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18 19:38:38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第1篇

众所周知,通过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图形普遍都富有一定的灵魂色彩,使之在视觉效果方面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2]。在平面广告中的图形更具有刺激性。甚至有的时候受众在接受平面广告中的图形时近乎为心里的直接反映。如,圆形具有滚动的感觉,给人以柔和和优美的视觉效果,三角形具有崇高、稳定、坚实的感觉。

二、情感信息的准确传达

与其他的表现形式相比较,图形语言相对而言表现的更准确。设计师通过视觉形式与新鲜的首发,将图形语言传达出来,促使图形语言传达出更易接受的与识别的信息内容。在视觉效果方面,图形语言为人类图像的所应提供了可能,将意象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通过图形语言,人们更能够触摸一些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神以及无意的事物。可以说,在图形语言表达方面,其感情能够转化为对应的物象,并将其寄予图形中。促使受众更好地理解平面公益广告中的公益信息。

三、平面广告中的情感

设计师在设计平面公益广告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表达情感。情感是设计的生面。如果设计的图形没有感情,平面设计将会显得苍白无力。平面广告中的图形设计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设计师将人们的喜怒哀乐融入到设计的作品中,进而感染大众。公益广告中情感更具有感染力。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更有益于公益信息的传播。

(一)关怀与友善

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就包括了关怀与友善。在平面公益广告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可以从这点出发,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融入到图形的设计中,利用图形将情感表达出来,进而引起大众的共鸣。尤其是希望工程之类的活动,关怀与友善表现出更浓厚的氛围。例如,奉献爱心的公益广告,可以将大家的爱心集结起来,使爱心像大海一样宽广透明。在这类平面公益广告中,图形设计传递着真情。

(二)温情与愉悦

在社会脚步不断进程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充满着各种无形的压力,在此过程中人们需要放松与调解。平面公益广告在以情动人的同时,还要注意情感的调节,其不能总以悲情示人,给人一种压抑与沉闷的感觉[3]。因此,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活泼的手法,让图形充满愉悦,使人们感受到快乐与放松。这类公益广告多应用于节日的宣传中,提醒人们勿忘中国的传统节日。例如,母亲节、龙舟赛、劳动节等,将喜悦的情绪融入到其中,促使人们加强情感沟通的同时,放松自己的心情。

(三)怀念与悲伤

在人类丰富的感彩中,怀念与悲伤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情感的种类中,悲情与怀念在其中占据重要的部分。人们在生活中同样经历着悲情、伤感与怀念。在平面公益广告中应当使用合适的图形来抒发人们的这种情感。在一些关怀童年健康成长与爱心捐助的公益广告中,悲情与关怀是作品不可取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设计师的真情流露。例如,抗震救灾的公益广告中运用“爱”、“心形”、“手握手”、“蜡烛”等图形表现关爱、团结与力量、祈福。

(四)真、善、美

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真善美的原则。美与真、善并不能划为等号,但是真与善是美的基础。在研究审美学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善指的是思想性、美指的是艺术性、真指的是真实。设计师在设计平面公益广告的过程中,真善美都是其感情的真实流露。平面公益广告图形情感空间里的这一点较为重要。唯有真、善、美才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

四、平面公益广告图形语言情感表现的形式

图形语言在情感表现方面具有多种多样性,每一位设计人员在情感的表达方面并不相同。表现手法的不同,其效果也就不会相同。但是从总体而言,平面公益广告的图形语言情感表达主要有这么几类。

(一)具体的表现形式在社会大众欣赏一幅平面公益广告的过程中,所获得直观感受与视觉效果就是平面公益广告所具有的具体表现形式。设计师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受将真实世界展示给大众,进而让受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设计师设计该部作品是的心态产生共鸣,形成清楚的思维刺激。社会大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常都会在其中产生一种强烈的美与丑的对比,进而产生一种只管刺激与喜好的感性反应。由此可见,具体的图像表现形式具有情感宣泄与情感传染的作用。无论是在环保海报中还是在反战类的海报中,设计师都是通过社会大众较为常见的灰暗、明朗的图像将其中的思想具体的表现出来。民众在观看这样一幅平面公益广告的过程中内心就会被震撼。例如,众所周知的陈放海报。这幅海报是平面公益广告图形最好的说明。受众不仅能够感受到战争应受到谴责,还在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准确的情感传递。设计师通过这种方式将一些较为复杂的情感通过图形具体的表现出来,进而在大众中之间相互传递,并与之产生一定的共鸣。例如,在奉献爱心的公益广告中,将爱心手势集结起来,形成一定的图形符号,在民众之间快速传递。

(二)抽象的表现形式通常而言,从视觉设计的角度上而言,形与意属于一种“同构关系”,有形就会传递出意,有意必然就会产生形[4]。因此,在平面广告图形设计的过程中,形与意是通体异位的表现。设计师通过图形语言表现出一种视觉意象,受众通过这种意象就能够产生想象与联想。由此可见,在平面公益广告中,设计师已经习惯的将大量的图形语言运用于其中。在设计平面工艺广告的过程中,对点线面进行组合、变换,促使平面广告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层次感。通过平面广告具有的层次感,给予人们一种视觉冲击,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设计师在设计平面广告的过程中,运用鲜明的图形语言特色将需要传达给民众的信息传达给不同的受众,使之产生一定的共鸣。例如,在设计环境保护的海报中,设计师利用各层次之间的矛盾,将点线面合理的组合在一起,将其各种形象的表现出来,让受众所获得的视觉刺激转化为心理与情感的刺激,进而引发民众的想象。

五、结语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第2篇

会稳定、凝聚全国民心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公益广告 商业广告 精神文明建设 和谐社会

1.公益广告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在我国出现较晚,它的发展,可以简要的归纳为这样一个过程,即:零散的地方性公益广告――以《广而告之》为标志的全国性公益广告――以主题公益广告月为标志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公益广告活动――如今公益广告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我国,真正的公益广告产生于改革开放以后,是改革开放后引进国外先进的广告观念的重要成果,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告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1 《广而告之》――中国公益广告事业的发轫

1987年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在其第一套节目中推出了公益广告专栏《广而告之》。它每天播出一到两次,每次三十秒到一分钟,是中国公益广告史上第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栏目。《广而告之》的问世在中国公益广告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首先让公益广告这一概念在中国人心里生根发芽,中国的老百姓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广告也可以是这样的!而在此之前国人只知有标语口号和商业广告。学者王云、舒扬认为,《广而告之》的问世使得中国的公益广告活动一跃成为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经常性活动,它是中国公益广告事业的开端。

1.2 主题公益广告月的出现

1996年9月和1997年8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分别开展了以“中华好风尚”和“自强创辉煌”为主题的全国性公益广告月活动,公益广告月这一在规定时间内大规模集中公益广告的形式开始在中国出现。在经受了“中华好风尚”和“自强创辉煌”两次活动的洗礼之后,公益广告事业开始呈现新气象。1997年以后,我国对公益广告的创作不再硬性规定主题,这使得公益广告的内容开始走向多样化,以百花竞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在公众面前。但是不论怎样,我国的公益广告在一定的阶段总有其一定的宣传重点。

1.3 政府――公益广告最积极的参与者

当前,规范公益广告事务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一项工作。从1996年以来党政主管部门的举措来看,规范主要是在一下几个层面进行的:(1)对公益广告活动的思想性提出要求,从而将这一活动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和实践之中;(2)对公益广告活动的公益性提出要求,从而严格区分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行为,确保这一活动健康发展;(3)对广告活动主体在公益广告活动中的作为提出要求,以确保这一活动一定的规模和力度;(4)制定优秀公益广告作品的标准和评选工作程序等,以保证评选工作的质量,从而使之真正起到推动公益广告事业向前发展的作用;(5)对各级工商管理机构、广告协会以及文明办在公益广告活动中的工作提出要求,以确保这一活动管理者的作为符合规范。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政主管部门对公益广告事务进行规范的方针和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它们对于公益广告事业的繁荣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2.公益广告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2.1 存在问题

2.1.1法律法规不健全,多头制作,多头管理现象严重。[13]目前,公益广告没有统一的发行机构,媒体、政府、企业、社会团体都可以制作自己的公益广告。同时,在公益广告管理过程中,除法定广告管理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管理商业广告的职能延伸到公益广告管理领域外,一些地方的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甚至街道管委会等部门,也在插手管理公益广告。由于各部门认识不一,依据不同,职能不同,必然导致了管理中出现的混乱和不利局面。

2.1.2 经费匮乏。与商业广告一样,公益广告的制作费用昂贵。由于没有指定的发行机构,公益广告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经济问题一直是制约公益广告事业发展的瓶颈,并直接导致了其他一些问题的出现。

2.1.3 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缺乏精品与精品意识。目前,我国的公益广告作品大多创意平平,在数量与质量上远远落后于商业广告。

2.1.4 实务中公益广告出现商业化倾向。公益广告管理的薄弱以及经济困难,是公益广告“出轨”现象产生的根源。[14]有人开始将这一类由企业冠名的公益广告称为“泛公益广告”。

2.1.5 理论上公益广告研究、教育滞后于实务。在公益广告实务尚未发达的同时,公益广告理论严重滞后。迄今为止,我国只出版了四本公益广告理论研究专著。在国家重点期刊上,也很难找到有关公益广告的理论文章。在我国的高校里,还没有开设专门的公益广告课程。

2.1.6 公益广告内容有待更新。目前,我国公益广告的内容仍然较为传统,主要是配合当前形势与任务或者是简单重复多年以前那几个公益广告所涉及的内容,缺乏现实性与针对性。

2.1.7 公益广告事业发展不平衡。由于地域限制以及重视成都不同,我国公益广告事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其中包括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的不平衡;东部与西部的不平衡等。

2.2 解决对策

2.2.1 政府加强对公益广告的组织和管理,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保证公益广告整体运作的规范化。

2.2.2 由政府带头加大对公益广告事业的投入,并成立专门的公益广告机构,该机构可以委托其他团体进行,进而扩充经费来源。

2.2.3 构建精品工程,培养从业人员的精品意识与创新思维。

2.2.4 实务中要对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进行严格区分,防止公益广告成为变相的商业广告。我国已有相关规定,对于企业出资的公益广告,可以标注企业名称,但不得标注企业产品名称和商标标识,不得涉及与该企业商品或服务有关的内容。

2.2.5 政府与广告界应联手推动公益广告理论研究与教育,培养公益广告专门人才。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第3篇

【关键词】平面公益广告;设计风格

平面公益广告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经济动态,都可以作为平面公益广告的题材。平面公益广告要想更好地达到宣传效果,广告设计风格十分重要。着重研究平面公益广告的设计风格,选择符合大众需求、符合公益广告设计的元素,可以更好地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引发共鸣,达到公益广告宣传的目的,进而促进公益事业的更好发展。

一、平面公益广告的概述

平面公益广告是伴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广告,公益广告的性质是公益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公益广告的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民众文化道德水平以及社会风气。从创意上讲,平面公益广告的创作相对更自由,其题材可以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好的现象、行为、政策加以倡导,对不好的则予以警示,对公众发挥教育作用。公益广告的投放平台主要有电视、广播、杂志三大媒介,其中电视公益广告最多,覆盖面最广,效果也最好。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平面公益广告投放平台也日益多样化,为平面公益广告的发展带来了动力[1]。

二、平面公益广告的设计风格

平面公益广告的设计风格是由其题材所决定的,针对不同的题材,公益广告的设计风格也会不同。而公益广告设计题材可以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政治、经济、卫生、环保等,公益广告题材的广泛性丰富了公益广告的传播内容,使其展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特征。

(一)文化主题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优秀的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传统的文化可以更好地激励群众奋发向上。在公益广告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依然符合文化公益类广告设计的需求,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公益广告中符合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牡丹象征着富贵,在公益广告加入这种传统文化素材,可以更好地让受众接受公益广告,进而达到广告效果[2]。

(二)教育主题

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对象以及我国现代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教育可以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在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以教育为主题的广告必然成为公益广告投放的方向。加强教育公益类广告设计可以宣传教育的重要性,起到连环效应,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3]。

(三)环保主题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一直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得经济效益,不仅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国家、社会、群众开始重视环保问题[4]。公益广告作为推动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环保为主体的公益广告也备受关注,例如“保护地球,人人有责”的一则广告。

(四)和平主题

武力、战争使得人们背井离乡、家破人亡,人们对于和平问题越来越重视。在21世纪的当下,建设和平世界是各国共同的目标。在平面公益广告中,设计师用自己的语言来劝解那些发动暴乱的人放下心中的执念,通过反战主体来倡导和平建设,向受众传达和平建设的重要性[5]。

三、平面公益广告的设计对策

(一)合理选择平面公益广告题材

平面公益广告题材比较广泛,不同的题材所表现的设计风格也会不同。故此,在平面公益广告设计中,要合理地选择广告设计题材,更好地促进平面广告设计风格的发展。另外,设计人员要多角度地挖掘平面广告题材,达到广告的目的。

(二)合理定位平面公益广告风格

对于平面公益广告而言,广告设计风格直接影响到公益广告的发展。作为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面公益广告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应该认真地进行情感定位、努力地增加亲和度。平面公益广告设计风格和设计语言应该亲切感人,体现人文关怀,进而达到广告预期的效果[6]。

四、结语

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手段,平面公益广告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平面公益广告是为公众谋福利而设计的广告,平面公益广告设计题材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是因为平面广告设计题材的广泛性,使得其设计风格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为了促进平面公益广告的更好发展,必须合理选择广告设计题材,合理定位平面公益广告设计风格,进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瑜.浅谈平面公益广告设计风格[J].大众文艺(理论),2009,(11):79-80.

[2]高云.浅谈平面公益广告艺术设计风格[J].中国报业,2012,(12):143-144.

[3]李春梅.浅谈平面公益广告艺术设计风格[J].流行歌曲,2012,(11):64-65.

[4]董远东.浅谈平面公益广告创意的要素[J].流行歌曲,2012,(14):73-74.

[5]李向东.公益广告平面设计与运用浅析[J].网友世界,2013,(Z3):92.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第4篇

关键词 公益广告;创作质量;要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1-0015-02

公益广告是公益事业体系的有机构成。步入现代信息社会,随着各类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公益广告作为一股弘扬社会正风正气的正向力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广告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提高公益广告创作质量,应对我国公益广告创作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索提高我国公益广告创作质量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原则,分析公益广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创建公益广告运行机制,整合公益广告优势资源,切实推进我国公益广告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 提高公益广告创作质量的重要意义

“公益广告是一盏灯”。公益广告,即与商业广告相对应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社会公众所关注的信息热点为诉求,针对现实社会中的时弊和不良风尚,采取丰富的广告艺术技法,通过媒体平台向公众传播正向的、积极的社会观念,以规范和引导公众的社会行为,维护社会道德和正常秩序,促进社会健康、和谐、有序运转的广告宣传活动。一直以来,公益广告在传达政府意志、疏导社会民众心理、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动我国社会和谐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更好地强化公益广告的思想教育、文化传播和舆论引导功能,提升公益广告的社会、文化价值,有关部门和公益广告制作团队应,结合当前公益广告制作的现实情况,采取有效举措提高公益广告创作质量,为整个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 提高公益广告创作质量的相关要素

提高公益广告创作质量,首先应充分了解公益广告的性质以及与公益广告创作相关的一些要素。公益广告,因其兼具“广告”和“公益”两方面特征,在公益广告创作过程中,以下要素起到关键性作用:

2.1广告创意

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和声明。广告创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创意把广告制作过程中所有涉及到创造性思维的内容通称为创意,狭义的创意则具体指创作者将素材创造性地加工为广告作品的思维过程。按照上述定义,广告主题、广告表现、广告媒介,乃至广告语言、广告色彩都可以说成是创意。公益广告是针对社会公众心理和感受所进行的、引导其参与社会问题和社会观念的宣传产品,为了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也就更需要高水平的创意。

2.2制作技术

制作技术是实现广告创意、最终完成广告作品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益广告的制作设备更加先进,制作技术不断完善,包括3D动画技术在内的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所创作出的公益广告产品表现手法更为多样、形式更加精致、类型更为丰富,越来越多的公益广告精品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3创作人员

创作人员是公益广告创意的提出者和策划者,是公益广告创作方案的具体执行者和实施者,是公益广告产品最终的评价者和完善者,也是公益广告从设计构思最终得以创作完成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因此,创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将直接影响到公益广告创作的质量,是影响公益广告创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3 提高公益广告创作质量的具体策略

高质量的公益广告作品能够更好地发挥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社会功用,应充分利用与公益广告创作质量相关的要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公益广告创作质量。

3.1提高公益广告创意水平

公益广告是无偿地向社会公众提供正向的社会观念和思想的,也就更需要好的创意来提高和扩大影响效应。目前,我国现有的公益广告作品大多创意平平,还有一部分未曾摆脱说教的立场,甚至将公益广告降到了一般宣传的层次上,这些都影响了公益广告的宣传效果。应高度重视公益广告的创意环节,针对社会公众的接受触点,激发广大创作人员的创作热情,在明确公益主题的基础上设计创意方案,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3.2打造优秀广告创作团队

公益广告作为公益广告作为广告的一个分支,是广告创作部门所重要的形象产品,甚至可以代表其广告创作水平。全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广告制作团队,提高公益广告创作质量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公益广告的公益性和社会性,要选取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广告人才,使之成为公益广告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3.3创建公益广告创作机制

与追求经济效益的商业广告不同,公益广告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因此,公益广告的投入和产出是不能单纯用金钱来衡量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益广告创作资金方面只能靠国家和社会公益力量投入。为了创作出更多的公益广告精品,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公益广告创作机制,由国家宣传部门和各电视台牵头,引导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公益力量加入到公益广告创作之中,为公益广告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进入信息时代,公益广告作为传播社会公益信息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提高公益广告创作质量,提升公益广告的社会价值,强化公益广告的宣传功能,是更好地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弘扬社会正风正气、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要遵循公益广告创作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原则,通过优化创意、打造创作团队、创建创作机等有效举措提高公益广告创作质量,使之在我国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泽宏.公益广告导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张明新.公益广告的奥秘[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第5篇

【关键词】廉政公益广告;媒体传播;模式;效果;发展

在数字互联网日趋普及的新媒体时代,包括廉政公益广告在内的公益广告在这个大平台上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其媒体传播方式多样性也同样受到了业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建立在新媒体平台之上的廉政公益广告传播,打破了传播主体单一化的固有模式,体现出文化传播大众化与草根化的传播特征。然而从媒体传播视角下的细化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廉政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还能够更加深入地分析受众对于廉政公益广告的认知。

一、新媒体时代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过程及模式分析

(一)新媒体时代廉政公益广告传播过程的构成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是信息发送者到信息接收者都能够准确无误地分销到传播信息,本质就是一种互动的信息传播活动。与广告传播过程中的构成元素相类似,廉政公益广告的构成元素也大致分为:广告主、广告信息、传播渠道、受众与反馈这几大类。而在这个传播构成当中,传播渠道是整个过程的载体。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的选取对于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可以说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渠道对于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模式

所谓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模式,就是能够为受众完整地展示社会生活与廉政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过程与部分的主要联系,从另一个层面能够反映出整个宣传传播环节与传播效果的一种方式。笔者在已有广告传播模式的理论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新媒体时代廉政公益广告现有的主要传播模式,包括有丹斯螺旋模式(非一次性传播模式)、网络传播模式、系统传播模式等。

(三)新媒体时代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符号

媒体传播是信息进行交流与传播的行为方式,新媒体作为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载体,承担着传递廉政公益信息的义务。根据传播符号在媒体传播中的研究,笔者透过符号这个信息的传递结合体,得出廉政公益广告的主旨是通过各类文本视听符号相互契合关联而传播的这一结论。

二、廉政公益广告的媒体传播效果分析

在大众传播学中,媒体传播效果是指带有一定说服动机和传播动机的行为在接受者身上产生了相应的心理或者行为的变化,其中包括认知、行为、态度三个层面。

(一)媒体传播多元化为廉政公益广告带来的“双重效果”

近几年,廉政公益广告如破竹般在新媒体时代盛行开来,其传播范围的广泛也引起了受众的极大关注。但是由于廉政公益广告的内容特征,在其传播信息上也包含着双重涵义,即表面意义和内涵意义,受众对于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可能会引出双重的行为、态度、认知。因此,对于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要从两方面去分析。其中,表面意义是指受众对于廉政公益广告的故事情节的认知、态度与行为;而内涵意义是对于廉政内涵文化的认知、态度与行为。

(二)廉政公益广告媒体传播效果的实证分析

本文对廉政公益广告媒体传播效果的分析,主要是在认知、态度、行为三个方面。近期,笔者针对主要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廉政公益广告《背影》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其中有90%的被调查人通过故事情节领悟了“廉”的重要,10%是因为故事情节的吸引而认同作品表达的内容。可见受众对于新媒体应用,加之对文化的既有认知,也能够提升对于廉政公益广告的理解。

三、新媒体视角下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展望

(一)廉政公益广告发展的整体背景

从最初20世纪40年代廉政公益广告在美国的出现,到现阶段我国的廉政公益广告成为新时代正能量传播的主要传播推广方式,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已经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当下,中国的廉政公益广告已经走过了近四年的快速发展期,但是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廉政公益广告作品,业界也不乏对于当代廉政公益广告传播作秀的质疑。在数字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廉政公益广告如何推进创新式传播发展,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媒体传播视角下的求新求变

当前,廉政公益广告在多媒体环境下,特别是互联网的传播平台上出现了日益高涨的传播态势。廉政公益广告的数量日益增多,一些内容平庸、格调不高的作品也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廉政公益广告的整体水平。因此,从媒体监督传播的层面应严格把关,进行播放筛选,使廉政公益广告媒体传播发展更加规范化,同时也保证廉政文化宣传事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适合受众口味的媒体传播策略

虽然廉政公益广告作为一类以体现人文关怀、宣传廉政文化为目的的公益类广告,但为了使廉政公益广告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和良好的影响力,廉政公益广告也应分析研究出适合受众口味的媒体传播策略,力求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因此,未来的廉政公益广告的媒体传播也应与其他营销方式相整合,达到廉政文化宣传目的。

结语

现阶段,廉政公益广告的媒体传播发展是在一定的制度与创作方式下完成的,尤其是在新媒体背景下,给廉政公益广告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廉政公益广告媒体传播发展过程中,其传播应以适合受众需求为基本,综合运用传播学、符号学、广告学等相关理论对于公益广告的媒体传播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指导当代廉政公益广告在新媒体时代传播过程中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张明新.公益广告的奥秘[M].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04.

[2]高萍.公益广告初探[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3]刘以宾.谁是“廉政公益广告”的诉求对象[N].工人日报,2001-7-12.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第6篇

公益广告的者既可以是媒体、社会专门机构,也可以是企业。而企业的公益广告其实就是一种隐性广告,企业制作的公益广告不太容易让观众产生任何反感,反而会提升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达到“双赢”的效果。

公益广告商业化不等同于商业广告

公益广告商业化是指公益广告作品的内容中隐含许多商业信息,其广告的制作和过程具有很强的商业化特征,也称之为商业性公益广告。如果说,商业广告推销的是物质形态的产品,那么商业性公益广告推销的则是精神形态的产品,间接地达到企业的物质需要。

公益广告商业化与商业广告的区别。商业性公益广告因其显著的“公益性”博得受众的普遍好感,企业或社会团体为表示其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也参与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往往借助刊播公益广告这一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在履行崇高社会职责的同时,也表现出极大的商业功利色彩,因此,商业性公益广告具有一定的商业因素,但它的隐性商业特征与公益广告的本质特征“非营利性”并不相悖。企业公益不仅直接服务于社会共同利益,而且可间接为企业带来形象、声誉等无形价值,这是企业公益广告的互益性。商业性公益广告仍是以为社会共同利益服务为基础。商业性公益广告的直接目标是劝导大众遵守社会公德,间接目标才是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一定的商业目标。

公益广告商业化与商业广告的联系。商业性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并非完全独立。从人文层面上看,商业性公益广告是商业广告的发展;从内容上看,商业性公益广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公益广告行为的诸多环节存在着商业性表现。公益广告在创作的过程中有着严肃的定位,有着它特殊的纯洁性。对企业广告主而言,寻求商业影响主要需要运用公益广告的隐性诉求功能,利用其与企业的相关性。如某些比较常见的公益广告:宣传禁烟,其广告主是一家香烟企业;宣传关爱儿童,其广告主是一家儿童食品企业等。这类隐性商业都在诉求着长远的、深层次的商业目的,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独立性。

抛开商业广告的促销性不谈,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和功能。商业广告通过传播商品文化和社会,不但影响受众的文化心理,改变受众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引导受众变革生活方式,而且也推动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变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整合。今天,商业广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渠道。商业广告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说无论是商业广告还是商业性广告,无论是以直接还是间接以商业利益为目的,其所传递的有关商品、服务、企业等经济、科技、文化诸多方面的信息,都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反映。

公益广告的隐性商业价值体现

公益广告的商业化成因。企业关注社会,关注和公众有关的话题,将他们在社会公益主题上的意见、诉求、声音、看法等表达出来是一个企业成熟的标志,但企业竞争的加剧及广告市场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为公益广告商业化的出现提供了诱因与条件。公益广告在主体的明确、资金的运作、的细则、媒体的责任等方面无疑存在着不足,这都有赖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对其进行严格规范。

2002年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广告宣传的通知》和1998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关于加强公益广告宣传管理的通知》中都没有明确公益广告的违法依据、违法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以及追究这些责任的方式等规定,不便操作。在《广告管理条例》和《广告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也找不到公益广告的概念,真正的公益广告法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公益广告必须非商业化。但是非商业化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规则模糊,究竟是公益广告目标的非商业化,还是公益广告运作的非商业化?在公益广告中出现广告主的标识,广告主获得非资本性的收益,这是公益广告中经常出现的“球”行为,这类打着公益广告旗号的广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因为它带有明确的商业性目的。但如果完全去除公益广告的“商业性”,将使公益广告的制作、刊播失去财政保障,也就是否定了公益广告运作的商业模式,这也是不明智的。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日韩,没有商业模式就没有公益广告,因为公益广告的资金来源必须通过商业化来解决。

公益广告商业化的隐性表现。对企业广告主来说,寻求商业影响主要需要运用公益广告的隐性诉求功能,因为它都是在诉求着长远的、深层次的商业目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以更加隐蔽、积极、动人和巧妙的方式将商业信息融入公益广告中,将品牌信息不露声色地传递给受众,让受众欣然接受,这是公益广告进行商业化运作的的必要手段,如果这种传播脱离了隐性方式,偏离了公益主题和公益目的,过分暴露的商业信息反而会加剧受众对其品牌和商品的反感,结果会适得其反。

公益广告商业化运作的必然。公益广告的商业化运作,使公益广告与企业收益获得了双赢,可以说是各取所需。而公益广告要达到精神、物质的多赢,前期准备、精心策划、优良的创作和制作团队是必不可少的,而广告成本的提高必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公益广告事业刚刚起步时,中央电视台就提出了一种“公益化事业,商业化运作”的全新模式。目前,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面临着多方困扰,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良性的资金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下,追逐利益是企业的本能,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在公益广告中体现出商业诉求,是对广告主直接、有效并且易行的回报方式。企业在公益广告中谋求商业利益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因此,公益广告与企业之间形成一个互为促进和发展的关系,公益广告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也正逐渐寻求和摸索更加合理科学的运作方式。

公益广告商业化的利弊得失

公益广告适度商业化的正面效应。一是适度的商业化可以调动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为公益广告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公益广告不像商业广告,商业广告播出后,其产品销量呈现的增长是可以见得到的,而公益广告所带来的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因而许多时候只将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短暂的应景之举,缺乏长期投入的耐心与热情。我国公益广告运行机制的核心和主导力量是政府,财政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都使得公益广告的投资费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逐渐认识到仅为推销产品和服务的商业广告对企业形象的提升是有限的,而公益性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公益性成了企业文化的重要表现,而企业从事公益活动也丰富了企业的文化内涵。二是工商企业对公益事业的支持是提升企业形象的一条根本途径。我国法律规定,对于工商企业捐助农村教育、文化、医疗、体育、水电路等公益事业建设,在税收政策上一直是支持和鼓励的。工商企业对于公益事业的无私捐献也使民众真正感受到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善举。三是从经济的总体平衡角度讲,适度的商业化还可以促进行业资源平衡。一直以来,诸多社会公益性事业,基本靠政府的补贴维持简单的运转,诸如医疗、交通等其发展严重落后于整体经济水平和民众的要求。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公益宣传难以根本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企业雄厚资金的注入,科学的商业化运作,不仅推动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更提高了公益广告的整体制作水平,唤醒了社会民众的公益心和参与热情。

公益广告过度商业化造成的负面影响。过度商业化的后果就是很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投机行为。公益广告必须严格执行商业化操作,商业化浓重的公益广告不仅损害了公益行为的形象,也容易滋生制度黑洞。频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企业片面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缺乏社会责任感。

具有隐性商业性信息表现的公益广告不等于商业广告,企业正确树立公益广告观念,合理运用隐性商业诉求功能和公益营销理念,科学地启动商业化运作,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良好企业形象的同时,又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可以实现企业与公益广告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陶晓波:《隐性广告ABC》,《现代营销(学苑版)》,2005(6)。

2.王秋菊、刘杰:《透析企业公益广告的商业化倾向》,《集团经济研究》,2007(8)。

3.韦梦琦:《论公益广告的商业化运作》,《艺术探索》,2008(5)。

4.王卓:《中国公益广告在“公”还是在“利”》,《南方论坛》,2007(11)。

5.李:《企业公益广告的商业价值》,《商场现代化》,2007(8)。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第7篇

一、当前电视公益广告的价值及社会效应

我国公益广告开始于1986年起中央电视播出的第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栏目——《广而告之》,栏目在最初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提出公益性主题,在配合政府宣传的基础上关注社会热点,歌颂社会主流倡导意识,将公益的概念逐渐的传播开来。《广而告之》栏目以亲切而积极的风格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与尊重,公益广告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九十年代后,电视媒体充分意识到了公益广告的巨大社会价值,由中央电视组织开展了“第一届电视公益广告研讨会”,此后,公益广告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

1.电视公益广告的社会价值

首先是电视广告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2007年,中央电视副台长罗明曾说,公益广告是一盏灯,如果能点亮其他的灯,那么整个社会就是一片光明,希望公益广告像一盏灯一样传递文明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商业广告注重的是企业以及商品的形象塑造,通过电视广告而树立起良好的口碑以提高销量,获取商业利润。而公益广告不同,它关注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自然和谐,出发点是引导人们的意识走向正确而积极的方向,向人们传达是非黑白以及积极的道德观念。例如中央电视播出的著名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这支公益广告感染了无数观众,其中传达的观念不言而喻,父母的以身作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此外,孝心是我国传统的优良美德,三代人之间和谐的家庭关系对所有的观众都是一种良好的感染。

其次是电视广告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公益广告依附于电视媒体而存在,因而在本身的公益性属性之外,具有视听性的本质属性。纵观近30年来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其艺术制作水平越来越高,无论是画面还是寓意都更加巧妙,充分的契合了当代人在视觉以及心理上审美需求,这也充分地体现出当前我国公益广告制作水平的精良。公益广告《我的梦中国梦》可以成为典型的代表作,从解说词上来说分为几个板块,包括“知识成就梦想;拼搏成就梦想;实干成就梦想”,每一句解说词都有相应的画面与内容与之相呼应,最后“人生因梦想而改变,祖国因梦想而改变”将主题合理的升华,将中国梦的概念诠释的深刻而全面。此外,每一帧相应的画面在构图、用光等方面极为讲究,结合形式与内容,不得不说,当前公益广告的制作水平已经相当之高。

2.电视公益广告产生的社会效应

公益传播能引导个人价值观与社会风尚。公益广告,顾名思义,是社会整体人群的福祉和利益为根本目的的广告形式。它与商业广告本质的区别,就是其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当前我国电视公益广告以公共利益为根本方向而制作出来的广告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并倡导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力量。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关于亲情、文明驾驶、节约、戒烟等公益广告均已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为根本思路传播开来,播出之后对观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真正起到了舆论引导的作用。例如中央电视播出的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这一则公益广告将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儿女对父母难以尽到孝道充分表现出来,几乎能引起每一个人的共鸣,看完这一则广告,或许每一个人都会自我反省一些,老人是多么期待儿女的团聚,而儿女不在,对于老人来说又是多么的难过。这一则广告能充分的引起人们对于老人的重视与关爱,播出之后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制作精良的公益广告活跃荧屏并促进电视繁荣。当前公益广告不但在主题方面做到了百花齐放,同时,当前的公益广告在制作水平上也节节攀升,众多公益广告画面考究,配乐和谐,剪辑流畅,特效出彩,在与主题密切结合的基础下,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央视播出的杜绝酒驾的公益广告,整篇广告采用手绘漫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人们在饭局中饮酒,饮酒后驾车,然后出现交通事故的情节,最后将一只正在碰杯的酒杯用一只手挡住表示拒绝,整篇广告没有解说词,没有多余的追述,只是简单地将事件的发生过程展现出来,就漫画形式将事实展现出来告诉人们饮酒驾驶是对自身生命的不珍惜,从而引起人们对于驾驶行为的自觉文明与规范。这则公益广告表现形式新颖而充满创意,生动而易理解,使人在赏心悦目的同时自觉的被其中所号召的文明行为所感化。除了这则广告之外,众多公益广告都制作精良,赏心悦目。

二、电视公益传播在商业社会中的生存发展策略

虽然我国广电总局下发了对播出公益广告的次数与时长的硬性规定,但是众多电视台还是在尽量的缩减公益广告的播出时间,甚至将公益广告避开黄金时段以“完成任务”,面对这一现状,公益性的传播便大打折扣。如何在商业化的社会中保持住公益广告的传播范围,甚至进一步扩大公益广告的传播范围等是当前电视媒体需要认真思考并予以改善的问题。

笔者认为,公益广告在商业社会中的生活与发展需要与之相关的各个部门采取必要的改革与创新,部门之间要互相联系互动,才能为公益广告的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该进一步完善公益广告的播出机制。在商业化的社会中,政府依然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公益广告的发展若想得到根本性的进步必须从源头做起,在制度以及管理机制上形成一定的保障与约束。、国家广电总局、文明办、工商局、新闻出版总署等是公益广告的控制主体,此类部门应该在充分调查市场的前提之下,进一步完善公益广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建立公益广告的播出机制、制作机制、市场补偿机制等等,保证公益广告的投放量以及内容与形式上的把握,在宏观层面做到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促进公益广告的无障碍发展。

其次,从电视媒体自身来说,应当更新观念,明确公益广告的社会价值,承担起社会功能。部分电视台在市场化的运作中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一切播出时段都与经济收入挂钩,将创收作为了电视台的首要任务。虽然有对于公益广告播出次数以及时长的限制,但部分电视台仍然固若罔闻。另外,在公益广告的内容与质量上也不如对于商业广告那般考究,此类做法不利于成为扩大公益广告影响力。因此,电视媒体应该充分的转变观念,从意识到认识到公益广告的社会价值以及电视本身应该具备的社会功能,传播主流观念、提高人们行为素质等作为己任,扩大公益广告的投放量,在市场化与社会功能之间做好权衡,在保障创收的同时维护社会功能的传播,担负起身为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最后,从公益广告的制作传播来说,应该充分吸取社会力量以壮大公益广告的发展活力。公益广告的制作需要一支专业的队伍,无论是前期的构思还是后期的制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传统的公益广告创造的商业价值是微乎其微的。为此,应该充分的创新并变革公益广告的制作模式,吸收社会力量来共同参与,将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进行合理的合并,将公益广告的制作投放给市场,在表达某一公益主题为首先目的的同时,适当的加入商业元素。例如某个企业投资制作的商业广告,可以在片尾打上该企业的名称或者在制作某一商业广告的同时,将公益元素融入其中,让公益与商业共存等,由此不但保证了公益广告的制作与投放,同时也降低了电视台自身制作公益广告而消耗的费用,获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公益广告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不言而喻,因其公益性的属性,人们由衷的喜爱公益广告并能自觉地接受公益广告中所传播的主流价值观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相比缺少了市场化运作,它产生的是社会价值而非商业利润。当前我国电视台在市场化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也已经进入了企业化的运作,众多电视台承担着社会功能的时候也要参与社会竞争以争取市场份额,市场份额的占领对于电视台来说也是自身长远发展的必然需求,那么矛盾便由此产生。

在当前商业化社会繁荣发展的阶段,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其精神文明水平也应与物质保持一致,应该利用好公益广告这一平台与形式,将其所涉及的内容与形式持续的扩大化,将其传播文明的社会价值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以进一步规范引导人们的日常行为,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素质。

参考文献:

[1]刘 芳,张方敏.浅析我国电视公益广告的发展变迁[J].传媒观察,2012(2).

[2]张恒玺.我国电视公益广告的特征及表现形式研究[J].艺术科技,2012(3).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第8篇

一 引言

所谓公益广告是指区别http://于商业广告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由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组织等通过媒体手段的用于传播有益社会观念的广告。相对于商业味十足缺乏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涵的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往往短小精悍,劝人向善,能够激发公众的良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发挥着重要的宣传作用。中国的公益广告起步较晚,无论是宣传形式还是广告内涵都有待提高,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无疑为中国公益广告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所谓新媒体技术是指在媒体传播领域新兴起的应用技术,具体来说是指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而构建的新型媒体结构,例如,我们现在经常听说的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技术除了被应用到人们的日常住宅外还被广泛应用于写字楼、商场等公共场所以及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等交通工具上。由此可见,新媒体无论在传播速度上和覆盖广度上都有着巨大的进步,可以为我们的公益广告提供最广阔的平台。这就为公益广告自身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公益广告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但却是以收获公共效益为目的的,一个好的公益广告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为了使公益广告能够在新媒体体系下发挥最大的公益作用和社会效益,本文从公益广告的文化内涵建设、人性内涵挖掘和审美情感诉求三个方面研究了新媒体下公益广告艺术的发展,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新媒体下公益广告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公益广告的文化内涵建设

很多人对《妈妈,洗脚》这则广告记忆犹新,并且百看不厌,就是因为这则广告背后有着深刻的内涵。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为生活碌奔波的同时却忽略了这样一种珍贵的美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孝”的愿望,和对“孝”的崇敬。要将这一美德更好地发扬下去并不是单纯的对孩子或者对大人等某一代人或者某一群体的教育,而是需要一种传承,每个人都需要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妈妈,洗脚》让我们感动的并不仅仅是最后孩子端一盆水给妈妈洗脚带给我们的震撼,还有孩子的母亲为老人洗脚所带给我们的提示。对于孝,我们成年人做到了吗?可以说这则广告无论从宣扬的精神、选择的切入点、画面的组织、对问题的思考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新媒体下公益广告的内涵建设带来了提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建设。

首先,公益广告主题文化的内涵建设。新媒体下公益广告的宣传范围可以覆盖全社会,有着巨大的宣传任务,而我们在宣传时为了保证宣传效果有不可能一天换一个广告,应该对一个宣传有一定的时间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宣传主题的时候一定要深入挖掘其主题的文化内涵,把最能触动人们灵魂深处的主题文化宣传出来。如上文所述的《妈妈,洗脚》正是扣住了“百善孝为首”这一文化内涵,所以才能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够以孝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那这个民族的人们将会是一个多么高尚的民族。

其次,公益广告对问题思考的文化内涵建设。一个好的公益广告不应该是单纯、肤浅指出问题,而应该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并给出具有文化内涵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公益广告才能让人信服。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我们看到濮存昕做的《文明的中国盼奥运》,广告中濮存昕说:“公益广告对于社会上的那些不文明现象不能药到病除,但公益广告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周围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整个社会就会向前迈出一大步……”短短的几句话却道出了每个人为之努力的目的和意义,这便是基于对问题深刻思考的公益广告。一个好的、有文化内涵主题的公益广告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个对问题有深刻思考,有解决问题方法的广告能让人过目不忘并支撑人们将公益做下去。我们应该增强公益广告的内涵建设,是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 公益广告的人性内涵挖掘

一则公益广告要想打动人,并引导人们的行动光靠深刻的文化内涵还不够,还需要挖掘公益广告所要表达思想情感的人性内涵,这样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引发人性的共鸣。否则只是单纯、表面的说教是无法对人的思想造成影响的。例如,早年为了宣传希望工程,曾经用各种媒体宣传各种口号,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并没有在人们的心理留下过多的印记。这种宣传也许可以在短时期内唤起人们对某一群体或某一时间的关注,但随着广告宣传的结束很容易被人们所遗忘,无法形成长期的效应。同样是宣传希望工程,有一个《大眼睛女孩》的广告在过了十几年后仍然让人们记忆犹新。广告只是一张简单的照片,没有任何特效处理,一个大眼睛的女孩,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穿着破旧的衣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的黑板,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中充满着孩子的童稚和对知识的渴望。这样一则广告、这样一张照片、这样一个女孩打动了所有的中国人,以至于这张照片不仅仅成为了我国希望工程的一个代表,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特殊的印记符号深深地烙在每个人的脑海中。这则广告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摒弃了传统类似公益广告中对某一群体或某一事件泛泛、笼统的宣传而是抓住群体和事件中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人物进行宣传,这样便可以借助一个具体的人来展现和挖掘人性最闪光的一面,从而唤醒观众心中人性的一面。

每个人在心中都有最柔弱的一面,这也是人性最闪光的地方。只不过在忙碌的奔波中使人们不得不收起自己的柔弱而拿出强硬的一面来面对生活的各种坎坷,时间久了甚至对一些事情变得麻木。所以,在新媒体下公益广告的发展也应该如同追求艺术本身的人性内涵一样,深入挖掘某一群体或某一事件的人性内涵,避免只粗浅地宣传表面而给观众造成的空洞、虚假的感觉。为了挖掘人性内涵,我们在制作公益广告时首先应该尽量将故事的叙述锁定在具体的一个人身上,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叙述来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人性共鸣,从而由对一个人的感动来转化成对一个群体或者对一个事件的关注、帮助和支持。由于这种帮扶是发自内心的动力,所以能够更加长期地持续下去。人们不会被一个口号或者一个空洞的宣传感动很久,却可以为一双童稚大眼睛中留露出的对知识的渴望而感动一生。我们在制作工艺广告时应该采用以人为本的宣传形式,这样会更容易触动人们心中人性的本质。如在宣传一则《爱护公共设施》的广告中我们看到一个包着绷带的公共电话对一个破碎的路灯喃喃地说“昨天,我被人打了……”,路灯更加凄惨地说“昨晚,我被人灭了……”。拟人的手法让人们在看后后不得不审视自己的公共行为,并在公共场合自然地想起这则广告并约束自己的行为。人是社会的主体和主题,为了在制作公益广告时能挖掘出人性的内涵,我们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路来确定宣传视角和编辑广告内容。

转贴于 http://

 四 公益广告的审美情感诉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审美的需http://求日益增加,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改善,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在温饱之余更加注重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享受。人们这种审美的变化同样影响着公益广告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制作公益广告的时候同样应该从审美的角度,运用美学理论来设计和制作公益广告从而使广告,更加吸引人们,传播更广、更快,更能创造社会效益。所谓公益广告的审美情感诉求,便是以美学理论通过诉求观众的情感来达到对某一群体、事件、工程、思想等的宣传目的。审美情感诉求是摒弃传统广告中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诉求模式,而是以包含环境的营造、语言的锤炼、画面的剪辑等多媒体手段配合使用而实现对宣传内容的多维表达。根据相应的美学理论,公益广告的审美情感诉求分为幽默式和恐惧式两种方式,这也是我们在制作公益广告时进行审美情感诉求的主要方式。

幽默式的公益广告在国外屡见不鲜,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我们只能从近年来的一些公益广告中看到幽默式的审美情感诉求。这也反映了我国公益广告和国外的差距,也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式。在我国的传统思想里仿佛幽默和严肃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任何正规的事情都怕被扣上“不严肃”的帽子,自然也就谈不上对幽默形式的运用了。实际上,幽默是对事物的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是突破人们心里定势,从而引起人们思考和提高记忆的最好方式。例如,我们在《绿色奥运》的公益广告中看到了一个魔术师运用夸张的魔术手法将一次性餐盒变成了永久性餐盒,将丢弃的垃圾袋变成了购物袋。相对于审美情感诉求是摒弃传统广告中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诉求模式,而是以包含环境的营造、语言的锤炼让人百看不厌,这才是艺术应该带给人们的享受,同时也是公益广告需要研究审美诉求的原因。一件普通的事情发展智慧给人们带来普通的感受,无法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和兴趣,只有突破定势才能在人们的心里掀起更多的情感思潮,从而更加吸引人并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

恐惧式的公益广告也是一种审美情感诉求的主要方式,虽然在我国的公益广告中并不多见。但从实际效果上来看,恐惧和幽默一样都能引起人们长时间的甚至永久的记忆。如我国的一则《保护藏羚羊》的广告中,用直观的场面向观众们展示了可可西里屠杀藏羚羊的残忍场景:堆积如山的藏羚羊尸骨、被盗猎者追赶得四处奔走哀嚎的藏羚羊、临死还含着乳头的小藏羚羊以及含着眼泪的母亲……恐怖的场景配上触目惊心的数字说明对人们视觉和心灵的冲击是巨大的,相信每一个看过广告的人都无法释怀藏羚羊母亲的眼泪,永远不能,其震撼就要比人们看一步恐怖的战争纪录片一样。观众们在对藏羚羊盗猎者深恶痛绝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日常的行为,是否购买了由藏羚羊血泪织成的皮草等制品。在这里,让观众恐惧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情感的诉求手段,通过使观众恐惧让人们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规正自己的行为,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生活在和平中的人们,有时候稍微的恐惧刺激更能有效地激发人们麻木的神经和思想,在心灵深处引发更大的震撼,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面对诱惑时应当如何做出选择。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第9篇

关键词:公益广告;色彩;象征;通感;肌理

图形、文字、色彩是公益广告设计的三大要素。在公益广告设计中,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色彩是公益广告中最直接、最有力的表现形式,它可以使主题形象鲜明夺目,在瞬间快速传递给广大观众,并留下深刻印象。

1.公益广告的创作

公益广告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广告,它通过某种观念的传达,呼吁公众关注某一社会问题,以合乎公众利益的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支持或倡导某种社会事业或社会风尚。公益广告不同于商业广告具有特定的目标受众,它是为公众切身利益服务的广告,因此公益广告是站在社会公众角度去创造启迪,必须通俗易懂,不仅要求广告的传播内容要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形式上要简洁明了,语言要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2.色彩在公益广告设计中的重要性

色彩的运用在公益广告设计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色彩具有迅速诉诸于感觉的作用,它与公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密切相关。受众对公益广告作品的第一印象是通过色彩提取的,色彩所具有的艳丽、典雅、朴素等心理感受影响着受众对设计作品感觉。因此,色彩在公益广告作品中有着特殊的诉求力,直接影响着作品情绪的表达。当人们首次接触一则广告时,最先引起其注意的就是作品的色彩,其次是图形,最后才是文字。公益广告色彩设计首先要把握好色相、明度、纯度三要素,其次是对比和调和的基本方法。色彩诱人魅力,主要在于色彩对比的妙用。色彩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会很强;色彩对比弱,易产生协调的效果。公益广告色彩较多使用强烈的对比色调,使主题形象鲜明夺目,在瞬间快速传递给广大观众,从而加深公众对公益广告的印象留存。

3.色彩在公益广告中的表现手法

3.1色彩象征诠释了公益广告的思想性

色彩具有象征性、情感性。由于地域、年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经历、生理反应等的差异,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对于色彩的象征性、情感性,人们有着许多共同的感受。首先,设计师必须懂得用色彩来与公众进行沟通,通过色彩的基本性格表达公益广告的设计理念,从而赋予作品设计个性。其次,设计者在运用色彩时,要让色彩突显设计意图,如绿色多用在环境保护的主题设计中,象征着自然、生命、和平,给人以舒畅、安全、朝气蓬勃的感受。最后,设计者要把颜色和公益广告设计思想相结合,并利用数字设计和可变性优势,充分挖掘色彩的丰富性和多变性,使公益作品承载的设计信息和思想情绪更丰富、更广博,从而最大地实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色彩就是个性,色彩就是思想,色彩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在公益广告设计领域中所表达的含义是深刻而广泛的,它较之构图和造型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具抽象性,是公益广告设计的灵魂和精髓。

3.2色彩通感增强了公益广告的情感性

通感是指人不同感官的感觉经验彼此沟通、相互转化的心理现象。所谓色彩通感,就是一种具有联觉性的效应,人们在看到不同的色彩时产生除视觉以外的联觉效应,而这些效应正是引起人们情感变化的原因。色彩主要是一种视觉的表现,人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表达出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视觉以外更多的感受。这种感受可以是具象的,如酸甜苦辣、光滑、柔软、低沉、刺耳等;也可以是抽象的。通感意象是人内心情感在某种条件下与外在事物互通,这种创作融入了设计者的思想、情感、意趣,达到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是更高层次的色彩通感表现。设计师对于公益广告色彩要素的成功把握,引导公众心理感知的方向并做出联想,实现受众与作品之间的信息沟通与情感对接是公益广告活动的重要目标。色彩作为一种手段,色彩通感不单单只是为了画面表达的需要,更深层次是为了强化人内在的综合情感。

3.3 色彩肌理丰富了公益广告表现性

色彩肌理是公益广告表现的一种重要手段,色彩与肌理之间相辅相成。肌理是指物象的表皮及其纹理,可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色彩肌理表达的手段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各种工具和材料,如画笔与木棒、颜料与树叶等,在画面上产生的特殊效果;另一种是随科技发展出现的运用新科技制作的色彩肌理效果,如电脑设计、光形成的色彩肌理等。色彩肌理增强了广告形象地作用与感染力,丰富了公益广告表达方式。色彩肌理从形态质感上体现出自身的审美价值,画面的结构表现上也有独特的形式规律,比如秩序规律感、节奏韵律感、对比调和性等等。

广告画面中色彩肌理所存在的点、线、面,纵横交错、模糊清晰、高低突起、光滑粗糙等组织纹理,通过人们感官唤起了的记忆与联想。点状肌理活泼跳跃,汇集视线;线型肌理表达最为丰富,垂直肌理肃穆冷静,水平肌理平和稳定,倾斜肌理动感激情,曲线肌理优美流畅;面状肌理整齐饱满,同时面与面的叠加可产生前后的色彩空间层次,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广告画面的色彩肌理要注意对比、调和的关系。不同大小形状色彩肌理在同一画面中,要有方向、疏密、虚实的变化安排,有对比才会产生视觉冲击,才能充分表现色彩肌理的美。在对比的同时又要注意其画面的和谐统一,可以通过形状、色彩等视觉要素去调和画面。过于和谐统一虽具备秩序感,但又会陷入呆板平淡、单调乏味。因此,对比与调和两者之间应有一个合适的度量关系,在设计上即不因变化而散乱无序,也不因和谐统一而平淡无奇。其中一则森林保护的公益广告,画面中是一片绿色的树叶,将树叶翻起便露出黄色干枯具有裂纹的地面,画面中绿色与黄色、树叶与旱地纹理性成鲜明的对比,均统一在树叶的外形之中,诠释出如果人类破坏森林,我们的环境必将恶化,人类必遭恶果,以此警示人们要爱护森林,保护环境。

4.结语

色彩象征、色彩通感、色彩肌理等表现手法对公益广告创作具有丰富的启示,色彩象征诠释了公益广告的思想性,色彩通感增强了公益广告的情感性,色彩肌理丰富了公益广告表现性。公益广告的色彩设计应简洁明了,独具创新性,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以情动人是公益广告永恒不变的追求。

参考文献

[2]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8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