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4 15:16:05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第1篇

关键词:智慧交通;智能交通;发展现状;物联网;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 U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07-3

0 引言

交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交通的发展程度也是一座城市现代化程度体现。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活、工作效率。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持续繁荣,使得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这对原有的城市交通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当前全国大、中、小城市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交通安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日益严峻的生态和生存环境不断考验着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如何缓解并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成为关注热点。

1998年原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从而引发了将其概念应用到“数字城市”的社会信息化运动,2008年,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引发了世界上国家和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

1 智慧交通的特点

智慧交通是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智能传感技术、通信传输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等有效集成,并运用到交通系统中,以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效率、提升人们的出行体验为目的,以更精确的信息在更广的时空范围内构建的智能化、人性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1 高效省时

智慧交通通过实时跨网络交通数据分析和预测,避免不必要的时间、能源等浪费,提高车辆的运输效率,使交通流量最大化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1.2 安全便捷

智慧交通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向各交通行驶主体及相关部门提供实时、有效的交通信息,使其避免产生交通事故,防患于未然,力图做到安全出行。通过移动通信提供最佳路线信息和车辆实时运行信息,以及一次性支付各种交通费用,为旅客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增强旅客体验。

1.3 以人为本

智慧交通面世以来即秉承着以人为本、服务民生、需求引导、开放创新的理念,“智慧”落脚于人们的出行需求得到高水平满足。

1.4 节能环保

新能源汽车等智能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耗和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2 智慧交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国外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里程来看,各国交通发展均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大力增加公路通车/通航里程;提高公路/航道等级;综合运用各种运输方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优化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信息化、智能交通/智慧交通。由于智慧交通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概念,是智能交通在新时期的趋势和最终目标,因此本文主要以智能交通的发展为主要论述对象。

1995年,日本的通产省、运输省、邮政省、建设省和警察厅五部门制定道路、交通、车辆的信息化方针,拉开了ITS系统研究开发和实施的序幕。日本心交通系统是实现智能交通的关键之一,在“日本ITS框架体系”的指导下,该系统有一个具有高性能的核心性综合交通控制中心和10子系统组成。这些系统包括:公交优先系统、交通信息提供系统、综合智能图像系统、安全驾车辅助系统、行人信息通信系统、紧急车辆优先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动态车辆导航系统、车辆行驶管理系统等。

英国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其拥有世界最多用户的SCOOT系统一直是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英国交通信息高速公路(Travel Information Highway,TIH)和视频信息高速公路(Video Information Highway ,VIH)是世界领先的交通信息网络平台系统。

2.2 国内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在交通运输和管理中应用电子信息及自动控制技术,并在全国主要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使用单点定周期交通信号控制器和线协调交通信号控制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陆续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统,如英国的SCOOT系统、澳大利亚的SCATS系统等。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趋于饱和,合理配置交通资源,加大城市智能化交通系统建设,成为各地智力交通问题的首要任务。特别是结合了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举办需求,实施了国家综合智慧交通技术应用示范等重大项目,并且围绕国家高速公路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北京奥运智能交通集成系统、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广州亚运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远洋船舶与战略物资运送在线智能检测系统五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科技引领是我国智慧交通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十一五”开始,“863计划”将现代交通技术列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来开展研究;2011年4月,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研发包括智能车载终端设备、公共交通信息采集监测于服务、运营监管和应急保障等城市智能交通关键技术。2012年国家《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将智能交通提高国家战略地位,成为我国第一部以政府文件形式的智能交通战略。另据“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研究报告”统计,2008年至2013年期间,城市智能交通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2%,而受益于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道路交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多项政策,预计未来10年内智能交通的资金投入将超过1700亿元。

从整体上而言,我国智慧交通未来的发展呈现三大态势: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给智慧交通产业创造巨大空间;二是世界智慧交通系统将进入一个创造新一代移动社会的崭新阶段;三是智能交通技术应用方面,利用智慧交通技术来减少交通污染,发展低碳和绿色交通,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方向。

3 智慧交通总体构架

传统智能交通系统包括交通管理系统、交通信息系统、公交信息系统、车辆管理系统、泊车系统、车辆控制系统六大子系统,其核心在于控制,即将控制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融入交通领域,形成完整的控制体系。

智慧交通是在智能交通的基础上,融入人的智慧,实施及时、便捷、安全、高效的交通控制。智慧交通的核心在“智慧”,即给交通安装大脑,使之能够及时看到、听到信息,并及时作出反应,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安全事故频发、难以实时控制事态等难题,使城市交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智慧交通系统是将电子、信息、通信、控制、车辆以及机械等技术融于一体,应用于交通领域,并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提出解决方案,以改善交通状况,使交通发挥最大效能的系统。

智慧交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型系统,由许多关系密切的不同领域、不同功能的子系统综合集成。其中,人、车、路和环境是交通的四大基本要素;管理者、行人与驾驶员构成交通中人的要素;公交车、地铁、出租车、自行车、商用车、特种车辆等构成交通工具要素;普通公路、高速公路、轨道、航线、公交站、停车场、综合交通枢纽等构成交通基础设施要素;自然灾害、天气状况等构成交通中的环境要素。这几者之间依靠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互联构成以车联网为中心的交通信息广泛采集、即时传输的网络,将交通流信息和气象信息等输送到城市交通云中心,利用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对交通信息进行储存处理,并进一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交通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将结果输出给公众,向管理者、出行者提供随需而变的服务。最终形成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智能高效于一体的智慧交通体系,涵盖交通管理系统、出行者信息服务系统、车辆运营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智能车辆、自动公路、综合运输、紧急事件与安全以及车联网等系统。

4 智慧交通建设内容

智慧交通将先进的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和交通工程集成,形成各项建设内容,加强人、车、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将各种设施单元(车载设备、路侧单元、控制中心)、交通管理部门和出行者集成到一起,为提高运输系统的总体运输效率和安全水平提供基础和手段。

4.1 交通规划与管理

智慧交通在交通管理与规划领域的建设包括三方面,分别为: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控系统、交通运输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其中,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是重点,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控是基础,交通运输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则属于长期宏观类型的应用。

4.2 出行者信息服务

出行者信息服务领域包含的内容及分类方法较多,从系统建设独立性的角度分析,智慧交通在该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三方面:智能车流诱导系统、智能车载导航系统和多渠道信息服务系统。

4.3 车辆运营管理

智慧交通在车辆运营管理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智能公交系统、快速公交运营管理系统、轨道交通运营调度系统、出租车调度管理系统、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智能商用车辆管理系统以及特种车辆运输智能监控系统等。

4.4 电子收费

智能交通在电子收费领域的建设主要体现为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和智能停车系统。其中,不停车收费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中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建设内容。随着传感器技术和短程物物通信技术的进步,还将衍生出多种其他基于便携终端的自动收费系统。

4.5 智能车辆

智慧交通在智能车辆的建设内容包括智能防撞系统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通过先进的车载电子系统、车载传感系统以及车程无线短程通信系统,实现全方位的车辆避撞功能,包括:纵向防撞、横向防撞、交叉路口防撞以及碰撞前的车辆乘员保护等。

4.6 紧急事件与安全

智慧交通在该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和紧急救援系统。其中,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包括事件的预防、事件的检测与确认、事件的鉴别、事件的响应、事后管理、事件的记录等功能。紧急救援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机动车驾驶员、行人、摩托车驾驶员以及非机动车驾驶员等。

4.7 综合运输

智慧交通在综合运输领域的建设内容主要体现为智能客货综合联运系统。该系统利用部署在货物、车辆上的各种传感与识别技术以及旅客的便携智能终端的能力,结合运输路径所在范围内的实时路况信息,实现客货运信息资源的交换,大幅提升旅客联运服务和货物联运服务中的效率和质量问题。

4.8 自动公路

自动公路系统是智慧交通中最先进的应用领域之一,通过在公路系统上铺设路面磁钉车道,控制中心可直接对每辆智能汽车发出指令,调整其行驶工况。该系统通过与智能车辆系统进行信息交换来检测周围行驶环境的变化情况,达到行车安全和增强道路通行能力的目的。

4.9 汽车移动物联网

汽车移动物联网,简称车联网,是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具体应用。在物联网的技术背景下,交通系统中的人、车、路灯组成要素的感知能力将逐渐实现。相当于提供了覆盖率极高的海量信息采集终端和信息终端。在物联网的环境中,以汽车移动计算平台为核心,利用泛在感知能力可以对现有的几乎所有智能交通系统进行升级强化,建设基于物联网的路网车辆状态监控系统、基于物联网的交通控制系统以及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服务系统等。

5 结语

在信息化浪潮与数据科学崛起的共同推动下,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下一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及基础支撑。智慧交通的实现依赖于技术与理念的进步,技术的进步是交通朝纵深、智能的方向发展;技术和理念的提升给交通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延伸拓展空间,不但连通了各种交通方式和交通参与主体,使交通更加高效,而且将交通系统的末端渗透到智慧城市的其他领域,通过便捷的交通吸引大量客流、物流、资金流,给城市医疗、旅游、教育、安防、商业等领域带来巨大活力,极大地开拓城市的发展潜力,而城市的发展也会带来交通领域更大的繁荣,激发出交通领域更多更新的商业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曹小曙,杨文越,黄晓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418-429.

[2] 孙怀义,王东强,刘斌.智慧交通的体系架构与发展思考[J].自动化博览,2011,10:61-62.

[3] 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6:224-227.

[4] 张新,杨建国.智慧交通发展趋势,目标及框架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15,4:150-152.

[5] 苑宇坤,张宇,魏坦勇,等.智慧交通关键技术及应用综述[J].电子技术应用,2015,41(8):9-12.

[6] 尹方平.智慧交通建设与发展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171-173.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第2篇

 

0 引 言

 

根据IBM的《全球交通痛苦指数报告》,北京以99分的高分成为全球出行最痛苦的城市;美国每年在交通拥堵上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车辆正常行驶时的尾气排放量仅为堵车时不熄火的1/20;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全球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届时交通压力将成为一项巨大的挑战。

 

上述现象都是传统交通无法避免且亟需解决的问题。“互联网+交通”的思维将是解决传统交通弊端的突破口。国内智慧交通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在技术层面、体制层面都有待突破,寻求一种有效合理并符合我国交通现状的智慧交通建设发展模式,是我国建设发展智慧交通成败的关键。

 

1 智慧交通的内涵

 

智慧交通在处理交通数据,作出决策方面则是更少的或者无人工参与。从智能到智慧,交通系统正逐步走向像人一样思考、分析的过程。这里所指的像人一样思考,不仅包含着交通系统对已有资源的感知、融合、分析、集成、表达和创新,也包含着由交通系统与其使用者之间的交互沟通所带来的新思考和新发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出现和成熟为现代交通系统从智能化逐步向智慧化转变提供了保障。

 

物联网技术将交通基本要素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通讯、汇聚和,实现了对交通要素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智慧交通可定义为:基于智能交通系统实现对交通运输体系中各种要素(包括人、车、路、环境)的全面感知、协同运行、高效服务和可持续发展,集成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知识工程技术等实现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更加高效和敏捷的交通运输系统。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在将来有极大的可能性通过智慧交通系统实现。

 

2 国内智慧交通建设现状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智慧交通建设处在感知交通运输体系中各种要素的初级阶段,且大部分是通过视频摄像头实现对交通信息的采集,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应用较少,在交通信息共享、信息处理,反馈决策等方面还是短板,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系统运营更是少见。

 

我国智能交通在信息采集、交通设施控制、行车管理和停车管理等方面均已建成了相应系统。贵阳市通过建设、安装大量视频摄像头、卡口及电警交通数据管理与分析设备,提高道路的交通管理水平、规范道路交通秩序及道路交通管理。

 

截至2013年8月7日,大连市在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的路段处设立交通信息显示屏,通过文字、路线图指明前方道路信息状态,驾驶员可据此及时调整路线,避开车流拥挤的路段,更顺畅地出行。江西省上饶市在2015年启用智能化电子公交站牌,乘客通过智能化电子公交站牌可以随时掌握公交车辆运行动态信息。温州市则通过整合、提升与改造原有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完成交通信息服务平台,依托该平台,可用网站、手机及其二维码查询路况信息。

 

江苏省南通市在采用监控的基础上还对车辆进行GPS信息定位,并将南通市的交通资源信息汇集成统一的GIS地图。在此基础上,面向公众出行需求,市交通局开发了“出行管家”“畅行南通”等手机APP软件,为市民提供交通信息实时查询、实时节点视频、出行计划、线上订票和旅游信息查询等服务。

 

上述城市智能交通建设现状是我国建设智慧交通的一个缩影,实现了交通状况的信息化、可视化,有的也引入“互联网+”概念。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车辆数量逐年增加,智能交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交通带来的问题,而智慧交通是解决传统交通弊端的有效途径。智慧交通的核心是交通,交通的核心是出行,各城市建设智能交通各自为政,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对我国智慧交通建设具有局限性,确定统一的建设模式是我国建立智慧交通系统的当务之急。

 

3 加快我国智慧交通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在技术层面突破,减少人工参与

 

我国想要建设成熟的智慧交通系统,就要在交通数据处理和决策反馈环节的技术方面有所突破,智慧交通系统最终要实现动态决策来满足人们的出行便利需求。交通变化莫测,将海量交通信息数据交给人工智能处理,并及时反馈,这可以弥补智能交通人工参与决策的不足。此外,路口的交通信号灯的时间间隔也可根据路况信息数据的处理结果实现动态控制。

 

3.2 在体制层面突破

 

智慧交通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我国智慧交通建设存在缺乏顶层规划、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智慧交通建设涉及交通部门以外的多个部门,各部门间达成协同是日后智慧交通系统建设发展的关键。

 

3.3 政府助力,推进智慧交通产业发展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建立起的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目的是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智慧交通建设涉及多个专业和领域,用政府手段进行有效规划,在企业与政府、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形成城市联盟、技术联盟,推进新理念,最终由政府来敲定合适政策。目前国家倡导的PPP模式,是适合智慧交通发展的,也是推动智慧交通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第3篇

关键词:旅游体验;智慧旅游;旅游体验提升

一、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旅游体验的需求也逐渐从追求单一的感官体验向追求精神、情感、智慧等深层次的综合体验转变。以体验、分享经济、旅游+互联网以及智慧旅游为主导的体验式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智慧旅游是一种旅游服务手段,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旅游者获得更全方位优质化的旅游体验。2014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智慧旅游年”后,各地政府积极响应,掀起了国内智慧旅游项目建设热潮。毫无疑问,智慧旅游将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而基于智慧旅游的旅游体验研究,对提高旅游经营者管理服务的效率和现代化水平,提升游客旅游体验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

(一)旅游体验与智慧旅游

我国对旅游体验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谢彦君的《基础旅游学》一书认为旅游体验是指旅游者在与旅游过程中的情境亲密融合时,身心得到的畅爽感受。此外,张建华(2008)、伍海琳(2006)、龙江智(2009)等人也分别从旅游需求、游客心理、旅游主客体相互作用、旅游体验的层次角度对旅游体验进行了定义。本文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对旅游客体及所经历的旅游六要素的综合性体验感受。

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智慧旅游是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智慧技术在旅游行业全方位的应用。本文认为借助这些技术能有效助推旅游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游客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旅游服务,从而有效规避影响旅游体验的负面因素,提升旅游体验。

(二) 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会受到众多要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旅游者对旅游体验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评价。Chris Ryan(1997)将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划分为先导因素(旅游期望)、干涉因素(旅游经验、行程安排、舒适和便利程度、目的地的可进入性、住宿质量等)、个人行为(旅游类型、活动类型、旅游偏好等)和实际结果(旅游者的体验感受)四大因素。Richard(1998)认为旅游者若在出发前对目的地信息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便会有助于提升旅游体验。此外,耶奥约斯等(2003)、Atila Yuksel(2004)、刘扬(2012)、陈伟(2015)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对旅游体验进行了研究,他们分别认为信息与通讯技术、旅游购物体验、旅游设施和服务、环境因素和个人能力等内外部因素是影响旅游体验的主要因素。

结合前人对旅游体验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认为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可概括为四个方面:(1)旅游者因素:个人性格、旅游动机、先前的旅游经历、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程度、旅游期望;(2)旅游目的地因素:旅游资源品味、旅游服务质量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旅游解说、购物、信息通讯状况、交通通达性、旅游环境氛围;(3)旅游利益相关者因素:旅游地居民的态度和行为、与旅游同伴的相处、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态度和行为。在这些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中,少部分因素如旅游者个人性格、旅游动机、先前的旅游经历等很难通过外界手段进行干预,但其他大多数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均可通过智慧旅游的建设来促使其正面作用的发挥,以提升旅游体验。

三、智慧旅游助推旅游体验提升的相关策略

(一)借助智慧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帮助游客智慧决策

准确便捷的信息服务功能能弥补旅游者有关知识或先前旅游经历不足的遗憾,帮助游客在出发之前就对旅游目的地产生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的认识(如目的地的旅游景区状况、餐饮和住宿质量、旅游行程等方面),形成较为合理的旅游期望,达到缩小旅游期望和实际旅游体验之间差距的目的,从而有效提升旅游满意度。因此,加快智慧旅游信息服务功能的建设十分必要。第一,要由政府牵头建立统一的智慧旅游云计算和数据库平台,加快数据资源整合的步伐,推动数据的开放共享,实现旅游业与相关行业的互联互通。第二,旅游企业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出符合游客实际需求的信息。可通过对游客日常浏览内容尤其是对旅游网站的点击率来分析掌握游客的兴奋点。同时,要对用户数据进行拟合度分析,匹配出对旅游者有实际价值的旅游信息,从而实现广告的精准智能推送,帮助旅游者做出理性决策。第三,旅游目的地要建立以服务游客为核心的智慧化旅游信息管理平台。这样,游客只要轻点鼠标就可在一站式旅游信息管理平台上获得完整的旅游信息包括交通线路、住宿餐饮推荐、景区介绍等,还可以在线购买旅游产品以及在线求助、投诉,进而消除旅游供需信息不对称、不完整的现象,使游客免于海量互联网旅游信息的困扰,从而降低游客的信息搜索成本,提高决策效率,使旅游更加便利、顺畅。

(二)借助智慧景区建设提升游览体验

通过智慧景区的建设可实现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两大功能。第一,在智慧管理方面,旅游景区要采用先进的RFID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智能手段开发出景区管理的app,实现景区的智慧响应。首先,要使景区的一线工作人员可借助手机app随时进入业务系统进行工作,如统计人数、查询景区实况和实时上报复杂问题等。其次,管理者要能从调度台或手机app看到景区实时街景。这样,在某条游览线上游客增多出现拥堵时,负责人便可根据景区承载力和客流量快速作出合理的紧急预案,从而有效避免"庐山堵"、"华山闹"、"敦煌骆驼累死"、"鼓浪屿成垃圾岛"等现象。最后,游客在手机验票或通过手机、PDA及智能手环等终端设备使用信息查询功能后,游客位置服务系统便会自动地记录游客踪迹,实现景区对游客安全的实时管理。第二,在智慧服务方面,要确保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体会到高科技的设施设备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和超值体验。物联网技术应在整个智慧景区建设中扮演终端体验的角色。例如,在进入景区之前,游客可通过景区虚拟旅游技术对景区的全景和景点实况进行感官体验,为即将到来的旅游活动进行预热。在进入景区时,游客可通过由射频识别技术支撑的智能门禁系统快速进入景区,并在景区内实现“一票通”,解决重复购票和排队等问题。在景区内游览时,游客可通过智能导览系统获得便捷、详细的景区游览信息,包括游览路线的智能导航、景点的智能讲解、针对游客位置信息进行的个性化主动推送服务等贴心的实时服务。在游览结束后,游客还可通过景区app实时记录的游览路线、景区图片、实时心情等相关信息回顾和评价游览过程,方便游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真实完整的旅游体验。

(三)借助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旅游六要素水平

智慧旅游公用服务体系以游客的满意度为中心,围绕游客旅游的全过程、全要素展开,力争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

1. 食体验。一方面要由政府主导,运用RFID和视频监控技术将旅游餐饮服务体系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效对接,建立信息化监管平台,对食材生产、运输、烹饪的全过程进行监控溯源,营造一个安全卫生的餐饮环境。另一方面,要鼓励旅游餐饮企业使用电子菜谱系统、在线点餐系统、智能排号叫号系统及在线支付系统,来降低餐厅的人、财、物的损耗,同时增强游客的点餐乐趣。

2. 住体验。要加快智慧酒店的建设,使酒店的查询、预订、入住、消费和退房各环节均实现智能化。如在办理入住时,只要扫描身份证就可快速办理;在住店过程中,实现无障碍的"一卡通"消费和智能管家服务;在退房时,只要按下房间的退房键,便会有服务员进行快速查房,最新账单也会自动地到前台,在客人到达前台时退房手续已处理完毕,无需客人再等待。

3. 行体验。交通通达性对旅游目的地至关重要,智慧交通服务系统建设是智慧旅游乃至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该系统应包括对车流量、停车场、游客容量等动态信息进行实时的信息子系统;对交通拥堵、交通事故、游客拥挤等进行快速处理的应急处理子系统;以及由游客位置服务、导航服务和智能推荐路线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在线服务子系统。

4. 游体验。随着上述智慧景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游客的游览过程定会更加高效和舒适。

5. 购体验。游客的购物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商品的地方性、独特性以及便利性的要求。智慧化旅游商店的微信、支付宝及applepay在线支付服务、旅游商品在店邮寄到家服务、游客扫商品二维码在电商平台购买等服务都能帮助旅游者既快速便捷地买到称心如意的旅游商品,又不用担心旅途携带不便或丢失的风险。

6. 娱体验。新奇的智能设施设备的运用可以帮助旅游者获得新鲜的体验。如可运用数字虚拟技术建立虚拟旅游平台,向游客展现该地不同季节的美景和沿线其他景区的景观,以弥补游客因各种原因产生的旅游遗憾,提高重游率。

(四)借助大数据技术提供定制化的旅游服务

这里的定制化旅游服务是指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整合海量旅游信息得出游客需求的共性及规律后,针对细分的客群组合推出的“共同定制化”的产品及服务。为此,旅游企业要通过对旅游数据的聚类性分析,准确把握某一类旅游消费者消费趋势的变化,从而为群体性的“私人定制”打下基础。同时,要建立游客信息数据库,掌握各类细分客群的个性化信息,挖掘游客对旅游线路和目的地的实际感知评价,对不同细分市场的旅游偏好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进而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预先准备和及时调整自身的产品及服务,有针对的设计组合旅游产品,使旅游者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超乎平常的旅游体验。

四、结语

智慧旅游的意义在于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满足游客高标准、现代化的体验需求。只要政府和旅游企业牢固树立以服务游客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善于运用智慧化手段来提高旅游服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必将有效助推旅游业竞争力和创造力的提升,促进旅游“互联互通”作用的发挥,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管倩.智慧旅游提升旅游体验途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2]吴学安.“智慧旅游”让旅游进入“触摸时代”[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6-09.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4] Ryan C, Crotts J. Carving and tourism:A maori perspectiv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97).

[5]苏勤.旅游者类型及其体验质量研究――以周庄为例[J].地理科学,2004(04).

[6]刘扬.影视主题公园游客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第4篇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对智慧城市的不同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及区别分析,探索了智慧城市构成要素并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研究框架。

城市演进与智慧城市概念辨析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的产物,并且随时间以及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其演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4]。

(一)城市的发展进程

严格来讲,真正的城市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改变了生产方式与劳动关系,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化城市随之出现。在工业化以前,城市以及城市理论的发展受历史以及科技限制一直比较单一。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发展呈现多样性,不同城市发展理论悄然盛行,这其中包括全球城市(世界城市1991)理论、柔性城市(后福特城市1997)理论、信息城市(数字城市1998)理论、智能社区(智能城,21世纪初)理论,以及包括最近几年盛行的智慧城市理论。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信息城市理论也就是数字城市理论,此理论的提出者将城市视为信息经济的集聚地。海量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离不开计算机与互联网。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下一阶段,强调无处不在的互联互通、全面的感知和更深入的智能,建立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主要技术代表的感知社会。

(二)智慧城市的不同定义

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学者在不同环境背景下赋予了智慧城市不同的含义(见表1)。通过梳理发现,美国学者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大都侧重于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例如在Harrison等人的研究中认为智慧城市依靠技术实现城市的感知化、互联化与智能化。感知化是通过使用传感器、电话、个人设备、码相机、智能手机、植入式设备、网络及其他类似的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人体感应传感器来实现真实世界的数据采集和整合。互联化是指这些数据能够整合到统一的计算平台,并且此类信息能够在不同的城市服务中进行交流。智能化则包含复杂的分析、建模、优化及业务操作流程中的可视化,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同样,Toppeta关于智慧城市理解是基于信息通讯技术和新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的改善。Washburn认为智慧城市是智慧计算技术应用于关键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的集合。智慧计算指的是新一代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集成,智慧技术能够提供IT系统和现实世界的实时感知和先进的分析,这将优化业务流程、平衡企业资产、给人们提供实时的信息,帮助人们对选择和行动做出更聪明的决定。国内学者骆小平认为各种先进的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智慧城市概念的核心。而张永民和杜忠潮所理解的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强调智慧技术的同时也注重各种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的作用。

Giffinger等人认为智慧城市表现为以前瞻性的方式去考虑城市问题、提出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其中前瞻性有诸多代表,例如自我认知、灵活性、可变性、协同作用、个性、和战略。Caragliu等人觉得智慧城市是人人参与的一个社会,通过对社会软件(人力资源、社会管理)和硬件(通信设施等)的投资,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对自然资源实现智慧的管理。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连接多个子系统和部件的大型有机系统。Dirks和Keeling[14]把智慧城市看做一个有机集成系统。城市核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系统变得更加智慧,系统之间协作运行。秦洪花等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各个方面的系统整合,以此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以达到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生活的目的。

智慧城市要素研究

(一)智慧城市的核心构成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水、电、交通、环境、经济、政府等等。唐建荣、邓贤峰等人[15]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包含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光网、智慧工业、智慧医疗、智慧政府服务、智慧电网、智慧青奥、智慧城市市民卡、智慧生态、智慧社区十大示范工程,分属于经济、市民与政府三大领域。吴余龙和艾浩军[16]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以及产业发展四大方面。其中基础设施是城市各个领域智慧化的基础。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其功能范围覆盖了城市的产业、生活、公共三大领域[17]。综合分析可得出,智慧城市主要由三大核心构成,分别是智慧产业、智慧市民和智慧政府,可有效覆盖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

1.城市基础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基础。基础建设的范围包括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Washburn等人认为城市智慧化的程度取决于七个关键的城市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城市管理、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房地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18]。国内学者杨红艳通过案例验证了城市基础建设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要。她以首尔市、新加坡市、纽约市、台湾桃园县四个全球智慧城市优秀实践城市作为研究案例,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要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包括良好的信息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9]。

2.技术。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推动,必须依靠多种有力的技术,包括建筑技术、能源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是智慧城市的主要驱动力,其集成与开发可以改变一个城市的外观,提高城市的管理和运作,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增强现实、数据融合、数据清洗、空间信息格、泛在网、无标签识别在内的八种核心技术。除此之外,智慧城市的建设还依赖于智慧计算技术在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中的应用。

3.经济。经济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力。拥有较高的经济竞争力被认为是智慧城市的属性之一。衡量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之一,也包括城市作为经济引擎能力的大小[20]。Giffinger认为,智慧城市的框架包括六个主要部分(智慧经济、智慧居民、智能管理、智慧的流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其中智慧经济包括各地的经济竞争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商标数量、生产效率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还包括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整合能力。由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的一系列研究,确定了商业经济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系统之一,包括城市交通、供水、能源、金融等服务体系。智慧经济的关键是创建良好的经济产业发展环境,因为它可增加就业机会,发展人力资源和改进生产力。

4.政策环境。从一个普通的(非智慧)的城市,到一个智慧城市的转型需要技术因素、政治因素以及体制因素的交互作用。来自于政府内部(如政策议程和政治纲领)和外部(社会因素的变化)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智慧城市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保障智慧城市项目的顺利实施,制度上的准备比如消除法律和监管上的障碍是很重要的。政策环境是城市的非技术问题,但是好的政策能创造条件让城市发展。

5.城市居民。智慧城市的建设主题与服务对象都是人,而人又是智慧城市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性能不仅仅取决于城市的基础设施(有形资本),而且越来越取决于可利用的、高质量的知识交流和人力资本(人和社会资本)。Jesse的研究表明,受大学教育居民比例的增加可显著提升城市的生产力与城市的整体竞争力[21]。“物”充其量只有智能,“人”才是智慧的关键。智慧城市项目能够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同时能够培养明智的、具有创新性与参与性的公民。此外,智慧城市的项目能够让市民参与到城市的治理和管理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智慧城市的成败。

6.自然环境。智慧城市在环境方面具有前瞻性,其概念的核心之一就是利用技术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的实现,一方面,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又可促进自然环境的改善。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技术在城市节能环保领域的深入应用能够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城市能够保护自然环境和相关的设施设备,如对下水道和排污监控系统的感知预检。这些因素都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在建设和考核智慧城市项目时,这些因素应当考虑进去。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第5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智慧城市概述

二、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一)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重任,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放弃了土地财政,以产业升级、优化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手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协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网和互联网,构建新型城镇的信息基础设施,在这一信息基础设施上,基于云计算平台,通过对感知数据的智能挖掘和分析,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和智能的决策依据,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这实际上也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和内容。因此,以建设智慧城市的方式完成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二)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技术活动,从技术角度讲,智慧城市更强调的是在物联网这些信息基础设施上的“协同运作、全面整合、激励创新,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创新能力”。从结果和效果来看,智慧城市包括政治、管理、文化方面的东西,更强调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理念。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让城市更加智能,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优化的对策和创新,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内生源动力,构建人性化、生态化、协同化、公平正义的城市环境。新型城镇化的结果同样是创造一个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环境。从这一点来讲,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三、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一)注重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应当抛弃唯技术论,尽管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有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才有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支撑。但是,我们不能走向唯技术论的极端,在建设过程中一味追求高、新、特。将智慧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智慧城市,其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为人们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种类、不同要求的智慧化服务,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当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导向,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都应当如何围绕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提高整个城镇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为人们服务上开展工作,着力解决雾霾、食品安全、交通拥堵、城市型灾害、环境权益等社会突出矛盾。

(二)引导产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建设所需资金不可能长期依赖土地出让金和财政补贴,关键在于培育城镇自身的造血功能,以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对智慧城市建设来说,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将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包括上游的 RFID 和传感器的呢过数据采集设备制造产业、中游的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集成应用服务业等、下游的海量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服务业,这些产业的落地,可给当地城镇带来一次产业升级,也会带来新产业的产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持续动力。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注意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引导相关产业向城镇地区落地,助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引导高效、集约的区域和城乡空间布局

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空间优化布局是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的重要方向,利用移动信息技术、智能交通网络建设,提升城市和区域流动空间,加强区域内部的人流、物流、技术流、资本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缩短了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时空距离,实现城市之间要素的高效流动和服务质量提升。尤其是在长三

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重点通过智能技术来强化城市之间的生产网络、创新网络联系,来形成世界级的智能城市群。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和空间的要素流动,成为城市内部空间重构和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依托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提升城市不同功能空间的要素流动、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城市空间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程度。 通过传感器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和应用系统,来获取和处理城市居民活动、企业运行、环境质量等方面大数据,并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充分结合,来营造更加人本、绿色、集约的城市功能空间,提升城市规划解决城市问题和服务企业、居民与政府的能力。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遵循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将智能技术与居住区、商业中心、产业园区、休闲游憩等空间融合,增强城市空间发展内涵。将智慧、人文等要素渗透到城市有机更新中,实现存量空间的转型发展。大力推进智能公共交通,推广使用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便捷、高效、低碳的城市智慧交通网络。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区域和城乡空间规划、建设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督、评价、调控和管理,进而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和弹性有序发展。

(四)利用智慧应用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智慧城市是综合、统筹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它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与工具。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是智慧应用的最主要目的。在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方面,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和移动政务平台,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建设。利用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城市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发展。

同时,智慧城市提供了一个新形式的工具去仔细观察城市居民使用城市的方式,进而通过参与式治理,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传统和现代的通信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智慧城市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对自然资源明智的管理。建立城乡一体的信息平台,引导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生活服务等信息,通过乡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对于城市管理来讲,有助于改变原有的条块分割、层次分明的管理体制,立足于城乡一体、部门整合、空间优化的发展思路,实现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第6篇

智慧城市通过建立低成本、高效灵活的城市运营体系,解决政务、交通、能源、食品、商业、通信、水资源等诸多问题。事实上,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在为“智慧”贡献着力量,智慧城市的建设大军里不仅有IBM、微软、甲骨文、英特尔、NEC、华为、东软、神州数码等IT巨头,还包括电信运营商以及众多的中小企业。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球广泛开展,中国更是热情高涨,但也有人发现了虚火。国务院参事、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文元在社科院主办的“智慧城市建设”高层论坛上指出,截至2011年底,中国有154个城市规划投入1.5万亿资金建设智慧城市,但没有一个能真正体现其内涵。牛院士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从顶层设计开始,形成标准的基础框架,打造数字生态链条,并完善以物联网为主的网络,最后实现市政管理和家庭智能建设。这是一个大而全的设计,但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智慧城市建设依然要从解决城市运营的具体问题开始,哪怕只是部分民生、管理或者环境问题。

感知以人为本的智慧

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值得肯定,目前IBM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数以千计的智慧城市项目,覆盖城市运营、交通、水管理、和谐城市、应急等领域。以人为本是“智慧”的本源,IBM全球智慧城市新兴市场部副总裁郭深哲(Tim Greisinger)先生指出,IBM建设智慧城市会从那些可以为市民带来最大影响和益处的领域切入。而这些领域可以小到市民的衣食住行,大到城市的产业革命。

智慧养老是一个典型的例子。IBM为意大利博尔扎诺市的老年人构建了一套远程健康监测系统,当这些老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联系他们的朋友或者家人。NEC也有类似的项目,例如在中国北京建设的智能养老公寓。NEC认为智慧城市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安心舒适的居民生活,未来要实现居家养老,这是更贴近人的智慧理念。另一个重要领域是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民生大计,也是城市日常运营的重点。食品溯源是智慧城市的一项重要功能,在IBM、东软、NEC等企业的方案中都有体现。

在IBM全球副总裁兼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博士眼中,智慧城市具有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外延,而智慧可以在很多细微处体现:在IBM提供智慧解决方案的杭州黄龙饭店,客人从房间出来后一台电梯就会停在该楼层待命;镇江公交指挥系统能够减少实时反馈车辆信息,减少乘客等待的时间;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IBM与电信运营商沃达丰以及政府合作,收集关于人们在市内交通流向的相关信息,在尊重当地市民隐私的前提下,了解人们的通勤情况以便科学地规划公交路线。

智慧的水资源管理

城市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智慧城市能够更好地对资源进行管理。IBM在荷兰的“数字三角洲”项目,帮助当地政府解决了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管理问题。荷兰全国都位于海平面之下,因而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在降雨出现洪水时及时排水入海,二是淡水资源短缺。荷兰需要平衡淡水的排水与蓄水问题,而实际上荷兰政府和私营部门共有有70多个水务方面的项目,只是这70多个项目以及项目中收集到的信息是割裂的。IBM帮助荷兰政府整合了上述的水务项目,以统一的界面检视所有信息,并通过深度分析洞察,更好地优化当地的水资源管理。

智慧的城市管理

IBM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项目则可以称得上是智慧城市的整合系统。众所周知,里约热内卢将举行下一届世界杯和奥运会。因此该市关注的重点是提升城市的整体服务能力,不仅要服务这些知名的活动和赛事,同时也要更好地为当地市民提供服务。IBM帮助该市整合了30多个政府部门,包括火警、交通、医疗卫生、天气预报、废物处理以及电网等公共设施,把它们整合到统一的运营管理中心之下,以可视的形式展示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IBM在其背后整合了业务流程。例如自然灾害的预警,当地一面靠山一面临海,因此出现大规模的降雨会导致洪水和泥石流,IBM帮助该市提供更为高级精准的天气预报,具体到何时何地将会降雨,降雨后城市的哪条街道会受到影响,而街道变湿之前交通部门就可以信息,及时交通疏导,避免交通拥堵。

现代城市的邻里关系为人诟病,很多同住一栋楼里的邻居变成了陌生人。从这一点出发,传统家电厂商海尔拿出了云社区解决方案,通过打开居民之间交流的平台,提供智慧社区与智慧城市的接口,为社区居民接入智慧城市的各种信息服务,最终打造智慧城市便民服务系统 。

绵阳市从大数据中挖掘智慧城市的动力。长虹集团推出数字家庭、智慧教育、智慧社区为代表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通过IBM大数据分析技术,以绵阳为建设起点,以智慧家庭为突破口,并利用长虹传统行业影响力积极向周边扩展智慧公交站、一卡通等相关业务,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智慧新城”是IBM在中国提出的新概念。新城在中国发展相当快,特别是在大城市周边。新城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一个智慧的城市,一个宜居的城市。IBM将一个城市的规划,以及教育、医疗、生活、娱乐、工作等城市运行要素进行模式化,变成数学的问题,使它的失能最低。除此之外,IBM还前瞻性地考虑到新城建设在金融、管理和服务方面的问题,通过平台建设更好地协调和运营“智慧新城”。

山东日照海洋城是日照市贯彻落实总书记立足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而打造的海洋特色园区。这一新城从建设之初就充分进行了顶层设计,搭建起智慧城市基础架构台、云计算、运营管理等技术支撑平台。结合日照的新兴沿海城市特色,新城确定智慧水资源管理和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日照活点公司作为地方物联网企业技术专家,打造从海洋水资源利用、城市自来水作业到排污处理等系列循环的优化方案;并结合日照活点原有的大量公安交通数据,实现真正的实时流量监控、智能化分析与触发式管理。

智慧城市的困顿与解惑

总体看来,智慧城市说远不远,说近不近。那么智慧城市建设被困在哪里?在日前举行的IBM中国智慧城市研究院启动仪式上,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先生认为,最大的困难不是技术而是制度管理和观念的落后,还有一方面是智慧城市商业模式的创新。对于中国智慧城市的现状,NEC信息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井汪杰指出,目前的障碍在于多个信息化系统之间缺乏关联,甚至可能逻辑顺序混乱,根本达不到智慧城市应有的效果。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第7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探讨

中图分类号: R126 文献标识码: A

1 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

很多专家学者、城市、企业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技术论角度,强调应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服务领域。应用论强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解决城市问题为核心,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服务应用系统。系统论强调智慧城市是城市的进化,类似于一个生命体的大系统,通过感知、认识、学习、成长等环节的培育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的智慧化水平。

智慧城市可以概括为:在城市化与信息化融合等背景下,围绕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关注点,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城市现有信息化基础,融合先进的城市运营服务理念,建立广泛覆盖和深度互联的城市信息网络,对城市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等多方面要素进行全面感知,并整合构建协同共享的城市信息平台,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利用,从而为城市运行和资源配置提供智能响应控制,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智能决策依据及手段,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智能信息资源及开放式信息应用平台的综合性区域信息化发展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不仅是信息技术创新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层面创新的因素。

2 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规划编制提供支持

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新一代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更增加了城市的海量数据。从数字城市时代开始,建设城市一级共享数据仓库,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城市公共交通数据库、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城市公共安全数据库、城市公共卫生数据库等就为城市规划编制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智慧城市时代,更多的感知技术使我们拥有获取实时的、详尽城市数据的能力。如车联网技术使城市道路上运行的车辆信息可以被实时获取,利于我们应用这些数据构建交通模型,科学的编制交通规划和交通设计。

智慧城市时代,城市各种信息之间将是高度融合,构建一个完整的虚拟城市模型,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综合集成研讨厅),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将大大提升规划编制的科学化。

3“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

智慧城市是当前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大聚会,是信息技术对城市的重构,虽然城市的基础是在传统城市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但是与传统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基质。本文将从理念与实践两大视角出发,分析“城市规划理念创新”与“城市规划实践创新”的具体表现。

3.1 城市规划理念创新

3.1.1 深度融合“和谐社会”理念注重中长期规划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也被称为“系统的系统”,它实现了智慧城市的和谐性,而智慧城市的和谐管理机制,是各个智慧系统之间和谐运行的最重要的保障。智慧城市是“创新 2.0 时代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城市”,因此,智慧城市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以人为本”,注重通过扩大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以此提升城市管理的公共价值,进而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城市环境。而智慧城市的规划管理理念创新注重管理的柔性化、信息化、民主化、精细化和动态化。这样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一是柔性化,智慧城市的拟人化属性表明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的潜力将成为城市管理的核心内容和主导思想;第二是信息化,智慧城市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智慧城市运行中最为重要的资源是信息资源,而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必将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对城市各类海量信息的获取、处理、运算、综合分析,将成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工作和关键点;第三是民主化,智慧城市建设为市民广泛参与城市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工具和实现途径,大大降低了实现城市管理民主化的成本;第四是精细化,智慧城市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首次实现了城市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融合,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已使得城市的每个物体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小到井盖、果皮箱,大到停车场、立交桥全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代码,并被实时感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得整个城市量化管理的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实时反应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使得整个城市的管理日益精细;第五是动态化,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城市管理由静态转向动态提供了实现条件,每一个被感知和互联的城市部件的运行情况,都被实时记录,如果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使得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为城市管理赢得主动。

3.1.2 深入理解“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理念

智慧城市的应用体系包罗万象,有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水电、智慧市政、智慧节能减排、智慧教育等,主要共性和智慧城市技术建构的三个体系一一对应,都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整合和处理。现阶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实践。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是目前人们最为关切的话题,而智慧城深入理解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理念,对交通、医疗、教育作了从新的规划。第一是智慧交通,智慧城市通过信息资源的自动整合与智能服务具有超强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为交通运输的安全、高效提供支撑。智慧交通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通过人、运输设备和交通网络三者之间的相互感知、智慧互动,形成完全自动化的交通状态;第二是智慧医疗,智慧医疗核心是智慧医院的建设,从建设的系统性来看,智慧医院可分为数字医院和提升应用两个部分组成;第三是智慧教育,通过使用先进的智慧城市的三个技术层,可为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甚至可以成为学习者的指导方向,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服务,实现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教育体系,可以逐步实现社区教育体系和实时的获取知识的系统,实现虚拟化校园,实现每个人的终身学习。

3.2 城市规划实践创新

3.2.1 智能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智能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新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将推动分散的数据集中到综合平台,创建一个专注于管理系统与数据的统一过程,减少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限制。同时智慧城市对交通布局和主要基础设施布局提出更高的需求,对道路网络和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智慧布局和建设,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智慧建设,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另外,通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分配,达到对水资源、电力、油和其他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加强对高能耗、高资源消费、高污染工业的监控,减少环境的负面效应,实现“两型”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双赢。

3.2.2 城市系统规划与智慧的城市布局

城市发展的支撑要素和约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收集、分析、核算数据与建模来合理使用资源、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满足防灾需求,以科学划分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的范围。同时评估城市地形、气候相关的地理水文数据,协调生态系统、城市规划和建设需求、土地使用特征和工程适宜性的需求,为城市建设和功能区域的土地选择提供科学的基础,形成统一的协调的有机整体。

4 结束语

随着各种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兴起,城市信息化正向智能化发展,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展的综合体现,是全新的事物,无疑对其的研究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课题。因此,要加强对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作者简介:江毅,男,汉,1979-,四川成都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统筹、智慧城市、城乡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第8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 运营模式 挑战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082-02

1 运营模式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具体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运营又是一件长期复杂的工作。不同的智慧信息化项目需要应当根据其独有特性选择不同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因此对智慧城市产业链及建设运营模式的分析及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影响因素如下:

(1)基础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的相关整合因素。

目前我国对信息资源的归属、采集、开发等等相关的管理规则并不清晰,导致了不少政府部门和行业数据产权部门化和区域化。并且在法规规范方面缺乏硬性规定,极大的制约了政府信息服务效能、协同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成为阻碍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2)运营数据资源的有效开发的市场机制因素。

政府占有60%以上的社会资源,并且分散于各个部委办局,数据信息资源市场开放和使用效率不足,普遍存在信息利用率不高,缺乏竞争、激励和考核机制,缺乏对公众使用信息资源的服务意识和信息资源的协调管理,造成国家数据资源开发产业化比较低。

(3)政务数据资源的共享运营的政策保障因素。

各个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的分割和垄断使巨大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需求与实际共享情况形成鲜明反差,关于政府数据安全,数据所有权,数据使用权,数据保存等方面缺乏相关规定的社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行业和区域角度都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法规标准。

(4)多维信息安全的需求保障的相关保障因素。

传统的静态安全措施无法适应动态变化的、多维互联的智慧系统应用环境。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范围内各行各业的数据资源,加上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所对应的安全机制没有完善,保障数据安全成为首要任务。

(5)面向智慧城市运营的统筹规划因素。

科学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最大限度的实现跨门、行业、领域的信息集成和利用,兼顾目前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对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系统实现合理整合,并在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上开发新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使智慧城市的产业经济、城市管理、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智慧管理。

(6)面向智慧城市运营的组织保障因素。

智慧城市运营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综合性、基础性工作,需要建设,梳理、规范建设、运营、行政各项流程,以更加科学和精细的方式来提升政府的行政服务效能和管理模式,增强智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保障智慧城市的运营。

3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现状分析

3.1 政府运营

智慧城市完全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和推动,涉及到公共安全、市政服务等领域相关平台和系统建设完成后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具体的工程建设以及运营工作可由政府直接负责也可外由社会资源承建和代维。针对政府各部门基础信息化建设、专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一般可以由部门信息化预算资金建设;针对信息互通共享项目的建设,建成后的系统和数据需要对外开发和共享的,可利用政府信息化专项资金进行集中投资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3.2 市场运作

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由政府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会资源通过自己建设或者与政府共同建设并运营维护。此种模式发挥了市场化的效率和服务优势,并可利用社会资源的资金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以满足用户需求,并缓解政府沉重的财政压力。市场运作模式主要是针对有一定增值信息化需求,面向社会的,未来有一定盈利模式,且涉及政府部门较少、易于监管的智慧城市项目。

在市场运作模式下,可以按照以下四种方式进行开展:

(1)政府主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司化运作。

此种模式下,智慧城市的建设虽然对社会进行开放,吸引社会资源的参与,但还是应当由政府为主导来进行项目的推动。具体可由政府进行部分投资,政府为主成立信息化投资公司,投资公司由国资委进行控股,同时注意要吸引社会相关的信息化企业参股到投资公司中。投资公司成立后按照公司化进行独立运作,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营,但是政府的信息化主管部门还需要对投资公司进行监管。

另外投资公司还可根据不同的信息化需求和行业领域投资成立专业的信息化投资子公司,如交通信息化投资公司、市民卡投资公司等。此种模式适合前期投资大,虽然后期有一定的盈利性,但主要还是公共服务为主,且涉及到行政部门较多的城市工程。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吸引社会优质资源,同时还有利于将相关信息化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政府提供引导资金和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共同建设和运营。

在该模式下,鼓励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公共事业的需求出发,利用社会资源的产业化优势,通过政府与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开发、投资建设,并维护运营公共事业的合作模式。

(3)政府牵头,社会资源出资建设,到期移交政府。

这种模式,政府提供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主要由社会资源来出资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监管。根据社会资源是否参与运营,又可分为两种模式:BOT模式和BT模式。1)BOT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模式。作为委托方的政府会将智慧城市的建设特许权授予作为承包商的企业,由企业在特许期内负责工程的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待特许期结束后再将工程的所有权移交给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2)BT模式,即“建设-移交”模式。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属于政府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项目建设和移交后,政府按协议赎回相关设备和设施,政府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也是一种“交钥匙工程”。

(4)政府与多方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以示范工程带动产业发展。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创新型产业工程,政府与生产企业、物联网、互联网、通信等信息产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设智慧应用的示范区。政府给予政策倾斜以及引导资金、研究经费上的扶持,由参与企业出资建设运营,拓展融资渠道。以示范效应推进该工程的推广,提升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和层次。

4 智慧城市建设主体参与者和面临挑战

在智慧城市的经营和服务过程中,有几个主体要素,分别是政府,智慧城市的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以及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者。确保智慧城市的良性运营发展,必须把握智慧城市的经济发展需求、社会服务需求、行政服务需求,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以及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商,能够提供大数据树立服务和可视化分析,集合社会厂商相关资源、建设相关服务标准、行业标准、数据标准,共同推动集中化、集约化、规模化、创新性的智慧城市运营生态环境。

4.1 主体建设者分析

政府是智慧城市的牵头组织者,必须对智慧城市整体设计、建设、运营以及服务进行全程监管,优化和综合各种应用,集合各种资源,形成城市的整体发展合力。

(1)智慧城市的设计者和建设者。

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信息和资源数据中心,构建融合的基础网络,通过分层、分内容建设,达到平台能力及应用的可成长、可扩充,创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系统框架。

(2)智慧城市的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

随着城市信息化应用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围绕建设创新应用,开放运营,资源整合共享资源,高效服务的智慧城市,政府在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创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负责统筹实施,顶层规划,运营保障,服务保障,服务拓展等工作。

同时打造能力开放平台,吸引多方资源参与,整合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通过打造智慧城市核心平台,为城市搭建城市级别的数据仓库,循环运营整个体系,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3)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

通过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规模化建设,实现集约化投资和设施资源的共享,完善的运营与服务保障制度以及流程,建设安全的信息保障和监管。

(4)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者。

提供创新性、开放性以及共享性的云计算应用服务和行业应用服务。

4.2 面临的挑战分析

4.2.1 协同方面的挑战

(1)加强各种政策之间的协同和衔接,形成政策体系。

(2)加强不同行业之间的互联互通的规范和标准形成资源的共享机制性。

(3)加强不同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的能力,增强业务协同能力。

4.2.2 技术人才方面的挑战

智慧城市行业近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一个最重要的保障就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注重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再教育,以即将推进的各示范项目为载体,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4.2.3 安全模式挑战

加强人、专业技术、设备和生产环境的安全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健全相应的安全制度。提高信息安全意识,理顺管理体制,强化保密意识、增强保密安全防护能力,完善保密安全监督检查机制。

4.2.4 资源整合挑战

城市的各种信息服务资源、民生经济资源等同样都属于城市的基本资源。政府需要解构和整合各种资源基础核心的数据和信息,逐步建立完善城市资源数据库。

(1)政府必须逐步建设、运营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对各领域业务信息加以整合,建设统一有序的信息资源体系,支持信息资源的数据共享和服务聚合。

(2)涉及维稳安全、市政服务等非盈利性、非商业化的应用系统及其子平台由政府自建自营,而其余各项服务与应用应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源为主建设和运营。

(3)所有智慧城市的服务与应用必须与政府建设运营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和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对接。

(4)只有遵循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在政府许可下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单元,其业务系统和才能够与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及城市资源数据库进行对接。

参考文献:

[1] 单志广.智慧城市与大数据运营[J].财经界,2012(06).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第9篇

我们生活的地球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在IT人看来,今天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被数字化,因而,数据量的突飞猛进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对存储的需求每年将增加20%〜40%,信息量每18〜24个月就会增加一倍,但用于存储的预算每年只增加了1%〜5%。在这些日益增长的信息的支撑下,城市、电力、医疗、交通等系统正在变得越来越智慧,同时又产生出更庞大的信息量。像来自成百上千的智能电表中的海量数据每小时要被读取很多次;数量惊人的交通图像必须实时地被捕捉、存储和管理,并与计费和采集系统相连;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将大量的系统整合在一起;发现治疗癌症的新方法需要强大的计算分析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智慧的信息基础架构做支撑,也就是IBM智慧信息架构高峰论坛所要阐述的“智慧存储战略,轻松驾驭信息爆炸”这一主题。

三大因素

IBM系统与科技部大中华区系统存储部总经理黄建新认为,随着网络化、物联化的普及,企业正面临着不断增加的非结构化数据和不断上升的存储开支的严峻挑战,以及系统的复杂性问题、信息安全和业务连续性等问题。IBM的智慧信息架构将带来高效率的存储、先进的服务交付方式和全面的数据保护,从而帮助中国用户有效地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他表示,在中国,IBM正致力于与合作伙伴一起推广智慧信息架构,以帮助客户从海量信息中得到最大的收益。

黄建新用一组数字来说明是不断增加的信息使世界变得更加智慧:2009年,全球共销售了25亿无线射频识别标签,同时销售了40亿张照片,并有超过7600万只智能电表,而到2014年,智能电表的数字将超过2亿只,另外,2013年后,每年将售出9亿台GPS设备。黄建新认为,智慧的系统同时引发信息爆炸,从而使IT复杂度提高,采购和管理成本增加,并加大了企业的风险。因此,我们需要智慧的信息架构驾驭信息爆炸,并帮助提升服务,降低成本和管理风险。

如何利用最新科技和先进的手段来构建智慧信息架构,IBM提出了三大成功因素,即存储效率(Storage Efficiency)、服务交付(Service Delivery)和数据保护(Data Protection)。

黄建新介绍说,对于首要因素,即存储效率的提升,可借助于自动分级存储、存储集中(Consolidated Storage)和虚拟存储等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其中,建立自动分级存储架构,可使存储系统的性能达到最优,并降低运营费用。例如,有效利用固态盘,从而对关键应用的性能提升高达300%;将非关键数据迁移至相对便宜的存储介质,从而降低成本。存储集中将降低维护成本并提高响应速度。如Scale out(横向扩展)存储可通过集中的单一系统来管理几十亿个文件;Scale up(向上扩展)存储可使系统管理高达PB级的结构化数据。虚拟存储将快速提供存储空间,支持虚拟服务器从而增加灵活性。比如可将现有存储利用率提高30%;通过部署自动化的虚拟存储可降低整体拥有成本TCO多达66%。而在这些方面,IBM推出了高端存储系统DS8700及Easy Tier分层存储技术、网格存储系统XIV、集群存储系统SoNAS,以及虚拟化存储SVC等一系列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客户降低存储系统的维护成本,提高响应速度,从容应对未来存储需求增长的压力。

服务交付提升服务水平是构建智慧信息架构的第二大因素,通过可视化(Visibility)、可控化和自动化(Control and Automation)、灵活的服务交付方式,可以帮助客户有效支持不间断业务,改进服务水平,实现服务交付模式的创新。可视化就是通过提升对存储使用和数据需求的可见性,来实现更好的预测。包括实现高达15%的已分配存储空间的收回和瞬间再利用;准确预测对存储容量和性能的需求。可控化和自动化是指依靠增加控制和存储流程的自动化,来缩短响应时间,并减少错误。如通过简化磁盘供给,可两倍地提高管理效率;更快地响应业务变化。支持灵活的交付选择,从而提升服务水平,即通过有选择地将工作流程和负载转移到安全的外部云环境,来提升服务的灵活性和标准化。对于服务交付,IBM同样提供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包括可实现自动管理的XIV存储系统、Tivoli Storage Manager 存储管理软件和IBM云存储解决方案等。

作为第三大因素的数据保护,它涉及数据保持和法规遵从、备份和恢复和业务连续性等方面。IBM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包括:重复数据删除技术、最新的LTO-5企业级磁带存储系统、Tivoli Storage Manager存储管理软件等,可以有效地缩短数据备份的时间,降低法规遵从的成本和风险,确保对数据的长期访问。

五个步骤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其现有的信息架构存在什么问题,又如何实现一个智慧的信息架构?对此,黄建新分析说,当前,存储用户面临的最大问题主要在三方面:一是隐性浪费,用户购买的物理存储设备往往不能有效利用,甚至是利用率很低,从而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二是数据分散,不集中,形成信息孤岛;三是数据等级不匹配,将不重要的数据存放在了可靠性和性能及成本都高的存储介质中。