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8 14:50:15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第1篇

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需要舍我其谁的担当。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精神,深有感触,学习体会如下:

一、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

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治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迫切要求。我们要做到“四个确保”:确保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来禁止生态平衡破坏;确保慎重开采水源来缓和水位下降;确保积极植树造林、禁止乱伐树木来增加城区绿化面积;确保对新上工业项目的严格审批来隔绝污染严重又无治理措施企业进入XXX。我们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坚决防止污染搬家,坚决防止污染进镇。

二、资源开发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的协调

资源开发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能单纯的讲经济效益,而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扩宽思路,开发利用好适宜农业、林业、旅游业发展的新资源,以适应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第2篇

一、关于省委《决定》的基本背景

省委谋划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决定》,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基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的考虑。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写入党代会报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七大以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等重要场合和全国各地开展调研时,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新要求和总书记重要讲话新精神的重大部署和具体行动。

第二。基于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不断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考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省委明确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分别作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法治浙江”建设、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改善民生等重大决策部署。在新的发展阶段,省委又召开十二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审议通过《决定》,对于形成和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基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省发展形态历史性跨越的考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省遇到的资源环境问题,其实质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尚未彻底转变。我省要破解发展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使我们发展理念由“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力促发展形态的历史性跨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基于提高浙江人民生活品质、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考虑。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如果不重视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必将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全省人民在良好环境中生产生活,不断提升浙江人民的生活品质。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应有之义,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第五,基于巩固我省生态省建设成果、努力使我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考虑。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十年绿化浙江”、建设“绿色浙江”等工作的部署实施,特别是生态省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已有成果,做好继承与创新这篇文章,以深化生态省建设为栽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二、关于省委《决定》起草所遵循的原则

省委高度重视《决定》起草工作。省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带头深入调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力求使《决定》既充分体现中央精神、又紧密联系浙江实际,既符合时展的新要求、又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起草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五条原则:

一是力求科学性。《决定》注重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要求。主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体现了中央一系列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决定》注重科学谋篇布局。主要是从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工作领导等6个方面来构建体系,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框架格局。《决定》注重科学论述重要提法,对重要表述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新提法,务必要有权威依据和规范出处,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力求表述准确、严谨、精炼。

二是力求民主性。《决定》在形成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集中智慧,不断凝聚共识,充分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求,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决定》建立于深入调研的基础之上。去年以来,赵洪祝书记亲自主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课题调研,并深入湖州、绍兴、宁波等地开展专题调研。省直18个部门和11市也积极开展调研,并形成课题调研报告。《决定》建立于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赵洪祝书记多次主持召开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市县(市)委书记、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以及省级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省委还委托省政协党组召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协商会议,充分征求意见建议,为进一步推动人民政协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作了重要探索。同时,委托各市委召开座谈会。征求部分党代表的意见建议。全会召开前,《决定》稿印发90个省直有关单位党委(党组)、11市市委、省委委员和候补委员和部分老同志征求意见。《决定》起草过程中,共收集610余条意见建议,已采纳420余条。经过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决定》稿提交全会审议通过。

三是力求针对性。《决定》紧密联系浙江实际,既把握全局,强调全面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又突出重点,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生活品质

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目标、任务和举措。《决定》在总体框架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决定》在各项重点任务的分条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决定》在工作举措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委部署,根据工作职责,加快制定和实施“十二五”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方案,细化工作目标。拟订年度实施意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是力求前瞻性。《决定》放眼全国、面向未来,提出要“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这一总体目标,描绘出我省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蓝图。必将有力提振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信心。同时,《决定》立足当前、适度超前,提出了与国家和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相衔接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比如,提出将“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保持领先、生态文化日益繁荣、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阶段性目标:提出要“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提出将氨氮、氮氧化物与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一起纳入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目标:在确保完成好国家相关约束性“规定指标”的同时,自加压力,主动提出“加强重点区域粉尘、烟尘、总磷、总氮等污染物的减排,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等“自选目标”。

五是力求连续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历届省委省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的继承和深化,是与生态省建设等战略举措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产物。《决定》注重工作载体的连续性,提出要“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以深化生态省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本届省委坚持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接着一任干,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坚定决心。《决定》注重相关规划的连续性,吸收了《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精髓,注重两者的统一性、协调性和延续性。《决定》注重具体举措的连续性。继续强调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工业、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继续强调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工作,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继续强调加强污染治理,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等等,体现了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的坚持和推进。

三、关于省委《决定》的特色亮点

《决定》作为我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战略高度、认识深度和工作力度,符合科学发展方向,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浙江发展实际,具有起点高、立意远、观点新、举措实的特点。归纳而言,其主要特色和亮点有:

一是目标上有新设置。《决定》提出,要“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浙江人民的生活品质”,这是我省继提出打造“绿色浙江”,建设生态省目标之后,适应建设生态文明新要求,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为要的思想。把实现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环境优先,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追求。同时,《决定》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绿色城镇”、“美丽乡村”的新载体,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加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和“海洋蓝色生态屏障”建设的新定位,对重点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基地示范省”、“全国交通物流发展试验先行区”等新目标。

二是文化上有新追求。《决定》注重建设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撑和思想支持作用。《决定》强调挖掘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出要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总结提炼浙江山水文化、海洋文化、森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以及茶文化、竹文化、石文化中的丰富生态思想。《决定》强调引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出要研究制定我省推进生态的道德规范,大力倡导生态伦理道德,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大中小学生和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决定》强调推进生态文化的物质载体和活动载体建设,提出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植物园等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开展生态市县、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加强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设立“浙江生态日”,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决定》强调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出要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鼓励引导城乡居民生活节能节水、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和全民健身,主动做好垃圾分类,积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第3篇

生态文明对于建筑行业来讲是新时期新型的理念,是总结建筑行业与社会过往和趋势、经验和教训,在面向行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全新而系统的理念。生态文明在整体上关注家园建设,以环境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作为手段,重新构建社会结构和生态系统,并在思想、制度、组织等方面进行全新改革的重要措施和主要思想。在建筑领域对生态文明有着深层次地解读,建筑行业的发展必须以生态文明作为长期性、战略性的目标,以生态文明的建设作为建筑行业的发展突破口和进步着眼点,将生态文明内化、整合于建筑行业的体系和细节之中,使生态文明成为建筑行业和建筑领域的共识,将生态文明的优势体现在建筑领域的各项环节之中,做到对建筑领域长期发展和持续建设的不断规范和有效指导,为建筑行业实现生态、物质、精神上的综合发展目标提供支持。

2、生态文明对建筑设计重要价值的主要体现

2.1生态文明对建筑设计的规范性价值

从建筑设计的过程和系统上看,设计中思想和意识的体现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的质量与进程,生态文明可以有效规范建筑设计的思想,使建筑设计能够以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规范作为出发点,遵循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生态重建的规律,避免建筑设计中的失误,控制建筑过程中的污染和破坏,解决当前建筑设计不关注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实际问题,有利于生态文明为平台的新型建筑设计模式的建立。同时,生态文明还有助于建筑设计提升效率和质量目标,生态文明理念将会以规范化的程序、细节确保建筑设计效率,确保建筑设计符合质量层次的需要,为建筑设计达到生态文明的水平和品质提供保障。

2.2生态文明对建筑设计的指导性价值

建筑设计存在发展与保护、结构与成本、生态与效率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发展受阻、生态破坏、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而生态文明可以为建筑设计人员提供原则性、方向性、目标性的指导,使建筑设计工作能够平衡发展与保护、结构与成本、生态与效率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处理好建筑、资源、社会、自然的深层次关系,将建筑设计指向绿色发展的道路,在实现生态化建筑设计的同时,为建筑行业总体走向可持续发展指明进步的方向。

3、将生态文明整合与建筑设计的措施

3.1推行人性化的建筑设计模式

建筑设计和生态文明都将服务的对象指向了“人”,因此,要将建筑的人性化设计作为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加以体现,要从建筑结构、功能方面入手,提升建筑的经济性,倡导宜居的环境与空间,提升建筑的舒适和美观,将生态文明体现在为“人”服务的细节之中,将人性化建筑作为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

3.2推行生态化的建筑设计模式

在现代化建筑设计中应该以生态文明作为基础,构建符合生态化的新型设计模式与路径,要做设计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环境元素和自然元素将生态合理、科学地引入到建筑设计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提升建筑形式和建筑结构生态化发展的同时,建立起生态化建筑设计的新体系和新模式。

3.3推行人文化的建筑设计模式

建筑设计要以人文环境和人文关怀作为出发点,要将生态文明的目标整合与建筑设计的过程之中,合理利用建设区域人文特点和民间艺术手法,通过风格化、人文化的手段重构建筑设计的框架,为实现生态文明的设计目标,构建人与环境、人与文化的新关系作出努力。3.4推行一体化的建筑设计模式生态文明倡导集约化和系统性,目标是将人类社会、个人需要和自然环境统一为一个整体,扩大人类实现持续、科学发展的空间和基础。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以生态文明作为载体,充分重视一体化的理念体现,整合光照、温度、湿度、景观、元素等各方面要素,使建筑能够与周边环境组成具有生态文明特点的整体,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建筑、使用建筑提供可能。

4、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第4篇

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的观点”,阐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科学性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系统工程。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目标的优化,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它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更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我们要全面理解“五位一体”的内在联系,从全局出发,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因此,我们在树立全局观念的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具体领域的体现,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五大建设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我们应协调推进,不能顾此失彼。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五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才能真正形成“一体”的格局。

二、依据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说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正确性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坚持重点论,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

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里的“突出地位”,就是强调抓主要矛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牛鼻子”。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不是平行的。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在逻辑层面上所处的位置应当更高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地位是特殊重要的,它在总布局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贯穿性,具有更高层次的指导性。生态文明建设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出我们党对制约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关键问题的深刻认识。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发展方式粗放和唯GDP论英雄等现象,已使资源、环境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瓶颈。而要突破这一发展瓶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紧迫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三、依据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突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这一论断,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科学判断,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创造、一切存在和一切生命。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总而言之,尊重自然是前提,即充分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是行动,即按照自然规律,调整人类的行为;保护自然是目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存在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之上,而不是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生态思想,这些智慧对今天的发展仍有启示。今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的贯彻落实,必将推动全社会形成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的良好风尚,必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社会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四、依据“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等知识,阐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先进性

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类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它要求我们以批判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当中,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探索、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它必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历次重要会议都是推动中国发展变化的关节点。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战略方针。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将“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2012年,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也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顺应了人民的新期待。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走出“为了发展而发展”的陷阱,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幸福发展和永续发展。因此,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选择,更是对中华民族子孙和世界未来负责。

五、依据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的。总体来看,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战胜自然”“人定胜天”到“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反思,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提升。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党的十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它必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方面面,既要谋划长远,搞好规划,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立足现实,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具体而言,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重点需要从转型发展、惠及民生、拓展市场、深化改革、加强合作等方面付诸实践。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其基本实践途径是:在立法和制度建设上,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生态文明法律和制度体系;在政治领域,要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在经济领域,要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在社会领域,要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文化领域,要将生态文明等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环境保护领域,要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主题,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为主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环保部门的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第5篇

为什么要出台《意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将有哪些新的主要任务,试验区布局又有怎样的考虑?围绕相关热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进行了详细解读。 《意见》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体制机制瓶颈亟待突破,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开展改革创新试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制度模式。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决心,有利于树立正确改革方向,加强对地方的指导,将各项改革决策部署落地,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程。

第一,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就是要把中央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落地,选择部分地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开展重大改革举措的创新试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有效模式,引领带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

第二,充分发挥地方首创精神。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中很多的重大政策出台和体制改革,都是从地方的实践上升为国家大政方针的。试验区建设将注重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中央决策部署与各地实际相结合,鼓励地方多出实招。

第三,凝聚形成改革合力。将各地、各部门根据中央部署开展的以及结合本地实际自行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试点示范规范整合,具备条件的,统一放到试验区这个平台上来试,集中改革资源,凝聚改革合力,实现重点突破。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定位和主要任务

试验区是承担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试验的综合性平台,主要是鼓励发挥地方首创精神,就一些难度较大、确需先行探索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开展先行先试。

一是有利于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目前缺乏具体案例和经验借鉴,难度较大、需要试点试验的制度,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主体功能区制度、“多规合一”等。

二是有利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资源环境问题的制度,如生态环境监管机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

三是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的制度,如生态保护与修复投入和科技支撑保障机制,绿色金融体系等。

四是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如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等。

五是有利于体现地方首创精神的制度,即试验区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提出、对其他区域具有借鉴意义、试验完善后可推广到全国的相关制度。 试验区战略布局

《意见》提出在福建省、江西省、贵州省设立试验区,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三省均为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地区;二是三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利于探索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模式。福建省委、省政府多年来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留住了山清水秀,成为全国五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这次《福建方案》的出台,将推动福建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勇气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当好“试验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富省、绿色惠民。

试验区不搞评比授牌、不搞政策洼地,数量将从严控制,务求改革实效。今后将根据改革举措落实情况和试验任务需要,适时选择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试验区建设。 《意见》试点示范安排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开展了一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试点示范,在模式探索、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试点过多过散、重复交叉等问题。为此,《意见》就统一规范各类生态文明试点示范作出了规定。

一是整合资源集中开展试点试验,根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部署开展的各类专项试点,优先放在试验区进行,统筹推进,加强衔接。对试验区内已开展的生态文明试点示范进行整合,统一规范管理,各有关部门和地区要根据工作职责加强指导支持,做好各项改革任务的协调衔接,避免交叉重复。

二是严格规范其他各类试点示范,未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各部门不再自行设立、批复冠以“生态文明”字样的各类试点、示范、工程、基地等;已自行开展的各类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到期一律结束,不再延期,最迟不晚于2020年结束。 四方面推进《意见》落实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意见》要求试验区所在地党委和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细化实施方案,明确改革试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定改革任务清单和分工。

二是加强指导支持。各有关部门将根据工作职责,加强对试验区各项改革试验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强化沟通协作,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试验区重大改革措施突破现有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要按程序报批,取得授权后施行。

三是做好效果评估。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对试验区的评估和跟踪督查,对于试行有效的重大改革举措和成功经验做法,根据成熟程度分类总结推广,成熟一条、推广一条。

四是强化协同推进。试验区以外的地区也要按照《意见》有关精神,以试验区建设的原则、目标等为指导,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勇于创新、主动改革。 《福建方案》亮点

《福建方案》围绕落实关于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了福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主要亮点包括:

一是找准定位。将福建实际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求相结合,确定了福建试验区的4个定位,即国土空间科学开发的先导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先行区、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的示范区、绿色发展评价导向的实践区。

二是明确目标。提出了2017年和2020年试验区的制度建设目标,以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各项目标,让福建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好,让老百姓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有更多获得感。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第6篇

出版背景

《绿色中国》:最近,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写、由您主编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读本》一书已经正式出版。我们注意到,在该书的封面上特别标注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重点出版物”字样。请问在这行标注的后面有着怎样的编撰出版背景?

黎祖交:这本书的编撰出版是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统一部署下进行的。其主要背景是:

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原新闻出版总署于2013年2月下旬下发了《关于制订和报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主题出版重点选题的通知》,要求各省新闻出版局和主管部门组织所辖、所属出版单位紧紧围绕党的十主题主线,安排一批重点选题。为了贯彻落实这个通知精神,中国林业出版社派出专人与我联系,希望我按照该通知要求拟定一个重点选题,并撰写一个详细的包含章、节、目内容的撰写提纲上报。提纲拟定后,经出版社研究,就形成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读本》这一重点选题,正式报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后经了解,这个通知下发后,全国380余家出版单位报送了1500余种选题。经专家评审论证,最终确定了115种重点选题。《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就是最终确定的这115种重点选题之一。

本选题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审确定后,还经历了申报国家出版基金的过程,就是根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由本书出版单位中国林业出版社向相关部门正式申报了国家出版基金,经评审通过,并报经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批准,被正式确定为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主题出版项目。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2013年5月下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还下发了《关于做好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主题出版工作的通知》,要求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的出版单位切实抓好书稿的审读、编辑、加工、印刷和发行等环节的工作,确保出版导向和出版质量,并在封面上标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重点出版物”字样,同时做好重点出版物的宣传、发行工作,充分利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多种途径对重点出版物进行宣传,扩大主题重点出版物的社会影响,把学习宣传党的十精神引向深入。

这就是我们这本书特别标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重点出版物”的缘由,也可以说是本书出版的主要背景,同时也是我愿意接受媒体记者专访的主要原因。

《绿色中国》:这本书的封面和扉页上还标明“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写”,这是否意味着这本书是由林业部门的作者写给林业系统的领导干部看的?

黎祖交:“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写”并不意味着是由林业部门的作者写给林业系统的领导干部看的。这在本书《后记》第一段话中已经说得十分清楚:“本书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旨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我国党政领导干部提供一本学习宣传贯彻十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部署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论述的辅助读物”。既然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而且是为我国党政领导干部提供的辅助读物,当然就不是仅限于林业系统,而是面向全国党政领导干部的。

事实上,我们从策划选题、拟定写作提纲,到挑选撰稿作者、召开编写会议,再到撰稿、统稿、配图、审读,直至评审、修改、定稿、送出版社编辑出版,始终都秉承这一宗旨。就以撰稿组成员的组成来说,您看看各讲撰稿人的所在单位就会知道,他们都是分别来自于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的相关专家学者,根本不存在仅由林业部门写给本系统领导干部看的问题。

《绿色中国》:那又为什么还要标明“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写”呢?

黎祖交:至于标明“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缘由:

第一,当时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向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上报这个重点选题时是作为音像电子出版物的(纸质图书是其配套出版物),其填写的制作单位就是“国家林业局”,而且本选题被正式确定后,国家林业局还专门成立了以局长、党组书记赵树丛为主任的编辑委员会和以中纪委驻国家林业局纪检组组长、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陈述贤为组长的编撰工作领导小组,正是国家林业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本书的编写和成功问世提供了可靠的组织和政治保障;

第二,本书编写大纲和撰稿组成员名单虽然是由我先提出初步建议,但也是在与中国林业出版社商量后,经报请国家林业局党组会议研究确定的,其中有两名撰稿组成员还是由国家林业局领导亲自指定的,这自然也体现了“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写”的含义;

第三,从全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读本”的内容来说,也体现了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写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正如中央一再强调的,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居于基础地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居于特殊地位,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本书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写也从一定意义上体现出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对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同。

《绿色中国》:您说中央一再强调的这些观点,依据是什么?

黎祖交:依据是中央的正式文件,其中最主要的依据是经权威专家文献检索显示在我们党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将生态文明概念写入其中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即中共中央〔2003〕9号文件。正是在这个文件中,我们党首次明确提出了“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的指导思想。在一个专为加快林业发展做出的中央决定中,如此明确地将林业同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这“三生态”紧密联结在一起,并将其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足以说明中央对于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由此也可以看出,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社会相关单位、部门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生态文明建设的读本是合适的。

据我所知,当年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同志发起筹建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初期,也曾考虑挂靠在国家林业局。我理解,姜春云同志当初之所以有这种考虑,很可能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在本书正式出版前夕,当姜春云同志听说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统一安排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写本书时,也欣然应邀作序。

撰稿原则

《绿色中国》:据我们所知,编写《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在我国尚属首次,没有先例可循。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书稿质量,你们秉承的撰稿原则是什么?

黎祖交:坚持正确的撰稿原则是确保书稿质量的根本保证。对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在撰稿组首次编写会议上,除了讨论编写大纲、确定人员分工外,主要就是围绕撰稿原则统一大家的认识,并要求大家严格遵循这些原则。现在看来,这些原则还确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概括起来说,我们秉承的撰稿原则主要有以下四条:一是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原则,二是理论观点的一致性原则,三是框架结构的完整性原则,四是讲述知识的科学性原则。

《绿色中国》:请您分别说说,就从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原则说起好了。

黎祖交:“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原则”是从读者对象定位的角度对撰稿人员提出的要求,指的是本书与其他一般性读物不同,它不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也不是写给个别行业或个别部门的党政领导干部看的,而是面向全国,写给全国的党政领导干部看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位作者一定要切实做到这样三点:

一是在思想上要引起高度重视。这是因为,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要写好生态文明建设读本既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党政领导干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推动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要写好专为党政领导干部阅读的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就更是一件重中之重、难上加难的事情了。更何况,其他类型的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尚有先例可循,而撰写《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在我国还是首次!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都深感责任重大,决不敢掉以轻心。

二是在撰稿时要着眼于党政领导干部这一特殊群体的工作需要。要从党政领导干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决策者、组织者、推动者的社会角色、职责要求和工作特点出发,想他们之所想,写他们之所需,着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问题,着力为他们在领导工作中经常碰到的实际问题释疑解惑,着力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和全球的视野努力开阔他们的眼界,着力突出对其实际工作的理论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

三是在涉及相关学科知识的选取推介时要立足于党政领导干部现有的知识结构。诚然,党政领导干部的文化程度各不相同,我们在同一本书中不可能都照顾到,但是从目前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看,有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相对缺乏生态学方面的知识。而生态学知识又正是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因此,我们特别在书中有意介绍了一些生态学知识,尤其是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及的一些生态学基本概念,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安全、生态产品、生态价值、生态空间、生态补偿等。这也正是《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包含有较多生态学知识的一个重要原因,相信也会受到党政领导干部读者的

欢迎。

《绿色中国》:“理论观点的一致性原则”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黎祖交:“理论观点的一致性原则” 主要指的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基本理论观点上同党的十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保持高度一致。凡是十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已有明确表述的观点,一定要以十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为准;对于十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没有明确表述的内容发挥自己看法时,不能与报告和决定精神相违背。此外,我们还要求全书各讲使用的同一概念、命题要保持其涵义的一致性,不能有歧义,更不能前后矛盾;在对某一观点进行论证时,使用的论据要与所持的论点相一致。

《绿色中国》:“框架结构的完整性原则”是什么含义?

黎祖交:提出“框架结构的完整性原则”,是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已经形成一个十分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既然要撰写党政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就有责任尽自己最大努力对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进行完整的解读和阐发,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中某个或某些观点的解读,也不应是简单的文章汇编。这就要求我们在撰稿时,尤其在研究撰写全书编写大纲时一定要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性:

一是全面性。就是要把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的论述都囊括进来,不能有遗漏,至少不能有重要遗漏。在此前提下,还要对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论述的理论基础、科学依据、决策背景、重大意义等加以必要的阐述和拓展,同时注意吸收、借鉴国内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优秀成果。

二是系统性。就是全书的内容架构要系统集成、逻辑严密,我们的目标是要努力构建一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为此,要求全书结构完整、合理,所讲内容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讲之间,各讲中的节与节之间,以及节与目之间,目与目之间,要有序展开、相辅相成、合乎逻辑。

《绿色中国》:您前面还讲到“知识讲述的科学性原则”,这又是什么意思?这本书里面是否还涉及到不少学科的知识?

黎祖交:是的。撰稿中确实涉及到不少学科的知识,包括哲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政治学、环境政治学等。其中不少学科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都不同程度地学习过,有些学科则很少涉猎,有的学科,如我们前面提及的生态学,就有不少党政领导干部没有学习过,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行文的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讲述。这里的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其科学涵义并将其正确运用于相关内容。为此,我们要求各位作者对有关原理的表述和名词术语的使用一定要科学、恰当,避免术语滥用,更要杜绝常识性错误。

《绿色中国》:你们提出的这几条撰稿原则确实不错。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受到读者的好评。

黎祖交:现在说受到读者好评还为时过早,因为这本书才刚刚印出一小部分,看到的人还不多。况且我刚才说的只是一个撰稿原则,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基本框架

《绿色中国》:您说这本书才刚刚印出一小部分,看到的人还不多,那您能否先给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该书的基本框架?

黎祖交:没问题。但因时间关系,而且我知道《绿色中国》杂志的篇幅也有限,在这里我只能简单地勾勒一下。

本书共分十讲,以“走向生态文明”为主题、主线贯通全书,目的在于全面系统诠释、解读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为党政领导干部提供一本学习宣传贯彻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辅助读物。全书内容大体可分为总论和分论两个大的板块,其中第一讲、第二讲为总论,讲的是走向生态文明的嘹亮号角和走向生态文明的时代潮流;第三讲至第十讲为分论,讲的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目标指向、走向生态文明的理念创新、走向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和走向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其中,走向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共有五讲,占了全书一半的篇幅,分别是走向生态文明的自然路径、走向生态文明的经济路径、走向生态文明的政治路径、走向生态文明的文化路径、走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路径,主要是为了回答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问题。

《绿色中国》:书中还链接了很多插图,这是否也是本书的组成部分?

黎祖交:是的。链接这些插图一是为读者提供一些正文没有提及但有助于读者理解文中内容的必要的知识、人物和历史背景;二是为读者提供一些与正文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三是以图片的形式对文中提及的观点进行辅诠释和印证,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起到美化版面的作用,力图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主要内容

《绿色中国》:那么,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您稍微展开一点讲,就先从作为总论的第一讲和第二讲说起吧。

黎祖交:总论第一讲讲的是走向生态文明的号角,也就是十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这是全书的总纲。其内容除了系统阐述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外,主要是讲述两部分内容:一是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地位的新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的新认识、生态文明概念的新概括、生态文明目标的新指向、生态文明建设在总体布局的新定位、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本质一致性的新提法、生态文明理论创新的新概念,其中即吸收了同类著述和相关专家解读的权威观点,也不乏本书作者独到见解,譬如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的阐释、对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出现中的“生态产品”“生态价值”“生态空间”三个概念的涵义和意义的解读等,都是作者潜心研究的成果;二是对十报告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国策方针、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一一做了简明扼要的讲解,可以说有许多内容都很有新意,譬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分为自然路径、经济路径、政治路径、文化路径、社会路径,其中自然路径较好地回答了如何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生态文明建设本体范畴的问题,经济路径、政治路径、文化路径、社会路径则较好地回答了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这些党政领导干部经常思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在国内同类著作中还是首次出现。

第二讲讲的是走向生态文明的时代潮流,也就是当代人类文明转型的历史必然性。这是从世界潮流和时代背景上对第一讲总纲的一个诠释和补充,旨在昭示读者,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既是我们党在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准确把握当代人类文明转型的历史必然性、顺应时展潮流的明智之举。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历史的回望,讲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道路,从原始文明讲起,经历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说明工业文明已经走到尽头,人类惟一的出路只能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二是全球性生态危机,讲的是作为工业文明毒瘤的生态危机的表现、特点和深层根源,表明在工业文明的机体上滋生的生态危机这颗毒瘤已经无法靠自身的力量摘除;三是摆脱危机的出路,讲的是当今世界文明转型的种种努力,包括全球性生态运动的兴起、科学家的探索、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努力等;四是生态文明的道路,讲的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包括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各部门各地方的努力、学术理论界的贡献、社会公众的参与等。

《绿色中国》:请您再说说分论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按您刚才所说的顺序,先说说目标指向和文明理念好了。

黎祖交:走向生态文明的目标指向,就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缘起,既讲了近代中国人对于理想中国的憧憬,也讲了确立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视野;二是美丽中国的涵义,并对美丽的表层与深层涵义以及狭义美丽中国与广义美丽中国的涵义作了深入诠释;三是从满足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等方面对于确立美丽中国的意义做了有说服力的讲解。

走向生态文明的理念创新,是要表明生态文明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也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在科学阐发“理念”的内涵和理念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理念创新的意义做了深刻解读;二是确立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要求,特别强调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出“人类征服自然”的误区;三是生态文明理念创新的基本内容,包括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开发理念、制度理念、财富理念、道德理念、政绩理念等,都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理念。

《绿色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在书中占了一半的篇幅,可见其分量很重。

黎祖交:走向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是对十《报告》关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深入解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自然路径。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是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其主要路径:一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着力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重点加强对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二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大力加强林业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水利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三是强化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并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第二,是经济路径。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保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保证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内容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主要路径: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同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其突破口是促进节能减排,中心环节是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三是发展绿色消费,充分认识绿色消费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更为高级的生活结构,引导公众努力改变奢侈浪费的消费方式,实行健康适度合理的绿色消费。

第三,是政治路径。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保障,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和社会主义本质与生态文明本质一致性的体现。其主要内容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主要路径:一是把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纳入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程,加强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立法,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妥善解决环境突发事件;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把政治制度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三是营造治国理政的良好政治生态,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法和执政方式,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是文化路径。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也是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其主要内容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主要路径:一是确立文化建设的生态导向,逐步实现伦理道德建设的生态化、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和文学艺术发展的生态化;二是发展生态文化,提高发展生态文化认识,建设繁荣生态文化体系,加强生态文化产业建设。

第五,是社会路径。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其主要内容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主要路径:一是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保障公民环境权益,在教育、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全面促进社会公平,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二是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落脚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提倡节约型消费,倡导环境友好行为准则,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绿色中国》:本书的最后一讲是走向生态文明的可靠保障,讲的是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这是否意味着本书作者对制度建设的特别强调?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黎祖交:强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并不是本书作者的有意为之。这一点,只要看看在十报告已经明确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列为生态文明建设四项重点任务之一后,十八届三中全会又特别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一步做出明确部署这一基本事实,就十分清楚。如此强调制度建设的目的在于引起广大党政领导干部对制度建设的高度重视。因为,正如十报告所言,“加强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也说,“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绿色中国》:这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黎祖交:这一讲的主要内容是对十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制度建设重要论述的深入解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可靠保障、制度建设是应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客观需要的角度,阐释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意义;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思路,其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公平性原则、责任原则、补偿与惩罚相统一原则、可操作原则,其思路包括:做好顶层设计、处理好近期和长远的关系、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制度贯彻的执行力;三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惩罚制度、加强绿色教育制度建设,可谓内容丰富。透过本讲,读者既可以深入领会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精神,又可以较好地体悟作者的学习心得和独到见解,还可以了解一些富有说服力的典型案例,可谓一举多得。

主编寄语

《绿色中国》:谢谢您前面的介绍。最后,您还有什么寄语要给我们的读者吗?

黎祖交:我最后还想说的有两个意思,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第7篇

近年来,作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佼佼者,临沂市获得了无数的赞誉。2014年7月,又一重量级殊荣花落临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一年的时间过去,临沂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展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成了哪些亮点和有效的建设模式?带着问题和对临沂无限的憧憬,日前,《财经界》记者一行专访了中共临沂市委书记林峰海。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林峰海书记就曾表示:“临沂是革命老区,沂蒙精神享誉全国,山好水好的生态环境是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是十分珍贵的城市品牌,决不能因为大气污染让沂蒙精神蒙上灰尘,也绝不让临沂发展的成果因大气污染打了折扣,也绝不让人民群众的健康受到损害。” 临沂市委书记林峰海( 右三) 会见本刊记者一行

而今,林峰海再次向《财经界》记者强调:“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召开了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动员大会,向社会作出了‘为了沂蒙的蓝天和人民的健康――向大气污染宣战’的庄严承诺。当前,这场大气污染防治的硬仗还在进行中。”

林峰海说:“临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光是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更是1100万人民群众的要求。临沂的干部、群众、企业都真正走向了转方式、调结构的生态发展之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彻底扭转生态环境局面肯定要付出代价,需要有破釜沉舟的精神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当然,这还离不开我们的人民群众、干部和企业家识大局的胸怀和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支持。

《财经界》:2014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贵市作为首批入选的城市,目前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展如何?

林峰海:根据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要求,我市在前几年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的基础上,继续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和模式。总的来看,目前全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工作进展情况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召开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动员大会。为了在全市营造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浓厚氛围,2014年11月19日,我市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动员大会,对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和动员号召,吹响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

二是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出台后,市委市政府组织制定了我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围绕加快“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出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了工作措施和责任,突出了体制机制创新重点,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2014-2015年工作要点。围绕《山东省临沂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三个示范定位、七个建设目标、八项重点任务、六大保障措施”的主要内容,出台了《临沂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2014-2015年工作要点》,筛选确定了77条2014―2015年临沂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工作重点,并将建设任务明确分解落实到市直相关部门,成为我市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行动“路线图”。

四是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工作落实项目化、建设投入项目化”的要求,各县区、市直各有关部门提报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重点项目,通过对这些项目进行分类梳理,从中筛选了495个项目,建立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重点项目库”,对每个项目制定了具体的推进计划,确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责任分工、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确保项目快速有序推进。

五是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为深入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不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先后在《临沂日报》、临沂电视台等主要媒体开辟了“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共筑生态文明新家园”专栏,并组织有关新闻媒体深入县区进行采访,推出了一组“县区绿色发展报告”,展示各县区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形成的好的经验做法,在生态经济建设、土地生态建设、水生态建设、林生态建设、大气生态建设、文化生态建设和制度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等进行了全方位宣传报道。

《财经界》:《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要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对此您如何理解?

林峰海: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从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提供行动的标准,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更快地进行。这就对我们提出了要求:制度先行,用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临沂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更应是题中首要之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具体到临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来说,应在已建立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基础上,继续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财经界》:通过先期探索与实践,贵市在发展生态文明方面形成了哪些亮点和有效的建设模式?

林峰海:首先,大气生态明显改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研究出台了《全市大气污染防治2015年攻坚行动方案》和《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今年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进入全省前6位、主要指标位次不进入全省后3位、空气质量指数瞬时值不出现全国排名末位,2016年、2017年在全省排名每年再提高一个位次”的攻坚目标。今年上半年,全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四项污染物浓度指标同比分别下降35.4%、16.9%、17.4%、24.8%,改善幅度均居全省前三位;优良天数增加33天,同比提高18.2个百分点;获山东省生态补偿金额全省第一。

其次,水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加强水污染防治。建立了“点源治理、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河流生态”四级递进的流域治污模式,累计投资106.32亿元用于水污染防治,流域整体环境得到提升。我市成为全省继青岛之后第二个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的城市。二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14%,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6191,重点全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6%,新建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三是加强水源地保护。启动实施了环湖隔离防护、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河道综合整治、岸堤水库除险加固和库区移民村建设等五项工程,每年治理水土流失250平方公里。2012年,我市成功创建了全国第五个、淮河流域第一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四是积极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市。2012年,我市成功创建全国第一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2013年7月,又被国家水利部正式批准为全国4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之一。

第三,林生态建设往纵深推进。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扎实开展林生态建设。一是实施水系绿化。2010年以来,全市共完成水系造林82.3万亩,建设提升湿地公园16 处,创建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0处。二是实施环城绿化。按照“一环两带五区”的整体布局,进一步扩大环城森林范围,高标准建成50万亩环城森林,形成了“森林围城、进城、绿城”的城乡综合绿化格局。三是实施山区绿化。采取工程造林、专业队造林、大户承包、企业租赁等方式,开展荒山造林植树绿化,努力扩大植被覆盖。2010年以来,全市共完成荒山造林14万亩。

第四,生态文化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以弘扬沂蒙红色文化、书圣文化、孝文化、滨水文化等为主题,规划建设沂蒙红色文化展览馆、书圣阁、阳光沙滩等特色生态文化场所17处,建设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基地26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处,形成了公园、爱国教育基地、科普基地“三位一体”生态文化载体。二是开展生态文明系列创建活动。通过开展“乡村文明行动”、“美在农家”、“两型”示范创建等活动,多渠道、多方式加强全社会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截至2014年底,全市累计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7个,有6个镇(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三是积极推行文明生活方式。大力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完善鼓励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我为沂蒙添绿色”等生态文明公益和志愿活动,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牢扎根。

《财经界》:对于沂蒙精神您有着深厚的情怀,那么,您是如何将这种精神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当中去的?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第8篇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云南省;试点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水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建设以水资源和水生态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恢复水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云南作为旅游大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淳朴的民风民俗,通过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探索出适宜云南省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法,对于保障云南省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科学发展的支撑作用

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质是建设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恢复水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最高境界是实现人水和谐。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水问题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框架下,以更深层次、更广的视角、更高水平上推动建成适应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才能系统科学地解决日益凸显的水问题。

1.1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体系作为建立在生态系统文明之上的经济主体结构,受生态环境变化的制约,同时水资源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命脉。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即是保障社会经济的基础,又从不同的角度维护社会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转。因此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确保水资源的利用符合科学合理的生态要求,优化配置水资源;要将长远的生态利益,作为建设的关键。在水资源的节约、治理与保护方面,要制定系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从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融合。

1.2 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维系良好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共存。近年来,大量的事实表明水环境恶化造成的各方面危害是非常惨痛的,尤其是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极大,这对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较不利的影响。水生态文明的建设,应重点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方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发展理念,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维系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人与水和谐共存、良性互动的目标。

1.3 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水生态文明的建设能有效的改善人居环境,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应加强对公众水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水生态文明的新理念,使得水生态文明建设更好的符合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及评价体系

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发展为基础,通过建立完善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顺利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 水生态文明的质量安全。确保水生态文明的用水安全尤为重要,其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用水安全及被用水的安全,在用水方面,应尽量提高水资源的安全检验标准,进一步保障水资源的质量安全。在被用水安全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利用体系,保证在水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避免超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使其符合自然环境良性发展与人文发展的需要。

2.2 水生态文明的基本环境。水生态文明建设目的是构建和谐稳定的用水环境,因而在其建设过程中,需要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避免对其产生不利的影响。水生态文明的建设关系到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发展,其基本的生态环境需要得到重视并加以改善,进而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质量。

2.3 水生态文明的管理体系。水生态文明建设应优先建设管理体制机制,规范建设标准,提高建设水平。管理体系要能够对其产生良好的约束,使其在符合生态环境发展的标准范围内进行,对于遏制水污染及生态环境恶化提供保障。

3 云南省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及试点内容

考察云南时提出“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当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共云南省委在深入贯彻落实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时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建设”的三项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部于2013年1月提出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启动全国水生态文明市(县)的创建。为贯彻落实水利部精神,加快推进云南省水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6月,云南省水利厅印发了《云南省水利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文件的通知》(云水资源〔2013〕32号),通知要求在全省开展首批省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

丰富的水资源、多彩的生态环境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是云南省最显著的特色。为了充分利用好水资源优势、保护好生态环境,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和水利部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云南省先后开展了多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积极探索适合于云南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4 云南省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的几点体会

4.1 探索适宜“云南模式”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和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指引下,云南省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利用试点建设的良好契机,有效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通过对河流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河流水环境,营造良好的水生态文明理念,加大旅游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结合力度,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最佳结合,探索适宜云南发展的新模式。

4.2 因地制宜、彰显区域特色。云南省具有良好的宜居气候和旅游资源优势,是发展健康旅游、休闲度假的最佳地方。利用云南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将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结合起来,结合云南省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和“兴水强滇”战略,进一步提升水环境,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效融合,探索以旅游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4.3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云南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保留较好,将现代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发展有效融合,使其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对云南的长期稳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云南试点建设要注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将水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之上,使其能够影响并推动云南传统文化发展,从而保障云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5 结束语

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在云南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势在必行,对于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及确保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影响深远。云南作为我国绿色环境与生态自然环境较为完善的地区,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保障我国迈向绿色化与未来化发展的重要阶梯,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云南的试点建设成果,及时的总结出适宜“云南模式”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提升云南的综合实力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栾雨琳.水利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与互馈[J].水利发展研究,2013(07).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第9篇

一、指导思想

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环境指标,以“迎接花博盛会,提升城乡环境”为契机,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第七次环保大会精神,齐心协力创新体制机制,与时俱进助推低碳发展,持之以恒建设生态文明,在全区形成生态观念牢固树立、生态经济蓬勃发展、生态环境稳步提升、生态人居特色彰显、生态社会日益进步、生态制度长效确立的生态文明良好局面。

二、工作目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生态建设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和扩大。力争9个镇创成部级生态镇,高新区、经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园规划取得批复并组织实施。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和年度治太任务,单位GDP能耗达到0.7吨标煤/万元。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达到35%,环境空气良好天数百分率达到94%,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7分,林木覆盖率达到21.5%,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完成60%村庄环境整治任务。

三、工作重点

围绕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重点实施以下六大行动:

(一)产业转型加速行动

1.农业优质化发展。围绕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高效化发展,打响一批特色园区和农业产品品牌。年内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万亩,高效农业比重达到62%以上;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达到20万亩,全区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所占比重达50%以上。

2.工业现代化发展。紧紧围绕市“一核八园”建设,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战。全面提升4个专业园区建设水平,全力实施企业两化融合“135计划”和“百千万工程”。积极引导传统产业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全面推进技术革新、装备更新和品牌创新,年内实现企业升级超过1000家。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全区新兴产业产值占比63%以上。

3.服务业快速化发展。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以打造最佳人居城市为着眼点,加快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生产业、高端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贡献率达45%以上。

(二)城乡综合整治行动

1.推进流域水环境整治

(1)实施“清水工程”。针对已完成的15条清水河道,着力提升长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河道水质。以湖塘、牛塘、高新区、经发区为重点,年内完成向东河等10条黑污河道整治,使河容河貌生态美观。

(2)深化太湖水污染治理。按照国家、省治太实施方案以及小流域整治等各类规划,完成省市下达的治太工作任务。继续开展太湖应急防控,进一步加强蓝藻预警监测、建立蓝藻打捞机制、控制入湖污染物总量等工作,确保饮用水的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

(3)组织河道清淤。继续实施全区镇村河道、河塘清淤,年内疏浚河道45条,土方122万方;疏浚整治村庄河塘272处,土方83万方。

2.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1)控制扬尘污染。积极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加快淘汰黄标车。强化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控制。

(2)推行清洁能源。巩固禁燃区成果,对禁燃区范围内仍使用高污染设施的企业进行清洁能源改造。对沿江高速、312国道、232省道、锡宜路、高架等道路段沿线,武南路、延政路、常武路等主干道沿线,花博园区及配套景区范围内的高污染燃料设施进行清洁能源改造。

(3)综合利用秸秆。继续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发电、秸秆打捆机等新途径、新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周密做好夏秋两季秸秆禁烧的宣传、巡查和监测预警工作,确保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禁止野外焚烧秸秆。

(4)回收治理油气。加快实施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年内完成30座加油站、23辆油罐车的油气治理改造任务。

3.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1)深入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进一步加强二期礼嘉、洛阳片区连片整治推进力度,3月底前完成二期连片整治工作任务,年内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遥观片区三期主体工程,重点解决遥观塘桥片区和礼嘉坂上片区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充分发挥整治工作的最大效益,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发展成果。

(2)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普遍达到二星级“康居乡村”标准并创建一批三星级“康居乡村”。全面完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沿线两侧,以及城镇、重点工业园周边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年内培育2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示范点。

4.推进城乡绿化提升

按照“增量提质”的要求,以花博会周边地区为重点区域,大力推进绿色通道、绿色企业、绿色村庄、绿色社区建设,加快建成一批街头公园、绿化走廊、环城绿带和风景林地。通过破墙透绿、拆墙建绿、见缝插绿、攀爬绿化、垂直绿化等,形成路外连续分布的立体绿化带。切实提高城乡绿化管养水平,巩固绿化建设成果。年内新增绿化面积1.5万亩以上。

(三)污染综合治理行动

1.控制污染源头。不断提高建设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新建项目向园区集中,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排污总量控制,新建鼓励类项目实行排污总量“增一减一”,新建限制类项目实行排污总量“增一减二”。

2.实施污染减排。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继续深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完善、规划、扩建一批污水处理工程,年内开工建设武南污水厂二期工程;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工程建设,加快燃煤电厂脱硝和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硫工程建设,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至2012年底累计削减7.32%、7.74%、5.2%、4.82%。

3.整治重点行业污染。继续规范工业企业排污行为,对81家重点工业企业进行整治。开展对69家地板行业、96家机械行业的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小炼油行业和废塑料行业的整治成果。编制中心城区餐饮业布局规划,开展30家餐饮企业油烟整治,打造人民路、古方路餐饮示范街。对关停化工企业原厂地进行利用的土壤污染开展调查,年内完成一批企业原厂址土壤污染调查,开展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作,妥善处置关停企业三废。

4.加强污水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污水管网、泵站建设和截污接管工作,重点推进湖塘、洛阳、前黄、横林、嘉泽、湟里、郑陆、礼嘉、横山桥等镇老集镇区的污水管网及配套泵站建设,重点开展老小区、安置小区、学校、农贸市场、垃圾中转站等雨污分流建设和接管工作,铺设污水主管网80公里以上。全面提高湟里、郑陆、太湖湾等污水厂处理负荷和达标排放水平。

5.开展畜禽养殖场整治。严格按照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度养殖区的分区管理规定发展畜禽养殖业,逐年归并分散型养殖户。年内建成礼嘉镇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示范点,同步建立散养户畜禽粪便收集处理系统,开展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整治“回头看”行动。

6.重视环境调处。高度重视环境与纠纷调处行动,建立健全环境污染纠纷调处机制,及时化解矛盾,对36件突出环境问题实施挂牌督办,有效压降总量,实现“三下降两提高”,即环境总量、越级、重复量均下降5%,结案率、满意率分别提高到95%、85%。

(四)生态文明亮点打造行动

1.加快低碳示范建设。大力推进省级低碳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5平方公里启动区建设,做强一批低碳制造业,集聚低碳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低碳服务业,初步形成以低碳示范区为核心、中心城区为重点、全区全面启动的“低碳”建设格局。

2.积极推行绿色建筑工程示范。推进国家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使用全过程贯穿绿色建筑的要求,尽快拉开框架,开工建设绿色建筑6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0%以上。

3.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建设。实施一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年内新增循环经济试点企业2家,完成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20个,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40家,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30家,开展企业能源审计18家,淘汰落后产能设备40台(套)。

(五)生态示范创建行动

1.生态镇创建。在2011年创建5个生态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镇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落实镇村长效管理制度,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提升和完善环境建设和管理水平,力争年内新建成9个生态镇。

2.生态工业园创建。进一步完善两个省级工业园污水收集和处理、集中供热系统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推广步伐,全力推进低碳示范区建设,集聚发展低碳产业,高新区、经发区部级生态工业园创建规划取得批复并组织实施。

3.绿色细胞创建。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生态村、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完成生态文明(示范)村10个以上、省级生态村10个以上、市级生态村20个以上创建;完成7个省级、6个市级绿色社区,12所省级、15所市级绿色学校创建;完成10家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完成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30家。

(六)生态文明宣传行动

1.组织环保宣传活动。以“六•五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周为载体,结合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以农村环境整治、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循环经济理念为内容,组织专场环保宣传,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的认知水平,全区公众生态文明知晓率达到94%以上。

2.组织生态文明讲座。结合“机关道德讲堂”活动,利用“讲坛”、“阳湖讲坛”等平台宣讲生态文明知识,提升区级机关职工干部生态文明素质;全区开展大型生态文明讲座活动。

3.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对环保网站进行改版,增加宣传内容和栏目。充分发挥宣传媒体作用,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各镇(开发区、街道)和区各有关部门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程来抓,由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健全工作网络,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具体措施,确保各项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2.广泛宣传发动。各镇(开发区、街道)要通过设置生态文明建设的公益广告,制作宣传册、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培育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示范基地,不断增强各级干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倡导文明的生产方式、绿色的消费模式,形成全民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3.狠抓责任落实。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分工合作、上下联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制;相关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进一步细化年度工作计划和方案,分解落实重点工作。

4.加强督查考核。加强对各镇、各部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检查督促,将考核结果列入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不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不认真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严肃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