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网络环境的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7 14:50:56

网络环境的现状

网络环境的现状第1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管理;现状

近年来,计算机应用向着各个领域延伸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快捷与方便。图书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工作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现代化图书管理工作中,将传统的资源化管理方式转变为信息化管理,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多元化服务。网络环境下的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操作也从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变成了信息化整合性计算机操作,这种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工作转变对于图书管理行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1网络技术对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越来越多的网络技术应用到图书管理工作中,给图书使用者带来了更大的便捷。在图书管理的具体工作中,使用网络技术可以降低图书管理运行成本、提高综合水平,强化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

1.1网络技术对图书管理的具体化影响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图书管理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化,推动了图书管理行业由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管理运行模式的转变,实现了数字化图书共享理念,将图书使用与管理方式从原来的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管理方式转变。图书的使用从资料检索开始,直接增加了图书资源。网络技术给图书管理行业带来的具体化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图书资源多样性。在网络技术环境下,图书的资源由原有的馆藏图书转变为增加海量数字图书资源,信息量大幅增加。二是图书管理成本降低。图书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的管理模式直接变成信息检索与处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三是为图书使用者提供了更多快捷服务。在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图书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相应的检索功能可以为图书使用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资源,同时也能提供出相关其他行业性信息与知识。

1.2网络环境对图书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图书管理是一项繁杂、无序的管理工作。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技术给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操作与管理方式,这对图书管理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求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图书管理操作时要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具备相应的检索操作与信息整理能力。二是需要进行相应的网络环境改善。网络环境是网络图书使用与阅读的基础,没有好的网络基础,就没有好的阅读环境。

2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现状

2.1目前图书管理工作的现状

通过对我省大部分的图书管理部门进行相应的工作调查发现,我省的图书管理工作存在以下方面的现状:一是图书管理工作人员整体文化层次与实际计算机操作能力不高。我省的图书管理工作从业人员大部分年龄偏高,老龄化现象十分明显。图书管理从业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二是图书管理投入不足。图书管理行业想要向信息化管理方面发展,就要投入相应的网络等基础设施。目前我省部分图书管理部门基础性投入不足。三是图书管理系统不完善。我省的部分图书管理单位在内部还在实行原有的手工化操作,对于文献资料的查找还处于手工化操作状态,从根本上无法满足读者对于图书使用查找效率方面的要求。

2.2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

网络技术在图书管理行业的发展与应用给图书阅读者带来了更加便捷的服务享受。在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图书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无法实现行之有效的图书管理信息化管理。网络环境下的图书信息化管理不仅仅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求对网络书籍信息整理、检索编程等具体图书管理内容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图书管理人员对于图书信息的整理能力直接决定着图书信息检索质量与服务读者的能力。二是图书管理人员对操作方式的转变不适应。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在网络信息化实行之前的管理操作方式一直是以手工操作检索为主,主要的管理对象是纸质的书籍与相关的资料。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是以计算机操作整理信息为主要工作方式,管理对象也由纸质的资料管理转变成网络图书和数字化信息整理,这种操作方式的转变多数的图书管理人员都有不适应的过程。

3做好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的对策

3.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图书的管理工作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型行业,是为广大图书使用者与阅读者服务的行业。图书管理部门是以现代化的图书管理为主要工作核心。现在相当部分的图书管理部门与单位已经开始通过电子图书阅览实现资源性共享。在图书管理以开发利用电子数据为使用者提供检索服务时,网络信息化的整理与分析成为图书检索的关键。

3.2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素质

在网络信息化环境里的图书管理业务主要是由图书管理人员将所有的图书信息重新整合分析并加入到检索信息中,为图书使用者提供更为快捷服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要求从业人员有着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还要求对于相应的图书检索程序使用较为熟练。在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与图书检索程序使用中,加入图书信息在工作框架内的个人化理解分析并得到图书使用者检索使用,是整个图书管理从业人员的基本工作描述。这个过程向图书使用者侧面表述着图书管理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所以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是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信息化服务程序的基本条件。

3.3提高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互通性

在网络环境下,电子图书信息化整理分析是图书管理的主要工作。经过整理分析与加工的图书信息通过相应的网络图书阅读平台,为图书使用者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这种电子信息化服务的主要内容在一定的范围内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导致各个图书管理部门之间的图书管理系统不兼容。图书整理是一个十分繁杂的过程,这种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图书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图书信息在系统兼容的情况下,可以将信息整理内容时行相互间的补充与借鉴。补充与借鉴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也可以更好地为图书阅读者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所以,提高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互通性十分重要。

4结语

网络技术的应用给图书使用者带来了便捷,降低图书管理运行成本,提高综合水平,强化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图书管理是一项繁杂、无序的管理工作,我省的图书管理工作人员整体文化层次与实际计算机操作能力不高,图书管理人员对操作方式的转变不适应。做好高校图书管理要从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入手,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素质,提高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互通性。

参考文献:

[1]郑红梅,李东生.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整理分析与信息处理分析[J].黑龙江省图书工作实践,2016,(12):182-183.

[2]赵东军,郑树峰.黑龙江省图书管理部门中存在的信息整理分析主要问题[J].黑龙江省信息与图书管理,2017,(01):887-888.

[3]李志明,吴明树.图书管理部门中的图书信息整理分析[J].湖北省图书管理,2016,(09):712-714.

[4]谢东明,鄂明军.图书信息分析与图书信息整理中的主要工作难点[J].电子信息与图书资源,2014,(11):778-779.

网络环境的现状第2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现状;发展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及特征

数字图书馆就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进行高质量的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同时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等。数字图书馆是网络环境的产物,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数字图书馆的数据、文本、语音、图形图像和视频信息等所有信息资源都是经过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化信息,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2)信息传递网络化。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都要通过Internet、互联网络、联机网络传递。(3)信息资源利用共享化。互联网的数字图书馆组织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并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使各地用户方便地利用大量和分散在不同贮存处的信息资源。图书馆不再局限于一个建筑实体,而走向“无墙”、走向“全球”、走向“虚拟空间”。(4)管理与服务均依赖于计算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存贮、传递都以计算机为基础,用户通过计算机终端,进行网络查询,获取信息。(5)信息存取自由化。凡与网络联结的用户,对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可自由存取,不受时间、条件、数量的限制。(6)信息实体虚拟化。数字图书馆在实体图书馆的基础上趋向虚拟化,进而出现了虚拟馆藏,虚拟参考馆员,虚拟服务。

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瓶颈

在1999年12月又设立重大应用课题“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系统”,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全面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2001年,科技部在“十五”攻关和“S863计划”中将“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地球”共同列为信息领域的研究重点。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经历了从试验开发到普及推广阶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1)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数字图书馆本身依附于网络而存在,其对内的业务组织和对外的服务都以网络为载体,得益于网络也受制于网络。正常情况下,数字化图书馆中重要的计算机硬件CDROM保存时效平均为25年,缩微磁贮载体一般为10年。(2)知识产权纠纷。数字图书馆要对本馆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在网络上传播,供读者阅读使用,构成了数字化信息资源上载行为,而读者要采集、利用数字化资源信息,就要浏览、下载、打印数字化信息资源,这就构成了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下载行为。(3)标准化问题。数字信息的标准化是我国数字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库分散建设,网络信息资源缺乏统一标准,各个上网单位各自拟定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标准,不仅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和管理系统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大量的数据库及电子出版物结构本身也不兼容,各系统不能互相沟通、互相应用,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质量、查询服务效果以及网上资源共享。为了达到全社会资源共享又避免重复建设,设计一个国家认可、大家共同执行的统一技术标准,并将它纳入数字图书馆的框架中去,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大任务。(4)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未来的数字图书馆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都需要具有能够熟练驾驭计算机的能力和敏锐的信息意识。目前的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离这个要求还相差很远,有的不会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有的根本不会使用计算机,有的缺乏信息意识。

三、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网络技术的继续发展必然有助于信息安全问题的改善,但是对于棘手的知识产权纠纷,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更为完善的知识产权政策,从政策上和财力上扶植数字图书馆,通过某种途径来补偿权利人的利益,从而使图书馆坚持无偿服务的原则,以便达到既最大限度地传播信息,为公益服务,又充分维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这样双重目的。制定相关的法律,依法兼顾社会公众的利益,有利于良性社会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法律机制。

总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必须进行思维创新和体制创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骏.图书馆使命与文化视野.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13~14.

网络环境的现状第3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创业;现状;对策

如今,应届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自主创业成为许多有创业想法毕业生的选择。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在众多创业方式中,网络创业近年来成为大学生最受青睐的方式。2015年3月,总理在“两会”上也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作为创业创新主体,大学生无疑是最具生气的中坚力量。2015年7月《网络创业就业统计和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个人网店和企业网店中,大学生创办的网店各占59.7%和71.6%。在这种情形下,大学生的网络创业意识如何,如何鼓励大学生网络就业,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就业的成功率,如何帮助大学生掌握就业支持政策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大学生网络创业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创业意识

现在国家政策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是在校大学生大部分缺乏创业意识,在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层面都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现今在校大学生有各种创业类实践活动,但是参加活动的学生大都抱着锻炼自己、丰富课余生活的目的,所以这些创业项目大都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即使有实体阶段,大多数在比赛后也销声匿迹了。同时,很多老师、家长认为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至少应该在企业工作几年积累人脉后再进行创业。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创业的热情。

2.缺乏网络创业支持政策

一方面,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许多电脑、手机软件使用良好的同学有利用新媒体平台实行创业活动的想法。同时网络创业具有风险小、门槛低、存活率高、易操作等优点,对缺乏运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特别适合。但是据调查,全国普通高校网络创业学生的比例极其少,不超过1%,这与美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20%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具有这样良好的网络创业环境,学生却没有创业意识,足以说明实现网络创业过程中还有许多阻力。在对郑州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的创业调查中,有83.56%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社会有哪些支持创业政策,更不用提网络创业政策。另一方面,网络发展迅速,虽然网络创业已经纳入国家创业支持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对网络发展规范了解的少之又少。所以一些有网络创业热情的大学生在将创业想法付之于行动时,行动力缺乏也就不难理解了。

3.缺乏系统创业教育

当今各类本科院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但从学生创业热情及创业能力都还不高的情况,说明学校、社会层面在网络创业方面的重视程度及普及范围还远远不够。现在大多数学校从大一到大四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为学生进行指导。其中大部分教材在大学三年级的内容中也涉及到了创业的相关知识。但在实际教学环节,由于教师也缺乏创业知识与经历,对创业部分讲解不够深入,大多照本宣科,使得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很难在就业指导课上获得有效的指导。至于学校创业课程,也大多停留在公选课阶段,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的创业类问题,学校也是在出现问题时,再想应对方案。另外,一些学校请社会上的创业精英或校友来学校开展讲座,但由于讲座时间短,学生的实际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有效解决。

4.缺乏创业资金

创业之初,由于企业运行不完善,人员也基本是大学生同学,借用学院提供的办公室或宿舍开展创业活动。但当网络创业进行一段时间后,之前不规范的问题就会日渐凸显,特别当大学生迈向社会,少了学校资源的支持,固定成本会骤然增加。同时,随着网络创业项目的需要,技术开发使得其资金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加。毕业生们创业之初大多由于缺乏资金,在信誉度高及正规融资平台抵押资产,而银行出于风险原则通常会拒绝他们的贷款请求。众所周知,资金链是企业存活的血液,缺乏资金的毕业生创业项目必然难以生存,这也是阻碍大学毕业生网络创业的阻碍之一。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政策建议

1.重视学校网络创业教育

高校肩负着培育创业人才的重任。现在互联网迅速发展,各种应用软件加入门槛低,见效快,为网络创业提供了良好契机。首先,学校应当对网络创业给予高度重视,为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提供支持与保障。其次,学校应当开展系统的网络创业教学,从电子商务、创业风险教育、网络安全、电子营销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与指导。学校可通过建立导师制、创业导师群等方式对大学生提供指导。第三,学校应设立网络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及创业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挖掘学校里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扶持和专业指导。同时要在比赛的各个环节邀请企业家、风险评估家参与,从实际创业角度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比赛后协助学生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全方位的为有创业梦想的学生保驾护航。

2.培养创业师资

学校创业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培养教育,网络创业教师团队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网络创业的效果。高素质的创业师资队伍是成功培养创新型网络创业人才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应当积极转换传统教育观念,拥有一支高素质、强师资的网络创业教师团队。网络创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例如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电子营销等。高校应当结合教师自身专业及兴趣,迅速组建起一支专业技能突出的创业指导师团队。当今社会上也有许多创业资质考试,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创业指导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应在招生就业部门设立专项基金,培养有网络创业热情的年轻教师参加培训,提高专业指导能力。同时组织创业团队教师到全国有名的创业孵化基地实地考察、学习,掌握最新的网络创业政策及知识,共享网络创业成功案例,使教师在遇到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时,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过程,都可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

3.完善高校网络创业政策

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更为重要的是,此次明确将网络创业就业者正式纳入国家创业就业扶持政策的范围。但这些网络扶持政策要真正落到实处,帮助创业者,还需要各地方及相关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进步一完善网络创业政策,并切实抓好网络创业政策的落实工作。高校应在教育厅领导下,尽快通过制定细则、简化程序、设立专项资金等具体措施,落实并逐渐完善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就业扶持政策,助力学生创业梦想。

大学生网络创业还存在着种种问题,社会各界应以一种积极地心态来看待,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从而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想创业的大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多方面了解政策。还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使大学生网络创业活动有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阿里巴巴商学院网络创业研究中心.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与趋势:中国大学生网络创业研究报告[R].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李萍. 对当前青年大学生创业理性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8,(3).

[3]刘晓明.浅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业研究[J].吉林教育, 2012.

[4]刘宏,邢赢文.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网络创业[J].教育与职业,2014,(20).

[5]朱广华,陈万明,沈召前. 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文化与创业政策的反思与调试[J].高教探索,2015,(6).

网络环境的现状第4篇

关键词:移动网络环境;学习现状;影响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设备及移动通信技术不断进步,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人类的学习也向终身化和自主化发展。以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移动学习已然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全面进行各个方面的应用研究,使移动学习教育覆盖范围更广,且教育应用功能仍在不断提升。而我国虽然在移动学习领域起步晚,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也日益成熟,涵盖移动学习理论探索及交互应用技术、教育APP及移动学习平台、教育资源及移动教学设计等,比如教育部的移动教育、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以及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等[1-2]。本研究通过问卷[3]调查本院在校学生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并对该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及分析,为后续课题的开展做好基础工作,现介绍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来自全院6个不同系部的在校大学生作为样本,涉及理、工、文、艺术等学科,以提高研究的代表性和实效性。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本院大学生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认识和态度、学习期望以及移动电子设备运用现状等进行调查研究及分析。调查问卷共发放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本研究问卷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问卷和该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问卷。(1)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问卷设计。根据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有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制由4个维度22个问题组成的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调查问卷,主要从学习者、学习资源、移动学习媒介、移动学习环境4个角度设计题目[4-7]。①学习者现状:包括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认知情况、在该环境下的学习态度(多选)、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如学习动机、学习方式、持续时间)。②学习资源现状:包括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资源载体、课程APP的功能。③移动学习媒介:包括大学生持有的移动终端设备、信息网络制式、学习设备运用情况。④学习环境:包括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费、对学习环境的要求。(2)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问卷设计。通过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移动学习媒介、移动学习环境、移动学习有用性、移动学习易用性及使用态度的信效度进行分析,对该环境下的学习进行多维度验证[8-10]。

2调查结果

2.1学习者现状

2.1.1学习者的基本信息(见表1)调查数据显示,我校能很好地自主学习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学生需要在学习形式丰富且具有吸引力及他人的监督和指导下才能很好地自主学习。提示在针对我校学生开发和设计移动学习资源时,应注重学习资源多样性,在保持丰富和趣味的同时兼顾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2.1.2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认知状况(见表2)表2数据显示我院大部分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听说过移动学习,这为推广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奠定了思想基础2.1.3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态度(见表3)表3数据显示,绝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持肯定态度,大多数学生态度积极,并期待该模式进入课堂教学,说明后续将进行的“基于移动终端的APP课程资源建设与实践———以药物检验技术课程为例”的研究课题在我校信息化教学进程中具有现实意义。2.1.4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见表4)表4数据表明,从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来说,调查对象的学习目的性不强,不同于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且该环境下的学习多发生在查找信息及无目的打发时间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较少,说明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要有学习目标的引导;从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来说,调查对象最喜欢且最常用的方式是使用APP软件进行移动学习,其次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在线学习,说明课程APP的开发具有广泛的需求;从移动学习持续时间方面来说,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单个知识点或者一个视频的时长在6~10分钟更适合移动学习,因此,在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时,适当控制单个知识点的学习时长对于增强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十分重要。

2.2学习资源现状

2.2.1学习资源载体目前可供移动学习的信息载体很多,本研究选择我院使用频率较高的PPT、视频、图片等资源载体进行偏好调查,结果见表5。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最偏好的是PPT,认为其信息量大、与课程结合紧密度高、阅读性好及学习效果佳;其次是视频,其具备的直观性、视觉性被多数调查对象所喜爱;受欢迎程度第三的是文本,其原因可能与案例、习题、操作规程等学习常用资源呈现形式为文本有关。此外,调查对象还关心移动学习资源对自主学习的适用性及资源查看的便捷性。因此,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应考虑到学习者的需求及操作方便性。2.2.2课程APP的功能目前国内的移动学习APP使用最多的功能有资料查阅、资料下载、在线测试、答疑及交流互动等。根据对我院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61.7%的学生希望使用课程APP查阅资料;40.3%的学生希望使用课程APP下载资料;分别有21.4%、18.4%和10.0%的学生希望使用课程APP在线测试、答疑和交流互动,具体见表6。与传统学习对比,移动学习具有独特优势,比如移动学习设备便于携带、移动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自主选择性更强,这就要求在课程APP开发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内容,使教学目标更明确。2.3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媒介现状2.3.1移动终端设备的持有现状移动学习离不开移动终端,本次360名(占100.0%)调查对象均拥有智能手机,198人(占55.0%)拥有笔记本电脑,43人持有平板电脑(占11.9%)。因此,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具有广泛的设备基础。另外数据显示,本院学生手机安装的操作系统主要有安卓(Android)系统(60.8%)、苹果IOS系统(37.5%)及塞班(Symbian)系统(1.7%),2.3.2信息网络制式移动学习需要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功能的变革、上网速度的改变、网络模式的变化等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学习。目前我国常用的网络制式有4G、3G和WAP等方式,占比高达94%以上。本次被调查的学生中,100.0%的人开通了手机上网功能。通过将手机接入互联网,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料,并将它们下载到移动设备上进行长期学习。2.3.3学习设备运用情况从学生运用手机上网的时长来看,我院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长为1~5个小时,内容涵盖新闻、视频、小说、游戏、聊天以及信息搜索,下载内容包括手机APP、音乐等。2.4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环境现状2.4.1学习资费状况移动环境下的学习费用对移动学习影响比较明显。本次调查发现,所有调查对象均希望移动学习能在免费环境下进行,其中41.9%的学生只接受免费移动学习,能接受移动学习资费超过10元/月的仅5.3%。具体见表8。2.4.2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环境的要求在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网络速度是制约移动学习的一个因素,大部分学生(占59.7%)认为移动网络制式下的速度较慢;51.9%的学生认为网络速度及其稳定性会大大影响学习情绪和积极性;76.1%的学生受到过网上其他信息的干扰,如广告推送、不良信息等。因此规范移动学习软件的范围和内容、过滤非法信息能有效降低移动环境对学习的干扰。调查中我们发现,要求环境比较安静的学生占33.1%,而对环境无所谓的占了60.0%。这体现了大学生在使用移动学习设备的过程中,不受环境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3影响因素信效度分析

信度是指经多次测量后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信度系数越高,表示问卷或量表的测验结果越一致、越稳定、越可靠。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各维度进行信度分析,评定标准见表9。本次调查问卷各项目的Cronbach’sα系数均超过0.70,整体高达0.851,可以直接判断出问卷的各个项目之间具有相当高的内在一致性,也可以判断出问卷的内容拥有比较高的同质性,因此基本可以判断它们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良好。调查问卷各维度信效度系数见表10。分析学生移动学习影响因素的数据显示,各个维度的信效度均符合建议标准[11](Cronbach’s0.7;CR0.6;AVE0.5),所有测量维度的均值均高于4.0,说明学生对移动学习持肯定态度。其中,学生对移动学习环境的评价最高,表明移动学习环境得到学生充分认可;评价最低的为移动学习媒介,原因是个别学生受移动设备或移动网络的影响,导致了参与性偏低。

网络环境的现状第5篇

    一、网络环境下会计主体假设研究现状与评价

    互联网的运用使得电子商务和网络公司十分普及。网络公司是一个虚拟公司。它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只是一种临时结盟体。它可以由整合、重组各独立公司中密切联系的业务而形成,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或业务发展不断调整结盟体的成员公司,甚至经常解散或重新构建。网络经济的出现动摇了会计假设的合理性,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用多重权益主体理论重新界定会计主体,认为会计主体是多重的权益主体,包括:债权人权益(银行、商品及劳务供应商)、职工权益、政府权益、投资人权益;对会计假设进行创新,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取代现有的会计主体;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代替传统会计实体假设等。

    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取代现有的会计主体,但“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难以涵盖非赢利组织会计主体;“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代替传统会计实体假设”,这样的会计主体概念并未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内含;用多重权益主体理论重新界定会计主体,同样也未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内涵。

    多会计主体问题并不是在IT环境下才产生的,也不是IT环境下独有的会计问题。在IT时代尚未到来之前;多会计主体问题就已经存在了。会计主体的含义决定了会计主体在空间上的极度伸缩性,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一个法人实体,也可以是若干个或很多个法人实体。实际上,多个会计主体的集合仍是一个扩大了的会计主体。在IT环境下,虽有多会计主体的运用,但多会计主体实质上是众多会计子主体的集合,仍可以视为一个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所反映和控制的是一个特定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不包括企业的投资人或企业其他的经营活动。会计主体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界定了权益的范围,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虽然网络公司是虚拟公司,但严格来说,会计主体并不完全等同于有形的会计个体。会计主体应具备两个特性: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并能独立做出决策;对自己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经济行为承担责任。虚拟公司围绕着自己的经营目标,对各个组成方进行统筹规划、任务分配和资源配置,并在期末进行收益分配和责任分担。它是一个整体,对外需对其行为承担责任,对内需进行经营规划。虚拟公司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独立支配的经济资源,需对其控制的经济资源和经济行为承担责任。因此,它完全具备会计主体的两个特征,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会计主体。

    由此可见,会计主体的内涵并未因虚拟企业的出现而改变,改变的只是会计主体的形式而已。不能因为会计主体的形成和消失方式发生改变而取消现行的会计主体假设。在网络时代,会计核算的对象仍将是一个特定的主体,会计信息依然要以这一特定主体客观发生的经济活动为惟一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研究现状与评价

    在IT环境下,网络公司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打破联合公司间的时间间隔,属于临时性结盟且分合迅速,其目的是为了利用变化多端的种种市场机会。网络公司的组合可以是双方,也可以是多方;各个独立企业可以在网络公司开展业务前组合,也可以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可以在完成一项交易后即行解散,也可以视情况继续维持这种组合关系。企业合并、重组、破产、解散的情况屡见不鲜,持续经营假设有时就不再适用。据此,一些学者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或变持续经营假设为破产清算假设。这些观点就有探讨的必要。因为,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会计主体是一个“健康肌体”,会计核算就要以企业持续的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这样,企业才能够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现有的资产,按过去和现实承诺的条件去清偿各种债务。从表面上看,持续经营是要解决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有多长的问题,实际上它主要是要解决资本性支出的摊销期限有多长的问题,从而相应解决会计期间的损益确认问题。这实质上是一个企业经济利益在相关时期如何在各社会经济利益集团之间分配的问题。这里既涉及投资人的利益,又涉及国家的税收问题,网上公司也好,虚拟企业也好,都要同其他企业一样受到国家相关法律的规范。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将破坏不同经济利益体的相互制衡的均势,是不能为不同的经济利益体所共同接受的。

    此外,持续经营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描述,是一个无限的时间段概念,而破产清算是对某一时刻企业经营状况的描述,意味着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终止。虚拟企业虽然也要在企业契约到期或中途解散,但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不是为了破产,破产清算只是例外情况。更何况虚拟企业也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联合组成的,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虚拟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这有利于实施自身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在IT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是必须遵循的。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分期假设研究现状评价

    在网络时代,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网络迅速的传输功能,克服了会计数据搜集和处理的障碍,以往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做出来的报表在瞬间即可形成,而且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查阅财务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已失去意义。此外,虚拟企业经营活动的短暂性,使公历年度的会计分期不再适合,需以交易或假设取而代之。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也有的学者认为,在IT环境下,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将受到强烈的冲击,会计假设可延伸到多个主体,不等距会计期间。

    对此,应该知道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一是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二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角度而言,会计信息的质量比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更有意义。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为加快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手段,但这种手段的使用应首先受制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需求。会计分期假设为会计信息的可比和可用提供了保证。随着会计信息加工速度的加快和加工成本的降低,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需求,有可能缩短现有的会计分期,加大一定时期(如一年)的会计分期数量,但缩短现有的会计分期并不等于取消会计分期假设,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是任何会计环境不能回避的。因此,即使在IT环境下,会计分期假设也是不会动摇的。

    在IT环境下,也不能用不等距会计期间来替代现有的会计分期假设,现代会计分期假设仍是IT环境下不能违反的会计假设之一。这是因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永恒特征之一,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是保证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前提之一。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既包括信息内容和信息处理方式的可比性,又包括信息所对应时期长短的可比性,这二者若缺少任何一面,会计信息都将失去可比性,从而失去有用性。如用不等距会计期间取代现行会计分期假设,将使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会计信息失去信息所对应时期长短的可比性,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另外,在IT环境下,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照样有赖于财政税收的稳定,而财政税收稳定的前提之一是均衡地获取财政税收,这就要求均衡地计量企业的应税收益,要求企业在均衡的时期里提供会计信息。从国家权力和法律层面上讲,在IT环境下也不允许不遵守现行会计分期假设。

    四、网络环境下货币计量假设研究现状与评价

    在网络经济时代,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资金在企业、银行、国家间高速运转,资本市场交易活跃,这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IT环境下,由于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易尤其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跨国交易也变得非常容易,既可以用多种货币计量,也可以用统一的电子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

    对币值稳定的挑战并不是对货币计量的否定。货币计量是会计计量在不同计量方式中所作的历史选择,是最合适的计量方式。对币值稳定的挑战,是要改变货币计量的属性,这同改变货币计量尺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否定。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人们用一般物价水准或现行成本这两个计量属性中的一个来替代历史成本这个计量属性,但并没有改变货币计量尺度,也即没有改变货币计量假设。因为一般物价水准或现行成本,都是货币计量范畴的内容。

网络环境的现状第6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中职生 思想品德现状 对策

随着网络飞快的向地球各角落拓展、“数字化生存”不知不觉间染指人类生存各个层面,现代社会已逐步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在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对中职生的德育提出挑战。中职学生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劳动力大军的整体素质,而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因此,加强中职生的道德教育、提升其思想品德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

1、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

由于近年来高考扩招以及社会上出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中职学校普遍出现了招生困难和生源不足的现象。为维持学校生存、吸引生源,中职学校往往过于迁就、溺爱学生,因而放松了对其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此外,中职学生大多是中学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加之社会普遍对职校生持“低人一等”的看法,他们已经习惯了“差等生”的称号,厌学情绪较重,对学习、考试几乎已经麻木,失去了兴趣。故而导致他们文化素质较差,认知水平较低,学习目标不明确,主动性不高的现状。

2、生活“自我”观念强,挫折承受能力差

目前在读的中职学生大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往往是家庭的中心,过惯了“有利先享”甚至是“独享”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由于长期生活在家人呵护的溺爱环境之中,这些学生无形中就养成了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好恶,永远把自己利益放在第一位,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而一旦遇到了挫折,他们又无所适从,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有的甚至走向极端,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行为纠正,将来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和社会问题。

3、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缺乏法制观念

现在的中职学生都被视为家里的“小太阳”,其在家庭中的核心、优越地位与其在学校垫底、边缘化、失败者的角色形成极大的反差。而这种心理落差往往成为他们自暴自弃、违规乱纪以表明其“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在这种落差形成的冲动之下,缺乏足够自我约束力与控制力的学生经常违反校规校纪,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甚至还逃学、打架、吸烟、酗酒、早恋、泡网吧、夜不归宿,更有甚者不计后果、一意孤行,触碰法律红线。

4、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空虚

由于受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一些影视作品和媒体的错误导向,部分学生在生活上片面追求物质的丰富和享受,肆意追求名牌、大牌,甚至互相盲目攀比,透支生活费,借钱过日子。在这种错误的价值的引导下,中职生们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建树,逐渐远离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更觉得环境保护、社会风气等问题与自己无关,导致精神世界极度空虚。

二、网络对中职学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的出现,对于充满好奇的中职生来说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他们对网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甚至可以说是迷恋。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给中职生们带来学习便捷、生活娱乐的同时,也对其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冲击。中职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会对中职生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带来极其消极的负面影响,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有媒体调查表明,上网的学生有38.5%在玩游戏,18%在找朋友聊天,20%关注影视文艺动态,10%的人发E-mai,l 13.5%的人无目的地浏览,而上网查询学习资料的几乎没有[1]。当下的青少年,尤其是中职生,由于缺乏学习的动力及兴趣,厌烦了家长和老师的管束,就开始从网上聊天中寻找知音、在游戏中主逃避现实,寻求刺激,在网络虚拟文化中张扬个性。有些学生因迷恋上网而逃课、夜不归宿、甚至为了上网费而借钱、偷钱,有些学生因一味沉溺于难以自拔,有些学生甚至为了追求“网恋”的虚拟情感而离家出走,甚至还有的学生因自己的无知、好奇而导致网络犯罪的发生。

从目前来看,网络对中职生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遭受挑战。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无国界性,使得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在网上交汇,特别是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意图利用民主、人权等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战略。他们一方面利用网络把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强行输入我国;另一方面,利用网络输出有关色情、暴力、法西斯主义、种族歧视、宗教仇恨等信息,试图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进行全方位的占领[2]。中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这些信息缺乏足够的辨别力与抵抗力,这就容易对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造成各种不利影响。第二,沉溺网络易引发人格障碍。中职学生对网络择用不当,则浪费时间、精力,也荒废学业,若长期迷恋于自由、刺激、有挑战性的网络虚拟环境,也会对其人格健康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于长期沉溺于与网络媒体打交道,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就肯能会冷漠、孤僻、不合群、缺乏责任感,这些都不利于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健康成长。第三,容易造成网络犯罪。有些中职生由于法律知识贫乏,加之好奇心强、自律性差等特点,可能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包括非法窃取机密情报、非法破坏他人的数据、非法使用他人的信息及资源,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或进行恶意诽谤、恶性透支等[3]。还有部分学生因上网还带来了一些经济问题,由此而引发的盗窃、抢劫等现象也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学生们上网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让家长和老师都深感不安,面对这种情况,德育工作者必须要采取一定的对策提高学生们的认识能力,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价值观教育。

三、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从以灌输式教育为主转向引导与灌输并重

如果说以灌输为主的传统德育方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还有一定市场的话,那么到了网络化、信息时代,教育者要想仅靠单纯的灌输教育则要大打折扣。根据大众传播学的观点,传播效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受传者是否接受传播媒介所传递的信息以及信息是否是受传者的需要。故而可以说,满足受传者的需要是展开道德教育的前提条件。

步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令人眼花缭乱,获取信息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难事,而难的是如何分析、判断信息,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应从以灌输式教育为主转向引导中职生正确选择信息与灌输信息并重。按照积极引导、兴利除弊的原则,教育者应该帮助青少年如何选择和使用信息,学会判断和鉴别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并知晓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发展和提高自身[4]。比如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校园网,设立“网络文学”、“学生天地”、“名人录”等;再推荐一些好的网址,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上网,从网络文化中汲取营养,剔除糟粕,让优秀的网络资源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从以显性教育为主转向以显性与隐形教育相结合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提出的。所谓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正面的、直接的外显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目的,它多以课堂上的灌输式教育为主,以期使受教者立即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及看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隐性教育则是期望通过内隐的、间接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它的教育目的并不像显性教育那样明显、直接,而是通过各种暗示、感染、熏陶、情景创设、实践参与等方式使受教者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比如文化活动周、文艺演出、社会实践、教学楼的设计、班级的陈设情况、学校的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形式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它的优越性在于能够有效地避免受教育者产生厌烦心理和逆反情绪,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感召力、吸引力以及给学生带来的愉悦感,延伸了道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当然,隐性教育也有其局限性,譬如难以完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教育任务,难以对德育工作进行有效的动态控制。因此,我们就应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各扬其长,互补其短。

3、加强中职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虽然是个充满奇幻的虚拟世界,但它毕竟也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互动,所以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但是由于网络所具有的高度屏蔽性与自主性特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缺乏监督,在交往“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缺陷下,道德水准低、缺乏自律的人就容易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在今后人们学习、工作、娱乐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的大背景下,加强对中职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本质上讲,道德是一种人们自我约束的行为,是一种自律行为。网络环境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不仅为人们自身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也对人们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心理和谐发展,能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能够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动机激励、兴趣培养,绘制理想蓝图,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5]。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积极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开展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如:开展加强学生网上道德教育的讲座,组织学生学习“网络文明公约”,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举办学生家长上网辅导班,由家长引导孩子健康上网、远离网上垃圾,等等。

4、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

对中职生的网络管理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信息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也就是要建设一支既懂德育工作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教师队伍。这就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不能是对网络一无所知的“网盲”,他们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6]。

据此,(1)教师可以通过QQ、MSN、E-mail等工具以网友的身份与学生聊天、游戏,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烦恼,宽慰并引导其走出困惑。(2)建设融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健康向上的德育网站,在网上完整的德育理论,开辟网络德育论坛,给师生提供德育交流的平台,各种德育活动、德育信息,强化网络道德、网络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文明上网,自觉远离不良网吧,抵制网络垃圾和的侵蚀,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7]。(3)学校可以创办网上心理辅导站,有专职教师在线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摆脱障碍,解除烦恼,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又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隐私。(4)此外,还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状况,并对家长进行适当的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1] 杨文侠 陆启祥.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策略[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3

[2] 邱翠竹.多元背景下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5

[3] 魏世中,网络环境下德育面临的新课题[J].人民教育,1998.9

[4] [5]贺允清.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

网络环境的现状第7篇

【论文摘要】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建立数字图书馆是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文章阐述了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及现状,通过分析目前数字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及特征

数字图书馆就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进行高质量的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同时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等。数字图书馆是网络环境的产物,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数字图书馆的数据、文本、语音、图形图像和视频信息等所有信息资源都是经过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化信息,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2)信息传递网络化。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都要通过Internet、互联网络、联机网络传递。(3)信息资源利用共享化。互联网的数字图书馆组织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并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使各地用户方便地利用大量和分散在不同贮存处的信息资源。图书馆不再局限于一个建筑实体,而走向“无墙”、走向“全球”、走向“虚拟空间”。(4)管理与服务均依赖于计算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存贮、传递都以计算机为基础,用户通过计算机终端,进行网络查询,获取信息。(5)信息存取自由化。凡与网络联结的用户,对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可自由存取,不受时间、条件、数量的限制。(6)信息实体虚拟化。数字图书馆在实体图书馆的基础上趋向虚拟化,进而出现了虚拟馆藏,虚拟参考馆员,虚拟服务。

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瓶颈

在1999年12月又设立重大应用课题“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系统”,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全面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2001年,科技部在“十五”攻关和“S863计划”中将“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地球”共同列为信息领域的研究重点。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经历了从试验开发到普及推广阶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1)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数字图书馆本身依附于网络而存在,其对内的业务组织和对外的服务都以网络为载体,得益于网络也受制于网络。正常情况下,数字化图书馆中重要的计算机硬件CDROM保存时效平均为25年,缩微磁贮载体一般为10年。(2)知识产权纠纷。 数字图书馆要对本馆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在网络上传播,供读者阅读使用,构成了数字化信息资源上载行为,而读者要采集、利用数字化资源信息,就要浏览、下载、打印数字化信息资源,这就构成了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下载行为。(3)标准化问题。数字信息的标准化是我国数字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库分散建设,网络信息资源缺乏统一标准,各个上网单位各自拟定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标准,不仅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和管理系统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大量的数据库及电子出版物结构本身也不兼容,各系统不能互相沟通、互相应用,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质量、查询服务效果以及网上资源共享。为了达到全社会资源共享又避免重复建设,设计一个国家认可、大家共同执行的统一技术标准,并将它纳入数字图书馆的框架中去,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大任务。(4)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未来的数字图书馆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都需要具有能够熟练驾驭计算机的能力和敏锐的信息意识。目前的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离这个要求还相差很远,有的不会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有的根本不会使用计算机,有的缺乏信息意识。

三、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网络技术的继续发展必然有助于信息安全问题的改善,但是对于棘手的知识产权纠纷,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更为完善的知识产权政策,从政策上和财力上扶植数字图书馆,通过某种途径来补偿权利人的利益,从而使图书馆坚持无偿服务的原则,以便达到既最大限度地传播信息,为公益服务,又充分维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这样双重目的。制定相关的法律,依法兼顾社会公众的利益,有利于良性社会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法律机制。

总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必须进行思维创新和体制创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骏.图书馆使命与文化视野.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13~14.

网络环境的现状第8篇

【关键词】 网络环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与对策

1.前言

伴随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网络已经逐步普及并逐渐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网络给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对现代各阶段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其中,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已步入半个社会的现代大学生身心健康更是带来了多重影响。故做好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了各高职院校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抓住网络环境机遇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网络监管以引领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政治意识。下文将针对该问题分析了网络环境机遇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对策。

2.网络环境机遇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2.1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

网络的普及使得现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变得更为丰富,尤其是实现了资源共享,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和拓展了获得海量知识的途径。不论是在社交、娱乐、学习等日常行为日活动中,都能够给大学生带来了便捷与活跃。于此同时,也给大学生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由于网络具有不受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以及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加顺利与高效。一来,可以抛弃传统的教育与管理模式,借助网络新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二来,通过网上搜索更多的思想政治相关信息让学生能够从更广的角度出发去学到更多的知识。既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又可以减少教师以往繁重的思想政治工作。 网络的互交性使得学生们的思想有所变化,然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来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对其进行针对性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众多学校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站和论坛,让学生在上面畅所欲言。思想政治工作者可针对上面的问题、学生表现出的思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其进行疏导与交流,以此来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大大提高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2.2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但也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与共享性,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和心理素质。 大量不文明信息涌入大学生视觉,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大了难度。网络是虚拟的,不少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思想不够成熟而被网上大肆传播的黄色信息、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信息等影响。导致其思想道德方面歪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及时发现与引导,从而使得该学生容易丧失理想信念。 深陷网络泥潭,在虚拟的聊天、游戏中不能自拔,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网络上频频涌现的交友、征婚、语言粗俗等传播现象的影响严重败坏了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容易使大学生怀着好奇心去追求,由于不能自控、缺乏判断力从而引发违法犯规行为。此外,学生深陷虚拟的网友中,各种游戏群等建立分散了大学生的人生计划和目标,久而久之,丧失了人生理想。

3.网络环境机遇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3.1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

教师的自身职业水平与职业素质影响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效率。高职院校想要正确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要先加强自身的素质。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贯彻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激发自身工作热情,从而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大学生对于网络没有正确的认识,故会过度利用网络,使网络对自身产生了不利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平时教育中要多关心学生的道德走向与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对其进行疏导与教育。只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及时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社会道路。

3.3打造文明校园网,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在网络校园下,加强“网德网风”建设,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平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建立起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面设置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科教天地、论坛热议等众多学生感兴趣的栏目,使校园网站变得文明向上、绿色健康。学生在这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下也会受到熏陶,从而降低了学生不健康心理走向的可能性。

4.结语

网络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的同时也是一种挑战。然而,在生活越来越多样化的社会中,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缺乏自控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故较容易被网络左右。只有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构建文明校园网络平台,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的现状第9篇

Study on the Formation and Situation of Public Opinions From

Network on Campu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U Honglin

(College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0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 the university, the network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opin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opin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network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positive guidance strategies.

Key words new media;university campu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0 引言

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校园网络的快速普及,信息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影响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高校校园网络(如校园BBS、校园贴吧、微博、微信等)迅猛发展,已经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校园网络舆论涉及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也反映着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舆论环境,是21世纪赋予高校的一项新的使命。

1 校园网络媒体简介

(1)校园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主要有校园官方网站、校园BBS、校园贴吧、当地社区门户网站,以及师生的个人微博、微信等。校园网络媒体全面展示了老师和学生的的学习环境、工作进展、文娱生活、休闲运动等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校园里辐射范围最广、访问量最大、热度最高的主流媒体之一,是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交流学习、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对师生的工作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校园网络媒体的特点。校园网络媒体与其它传统媒体相比,存在着巨大的传播优势,具有传播快速、传播范围广、内容丰富多样、检索方便、可多媒体传播、互动性强等特点。校园网络媒体成为越来越多师生获取信息、交流学习的重要途径。

(3)校园网络媒体的作用。高校网络媒体贴近师生的工作学习,成为校园舆论传播、新闻速递、宣传教育、互动交流、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成为师生学习、工作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院网站成为学生查询教务信息、课程成绩、考试报名、提交作业、问卷调查、师生课后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校园BBS是学生讨论校园文娱生活的主阵地,在这里有校园动态、学术讨论、心情物语、影音欣赏、版友求助、跳蚤市场等;个人微博、微信成为越来越多师生朋友圈交流分享的主要媒介。

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1)舆论环境高度自由与舆论方向难以约束并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是匿名的、自由的、开放的,这就造成舆论环境的高度开放。校园网络舆论的参与者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高校网络舆论内容从国内外时事到师生身边事,无所不包、无所不及,积极与消极并存,真实与虚假并存,理性与偏激并存,内容包罗万象,观点五花八门,舆论的方向难以约束。

(2)舆论主体复杂多元与合理诉求渠道不畅并存。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主体复杂多元,每一个网络参与者既是一个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者也是一个舆论的制造者。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诉求,造成了网络舆论的主体的个性化、多元化和不可预测化。由于学校提供的合理诉求渠道少且不畅,或是学生根本不清楚如何去有关部门诉求,这时校园网络成为他们最好的诉求表达、监督学校行为的信息空间。

(3)舆论客体群体极化与媒介素养教育滞后并存。校园网络舆论的客体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他们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如学习经历、生活环境、价值观念、年龄相仿,因而他们在舆论中会倾向于一致性的结果,易造成群体认同感。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滞后的情况下,看待问题时不全面,极易产生偏激的观点和行为,由于群体的认同感,会使舆论向错误、极端的方向偏移,甚至可能会被一些过于极端化的小团体将舆论激化,从而升级为网络群体性事件。

(4)舆论传播立体交互与校园媒体引导乏力并存。校园舆论立体交互,现代网络媒体的反应快速,覆盖广泛,校园BBS、贴吧、个人微博、微信、QQ等朋友圈迅速传播。目前,校园网络媒体却存在重说教轻宣传、重管控轻引导、重建设轻服务、重管理轻沟通,在面对焦点、热点问题不能积极主动应对,引导乏力。

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1)精心构建和谐校园,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学院应首先从自身建设出发,精心构建和谐校园,才能塑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儒雅的学习氛围、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生动形象的课堂、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温暖如家的生活服务、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等等都会给舆论客体一个良好的舆论评价。同时要优化网络舆论环境,积极处理网络舆情。对于网络舆论讨论的热点问题,要做好耐心解释工作,及时反馈处理、跟踪回访,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为一切学生服务。

(2)加强媒介素养培训,提高舆论参与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是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问题之一,加大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高校应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视野出发,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对信息的分析选择、评估思辨、学习创造的能力,提升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升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规的能力。学生媒介素养提高了,自然从源头上减少了校园网络中的非理性言论,让流言止于智者,学生才能在价值多元化、信息繁杂化的网络世界明辨是非,去伪存真。

(3)真诚面对校园网络舆情,重建解决问题的渠道。校园网络是学生与校方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校方应在校园BBS中开辟专门的交流窗口,并安排专门教师负责管理。通过交流窗口,第一时间得知学生的诉求、问题、困难等,并将收集到的这些问题及时反馈到归口本门,并要求相关部门在规定的时间里就问题进行响应、解决。让校方真诚地面对校园网络舆情,重建解决问题的渠道,同时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有问题就在校园BBS互动交流窗口反应,就一定能解决问题,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减少了不良情绪的发酵升级造成消极舆论的传播。

(4)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净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校园网络是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来源,是各种舆论滋生的温床,因而,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是净化网络环境,引导网络舆论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学校要首先制定一套完善的校园网络制度保障体系,从制度上规范校园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比如《XX院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XX院校校园网络信息发布条例》、《XX板块发帖回帖规则》等。在建立制度的同时,要有一支专门的立体式校园网络管理队伍,包括学院网络管理专职教师、学生校园网络自律会、BBS站长和版主等。这支专门的管理队伍可以渗透到校园网络的各个部分,融入在网络舆论的最基层,可以及时了解网络舆论的情况,构建的高校BBS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实现了从省市信息监控中心、高校、校园网络中心到BBS站长,再到各个讨论区的立体式校园网络监控体系,可以有效地监管和引导校园网络舆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