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7 16:33:28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第1篇

一、我国当前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足

1.我国当前消费需求不足。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外贸顺差过大, 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我国目前的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都是较低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截至2007年12月,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7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而与此同时,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五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2006年居民消费率降为36%的历史最低点 。

我国居民消费额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1979年~2005年的27年间,居民消费额年均递增7.0%,慢于同期GDP年均递增9.4%的2.4个百分点。

2.我国消费需求不足对投资的影响。由于社会消费发展不足,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这种增长格局从长远上看,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是严重。

正是这种不协调状况的存在,使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消费不足形成的恶性循环圈:

微观:消费不足――产成品库存增加――资金回收障碍――扩大再生产困难――失业增加――收入下降――消费不足。

宏观:消费不足――流动性加大――投资冲动(投资房地产、重工业)――房地产价格上升、消耗资源和环境――消费不足(城市人房奴,农民失地。)、可持续发展困难。

首先这种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甚至蕴涵着经济危机;其次投资增长很快,规模很大,但投资效益并不理想,资源浪费严重。中国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40%,电力行业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万元GDP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万元GDP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3.消费需求不足对出口的影响。30多年来的出口主导型发展战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新阶段我们面临许多发展中的矛盾:环境、资源问题;收入差距问;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等。那么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又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

贸易磨擦增多。因为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国内企业选择生存的一个主要途径――出口。据统计,我国的外贸依存度:1978 年 9.8%,2000年 43.9%,2006年攀升至67%,2007年达到71%,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其中有90%的产品出口到美国。近几年大量的贸易顺差遭到世界上责难声不断,对我贸易设置种种壁垒。

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大量的顺差,美国逼我们人民币升值,将会增加我出口企业的成本、从而减弱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带来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人民币升值,会带来热钱的进入 ,热钱进入后炒我股市和房市,就会增大资产泡沫,经济发展会面临风险。

影响中央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现在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CPI上升(2月7%,点多, 3月8.1%)上升,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 07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两防“由经济过快到过热、由价格结构性上涨到通货膨胀”,采取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上调存款准备金10次,达到15.5%,存贷款利率6次,达到4.14%。 我们一方面加息降CPI,另一方面过大的顺差外汇增加流动性过剩(外汇占款)资产价格上涨(股市、楼市)CPI指数上涨,所以对冲了政策效应,使中央紧缩政策的实施进退两难。

因此,“三驾马车”的换挡将成为中国经济高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步骤。

二、大力促进消费,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1.树立科学发展观 ,强化消费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意识

从政府层面看,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发展经济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拉动消费增长的动力;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充分认识扩大内需在大国经济发展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内需与外贸的关系,增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处理好扩大消费与节约的关系,强化节约意识,树立全民的科学消费观念,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消费者角度上看,在促进消费中,应以科学的消费观为指导,辨正地理解节约与消费的关系,在政府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理念下,处理好扩大消费与持续消费的关系,不断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社会的发展,更新消费观念,增加消费时尚,提高自己的消费的质量与水平。

2.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努力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尽可能多地增加城乡居民的获取收入的机会与水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用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努力增加社会财富中居民个人分配的比重,提升和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通过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缩小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基本上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化。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第2篇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收入分配;经济增长;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003-03

投资和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两个关键因素,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拉动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增加投资是各国政府常用的刺激经济回升的重要手段。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长期看,市场需求规模是决定着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投资需求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经济增长进入正常运行后必须有消费需求相应的增长加以配合。因此,我们应该在增加投资的同时,相应地重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多方面启动国内市场,这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意义。

一、消费、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步入了出口导向与投资驱动快速发展的发展模式,但是投资和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内需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消费、投资、出口难以共同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出现了内部失衡,表现为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即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例)偏高,而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则相对偏低。

基于1991―2012年间数据,采用国民核算支出法来测算辽宁省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004年以前,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大(见下页图1),1991年和1992年两因素的贡献率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最终消费贡献率为62%左右。在1993年,资本贡献率一度超过消费贡献率,上升幅度与下降幅度都较大。1993―1995年,消费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在1995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达到历史最大值80%,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出现了负值-14.1。1996年消费贡献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下降到15.4%。1996―2002年,消费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小,保持在50%~70%之间。1994―2002年,消费贡献率一直大于资本贡献率,也就是说,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份额的最大需求。1996年以后资本贡献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在2002年后出现下滑,2003年以后资本贡献率超过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变化幅度较为平稳,资本贡献率保持在55%~80%之间,而消费贡献率保持在30%~45%之间,这说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由消费需求变为投资需求,显示出辽宁消费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贡献率处于偏低的地位。因此,提高消费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贡献率迫在眉睫。

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的原因

(一)居民收入低,城乡收入差距大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总量上看,到 2012 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 22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 5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 384元,虽然高于全国水平,但在全国排第九位。辽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于位于南方沿海地区,甚至低于同在环渤海地区且自然地理条件比较相近的山东。

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由2006年的6 279元增加到2012年的13 838元,收入差距增长了两倍多,过大的收入差距,造成贫富分化严重,也导致了全省消费格局重心在城市。辽西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城乡居民收入较低,相应地消费处在较低层次上,而沿海城市旅游、贸易的繁荣发展,收入相对较高,消费水平处于较高层次。

(二)消费环境不理想抑制了消费增长

目前市场整体消费环境不善,消费服务水平较低,从饮食、加工业到医疗、保险业,从通信、汽车市场到金融、证券、房地产乃至教育领域,无不积攒着消费者的心头之痛,侵权易、维权难,严重挫伤了居民的消费积极性,消费诚信度存在一些诚信缺失。价格也是影响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消费品价格越高,居民的消费支出就会越少,制约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原因是不断攀升的高物价和相对而言的低收入水平。2011年辽宁省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7%,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增到1.1%。有限的收入面对高额的商品,消费者往往是捉襟见肘、望而生畏的。

(三)产业结构失衡对消费的影响较大

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改革开放初期,其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对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忽视,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费结构的不平衡。2012年年末,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3.2%,这其中工业占比为87.7%,建筑业占比为12.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仅为8.7%,经济结构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结构的优化。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仍然落后于城镇,在农村,治病难、养老难的问题仍然没得到解决。2007年,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全面实行,但新农合在农民医疗支出的报销额度上十分有限,很多的药品不在报销范围之内,治疗小病或靠长期吃药才能维持的慢性病所需的费用都是自费。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农村一部分的老人参加了养老保险,还有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制度的人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三、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1.运用税收政策切实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若要切实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现实状况,首先,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一般增长机制;宏观上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微观上要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等,真正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形成合理有序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做到中等收入者占比达到多数,绝对贫困的现象基本消除。其次,做好收入再分配,这是政府重要职能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政府要建立公平取向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机制,引导社会公众形成以公平的理念,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2.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促进农民增收。积极运用财政政策,缓解三农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促使辽宁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转换农业的发展模式,注重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开发,使发展模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注重对农村林牧渔业的投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扶持乡镇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外向型的模式发展,积极鼓励农民从事种植业以外的其他产业活动。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并扩大其占比。中等收入者是扩大内需的主力军,只有促进消费市场多样化、多层化,并加以科学而规范的引导,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消费能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均衡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抓紧实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消除超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垄断行业过高的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切实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切实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配套衔接,控制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的趋势,实现城乡经济、文化的协同发展。

(二)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刺激有效需求

监管部门要改善监管方法,加强监管力度。要敢于曝光消费市场的不合法的违规操作,为消费者的利益保驾护航,真正做到对监管部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要发挥媒体的作用,引导消费者形成一个理性适度的健康绿色的消费理念。只有逐步完善居民消费环境,才能刺激居民的有效需求。

(三)加快发展服务类消费,拓宽居民消费领域

要扩大内需,就要加快发展服务类消费,扶持享乐型消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层次在提升,文化内涵已逐渐融入到城乡居民的生活当中。要加快能对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的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文化旅游等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和释放节日消费市场的潜在需求,引导和鼓励服务企业开展各类商品的营销活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节假日消费需求。要扩大旅游消费,加强辽宁省各特色景点的宣传、温泉旅游的开发力度,发挥拥有旅游资源地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养生旅游、观光休闲旅游等等,带动辽宁的经济发展。

(四)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水平

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切实解决关闭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问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社会保险的覆盖和基金征缴工作,重点是关注农民工以及非公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的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乐珍.我国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4).

[2] 沈坤荣,刘东皇.是何因素制约着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学家,2012,(1).

[3] 刘东皇,孟范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

[4] 魏志凯.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多因素分析[J].商情,2011,(6).

[5] 孙迎联.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科学,2011,(3).

[6] 程霞珍,潘理权.扩大居民消费的难点、重点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1).

[7] 柳国海.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20).

[8] 王青.关于扩大沈阳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C]//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

分册,2013.

[9] 徐伟.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政策建议[J].经济,2013,(1).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第3篇

1.宏观经济形势使消费预期不乐观

从国际形势看, 2011年11月4日结束的G20集团峰会发表的公报显示,“全球经济的复苏已被削弱,特别是发达国家,导致失业率处于令人难以接受的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金融市场的紧张状态持续上升,这主要与欧洲的风险有关。此外有清晰的迹象表明,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也在放缓。商品价格的波动已导致经济增长受到威胁。全球经济的不平衡仍在持续”。这表明G20集团的首脑们对当前世界经济走势并不乐观,相伴出现的是希腊、意大利已经陷入国家经济危机,美国爆发“占领华尔街”行动,伦敦民众举行“占领证交所”抗议示威行动等。G20集团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90%、贸易额占80%、人口占2/3、国土面积占60%,然而G20集团发达经济体仍处于复苏的十字路口。超过10%的高失业率,伴之通货膨胀,使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依然存在,必然会对我国贸易产生不利影响。欧美国家为振兴本国经济,积极吸引国际资本,鼓励企业加大对本国投资,这对我国吸引外资极为不利,甚至不能排除少数跨国公司抽逃资金。由此,我国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和利用外资,无疑会对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的生产、职工收入水平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我国居民消费。

从国内形势看,一方面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消费增速放慢;而另一方面则是沿海地区相当多的“跑路”者变卖资产、移民国外、转移资金出境。这无疑削弱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和企业职工的收入水平、消费能力,降低了高消费群体中的民间借贷债权人的生产发展能力和消费能力,其对发达地区经济与消费市场的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

2.现行扩大内需政策边际效应接近极限

现行扩大内需政策出台初期的效果明显,让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得到稳定持续发展。但是,在实施一定时期之后,其功效逐渐弱化,这方面以汽车、摩托车和家电下乡最为典型。

目前家电销售继续大幅增长,既有政策的激励作用,也有生产企业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清仓的因素。由于家电属耐用消费品,消费的提档升级的间隔时间较长,而且部分产品的市场保有量趋于饱和;如果考虑到以前购买、农村乔迁新居和婚嫁喜事购买非补贴类产品,城乡市场对家电、汽车的需求空间,将只能满足常态化消费,高强度的刺激消费政策正在逐步退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城乡市场渐趋饱和,未来家电销售增速将逐步减缓,甚至不排除局部地区、少数产品销售下降的局面出现。

3.城乡居民扩大消费的内在动力不足

由于当前居民对收入预期并不十分看好,未来一个时期,城乡居民的消费走向保守。其原因,一是国家原有的扩大消费政策效用趋于递减,新的刺激消费政策没有出台,激励服务性消费的政策基本处于空白,适时启动新的有针对性的服务性消费政策已十分必要;二是因为国际经济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资本输出与流动性均趋向衰减,这就使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的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经济遭受冲击,企业盈利水平、职工收入水平都难以提高,人们的预期收入下降;三是通胀压力与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过快,对城乡居民的消费起到抑制作用,特别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住房、教育、医疗等价格仍然处于高位,而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这都从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空间。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察,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以开放型经济为主导的沿海地区产业受冲击相对较大,其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递减、资源约束增强、商务成本提高,区域之间差距逐渐缩小。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沿海地区消费也会因此减缓,部分企业加速转型,产业因此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加速承接的情况下,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呈现新的活力,为推动中西部地区扩大消费创造了物质基础。中西部地区积极向着“中国制造”迈进,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环境都在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快速提高。从服务消费的资源考察,中西部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及丰富的文化,成为发展旅游业等服务消费的独特地域优势。

4.扩大消费的激励政策创新

经济发展有赖于消费需求的提升,而扩大消费又面临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创造性地选定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

4.1继续实施汽车摩托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

实施以旧换新政策,是一些发达国家常态化的做法。由于汽车、摩托车、家用电器、机械设施都有大量可以重复利用的再生资源,而且这些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战略资源,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回收利用、处置不当,就会造成空气、重金属、化学污染,电脑存储介质也有可能造成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泄露。因此笔者主张将我国的汽车、摩托车、主要家电实施以旧换新,重新回收拆解,从而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资源的开采。藉此扩大环保节能产品销售,有效推广新技术应用,扩大新产品消费,从而推动居民消费和社会集团消费。

4.2进一步深化扩大服务消费的政策

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发展严重不足,必须深入落实和制定新的促进政策。首先要落实公休假制度,要在立法、执法、司法上并行推动,无论是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不能落实公休假制度的,要在法律层面进行惩处,将其纳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日常制度建设之中,以期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服务消费。其次是改革现行税制,对于个人参与旅游等服务消费的,减免个人所得税,对于企业组织员工旅游、教育、保健等,以其实际支出减免企业所得税。第三是准许各类社会组织在不影响工作和生产的条件下,组织开展红色旅游、参加各类教育学习,准予一定的假期支持,其产生的费用允许税前列支,并纳入政府机关预算开支。

4.3制定扩大农村消费及其服务消费的财政政策

农村市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市场,有着无尽的市场潜力,更有着扩大消费的巨大空间。其消费市场主要存在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农民家政服务业、农民观光农业等方面。中部崛起之后,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逐渐增多,县域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快,都催生了新的消费市场,在此背景下,实施“建材下乡”,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培育农村各类市场。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家居设施、社区生活、健康娱乐、养老保险等都有新的需求。

4.4改革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并完善社会保障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第4篇

[关键词]消费;需求;拉动作用;制约因素;对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首次将消费放到了第一位,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然而,对于盘锦市而言,消费对于盘锦市的经济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为了保持盘锦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变到以消费启动上来,使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1 盘锦市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的表现

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低

虽然,近年来盘锦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增长的幅度比较小,2005—2009年的比重分别为18.2%、18%、19.1%、19.6%和22.9%。而2009年,辽宁省的这一比重为38.6%,全国的这一比重为37.4%,盘锦市远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不高

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这一数据是反映居民消费意愿的一项重要指标)为72.6%,而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只有54.3%,均落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也显示了城乡居民量入为出、有计划消费的传统消费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盘锦市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不强。

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

“十一五”以来,盘锦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大幅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虽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造成其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差距拉大,落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达2~32个百分点。(见图1、图2)这使得消费对盘锦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直落后于投资。

2 盘锦市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的制约因素

2.1 收入增长不快和收入差距拉大导致消费增长缓慢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要想增长快速,收入首先要快速增长。2009年,盘锦市GDP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8.9%,慢于经济增长,从而影响了居民消费能力的增长。另外,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了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因为高收入阶层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边际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而大多数中低收入者虽有消费欲望但由于收入过低而无足够的购买力,从而就会造成全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影响到消费的增长。而盘锦市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1∶2.13扩大到2009年的1∶2.19。 2.2 预期收支的不确定性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由于盘锦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支出在消费结构中明显偏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再加上面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威胁,这种动荡不安的状况使大多数人对自己未来收入的稳定增长信心不足,即使短期内增加了收入,也不敢、不愿大量用于消费,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2.3 消费观念落后阻碍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

受经济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居民的消费观念还很落后,往往是“量入为出”,不敢讲鼓励消费,更不敢“负债”消费,抑制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目前我们的消费方式仍是自主性消费,这是一种积累性的消费,主要靠自己的收入能力进行消费支出,跟发达国家的信贷消费相比,这种消费模式会影响消费结构的升级和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

2.4 消费环境不良制约着消费市场的开拓

商贸流通企业“散、小、弱”的问题依然突出。2009年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1.7%,这表明盘锦市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还比较弱小。在商品售后服务方面也比较差,假冒伪劣产品还充斥着市场,制约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在农村,用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市场的开拓。此外,像教育、文化、信息、休闲和社区服务等消费领域的扩大,也都需要消费环境的改善。

2.5 结构性供需矛盾阻碍着消费需求的实现

从供给结构看,由于盲目投资,产品趋同倾向颇为严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特别是近年来,城乡居民正进入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用于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需求比重有较快上升,但我们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要求,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造成了消费不足。

3 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对策

3.1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是促进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最关键的是要增加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收入增加时,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增加幅度会超过较高收入家庭。这就需要,在城镇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切实保障城镇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要有针对性地搞好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工作,使人们预期收入持久增加,抵御“消费紧缩”或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要减少农村税费负担,增加财政、信贷等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支持。要利用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手段,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问题,把从高收入者征收的部分税收转移给低收入群体,增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救助能力等。

3.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收支预期

稳定收入预期,建立信心,是促进消费需求的又一重要条件。我市居民储蓄余额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上,要把居民的储蓄变成现实的购买力,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以降低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稳定边际消费倾向,最大限度地挖掘居民消费潜力,促进生产和消费步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轨道。

3.3 废除陈旧消费观念,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要认识到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经济已经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应适当地鼓励消费,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消费信贷制度给许多想消费而暂时消费不起的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对促进消费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长远的意义。发展消费信贷的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有效解决信贷部门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金融部门的消费信贷风险,增强其开展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能使更多的消费者利用信贷消费方式,实现消费升级,充分发挥消费信贷对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3.4 改善消费环境,努力提高消费质量

一方面,要改善消费的硬环境。完善的城乡公共设施和充足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引导和刺激消费需求的基本前提。这就要加强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住、行消费升级,需要增加住宅建设和交通建设的投资;又如教育培训、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服务消费,也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此外,还要继续加强农村用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改善消费的软环境,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行为,改善服务质量,为购买商品服务创造良好氛围,扩大消费需求。

3.5 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完善消费品供给结构

一方面,企业要面向市场,通过市场调研和市场细分来寻找目标市场,特别是注意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要认真研究农民的消费需求,摸清不同收入层次农民的需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农民的消费特点,供应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商品,满足农民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还要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和空间,开拓物美价廉、适应农村需要的新产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生产对消费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采用新技术改良品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的变化,满足居民消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二〇〇九年盘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陈新年.论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 孟庆娜.扩大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7.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第5篇

[关键词]消费;需求;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通过对河北1995-2008年的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数据的定量研究,试图剖析在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消费需求对于促进河北经济可持续增长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出促进河北消费需求增长的现实的、可操作的对策和建议奠定基础。

二、变量的选取

1.消费需求衡量指标的选取。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分析的范畴,是指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形成的对最终消费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本课题研究消费需求的衡量指标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根据消费主体不同,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又可细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2.经济增长衡量指标的选取。经济增长是由产出能力的增加带来的总产出的持续增加,如果考虑到人口和价格因素,经济增长就是人均实际产出的增加。基于定量分析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从研究问题的一致性出发,本课题所涉及的经济增长是指总产出的增长,并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率。

三、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分析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最终消费需求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不仅能反映一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格局,还可以直观地反映消费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过分析我们发现:

1.最终消费率在低位徘徊,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以来,河北的消费率始终在50%以下徘徊,年均消费率为43.4%。由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6-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为14.3%,最终消费的年均增速为13.2%,两者增速相差1.1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为18.1%,而最终消费增速为14.3%,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慢3.8个百分点。由于消费需求增长慢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导致消费率在2008年降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仅为41.8%,比1995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

2.消费需求各组成部分比重变化不平衡,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消费率下降的原因。从图2可以看出:政府消费率呈平稳的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9.0%上升到2008年的13.5%,2005年开始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比较大,从1996年的37.9%下降为2008年的28.3%,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是造成最终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率基本表现出平稳的上升趋势,2005年起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成为消费需求的第一主力,2008年已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高点19.2%,比1995年上升了近7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则呈现出反方向变化趋势,从1996年开始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到2008年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9.1%,下降了14.4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居民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为进一步量化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我们计算了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各需求的增加额/GDP增加额×100%)和各需求对GDP增长拉动的百分点(GDP增长的百分点×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两个指标,并绘制了折线图(见图3-6)。经过分析发现: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是第一位的,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1996年以来,在河北经济平均12.7%的增速中,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地区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54%和5.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1、6.9和0.7个百分点。可见,投资目前已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消费需求仅次于投资需求。图4显示:除1999-2002年这四年消费的贡献率大于投资和2003年、2005年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以外,其余年份主要是投资需求在支撑着经济的增长。图5显示:1995年以来,河北的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高速持续的增长,而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的年份中,投资的拉动作用显著,可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短时间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成为政府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首选因素。

2.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持久和相对稳定,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图4显示:相对于投资需求,河北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但是与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3-10.1)及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出拉动经济增长(-1.5-4.96)相比,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的拉动(3.1-7.1)波动较小,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为稳定的因素。由于消费需求具有刚性,决定了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年新增额中,消费需求波动幅度远远小于投资等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在经济增长扩张期,消费需求增加不如投资明显;同样,在经济收缩期,消费需求的下降幅度也最小,因而,消费需求成为河北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3.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从消费需求的构成来看,1996-2008年,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14.7%,低于同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5.69%。图5显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总体水平要高于政府消费,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保持平稳,平均水平为1.8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的平均水平为3.27个百分点。

从居民消费内部构成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波动中呈下降的趋势,相对差异较大,从1996年的19.8%,下降至2008年的2.38%,下降了17.4个百分点,平均贡献率仅为5.06%;而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的2.5%,上升到2008年的20.77%,平均贡献率为20%。图6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拉动的平均水平(0.64个百分点),不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也低于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水平。

五、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GRA)是建立在灰色系统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分析方法,对于小样本,该方法要优于经典的数学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寻求系统中各要素的主要关系,并确定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对系统行为的贡献程度。

本文选取河北省1995-2008年按当年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参考序列,最终消费、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构成序列作为比较序列。用均值法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同一数列的所有数据均处以该数列的平均值,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就是各个时刻的数值相对于该数列平均值的倍数的数列;然后,根据参考序列和各个比较序列计算差序列,从差序列表得知最小差值Δ(min)=0.0011719,最大差值Δ(max)=0.820203;由灰色关联系数的公式,令计算出各个因素在不同时期的灰色关联系数;最后,根据关联度公式:,计算各个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

河北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很高为0.942,且各年的关联系数大部分都在90%以上,而且变动幅度比较小,说明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在最终消费构成中,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846)比政府消费(0.801)稍大,但是二者相差不大,说明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761)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消费(0.597),这也表明虽然在总人口中,农村居民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城镇居民,但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消费。分阶段来看,居民消费的关联度从九五时期的0.692一直上升到十一五时期的0.787;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从0.752上升一直上升到0.862,说明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上升的趋势。

六、结论

上述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消费需求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1995-2008年间河北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拉动,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高于消费;在最终消费构成中,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快速增长是促进河北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消费增速慢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是河北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当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出现转折性变化,消费率开始步入上升阶段,投资率则逐步降低(刘成林,2007)。从河北的现实情况来看,投资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理论分析表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消费为基础。因为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双重性。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投资需求只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短期来看,投资需求的扩张虽能一时拉动经济的增长,但从中长期来看,投资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如果投资结构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投资的增长超过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这种投资形成的供给实际上是无效供给,会加剧下一阶段的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只有建立在消费基础上投资,通过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的态势来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才能有效的扩大内需,使整个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因此,要加快河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大地释放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先要找出制约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逐一加以解决,为经济增长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刘成林:消费需求变动与河北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J].河北学刊,2007(1)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第6篇

[关键词] 消费 需求 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通过对河北1995-2008年的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数据的定量研究,试图剖析在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消费需求对于促进河北经济可持续增长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出促进河北消费需求增长的现实的、可操作的对策和建议奠定基础。

二、变量的选取

1.消费需求衡量指标的选取。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分析的范畴,是指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形成的对最终消费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本课题研究消费需求的衡量指标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根据消费主体不同,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又可细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2.经济增长衡量指标的选取。经济增长是由产出能力的增加带来的总产出的持续增加,如果考虑到人口和价格因素,经济增长就是人均实际产出的增加。基于定量分析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从研究问题的一致性出发,本课题所涉及的经济增长是指总产出的增长,并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率。

三、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分析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最终消费需求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不仅能反映一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格局,还可以直观地反映消费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过分析我们发现:

1.最终消费率在低位徘徊,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以来,河北的消费率始终在50%以下徘徊,年均消费率为 43.4%。由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6-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为14.3%,最终消费的年均增速为13.2%,两者增速相差1.1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为18.1%,而最终消费增速为14.3%,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慢3.8个百分点。由于消费需求增长慢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导致消费率在2008年降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仅为 41.8%,比1995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

2.消费需求各组成部分比重变化不平衡,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消费率下降的原因。从图2可以看出:政府消费率呈平稳的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9.0%上升到2008年的13.5%,2005年开始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比较大,从1996年的37.9%下降为2008年的28.3%,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是造成最终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率基本表现出平稳的上升趋势,2005年起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成为消费需求的第一主力,2008年已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高点19.2%,比1995年上升了近7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则呈现出反方向变化趋势,从1996年开始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到 2008年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 9.1%,下降了 14.4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居民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为进一步量化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我们计算了各需求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各需求的增加额/GDP增加额×100%)和各需求对GDP 增长拉动的百分点(GDP增长的百分点×各需求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两个指标,并绘制了折线图(见图3-6)。经过分析发现: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是第一位的,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1996年以来,在河北经济平均12.7%的增速中,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地区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54%和5.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1、6.9和0.7个百分点。可见,投资目前已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消费需求仅次于投资需求。图4显示:除 1999-2002年这四年消费的贡献率大于投资和2003年、2005年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以外,其余年份主要是投资需求在支撑着经济的增长。图5显示:1995年以来,河北的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高速持续的增长,而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的年份中,投资的拉动作用显著,可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短时间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成为政府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首选因素。

2.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持久和相对稳定,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图4显示:相对于投资需求,河北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但是与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3-10.1)及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出拉动经济增长(-1.5-4.96)相比,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的拉动(3.1-7.1)波动较小,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为稳定的因素。由于消费需求具有刚性,决定了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年新增额中,消费需求波动幅度远远小于投资等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在经济增长扩张期,消费需求增加不如投资明显;同样,在经济收缩期,消费需求的下降幅度也最小,因而,消费需求成为河北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3.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从消费需求的构成来看,1996-2008 年,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 14.7%,低于同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5.69%。图 5显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总体水平要高于政府消费,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保持平稳,平均水平为 1.8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的平均水平为 3.27 个百分点。

从居民消费内部构成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波动中呈下降的趋势,相对差异较大,从1996年的19.8%,下降至 2008年的 2.38%,下降了 17.4个百分点,平均贡献率仅为5.06%;而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的2.5%,上升到2008年的20.77%,平均贡献率为20%。 图6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拉动的平均水平(0.64个百分点),不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也低于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水平。

五、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GRA)是建立在灰色系统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分析方法,对于小样本,该方法要优于经典的数学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寻求系统中各要素的主要关系,并确定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对系统行为的贡献程度。

本文选取河北省 1995-2008年按当年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参考序列,最终消费、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构成序列作为比较序列。用均值法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同一数列的所有数据均处以该数列的平均值,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就是各个时刻的数值相对于该数列平均值的倍数的数列; 然后,根据参考序列和各个比较序列计算差序列,从差序列表得知最小差值Δ( min)=0.0011719,最大差值 Δ (max) = 0.820203;由灰色关联系数的公式,令 计算出各个因素在不同时期的灰色关联系数;最后,根据关联度公式:,计算各个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

河北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很高为0.942,且各年的关联系数大部分都在 90%以上,而且变动幅度比较小,说明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在最终消费构成中,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846)比政府消费(0.801)稍大,但是二者相差不大,说明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761)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消费(0.597),这也表明虽然在总人口中,农村居民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城镇居民,但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消费。分阶段来看,居民消费的关联度从九五时期的0.692一直上升到十一五时期的0.787;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从0.752上升一直上升到0.862,说明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上升的趋势。

六、结论

上述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消费需求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1995-2008年间河北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拉动,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高于消费;在最终消费构成中,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快速增长是促进河北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消费增速慢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是河北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当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出现转折性变化,消费率开始步入上升阶段,投资率则逐步降低(刘成林,2007)。从河北的现实情况来看,投资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理论分析表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消费为基础。因为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双重性。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投资需求只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短期来看,投资需求的扩张虽能一时拉动经济的增长,但从中长期来看,投资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如果投资结构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投资的增长超过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这种投资形成的供给实际上是无效供给,会加剧下一阶段的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只有建立在消费基础上投资,通过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的态势来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才能有效的扩大内需,使整个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因此,要加快河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大地释放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先要找出制约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逐一加以解决,为经济增长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刘成林:消费需求变动与河北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J].河北学刊,2007(1)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第7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政府消费;居民消费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8日

经济增长是反映一国或地区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指标,而消费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相关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研究有很多。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消费经济理论研究方面,马歇尔主要从需求与价格方面进行研究,反映了此后西方消费经济学发展的数量倾向。Clom(1962)认为需求的变化会对供给产生显著的影响,Solow(1962)认为要关注有效需求对产出的影响。Blanchard和Quah(1989)通过设定统计模型,假定需求冲击对总产出的影响是短期的,供给冲击对总产出的影响是长期的,把总产出分解为被供给解释的长期波动和被需求解释的短期波动。Walker和Vatter(1999)通过对美国二战后经济发展史的经验分析,认为忽略需求因素的正统经济增长理论无法解释美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生产力大幅度下降的问题,需求的影响在生产函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Keating和Nye(1999)根据对七国集团数据的经验分析发现,二战之后需求冲击对产出变动的解释力比二战之前更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二战之后的价格调整比二战之前更缓。这为从总需求的角度研究我国经济波动提供了一种思路。

国内学者对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研究也正方兴未艾,通常有关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论著都侧重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探讨。

尹世杰(2004)分析了我国当前需求不旺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最终消费率、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消费环境等措施来扩大消费需求,要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消费热点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来促进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邓彦、吴培(2006)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从实证中得出结论: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最大,投资的拉动作用减弱,出口的拉动作用波动很大。许永兵(2006)通过建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线性回归模型,得出结论是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投资的增长必须有消费需求的支撑,即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否则长期经济增长就不能实现。同时,作者认为消费需求在经济波动中具有稳定作用,消费需求的稳定性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制约因素。阙澄宇、马斌(2010)运用1978~2008年的经济数据,实证研究我国城镇、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期内农村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长期内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都是经济增长的强Granger原因,农村居民消费的冲击会影响城镇居民消费,间接地对经济增长的波动产生较大影响。黄赜琳、傅冬绵(2012)利用1978年以来相关经济数据,对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的暂时性增加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产生抑制作用;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具有滞后效应,但其影响是正向的;CPI的持续上升不仅不利于居民消费增长,对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会产生抑制作用;从长远来看,保持物价稳定、建立新的消费热点则是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理论分析

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宏观的角度看,在相对过剩经济成为经济运行常规状态的条件下,消费需求相应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约束条件,如果消费需求规模大,经济增长的市场容量约束就弱,实际供给就越有可能接近潜在供给。反之,消费需求规模小,经济增长的市场容量约束力就越强,实际供给就越有可能小于潜在供给。当实际供给逐步接近潜在供给时,经济就会呈现出自主性增长的特征,表现为消费拉动投资,此时利润增加以致消费增加,从而拉动投资再增加,如此循环不断,伴随着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出现稳定自主性地增长。因此,在需求约束状态下,消费需求毫无疑问成为经济自主性增长的根本动力,消费需求的不足将直接影响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经济增长如果过多地依赖政府投资支出,就会缺乏内在的驱动力。从微观层面来看,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前提是它所生产的产品能被市场所接受,如果有消费者来购买,就是说明它所生产的产品能够以自己满意的价格被购买。只要商品市场上存在着消费需求,甚至只要存在潜在消费,企业就会进行投资和生产,因为企业知道这会给它带来效益。可见,消费对生产、投资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

持久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首先,消费的增长直接扩大消费性需求,从而推动消费性供给增长,而消费性供给的增长又会扩大生产性需求,从而推动生产性供给增长。这样,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就会共同达到繁荣。其次,消费增长还会带动投资的增长,因为无论消费性供给的增加还是生产性供给的增加,都必须借助投资的增长来实现。鉴于投资具有加速经济发展的作用,又考虑到市场繁荣意味着供给和需求大体相适应,以及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生产的协调发展,因而消费通过投资增长以保证经济以较高的速度发展,而且此种发展具有持久的性质,而不是一时性。从根本上说,投资是为消费服务的,没有消费的增长,投资就不可能无限制地循环下去。虽然增加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有一定作用,但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持久的拉动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投资需求是消费需求的派生,其自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量。没有消费需求支撑的高投资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的。

三、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和数据说明。本文在选取宏观经济变量指标时,在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以下因素的影响。首先,所选取的变量是得到市场和大家普遍认可的;其次,数据的可获得性。为了较为客观全面地分析我国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GDP作为经济增长变量,选取最终消费作为消费变量。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3年,这些数据均是以当年价格记录,数据分析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不变价缩减处理,其中GDP用GDP缩减指数缩减,最终消费用零售商品价格指数缩减,其中GDP平减指数根据年鉴上数据计算整理而得。处理后的时间序列分别记为GDPt和COMt,其中GDPt代表经济增长,COMt代表最终消费。为了减少数据波动性,对序列求对数,分别记为LGDPt和LCOMt。

(二)单位根检验。为了保证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利用Eviews7.0软件,采用ADF检验法对序列做单位根检验,如表1所示。(表1)

检验发现四个变量均是非平稳时间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四个序列均已平稳,说明四个序列均是一阶单整序列。

(三)协整检验。可对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以反映LCOMt对LGDPt长期的均衡关系,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建立模型如下:

LGDPt=?茁0+?茁1LCOMt+?着

采用Eviews7.0软件操作,可得如下回归模型:

LGDPt=1.536+0.358LCOMt

t (5.6121) (4.2484)

adj R2=0.9959 DW=0.6564

在回归方程中,调整的判定系数达到0.9959,即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0.9959,模型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很高,变量可以很好地反映被解释变量变动的原因,经济增长可以归结为由该方程的变量的增长引起的。模型中的解释变量的t检验值大于2,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解释变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著的。变量的符号为正的,表明变量对经济增长是正向拉动作用,这符合经济解释。模型的变量采用的是对数序列,反映的是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弹性的概念。具体从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在样本期内,消费变量LCOMt的系数为0.358,这说明COMt对GDPt的弹性是0.358,也就是说最终消费增长1%会引起GDP增长0.358%,这说明最终消费对GDP的作用达到35.8%。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证明,长期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大。

四、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培养新的消费热点。优化产业结构除了发展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外,还要发展休闲娱乐、文化教育、交通通讯等产业,以及社区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产业。新产业不断发展了,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反转来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就会促进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作为新一轮的消费热点,住、行产业的发展将是立足点。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住房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应将成为重点产业,优先发展建筑和汽车制造业,并由此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增强鼓励消费的政策力度。要把扩大内需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将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就必须调整消费政策,转变管理观念。一是及时清理并取消限制消费的各种政策和行为,加大消费政策的调整力度,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大力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如鼓励个人汽车消费的政策,积极培育住房二级市场,降低居民购车、买房的门槛等等;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增强居民的安全感,改善居民的支出预期;三是促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增长,特别是加大对农民减负增收的支持力度;四是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

(三)尽快建立和规范信用体系,推动消费信贷的全面普及。消费信贷长期落后生产信贷所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刺激消费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消费信贷,尤其是发展对相关产业能起到较大带动作用的消费热点的信贷消费。把居民的自我积累型滞后消费转化为有信用支持的适度超前消费,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居民消费要达到全面升级,还应借助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因此规范和建立信用体系,才能促进储蓄转化为消费,使居民消费快速升级。特别针对居民不熟悉贷款程序等问题,大力发展代办贷款机构,促进居民储蓄向消费转化,有效缩短居民消费升级的时间。

主要参考文献:

[1]尹世杰.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J].消费经济,2004.5.

[2]邓彦,吴培.“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作用实证分析[J].经济金融观察,2006.4.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第8篇

论文关键词:消费需求,发展方式,转变

 

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只有不断扩大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和巩固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应有的作用,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充分论证了的。

1.消费需求是生产发展的“第一个限制因素”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一是通过消费过程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消灭,使生产过程得以最终实现,“因为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二是消费为生产创造出动力,因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从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看出,生产不能脱离消费而存在,没有足够的消费需求,生产难以持续下去,消费需求是生产发展的“第一个限制”因素。

恩格斯在谈到消费和投资的关系时也曾指出,积累是最进步的社会职能。在现代社会,积累和投资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处于“贫穷的恶性循环”中的国家,投资会成为冲出这种恶性循环的手段。问题在于,投资需求属于生产消费,是为最终生活消费服务的。积累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没有最终的生活消费,再多的生产投资都是无效的。在人类社会的低水平或供给不足发展阶段转变,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在人类社会的较高水平或需求不足发展阶段,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越来越明显论文怎么写。

2.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消费需求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三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消费需求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这已为各国经济发展实践所证明。1979-2005年,全球的年均消费贡献率为77.4%,与之相比,我国的年均消费贡献率只有57.4%,消费的贡献明显小于其他国家。尽管我国消费贡献率明显偏低,但仍然超过投资贡献率和出口贡献率之和,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这表明,一般情况下,世界各国都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支撑经济增长,而投资需求的作用则是第二位的。

3.扩大消费需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把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位的要素,就是要纠正我们过去主要注重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忽视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的片面做法。从这一意义上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来拉动,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的问题。归根到底,只有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才能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投资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决定的,是由消费需求派生出来的。离开消费需求的有效支撑,投资不可能无限制地循环下去。只有把投资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才能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投资拉动的路径依赖严重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投资率不仅明显偏高,而且,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增长对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

1.投资率明显偏高

1978-2005年,全球的年均投资率为22.1%,且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24.2%下降为2005年的21%。而同期,我国的年均投资率为38.9%,且呈不断上升之势,从1978年的38.2%上升到2005年为42.7%,相当于世界平均投资率的两倍。2009年,我国的投资率更是高达47.7%。

2.消费率严重偏低

1978-2005年,全球的年均消费率为77.6%,且呈上升之势,从1978年的75.6%上升为2005年的78.8%。与此相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消费率总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从1978年62.1%下降到2009年的48%转变,下降近14个百分点,与世界平均消费率相比相去甚远。

3.经济增长陷于投资拉动的怪圈

由于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偏弱,加之宏观政策的诱导,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资和出口越来越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手段。2001-2009年,我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3.2%。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国家实施经济刺激计划后,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投资拉动。2009年,我国投资贡献率达到了惊人的95.2%。投资成了事实上的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4.投资拉动型增长制约了发展方式转变

投资的过快增长以及日益深化的投资依赖,一方面造成严重的生产能力低水平过剩,产业结构进一步扭曲,另一方面还导致投资效率持续下降,投资效果系数大打折扣,投资规模和强度不断膨胀,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陷于投资拉动的恶性循环,粗放型的增长模式难以转变。

三、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

要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城乡居民创造宽松的消费环境,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

1.确立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观念

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关系,根本转变以生产为目的、消费为生产服务的观念,真正确立以消费为目的、生产为消费服务理念,彻底克服重积累、轻消费,片面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倾向。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根本目标和动力,构建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体系,真正体现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的发展的目的性论文怎么写。

2.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把好银行贷款关,严格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把好土地和项目审批关,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和投资规模,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着力点,在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抓紧制定和完善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树立科学消费观,促进可持续消费,积极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规模的扩大,努力实现投资与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协调拉动。

3.实施以富民为目标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是改变我国消费率过低、促进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客观需要。从居民收入的增长率看,除个别年份外,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都普遍滞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与国际水平的比较看,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改变工资收入偏低的状况,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4.努力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我们应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十七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积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劳动报酬成为大多数劳动者最可靠的生活保障来源;二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三是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调节过高收入转变,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四是扩大转移支付,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

5.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利用社会保障机制调节消费需求。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二是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特别是提高城乡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在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和完善城市“低保”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率;四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为农村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非均衡发展的态势。

6.创造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政策体制环境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前提。为此,必须深化消费领域的改革,优化消费环境。一是加快清理和修订不利于消费扩大和结构升级的法律法规,完善消费信贷政策,进一步扩大信贷消费的规模和领域;二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对城乡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资,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三是加大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力度,努力为城乡居民创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四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定物价,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总之,只有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片面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应该成为而且必须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

参考文献:

1.陈文通.科学发展观新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王云川.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马晓河.当前中国经济是投资偏热、消费偏冷[J].经济前沿.2004,(1).

4.马凯.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求是.2004,(7).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第9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 消费增加率 投资增长率 可变参数模型

一、引言

GDP按支出法核算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其中,消费和投资是我国GDP的核心部分,投资是总需求中最为动荡不定的领域,消费是总需求中最为直接的作用因素(多恩布什,2000)。在投资需求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方面,国外学者做了较多的工作,已经发现美国等国的固定资本形成(固定资产投资在GDP中所占份额)同人均GDP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一般情况下物质资本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目前处于制度转型且高速增长的阶段,合理控制消费和投资比率是目前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消费是启动内需的关键,二者之间的平衡成为经济增长能否取得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是一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能较好的刻画消费与投资的增长趋势,消费(投资)增长率是消费(投资)增长额与前期消费(投资)总额的比率。

二、消费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动态关联

下面我们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我国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以1979-2007年我国消费增长率、投资增长率作为解释变量,GDP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估计得到下面回归方程:

δGDP=3.97+0.38δC+0.23δI(1)

(4.88)(4.28)(6.48)

其中δGDP代表实际GDP增长率,δC代表实际消费增长率,δI代表实际投资增长率。方程R2=0.77,模型拟合效果较好,D.W.值为1.51。从方程中,可以得出消费增长率提高1%,可使GDP增长率提高0.38%,投资增长率提高1%,可使GDP增长率提高0.23%。显然,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提高消费增长率会比提高投资增长率更有利于GDP的增长,也就是说,消费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对GDP增长都有很明显的拉动能力,但是相比较而言,消费增长率对GDP增长的拉动能力更大。对经济增长而言,提高消费增长率会比提高投资增长率有更好的效果。上面采用的是OLS固定参数的方法来估计参数,这时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固定的,不随时间变化的,得到的是消费增长率、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平均影响关系。然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改革、各种各样的外界冲击和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用常规的固定参数方法往往不能体现出经济结构的变化,因此,本文利用状态空间模型构造可变参数模型(time-varying parameter model)来研究消费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在不同时点上对GDP增长率的动态影响。在模型估计中,本文以中国1978-2007年的消费增长率、投资增长率作为解释变量,将GDP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得到如下结果: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消费增长率(或投资增长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带动经济的增长也在发生变化,本文将这种变化称为消费增长率(或投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系数?茁Ct(或?茁It),或者叫做拉动潜力。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消费增长率拉动系数同消费率,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同投资率,消费增长率拉动系数同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比较并画出相应曲线图。

结合图1、图2、图3分析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的变化。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我国消费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系数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则有着下降的趋势;二是无论消费增长率拉动系数还是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分别与其相对应的消费率和投资率几乎呈同步反向变化。进一步分阶段讨论,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当时消费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但仍有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这一阶段我国消费增长率的拉动能力处于上升的阶段,同时几乎与消费率呈同步反向变化。投资率在这一段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同时伴随有先降后升的趋势,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则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并且有先升后降的趋势。消费增长率拉动系数曲线在1993、1994年附近达到局部的最高点,消费增长率拉动能力最大,同时消费率也处于20世纪90年代的最低点。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也在同期处于20世纪90年代最低点,而投资率也显然处于这一阶段的最高点。1998年以后消费增长率拉动系数曲线渐渐平稳,基本维持在0.5水平附近,处于稳中略升状态,而消费率则呈现下降趋势,在此期间,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曲线同投资率均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这一阶段投资效率相对较高。这一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对成熟,消费增长率拉动系数和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相对稳定,我国消费增长率拉动系数仍大于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

三、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防止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从短期消费函数看,在既定GDP条件下,可支配收入高低取决于收入分配系数的大小。收入分配系数是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在收入分配政策方面,要理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二次分配的关系;在财政和税收政策方面,要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通过税收调节,促进收入相对公平分配。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完善的保障制度能够使人们对未来形成良好的预期,从而减少储蓄,增加当期消费。要重点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医疗等农村社保体系,妥善解决进城农民工社保问题。要把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投资和供给政策落到实处;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根本上缓解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在深化社保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加大对社保制度的资金支持力度。

3、消费信贷和消费结构升级。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消费热点,如住房消费、汽车消费、旅游消费、信息消费、网络消费、文化教育消费。引导企业调整投向,增加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商品供给体系。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发展消费信贷,改善消费环境。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严惩各种商业欺诈及侵犯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投资结构。降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支持有利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加强薄弱环节的行业投资与建设,积极推进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文教卫生、服务业等薄弱环节的引导力度,从而达到控制投资增长、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贺铿:中国投资、消费比例与经济发展政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5).

[2] 刘金全、于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