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药污染的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8 15:10:38

农药污染的特点

农药污染的特点第1篇

【关键词】 面源污染 特点 成因

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的正常进行依赖于环境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过程中,通过“植物--动物--人类”的食物链,物质进行了交换和利用,能量得到了流动和吸收,农村面源污染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

一、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

1、隐蔽性 农村面源污染由于排放的分散性导致其地理边界和空间位置不易识别,造成污染来源无法准确查实。2、随机性 农村面源污染与地理位置、气候、气象条件、汇水面性质、气候、土壤结构、农作物类型、地质地貌等都密切相关。3、广泛性 由于农村面源污染涉及种类繁多的排放物,通过各种途径排放到环境中,排放是相互交叉的,污染物又通过不同的地理、气象、水文条件,残留在土壤、水体中,在径流作用下扩散使得污染时空性很大,地理边界和空间位置的难以划分。4、滞后性 农村污染物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各类重金属物质对土壤的污染。农药和化肥在农田留存的时间长短,同样也会决定农村面源污染形成的滞后性的长短,由于农业生产中,不断施入农药、化肥,导致可能其长时间地留存在地表,通过降水等一系列环境变化,滞后性会明显表露出。5、风险性 农村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通过农田漫灌、地表径流、地下渗漏和自然挥发等途径进入江河或湖泊,蒸发到大气中,或沉积到土壤里,不仅引起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而且导致水体营养物质过量,引起各种水生生物异常繁殖或快速生长,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二、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分析

1、农药过量施用。我国是全球农药消费大国,改革开放的30年来,伴随着农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农药也随之大量投入和使用,由于防控技术未得到大力推广,喷洒的农药实际附着于作物上的只有1/3左右,利用率相对较低,农药未得到安全合理地使用,相当部分农药都以不同途径分散到环境各介质中,严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进而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1]。过量使用农药导致耕地生产能力和调节功能遭受到严重损害。农药被雨水、灌溉水冲刷造成地表水体污染。过量使用农药极易造成生态失衡[2]。

2、化肥过量施用。在我国多数地区人多地少,为追求农作物的增产,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因此造成了农村的自然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据资料统计2000年全国化肥施用量约占世界化肥用量的 1 /4,平均每公顷施化肥量高出世界平均水平 1. 8倍多(数据来源于200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过量施用的化肥,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另一部分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进入水体,还有相当的部分以N2O气体形式挥发到空气里。因此,形成了“从地下到空中”的立体污染[3]。

3、农膜过量使用。我国农膜产量和覆盖面积均居世界首位,年产量达百万吨,使用面积已突破亿亩。1998年农膜用量达120.1万吨,其中地膜68.84万吨,覆盖面积967.4万公顷,是1982年的80余倍。农膜残留已成为当前农村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农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和分解,其残存时间可以达200年以上,严重污染农村生态环境和污染土壤生态环境。

4、畜禽粪便随意排放。2001年中国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 , 意味着规模化养殖纳入点源污染控制范围。据此,在农业畜禽非点源污染仅考虑散养部分。由于畜禽粪便中不仅包含有化学耗氧量(COD)、生物耗氧量(BOD)、氨氮(H3-N)、总磷(TP)、总氮(TN)等有机污染物。这些有机污染物质随地表径流或贮粪池渗漏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一般说来畜禽粪便的污染主要可以分为氮磷污染、矿物质元素污染、药物添加剂污染、生物病原污染以及恶臭物质污染等方面。

结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有着隐蔽性、广泛性、滞后性、风险性、难监测性的特点,造成农村面源污染成因很多,如农药、化肥、农膜的过量使用、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秸秆的不合理使用等等,总体来说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经济、技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此类污染必定会得到有效遏制。

参 考 文 献

[1] 刘小真. 鄱阳湖流域底质重金属及杀虫剂类POPs垂直污染分布特征[D]. 南昌大学, 2008. DOI:10.7666/d.y1323320.

农药污染的特点第2篇

关键词:农药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赔偿

中图分类号:X3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5-0036-02

1 引 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生产与使用量均居世界前列。我国每年发生的农药环境污染事故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纠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农药污染确定的损失赔偿不尽合理,导致群众意见较大,在许多地区成为敏感问题。因此合理、公平确定环境中各种经济损失的赔偿,是实际工作中需要认真处理的问题。

2 农药及其环境污染的类型特点

农药主要是指化学农药。所谓化学农药,一般是指用于防治农、林、牧业病、虫、草、鼠害和其他有害生物的药物以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加工制剂。目前世界上农药大约有千余种,主要按主要防治对象、作用方式、来源和化学结构来分类。

农药环境污染事故类型主要有3种。一是人畜急性中毒事故。在农药的环境污染事故中,最严重的是农药对人体的污染中毒事故;二是水生生物中毒事故。它是农药环境污染事故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中毒事故的主要农药类型是杀虫剂和除草剂;三是农作物受害事故。该事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受害作物比较集中,主要发生在水稻、棉花、玉米、油菜、果树上,农药种类多但比较集中,有80%是由除草剂引起的。

农药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有3个方面特点。首先是突发性。多数农药环境污染事故都是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其次是地域不确定性。农药环境污染事故可在生产、储运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随时发生。再次是危害的严重性。 事故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有的可能是无法挽回的。

3 环境污染事故特点及处理原则、程序

3.1 环境污染事故纠纷案件的特点

环境污染事故纠纷案件具有民事案件性质,但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民事案件的特点。

首先是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纠纷受害一方人数众多,受害面积大,情节复杂;其次是事实确定专业技术性强;再次是处理纠纷部门复杂,有的只能由行政部门管理,有的只能由司法机关确定损害赔偿问题,有的兼有行政和司法性质。

3.2 事故纠纷的处理原则、程序

我国对污染事故纠纷主要采用如下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及时处理纠纷,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以调解为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协调解决环境纠纷。

我国目前的处理方法可归纳为:“以行政调解、处罚为主,以法律调解、处罚为辅”。显然目前的处理方式并不完善,只有设立专门的环境污染事故仲裁机构,才能及时、公正的解决事故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我国环境污染事故民事纠纷的解决有2种并列程序:一种是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处理的行政处理程序,概括为申请、受理、调查、调解、处理和执行6个阶段;另一种是根据当事人的意愿直接向人民法院,由法院依民事诉讼程序审理,这也是最终的解决程序。因为在第一种程序中,如果当事人对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的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4 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4.1 经济损失赔偿原则及有关法律依据

确定污染事故赔偿损失的范围,必须遵循“赔偿损失的原则”:对财产损失全部赔偿的原则。财产损失包括直接和间接损失两部分;对人体健康、生命的损害,赔偿由此引起财产损失的原则;考虑当事人经济状况的原则。

法律依据首先是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其次是有关环境保护行政性法规文件,如《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再次是有关规章、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最后是有关资源法律、法规。

4.2 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分类

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事故双方往往在损失的计算上意见分歧。为便于计算,可将损失分解为多项指标:资源的损失、社会公共事业的损失、人体健康的损失,以及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损失等。

计算损失指标时,一般认为,污染物排放限度均以环境质量指标和受纳水体功能要求为基准,如污染事故中农药的排放量超过了一定限度,足以使土地、作物、水域、建筑、人民生活等方面造成损失,为弥补这种损失又必须增加额外开支的,才把额外支出列为损失目标。

4.3 确定损失时应注意的问题

全部赔偿的原则。财产损失包括直接和间接损失。如何正确计算,对解决纠纷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我国环境保护法尚未有具体规定,但在实践中有一些经验值得参考。如以某企业排污毒死鱼苗为例,受害人直接损失是指被工厂污染物毒死的鱼苗成本,包括鱼苗费、鱼苗运输费、鱼苗死亡之前的饵料费、鱼塘租金、养鱼劳务费等。受害人间接损失是指鱼苗长成鱼后通常得到的收入,即利润部分。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是按照一般成鱼价格的一定百分比来赔偿,例如按40%~60%进行估算。

财产损失的赔偿以一次性为限。实际中某些环境污染物,例如农药的残留期较长,一时根除较为困难。尽管如此也不宜作多次赔偿,可在确定赔偿金额时适当增加一次性赔偿的金额。一般只赔偿一次。

事故的责任者有义务尽快采取措施减少危害。有关部门在计算补偿费用时可根据事故的责任者是否在污染事故发生后及时采取了适当的补救措施以减少经济损失来确定最终的补偿费用。

参考文献:

[1] 华南农业大学. 植物化学保护[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0.

[2] 陈汉光, 丁芙蓉. 公害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

[3] 张寿林, 黄金祥, 周安涛.急性中毒诊断与急救[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6.

农药污染的特点第3篇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畜禽养殖

中图分类号:X5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090-02

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的主要因素。山东是个农业大省,随着近年来全省工业污染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已成为继工业污染源之后的第二大污染源。如何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将是山东“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由沉积物、农药、化肥、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并通过直接散失、淋洗、径流、渗漏、吸附、吸收、化学反应等不同途径对土壤、水层、湖泊、河岸、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膜污染和集约化养殖场污染。这些污染源对环境的污染,尤其对水环境的污染影响最大。农用面源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重要因素。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

(1)污染源分布广泛。农业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等的过量施用,以及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的污染源广泛分散、范围广、没有明确位置。

(2)污染物排放零散且随机性强。正因为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势必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的零散,加上农民环保意识还不强,污染排放的随机性增加。

(3)污染物排放隐蔽。由于单位面积上的污染负荷小,人们往往忽视农业面源污染的宏观效应,隐蔽性强且具有长期性,环境影响程度深。

(4)不易监测和难以量化。由于其分散性、随机性和隐蔽性,面源污染不易监测和难以量化,而且一直没有进行系统和针对性的调查监测与评价,缺乏可靠系统性的农业面源污染基础信息数据,更难以准确判定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机理,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理论与技术。

(5)污染物排放量大。据估算,目前我国水体氮磷污染物中来自工业、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大约各占1/3,但这只是很粗略的估计。不管具体数字是多少,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二、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环境影响分析

目前,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已经成为保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膜、畜禽养殖与农村生活垃圾等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农药、化肥、农膜三项农用化学品的施用总量和单位面积施用量都在全国前列。

(一)农药污染。山东省农药的施用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60-80年代施用量增长很快,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达,农药用量达到一个高峰。自1983年4月起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六六六、DDT等高毒、高残留、难降解的农药以来,用药量一度有所下降,农药种类也由过去的以汞制剂、砷制剂和有机氯等品种为主,调整为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菊酯类农药、有机磷农药为主。尽管全省广泛开展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积极推广了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但各种替代化学农药的施用量仍呈迅速增加的趋势,目前重新回到农药施用量的高峰期,农药污染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农药使用量大、结构不合理、有效利用率低是造成农药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的主要因素。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全省每公顷平均施用农药12公斤以上,全省农药总量中化学农药占总量的93.3%,生物农药仅占6.7%,其中,高毒、高残留农药占30%多。田间施用农药时,大部分农药洒落到农田地面,有些残存于农田土壤中,有些流失到江河湖库,有些则漂散于大气中,从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各类农药的利用率较低,一般为10-20%,高的也不超过30%。

大量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对土壤、水体、大气等农业环境和农作物造成污染,特别是一些高残留、高毒农药残留时间长,降解、分解缓慢,在作物收获后还会有残留农药,通过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污染其他食品,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的最大制约因素。

(二)化肥污染。山东省化肥的使用也始于上世纪50年代,起初只是作为有机肥的一种补充,自70年代以来,化肥生产量和使用量持续快速上升。随着全省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和化肥施用量的迅速增加,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长期以来,化肥投入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氮、磷、钾比例失调,氮肥施用量过大,磷、钾肥施用不足,忽视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造成化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效益下降和环境污染加重。随着化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山东省的化肥生产和投入结构都得到了较大改善,磷、钾肥特别是各种复合肥、专用肥的施用量显著增加,而氮肥的增长则有所减缓,投入结构呈现了逐步优化的趋势。

(三)农膜污染。山东省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始于上世纪70年代,近些年来,由于设施农业、保护地栽培和地膜覆盖的迅速发展,各类农膜用量一直呈高速增长势头。农膜种类以各种聚氯乙烯膜、聚乙烯膜为主,可降解农膜总体上尚处于试验开发阶段。山东省地膜覆盖发展迅速,年消耗24万吨左右,覆盖面积达150万公顷。农膜对农田的污染正在日益加剧。由于地膜覆盖后回收较难,自行分解极慢,残留量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污染环境。据对全省生态农业建设区的统计,农膜回收率仅达33%。据有关统计,目前全省平均每亩农田残留地膜约5公斤、4300片,残留率为20-30%。

(四)畜禽养殖污染。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畜牧业逐步由自给性畜牧业向商品性畜牧业转化,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畜牧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发展速度较快,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2000年统计的资料:山东省大约有规模化养殖企业4000家,规模化饲养占全国规模化养殖水平前三位。从畜牧业产值水平看,1997年跃居全国第一。从农业总产值结构看,畜牧业产值比重不断提高,2000年已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3,对全省GDP贡献约为3%。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养殖场规划不合理或者管理不善,养殖场产生的恶臭气体中含有的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严重影响周围的空气质量,直接危害饲养人员及周围居民身体健康。并且最近几年养殖场产生的恶臭气味问题成为污染纠纷案件的投诉“热点”。由于山东省多为砂地土质,易渗漏,堆放粪便污水的直接侵蚀使土壤失去了生产价值,粪尿中大量氮磷渗入地下,使地下水中硝态氮、硬度和细菌总数超标,严重威胁居民饮用水的安全。目前,全省畜禽粪便年产生量估计在8亿吨左右,其中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率的约占80%,有20%左右的畜禽粪便直接排入环境。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直接还田用作有机肥,通过沼气厌氧发酵等高效、无害化处理利用方式所占比例仍较低。从1999年的畜禽粪便的土地负荷来看,山东省的土地负荷警戒值达到0.82,位居全国之首,已经呈现出严重的环境压力水平。

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战略对策

近十几年来,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建设与防治并重,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收到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是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取短期的效益,缺乏有效的法律措施和政策措施、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缺乏有效的组织方式,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以解决。

(一)以循环理念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按照农业生产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积极推广使用各种能源生态模式,用循环经济理念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使秸秆、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等“三废”变成有机肥、能源和水源等“三料”。重要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行农业清洁生产。借鉴工业上清洁生产的成功经验和思路,大力发展农业清洁生产,即打破传统的末端治理的模式,开展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从源头抓起,在生产的每个阶段都注意防止污染物产生,使废物产量最小化,并将每个环节产生的副产品与废物及时回收、综合利用。政策方面可以考虑从宏观上调整各区域粮食基地建设规划和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引导农民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法制建设。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些发达国家对化肥和农药施用、控制有机废弃物排放、促进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控制农药污染等,都制定了明确的法律法规,我们可以借鉴。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适应新时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执法监督力度,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村环境不受污染。

(三)加快制定有效地经济政策。制定高层次的农业污染防治奖励政策,大力提倡并鼓励对各种农业有机废弃物、废旧农用物资的回收利用和多层次开发。对开展综合利用所生产的产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在推广、销售、外汇分成等方面给予优惠;实行农业资源税(费)和保险制度,对无污染农产品实行优质优价,以刺激其发展。对生产绿色环保型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企业也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其研制开发新型、价廉的替代产品。

(三)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借助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大力扶持的契机,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利用资金,除将环保投资纳入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的同时,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使生活垃圾在集中堆放的基础上进行处理。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建立、完善监测体系,监测农田环境质量;尽快开展面源污染现状调查,为制定政策提供可靠信息;积极推广成熟的高效施肥、施药技术等。

(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教育设施,运用广播、电视及报纸等农民能经常接触到的大众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同时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农村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高整个农村的环境保护认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陆新元,熊跃辉等.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J].环境保护,2005(9).

[2]李远,王晓霞.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管理:北京及演变[J].环境保护,2005(4).

[3]赵克志.山东生态省建设党政干部知识读本[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张凯等,生态环境监察导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5]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农调队编.山东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6]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生态农业技术导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农药污染的特点第4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原因;防治;监测

Try to Talk Abou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cheme

WANG Hong-yan

(Songyuan Cit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Songyuan Jilin 138000, China)

【Abstract】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the country getting worse, analysis the cause of the contamination and formulated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nagement measures scheme in recent year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Key words】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eason for monitoring

近年来,随着工业和城镇生活点源污染得到了逐步地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已逐步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体。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到了4700万吨和130多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农田土壤以及空气的污染;另外生活垃圾的处理没有形成规模,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大量的生活污水也全部直排,这些都致使农村的环境质量已普遍开始恶化,所以尽快在农村开展全面的水、气、土壤、生物的监测工作,根据监测数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化肥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1.1 对地表水及地下水源的污染

化肥随农田径流带入地表水体的氮占人类活动排入人体氮的51%,这些江河水域中氨氮和硝酸盐都是主要污染物,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同时又造成地下水污染。另外,农药对水体的染污也很普遍,全世界生产了约150万吨滴滴涕,而其中的100万吨左右仍残留在海水中。[1]

1.2 对土壤的污染

长期大量地使用氮肥特别是大量施用铵肥,使土壤逐渐酸化,板结。一些地处热带的农田长期大量施用氮肥而不用有机肥,致使土壤严重板结,最终丧失了农业耕种价值。农药在其使用过程中,约有一半药剂下落在土壤中,而由于农药本身不易被阳光和微生物分解,对酸和热稳定,不易挥发且难溶于水,故残留时间很长,特别对粘土和含有机质的土壤残留性更大。

1.3 对大气的污染

农药微粒随着蒸汽散发空中,随风飘移,污染全球。特别是滴滴涕,它除了化学稳定性和物理分散性外,滴滴涕还具有独特的流动性,它能随水汽共同蒸发到处流传,致使整个生物圈都受到污染。

2 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据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部分污水直接进入到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农村全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2亿吨,大部分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全部露天堆放,垃圾臭气直接在空气中传播,大量细菌、各种微生物、病毒对农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

3 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农村大量畜禽养殖都是圈养或散养,圈舍很少定期消毒,空气污染严重,另外大量的畜禽粪便都是露天堆放,然后经过自然发酵后才能成为农家肥,在此过程中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堆放时没有进行防渗、防漏处理,部分渗滤液直接进入地下水,然后通过地下径流进入地表水,对水质造成污染。

4 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4.1 科学施用钾肥、磷肥、广泛施用有机肥、积极推广微生物肥料和垃圾堆肥。因地制宜,综合多种因素进行考虑,合理并科学地施用化肥。有机质是农作物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作物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的源泉,同时还能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以及施用的厩肥、人粪尿和绿肥等,很多营养成分在未分解前作物是不能吸收利用的,也要通过微生物将它们分解,变成可溶性物质,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垃圾堆肥和垃圾复合肥的产生,既处理了城市垃圾,防止了污染,又生产出能够满足农业需要的高质量的有机肥料。

4.2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研究新的杀虫除害途径;搞好农药安全性评价和安全使用标准的制定工作;安全合理地使用现有农药;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使用农药之前,首先必须调查研究各种病虫害的起因和发生的条件,做到能预测预报,对症下药。其次是混合和交替使用不同的农药,以防止产生抗药性并保护害虫的天敌;另外还要注意改进农药使用性能,改进农药在使用中的某些缺点。[1]

5 农村环境监测方案

5.1 建立建全地表水监测系统

在地表水流经的区域以村镇为单位,以村镇的排污口及取水口为界点,设置一个或几个村镇的采样断面,每年定期进行地表水项目全分析,在每年的农村灌溉期增加监测频次,分析上、下游水质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并将监测结果进行流域内的全程比对,以便于发现其污染程度和变化规律,分析污染原因,制定污染治理措施,以求尽快改善水质状况。

5.2 建立地下水监测体系

根据地下水的流向、经过的岩层、地下水水深,以村镇为单位设立监测点位,每月进行一次地下水水质监测,着重开展化肥、农药涉及项目,同时进行同一地下水系间的监测数据比对,结合当地化肥、农药使用的品种与数量分析地下水变化规律,分析污染原因及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地制定污染治理措施。

5.3 建立空气自动监测站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村为单位设立空气自动监测子站,在乡镇设立数据终端,设专人进行数据传输和系统维护,各三级监测站可以时时监管、监控全县各村镇的空气变化情况。另外,同时可以在村屯增加临时监测点位,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增加监测项目,这样农村的整体空气状况就会形成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的监测网络,使农村的空气监控成为可能。

5.4 定期开展农村土壤监测

目前在全国开展的农村环境普查工作已经进行三年了,应该尽快将这项工作做为监测站的例行监测工作,加大监测频次,增加监测点位,力求最大限度地反应出农村土壤现状,极时发现土壤变化趋势,将已经出现板结状况的土壤尽快进行改良,将出现轻微污染的土壤马上改变种植方向及化肥、农药的施用方案,对于土质优良的土壤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保持土壤现有的状况。

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不容乐观,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又将面临涉及面积广、人员多、设备和技术人员短缺、工作环境艰苦等等问题,所以尽快建立起农村的环境监测体系将是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又一次重大考验。

【参考文献】

农药污染的特点第5篇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议

1农业面源特点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业、畜禽粪便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等生态系统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分散性和隐蔽性。与点源污染的集中性相反,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它随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流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排放的分散性导致其具体污染发生的位置不易识别,因此很难从某点进行治污。

(2)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很多,随机影响很显著。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因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化学药品对水体的污染情况。

(3)广泛性和不易监测性。由于面源污染涉及多个污染者,在特定区域内的排放又是相互交叉的,加之不同的地理、气象、水文条件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影响很大,因此很难具体监测到单个污染者的排放量.[1]。

2农业面源来源

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生活废物,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和处置不当的农业畜禽粪便;二是污水灌溉以及多种激素的使用.[2]。

3农业面源存在的问题

(1)农民施用肥料不科学。虽然测土配方施肥已经在我国农村进行了试验推广,但还没完全为广大农户所接受,普及使用率不高。

(2)合理施用农药有待提高。农药的施用不当是导致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控制农药的施用,但还是有一部分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滥用禁止施用的农药或者假冒伪劣药品以及农民施药不当导致作物和环境的污染。

(3)秸秆利用率较低。目前我国农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很低,绝大部分的农作物秸秆都被野外焚烧,同时还有部分农作物秸秆乱置乱堆,造成面源污染。

(4)缺乏对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控制的监督体系和奖惩措施。对于面源污染,源头控制的监督体系和相应机制的完善十分重要。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各项农业环境技术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主要通过政府专项拨款,依托当地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代行这一职能。而在我国,无论是重要的水源保护区还是水污染已很严重的流域和高污染风险地区,目前均无源头控制的监督体系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农民和农村农资供销专业户不规范的生产、经营行为缺乏指导和监督.[3]。

(5)部分农民面源污染防治意识欠缺。虽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但由于部分农民面源污染防治意识欠缺,科学施肥、施用农药等还有待提高。没有形成有效的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环保意识。

4农业面源治理防治对策

4.1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

测土配方施肥应该说是最科学合理的施用肥料,按“缺什么补什么”思路进行施肥指导,既可以保证肥料最高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料的效益,又可以在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情况下,最低限度地使用化肥,避免浪费和污染。

4.2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推广生物农药和有机化肥

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及其基因产生或表达的各种生物活性成分,制备出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杂草、鼠害以及调节植物生长制剂的总称,具有高效性和无害性。目前,国际上已商品化的生物农药有30余种,约占农药销售额的30%.[3],我国也将逐步用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

4.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通过秸秆还田,可以补充土壤养肥,培肥地力,避免浪费和污染,实施免耕覆盖沃土技术、堆沤发酵或过腹还田等方式处理农作物秸秆。推广稻田秸秆覆盖连续免耕技术,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逐步提高秸秆能源化利用水平。或者通过利用秸秆进行生物发酵产生沼气等干净能源。

4.4农田废弃物收集处理

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进程,提出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案。将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地膜、塑料、育秧盒等废弃物集中分类收集、处理。

4.5建立管理政策体系

科学制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布局的有关政策,制定科学、全面的面源污染检测指标,并进一步完善监督体制;通过媒体积极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尝试建立许可证制度,建立信息公开和交流制度,尝试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如财政转移支付、补贴、税收等,并且确定政策细节,如财政转移支付的比率,补贴程度、补贴操作方式,税率征收对象、征收方式等.[4]。

4.6加强宣传引导

一是加强面源污染危害和原因的宣传,开展农村面源污染倡议活动,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二是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发展农业种植业专业户,提高种植业效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并启动面源污染控制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

参考文献:

[1] 胡心亮,夏品华.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6):211~215.

[2] 张青,周国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洛阳理工学院:自然科学版,2010(3):72~73.

农药污染的特点第6篇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104-03

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土壤颗粒等沉积物,从非特定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形成污染,尤其是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水域环境的污染。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加上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因此,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目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本文根据巢湖流域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和化肥、农药农用投入品等农业面源污染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巢湖流域农业基本概况

巢湖流域是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综合生产水平较高,水稻、油菜、棉花、蔬菜、家禽及水产已发展成为巢湖流域最具特色的6大主导产业。同时也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篮子”,是国家重要的粮油棉、水禽、水产等商品原料生产基地。

2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随着工业“三废”和城市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投入增加,点源污染逐渐减轻,相对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如农村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沟渠、水塘;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农膜过多、过量和不科学使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无序排放。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占有率。特别严重的是造成地下水污染,导致农民的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此,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目前,巢湖流域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2.1 化肥用量较大,有效利用率较低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化肥的施用量逐年攀升,有机肥施用量逐年下降。据统计部门统计,合肥市巢湖流域2015年化肥用量达22.4万t,平均施用水平为593kg/hm2,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公认的安全警戒线225kg/hm2。据测算,化肥利用率仅为30%~40%,加之部分农户施肥方法不当,主要是以撒施为主,加剧了肥料的流失。不仅养分损失,还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体,污染了环境。

2.2 农药施用量较大 由于近年来有害生物发生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重,有害生物抗药性增强,品种结构不合理,部分农民施用农药技术落后,造成药剂浪费严重,加之化学防治范围不断扩大,施药次数增加,农药残留污染日益明显。2015年全市农药施用量5098t,平均14.2kg/hm2,其中杀虫剂占33%以上。农药利用率仅为35%,大部分农药流失到土壤、水和空气中,造成污染。

2.3 农膜用量较大,土壤残留逐年累积 2015年全市巢湖流域的农膜施用量高达6545t。平均18kg/hm2。由于农膜不易降解,平均回收率为70%左右,另外30%滞留在农田中,从而形成“白色污染”。

2.4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较低 近年来,我市巢湖流域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家禽饲年养量近亿只,生猪养殖198多万头。据测算,畜禽养殖年排出粪便300万t,除部分进入农业生产循环外,大部分未经过无害化处理,随意排放、流失,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2.5 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及垃圾无序排放 我市巢湖流域447.39万农村居民常年生活污水及垃圾,大多未经处理就露天排放,随雨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形成生活污染源。

3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情况

3.1 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自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市就把治理巢湖流域治理作为重中之重,进入“一体化”新时代,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认证相结合,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更是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措施。

3.2 加快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尿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市多管齐下,利用农I种养业优势,开展种养优势互补,促进生态循环。一是科学合理利用畜禽粪便资源。随着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畜禽粪便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农户将畜禽粪便堆肥发酵后,用于发展大棚蔬菜,或用于养鱼育蚌。二是加工成有机肥料。各地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稻鸭共育”、“山场养鸡”、“林下养禽”、“水上养鸭”等养殖模式,形成了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养殖亮点,既发展的生产,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农药污染的特点第7篇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面源污染,即非点源污染,是相对点源污染而言的。点源污染主要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与部分城市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这种污染形式具有排污点位集中、排污途径明确等特征。农业面源污染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以及灌溉水、工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对农田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大面积污染。

1、破坏农村生态环境

当前,林口县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不恰当地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这3类物质引起的。中国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4,为了保证粮食的最大量增产,广大农村地区普遍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在使用这3类物质增产粮食的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过量,致使残余的化肥和农药渗透进土壤和地下径流中,污染土壤和水源。农户在使用农膜时,由于环保意识薄弱,未及时或者疏于处理使用完的农膜,致使残余的农膜给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破坏。

2、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农业面源污染一个最突出的危害性在于其严重危害着水资源。目前,公认农业引起的面源污染是水体污染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滇池、太湖和巢湖由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过高而产生了富营养化的现象。由于农业中不恰当的使用化肥和农药,致使多余的氮、磷随着水体流入到这些湖泊中,并最终导致这些湖区的富营养化。

3、监测困难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不确定性和不易监测性。分散性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不是集中污染,而是大面积的非集中污染。隐蔽性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由于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和排放的分散性致使其不易识别。不确定性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由于其分散性而不易确定空间位置和范围。不易监测性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由于其隐蔽性而使监测变的很难执行。

二、综合治理措施

1、推广农业防治措施,抓好健身栽培,提高对病虫的抵抗力和耐害性,造成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选用抗病(虫)优质品种,淘汰抗病性下降的品种;水稻上冬闲田及早稻田适当提前翻耕,灌水杀蛹,以水压草;合理平衡施肥;适时适度搁田,重点做好水浆管理;及时处理早稻草。

2、应用物理机械防治技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杀虫;防虫网覆盖避虫防虫;黄板诱杀。

3、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水稻上推广稻鸭共育;其他作物上推广性诱剂诱杀。

农药污染的特点第8篇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治理;贵州安顺

中图分类号 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45-01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物资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而造成的水体、土壤和大气的污染[1-3]。滥用化肥和农药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导致在食品中的有害残留。据统计,农业面源污染占河流和湖泊富营养问题的60%~80%。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安顺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5°13′~106°34′,北纬25°21′~ 26°38′,位于贵州高原东斜坡的中部,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全市国土面积9 267 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26%。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建成一批优质粮油、蔬菜、茶叶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山药、韭黄、辣椒、花椒、大蒜、生姜等“多乡一特、多村一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格局。安顺市农业面源污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用化学品投入量大,但转化、利用率低。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化肥平均利用率为35%,农药利用率为30%,农膜回收率不足30%。二是化肥污染。全市2012年化肥总用量(实物量)约21.86万t,平均化肥施用量为2 055 kg/hm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化学农药污染。全市2012年农药总用量529 t,虽然农药施用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在局部地区农药施用频次大,用量高。四是农膜污染。全市2012年农膜使用总量约为1 785 t,以贵州省地膜残留量37.5 kg/hm2计算,每年大约有451 t农用薄膜残留在土壤中。五是畜禽粪便污染。畜牧业污染源主要来源于畜禽产生的粪、尿和冲洗圈舍污水。据有关资料,2010年全市畜牧业COD排放量约3 860 t,氨氮排放量341 t。六是工业污染。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造成污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渔业水域富营养化等,以工业污染为主的点源污染转变成为面源污染。

2 安顺市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措施

2.1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监测工作

完成全国第1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设立2个农田污染监测点;完成覆盖全市29.3万hm2农区的4 880个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土壤样品的采集工作,涉及工矿企业周边污染区、污水灌溉区、大中城市郊区污染区,为下一步完善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为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依据[4]。

2.2 加大执法力度,开展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

积极开展对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杜绝有害、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进入流通环节。

2.3 实施农村沼气项目

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1万余户(口),84个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畜禽养殖场常温、中温发酵大、中沼气工程共60余座(处)。

2.4 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自2006年以来,全市培训农科户和技术骨干13万人次,发放施肥建议卡93万份;共新建6个土壤分析化验室,采集土样3万个,进行常规和中微量元素分析32万项次;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57.3万hm2,经测算,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肥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化肥施用量减少34.5 kg/hm2,实现总增产24万t,增收节支3.038亿元(平均增收节支530.4元/hm2)。二是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开展推广秸秆气化炉、秸秆制作固体燃料、栽培食用菌等秸秆综合利用途径的探索与尝试。三是推行绿色、生态植保。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频振式杀虫灯物理杀虫技术,减少农药对农产品和生产环境的污染。近几年,安顺市在水稻、蔬菜、茶叶等作物上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覆盖面积达3 333.3万余hm2。四是积极开展无公害认证工作。到2012年底,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8个,产地认定面积13 127 hm2;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17个,产品认证面积2 718 hm2;成立了市、县(区)级农产品质检中心5个,省市级农残监测点37个。

2.5 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

大力推广生态施肥、病虫害生态控制等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清洁、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和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的农村清洁工程。全市已选择在农户素质较高,有较高生态意识的21个村,实施了农村清洁示范工程,“十二五”期间,在全市拟建设84个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3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几点建议

3.1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政府要将其真正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农业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但资金不足,阻碍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政府应当将农业环境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地方经济的增长逐年增加投入。

3.2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宣传、培训与推广

一是提高农用化学品利用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技术和植保综合防治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施绿色控害,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农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二是增施有机肥,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施有机肥达到土地的用养结合、提高化肥利用率,解决农业生产中有机肥缺乏、化肥过量施用造成的土壤板结、农产品品质下降、污染水源的问题;切实提高秸秆还田数量、质量,减少秸秆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实施生态养殖。合理规划,使规模化养殖场尽可能远离河流、水源;对现有养殖场推广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在重要的水源地区域的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的沼气工程,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防治养殖污染。四是走生态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利用模式,通过沼气池产生沼气、沼渣、沼液,促进农村多种类型的种养模式发展。如猪—沼—稻、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茶、猪—沼—鱼等模式,沼渣、沼液作茶园、菜园、果园有机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开展沼肥的综合利用,如沼液浸种、沼液作追肥、沼渣作底肥以及用沼液、沼渣配制营养土等,有效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专业村、生态农业示范村的发展。五是强化农业生产流通管理,规范农资市场。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减少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劣质农资的使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六是加强宣传,逐步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控制农村废弃物的污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清洁农业生产过程、农村生活环境、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 参考文献

[1] 詹可志.贵州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B07):123-125.

[2] 余进祥,刘娅菲.农业面源污染理论研究及展望[J].江西农业学报,2009(1):137-142.

农药污染的特点第9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宁国市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107-02

宁国市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天目山北麓,东临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县市,市域面积2 487km2,总人口38万,“八山一水半分田,还有半分道路和庄园”构成了宁国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如何让宁国市人民吃上营养、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是农产品生产主体和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宁国市农产品生产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仍然存在。

1 影响宁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农产品生产离不开农业八字方针“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从农产品的生长过程来分析,生长环境对农产品质量影响明显,尤其是土壤、大气、灌溉水、农(兽)药使用等。

1.1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根据污染物质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类。无机物主要有汞、铬、铅、铜、锌等重金属和砷、硒等非金属,有机物主要有酚、有机农药、油类、苯等。上述这些化学污染物在农产品生长过程中随水分和养分一同吸收进入植物体内,进而影响农产品质量,甚至造成危害。如2010年前后,宁国某农药厂生产的草甘膦,因原料泄露导致山下村庄农田土壤污染。

1.2 大气污染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是农产品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害气体中主要是工业生产排出的有毒废气。随着工业化发展,工业废气污染越来越重,对人们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工业废气的污染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气体污染,如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等,另一类是气溶胶污染,如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及烟雾等液体粒子。它们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土壤,或直接进入农作物体内造成污染,它们的特点是流动性强、污染面大,对农产品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如宁国某肥料生产厂家,厂内几个大烟囱常年浓烟滚滚,附近山上的植物凋萎,并且影响了附近村民生活,大气污染严重。

1.3 灌溉使用污染水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水质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在城郊结合处尤为突出。农民使用被污染的水灌溉农田,污水中的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农药等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如宁国某农药生产厂家污水未经过处理直接将含有机磷农药的污水排放到东津河,导致河里大量鱼虾死亡,污水不仅污染环境而且破坏了生态。

1.4 农(兽)药残留 在经济主产区,毒性较强的限用农(兽)药仍然有销售和使用;国家禁用农(兽)药非法添加使用;不合理用药现象如超剂量使用、在农产品安全采摘期(休药期)内使用农(兽)药等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农产品的农(兽)药残留。2016年底宁国市农业主管部门执法人员在市场对含量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抽样送浙江省化工产品质量检验站检测,检测结果含有克百威成分,这是非法添加克百威成分;2016年底宁国市农业主管部门执法人员对正上市的草莓进行抽样送检,其中有一个样检出含有克百威成分、一个样检出含有菊酯类成分,这是不合理使用农药所致的。农(兽)药残留的安全隐患是影响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

2 保障宁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2.1 划分农业生产区域 在全市开展土壤普查,建立各个乡镇村的土壤档案,根据宁国市农业生产布局特点和污染程度,划分生产区、非生产区。将农产品主产区远离工业区,对排放不达标的工厂坚决关闭,工厂污水必须做好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排放,确保农产品生产的土壤、灌溉水源无污染。目前,宁国市政府已理出时间表,要求污染企业迁址或转产。

2.2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力度 政府部门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到乡镇村头,做到人人懂法、守法,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将国家规定的禁用、限用农(兽)药、推广使用农(兽)药宣传到广大种植户、养殖户,使他们知道哪些药不能使用,哪些药限制使用,哪些药推广使用,从而提高种植户、养殖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技术部门送科技入户,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到位,使他们掌握至少一门实用技术;指导农产品生产主体科学使用农药,运用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确保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2.3 加大标准化建设提高“三品”J证 整合有限资源,将农产品生产小户、散户通过土地流转或入股承包给种植、养殖大户,建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科技示范园、标准化养殖场、标准园、科技示范户,按照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的要求生产农产品,引导生产企业申办“三品”认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4 加大风险预警 农产品生产单位首先要做好自律性检测,对上市农产品进行检测,或送检测单位检测,保证合格的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降低风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主体的日常监管,加大抽检力度和频次,对抽检结果及时通报,堵截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