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弹性经济学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22 15:43:52

弹性经济学概念

弹性经济学概念第1篇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总结经济学中弹性的命名规则及其指标构成规律。通过构建收益要素弹性指标,指出其在教学和生产中的意义;通过构建收益规模弹性,用于定量描述规模收益变化规律和分析判断生产系统当前规模收益变化情况;最后探讨如何构建可以综合反映规模扩大经济效率和定量描述其变化规律的规模经济指标和经济规模弹性指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指标创新 边际收益 规模收益

经济学中弹性的概念命名和指标构建,是否存在潜规则和有理可循的规律,在长、短期生产理论中能否构建相应弹性指标用以定量描述边际收益和规模收益等变化规律,构建和应用弹性指标以补充或替代边际量,在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中是否存在意义。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回答,对弹性理论和生产理论乃至经济学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经济学中的弹性概念和构成规律

马歇尔教授率先把物理学的弹性概念引入经济学,用于定量描述经济变量两两之间的影响程度及其方向。纵观微观经济学的诸多弹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得到以下有关经济学弹性的规则和规律。

经济学中各种弹性遵循的潜规则为:名称模式“YX弹性”,是指因变量Y对自变量X的弹性;其指标计算公式“E=Y变化率/X变化率”,衡量因变量Y对自变量X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例如:“需求收入弹性”或“供给价格弹性”是指,因变量需求Qd或供给QS对自变量收入M或价格P的弹性;其衡量指标为Ed=(ΔQd/Qd)/(ΔM/M)或ES=(ΔQS/QS)/(ΔP/P)。(本文常略去点弹性,仅以弧弹性为例)。

大凡经济变量之间,若欲定量揭示和描述其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多能因地制宜、如愿以尝。只要能够抽样调查获得样本数据“(Yi,X1i)、(Yi,X2i)……,i=1-n”,就可构建因变量Y分别对“X1、X2……”等自变量的弹性概念“YX1弹性、YX2弹性……”,及其衡量指标弧弹性系数“(ΔY/Y)/(ΔX1/X1)、(ΔY/Y)/(ΔX2/X2)……”。若能模拟确定性函数关系式“Y=f(X1,X2,……)”,则还可构建其点弹性指标。换句话说,只要能得到因变量关于某一自变量的边际量,就能得到相应的弹性指标。

总结和认识经济学中弹性理论的构建规则和规律,有利于按此规则和规律建立各种新的和有意义的弹性概念及其指标。

收益要素弹性指标的构建及其意义

边际量是因变量与自变量在绝对变化方面的比值,弹性则是因变量与自变量在相对变化即变化率方面的比值。所以可以认为,弹性以边际量为基础并与边际量相补充,而收益要素弹性则是边际收益的发展和补充。

(一)收益要素弹性指标公式和经济含义

根据弹性的构成规律,可以建立“收益要素弹性”概念及其指标公式,即收益要素弧弹性(EL=(ΔQ/Q)/(ΔL/L)=

(ΔQ/ΔL)/(Q/L)=MQL/AQL)和收益要素点弹性。

收益要素弹性EL是衡量因变量收益Q,对自变量即某种可变要素投入L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指标,它既等于产量变化率(ΔQ/Q)与可变要素投入变化率(ΔL/L)之比值,又等于边际收益MQL与平均收益AQL之比值。因此,若EL>1,说明Q的增长速度大于L的增长速度,则增加可变要素投入有利于提高其效率,也说明此时边际收益大于平均收益;若EL

(二)收益要素弹性指标的意义

当某些经济现象、关系或规律可以量化时,用量化指标来表达不仅起到相互补充、多维思考的作用,往往还会更为简明、透彻、准确和方便。收益要素弹性指标在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中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1.定量描述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变化规律。平均收益变化规律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支配。在资本投入K和技术水平既定条件下,可变要素投入L从0开始连续增加到极大,边际收益“ΔQ/ΔL”通常会出现四阶段变化规律,定性地表现为:递增变化顶端变化递减变化负值变化,其中“顶端变化”阶段十分狭窄,常被视为一个最大值点。边际收益的四阶段变化规律,决定了短期平均收益亦存在四阶段变化规律,可定性为递增变化顶端变化递减变化加快递减(李山寨,2010)。平均收益的“顶端变化”也十分狭窄到可视为一个最大值点,但发生得比边际收益的略为滞后一些,即发生在边际收益开始递减到等于平均收益时。

鉴于收益要素弹性指标等于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之商,以及平均收益小于边际收益时递增、等于时最大、大于时递减。平均收益的上述定性的四阶段变化规律,可用收益要素弹性定量描述为EL>1EL≈10

2.易于判断是否处于短期生产合理区间。建立收益要素弹性指标,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可从另一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等变化规律,而且在生产实践中易于分析判断短期生产的合理区间,以及具体产品生产系统目前处于何种变化阶段,是否处于短期生产合理区间,是增加或减少可变要素投入以提高其生产效率和节约生产成本。

短期生产合理区间出现在从平均收益最大到边际收益等于0的范围,也可用收益要素弹性指标确定为从EL等于1递减到等于0的范围内。对于有确定性生产函数的生产系统,只要计算在目前L水平上的收益要素点弹性或弧弹性数值就可判断和决策;对于无确定性生产函数的生产系统,可利用本系统历史资料或借鉴它系统资料,计算在目前L水平上的收益要素弧弹性数值以判断和决策。EL大于1者为平均收益或边际收益递增,宜增加可变要素投入;小于0者为平均收益加快递减而边际收益为负,应减少投入;介于二者之间的为短期生产合理区间,应综合考虑固定要素投入和两种要素价格比值等因素,以判断适宜增加或减少投入。

规模收益变化规律和收益规模弹性

规模收益的变化规律是支配长期生产诸规律的基本规律,对其正确认识和深刻记忆是正确理解和迅速掌握其它长期规律的重要基础;而准确判断生产系统当前规模收益变化情况,则是合理决策生产规模应该扩大或应该缩小的理论依据。构建收益规模弹性有利于深刻认识规模收益变化规律,以及准确判断当前规模收益变化情况。

(一)规模收益变化规律的相对或定性描述

解读现时长期生产理论,规模收益规律是指在既定的“L/K”和技术水平等条件下,规模从0开始连续增加到极大,收益增长率与规模增长率之间的相对大小出现的阶段性变化规律。即:先是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为规模收益递增;随后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为规模收益不变;再后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为规模收益递减(高鸿业等,2007)。这种阶段性变化规律还可用规模收益的增减变化定性地表述为:递增变化顶端变化递减变化负值变化,其中“顶端变化”阶段包含先缓慢递增再缓慢递减,因变化得十分缓慢,以致通常称其为“规模收益不变”,“负值变化”是属极端情形,即规模过大使管理混乱、产量减少(李山寨,2010)。

(二)规模收益变化规律的绝对和定量描述

深刻认识“规模收益”概念之后,就可建立以规模为自变量的生产函数,并据以构建“规模收益指标”和“收益规模弹性指标”。规模就是按劳动与资本最优比例组合在一起的“约当要素”投入量X(李山寨,2010);规模收益就是规模X的边际产量,其指标MQX等于ΔQ/ΔX或dQ/dX。于是,收益规模弹性指标Ex应等于(ΔQ/Q)/

(ΔX/X)或(dQ/Q)/(dX/X)。

可见,当规模收益递增时,产量增加的比例(ΔQ/Q)大于各种要素增加的比例(ΔX/X),收益规模弹性指标EX大于1;当规模收益不变时,EX等于或约等于1;当规模收益递减时EX小于1;当规模收益负值时,EX小于0。于是,上述规模收益的相对大小或增减变化定性规律,可改用收益规模弹性的绝对大小定量描述为:EX>1 EX≈10

(三)收益规模弹性指标的意义

构建收益规模弹性指标具有四方面意义:可从另一角度去观察、认识和描述规模收益变化规律;用一个弹性指标的绝对大小,要比用两种增长率之间的相对大小来表达规模收益的阶段性变化规律简明、确切;用收益规模弹性指标定量地表述阶段性变化规律,要比用规模收益的增减变化定性地表述阶段性变化规律准确、明了;作为弹性指标的创新实践和弹性理论的补充发展。

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收益规模弹性指标,易于分析判断具体产品生产系统目前处于何种变化阶段,是否该扩大规模或缩小规模,以提高综合要素生产效率和节约生产成本。对于有确定性生产函数的生产系统,很容易得出点弹性或弧弹性公式并据以计算在目前规模X水平上的收益规模弹性数值,易于分析判断和决策。大于1者为规模收益递增,在其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宜扩大规模;小于1者为规模收益递减,若无特殊战略意图适宜缩小规模。对于无确定性生产函数的生产系统,可利用本系统历史资料或借鉴它系统资料分析调整,也容易代入上述弧弹性公式计算在目前规模水平上的收益规模弹性数值,以分析判断和决策。

应该说明,在现时弹性理论中存在产量对某一种具体要素的“生产要素产出弹性系数”,例如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研究技术进步测定等问题中有“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周方,1995)。它们分别是产量对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弹性,而非产量对约当要素即规模的弹性。

构建经济规模弹性等指标的思考

规模收益指标和收益规模弹性指标中的“收益”都特指“产量”,规模收益变化理论还假定企业规模扩大只会影响产量而不产生其它方面的影响,但在现实生产经营中经常随着规模改变,技术水平、要素及产品价格、固定费用和垄断利益等因素会产生变化,由此引起的效率变化在有关决策中都应该考虑进去。这些因素的变化,除了技术因素之外,一般不会影响以“产量”定义“收益”的产出效率变化,但都会影响企业最终要关心的以“经济”定义“收益”的产出效率变化。

鉴于“经济”不同于“产量”,以及构建“收益规模弹性”指标可用以定量描述规模的边际产量变化规律,或计算判断当前生产系统所处的规模收益变化阶段。同时,也可以根据弹性的构成规律,构建“规模经济”指标和“经济规模弹性”指标,以定量比较或定性描述规模扩大对约当要素综合经济效率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化规律,或计算判断当前生产系统所处的规模经济变化阶段。二者分别是指将规模收益指标和收益规模弹性指标中的产量因子,换成“收入+费用节约”后的经济效率指标及其弹性指标。规模经济指标递增或经济规模弹性指标大于1,就是现时所谓的“规模经济现象”,规模经济指标递减或经济规模弹性指标小于1,就是现时所谓的“规模不经济现象”。

总之,许多经济变量及其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若能用弹性指标加以概括、表达乃至分析、判断和决策,则比用边际量更为定量、简明和有效。经济学中的弹性概念命名和指标构建都有规律可循,据此构建的收益要素弹性、收益规模弹性和经济规模弹性等指标,在教学和生产中都有肯定意义。经济学中的其它方面现象和问题,如何应用弹性指标予以反映和解决,有待大家共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山寨.长短期生产中产量变化规律的对偶性探讨[J].商业时代,2010(13)

弹性经济学概念第2篇

关键词:导数;边际分析;需求弹性;logistic模型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数学这门学科与各行各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作为高等数学基础内容之一的微分学,它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也是经济工作者和决策者进行实践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这里从导数的概念出发介绍了边际分析和需求弹性分析,然后介绍了logistic模型在微观经济应用。

1导数的概念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导数的概念反映了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快慢,把导数这一概念放到经济学中,就是边际函数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涉及到边际成本,边际效益,边际利润等。y=f(x)在x=x0处可导,该点的导数定义为,当x=1时,即x0改变了一个单位,且x=1相对与x0是一个很小的量时,近似得到f(x0+1)≈f(x0)+f '(x0),可以看到边际函数反映了一个经济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后会引起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化f '(x0)个单位。例如,已知总收益函数为r(q),q表示销售量,边际收益mr=r'(q),在q=q0时,mr|q=q0=r'(q0)表示当销售量为q0 时,再销售一个单位的商品总收益会改变r'(q0)个单位。

函数y=f(x)在x=x0处可导,函数值的相对该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对该变量之比 ,称为f(x)从x0到x0+x两点间的平均相对变化率,也称为两点间的弧弹性,当x0时, 的极限称为f(x)在x=x0处的相对变化率,也称为x=x0的点弹性,记为 。因为y=f(x)在x=x0处可导,且f '(x0)≠0,有

当自变量变化1%时,因变量近似地变化了,从中可以看到,弹性反映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变化的灵敏程度,它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作为生产者在进行生产时他会考虑商品价格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程度来判断当价格上涨或下跌时,总收益会增加还是减少来安排下一步的生产。例如商品的需求函数q=q(p),p为价格,q表示消费者的需求量,因为q=q(p)是随价格p的单调递减函数,所以q'(p)<0,习惯上需求价格弹性非负,因此定义需求价格弹性为,在这种情况下总收益r(p)=p·q(p)随价格如何变化。

当价格为p0时,若η|p=p0<1(低弹性),从上面两式中可以看出r '(p0)>0,价格上涨(下跌)1%时总收益也会随之增加(减少)(1-η|p=p0)%;若η|p=p0>1(高弹性),则r '(p0)<0,价格上涨(下跌)1%时总收益也会随之减少(增加)(η|p=p0-1)%;若η|p=p0=1(单位弹性),则r '(p0)=0,价格上涨(下跌)时总收益保持不变。

2logistic模型在经济上的应用

微分方程在经济理论研究上经常用到,在这里只讨论logistic方程在经济上的应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一种阻滞增长模型,是荷兰生物数学家verhulst于19世纪中叶提出的。

方程右端的因子rx体现了变量x随时间t增长的增长趋势,而因子 体现其他因素会对x增长的阻滞作用,显然x越大,前一个因子越大,后一个因子越小,而x的增长是两个因子共同作用的因子。用分离变量法求解得到

logistic模型不仅能够大体上描述人口及物种数量的变化规律,而且在社会经济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信息的传播、耐用消费品的销量、新产品的推广等。比如某种品牌的生活耐用品,t时刻总销售量为q(t),由于该商品的性能很好,每件商品都是一个宣传品,所以t 时刻销售量的增长率与总销售量q(t) 成正比,另外考虑到商品在市场中的容量n限制,销量的增长与尚未购买该商品的潜在购买量n-q(t)也成正比,于是有

解之得

图1商品销售的logistic曲线

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q(t)

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以及一些定量分析中应用到微分学的地方还有很多,它为经济研究工作者和决策者的具体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很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龚德恩,范培华.微积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杨光,李传志.微分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14(2):40-42.

弹性经济学概念第3篇

【关键词】弹性规划,韧性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 弹性与弹性城市空间

1.1弹性

弹性一词源于物理学,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发生形变后的自我恢复能力。后被推广至诸多研究领域:经济学中,弹性成为计量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敏感度的数值;弹性指“系统遭受意外干扰并经历变化后依旧基本保持其原有功能、结构及反馈的能力”……虽定义不同,但内涵相近,即指事物易于抵抗变化的特性,是事物面对变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核心能力。

1.2弹性的城市空间

弹性对于城市是一个重要概念。城市是“社会一空间”辩证统一体,即城市是物质空间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物质空间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可以推进城市的综合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因市场影响而不断调整与改变,城市也呈现出复合、复杂的发展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城市空间发展变化则相对缓慢。因此在时间维度上,如何将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城市空间与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相匹配,增强良性互动,那么创造具有弹性的城市空间就非常重要。

弹性城市空间是对于外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有一定抵抗力的城市空间。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弹性城市空间可高效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减少物质环境损耗,因此对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活动尤为重要。

2 我国“流行”的弹性规划

在中国知网中检索 “弹性规划”这一关键词,可得到数量可观的论文搜索结果。由此看出“弹性规划”这一概念已被运用到城市规划的诸多方面,甚至在城市规划相近专业中使用。虽然弹性规划在理论建构上仍不成熟,但其核心理念契合现实城市发展需求,在以下方面已进行了大量实践:

比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相关论文数量最多,且年份最早);历史文化遗产及遗址保护;建设用地扩张需求预测;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城市居住区停车容量;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的确定;传统农村弹性规划研究等。

以上研究共同点在于弹性规划译为flexible planning,而“flexible”一词也十分贴切地反映了上述论文核心思想,即根据不同项目特征灵活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Flexible在牛精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意为“适应新情况的,可变通的,灵活的”。我国的弹性规划理论与实践现状,则围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不同的规划背景、项目特征、实践措施等,以“万变应万变”,摒弃“一刀切”的规划模式,强调柔性地规划。比如在深圳城市弹性规划的实践中,依据规划深度可以分为四类:总体规划弹性、详细规划弹性、规划法规与标准的弹性以及项目组织与管理中的弹性。其中,总体规划层面的弹性表现在城市空间结构承带状组团式布局。详细规划层面的弹性表现在工业区规划中通过划定均质的方格网络及工业建筑群的标准化,使得空间结构可以适应多样工业生产门类的需求。在规划法规与标准层面的弹性表现为:为适应不同土地利用与建设行为,深圳市1999年颁布的《法规图则编制技术规定》改变了以往规定土地利用单一性质的方式,而是通过土地性质的相容性来实现弹性控制,提供建设开发的其他可能。在项目组织与管理层面,弹性主要是通过频繁的滚动的修编来调整规划决策。比如从1979年到2011年,深圳市共进行了9次全市层面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刘垄;李贵才;尹小玲;徐丽;走向多维弹性:深圳市弹性规划演进脉络研究[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12(01)]。

总体上看,深圳市总体规划从编制、审批到实施都只是在寻求多样的规划手段。故称之为“弹性规划”,或者说是“弹性地进行规划”,更确切地说,是“灵活地进行规划”。相比“弹性”,“灵活”要笼统的多。这是违背“弹性”一词的本来含义的。同时,这类弹性规划与近两年国外流行的弹性规划(resilience planning,国内又译为韧性规划)存在很大的区别。

3 国外近两年流行的韧性规划

韧性规划理论的立足点也是为了提高城市应对外界各种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变化的承受-消化能力、调整-抵抗能力以及再造-自我恢复能力,从而奠定一个耐久的空间结构。韧性规划中的韧性(resilience)――在牛精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指(人或性格)能迅速恢复或重新振作的,达观的,适应性强的,这与“弹性”本意相异。具有韧性的城市空间是可以通过稳定的结构与形态支撑外在环境变化。

目前,韧性规划所强调的城市弹性正逐步替代众所周知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深层次原因城市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改变了,而非简单地更名。

3.1提出背景

众所周知,有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次危机导致很多地区的经济波动与社会矛盾加剧。2012年北京的特大暴雨袭击导致全市交通几乎频临瘫痪。 2007年的雪灾使得中国南部19个省市区被低温雨雪天气所覆盖,……这些只是当下城市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一个小侧面。

源于城市经济要素、政治环境、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城市发展也具有不确定性。经济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在从基本依靠服务业向多元化经济的转变,(有人提出重(chóng)工业化)。环境保护方面的不确定性源于不同利益团体的利益诉求与环保、环境修复的成本代价之间的博弈。政治上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国际环境中政党的理念相异难达共识。城市规划同样有不确定性。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环境下的不确定的城市规划。如何来提高城市这一人造空间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城市自我维稳和自我恢复的能力,提出可操作性强的措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2理论概括

从影响因素及影响范畴的角度,针对不确定性,城市韧性主要从三方面来衡量:城市经济、社会、环境:

城市经济――城市应对外部动荡能力。这意味着多元的城市结构并寻求新发展目标。

社会――城市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在小尺度上表现为社区归属感的营造,社区整合及自我振兴的能力。

环境――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空间留应有余地;城市环境能够自我复苏。

从发展阶段的角度,衡量城市韧性强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承受阶段――城市或区域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变化并内部消化;其次,调整阶段――城市或区域能够自我调整并最终适应外界变化;最后,再造阶段――城市或区域能够结合条件变化进行再造并最终恢复稳定。

3.3衡量城市韧性的方法

衡量方法是对与一个城市或地区韧性的三方面进行量化,形成地方性或者地区性的指标体系。并通过这些量化指标的统计计算找出不同地区的相对优势和劣势。指标体系的确定需要研究者通过实践与反思来探究指标量化的方法并提高指标的科学性,同时,各项目因所处背景与地方特色的不同也各具特点。

经济方面 平均收入、企业经营环境、生活成本可负担程度、经济多元化程度等;

社会方面 以各项人口指标来衡量――居民受教育程度、有工作能力人口所占比例、脱贫程度、健康保险普及率等;

社会环境方面 公民社会发育程度、区域稳定性、住房拥有率、居民投票率等。

4 比较评价

在我国,城市规划会经常遇到被称为“伪科学”的现象。由于我国规划学科起步较晚,技术性较弱,其更多地是一种经验科学。因此,其科学性就被淹没在“综合的、系统的、统筹的”这一类笼统的形容词中。

我国的弹性规划与国外的韧性规划初衷相同。但前者意是通过非刚性的规划技术和经验弹性地分析、解决问题。其关于弹性规划的真正含义是从工作方法的角度来阐释,即弹性地去规划。

韧性规划是从规划目的的角度来阐释内涵,且已形成综合理论体系。即提高城市应对外界各种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变化的承受-消化能力、调整-抵抗能力以及再造-自我恢复能力,从而奠定一个耐久的空间结构。韧性规划可以理解为“为实现韧性而规划”。

城市发展本身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是综合的而非机械的,故我们追求弹性而非刚性的规划。弹性一词可用于对各类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概括。然而,“弹性”本就是一个概念维度较大的词语。弹性更多意味着定性而非定量。而定量的研究最终将回归到定性的应用上,定量是为了更好地定性。因此,一方面我国当下的弹性规划应注重规划工作中对空间数字技术的应运,借鉴韧性规划原则中的“建立信息反馈系统”,依托大量数据统计与定量分析,增加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为弹性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弹性规划应加强在系统性理论层面的研究,形成从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的完整理论体系。

5小结

我国的弹性规划符合城市规划工作的价值观,城市系统的动态性要求规划工作不能“一刀切”,只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科学性有待验证,否则无法避免“伪科学”的评价。同时,城市规划过程分为编制、审批、实施、管理。在这些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增强城市体系的稳定性,体现韧性规划的核心林,仍需大量研究和实践工作。另外,我国的城市发展明显滞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国家整体机制也不尽相同。韧性规划的实用价值与新兴理念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作为一种舶来品,它于我国的可操作实践有哪些,这些将是我们日后有待探讨的问题。

6 参考文献

1.刘垄;李贵才;尹小玲;徐丽;走向多维弹性:深圳市弹性规划演进脉络研究[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12(01)

2.刘堑;仝德;金珊;李贵才;韧性规划・区间控制・动态组织――深圳市弹性规划经验总结与方法提炼[期刊论文]-规划师 2012(05)

3.魏伟;王琴;河南郑州现代科学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弹性工作方法分析;[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8)

4.杨培峰;姜文超;胡上春;叶林;弹性理念下的生态工业区规划实践探索――以广州镇龙生态工业区概念规划为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7(05)

5.邱靖;城镇建设用地弹性规划区研究――以重庆市秀山县县城土地利用规划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05

弹性经济学概念第4篇

关键词 资源消费弹性系数;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速度;节能率;资源消费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3-0114-05

当前在我国倡导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前沿性研究领域。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目的,试图揭示在经济保持增长而又能降低资源消费时,资源生产率及其增长速度、节能率、经济增长速度和资源消费弹性之间的关系。进而为遏止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的发展任务提供理论支撑。

1 资源消费弹性系数

1.1 基本定义

弹性是指当变量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时,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动的相对反应程度, 弹性值就是两个变量变化率之比。弹性作为一种数量分析方法,与数学中的导数密切相联。 例如对于一元函数y=f(x),其导数的意义是:dy[]dx[SX)]=lim[]Δx0Δy[]Δx。则y对自变量x的弧弹性为:E=Δy/y[]Δx/x=Δy[]Δxx[]y;y对自变量x点的弹性为:E=lim[]Δx 0Δy/y[]Δx/x=x[]y dy[]dx。由于弹性概念揭示了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可在相关分析中分析期间动态变 化的规律性,因此弹性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常用的价格弹性、投资弹性、收入 弹性、税收弹性、电力消费弹性、能源消费弹性等。

根据弹性定义的基本理念,其本文提出资源弹性的概念,其基本定义为资源消费增长率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这里资源弹性系数是研究资源消费与 宏观经济发展指标(通常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关系的数值。利用 弧弹性的概念(以下简称弹性),公式表达如下:

e=ΔR/RΔY/Y=αβ=ΔRΔY×YR(1)

其中:e为资源消费弹性系数;α为资源消费增长率;β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R为资源消费量;ΔR为资源消费增量;Y为国内生产总值;ΔY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量。

对于资源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这里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公式如下:

Rt=R0(1+α)t-t0(2)

Yt=Y0(1+β)t-t0(3)

其中:Rt和R0为t年与t0年的资源消费量;Yt和Y0为t年与t0年的国内 生产总值;α为t0~t年的资源消费年均增长率;β为t0~t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由(2)式和(3)式,可计算:

α=(RtR0)1t-t0-1(4)

β=(YtY0)1t-t0-1(5)

1.2 资源生产率

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率概念是指资源利用效率,即生产过程中投入转变为产出的效率,资源生产率可以用当年的国民经济总产出与自然资源的投入来计算自然资源生产率。本文认为可以用国民经济总产出(GDP)与当年的生态足迹来计算资源生产率,因为生态足迹是一种很好的自然资源使用的度量指标。计算公式为:

RP=YR(6)

根据公式(2)(3),类似的有:

RPt=RP0(1+δ)t-t0

δ=(RPtRP0)1t-t0-1

甚至我们还可以定义资源的边际产出:

MPr=ΔY[]ΔR其中:RPt和RP0表示t年与t0年的资源生产率;δ 为t0~t年的资源生产率年均增长率;RP为资源生产率,MPr是资源的边际产出;Y表示 国内生产总值,R是基于生态足迹的自然资源要素投入;ΔR为资源消费增量,ΔY为国内生 产总值增量。 孟维华等:资源消费弹性系数与降低经济增长中的资源消耗 2008年 第3期因此,在定义了资源生产率和资源边际产出之后,就可以把资源消费弹性系数写成资源生产率和资源边际产出的函数表达式。即:

e=ΔRΔY×YR=ΔRΔY×RP=RPMPr(7)

即资源消费弹性系数不仅与资源生产率成正比,而且和资源的边际产出成反比。由此可见,资源生产率是关系到资源消费弹性系数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它与其他相关指标的关系。

2 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与降低资源消费的关系

2.1 资源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费总量增长率

的关系由公式(2)(3)可得出下面的推导:

Rt=R0(1+α)t-t0=Y0RP0(1+α)t-t0(8)

Rt=YtRPt=Y0RPt(1+ β)t-t0(9)

可得出:

RPtRP0=(1+β)t-t0(1+α)t-t0=(1+β1+α)t-t0=(1-δ)t-t0(10)

δ=1+β1+α-1=β-α1+α(11)

RPtRP0表示t年与t0年的资源生产率的比值,它等于此期间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 长值与资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值之比。δ为资源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β与资源消费增长率α之差跟(1+α)的比值。因此可以说,资源生产率的增长率与资源消费增长率、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可以借助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资源利用的效率。根据公式(11)可知资源生产率与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费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存在3种可能:

(1)β>α,δ>0;即资源生产率逐年增大,表明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是提高的,也说明社会发展是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β<α,δ<0;即资源生产率逐年变小,表明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是降低的,说明社会发展不是可持续的。

(3)β=α,δ=0;即资源生产率恒定,表明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保持不变,此时经济系统可能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起点。

2.2 资源生产率与降低资源消费的关系

为简化分析,假定t-t0=1,那么由公式(11)得:

(1+α)RPt=(1+β)RPt-1

α=(1+β)RPt-1RPt-1

假设:资源的消费总量下降,即α< 0,则有:

(1+β)RPt-1RPt-1< 0,又因为RP大于0,因此可推导出:

RPtRPt-1> 1+β(12)

公式(12)表明,若当年与上一年的资源生产率之比RPtRPt-1大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1+β)倍数时,则会在保持经济以β增长率增长的同时可以减少资源消费,即资源消费负增长也就是资源消费弹性小于0。又因为RPtRPt-1=1+β1+α,所以在经济增长速度β值一定时,RPt/ RPt-1值越大则α值越小,即资源消费降低的越多。

2.3 经济增长速度与降低资源消费的关系

基于资源消费总量下降的假设下,(12)式还可以写作:β<RPt-RPt-1RPt-1;设ΔRP=RPt-RPt-1,则有:

β<ΔRPRPt-1(13)

这样可以进一步反映出资源生产率变化情况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资源消费量增减趋势的影响。ΔRP越大说明资源生产率的变化程度越大,当ΔRP与t-1年资源生产率的比值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时,资源消费量才会出现负增长。

3 资源生产率增长率、节能率和资源消费三者之间的关系

3.1 资源生产率增长率和节能率的关系

节能率的定义是指经济系统产值能耗的年均相对降低速率,则从初始时间t0 年到t年的年均节能率γ满足:

γ=1-(DtD0)1t-t0(14)

其中:D=R/Y,为能耗系数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资源(能源)量。D t和D0为t年与t0年的能耗系数。

因为能耗系数D=R/Y,而资源生产率RP=Y/R,因此有D=1/RP。(14)式也可写成:

RPtRP0=1(1-γ)t-t0(15)

根据公式(10)和(15)可知,δ=γ1-γ或γ=δ1+δ(16)

公式(16)表明节能率和资源生产率增长率成正比关系。即资源生产率增加意味着节能,资源生产率降低代表能源浪费。存在以下的关系:

(1)当γ>0时,δ>0;资源生产率增加,经济系统处于节能型经济发展阶段。

(2)当γ=0时,δ=0;资源生产率不变,经济系统既不节约资源也不浪费资源。

(3)当γ<0时,δ<0;资源生产率下降,经济系统的节能效果较差。

3.2 资源生产率增长率、节能率与资源消费弹性的关系

资源弹性系数:

e=(Rt-R0)/R0(Yt-Y0)/Y0=(YtY0×RP0RPt-1)/(YtY0-1)

=(1+β)t-t0/(1+δ)t-t0-1(1+β)t-t0-1

假设t-t0=1,则上式可写为:e=(1+β)/(1+δ)-1β=1-δ/β1+δ(17)

由公式(17)可以得出资源生产率增长率δ和资源消费弹性系数е之间的关系:

上式说明只有当节能率γ大于β1+β时,资源消费量可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

4 实证分析

以上分析说明,资源生产率RP、节能率γ、经济增长速度β应该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出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降低资源的消费。对此,我们可以1978-2003年数据进行检验。

(1)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速度与降低资源消费的关系,RPtRPt-1> 1+β或 ΔRPRPt-1>β。

由表2可知,1981、1999年的资源生产率之比RPtRPt-1要大于 1+β或ΔRPRPt-1大于β的数值,因此符合资源消费负增长的条件。再由表1可知,以生态足迹表示的资源消费总量的增长率在这两个年份确实为负值,从而验证了资源生产率与降低资源消费之间的关系。

(2)节能率、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消费的关系,γ>β1+β。

表2显示1981、1999年的节能率γ大于β1+β的数值,因此符合资源消费负增长的条件。再由表1可知,以生态足迹表示的资源消费总量的增长率在这两个年份确实为负值,从而验证了节能率、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消费之间的关系。

5 结 论

(1)遵照弹性定义的资源消费弹性概念是一个分析资源消费变化的有用指标。进而又在资源生产率和资源的边际产出与资源消费弹性之间建立了联系,从而为用资源生产率来判断资源消费增量变化提供了依据。即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RPtRPt-1> 1+β或 ΔRPRPt-1> β的关系时,可以降低经济系统的资源消费。

(2)δ=γ1-γ,即节能率γ和资源生产率的增长率δ成正比关系。即资源生产率增加意味着节能,资源生产率降低代表能源浪费。

(3)当节能率γ和经济增长速度β之间存在γ>β1+β关系时,资源消费将负增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史丹. 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00,2:38~43.[Shi Dan. Changes in Structure Mostly Impact Power Consumption in Our Country[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2000,2:38~43.]

[2]隗斌贤.弹性统计及其应用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6,15(2):28~34.[Kui Binxian. Elastic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Its Applied Research[J].Application of Statistics and Management,1996,15(2):28~34.]

[3]戴建国.节能效果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影响分析[J].中国能源,1996,10:23~25.[Dai Jianguo. The Analysis of Impact on the Elasticity Ratio of Energy Consumption For Energy Saving[J].Energy of China,1996,10:23~25.]

[4]陈书通,耿志成,董路影.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J].中国能源,1996,12:24~30.[Chen Shutong,Geng Zhicheng,Dong Luying. Energy in Our Country and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Beginning 90's[J].Energy of China,1996,12:24~30.]

[5]张宗成,周猛.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异常关系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4,4:41~46. [Zhang Zongcheng,Zhou Meng. The Analysi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a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bnormality[J].Shanghai Economic Review,2004,4:41~46.]

[6]杨敏英.解析负值的能源弹性系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4:55~58. [Yang Minying. The Analysis on the Minus Elasticity Ratio of Energy[J]. Quantitative and Technica Economics,2003,4:55~58.]

[7]史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J].经济研究,2002,9:49~57.[Shi Dan.The Improveme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Efficiency In China's Economic Growth[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2,9:49~57.]

[8]诸大建,臧漫丹,朱远. C 模式: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J]. , 2005 , 15 (6) :8~12. [ Zhu Dajian, Zang Mandan, Zhu Yuan. Model C: the Strategic Choice for China's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ses and Environment, 2005 ,15 (6):8~12. ]

Elasticity Ratio of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Reducing the

Resource Consumption in Economic Growth

MENG Weihua1 ZHU Dajian1 ZHOU Xinho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弹性经济学概念第5篇

美学习反制中国“反介入”能力

在“勇敢之盾―2014”的军事演习期间,美国官员小心谨慎地避免出现任何表明臆想之敌为任何特定国家的迹象。然而,在亚太地区,中国是唯一一个构建大规模“反介入、区域拒能”能力的国家,而此次“勇敢之盾”演习正是为了练习反制这种能力。

该演习检验了“空海战”作战概念,这种作战概念由一系列战术构成,首先要求致盲敌方的太空及网络空间通信,之后摧毁敌方的陆基及海基武器平台。美国国防部的2013年非密“空海战”概念概要并未明确提及中国。然而,五角大楼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中国军力年度报告明确指出,北京正在发展一种其战争规划者认为将能够阻止美国安全地将其舰船送入东海及南海水域的武器系统。这可能会复杂化美国驰援台湾的努力。

“空海战”概念于2010年成为美国的官方作战理论,现在五角大楼已经为此设立了一个专门办公室。分析人士认为,该办公室的工作重点是在中国变得越来越好战的情况下打败中国。

然而,在“空海战”概念是会阻止中国发动潜在攻击,还是会增加全球毁灭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的问题上,分析人士却有不同意见。在“空海战”概念的倡导者和批评者中,很少有人相信中国和美国之间爆发冲突有好处。美国国防大学国家安全研究学院研究员、海军陆战队退役上校T.X.哈姆斯认为,威慑才是“最好的战略”。

冲突开始美首先“致盲”中国

目前中国军方被认为无法与美国打响全面冲突,但随着北京国防开支与军工科技的发展,预计在未来几十年里这种情况会发生变化。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中国是会通过外交途径,还是动用其军事影响力,目前还不得而知,而且也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国感到不安。

“空海战”由一组战术构成,但却并非由军方自己定义的战略。它提供了一种在中国采取行动阻止美军进入空、海域后,重新进入海、空域的方法。中国正在发展像东风-21D这样的导弹,这种弹道导弹配备机动再入弹头,设计用于打击正在移动的航母。如果这种东西能够发挥作用,就能够把美国最强大的武器系统阻拦在导弹射程之外。

尽管美国军方拥有舰船及陆基拦截导弹,但却无法保证能够成功拦截多枚来袭的先进弹道导弹。这正是“空海战”概念的“矛尖”并非地面官兵或飞行员――而是电脑黑客,或军事术语中的“网络战士”。

在战斗一开始,美国的打击目标是直接面向网络及卫星,通过“致盲作战”控制敌方导弹及其他武器。在网络防御规划方面,美军异常保密,因此外界人士无法对此进行分析。“我们希望别人相信,我们有看家本领,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致盲作战”还包括针对中国的超视距雷达等软目标进行空、海打击。

封锁马六甲海峡逼迫中国低头

“空海战”概念的支持者认为,这种概念有可能会削弱的战力,能够阻止北京政府在亚太地区采取任何过激行动,从而确保地区稳定和世界贸易的自由流通。

不过,美国国防大学国家安全研究学院研究员哈姆斯则认为,美国战略应该寻求最小化对华冲突。至于摧毁中国的陆基武器平台,则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哈姆斯指出,中国的固体燃料导弹能够在几分钟之内发射。与此同时,中国的机动导弹发射装置很难被发现。他表示,“我们的现有证据显示,这是不可能的。在海湾战争期间,我们曾在沙漠中捕猎‘飞毛腿’导弹,但从未成功。想想看,中国的地形更加复杂。”

如果中国攻击美国,发动“反介入、区域封锁”攻击,哈姆斯建议美国封锁马六甲海峡,拦截进出这些水域的所有活动。按照哈姆斯的统计,13至15支海军陆战队部队就能够拦截约800艘向中国主要港口运送或出口货物的船只。

这种封锁能够从经济上围扼中国,但不会将北京政府置于一个最终必须为换取和平而大失颜面的境地。中国很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弱点,并正在打造陆上交通网络予以补偿。然而,哈姆斯认为中国不会希望让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铁路网络限制其经济发展。即便中国必须这样做,铁路运输能力也无法与海路运输能力相比。

“空海战”概念的支持者认为,虽然封锁可能是个不错的办法,但这种做法对于获得进入被中国封锁的海、空域而言却是无济于事。如果封锁成为美国的战略,那么美国就有可能无法安抚其位于或靠近中国封锁区的亚太盟国。

弹性经济学概念第6篇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弹性;弹性城市;弹性社区;社会弹性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气候变暖日益加剧,地球逐渐迈进危机时代,各类危机具有越来越高的易发性,包括地区之间的战争、武装冲突、恐怖袭击等社会事件;甘肃泥石流、尼泊尔地震、日本福岛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极端气候带来的洪涝、干旱;环境污染导致的雾霾、沙尘暴等。这些危机事件都将影响甚至破坏社会-生态系统,从而对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因此,社会―生态系统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危机,并保持自身的发展活力,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弹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于20世纪70年代应运而生,并得到国外越来越多学科、学者和机构的重视,逐渐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国际学术热点。相比而言,我国弹性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非常少。截止2015年8月27日,以“社会―生态系统”和“弹性”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中仅检索到15篇,且多为相关概念辨析、在旅游和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初步研究。为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将从概念界定、研究对象、度量方法等方面,对国外社会―生态系统弹性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展望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国内学术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二、 弹性的概念界定

弹性是英文单词resilience的通常翻译,它有时也被翻译为恢复力、韧性,源自拉丁文的“resilio”(即跳回)。弹性首先被物理学家和机械学家用来表示弹簧的特性,即发生弹性形变后可以恢复至原来的状态的一种性质。1973年,理论生态学家霍林(Holling)创造性地将弹性的概念引入生态系统,将其定义为“系统所拥有的应对外来冲击,并在危机出现时仍能维持其主要结构和功能运转的能力”(Holling,1973)。随后,国际上不同的学科、学者和机构开始介入,将研究领域逐步扩展至社会系统(即社会人及其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构成的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即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复杂适应系统),并从不同角度界定弹性。譬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弹性是“描述一个系统能够吸收干扰,同时维持同样基础结构和功能的能力,也是自组织、适应压力和变化的能力”(IPCC,2007),联合国国际减灾署(UNISDR)认为“弹性是一个系统、社区或社会暴露于危险中时能够通过及时有效的方式抵抗、吸收、适应并且从其影响中恢复的能力,包括保护和恢复其必要基础设施和功能”(UNISDR,2009)。

近年来,国外社会-生态系统弹性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研究维度逐步丰富。譬如,Bruneau等(2003)认为弹性由技术弹性、组织弹性、社会弹性和经济弹性组成;Cutter等(2008)将弹性分为生态弹性、社会弹性、经济弹性、制度弹性、基础设施弹性、社区能力弹性等六个方面;Joerin等(2012)将弹性分为物理弹性、经济弹性和社会弹性等三个方面;Kusumastuti等(2014)认为弹性具有社会、经济、社区能力、制度和基础设施等五个维度,其中技术弹性、基础设施弹性和物理弹性类似,侧重上水、下水、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对灾难的应对和恢复能力;组织弹性和制度弹性类似,主要是考量社区管理部门和相关政府机构在灾难发生时和发生后的管制能力;经济弹性强调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就业率、经济多样性以及自给自足的能力,这些指标与经济弹性成正比;社会弹性着重分析社会网络、社会嵌入、社区凝聚力等社会因素在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以保持运转并快速恢复的能力,突出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人口学特征因素的影响。

三、 弹性的研究对象

1. 城市层面。城市是人口、财富、信息、科技等高度集中地地区,在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强大的同时,越来越脆弱和多病,也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包括极端气候导致的洪涝和干旱、重大自然灾害导致的地震和海啸、恐怖袭击导致的社会恐慌、大罢工导致的交通瘫痪,等等。因此,许多学者积极开展弹性城市(Resilient City)、城市弹性(Urban Resilience)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譬如,Newman 等(2009)描述了未来弹性城市的前景,提出10项面向弹性城市的规划策略;Kusumastuti等(2014)评估印度尼西亚的芝拉扎市和巴东市应对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弹性水平,发现这两个城市的预备量(Preparedness)超过脆弱性(Vulnerability),均具有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Sellberg等(2015)评估瑞典埃斯基尔斯蒂纳市应对讶异(Surprise)的弹性,发现该市的弹性较高,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佼佼者,而且弹性评估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此外,许多国际组织也非常关注弹性城市的议题,如UNISDR于2010年发起了一项名为“让城市具备弹性”的专项行动,欧洲环境协会(EEA)于2012年“欧洲气候变化的城市适应”研究报告,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2014年启动100座最具弹性城市世纪挑战赛。

2. 社区层面。社区是城市的组成单元,也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开展弹性社区(Resilient Community)、社区弹性(Community Resilience)、社区灾害弹性(Community Disaster Resilience)、社区的地震弹性(Seismic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譬如,Joerin等(2012)构建了气候灾害的社区弹性度量框架,并对印度金奈两个因距离海洋较近而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社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这两个社区虽然有过被洪水侵袭的经历,但是有限的适应性能力降低了它们对未来洪水的应对能力,亟需市政当局、私人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Orencio等(2013)评价菲律宾奥罗拉省巴莱尔市沿海社区的本土化抗灾弹性,发现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可持续的生计、社会保护、规划体制是提高社会弹性的关键因素;Cutter等(2014)评估2010年美国各地的内生社会弹性,发现美国中西部的县和大平原地区的州内生社会弹性最强,西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以及东部沿着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区的内生社会弹性最小;Kelly等(2015)分析意大利巴斯利卡塔地区一个小镇的社区弹性与土地退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发现薄弱的社区与当地的经济互动关系、根深蒂固的农业生产方式、大量人口的外流、缺乏自助文化等因素是该社区弹性缺乏和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

3. 其他层面。近年来,国外学者非常关注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面对突发灾害时的弹性问题。譬如,Kimhi等(2012)从社会弹性角度比较了以色列舍莫纳镇老年人和中年人、青年人在第二次黎巴嫩战争结束一年后的恢复情况;Shaw等(2014)研究了老年人群体面对沿海洪水危险的感知策略和处理机制,以反映其对提高社会弹性的作用;Hall等(2014)通过与布隆迪176名儿童的面对面采访,调查武装冲突地区儿童认知的社会资本对社会弹性的影响,发现改善社区关系可有效提高社会弹性;Rachel等(2015)调查分析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在2007年底~2008年初肯尼亚选后暴力危机中对内罗毕市科罗戈乔贫民窟老年人的保护作用,发现维持或增加当地官方的社会网络有助于减少选后暴力对老年人的影响,从而提高这一群体应对危机的弹性水平。此外,也有学者关注行业(主要是第一产业)的弹性,如Marshall(2007)研究渔业对相关政策变化的社会弹性情况,发现对政策的负面感知极大地降低渔民的社会弹性,建议通过引导渔民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确保政策公平等措施来提升社会弹性;Marshall(2010)调查了澳大利亚牛养殖业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发现当地农场主的感知弹性比较高,可以通过农场主之间的协作学习、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协助、增加气候变化的意识、引入气候工具(如季节性气候预报)等进一步提高弹性。

四、 弹性的度量方法

1. 基于调查研究的度量方法。近年来,许多学者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应用李克特量表法简单地定量评价研究对象的弹性大小。譬如,Marshall(2007)对澳大利亚5个沿海社区的100名渔民进行问卷调查,掌握渔民对渔业政策变化蕴含的风险感知、规划学习和再组织的能力、应对能力的感知、拥抱变化的意愿水平,进而利用李克特量表法度量渔民对相关政策变化的社会弹性;Marshall(2010)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的方法,调查了澳大利亚100名养牛农场主牛养殖业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以此作为评估其社会弹性的依据;Sherrieb等(2012)通过问卷获取美国沿海118个县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校长对学校所在社区弹性的认知,并通过李克特量表法和SPSS19.0软件展开分析,从社区能力、灾害管理、社会资本、经济发展、信息和沟通等五个方面评价社区弹性;Sellberg等(2015)应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验证了国际弹性联盟(Resilience Alliance)出版的《弹性评估手册》(原定为针对生态系统)在面向弹性的区域规划中的适用性和应用价值。

2. 基于数学模型的度量方法。部分学者应用或建立数学模型,来定量地评价研究对象的弹性大小。譬如, Cutter等(2008)在探讨脆弱性、适应性能力和弹性等概念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位置的社区自然灾害弹性评估框架(DROP),包括生态弹性、社会、经济、制度、基础设施和社区能力等六大方面的29个指标,但是未给出指标权重和定量评估的具体方法;Cutter等(2014)搜集社会弹性、经济弹性、社区资本、制度弹性、住房/基础设施弹性等6大类的49个指标,通过转化、标准化、导向化处理等步骤,构建0~6分值的社区基线弹性指标;Orencio等(2013)基于德尔菲法和AHP法提出了一种局部灾难弹性指数来评估沿海地区的社会弹性水平,其综合指数是通过将所有具体指标进行线性加权平均(WLC)得到;Jaunatre等(2013)通过社区结构完整性指数、标准化社区结构完整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来测量目标社区的土地恢复成功度,并以此评估社区的弹性水平;Kusumastuti等(2014)将预备量和脆弱性的比值作为弹性值,分别选取49个预备量的二级指标、18个脆弱性的二级指标,再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了印度尼西亚地区应对自然灾害的弹性指标评估模型。

五、 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世界各地突发社会事件层出不穷,重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探究社会―生态系统如何应对这些危机并维持主要结构和功能正常运转的能力迫在眉睫。自1973年霍林将这一能力定义为弹性,并率先开展弹性相关研究以来,国外相关研究逐年增多,主要成果包括:

1. 概念界定方面,因学科、学者和机构差异而不尽相同,但是主要强调应对冲击、保持系统运转和快速恢复,认为弹性受生态、社会、经济、技术、组织等因素影响;

2. 研究对象方面,主要集中于城市和社区两个层面,也有少量研究成果聚焦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行业(主要是第一产业)等领域;

3. 度量方法方面,部分学者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李克特量表法,也有学者应用或构建DROP框架、社区基线弹性指标、AHP法等数学模型。

虽然国外学者已经在社会―生态系统弹性方面取得了前述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研究宽度、广度和深度方面仍可加强。具体而言,在研究宽度方面,相关文献中弹性的危机主要是高温、洪水、地震和战争等外界干扰,应考虑城市、社区、群体、行业等自身发展对社会―生态系统造成的干扰,如环境污染、资源不均衡、不良生活习惯、产业结构失衡等;在研究广度方面,相关文献主要针对城市和社区等研究对象的生态弹性、社会弹性、工程弹性和经济弹性等方面,可进一步探讨能源、交通等子系统的弹性,以及不同区域之间弹性的比较研究;在研究深度方面,相关文献往往对干扰的作用机理重视不够,度量方法大多比较简单,可以利用系统工程、自组织、混沌、协同学、复杂网络等相关理论开展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Bruneau M.,Chang M.E., S.E., Eguchi, M.E., R.T., et al.A framework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and enhance the seismic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J].Earthquake Spectra,2003,19(4):733-752.

[2] Cutter, S.L., Ash, K.D., Emrich, C.T.The geographies of community disaster resilience[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4,(29):65-77.

[3] Cutter, S.L., Barnes, L., Berry, M., et al.A place-based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to natural disaster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8,18(4):598-606.

[4] Hall, B.J.,Tol, W.A.,Jordans,M.J.D., et al.Understanding resilience in armed conflict: Social resources and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in Burundi[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4,(114):121-128.

[5] Holling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3,7(4):1-23.

[6] Jaunatre, R.,Buisson, E.,Muller,I.,et al.New synthetic indicators to assess community resilience and restoration success[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3,(29):468-477.

[7] Joerin, J.,Shaw, R.,Takeuchi, Y.,et al.Assess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to climate-related disaster s in Chennai, India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12,(1):44-54.

[8] Kelly, C.Ferrara, A.,Wilson, G.A.,et munity resilience and land degradation in forest and shrubland socio-ecological systems: Evidence from Gorgoglione, Basilicata, Italy[J].Land Use Policy,2015,(46):11-20.

[9] Kimhi, S., Hantman, S., Goroshit, M., et al.Elderly People Coping With the Aftermath of War: Resilience Versus Vulnerabilit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12,20(5):391-401.

[10] Kusumastuti, R.D., Viverita, H.Z.A., Suardi, L.et al.Developing a resilience index towards natural disasters in Indone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14,(10):327-340.

[11] Marshall, N.A.Can policy perception influence social resilience to policy change? [J].Fisheries Research,2007,86(2):216-227.

[12] Marshall, N.A.Understanding social resi- lience to climate variability in primary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0,20(1):36-43.

[13] Newman P, Beatley T, Boyer H.Resilient cities: Responding to peak oil and climate change[M].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2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301024);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3YJC790067)。

弹性经济学概念第7篇

我们就从这小小的优惠券开始吧。你是否留意。几乎所有的优惠券都是减价的优惠券,你会说,只有傻子才会搞涨价券。但别笑,后面你会发现真的有过涨价券,我们也的确被当过傻子。

对于我这样不富裕的人,对待货币的态度比较谨慎,虽然不是“一分钱当两分钱花”,但能省的地方还是要省的。经济学家用“需求弹性”这个词把我这样的和那些大手大脚的人区分了开来,我是需求弹性大的消费者,价格降了,我就会考虑买,或者多买点儿,我愿意打印出来肯德基的优惠券拿着去吃一顿早餐,而比较有钱的顾客往往就不愿费力到处找优惠券了,想吃就直接去吃好了,经济学家因此称他们需求弹性相对较小。

“需求弹性”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可以说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基人,是剑桥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

马歇尔将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名字改为“经济学”,使它从仅仅是人文科学和历史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昭示着经济学已经成为了像物理学、数学或其他精确的知识体系一样的正式科学。并且,剑桥大学在他的影响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学系。

按照马歇尔的解释,当价格下跌或上升时,商品需求数量会相应地增加或减少,需求变化程度比价格变动小,就是需求弹性小;反之则需求弹性大,如两者相等,则需求弹性均匀。换句话说。所谓需求弹性,就是指需求与价格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大小。需求弹性的大小取决于价格变化时需求量随之变化的程度。

经济学家总结出这样的简单规律:当供给不变。价格就取决于需求,取决于购买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当供给增加的时候,价格就会下降,而供给减少时价格就会上升。

关于弹性,马歇尔还讲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辆汽车中第四个轮胎要比前3个的效果大得多。

弹性经济学概念第8篇

项目化教学 经济数学 整体教学设计考核方案《经济数学》系统项目化整体教学从《经济数学》课程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考核方案、第一次课设计梗概、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设计,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其内容共分5个模块,每个模块设计1个能力训练项目,共设计5个能力训练项目。每一模块内容结束时,学生提交本模块能力训练项目的分析报告或解决方案。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经济数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经济应用问题的能力。

一、《经济数学》课程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1.能力训练项目名称

能力训练项目名称有:寻找经济学中常用的经济函数;连续复利问题;边际与弹性问题及最值经济问题;由边际函数求总函数,资本现值与投资问题;经济学中的线性规划问题。

2.拟实现的能力目标

第一,能识别需求函数、价格函数、供给函数、总成本函数、收入函数与利润函数,并掌握这些函数的性质及图像画法。

第二,理解函数的变化趋势、变化的连续性,会用单利、复利两种方式计算利息。

第三,能求解经济学中边际与弹性问题及最值经济问题。

第四,掌握由边际函数求总函数的方法;会讨论资本现值与投资问题。

第五,会求解经济学中较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3.相关支撑知识

第一,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正确求解函数的定义域;理解函数的性质,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等。

第二,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求极限的方法;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会正确判断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理解函数在一点X0、区间(a,b)、闭区间[a,b]上连续的概念;理解函数间断点的概念,知道间断点的分类,能判断函数的连续性等。

第三,理解导数与微分的概念,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并能加以应用。

第四,理解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直接积分法、凑微分法、第二类换元积分法及分部积分法;掌握微积分基本定理和定积分的计算公式;掌握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熟练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第五,理解行列式、矩阵、逆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及矩阵秩的概念;熟练掌握行列式的两种计算方法;熟练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及矩阵的乘法运算;熟练掌握求逆矩阵的两种方法及求矩阵秩的方法;掌握克莱姆法则求线性方程组的方法;理解n维向量、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向量组的秩、基础解系、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这几个重要概念;熟练掌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其判别法则。

4.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

第一,让学生自学第一章函数第三节经济中常用的函数;找出经济函数、观察函数的性质、图像;最后得出经济函数分析报告。

第二,通过对函数变化趋势的讨论,引入数列、函数极限概念,引导学生寻找极限的计算方法;通过函数图像的观察,分析函数变化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得到函数连续的概念、判断函数连续的方法;最后推导连续复利公式、并解释其经济意义。

第三,通过分析函数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快慢程度,引导学生发现导数概念,为更好计算导数,寻找计算导数的方法;为寻找计算函数改变量的近似方法,引导学生探寻微分概念,进一步寻找计算微分的方法,最终找到用微分计算函数改变量的方法;为找到判断函数单调性、极值、最值、函数图像的做法,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导数这一重要工具。

第四,通过已知某函数导数求某函数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原函数的概念,通过寻找求原函数的方法,发现不定积分的概念,最后找到求不定积分的四种方法。

第五,通过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引导学生发现二阶行列式、三阶行列式概念,通过归纳法引导学生发现n阶行列式概念,在寻找计算行列式方法中得到行列式性质等。

5.结果

结果有:经济函数分析报告;连续复利公式的推导及经济意义解释;边际与弹性问题及最值经济问题解决方案;由边际函数求总函数,资本现值与投资问题解决方案;经济学中线性规划问题解决方案。

二、考核方案

对学生考核分三个方面:平时成绩(占30%)+能力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45%)。期末考试采取相同教学内容的班级统一命题、闭卷考试的方式。命题的范围和水准严格按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要求执行。期末考试出同等难度和题量的A、B、C三套试卷及评分标准。

平时成绩及能力考核具体内容设计:

1.平时成绩

考核项目:出勤;课后作业;课堂表现。

考核内容:迟到、早退、旷课、事假、病假、上课睡觉;完成作业情况;上课态度、参与程度、处理问题准确度。

考核标准:迟到、早退、旷课、事假、病假、上课睡觉此项共计10分。学生上课迟到一次扣1分,请事假一次扣1分,病假一次扣0.5分,上课睡觉一次扣1分,旷课一次扣2分,扣完10分为止。完成作业情况此项共计10分。少交一次作业扣2分,作业不认真、质量差一次扣1分,扣完10分为止。上课态度、参与程度、处理问题准确度此项共计10分。上课积极参与,主动并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板书做题正确一次得2分、两次得5分、三次得8分、四次得10分。上课不回答问题或板书解题此项得0分。

2.能力考核

(1)考核项目

提交经济问题解决方案或分析报告。

(2)考核内容

第一学期:第一章内容学完后提交经济函数分析报告;第二章内容学完后提交连续复利公式的推导及经济意义解释;第三章内容学完后提交边际与弹性问题及最值经济问题解决方案。

第二学期:第四章内容学完后提交由边际函数求总函数及总函数改变量,资本现值与投资问题解决方案;第五章内容学完后提交经济学中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解决方案。

(3)考核标准:

此项共计25分。提交方案或分析报告内容翔实、准确,第一学期提交一个得8分、提交两个得16分、提交三个得25分。第二学期提交一个得12分、提交两个得25分。一个学期内一次也不提交方案或分析报告此项得0分。

三、第一次课设计梗概

1.设计思想

4个关键词:沟通、介绍、渗透、要求。

2.教学过程

师生相互介绍用多媒体课件――财经、金融专业中的数学函数导入新课并介绍课程内容介绍课程教学方法介绍学习方法介绍考核方式与学生约法三章,提出纪律要求进入正题――研究函数、反函数概念及函数四个基本性质课堂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第二,注重数学文化的学习。

弹性经济学概念第9篇

 

一、引言

 

作为国家教育部指定的经管类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之一,经济学在全国各个专业财经院校和非专业财经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课中普遍开设。尤其是微观经济学,是大部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性学科,因其对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一定的学科要求,加之其理论性较强、逻辑性较强的特性,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其产生爱横交织的感觉。

 

二、类比分析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类比分析(analogical analysis)主要应用在数学物理工程类的学科中,它通过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比较,找到两者在某些方面(特征、属性和关系)的逻辑类似点,从而把其中一个对象的有关性质移植到另一对象中去。因此,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其客观依据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性。

 

相似性是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性,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也不例外。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阐述知识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具有类比性的知识体系。

 

(一)类比分析在“弹性”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讲解“弹性”概念时,将经济学的弹性与物理意义的弹性比较。弹性的本意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是指材料物体对外界力量的反应程度,引出弹性的数学定义。则弹性大的含义是伸缩性强,体现在经济学中为“可有可无,无所谓”,则其代表为对于中低收入者的高档消费品。

 

对需求的价格弹性的讲授应相对细致详细,这样有助于学生把需求的价格弹性类比到对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以及供给的价格弹性等学习中。

 

(二)类比分析在“d曲线与D曲线的关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由于垄断竞争厂商提供了有差别的且可替代的产品,所以,每个厂商面临着两条交叉的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体现行业的垄断性,产品的差别性,表示个别厂商单独行为时所面对的需求状况,即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厂商的产品价格均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是厂商的理想产量,其斜率较大,相对于横轴平坦。D需求曲线体现行业的竞争性,产品的替代性,表示许多厂商共同行为时所面对的需求状况,即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其它厂商也使价格发生相同变动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与销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体现的是厂商的实际产量,其斜率较小,相对于横轴陡峭。

 

d曲线与D曲线的关系主要有三点:(1)当集团中的所有厂商都以相同方式变动价格时,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会使得单个垄断厂商的d需求曲线沿着D需求线上下平移。(2)d需求线与D需求线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相等状态。(3)d需求线的弹性大于D需求线的弹性,即前者比后者更平坦一些。

 

d曲线与D曲线的三个关系可以类比于成年人寻找配偶进行类比分析。第一,假设某位女青年小G希望自己找到一个理想的男朋友,对男朋友的要求可能有很多理想的条条框框,例如,“高富帅”。这种对异性朋友理想的需求状态就类似于d曲线。随着时间的流逝,小G发现,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完美的异性朋友。因此,小G就只能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同时这种调整也是围绕着理想预期来进行调整。这种对现实朋友的需求状态就类似于D曲线。第二,当理想与实际达到交点的时候,小G就很有可能与之成为恋人,感受到幸福,实现均衡。第三,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小G对理想朋友的要求高很多,条件也偏多。因此,现实朋友更类似于生活必需品,理想朋友类似于奢侈品,其弹性当然也比实际朋友的弹性大很多了。综合来看,小G找朋友与d曲线、D曲线的类比关系参见表1。

 

因此,不难发现,作为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重难点之一,“垄断竞争理论中的d曲线与D曲线”之间的三层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作为三本院校的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就更具有难度。但是采用这样非常生动的类比分析,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其含义,结合对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的利润最大化方法的五步骤,很快就能完全掌握垄断竞争的短期均衡了。具体而言,第一步,根据MR=MC找到均衡Q*;第二步,根据Q*在d曲线上找到对应的P*;第三步,根据Q*在AR曲线上找到对应的TR;第四步,根据Q*在AC曲线上找到对应的TC;第五步,根据π=TR-TC得到利润最大化或亏损最小化的值,详见图1。

 

三、结论

 

综合来看,虽然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适当的类比分析,找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相似关系,例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与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条件的相似性;或者找到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消费者行为的相似点,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并掌握经济学概念和原理,为其铺垫好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将学习到的经济学理论学以致用,实现微观经济学教学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