满欢乐和生活气息;林荫健身场地集中树阵布置形成了惬意的空间和私密的空间,人们三五成群在此休憩或健身;观水小平台、康体步道为喜欢安静的人群营造出静谧的小空间。

⑵ 生态休闲区功能布局分析:

该区位于绿地中部,由原有水塘整理水系出来的水系,连通北部水系,在绿地内形成大小变化、开合有致的人工水系。景观布局依托整理后的水系,在沿道路边缘做了微地形分割内外空间、隔绝噪音和粉尘,在自然式的绿地中引入了溪流水体。并因地制宜的通过地形改造(挖水系的土方就地平衡形成人工坡地)、亲水平台、水边步道、观景亭的设置共同营造出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生态型自然式空间,为城市居民保留了亲近大自然的地方。

⑶ 文化展示区功能布局分析:

在绿地东侧毗邻长江路段通过椭圆形的构图将南北两块绿地相连,共同以小空间的形式形成一处文化和教育展示的区域,体现地域特征。主要表达了当地名人张謇、王个的文化底蕴,在景观得以体现。

北侧方形小场地的旱喷泉形成绿地水系的水源,借曲水流殇之形展示王个的山水画论思想,并通过石景刻字点题。

南侧园形小场地张謇半身雕像,并通过设置在道路边缘绿地中的矮墙展示其教育思想和事迹,激励后人,也同时丰富了整个广场的空间层次。

3.2地面空间(绿地、水体与泊岸)分析

⑴绿地地面

为了分隔空间、遮挡视线形成独立的活动空间,在竖向上适当的做了缓坡地形。在水系的两侧做了地形,形成夹景、对景,给人一种时缓时急的意向冲击感。

⑵水体面

水体的景观采用的理水方式是:水面收缓水、叠水、旱喷等景观。以曲水为主,体现“曲水绿荫”,水体周围布较宽的浅水区种植各种水体植物,满足水源在进入景观水系前的自净和生态功能。中间宽阔水体为平静水体。

⑶驳岸面

硬质卵石、块石泊岸硬质垂直泊岸

软质自然生态泊岸

3.3 视线开敞空间分析

以活动场地、驻足场地形成视觉中心向外辐射,主要的景观节点形成景观轴线,再沿着景观轴线向外放射视线,形成完整的游览线路。

3.4 交通组织空间分析

合理组织交通流线,尽可能的方便周围居民的使用方便,主路宽度2.4m-3m,次级园路宽度1.5-1.8米;游步、汀步道宽度1.2米。

4.结束语

道路绿化市场分析第6篇

关键词:城市,公共绿地,道路,游园,广场

1. 前言

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城市不断扩张,导致与我们紧密相关的生活环境品质日益下降。尤其在中心城区,更是拥挤不堪,很少可以见到开敞空间,城市公共绿地则少之又少。并且很多人仍然把公共绿地理解为多种些树,多搞点绿化,并不太了解它的重要意义和内涵。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与工商业密集发展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率与密集,大量利用并消耗自然资源,使得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变,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使城市生活环境品质逐渐恶化,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甚至于生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绿地景观的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人们在享受了大自然给予的恩赐的同时,要学会保护它。城市绿地景观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道路绿化设计

2.1道路绿化设计的原则

(1)与道路性质功能相适应。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复杂,对于不同交通目的的道路系统,其景观元素也不尽相同。因此道路绿化必须符合不同的道路特点。

(2)与行人的视觉特性和行为规律相适应。不同的行人有不同的视觉环境,在进行道路绿化时要以行人的视觉特性和行为规律作为依据。

(3)交通功能与生态功能相适应。道路除了发挥交通功能外,同时也是这座城市的景观走廊,承担城市内外气流交换等生态功能。因此,道路绿化设计在不阻碍交通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绿色植物来改变生态环境。

(4)整体配置与节点造景相配合。在历史古迹、现代地标建筑、道路主干道交汇处等城市景观节点绿化造景,创造有城市特色的绿化景点。

(5)当地植物物种与引种相结合。在道路绿化选种时,除了应该考虑土壤、气候、风力等自然环境条件外,还要考虑人为因素。因此,在选种时应以当地树种为主,选择一些耐阴、耐贫瘠、耐践踏等生命力强的树种,并适当引种一些外来物种,实现物种的多样化。

2.2道路绿化实例分析—以张掖市为例

张掖市地处甘肃腹地,河西走廊中部,交通比较便利。张掖自古因水而闻名,在市郊北部有大片湿地,在市区有较好的水网系统,2004年,张掖市定下了“以水带绿,以绿融城”的绿地发展理念。构筑内外通达的绿化走廊,将城市内部绿地与城外大面积生态绿地有机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生态园林城市。

2.2.1构筑南北通达的楔形绿色廊道

构建“4板与5带式”绿化中央主干道,直通北郊湿地,在更高的层面构筑起点线面结合的良好绿色生态系统,使生态湿地为城市调节小气候,提供充足的氧气,降低空气粉尘,降解空气中的有毒气体。

2.2.2疏理城市水系,打造滨水绿色廊道

重新修整室内水路,绿化堤岸,体现绿水交融的城市特色。“以水带绿”不仅会为城市的景观风貌带来亮点,也会为城市居民休闲活动提供亲水、玩水、乐水的自然情趣空间,同时也间接带动了水岸周边地带地产、商贸等其他产业发展。

2.2.3“以绿融城”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人是道路的使用者,人在建设和使用道路的过程中必将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在道路绿化建设时应尽可能采取一些生态环境补偿措施。在张掖市的道路绿化建设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在各大交通交汇通道建设中央花坛,在特定的道路路段建立立体绿化隔离墙等,将各景观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使道路绿化与环境相协调,保证道路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张掖市道路绿化设计依托总体规划的设想、布局,绿化设计以人为本,注重生态与环境和谐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对类似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广场景观设计

3.1设计原则

(1)规模适当原则。在设计时,要根据城市的规模、广场的功能要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需求等来综合考虑广场合适的规模。

(2)地域特色原则。地域特色包括自然特色和社会文化特色。体现地方自然特色就是要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特征,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绿化、施工材料等;体现社会文化特色就是要突出地方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

(3)功能复合原则。现代城市广场或以某一种功能为主,兼顾其他功能类型;或者是组织多种功能,以此满足不同类型人群不同的活动和心理需要。广场的功能和设施应多样化,艺术性、娱乐性、休闲性和纪念性兼顾。

(4)突出主题原则。虽然现代城市广场功能趋于复合,但在进行广场景观设计时仍要明确广场的主要功能和主题,围绕主要功能,明确广场的主题。

3.2广场设计实例分析—以南京西安门广场为例

3.2.1广场概况

南京西安门广场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与城东干道的交叉口,北至中山东路,南至西华门宾馆,东至规划巷道,西至龙蟠路。西安门是明故宫宫城的西门,也是唯一保留的城门。

3.2.2广场设计主题

西安门城墙遗址是整个广场设计的中心和灵魂,设计追求在现代城市中体现传统历史文化内涵,实现“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因此规划定位为城市文化休闲广场。整个广场以西安门城墙和莲花座基础为中心。

3.2.3广场空间尺度

西安门广场面积为 1.5 hm2,形状接近正方形,尺度较适宜,中部有明故宫宫城城门的遗址。

3.2.4广场边界过渡

广场的北面和西面紧邻城市主干道,中山东路和龙蟠路均属于车行交通流量较大的主干道,由此沿这2个边界除设置步行入口外,种植自由式的大中型乔木,特别是西北部,以分隔城市交通空间与广场的游憩空间广场东侧紧邻城市巷道,且巷道的东测为沿街商业,沿此界面布置部分坛植花木,其花坛边缘可作为休息之用;南面为西安门宾馆,通过种植灌木弱化界面,或者通过铺装将西安门的空间扩展延伸至边界。

4. 结语

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要以人为本,合理布局,充分发挥绿地景观的生态效益。让绿地景观建设的步伐紧跟经济发展的节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内容丰富,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仅对城市道路的绿化设计和广场设计两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不足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杨秋淑,李炳发.道路系统绿化美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道路绿化市场分析第7篇

关键词 交通;绿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1-152-01

道路设施是一个城市的结构骨架,通过道路可以连接组成一个完整的大城市,道路对城市结构布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的中国城市,车辆、人口增加,住房、资源紧张等社会现象严重,道路的负担随之越来越重。长春红旗街也不例外,红旗街道路具有组成复杂、交叉口多、两侧建筑、人口密集等众多特点。以前,中国城市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的约束,道路往往被设计得简单、单调,功能不够完备,视觉上也不够美观。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城市建设迎来了空前的发展高峰期,城市的发展对道路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同时,道路也存在着一系列不合时代的诸多问题。如:有害气体增多,城市温度升高、噪音严重,尘土飞扬,交通堵塞等,如果不采取一些有效地治理措施,那么,这些问题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以下是针对长春市红旗街道路现状做的一个分析报告。

1 现状特征

长春市红旗街,是当地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进入长春的时候,最早在红旗街这个地方,插上了第一面红旗。现在它是长春市重要的商业中心,在红旗街与工农大路交汇处有欧亚商都、亚细亚、巴黎春天、地下商城等综合性购物场所和一个省人民医院,是一个相当繁华的街区之一。另外,红旗

街沿街有各种商铺、学校、单位和住宅区,人口相当的密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化制片厂也坐落于此,历史悠久的有轨电车途经此地。并且红旗街的交叉路口较多,绿化面积较少,绿较单一,缺少季相变化景观,地方特色、文化特色体现不足,因此,人口众多,人流、车流较大,绿化不足,地域特色缺失,噪音、尘土严重,滞留现象频频发生,堵车想象十分严重等便成为这个街区的主要特点。

2 存在问题

2.1 交通

由于红旗街属于老街区,道路尺寸过于狭窄,交叉路口多且面积过小,停车场地缺少,一些车辆停在马路上,部分市民交通意识不强,闯红灯、逆向行驶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缺少隔离栏,使得道路缺少安全性,存在很大的交通事故隐患,同时也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加剧了道路交通堵塞。导致早晚高峰时段堵车现象十分严重,从而影响了城市交通。目前,红旗街存在的诸多交通问题已逐渐成为阻碍、制约长春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并上升为城市规划设计的热点和难点。

2.2 绿化

现如今,随着城市规模和交通设施的发展,道路绿化势必存在着不合时代的问题,长春红旗街这条老街区也不例外。红旗街街道两侧除了各有一排行道树外,几乎没有其他绿化设施,加之人流量大,人口密集,使得城市空气、噪音污染严重。

3 设计导则及策略

3.1 交通对策

3.1.1 拓宽道路,来缓解交通问题

对于红旗街而言,横向拓宽道路的可能性不大,应为,道路两侧的建筑已经建成,如果拆扒的话,

对资源会造成严重的浪费,所以拓宽道路的最好办法是在纵向上动脑筋。同一平面上的双行线变成纵向分层的单行线,避免交通的混乱。除此之外,应该加宽交叉路口面积,保真车流的顺畅。

3.1.2 开辟停车场地

设置停车场地,在人流、车流较集中的红旗街与工农大路交汇处(欧亚商都、亚细亚、巴黎春天,省医院)在原有停车场的基础上再增开停车场。因为,设置停车场既可方便购物、办事,又能改变人行道上停车的状况,相当于变相的加宽了道路尺寸,从而有利于提高交通的快捷性,增加交通效率。若有可能在湖西路与红旗街交汇处再开辟一处停车场,这是因为,此处有几个营业相当不错的餐饮空间,车辆停放相对较多,这样可以供小汽车和非机动车辆临时停放之用。这些停车场地可以根据不同用地条件,可与建筑或绿化相结合,面积大小也可以因地而定。

3.1.3 明确划分人行道

由于有轨电车途经此地,人行道和车行道便被有轨电车分隔了开来,但是红旗街西侧的公交车站点在车行道旁边,车行道旁边是行道树,树下是方孔砖铺地,穿高跟鞋的女性走在上面十分不方便、高个子的人们会时不时碰到树枝,这样就导致了上下公交车的顾客,会在车行道上行走,从而影响了车行的速度,增加了道路的危险性。因此,重新明确划分出红旗街西侧的人行道(有轨电车与车行道之间的人行道)是必须的。

3.2 绿化对策

3.2.1 绿化隔离带

在车行道中间应设置一定量的绿化隔离带,通过绿化中心隔离带,来划分车行道,同时有效消除夜间对面车辆灯光产生的眩光问题,提高车辆夜间行车的安全性;另外,还可以有效设置行人安全岛、交通标志及道路调头车道等交通设施,有利于组织道路交通;并且可以使其与城市景观相融合,有效提高城市交通档次。

3.2.2 绿化景观

在行道树下,不应该只是硬质铺装,应该作出一系列的绿化景观,比如青草植被或季节性花卉等,既可以美化街道景观,改善城市环境,还可以提高空气质量、减少灰尘等。在交叉路口处的三角地中也可以布置成低矮的、小面积的广场景观,使得道路绿意盎然、富有生机。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这些植被的季节性变化,使得道路两侧,在不同的季节拥有不同的景观,增加植物种类,加强垂直绿化、景观立体绿化。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解决红旗街现存的道路问题,需采取多种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均要结合城市发展和交通流量的变化,合理确定绿化面积和道路宽度,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加强交通管理,提高人们的交通意识。只有这样红旗街街道问题才能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刘听.论中国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D].长安大学,2001.

[2]任福田,等.论道路交通安全[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3]辛朱中,李淑娟.道路交通安全多层次关联综合评价[J].交通与计算机,1998

道路绿化市场分析第8篇

[关键词]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核心区;道路绿地景观;协调性;空间特性;可识别性

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道路绿地景观是指哈尔滨科技创新城路绿地给人们的主观感受,它应符合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内人员的审美要求,侧重关注他们的心理感知与视觉的舒适性,恰当协调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从而营造出了具有一定观赏价值、满足功能需要的人性化道路景观。所以,对科技创新城核心区道路绿地景观的分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核心区道路绿地景观的协调性分析

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的道路与城市的交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规划中,涉及一些人流、车流的组织问题,例如:出入口的选择、交叉口的确定、停车场的设置以及科技创新城区内的交通网络等,同时对于建筑的方向以及建筑群体的组合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具有决定经纬的作用。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道路交通本身还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系统,由于受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的布局、地形、气候、地质、水文及交通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区域道路绿地景观,这个道路绿地景观系统是由道路绿地的不同性质与功能所组成的。

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核心区道路绿地针对不同的使用功能以及规划设计特点、规划设计要求等可分为若干不同的级别,其中每一个级别的道路绿地景观是由道路绿带景观、道路互通绿地景观、广场绿地景观及停车场绿地景观等组成。对待这样复杂的道路绿地景观系统,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核心区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时应该考虑周围环境也相应复杂起来:首先,任何种类类型的道路绿地景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周边的环境之中,在道路绿地满通功能的前提下,与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的自然景色(地形、湖泊、绿地等)以及现代建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道路绿地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做出了一体化的设计,创造具有特色、具有时代感的绿地生态环境,使道路绿地景观与绿地周边环境景观相协调;其次,在总体规划的道路网络中的各条道路要具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法,一定要做到过渡自然、衔接融洽;再者,道路绿地的景观规划设计还应与道路绿地的性质与功能相适应,也就是说,道路绿地景观要与道路的功能特点相协调,才能实现完美的道路绿地景观。

二、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核心区道路绿地景观的空间特性分析

如果从空间体的角度观察,道路绿地可以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开放空间,它的本质是开放的,其中不仅仅包括道路绿地周边建筑和构筑物等实体空间上的开放,还包括向人们的开放,能够吸引、容纳社会公共活动在其中的含义。

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的道路绿地开放空间可以作为一种空间环境进行设计研究,把具有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缓冲城市关系,提供公共休闲游憩场地或具有卫生防护等功能的道路绿地空间,以土地、水、绿色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的非建筑用地空间等,有机地融入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中,强调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道路绿地空间上的开放和对大多数人的开放,强调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使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道路绿地空间与传统的城市绿地有本质区别,不再只是囿于高墙围合,抒发个人情感供少数贵族享用的后花园,也不再只是圈一小块地建起来的公园,而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的与整个大环境融合在一起,能起生态调和作用的空间体系。

此外,科技创新城作为新建区域,其道路空间的尺度常形成“车本化”的性格特征,而忽视了“人本化”方面的考虑,即园区内的道路绿地景观在满足汽车交通景观要求的同时,却因其尺度过大而显得单一,从而失去空间的选择性和亲切感。因此,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确立合理的道路绿地建设尺度,将有助于加强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道路景观空间的营造,提高空间的通达性,增加活动的可选择性,从根本上提高行走在道路空间中的舒适程度。

三、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核心区道路绿地景观的可识别性分析

识别性是指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道路绿地景观形象上应该有鲜明的个性。现代的道路绿地景观往往容易雷同,而不同的设计方式将有助于加强道路绿地的特征,并可以区分道路绿地的不同功能。作为新的城市空间,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的环境一般不为外人所知,即使是整日往返于其中的企业员工也可能对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的交通布局、环境景观等知之甚少,而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道路作为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布局的骨架,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其环境景观的识别性尤其要突出。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道路绿地识别性的创造方法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可以利用植物本身的特性,创造出特色突出、高品位的城市道路绿地,还可以利用道路绿地平面图案或立面的丰富程度等,产生不同的识别性。

道路绿化市场分析第9篇

关键词:太原城市道路;绿道系统;道路景观;生态设计

0 引言

近年来,太原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为城市新建了快速中环路网。它的建成,对完善城市路网格局,便捷市民出行,特别是较长距离出行,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太原在城市建设中也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如土地开发强度大,公共开敞空间不足,市政道路排水设施不完善,城市硬质景观严重,空气雾霾严重,亲近自然的机遇少等。为了构建太原市完整的城市道路景观系统,促进太原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实现太原生态城市的建设,就此展开了对太原市城市道路景观“绿道”系统规划的研究。

1 背景分析

1.1 “绿道”概念及特点

绿道的概念来源于欧美国家,绿道是一种线性开放空间,它通常沿着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如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或者在陆地上沿着由铁道等改造而成的游憩娱乐通道。

绿道衔接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乡镇与农村,串联了城市及其周边有景观价值的自然风景、人文历史遗迹、地标景观构筑物、美丽乡村、山水湖泊等,使其有关联感,为市民从城市通向农村,回归田园,感受自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区域和城市规划领域,绿色廊道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城市的无限制蔓延,同时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开放空间,从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

1867年由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F.L.Olmsted规划完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公园系统Boston Park System,其中的“公园道”被认为是美国绿道规划的开端。国外绿道主要保护敏感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沿河流、海岸以及山脊线,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为野生动物迁移提供通道。绿道普遍具有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社会文化和美学等重要功能。虽然国内绿道理论思想可以追湖到多年前的周代,但现代绿道理论还是受西方理论影响较大。经过多年的研究,自广东省率先投入绿道建造后,我国多省市已经开始推广绿道网的建设。

中原地区城市绿道建设理论研究较少,张毅川等利用绿道理论对许昌市城市绿道规划进行了构建理论研究。王辉结合绿地系统规划对郑州近郊生态廊道建设模式进行了理论初探。研究范围和深度上都有可深入的空间。而且,中原地区城市绿道建设实践鲜见报道。[1]

1.3 太原“绿道”城市道路建设的意义

国外绿道建设起步较早,对我国的绿道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首先,绿道的建设具有科学性,融合了生态学、地理学、规划、给排水等多种学科,能够实现宜人宜居的优越环境。其次,构建绿道生态网络,能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修复生态多样性,提供生境。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鼓励居民利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倡导低碳生活。让人们能够亲近自然,感受城市中田园般的生活环境,使城市融于自然。为市民提供更健康、更多内涵的生活体验。再次,通过构建线性廊道,整合城市生态、人文资源,凝聚城市特色与魅力,带动城市旅游业及商业持续发展,提高周边居民收入,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

2 构建“绿道”城市道路景观分析

2.1 生态廊道

绿廊系统是指绿道慢行系统两侧由一定宽度的植物、水体、土壤等构成,以生态维育、生产防护、户外休闲、安全防护等为主导功能,经划定需要加以保护的绿化控制带。由绿化保护带和绿化隔离带组成,是绿道的生态基底。

2.2 慢行交通系统

慢行系统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综合慢行道,可根据现状选择其一建设,一般应建设自行车道,生态型、郊野型绿道可建设综合慢行道。在当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状态中,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垂钓等已成为城市生活中放松身心的重要休闲方式。

2.3 节点营造

生态廊道区节点的营造,包括休闲空间、城市历史风貌区等。休闲空间为居住附近的居民提供散步、慢跑等健身场所。独特的城市历史风貌区,突出本土文化的标识感,让人很容易捕捉到城市风貌的信息,增加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与传播。使游览者能了解到城市的景点信息,欣赏到城市的独特美景,提升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

2.4 空间格局

太原市道路的建设,整体上解决了道路的拥堵问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同时,道路的建设大大增加了车流量及车的购买量。但是,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加重,道路和桥梁景观的硬化过度,桥下面的空间格局较混乱,使得整个城市处于一种灰色空间状态。所以,充分利用桥下空间,合理管理桥梁排水,已达到高架桥整体空间格局的生态化。例如,桥下空间格局可划分为临时停车场、公共休闲空间、特殊群体空间等。

2.5 生态排水

近年来,太原市受到降雨天气的影响,一到下雨,好多路段出现大量积水,由于道路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交通瘫痪,行人仓促,造成街道的混乱。因此,要建立绿色生态排水系统。

绿色街道运用路缘石延伸区域来收集街道雨水径流。传统的绿化带和路缘石高于路面,常被用来管理交通和保护便道。所以,要设计低于路面的绿化带,确保街道雨水径流的收集、减缓、净化和渗透。

把绿化带做成U型的地表土储水槽,低于道路,里面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依据不同的降雨量,雨水从有孔的路缘石进入绿化带或达到U型绿化带最大的储水容量,直到被植物和土壤吸收,或通过地势的高差从一个单元到另一个单元,最后被植物和土壤吸收。街道雨水径流入口处放置鹅卵石,以减少水流对土壤的冲刷,让雨水平缓地流入U型绿化带,被多品种植物减速、净化和渗透。

高架桥的排水运用排水管道直接排入桥下低于路面铺设有植草砖的停车场和植物区,既减轻了当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压力,也达到了生态排水的功能。形成了一个集雨水收集、滞留、净化、渗透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处理系统,并营造出自然优美的街道景致。

3 结语

在城市不断的加速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城乡结合,发展城市绿道,促进城乡生态稳定,突出地方自然特色,来构建具有集游览、休憩、运动为一体的具有科学内涵的城市生态绿道。

通过对太原市的道路改建,新建道路的考察、研究,从景观设计角度出发,分析太原市的绿道建设系统。通过研究国内外绿道的起源、发展、实践,进行对比,构建完善的景观绿道系统。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来分析太原市建设道路的具体问题,最后提出自己的一些解决意见。本次研究还有诸多不足,期望能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研究理论,结合实践,构建出具有可持续发展、适合当地完善的景观绿道系统。

参考文献:

[1] 薛永卿,刘志芳,薛枫.城市绿道建设的新探索及思考――以郑州市两环十七放射绿道建设为例[J].城市绿地系统,2013.

[2] 郭巍,侯晓蕾.城市绿色廊道的生态规划方法探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