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2 15:39:41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第1篇

【关键词】地域特色 挖掘 综合与实践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40-02

学校在上级教研单位的指导下,开展数学文化——度量衡文化的研究。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收集、整理资料,建立度量衡文化室。为了更有效推进度量衡文化研究,加深学生对度量衡文化的了解,我们开始尝试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度量衡文化作为综合与实践教学资源引入数学课堂,并得到了学生与老师的认可。在挖掘数学综合与实践资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既然带有地域特色的度量衡知识可以作为综合与实践教学资源,我们是不是可以挖掘更多富有地域特色内容,丰富课程资源?

一、概念的界定

地域特色,指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历史人文特色资源,或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包括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或学校特色建设中形成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挖掘,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主动地、创造性地发掘、开发资源,为数学综合与实践服务。

二、资源挖掘的意义

1.通过开发富有地方特色,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资源,丰富了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

2.利用带有地域特色的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资源,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地域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学校的文化特色,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资源挖掘的原则

1.地域性原则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挖掘素材,开发地方化的数学资源,努力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使学生感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趣味性原则

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特征,尽可能求新、求奇、求趣,做到活化、趣化教材内容,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3.开放性原则

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应局限在课堂,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要注意充分利用社会、家庭教育的资源和优势,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

四、资源挖掘的源头

(一)源于对生命的自护

安全是学校教育的前提,生命不保何以谈教育?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开发数学综合与实践资源。

作为“潮都”,我们以潮为傲,潮水是壮观的,也是危险的,每年总会有一些生命消失在滚滚钱江潮中。在感性了解钱江潮威力的情况下,我们让学生理性地认识、分析钱江潮,从数学的角度看钱江潮。钱江潮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呢?曾经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做过一个实验:将一辆大客车停在丁字坝,潮水一过客车也不见了踪影。如果把大客车的重量换算成一般成年人的体重,多少个人抱团在一起也会被潮水卷走?潮水每天都来,大小情况却是不一样的,我们让学生收集资料,把它制作成统计图,向每一位观潮游客进行宣传。

(二)源于对文化的传承

文化传承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宽泛的,比如我们学校开展的度量衡文化研究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笔者曾以《从“半斤八两”说起……》为题设计了一堂数学综合与实践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更加细致地了解“衡”的发展史,应用统计与方程的知识解决问题实际问题,掌握杆秤的使用方法。“度”和“量”也可以根据自身内容的特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和探究价值的综合与实践课例。在这样的数学实践课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博大的数学文化。

(三)源于对古迹的保护

每一个地方总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历史遗迹,它们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可它们却又面临被现代文明“淹没”的危险。我们应该行动起来,我们也可以用“数学的方式”来关注、保护它们。

家乡有一处古宅——徐源盛,曾经是家乡的地标性建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屋的面积越来越小,繁盛时期的徐源盛是怎样的呢?我们收集与徐源盛相关的数据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孩子们感受了全盛时期徐源盛的规模。根据这些数据,还可以让孩子们利用所学的平面设计和比例尺等数学知识,绘制出全盛时期徐源盛的平面图,孩子们还可以估算当初建造徐源盛使用的石材量。此外,孩子们还可以设计维修方案,算一算维修老房子所需的花费等。

(四)源于对产业的了解

经济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许多地方拥有推动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家乡的产业是我们进行数学综合与实践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我们的家乡是中国伞乡,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开发出各异的数学综合与实践资源。在南阳制伞业协会的帮助下,我们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数据资源。南阳每年销往世界各地的伞有几亿把,每天伞的产量在30万把以上,一般的制伞企业一年产量上百万把。中段年级的学生通过对南阳伞年销量的读、写可以使学生感受大数。每天产量在30万把以上,每月的产量大约是多少把,每年的产量又是多少把呢?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中段学生估算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也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高段学生可以统计南阳制伞企业的数量,了解企业的生产规模,根据企业生产规模绘制统计图,利用百分数的知识,对比生产新型伞与传统伞的效益。学生在观察统计图、对比生产不同类型伞的效益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南阳制伞企业的现状,为南阳伞业更好地发展提出自己的设想。

(五)源于对社会的关注

社会资源是一种综合性的资源,面广点多,今天我们关注、开发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综合性社会资源。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第2篇

【关键词】数据挖掘 个性化服务 数字图书馆

一、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新颖的、可被人理解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模式的过程 。其主要特点是对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其他模型化处理,从中提取辅助决策的关键性数据。数据挖掘根据其主要研究对象的数据结构形式的不同,一般分为数据挖掘、文本数据挖掘、Web数据挖掘三类。

1.数值数据挖掘,通常称为数据挖掘,它的任务一般可以分为描述和预测两类,具体地说,挖掘功能包括发现概念/类描述、关联、分类、预测、聚类、趋势分析、偏差分析和类似性分析。常见的数据挖掘方法主要有:归纳学习方法、仿生物技术、公式发现、统计分析方法、模糊数学方法、决策树、遗传算法、贝叶斯信念网络、粗糙集及可视化技术等,由于各种方法都有自身的功能特点以及应用领域。

2.文本数据挖掘是面向文本信息的数据挖掘。当数据挖掘的对象完全由文本类型组成时,结合使用数据挖掘算法与信息检索算法对巨量文本信息进行自动化信息处理与分析的过程叫文本数据挖掘。它包括特征提取、文本摘要、文本分类与聚类、概念操作以及探索性数据分析等工作。文本数据挖掘所应用的技术包含用于表示文档的词频反文献频率向量表示法、词串表示法,用于文本分类的贝叶斯分类算法、词集合算法,基于概念的文本聚类算法以及 K—最近邻参照分类算法等。

3.基于 Web的数据挖掘。Web数据挖掘的定义是:针对包括Web页面内容、页面之间的结构、用户访问信息、电子商务信息等在内的各种Web数据,应用数据挖掘方法以发现有用的知识来帮助人们从WWW中提取知识,改进站点设计,更好地开展电子商务。

通过Web数据挖掘,我们可以从数以亿计存储大量多种多样信息的Web页面中提取出我们需要的有用的知识,包括用户访问行为、频度、内容等内容,根据这些内容和知识,来改进站点设计,优化我们的Web页面,包括页面内容安排、页面间关联结构优化以及开展有针对性活动和特色服务内容等,使更多用户能够更方便、更快捷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和享受到所提供的服务。Web数据挖掘在数字图书馆的开发和利用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Web数据挖掘对象的不同可分为:Web结构挖掘、Web内容挖掘和Web日志。

二、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概述

所谓个性化服务,就是服务要体现个性,同时具有主动性的特点,实现个性化服务的关键是在“信息找人”过程中什么信息找什么人。其本质就是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特定需求。常见的服务方式有个性化推荐、个性化检索、个性化网站。个性化推荐服务如信息推送服务,一种按用户指定时间或发生的事件把用户选定的数据自动发送给用户的技术,其本质就是主动性服务,几乎不需要用户做什么事,系统自动按照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个性化主动服务将使用户通过尽可能小的努力获得尽可能好的服务。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首先就是要为用户创建个性化的信息资源库,即个人数据库。通过图书馆网络,用户向图书馆系统提交所定制的个性化信息,用于构建个人信息数据库,建立个性化网站。针对不同的个人信息,即对不同的用户采用不同的服务策略,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如提供个人书架和信息检索服务等,不同人的个人书架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对于相同的检索提问,系统反馈给专家的以及普通用户的内容应该有所区别的。

三、数据挖掘在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应用

1.优化馆藏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传统图书馆资源的配置、服务的提供,由于受人工采集信息的影响,因此不可避免的受到采集者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以及个人爱好等因素的影响,而带有主观性。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则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1)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流通记录、检索请求等日志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各类文献流通借阅情况,了解读者的借阅行为和爱好。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的补充和丰富文献资源,剔除过时文献资源,或减少文献信息资源的副本数,甚至可以根据这些挖掘信息,调整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资源的分配,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布局目的。(2)对数字图书馆的结构进行挖掘,目的是发现数字图书馆页面的结构和结构模式,在此基础上对页面进行分类和聚类,或对相关网页进行分析,从而可以评价网页的质量,优化检索方式,指导网站建设,便利用户对数字图书馆使用,提高数字图书馆的利用率。

2.完善信息资源建设,提升个性化服务质量

通过对流通记录、检索请求等日志信息的挖掘,所得到的信息,可以对图书馆的读者群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完善信息资源建设,提升个性化服务质量,还是不够的。完善信息资源建设,需要多方面的收集信息资源,提升个性化服务质量,就需要对读者有一个比较准确和全面的了解,在前面提到的数据挖掘的基础上,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挖掘:(1)对数字图书馆的内容进行挖掘。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内容的挖掘是通过对数字图书馆信息的模式识别和分析理解,从中发现有意义的知识。根据某一领域的信息需求,自动捕捉、采集和整理领域所需信息, 过滤无用冗余信息,通过信息推送等方式,直接数据挖掘所发现的知识,提供给读者,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2)对数字图书馆的用户进行挖掘。从数字图书馆的大量访问信息中挖掘用户的访问模式、访问兴趣,采用关联性法则和聚类方法发现不同的用户群体,然后对这些不同的群体提供信息定制服务。同时还可以利用web挖掘所得到的信息,动态地调整web页面,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通过对用户访问信息、使用信息的挖掘,在数字对象和用户、对象分类和主题之间进行模式匹配,采用不同挖掘技术自动提取知识,从而确定个性化服务内容,提高为用户知识服务的自动化水平。(3)此外,收集整理图书馆网上咨询、荐购书刊等栏目中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预先发现读者群体的兴趣,调整馆藏方向,提升馆藏资源的针对性。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在图书馆领域中的应用,对图书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是观念上的革新,而且潜移默化了传统图书馆的用户服务模式。伴随智能化技术的进展,个性化服务有着相当广阔的前景。如何提供优质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应当是我们始终共同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邵峰晶,于忠清.数据挖掘原理与算法.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91-115.

[2]朱晓华.浅析数据挖掘技术在图书馆自动化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02,5.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第3篇

关键词:辽宁;传统文化;开发与利用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辽宁地区自古就是中原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接壤和交融地之一,历史发展持续性极强,至今仍然留存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果能够将这些已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取精去粗,并深入加以挖掘、整合,必然能够使辽宁的传统文化资源得以更有效的开发利用。

一、现今辽宁省在传统文化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纵观辽宁省对现有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程度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整合形式也不够丰富:

首先,挖掘力度不够。由于交通、通信的地理限制和研究广度和深度的局限,很多民俗遗产和历史遗迹掩藏于历史的尘埃之下,隐蔽于荒山僻壤之间,并不为世人所知。这些地区由于交流不便,保存有更为完整和真实的原生态文化内容,往往是难得一见的传统文化经典。对于这些实物和文化,目前开发的力度还很不够,这一方面是交通造成的阻碍,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其了解不多,解读不深造成的遗漏。例如:在东北民俗中有很多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生活习惯、衣着和饮食,如今在城市生活中已不可见,即使是民俗村中的复制品也无法再现真实的场景,而这些特色习俗往往是很多农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自然习惯,如果加以适当开发,既能够直观反应辽宁的传统文化特色,又能够得以完善保存。又如,桓仁地区抗联密营遗址的整理、保护与宣传至今少为外人所知,这也是红色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其次,整合点少而呆板。历史遗迹和博物馆与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点大多固定在其历史史实方面。民俗村虽然将饮食、服饰、方言等传统文化资源有机整合起来,但更偏重视觉和味觉的体验而非互动。这样的整合虽然让传统文化资源与旅游文化产业的结合迈出了初始性的一步,却无法支撑其长远发展。互动性差、游乐设施和自然景观承载的传统文化稀少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很多历史意义丰厚、收藏文物众多的博物馆,更是只可眼观而无所谓交流,很难让参观者形成长期记忆并宣传推广。

再次,利用范围小而单调。历史遗迹作为传统文化资源最为直接的承载物和标志性建筑,其承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外延自然而然的要多于其他自然的或非物质的景观。但现今比较常用的利用方式大多是在历史遗迹之上罗列曾经发生于当时、当地、当处的事件,生搬硬套历史课本,缺少更为广阔的外延和更为深刻的内涵。另外,在方法上也不够丰富,无非是导游讲解或附加文字说明和照片,形式都过于单一,内容很多也比较枯燥,对于旅游者而言,短短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的行程中,太多的景致一走而过,无法领略完全,甚至只有不明所以的惊鸿一瞥,时空便已急速转换。对于一些承载着纵向历史发展脉络的历史遗迹,在同一景区中并不容易被关联起来,单一的串联又很容易给人以无法衔接的割裂感,反而降低了人们对其本有的兴趣。

最后,重开发轻保护。现今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使得更多的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走出大门,走出居住地去体验和感受新鲜的文化资源。然而,过多的客流量和不善的管理方法致使很多古建筑、古遗迹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商业化的短时高效也使得无法批量生产的传统手工艺濒临灭绝,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在没有合适载体的情况下悄然流逝,不为人知。单纯的任由市场主导的开发很多时候并不能够顾及全面,但是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一个需要传承的内容,一旦消逝就可能再也无法挽回。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和相关产业提高保护意识,适度开发,合理存留,不能万事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主导,应当提倡保护与开发二元并存。

二、对辽宁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

辽宁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一个有别于其它地区独具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总和,对其深入的挖掘和整合,必然会为地方经济带来诸多新的增长点:

首先,对辽宁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有利于驱动创新,增强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寻找更多新的突破口。辽宁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有别于国内和国外其它地方的特色内容,是不可复制甚至无法效仿的物质和精神的集成所在。深度发掘辽宁的传统文化并使之与旅游业相结合,能够让旅游文化产业闪耀出与他处不同的并且不会重复的光芒,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创新的精神源泉。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产、经营、消费理念和深藏于其中的多方位日常观念及价值观,会给游客以无法从它处获得的新鲜感受,也是进一步创新发展自身特色的动力之源。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把持好基本思路基础上的创新正是一个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不断释放光彩的成长根基。因此,对辽宁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必将大力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创造性发展,为辽宁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升级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对辽宁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可以更好的促进相关产业融合,有利于催生出新型高端产业业态,能够将历史、文化、民俗、语言、手工艺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与经济、金融、通信、传媒、网络、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开发出更为优质的文化产品和传播路径,使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与文化产业相关联的周边行业之间都能够被带动起来,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再次,对辽宁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有利于辽宁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作为传统文化有形载体的遗迹遗址在自然力和人为力的双重作用下,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道德的双重"压力"下,近年来已经拉响了危机的警报。偷盗贩卖文物、损毁遗迹古建筑等行为屡见不鲜,这一方面与其后蕴藏的巨大经济利益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当代人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是昭然若揭。对辽宁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让世人了解文物古迹在历史和文化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可以促使人们更加懂得和珍爱这些流传千古、得来不易的文物,进而自动自觉的加以保护。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辽宁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做出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福陵便是将清代的陵寝建筑文化与天柱山的自然风光和地理风貌充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秀丽的自然风光中观赏和感受古代帝王陵寝散发出的文化底蕴;沈阳故宫则将古代宫廷建筑、民族政治特色和带有浓郁满族风情的歌舞表演等融为一体,给游览者以具有浓郁民族、民俗、古代文化、建筑艺术和表演艺术风格的视听享受。

三、对有效利用辽宁传统文化资源的几点建议

第一、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加大创新力度。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的确是应该大力融合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但传统文化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之泉,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也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文化表象式的粘合与借鉴,否则依旧摆脱不了依赖性发展方式的发展怪圈。深度发掘传统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使之贯穿并有机融入地方文化产业,进而随着时代的推进不断创新,才能使日后的文化产业不完全依赖传统文化资源,而是依赖有精神动力的创新来发展。这样不但可以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生生不息,更能够避免近年来某些地区出现的争夺历史文化名人、单纯模仿历史建筑甚至小范围篡改地方史实等现象和做法,让文化产业真正把真实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并走上原创的、不断创新的、独具创意的发展方向。

第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传统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相结合,是文化产业升级和发展的重要一环。有了好的整合点和产品,但无法接纳和满足更多游客的基本旅行需要则会使已有的努力大打折扣。因此,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交通业的发展首当其中。无论要形成何种产业链条,都要有发达、方便和快捷的交通作为基础性保障,将辽宁地区的资源、文化产品和其它相关产业产品及服务输出省外乃至国外。继交通业之后,金融、医疗、保险、旅店、餐饮等行业也需要与时俱进的跟随发展脚步,提升现代化设施设备的应用,为辽宁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和有效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第三、拓展宣传方法,加大宣传力度。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时代,人们通过各种新型的传播途径不断获得和更新着自己的信息库。随着网络的发展,其传播知识的广度和迅捷度大为提升,传播的载体无论在大方向上还是小方法上都层出不穷。想要使结合了传统文化资源发展而来的文化产业能够为世人认知认同,就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大现有的宣传力度。

通过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广告和报刊)、互联网以地方历史文化风俗为设定背景的音乐、美术、小商品、建筑、影音文学等作品,建立和完善相关宣传网站,能够直观的提升宣传的速度和广度。通过博客、视频网站、音乐网站、文学网站等多种形式将无数个个人的切身感受公布于众人面前。音乐美术作品的传播力度近年来也是有目共睹,近年来,一曲《彩云之南》唱遍大江南北,无论是优美的旋律还是MV中秀丽的自然和民族风光,都让欣赏者对云南这片土地心生向往。另外,将地域文化与历史文化资源渗透到文学、音乐、美术和影视等作品中,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不但能够起到加大对当地传统文化宣传的作用,也可以丰富艺术作品的种类和题材、保存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尤其是其中的精品力作,更能够长盛不衰,甚至成为一个地区文化的标志。

第四、加深传统文化研究,引进和培养相关人才。传统文化作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总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深度发掘并提炼出其特有的精神内涵。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要想在传统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的结合品中体现出这种被众人所期待的特有文化内涵,就需要首先对其进行大量、广泛和深入细致的研究。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能够在提升本地区总体文化水平和理论层次的同时,对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研究,为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和发展提供优质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服务。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第4篇

关键词:地方文献;旅游资源;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地方文献与旅游的内在关系

地方文献是记录地区知识的载体,反映了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状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旅游文化品牌的形成离不开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以及所蕴含的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指出:“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地方文献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等待开发的旅游信息资源,在支持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地方文献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史料支持。地方文献中记载了地方自然风光、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民间艺术、风土人情等,通过搜寻古籍、地方志、民间传说,追根溯源等为历史文化名胜、人文景观、旅游风景区等提供文字介绍材料,提高旅游的科学性、知识性、历史性、真实性和娱乐性,才能招徕众多的游客。如广西河池一年一度的铜鼓山歌艺术节,招待四方游客都需要一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菜式、地方小吃、民族服饰、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等。在各地的地方志、乡土志的“风俗篇”、“艺术篇”、“饮食篇”就能找到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的关于饮食文化、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的历史资料作为依据。广西河池东兰有“将军之乡”之称,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是壮族人民优秀儿子、广西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的故乡。1955年新中国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17名广西籍将领中,河池籍就有7位。这些史料为开辟红色旅游路线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地方文献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文化内涵。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并非凭空臆想的,需从地方文献中查找有关自然条件、民族风情、诗文典故等历史依据,需通过搜集相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开发出具有民俗特色、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浓厚的高档次、高品位旅游产品。针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河池市提出挖掘红水河特有文化内涵,整合开发天峨龙滩天湖、东兰大同垂钓天堂、红水河第一湾、大化八十里画廊、奇石博物馆、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都安红水河英雄大峡谷等景区(点),打造“红水河生态”品牌;以长寿养生文化为依托,整合开发巴马长寿水晶宫、盘阳河、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凤山三门海等景区(点),着力打造“长寿养生”品牌;整合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加快开发宜州下枧河、南丹甘河白裤瑶民俗文化村、罗城仫佬族博物馆、环江毛南族博物馆等景区(点),打造“刘三姐故乡”品牌;以东兰、巴马、凤山是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和指挥所为依托,整合魁星楼、列宁岩、东兰烈士陵园、红七军二十一师师部旧址、红七军标语楼等革命遗址,着力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品牌。通过对原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整合、开发,赋予了文化内涵,形成综合旅游优势,打造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又领略了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满足游客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品牌的形成,离不开对地方文献中所蕴藏的旅游资源的挖掘。

总之,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从不同层面提升了旅游的内涵,加速了地方旅游资源的传播,而地方旅游文献资源的开发、整理、完善也依托旅游业本身而获得生机和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地方文献资源在旅游业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开发旅游景区、项目中或多或少都开发和利用了地方文献中所蕴藏的有关旅游方面的资源,努力打造旅游品牌。尤其是旅游节的举办,这是对地方特色的、民族的、物质的、非物质文化的展示,并融入现代文化气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吸引了大批游客。总的来说,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还是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地方文献资源分散。地方史料、地方志、地方报刊、地方人物资料、文学载体、政府规划等当中都有与开发旅游资源相关的文献记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采访、收集、记录,建立完善的收藏范围和体系,且有许多与旅游有关的口述历史文献资源、民间口头相传的习俗和技能都尚未纳入收藏范围。

(二)地方文献资源出现藏而不用的现象。地方文献资源主要收藏在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室、档案室等,文献资源没有进行系统整合、开发、编目、共享,查找困难,阅读不便,无法满足用户对旅游文献的需求,因而利用地方文献查阅旅游信息资源的人不多。

(三)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流于表象和形式,缺乏自身特色。在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不同民族、地域间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不同的形式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在旅游景区的民族风情表演中表现出简单化、庸俗化、大众化,没有从历史、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做多角度、深层次的提炼打造和包装宣传,旅游项目商业化气息浓厚,文化内涵还没来得及开发就已经搬上商业舞台。如,婚嫁习俗在各旅游景点的表演相似,所表达的无法诠释民族风俗的特色,粗制滥造,容易让游客陷入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尴尬境地。有些旅游景点,其文化内涵没有持续挖掘,使之处于老化状态,新旅游项目开发跟不上,发展出现断层现象。

(四)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相似,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造成屏蔽形势。游客受经济、时间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选择旅游目的地上,考虑景点的知名度和便利度,造成弱势旅游资源的闲置。如河池与百色同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宜州是“刘三姐故里”和桂林阳朔有“印象刘三姐”旅游资源内容相似,前者知名度有限,竞争中难以占一席之地,只有挖掘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另辟蹊径才能拓展旅游业的新局面。

(五)在网络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通过互联网获取旅游地的玩、住、行等相关信息。但旅游信息特色网站建设不完善,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旅游信息、旅游资源宣传等建设远远落后于旅游业发展,阻碍旅游持续发展。

三、开发地方旅游文献资源的策略

地方文献是开发地方性旅游资源的载体,完善的地方旅游文献资源的收集为开发和建设地方旅游资源数据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一)深入挖掘地方旅游资源,建立特色、完善的收藏体系。应做好地方旅游文献收集工作。地方高校、公共图书馆、地方志办公室、档案室、旅游局等是旅游信息的集散地,通过相互合作,广泛征集旅游文献。收集的范围包括:地方县志、丛书、工具书、家谱、族谱、地图、图录、碑志、笔记、日记、年鉴、资料汇编、名人字画、本地历史史实、地方名人生平著作、个人论文、风土人情、“非卖品”或内部资料,高校师生著作、论文、科研成果等。对于未形成书面文字的神话故事、传说、民族史诗、民间曲艺、民族教育及伦理教化等有价值的资源,在保护原生态的基础上,以调查、访问、征集等形式,记录、收集、整理下来。加强网络上旅游文献资源的收集工作。

做好二、三次文献的深度开发。对搜集到的文献应认真地分析研究,考镜源流,辨析真伪,提供准确的史料与数字。以目录、索引、题录、文摘等形式,选择地方旅游文献中最具代表性,且收藏有一定优势的旅游文献作为开发目标,进行专题资料汇编,以适应本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如,《广西刘三姐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作为广西教育厅立项科研项目得以通过。

(二)构建地方旅游文献资源数据库。充足的地方旅游文献资源是构建旅游数据库的重要保障。通过计算机把旅游信息资源和数据加工组织、贮藏、标引、编目,把地方旅游文献资源变成高效、快速、易检索的信息数据库。地方旅游文献资源数据库可以是由多个专题资源数据库构成的数据库群,其内容有以下方面(以广西河池为例):

1、地方旅游历史文献数据库。数据库的资源主要收集地方旅游资源历史文献资料,包括地方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的描述;地方名人、革命先辈等在本地活动的情况;折射社会历史发展脉络的家谱、族谱的收集;风土人情、节日节令、居住文化、服饰文化、婚丧生育、礼仪礼节、等方面的介绍;本地地理、气候、水土、动植物等情况的记载。在特色上,注重从整体性、地域性、代表性角度进行旅游文化的开发。代表:河池长寿养生文化、原生态民族风情文化。

2、地方旅游商情文献数据库。数据库的资源主要收集旅游业发展动态、趋势、市场、投资等方面的信息,为地方旅游发展提供有关信息资料。包括旅游政策和法规、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地方旅游景区和项目开况、投资环境、名特产品、举行旅游活动资料汇总等方面的信息资料构成。在特色上,注重旅游政策、法规、规划的准确性、完整性,帮助决策者和管理者做出正确选择,使旅游事业和旅游经营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代表:巴马赐福湖风情岛的建设。

3、地方艺术文献数据库。数据库的资源主要收集与旅游业相关的地方文化艺术发展和建设情况,包括地方文学、美术、戏曲、音乐、舞蹈、建筑、手工艺等艺术作品及相关的研究、评论等方面资源构成。在特色上,注重从“本色”角度挖掘旅游文化内在价值,增强地方旅游业的文化底蕴。代表:山歌文化、铜鼓文化。

(三)建立地方旅游资源信息特色网站。很多旅游者在前往旅游目的地之前都上网查询旅游目的地的情况,景点、交通、住宿等,这意味着旅游消费者趋向于以互联网作为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信息化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之一,因此建设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信息网站是对地方旅游推陈出新,对对外宣传有积极作用。

网站的建立要突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简约实用。目前大多数旅游信息网站上都设置景区信息、管理服务机构、交通信息、宾馆饭店餐饮、气候医疗等模块的信息分类。为更好地宣传地方旅游资源,还可以在网页上设置与地方旅游资源数据库的链接,为游客了解或者投资者了解地方旅游资源提供详实的文献依据;设置Blog、BBS,为旅游信息资源的互换、信息反馈提供交流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也是对地方旅游资源的再挖掘。

综合上述,旅游的过程是旅游者经历文化、体验文化、欣赏文化的过程。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地方文献中所蕴藏的旅游文献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作者单位: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徐险峰.大湘西民族旅游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图书馆,2009.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第5篇

关键词:档案网站;特色资源;资源建设

内容建设是档案网站[1]更好更快发展必须遵奉的圭臬。目前,国内档案网站多因缺乏特色而不为大众熟知。为进一步凸显特色以吸引档案用户关注,提升网站服务质量和水平,就必须狠抓特色资源建设。

1 档案网站的特色资源定位

笔者认为,档案网站特色资源是发掘馆藏特色档案并于档案网站公开,能准确反映和展示档案蕴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特殊事件、名人名胜、名优特产等丰富内容,方便用户利用的档案信息资源。其认定标准为:一是这些档案资源须来源于馆藏档案;二是须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典型性;三是能强烈体现某时某地独有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现象;四是有丰富的内涵供挖掘,有重要学术研究和参考价值。

如河南省档案信息网[2]的中原经济区专栏,及时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相关政策、研究成果、实施方案、具体措施等档案信息,体现了当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具典型时代特征,可为当前和今后研究这一专题提供丰富翔实的档案资料。

2 档案网站特色资源建设现存问题分析

2.1 现状及存在问题

据笔者调查,目前,国内档案网站多以特色栏目来展现特色资源,如“珍档荟萃”、“城市变迁”、“历史文化”、“热点聚焦”、“民风民俗”、“档海拾贝”等栏目,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特色,但总体来看,在特色资源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2.1.1 特色资源数量不够充足。网站内容相对单一,多是局(馆)职能、工作和利用服务信息,馆藏资源与学术研究信息较少,多载体类型档案资源更少,就连业内公认的北京和上海档案信息网[3]的资源类型也仍以文本和照片为主,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2.1.2 特色资源内容挖掘深度不够。要么,是以仅配有简短文字说明的图片形式展现,缺少有深度的档案知识与文化的挖掘;要么,是可读性不强的整篇文字,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1.3 特色资源整体设计与文字编辑缺乏个性。各档案网站整体设计与栏目设置相似度较高,页面虽然整齐但色彩单调,语言表述也不生动,吸引力不强,特色资源建设更乏善可陈。

2.2 原因分析

2.2.1 档案机构思想上不够重视。从调查来看,各档案网站特色资源建设多不太受重视,栏目和形式虽已初具,但反映馆藏特色的信息资源还太少。以河南省的档案网站[4]为例,其栏目和内容都很丰富,但从内容到形式雷同,很难体现出栏目特色,仅有网上展厅和特色档案栏目可见特色资源,这种情形在国内档案网站较普遍。目前,各档案网站更多只是作为档案工作宣传的窗口,缺少档案网站特色资源建设动力。

2.2.2 档案网站特色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各档案机构虽开展了诸如档案数字化项目、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建设项目等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但经费更偏重档案信息化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及投入,强调技术,在特色档案资源的内容组织、研发项目上明显投入不足,结果网站虽技术成熟但特色档案资源匮乏。

2.2.3 档案网站特色资源建设的人才缺乏。调查发现,档案网站各板块的建设人员不少是兼职,专业化程度不高,时间不保证,责任感和专业感知度不足,维持网站内容更新尚可,凸显特色档案资源很难实现。

3 档案网站特色资源建设策略

3.1 特色资源建设需要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3.1.1 档案人员。档案人员熟悉馆藏特别是珍品档案,在档案网站特色资源建设中很有优势。但现实中,档案人员研究能力普遍不强,无法发掘馆藏特色档案从而更好地展现档案文化,还须大力提高和改进。

3.1.2 档案学术研究者。档案学术研究者科研能力强,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挖掘和应用,但对馆藏特色档案资源不太了解,需要与档案人员配合才能充分发掘利用好特色档案资源,更好地展现档案文化内涵。

3.1.3 网络编辑与网络技术人员。网络编辑是网站内容的设计师和建设者,通过网络收集和信息并与用户互动,熟知网络用户需求,可配合档案人员与学术研究者,逐步完善特色档案资源建设。同时,档案网站资源建设需要网络技术人员提供技术保障,以确保网站安全运行以及档案信息和用户信息的安全。

3.2 档案网站资源建设需要专业策划

档案网站比传统档案业务更具优势,能及时信息并提供档案利用服务,有学者认为,档案网站已构成了信息网络的一个节点[5]。虽然,档案网站扩大了档案机构的职能与功能,但本质还是档案机构进行档案信息宣传与服务的平台,要进一步体现特色、更好地发挥价值,须在档案网站资源建设上加强专业策划力度。

档案部门单方建设档案网站和传统的服务模式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应采取项目建设方式,由档案机构提出网站特色资源建设项目,聘请专业机构进行创意、规划和实施,以提升档案网站的吸引力。如,英国国家档案馆网站请专门的课程讲授团队研发视频会议课程,服务效果极佳,被授予“2010年学校视频会议课程最佳内容提供者奖” [6]。

此外,利用馆藏资源创作相关知识的动画、游戏等也是提升档案网站吸引力的好创意。澳大利亚档案馆网站(http://naa.gov.au/)以动画展示馆藏资源,在“环境”主题中设计了一款由用户率团队穿越南极寻找企鹅的动画游戏,游戏中巧妙穿插南极实地的档案照片,使孩子们在趣味游戏中学会识别地图,潜移默化增强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7]。

3.3 须加大档案信息产品研发力度

档案网站特色资源建设中档案信息研发成果必不可少,要结合利用需求加大研发力度,并注意加强以下两个方面:

3.3.1 科学做好选题策划。选题策划是对研发项目的总体规划和构思,预测其价值和效益,以便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档案信息编研,一般包括选题名称、选题依据及目的、选题酝酿情况、选题内容简介及形式、读者对象、时间安排、成本效益等内容。

3.3.2 深入挖掘档案资源。档案信息产品研发须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揭示其蕴含的文化知识。

一是利用馆藏档案挖掘特色资源。如上海档案信息网“世博档案苑”专栏,向中外用户完整提供上海世博会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全过程的珍贵档案资料。再如北京档案信息网全面系统的民生档案,方便公众随时查询利用,更是别具特色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利用馆藏档案挖掘教育资源。国内档案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掘馆藏国主义教育资源是其基本职责。这方面,国外一些档案馆网站资源建设倒可资借鉴。曾有6500多名学生一年之内通过英国国家档案馆网站的在线视频会议和视频教室使用了原始档案资料[8],学习了“英国内战”、“妇女参政运动”、“中世纪印章”和“奴隶制”等内容。澳大利亚档案馆网站的教学资源,针对馆藏特色和师生需求,将馆藏分为“澳大利亚历史概况”、“民主和公民”、“环境”、“联邦和澳大利亚宪法”、“人与社会”、“总理”、“一战及影响”、“二战”主题,均针对特定年龄段孩子设计,方便其学习历史知识,更注重培养孩子们对档案所蕴含文化价值的兴趣[9],从而增强了用户对档案馆的了解及对档案的认知。

当然,档案网站信息的真实性正是其特色所在,因此,内容挖掘须注重真实性。如果对档案内容存有疑问,应对其进行充分考证,或存疑不论,决不能妄加断言,这样,才能体现出档案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增强网络档案信息编辑能力,首先,应考虑档案网站设置网络编辑岗位,聘请专业人员专门从事档案网站信息编辑工作。

其次,是档案信息的文字表述要规范易懂、有感染力。可借鉴报刊文章的写法,既保证档案信息内容不失真且具有学术性,又可有效提升其趣味性、可读性,吸引更广泛的网络用户群体阅读、转载。

同时,应采用平面设计和网站技术等手段,使页面切合档案信息内容,图文与音、视频相配套,不仅版面美观而且内容以多媒体形式展现将更具吸引力。

3.5 适当增设用户个性化档案资源建设板块

3.5.1 在网站增设个性化档案资源建设板块,网站定主题,用户依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系统收集组织相关资料后在特定板块发表文章,方便用户之间、用户与档案人员之间沟通交流,共建档案网站特色资源。

3.5.2 网站开设有奖征文,公布评奖细则,提供档案利用优惠服务,要求用户挖掘馆藏档案,发表在指定板块,评选优秀并发一定奖金。用户利用第一手档案资料可提升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也促进了馆藏档案的实际利用效果,能有力推动档案文化知识的传播。

总之,为更好展示档案网站的特色和水平,就要强化以馆藏珍品档案为基础的特色资源建设,以项目形式实施,鼓励多方参与来共同策划、研发体现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具有典型性且内容丰富的档案信息产品,真正以内容建设推动档案网站更好更快发展。

注: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档案网站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服务研究》(项目序号:09BTQ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本文所指档案网站主要指档案局(馆)为主体建立的档案网站,此类档案网站数量最多,具有典型性。

[2][4] 海 陈飞.河南省市级档案网站建设情况调查分析[J].档案管理,2011(2):57~60

[3] 熊瑶、李文佳.国内外城市档案网站资源建设调查分析[J],浙江档案,2012(1):12~15

[5] 范宗斌 赵春萍.论档案网站的定位[J],档案学研究,2005(1):51

[6][8] 杨太阳.英国国家档案馆获“最佳教育内容提供者奖”[N].中国档案报,2010-12-30,第3版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第6篇

[关键词]文本挖掘人 文社科 技术应用

[分类号]TP391

[文本挖掘概述

文本挖掘(text mining)是一个跨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涉及到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统计学、自然语言处理、可视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目前关于文本挖掘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关于文本挖掘的名称亦有“文本数据挖掘(text data mining)”或“文本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text)”等不同说法。一个比较广泛使用的定义是:文本挖掘是指为了发现知识,从文本数据中抽取隐含的、以前未知的、潜在有用的模式的过程。它是一个分析文本数据,抽取文本信息,进而发现文本知识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文本挖掘过程一般包括预处理、模式挖掘、模式评价等多个步骤,其中包含了多种文本处理与挖掘技术,如数据预处理技术中的分词、特征表示、特征提取技术,挖掘分析技术中的文本结构分析、文本摘要、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规则、分布分析与趋势预测等技术以及信息展示中的可视化技术等。

文本挖掘技术拓展了现有的数据挖掘技术,把挖掘的对象从结构化的数值数据扩展到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因此可以帮助我们从海量的文本数据中发现新的模式、模型、规则、趋势等知识,目前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献计量的结果表明,近年来国际上文本挖掘的研究论文呈迅猛上升势头。以“text mining”为主题词在Web of Knowledge(WoK)中检索可得与文本挖掘相关的论文3 049篇(截至2010年),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WoK学科统计来看,目前文本挖掘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计算机科学、计算生物学、数学、医药信息学、生物化学与分子化学、信息科学、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论文总数占文献总量的82%。相比而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则较少,两者之和为18%,其中人文科学仅为1%。

由于互联网时代学术资源生产与传递方式的变化,以新的方法和技术从海量文本中发现隐含的知识和模式,成为情报学中最有前景的领域之一。由于人文社科文献的非结构化特征更加明显,文献中包含的隐性内容更多,能否在人文社科领域成功运用文本挖掘就成为了检验文本挖掘的方法论优势的试金石。本文以文本挖掘的几个关键技术——信息抽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规则、模式发现与可视化技术为主要线索,分析发现文本挖掘技术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应用特点,以便为人文社科研究中更加自觉地应用文本挖掘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2、信息抽取应用

信息抽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是文本挖掘的前-端技术,它从文本对象中抽取预先指定的实体、关系、事件等信息,形成结构化的数据并输入数据库。信息抽取所获得的结构化信息片段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文本内容的内在特征,因此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可以从中发现知识、挖掘知识,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信息抽取作为一门独立的内容处理技术,其本身在商业、情报分析、数字图书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已有较多专门的信息抽取系统投入商用。在人文社科研究中,信息抽取常常作为文本挖掘的一个重要步骤,作为知识发现技术的前端和基础。文献构建了基于信息抽取的文本挖掘模型,均把信息抽取作为文本挖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文本挖掘效率的一个手段。不仅讨论了信息抽取对文本挖掘的作用,而且证实了通过文本挖掘得出的规则对信息抽取系统具有指导作用。除了作为文本挖掘的前端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在改善信息检索、辅助知识发现方面在人文社科研究中有着较多的应用。

2.1 改善信息检索

传统的信息检索只能通过关键词与文档的匹配返回与用户需求相关的文档,而信息抽取则可以帮助用户直接定位所需的信息,无需阅读文档的全部内容。由于在处理海量数据时具有出色表现,信息抽取在多个人文社科领域得到了应用。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德国莱比锡大学承担的eAQUA项目从古典文献资料(公元前3000年一公元600年)中抽取特定领域的知识,并通过eAQUA门户免费提供这些知识。在文献中,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Matteo(2010)介绍了一个信息抽取在古典文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对当代关于古希腊和拉丁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二手文献进行实体抽取,并提供与原始文献之间的关联,从而提供更高级的信息展示和检索功能。在社会学领域,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资助的ASSERT E’’项目综合利用信息抽取、文本聚类等技术提供了一个自动生成文献综述的系统。信息抽取技术与信息检索技术互相融合渗透,为人文社科领域海量信息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2 辅助知识发现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第7篇

1.不断提升文化内涵

一是挖掘本土文化。准确把握黄河文化、运河文化、义和文化、棉乡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继承、融合与创新,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为龙头,深入挖掘各项本土文化资源。二是弘扬特色文化。夏津县深入挖

掘弘扬黄河故道森林园区这一特色文化,并与新时期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相融合,由此衍生了“务实、创新、包容、开放”的新时期夏津精神,并赋予了夏津生态旅游新的文化内涵。三是传承历史文化。夏津县秉持“举大而不遗细,谋远而不弃近”的原则,重视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建设项目。深度挖掘“夏盟要津”等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名人与夏津的关系,为景区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2.大力加强城市建设

围绕发展大旅游,延展黄河生态文化,以“水”和“绿”为切入点,努力建设生态城市、水绿夏津。投资4亿元建设了该县城市建设史上投资最大的碧水绕城工程,昔日的“龙须沟”已经成为夏津版的“清明上河图”。还先后建设了占地600亩的龙湖公园、以南国园林为特色的人民公园、山水相依的会盟公园、湿地公园等六大公园。完成了24公里高标准林带和城区主要街道、景区绿化工程,改善了城市面貌、拓宽了发展空间,提高了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优化了夏津县的旅游文化环境。

夏津县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评价

近年来,夏津旅游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与一些发达城市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态势还有较大差距。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有以下几点:

1.城市知名度低,旅游业基础较差

夏津县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平原地区最大的黄河故道生态森林园区,素有“小杂果之乡”和“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的美誉。但在齐鲁大地,与济南、青岛、泰安、曲阜等旅游历史文化名城相比,其城市知名度及旅游吸引力明显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夏津县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业链条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且夏津的城市化总体水平还不高,各种基础设施也不很健全。夏津旅游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将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

2.旅游项目竞争力不强,淡旺季差异显著

夏津县的旅游资源相对比较薄弱,目前主要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等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为主,这些旅游项目与周边邻近城市有着很大的类似性。另一方面,当前,夏津县的旅游项目主要是以休闲观光、绿色采摘为主的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旺季短、淡季长的差异显著问题。目前,旅游淡季长达6~8个月,在此期间,旅游人数寥寥无几,设施闲置;而旅游旺季集中在3月下旬到6月下旬的3个月,此时旅游者纷至沓来,人满为患,服务设施和交通高度紧张。

3.旅游资源整合不够,区域整体规划不完善

2008年,夏津县针对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整体发展,作出了《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但就全县范围内,如何把夏津县境内的其他的一些特色鲜明的景区景点开发挖掘出来,并与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仍然没有一个详细的、长远的区域总体规划。因此,今后几年,如何对夏津县境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科学整合,分类包装,不断完善夏津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任务。

4.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项目特色不明显

现在夏津县旅游景区、景点项目的内容还比较单调,对文化内涵挖掘还不够,特别是重点推介的景区、景点。如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黄河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但是现在深层次挖掘不够,游客到景区只能“走马观花”看树木,而很难看到历史,这种浅层次的旅游产品没法让游客流连忘返。同时,在全县范围内,还有大量的一些古迹遗址、文化景点等没有或者没有充分开发挖掘出来。

5.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制约产业链条拉长

目前夏津县的旅游资源开发仍然以景区景点开发为主,其他的配套设施诸如环境卫生、市政建设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餐饮、住宿、购物以及文化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以及导游解说、咨询和信息等各种必要的服务系统也不甚完善,这一系列方面的因素,严重制约了夏津县旅游产业链条的拉长。

6.宣传造势强度不大,招商引资力度不够

夏津县旅游产业在宣传造势方面,强度不大,手段相对单一,缺乏比较大的宣传造势活动,难以产生轰动性效应。尤其是对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不够,宣传上缺乏系统性、持续性,而阵发性、随意性较大。目前,我县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基本上还仍然停留在以政府投入为主上,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的力量仍很薄弱,现在正在实施中的几个旅游项目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开发投入,尚没有有效建立起

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

全面提升夏津县旅游业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为促进夏津旅游业发展,全面提升夏津县旅游业发展质量,针对夏津县在旅游开发中的薄弱环节,我们特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1.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夯实旅游文化基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建议通过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准确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将夏津县的本土文化有机结合到旅游产业开发中,充分体现旅游项目的多彩性、丰富性和协调性。大力组织开设夏津民俗文化展,同时推广较强吸引力的旅游文化产品,满足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切实解决旅游形象不清晰、旅游营销缺乏文化策划的问题,真正将夏津县的旅游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各项服务功能

必须积极围绕夏津县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各项服务功能。应进一步开发“农家乐”、“生态游”等特色休闲度假设施,完善景区、景点服务功能。各景区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高标准规划实施精品工程,完善景区功能。要突出地方特色食品的开发,形成夏津县的地方特色小吃和地方菜系。加快星级饭店评定工作进程,促进现有星级酒店的提档升级,切实提高夏津县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接待服务能力。

3.强化旅游整体推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在继续办好丰富多彩的各项节庆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以节促销,以节招商。要积极参加、申办有影响的会议、展览、体育比赛等大型活动,并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圈、黄三角高效生态区、济南都市圈及周边区域旅游合作,借力造势,宣传旅游。在招商引资方面,要吸引更多国有、集体、民营等经济实体投资旅游产业,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有计划地开发旅游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可以采取入股投资的方式筹集资金,挖掘旅游新景点,增加娱乐项目,提高服务质量。

4.加强队伍素质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第8篇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化导学平台;教育数据挖掘;登陆行为;资源浏览行为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6199.2017.01.027

“稻萸动学校,分析变革教育”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利用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构建教育领域相关模型,探索教育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教育教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大数据”的出现,将掀起人类教与学的又一次变革。

1教育数据挖掘及其价值

教育数据挖掘是一个将来自各种教育系统的原始数据转换为有用信息的过程,这些有用信息可为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教育研究人员以及教育软件系统开发人员所利用。[1]教育数据挖掘也可被看作是嵌入已有教育系统的一个新的模块,并与教育系统中的各种要素产生良性互动,最终实现改进教学的目的。[1]教育数据挖掘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讲,教育数据挖掘的作用主要是向我们提供更多更客观的反馈信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改进教学过程、完善课程开发,基于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来实现教学内容组织、创新以及构建教学模式等。[2]根据数据挖掘的应用领域,可以将教育数据挖掘分为ELearning(教学)数据挖掘、EManagement(管理)数据挖掘和EResearch(科研)数据挖掘。而在ELearning(教学)数据挖掘领域.[3]本文,主要是从ELearning(教学)数据挖掘应用出发,基于我院的信息化导学平台日志数据,对学员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

2学生在线学习行为分析教育数据挖掘模式构建

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分析主要是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对师生学习过程的记录数据,针对行为主体(教师、学生)的行为方式(登陆、浏览资源、在线交流等)、行为客体(各类资源、网路课程模块等)的被使用情况以及行为发生时间进行统计、可视化和各类挖掘,并结合师生的特征数据对影响在线学习行为的因素进行挖据。

教育数据挖掘模式为完成特定挖掘任务而建,是多种数据挖掘工具和算法的集成应用。

教育数据挖掘模式由“数据挖掘工作”“工具与算法”以及“数据”三要素构成。[4]“工具与算法”为数据挖掘工作提供支撑,并产生相应的“数据”,如图1所示。这三个要素在时间上的展开将分别形成数据挖掘工作流、工具与算法流以及数据流。其中数据挖掘工作流包括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模式解释评价与应用等环节。其中,学习过程数据挖掘模式用于学习过程及学习行为分析,其挖掘模式如图2所示。

其中,在数据挖掘工作流的核心环节,主要的数据挖掘任务有学习者登陆行为分析、学习资源浏览模式分析、学生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等。

3基于信息化导学平台的学生学习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导学平台,是我院自行开发并已广泛投入使用的计算机类基础课程在线自主学习平台。该平台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开放性、跟踪性、反馈型,教学资源丰富多样[5]。学员通过该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各种日志数据,如学员的登陆行为数据信息、学员对各种资源的浏览情况的数据记录等。本文主要采用网络日志分析这一非反应性研究方法及相关分析、差异检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学员的在线学习网络日志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以探索学员在线学习行为的内在影响因素。

3.1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以15级学员为主,选取了学员的基本信息数据和在使用信息化导学平台时产生的登陆、资源浏览、学习体验等日志数据,以及学员在使用形成性考试平台时产生的考试数据,共四份数据。将这些数据导入数据库,形成四张数据表。这四张数据表的关联通过“学号”这一字段来建立。如图3所示。经过联合查询,对这四张数据表进行交集运算,取得这四张表中共有的学员,共1265名。然后将这1265名学员对应的基本信息数据、登陆数据、资源浏览数据和形成性测验数据作为分析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

3.2学员学习登陆行为描述与影响因素分析

在登陆行为数据表中,学生学号和登陆时间是两个主要字段。本文不以学生的登陆次数为计数单位,而是以某个时间单位的登陆人数来统计。如果以登陆次数来统计可能会由于个别学员的反复登陆而造成学员学习强大的假象。因此,本文主要以登陆时间 “周”为分类字段统计学员的登陆率(登陆平台的人数除以学员总数);以学号为字段统计每个学员的登陆天数。本文以 2015年10月11日课程开学日所在周为第一周,该课程的持续周数15周。

(1)以时间段“周”为单位统计,发现学员群体学习的周期

对于学员个体而言,学习周期是不确定的。但是从教学这的角度来说,需要了解整个学员群体的学习周期,即通过登陆平台的记录,分析统计多长时间内整个学生群体都会登陆参与学习,以衡量群体在线学习开展的速度。作为教学者,需要了解,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有多少学生不再来学习了,以衡量群体在线学习终止的速度。通过对每周累计登陆率的统计分析得到学员的学习周期,如图4所示。

可以看出,到第5周,有40%的学员参与了在线学习;第6周开始急剧增加;到最后一周,所有学员全部参与了在线学习。这说明,学员整体开展在线学习的速度是慢的,提醒教学者应该加以干预,如在第2周就应该督促学员登陆导学平台参与学习。作为教学者,也可 以此为参考对教学资源在时间上进行合理分配。

(2)影响学员登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Microsoft决策树算法由Microsoft SQL Server Analysis Services提供的分类和回归算法,用于对离散和连续属性进行预测性建模。对于离散属性,该算法根据数据集中输入列之间的关系进行预测。决策树根据向特定结果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对于连续属性,该算法使用线性回归确定决策树的拆分位置。该算法原理是:通过在树中创建一系列拆分来生成数据挖掘模型。这些拆分以“节点”来表示。每当发现输入列与可预测列密切相关时,该算法便会向该模型中添加一个节点。该算法确定拆分的方式不同,主要取决于它预测的是连续列还是离散列。为了提高效率,微软决策树采用了两层结构,在建树算法和数据库直接设立了一个数据挖掘中间件,如图5所示。

综合考虑学员的层次(本科、飞行员、士官)、专业、性别三种因素,本文采用Microsoft决策树算法构建挖掘结构和挖掘模型,对学员的登陆行为(以天数为衡量单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层次、专业、性别为输入值,以登陆天数为预测值,建立如下图6所示的决策树。

其中的比例比为 登陆天数 “ 不少于5天”的学员与 “少于5天”的学员的比例。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层次、专业、性别对登陆天数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层次影响最强,其次是专业,最后是性别。其中,飞行员、士官层次学员的登陆天数明显低于本科层次学员;飞行员和士官层次之间,飞行员的登陆天数要高于士官层次学员;而在某个层次内,如本科层次,不同的专业之间学员的登陆天数差别也有明显区别(由于保密原因,这里不便明确具体专业信息),而性别对登陆天数的影响最小。依据这些分析结果,教学者可以对不同层次、专业的学员在线学习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调整。如对于本科层次内,不同专业之间的登陆行为之所以有较大差别,是因为不同的专业由不同的学员队进行管理、其专业指向性也有所不同,因此学员的学风有较大差别。学员管理者可以依据分析结果,对相应的学员队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管理,以提高其学习效果。

3.3学员资源浏览行为描述与影响因素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导学平台中的学习资源丰富多样。其中,课程包含了我院计算机基础类的所有通识课程,主要有《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硬件基础》三门课程;课程的教学资源一般按照案例、章节和知识点进行编排,资源类型有操作视频演示、Flas交互操作、类型丰富多样的测试题等。通过学员对各门课程以及课程中相应资源模块的浏览日志进行统计分析,以找到影响学员浏览行为的因素。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从各资源模块的被使用程度和被学员的关注程度来看(主要通过“浏览频次”和“学生参与率”反映),由高到低依次是课程各章节案例库、视频资源区、Flas交互区、问题库、辅助资料库、常用软件工具库,这些恰好是这些资源模块在课程首页由上而下呈现的顺序。这说明各课程模块首页的布局反映了学员的学习习惯,也可能是这种布局对各资源模块的被使用程度产生了影响。对课程资源模块设计的指导意义在于,要使某种资源得到学员的关注,应将其置于相应课程模块首页的显著位置。

从学员对课程各资源模块的学习情况来看(主要通过“单个资源人均浏览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Flas交互区、问题库、课程各章节案例库、视频资源库、常用软件工具库、辅助资料库。学员对Flas交互区的学习程度最高的原因主要是,该模块采用动画以交互的方式让学员学会相应的操作,更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吸引学员反复学习。学员访问程度次高的是问题库,说明学员有较强的通过常见问题库来解答学习过程中各种疑问的需求。今后应该进一步丰富问题库,并将问题库的检索区域置于课程首页的显著位置,以便及时方便地解答学员的各种疑惑,帮助学员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

4结论

本文通过对15级学员基于计算机基础信息化导学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时产生的登录数据和资源浏览数据进行统计、挖掘分析,发现了学员在线学习行为的一些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从群体角度看,在线学习行为在时间的分布上相对均衡,以周为时间段第6、7周的学员登录率最高;从个体角度看,学员在线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影响学员在线学习时间投入的内在因素有层次、专业及性别等因素,其中层次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相同层次的学员,不同专业之间的学员在线学习投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其专业,而这与其专业特点和所在学员管理队有较大关系;学员对不同资源的学习程度的不同主要取决于资源在课程页面上的分布、学习资源的特色及学员的自身需求,若想要某一类型的资源引起学员的足够重视,可以首先将其置于课程首页的显著位置,同时要基于学员的兴趣改进资源的特色等。

参考文献

[1]洪雪峰.教育数据挖掘下的学习效果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96-198.

[2]BIENKOWSKI M,FENG M,MEANS B.Enhanc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Educational Data Miningand Learning Analytics:An Issue Brief[M].Washington,D.C,2012.

[3]BAKER R S J.Data Mining for Educatio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M].3rd ed.Oxford,UK:Elsevier,2011.

[4]RAMASWAMI M,BHASKARAN, CHAIDR A.Based Performance Prediction Model in Educational Data Mining[J].IJCS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Issues,2010(1):10-18.

[5]魏Q.基于“信息化导学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6(2):73-78.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第9篇

关键词:东莞;民俗节庆文化;利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2001年,东莞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东莞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东莞的文化发展还是滞后的。一个城市终极优势的体现应该是文化。所以,今年8月,东莞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的战略构想。要想实现这一战略构想,认真总结挖掘和利用东莞民俗节庆文化资源的工作,充分发挥东莞民俗节庆文化在打造东莞文化名城中的作用,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东莞民俗节庆文化的挖掘、利用情况

(一)东莞对饮食起居习俗的挖掘、利用情况

东莞作为岭南古邑,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这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由此决定的生产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东莞的饮食起居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由于东莞饮食起居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明显的地域特征,对其挖掘、利用就成为东莞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1.积极培育东莞地方美食品牌

东莞的饮食集色、香、味于一体,深受东莞当地老百姓及外来人员的喜爱。然而,如果一个地区的文化不经过文化的宣传推动,其文化的影响力就可能只限于当地,难以发挥文化本身所具备的经济推动力。为此,在饮食文化的挖掘、利用上,东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各镇区开展以饮食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努力培育东莞当地的美食品牌,如东莞的道蛭幕美食节。2010年的道蛭幕美食更是提升为部级水平,它紧扣尝美食、品文化的主题,仅5天时间,就吸引了50多万人次游客前来品尝各国美食。道蛭幕美食把东莞传统的美食提供了一个全国性的展示舞台,使东莞历史悠久的“道螋铡薄暗蛉馔琛薄暗蛎追邸薄傲船饼”等传统美食声名鹊起。对于道蚨言,美食是道蛐蜗蟮闹匾载,更是道蛭蠢赐平橛销自己的名片。

2.努力保护历史文化建筑

居住建筑习俗体现了人们在家庭与自然关系上的理念,是东莞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有先民居住至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虎门贝丘遗址、企石镇的万福庵遗址、南城区蚝岗遗址就是重要的见证。在今天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可贵的是东莞尚存留着体现不同时期文化特色的建筑物。如黎氏大宗祠、可园、茶山镇的南社古村落、凤岗的雕楼、厚街河田村的方氏宗祠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建筑已成为了东莞的文物古迹,它是独一无二的,倘若不加以重视,随意让它遗失在现代的文明中,那么我们的城市将失去城市文化之根。保护历史文化建筑,抢救历史文物势在必行。为此,2007年底,东莞市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通过这次普查,东莞全面整理汇总了调查资料、建设了普查数据库、编印了普查成果图册,对市文物家底实现了一次大摸底。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了广深铁路石龙南桥旧址、东深供水工程、漳澎运河与水闸、东莞抗日史迹等一系列文物遗迹。同时,结合市文物资源特色,还分别开展了东江供水工程、客家村落与梯田、东江古堤、东莞抗日史迹四个专题调查。另外,鸦片战争遗址、可园、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大岭山抗日旧址等,是我市重要的文物,经过抢救维修后,现在它们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目前,东莞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市级77处。

(二)东莞对地方节庆习俗的挖掘、利用情况

地方节庆习俗对于团结教育人民、凝聚民心民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东莞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此十分重视。

1.鼓励东莞地方节庆活动的开展与传承

一年当中,东莞传统的民俗节庆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除夕等等。随着东莞城市发展的进程,民间节庆中的地方传统不断得以更新和发展。一方面,传统节庆在简化和重构;另一方面,却又重构适应于时下的内容,使之焕发生机。例如春节,作为东莞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去在正月初一早上,人们都会穿戴一新。小孩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利士”(压岁钱)。邻里相见互相恭喜、道贺,家家正厅的八仙桌上摆上香案和供品,点燃香烛及牙香。在盛开的鲜花,挂满枝头的金桔映衬下,满堂馨香,节日气氛非常浓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今春节的节日氛围已大不如前。为了鼓励这种地方节庆活动的开展与传承,市政府往往会鼓励各镇区开展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如舞狮子、舞麒麟、舞貔貅、舞龙、舞风、飘色、演戏、杂耍、体育竞赛等,莞城、万江等地,晚上更大放烟花。这种主法既可以给这些民间的艺术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也可以团结群众增强节日气氛,可谓一举两得。

2.重视东莞特有节庆活动的挖掘利用

为鼓励东莞地方特有节庆活动的挖掘利用,东莞市政府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了综合整理和系统开发,整合全市现有的各大节庆活动。如“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它对东莞特色活动进行创新整合,将有利于发挥文化品牌集群效应,进一步提升东莞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全面提升东莞的城市形象。东莞特有的节日有洪梅花灯节、端午龙舟文化节、望牛墩乞巧节、东坑卖身节、桥头荷花节等。以东坑卖身节为例,卖身节相传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每年二月初二开耕节,没有土地的农民自发来到东坑找雇主,茶摊、食挡、小农具、日常用品、农贸物资、杂物随之而设,形成了“卖身节”。解放后成为集工商、农贸、文化、娱乐、民俗于一体的民众节日。近年,由镇政府推广,成为东莞市独有,最具民俗特色、最具影响力的节日。

(三)东莞对民间艺术的挖掘、利用情况

东莞民间艺术资源积淀深厚,内容丰富,分属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游艺、民间工艺、美术等。但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保护不力,东莞民间艺术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有的种类已经濒临失传或处于“绝迹”的状态。为了提高东莞民间艺术的挖掘和利用,东莞市政府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